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qte圣痕,用马a好还是会心炮好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6406|回复: 16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这篇文章是百度坦克世界吧一位高人所写的,文中阐述了4号的没落以及对于德国后期装甲部队溃败的原因,写得不错,也在这里回答下某些德粉认为后期型4号强过3485的误区; {# S2 N* ~/ ~3 T1 }3 }3 f
5 }! h4 ~&&v, b: i' U
前言3 B2 G2 Y* ]; z: G5 X7 A
Sd.Kfz 161——Ⅳ型坦克(即四号坦克),作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它作为纳粹德国装甲部队装备最多的坦克,一直服役到了二战结束,同虎、豹一起,组成了二战德国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而IV号无疑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
- {' ]+ M6 _4 [, z4 c4 b
德国装甲部队是二战时期德国陆军的脊梁,而这刚硬的“脊梁”却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彻底砸断。库战之后,纳粹德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而素有“德意志军马”之称的IV号坦克也逐渐走向没落。平心而论,IV号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坦克,但是它服役时间实在太长,这也许是无奈之举,随着战事的发展,IV号的潜能被逐渐挖掘殆尽,1944年之后的IV号已经无法在与同级别的坦克交锋时占据质量优势了。而IV号长身管的出现还得从德国入侵苏联说起。
随着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德国装甲部队首次遇到了难缠的对手——KV系列和T-34,当时德军战斗力比较强的的坦克为III号及IV号短管。由于碰到了T-34和KV系列的坦克,德军装甲部队的窘迫境地逐渐显现,因此出现了“T-34危机”,德国不得不研发新型的更强大的坦克来对付T-34和KV,也就是后来出现的虎豹。同时也没忘记在现有坦克的基础上改进升级,由于III号坦克潜力已无法继续挖掘,因此德国人锁定了IV号。 $ u1 i8 b9 J' F3 H9 _3 e
长身管的IV号有F2、G、H和J型,可以说成就了IV号的是长身管型号,把IV号推入悲惨命运的也是长身管型号。1943年是IV号坦克的黄金时代,其性能压倒了敌国同时期的同型号坦克,但是1944年之后,IV号开始走向没落,德军装甲部队不但没有数量优势,主力坦克也逐渐丧失质量优势,那么装甲部队的溃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 A" x4 E0 R6 l) U2 c% W
, k$ a/ Y# e8 D8 |* n! U4 @
1943年秋天起,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毫米炮,加强了装甲,定名T-34/85型坦克(如果说面对早期装备D-5T的T-34/85的时候长管IV号还有得一拼,那么1944年型装备ZIS-S-53的T-34/85就是IV号的噩梦)。无线电通讯设备成为标配,1943年底,T-34/85开始量产;而盟军也在1944年诺曼底之后出现了76mm的谢尔曼。IV号不得不面对这两个强大的对手,虽然德军有黑豹来撑腰,但是多数情况下,IV号还是得独当一面。在交战中德军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IV号在战场上对战这两个对手的时候已经处于下风,也就是说德军装甲部队数量最多的主力坦克已经打不赢敌国同级别的坦克了(要想取得主动还得靠黑豹)。我们在通过对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方面的综合分析比较之后,就不难看出IV号的悲剧性结局。& f. }% w0 ~3 w! ?
一、火力篇
一款坦克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火炮的威力,而在战争期间,各国的火炮研发进度都在加快。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这三种坦克的火炮:
IV号J、H:KwK-40,L/48(75mm,弹丸质量6.8kg,初速790m/s)
T-34/85:ZIS-S-53,L/54.6(85mm,弹丸质量9.02kg,初速792m/s) & d" b( a1 y8 Q9 ^1 P
M4 76mm:M1,L/53(76mm,弹丸质量7kg,初速793m/s)
(PS:有资料说790m/s的初速是Pak-40的APCBC弹,KwK40 L/48打不出那么高的初速,如果现实情况真是这样,那么IV号的火力就会大打折扣,这里依然取790m/s,希望有人能提供更可靠的数据。) 1 ?. V! X* l% }+ F
由于各国的靶板质量不同K值无法确定因此不能把穿深数据直接拿来比较,这里我们又要借助于德马尔穿甲公式了。
b=Vc^1.43*m^0.715/(K^1.43*d^1.07) (注:m是弹丸质量,Vc是命中装甲时候的速度,d是弹丸直径,b为装甲厚度,也可以理解为穿深。)
将两炮数据挂钩,这样就达到了回避参数K的目的,取两弹穿深之比,则:
b1/b2=(Vc1^1.43 * m1^0.715 * d2^1.07) / (d1^1.07 * Vc2^1.43 * m2^0.715) * i* {5 F! d# I& M5 Y
单位:b、d取dm(分米),Vc取m/s,m取kg。将三种坦克火炮数据带入上面那个公式,就能得出:$ }" q+ X/ Z3 c
Vc(KwK-40)^1.43=406427 8 j1 ^" h- K" G% {' \% B$ K
m(KwK-40)^0.715=3.9505 , w0 H7 R' m% j+ b2 \
d(KwK-40)^1.07=0.6506 ! \( O8 B( I
Vc(ZIS-S-53)^1.43=402091
m(ZIS-S-53)^0.715=4.581
