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火腿腌制的腌制方法

基本概况/鹤庆县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县境内峰峦起伏、山体连绵,形成有、、小盆地、等多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两端有两个狭长的小盆地:南端的黄坪坝,属低热河谷区,海拔1300米至1700米;北端的鹤庆坝,属中 暖地区,海拔2000米至2300米。马耳山脉矗立于县境西南部,主峰海拔3925米,山体莽莽苍苍,连绵起伏;石宝山脉横枕鹤庆坝东部,主峰海拔3628米;县境南部是鸡足山脉延伸的四角山、云华山等。全县最低海拔点位于金沙江边的朵美乡洛崀村,海拔为1162米,与境内马耳山主峰海拔的高差为2763米。县内水系主要为金沙江、漾弓江、落漏河、河川河等。金沙江流经县境的河段位于本县东部边缘,大部分为鹤庆县与永胜县的共同县界,自丽江由北向南进入鹤庆,经大箐、、、、、箐北、、洛崀等村,由东南进入永胜县境。金沙江河道较深,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漾弓江由北至南流经本县境,转东南注入金沙江,是金沙江的主要水源之一。县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曾形成上百个泉潭(又名),使鹤庆自古有“泉潭之乡”的美称。鹤庆坝内西山脚一线有众多龙潭,构成川流不息的水源,形成以草海为中心,水域宽阔的天然草海湿地,使鹤庆成为有名的“鱼米之乡”。
行政区划/鹤庆县
2000年,鹤庆县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云鹤镇、辛屯镇、松桂镇、黄坪镇、城郊乡、金墩乡、朵美乡、北衙乡、六合彝族乡、中江乡。日:调整鹤庆县城郊乡秀邑、新生邑、菜园3个村民委员会划归云鹤镇管辖。2001年,全县辖6个镇、3个乡、1个乡:云鹤镇、辛屯镇、草海镇、松桂镇、西邑镇、黄坪镇、金墩乡、朵美乡、中江乡、六合彝族乡。2005年,鹤庆县撤销中江乡,2009年朵美乡更名为龙开口镇。2009年起,全县设有7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辛屯镇、草海镇、云鹤镇、金墩乡、松桂镇、西邑镇、黄坪镇、六合彝族乡、龙开口镇。县人民政府驻云鹤镇。全县下辖112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办事处。
历史沿革/鹤庆县
鹤庆县鹤庆有悠久的历史,已有人类活动。汉代以前属、越西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分属益州、永昌、云南、东河阳等郡的叶榆县。南诏时期始建郡,称谋统郡。大理国时期称谋统府,南宋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大理后设鹤州。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置鹤庆路,县名由此始。明洪武年间,设鹤庆军民府。清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撤府为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日鹤庆解放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是农业县。元、明时期,在本县实行屯恳制,对耕地实行了清理整治,又引进了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清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废除明代遗留下来的庄田制,使一些农奴在交出一定的地价后获得土地私有权,变成自耕农。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进而废除屯恳制,将屯田变为私田,从而使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清查境内耕地以达亩。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清丈土地,全县耕地有279948亩,比清代增加12万亩。在开发整治农田的同时,历代都修过一些水利工程。民国38年(公元1949年)统计,全县共有小坝塘30余处,总库容量2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但是,在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下,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有的山区还处于以刀耕火种为特征的原始农业形态。明、清时期,鹤庆曾是“商贾云集,市井兴盛”之地。由明代沿袭至今的每年七月松桂,曾与大理三月街齐名。清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兴盛和”、“”等大商号为代表的大商帮迅速崛起,到清末跃居为滇西一大商帮,国内各主要城市、香港以及印度、东南亚各国均有其商号。但到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控制,多数商号频于倒闭,抗日战争后期才复苏。建国后,通过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集体商业占主体地位,1978年以后,个体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状况/鹤庆县
