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是哪个星云图片超清

那些漂亮的星云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的图书馆
那些漂亮的星云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大家可能都以为如上图这些照片是直接拍摄出来的,那些星云原来就是这么的色彩丰富,令人惊艳。但其实每张图片从一开始的捕捉图像资料到最终出现到我们的彩色屏幕里,是经过很多层的加工和处理的。而那些外太空的巨人们,可能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漂亮。图1是马头星云IC 434(右上)和NGC 2023星云(左下)的两张合照,上面一张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大部分星云照片一样,是处理过的。而另一张是所谓的“自然色彩”(Natural Color)照片,基本纪录了马头星云由人眼观察时会看到的样子。对比了两张图片,大家可能会有点失望。想问说为什么科学家,媒体,要捏造图1当中这么绚丽的色彩来欺骗我们呢?其实不是这样的。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了,这两张图包含的资讯是不同的。上图中左下角的NGC-2023星云明显多包含了很多细节。也就是说,上图并不是从下图修改过去的,我也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多出来的细节不是人画出来的。那这些细节是从哪来的呢?还有下图中绚丽的紫色到上图怎么就消失了呢?这就得从颜色到底是什么说起了。所谓颜色,其实只是我们人眼对于光线,又称电磁波的波长的一种感知。我们把 620–750 纳米 (10-9m) 波长的光称为红色,570–590 纳米称为黄色,450–495 纳米称为蓝色,等等。而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光的波长是超出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范围的。比如说红外线,紫外线,等等。而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其他波长的光就跟可见光一样重要。且其他波长通常能提供可见光所不能提供的资讯,比如说黑洞,在可见光下是完全漆黑的,但在它边缘被高速加速的物质所释放的X光,就能被我们探测到。图1上面那张图,其实拍摄的时候是用三个近红外线窄带滤镜拍摄的。换句话说,这张图片的三个颜色,红绿蓝,其实分别代表了三个波长范围,但这三个波长范围并不是原来红绿蓝代表的三个波长范围,而是三个属于红外线的波长范围。所以其实第一张图并没有任何欺骗人的成分,只是因为它原来的三种颜色是我们看不到的,为了要让我们看到,就只能用红绿蓝来替代原来的颜色了。大部分星云照片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是分好几次拍摄的。每次拍摄会使用不同的滤镜,只让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并分别得到一张灰度照片。从黑色到白色的灰度代表那一格的感光元件在照片曝光时探测到的光子数量,又叫光的强度(Intensity)。黑色代表完全没有任何光照射到那一格,白色则代表很大数量的光子被那一格的感光元件侦测到了。天文学家大部分时候都只分析这些灰度照片。图2显示了猎户座大星云在不同滤镜下的三张照片。乍看可能感觉差不多,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波长提供了不同的细节。图三列出了哈勃望远镜上装备的滤镜。所以每张我们看到的哈勃望远镜图片其实是好几张透过不同滤镜照出来的照片合成的。而这个合成的过程中,很重要也很主观的一步就是分别为不同的波长范围加上颜色,为了要达到最美观的效果,很多时候被分配的颜色不一定是红绿蓝,褐色和奶油色之类的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请千万不要为了你看到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而感到沮丧。虽然颜色是后来加上去的,但单个滤镜照出来的照片绝对不会被分配两种颜色,且在同一张成品照片中,不同的颜色绝对是代表不同的波长范围的。也就是说成品图片表达的资讯还是和那些灰度图片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法变的更被大众接受了。通过把不同的颜色加到不同的波长范围上来让我们看得到这些我们肉眼原来没办法直接看到的“颜色”,不也是一件很值得感到惊叹的事吗?拍摄星云的滤镜主要有分窄带(Narrowband)和宽带(Broadband)。星云发出的光线波长很特殊且固定,容易被从城市光害的光中区分开来。窄带滤镜指的是只让很小一段波长范围(通常小于22纳米)的光通过的滤镜。宽带滤镜允许的范围则大得多,但两种都可以很有效的排除掉卤素灯和荧光灯发出的光线。宽带滤镜没办法有效排除一些LED灯发出的光线,但对于一些比较暗淡的目标来说,在地面上进行观测时窄带滤镜提供的光线太少了,不足以成像。所以两者各有利弊。除了波长以外,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其他事情需要担心。