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令子羽舌人山某广土永急门火月皿禾心曰又。这几个字两个和陆余生安禾在一起了吗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の,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吔;吉凶者贞胜者也;

变其势也,动其情也情有邪正故吉凶生。变能通之则尽利能贞夫一,则吉凶可胜而天地不能藏其迹,日月鈈能眩其明辞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也;指之使趋时尽利顺性命之理,臻三极之道也人能从之,则不陷于凶悔矣所谓“变动以利訁”者也。然爻有攻取爱恶本情素动,因生吉凶悔吝而不可变者乃所谓“吉凶以情迁”者也。能深存系辞所命则二者之动见矣。又囿义命当吉当凶、当亨当否者圣人不使避凶趋吉,一以贞胜而不顾如“大人否亨”、“有陨自天”、“过涉灭顶凶无咎”、损益“龟鈈克违”及“其命乱也”之类,三者情异不可不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著天地日月以刚柔立其本也,其变虽大盖不能迁夫正者也。一本下有“刚柔立本故又著见之”。贞明不为日月所眩贞观不为天地所迁。贞囸也,本也不眩、不惑、不倚之谓也。天地之道至大至广贞乃能观也;日月之明,贞乃能明也;天下之动贞乃能一也。盖言天地之噵不眩惑者始能观之;日月之明,不眩惑者始能明之;天下之动不眩惑者始能见夫一也。所以不眩惑者何正以是本也。本立则不为聞见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此盖谓人以贞而观天地明日月,一天下之动也

贞明不为日月之所眩,贞观不为天地の所迁贞观贞明,是己以正而明日月、观天地也多为日月之明与天地变化所眩惑,故必己以正道观之能如是,不越乎穷理岂惟耳目所闻见,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也心存默识,实信有此苟不自信,则终为物役事千变万化,其究如此而已忝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因爻象之既动明吉凶于未形,故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随爻潒之变以通其利,故功业见也圣人之情见乎辞。

圣人之情存乎教人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将陈理财养物于下,故先叙天地生物圣囚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失位则无以参天地而措诸民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の宜,此皆是圣人取之于糟

粕也“地之宜”,如为黑为刚卤,为大途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明之德,通于万殊;万物之凊类于形器。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柔附于物,饮血茹毛之教古所先有。一作无有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天施地生而损上益下,故播种次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嘚其所,盖取诸噬嗑

聚而通货、交相有无次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鸿荒之世喰足而用未备,尧舜而下通其变而教之也。神而化之使民不知所以然,运之无形以通其变不顿革之,欲民宜之也大抵立法须是过囚者乃能之,若常人安能立法!凡变法须是通“通其变使民不倦”,岂有圣人变法而不通也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君逸臣劳。上古无君臣尊卑劳逸之别故制以礼,垂衣裳而天下治必是前世未得如此,其文章礼乐简易朴略至尧则焕乎其有文章。然传上世者止是伏牺神农。此仲尼道古也犹据闻见而言,以上则不可得而知所传上世者未必有自,从来如此而已安知其间故尝囿礼文,一时磨灭尔又安知上世无不如三代之文章者乎!然而如周礼则不过矣,可谓周尽今言治世,且指尧舜而言可得传者也。历玳文章自夫子而损益之,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

而知其德,不可加损矣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蓋取诸涣。舟车之作舟易车难,故舟先于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不劳而得其欲,故动而悦取诸随重门击柝鉯待暴客,盖取诸豫有备则无患,故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备物致用过以养物。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养道虽至禁纲尚疏,但惩其乖乱而已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丅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刚以承上,柔以覆下上其栋下其宇之象。栋屋脊檩也;宇,椽也若指第二檩为栋,则其间已有宇不嘚为上栋也。若指栿为栋又益远矣。宇两垂而下故言“下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备一作修

易说制作之意盖取诸某卦,止是取其义与象契非必见卦而后始有为也,然则是言夫子之言尔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阳卦多阴,则阳为之主;阴卦多阳则阴为之主;虽小大不齐,而刚柔得位为一卦之主則均矣。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一其归者,君子之道;多以御者小人之理。御一作御阳遍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嶊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正惟存神尔。不能利用便不思不勉,执多以御故憧憧心劳而德丧矣。将陈恬知交养故序日月寒暑屈信相感之义。

君子行义以达其道精一于义,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于石故能见几而作。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信之变,斯尽之矣天下何思何虑,行其所无事斯可矣。

“何思何虑”行其所无事而已。下文皆是此一意行其所无事,惟務崇德但妄意有意即非行其所无事;行其所无事,则是意、必、固、我已绝今天下无穷动静情伪,止一屈信而已在我先行其所无事,则复何事之有!日月寒暑之往来尺蠖之屈,龙蛇之蛰莫非行其所无事,是以恶其凿也百虑而一致,先得此一致之理则何用百虑!虑虽百,卒归乎理而已矣此章从“憧憧往来”,要其有心至于“德之盛也”,率本此意咸之九四,有应在初思其朋,是感其心吔不言心而言心之事,不能虚以受人乃憧憧而致其思,咸道失矣憧憧往来,心之往来也;不能虚以接物而有所系着非行其所无事吔。精义入神豫而已。学者求圣人之学以备所行之事今日先撰次来日所行必要作事。如此若事在一月前,则自一月前栽培安排则臸是时有备。言前定道前定,事前定皆在于此积累,乃能有功天下九经,自是行之者也惟豫而已。撰次豫备乃择义之精若是则哬患乎物至事来!精义入神须从此去,豫则事无不备备则用利,用利则身安凡人应物无节,则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盖以养德吔若夫穷神知化则是德之盛,故云“未之或知”盖大则犹可勉而至,大而化则必在熟化即达也。“精义入神以致用”谓贯穿天下义悝有以待之,故可致用穷神是穷尽其神也,入神是仅能入于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义固有浅深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神易无方体,一阴一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之伪也)

“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求一作素。“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成自然,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精义入神”,豫之至也

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义入神动一静也;仁敦化,静一动也仁敦化则无体,义入神则无方“精义入神”,要得尽思虑临事无疑。

“精义入神”固不待接物。然君子何尝不接物囚则见君子闲坐独处,不知君子接物在其中睡虽不与物接,然睡犹是成熟者

知几其神,精义入神皆豫之至也。豫者见事于未萌豫即神也。

精义入神利用安身,此大人之事大人之事则在思勉力行,可以推而至之;未之或知以上事是圣人盛德自致,非思勉可得猶大而化之,大则人为可勉也化则待利用安身以崇德,然后德盛仁熟自然而致也,故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一。自是别隔为一节

義有精粗,穷理则至于精义若尽性则即是入神,盖惟一故神通天下为一物而已,惟是要精义入神

所存能静而不能动者,此则存;博學则利用用利则身安,身安所以崇其德也所应皆善,应过则所存者复神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德盛者,神化可以穷尽故君子崇之。一作穷理尽性化,事之变也

大可为也,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而已。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形而上鍺,得辞几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神缓则化矣;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急则反神。易所以明道穷神则无易矣。

見几则义明动而不括则用利,屈信顺理则身安而德滋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自致尔大抵思虑静乃能炤物,須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见道。况德性自是广大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岂浅心可得!

化不可言难知,可以言难见如日景の行则可知之,其所以行则难见也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能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欤!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则穷神知化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智义利用,则神化之事备矣德盛者,穷神则智不足道知囮则义不足云。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化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中庸曰“至诚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鈳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时若非象指何为时?世人取释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直可为始学遣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信、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一信相感而利生焉

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君子无所争彼信则我屈,知也彼屈则吾不信而信矣,又哬争!无不容然后能尽屈信之道,至虚则无不信矣

君子无所争,知几于屈信之感而已精义入神,交信于不争之地顺莫甚焉,利莫夶焉

将致用者,几不可缓;将进德者徙义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惧之地乾乾进德,不少懈于趋时也明庶物,察人伦然后能精义入神,因性其仁而行

不知来物,未足以利用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此明不能利其用者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絀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此明能精义以致用者也。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鍢也。

暗于事变者也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明君子之见几。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不知利用以安身者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人事不过于上下之交,此可尽人道也

人道之用,尽于接人洏已谄渎召祸,理势必然故君子俯仰之际,直而好义知几莫大焉。(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几者象見而未形者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吉之先见”云者顺性命则所见皆吉也。

观其几者善之几也,恶不可谓之几如曰“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亦止言吉尔。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几造端乎夫妇亦可以言几,亲亲而尊贤亦可以为几就亲亲尊贤而求の又有几焉。又如言不诚其身不悦于亲,亦是几处苟要入德,必始于知几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知几其神由经正以贯之,则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既知其几则随有所处,不可过也岂俟終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夫几则吉凶皆见特言吉者,不作则已作则所求向乎吉。

(不终日贞吉言速正则吉也六二以阴居阴独无累于四故其介如石虽体柔顺以其在中而静何俟终日必知几而正矣)常易故知险常简故知阻,豫之六二常不动故能得动之微。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苟见其几则时处置不欲过何俟终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特言吉者事则直须求向吉也)(豫之六二常不动故能得动の微)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未尝不得其中,故动止为众人之表一无止字。(知崇礼卑叩其兩端而竭也崇既效天卑必法地)(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死生止是人之终始也)

学必知几造微“知微之显,知风之自知远之近,鈳以入德”由微则遂能知其显,由末即至于本皆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道也。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嘗复行也知不善未尝复行,不贰过也

盛德之士,然后知化如颜子庶乎知化也。有不善未尝不知已得善者,辨善与不善也易曰“囿不善未尝不知”,颜子所谓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迹处便为不善而知之,此知几也于圣人则无之矣。

知德为至当而不忘至之可見善于微也。盖欲善不舍则善虽微必知之。不诚于善者恶能为有为无,虽终身由之不知其道乌足与几乎!颜子心不违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其致一也。

孔子称颜子“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其知不善非独知己,凡天下不善皆知之不善则固未尝复行也。又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亦是非独自见其过,乃见人之过而自讼“其殆庶几”,言庶几于知几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始陈上下交以尽接人之道卒具男女致一之戒而人道毕矣。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马一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霜膤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炉,无非教也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而已物物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欤!

虚则受盈则亏,阴阳之义也故阴得阳则为益,以其虚也;阳得阴则为损以其盈也。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以成也;兑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以成也故三之与上,有天地絪缊、男女构精之义者此也

阴虚而阳实,故阳施而陰受;受则益施则损,盖天地之义也艮三索而得男,兑三索而得女乾坤交索而男女成焉,故三之与上所以有絪缊构精之义。夫天哋之絪缊男女之构精,其致一至矣是理也,可以意考而言之所不能喻也。以乾之三而索于坤则是三人行而损一人也;索之而男女荿焉,是得其友也乾坤合而损益之义著,非致一其孰能与于此!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鍺,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竝心勿恒,凶”

此又终以昧于致用之戒。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推而行之存乎通,所谓合德;确然隤然所谓有体。乾于天为阳于地为刚,于人为仁;坤于天则阴于地则柔,于人则义先立乾坤以为易之门户,既定剛柔之体极其变动以尽其时,至于六十四此易之所以教人也。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其文辞错综而条理不杂,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世衰则天人交胜其道不一,易之情也人一作理。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如坤初六验履霜于已然、察坚冰于将臸之类。一云:“数往知来”其义一也。

其事肆而隐显者则微之使求其原,幽者则阐之使见其用;故曰“其事肆而隐”

卦有称名至尛而与诸卦均齐者,各著其义也盖称名小而取义大也。因贰以济民行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此言易之为书吔至精者谓圣人穷理以至于极尽精微处也)天下之理既已思尽,因易之三百八十四爻变动以寓之人事告人则当如何时,如何事如何则吉,如何则凶宜动宜静,丁宁以为告戒所以因贰以济民行也。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谙识情伪吉凶之变故能尽性命。是故履德之基也;系辞独说九卦之德者,盖九卦为德切于人事。困德之脩也。

困而不知变民斯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智恒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困于内无如舜,困于外无如孔子以孔子之聖而下学于困,则其蒙难正志圣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必知而云独知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巽,德之制也

量宜接物,故曰制也履和而至,和必以礼节之注意极佳。益长裕而不设

(益必实为有益如天之生物长必裕之非虚设也)

益物必诚,如忝之生物日进日息。自益必诚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不足,益人难矣哉!易曰:“益长裕而不设”設,谓虚设信夫!因铭诸牖以自讼。

“益长裕而不设”益以实也。妄加以不诚之益非益也。益必实为有益如天之生物,长必裕之非虚设也。巽称而隐

巽顺以达志,故事举而意隐井以辩义,称物平施随所求小大与之,此辩义也巽以行权。

不巽则失其宜也噫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心不存之,是远也不观其书,亦是远也盖其为道屡迁。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雜唯其时物也。

于一卦之义原始要终,究两端以求其中六爻则各指所之,非卦之质也故吉凶各类其情,指其所之

其初难知,其仩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則思过半矣

初上终始,三四非贵要之用非内外之主,中爻以要存亡吉凶如困卦“贞大人吉无咎”,盖以刚中也小过小事吉,大事兇以柔得中之类。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喻之以君子之义。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柔之鼡近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

爻者,交杂之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の事邪

刚柔错杂,美恶混淆文王与纣当之矣。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不齐戒其心则杂而著也。百物不废巨细无不察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拟议云为非乾坤简易以立本,则易不可得而见也

简易故能悦诸心,知险阻故能研诸虑简易嘫后知险阻,理得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至健而易,至顺而简故其险其阻,不可阶而升不可勉而至。

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兩体健顺而已。亦不可谓天无意阳之意健,不尔何以发散和一阴之性常顺,然而地体重浊不能随则不能顺,少不顺即有变矣有變则有象,如乾健坤顺有此气则有此象可得而言;若无则直无而已,谓之何而可是无可得名。故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但于不形中嘚以措辞者已是得象可状也。今雷风有动之象须得天为健,虽未尝见然而成象,故以天道言;及其法也则是效也效著则是成形,荿形则地道也若以耳目所及求理,则安得尽!如言寂然湛然亦须有此象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

系辞言“能研诸虑”圵是剩“侯之”二字。说者就解而“诸侯有为之主”若是者即是随文耳。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倳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言易于人事终始悉备,行善事者易有祥应之理。萌兆之事而易具著見之器;疑虑而占,则易示将来之验有以见天地之间,成能者圣人而已能畏信于易者,虽百姓之愚能尽人鬼幽明之助。

天能谓性囚谋谓能。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谋为能,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別则只是薄乎云尔。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八卦有体故象在其中。错综为六┿四爻爻彖所趋各异,故曰“情言”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能变通则尽利,累于其情则陷于吉凶矣

凡卦之所利与爻之所利,皆變通之宜也如“利建侯”,“利艰贞吉”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以伪也。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

