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才子佳人乾隆皇以图吟诗一首,万分感激?

风花雪月—— 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一) 作者:脂砚斋生
我的图书馆
风花雪月—— 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一) 作者:脂砚斋生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一) 作者:脂砚斋生
卷二】 冯延巳  【派别】 南唐派  【文集】 《阳春集》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南唐的钟灵毓秀孕育出了一个久负盛名的词人,他就是冯延巳,正中用手中的五彩之笔,开北宋一代之风。他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评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二后主词皆在《花间集》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正中之词虽然还在小令范围之类,依然摆脱不了五代时期的词风,但词至正中之时意境渐大,不再拘限只追求词藻之华丽,而臻词之上乘境界。正中之词善造清语,每以忧患自省,词中饱含了词人的满腹情感,难怪在五代词人中倍受赏识。  正中大造堂庑,宋人步其后尘,继而升堂入室。如果正中再世恐怕此事亦是他最感到畅快而津于乐道了。因为有后人传其衣钵,而使正中得以词源远流长。刘融斋在《艺概》中言: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也足见正中词魅力之深。  虽然正中同飞卿非同时代之人,但后人评价两人时经常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两相比较,自是泾渭分明。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言: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正中,淡妆也。一浓一淡,不仅体现了两位词人的创作风格及兴致趋向,这也和两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极其有关。飞卿一介落魄文人,混迹于青楼酒馆之中;正中却是位及权臣,当正襟危坐。这也是正中词被同叔和永叔喜好的一点原由。另一方面浓淡之说更是论尽了花间派和晚唐派的相异,不可混为一谈。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一中言:正中词为五代之冠,高处入飞卿之室,却不相沿袭,时或过之。又云:正中词如味摩诘之诗,字字和雅,晏欧之祖也。从此处也不难看出,后人还是更看重正中之词,由此正中当在飞卿之上。  词话有一则趣事,据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卷五十九引《雪浪斋记》记载,王安石与黄庭坚两人对话,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答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  文中所言“小楼吹彻玉笙寒”当是后主之父李璟所作。而细“雨湿流光”为正中之词。当荆公误记。这也看出南唐君臣所作词相近自成一体,而荆公倍推崇正中之词。  正中虽然官高却是和寡,在其词集中找不到与时人相酬之作,这在后来的词人中是非常罕见的。正中所遗存的资料太少,无从考证其缘故。陆游在《南唐书》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南唐李国主尝责其臣言,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其臣即对言,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龙颜大悦。  此臣乃冯延巳。此事为正中词中一句被中主疑以为有影射南唐江山不稳的痕迹,故诘问之。此事若发生在清朝,等待正中的或许就是一场严酷的文字狱。北宋的大才子苏东坡因此类事被谤栽了一个大跟头,一起乌台诗案就将他从京城贬到离京师千里之外的僻野黄州。正中虽然屡被遭朝人弹劾,但大多都是化险为夷,有时还因祸得福,因此而升官,可见正中同中主君臣关系不是一般。  正中留有词集《阳春集》,却受到了后人质疑为他人之手伪作,并言词人不可能将自己集子称作阳春白雪,这点想来是没有道理的,仅凭推测不足成信。同时陈世修为《阳春集》作序,这篇词序成了继欧阳炯作的《花间词序》后的另一篇重要词评。据陈自己称为冯延巳曾外孙,若《阳春集》为伪作,陈世修对此事应是知晓。  正中词混入其它词家之词甚多,五代之时词作多有缪其姓氏,不辨一二。