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左边放尊佛右边放安知玉如意意中间放木刻大象能用吗

fó xiàng
造像姿势:
诞生像、成道像、说法像、布施像
涅槃像 涅槃像 说法印: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自然伸舒。
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触地。
佛像佛像就是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佛陀像的特点一般为出家的比丘相,头顶有肉髻。髻,指的是佛陀头顶突出的部位,为佛所独有,象征着佛陀的大智慧。佛陀的发右旋成螺旋状,发尖朝上,而且毛发为青色。佛的脖子上有三道堆积的肉形成的痕迹,称为蚕肚。由于佛陀尊像的形象很接近,所以每尊佛都有其特定的手印。身后有头光、身光和大背光。身着通肩或袒右肩的袈裟,不作任何装饰,表面上看十分朴素,但在躯体的塑造上却有着十分严格和繁琐的规定。 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等等。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首先,在身体上,佛像的全身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其次,为了充分表现佛的相好特征,在佛像的结构上又出现了“量度”。按规定,佛像的长宽各为120指。长度指从头顶至脚根,宽度是两手伸开的距离,坐像是站像长度的一半。同时佛像的每个细节的部位,如眼、鼻、额等也都有详细的量度。 佛像的姿态,有坐像:表示佛陀禅坐冥想或宣说佛法的跏趺坐像;有立像:表示佛陀四处游化,说法度众;有涅盘像:表示释尊将入涅盘时右胁而卧的姿态。
源流发展/佛像
原始佛教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不建造佛像。释迦摩尼去世几百年后,佛教信仰的热点地区犍陀罗(现在的阿富汗境内),才开始塑造佛像。因为当时的犍陀罗,是希腊人统治的国家,他们接受佛教后,为了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敬,开始按照希腊人塑造“神像”的方式塑造佛像,以至于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这也就开了佛教偶像崇拜的先河。佛陀“形象”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始佛教传统的中断,更标志着一种新艺术的诞生。释迦牟尼佛与两肋侍从,他的大弟子迦叶和二弟子阿难简称 :一佛二弟子在佛门,迦叶有个值得夸赞成的大功劳,就是佛陀入灭后,他成为僧团的领导者,并组织了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 佛陀以八十高龄、病弱之躯,做了最后教化,于拘尸那入灭。迦叶当时没在身边,他听到消息后率五百比丘急忙赶来。他以上座身份,主持了佛陀遗体的荼毗(火化)大典。事后他发起结集法藏的会议,决定在当年安居期间,在王舍城召开结集大会。迦叶的倡议得到了佛陀弟子们的一致赞成。 &迦叶召集集经藏的共有五百处和尚。但随佛游行到拘尸那的有五百比丘,大迦叶率众赶来的也是五百比丘,共有一千比丘,看来参加结集的五百人是从一千人中挑选出来的。结集地点是在王舍城外的,主要由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其他人协助忆诵确定佛教经典,这次重要活动,在佛教史上称作第一次结集。这次结集的佛经内容有几种说法,有说结集了经、律二藏的,有说结集了经、律、论三藏的,有说结集了经、律、论、杂集、禁咒五藏的。不管如何,迦叶罗汉在佛教史上是有大贡献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佛典的结集,没有佛典的流传,佛教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佛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同。 关于佛陀,在《大唐内典录》卷一记载:中国东汉时代秦景奉敕回月支国途中,见优填檀雕像,请画师依样画了一幅,带回洛阳。皇帝见后,敕旨在西阳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丹素流传,以至于今。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佛陀圣像之中,有立像、坐像、、飞行之像等多种,可以说每一种式样都含有它深刻的意义,和象征著佛陀的一份精神、一份圣格。其中的飞行象是化佛飞行空中之像。立像有两足并立的直立像,有一足向前的展足像,有重心在前脚的蹴立像,象征忙于教化,显示佛陀对他体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满无限的热情,虽是功行圆满的佛陀,终日也要以真理不休息地为众生服务。也有的垂手站立,表示接引众生。此外,坐像多表入定、说法或,是自受用的境界。坐像有结跏趺坐像、半跏趺坐像、倚像、半跏倚像、箕坐像、跪地像、交脚像等。释迦牟尼《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牟尼在国守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参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右胁卧”安慰大家。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 原是印度语,具称,也被译做泥洹或抳缚南。它的意义,是包括了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如灯火息灭了称为‘灯焰涅槃’。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词做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论》列举异教五种现法涅槃论,即以现世五欲的快乐与得四禅定为涅槃;此外也见于婆罗门教以修持达到梵我合一或死后生到梵天,称为‘梵涅槃’;可知‘涅槃’不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唯‘涅槃’这名词一出现在佛教经典上来,便给它以新的内容,到现在差不多变成佛教特有而庄严的名词了。 卧佛 大庄严佛像制做贴金工艺涅磐像是根据释迦牟尼涅磐时的情景塑造的,所以也叫卧佛像,表示释迦牟尼脱离人世的状态。为卧佛的形式,只限于释迦牟尼使用。按照佛经说法,释迦牟尼80岁时,在娑罗树下涅磐。 造像特点是右侧卧,双目微闭,神态安祥自然,面带微笑。右手臂弯曲,胳膊肘支地,手掌托起右脸 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休止后的宁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因此,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长。通常佛的形相,都是以释尊的形相为主体,所以各尊佛的容貌、形体、姿仪都大同小异,具备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佛像的神情宁静端祥,相好庄严,如同出家修行的圆满觉者像。佛像的服饰:上身内穿僧袛支(内衣),下身穿裙衣,外面着偏袒右肩或通肩的袈裟。五方佛之南方宝生佛佛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Buddha Shakyamuni)&&& 五方佛之北方不空成就佛无量寿佛 (Amitayus Buddha) 长寿三尊 (Three Buddhas of Longevity)&金刚持/金刚总持 (Vajradhara)& (Vairocana)东方 (Akshobhya Buddha) &南方宝生如来 (Ratna sambhava) ( Buddha)北方不空成就佛 (Amoghasiddhi Buddha)& (Five Dhyani Buddhas)药师佛 (Medicine Buddha)& (Nagaraja Buddha)三十五佛 (Thirty-five buddhas) 五方佛之西方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Maitreya)毗婆尸佛 (Vipasyin Vipassin)尸弃佛 (Sikhin)&&&&&&&&&&&&&& 佛&(Visvabhu&Vess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Kanakamuni&Konagamana)&迦叶佛&(KasyapaKassapa)& 燃灯佛&(Dipamkara)&普明大日如来&(Vairocana)