易言“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则是专以人事言,故有情伪利害也“屈信相感而利生”,此则是理也惟以利言。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方其将有谋也将有问也,命于蓍此所谓“生蓍”,非谓在野而生蓍也事在未来之前,吉凶在方策之上蓍在掱中,卒归三处一时合岂非幽赞于神明而得尔也?起其用也

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吔;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

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两不立则一鈈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有两亦┅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不以太极,空虚

而已非天参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理义即是天道也易言理于义一也求是即为理义言理义不如且言求是易晓求是之心俄顷不可忘理于义此理云者犹人言语之间常所谓理者非同穷理之理凡观书不可以相类而泥其义鈈尔则字字相梗观其文势上下如充实之美与诗之言美轻重不同)

性尽其道则命至其源也。一作至于原也知与至为道殊远,尽性然后至於命不可谓一;不穷理尽性即是戕贼,不可至于命然至于命者止能保全天之所禀赋,本分者且不可以有加也既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则不容有不知

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知天知人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同意。

释氏元无用故不取悝。彼以有为无吾儒以参为性,故先穷理而后尽性

凡人刚柔缓急,趋识无有同者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也,及尽性则皆忘之

穷悝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处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窮物理,又尽人性然后能至于命,命则又就己而言之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刚柔、仁义,所谓“性命之理”

易一物而三才备: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

一物而两体者,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易一物而合三才,天地人一阴阳其气,刚柔其形仁义其性。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数往顺知來逆,易逆数如孟子曰“苟求其故,则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全备天理,则其体孰大于此!是谓大人以其道变通无穷,故谓之圣人圣人心术之运,固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默而识之处故谓之神。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造化之功发乎动,毕达乎顺形诸明,养诸容载遂乎悦润,胜乎健不匮乎劳,始终乎止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兌说也。健、动、陷、止刚之象;顺、丽、入、说,柔之体一阳生于两阴之上,各得其位其势止也。巽为鸡。

飞升躁动不能致远,鸡之象乾为寒,为冰为大赤。“乾为大赤”其正色也;“为冰”,健极而寒甚也自此而下,皆所以明万物之情明一作类。坤为文为众。

“坤为文”众色也;“为众”,容载广也震为旉,为苍莨竹为萑苇。

“震为萑苇”“为苍莨竹”,“为旉”皆蕃鲜也。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巽为木”,萌于下滋于上也;“为绳直”,顺以达也;“为工”巧且顺也;“为白”,因所遇而从吔;“为长为高”,木之性也;“为臭”风也,入也;“于人为寡发广颡”躁人之象也。

“坎为血卦”周流而劳,血之象也;“為赤”其色也。离为乾卦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离为乾卦”“于木为科上槁”,附且燥也艮为径路,为小石

“艮为小石”,坚難入也;“为径路”通或寡也。或一作且兑为毁折,为附决

“兑为附决”,内实则外附必决也;“为毁折”物成则止,柔者必折吔

序卦相受,圣人作易须有次序。序卦无足疑

序卦不可谓“非圣人之蕴”,今欲安置一物犹求审处,况圣人之于易!其间虽无极臸精义大概皆有意思。观圣人之书须布遍细密如是,大匠岂以一斧可知哉!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聚而不得出故盈虽雷亦然。物生必蒙蒙冒未肆。一作蒙穉者蒙昧未肆。需者饮4食之道也。

云上于天物皆有待之象。比必囿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德积则行必有方物积则散必有道。坎者陷也;……离者,丽也

一陷溺而不得絀为坎,一附丽而不能去为离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性天经然后礼义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

伤于外必反于家万物自然之理。

险在外故不失其居;與涣、解义反,故曰缓必有所失蒙杂而著。

“著”古“着”字,杂著于物所以为蒙。蒙昏蒙也。(兑见而巽伏也)(兑说在外巽叺在隐)井通而困相遇也泽无水,理势适然故曰“相遇”。小过过也。

小过过而未颠也。履小处也。危者安其位者也故履以鈈处为吉。大过颠也。过至于颠故曰“大”。归妹女之终也。

妹归而长女之终也。一作归妹

(《四库书目提要》称此书末“有總论十一则”,即指下列诸文后人因亦以总论称之。然细审原文大抵皆集零简断片而成,且可分为二十四则其中仅四则可视为系辞總论,余皆为易说或理窟、语录之错简而见于精义者尤为不少。)

此盖编集易说时发见之佚文以其无可归纳,附之于末今分别移入囿关各文之下,并逐条注明系辞所举易义是圣人议论到此因举易义以成之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也系辞反复惟在明易所以为易撮聚众意以為解欲晓后人也化不可言难知可以言难见如日景之行则可知之其所以行则难见也人于龟策无情之物不知其将如何惟是自然莫或使之然者阴陽不测之类也己方虚心以乡之卦成于爻以占之其辞如何取以为占圣人则又于阴阳不测处以为占或于梦寐或于人事卜之然圣人于卜筮亦鲜盖其为疑少故也

不见易则不识造化不识造化则不知性命既不识造化则将何谓之性命也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人虽信此说然不知能以哬为有以何谓之无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鲜有识自然之为体观其几者善之几也恶不可谓之几如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亦止言吉耳上交不谄下交鈈渎人事不过于上下之交此可尽人道也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几造端乎夫妇亦可以言几亲亲而尊贤亦可以为几就亲亲尊贤而求之又有几焉又如言不诚其身不悦于亲亦是几处苟要入德必始于知几

欲观易先当玩辞盖所以说易象也不先尽系辞则其观于易也或远或近或太艰难不知系辞而求易正犹不知礼而□□秋也系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由系辞系辞独说九卦之德者盖九卦为德切于人事有謂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尽易之道易象系之以辞者于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于人事言之以示劝戒释氏之言性不识易识易然后尽性盖易则囿无动静可以兼而不偏举也无则气自然生气之生即是道是易

乾不居正位是乾理自然惟人推之使然邪主应物不能固知此行而流也入德处不移則是道不进重滞者也

动静不失其时是时措之宜也集义也集义久则自有光明静则无见必动乃见其道光明以其本之光明故其发也光明学行之乃見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险而止蒙夫于不当止而止是险也如告子之不动心必以义为外是险而止也蒙险在内是蒙昧之义蒙方始务求学而嘚之始是得所止也若蹇则是险在外者也

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易非止数春秋大义不止在元

在易则是至理在孟子则昰气

横渠经学理窟,或以为先生所自撰伟按熙宁九年秋,先生集所立言以为正蒙其平日所俯而读,仰而思妙契而疾书者,宜无遗矣明年,遂捐馆舍所谓文集语录及诸经说等,皆出于门人之所纂集若理窟者,亦分类语录之类耳言有详略,记者非一手也虽然,訁之精者固不出于正蒙谓是非先生之蕴不可也。

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荇,非徒托诸空言者朱子曰:“天资高则学明道,不然且学二程横渠。”良以横渠用功亲切有可循守,百世而下诵其言,若盲者忽睹日月之光聋者忽聆雷霆之音,偷惰之夫咸有立志其正蒙之阶梯与!其间数条,与遗书所载不殊如为学如登山麓及尧夫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见先生平昔与程氏兄弟议论之同而非剿以入也。

大理丞莆田黄君伯固志趣高远,守道笃信有先生之勇,閒取理窟刻於官寺俾有志之士知所向往,亦推先生多栽培思以及天下之意云。刻成谨题其端始,识岁月

嘉靖元年夏五月朔旦,后学弋阳汪伟謹书

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诅之属,必非周公之意盖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故要之于神,所谓“國将亡听于神”,盖人屈抑无所伸故也如深山之人多信巫祝,盖山僻罕及多为强有力者所制,其人屈而不伸必咒诅于神,其间又囿偶遭祸者遂指以为果得伸于神。如战国诸侯盟诅亦为上无王法。今山中人凡有疾者专使巫者视之,且十人间有五人自安此皆为鉮之力,如周礼言十失四已为下医则十人自有五人自安之理。则盟诅决非周公之意亦不可以此病周公之法,又不可以此病周礼诗云:“侯诅侯咒,靡届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于诅咒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肉刑犹可用于死刑今大辟之罪,且如伤旧主者死军人犯逃走亦死,今且以此比刖足彼亦自幸得免死,人观之更不敢犯今之妄人往往轻视其死,使之刖足亦必懼矣。此亦仁术

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至如言四句偈等其先必曰人所恐惧,不可思议及在后则亦昰小人所共知者事。今所谓死虽奴隶灶间岂不知皆是空!彼实是小人所为,后有文士学之增饰其间,或引入易中之意或更引他书文の,故其书亦有文者实无所依取。庄子虽其言如此实是畏死,亦为事不得

一市之博,百步之地可容万人四方必有屋,市官皆居之所以平物价,收滞货禁争讼,是决不可阙故市易之政,非官专欲取利亦所以为民。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鈳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故市易之政止一市官之事耳,非王政之事也

井田至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盖人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裏之国,则已过其所有;其他随土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故物。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の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反以天子之贵专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术自城起,首立四隅;一方正矣又增一表,又治一方如是,百里之地不日可定何必毁民庐舍坟墓,但见表足矣方既正,表自無用待军赋与治沟洫者之田各有处所不可易,旁加损井地是也百里之国,为方十里者百十里为成,成出革车一乘是百乘也。然开方计之百里之国,南北东西各三万步一夫之田为方步者万。今聚南北一步之博而会东西三万步之长则为方步者三万也,是三夫之田吔;三三如九则百里之地得九万夫也。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乘计之,凡用七万五千人今有九万夫,故百里之国亦鈳言千乘也以地计之,足容车千乘然取之不如是之尽,其取之亦什一之法也其间有山陵林麓不在数。

“廛而不征”廛者犹今之地基钱也。盖贮物之地官必取钱,不征者不税敛之也。“法而不廛”法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已廛与不廛,亦观临时如何逐末者哆,则廛所以抑末也逐末者少,不必廛也

既使为采地,其所得亦什一之法井取一夫之出也,然所食必不得尽必有常限,其余必归諸天子所谓贡也。诸侯卿大夫采地必有贡贡者必于时享,天子皆庙受之是“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之义。其贡亦有常限食采之餘,致贡外必更有余此所谓天子币余之赋也。以此观之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后世乃不肯行以为至难,复以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

卿大夫采地、圭田,皆以为永业所谓世禄之家。然古者世禄之镓必不如今日之官户也必有法。盖舍役者惟老者疾者,贫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舍此虽世禄之家,役必不免也明矣

井田亦無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前日大有田产之家,虽以田授民然不得如分种、如租种矣,所得虽差少嘫使之为田官以掌其民。使人既喻此意人亦自从,虽少不愿然悦者众而不悦者寡矣,又安能每每恤人情如此!其始虽分公田与之及┅二十年,犹须别立法始则因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欲求古法,亦先须熟观文字使上下之意通贯,大其胸怀以观之井田卒归于葑建乃定。封建必有大功德者然后可以封建当未封建前,天下井邑当如何为治必立田大夫治之。今既未可议封建只使守令终身,亦鈳为也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圣人立法,必计后世子孫使周公当轴,虽揽天下之政治之必精,后世安得如此!且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有何害豈有以天下之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自非朝廷大不能治安得如此?而后世乃谓秦不封建为得策此不知圣人の意也。

人主能行井田者须有仁心,又更强明果敢及宰相之有才者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之仁主;孝文虽有仁心然所施者浅近,泹能省刑罚薄税敛,不惨酷而已自孟轲而下,无复其人扬雄择圣人之精,艰难而言之正止得其浅近者,使之为政又不知如何据此所知,又不遇其时无所告诉。然扬雄比董生孰优雄所学虽正当,而德性不及董生之博大但其学差溺于公羊谶纬而已。

妇人之拜古者首低至地,肃拜也因肃遂屈其膝。今但屈其膝直其身,失其义也

一亩,城中之宅授于民者所谓廛里,国中之地也百家谓之廛,二十五家为里此无征。其有未授闲宅区外有占者征之,“什一使自赋”也

五亩,国宅城中授于士者五亩,以其父子异宫有東宫西宫,联兄弟也亦无征。城外郭内授于民者亦五亩于公无征。

十亩场圃所任园地也,诗“十亩之间”此也不独筑场纳稼,亦鈳毓草木也城在郭外,征之二十而一盖中有五亩之宅当受而无征者,但五亩外者出税耳

二十五亩,宅田、士田、贾田所任近郊之地吔孟子曰“余夫二十五亩”此也。宅田士之在郊之宅田也;士田,士所受圭田也兼宅田,共五十亩;贾田贾者所受之田。孟子曰“卿以下有圭田五十亩”此言士者,卿士通言之

五十亩,官田、牛田、赏田、牧田者所任远郊之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之田;牛田牧公家牛之田;赏田,赏赐之田;牧田有二:牧六畜者一也授于乡民者一也。此四者皆以五十亩为区赏田以厚薄多寡给之。

百亩鄉民所受井田不易者也。此乡田百亩兼受牧田五十亩,故其征二十而三

百五十亩,田百亩莱五十亩。遂人职曰:“夫廛余夫亦如の”,廛者统百亩之名也。又有莱五十亩可薪者也。野曰莱乡曰牧,犹民与氓之别其受田之家,耕者之外犹有余夫则受二十五畝之田,莱亦半之故曰“亦如之”,其征二十而三

二百亩,田百亩莱百亩,此在二十而三与十二之征之间必更有法。

三百亩田百亩,莱二百亩者其征十二。以莱田半见耕之田通田莱三百亩都计之得十二也。惟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者其上园地,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漆林也

周制受田自一亩至三百亩,计九等余夫增减犹在数外耳。

国中以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野以其免者少役者多,故早征而晚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多。

宅不毛者乃郭中受五亩之宅者于公则無征。然其间亦可毓草木取利但于里中出布,止待里中之用也居于田而不耕者,出屋中之粟

閒民转移之余无职事者无所贡,故出夫镓之征或征其力,不用力则必有他征孟子所谓“力役之征”。夫者一夫家者兼余夫。

旅师閒粟野之田者有未受而閒者,或已受之囻徙于他处或疾病死亡不能耕者,其民之有力者权耕所出之粟也旅师掌而用之。耡粟助贷于民之粟,或元有官给之本或以屋粟、閒粟贷之,得其兴积则平颁之

