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中国中国诗书画家网心里是一种什么概念

查看: 57303|回复: 294
【忧郁是一种气质】——肖文飞大型书法作品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流云 于
15:12 编辑
流云系列策展之【忧郁是一种气质】——肖文飞
肖文飞_nEO_IMG.jpg (54.46 KB, 下载次数: 39)
13:27 上传
大型书法作品网络展
肖文飞简历
& & 肖文飞,男,湖南嘉禾人,1968年生。美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永和书社社员。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任学术部主任,并兼任《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
& & 199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获计算数学、汉语言文学理、文双学士学位。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王镛、薛永年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
& & 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负责申报文本的撰写,目前一直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刊《东方艺术•书法》的编辑出版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书法展览活动,,多次组织策划和参与重大书法学术活动,主持组织策划“两岸汉字艺术节——问道•汉字:两岸书法艺术论坛” 、“简帛书法研究论坛”。有数十万字书法论文、采访及报导发表于各大报刊。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 & 有专著《湖南十人书法篆刻作品集——肖文飞》、《艺概丛书——肖文飞》、《当代中青年书法家行草书长卷——肖文飞》、《当代书法十家——肖文飞》、《肖文飞书李白&梁园吟&卷》、《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从沈曾植看清末民初书法的丕变》(博士论文)。
& & 目前还担任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书法全集•沈曾植、王蘧常、朱复戡》卷(荣宝斋出版社)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图书《何绍基书法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执行主编,《民国五家论丛》之《民国五家论书法》(复旦大学)主编。
肖文飞主要艺术活动、主要文章及专著
主要艺术活动:
日,在四川省诗书画院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四川省书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四川•北京书法双年展”;
日,《北京晨报》C04-C05版《翰墨名家》栏目作专题介绍,发表梁培先的《感受肖文飞》;
日,《郴州日报》A4版发表李水德《书法家肖文飞的故乡情绪》;
日至28日,随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到井冈山革命老区进行文化下乡活动;
日,在中国书法院展览馆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东方艺术•书法》主办,中国书法院展览馆、中国南方艺术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东方艺术•书法》提名全国书法二十家展”;
日~10月15日,参加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和台湾文化总会联合主办的“两岸汉字艺术节——《雅尚•汉字:“翰墨千秋”》书法展”,组织策划“两岸汉字艺术节——问道•汉字:两岸书法艺术论坛”;
日,参加由国际书法家协会、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文化出版局、淄博市文联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涌泉国际书法大展”;
2010年6月~7月,完成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的履约报告;
日,随中国书法院代表团出访日本,并参加在日本名古屋爱知县美术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部日本书道会、韩国书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书法年展”;
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书法院展览馆举行的“中韩书法30家作品展”;
日,在衡阳市起云阁艺术馆举行“肖文飞书法展”;
日,参加在韩国首尔世宗文化会馆美术馆举行的由中国书法院和韩国书艺学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韩书法30家”展览;
日,参加在甘肃省庆阳市举行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甘肃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大展”;
日到3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参加由中国美术馆策划和主办的“情境书法大展”,参展作品行草书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四条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日至2月9日,到甘肃省地震灾区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吉祥新春、温暖同行——文化部送春联下基层”活动;
日,参加在东莞长安图书馆举行的由《东方艺术•书法》提名的“全国书法二十家作品展”;
日,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支持,民进中央开明画院、苏州当代书画艺术研究院主办,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浓情泼墨新农村——‘西园雅集’走进永联”活动;
2009年10月,书法作品被收录到江西出版集团出版的《共和国书法大系》;
日,在广东东莞长安图书馆举行“肖文飞书法展”,并在“长安文化学堂”做专题书法演讲;
2009年8月,以专家身份参与大型文献纪录片《敦煌书法》的拍摄,该片2010年分别在中央一台和中央十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日,应邀在香港石斋讲学;
日,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湖南省政协书画室在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主持“简帛书法研究论坛”,并宣读论文《流沙坠简对二十世纪初书法的影响》;
