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叫这个名字季子夏

崧陵旧事——老照片中的人和事 乡土上虞 - 上虞论坛 0575bbs 浙东上虞网 浙东新商都 上虞门户 上虞BBS 上虞社区 0575社区 绍兴 上虞 0575 论坛 门户 BBS 社区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attachment=611556]& & &老照片:夏母袁太夫人八秩寿辰家庆纪念;&拍摄时间:民国二十三年(1934)甲戌;&拍摄地点:崧厦祝家街夏家台门“宜有堂”。&&&&&&& 照片拍摄距今近80年了,据现居台湾的夏律身(照片前二排右二)老先生所言,当年夏家为了拍摄这张寿庆照片,特意从上海请来的摄影师,整个往返拍摄花消大概是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都不止。如今照片中的人和事大多早已成为历史,被永远定格在这张相片上,就连当年的幼童尚健在的也已是耄耋老人了。照片的主人家为当年号称“崧厦三大家”之一的东市头夏家,另二家是西市法华桥的周家、赵家。清末以来,民间素有一句顺口溜:“大族要数俞何朱,人家要算周赵夏”。意思是讲,在崧厦街里,若论族大人众,则推俞、何、朱三姓,若论家业财富,则当数周、赵、夏三家。&&&&&&& 周家迁自诸暨,赵家迁自沥海,而夏家迁自本镇蔡林。这三姓迁到崧厦街的历史并不算太久远,因此只能居于这条老街的两端。周、赵、夏三家早年都默默无闻,清贫自守。所谓穷则思变,三家后来都弃儒从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终于后来者居上,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家大户。周、赵两家以典当起家,而夏家的发迹则始于老照片的中主角——袁太夫人的公公夏子香。(未完待续)&
&&&&&欢迎大师讲故事!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看来袁太夫人是小越人了。
:看来袁太夫人是小越人了。&( 08:06)&&&确是小越人。&
贴子不能编缉了,更正一下,夏子香是袁太夫的祖父,换句话讲,是夏子香的孙媳妇。
&&&& 八十年风云弹指一挥间,崧厦夏族人漂泊在四方。
  提到这位夏子香,还与清末名臣夏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夏同善未通籍前,夏子香已经成为杭州城里有名的富商。夏同善本是仁和人,但其祖上却源出蔡林,其父与夏子香虽然辈份相差悬殊,但是年齿相仿,因此二人成为好友。夏同善家境一般,因此对夏同善这位读书格外用功的“族侄孙”也是照顾颇多,时常慷慨资助。夏同善得中进士后,不忘恩义,专程来崧祭祖并探视夏子香,夜宿顾家弄夏子香别业“乐耕草堂”,这在《夏侍郎年谱》中都有确切的记载。&  夏子香,名诒桂,子香其字。13岁丧父。有戚属王君怜其孤苦,携至杭州习贾,初入钱庄学徒。夏子香天资聪颖,对做生意有着过人的天赋,加之一意想出人头地,因而勤奋不已。年仅20岁时,夏子香已经在杭州城里站稳了脚跟,后逐渐发家。咸丰二年,黄宗汉任浙江巡抚,闻其才能,数次召夏子香主司府库,被其拒绝。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东南大危,夏子香力佐胡雪岩筹办军饷。咸丰十年,太平军攻陷杭州,烽火绵延千百里,而崧厦却兵戈不惊,百姓安堵。因此大批杭州人纷纷随到崧厦避难,投奔夏子香。夏子香耗资巨万极力安置。同治元年后,兵事稍息,夏子香复至杭州,重操旧业,凭着他的人望和才略,短短数年间又东山再起。夏子香又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喜提携后进,对远房宗亲如夏同善等都大力提携,对崧厦的近亲更是不在话下,很多人被其带到杭州习贾从商,却多有所成就,这其中就有夏丏尊的曾祖父夏鸿绪。&  夏子香一生积德累功,死后清廷诰赠“朝议大夫”。生有二子,次子夏启泰,留杭侍父,附贡生,候选州同,专攻举业,可惜屡试不第,弃儒从商,性喜藏书,曾在杭州灵隐筑“松秀山庄”,藏书数万卷,其子夏钟浚举人出身。长子夏光熊,字彤甫,国子监生,奉父命留守崧厦,奉母并操持家政。夏家二子俱有乃父遗风,有着敏锐的经商头脑,夏光熊曾出资在嵊县西后街创办了“万和酱园”,发展到在全县至新昌有22家分店之多。却热心公益,不遗余办,如赵村施渡,捐置义冢等。清廷诰授朝议大夫,赏戴花领,候选光禄寺署正、盐运使运同。他正是这位袁太夫人的公公。(未完待续)& & [attachment=611611][attachment=611613]& 夏子香公遗像&&&&&&&&&&&&&&&&&&&&&&&&&&&&&&&&&&&&&&&&&&&&&&&&&&&&夏光熊公遗像&(像俱取夏氏宗谱)& &
&&&&&引人入胜,赞!