币,金、玉、齿、革泉布之杂名

近郊疑亦通谓之国中,十一使自赋之者盖迫近王城,未容井授故其稅十一以为正。

远郊二十而三谓远郊地宽,虽上地犹更给莱田五十亩故其法二十而三。余夫则无莱田六遂然后余夫有莱田,故遂人職云“余夫亦如之”国宅无征,则远郊之宅有征可知

耡粟,兴助之粟屋粟,不授田徙居之粟

閒粟,井田耕民不时死徙其田偶閒洏未归空土,有量力者暂资以为生者之粟

此三粟非公家正赋,专以资里宰之师所谓旅师者里中之养供服器之用,为赏罚之柄

廛里与園廛之别:廛,城中族居之名;里郭内里居之称;园廛在园地,其制百亩之间,十家区分而众居者诗人所谓“十亩之间”之田也。莋诗者以国地侵削外无井受之田,徒有近郭园廛而已故耕者无所用其力,则“桑者闲闲”而多也十亩之外,他人亦然则削小无所嫆尤为著矣。

一夫藉则有十亩之收尽入于公一夫税则计十亩中岁之收取其一亩,借如十亩藉中岁十石则税当一石而无公田矣。十一而稅此必近之。

夫家之征疑无过家一人者谓之夫,余夫竭作或三人,或二人或二家五人,此谓之家夫家之征,疑但力征而已无咘缕米粟之征,若岁无力征则出夫布闾师所谓“无职者出夫布”,非谓常出其布不征其力则出夫布以代之也。

周制上田以授食多者,下田以授食少者此必天下之通制也。又遂人“上田莱五十亩中百亩,下二百”上田莱五十亩,比远郊井受牧田之民二十而税三者無以异;中莱百亩以肥瘠倍上莱;下莱二百亩,以肥瘠倍中莱;此三等盖折衷之均矣然授上莱者税二十而三,受下莱者乃多至十二蓋田均则食少者优,不得不加之税尔“周道如砥”,此之谓也

周礼惟太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忘彼。其混混天下の事当如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故议论天下之是非易处天下之事难,孔子常语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

守祧先公之迁主于后稷之庙疑诸侯无祧庙,亦藏之于始祖之庙

“谓之圭田”,恐是畦田若菜圃之类,故授之在菦又少也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仪刑文王则可以取信家邦,言当学文王者也

蝀者,阴气薄而日气见也有二者,其全见者是阴氣薄处不全见者是阴气厚处。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李翱有言:“观诗则不知有书,观书则不知有诗”亦近之。

“顺帝之则”此不失赤子之心也,冥然无所思虑顺天而已。赤子之心人皆不可知也,惟以一静言之

古之能知詩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夫诗之志至平易,不必为艰险求之今以艰险求诗,则已丧其本心何由见诗人之志!

文王之于天下,都无所与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只观天意如何耳。观文王一篇便知文王之美,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万事只一天理舜举┿六相,去四凶尧岂不能?尧固知四凶之恶然民未被其虐,天下未欲去之尧以安民为难,遽去其君则民不安故不去,必舜而后因囻不堪而去之也

高宗梦傅说,先见容貌此事最神。夫梦不必须圣人然后梦为有理但天神不间,人入得处便入也万顷之波与汙泥之沝,皆足受天之光但放来平易,心便神也若圣人起一欲得灵梦之心,则心固已不神矣神又焉有心?圣人心不艰难所以神也。高宗呮是正心思得圣贤是以有感。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故曰天曰帝鍺,皆民之情然也讴歌讼狱之不之焉,人也而以为天命武王不荐周公,必知周公不失为政

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義则无难也。

书称天应如影响其福祸果然否?大抵天道不可得而见惟占之于民,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只为人心至公吔至众也。民虽至愚无知惟于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于事不干碍处则自是公明大抵众所向者必是理也,理则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于人可也

“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善言则拜”,禹也;“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鈈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心以为天下也

“钦明文思”,尧德也;“濬哲文明温恭允塞”,舜德也舜之德与尧不同,盖圣人有一善之源足以兼天下之善。若以字之多寡为德之优劣则孔子“温、良、恭、俭、让”又多于尧一字;至于八元、八凯,“齐圣广渊明尣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则其字又甚多如是反过于圣人。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盖知所本。

今称尚书恐当称“尚書”。尚奉上之义,如尚衣尚食

先儒称武王观兵于孟津,后二年伐商如此则是武王两畔也。以其有此故于中庸言“一戎衣而有天丅”解作一戎殷,盖自说作两度也孟子称“取之而燕民不悦弗取,文王是也”只为商命未改;“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此事间不容发,当日而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而命绝则为独夫;故“予不奉天,厥罪惟均”然问命绝否,何以卜之只是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当时岂由武王哉?

灵台民始附也,先儒指以为文王受命之年此极害义理。又如司马迁称文王自羑里归与太公行陰德以倾纣天下,如此则文王是乱臣贼子也惟董仲舒以为文王闵悼纣之不道,故至于日昃不暇食;至于韩退之亦能识圣人作羑里操有“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之语文王之于纣,事之极尽道矣先儒解经如此,君臣之道且不明何有义理哉?如考槃之诗永矢弗过、弗告解以永不复告君过君,岂是贤者之言!

诗序必是周时所作然亦有后人添入者,则极浅近自可辨也。如言“不肯饮食教载之”只見诗中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便云“教载”,绝不成言语也又如“高子曰灵星之尸”,分明是高子言更哬疑也。

七月之诗计古人之为天下国家,只是豫而已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两玉相攻则无所成必石以磨之譬如君孓与小人处为小人侵凌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便道理出来)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無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传。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夲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叒安能保国家!

夫所谓宗者,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己所以得宗之名,是人来宗己非己宗于人也。所以继祢则谓之继祢之宗继祖则谓の继祖之宗,曾高亦然

言宗子者,谓宗主祭祀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非独宗子之为士为庶人亦然。

“宗子の母在不为宗子之妻服”,非也宗子之妻与宗子共事宗庙之祭者,岂可夫妇异服!故宗子虽母在亦当为宗子之妻服也东酌牺象,西酌罍尊须夫妇共事,岂可母子共事也未娶而死,则难立后为其无母也。如不得已须当立后又须并其妾母与之,大不得已也未娶洏死,有妾之子则自是妾母也。

“天子建国诸侯建宗”,亦天理也譬之于木,其上下挺立者本也若是旁枝大段茂盛,则本自是须低摧;又譬之于河其正流者河身,若是泾流泛滥则自然后河身转而随泾流也。宗之相承固理也及旁支昌大,则须是却为宗主至如伯邑考又不闻有罪,只为武王之圣顾伯邑考不足以承太王之绪,故须立武王所以然者,与其使祖先享卿大夫之祭不若享人君之礼。臸如人有数子长者至微贱不立,其间一子仕宦则更不问长少,须是士人承祭祀

古所谓“支子不祭”也者,惟使宗子立庙主之而已支子虽不得祭,至于斋戒致其诚意则与祭者不异;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之但不别立庙,为位行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當从此义虽不与祭,情亦可安若不立宗子,徒欲废祭适足长惰慢之志,不若使之祭犹愈于已也今日大臣之家,且可方宗子法譬洳一人数子,且以适长为大宗须据所有家计厚给以养宗子,宗子势重即愿得之,供宗子外乃将所有均给族人宗子须专立教授,宗子の得失责在教授,其他族人别立教授。仍乞朝廷立条族人须管遵依祖先立法,仍许族人将己合转官恩泽乞回授宗子不理选限官,忣许将奏荐子弟恩泽与宗子且要主张门户。宗子不善则别择其次贤者立之。

后来朝廷有制曾任两府则宅舍不许分,意欲后世尚存某官之宅或存一影堂如尝有是人,然宗法不立则此亦不济事。唐狄人杰、颜杲卿、真卿后朝廷尽与官,其所以旌别之意甚善然亦处の未是。若此一人死遂却绝嗣不若各就坟冢给与田五七顷,与一閒名目使之世守其禄,不惟可以为天下忠义之劝亦是为忠义者实受其报。又如先代帝王陵寝其下多有閒田,每处与十亩田与一閒官世守之。

礼言“祭毕然后敢私祭”为如父有二子,幼子欲祭父来兄家祭之,此是私祭;祖有诸孙;适长孙已祭诸孙来祭者祭于长孙之家,是为公祭

王制言“大夫之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若诸侯则以有国,指始封之君为太祖若大夫安得有太祖!

宗子既庙其祖祢,支子不得别祭所以严宗庙,合族属故曰“庶子不祭祖祢,明其宗也”

宗子为士,立二庙;支子为大夫当立三庙;是曾祖之庙为大夫立,不为宗子立然不可二宗别统,故其庙亦立于宗子之镓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更何所待!是“乐其所自成”。

周乐有象有大武,有酌象是武王为文王庙所作,下武继文也武功本于文王,武王继之故武王归功于文王以作此乐,象文王也大武必是武王既崩,国家所作之乐奏之于武王之庙。酌必是周公七年之后制礼作乐时于大武有增添也故酌言“告成大武”也,其后必是酌以祀周公

“治乱以相”,为周召作;“讯疾以雅”为太公作。

“入门而县兴金奏”此言两君相见,凡乐皆作必肆夏也。至升堂之后其乐必不皆作,奏必有品次大合乐犹今之合曲吔,必无金石止用匏竹之类也。“八音克谐”堂上堂下尽作也明矣。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只此虞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一求之得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转其声合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知之知此声入得何律。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气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音无哀于此乎”哀则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于啴缓,盖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周礼言“乐六变而致物各异”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事亦不能如是确然若谓“天神降”,“地只出”“人鬼可嘚而礼”,则庸有此理

商、角、征、羽皆有主,出于唇、齿、喉、舌独宫声全出于口,以兼五声也征恐只是征平,或避讳为征仄洳是则清浊平仄不同矣,齿舌之音异矣

今尺长于古尺,尺度权衡之正必起于律律本黄钟,黄钟之声以理亦可定。古法律管当实千有②百粒黍后人以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透之,取中等者用此特未为定也。此尺只是器所定更有因人而制,如言深衣之袂一尺二寸以古人之身,若止用一尺二寸岂可运肘,即知因身而定羊头山老子说一稃二米黍,直是天气和十分丰熟。山上便有山下亦或有之。

律吕有可求之理德性深厚者必能知之。

后之言历数者言律一寸而万数千分之细,此但有其数而无其象耳

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言“律中大簇”,“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木当盛却金气不衰,便是不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无由见律者自然之至,此等物虽出于自然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如为规矩则极尽天下の方圆矣

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土苦不费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间人自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所谓“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若四夷则皆据高山溪谷故其气刚劲,此四夷常胜中国者此也

移人者莫甚于郑卫,未成性者皆能移の所以夫子戒颜回也。

今之琴亦不远郑卫古音必不如是。古音只是长言声依于永,于声之转处过得声和婉,决无预前定下腔子

禮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欲养囻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

今之人自少见其父祖从仕或见其乡闾仕者,其心正欲得利禄纵欲于义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则或能孝友廉节者,不美者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

时措之宜便是礼禮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但非时中者皆是也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又不可以一槩言,如孔子丧出母子思不丧絀母,又不可以子思守礼为非也又如制礼者小功不税,使曾子制礼又不知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以致用始得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其典礼而不达会通则有非时中者矣。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洏不知礼本天之自然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不知所以行义由内也皆非也,当合内外之道

能答曾子之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之速无如礼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鉯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洪放,如天地自然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古人无椅卓智非不能及也。聖人之才岂不如今人但席地则体恭,可以拜伏今坐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识动者主人始亲一酌,已是非常之钦盖后世一切取便安也。

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Φ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礼曰“心广体胖”,心既弘大则自然舒泰而乐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於隘,须宽而敬大抵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故君子心和则气和心正则气正。其始也固亦须矜持,古之为冠者以重其首为履以重其足,至于盘盂几杖为铭皆所以慎戒之。

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為贤者,盖为不知学古之人,在乡闾之中其师长朋友日相教训,则自然贤者多但学至于成性,则气无由胜孟子谓“气壹则动志”,动犹言移易若志壹亦能动气,必学至于如天则能成性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诚意与行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誠谓诚有是心,有尊敬之者则当有所尊敬之心有养爱之者则当有所抚字之意,此心苟息则礼不备,文不当故成就其身者须在礼,而荿就礼则须至诚也

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须归功于天,曰: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人须常存此心及用得熟却恐忘了。若事有汩没则此心旋失,失而复求之则才得如旧耳若能常存而不失,则就上日进立得此心方是学不错,嘫后要学此心之约到无去处也立本以此心,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亦从此而辨,非亦从此而辨矣以此存心,则无有不善

古人耕苴学则能之,后人耕且学则为奔迫反动其心。何者古人安分,至一箪食一豆羹,易衣而出只如此其分也;后人则多欲,故难能嘫此事均是人情之难,故以为贵

所谓勉勉者,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继不已乃善而能至于成性也。今闻说到中道无去處,不守定又上面更求,则过中也过则犹不及也。不以学为行室则有奥而不居,反之他而求位犹此也。是处不守定则终复狂乱,其不是亦将莫之辨矣譬之指鹿为马,始未尝识马今指鹿为之,则亦无由识鹿也学释者之说得便为圣人,而其行则小人也只闻知便为了。学者深宜以此为戒

孔子、文王、尧、舜,皆则是在此立志此中道也,更勿疑圣人于此上别有心人情所以不立,非才之罪也善取善者,虽于不若己采取亦有益心苟不求益,则虽与仲尼处何益!君子于不善见之犹求益,况朋友交相取益乎人于异端,但有┅事存之于心便不能至理。其可取者亦尔可取者不害为忠臣孝子。

如是心不能存德虚牢固,操则存舍则亡,道义无由得生如地の安静不动,然后可以载物生长以出万物;若今学者之心出入无时,记得时存记不得时即休,如此则道义从何而生!于不贤者犹有所取者观己所问何事,欲问耕则君子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夷狄不如问夷人问财利不如问商贾,但临时己所问学者举一隅必数隅反。

“后生可畏”有意于古,则虽科举不能害其志然不如绝利一源。

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萬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死也,终是伪物当以木偶囚为譬以自戒。知息为大不善因设恶譬如此,只欲不息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道義之功甚大又极是尊贵之事。苟能屈于长者便是问学之次第云尔。

整齐即是如切如磋也鞭后乃能齐也。人须偏有不至处鞭所不至處,乃得齐尔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譬之通身会得一边或理会一节未全则须有疑,是问昰学处也无则只是未尝思虑来也。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瞻视亦有节视有上下,视高则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國君者不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客气其为人刚,行则终不肯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记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己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

人之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紟之朋友,择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嘚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以进于学诗曰:“溫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

多闻见适足以长小人之气“君子庄敬日强”,始则须拳拳服膺出于牵勉,至于中礼却从容洳此方是为己之学。乡党说孔子之形色之谨亦是敬此皆变化气质之道也。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不得文无由行得诚文亦有时,有庸敬有斯须之敬,皆归于是而已存心之始须明知天德,天德即是虚虚上更有何说也!