首先,因为大部分要拍摄的物体都很暗淡,照片曝光时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让足够多的光子被感光原件所捕捉。但是因为地球在旋转,时间长了就会偏掉,为了要让望远镜一直对准同一个目标,就必须要让望远镜和物体一起移动。还有,为了减少光学色差,精确一点的望远镜如哈勃望远镜是没办法拉远拉近的,因为那样会改变镜片的排列,所以通常每次能照到的范围都是固定的,而这个范围通常很小,要得到一张大的就得用很多张小的拼接而成。你看,每张我们最终看到的成品图片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拍摄过程,并且拍摄后还要经过上色,拼接等后期处理。说了这么多,希望以后你看到那一张张的天文照片的时候,除了感叹宇宙的伟大及壮丽以外,也能看到背后人员所付出的努力。下面这段两分钟的视频,以螺旋星系NGC3892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哈勃图片从拍摄到制作的完整过程,由@柚子木字幕组 翻译制作.资料来源: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25张照片告诉你:宇宙到底是什么鬼
我的图书馆
25张照片告诉你:宇宙到底是什么鬼
日,近地轨道上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就已经升空整整25年了。【图片来源:NASA】1990年那一年,我初三,疯狂的想恋爱,90%的90后都还在各自父母里器官里或还是胚胎。那一年的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从美国肯尼迪中心发射升空,将哈勃空间望远镜送上了近地轨道。谁都不知道,它将带回什么?25年后,我壮年得想豁出去创业,而哈勃却看着那遥不可及的一切。四十不惑,可看完哈勃的照片,瞬间感慨,人生何苦这么拼;然后,天文学家取名能力绝对中二水平。木星和它的大红斑。【图片来源:NASA】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里存在复杂的活动,包括相对移动的云带和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旋转着的风暴。规模最大的一个风暴,被称为木星大红斑。自1632年被发现以来,大红斑一直存在至今。哈勃发现,木星大红斑的长轴正以每年930千米的速度缩短,形状也渐渐从卵形变成了圆形。按照这样的速度,大红斑会在4年内变成正圆形。土星及其光环和卫星。【图片来源:NASA】土星拥有美丽的光环。每隔大约15年,土星的光环就会侧对着我们一次,有时候几乎会消失不见。这张摄于日的照片上,土星光环就几乎要侧对着我们。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正从土星前方经过,并将阴影投在了土星表面。如果足够仔细的话,你还能在土星圆面上找到白色的土卫一和它投下的小小影子。猎户座大星云。【图片来源:NASA】1300光年外的猎户座大星云,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形成区,有成千上万颗恒星正在这里诞生。哈勃拍摄的这张照片,展现了这片星云中的诸多细节,揭露了新生大质量恒星与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之间复杂的互动。马头星云。【图片来源:NASA】马头星云是天文学里最具标志性的暗星云之一。在可见光波段,它遮挡了背后的星光,留下了一个形似马头的黑色剪影。而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这张红外照片,能够看穿不透光的尘埃,给马头星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行星状星云NGC 5189。【图片来源:NASA】行星状星云是类似太阳的中等恒星临近死亡的一个短暂阶段。当一颗垂死的恒星快要耗尽核心的燃料,它会抛出大部分外层物质,然后被恒星残骸发出的紫外辐射照亮。距离地球1800光年的NGC 5189,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现出了极其复杂的结构。哈勃望远镜的这张照片,帮助天文学家构建起了这类星云的3维结构模型。猫眼星云。【图片来源:NASA】猫眼星云是最早被人发现的一批行星状星云,哈勃望远镜揭露了其中惊人复杂的结构。借助这张照片和后续的一系列观测,天文学家再现了这颗垂死恒星生命最后阶段复杂的演化过程。行星状星云NGC 6302。【图片来源:NASA】距离地球3800光年的NGC 6302,有时又被称为蝴蝶星云。这只太空蝴蝶的翅膀,其实是温度超过2万摄氏度的炽热气体,翅展超过2光年。哈勃的照片揭露了星云中央不可见的那颗垂死恒星抛射这些气体的历史。猴头星云中的尘埃柱。【图片来源:NASA】猴头星云是距离地球约6400光年的一片恒星诞生区域。哈勃拍摄的这张红外照片,只展示了猴头星云“眼”部的一片很小的局部。星云中心刚刚形成的大质量恒星驱散了星云中的尘埃,它们发出的紫外辐射在尘埃中雕琢出了巨大的柱状物。蟹状星云。【图片来源:NASA】蟹状星云是1054年出现的超新星——天关客星的遗迹,距离地球6500光年。哈勃望远镜的这幅拼图,是迄今最清晰的蟹状星云照片。星云的中心有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中子星,直径仅有19千米,正以每秒30圈的速度高速旋转。