佛陀圣像塑造种类很多:有、木雕、石雕、根雕、砖雕、竹雕、真漆脱胎、玻璃钢、泥塑、彩绘佛像、贴金等多种材料雕琢的一种民间工艺形式铸造圣像,&其工艺经过了世代锤炼的精华,凝聚了民间风俗、智慧、技艺所铸成佛圣像,皆如法如仪,皆相好庄严,栩栩如生,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及起恭敬心! 佛像还分为各种手势的姿态,手印是佛像的标志之一,不同的手印表达的寓意也不同。释迦牟尼佛常用的印相有禅定印、说法印、触地印、施无畏印、施愿印,又称“”,分别在禅定像、说法像、成道像、旃檀佛中使用。 除这雕刻佛像之外,圣像还以壁画与唐卡形式出现。 壁画:以甘肃莫高窟敦壁画为例,这是中国佛教壁画的精髓,壁画中的佛像与壁画故事内容连贯,中心突出,人物形象生动.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多是绘制在布面或纸上,也有的运用刺绣,锦,丝和贴花等多种技法制作而成.&唐卡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装裱,即在画心四周镶缝锦缎,上下装天地杆,以便于张挂。
佛像各种手势的姿态,也称“印相”或“印契”。佛造像采用几种固定的手势,不同的手印表达的寓意不同。手印是佛像的标志之一,佛像从其形体容貌来说,都具备相好,可以通过手印的不同来进行区分。释迦牟尼佛常用的印相称“释迦五印”,分别在禅定像、说法像、成道像、旃檀佛中使用。&常见的手印有以下几种:&禅定印:双手相叠,置于腹前,掌心向上,表示身心安宁,无一切杂念,进入禅定状态。 说法印:左手放在足上,右手举起,以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无名指)作环形,表示佛在说法。也有的两只手都结说法印。&:又称“降魔印”,左手(或右手)自然垂下,掌心向内,食指触地,表示佛用法力降伏恶魔。&施无畏印:右手上伸,置于胸前,手指伸直,掌心向外,表示佛能解除众生的苦难。旃檀佛像采用这种手印。&施愿印:又称“与愿印”,左手自然垂下,掌心向外,表示佛能满足众生的愿望。&智慧印:金刚界大日如来佛采用的印相,双手至于胸前,左手的四指握拇指,右手握左手食指。&:阿弥陀佛的印相,与禅定印相似,两手相叠,右手置于左手上,掌心向上,两手屈食指,拇指按在食指上。 合十印:又名“合掌”,即十指并拢,两掌相合,为僧人通常礼节,表示诚心诚意。供养人造像中常见使用。 四大天王头像我们常见佛像的有::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南方宝生佛、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文殊普贤菩萨 大庄严佛像供图&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三宝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宫毗罗、、迷企罗、安底罗、頞你罗、珊底罗、因达罗、波夷罗、摩虎罗、真达罗、招杜罗、毗羯罗应身: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蓝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摩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六时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 :、欢喜罗汉、、、、过江罗汉、大庄严佛像铸造 十八罗汉 /&骑象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主要佛像/佛像
西方三圣 木刻 日本京都佛寺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光明遍照,端正无比,有跏趺坐于莲台上或端立于莲台上,有九品来迎手印,说法印等,有手持莲台,表示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莲花化生之意。注:依所载,因个人修持愿力不同,往生品位便有差别,共分九品,称为。阿弥陀佛有九品往生手印:1.上品上生;2.上品中生;3.上品下生;4.中品上生;5.中品中生;6.中品下生;7.下品上生;8.下品中生:9.。大庄严佛像药师如来药师佛,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光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微妙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病苦,消灾延寿,具足诸根相好,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世界。因为药师如来信仰,具有现世祈愿利益和来世福德,所以自古也普遍盛行。药师如来相好庄严,有跏趺端坐于莲台上或端立于莲台上。左手持药壶、药钵或宝塔,右手施无畏印或与愿印,的背光常有七尊化佛。药师佛 山西 灵石 资寿寺 明代 泥塑药师如来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左右,合称「东方三圣」。并有十二药叉大将,发愿护持信奉持受药师如来名号的众生。信奉药师如来者,临命终时,亦有八大菩萨来接迎,往生东方琉璃光净土。注:药师佛所赐的药,不外乎佛法的良药,不仅是能除肉身的病苦,消灾延年益寿,而且是医世人的心病,又称大医王。在日本药师佛信仰更普遍盛行。大庄严佛像弥勒佛弥勒,意称慈氏菩萨,名阿逸多,受释尊的教化出家修习佛法,并授记将来必定成佛,弥勒先行释尊入灭而上生兜率天宫修行,与诸天演说佛法,以待将来成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三次说法,广度释尊当时所遗落而未被救度到的众生,故称当来下生弥勒佛。而经典详述弥勒降生人世时,世界将成光明的弥勒净土。弥勒信仰在中国很早已盛行,根据《弥勒上生经》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修行,为诸天说法,这时弥勒菩萨相好庄严,载宝冠璎珞,穿菩萨装,两脚交叉而坐;也有右手指脸颊,左脚下垂成半跏思惟的弥勒菩萨像,表示在兜率等待下生的坐姿。弥勒下生成佛的法相与释尊相同,具足相好庄严的圣容,身着袈裟,姿势大都是倚坐像,即双脚自然垂下,足采,手作说法印。宋代 布袋和尚 石雕 西湖 飞来峰注:五代以后,在江浙一带的寺院中,有出现笑口肚大的弥勒佛像,据传是布袋和尚的化身,属于民间信仰的造形。以后一般佛寺常雕塑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为弥勒像,并将他安奉在天王殿正中。使信众能皆大欢喜笑口常开的感觉。注:通常弥勒佛像以具足相好庄严的佛陀圣像为主;弥勒菩萨像以相好庄严,雍容华贵的菩萨像为主;布袋和尚造形的胖弥勒,衪是一种应化身。弥勒佛的法相与释尊相同,具足相好庄严的圣容,身着袈裟,姿势大都是倚坐像,即双脚自然垂下足采莲花,手作说法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修行,为诸天说法,这时弥勒菩萨相好庄严,载宝冠璎珞,穿菩萨装,两脚交叉而坐。&毗如遮那佛,为光明遍照、大日遍照之意,是理性和智慧不二的法身佛。密宗把佛称作大日如来,作为供奉本尊与最上根本佛。在中国佛教将毘卢遮那佛作为;卢舍那佛为圆满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化身佛。中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毘卢遮那佛居中位,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胁侍在左右,称为华严三圣,来利乐一切众生。在中国寺院中常有供奉五尊佛,通常以毘卢遮那佛为主尊,配以东方阿门人人人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构成五方佛的庄严道场。毘卢遮那佛有如来形和头戴宝冠、璎珞等装饰的菩萨形。手印有,智拳印和毘卢印。通常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造像姿势/佛像