争论最大的还是《蝶恋花》(庭院深深)到底是否为正中所作,大多数人认为是欧公所作,但此词亦见存于《阳春集》中,且如果正中词少此首则会失色不少,而欧公佳作甚多,自是无关紧要。  正中何以着淡妆,那么来看看他的词作,看正中是如何诠释深美宏约四字。正中作《鹊踏枝》十四阙,可见他对此词牌情有独钟。也许是有一种捡尽寒枝不肯栖却又无可奈何之感。个人认为最负盛名莫过于此首: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此词论及的一种新愁旧恨,一种无可名状的忧伤之感,一种欲说还休的惆怅始终萦绕在身前。词人借酒消愁,却是愁上加愁。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残忍的是美人迟暮,物是人非。想来是悲伤之语了。正中作为富贵闲人,却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思,这和晏殊是相通的,决然不是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愁情,却也不是刻骨铭心的。有的只是稀淡,很朦胧,似有似无。是对灵魂的孤独作出内心的独白。新月升生来了,与眼前的树林相平,户外的行人都归去之后,词人独自还伫立在一座没有遮拦的桥上,任夜风盈袖。万分孤寂,一片凄清,不染纤尘。  此词极其新清,深婉含羞。正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在词作中非常传神。他能抓住极细微处而画出大境界,作不凡状。试看其闺思情词《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此篇正是那首差点给正中带来祸患的名词,起首二句就出大手笔,境界全出。俞陛云评言:如絮浮水,似沾非沾。当是一种奇景。惹得我每次在西湖水边看见满湖的春水荡漾就禁不住吟咏此两句。唐古诗有云:妾心如古井,波澜誓不起。这里却是大相庭径,所见之处为一佳人春心大动。前面唐古诗给人沉郁之感,而正中词则活泼轻快。  佳人行走在幽香的小径上漫不经心地摘下红杏花蕊,抛入池中引鸳鸯为戏。陈庭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手捋红杏蕊,所谓无情之处都有情也”。触景生情,鸳鸯戏水,引出佳人终日望君君不至言。鱼幼薇有诗云: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温飞卿有词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都说的是这种相思之情。佳人听到鹊叫,抬头闻喜又是空,带来的恐怕只是更大的失望与悲伤。  正中出入清词艳曲而不露拙迹,真乃学迹天人。无怪乎宋人亦要寻其痕迹。荆公推崇正中之词,犹看好细雨湿流光一句,此句乃出自于《南乡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倖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此首开头一句便使整篇大放异彩,有名句而非名篇。颇似中唐的韩孟诗派追求练字之术,讲究神来之笔。便有了孟郊贾导苦吟诗人称号,此风气还延及至宋朝,使宋诗意境渐小,词亦僵化,终不能和唐诗媲美了。  正中此篇正是一句救了全篇。俞陛云在《唐宋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言:起两句情景并美,下阙梦与杨花迷离一片。结句何幽怨乃尔。极是中肯的言语。  无边的丝雨润湿了青草,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泽,让人一见倾心。王国维赞之能摄春草之魂。愁恨与小草一样春去春来春又生。烟锁秦楼,一腔心事,无处可诉,茫茫而顾,作断肠语。此言见朝朝夕夕之思之深、望之切,俨然一深闺怨女,让人不禁想起太白的句子“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下阙思极而梦,梦会却是无凭。一日就这样惆怅而过,独自怎生得黑。却见那斜阳,在烟柳断肠处。佳人只能将满腹的相思化作盈盈粉泪,无可奈何,幽怨动人。  冯延巳生长于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时期,全国都处于对峙之中。偏于江南一隅的南唐之国已是岌岌可危。自举兵伐闽楚败绩之后,国家元气大伤,自顾不暇,更无余力挥师北上。后主此时沉浸于歌舞升平的享乐生活中,对朝政不予过问。直到周师南侵,犹存已久的党争越演越烈,由于正中一向以才艺自负,狎侮朝士,招人嫉恨。此时朝士群起而攻之,颇为凄凉。正中作为南唐重臣而无力匡扶济世,又成为政敌攻击的目标,注定了他要以悲剧收场。  公元九百六十年,赵匡胤称帝,也就是在这一年,这个饱负才名的孤独老人悄然永远离开了人世。  深沉哀悼中……      【小传】: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人。后唐中主李璟少时在庐山筑读书堂,曾侍读左右,为元帅府掌书记,元宗(即中主)时由谏议大夫累官至同平章事,后改太子少傅、太傅。