日,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韩国书家协会、日本日中交流振兴协会在韩国首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书法年展”;
2009年1月,参加在苏州举行的 “西园雅集”暨“2008’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作品集”首发式等系列活动。
2008年12月,参加在石家庄举行的“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暨《画语者》艺术家2008(首届)年展”;
2008年12月,在苏州举办“2008全国青年优秀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个展;
2008年11月,参加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章草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发言载《书谱》2008年第3期;
2008年11月,参加有舟山市政府和中国书法院主办的“中国书法院走进舟山群岛——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艺术书法大展”;
2008年11月,在烟台参加“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二十七人学术邀请展”;
2008年10月,组织编撰由中国书法院主持的“中国书法史论丛书”——《简帛书法研究》,并撰写《流沙坠简对20世纪初书法的影响》一文;
2008年10月,《东方艺术•书法》2008年10月号专题介绍;
2008年10月,《书画艺术》2008年第5期专题介绍;
2008年10月,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参加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台湾艺术院校联合主办的“五岳看山——海峡两岸教授及博硕士生创作展”;
2008年9月,负责撰写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文字资料和电视宣传片解说词;
2008年9月,参加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张瑞图书法研讨会”,研讨会发言载《书谱》2008年第2期;
2008年9月,参加在广东美术馆东莞分馆举行的“纸上烟云——全国书法八人展”;
2008年7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参加由中国书法院主办的“首届国际书法年展”;
2008年7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分配至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工作;
2008年6月,参加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从沈曾植看清末民初书法的丕变》;
2008年5月,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厅举办博士毕业作品展;
2007年12月,《中国书画博览》2007年第6期推出《全国中青年书法20家——肖文飞》专题,并参加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展览馆举行的《全国中青年书法20家作品展》。
2007年10月,发起并参加在深圳博物馆举行的《“岭上雅集”——全国青年书法八家展》;
2007年9月,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
2007年9月,参加在皇城美术馆举办的《[南潮◎北风];南北书坛精英联展》;
2007年7月,在深圳举行《当代书法十家——肖文飞》卷首发式,并在中国书法网、书法江湖、书法网、中国书法家网、当代书法网等各大书法网站举行个人书法网络展;
2007年4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书法十家——肖文飞》卷;
2007年3月,《中国书画》2007年第3期“点击实力”栏目专题介绍;
2006年9月,参加“四川•北京双年展” ;
2006年5月,参加“中日友好自作诗书展” ;
2006年1月,参加中国书法院主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 ;
2005年11月,参加“江苏•湖南青年书法家精品展” ;
2005年9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王镛、薛永年先生攻读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研究方向博士学位;
2005年8月,参加“北京•黑龙江艺术书法展” ;
2005年6月,参加“第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提名展)” ;
2005年1月,《青少年书法报》(头版)专题介绍;
2004年10月,在中国书法网举办网络个展;
2004年9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艺概丛书——肖文飞》卷;
2004年9月,参加“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 ;
2004年6月,任《书法杂志》(2006年以后更名为《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
2003年12月,入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征评展)” ;
2003年11月,参加“北京十月书展” ;
2003年10月,《书法导报》()专题介绍;
2003年7月,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2003年5月,任《中国书画》杂志编辑;
2002年8月,论文《书法的三重节奏与当代流行书风》入选“首届流行书风理论研讨会” ,并作大会发言;
2002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湖南十人书法集——肖文飞》卷;
2001年7月,获湖南省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金奖;
2000年12月,“永和书社”在岳阳举办“永和七子书法篆刻展” ,为参展者之一,该展于2001年4月移至长沙举行;
2000年9月,入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
1999年12月,参加“湖南省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 ;
1999年11月,参加“第三回大韩民国华虹书艺文人画大展” ;
1999年10月,参加“湖南省书法篆刻展”,获精品奖,成为10位获奖者之一;
1999年8月,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岳阳发起成立“永和书社” ;