诞生像童子形象,上身赤裸,下着短裙。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经称,佛祖降生后,即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时做大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造像中凡为此种手印者,均为释迦牟尼降生像。)
成道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表示大地做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的言行。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环形,名为“说法印”。布施像站立姿势,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屈臂上伸结施无畏印,表示能够施于众生勇气和无畏精神。涅槃像即卧佛像,根据其涅槃情形塑造。右则面南而卧,右手支颐,自在安详。宗手印:说法印: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自然伸舒。
施无畏印:屈手上举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外。
禅定印: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
降魔印: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触地。
与愿印:手自然向下,指端下垂,手掌向外。
智拳印:双手作金刚拳(四指握于拇指中),以右手握左手食指于胸前。
临:双手十指紧扣,食指伸出相接。
兵:续上手印,中指覆于食指之上。
斗:续上手印,食指收回,中指伸展相接。
者:续上手印,拇指、食指、小指伸展相接,其余紧扣。
皆:续上手印,十指收回紧扣,左手在前。
陈:续上手印,双手紧扣,右手在前。
列:续上手印,作智拳印。
在:续上手印,十指伸展,手心向外,拇指、食指相接。
前:续上手印,作禅定印。
不动明王印:双手食、中二指伸出,右手握于左手手心。
降三世印:双手交错,小指相扣,拇指、中指相接。
1.塑造佛像戒装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昔山东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谓我之藏,被人偷去。问是何人,言此人厉害得很,通身都是毛,头上长一只脚。言此人我们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后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见一小狗在旁,狗向粪门一咬,肠拉出来。其人言我偷藏时,恐神认得,反穿皮袄,头上戴一只棉袜子,方知通身是毛,头上一只脚之话。乡间小民无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装藏,若装后必被愚人所毁。(《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施元亮居士书四》)2.贴佛号应慎重
墙上贴佛号,亦有利益,亦有罪过。即贴亦必相宜而贴,庶可久存。若于露地,再不用好浆糊,则三二日即堕于泥涂中,或被他人之招贴盖矣。此事亦不可潦草为之。(《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3.佛像、圣号勿作信封及图画
阿弥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范古农以弘一师篆文钩印,光知之,力言其亵渎,古农因兹停印。宜将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则有益无过矣。若印佛号在上乱写,于理不当。六年应德闳与光书,笺上集晋帖字,至弥勒二字,便画一弥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异,若不知检点,将滥无范围矣。尤惜阴之子化一,极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弥陀佛,画作种种形式。惜阴已估价,将刊板。化三来山见光,光极斥其过,遂止。祈为详察。(《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4.慎戴护身符 凡身旁佩带《楞严咒》等,遇卧息、大小便时,须解去。唯临极危险时,可以不去。若平常无危险亦不去,则亵渎之罪,可胜言乎?室内既有经像,当格外敬重。(《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5.千佛衣辩
千佛衣,即贤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无知之人绣佛像于衣上,则罪该万死矣。愚人不知罪过,反以为荣。又复绣龙、绣花,以堂堂比丘,而学女人派调。其人之资格,已半文不值。莲池大师《正讹集》第一条已说之。(《印光文钞三编卷四·答慕西和尚问》)
6.相片不可挂于佛旁
相片不可挂于佛旁,当挂于去佛远处,以免获罪而折福。(《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施智孚居士书》)
7.病房慎供佛像
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增广印光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
在狭义上说,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如大日如来为法身佛,弥陀如来为报身佛,释迦如来为应身佛。诸佛的名字在经典上记载的,有卢舍那佛、大日佛、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还有宝生佛、开敷华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宝佛、定光佛(大庄严佛像制)等是较少听到的。佛有时称如来,这是梵语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萨&/佛像
铜佛像菩萨,有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不胜枚举。其中观世音菩萨尤为著名。观世音菩萨又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萨两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缩写,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明王&