延巳少有才学,长而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工诗,尤喜为乐府词,是五代著名名词人。卷三】 韦庄  【派别】 花间派  【文集】 《浣花集》     春日杏花吹满头 陌上年少足风流    花间词林中的两位堪称翘楚的才子词人,一为温庭筠,另外一个就是韦庄了。前者在前卷中已经介绍,这里不予赘言。温韦词皆以柔美、绮丽、温婉为典范,但韦庄似乎更素淡、清新妩媚些。  端己出生一个书香门弟之家,家学渊源深厚。他的四世祖便是中唐别具风格的大诗人韦应物,相信大家还记得他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被称为效仿陶渊明最神似的一位诗人。《蔡觉夫诗话》中有云,: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惟韦苏州,白乐天尝有效其体之作,而乐天去之际亦远甚。此词对韦应物评价甚高,端己有其曾祖遗风,词作中有一股凛然之清气。在唐朝中亦有人与此事相仿,即诗圣杜甫及其祖父“文章四友”杜审言,历史总是在某个角落惊人地相似。  端己的一生极其坎坷。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唐风流才子元稹颇有相似,元稹亦出生于寒泊之家。然端己大半生困顿场屋(场屋代指科举考试),而元稹少年之时就已得志。端己一直到四十五岁时才应举,原以为终于可以封官荫子,却不料黄巢军攻占京城长安,国家政局动乱,就连皇帝都仓皇出逃。端己的夙愿又一次落空,生逢乱世,只能落得到悲剧结局。
  关于端己因为生活困顿郁不得志而致使性情大变,此有史料记载。张骛的《朝野佥载》中言:韦庄颇读书,数米而炊,称薪而爨。炙少一脔而觉之。一子八岁而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其忆念也,呜咽不自胜,唯悭吝耳。何以造成端己如此淡薄寡情,书言两字悭吝,我看不尽然。世间哪有不怜惜子女的父亲。况韦庄为一饱学之书生,仁礼道德皆晓。以悭吝解释不合伦理常情。端己家贫寒交迫,居家度日委实艰难。又逢乱世,自己久习诗书而不见擢第,长期生活和精神上的双层摧残和打击使得我们这位才子词人作出不合情之举,绝非本能使然。  感情复杂的词人,在幼年时期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那时还是一天真烂漫的稚童,与诗仙李白儿时极其相似,调皮活泼且好玩耍。据《太平光记》中记载云:韦庄幼时常在下邽县侨居,多与邻诸儿会戏,下邽亦为白居易的故乡。后来端己追思往事,寻其遗踪时赋诗云: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书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搜寻对韦庄的映象,此是绝无仅有的。  往往词人都会得到一些别号,如有名的“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分别为秦观与柳永,“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分别为张先与宋祁。我们的韦大才子曾也得到一名号为“秦妇吟秀才”,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云:蜀相韦庄应举时,黄巢犯阙,着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荘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从中可以探得端己对这个名号不接受,并感到极其不光彩,认为是人家所谤之言,而郁郁不乐。我看端己大不必如此,人家送与名号,正说明《秦妇吟》一诗在当时影响甚广,人诗合一,更能增添个人影响。说不准韦庄为王建所赏识登上蜀相之位还与此诗有关联。不要小看了一首小诗,当年王维受安禄山伪职就因一首凝碧宫诗而免遭杀身之祸。  刘载熙称唐五代词“儿女情长,风云气少”,后代对韦庄词之评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弦上黄莺语,端己词也,其词品亦似之。又云:韦端己词,骨秀也,所以王氏认为温韦之精艳所以不如正中者,意境有深浅也。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景。又云:词至端己者,语渐疏,情意却甚厚,虽不及飞卿之沉郁,亦古今绝构也。所以陈氏认为两宋词人可以越五代,而不能越飞卿端己者。对于各家所持的观点,各有侧重之处,两人各是词论中的巨擘,自有其可取之处。欲显端己本来面目,还须细细解读文本。     试看其名篇《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   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关于江南自古便是有着“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花繁柳叶地温柔富贵乡。