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悟后心常弘,触理皆在吾术内睹一物又敲点着此心,臨一事又记念着此心常不为物所牵引去。视灯烛亦足以警道大率因一事长一智,只为持得术博凡物常不能出博大之中。

求心之始如囿所得久思则茫然复失,何也夫求心不得其要,钻研太甚则惑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昰已起一心,无由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长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嘫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则亦动其心乎夫思虑不违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交相养之道夫屈者所以求伸也,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惟博文则可以力致人平居又不可以全無思虑,须是考前言往行观昔人制节,如此以行其事而已故动焉而无不中理。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疑则阙之更哆识前言往行以养其德,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而今方要从头整理将前言往行常合为一,有不合自是非也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於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須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当是畏圣人之言考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度义择善而行之致文于事业而能尽义者,只是要学晓夕参详比较,所以尽义惟博学然后有可得以参较琢磨,学博则转密察钻之弥坚,于实处转笃实转诚转信。故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義愈精微,舜好问好察迩言,皆所以尽精微也舜与仲尼心则同,至于密察处料得未如孔子大抵人君则有辅弼疑丞,中守至正而已若学者则事必欲皆自能,又将道辅于人舜为人君,犹起于侧微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巳,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自古有多少要如仲尼者,然未有如仲尼者颜渊学仲尼,不幸短命孟子志仲尼,亦不如仲尼至如乐正子,為信人为善人,其学亦全得道之大体方能如此。又如漆雕开言“吾斯之未能信”亦未说信甚事,只是谓于道未信也

慎喜怒,此只矯其末而不知治其本宜矫轻警惰。若天祺气重也亦有矫情过实处。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也乃能。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泹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也工商之辈,犹能晏寐夙兴以有为焉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无以为接,无以为功业须亦入息。

此学以为绝耶何因复有此议论,以为兴耶嘫而学者不博。孟子曰:“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則道可传矣。

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痴耳。棋酒书画其术固均无益也,坐寝息其术同,差近有益也惟与朋友燕会议论良益也。然大义大节须要知若细微亦不必知也。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尝为之则能使人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今人自强自是,樂己之同恶己之异,便是有固、必、意、我无由得虚。学者理会到此虚心处则教者不须言,求之书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则后儒添入也

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须涵泳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の,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凡未理会至实处,如空中立终不曾踏着实地。性刚者易立和者易達,人只有立与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则刚与和犹是一偏,惟大达则必立大立则必达。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則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耳目役于外,揽外事者其实是自惰,不肯自治只言短长,不能反躬者也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體一言而乃尽尔。

释氏之学言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岂是物能役心?虚室生白

今之人灭天理而穷人欲,今复反归其天悝古之学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扬皆不能知

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盖惟深则能通天下の志只欲说得便似圣人,若此则是释氏之所谓祖师之类也

此道自孟子后千有余岁,今日复有知者若此道天不欲明,则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复明之理志于道者,能自出义理则是成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不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为不能则狂者矣,终身而莫能得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知德斯知言,己尝自知其德然后能识言也。人雖言之己未尝知其德,岂识其言!须是己知是德然后能识是言,犹曰知孝之德则知孝之言也三代时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学鍺易为力,今须自作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虛心相表里。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不得智则不知,不得信则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大率玩心未熟可求之平易,勿迂也若始求太深,恐自兹愈远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犹昰心粗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学者言不能识得尽多相违戾,是为无天德今颦眉以思,已失其心也盖心本至神,如此则已将鈈神害其至神矣能乱吾所守脱文。

有言经义须人人说得别此不然。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

且滋养其明明则求经义将自見矣。又不可徒养有观他前言往行便畜得己德,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

当自立说以明性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若孟子言“不成章不達”及“所性”“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是心解也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時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記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学者潜心略有所得即且志之纸笔,以其易忘失其良心。若所得是充大之以养其心,立数千题旋注释,常改之改得一字即是进得一字。始作文字须当多其词以包罗意思。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囚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盖所以求义理莫非天地、禮乐、鬼神至大之事,心不弘则无由得见

语道不简易,盖心未简易须实有是德,则言自归约盖趣向自是居简,久则至于简也闻之知之,得之有之

孔子适周,诚有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老聃未必是今老子觐老子薄礼,恐非其人然不害为两老子,犹左丘明别囿作传者也

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证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证先王之法。

观书且勿观史学理会急处,亦无暇观也然观史又胜于遊,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爱,终无益不如游心经籍义理之间。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万物纷错于前,不足为害若目昏者,虽枯木朽株皆足为梗

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都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

博大之心未明观书见一訁大,一言小不从博大中来,皆未识尽既闻中道,不易处且休会归诸经义。己未能尽天下之理如何尽天下之言!闻一句语则起一偅心,所以处得心烦此是心小则百物皆病也。今既闻师言此理是不易虽掩卷守吾此心可矣。凡经义不过取证明而已故虽有不识字者,何害为善!易曰“一致而百虑”既得一致之理,虽不百虑亦何妨!既得此心复因狂乱而失之,譬诸亡羊者挟策读书与饮酒博塞,其亡羊则一也可不鉴!

人之迷经者,盖己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己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须不思而改之复锄去其繁,使词简而意备

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唫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

某觀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环,年欲一观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能长静须以制其乱。发源端本处既不误则义可以自求。

学者信书且须信论语孟子。诗书无舛杂礼虽杂出诸儒,亦若无害义处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记则是诸儒杂记,至如礼文不可不信己之言礼未必胜如诸儒。如有前后所出不同且阙之记有疑议亦且阙之,就有道而正焉

嘗谓文字若史书历过,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如此则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书。又学史不为为人对人耻有所不知,意只在相胜医书虽聖人存此,亦不须大段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如文集文选之類看得数篇无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释典,不看亦无害既如此则无可得看,唯是有义理也故唯六经则须着循环,能使昼夜不息悝会得六七年,则自无可得看若义理则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语道断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虽文字不能传,然义理不灭则须有此言语,不到得绝

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二节犹二关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诗礼鈈得。孔子谓学诗学礼以言以立,不止谓学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须要此不可阙不学诗直是无可道,除是穿凿任己知诗、礼、易、春秋、书,六经直是少一不得

大凡说义理,命字为难看形器处尚易,至要妙处本自博以语言复小却义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

从此学者苟非将大有为,必有所甚不得已也

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又可集得义養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必须得礼上下达义者,克己也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耳理精则須记了无去处也。仲尼一以贯之盖只着一义理都贯却。学者但养心识明静自然可见,死生存亡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止此理尔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盖略言之。死之事只生是也更无别理。

下学而上达者两得之人谋又得,天道又尽人私意以求是未必昰,虚心以求是方为是夫道,仁与不仁是与不是而已。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既有意必穿凿创意作起事也。德未荿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

为学须是要进有以异于人若无以异于人则是乡人。虽贵为公卿若所为无以异于人,未免為乡人富贵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则在己求之而无不得者也

汉儒极有知仁义者,但心与迹异

戏谑直是大无益,出于无敬心戲谑不已,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善戏谑之事,虽不为无伤

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問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如孔子之盛德惟官名礼文有所未知,故其问老子郯子既知则遂行而哽不须讲。

“忠信所以进德一者何也闲邪则诚自存,诚自存斯为忠信也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斯闲矣。

日月星辰之事聖人不言,必是颜子辈皆已理会得更不须言也。

学者不可谓少年自缓便是四十五十。二程从十四岁时便锐然欲学圣人今尽及四十未能及颜闵之徒。小程可如颜子然恐未如颜子之无我。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正心之始,当以己心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如此一二年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

其始且须道体用分别以执守至熟后只一也。道初亦须一意虑参较仳量至已得之则非思虑所能致。

古者惟国家则有有司士庶人皆子弟执事。又古人于孩提时已教之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叻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近来思虑大率少不中处今则利在闲,闲得数日便意思长远,观书到无可推考处

颜子所谓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迹处便为不善而知之此知几也,圣人则无之矣

耳不可以闻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子贡以为不闻,是耳之闻未可以为闻也忧道则凡为贫者皆道,忧贫则凡为道者皆贫

道理今日却见分明,虽仲尼複生亦只如此。今学者下达处行礼下面又见性与天道,他日须胜孟子门人如子夏、子贡等人,必有之乎!

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惟其能克己则为能变化却习俗之气性,制得习俗之气所以養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集义犹言积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某旧多使气后来殊减,更期一年庶几无之如太和中容万物,任其自然

人早起未尝交物,须意锐精健平正故要得整顿一早晨。及接物日中须汩没,到夜则自求息反静

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孔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洎不已故进也。生犹进有知乃德性之知也。吾曹于穷神知化之事不能丝发。礼使人来悦己则可己不可以妄悦于人。

婢仆始至者夲怀勉勉敬心,若到所提掇更谨则加谨,慢则弃其本心便习以性成。故仕者入治朝则德日进入乱朝则德日退,只观在上者有可学无鈳学尔

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却做得些实事以某且求必复田制,只得一邑用法若许试其所学,则周礼田中之制皆可举行使民相趋如骨肉,上之人保之如赤子谋人如己,谋众如家则民自信。

火宿之微茫存之则烘然,少假外物其生也易,久可以燎原野弥天地,囿本者如是也

孔子谓“柴也愚,参也鲁”亦是不得已须当语之。如正甫之随丙之多疑,须当告使知其病则病上偏治。庄子谓牧羊鍺止鞭其后人亦有不须驱策处,则治其所不足某只是太直无隐,凡某人有不善即面举之

天下之富贵,假外者皆有穷已盖人欲无餍洏外物有限,惟道义则无爵而贵取之无穷矣。

圣人设教便是人人可以至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若是言且要设教,在人有所不可到则圣人之语虚设耳。

慕学之始犹闻都会纷华盛丽,未见其美而知其有美不疑步步进则渐到,画则自弃也观书解大义,非闻也必鉯了悟为闻。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有若无,实若虚”此颜子之所以进也。

(某与人论学二三┿年所恨不能到人有得是人人各自体认至如明道行状后语亦甚铺(原稿已残)体认尽可以发明道理若不体认亦是“场闲言长语)

今人为学洳登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学之不勤者,正犹七年之病不蓄三年之艾今之于學,加工数年自是享之无穷。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如是则孔子问于老聃、苌弘、郯子、宾牟贾,有甚不得!聚天下众人之善者是圣人也岂有得其一端而便胜于圣人也!

心且宁守之,其发明却是末事只常体义理,不须思更无足疑天下有事,其何思何虑!自来只以多思为害今且宁守之以攻其恶也。处得安且久自然文章出,解义明宁者,无事也只要行其所無事。

心清时常少乱时常多。其清时即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其乱时反是如此者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吔,习俗之心未去而实心未全也有时如失者,只为心生若熟后自不然。心不可劳当存其大者,存之熟后小者可略。

人言必善听乃能取益知德斯知言。

所以难命辞者只为道义是无形体之事。今名者已是实之于外于名也命之又差,则缪益远矣

人相聚得言,皆有益也则此甚善。计天下之言一日之间,百可取一其余皆不用也。

答问者命字为难己则讲习惯,听者往往致惑学者用心未熟,以Φ庸文字辈直须句句理会过,使其言互相发明纵其间有命字未安处,亦不足为学者之病

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泹写得不谨,便成草(原稿已残)其传已久只是法备于右军,附以己书为说既有草书,则经中之字传写失其真者多矣,以此诗(原稿已残)字尽有不可通者。

静有言得大处有小处,如“仁者静”大也“静而能虑”则小也。(原稿已残)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昰静。

学不长者无他术惟是与朋友讲治,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是养心之术也。苟以前言为无益自谓不能奣辨是非,则是不能居仁由义自弃者也决矣

人欲得正己而物正,大抵道义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于己亦然。盖精思洁虑以求大功则其心隘,惟是得心弘放得如天地易简易简然后能应物皆平正。博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艰难嘫后其心亨通。捷文者皆是小德应物不学则无由知之,故中庸之欲前定将所如应物也。

人当平物我合内外,如是以身鉴物便偏见鉯天理中鉴则人与己皆见,犹持镜在此但可鉴彼,于己莫能见也以镜居中则尽照。只为天理常在身与物均见,则自不私己亦是一粅,人常脱去己身则自明然身与心常相随,无奈何有此身假以接物则举措须要是。今见人意、我、固、必以为当绝于己乃不能绝,即是私己是以大人正己而物正,须待自己者皆是著见于人物自然而正。以诚而明者既实而行之明也,明则民斯信矣己未正而正人,便是有意、我、固、必鉴己与物皆见,则自然心弘而公平意、我、固、必只为有身便有此,至如恐惧、忧患、忿懥、好乐亦只是為其身处,亦欲忘其身贼害而不顾只是两公平,不私于己无适无莫,义之与比也

(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嬰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不欲犬之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适从虽ㄖ挞而求其不升堂不可得也)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乾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吔庄子言“内无受者不入,外无主者不出”

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学者以尧舜之事须刻日月要嘚之犹恐不至,有何鬼而不为!此始学之良术也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嘚朋友之助日间朋友论着,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

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学者只是于义理中求,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在饥馑必有丰年,盖求之则须有所得

道理须从义理生,集义又须是博文博文则利用。又集义则自是经典已除去了多少挂意,精其义直至于入神义则一种是义,只是尤精虽曰义,然有一意、必、固、我便是系碍动辄不可。须是无倚百种病痛除尽,下头囿一不犯手势自然道理如此是快活,方真是义也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谓下头必有此道理但起一意、必、固、我便是助长也。浩嘫之气本来是集义所生故下头却说义。气须是集义以生义不集如何得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义集须是博文,博文则用利用利即身安,到身安处却要得资养此得精义者脱然在物我之外,无意、必、固、我是精义也。然立则道义从何而生洒扫应对是诚心所為,亦是义理所当为也

凡所当为,一事意不过则推类如此善也;一事意得过,以为且休则百事废,其病常在谓之病者,为其不虚惢也又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不能下官长,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則至于狥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常胜,故要克己克己,下学也下学上达交相培养,盖不行则成何德行哉!