2006年2006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一产增加值37694万元,增长5%;二产增加值46356万元,增长22.8%;三产增加值35950万元,增长7.7%。“十一五”开局呈现良好。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效益不断上升。坚持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克服市场和产业政策中的不利因素,狠抓了企业挖潜增效和技改提效。积极创造优质环境,成功引进了新的工业发展项目。全县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42.84%。规模以上14户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5545万元,同比增长18.4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4493万元,同比增长80.88%,规模以下工业增长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4.21万亩,粮食总产10.54万吨,同比增长7.24%。农业产业化增收明显。桑园种植面积达6.77万亩,养蚕42670张,生产鲜茧1841吨,桑农收入3782.24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3.87万亩,工业入榨量11.1万吨,蔗农2417万元;种植烤烟1.8万亩,收购烤烟5万担,烟农收入2797.6万元。蚕桑、甘蔗、烤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农民收入8996.84万元,比上年增收891.44万元。生猪出栏33.55万头,畜牧业总产值31449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78%。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有序实施。投入3498.26万元,全面超额完成了9个千村扶贫开发村到户“8有”项目,完成了行政村、自然村“6有”项目。投资536.43万元,严格按照“七个好”的标准,完成新生邑小康示范村建设。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个,协议资金199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9632万元。上年结转项目5个,到位资金24550万元,全年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4182万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00万元。以扩大招商引资为契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全县个体工商户5019户,从业人员5849人;私营企业72户,非公经济从业人员3758人。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了3.6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全年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8%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9%。投资1000万元,落实了“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学生补贴、提高生活补助和增加学校公用经费等政策。完成农村中小学排危改造7019平方米。整合县城区域教育资源,撤并学校3所,新建鹤庆一中高中部;改扩建职业中学,全县在校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人数分别为3419人和1202人。加大对教育和学校的监督检查力度,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22.4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72%,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123.34万元,补偿35.89万人次,补偿合作医疗基金643.10万元,农民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投入412万元对9个乡镇卫生院和7个村卫生所进行了建设。社会保障范围扩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90人,其中: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610人;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186人;安置“4050”人员公益性岗位2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6%以内。“五险”统征收入2175万元,其中:收缴养老保险金1168万元,工伤保险金23万元,生育保险金24万元,医疗保险金810万元,失业保险金150万元。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72户、1649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全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2011年经济&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02亿元,增长20.08%。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8.1%、34.34%和6.4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7∶22,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实现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增长36.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7亿元,增长20.91%;一般预算支出10.26亿元,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5亿元,增长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亿元,增长20.8%。