d(ZIS-S-53)^1.07=0.3709
Vc(M1)^1.43=373626 : Q5 u& J* I/ \6 J; @; B
m(M1)^0.715=4.974
d(M1)^1.07=0.9354& ]" X) ~- Q- @3 F& Q
这样就能更直观的比较了,以KwK-40为基准:) k&&?, V1 `" n
/ M- J( c! w% B: N5 Y5 o
ZIS-S-53/KwK-40=1.074 M1/KwK-40=1.012
即ZIS-S-53炮口穿深是KwK-40的1.074倍;M1炮口穿深是KwK-40的1.012倍。可以看出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不可否认,T-34/85的火炮和76mm谢尔曼的火炮都要优于IV号长身管。 我们可以找一个例子来分析,由于苏联只测试过T-34/76的F-34炮100米的垂直穿深,因此必须借助它的成绩才能把上述3种炮在相同靶板上的成绩算出来,ZIS-S-53测试的最近射击距离是500m(因为再近了没有意义,苏联人知道自己的坦克在和德军交战的时候基本不可能近到如此近的距离以下,除非是巷战。),因此ZIS-S-53在此靶板上的100m垂直穿深只能算出来了。, M9 ~&&^0 V1 E
F-34:76.2mm,L/41.6,弹种BR-350A,弹丸质量6.3kg,初速662m/s(也有680m/s初速的版本,可以加上分析比较。)
德马尔公式指出:b=Vc^1.43*m^0.715/(K^1.43*d^1.07) ! R) A6 a6 o/ P/ B
那么我们将苏联测试F-34的确定穿甲厚度80mm(0.8dm)带入以上公式就可以得出测试用的靶板K值:
当Vc=662时,K≈2380;当Vc=680时,K≈2445 + f8 I& {" n( A6 K9 ^& E% L
在当时苏联如果要做K值超过2400的装甲,必须进行表面硬化处理,这是相当奢侈的工艺,苏联人不会用这种工艺来大量加工装甲且不会用来做靶板,因此,BR350A炮口初速是662m/s比较可靠。如果苏联坦克装甲真的达到了2445的K值,那么德国人只有认栽的份了。, X4 d) j1 b" [' J$ u
当初速为662m/s时:
Vc(F-34)^1.43=438995 0 W7 O, A8 k+ U- y
m(F-34)^0.715=3.257 . M* A&&o& B* w* o" k
d(F-34)^1.07=0.8815
KwK-40/F-34=1.383
根据苏联自己测试的CP值(确定穿甲厚度),该炮在靶板上的成绩是为100米垂直穿深为80mm。那么就可以得出以下的穿深成绩(100米忽略速降),这还是在撇除炮弹材质差异和批次波动的前提下: 0 Q+ u* b/ q! |% e
火炮 100米垂直穿深(mm)
, X7 R" J% C5 P! y+ p* I# J
KwK-40 110.64 7 p: e1 l. z* x
0 U' N! \# w0 [! i9 y6 H0 W& X
ZIS-S-53 118.83 : n+ t$ z. w. Q) Y7 L+ G. J
PS:需要说明一点,关于弹丸穿过率的问题,苏联的确定穿甲厚度测试的弹丸穿过率标准是75%+,即在被穿透的靶板背后必须有超过75%的弹丸部分穿过靶板才能被认定为“穿透”,否则就被认定为“无法穿透”;而德国的标准则是50%+。弹丸穿过率和弹丸剩余穿深有很大联系,以后有机会详细介绍,战争后期苏制的坦克炮/反坦克炮的毁伤能力都因为这个因素而被错误低估了。
德军自己测试的KwK-40在100米处的穿深是106mm(30°倾角),而它在苏联测试F-34的靶板上能打出110.64mm的百米垂直穿深,比自己靶板的30°倾角百米穿深多了4.64mm,说明德军测试KwK-40的靶板质量不如苏联测试F-34的靶板,德国测试的靶板K值要低一些(如果德国靶板能达到测试F-34确定穿甲厚度的靶板的质量,那么KwK-40的百米30°倾角穿深是达不到106mm的)。当然也不排除KwK-40的75mmAPCBC在对付小倾角的装甲的时候发生的转正效应可以忽略掉30°及以下的倾角,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当然转正多少,也不是简单就能计算清楚的,我们的数据不够。 ; s! @/ R/ b/ Q. i4 i" y* N+ o, K
另外,美国的靶板质量数据缺乏,希望有人能提供准确的证据,老美同样没有做过M1的百米垂直穿深。不过估计不会比苏联靶板的质量差。
不管如何,KwK-40在火力上已经略逊于ZIS-S-53和M1,这样就使得长身管的IV号在和T-34/85和76mm谢尔曼的交火当中占不到任何便宜,相反还会被这两种坦克的火炮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说到火力不得不提到弹药,全口径和次口径。IV号的APCBC在对付小倾角(≤30°)的装甲时有着良好的表现,转正效应发挥得不错,问题是,T-34/85和谢尔曼的前装甲倾斜度都超过了45°(T-34 60°,谢尔曼47°),瞬间就把APCBC的优势抵消了,而美军也有APC(APCBC),苏军则用的是AP(ZIS-S-53用的是BR-365 APBC弹,BR-365是加了风帽的平头弹,它在对付倾斜装甲时也会产生转正效应,但是效果不像APCBC那样明显,但是鉴于IV号的是垂直装甲,那么即便转正效应不如APCBC,IV号的命也不会太好过),IV号那致命的垂直装甲在这些炮弹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即便是侧身(30°以下)也不起多大作用,这方面IV号吃了大亏。
这三种坦克都装备有次口径钨芯弹即APCR,就炮弹技术来说,美国要优于苏联和德国,因为苏德的钨芯弹都是线轴型次口径穿甲弹,而美国的是流线型次口径穿甲弹,穿深要比苏联的高(以后有机会把美国的APCR结构和苏德的APCR结构发上来给大家看,美国的炮弹技术的确领先德国与苏联,德国的APCR是“箭头弹”,有人起了个外号叫“小红帽”,大体来说和苏联的外形差不多)。不过,每辆车个位数的APCR只能用来救急,因此不作为评定火炮差距的标准。况且,德军在战争后期L/48的75mm钨芯弹已经停产,转而全力供应黑豹的L/70的钨芯弹,因此IV号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它面对的是火炮比自己强大还有次口径弹的两个对手,尽管IV号没资格让对方使用APCR(浪费炮弹)。; `# |! h( s7 m% S
IV号在火力上输给了T-34/85和76mm的谢尔曼,那么在其它两个方面表现如何呢?
