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马恩一句话恐怖故事出处的出处

韦建桦:马恩经典编译大家
韦建桦兄弟和父母在一起韦建桦在书房韦建桦在故乡  记者 刘冠霖  从1978年起,韦建桦就进入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在这个专门从事主义思想研究、政党研究、中央文献翻译研究与编辑出版的中央国家机构,他从一名翻译做到局长。现在虽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却依然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  1  从扬中到北大  一头扎进马恩著作研究  “很多年来,我经常做这样一个梦,梦见我走进一片绿阴之中,背诵着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阳光从绿叶间流泻下来,洒落在我身上。那一片绿阴,在扬州中学树人堂下……”  在一篇文章里,韦建桦这样回忆道。  韦建桦出生在原江都县杨家庄镇,自小成绩优异。高中考入扬中后,韦建桦沉浸在求学的海洋中。  “康德曾说过,由道德和知识带来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我在扬中的三年,是快乐的三年。”  韦建桦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秦裕庭先生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秦先生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抽象道理讲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在这种哲学启蒙中,韦建桦第一次感受到了真理的魅力,领悟到思想和逻辑的力量。  1964年,成绩优异的韦建桦被大学西语系德文专业录取。但这并非他的本愿。  “德语是走进德意志民族灿烂文化的门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母语。掌握它,你会看到一个瑰丽多彩、气象万千的新天地。”知名学者、西语系主任冯至教授的话,最终让韦建桦下定了决心认真学习。  韦建桦开始刻苦学习语言和文学,并钻研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然而,文革开始后,韦建桦的师长遭到批斗,身在扬州担任文化要职的父亲也被关进牛棚。一系列的遭遇让韦建桦异常苦闷。  2  毕业到农场  人生最苦闷时未放弃学习  1969年从北大毕业后,韦建桦被分配到武威农场。一年后,又调至攀枝花做工人。  种菜、做工,这些都与韦建桦在北京大学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  那些日子,是韦建桦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他对人生、对命运,困惑不已。  文革期间,中国社会生活极不正常,不少人因为看不到前途而自暴自弃或放任自流。“回过头来我发现,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对抗命运的武器只有书籍。”多年以后,面对本报记者,韦建桦说。  “中国不正常的局面不可能长久。与其沉沦,不如学习,为将来的变革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当时,韦建桦这样对自己说。  虽然工厂的生活单调枯燥,韦建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德语学习。他四处搜集马恩著作德文版和中文译本,利用空余时间阅读、摘录、撰写笔记。  通过反复阅读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文献,分类抄录《辞海》词条,逐页背诵《德华大词典》,试译《论语》《老子》及鲁迅小说和歌德、海涅等人的诗文,韦建桦的德汉翻译能力不断提高。  “一个人在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信念。而读书是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最好方法。”韦建桦说。  3  进入编译局  全身心投入马恩经典编译  如今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里,陈列着韦建桦当年翻译马恩著作的校订稿。一条条、一页页、一篇篇的考证文字,写得认认真真。  1978年,改革开放。中央编译局开始招收翻译和研究人员。经北大西语系严宝瑜教授推荐,对方考核后,韦建桦进入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  编译工作在常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韦建桦却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1984年,韦建桦从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回国,被任命为中央编译局马恩著作编译室副主任。两年后,经中央批准,《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70卷本)编译工作全面启动。他立即投入了这项工程。  岁月如梭,韦建桦的时光全部放在了马恩经典的编译工作上。  2004年,中央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适应理论武装工作的需要,中央成立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任命韦建桦为首席专家,主编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  韦建桦和课题组、编委会全体成员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认真进行篇目遴选、文献汇辑、译文修订和资料编纂等繁重劳动,协力攻克了数不清的难关。  两部《文集》终于在2009年正式出版,计约920万字。两部《文集》被中央领导评价为理论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教材。  “我愿为构筑通向真理之桥而奋斗终生。”回顾自己的工作生涯,韦建桦说。  4  退而不休  要让年轻人愿意读经典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社会上对他的学说的任意曲解和随意标榜的做法,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韦建桦看来,在很长时间里,对马恩经典的庸俗解读让普通对经典著作敬而远之。  2010年,韦建桦退下了领导岗位,他却继续投入到经典编译与大众普及工作中去。  在他的主持下,相关人员一起编译了新版《马恩选集》和《列宁选集》。这被认为是新形势下为适应理论研究和大众普及提供的基础读本。  他主持编纂了《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和《列宁画传》。这三部传记力求实现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帮助读者走近三位伟人的生活和心灵。  “要让年轻人愿意读经典,喜欢读经典,我们就必须有所改变。”韦建桦为报纸杂志积极撰稿,写了很多普及马恩经典的通俗文章。  同时,韦建桦认为,应当以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精神内涵和发展趋势作整体的研究。韦建桦认为,广大青年应当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5  家乡情结  没有扬州文化,就没有我  韦建桦认为,从地方而言,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进行乡土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承、弘扬,要特别尊重和宣传地方文化研究的人才与成果。  对州,韦建桦表示,扬州文化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在学术、文学、科技、艺术、教育、园林、美食等多个方面,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  “作为扬州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扬州文化的血脉,我的成长是浸润在扬州文化之中的。没有扬州文化,就没有我。”韦建桦说,扬州文化有博大、创新、严谨、精致等诸多特色。“这些扬州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渗透进扬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名城扬州,名不虚传!”  韦建桦认为,对于扬州青少年而言,要多多吸收扬州文化的资源,让自己更加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大家一起努力,让扬州不仅享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更要体现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魄力。”  深情寄语  韦建桦的“游子三愿”  在谈到对家乡的寄望时,韦建桦特地手写了好几页纸,表达了他的“游子三愿”。原文摘录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城扬州焕发青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作为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扬州人,我感到欢欣鼓舞。  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我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充满热切期待。这些期待可以归结为三点,可谓“游子三愿”。  第一愿:让扬州碧水更多一些。  扬州之美,有建筑之美,有饮食之美,有艺术之美,有学术之美,有语言之美,有风俗之美。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文之美。按照唯物主义观点,人文之美要有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的最重要部分是自然环境,是山川之美。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扬州古城会黯然失色。试想,扬州如果笼罩在雾霾之中,举头不见蓝天,放眼难觅青山,我们会拥有幸福感吗?  在“平山堂”匾额下方悬挂着抱柱联一副,深绿底白色字,朱公纯联句云:“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我希望扬州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扬州。  第二愿:让扬州文化建设更加繁荣,让文化扬州走向世界。  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国民素质,要将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发扬广大,弘扬文化创造活力,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方面,扬州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扬州是名震古今的文化重镇,在建设文化氛围的道路上,应当率先把自己打造成文化强市。扬州应当进一步走向全国,扬州应当勇敢地走向世界。文化是扬州的血脉与灵魂,文化强则经济兴,文化强则百业旺。  第三愿:创立“扬州学”,开拓对扬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综合研究新局面。  扬州历史文化繁荣,已经取得众多可喜的成果。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我们要以深邃的眼光和恢廓的襟怀,将关于扬州的学术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开创一个新境界。