人均纯收入4110元,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7元,增长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3.13亿元、25.76亿元,增长13.23%、0.47%。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4个,协议总投资7.9亿元、增长110.67%,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6.13亿元、增长63.59%。实现农业总产值14.56亿元、增长12.8%,农村经济总收入23.16亿元、增长14.87%。粮食总产12.77万吨,增长6.07%;新植桑园10037亩、嫁接改造老桑园3120亩,桑园总面积达9.77万亩,生产鲜茧2135吨、增长17.2%,茧农收入7181万元、增长18.5%;收购烟叶12.3万担,超收1.2万担,烟农收入1.04亿元、增长49%;甘蔗入榨4.95万吨,蔗农收入1695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7.58亿元、增长15.3%;马铃薯、啤大麦、蔬菜、经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农作物投保面积13.5万亩,理赔67.58万元;改造中低产林1.5万亩,新植泡核桃12.41万亩;护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覆盖率达50.73%。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投资6956.6万元,完成48个省级重点村、4个州级重点村、2个中心村、3个示范村及金翅鹤白族特色村等项目建设。投资4014.1万元,完成农村通达和通行政村油路26条124.35千米、新建及改造通村公路19.9千米、新农村建设道路硬化18.41千米;筹集资金1518.5万元,完成148个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惠及人口8.4万人;投资315.95万元建成沼气池732口;筹集扶贫资金1429万元,发放信贷扶贫资金2500万元,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实现工业投资2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2.09亿元,增长40.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亿元,增长64.5%;实现工业增加值16.08亿元,增长42.44%,占GDP的比重达48.7%;工业税收实现2.4亿元,增长54.8%,占财政总收入的51.5%。二是重点项目快速。3万千瓦六合电站、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第二条生产线及配套1万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年产40万吨精煤洗选、年产7万吨石油压裂支撑剂就地技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龙开口水电站、修邑登电站和500千伏黄坪、220千伏羊龙潭、35千伏草海输变电及线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年产7000吨阳极导电连接件项目开工建设;年产50万吨一期20万吨石油压裂支撑剂、年产120万吨球团铁、16500千伏安电热炉技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年产60万吨高精铝板带一期30万吨和北衙地区选矿尾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整装勘查项目顺利实施。勘查区块面积达1011平方公里,探获新增资源量金60吨、银1000吨、铁矿石4000万吨、铅70万吨、锌50万吨。四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坚持“持续、协调、生态、节约”的原则,按照“一园四片”布局,完成兴鹤山地工业园区总规和可研并通过州级评审。五是节能减排顺利完成州下达任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9%。全年接待中外游客270万人次,增长10.2%;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6亿元,增长31%。银都水乡新华村5A级景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投资2.05亿元。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企业达249户、个体工商户达6623户,从业人员达14984人,注册资本金达9.1亿元,分别增长21.5%、9.3%、7.4%和24.0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新建房4.5万平方米、销售9.43万平方米。
地理气候/鹤庆县