- }/ E8 {7 Y) Z: v2 d- r2 L$ }3 F& c
二、防护篇6 |&&u' W/ w! N! R8 I
&&P. g8 O9 l0 l
优良的装甲防护是坦克赖以生存的前提,一款坦克是否优秀决定了它能在战场上存活多久。早期的谢尔曼因为装甲问题死得很惨,而虎式坦克就凭借其强大的装甲成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但这里要说的是IV号,它不是传奇。之前说到,IV号在1944年之后先后碰到了T-34/85和76mm的谢尔曼,我们可以综合比较三者的防护能力: IV号H、J:
车体:正面80mm垂直,侧面30mm垂直。 & R% h, }9 p, n( ^3 d. i
炮塔:炮盾50mm,侧面30mm,背面20mm 谢尔曼(M4A3——谢尔曼型号不一,装甲厚度也不统一,比较麻烦,因此只能选一种中等防护级别的来做代表了):
车体:首上51mm/47°(数据显示是2英寸,也就是50.8mm,那么粗略算作51mm)首下弧形,1.5~2英寸(也是不超过51mm) ' S0 ?- c) P' e6 T
,车体侧面38mm,无倾角。
炮塔:炮盾8&1&龘9mm,炮塔6龘4mm。 T-34/85: / M9 A&&Q; \4 x& w2 R1 f, g# Z
车体:首上45mm/60°,侧面45mm/40°。
炮塔:炮盾90mm,正面75mm圆弧,侧面75mm/20°,背面52mm/10°
由于三种坦克制造使用的钢材不一样,因此很难公平的比较,就后期的钢来说,美国的比较强,然后是苏联,最后是德国,美国装甲一向优质,只是说厚薄的问题,德国的早期很好,后期质量下滑,苏联则反过来,早期质量差,后期质量好。例如T-34/85用的钢材,车体8C钢,炮塔71L(有些伪T-34/85即T-34/76返厂修理直接改成T-34/85的,车体的8C钢质量明显不如后期,但是用ZIS-S-53炮的则是纯正血统的T-34/85),后期有部分车体8C换成了FD,用8C钢有个缺点,硬度过高导致延展性下降,因此抗打击值也很低。2 N( n' V4 c7 L; b6 }
5~7已经是很低的值了(文中提到铸件容易开裂,但是一般拿去回火,毛子不会傻到拿已经开裂的铸件装到坦克上)。
( Q! b: b6 u8 v( O0 ]& g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后期用来制造IV号的装甲钢质量不比苏联的8C和71L强,那么在这里纠结8C和71L的工艺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美军的装甲钢质量比较稳定,不存在这一系列的情况,总体来说要比苏德好一点。
结果显而易见,IV号在装甲防护上再次处于劣势,而且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以至于IV号不得不披挂一些附加物来增加防护,比如炮塔外部的一圈5mm附加装甲(IV号H和J在炮塔上个“大包围”想防穿甲弹那是浮云)。或者在前面挂上履带等等。德国在战争后期装甲质量下降,不过对IV号的薄装甲影响不是很大,反而是越厚的装甲影响越明显。
说到装甲,就不得不提到K值,装甲材料系数,这也是经常被人们拿来说事的东西。战争后期,德国装甲质量下降,用来制造坦克的装甲不如苏联的靶板,之前就算过了,测试F-34炮确定穿透厚度的靶板K值有2380左右,这已经很接近2400极限了。! x( u" r& C7 E0 ?7 I
测试靶板是个很费钢铁的差事,测定一个确定穿甲厚度需要做上百次射击,统计击穿率(这还只是一种炮),初始穿甲厚度为20%,确定穿甲厚度为80%(也就是说100炮穿80炮,这个穿深才能被认定是确定穿甲厚度)。成千上万2mX2m的靶板被打烂。那难道苏联有大批的靶板用来测试,就没有足够优质的钢材用于生产坦克吗?!4 P$ Q, V6 Y- Y% F& Y8 ?