明王,有不动明王、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统称“五大明王”。明王是拥护三宝、护持国土、保护人民的。有时现佛的忿怒身,以光前的智慧来制服一切恶魔和障碍,看起来具有极恐怖的威严。如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来,军荼利明王是宝生如来,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如来,金刚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来等的忿怒身。明王,大多属于密教。天王的种类更多,形象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释天等;较温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艺天。另有所谓天龙八部、十二天、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女性均美丽、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种不同的佛、菩萨、罗汉守护神像,这些塑像有时是代表某种教义上的理想,博爱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为众生膜拜的目标。三门殿两大金刚&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侍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叫“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持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天王殿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内供俸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天,有的还有帝释天、梵天、伊舍那天、罗刹天、焰摩天、阿修罗王、那罗延天、干闼婆天,正中间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讲,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二千四十九年,如果众生能够依正法行持,可以护持法命的。再过八百余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洲,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的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提名罗吒”,此云持国,能保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中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洲人。
帝释天名为因陀罗,全名为释提桓因,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宝瓶,现慈悲柔软相,统帅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纵自如。传说在迦叶佛灭度后,有一贫女发心修造一座佛塔,当时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协力完成,后来此贫女即依此功德,成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辅弼西方,成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钴当心,左手托左胯,左脚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莲华盘,盘中盛青莲华,或盛杂华。”除此种形像外,有右手执独钴,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叶座或坐金山,受莲华供养的等等不一。
梵天:常与帝释天并称,亦名大梵天。《十二报恩经》说他“为天王之主,众生之父,此天喜时,器世间安稳。劫初时,此天创世间,众生不乱,此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时,世间不安,有种种病,连草木悉皆苦恼,迷惑众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经》说“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莲华,一手持数珠,以上是右手;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语状,名为净行者之吉祥印。”
伊舍那天:伊舍那为梵名,译作欲乐,或说是摩酰首罗天的变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为: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枪,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罗刹天&他曾窃取释尊的舍利,逃亡时,为韦驮天所追击,因他诚心诚意地奉侍北方多闻天王,是护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狮子,身着甲胄,左手持刀竖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罗刹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刚部的形像是:通身黄色,披甲,发上有冠,冠有缯,两头飘上,目稍作怒视,右手当腰侧执刀,左手竖掌向左,屈无名指及小指,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俗名阎罗王,常住阎浮洲南方,铁围山外部的地狱。统率十八冥官,八万狱卒,审判堕来此处者,加以惩罚,其别名为遮止王,或静息王即由此而来。一说焰摩王与其妹,协力主宰地狱界,兄焰摩主审判男性,其妹专惩罚女性的罪恶,兄妹并称,故名双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头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为其侍从,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脚下垂。又一种形像是:右手侧仰掌,指头向右少竖,左手向内执檀荼杖,头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头幢,乘卧白水牛,垂左脚,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为外金刚部院的形像。
阿修罗王:阿修罗王为八部众,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罗界的主宰者,常与三十三天猛烈交战,就中与忉利天的帝释交战最为激烈,从未终止。他的形像为遍身赤色,表示为猛恶无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发,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宝玉而立。
那罗延天:此天本誓为排恶劝善,力大无穷,手执杵柄,常乘迦楼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专祈请此天。他的形像为周身青色,赤发,有三面,正面三目,两边面貌为兽形,左面似猪头,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种形像没两边面,冠上系缯,两端飞上,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轮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楼罗鸟,右脚垂下,其鸟张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数种。但独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见。
