有个电影开头,把一群人丢沙漠,然后引爆我的世界核弹怎么引爆

万万没想到,传说中最牛的火星电影居然是……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艺绽” 微信号:bjvariety 火星片就在昨天,大家心心念念了很久的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终于上映了。也许你已经被真的很呆萌的刷了屏,也许你的朋友圈里也有小已经去看了首映场。艺绽君(ID:bjvariety)才不是趋炎附势的那种人,但鉴于这部大片讲述的火星故事真的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我们把脑洞开得大了一点点,来跟大家讲讲那些年中曾经出现过的火星故事。曾经有人专门总结过火星题材的电影,这些年拉拉杂杂地也快20部了。比如很古老的《火星之旅》(1918),连海报和剧照都非常有年代感:再比如演员还算脸熟的《火星叔叔马丁》(1999):把这些年世界各国拍过的火星电影海报拼起来,直观的感受是这样的:火星电影这么多,仔细看来不外乎就是两种:要么是以火星为名义的科幻打怪片,各种奇形怪状的火星人依然是人类对外星文明的幻想;要么就是以火星为名义的太空旅行,火星生存作为一种未来的可能,是人类对自己最后大结局的一种猜测。比如,去年诺兰的神作《星际穿越》就是第二种:大结局里,穿越了时空到达未来的宇航员,最终发现自己女儿的名字被镌刻在人类未来世界的基石上,而那个人类的未来世界,正是在火星地下建立的全新空间。不过,这么多火星题材和元素的大片们,却从来没有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在火星生存,应该如何吃喝拉撒睡?艺绽君根据达蒙小哥在《火星救援》里的实际经历,整理出了以下一份不完全的“知乎式”答案。我们不保证它一定有效,但表示绝对不会过度剧透。如果真的到了登陆火星的那一天,也许你可以试试哟~如果真的到了登陆火星的那一天,也许你可以试试哟~火星生存宝典在《火星救援》里,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算是第一批行走在火星上的人了。本来以为来火星观光旅游一趟,就返回地球万事大吉,没想到他真够霉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让阿瑞斯3的船员们被迫放弃任务。撤离过程中,马克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丢在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剩余的补给也远不够撑到救援可能抵达的那一天。他面临一系列糟糕的问题:如果制氧机故障,他就会窒息而死。如果净水机故障,他就会渴死。如果居住舱破了,那他就会整个人跟着爆破。如果以上都没有发生,他终究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幸亏马克是一个学霸,他决定做一个乐观的火星居民,运用自己学到的植物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知识,准备在火星上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展开了一场持久战。马克总结出了一个《火星生存指南》,要想在火星上生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压力舱火星上的大气压不到地球上的百分之一,基本上等于啥也没有,跟在太空里没啥两样。马克幸好有个坚固的密封舱,否则,人体爆破的画面不要太悲惨。2防辐射地球有强大的磁场,阻挡了大部分太阳辐射;但在火星上,你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所有形式的辐射都直达地表,要是不想得癌症,马克就得防辐射。他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火星沙岩覆盖住自己的根据地,这玩意儿火星上多得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3氧气在火星上你还得呼吸吧,所以你的压力舱里得有点空气。幸运的是,这个你可以直接向火星要。火星大气虽然稀薄,但还是有点东西的,基本上全是二氧化碳。如果你的化学合格,应该知道有很多办法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比如使用大气调节器,也可以直接从植物那儿获取。马克就有一台制氧机,可以从占火星大气95%的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氧气。4水这个火星上也有。好奇号探测器最近就发现,火星土壤中有不少冰,每立方米中大约有35升。你所要做的就是挖土,加热,将水蒸发出来。一旦有了足够的原始储备,就可以利用水循环装置加以重复利用。马克想到的办法是利用最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氧气和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好搞定,马克有制氧机。氢气就比较难找了,只能从登陆小艇剩余的燃料联氨之中释放出氢气。不过,这可是非常危险的哦。马克生活在一个充满氢气、氧气的压力舱里,就像住在一颗大炸弹里,随时会爆炸或燃烧。也确实很倒霉,压力舱真的炸了,还好马克大难不死。5食物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吃火星人吧,他们吃起来和鸡肉口感差不多。(请看我的认真脸)还是认真一点啦~是这样的:马克居住舱留下的餐包只够吃三百多天,要想活到四年后“战神四号”抵达火星,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所以,身为植物学家的马克做出了英明决策:在火星上种马铃薯!可以说马克运气不错,火星是个非常不错的温室。白昼与黑夜的交替规律与地球上相似,对于地球植物来说,这一点太棒。到达火星地表的太阳光也足够它们用了。但是植物在一个近乎真空的冷冻环境下无法存活,它们也需要压力舱,还得是大压力舱。马克成功做了一个压力舱。火星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要素,但是没有细菌。他有地球土,也有几个还有活性的马铃薯。他开始收集自己的大便,加到火星土里面去,让细菌繁殖起来,这样才能种植马铃薯。马克种出来的马铃薯非常卫生,施的是粪肥,无化学农药品污染,绿色环保。想想你一年得吃掉多少东西吧!希望你是土豆爱好者,它们可是最佳卡路里来源。6热量火星上的日平均气温是零下50摄氏度,马可得为自己的家和植物温室找到热量来源。为了取暖,他把一个以2.6公斤的钸为能源的放射性热电产生器重新挖出来用。本来美国宇航局NASA的任务规章规定,这玩意比核弹还危险,要埋在至少距离四公里的地下。关于火星生存的可能性以上非专业不正式版的“火星生存指南”,听上去是不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就知道你会不相信,但就在昨天上映的电影《火星救援》里,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马克就真的做到了。