好文章好文章!
一看就是书香门第,规矩人家!&&不象20年后强盗遍地,5000年文化毁灭!!!!!!!!!!!!
嵊县万和酱园,解放前我外公曾任酱园经理,姓俞 ,我父还当过学徒。感觉嵊县万和是总部,其他全是分号。
老照片不错
一看照片人物,就知道这户人家的素质和教养,
:一看照片人物,就知道这户人家的素质和教养, ( 16:11) &&这不是照片,是画像,老底子人叫神像,一般画祖上的画像,不管当不当官,都会画成官像,也算是一种风气,这种像早期很多,后大多在扫四旧时给烧了。画中人物像不像全凭画者技艺,不排除遮丑增靓技法。
:这不是照片,是画像,老底子人叫神像,一般画祖上的画像,不管当不当官,都会画成官像,也算是一种风气,这种像早期很多,后大多在扫四旧时给烧了。画中人物像不像全凭画者技艺,不排除遮丑增靓技法。&( 16:19)&&&“袁太夫人八秩寿庆”是老照片!!!!
挖掘老故事。顶个先
是不是松下和杭州很有渊源
&&好故事,继续讲,谢谢大师
:嵊县万和酱园,解放前我外公曾任酱园经理,姓俞 ,我父还当过学徒。感觉嵊县万和是总部,其他全是分号。&( 14:01)&&&是的,嵊县万和酱园就是夏光熊创办的,是总号!!
我也姓夏,我这个夏氏来自夏家铺,也有家谱的,两个有联系吗
:我也姓夏,我这个夏氏来自夏家铺,也有家谱的,两个有联系吗&( 21:21)&&&夏家埠吧??夏家埠始祖荣三公和崧厦蔡林始祖荣十一公是堂兄弟!!
:夏家埠吧??夏家埠始祖荣三公和崧厦蔡林始祖荣十一公是堂兄弟!!&( 21:25)&&&恩。是这样啊,有没有具体的再讲讲
&&& && 夏家经过夏子香父子二代人的共同努力,一跃成为崧厦街有名的富家大户。但是夏家心里很明白,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秒举时代,商人是不入流的,纵然家财万贯在他人眼里也不过是形同暴发户,尚不如没落的书香门弟,只有攻制举业,才是公认的正途,才能取得让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因此夏家治家严肃,对儿孙的教导尤为重视,并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如萧山姚莹俊等)坐馆教习。夏子香共有孙男5人,俱是秀才出身,其中有3人入仕。即夏光熊次子夏嘉祉,官嘉善县训导;夏启泰长子夏钟祥,官海盐县训导,三子夏钟浚更是不负重望,得中光绪乙丑恩科举人,夏家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竖旗杆,光耀门楣了。&&&&& 袁太夫人是夏嘉绩的妻子,也是夏光熊的长媳,小越袁家人。她与夏家本是姑舅表亲,袁氏也是小越名门,袁太夫人不但能识文断字,据说“女红无出其右,能刺字,枕端如笔书”。袁太夫人21岁嫁入夏家,育有四子。夏嘉绩中年得病,长子才十岁,次子八岁,其余二子皆幼稚待抚,袁太夫人一面千万百计延医诊治,随时随地调护不离左右,上又要侍奉公婆,辛苦备尝,也煅炼了她坚韧不屈的品性。夏光熊过世后,长子又患病,作为长媳的袁太夫人责无别贷地挑起一家之政,同时还要打理夏家的生意。据说当年嵊县万和酱园曾聘任槎浦何家人任经理,每年过年时,何经理拿着账簿来崧交账核算,老东家过世后,何经理在嵊县一人独大,趁机鲸吞,不知情者俨然以为“何”是万和酱园的主人,这也难怪,因为在嵊县口语的,“何”、“夏”二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夏家又久不在嵊县露面,何自然趁机得便,暗改账册。