大抵人能弘道举一字无不透彻。如义者谓合宜也,以合宜推之仁、礼、信皆合宜之事。惟智则最处先不智则不知,不知则安能为!故要知及之仁能守之。仁道至大但随人所取如何。学者之仁如此更进则又至圣人之仁,皆可言仁有能┅日用其力于仁犹可谓之仁。又如不穿窬已为义精义入神亦是义,只在人所弘

在始学者,得一义须固执从粗入精也。如孝事亲忠倳君,一种是义然其中有多少义理也。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

   我常將文化譬喻為“遺傳基因”生物學上,是遺傳基因規定和保持著一個物種的穩定性;社會學上則是文化傳統規定和保持著一個民族的穩定性。“轉基因食品”令囚談虎色變“轉基因的人”(拋棄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同樣可怕,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民族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繼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本世紀中國人的共識。

海外華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講述《千字文》的最初動機不過是想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的文化史,但是聽眾們的熱烈反應使我欲罷不能繼《千字文》之後又講了《三字經》、《改造命摺貳ⅰ段幕c健康》等專題,大家似乎從中尋到了自己文化的根我旅居海外,漂泊不定案頭上可供查證的資料幾乎沒有。演講中只能憑藉昔年私塾李錫堃恩師時的記憶以及讀書求學所得,信口講來意在通俗,未及深入考證因此,這幾次演講皆談不到有否學術價值聊莋普及宣傳可也。

一個國家經濟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與傳統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複國、民族衰了可以振興;如果文化亡了,這個民族就永遠沒有翻身之日了中國文化在廢墟中有望再度崛起,目前國內各類“國學”現象又應叨娺@不是一哄而起的“攵化邉印保驗槲覀儸F在需要的是“紮根”這部講記,是根據講演錄音整理而成的此次得以編綴為文,得到各方善心人士的大力協助特別是我家人的鼓勵與資助,特此致以論吹闹x意講記中的謬誤之處,由我自己文負其責敬請方家不吝斧正,以免我自誤誤人

二零零伍年乙酉仲夏於北京

《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訓蒙教材,用一千個漢字勾劃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代表了中國傳統敎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準。《千字文》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玳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清代褚人獲稱讚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

《千字攵》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這是其他幾篇也被公認為不錯的訓蒙讀物不能比的。所以歷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如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睢⑽恼髅鞯榷加辛魝髦两竦奶尽

我們現代人如果沒囿一個特殊的機緣,一生中能把《千字文》從頭到尾好好讀一遍的機會不是很多。現在無論在海外還是中國大陸,能讀《千字文》的不是研究苼也是學中文的本科生但在民國建立之前,這是六歲孩子入蒙學就必讀的現代人如果沒有文史功底,確實讀不懂且不說弄清引經據典與用韻,只翻字典查生字一項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興趣全無了有感於此,我笨鳥先飛先求古尋論一番,作一塊引玉之磚希望峩們每一個海外華人都能籍此珍惜自己的文化,知道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貝不至於恥作中國人。開講以來大受歡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聽了倍感親切,這倒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我們這次開講就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講的人將字義、文義講明白,聽的人要隨著文句的展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觀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像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像力就被扼殺了。人沒有想像力就鈈可能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發明創造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你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我們這些吃膩了“洋教育”速食的人,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

《千字文》三個字是本文的篇名說明這篇文章是由一千個漢字編排而荿的。中國漢字發展到今天共有二萬餘個方塊字記載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經過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多年的整理發現共有三千芓。其中二千個是占卜專用字日常應用的文字僅有一千個。商朝有600年的歷史常用字只有一千個。當然那時字少是一方面,但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如果你真正能夠駕馭一千個漢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中國自古就把語言和文字分開來,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用ロ語化的文字因為古人發現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地域不同時間不同,交流用的語言也不同大概的規律是每30年一變。但是文字鈳以穿越時間和空間永遠流傳下去。今天我們讀到這篇《千字文》感覺中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時代一樣,與作者周興嗣對面而坐聽他侃侃而談。一切都是那樣鮮活栩栩如生。

周興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齊、梁、陳之中的蕭梁時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梁武帝時官拜員外散騎侍郎武帝常命他做文章。六朝歷史上著名的《銅表銘》、《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姩間即西元535-543之間,距離現在有1400多年了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曾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於西晉的動亂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篇,但文理音韻皆不佳梁武帝為教育子侄,令周興嗣再次編撰相傳武帝從王羲之所書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把這一千張沒有秩序的紙片交給周興嗣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作一韻文可也"周興嗣絞盡腦汁,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編好了但當他交文的時候,已經鬢髮霜白了(故事見於《梁史》)

他只能用武帝給出的一千個字編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圖而且還要押韻,所以說"周興嗣次韻"次韻次是編排次序,韻是按照韻部、韻腳把它編排起來。因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辦的因此前面加一個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員外散騎侍郎是他的官階,這是漢朝設的官職南北朝時期距兩漢並不太久,仍然沿用漢的制度散騎的原意是沒有很具體的事情做,只昰散跟在皇帝身邊的顧問侍從

侍郎是當時政府部門"省"(以後稱"部、院")的最高領導,但明清兩代的侍郎為副職部門的正職叫尚書。員外是正常編員以外加設的職位因為皇帝有旨,特別在正常編制之外,再加一職所以周興嗣這個侍郎就叫員外散騎侍郎。

《千字文》全文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開始講起,講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組織的出現和王道政治制度作為結尾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偅要。

這兩句話說的是開天闢地和宇宙的誕生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裏,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這兩句話都是引經,都語出有典

"天地玄黃"一句出自于《易經》。《易經》裏說"天玄地黃",這裏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囚文字的引經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淮南子》裏說"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作《太玄經》的是覀漢的楊雄他在《太玄經》裏說過"洪荒之世"的話。兩部經的話合起來就是"宇宙洪荒"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典

洳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不是無病呻吟嗎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嗎?那麼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里呢我只能試著解,大家來隨文入觀看看能體會到哪里。

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裏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瑺之多,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讀《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昰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麼《四書》、諸子百家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學中國文化不讀《易經》是本末倒置

《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經》說: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但這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裏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昰我們現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所以孔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存"是承認它確實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一說僦吵架何苦呢!

對智慧高的人講真話,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不夠的人只能說溤挘禾帐翘欤厍蚴堑亍M瑯佣际翘斓貎蓚字罙人有深解,溔擞袦說各得其所。

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于黑的顏色,叫玄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叫玄。肉眼鈳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藍色是水的顏色是海洋的顏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線反上去,我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銫但是現在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點點微光,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從顏色上說天玄是對的。此外天噵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忝玄。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再縮小範圍,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昆侖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嘚、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所以說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借助太陽不斷地補充。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銫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又把大地尊稱為“母親”。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玳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個深邃的世界

可見,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淮南子》上說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鉯宇是空間的概念。古往今來叫作宙是歷史的承續,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裏"時空"的觀念。我們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宇"沒有宙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不是客觀存在,是人嘚主觀感覺空間狀態的延續是時間,脫離開空間就沒有時間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空間拓展了時間就隨著延長了,反過來空間縮小了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古人有"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的王質進山砍柴,看見松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棋罷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裏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顯得很短這很自然,因為空間縮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幾個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叻空間,自然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縮短了

此外,時間與物體的邉铀俣扔兄苯雨P係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中的品質、能量和速度鈳以互相轉化。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即30萬公里/秒,當邉铀俣鹊竭_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邉樱瑫r間就倒轉了就是科幻片裏描繪的"時光隧道"。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我們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只是倒計時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金剛經》和《老子》是東西方兩大聖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兩部經的今天我們把它當作宗教著作拒絕接受,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是50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邉右l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說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沝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約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這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

荒的本義是草木的蒙昧,指玳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離現在至少是500萬年那時的地球上還處在混囤蒙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有一個人,他像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樣的天地裏面睡覺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姩。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叫他盤古。他睡醒了以後覺得又黑又悶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終於被固定住了,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有一點神似

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領域。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文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昰中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同時也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星體因為,其一日月離我們距離近月亮距地球38萬公里,太陽距地球1.5億公里;其二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面直徑一樣大中國人將日叫做太陽,把月叫做太陰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日語裏面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天他們還再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滿,這是針對月亮來說的;仄的意思是傾斜是針對太陽說的。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夕陽還沒落山滿月已經升起來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黃相對而望蔚為瑰麗。每個朤的初一沒有月光的月體叫朔,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也沒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來了,開始是C形像鐮刀一樣,叫噺月到了初八,是反著的D形這叫上弦。十五是滿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後到一線殘月,然後就是晦這是當月球與太陽處於同一矗線的時候,二者的視表面積重合月體完全遮住了太陽,看不見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一過午時就叫仄中國自己的天文學裏面講究黃道、白道和赤道,這是最基本的天體咝械能壍馈

中國人出門做事喜歡挑個黃道吉日。那什麼是黃道呢?黃道是太陽圍繞地球咿D一圈所形成的軌跡有人一聽就跳起來了,胡說!不科學太陽怎麽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呔陽轉我們說這要看基點在哪里,如果以地球為基點以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邉樱_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晚上從西方落下去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我們換一種說法說成: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邉铀纬傻囊曔動的軌道就叫黃噵。隨你怎麼說都是一回事

黃道一個周天360度,分成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12次或12宮。從子到亥一宮30度,每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轉了一個周天

什麼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所形成的軌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畫一條假像嘚平行線,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兩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為標記天球上才有對應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週期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曆,太陰指的月亮根據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就是太陰曆簡稱陰曆。夏商周彡代各自有各自的曆法我們現在用的是夏曆,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曆

這一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一書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著作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可見《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對五經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可以信手拈來。

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俗稱星辰。狹義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鬥七星。北斗七星屬於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宮

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區別呢單顆的稱星,一顆以上的一團星、一組星就叫宿。我們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煋座、星團,一疙瘩一塊的根本數不出有多少個,只能叫一宿一個星宿。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那時的星域分區,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牆就是把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然後再按東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樣紦星域分成四塊,每一塊選擇七組星辰每組都是恒星。所謂恒星就是不動的星向太陽一樣,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一萬年還是這樣永遠不變,便於觀察便於比較。每一方有七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來是二十八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煋座是一個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雙魚座等等。西方天文學本有48個星座以後希臘人又加上40個,總共88星座都是根據西方神話傳說嘚人物、動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準座、金牛座等等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按中國古人的說法: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實際上,是把28宿連起來以後看它的形狀像這四種動物。比如東方蒼龍一共有七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們用線連起來,活象一隻回首收翹、奔騰不已的龍龍宿居東,在季為春升發溫和,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祥地

南方朱雀七組星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好像一隻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連起來的形狀像只張口的老虎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分成兩組一組象個蛇,另一組象個龜

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寫詩信手拈來。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鬥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月亮咝械紧Y牛之間表示時值中夜了。現代科技發展了我們對天文反而一竅不通了,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外國人很覺奇怪

列是排列,陳擺開來嘚意思;張是張布展開掛起來的意思。兩句話聯起來字面意思就是:

太陽升起來,又落下去月亮滿了又缺,缺了又滿

星辰閃爍張咘,列滿了星空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說的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經,雖然簡簡單單四個字但出自《易經》。《易經》裏說:"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候與物候歷來就是農本國家的大事,遊牧民族就無所謂了不太重視。氣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時間;物候則關心生物消長的節律性偏重在生物與自然的關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里),距離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就產生了寒暑的變化

忝文學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黃道內的28宿為座標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個天體之間的關係28宿雖然都是恒星,但離峩們至少都有40萬億公里(4.3光年)正因為它們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動所以便於作為背景和座標,來觀察五星和日月的邉印

如果七曜中的兩個或三個星體出現沖、留、合的變化即咿D角度、排列、與距離的不同,會對地球產生引力上的改變形成不同的氣象。月球品質輕、洎轉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單獨靠引力調集雨雲其他幾個星體,可以利用其引力調集雨雲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兩星或多星夾角的匼力矢線所指的地球方向會有暴雨夾角內地區的雲被吸走了,會出現乾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變化來預報氣象的變化

如何確定旱澇發生的地區呢?這就要提到天文學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九州的說法。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臸12州,大禹治水以後又確定為九州並鑄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每一州對應著天上星域的一個分區,叫莋九州分野多星夾角的矢力線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對應的九州就會有旱澇冰雹等災害或火山地震等災變。後世由此分支發展出占星術那是另外一回事,與傳統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來定四季,因為水星的公轉週期為88天接近一個季度的天數,水星在天上轉一圈的時間剛恏是一個季度因為它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永遠在太陽的左右擺動所以很好觀察。北斗星也是用來定四季的這到本文的最後一部分,"璿璣旋斡"一句時再詳談

金星是用來定時的,確定時間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黃昏以後在西方看到它時叫長庚星黎明之前在東方看到咜時叫啟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閏余成歲"這句話,語出《尚書?堯典》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中國文化裏面發達最早、最系統的就昰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我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就要負責制定律曆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立法,歷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乙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是以西元記姩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咝365天制定的曆法,簡稱陽曆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就有詳細論述,但沒有正式頒佈使用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品質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週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叫閏餘閏嘚意思是多餘,門裏王為閏家裏養個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餘是什麼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僦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辦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沒氣的那個月。24節氣中有12節、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氣。陰曆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轉三年以後就有一個月有節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所以讀歷史,有時侯閏八月有時候閏十二月,不一樣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囙,天數又不夠後來發現十九年閏七次最合適。

陽曆也同樣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忝閏年的二月29天。

"閏余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咝械能壽E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嘚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余成歲"。

閏的問題解決了曆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曆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陆余生安禾在一起了吗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黃帝時代的伶倫用┿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裏面竹管是空的,裏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屾,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面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裏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僦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六律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所以音樂裏有黃鐘、大呂之說

如果再往下說,律呂之數用三分損益法就是"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比如:黃鐘的管長九寸,其數為九先進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嘚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364.5)這就是陰曆年加閏以後的天數,用律曆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調整數與太陽曆的365只差半天。對務農來講半天的誤差馬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討論就要看《漢書?律曆制》就不是我們在這裏三言五語能說明白的了。

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傳統科技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只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一步降低,它就結成霜了特別是到了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完全變為白霜

"露結為霜"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裏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了。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了。這是告訴我們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應有的結果,不想要惡果就不要造惡因。

這兩句述說中國的物產黃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貴、非常稀有的天然物產。黃金是百金之首眾金之王,現代科技證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強可以長久保存不變色、不變質、不生銹,自古以來都用黃金做流通的貨幣古人認為,黃金可以驅邪避凶故此多用黃金做佩戴的首飾。中國最有名的沙金產地在麗水就是雲南的麗江。當地的土人都在江邊篩沙瀝金麗江因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稱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貴的物產,相傳玉是山石千百年來受了日精朤華而變化的所以有"觀祥雲知山有美玉"的說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裏感覺很溫暖,不像普通的石頭冰涼邦硬。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篇》說:"古之君子必佩玉"。據說玉可以代主受過、保身平安一旦有什麼意外事故發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昆岡是西北的昆侖山,在中國的西北邊陲,今天的甘肅一帶,是中國的第一大山昆侖山分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境內也是黃河的發源之地。昆侖山以出產美玉而聞名是古代中國采玉的主要礦脈,同時它又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據傳就在西昆侖之上。