此处所及的江南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西蜀之地。当时的中原尚有战事,长安仍被黄巢占领,此首为劝留之辞。  此篇写尽了江南的佳丽,清新舒徐,为天生好言语。端己此处应是得乐天《忆江南》之妙,极尽溢美之词。宋人晏殊对此篇甚是喜欢,而将“春水碧于天”在自己词中强用之。唐人皇甫松有佳句“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词人抓住了雨声这一意境,在画船里或握卷夜读或与友共斟。那落在唐诗宋词里的雨点,是何等的撩人情怀。怪不得自视孤高的林妹妹独喜欢李义山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过却是悲了。  美人当垆卖酒,也实是一道靓景了。景美亦要佳人来衬托。想起乐府《羽林郎》中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汉代司马相如卖酒文君当垆的的故事还萦绕在耳边,皓腕凝霜雪,这该是一个如何菀若天仙般的女子呀。    端己运密于疏,他擅长用简洁的笔触勾出主人公的心思。他的那篇《思帝乡》写得煞是好看。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词篇凸现了一幅清新隽朗爽的画面。天朗气清,杏花飞舞,落满青丝。严蕊有词云“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而这里却见一涉世未深的天真少女与一翩翩美少年郎陌上相逢时,发出了内心真挚、浓烈、火热的独白。其实这也不算奇怪,唐时风气开化,尚有自由爱恋之风。只是这一风俗经宋时因朱熹一句“存天理,灭人欲”而一去不复返了,朱熹的一句“至理名言”害得多少有情人不能眷属。  少女言到嫁与此美少年。而且还要一生休,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休在这里就有永不悔之意。即使将来他将自己抛弃了,她也没什么怨言。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也算得上古时女子最直露的求爱之言了。  史料记载有端己中的一桩逸事,《古今词话》言:韦庄为蜀王羁,庄有爱姬,姿质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托言教授宫人,强夺而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词,情意凄怨。这里的蜀王即王建,对韦庄的爱姬爱而夺之。韦庄思姬心切继而写下此篇《荷叶杯》: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音。    两人一别而成永远,如东坡悼亡妻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切肤之痛。惆怅晓莺残月与柳屯田“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颇相似。落花人独立时,谢娘却是不再逢,从此两地异乡,夜夜思君君不见。  端己词中唯一一首涉及到了边塞题材,但也只是欲说还休,借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是“刚开头便煞了尾”,见他词作《木兰花》: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会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起篇即一妇人无言独上小楼,望尽玉关路。岂不知春风不度玉门关呀,她失去了夫君的音信,只能在闺中空空守候。对着流水落花,不觉满目已是苍凉,又不禁泪落沾巾。魂梦欲教何处觅,晏几道有词云“从别后,忆相逢,魂梦几度与君同”,真是佳人不见,肝肠寸断了。沈休文诗云“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看来皆是情至之语。  有人将端己比作谢灵运,并言其词如初发芙蓉,无端可爱。此言得端己词之精髓。吴梅的《词学通论》中言:词之工拙,以韦庄为第一,冯延巳次之,最下者为毛文锡。也算是为其正名了。  端己走完了他坎坷的七十四个春秋,留下《浣花集》二十卷,为千古所传诵,也是幸也……        【小传】: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时曾居白居易故乡下邽,时白居易尚健在,平易之词风,或受乐天影响而来。【卷四】 李璟  【派别】 南唐派  【文集】 《南唐二主词》     栖凤枝稍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物华荏苒几时休。煮酒论史之时还有几个历史之人能长留在人们的心中呢。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千古留其美名,一跃站在了唐诗的高处。千古帝王转眼荒冢一堆,南唐中主李璟因为他的词作而流芳百世。  李璟,字伯玉。