2380的K值是德国后期无法达到的水平,有些德粉肯定不服了,问题是这就是现实,现实往往很残酷,没有资源谁都没辙,早期的苏联如此,后期的德国也如此。即便IV号H型能达到那个水平,但是也不起多大作用,因为IV号的装甲确实是很薄(相对后来出现的同级别坦克而言),还是垂直的。4 G1 _# G8 m' L: w1 o0 o0 H' p
即使抬高IV号的装甲质量,假设其装甲能达到2380的K值,那么它在与T-34/85和76mm的谢尔曼交战的时候依然处于劣势。苏联靶板:苏联ZIS-S-53的AP弹30°倾角确定穿甲厚度为(mm): 4 V! F4 e! R" z' n, @& D3 X
500米 1000米 1500米 2000米
- G* i0 H" K2 ?( \" B/ k1 J
90 85 78 72
德国靶板:德国KwK-40的APCBC弹30°倾角穿深数据为(mm):
100米 500米 1000米 1500米 2000米
# R5 h( L8 v7 x& A
106 96 85 74 64 6 T! t. V: D8 F6 B
6 ]3 M$ C&&|% b&&g) T9 d& g
美国靶板:美国M1所用的APCBC弹30°倾角穿深有这么一个数据(mm): 1 Z0 e2 Z7 Z& i! X' `2 A7 j3 F
457米(500码) 914米(1000码) 1371米(1500码) 1828米(2000码)
8 _& j* h7 @/ [, }: Q
94 89 81 762 s- P&&o; @( V' U2 X
3 c/ K) t" X' ~&&q
当然,APCBC弹对小倾角装甲产生的转正效应有绝对优势,因此德国看上去成绩比T-34/85的要好,而实际上是弹种的功劳,加上K值也不一样,美国也如此,而且老美测火炮穿深是按码数来的(1码≈0.914米)。轻质炮弹在远距离上的速降从表上很好地体现出来了,75mm及76mm炮弹的存速不如85mm的优越。而苏美的靶板都能达到2380的K,德国的却不能。这里为什么要扯穿深,是为了更好的说明防护性能。+ _! f# R&&W4 F4 A7 v5 w0 y* N" B. B
根据上面的数据,即便是IV号侧身30°(侧身30°即相当于IV号的首上80mm是30°倾斜,角度小了,起不到太大的防御作用;角度过大,侧面装甲暴露面积过大,死的更惨。)T-34/85和76mm的谢尔曼也能在1000米外正面击毁IV号,IV号垂直装甲的致命弱点在此体现,80mm的垂直防不住米处飞过来的85mm弹或76mm弹,炮塔的50mm垂直也显得格外脆弱,米的距离上就会被击穿,侧面的30mm无视吧,2KM外绝对报销。另外IV号的垂直装甲不足以抵消76mm谢尔曼APCBC弹的转正效应,因此IV号在面对拥有炮弹优势谢尔曼的时候,会陷入相当糟糕的处境。
那么我们看看理论上IV号要崩掉这两个对手需要多近的距离: & I& b1 D% f* {8 z
T-34/85首上45mm/60°,之前说过APCBC在对付30°以下的倾角的时候具有优势,但是如果倾角增加到45°以上,这个优势也就不存在了,何况T-34/85还是60°的大倾角。假设60°的大倾角抵消了转正效应,那么IV号想击穿T-34/85的脸就必须穿透90mm的苏联装甲(三角函数大致估计,初中生都会算),如果T-34/85侧身30°那么这个厚度就增加为103.92≈104mm。 ) N) X& x3 _8 q, g
-------------------------------------------------------------------------------- . x4 W. w# \1 g3 d9 W7 L
PS:这里扯点题外话。上面只是粗略估计值,与实际存在一定误差,德马尔有专门的倾斜穿甲计算公式:
) Z9 x* y# ^$ F
b*K^1.43*secα^n=Vc^1.43*m^0.715/d^1.07 # V. t6 R7 `( a0 \
b---装甲厚度
k---装甲材料系数 ' M, {: x5 B&&]3 y
α---装甲倾角 / |% E2 O: `/ N
n----弹跳系数 &&a- |+ z! G* j3 R4 a& W' }5 B) I% D
Vc-----着速 + y: `: H3 O# q! `2 G
m----弹丸质量 / E. |+ c+ B. y$ C8 j1 y
d--弹丸直径6 t: H0 s" w! X6 r4 f# b& Y& k&&C
& U&&r8 L! p$ d1 `: U0 `
同时还有乌波尔尼科夫倾斜穿甲公式:# R+ F3 ?&&k0 }9 v, a
Cb^0.7*K*secα^n =Vc*Cm^0.5*d^0.05
Cb----装甲相对厚度, / v! Y&&|9 y6 w+ b&&y) U
Cm----弹丸相对质量,m/d^3
n=-0.08*Cb^2+0.66*Cb+0.52(这个n值要除以0.7才是德马尔里的n)
但是K值和n(弹跳系数)值都无法确定,因此计算起来就更加复杂了,对普通穿甲弹头来说,n值一般是大于1的。n值的确定受装甲相对厚度,炮弹/装甲的材质,以及弹头形状的影响,相对厚度越大,装甲越硬(炮弹越软),弹头越尖,其n值越大,也就是越不宜击穿。
这里不能再继续了,再继续下去就混乱了~~~~~
-------------------------------------------------------------------------------- 书归正传,也就是说,假设在正常情况下(我想坦克正常交战的时候没有哪个白痴会用脸正对着敌人的炮口吧?偷袭或者近距离突然遭遇么另当别论了),不发生转正效应,IV号想击穿T-34/85的首上,必须近到300米的范围内,还得排除跳弹的可能,即便是APCBC弹发生了转正效应,那么这个击穿距离也不会超过500-600米(估计值),由此看来,在和T-34/85交战的时候,IV号坦克真的是命悬一线,稍有不慎就是灰飞烟灭。所以IV号坦克才不得不在炮塔周围加了一圈5mm的附加装甲,一来可以模仿虎式,增加威慑感,扰乱敌人,二来能防破片和子弹;同时正面挂满履带,变相增加装甲厚度,以此来抗衡T-34/85或者76mm的谢尔曼。4 c9 R7 T& ~7 b2 k+ D
76mm的谢尔曼几何防护略逊于T-34/85(装甲质量应该要比T-34/85强一点点),其51mm/47°的首上(如果后期型的装甲如有些资料说的那样增加到63.5mm,那么IV还要更惨。),则不发生转正效应的前提下,需要穿透的厚度就为69.73mm,若侧身30°,则变为80.52mm(粗略估算值)。而APCBC的穿甲深度则应该在70mm~80mm之间,因此IV号可以在1000米左右的距离上打穿谢尔曼的脸。谢尔曼38mm的侧装甲一样可以忽视,64mm的炮塔可以在1500m外被击穿,89mm的炮盾穿透距离则在1000米左右(如果是108mm的炮盾,德国人会更吃亏)。因此IV号与谢尔曼可以打个平手,不过问题就出来了,IV号的数量远远不如谢尔曼多,走质量路线的德国如果同级别坦克性能不能压倒敌人的同级别坦克,那么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况且美军坦克的“非法改装”是出了名的,如果德军只是在外面披挂履带,那么美军则是成吨的往上糊装甲,不管是水泥的还是钢铁的,因此交战时候就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总之,垂直装甲的IV号在和谢尔曼交手的时候占不到任何便宜,双方都有能在远距离消灭对手的能力。, G2 S) F, p# ?