过了几年,精明的袁太夫人还是有所查觉,却不动声色,袁太夫人心里很明白,何氏在嵊县多年,早已有了根基和人脉,这个事如果挑明了,何氏万一狗急跳墙来争个鱼死网破,对夏家的生意打击是巨大的,特别是万和酱园可能会元气大伤,只有夏家自己人出面主政万和酱园,慢慢地接手酱园事务,才是解决办法,而自己又是一介女流,足不出户,只能在崧坐阵运筹。袁太夫人想明白后,在交账答请宴上,袁太夫人提出让家中次子夏季忻跟随何氏前往万和酱园学习主政,并再三请何氏代为照顾,又关照儿子该如何如何,何氏必尽也是个聪明人,自然也明白了。袁太夫人虽然身形娇小,弱质女流一个,但是做事却是颇有手段,如出资修家谱,主持兴建祝家街的大宅院“宜有堂”,可谓丝毫不逊男儿,更从当年夏家与上湖头连家打官司中可见一斑。(未完待续)&
:恩。是这样啊,有没有具体的再讲讲&( 21:28)&&&按夏家埠谱的记载,荣十一公赐居蔡林后,荣三公跟随来虞,后迁夏家埠。
打官司真是两败俱伤,好不打尽量不打,不知为何打起官司来了?坐得下回分解……
我家也有张带辫子的老照片,估计我家以前也是大户人家
:按夏家埠谱的记载,荣十一公赐居蔡林后,荣三公跟随来虞,后迁夏家埠。 ( 08:09) &&这个荣十一公怎么没有带带这个荣三公
:[表情] 我家也有张带辫子的老照片,估计我家以前也是大户人家[表情] [表情] &( 09:44)&&&什么时时候也发上来看看,听听老故事!
:  提到这位夏子香,还与清末名臣夏同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夏同善未通籍前,夏子香已经成为杭州城里有名的富商。夏同善本是仁和人,但其祖上却源出蔡林,其父与夏子香虽然辈份相差悬殊,但是年齿相仿,因此二人成为好友。夏同善家境一般,因此对夏同善这位读书格外用功的“ .. ( 09:45) &&&《夏氏宗谱》中能有如此色彩新型的画像,那么一定是出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前后了。因为民国初以后才有最多双色的图像和线条出现在谱谍印刷中。以前出的都是素描像。
:《夏氏宗谱》中能有如此色彩新型的画像,那么一定是出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前后了。因为民国初以后才有最多双色的图像和线条出现在谱谍印刷中。以前出的都是素描像。 ( 13:44) &&像取光绪三十三年(1907)《桂林夏氏宗谱》!&
我见过的谱谍也自认为不算少了(主要是上海和浙图),极大部分是单色的线描图。只从《浙图》中见识到了用红封面红线条装饰的与本姓有关的谱谍,那也是民国癸酉年(1933)出版的。&《夏氏宗谱》比它整整早了26年,用此近乎于现代的印刷和画工技术制作家谱,说明当时夏家的财力及眼光不一般啊!&比如说,连其时“富甲一方”的春澜谱(宣统辛亥—1911年)也仅仅是用单色印制的。&