诗经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李璟就是这样的一位谦谦君子。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云:“元宗少跻大位,每接臣下,恭慎威仪,动循礼法,虽布素僚友无以加也。”中主对臣子始终礼遇,显现了一代君王的气量。  《江南余载》中有一则逸事,一次中主在宫中大宴群臣,在大家酒酣之际,命伶人乐工歌舞助兴,太傅宋齐丘醉而作轻狂态,离开酒席上前而抚住了一位宫中内人,众人都感到极其惊悚,而中主却不介意,一直到兴尽而止,第二日,中主在帷帐之内索要纸笔下纸赐慰,齐丘一颗悬着的心才安定了下来。这做法颇似当年曹孟德之举,即所谓的御臣之术吧。  中主少时为一风度翩翩美少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江南野史》有一段记载云:“中主音容闲雅,眉目若画。趋尚清洁,好学而能诗。”寥寥几句,将中主的神态姿容描绘得栩栩如生。眉目如画,该是如何的玉树临风,恐怕有着侧帽风流的独孤信也要相形见绌了。我暂将中主列入古今十大美男才子行列间,诸位也应该是没有异议了。  虽然中主满腹诗书,却不像范老夫子胸有甲兵无数,史书上说他“天性儒懦,素昧威武”,一幅很典型的书生形象。十岁之时就官驾部郎中,二十八岁继父李昪之位做了南唐的皇帝。初即位时,国力尚还强盛,借着先王的余威,将南唐国土从二十八州扩展到了三十五洲。继而在内忧外患的影响下,(内忧指的是以宋齐丘为首和以钟漠为首的两党之争愈演愈烈,自古以来,党争祸国。晚唐的牛李党相互倾轧,北宋的蜀党洛党之争都给当时的朝政带来极大的隐弊;外患即周世宗柴荣对南唐的一再征伐),国势逐渐衰败,而终成为周国的附庸。  中主不喜政事,言为社稷所累,好风花雪月。中主嗣位初时因国家富平,春秋鼎盛,而醉心于内宫的酒乐之中,经常大摆私宴,朝夕如旧。一次醉后命一叫杨飞花的乐工演奏《水调》词伴酒,杨飞花只歌其一句“南朝天子好风流”,且重复吟唱词句三四次,中主醉眼迷离听后心花怒放,接连畅饮数杯,厚赐金帛于杨飞花。  中主有一种忧郁的词人气质,因国事常常让他心烦不已。往往借手中之笔来抒发心中的那股惆怅之感。有如此的感情基调所以中主的词作往往涉及的为春愁秋恨、人去楼空之苦。陈廷焯赞赏中主有温婉、沉郁的词风,并言元人词曲有此凄凉,却无此温婉。中主词多写女子伤春望远的情思,反映的正是中主在政治前途终找不到出路,愁怨而作怅望之词。所以不能把中主词同描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的花间艳词等同看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言:“中后主词应在《花间》范围之外。”这也是后人将他们划分为花间南唐派别的原因,另外王国维独具慧心地赏识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称之为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中主的迟暮从何而来。恐怕是他对时间的流逝,及对未来不可知而发出的叹息。  《雪浪斋》中曾记载王安石与黄庭坚的对话,王问黄曾看过后主词否,黄答言看过。王问哪处觉得最好,黄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答之,王言此处不及那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此句不是后主词,而是中主词,荆公当是误记。虽然中主留下来的词作很少,但我认为他与后主是难以以高下分之的,有的只是风格迥异,那么就来看看他的名篇《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通,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菡萏香销,独留残荷一片,西风愁起,定是满目萧索。菡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荷花,《说文解字》中言荷花未开之时为菡萏,开花后名为芙蓉。菡萏香销,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恨,西风本是没有知觉之物,在词人眼中却有了悲伤的色彩,纳兰容若有词云“谁念西风独自凉”,如此残败的景象,让人都不忍去凝眸伫看了。  上阙言景,下阙写人,窗外的梧桐细雨在沙沙地滴落着,思妇梦回到了边戍之地,与夫君相会,鸡塞即鸡鹿塞,据说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地,与南唐之国有着千里之遥。梦醒之后,极尽失落,倍觉凄清,惟有吹起玉笙来缓解心中的那哀怨情愁。  小楼上,画屏前,思妇一次一次地吹着那令人断肠的曲子,唐人陆龟蒙有诗句《赠远》云:“从君出门后,不奏云和管。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暖。”