鹤庆县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地跨东经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东有金沙江与永胜县分津,南与宾川县接界,西与剑川、洱源两县接壤, &北与丽江市毗连。国土面积2395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和峡谷区面积占89.7%。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12千米。县境内峰峦起伏、山体连绵,形成有山地、丘陵、小盆地、等多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两端有两个狭长的小盆地:南端的黄坪坝,属低热河谷区,海拔1300米至1700米;北端的鹤庆坝,属中暖地区,海拔2000米至2300米。马耳山脉矗立于县境西南部,主峰海拔3925米,山体莽莽苍苍,连绵起伏;石宝山脉横枕鹤庆坝东部,主峰海拔3628米;县境南部是鸡足山脉延伸的四角山、云华山等。全县最低海拔点位于金沙江边的朵美乡洛崀村,海拔为1162米,与境内马耳山主峰海拔的高差为2763米。县内水系主要为、、、等。金沙江流经县境的河段位于本县东部边缘,大部分为鹤庆县与永胜县的共同县界,自由北向南进入鹤庆,经大箐、金河、江东、中江、、箐北、朵美、洛崀等村,由东南进入永胜县境。河道较深,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漾弓江由北至南流经本县境,转东南注入金沙江,是金沙江的主要水源之一。县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曾形成上百个泉潭(又名龙潭),使鹤庆自古有“泉潭之乡”的美称。鹤庆坝内西山脚一线有众多龙潭,构成川流不息的水源,形成以母屯草海为中心,水域宽阔的天然草海湿地,使鹤庆成为有名的“”。 鹤庆坝属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为冬干夏湿的高原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悬殊的地貌差异,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性气候。年均降雨959.5毫米,年均气温13.5℃,年均日照2293.6小时,年均无霜期为210天左右。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较频繁。
自然资源/鹤庆县
土地资源全县国土总面积2395平方千米,有棕色针叶林土、、、、、等6类土壤。2006年末总耕地面积16360公顷,其中水田10020公顷、旱地634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9473.33公顷。矿产资源目前,鹤庆县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铁、锰、、铅、、锌、铝土、瓷土、白云石、云母、水晶等十余种,其中以锰、煤、金、铅、膨润土的储藏量较为丰富,金、铅、、铁、膨润土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使鹤庆工业成为骨干产业。工矿企业有县锰矿、矿、、猴子坡锰矿、草海镇煤矿、辛屯厂等。锰矿生产的放电锰粉销往全国24个省市电池厂,高碳锰铁被省经贸委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动植物资源据资源调查,境内有野生动物53种,其中珍稀动物17种,植物514种,其中珍稀植物16种。在各种农作物中,、、、、、、白花木瓜、鸡枞等质量较好,享誉省内外,是重要的外贸产品。中草药资源丰富,有92科、237种。在药材中尤以马厂当归最为著名。由于个大、、挥发油含量高,具有补血健身的神奇功效,在30年代就畅销省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各种观赏花草种类齐全,名品荟粹,仅兰蕙类就有8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莲瓣类因量多质优而著称。素馨兰、大小雪素、火烧素心蕙兰、豆瓣素、各种花色的、金边兰、等中的极品有一定的数量。旅游资源鹤庆旅游资源丰富。“天华洞”、“石宝天光”、“龙华十八寺”堪称滇西北美境(龙华十八寺在文革中遭毁灭性破坏)。坝区土地平旷,大小龙潭星罗棋布,有“龙潭之乡”、“鱼米之乡”的美誉。点缀于山水之间的树、洞、庙,相互映衬,各具神韵,让人到返朴归真的妙趣。鹤庆著名的风光景点和名胜古迹有螺峰公园、天华洞、龙华十八寺、新华民族村、大龙潭旅游度假山庄、云鹤楼、文庙等。至2007年,已完成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设计,并围绕开发“一城一村”(县城和民族旅游村),“两园”(螺峰公园、西龙潭公园)、“三区”(螺峰公园至大龙潭景区、龙华十八寺至石宝山景区,小石林至天华洞景区)、“四景”(大龙潭、龙华十八寺、石宝山、天华洞),启动鹤庆的旅游开发,物华天宝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为滇西北旅游线路添彩加色。鹤庆地处“昆明——大理——丽江”黄金旅游线上,是国内外游客中途停车游玩的最佳场所。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县情出发,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开发,全面加强行业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促进了鹤庆县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到鹤庆县旅游的游客达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旅游业总收入达8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当地美食&鹤庆富有诗意而又美丽的地方,有一种名传四方的特产,人们称它为“鹤庆火腿”,因为这里大部分居住着白族,因此也称为“白族鹤庆火腿”。这白族鹤庆火腿虽说没有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名气大。但它在色、香、味上却是可以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媲美,它是白族的名特食品。每年农历霜降至来年立春的这段时间,是腌制火腿的季节。生活在这诗意般土地上的云南大理州鹤庆县的白族人民,家家户户都在腌制火腿。那年我在鹤庆对这特产做了了解。鹤庆火腿,采用当地白族群众厩养的油葫芦猪为原料,且最肥不超过50公斤。猪宰杀后,先把皮薄肉嫩的猪后腿刮洗,并把它旋成圆形,将猪脚弯曲盘插于边皮之中,搁放在通风处或阴凉处风干,再用签在肉上扎若干下,然后喷上酒,撒上食盐,并用手在肉上反复揉擦,使其入味。待肉皮回软便成批堆放,用重物加压把血水排出后再放入内。加工制作多的人家还可以放入自家专用来加工腌制火腿的窖内。