加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升研究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涵盖扬州的发展历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在中国及世界上,没有多少城市能够形成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扬州有这样的资格,有这样的条件,有这样的迫切需要。  人物名片  韦建桦,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局长。1946年7月生,扬州江都人。译审、教授。1978年起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1996年7月至2010年2月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至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马恩基金会(IMES)《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编委会委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给家乡捎句话  扬州是名震古今的文化重镇,在建设文化氛围的道路上,应当率先把自己打造成文化强市。扬州应当进一步走向全国,扬州应当勇敢地走向世界。文化是扬州的血脉与灵魂,文化强则经济兴,文化强则百业旺。 ―韦建桦  采访手记  信念的力量  采访韦老时听到了这样的故事。1969年,北大毕业后,韦建桦被分配到甘肃武威农场,一年后又调至四川攀枝花做了一名工人。种菜、工人,这些工作都与韦建桦大学所学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日子,也是韦建桦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  “中国不正常的局面不可能长久。与其沉沦,不如学习,为将来的变革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韦建桦没有放弃自己的德语学习。他四处搜找马恩著作德文版和中文译本,利用空余时间阅读、摘录、撰写笔记,提升自己。最终,文革结束后,韦建桦进入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工作。  “一个人在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一定要有信念。而读书是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最好方法。”韦建桦这句话让我回味很久。  信念的力量,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最伟大的。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出处和本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出处和本义
【摘要】:毛泽东的"马克思加秦始皇"的话成为当今某些人批评毛泽东"专制"、"暴政"的必用材料。但引用者均未能指明出处。本文指出,"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源于日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本义为经济体制上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领导方法上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它与"专制"、"暴政"无关联。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A841【正文快照】:
最近几年,某些人在批评毛泽东时几乎无不引用毛泽东的“马克思加秦始皇”的话。他们的引语说法也不一。有的人说,毛泽东要做“马克思加秦皇始”;有的人则说毛泽东说过“我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也有人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加秦皇始’”;还有人说,毛泽东的“马克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喻中;;[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喻中;;[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锡锋;[D];河南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征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喻中;;[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熊启珍;[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02期
郭记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05期
刘娅;[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张齐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辛逸;;[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1期
张寿春;[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03期
葛笑如;;[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郑晓国;;[J];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何炳棣;[N];光明日报;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喻中;;[J];中国法学;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景丽萍;[D];山东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半月选读;2009年19期
李光彩;;[J];领导文萃;2010年21期
于华锦;[J];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05期
杜环欢,甘杰;[J];理论探讨;2001年02期
刘辉;;[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年06期
默明哲;[J];哲学研究;1994年03期
黄楠森;;[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02期
文克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唐洲雁;王颖;沈雁昕;;[J];教学与研究;2009年12期
龚赛红;;[J];湖湘论坛;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东林;;[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朱佳木;;[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姚桓;肖纯柏;;[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李佑新;;[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程中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徐建平;;[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孙亭;;[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马正平;;[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李佑新;;[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范湘涛;;[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建力;[N];中国文化报;2002年
李瑾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郑毓秀;[N];文汇报;2008年
峭岩;[N];人民政协报;2000年
吴杭民;[N];今日信息报;2007年
陈坚;[N];检察日报;2003年
湖北长阳二中 陈京山;[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王军荣;[N];经理日报;2006年
吴杭民;[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黄涛;[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进;[D];扬州大学;2011年
林源;[D];复旦大学;2004年
杨建党;[D];复旦大学;2008年
陈桂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刘圣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姜亚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钱风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郭晓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权宗田;[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郝立新;[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芳芳;[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周新乐;[D];湘潭大学;2011年
杨尧;[D];燕山大学;2012年
袁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黄一嘉;[D];湖南大学;2011年
张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沈会琪;[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郭超;[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王凤恩;[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王广林;[D];湘潭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马克思哲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俗的解释一下看图片上面的那一句话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具体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的本质和规律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主观是精神的,抽象的,是人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而产生的世界观,总结的方法论.只有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在实践中产生的不正确的世界观或认识论等等都不能是真理.也就是说,实践得出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还需要实践再去检验.实践检验真理、真理指导实践,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回答的不好,大概是这个意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图片出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