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敌人描写我军的成语语

敌人的成语
我的图书馆
敌人的成语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之计。★《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半壁江山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军声壮,阵法多,~全仗我。★清·吴梅《风洞山·阅兵》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他皱着眉头问道:“可是我们怎么~呢?”★茅盾《子夜》十八
背腹受敌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吾无水战之具,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则我背腹受敌。” 术虎高琪向南方“扩地”的图谋难以实现,反而使金朝~,兵力分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能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三节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理由《高山与平原》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避强打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见“避强击惰”。 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等等。★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避强击惰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出处:唐·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
避强击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出处:见“避强击惰”。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避实击虚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实就虚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但执笔之际,~,顾彼忌此,实在气闷。★鲁迅《致台静农》
表里受敌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出处:《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
兵不厌权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同“兵不厌诈”。——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兵贵先声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长虺成蛇虺:小蛇,毒蛇。指养奸遗患。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而留下后患。——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唱筹量沙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乘胜追击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出处:《新编五代史评话·梁史卷上》:“李思安跃马交斗,经二十余合,思安拽枪徉败,退去。单可及乘胜追击。”
冲锋陷阵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头一晚醉得倒下马来,第二天照样~。不能喝酒,还能当军人吗?★白先勇《岁除》
冲坚毁锐冲破敌人坚固的营垒,摧毁敌人精锐的部队。形容军队锐不可当。也形容攻克难关。
出处:《孙膑兵法·威王问》:“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
出奇取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处:《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今用兵岁久,生民疲弊,苟非出奇取胜,大功何由可成!”
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出奇致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处:《老残游记》第七回:“[刘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学拳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致胜处,于是奔走江湖,将近十年。”
蠢蠢欲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出处: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据点里的敌人又~。★峻青《爆炸远征队》五
丛雀渊鱼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能办交涉之人日益少,忍辱含垢,民气日靡,~,民心渐去。★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
摧坚获丑摧坚:击溃敌精锐部队。丑:众,指敌人。挫败敌方精锐的军队,俘获敌寇。形容作战十分英勇。
出处:宋·曾巩《折克行彭保传官制》:“开通道途,收复贼聚,摧坚获丑,尔功居多。”
寸土必争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出处:元·金好问《鸿沟同钦叔赋》:“雌雄自决已无策,尺寸必争唯上流。” 我们是针锋相对,~,绝不让国民党轻轻易易地占我们的地方,杀我们的人。★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大刀阔斧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 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朱自清《山野掇拾》
捣虚批吭乘虚攻击敌人要害。同“批亢捣虚”。
出处: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三折:“这一个田穰苴立兵书有智量,这一个下齐城捣虚批吭。” 夫声东击西者,贼寇之奸态也;~者,兵家之长策也。★《旧唐书·裴矩传》
敌不可假指不可宽容敌人。
出处:《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古谚有之:~。夫以一酌之水,或有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草原。★《魏书·郭祚传》
敌国通舟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出处: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敌忾同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敌王所忾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杨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 尔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宋史·度宗纪》
地网天罗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
出处:《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离阴府恓惶难,又值天罗地风灾。”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休要走了两洞妖魔。” 惊得宋公明目瞪口呆,罔不知所措,你便有文韬武略,怎逃出~。★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七回
反戈相向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出处:《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反攻倒算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反动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 关于敌人的成语
反间之计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出处:《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闿曰:'此乃诸葛亮~,欲令我两人不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放鱼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如果捉不住打不死,让他们逃走了,就等于~,纵虎归山。★周玉清《晋西事变中的一夜》
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岂不知俺赵匡胤是个打光棍的行手,凭你什么三头六臂,伏虎降龙的手段,若遇了俺时,须叫他走了进来,爬了出去。”
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攻其不备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攻其无备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心为上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躬蹈矢石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
出处: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卿在郡以来,擒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年征辄克。”
躬冒矢石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出处:明·张居正《辽东大捷辞恩疏》:“诚以摧锋陷城躬冒矢石,本诸将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画者所可同也。”
固壁清野固壁,指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指转移人口、物资,使敌无所获取。这是对付优势入侵敌人的一种策略。——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北齐书·李浑传》:“社客(崔社客)宿将多谋,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光复旧物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出处:《晋书·桓温传》:“光复旧京,疆理华夏。”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臣愿陛下姑以光复旧物而自期。” 往昔所希,惟在~,政俗革新,不图废清甚易,改政易俗,竟无毫铢可望,而腐败反甚于前。★章炳麟《与龚未生书》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出处:《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怀敌附远怀:来,使亲近。对敌人采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汉·贾谊《论积贮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出处: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龚振黄《青岛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门学界,纠合学界同志,连络全国人民,黄龙痛饮,岳武穆之是法;马革裹尸,汉伏波之未死。” ~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续范亭《五百字诗》序
击其不意在敌人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进行攻击。
出处:《孙子·虚实》:“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三国·魏·曹操注:“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是时,世宗新即位,以谓旻幸周有大丧,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刘旻》
赍粮藉寇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掎角之势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不许出战,只是~,待这干贼寇粮尽力弛,方可追他。★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
