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凉解)应用什么数字代替问好

涂子沛:想要真正的凉爽,用数据解决空调悖论_网易新闻
涂子沛:想要真正的凉爽,用数据解决空调悖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涂子沛:想要真正的凉爽,用数据解决空调悖论)
最近一两周,全国多个地区进入了“烧烤模式”。7月24日,我所在的杭州测量到的最高气温为40.3 ,不仅勇夺当天全国酷暑之榜,也创下了一百年来杭州城的最高温度。再早几天,7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发表通报称,全球气温连续14个月创下新高,2016年很可能会成为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人类脑细胞的活跃程度可能也受到气温的影响,最近网络段子手们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来纪念空调的发明。1928年,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空调安装在了当时全美国最高建筑、21层的德州梅兰大厦上。这之后,空调逐渐进入城市的每一幢建筑,当中央空调开始普及的时候,空调几乎就和城市的建筑物一体化了。空调让地球升温在无数空调风机的旋转声音中,一个个的房间凉爽下来了。但又正因为空调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热浪弥散在建筑物的四周和地球的表面,我们周围的平均温度都上升了。空调没有让世界变冷,这是一个悖论!事实是,空调让地球更热了。城市的建筑群已经和工业、交通并列成为了导致天气变热的三大主要原因。其背后的数据令人惊讶: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建筑排放占全球年温室气体排放的30%。在美国,商业和工业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总量的45% 。7月31日,我在深圳参加龙岗区的城市规划研讨会,参会代表冒着烈日走访了这个城市的若干重要地标,汗如雨下。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告诉我,目前城市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中,大约有30%是被浪费的,其中空调是主因。而美国的另一组研究数据则表明,美国如果能减少10%的建筑物排放,就相当于减少4900万行驶车辆的排放量,请注意,整个上海的汽车保有量,才不过330万辆 。就像我们离不开汽车一样,现代的人类也无法抛弃空调。我认为,当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更聪明地使用空调。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减少能源浪费和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传感器让建筑更聪明方法就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我们需要传感器。我相信,未来,在建筑物的每一个重要的部位都会出现传感器。传感器会将房间的各种状态实时传送到大楼的控制中心,大量的信息将被收集传送到云端,无论是商用空间还是公寓,每一个重要部位的状况,哪里发生了错误或问题,都可以立刻显示在管理人员的屏幕上。工程师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监控一幢建筑的空调情况,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查看。除了工程师,业主也可以通过自己增加传感器和创建新的应用程序来收集不同类型的数据,不仅可以收集到有关能源使用的信息,业主还可以获得系统发出的如何节能的建议。有了数据和自动化控制的系统,节约能源其实非常容易。例如,你需要在早上3点也把空调开在22 吗?当一个办公室只有几个人加班时,需要开一整层楼的灯吗?你离开时忘记关灯和空调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解决。系统还可以自动识别无人房间,向你的手机发出通知,询问你是否需要关闭空调,或者自动帮你关掉。又例如,一台水冷器其实可以关闭20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或者温度可以再上调几度。某个房间耗能过大可能是因为空调温度太低,那什么温度最合适呢?大堂里的灯什么时间可以暗一点?这些调整看似细小,但聚集起来将大幅减少能耗。据报道,谷歌的数据中心已经开始使用神经网络算法来预测用电量的变化,从而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该神经网络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服务器总负载,水泵、冷却塔、冷水机组、干式冷却器、运行中的冷水注水泵数量,冷却塔水温、湿球温度、户外湿度、风速、风向等等因素。其基本的思路还是传感器,通过部署成千上万个数据点来收集数据中心内基础设施的用电信息,控制风扇和散热系统。我相信,类似的技术将在未来十年走进我们身边的普通建筑。芝加哥有一座老建筑,John Hancock中心,它建于1969年,已经50多岁了,却历久弥新,在节能减排领域走在前列。在它们最新应用的自动化系统中,不仅在供暖和空调系统中都安装了传感器,监控还可以扩展到每一盏灯、每一座风扇和每一台电梯。John Hancock中心在阿里巴巴的西溪园区,有七座大楼,每一座都有几千人在里面办公,一个大厅就可能上千平方米,几百个工位依次排开。阿里巴巴已经开发了一个应用,晚上加班的时候,每个人可以只打开自己头顶的那一盏灯。这就是未来商业建筑的样子。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从任何地方通过手机访问云端的数据,并更改建筑内的能量设置,如果那里没有人,那智能中控器就会接管,自动调整设置,把能耗降到最低。参考资料:1.EPA Inventory of U.S.Greenhouse Gas and Sinks:2.人民网 《沪每百户家庭有52辆私家车 汽车保有量超330万辆》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涂子沛频道”。澎湃新闻“翻书党”经授权转载涂子沛频道所有涂子沛专栏。