腌上一个月后再取出,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开,这样火腿就加工成了。鹤庆火腿,因其腿圆脚弯曲,而外表又圆,形状如圆盘,因此,也叫“圆腿”或“盘腿”。虽然那次的实地调查,让我对鹤庆火腿的加工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只知一二。据有关专家考证,当地白族群众加工腌制火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很早以前,火腿就作为纳贡的食品。另据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鹤庆府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明宦查伟就有“丰酒肥腿飨”的记载,而这肥腿就是盘腿,即鹤庆火腿。另据《鹤熙鹤庆府志记载》,鹤庆火腿除在本省销售外,经商人贩运,不仅已销售到西藏、四川一带,还远销到缅甸、秦国等国家,成了鹤庆著名的食品特产。鹤庆火腿的整只火腿可以保存三至五年的时间,其色、香、味不变。食时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把火腿切成片、丝、丁,进行蒸、煮、炖、煎品食,或与家畜、家禽、海味食品、山毛野菜、豆类烹饪出各种佳肴。更为别具一格的食法是:当你来到这里的白族人家作客,会在家宴上备上一盘火腿瘦肉切成的片或丝,用酸、醋、酱油加上其他佐料蘸吃,又是一番别具风味。
基础设施/鹤庆县
鹤庆县交通、邮电2006年,全县境内地方公路通车里程总计为980.37千米,初步形成了以省道为干线,县道为基础辐射全县各乡镇、村民委员会的公路交通网络。年内完成鹤阳路东拓段路面油路硬化工程,投资250万元,新增公路里程0.7千米。全年货运量为263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0750万吨千米;客运周转量为9191万人千米。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775万元,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0部。到1998年,全县微型车达165辆,农用车3200辆,货运量达265万吨,固转量达7854万吨,客运量达40.5万人次,开通了直达昆明、、、等地班车线路。1998年境内金沙江有了钢质机动渡船,现有木船227只,机动渡船6艘,境地内航线长60公里。&城乡建设鹤庆的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安装装饰生产队伍,并逐步走入、、等地,成为县内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鹤庆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成立于1984年,1998年4月分设鹤庆县环境保护局和鹤庆县建设局。1991年全县各乡(镇)设立了建设助理员,全县建筑施工企业有19个公司(队),从业人员达2500人,1998年建筑业完成生产总值8215万元。&邮电通信建国初期,鹤庆只有直达下关和的电话线路各一条,1994年10月建成和开通了从加拿大引进的程控交换设备,通讯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5年又完成了全县各乡的程控交换网建设,全部用户均可进入自动交换网,实现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县城至各乡的中继传输全部使用光纤电缆。1996年又开通了900兆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实现了全省联网。现在全县交换机容量达18392门,电话用户达17751户,移动电话近10304户,全县电话普及率为26.45%。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333.57万元,比上年增长6.3%;普及率每百人8部,通讯普及率为5%,互联网用户达524户。
农业发展/鹤庆县
鹤庆县2006年,全县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狠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壮大“烟、蔗、桑、畜”四大支柱产业,加大科技推广和指导,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经结构继续得到优化。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3136.4公顷,比上年增914.93公顷,增长4.1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05412吨,比上年增7116吨,增长7.24%。经济作物面积10428.67公顷,比上年减272.26公顷,减少2.54%,其中:甘蔗2580公顷,比上年减少816.27公顷,减24.03%;烤烟1255公顷,比上年减少88.9公顷,减6.62%;新植343.2公顷,累计桑园面积为4512.53公顷,比上年增长8.23%;蔬菜面积1865.8公顷,比上年增长12.45%;油菜面积212公顷,比上年增长60.36%。甘蔗产量232234吨,比上年减24.72%;产量2331吨,比上年减1.52%;产量1841吨,比上年增长29.24%。产值为30754万元,农业总产值为7022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8%和12.17%。
经济综述/鹤庆县