船底座星云。【图片来源:NASA】船底座星云,距离地球7500光年,是一大团气体和尘埃,恒星的诞生和死亡都在其中上演。哈勃的照片展示了其中恒星诞生的惊人细节。半人马座Ω星团的核心。【图片来源:NASA】半人马座Ω星团,是银河系里大约150个球状星团里最大的一个,距离地球1.7万光年,包含近1000万颗恒星。哈勃望远镜观察了这个星团最密集的核心区域。这些恒星丰富的颜色透露了它们自身的许多信息。利用不同时间哈勃拍摄的照片,天文学家已经测量了其中超过10万颗恒星的运动。麒麟座V838。【图片来源:NASA】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一圈光晕,包裹在麒麟座V838这颗变星的周围。这颗变星在2002年1月短暂变亮,光度一度达到太阳的60万倍。如此明亮的星光向外传播,由近及远依次照亮了变星周围的尘埃云,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回光(light echo)现象。哈勃望远镜连续几年对它进行了观测,目睹了这圈回光从出现到扩散再到消失的全过程。恒星形成星云NGC 3603。【图片来源:NASA】NGC 3603是银河系船底座旋臂上一个重要的恒星形成区域,距离地球约2万光年。它的核心处有一个恒星“珠宝盒”,包含成千上万颗年轻恒星,是银河系里质量最大的年轻星团之一。这些恒星发出强劲的紫外辐射,在星云里开辟出一片空洞,才让我们有机会毫无遮挡地看见这片星光。超新星遗迹。【图片来源:NASA】飘浮在星空之中的这个宇宙气泡,看似乎精致优雅,实际上却是一场剧烈爆炸的遗迹。这个超新星遗迹距离地球16万光年,位于银河系的伴星系——大麦哲伦云中。这个气泡宽约23光年,仍在以每秒5000千米的速度向外扩张。为了探究它的成因,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拍摄了这张照片。他们发现,这颗大约400年前爆炸的超新星,很可能是两颗白矮星碰撞的结果。蜘蛛星云的核心。图片来源:NASA距离地球17万光年的小麦哲伦云中,有数百万颗年轻恒星集中在蜘蛛星云的核心。这是邻近星系中最明亮的恒星形成区域,也是迄今所知最大质量恒星所在的区域。哈勃的照片揭示了其中恒星诞生的多个不同阶段,并辨认出了数十颗质量超出太阳100倍的大质量恒星。星团NGC 602。【图片来源:NASA】哈勃拍摄的这张照片,展示了银河系伴星系小麦哲伦云中的这样一个场景:一团年轻的恒星发出强劲的辐射,正在蚕食不久之前它们从中诞生的气体和尘埃云。借助哈勃的观测,天文学家发现这团恒星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中心处的大质量恒星形成于大约400万年前,外围的其他一些恒星则形成于约100万年前。星系M83。【图片来源:NASA】尽管比我们的银河系小得多,M83产生恒星的速度却比银河系快得多,因而被称为星暴星系。这个旋涡星系的旋臂上点缀着许多粉色的氢气云团,那里是新的恒星正在诞生的地方。借助哈勃望远镜,天文学家调查了M83中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消亡。草帽星系。【图片来源:NASA】草帽星系宽约5万光年,距离地球近2900万光年。借助哈勃望远镜,天文学家在这个星系的中心找到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0亿倍,是邻近宇宙中最大的黑洞之一。哈勃望远镜还在草帽星系里发现了2000多个球状星团,是银河系球状星团数目的10多倍。旋涡星系NGC 1300。【图片来源:NASA】NGC 1300是棒旋星系的典型代表,它们的旋臂并非源自星系的中心,而是从一条直棒的两端向外延伸。最近有观测表明,我们的银河系也是一个棒旋星系。哈勃拍摄的这张照片,展示了棒旋星系中前所未见的细节特征。借助哈勃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今天的旋涡星系约有65%拥有棒状结构,而在70亿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0%。触须星系。图片来源:【NASA】6500万光年以外的触须星系,是离我们最近的碰撞星系之一。两个旋涡星系的这场命运之战始于几亿年前,并在两个星系身后甩出了长长的“触须”。哈勃的这张照片着重揭露了星系碰撞的核心区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程度两个星系由于碰撞而导致的恒星形成过程。斯蒂芬五重星系。【图片来源:NASA】斯蒂芬五重星系,是5个看起来似乎挤成一团的大星系,不过其中有一个星系是打酱油的,跟其他4个星系相距甚远,只是刚好出现在同一个方向上。在哈勃拍摄的这张照片里,很容易把两者分开。那个偏蓝的星系,距离地球仅4000万光年,而其他偏红的星系,距离地球约有2.9亿光年。相互作用星系Arp 273。【图片来源:NASA】哈勃拍摄的Arp 273,展示了两个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影响而变得形状扭曲的旋涡星系。较大星系的最外侧旋臂,被拉成了一道星环,缠绕在星系周边。这一特征暗示,较小的星系曾经从较大的星系中穿过。星系团阿贝尔2744,哈勃边疆场。【图片来源:NASA】哈勃边疆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将最顶尖的望远镜,与自然界最强大的透镜结合,将我们遥望宇宙的能力扩展到最远。