# Z" |$ v* \2 c1 j
但是,由于交战时候东西两线都不是开阔地带或者说那样的地形很少,交战距离往往会很近,都会近到1KM左右甚至更近,这样一来,IV号就弥补了一定的劣势,因为和谢尔曼都能保证同等距离上对毁,对T-34/85则较为不易,可以这么说,IV号击毁T-34/85的难度和T-34/85击毁老虎的难度是一样的。 ! n* u&&T+ C, s7 a3 g! a
在装甲防护方面,IV号坦克与T-34/85和76谢尔曼相比,再次处于劣势。
: {0 b, P6 X% r3 W7 g
5 y6 h0 G6 I- {- w7 k. K
啵儿~~~~~~~~~~~~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三、动力篇 机动性是衡量坦克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火炮、防护、机动性,缺一不可,但是又不能同时兼顾。从多个方面综合评定坦克的机动性比较客观:
&&N$ j) G5 m) ^5 O! P
型号 重量 引擎 马力 推重比 最大行程 * N# U2 g- M, g* w- l
- X# G& B) ?/ {8 o, R&&]
IV号H 26吨 Maybach HL 120TRM(V12)汽油 300 hp 11.5 hp/t 210 km
" Y8 P1 Y" {9 V' h8 j
IV号J 25吨 Maybach HL 120TRM(V12)汽油 300 hp 12 hp/t 320 km
T-34/85 32吨 V-2-34(V12) 柴油 500 hp 15.6 hp/t 340 km $ \' h! z, m' _0 }. Q! X; x
: b5 Q5 ?/ @) v" N, M. X. @* E
M4A3(76)W 32.32吨 Ford GAA 8 cyl 汽油 500 hp 15.5 hp/t 161 km
- l( c+ ]8 i+ Y% b& j* V3 Y$ s$ L
IV号的发动机就是个悲剧,机动性再次落后于T-34/85和M4A3(76)W(其实76炮的谢尔曼体重不一,功率也不一,行程也不一:M4A1(76)W 460 hp行程190km;M4A2(76)W 410 hp行程240km。。。老美真蛋疼。)。IV号J为了对抗T-34/85的大行程,被迫拆除了电动炮塔,增加了油箱容积,这样一来就使得炮塔旋转相当不便(虎式可以靠宽大的车身迅速旋转底盘,但是IV号不行,因此IV号J型摇炮塔旋转手柄那个肯定是上辈子作孽的。。。),极大影响了射击。 ' n, f* D+ }9 p$ {- n2 ~
% j2 k) b) N' I% g
关于机动性有一个认知误区,一些人通常用看公路最大速度来衡量一款坦克的机动性能,这是错误的,公路最大速度只能作为一个参考(黑豹如果按最大速度来越野,30分钟后绝对趴窝~~~),而真实的情况应该参照越野速度,或者说更公平的来说看推重比,推重比越大,机动性能越好;推重比小的说明机动性能越野性能越差。 - l# b7 V: L: v6 Q6 ~; z
&&n3 p9 \" L! U, `. {. K7 C7 p
履带宽度也和体重能看出越野性能的优劣,T-34/85用的是500mm的宽幅履带;谢尔曼是420mm;IV号长身管的为400mm。再结合体重,可以看出,越野性能T-34/85最好,IV号和谢尔曼差不多。当然,雪地履带被排除掉了。 , {- m1 I# H) w1 }7 p* {" D
在日常保养维护方面,老美的谢尔曼是最优秀的,性能有目共睹,然后T-34/85和IV号都不错。谢尔曼的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苏联坦克都显得逊色,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国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就需要返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
3 O6 l" K7 G6 W( F5 ?
T-34/85以340KM的大行程完全压倒了对手,IV号J型行程也优异不过数量太少,而且手摇炮塔的问题比较头疼,IV号和谢尔曼在行程这一项上垫底,说白了就是短腿。
+ G8 i6 @9 x' E$ i
动力性能上T-34/85和76mm的谢尔曼再次以绝对优势胜出- x6 d3 `3 W) l5 p6 ~
啵儿~~~~~~~~~~~~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四、实战篇
# r&&~! E- |# f: ]! P
以下是T-34/85的几个战例以及德军官兵对T-34/85的评价,其中不妨看出IV号在战斗中的处境的确悲惨(如果哪位大神还能找出更多的战例欢迎补充):
! {% h! v" C5 }7 q, D* ^
号早上,3辆T34\85波兰的南部遭遇2辆德军IV号H,在600米的距离交手,T34\85在15分钟内将2辆IV号全部击毁(这个战例很好的证实了之前关于IV号的75炮击穿T-34/85正面的距离估计是合理的),IV号向T-34/85的前装甲开火14次,没有一次是有效的,几乎全部被反弹,1发75毫米炮弹打穿了T34/85的正面副装甲(这个翻译很蛋疼啊,正面副装甲???哪位大神能找到原文的文献?可以发出来参考下,在此感激不尽)。而T34\85向IV号开火时,最多只用3炮就可以将其粉碎。
号早上,8辆T34\85在华沙市区和6辆德军IV号G展开了巷战,仅仅10分钟就将德军坦克全部击毁(交火距离为560米左右),而自身只损失了一辆坦克,IV号G向T-34/85开火45次,只有不到12次是有效的,而T34\85的攻击没有一次是无效的。