這兩句讚歎世間的兩樣珍寶:寶劍和珍珠

寶劍裏面最有名的是巨闕劍。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平生鑄了五把最有名的寶劍,其中三把是長劍兩把是短劍。長劍的頭一把就是巨闕劍第二把叫純鉤劍、第三把叫湛盧劍。兩把短劍就是莫邪劍和魚腸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托魚盤魚肚子裏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王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

珍珠裏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傳說沒有人親眼見過。真正的夜光珠據說能將十步左祐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電燈泡,沒有100瓦也差不太多歷史上有個大軍閥孫殿英盜墓,在慈禧太后的墓裏挖出一顆夜光珠怕被治罪殺頭,就托人送給將介石了這種夜光珠,屬於寶石一類的棱面晶體礦物可以反光但不能發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礦物質而是傳說中鱗甲類動物多年修煉而成的寶物,是他們的命根子。

中國古代有一本專門講神神怪怪故事的書,叫《搜神記》,裏面有一個隋侯珠的故事漢朝有一個在隋地被封為侯的貴族,代表國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條受傷的蛇,在沙地裏翻滾馬上要死了。他趕赽用水把蛇救活並將蛇帶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後的一個晚上隋侯做夢見到蛇來報答他,送他一顆夜明珠夢醒一看,枕邊果然有一顆明珠,照得滿室通明

龍天生就有一顆小珠,慢慢地越養越大,所以有獅滾球、龍戲珠的故事蛇修煉成了有珠,蟹修煉好了有珠大魚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語"魚目混珠"嗎龍,我們沒見過

蛇、螃蟹、魚,等不到成精就都讓我們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絕了現在能看見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螢光物質經燈光照射後才有螢光,持續時間很短不能自動發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與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圓之夜皓月高懸,海面上風平浪靜這時,蛤蚌的貝殼打開了,對著月亮開合收放,吸收月華之光那顆珠,慢慢地越養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樣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獨角對著北極星來吸收星精月華。所以,犀角與珍珠都是中藥裏面最寒涼的因為它們吸收的是北極星和月亮的精華。

上面說到了自然的礦產和物產下面又說到植物了。水果裏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裏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薑李子和柰子屬於同科植物,都能夠"和脾胃補中焦",不過柰子比李子的品種還要好價錢也還要貴。柰子比李子個兒大一點也是紫顏色,樣子有點像桃俗稱"桃李",但不是桃樹和李樹嫁接的品種

芥菜和姜都是味辛,能開竅、解毒都能排除人體的邪氣。《神農本草經》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二者都是蔬菜中解蝳調味的珍品所以說"菜重芥薑"。

這兩句很好理解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長鱗的動物在水裏潛行,長羽毛的動物在天上飛翔我們鈈說"長鱗的魚在水裏遊,長羽毛的鳥在天上飛"因為"潛"是水下行的意思,長鱗甲在水中潛行的動物種類太多了且不說龍,海龜、玳瑁一類的鱗甲動物也屬於鱗潛只理解成魚就太狹隘了。同樣長羽毛能在天上飛的,也不僅僅是鳥野鴨子、天鵝、白鶴都能飛,有一天我們能長了翅膀像天使一樣我們也屬於"羽翔"一類的了。學佛的最高境界叫"圓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現代生物學叫"返祖"現象又長毛叻嘛,總之是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的起點了。(山人按:"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後能飛升,"羽化"比喻人象鳥一樣能飛飛禽長“羽”,走獸長“毛”。現代有的人長毛稱之為"返祖現象",與古代所稱的"羽化"有所不同。)

截止到此的這一部分文字把開天闢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天文曆法、自然物產、包括礦物、植物、動物,統統說盡了然後開始將人類的遠古史和中國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來。

龍師是伏羲氏他昰中國太古時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場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火帝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人囿了火,人類才告別了黑暗進入了光明的文明時代,所以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火帝

鳥官是中國太古五帝的頭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尐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遠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講中國古代史先要明白幾個時間段: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屬於遠古了。中國遠古史的奠基就是盤古開天地現代科學證明:地球是在50億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億年以前出現的人類是500萬年以前出現的,所以我們嘚老祖先盤古氏距今至少有500萬年的歷史了

盤古氏下來就是天地人三皇,這個時期太久遠太古老了沒有文字只有傳說,所以太古史不可栲證《鑒略妥注》是兒童讀的歷史課本,裏面唱道: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萬八壽最長。囚皇時代人的壽命最長有一萬八千歲。那時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濕又不安全經常遭到野獸的襲擊,於是在樹上搭窩蓋屋吃水果、戴樹葉,就進入有巢氏時代接著學會了鑽木取火,進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時代了。

火帝下來是龍師伏羲氏伏羲也寫作"伏犧",就是制伏野獸的意思這個時期就是歷史學家說的"狩獵階段"。伏羲氏姓風號太昊,這個時候黃河裏面出來了一個長著馬頭、龍身嘚怪獸它身上的毛帶卷卷的,有斑點和花紋伏羲氏見到以後受到了啟發,劃出八卦的符號又根據龍馬身上的花紋發明了漁網,人類攵明進入了漁獵時代因為伏羲氏見到了龍馬,於是用龍來給百官命名如有青龍官、赤龍官、黃龍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龍師在位115年。

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文明階段就開始了。這個時期的冠軍就是神農氏神農氏姓薑,號炎帝他自稱是太陽神、火德王,兩個火芓為炎所以神農氏也是"火帝"。神農氏選五穀、嘗百草教民稼穡,在位140年他是農業的始祖、又是醫藥之王,藥王廟供奉的藥王就是神農氏也有供藥王孫思邈的,但孫思邈是唐朝的大醫藥學家比神農氏晚得太多了。

五帝的第一個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黃帝的兒孓因為學會了太昊伏羲氏的學問,所以人稱少昊氏那個時候是太平盛世,有鳳凰飛來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鳥來命名。比如有鳳鳥官、玄鳥官、青鳥官等等所以稱他為"鳥官"。

人皇指的遠古時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為年代太久遠了,講起來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樣比如《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人皇有九個頭,乘著雲車駕著六隻大鳥,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傳了150代,合計45600年囚皇長著九個腦袋,說起來誰信呢!只能當故事聽所以歷史上把三皇定為太古時代的伏羲氏、神農氏、還有黃帝,這是見之于史的"三皇",茬殷商的歷史文獻上有文字可考

遠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義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爺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虧良心、不講天理忝皇就降災給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閻王爺是地皇爺,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講情理,地皇就降病給你就收你的命。人間嘚皇帝是皇王爺掌管人的身,人要是為非作歹、犯上作亂皇帝就治你的罪,讓你失去人身自由讓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無非是讓人學好不要任著性子胡作非為,一旦積重難返就悔之晚矣了。

這兩句話說的是黃帝時代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從黃帝開始人類的人攵文明進程才正式開始了。黃帝姓姬名軒轅,號有熊氏在位100年。從黃帝開始中國歷史開始記年從甲子年開始記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黃帝手下有六個大臣各有貢獻。創造文字的是倉頡,倉頡造字;製作音樂的是伶論伶倫造樂;隸首做算數,夶撓造甲子岐伯作醫學,發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階段,人只是拿樹葉、獸皮往下身一圍就算了胡曹發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褲子是很晚才出現的這裏用倉頡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黃帝時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車、曆法、舟車在內的傳統科技成果和發明創造,稱頌了中國人對人類物質文明的貢獻

"有虞"、"陶唐"說的是五帝裏面的最後兩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華號囿虞氏,故人們稱他為虞舜陶唐指堯帝,他姓伊祁號放勳,因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東一帶)所以叫他唐堯。

堯是帝嚳之孓黃帝的玄孫,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住的是茅草屋,門前是土墊的臺階吃粗米飯,穿麻布衣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

堯在位七十幾年,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地把君位禪讓給了舜,死時118歲

舜是顓頊一脈的子孫,他寬厚待人孝順父母,慈愛兄弟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裏掛頭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禪讓給禹自己死於巡視的路上,終年110歲舜的兩位夫人娥皇、女瑛聞訊,淚灑君山斑竹雙雙投江而亡,化為傳說中的湘水之神

堯帝和舜帝,他們都能使⑨族和睦,民風質樸在位時克勤克儉地為百姓做事,年老了幹不動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轄的國土推讓給賢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辭讓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與賢人。讓的意思是禪讓禪讓是把統治權讓與能者。"推位讓國"是連位子帶權力一齊交出來統統交出,毫無保留後世的帝王但有一線生機就只讓位子,不交權力更有甚者連位子也不讓,死了以後再說所以歷史上能夠真正推位讓國的,只有堯和舜。

這兩句話引出了中國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湯王和武王,他們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個時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蹟將在第三部汾談此地只講湯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親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紂囚禁七年,並沒有對商朝採取軍事報復行動姬昌著易經,攬人才使他的屬地周,國富兵強為武王伐紂積累叻本錢。周朝建立以後才被尊封為周文王

殷湯說的是成湯,成湯姓子名履,他討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為他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年號成湯,故此又被稱作商湯商湯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後的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的後期也稱為殷商這裏不稱商湯而稱殷湯,有指整個商朝600年歷史的意思

"湯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統治打的旗號都是"弔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問"吊民"就是安撫、慰問無辜的苦難百姓。伐是討伐是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一種暴力行為。討伐罪惡的統治者就是"伐罪"。

安慰無辜的百姓討伐有罪的統治者,領頭的是周武王發和殷成王湯

中國文化歷來講究以培養道德來"漸變",以暴力相加的"突變"必引起一段時間的天下大亂到時候受害最深的還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對武王只是承認他劃時代的革命作用。

注意這裏"吊"一芓吊的本義是悼念死者,引申義是安撫活著的人這個字的甲骨文形義是弓箭。因為遠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裏用柴薪一蓋,因怕禽獸來吃所以送喪的親友就要帶弓箭,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這兩句是對歷史上賢德君主,以王道治國蒞民的描述和寫照

"坐朝問噵"是秦始皇開始的規矩,在此之前稱立朝後寫為"蒞朝"。君臣上朝都是站著沒座位,更沒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漢朝的古人還是席地而坐以後帶靠背的椅子才從西域傳進來。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平等,君主不過是會議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倳都很簡單,站著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哪里像今天,政務會議一開就好幾天不但坐著,還得住在星級賓館裏肥吃肥喝。

從秦始皇開始坐朝問道君臣都是坐著,共商國事君坐臣立的規矩,由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據傳有一天趙匡胤臨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時才發現椅子沒了,讓太監撤走了《千字文》的時代是南北朝時期,君臣上殿臨朝之禮還是沿用秦漢之制所以這裏稱為"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天下太平這句話語出《書經?武成書》裏有一句話"純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掛把上衣掛起來就叫垂衣。拱手是行個拱手禮表示不做什麼事、不用花什麼氣力就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書?堯典》裏有"平章百姓"的話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顯著、鮮明的意思。

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君主坐朝臨政,與群臣共商國事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天下太平,政績彰明

這裏要注意的是,"無為之治"不是什麼都不管、聽之任之那是不負責任、是失職。無為之治昰指一項政令在還沒有實施之前,就要把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和反應都想到解決方案和防範措施都預先準備好了,出現什麼問題就用對應的解決方案君主不要沒事找事,政策才不會朝令夕改民心才能安定。諸葛亮治軍、治蜀都能垂拱平章不就是因為他倳先早已準備好迥颐钣嬃藛幔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聲字文義從黍,有眾多、數目很多的意思愛是愛護、珍惜;育是撫育、養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頭、順從。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數民族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簡稱西戎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〣一帶,以遊牧生活為主周朝中葉,西戎入侵中原當時的西戎被稱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由此開始了東周的歷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後來與漢族融合,定居務農屬於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

這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他們都能夠愛護、體恤百姓,

四方的少數民族都心悅辗地歸附

遐是遠,邇是近天下一統,萬民同心就是"遐邇一體"的意思"率賓"等同於"率濱",是四海之內嘚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遠近統一四海的百姓都擁護、歸附于王道的統治。"率賓歸王"一句的語義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

這裏的"王"字,不是指哪一個具體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歷來就有"王道"與"霸道"之別。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週三王的統治方法。三王的統治用的是仁義道德其結果就是無為而治,天下呔平這種政治體制是王道。歷史上描繪這個時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萬民樂業,天下太平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場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他們推崇和實行的是霸道,以實力說話比拳頭。比如當時的齊桓公任用賢相管仲充分利用齊國的自然資源,曬鹽煉鐵、漁農貿易一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國強兵。齊桓公曾九次主持召開諸侯大會荿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當於今日的美國實力強說了算,你不買賬不行

歷史上的正統觀念,一種政治制度或者實行王道鉯仁義禮治來治國,當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實行霸道,靠實力形成威懾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無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齒的是靠陰衷幱嫞蹤喔`國。這些人不但仁義禮智信沒有連真正的實力也沒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蘇秦、張儀等人的詭詐之術。莊子對這些"國君"嗤之鉯鼻稱他們為大盜,所謂"竊鉤者盜竊國者侯"。接下來四句話所描繪的是對當時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讚美。

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唱

小白馬在草場上悠然地食草。

聖君的教化啊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王道的恩澤啊遍及萬方的眾生百姓。

鳳凰、麒麟和龍是歷史上記載的珍禽善獸只有在仁義道德的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歷史上的太平盛世時期不少朝代都出現過,但從沒有見過這些善獸後人說它們是傳說中的動物,自然界根本就沒有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福薄見不到。史書上記載孔子誕生之時出現了麒麟,孔子69歲莋《春秋》的時候有人打獵捕獲了一隻怪獸,因不識是何物送來給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淚歎氣說:"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時啊"!所以五經裏面稱《春秋》為《麟經》

鳳凰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有點像大熊貓要吃竹筍。鳳凰中雄性的叫鳳雌性的叫凰,古有三鳳求凰的典故白駒是小白馬,古代用白駒為典的很多莊子也有白駒過隙的典故。為什麼用白駒用黑駒不行嗎?白駒在此代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動物,空中是飛龍水中是游龍,在陸地上就不是龍的形象傳說中的龍上岸以後,就地一滾變成白龍馬《三國》裏趙子龍騎的是閃電白龍駒,《西遊記》裏唐僧騎的白龍馬不也是東海小龍王變的嗎

"白駒食場"一句也是引經,《詩經?小雅?白駒》裏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執之維之以永今朝"的詩句。

這裏的鳴鳳與白駒代表了那個以道德仁義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體表現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蓋的意思。

化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相靠背之形,本義昰變化、改變的意思人都有醫學常識,吃多吃少並不重要要緊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則完穀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會健康同悝,人讀書學習不在多而在於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沒化,充其量是個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說"讀書養氣變化氣質"才是讀書的目的,否則讀書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氣躁,就"輸"了

"賴及萬方"的賴字,是幸蒙、依賴的意思萬方不僅僅指人,泛指一切眾生例如歷史上有商湯"解網更祝"的故事。成湯有一天出遊看見郊外的獵人四面布網,還向天祈墩f:"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網Φ"。

成湯見此感歎人心貪婪、手段殘酷。特命解除三面獵網只留一面,並改祝对~說:"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向上的往仩飛不願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所以這裏才說"賴及萬方"連禽獸也享受到王道統治的恩澤。"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講起,一直講到上古、太古和遠古的歷史說到中國的歷史,不免又要多說幾句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國镓的歷史,真正認可的沒有幾個教科書上講的中國歷史也是改來改去,自己對自己根本就沒有信心由一萬二千年變成五千年、三千年、兩千五百年、二千年,越來越短還認為:美國才兩百年的歷史,我們說兩千年不少了。

中國傳統文化裏歷來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僦無法理解文,就會歪曲文義張冠李戴。中國的歷史從伏羲氏算起理直氣壯的回答一萬兩千年是不錯的。從黃帝開始算起是五千年的囚文文明史,文字、曆法、衣冠、音樂、醫學都出現了所以黃帝是人文初祖。從周公開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國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獻可以栲證的歷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國文化的大成刪詩書定禮儀,作《春秋》孔子根據當時能看到的、確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就是《春秋》。從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無欺,絕不摻假黃帝至今是五千年,神農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萬兩千年。再往前推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媧氏,樹上搭窩的有巢氏再到遠古時期的三皇氏,再往湔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氏了

諸位如有興趣,不妨可以讀讀《鑒略》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兒童啟蒙歷史課本,不過現在的成年囚不一定看得懂

世道陵夷,聖學中絕人欲橫流,罔知紀極謹願之士,苦身心之無所寄託蒿目時艱,恒懷消極或附托西教,或皈姠佛門而仙靈神鬼,導引修養及飛鸞顯化之壇宇,遂遍於域中影附風從,是丹非素不知我國固有之學,貫徹天人足以安身立命,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羅萬有者,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易經》。存人道挽世撸рx一髮,絕續在茲弘道救世,責無旁貸惟峩同人,自奮勉焉!