乾闼婆天:此王专食香而飞行于虚空中。传说是当燃香时,在刹那间所发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气,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寻香的名称即由此而得名。传说此天缚有十五头恶鬼,专守护婴儿胎儿。其形像为着甲胄,披狮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执三股戟,持十五鬼头。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诃利帝母,围绕十五鬼神。此神又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释迦牟尼佛像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殿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释迦牟尼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像”。一种是结跏跌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右手上伸,名“施无畏印”。
最多的释迦牟尼像旁立有两尊塑像,一老年,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陀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祖,迦叶涅槃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三身佛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表示将佛陀所说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又译为受用身,又称为等流身。是从法界等流而来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谓。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又译为化身,又称为应化身,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的佛身。边与报身相同,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配合著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时处,为了救度特定的人所出现的佛陀。
三世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掌中有一莲台,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中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世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世的弥勒佛。
毗卢佛乃《华严经》所说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其所坐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每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接引佛:是阿弥陀佛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用为引众生之像。东方三圣:中为药师如来,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左首为日光遍照菩萨,右首为月光遍照菩萨。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左首为观世音菩萨,右首为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中为毗卢舍那佛(旧译为卢舍那,新译为毗卢遮那)是华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应身佛)。左首是文殊菩萨,专司智慧,故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称。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首为普贤菩萨,塑像多骑六牙白象。五方佛: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十八罗汉:一般汉族地区寺庙的大雄宝殿两边供有十八罗汉像,这十八罗汉到底是谁?是根据什么经典,什么时代才开始塑造他们的像呢?十八罗汉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两尊罗汉组成的,因此,要谈十八罗汉,须先从十六尊者谈起。这十六位尊者,在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斯里兰卡人)所著《法住记》中的名字是:①宾度罗跋堕阇(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②迦诺迦伐蹉尊者,③举钵罗汉(即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④苏频陀尊者,⑤诺距罗尊者,⑥跋陀罗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阇罗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啰怙罗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门罗汉(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盘陀伽)。这十六罗汉,又称为住世十六尊者。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鸦巴(降龙)尊者和纳达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为十八罗汉。因为这两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龙伏虎,因此他们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为十八罗汉,是比较合理的。十八罗汉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兹略举如下: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他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菜取出一些给虎吃。这样一来,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什么叫做‘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尊者)&他到人家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后来佛陀赐一根锡杖,他化缘时用以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再转世为人,他的父亲就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诺距罗尊者: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后来出家,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观念。