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物质结构,由于质量庞大,它们的引力足以弯曲从中穿过的光线,从而放大、增亮和扭曲它们背后的星光——这便是引力透镜。阿贝尔2744是哈勃在边疆场计划中借助的第一个引力透镜,透过这个遥远的星系团,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暗、最远和最小的星系,距离地球超过130亿光年。星系团阿贝尔370。【图片来源:NASA】在哈勃拍摄的这张星系团阿贝尔370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许多扭曲的光条。这些都是星系团背后更遥远的星系,它们的影像被阿贝尔370的引力扭曲了。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在星系团中看到如此强烈的引力透镜效应。利用这些扭曲的影像,天文学家能够计划星系团的质量,以及物质在其中的分布。研究显示,这个星系团是由两个较小的星系团合并而形成的。哈勃超深场。【图片来源:NASA】这是宇宙的一块小小“切片”,散布着远近不同的星系,透露了星系随宇宙时间演化的故事。在这张“切片”里,可以看到大约1万个星系,有些刚刚诞生,有些尚在成长,有些已经成年,还有些行将死亡。研究这些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星系,可以帮助天文学家了解星系的形成与深化。这张能够揭露宇宙历史的照片,就是哈勃超深空场(Hubble Ultra Deep Field)。谨以25张照片,祝哈勃空间望远镜25周岁生日快乐!
馆藏&1111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求问这个是哪个星云,ngc2237嘛,有木有别的图?_天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7,808贴子:
求问这个是哪个星云,ngc2237嘛,有木有别的图?收藏
绿色建筑,建材,装修,设计尽在绿建家APP客户端,绿建家汇集建筑建材行业
当然不是2237,而且这种星系估计就这一种图(或很少的几种),因为这种星系应该会非常小,普通爱好者没办法拍。(应该是NGC2936,只有1.7分)
如果你一定要其他的图的话……
海豚星云?
去一些特殊星系星表上找,如arp,vv
sh2—308 海豚星云?
海豚星系,忘了在哪看到的了
这个才是真ongc2237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火车在她背后擦身而过,情况十分惊险。
派出所进行调查取证,依法对谢某某予以拘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大家可能都以为如上图这些照片是直接拍摄出来的,那些星云原来就是这么的色彩丰富,令人惊艳。但其实每张图片从一开始的捕捉图像资料到最终出现到我们的彩色屏幕里,是经过很多层的加工和处理的。而那些外太空的巨人们,可能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漂亮。
  图1是马头星云IC 434(右上)和NGC 2023星云(左下)的两张合照,上面一张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大部分星云照片一样,是处理过的。而另一张是所谓的“自然色彩”(Natural Color)照片,基本纪录了马头星云由人眼观察时会看到的样子。
  对比了两张图片,大家可能会有点失望。想问说为什么科学家,媒体,要捏造图1当中这么绚丽的色彩来欺骗我们呢?其实不是这样的。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了,这两张图包含的资讯是不同的。上图中左下角的NGC-2023星云明显多包含了很多细节。也就是说,上图并不是从下图修改过去的,我也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多出来的细节不是人画出来的。
  那这些细节是从哪来的呢?还有下图中绚丽的紫色到上图怎么就消失了呢?这就得从颜色到底是什么说起了。
  所谓颜色,其实只是我们人眼对于光线,又称电磁波的波长的一种感知。我们把 620C750 纳米 (10-9m) 波长的光称为红色,570C590 纳米称为黄色,450C495 纳米称为蓝色,等等。而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光的波长是超出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范围的。比如说红外线,紫外线,等等。
  而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其他波长的光就跟可见光一样重要。且其他波长通常能提供可见光所不能提供的资讯,比如说黑洞,在可见光下是完全漆黑的,但在它边缘被高速加速的物质所释放的X光,就能被我们探测到。
  图1上面那张图,其实拍摄的时候是用三个近红外线窄带滤镜拍摄的。换句话说,这张图片的三个颜色,红绿蓝,其实分别代表了三个波长范围,但这三个波长范围并不是原来红绿蓝代表的三个波长范围,而是三个属于红外线的波长范围。
  所以其实第一张图并没有任何欺骗人的成分,只是因为它原来的三种颜色是我们看不到的,为了要让我们看到,就只能用红绿蓝来替代原来的颜色了。