! i6 o3 }7 a2 h/ ^2 r$ W
“我不敢相信,这种苏联人的坦克(T-34/85)竟然可以在1200米时就打烂我们的坦克(IV号),我们除了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外,几乎没有坦克能顶住它他攻击。” (这个战例再次证实了T-34/85能在1200米处击毁IV号,虽然这个战例没有证明究竟是不是从正面击毁的)  
——号于基辅北部 德军营长 ( G. ~; p&&U' P1 b: y5 O
当然这只是一些战例,实战当中不确定因素太多了,空气温度、湿度以及火药的燃烧温度,炮弹材质及波动批次,装甲质量,火炮寿命等因素都会影响战果。 " n$ t1 w, C* n# ^4 \6 @) o
* I+ F9 k9 u# x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辆IV号J型正好在晴朗的夏天看见了一辆T-34/85在1200米+的前方,然后向它开火了。碰巧这辆T-34/85是1941年批次的T-34/76返厂大修加了用了质量不好的8C铸造钢铸造的炮塔变成的伪T-34/85碰巧在奔赴前线的过程中某一铸件开裂而且底盘装甲由于参战被命中但未穿透导致装甲累积效应产生金属疲劳,碰巧又击中了首上装甲的舱盖,结果被秒杀了。。。。
% i2 I. E+ U& _/ S
又例如:在阴冷的雨天,一辆久经沙场的火炮使用时间过长的T-34/85发现了前面800米处有一辆4号H型并且开火了,但是这批炮弹是质量比较差的批次加上对面那辆4号J前装甲挂满了履带(不仅有自己的还有T-34的。。。)然后炮弹在雨中飞行命中了一片T-34的履带结果产生滑动弹飞了炮弹,紧接着T-34/85不服输又开一炮,以倾斜度较大的角度命中了IV号的首上结果RP太差跳弹了,结果T-34/85傻了。。。。
. L% o/ |: \+ Y9 n! Q. l9 H- H
再例如:一个车组接收了一辆崭新的T-34/85,收到了质量较好批次的炮弹在2000米外向一辆加了“大包围”的IV号J型开火,结果这辆IV号J的装甲质量是下降的批次,一枚BR-365穿过了大包围轻微改变了入射角击穿了炮塔击中了存放的炮弹结果引发了殉爆,IV号J被秒了。。。。
战场上不稳定因素很多,但是个例不代表普遍,打仗不仅靠过硬的素质还得靠RP。RP爆发例如第一个例子,RP太差例如第二个。。。假设第一个例子换成一辆崭新的质量过关的T-34/85,那么它射5炮不一定打的掉,如果对方RP爆发反手还它一炮,搞不好被秒的是IV号。 : O. V8 V- C8 K. Q- ^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IV号不管是在火炮还是装甲防护或者机动性与两个对手存在的技术差距,不是光靠RP就能弥补的。在西线,IV得面对弹种更优良的76mm谢尔曼,一辆IV号同时面对两辆谢尔曼的时候就已经处于劣势了,但实际情况是IV号要面对的谢尔曼数量远比这个多,更别说还有天上的飞机。通常情况下,与这两个对手(尤其是T-34/85)交手的IV号,都是以悲剧收场的。 2 f/ q/ F0 `' c7 T&&v
6 Q8 W! `$ F/ Z2 Q5 n. L5 y* I
综合火炮、防护及机动性的比较,把处于劣势的IV号坦克推向了一个可怕的深渊——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已经无法抗衡敌人的同级别坦克了。因此,无论虎豹再怎么辉煌也无法挽回德军装甲部队的命运。IV号长身管型号在正常交火距离上对谢尔曼占不到任何优势,对T-34/85又处于悲催的境地,德军装甲部队再有强大的黑豹也会被淹没在T-34和谢尔曼的洪流当中,别忘了,一向靠质量取胜的德国坦克在IV号上不仅没占到技术优势,在数量上也死得很惨。 : D6 G" \, R' h3 y4 A7 l
$ I7 p$ m. ?* J4 f) n$ o* L; ?! R
啵儿~~~~~~~~~~~~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IV号的几种纸面改进型
- m- S& Y: p4 u, `
IV号的一个设计方案,未实现(估计是前期设计的,因为还是垂直装甲)! V5 D, F' U( q
. |6 m( Y+ k, S- s, n4 a- [
IV号J型改进方案,同样未实现(这样的改进意义不大)。 9 G- k) M" G3 c3 [" c/ n
: v* K6 a# Q&&d2 Z2 i' G, j9 u
2 q7 `' D( Q, Q2 [&&H8 p
上面这个更加荒谬的方案同样只停留在了纸上,IV号底盘居然装上了黑豹F的炮塔。不过即便真的实现了,这么脆弱的底盘能承受炮塔的重量以及开炮的后坐力吗?我怀疑这车3点钟和9点钟方向开火会是啥后果。。。 + b( \, U! P; ]6 ^& H# b/ `! G$ D: ]
5 [& l6 E& \* z6 I) ]4 K
传说中的IV号K型模型
5 ?; l' h5 X: j+ S0 C( O0 {
K型是仅仅只存在于纸面上的一个型号。为了对付苏联的T-34/85以及美军的76mm谢尔曼(包括英国的萤火虫),德国不得不在已经老态龙钟的IV号上下一般功夫,K型的设计理念是换装L/60的75mm炮,并将首上装甲改成倾斜的,但是由于IV号是战前就设计的了,设计理念适应不了战争变化,因此K型仅仅只停留在设计图阶段。炮塔能不能装下L/60的75炮不说,前面那个齿轮变速箱的设计就使得IV号车体改成倾斜装甲十分困难。
( Q2 T$ b0 _& [, G# K4 Y* P