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觉醒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伽论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状以示耳根清净。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驯象师。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他出家后证阿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阇)&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劝不听,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称他为骑鹿罗汉。
开心罗汉(戌博迦尊者)&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乱,他说:“我心里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弟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乱。故人称他为开心罗汉。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瘗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名托塔罗汉。芭蕉罗汉(伐那婆那尊者)&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园的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来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罗汉。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他的母亲怀孕临盆产他于跋陀罗树下,因取名跋陀罗,后遂往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复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证阿罗汉果,他的布袋原作装蛇之用,故称布袋罗汉。降龙罗汉(庆友尊者)&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刦带到那竭国去,当时龙王发动洪水淹没其国,把佛经收藏于龙宫,后由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因此取名降龙罗汉。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是一位猎人,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走到他的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带在身边,故称笑狮罗汉。沉思罗汉(罗怙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三大士: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或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金毛犼。文殊“头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华”代表智慧。普贤右手执金钢杵,左手执金钢铃,头戴五佛宝冠。海岛观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设观音像,立海岛上。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观音殿
观音殿又名大悲坛,此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三十三体观音&三十三体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的观音集合而成三十三体的,兹分别解说如下:杨柳观音&观音的利生是随顺众生的愿望,恰似杨柳随风荡漾,因而得名。此形像为: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掌张开,举手胸前。龙头观音表示出在云中乘龙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天龙身。
持经观音&坐于崎岖的岩石上,右手执经卷,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声闻身。圆光观音在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坐于岩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时,念此观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游戏观音&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作游戏法界像,即是《普门品》中“堕落金刚山”一句的象征。白衣观音坐于敷有软草的石上,结定印,作结跏趺坐姿势,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比丘、比丘尼身。卧莲观音&合掌坐于池中长出的莲华座上,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小王身。泷见观音倚于断岩上观瀑布的姿势,即是《普门品》中“火坑变成池”一句的象征。施乐观音&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是《普门品》中“如日虚空住”一句的象征。鱼篮观音&司排除罗刹、毒龙、恶鬼等障碍。其像一为乘于大鱼背上,一为手提盛有大鱼之篮,是《普门品》中“或遇恶罗刹”一句的象征。德王观音趺坐于岩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绿叶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水月观音在月下乘一莲华舟,荡于海上,静静地飘荡在波浪上赏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一叶观音乘一片莲华,悠然飘荡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宰官身。青颈观音&坐于断岩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着岩壁,是三十三身内的佛身。威德观音左手持莲华,右手着地,在岩上观水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天大将军身。延命观音&右手掌颊,倚于水边岩上,悠然而欣赏水面景物,是《普门品》内“咒诅诸毒药”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诸害,而得延命。众宝观音&右手着地,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内的长者身。岩户观音端坐在岩窟内,悠然地欣赏水面,是《普门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能净观音&伫立海边岩上,作静寂相,是《普门品》中“假使黑风吹”一句的象征。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龙鱼诸鬼大难时,念此观音,可免风波之险。是《普门品》中“龙鱼诸鬼难”一句的象征。阿摩提观音&其形像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慈容谛视左方。在三十三身内所现是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门身。