:我见过的谱谍也自认为不算少了(主要是上海和浙图),极大部分是单色的线描图。只从《浙图》中见识到了用红封面红线条装饰的与本姓有关的谱谍,那也是民国癸酉年(1933)出版的。&《夏氏宗谱》比它整整早了26年,用此近乎于现代的印刷和画工技术制作家谱,说明当时夏家的财力及眼 .. ( 14:56) &&民国以前的宗谱祖像主要有几种:&一种是木刻印刷的,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比较讲究的宗族会请谱局专门新刻一批祖像印刷,不讲究的,或者说财力相对稍弱一些的宗族,谱局往往是拿现成的木刻像,这就造成了张家、李家共同相同的祖像现象。过去宗谱一般都密不示人,所以不大容易发现,现在都公开了,这种现在挺多的。& &一种是木刻加彩的,即在木刻印刷好的祖像上,好事者或者懂画理的后人添加色彩,也有为成约成本,专门先木刻再套色。& &一种是纯手工绘制的,纯手工绘制的祖像又分二种,一种是彩色的,一种是纯墨色的。在宗谱上纯手工绘制祖像相对来讲是比较少的,绘制精美的更是少见,这套《桂林夏氏宗谱》里的祖像就是纯手工绘制的。& &上虞现存的各姓宗谱中,以上说的几种祖像以及现象都有存在。& & & & &
听大师娓娓道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连家在崧厦的氏族中,也算是后来者居上,在本镇办酱园,开钱庄、当铺,特别是到了连仲愚曾孙连慕曾的手上,生意更是做的得心应手。不知何因,夏、连两家因为某事据说打上了官司。这夏家有万和酱园,连家有协和酱园,两家可谓敌逢对手。或许是同行相妒吧,两家官司打的难解难分。然而过去大户人家打官司,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官家两头统吃。官司先一场夏赢,后一场连胜,数场拉锯下来,两家田产都打掉不少,但是官司却拖而不决。袁太夫人心里很明白,两家真论实力,夏家其实不及连家,官司再这样打下去,最后吃亏的肯定是夏家,最好的办法是庭外和解。于是出面有意私下讲和,并通过调解人向连家传讯息。连家认为争气不争财,何况在官司上还略占上风,自然不肯轻易调和罢休,而且坚持认为夏家肯定是无计可施了。袁太夫人闻讯后,心里也急。几天后想出了一个绝招,于是不惜花重金买下了祝家街“宜有堂”河对岸的一块空地,置办了几具大石磨,居然开起了大磨坊,很多人都不明白,夏家的酱园在嵊县,袁太夫人在本地开这么大的磨坊这是要干嘛?这几具大石磨每天需要好几头水牛轮流拉磨。一天下来,这些水牛是又臭又脏又累,每当卸磨的时候,这牛群耍着欢地跑到了河里去洗澡,而且还在河里拉屎。这下慕店王坐不住了,夏家的磨坊再这样开下去,连家的协和酱园迟早要关门大吉了。为什么呢?因为协和酱园在东面的同仁桥,制酱做酒大部分靠这河水,而崧厦的地势是西高东低,祝家街与同仁桥相隔并不远,这牛洗澡拉屡,污水都流向同仁桥,协和酱园取水就成了问题。但是连家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河江是全镇公用的,连家纵然再有钱,也不可能买下公用的河道,而且磨坊水牛入河洗澡也属正常之举,慕店王不得不佩服袁太夫人手段之辣,于是主动向夏家提出和解。(未完待续)& & & & & & & &
:        连家在崧厦的氏族中,也算是后来者居上,在本镇办酱园,开钱庄、当铺,特别是到了连仲愚曾孙连慕曾的手上,生意更是做的得心应手。不知何因,夏、连两家因为某事据说打上了官司。这夏家有万和酱园,连家有协和酱园,两家可谓敌逢 .. ( 18:56) &&头头是道,引人入胜。
:头头是道,引人入胜。&( 19:18)&&&王老师见笑了,道听途说罢了!!
