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 那年夏天去了哪里你去了哪里票房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为了捧票房表支持还是可以的 - 简书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为了捧票房表支持还是可以的
文\壹方在考试月还能出去浪一圈完全是因为胡歌(一见胡歌误终身,不见胡歌终生误!)相信为了这部片子跨进电影院的人,有一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胡歌去的吧。当然,这么说并没有贬低其他演员的意思,像宋佳、林家栋、颜卓灵这些演员也是很好的。
来来来,先看一眼豆瓣上的评分
豆瓣上的评分大部分集中在两星、三星(最近有人说豆瓣上的评分越来越水了,我倒觉得还好),尽管有胡歌的参演,我想给这部电影的也就是两星左右(这是我在豆瓣上给过的最低的)。逻辑没有问题,情节走向却有点无聊了进电影院后,电影的开场就很突兀(不知道是电影院本身设备问题还是电影问题),一开始大家有一种“诶,已经是正片了么”的感觉。因为妹妹从小被绑走,后来以复仇回归,然后在绑匪的洗脑下伤害自己的家人,最后又幡然醒悟,为了家人,献出自己珍贵的生命阻止绑匪。
自我觉得,这才是片中两大主角
这样的一个剧情,整个大体走向保留了港剧的家庭伦理特色,在逻辑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进电影院的人来说可能还得不到满足。作为同为悬疑片的《我是证人》,先不说演员,光说剧情,有开头,有高潮,有勾得起人害怕的心,有最后搏斗的收尾。当初杨幂跑进电梯的那一幕,她家的金毛被杀死的那一幕,至今仍让人提着心。而这部剧从一开始就是妹妹带着复仇之身的回归,在我看来并没有高潮。从妹妹一出场的的时候就能预测剧情大致走向(我看见旁边的人都打哈欠了)......
TVB熟悉的面孔
最后的结局是,全家人死到最后只剩下姐姐了,这个世界你说它美好吧,死得只剩下一个人了,你说它不美好吧,妹妹又在最后给了坏人一刀,但是为什么在爱自己的爸妈死的时候没感觉,反而对于有点怨恨的姐姐的时候幡然醒悟了,那我能说什么呢......我觉得配乐是最大的败笔我确实没想到,一部悬疑片,真的是企图重头到尾,靠一惊一乍的配乐来让观众感到害怕。每次配乐一响,我就忍不住用手捂住心脏,想通过这层距离不要让我的心脏受音乐的摧残。
豆瓣上对于配乐也是各种的不能接受
这部电影,是胡歌在15年的时候拍电视剧的时候抽8天时间赶赴香港完成的,作为一部中低成本电影,有着TVB熟悉的一个个脸庞出现,可能这样的效果已经算很有性价比了吧。不过在内涵上,还是有值得了解的1.根据电影的情节走向,首先有一点,就是家人间不体谅。
两个演员都演得很好
姐姐小时候对于妹妹的嫉妒,在长大后一直不被妈妈,不被妹妹所忘记,所原谅。在电影中,袁太太对大姐所说的一样:“我只是想你有个姐姐的样子,你却连这个都做不到。”这个世界有一种悲哀就是,企图让对方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复杂,也有很多事,以至于没有精力去在意对方的感受。这种冲突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女儿身上,还表现在梁先生和哥哥,父亲与儿子,妹妹与姐姐身上。电影就是戏剧化生活,更何况港片本来就有家庭伦理这一大特色。这些情节平常可能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这些情绪有时候是在我们生活中显露过的。
这是豆瓣上对于这种冲突的一种说法
2.天台戏在港片中说起天台,可能最容易想起的是《无间道》的那段场景,也算致敬了经典电影。在本部电影中,这场天台戏是建立在胡歌所饰演的儿子将亲生父亲推下高楼。对于父亲当年的抛弃妻子,这个儿子终究还是恨的。
“有让亲生儿子去杀人的么”
每个人,不会是单一的好人,也不会是单一的坏人。电影最后定格在杀人犯手上的怀表照片中,照片上只有一半母亲,猜想另一半可能是他的父亲,因为实在是太讨厌了,所以撕掉了(因为这一幕有个小姑娘还说她哭了,可能是我眼睛里的沙尘实在是太深了,眼泪实在冲不出来)。好了,我实在找不出其他的内涵了......这部电影作为支持胡歌和TVB老演员去捧票房还是可以的,作为一部想看过之后晒晒电影票或者收藏电影票的电影,还是有点勉强了。
一个想写言情小说的人
转载请简信本人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