1998年11月,参加由《书法导报》社举办的“首届当代书家作品评展”,获二等奖,并获“优秀书家”称号;
1995年11月,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主要文章:
《不让书法在我们这一代成为绝响》(《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第4期);
《中国书法: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光明日报》,日);
《沈曾植晚年生活及与书法相关的交游》(《同人》2009年卷);
《天风浪浪 海山苍苍——邹涛访谈》(《东方艺术•书法》,2009年6月号);
《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沈曾植书法评述》(《东方艺术•书法》,2009年4月号);
《流沙坠简对20世纪初书法的影响》(收录于《简帛书法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4月);
《我的选择——张锡良书法访谈》(《东方艺术•书法》,2009年2月号);
《学书循理》(《书画艺术》,2008年第5期);
《郭子绪:寂冷野逸托山林》(《东方艺术•书法》,2008年8月号);
《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书法本科毕业作品选——兼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的特点》(《东方艺术•书法》,2008年6月号);
《胡抗美:解读大草的秘码》(《东方艺术•书法》,2008年4月号);
《好玩的篆刻好玩的人——东莞“新印象•东莞尔雅篆刻艺术沙龙展”印象》(《东方艺术•书法》,2008年2月号);
《刘正成:我崇尚有行为意识的书法》(《东方艺术•书法》,2007年第3期);
《沃兴华:在路上》(《东方艺术•书法》,2007年第1期);
《曾翔:重要的在于发现》(《东方艺术•书法》,2006年第5期);
《徐海:我是汉字造型艺术工作者》(《东方艺术•书法》,2006年第1期);
《王家新访谈录》(《东方艺术•书法》,2006年第1期);
《以艺术的立场审视书法——就“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访王镛》(《书法导报》,);
《“圳风”调查报告》(《书法杂志》,2005年第4期);
《刘彦湖的意义》(《书法杂志》,2005年第3期);
《孙晓云访谈录》(《书法杂志》,2005年第1期);
《通州书法人的幸福生活》(《书法杂志》,2004年第5期);
《九人书法集评》(《书法杂志》,2004年第2~4期,署名履空);
《湖南当代青年书法现状扫描》(《书法杂志》,2004年第2期);
《从“乡村话语”到“城市话语” 》(《书法杂志》,2004年第1期);
《书法的三重节奏与当代“流行书风” 》(见:《首届“流行书风印风”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翰墨淋漓唱大风》(《中国书法》,2003年第9期);
《抚摸笺上的历史和艺术》(《中国书画》,2003年第8期);
《法度的守望者》(《中国书画》,2003年第8期);
《王铎书法六件》(《中国书画》,2003年第6期);
《感受刘彦湖》(《中国书道》,2002年第6期);
《当代“流行书风”面临的问题》(《书法导报》,)。
专辑专著:
《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肖文飞》(《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社,2011年);
《肖文飞书李白&梁园吟&卷》(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年9月);
《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从沈曾植看清末民初书法的丕变》(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当代书法十家——肖文飞》卷(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
《当代中青年书法家行草书长卷——肖文飞》卷(华夏翰林出版社,2006年2月);
《艺概丛书——肖文飞》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湖南十人书法篆刻作品集——肖文飞》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
1.望天_nEO_IMG.jpg (71.77 KB, 下载次数: 22)
13:34 上传
本帖最后由 流云 于
13:47 编辑
我对书法的认识肖文飞
一、书法“三理”
& & 物之理:即书写工具材料的性能。“笔软则奇怪生焉”,它的柔软造成了用笔以及由此产生的线条的丰富复杂性。还有纸张、墨等书写材料的性能对书写也有重要影响。这是自然之理,是物理层面的,也是技术层面的,对工具材料的运用必须符合其特性规律。
& & 字之理:汉字体现了中国人对空间处理的独特智慧。书法除了要满足造型艺术美的原则之外,还要符合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规定性,除了要以可识性为前提外,汉字的书写还具有一种先后顺序,即笔顺,书写必须照此展开。汉字的限定使其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规定性,但在保证汉字可识性的前提下,又可发挥书写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汉字进行变形,使书法的造型具有充分的延展性。
& & 情之理:情感的真实表达。情有大小以及共性与个性之分,如何使自己表达的是真“情”而不是假“意”?如何使自己表达的“小理”摆脱偏执和狭隘,而通“大道”?对文化的了解越深入,依托的文化背景越深厚,书法所呈现的情理越靠近这棵大树的根部,因它所依托的是一种穿越千古的最深厚最广泛的共性,因此,它所呈现的情感不会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它有别于个人矫揉造作、苍白无力的低吟浅唱。
& & 面对第一个层面的理,书法家就是一个手艺人,对工具材料习性的掌握越熟练越好,它是表达的基础。
& & 面对第二个层面的理,书法家是一个汉字造型艺术研究者,通过研究历代书法经典,找到一些符合个人特点的造型规律,从而表现出书法造型之美。
& & 面对第三个层面的理,书法家必须成为一个文化人,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文化、艺术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个人的“小理”能通向“大道。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物之理”是基础,“字之理”是中介,“情之理”是高度。
二、书法“三性”
& & 空间性:墨在书写材料上对空间的分割构成书法的空间性。
时间性:汉字具有笔画顺序,书写时按照笔顺依时间推进,一般一次完成,不可修改。
& & 语义性:书写可识别的汉字,构成了一定的语义。它对书写产生潜在的影响,如“大江东去”和“小桥流水”,如严整的律诗和相对自由的画论,给书写者带来的心理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三、书法审美的三个层次