德国30吨级的坦克自始至终没能上战场,但恰恰这种坦克是前线最需要的,德国人却拿不出来。30吨级主力坦克的空白让过时的IV号去填补,那么下场可想而知。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会有这样悲剧性的下场也是必然的结果,德军为这个空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纵使有黑豹这样交换比不俗的大明星,也挽救不了德军装甲部队。 & O3 y( t7 a) A$ }; P
3 I8 s5 ^/ o) R&&H" W4 P* ~5 R5 c
' j4 S$ Z&&Z- F&&x7 I
0 E- S% }8 t6 Q/ |
啵儿~~~~~~~~~~~~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70积分6953精华0UID帖子金钱14485 威望-1
Lv.7, 积分 69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47 积分
UID帖子威望-1 多玩草0 草
LZ辛苦了。。。。
口径既正义!炮塔乃人权!装甲是勇气!坦克压倒一切!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番外篇——德国流产的30吨级坦克方案0 D7 \9 B% d&&^' a! i
德国在1942年以前就设计过两种黑豹(都是30吨级别的),MAN和戴姆勒-奔驰的方案,希特勒本来选定了戴姆勒-奔驰的方案,但是陆军武器局执意要选MAN方案并使用莱茵金属的新炮塔,就使得戴姆勒-奔驰30吨的方案没有下文了。结果,陆军武器局选出来的黑豹体重超标,达到了45吨。尽管实战验证了黑豹的前装甲很卓越,火炮性能也很好,不过德军到最后依然没能拿出一款30吨级别的坦克来代替老旧的IV号。 % R" ?&&g! I( k1 _- R' M2 I
$ a6 C8 B: b) t/ s
其实早在1941年11月,军方就要求戴姆勒-奔驰和MAN分别设计新型坦克,即日后的黑豹。1942年,MAN方案被批准量产,同时戴姆勒-奔驰也完成了其设计方案的原型车——VK 3002(DB),该车直接就是T-34的德国高仿版,和T-34一样采用了炮塔前置的设计,发动机采用戴姆勒-奔驰的MB507柴油机或者迈巴赫的HL210 P45汽油机(选择柴油机的优势就是行程大,能像T-34那样外挂备用油箱,汽油机则不行。不过柴油机有个缺点就是不利于隐蔽,启动的时候或者功率加大的时候浓烟滚滚,仿佛告诉敌人“我在这里,赶紧来打我。。。”),后置驱动轮(可以取消掉中间那根传动轴了),行走装置采用交错排列负重轮,不过据说还有一种非交错排列的设计,不过我没找到。这个方案就是希特勒最先选定的方案。 7 s! ]% b' V! X5 h7 W+ B
# @5 v8 ~9 t4 M, y6 j- I
该车性能如下: N. t0 o0 q" w) f&&U$ q. |
6 G$ g7 W/ Z# W. J9 W. ~. g, O& r
; E: J2 `4 ?& q0 d* K
可以看出除了使用汽油机的时候行程不如T-34外,VK 3002(DB)在火炮、装甲防护和越野性能上都大幅超越T-34/85,最重要的是它只有34吨。可惜这个IV号最佳的代替品始终没有能走上战场。
个人觉得如果在当初对两个方案进行评定时,发现MAN方案严重超重之后,德国没有放弃VK 3002(DB)方案,而是把它作为IV号的代替品批量生产(在1942年的时候这个计划不难实现),并且在战场上与黑豹高低档搭配使用,那么德国很可能又会有一款流传后世的卓越战车。德军装甲部队在与苏联和美国交战时主力坦克也不会陷入那样悲惨的境地。但德国陆军武器局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或许一个原因是认为优越的日耳曼民族所用的坦克怎么能和苏联人的一样,更别说还是模仿别人制造出来的坦克了,但是有时候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是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的最好办法。德国也这么做了,不过模仿出来的坦克定位错了,45吨的黑豹和IS-2一个级别,已经算是重型坦克了。如果说黑豹是用来替代老虎的,那么IV号则没有代替品,它不得不超期服役来对付更先进的T-34/85和76mm谢尔曼。 ; t$ S! s8 ~- M! p& V2 u1 j' t- S, ^
# A9 R9 C# K4 d7 d# K
严格意义上讲,德国是没有“中型”坦克的,因为30吨级别的坦克到德国投降那天都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德国人不得不绞尽脑汁在IV号上下功夫,继续挖掘潜能已经耗尽的老旧IV号,所以才会搞出那么多“纸坦克”。
啵儿~~~~~~~~~~~~
我好像忘了什么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60积分2621精华0UID帖子金钱6410 威望0
Lv.6, 积分 26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79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发表自UC浏览器
写的好 真是科普了 看着这些复杂的公式 本中学生鸭梨很大。。。。&&4号后期真是废了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草原账号被保护 发表于
写的好 真是科普了 看着这些复杂的公式 本中学生鸭梨很大。。。。&&4号后期真是废了 ...
