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与治国方略之略。猜一个字?

中国治国理政大方略(组图)_网易新闻
中国治国理政大方略(组图)
(原标题:中国治国理政大方略(组图))
“腾飞动力”
  程 硕作(新华社发)新航程
  徐 骏作(新华社发)共进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我会见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时,他们感慨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呢?的确,中国有13亿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况了解清楚就不易。”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道。
  那还是2013年的春天。如今,3年多过去了,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关于如何治理中国的理念,也在日渐成熟。
  也因此,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个说法。如今,这个说法早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活里火热的概念,其中所包括的诸多关键词,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
  内涵丰富的“三新”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简称“三新”。说法虽简略,内涵极丰富。
  不妨回顾一下,过去3年来,那些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概念。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事实上,中国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既不断丰富,又不断进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副教授贾小明表示。
  贾小明认为,“三新”不是概念、词语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想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是被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所证明的创新,体现了党中央高超的治国理政能力。
  三新’是党中央结合新形势的创新,是针对目前的形势和情况,在宏观层面、理论方针层面所做出的重大创新,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表示。
  在刘东超看来,十八大以来的3年多是中国人在站立起来、富裕起来后追求全面小康、追求富强起来的一个重要时段。在这一时段,我们的步伐铿锵稳健,我们的成就精彩纷呈,我们的制度务实宏远,我们的设计切实深邃。“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这些转型指向的是建立现代化、务实、全面的治国理政体系和强大崭新的政治文明制度整体。 ”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能够更为清晰地理解当下中国的发展理念、战略布局等。
  比如“四个全面”。在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看来,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从治国理政面临的时代课题及其难点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国理政任重而道远。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锲而不舍地向前推进,还要打好今天的每一仗,一丝不苟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比如“五大发展理念”。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看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理念是思想的灵魂,思想是实践的先导。”贾小明认为,当下中国正在以新理念、新思想为引领,形成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战略,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时代课题的答案“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今天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在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中央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所宣布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先要理解当下的时代背景。
  在刘东超看来,时代条件至少包括了三点。首先,“三新”的形成是解决国内问题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的变化、民众需求的提高等,我们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普通百姓有获得感;其次,“三新”的形成也基于国际环境的复杂化,中国强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是要告诉世界,我们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是与世界共享成果的发展;第三,“三新”的形成,符合今天中国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在既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国家治理,需要直面现实。而变化,是最大的现实。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从国内来看,移动互联网年代,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技术引领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正在到来;从国际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逐渐走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无论是中国公民一年1亿多人次的出境游,还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频繁互动,都是过去未曾见过的现象。
  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领导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走在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上。许多问题,催生着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战略的诞生。
  比如当下,全世界都很关注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如今增速放缓,有些人对这样的变化有些不适应。但事实上,3年多来,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时期的中国,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措施所带来的政策效应正在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发展理念,自然对现实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李君如感慨,如今中国经济的因素已经能影响世界股市的走向,这种情况10年前即便有,也没有今天这么引人注目。而这种种变化,已经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不重视以人为本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吗?靠垂直的僵硬的行政管理体系能行吗?说了可以不做、做了无人监督还能行吗?换言之,这些变化对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演讲时,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世界秩序》中的一句话:“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本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火了起来。
  在美国,脸谱网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办公桌上摆了一本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甚至还给同事买了这本书,让大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辛格则“逐字逐句”地读了这本书,并认为将此书介绍给美国读者对增进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透露,他“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仔细拜读了”这本书,而在2015年两人见面时,习近平还特地为他在这本书上签了名。
  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巴中友谊中心,在印度新德里第24届世界图书博览会……这本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向全球出版发行的书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广泛反响。
  “这本书在国外产生的广泛影响,反映了世界渴望了解中国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贾小明这样认为。
  世界关注的背后,是中国的治国理政大方略将深刻改变中国未来,并进而影响世界。今年的全国两会,表决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蓝图,瞄准了2020年这个中国立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年份,同时也是“第一个百年”的目标年份。
  作为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正是在“三新”指导之下完成的。许多人好奇,它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不久前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发言,即以《深入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表示,中国要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00万以上,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分别下降18%、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正如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那样,“三新”是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如今,这份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正指引着中国阔步向前。
  本版制图:潘旭涛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主要考查你对&&孔子和早期儒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春秋——孔子:&主张和贡献:& 1、核心:是“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部分;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战国——孟旬:&1、孟子:& ①发展了仁,提出了“仁政”&&②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③伦理观:性善论&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③伦理观:性恶论&④制天命而用之& 历史地位: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总结与改造,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地位。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不过,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发现相似题
与“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3644125214110584100338102270136091【国学】国学之治国方略_国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3,217贴子:
【国学】国学之治国方略
现在的社会人心浮躁,风气贪欲。民心无志、智。各位觉得国学中对于出现现在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哪里?有何方略。或者分享古人如何处理这种状态的社会国家。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无为而治
文化的灭亡,全盘用西方理性思维方式处世而导致的结果
大概缘于身之不修。
扫除奸邪,匡扶人伦,我辈不怠之责任。
因为。。如果只有今生,那么最好别作好事,放纵私欲,不白来一场。岁月不知人间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人失常必生妖孽,这话好象就在当下。人性常态有五,仁义礼智信。人为否定了,退出世人心底了,必然妖孽泛滥,邪说悖论横行。
破了旧却不能立新,完全的自由无非就是混乱。
诗,书,礼,易,乐,春秋。大学,中庸,论语,。
‘’各位觉得国学中对于出现现在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哪里?有何方略。或者分享古人如何处理这种状态的社会国家。‘’国现状处于左与右,比例严重失调。
当下处于猫论后遗症恢复期。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作者授权&&本网首发
阅读次数:&&5995
依法治国方略来之不易
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其中,明确了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丰碑,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来之不易。如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已有14个年头。在过去的14年中,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法律齐备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回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历史,可以发现,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被党的文件和国家的宪法确定下来,绝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中国法学界、法律事务界全体法律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来考虑,最早可以追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广为学界和社会公众熟知的从“法制”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总纲,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使之成为一项宪法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正式确立和全面实施,标志着我们党从革命党的主要依靠群众运动和政治方式实行领导,向执政党的主要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们国家从“人治”到“法制”、再从“法制”到“法治”的治国基本方略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充分肯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宪法和法律的有效保障。来源:《人民日报》日第4版
相关文章: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
京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治国方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