鹤庆县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694万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635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5950万元,比上年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1.4 : 38.6 : 30.0。全县财政总收入(含地方基金收入)13808万元,比上年增收3078万元,增长28.7%。工农业总产值达180261万元,比上年增长27.72%,其中工业总产值110038万元,比上年增长42.84%,农业总产值70223万元,比上年增长9.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7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0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075万元,比上年增长25.57%。各项存款余额达1645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33%。全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时期的良好开局。
特产/鹤庆县
境内盛产水稻、玉米、大麦、烤烟、甘蔗、蚕桑和各类经济林果,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省蚕桑和商品猪基地。中草药资源丰富,尤以马厂当归最为著名,畅销省内外。各种观赏花草种类众多,仅兰花品种就有80多种,被誉为“名兰之乡”。鹤庆火腿、猪肝酢、风干里脊等腊味品独具风味,鹤庆乾酒历史悠久,清香醇厚;茧丝品质优良,茧丝制品物美价廉。猪肝乍&猪肠、猪肚和排骨切成小块先用水焯一下,拌上酒、草果面、食盐和鹤庆当地产的红红的辣椒面做成猪肝鮓(zhǎ),刚刚拌匀的猪肝鮓就已经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但是这时还不好吃,还要把它装进洗好的猪小肚或者密封的坛子里保存起来,至少要一个月以上才拿出来吃吹肝&宰好了猪,将猪开膛破肚,趁着还有些热乎气,就将猪肝从猪的胸膛里取出来,然后除去猪胆。妇女们已经将前一天准备的作料摆好了:有自家园子里种出来,红彤彤香脆脆,手工冲出来的新辣椒面;有纯天然本地产的小香葱;有鹤庆东山特产红花椒面,还有本地传统醋厂生产的老陈醋。更值得一提的是,鹤庆人自己酿造的酒,据说是用明清时候的老土配方酿就的,是乾隆下江南时封的名酒———乾酒。性急的宰猪匠,已经用打气筒对着那副猪肝的气管,趁着猪肝的热气,将那猪肝打得鼓鼓的,把事先准备好了的辣子面、花椒面、切细的香葱和着乾酒,往猪肝气孔通道里填塞,直到填塞得差不多后,在外面涂上一些精盐,用根细麻绳子,将那个展翅欲飞,有些像雄鸡似的吹猪肝,挂在屋檐下面,经过冬天风霜的吹打,到春节或者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之时,只要在水里煮上几分钟,做成拼盘凉拌,那味道之纯美,绝对是天下一绝。瓦猫&瓦猫是一片化身为猫形的瓦。在整个瓦屋顶的屋面上,扮演着最为重要的。整座房子修好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上梁、合垄、在垄口安上最后一片瓦——瓦猫。在滇西北,几乎在所有的瓦顶房屋之上,都会蹲守着一只张着大嘴的瓦猫。
民族风情/鹤庆县
鹤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白、汉、彝、僳僳、苗、壮、纳西等22个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56.76%。鹤庆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白依人、黑话人、利朴人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甸北姑娘、甸南新娘和六合白依人绚丽典雅的服饰,吸引着许多中外民俗专家和游客;丰富的民间,白族打歌、白族田埂调、白依风情、龙狮灯、民族服饰等民族民间文化,集中展示了鹤庆的民族风情。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2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33:08
贡献光荣榜相关专题栏目
食品行业相关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TEL.):63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万达广场B6-1302 邮编:350028腊肉制品|淹制品 - 鹤庆县一香火腿厂
扫一扫,进入手机版
鹤庆县一香火腿厂
鹤庆县“一香火腿厂”创建于2005年,位于大理苍山与丽江玉龙雪山之间的鹤庆县草海镇,是一家火腿、吹肝、腊肉等腊味品的专业生产厂家。本厂拥有标准厂房2000多平方米,员工15―40人,拥有完整的收购、加工、检测体系,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本企业生产的“一香”牌鹤庆火腿、吹肝、腊肉等腊味品采用传统的白族民间工艺配方,并在严格执行SB/T10004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良和完善。使产品具有盐味适中,香味纯正的特点。 本企业是滇西地区目前最大的腊味品加工、销售企业,年生产各种腊味品近千吨,是鹤庆县重点扶持的民营腊味品企业,企业将坚定不移的贯彻“质量第一 诚信为本”的企业精神,生产出高品质的腊味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
您可能喜欢
相关推荐产品
暂时没有新闻文章发布
还没有人对该工厂发表评论
(下图中的红点是鹤庆县一香火腿厂在大理的具体位置,地图可以拖动,双击放大)
该网站是鹤庆县一香火腿厂在顺企网的免费商铺,如果您是该工厂的负责人,请点击页面底部的链接管理或者认领本工厂
绑定即可去除广告,免费发布产品和公司信息。
鹤庆县一香火腿厂
固定电话:86-
移动电话:130****7455 查看
工厂地址:中国 云南 大理市 鹤庆县草海镇太平下城东村
邮政编码:671500
相关大理工厂
鹤庆县一香火腿厂版权所有,网址: ,工厂地址:中国 云南 大理市 鹤庆县草海镇太平下城东村 已经有72人访问 我工厂主要经营产品:腊肉制品 ; 火腿 ; 淹制品
相关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腌制火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