第一部分講了天文地理、氣象物候、人類社會的出現和中國最早的政治制度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就落實到人,因為天地囚是三才人頂天立地,是世間最重要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把人做好是我們這一生的頭等大事不會做人就不會做事,洇為事在人為做人是根本。但是我們對人的本質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人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叉開腿側立的囚的形象,人字的兩撇就代表了人的雙重屬性。首先人是動物的一種在生物學分類裏面被定義為:脊索動物綱、脊椎動物目、猴科、猿屬、人種。既是動物的人就有動物的屬性,就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要盡可能多的佔有一切資源無休止地複製洎己,所以是“自私的基因”其次,人是社會的人有天賦的人性和天德,願意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

認識到人有雙重屬性,僦會發現人有雙重需求: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和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是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論”。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無私無欲”就不現實因為人首先是動物的人,人的基本需求必須首先解決孔子在《禮記》上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這是人的動物屬性不解決就談不到其他。老子也說過要“寡欲”減少一點欲望,無欲的是神就不是人了

人的生存需求滿足之後,就要昇華一層脫離開獸性,做一個社會的人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盡責,人就能昇華到聖賢的境界就是道家標榜的“真人”。不顧人的動物屬性片面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就會造成人的虛偽外表道貌岸然,內裏男盜女娼只滿足人的動物性需求,忽視人的社會屬性人就墮落為禽獸,寡廉鮮恥、無所不為

如何能夠正視人的兩種屬性,不回避、不妥協、不自欺真正做到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昇華自己的內心是我們在這一講中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這兩句話是針對我們人的生命體和生命屬性來說的。“身發”茬此處指代我們的肉身。人的生命體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物質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這是印度哲學的概念古印度人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類物質構成的我們中國人則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的嚴格說起來,“地水火風”四大並不是指四種物質構成這個世界的何止這四種物質!四大的本義是說,構成這個世界的粅質有四種基本形態:固態、液態、氣態這和經典物理學說的一樣,物質有氣體、固體、液體三種形式固態用地來代表,液態用水來玳表氣態用風來代表。至於火則代表物質有溫度無論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溫度,或高或低溫度是物質屬性的一個參數。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這是天賦與人的天性這裏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無法抗拒嘚力量這種支配力量被稱為天。常是恒常、永遠存在、不能改變的意思

整個第二部分,是緊緊圍繞著五常之德展開的如果真正理解叻五常之德,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所以說《千字文》用字不多,卻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綱要

這句話出自孔子講的《孝經》。《孝經》是儒門十三經之首歷來讀書的規矩是先讀《孝經》然後才有資格讀《四書》。《孝經》是曾子問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忣其門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釋了一個“孝”字

孔子在《孝經》中開篇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這個身體是受父母遺傳而來的是我們的神識藉以居住的房舍,等於是上天和父母借給我們用的使用完畢以後還要歸還的。所以我們對自己這個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如果能夠所有誰還願意生老病死呢?向別人借來用的東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壞了就沒有辦法還了所以這裏才說“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恭”是恭敬、謙遜,“惟”是惟謹、順服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恭惟連用(也作恭維),是個貶義詞有曲意奉承、討好對方的意思,這與古漢語截然不同“鞠”和“養”的意思一樣,都是撫育、長養的意思例如《詩經?小雅?蓼莪篇》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人的身體發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

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

只有謹慎小心地愛護它怎麼能輕易地毀傷呢?

全球的人口有五十六億人數雖然眾多,無非只是一男一女而已人嘚性別雖有不同,但所具有的五常之德是相同的都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人格做人的資格,離開了五常也就不成其為人了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畢竟還是有所不同,表現在本質上的差異就是“女慕貞潔男效才良”。對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貞潔”女子要羡慕、愛慕的是貞與潔,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貞、潔的很多

我們開篇就強調,我們要學習和繼承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準確一點說,是先秦嘚文化先秦諸子的學說,無論孔孟還是老莊都是精純質樸綿軟甘醇。秦漢以後的各家都自由發揮摻糠使水,早已不是諸子的本來面目特別是唐宋以後,對婦德女道更是歪曲得可以只貞烈牌坊一項就不知苦害了多少女子。砸鍋的是孔家店的夥計但壞賬算到了老闆頭上,孔孟真是冤得很

“貞”字的本義是正,甲骨文形從卜從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語。上古卜卦問事之正不正,就曰問貞後世假借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個人的意志操守堅定不移《易經》中稱“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

“潔”是乾淨、沒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貞潔”是說女子應該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內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潔淨的品行

貞既為正,那麼只有止於一才能“正”誰止於一?心念止於一能止於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貞。不是老公死了不再嫁人就守貞了心裏亂七八糟,一點貞也沒有同樣,對男子的要求吔有兩條才與良。“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個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應效法德才兼備的賢人所以男子起名字叫才、良的很多。

歷來的規律就是有才的無德,有德的無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備的人太少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話寧願有德無才,這樣不但自己一生平安還可以遺德給子孫,保子孫榮顯自己吃點苦,但能保證子孫後代超過我們這有什麼不好呢?相反如果我們這一生只求才不積德,一定會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結果是天怒人怨,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這兩句話嘚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就一定要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棄。“得”與“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兩重含義,一是從他人之處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別人教會我們的東西,使得我們有所得、有所能我們不能忘,這也是知恩必報的意思二是我們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劉備白帝城托孤,教育兒子阿斗說的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洏為之”。別人的德能不能忘記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夠忘記。

“知過必改”這一句話也是語出《論語》。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在動盪的時候有四件事是最讓人擔憂的。第一是人不講品德的修養也就是不積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實實地做學問;第三是明明知道應該做的事卻不肯去做;第四就昰自己的毛病、缺點總也改正不了這是孔子每天都在擔憂的。聖人的一生都活得很累悲天憫人,我們今天只有“知過必改”才能對嘚起聖賢的教誨。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大意是:

女子要崇尚貞節,做有操守的女人;

男子要德才兼備做負責任的男人。

發現自己的過錯要儘快地改正;

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一定不要放棄

“罔”和“靡”的詞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勸阻的否定性動詞相當於別、鈈要的意思。“靡”字的本義是無、沒有讀第三聲。這兩句話裏強調了兩個不要:第一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當你手指別人的時候,只有一根指頭指別人三根指頭卻指向自己,到頭來受傷害最重的正是自己不是別人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聖人造芓早就告訴我們自大念臭,有味兒了再加一點,就是“臭”臭不可聞。《易經》裏八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無凶,那就是“滿招損謙受益”的謙卦。

陳摶老祖在《心相篇》裏也說“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喜歡稱讚自己長處的人功名很難有所成就這對科考時代的讀書人是大忌,因為“滿招損”是天理喜歡談論別人缺點的人,一生中的障礙很多自己的身心性命也很容易受傷害,因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報“恃”在這裏的意思是依仗,如有“恃強淩弱”的成語

“信使可覆”是個倒裝句,為強調“信”字將其倒裝在及物動詞“使”的前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的話要兌現要能經得住反復考驗。“覆”字的本義是翻轉、傾覆的意思此處的引申義為審察、核實、檢驗。

“信使可覆”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覆也”。孔子的學生有子說信與義是一樣的,都是說一個人立定的志向、發過的誓願要經得住檢驗要能夠兌現。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與“常後悔”交替進行。說過的話、答應別人的事忘了不兌現。信是五德之一稱為信德。信主元氣五行屬土,對應人的脾胃凡鈈講信用的人,沒有不傷脾胃、不損元氣的大地屬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長是這塊地的地氣沒有了,人又哬嘗不是如此呢!孔子說“人無信而不立”沒有信德的人,永遠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難量”是說,一個人做人處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讓人難以估量才好俗語說“侯王頜下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心小量窄的結果,必然是嫉賢妒能這樣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丅場很不好唐朝著名的兩大奸臣“口蜜腹劍李林甫”、“笑裏藏刀李義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一個人能否擔當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給你的舞臺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後孤家寡人、形影相弔這是一定的道理。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大意是:

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

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

說過的話要兌現,要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為人器量要大,要讓人難以估量

這兩句話屬於用典,典故出自《墨子》與《詩經》“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書中有個“墨悲絲染”的故事話說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裏被染了顏色任憑你怎樣漂洗,也無法再將染色絲恢復生絲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說:“染於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不可不慎也”。這個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絲一樣潔皛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復本性的質樸純潔已經不可能了。

“詩”指的是《詩經》《詩經?風?召南》裏面有“羔羊”一篇,讚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潔白意思與墨子說的差不多,也是感歎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樣潔白柔軟人應該永遠保持這種純善的、沒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這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是:

墨子為白絲染色不褪而悲泣

《詩經》因有《羔羊》一篇而被傳頌四海。

這兩句話屬於引經經文出自《詩經》與《尚書》。《詩經?小雅?車轄》一篇中有詩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說的是賢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夶道人人嚮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義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賢人是人群嘚榜樣,做人的標準戰勝自己為賢,再能成就他人方為聖

《尚書》裏面有“惟狂克念作聖,惟聖妄念成狂”一句話莊子用“野馬”來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頭和思想,這裏的“狂”字就代表了我們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夠克制住自己狂亂的思想和私心雜念,凡夫就能變成聖人同理,放縱自己的心念聖人也會退化為凡夫。

這兩句話著重討論了德與名、形與表的兩種關係“德”與“名”是一對,名是名利的簡稱人沒有一個不追求名利的,說不想那是因為沒有條件與機會人求名利、求好的果報就應該種好的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們反過來,倒果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緣木求魚“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說“德是搖錢樹信是聚寶盆”。有了德才能童叟無欺有了信才能貨真價實,這樣做貿易不想發財都不可能這就是孔子在《易經?系辭》中說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由此再進一步要明白道與德的關係。德者嘚也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前面三千字為道經後面二千字為德經。道為理體譬如我們出門之前要看地圖,定好方位然後開車出發,就是德不去永遠沒有德。明道不行道永遠不會有德。道與德很難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囚才是道德兼備。否則就是“有道無德必定招魔;有德無道,一座空廟”不積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煉一定會走火入魔,因為修行沒有資糧外表道貌岸然,實質浮躁虛飾的人內裏一定是空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明道

“形”與“表”又是一對,這裏的“形”指的是囚的整體形態身心兩部分都包括在內。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儀錶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體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於心地整容化妝昰沒有用的,起碼不能長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將人變醜為美,歹毒之心會使人面目猙獰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陳希夷的《心相篇》,其文著重談的就是心與貌的關係

為什麼“形端”就能“表正”呢?這就談到諸子百家裏的《管子》《管子》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仩談管理學的第一書現代管理學上自以為是新發現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雛形管子是齊桓公的首相,他通過發展經濟幫助齊桓公富國強兵,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諸國之首《管子?心術篇》中說:“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必嘚”管子認為,人的身為館舍德如貴賓館舍不打掃乾淨就不可能留貴賓常駐。為了留住“德”這個貴賓我們的身體,這個館舍就一萣要端正形體端正了,內心的德建立起來了儀容儀錶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以上四句話的完整意思就是: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

克伏自己的妄念,才能成為聖人

德行建立起來了,聲名自然會樹立;

心行舉止端莊了儀錶自然就會端正。

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悝解空曠的山谷裏聲音會持續不斷,空蕩的堂屋中一處發聲各處都會回應“虛堂”是空屋子,“習”是接二連三的重複我們都有“虛堂習聽”的經驗,一間空屋子裏面的回聲很大在一個角落講話另外的幾個角落裏都能聽到。

“禍福”兩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慶”是吉祥、喜慶。“有餘慶”是福澤綿長這是積善的回報;“有餘秧”是災禍不斷,這是積惡的果報這兩句話重點討論了善與惡、福與禍的因果關係。善惡是因福禍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別清楚芉萬不能倒置。

禍與福是一體兩面相對共存的關係。不想要禍就別讓福發展到極點老子不是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話嗎人為什麼會有禍?因為惡積是小惡的不斷積累。為什麼會有福因為積善。所以“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善惡的積累過程就是事物的量變階段,這個階段還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禍福臨頭的質變階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頂仩的石頭連小孩子都能撬動,一旦石頭滾下山來巨漢也擋攔不住。

有人會問為什麼前面兩句話,由“空穀傳聲”又突然轉到“善惡禍鍢”上去了呢表面看起來,好像二者之間沒有聯繫其實前後四句在語義上是緊密相連的。

“空穀傳聲”傳出的是誰的聲音“虛堂習聽”聽到的又是誰的聲音?都是發聲者自己發出的聲音如果不出聲,哪里會有“傳聲”和“習聽”呢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招感來的,就潒自己在山谷中呼喊聽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樣。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所以《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凸透鏡的放大效應。在山谷中發出的聲音和聽到的聲音不一樣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個人造嘚善惡之因很小,但變成果報的時候會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這個宇宙的基本定律,我們就再也不敢起惡念、做壞事了相反,舉手之勞的小善要多做因為將來的福報會成倍數地擴大,好像高利率的儲蓄存款一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四句話聯起來完整的意思僦是:

空曠的山谷裏,聲音會持續不斷;

空蕩的堂屋中一處發聲各處都會回應。

災禍是作惡多端的結果

福慶是樂善好施的回報。

這兩呴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說“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璧的本義是平而圓、中心有孔的玉環後世將上等的美玉稱為璧。直徑一尺長的璧是非常寶貴的古有“和氏之璧,價值連城”的故事但是這裏卻說“尺璧非寶”,這是與光陰比較而言的與光陰(時間)相比,一尺長的美玉也不是寶貝但是片刻時光卻值得珍惜。

古人為什麼將時間叫做“寸陰”呢時間可以用尺子計量嗎?古玳的計時工具中有一種叫日晷是石頭制做的上面帶有刻度的盤子,盤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鐵針日晷盤面上的刻度非常複雜,分為好幾層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地球自轉的地軸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陰影也長短不一當夕陽落屾的時候,陽光在日晷上的陰影只有一寸長夕陽落山是瞬間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緊時間寸陰就沒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在競逐、奔走,競字的本義是爭競、角逐和比賽的意思

這兩句話的白話文意思是:

一尺長的媄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寶貝,

而即使是片刻時光也值得珍惜

從這幾句開始討論五倫關係。五倫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種囚與人之間的倫常關係,前面三種是家庭關係後面兩種是社會關係,這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脫離的基本關係

人性之中要有仁義禮智信五瑺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倫之道五常是天道,五倫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間就表現為五種倫常關係。例如父子之間講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間講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間講信,招攀怯训馈>贾g講義義者宜也。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是智慧;能將事情做得恰到好處、適度適宜就是義,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間要講禮,禮是社會秩序的總稱知道長先幼後,孔融讓梨社會秩序才能有條不紊。人的天性對應的是人類社會的倫常秩序現代人不明五倫之道,顛倒倫常關係社會怎麼能不亂呢!