(原标题:涂子沛:想要真正的凉爽,用数据解决空调悖论)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我的图书馆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中国中医药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 冯世纶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咽中干、烦躁,明明是阴虚生热,为何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治疗又用桂枝汤、又用甘草干姜汤、又用承气汤、又用四逆汤,这条到底是什么证?”不少医者常对《伤寒论》第29条提出质疑。笔者也曾对本条文理解不透,经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始悟胡希恕先生“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训戒中“始终理会”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读仲景书不但要前后参照解读,而且更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
  《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六经
  欲读懂第29条,首先要明确《伤寒论》是经方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其主要理论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
  对此前贤已有很多论述,如章太炎谓:“按《伤寒》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阳明部耳。柯氏《论翼》谓:‘经为径界’,然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伤寒论》六经传变是病位传变,并非王叔和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之说。”岳美中谓:“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奧。《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胡希恕先生谓:“《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
  此外,《伤寒论》和《内经》的许多病证概念、术语的内涵不同,如《内经》的伤寒谓“伤于寒”;中风谓“中于风”,是以病因而论。而《伤寒论》的伤寒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中风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即以症状反应而论。更有不少理念、术语是《内经》所没有的,如“半表半里”、“阳”、“阳气”、“阳微结”等。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伤寒论》中多处出现这些概念,如第27条的“此无阳也”;第29条的“以复其阳”;第30条的“亡阳故也”;第46条的“阳气重”;第147条的“阳微结”……后世注家在注解有关条文时,以《内经》概念附会,造成了混乱,就如岳美中所说“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读不懂有关条文,第29条是典型代表之一。
  胡希恕先生以“始终理会”读《伤寒论》,终于悟出这些理念、术语是经方独有的理论概念,即经方的阳、阳气是指津液、体液、气血、精气。理解这一点,再读第29条及诸条就较容易了。
  要用经方理论分析《伤寒论》原文
  对第29条的解读,先要明了条文大意、原文结构,继而用经方理论分析原文的实质。
  第29条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欲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论述太阳病治疗后出现的变证,是临床急性病或慢性病常遇到的问题。再具进一步分析,是使用桂枝汤不恰当的病案记录,亦可以说是对误治病案的经验总结。读懂这个医案,除了具备前述经方理论概念外,还要联系《伤寒论》前后有关条文。
  首先看本文所述主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是本条论述的主要证候,理解其实质、特点,必须参考前第2条、第3条、第12条、第16条、第20条、第27条、第28条等条文。即本条冠首为伤寒,但后接述“自汗出”,根据前已述伤寒无自汗出,中风才有自汗出,故本条主证当是中风之变证、类证。
  对中风治疗,前第12条已说明用桂枝汤。桂枝汤是发汗止汗的方药,亦称调和荣卫法代表方,胡希恕先生还特别引用《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的“阴阳交”来说明温中养胃生津液、扶正祛邪解热、发汗止汗之理,很值得参考。这里要强调的是,桂枝汤发汗力虽不大,但《伤寒论》在论述其适应证和煎服方法、注意事项时,有详细记载和论述,如第12条在讲解桂枝汤的煎服法时,嘱“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即一剂药只服其三分之一,唯恐服量大,使大汗出造成坏病,强调发汗要恰到好处,即“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如果发汗太过,则不但病不解反使病情加重成坏病,如第20条所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是说因发汗太过,由太阳病变成了少阴病。并强调桂枝汤证合并了水饮,治疗时如仍单用桂枝汤发汗,则不但表不解,而使病情加重。如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综上所述,再联系第30条所说“病形象桂枝”之句,可知本条的主证似是桂枝汤证,而又见“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实是桂枝汤变证的外邪里饮兼津液伤之证。太阳中风证合并里饮,单用桂枝汤发汗则病不愈,在《伤寒论》有多处论述,第28条已示其例,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又是一再说明外邪里饮证只发汗不但表不解,还会激动里饮造成奔豚证。
  这样前后联系《伤寒论》有关原文,并以经方原有理论来解读第29条,就易于理解了。
馆藏&391122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文字母用数字代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