降妖捉怪原指有法术的人可以降伏妖精,捉拿鬼怪。后比喻以强大的力量战胜凶恶的敌人。——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马神仙骑龙升天》:“闻说叶天师惯会降妖捉怪,明日便张天师吃鬼迷也。” 狄员外合家大小没有一个不感激相大妗子替他家~。★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
就虚避实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尤喜用间谍,混入敌营,又能取远势,声东击西,~。★《清史稿·洪秀全传》
卷旗息鼓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处:清·孙郁《绣帏灯·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耶?★《清史稿·文宗本纪》
嚼齿穿龈齿:牙齿。穿:咬破。龈:牙龈。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
攫戾执猛攫:捉取。戾:暴戾。执:抓住。猛:凶猛。能够捕获擒拿暴戾、凶猛的敌人。形容勇猛无敌。
克敌制胜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只今番~,便见得先生妙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空室清野在对敌斗争时,把家里的东西和田里的农产品藏起来,使敌人到来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口中蚤虱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出处:《韩非子·七术》:“(王)以临东阳,则邯鄣口中虱也。” 校尉韩威进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汉书·王莽传》
狼贪鼠窃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明·于谦《出塞》诗:“瓦刺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剿贼于既聚之余,何如蹙贼以难聚之势?又而无~之危,轻进损威之失,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是也。★《清史稿·毛昶熙传》
犁庭扫穴庭:龙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处所,也是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出处:《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雄师百万下江东,辞庙仓皇是蒋凶。丧尽人心终不悔,~事最公。★陈毅《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
燎发摧枯燎发:火烧毛发;摧枯:折断枯木。比喻消灭敌人极容易。——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隋书·音乐志下》:“攻如燎发,战似摧枯。”
笼中之鸟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出处:《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窥不出。”
漏网之鱼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
卖国求利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同“卖国求荣”。—— 关于敌人的成语
卖国求荣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六:“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贾似道~,请速正法。★清·吴趼人《痛史》第六回
腼颜事敌厚着脸皮替敌人工作,不知羞耻。
出处:无 抗战期间,上海沦陷,他为环境所迫~,内心十分痛苦。
灭此朝食朝食:吃早饭。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广东之于桂军,骎有~之势。★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磨刀霍霍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内修外攘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鸟兽散形容成群的人象鸟兽逃散一样纷乱地散去(多形容敌人溃逃)。——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报天子者。”
批亢捣虚批:用手击;亢:咽喉,比喻要害;捣:攻击;虚:空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故必有~,形格势禁之道。★宋·陈亮《中兴论》
批亢抵巇犹批亢捣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亦指有缝便钻,从中取利。
出处:汉·杨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韩愈《释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机抵巇,以要权利。”
批吭捣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亦指有缝便钻,从中取利。同“批亢捣虚”。——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凡为元帅须要机谋,批吭捣虚,为头说谎,调皮无赛。” 自家姓炒名皮,字蓼花,乃油嘴出身,平昔帮闲钻懒,~。★明·无名氏《石榴园》第一折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出处: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秦败三晋之师于石门。赐以黼黻之服。’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未知是祸是福。”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亲痛仇快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汉·朱浮《与彭宠书》:“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现在许多人的文章上常常有一句话,说是“无使~”。★毛泽东《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
倾巢出动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出处: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由是倾巢举落,望德如归。”
倾巢而出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出处: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由是倾巢举落,望德如归。” 平日不大出门的人,这两天也都~。(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二章)
穷寇莫追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兵法云:“归师莫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穷寇勿追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出处:《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认仇作父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同“认贼作父”。
出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朋友,虽然在我们之中,有汉奸,有傀儡,有卖国贼,他们认仇作父,为虎作伥,但他们那班可耻的人,终竟是少数。”
认敌作父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同“认贼作父”。——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蒲韧《二千年间》八:“同时也不能不想那些认敌作父、卖国求荣的大汉奸。”
认贼为父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同“认贼作父”。
出处:苏曼殊《遁迹记》:“先是余家既亡,怅怅无之。大盗更迫我侪,为供奔走。测彼居心,是畜猎犬之技。斯是认贼为父,自残梵裔者,亦复不少。”
认贼作父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
出处:华而实《汉衣冠》三:“郑成功脸色发白,全然失去了希望,他悲愤地昂起头,一字一音地说:'你认贼作父!’”
如临大敌临:面临。好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到了抚院,又碰了止辕,衙门里扎了许多兵,如临大敌。” 他们全副武装地散开,~。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关于敌人的成语
身当矢石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
神州陆沉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十围五攻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 却说殷小姐痛恨刘贼,恨不~。★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
势若脱兔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誓不两立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瑜曰:“吾与老贼~。”★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手到擒来擒:捉。原指作战一下子就能把敌人捉拿过来,后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费力就做好了。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守望相助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水来土掩大水来了,用土堵住。比喻敌人来犯,就引兵抵抗。——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
天罗地网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
出处:《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离阴府恓惶难,又值天罗地风灾。”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罗地网者,休要走了两洞妖魔。” 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毛泽东《论持久战》
同仇敌慨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关于敌人的成语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同心敌忾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舟敌国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饮恨亲冤已数年,枕戈思报叹无缘。~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痛饮黄龙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内忧外患澄清日,~定约君。★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诗
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望风而遁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望风而降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关于敌人的成语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出处:《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围城打援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描写敌人的成语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畏敌如虎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战争的褒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