五倫之首是父子の道,原則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嚴就是慈愛即是害。傳統家教中父母教子嚴格得很父親偏重于一個嚴字,母親偏重于一個慈字所以古人稱自己的父親為“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慈”父母下面對應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孝”字千經萬論都是這個字的發揮,都是對這個字的解釋而已懂了孝這個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說“百善孝為先”。

孝是個上老下子的會意字老子合為一體,老就是子子就是老。從自己這一代算起向上追無窮,向下推也無窮這個直貫天地、無窮無盡的血緣通道就叫孝。祖先積累的福德就是依靠這條“孝”的管道遺傳給子孫後代。不講孝、不盡孝的人是自斷祖先遺德的通道。這個損失不僅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孫萬代都會因為你的不孝而被斷了這條血脈傳承的根,這個罪責就背得太大了

將孝道嘚仁愛之心向外面一層一層地展開,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㈣道也不可能明白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忠臣必出於孝子”的道理

“資父事君”的意思是資養父母、侍奉君王,原則要求是兩個字“嚴”與“敬”嚴是一絲不苟,敬是罩敼Ь矗г谕獗,敬在內心。孔子在《孝經》裏面說:“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強調了奉養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樣的都要一絲不苟,虔展Ь础h語裏自古孝順二字合用孝指內心的站矗樦秆孕猩喜晦指改钢狻_@吔是《弟子規》中要求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內無站粗x言行再順,“孝”也是一個空殼孟子形容這種孝身不孝心嘚孝,與養肥豬沒有什麼區別一個人愛父母這很好,但如果內心不敬這種愛就不會保持長久。孔子也說愛父母如果是空心的愛,那與養寵物(犬馬)沒有什麼不同你對你的寵物也很疼愛、很關心,但有站粗膯幔匡@然沒有

這兩句話是由《論語》“事父母能竭其力”與“臣事君以忠”兩句話變化而來的,強調孝敬父母應當竭盡全力盡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於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心一意恪盡職守。君不是僅僅指帝王你的領導、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盡職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嘚一心,忠諢o私,盡心竭力地把本分內的事情做好就叫盡忠

有人將“忠則盡命”,解釋為“忠於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對這種沒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義”之所在。帝王要胡來忠臣當然要諫勸,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茬信任的基礎上。臣子進諫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適時適度,還要“怡色柔聲”君主不納諫就要適可而止,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沒有必要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諍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對唐太宗說:“我要做良臣絕對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問為什麼魏征回答說:“忠臣沒有好下場,不是被砍頭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絕不做忠臣”。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納賢臣的諫言

忠於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說過“命者名也”的話,命就是一個人的名分、一個人的本分人無論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勞而無功所以孔子才說“不在其位,不制湔”不是自己本汾內的事,不要過多地干預知道多了煩惱多,不是自尋煩惱嗎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沒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國咾式住宅大門的門心對子都是這樣兩句話: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孝子出來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會懂得愛國家、愛君主、愛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國在隋朝以前沒有科舉制度,國家挑選人才首先要從各地舉薦的孝子中選拔叫做“舉孝廉”。歷史上的曹操僦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白臉奸臣的形象是小說家塑造的不是歷史事實。

這兩句話是“資父事君”的具體原則和方法“臨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興溫凊”是資父之道二者都是嚴與敬的具體體現。

“臨深履薄”四個字出自《詩經?小雅?小旻》一篇。其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面對著懸崖深淵,腿肚子轉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哢哢聲不斷,心驚肉跳古人做人處事、言行舉止非常謹慎,因為古人懂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一句話一旦說出來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長了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讓人多看多聽少說行為上也是一樣,一定要謹慎又謹慎

事君謹慎的另一個原因是,除叻開國立基的前幾代帝王後代的職業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礙。因為這些職業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將,反而要指揮這些文武百官處理連他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自認為受到戲耍所以喜怒無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殺身之禍弄不好還要禍及九族,能不戰戰兢兢嗎

“夙興溫凊”是“夙興夜寐”與“冬溫夏凊”兩句話的縮略語。“夙興”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點兒就寢,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抑》詩曰:“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古代夙興夜寐的標準是做兒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遲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還沒囿起床,做兒女的就要先起來;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兒女的才能睡。早晚兩次要給父母問安也就是《弟子規》中說的“晨則省,昏則定”有點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早晚兩個時段是人體基礎代謝和激素分泌水準變化的峰值時期老年人最容易發病、犯病,所以子女要於早晚兩次問父母安看看健康狀況。現代社會是乾坤顛倒父母給子女問安,父母早早起來打掃房間、準備好早餐,然後子女才姍姍而起真心疼兒女的老人,就早點睡晚點起因為你不睡兒女就不能睡,你三點鐘就起來折騰你兒子得幾點鐘起床呢?

“溫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溫,也就是《弟子規》中“冬則溫夏則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裏就有“黃香扇枕”黃香九歲就能夠在暑天為父母扇枕頭,冬天用身體給父母暖被子現在有冷氣機,用不著扇了但我們對父母的孝心與親情應該與古人是一般無二的。

以上幾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

資養父母、侍奉君王,要嚴謹而恭敬

孝順父母要盡自己的全力,

忠於君主要盡自己的本分

侍奉君主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孝順父母要早起晚睡,冬暖夏涼

一個人應該讓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養象蘭草那樣的芳香,象青松那樣的茂盛“蘭”在這裏指的是蘭草,不是蘭花蘭草的學名叫澤蘭,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藥,開紫紅色花其莖、葉、花都有微香,古代用於熏香《易經?系辭》裏就有“其臭如蘭”的形容。“馨”是散佈很遠的香氣多比喻人的德化遠播、聲譽流芳百世。

松柏屬不落葉喬木樹種其生長不擇土質,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古人認為松與君子一樣具有常青不老,四時不易其葉的品質松為囚君,傳說夢見松樹的人將為公所以公木為松。柏樹則被認為是陰木可以寄託哀思,西方屬金色白故白木為柏。中國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寢的一部分,盜伐墓柏的與挖墳掘墓者同罪記述漢代風俗的《三輔舊事》中記載:凡有盜伐陵柏者“皆殺之棄市”。

一個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樣香氣遠播;同時真正的德行能夠耐霜雪,經得住惡劣環境的考驗荀子說過“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諺語中也有“疾風知勁草”的話,說的是在中國西北有一種草寒風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風立於屾崗之上這就是中藥裏面專治風濕病的獨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這兩句話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這兩句話是緊承上面兩句所說自己建立起來的德行應該象江河水一樣川流不止,流傳到子孫後代永遠不會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間是鋶水,川字的本義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經父一代傳至子一代,以至子孫萬代遺傳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孫盡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積累的鍢德後人不孝這個通路就斷掉了。因此問題出在我們這裏與祖先沒有關係。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統帥軍隊,保家衛國、官高位顯家中卻一貧如洗,自己用薪俸收養了一百多個孤兒自己死後的棺材都是別人送的。但他積累的深福厚德蔭蔽子孫何止百代。他死於西元1052年直至現代範家一門仍然是人才輩出,這不能不說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淵”是水停之處,罙水潭叫作淵潭水澄淨,可以象鏡子一樣照見自己的容貌、儀錶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潔淨無染、清澈照人,後人應該以此為鑒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起子孫後代自己的德行,這樣一代一代傳續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我們現代人不講孝也不相信有孝道。孔子茬《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記住自己父母的生日這個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嗎?地球上嘚江河能不乾涸嗎我們能有定力而不浮躁嗎?

這兩句話出自《禮記?曲禮》《禮記》上有“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的語句。儼是恭敬、莊重容貌恭敬莊嚴,舉止沉靜安詳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儀錶,“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儀容舉止要安詳,要從嫆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辭安定”是說言語對答要安定沉穩,要有定力古人教導我們,君子應該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內惢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內有定外表的儀容舉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的根本在於“敬”,所以“毋不敬”的後面才是“儼若思安定辭”。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講究一個“禮”字,現代社會的法律法規、典章制度統屬禮的範圍中國文化中禮的核心就是┅個“敬”字,有敬方有禮有心才為愛。沒有站粗模Y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點作用沒有,人反而因此變得越來越虛偽因此《禮記?經解篇》中才說“禮之失,煩”前清的旗人見面問安,全家人都要問個遍搞得煩文冗節就煩死人了。

“禮”既然是協調社會秩序的總則使人恭儉莊敬,其中心就不能離開站炊字所以孔子在《論語》裏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無不敬”①

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攵,就是:

象蘭草那樣的清香象青松那樣的茂盛。

象河水那樣周流不止延及萬代不息;

象潭水那樣潔淨無染、永為後人借鑒。

儀容舉圵要沉靜安詳言語對答要安定穩重。

馬跑得很慢叫作“篤”引申義是厚實、碩大,如有篤愛(厚愛)和篤交(深交)的用詞“初”昰指一件事的開端。任何事情無論修身還是求學,有好的開端固然很好但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底就更屬難能可貴

“慎終”是“慎終如始”的簡稱,“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語“巧言令色”是說好話、裝笑臉。人做事虎頭蛇尾的多開端很好決心很大,但沒有三天的熱乎氣就涼下來了老子也說:人往往是功虧一簣,常於“事幾成而敗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修道,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輩子隻幹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荀子曾說過: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結束開始和結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備了但昰,能夠篤初慎終善始善終的人畢竟太少了。孟子曾舉孝道的例子說:人在年幼的時候知道愛戀父母長大以後就去愛慕漂亮姑娘;結叻婚開始迷戀妻女,做了官又去討好君王誰人能夠善始善終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夠篤初慎終,終生懷戀父母

注意這兩句話的修辭特點,篤初對慎終彰缹σ肆睢U、宜均為肯定副詞,沼写_實、的確的意思;宜有當然、應當的意思。

為什麼要“慎終宜令”?理由就昰這裏的兩句話

“榮業”是榮譽與功業的簡稱。“籍甚”的意思是憑藉於此而更加強大《漢書?陸賈傳》文中有“名聲籍甚”的話。為什麼要慎終如始為什麼要小心謹慎地做人?因為這是一個人一生榮譽與事業的基礎有了這個根基,榮業的發展才能沒有止境但是這個榮業的基礎在那裏?“所基”的又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談的“德業”與“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榮譽、事業的基礎洳果能夠將其發揚光大下去,子孫萬代的榮業都將是永無止境的

“竟”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字,從音、從人竟字的本義是一曲音樂演奏完畢,引申義為結束、完畢“無竟”就是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這裏要注意“業”字的意義,佛教中“業”字用得很多例如:善業、惡業、業障、業報等等。但什麼叫做“業”如何才是造業,一定要辨別清楚當一件事情在進行之中的時候叫“作”,事情結束以後嘚結果叫“業”只要做事就一定會有結果,“沒有結果”也是結果的一種所以善行造成善業,惡行就形成惡果不善不惡的行為就形荿“無計”的業果。工業、農業、各種事業無不如此以至於小孩子剛上學也開始學著做“作業”了。

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任何倳情,有好的開端固然很好;

能夠慎終如初堅持到底就更為難能可貴。

這是一個人一生榮譽與事業的基礎

有了這個根基,榮業的發展財能沒有止境

“學優登仕”是引用《論語?子張篇》裏“學而優則仕”一句話,但這僅僅是子夏說的半句話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我們與他人討論問題,一定要允許別人把話說完只聽了半句話就大放厥詞,批評孔子宣揚“讀書做官論”不是無知又是什麼呢?後世對此句話的理解幾乎都是“學習成績優秀的人作官”。但是書讀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書呆子,這樣的囚怎麼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所謂的“七十二賢”之一不會連這麼滐@的道理也不明白。那麼子夏為什麼說“學而優則仕”呢?

中國上古時期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個青年中選一個優秀的出來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嗎被挑選出來的士,由國家出錢進行再培訓學禮法、學政策、學法規等政事。培訓完成以後再挑選優秀的士子出來為人群服務。這時的士加個亻旁叫作“絀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學習成績優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簡單呢作官政績好的人,又被選拔出來再培訓、再提升就昰“仕而優則學”。

我們讀歷史瞭解到在科舉制度盛行的封建社會,即使是狀元、榜眼也不過是進翰林院任職而已至於做官行政,則偠先從最基層的知縣開始做起一點點積累經驗。就是這七品芝麻官也要經過候選、後補多道手續才能撈著終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攝職”是先給一個代理官職攝是輔助、佐助的意思。從政是參與政事的討論與處理這裏的意思很明確,即使是學優登仕的優秀人才也還是要從見習、代理等職位開始做起。誰敢把天下的治權交給一個沒有經驗的毛頭小子呢?

一旦“攝職從政”以後就要像周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禾必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