& & 首先,是墨线所分割空间在视觉生理上造成的直觉感受。在这一点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判断大致相同,如对“黄金分隔”比例下空间的审美认同。
& & 其次,进入到笔墨层面。接收者根据书写留下的痕迹对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进行还原,从点画和书写节奏中获得审美体验。它需要接收者具备一定的书写经验,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书写经验越丰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越深刻,那么,这种还原就越具体和清晰。
最后,在上述的审美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上升到与社会、历史、民族、哲学等诸多因素的联系,并从中找到依据,得到验证,从而,使本是相对狭隘的个人审美上升成为一种以更为宏大深远背景为依托的共性审美。
& & 三者的审美愉悦程度依次递进。
四、传统书法的特点
& & 传统书法在中国艺术的殿堂里占据独特的中心位置,与文学、绘画相比,书法精英艺术的特质尤为突出,其话语权一直就由上流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所把持,历代书法艺术的参与者无不兼有士大夫、文人、学者的身份。
& & 实用性:书面沟通,表情达意。在这个层面上用汉字书写来称呼或许更为确切。文字乃表情达意的媒介,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汉字书写是书面沟通与交流的惟一方式,所有的典籍、公文、诗词文赋都不得不通过汉字书写来传达。
& & 生活性:汉字书写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部分。在古人的生活里,毛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汉字书写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部分,他们对毛笔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字书写的亲切和熟悉程度是当代人无法比拟的,许多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便是这些不经意的日常书写,如信札、文稿等。
& & 文学性:书法与文学相伴而生,完美匹配,高度和谐。许多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观照。同样也是彪炳史册的经典,如《兰亭序》、《寒食诗》等。在古代社会,书法与文学相伴而生,完美匹配,高度和谐。
& & 人格性:书法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修炼的手段,并被赋予道德伦理的人格涵义,书法是人格外化的结果。在古代社会里,书法作为文人士大夫人格修炼的手段,并被赋予道德伦理的人格涵义,书法是人格外化的结果,故而诸如“心正则笔正”、“人品即高,书品不得不高”的判断大量充斥于古代书论中。
& & 在传统书法中,上述四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和谐,实用性和生活性决定了书法(汉字书写)的大众参与,文学性和人格性则是精英们的属性。如果说书法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实用化和生活化则构成了这座金字塔庞大的基石,基石庞大的程度决定了塔尖的高度。
& & 在传统人文环境未曾改变之前,书法是一个完满自足的稳定系统,其自在自为的发展并未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危机。
五、传统书法在当代的困境
& & 到了当代社会,由于传统人文环境的日渐丧失,与之息息相关的传统书法的存在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书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先,钢笔和电脑的发明已经让当代人远离了汉字书写,书法已经与日常生活疏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变得不再不可或缺。
& & 其次,作为传统书法的最主要的参与者——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复存在,大多数的社会精英已经不再介入到书法领域而分流到其他领域,书法已从传统社会中的精英艺术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由一种生活技能转变为专业艺术。无形间导致了书法由中心向边缘的逐渐滑落。
& & 再次,书法形式并不适合现代诗文的表达,而选择新的书法形式来表达现代诗文,至今仍未见有成功的范例。当代书法在书写内容上千篇一律地抄写唐诗宋词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在这种意义上,书法介入当代生活的能力已经不可避免地减弱。
& & 最后,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已经不是当代社会人格的最高和惟一标准,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
& & 传统书法的诸多特质在当代被逐一抽空。
& & 有得必有失。当不得不卸下书法上的附加物,在缺失掉一份厚重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一份难得的轻松。书法由“他律”走向“自律”。我们终于可以轻装上阵,把更大的精力投放到书法本体。
视角转变:如把书法欣赏的最小单元由传统书法的“字”推进到“单元空间(被分割的最小空间)”的感受上,如“科学的汉字艺术观”的提出。把原来在传统书法中占第二位的元素提升到第一位,使书法更符合当代审美。
& & 向相关领域借鉴:书法既然作为当代艺术门类的一部分,它就无法游离于这个范围。书法必须从绘画、建筑、设计等艺术门类还有中西方艺术观念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成分,积极参与到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中去。
& & 外部的突围:把书法中的一些元素作为材料运用到创作中,但其所表达的核心已经不是书法,如“现代书法”、“学院派书法”、“书法主义”等,它离书法的内核如此之远,以致不被书法界的大多数所认同。
& & 内部的突围:它从书法的内部生长,仍然根植于传统,但它是把传统书法中本就具有的某种元素强化出来,使书法更能契合当代的审美,如“流行书风”和“艺术书法”,它的核心仍旧是书法的,但它强调的首先是基于视觉艺术角度下的书法。
七、未来书法的一种可能
& & 在当代,在用笔上与古人一争高下的机会并不多,而在空间构成上,古人或许还留给了我们机会。
& & 注重形式构成是当代书法的趋势。
但应该警惕目前书法界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即以牺牲时间性,来换取空间性。