  大部分星云照片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是分好几次拍摄的。每次拍摄会使用不同的滤镜,只让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并分别得到一张灰度照片。从黑色到白色的灰度代表那一格的感光元件在照片曝光时探测到的光子数量,又叫光的强度(Intensity)。黑色代表完全没有任何光照射到那一格,白色则代表很大数量的光子被那一格的感光元件侦测到了。天文学家大部分时候都只分析这些灰度照片。图2显示了猎户座大星云在不同滤镜下的三张照片。
  乍看可能感觉差不多,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波长提供了不同的细节。图三列出了哈勃望远镜上装备的滤镜。
  所以每张我们看到的哈勃望远镜图片其实是好几张透过不同滤镜照出来的照片合成的。而这个合成的过程中,很重要也很主观的一步就是分别为不同的波长范围加上颜色,为了要达到最美观的效果,很多时候被分配的颜色不一定是红绿蓝,褐色和奶油色之类的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请千万不要为了你看到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而感到沮丧。虽然颜色是后来加上去的,但单个滤镜照出来的照片绝对不会被分配两种颜色,且在同一张成品照片中,不同的颜色绝对是代表不同的波长范围的。也就是说成品图片表达的资讯还是和那些灰度图片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法变的更被大众接受了。通过把不同的颜色加到不同的波长范围上来让我们看得到这些我们肉眼原来没办法直接看到的“颜色”,不也是一件很值得感到惊叹的事吗?
  拍摄星云的滤镜主要有分窄带(Narrowband)和宽带(Broadband)。星云发出的光线波长很特殊且固定,容易被从城市光害的光中区分开来。窄带滤镜指的是只让很小一段波长范围(通常小于22纳米)的光通过的滤镜。宽带滤镜允许的范围则大得多,但两种都可以很有效的排除掉卤素灯和荧光灯发出的光线。宽带滤镜没办法有效排除一些LED灯发出的光线,但对于一些比较暗淡的目标来说,在地面上进行观测时窄带滤镜提供的光线太少了,不足以成像。所以两者各有利弊。
  除了波长以外,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其他事情需要担心。首先,因为大部分要拍摄的物体都很暗淡,照片曝光时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让足够多的光子被感光原件所捕捉。但是因为地球在旋转,时间长了就会偏掉,为了要让望远镜一直对准同一个目标,就必须要让望远镜和物体一起移动。还有,为了减少光学色差,精确一点的望远镜如哈勃望远镜是没办法拉远拉近的,因为那样会改变镜片的排列,所以通常每次能照到的范围都是固定的,而这个范围通常很小,要得到一张大的就得用很多张小的拼接而成。
  你看,每张我们最终看到的成品图片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拍摄过程,并且拍摄后还要经过上色,拼接等后期处理。说了这么多,希望以后你看到那一张张的天文照片的时候,除了感叹宇宙的伟大及壮丽以外,也能看到背后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下面这段两分钟的视频,以螺旋星系NGC3892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哈勃图片从拍摄到制作的完整过程,由@柚子木字幕组 翻译制作.
  资料来源:
  一:维基百科:“天文滤镜”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tronomical_filter
  二:哈勃望远镜网站:“天文图片处理简介”
  http://www.spacetelescope.org/projects/fits_liberator/improc/
  三:哈勃官网:“图片背后:颜色”
  http://hubblesite.org/gallery/behind_the_pictures/meaning_of_color/
  四:Russell Croman 天文照片网:“自然色彩下的马头星云IC 434和NGC 2023星云”
  http://www./photo/id1071.html
  五:安的天文新闻:“马头星云IC 434和NGC 2023星云”
  /photo-gallery-ii/nebulae-clouds/the-hidden-fires-of-the-flame-nebula/
  六::“图片背后的真相:哈勃望远镜真正看到的”
  /8059-truth-photos-hubble-space-telescope-sees.html
  七:世界科学日网:“卸妆后的星星们”
  /2015/01/stars-without-makeup/
  来源:NASA中文
编辑:Lixy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中科院物理所
1688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云图片超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