恩,后期型4号完全是在凭借着德军装甲兵优异的个人素质来对抗强大的敌人,能打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啵儿~~~~~~~~~~~~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40积分789精华0UID帖子金钱5057 威望0
Lv.4, 积分 7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1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0 草
看到好累哦。。。。不过你真厉害!!!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60积分3571精华0UID5586014帖子金钱14767 威望0
Lv.6, 积分 357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29 积分
UID5586014帖子威望0 多玩草60 草
写得不错~顶一个~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60积分3059精华0UID帖子金钱24645 威望0
Lv.6, 积分 30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41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0 草
记得某本书里写过,最开始的3002DB确实是扭杆悬挂单排双层负重轮(类似于III号和潘兴),但是后来估计是为了通用(或者就是德国人的顽固)改成了交错负重轮,当时希特勒提的要求就很搞笑,要3002型装上75mm/L100炮,正面要达到T-34的2倍厚(80mm),MAN装的是75mm/L70,而且偷偷把试验车装甲厚度改成了60mm,看着很霸气(或者说讨元首喜欢),戴姆勒奔驰保持了原有厚度,但是为了平衡重量,装了75mm/L60,希特勒看到这两个车,直接就把DB的炮给否了,元首就喜欢大长粗,没辙啊,后来MAN有把装甲改回来,但是传动和发动机没变,还是按照30多吨级别搞得,结果库尔斯克豹子各种抛锚,后来慢慢改来改去,才把发动机问题凑合搞好。! [6 N0 i+ v+ o# \
黑豹还是不错的中型,生产成本比4号高不了多少(无武器全车IV-H是10万马克,黑豹D约11-12万马克),但是毕竟材料上要求更多,加工和制造难度会随着重量飞快上涨,对于战时的德国来说,这会浪费本来就稀缺的稀有矿产,不过即使如此,黑豹的产量仍然仅次于4号位居第二。
扯远了,记得某书里有句话,大概是“德国人的创新与古板是并存的,他们在二战创造了许多新技术,并将这些不经验证的投入生产,同时却仍然固守着很多老旧的设计无法改变(前置驱动轮、汽油机、4号的弹簧片悬挂、大面积应用垂直装甲),这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缺点”。
德国人虽然创造了一些列装甲战术战略,也制造了不少好车,但是他们对于装甲单位的设计确实两极化了,这也跟当时德国的封闭环境有关。战前德国的III+IV设想在巴巴罗萨后被三围远超50mm/L60和75mm/L24穿透力的KV和T-34(正面)前击碎,其实这都是有预兆的,当时苏德互援时期,苏联人眼睛放光的参观了德国的飞机、船舶、枪械等工厂,却惟独蔑视了德国人正在生产的3号和4号,正是因为当时苏联人自己吸取了芬兰、西班牙、诺门坎的经验和教训,研制了更强大、机动性更好的坦克。而当时德国的VK3000计划刚开始验证,甚至大部分试验车连炮塔都没有设计好(在wot中也可以看到,3001H用的是4号炮塔改+75mmL43或L48,,后来的狭型炮塔是为后期的黑豹设计的,炮塔出现已经是1945年了,3001P和3601H用的是自己设计的新炮塔,但是试验车就只有个底盘)。后来德国人被刺激了,VK3000计划瞬间分成了VK3002和VK4501计划,加上德国人一贯的超重习俗,于是各种设计30吨,生产45吨;设计45吨,生产60吨的的坦克应运而生。时间越往后推移,战斗对德军越不利,德国人的火力+防护思想越严重,坦克也越来越重。同样是VK4500(45吨计划)的虎王,俨然超过了现今的挑战者2和梅卡瓦4的重量。, j- z, @4 W" }0 I
8 j2 o2 b% E; z5 h6 F
又开始絮叨了,总结一下吧。
个人感觉,德国人,设计出30-50吨的2类3-5种衍生型号,用3号的扭杆悬挂和3号的放大版负重轮(5-8对不等),使用倾斜装甲,装备75mm/L60、75mm/L70和88mm/L56就足够了,前两种炮可以完成对装甲打击,后一种既可以对装甲,它的口径也可以发射大威力高爆弹。不过说什么都晚了~~自己YY吧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70积分5158精华0UID帖子金钱12027 威望0
Lv.7, 积分 5158,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42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10 草
實際上4號最悲催的就是它僅僅是戰前的產物,9 c/ o6 C: u0 h) C/ W
已經無法適應戰時瞬息萬變的技術進步,
而納粹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發展方向,
既掏空了自己的戰略潛力,
也沒事很效率地應對盟軍相對德軍而言的數量優勢.
最後空留一批傳奇戰車和圖紙戰車後,9 ^; z" x8 Y% |5 ~* B
淹沒到歷史中去了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90积分25795精华0UID帖子金钱5164 威望0
敢欺负我!哼!你走!
Lv.9, 积分 257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05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830 草
w01c01 发表于
01:14( W) O, f5 j" v6 p. M& L8 g
记得某本书里写过,最开始的3002DB确实是扭杆悬挂单排双层负重轮(类似于III号和潘兴),但是后来估计是为 ...
说得很好,也让我掌握了不少知识,感谢!
啵儿~~~~~~~~~~~~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50积分1815精华0UID2876332帖子金钱16157 威望0
Lv.5, 积分 18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5 积分
UID2876332帖子威望0 多玩草12 草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不能说谁对谁错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80积分13232精华0UID7439831帖子金钱18164 威望0
天堂向左,D粉向右
Lv.8, 积分 132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68 积分
UID7439831帖子威望0 多玩草34 草
德国即使能够造出30吨级别的坦克,仍然不可能像美苏那种规模生产,毕竟工业规模不是一个档次,而且即使能够造那么多,德国也没那么多人口支撑装甲兵的消耗,因此他们只能想办法提高单车性能并且最大化的保证乘员安全,这种总体战是不可能不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的,德国大量生产突击炮其实也是30吨战车迟迟没有出台的一个原因,3突4姐的成本比坦克低很多,但是可以代替绝大多数坦克的任务(这里指战争后期德军处于防守态势下的任务),相反的,战争后期苏军继续大量生产突击炮却很大的占用了坦克的资源,这也是一种浪费
以后有喷子说你玩的菜,不要尝试去辩驳他们,因为愤怒会影响你的判断力,记住坦克不是用嘴打炮,不要特别在意战斗力,因为只要你做到了该做的事情,它自然就涨上去了,他并不是什么象征,而是你交给自己的答卷.
马年新春勋章
手机APP马年迎春,马上有钱!
需要金钱:1100
手机盒子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崩坏3rd战车qte圣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