& & 书法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共生体,二者无法截然分开,它表现了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认识。空间性是书法与其他视觉艺术的共通点,而时间性则是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也即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前述所说书法首先是一门视觉艺术,并不意味着对时间性的放弃。如果过分强调书法的空间性也即它的视觉构成,放弃时间性的同时,也就放弃了书法的核心。
& & 当代书法有可能在空间上获得突破,从而对当代艺术做出贡献,但这种空间应该是中国特征的,而不能从属于西方绘画中的抽象构成。西方的抽象绘画艺术完全从视觉出发,它所形成的空间大都是一些简单、机械的几何形,而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共生,使得中国书法形成了圆融、有机、丰富的不可名状的美妙空间,它源自于中国人对时空的独特理解,根植于中国文化这棵大树,是中国哲学、美学的具体呈现。
& & 注重形式构成是当代书法的趋势,但如何不让它流于机械和表面,这是当代书法面临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传统经典中,不乏在造型上很过分者,但它“理”在其中,松与紧、疏与密、放与收,期间的转换过度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它应该是一种合理、有机、圆融的自然呈现,而不是简单生硬的摆放。
(125.15 KB, 下载次数: 55)
13:41 上传
(172.41 KB, 下载次数: 47)
13:42 上传
(217.14 KB, 下载次数: 36)
13:42 上传
(207.48 KB, 下载次数: 44)
13:43 上传
(187.18 KB, 下载次数: 45)
13:43 上传
(279.18 KB, 下载次数: 26)
13:44 上传
(180.98 KB, 下载次数: 38)
13:44 上传
(201.91 KB, 下载次数: 37)
13:45 上传
Powered by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最精彩的表演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填补他的空虚。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小题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小题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小题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A.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报答祖国和人民。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D.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最精彩的表演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填补他的空虚。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小题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小题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小题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A.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报答祖国和人民。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D.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最精彩的表演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填补他的空虚。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小题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小题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小题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A.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报答祖国和人民。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D.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科目:最佳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A.“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错误,梅兰芳早在移家香港之前就已蓄须明志。B.川喜多长政与梅兰芳不是老友关系,他们只是有一面之缘。D.“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错误,本文没有描写梅兰芳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而是重在突出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小题2:试题分析:“最精彩的表演”,是指日本人邀请梅老表演时,他为了拒演而采取的虚与委蛇的掩饰和应对,又指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精彩表演。这次表演,不仅显示出梅老精湛的演技,又显示出他的机敏与睿智。他没有单纯的硬生生的回绝,而是用这样智慧而精彩的表演来婉拒,既保存了自己,又给全国人民留了眼福。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通过台上台下的精彩表演,有利于表现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增强文章的主旨。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抗战期间,梅兰芳谢绝舞台,移家香港,甘于淡泊的生活,决不以精湛的技艺取媚敌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洁的人格;另一个是抗战胜利以后,梅老精湛的演艺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小题4:试题分析:该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明确自己的观点,又能联系文本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当代书画家排行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