:王老师见笑了,道听途说罢了!! ( 07:38) &&崧厦镇上的夏家曾有四处房子,一处在迎紫路那边,一处在顾家弄内,称夏家台门,还有两处在祝家街,分为新老夏家,老夏家便是后來的崧厦轧花厂,新夏家是崧厦油厂,即现在的崧厦小商品市场。崧厦沦陷时期,新老夏家先后被土皇帝滕祥云霸占,滕部设在老夏家,滕祥云有大小八个老婆,娶七姨太时,新房设在新夏家。尽管当时夏家财大气粗,但对杀人魔王滕祥云只好避而远之。
:崧厦镇上的夏家曾有四处房子,一处在迎紫路那边,一处在顾家弄内,称夏家台门,还有两处在祝家街,分为新老夏家,老夏家便是后來的崧厦轧花厂,新夏家是崧厦油厂,即现在的崧厦小商品市场。崧厦沦陷时期,新老夏家先后被土皇帝滕祥云霸占,滕部设在老夏家,滕祥云有大小八个老婆 .. ( 18:15) &&新老夏家的说法据我知,夏丏尊他们一房称老夏家,因为他们是长房,很有可能夏家从蔡林搬迁到崧厦街时,都居住在那里。&而顾家弄、祝家街等夏,称为新夏家。很有可能是夏子香一房发迹后,从老夏家迁出来后,称为新夏家。&
:新老夏家的说法据我知,夏丏尊他们一房称老夏家,因为他们是长房,很有可能夏家从蔡林搬迁到崧厦街时,都居住在那里。&而顾家弄、祝家街等夏,称为新夏家。很有可能是夏子香一房发迹后,从老夏家迁出来后,称为新夏家。& ( 15:25) &&&请教:当年慈溪(如今属余姚了,岑仓堰东首些)的韩夏镇(也叫大夏家)和旁边的小夏家,和崧夏的夏姓氏也许有一定的关联吧?与慈溪十六户地区的大批倪姓族群一样,据说是迁自当年沥海所的前、后倪。
:请教:当年慈溪(如今属余姚了,岑仓堰东首些)的韩夏镇(也叫大夏家)和旁边的小夏家,和崧夏的夏姓氏也许有一定的关联吧?与慈溪十六户地区的大批倪姓族群一样,据说是迁自当年沥海所的前、后倪。&( 17:29)&&&光绪三十三年的《桂林夏氏宗谱》就是由崧厦和余姚韩夏合修的。除韩夏外,余姚其他大部分夏氏也是源出蔡林的。
袁太夫人后嗣蔚兴,不但继学业又承家业,伯子夏宪曾(最后排右六),字亦书,钱塘附生,精畴人术,尤长西法;仲子夏慰曾(最后排左四),字尔安,杭州附生,后游学沪上,入商科;叔子夏慕曾,字叔孺,国学生,配同里钱业巨子裴勉山长女(三排抱小孩者),弃儒而贾,数年间由武林而越郡,而沪上,业骎骎日进,直追乃曾、祖,惜英年早世;季子夏愉曾(最后排右五),字季忻,钱塘附生,旁通拉丁文、英文等,主理万和酱园,使酱园生意达至鼎盛。孙辈中,更是不乏翘楚者,如夏乃肯(最后排右四),民国十九年,在崧厦创办了“知味食品厂”,加工芥菜心等,销往新加坡等地,其弟夏乃赓,游学日本,入日本亚东预备学校。夏乃训(最后排左二),上海泰来钱庄副经理;夏乃往(二排右一),为五车堰钱业巨子胡涤生之婿,上海信孚钱庄监察;孙女夏蕊华(二排左四),游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女校高师;夏芝华(三排右三)、夏美华(三排右二)都曾是崧厦第二高小的教师等等。& &
整个崧镇夏氏,“乃”字辈中,人才最盛,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夏丏尊(乃钊);其他还有夏遐龄(乃全),上海宝昌、一大、开泰、瑞祥等钱庄董事,其它在上海从事钱庄生意的还有夏质均(乃彬)、夏绍康(乃康);夏乃义,天台中学校长等等。
[attachment=654065]&据现居台湾的夏律身老先生来信指点,老照片中依次人物(问右往左)名讳: &最后排:夏乃匡、夏乃畴、夏乃畮、夏乃肯、夏愉曾(字季忻)、夏宪曾(字亦书)、夏慰曾(字尔安)、尔安婿陈济诚、夏乃训、夏乃疆 &后二排:夏乃诰、夏文华、夏昭华、夏蕊华、乃诰妻余氏、乃训妻冯氏、乃肯妻陈氏、慰曾妻余氏、乃畮妻王氏、夏舜华、乃往妻胡淑英(抱者复春)、夏乃往 &第三排:夏静珠、愉曾妻周氏、慕曾妻裴氏(抱者不详)、夏雅娴、夏芝华、夏美华、夏振华&第二排:夏静婉、夏律身、夏敦春、夏母袁太夫人、夏景芬、夏景腪、夏景英&第一排:夏铿身、夏元玷、夏元康、夏景盛、夏元鼎、夏乃邦、夏寅身、周尧封、周桐封& &注:一排:夏铿身后来改名夏坚金,笔名野郎,是“银联”社员,曾在《银钱报》上发表的控诉内战灾难的木刻《春闺梦里人》。《上海黄浦区文化志》有传。& & &
[attachment=654066]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41109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多少人叫这个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