叶衣观音&坐于敷草的岩上,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璎珞环钏,身有圆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与愿印;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绢)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释身。琉璃观音&别名香王观音,乘一片莲华,轻浮水面,双手捧香炉。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多罗尊观音直立乘云的姿势,是《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一句的象征。蛤蜊观音&此尊形象出现于蛤蜊贝壳中,是三十三身内的菩萨身。六时观音 右手持梵夹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普照观音 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大自在天身。马郎妇观音自披天衣,两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内的妇女身。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华台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婆罗门身。一如观音 坐于云中莲华座上,立左膝,是《普门品》中“云雷鼓掣电”一句的象征。不二观音两手垂重,乘一片莲叶,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执金刚神身。持莲观音&乘坐莲叶,两手执莲茎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童男童女身。洒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是普门品中“若为大水”一句的象征。观世音菩萨又作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不空(上皿下绢)的年代,索观音、大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大白衣观音
大白衣观音&形像均为二臂,但印契则不一:1.身白黄色,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绢)索,右手执般若梵夹;3.右手杨掌,左手持未开莲华;4.左手垂下,右手持莲华;5.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宝珠;6.左手持宝剑,右手执杨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无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钥及持杨柳枝像;11.左手持红边华,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时轮院和欢喜金刚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头,为蓝、白、红、灰色,有四臂两腿,身体蓝色,两脚踏仰卧男体像,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六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即大悲观音,简称千手观音。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佛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等)而成千手千眼。马头观音以马置于头,亦称马头大士,观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称“马头明王”。
十一面观音:即大悲普照观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准胝观音:即天人丈夫观音。“准胝”意为清净,是自性净洁的意思。其形象为三目十八臂。如意轮观音:即大梵深远观音,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密号(密教又称灌顶王)名持宝金刚,有六臂,即“手执如意宝,六臂金色身。”白观音
因菩萨常着白衣,亦称“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莲华中,故亦称“白处观音”。白表示心之洁净;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绿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像,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像。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大乘经中所说的菩萨,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祖师殿供奉达摩禅师,殿的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慧能法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佛经中所说的随侍佛陀的五百个罗汉,也有的说是佛灭度后,结集三藏的五百个罗汉。佛菩萨像有什么姿势和形象佛菩萨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卧像四种。其中佛与菩萨像多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脚的,有身躯微向前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结跏趺坐像,两膝跪地的长跪像,还有右膝跪地左脚直立的等等种类。卧像,又称涅槃像,此像只有释迦如来涅槃像一种。佛菩萨的形像,大体上可分为:佛形、菩萨形、声闻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头部有圆形隆起,称为肉髻,这是佛的特相之一。发型如螺髻发,或波状发,除身披宽袈裟外,不用环钏等装饰。但大日如来,除头戴发髻天冠,身穿轻妙衣服外,又有璎珞环钏等,这是因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准许的仪相。菩萨形:除地藏菩萨外多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头戴宝冠,以耳环、颈璎、腕钏、臂钏、足钏等装饰其身。声闻形:又称比丘形。光头,身披天衣,与佛形相似,但头上无肉髻。童子形:简称童形。顶上结发,其颜貌为天真活泼的少年形。文殊菩萨形:又称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现女性,如般若菩萨、吉祥天、辩才天等。忿怒形:全身作极忿怒形像,或以蛇为璎珞,或以虎皮为裙,手持剑、轮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状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护法善神。鬼形、畜形:罗刹夜叉的像貌和鸟兽的形像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将、迦楼罗王等。