马特·达蒙是谁?别告诉艺绽君(ID:bjvariety)你真的不知道,他就是那个几次三番在好莱坞大片里上演被国家“拯救”戏码的倒霉鬼:里被拯救的问题青年,《美国瑞恩》里动用盟军全力去拯救的小兵,里需要跨国拯救的特工,以及《星际穿越》里穿越宇宙去拯救的宇航员……好啦,对马特·达蒙的吐槽适可而止。反正你知道故事里他一定又经历了倒霉催的各种惨境,然后又天赋神力般地活了下来。至于具体过程如何,艺绽君(ID:bjvariety)还是很有职业操守的,先不剧透啦。总之,留意我们伟光正的中国宇航局哦,没有大中华的襄助,马特小哥还在火星上啃土豆哪~(是不是很腻害!)关于《火星救援》你还应该知道的事最后,还是从吐槽体切换回我们的知乎范儿吧。热衷科幻及宇宙问题的小伙伴们一定要问了,如此大的脑洞真的有科学依据吗?想想《星际穿越》曾经动用的物理学家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你一定猜得到这部带有明显硬科幻色彩的电影,在理论上得到了绝对正经的支持——影片获得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全力支持。剧本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影片总共拍摄周期大约是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的内容花了剧组21天时间。(接近三分之一啊有木有!)剧组一共制作了15件宇航服,供影片中的6位宇航员穿着。剧组真的在摄影棚内种了土豆,并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长,用于拍摄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植食物求生的场景。(所以这是一个怎样技术宅的剧组!)在地球首映之前,这部电影已经提前在国际空间站举行了首映礼。(要不要这么高大上!!)宇航员们在观看电影之后,还发布了推特,宇航员谢尔·林格伦 (Kjell Lindgren)说道:“在太空看《火星救援》,而且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火星之旅,感觉太妙了!”影片一开始本来打算在澳大利亚拍摄,但是当地政府不同意,所以没有实现这个计划。后来选择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拍摄,因为当地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摄影棚之一。片中“火星表面”的场景,是在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取景的,最终的效果由实景拍摄+CG共同完成。背后的“大脑”其实是……一口气科普了这么多背景知识,还觉得不过瘾?没关系,艺绽君(ID:bjvariety)手里还有料,一次性喂饱你。《火星救援》这部电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故事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迪·威尔。这可是作者的处女作,不过你一定好奇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物理化学及宇宙知识的,因为他的身份是……安迪·威尔15岁时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所以真的是理工技术宅啊有没有!他同时还是一个执着的太空宅男,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火星救援》这本书,最开始安迪只是陆续贴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供人免费阅读。结果读者觉得这样还不够过瘾,强烈要求他在亚马逊自出版平台发布。于是他收费0.99美金,供大家下载阅读。哪知花钱买他小说的读者比免费阅读的读者多得多,2013年3月,兰登书屋就以六位数买下小说的版权,《火星救援》进入纸质出版。仅仅四天后,安迪·威尔就接到了来自20世纪福斯电影的橄榄枝。事实上,这本小说自出版起就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NASA的指挥官克里斯·哈费德就表示,从没见过能把故事讲得这么精彩,还能在技术上保持高度准确性的科幻小说。终极意义PHILOSOPHY故事的最后,让我们为这次十分“数理化”的知乎体来一点升华。我们每次被太空宇宙题材的电影打动,其实不仅仅是执迷于科幻带给人精彩的想象和视觉呈现,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这每一次探索中蕴含的深刻旨意:人类面对无尽的宇宙空间,到底未来将归于何处?身居此处即为故乡吗,还是不安分地想要寻找别的可能?同时,一次次的探索也意味着无法预知的冒险,永不复归的可能性是每个人内心最大的恐惧,而能够救人于水火的,始终是那些人类永恒的温情。在影片的结尾,这种复杂的情绪借助主角之口得以抒发,似乎也是这部硬科幻作品最后找到的落脚点。我想了一下,为了把我这条烂命救回来到底动员了多少人力,那数字庞大到让我傻眼。我的组员每个人都牺牲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只为了回来接我。太空总署里有无数的人日夜工作,想出探测车和接驳小艇的改造计划。然后,不但没有放弃,他们还盖了另一个探测仪,帮贺密斯号送补给品。中国国家航天局高层放弃他们计划好几年的任务,只为了提供美国太空总署一座火箭推进器。我活下来的代价,一定超过好几亿美金。这一切只为了救援一个研究植物学的书呆子。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好吧,我大概知道答案是什么。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代表的意义:进步、科学,和人类已经梦想好几个世纪的跨星球未来。但说真的,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帮助他人是人类的天性。虽然有时候会有例外,但这是真的。如果登山者在山上迷路了,其他人会组成救难队相助。如果发生火车出轨,就会有人开始排队要捐血。如果哪个城市发生了大地震,全世界的人都会寄出紧急物资。这就是人类的本质,存在于全世界每个文化之中,没有例外。当然,不论到哪里都会有些漠不关心的混账,但是会在乎的人,数量绝对远远超过那些冷漠的家伙。正因为如此,有数十亿的人在挺我、帮助我。听起来蛮酷的,不是吗?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tiant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娱乐最深度
最新娱乐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扎克引爆核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