佛菩萨无论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着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两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着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诸神像有围着猛兽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佛菩萨的冠戴、服饰及大小:宝冠,种类很多:在大日如来头部所见的为五佛宝冠,虚空藏及弥勒菩萨的宝冠亦属此类;观音的宝冠多安置化佛;大势至的安置宝瓶;弥勒宝冠安置五轮塔婆;虚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其他诸天所戴之冠多为鸟兽形。佛像的大小,是依释迦如来在世时的身长为准,即所谓丈六像。“丈六像”说是身高一丈六尺,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约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种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约八尺,坐像的高度为四尺左右。此外,还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等身像,是指等于自己的身长,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间的等身像,是随造像人自己的身长,通常以五尺像为等身像。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换算法不一:有的说一搩手等于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说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为一搩手半像。
佛像在家中正确摆放位置/佛像
在中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顾,便肯定可以财源广进,家肥屋阔。因此很多人为求心安理得,往往会摆放财神的像在家里,希望求取好兆头。而有些人更是朝夕上香供奉。但很多人均有同一疑问,便是民间流传的财神有很多种类,到底哪一种才适合自己摆放或是供奉呢?民间流传的财神虽然很多,但大致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种。1、文财神:文财神有二,分为财帛星君,以及福禄寿三星。(1)财帛星君:他的外形很富态,是一个面白长髭的长者,身穿锦衣系玉带,左手捧着一只金元宝,右手拿着写上“招财进宝”的卷轴,面似富家翁。&相传他是天上的太白星,属于金神,他在天上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所以,很多求财的人,对他都非常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2)福禄寿三星:“福星”手抱小儿,象征有子万事足的福气。“禄星”身穿华贵朝服,手抱玉如意,象征加官进爵,增财添禄。“寿星”手捧寿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象征安康长寿。福禄寿三星中,本来只有“禄星”才是财神;但因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体,故此福、寿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视为财神供奉了。倘若把福、禄、寿三星摆放在财位内,有这三星拱照,满堂吉庆,撇开风水不谈,单是视觉上及心理上也会觉得十分舒服的。担任文职的,以及受雇打工的人均宜摆放或供奉文财神;至于那些经商做老板,以及当兵当差从事武职的人,则应该摆放或供奉武财神。2、武财神:武财神有二,一是黑口黑面的赵公明,一是红面长髯的关公。(1)赵公明:又名赵玄,是一位威风凛凛的猛将,赵公明这位武财神,民间相传他能够伏妖降魔,而且又可招财利市,所以北方很多商户均喜欢把它供奉在店铺中;而在南方的商户则大多供奉关公。(2)关公:关公原名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形象威武,他不但忠勇感人,而且能招财进宝,护财避邪。有一点必须注意,摆放文财神以及武财神的方向有异,必须分清楚!满面祥和的文财神,不论是财帛星君,或是福禄寿三星均应向着自己屋内,而不应向着屋外。否则便会向屋外送财!至于威风凛凛的武财神则应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门,这样一方面既可招财入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不让外邪入侵。3、神佛的座向中国人一直是崇拜多神的民族,信仰自由,所以各式各样的神祗均有人信奉膜拜。即使在今日相当西化的香港、新加坡社会里,仍然有很多人保存传统的习俗,在家中摆放神桌,朝夕虔诚上香。依照习俗,摆放神桌有些宜忌需要注意:(1)神桌应向大门:神桌是应该正对大门,各位倘若不信,请看天下大小庙宇道观,所有神像均是面向大门,便知此言不谬。家中除了某些神像应该面向大门外,其余的则不需墨守成规;举例来说,“关帝”以及“地主财神”是应该向着大门,其他则不必如此。
“关帝”是武财神,龙眉凤目,手执青龙偃月刀,不单威武非凡,而且正气凛然,令奸妖魔望而却步,故此一般家庭大多奉为镇宅之神。若是正对大门便有看守门户的作用。“地主财神”,全名“五方五土龙神,前后地主财神”。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地主财神”供奉在屋内,与供奉在大门外的“门口土地”,一内一外,作为一间屋的守护神。但现在很多大厦均不容许在公众走廊供奉“门口土地”,因此屋内的“地主财神”便要身兼二职,必须面向大门来阻止妖邪人屋肆虐了!由引可知,“关帝”与“土地财神”是应该面向大门的。(2)观音的摆设:有很多人把观音与关帝放在一起来供奉,其实这并不妥当。因为观音是佛教的神,而关帝则是民间崇拜的英雄偶像;而且观音慈悲为怀,戒杀生,而关帝则是嫉恶如仇,在血腥中建功立业!故此把两者摆放在一起供奉,确是格格不入。上面曾经提过,关帝宜向大门,但观音不需如此。观音最宜“坐西向东”,我们修行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我们拜佛就是向西拜。此外,因为观音清净无瑕以及戒晕腥,故此有三不向:一不向厕所;二不向房门;三不向饭桌。倘若能够遵守以上这三种避忌,则大致不成问题了。&不能用酒、茶、荤腥食物供奉观音菩萨,应用白开水、水果、斋饭、米饭等供奉。请注意,观音吃素守斋,只宜用鲜花及水果供奉,因此倘若与其他神祗放在一起,那么其他神祗亦不可用三牲拜祭了。(3)祖先不宜与天神平排:有些人家把祖先的牌位照片摆放在神桌上,与观音、关帝、黄大仙等平排,放在一起供奉。其实这并不适宜,因为祖先只是家神,与这些天神自难相提并论,我认为应该把祖先放在“天神”之下,那便较为适宜!总括而言,拜神主要是人们要求心安理得,倘若作奸犯科,作伤天害理之事,那么即使拜尽天下神仙,亦始终心中有愧,根本于事无补的!倘若行善积福,即使不拜神像,亦可心安理得,妖邪自会退避三舍的。
古董佛像鉴别/佛像
鉴别古董佛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古董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古董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此外,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古董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3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20:2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扫码免费获得此书, 新用户手机专享特权。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戴玉如意吊坠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