冷如簧,寒若笙,思妇之心郁郁到了极点,最后感情终于忍不住,从内心喷薄而出,泪水横肆在她那光洁的脸庞中,她哽咽着,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起身,低徊,独倚阑干。殊不知独自莫倚阑,流水落花春去也,又只会引来更多伤心的泪水。  中主真的是愁肠百结哀怨情迷了,然感情太过于凄伤,还是另一篇较为清淡的《摊破浣溪沙》读起来轻快些,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此词的由来有一个故事,《诗话类编》中记载,一次中主在后花园设宴,忽然有许多白野鹊飞集在树枝上,于是命乐工王感化赋诗,感化随即云:“碧山深洞恐游遨,天与芦花作羽毛。要识此来栖宿处,上林琼树一枝高。”中主见此诗十分欣喜,于是填词一阙,即此篇《摊破浣溪沙。  起句即言真珠,真珠乃珍珠帘也,极尽奢华。温飞卿有诗云:“水晶帘里颇黎枕”,实是一片豪华之景。唐人高骈亦有诗云:“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实是良辰美景。重楼深锁,春恨一如往前,风里落花,人面不知何处去。严蕊有词云:“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而这里却是不知谁为主,一片思情悠悠。“青鸟”出自于《山海经•海内北经》,相传为西王母的信使,后化为美人之代语。“云外”在这里用了《汉武故事》中的典故,相传当年汉武帝在宫中得青鸟传信西王母将至,用在这里也暗指了白野鹊之事。“丁香”用李义山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境,今人戴望舒《雨巷》中绘出一结丁香般愁怨的女子,大约也从此处化出。丁香之结,丁香之愁。回首两句又一笔荡开造出大境象,跌宕宏伟,波澜起伏,被称为神来之笔,堪作极品。  后人评词,多把李氏父子连在一起。陈其云说纳兰容若词得南唐二主之遗风。杨希闵在《词轨》中云:“二主词读之使人悄怅失志,亡国之响也。然真意流露,音节凄婉。善学者,宜得意于形迹之外。”褒贬各参半。  中主正中开一代之词风,然后遂有后主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后主在词作方面显然受到了两人极大的影响。  中主在刚十岁的时候作了一首新诗《新竹》,中有两句云:“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此言遂成为了中主一生真实的写照。  &  【小传】: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公元943年嗣位称帝,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好读书,多才艺。“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存词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词》收四首,《草堂诗余》收一首。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三十五)-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三十五)
热门标签:&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三十五)
来源: 由用户
编辑:李利平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三十五)
<font color=#8-03-06 && 脂砚斋生&&&
  【卷三五】 范成大
  【派别】 雅正派
  【文集】 《石湖词》    孤儿,我也能成为大诗人    小时候读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8220;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便觉得世事一片清明。哪曾想到范成大是活在南宋那一段最为动乱的岁月。后来读到姜夔诗&#8220;小红低唱我吹箫&#8221;,得知能歌善舞的小红原来是范成大家中的青衣女,姜夔作梅花诗赚得美人归,这段风流佳话至今回味也是满口溢香,不禁对范成大的成人之美的侠义之风慕上几分。    范成大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在世时文名显著。母亲是大书法家蔡襄的女儿、文彦博的外孙女,自小就是沉浸在墨翰飘香之中,蔡氏对范成大的启蒙影响很大。范成大少有才名,十三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作诗引来父亲挚友的一致喝采,不过这里或许有点看在他爹爹的面子上。范成大长大后以诗名行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年少时遭遇过丧乱之苦。父母过早地相继离去,留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世上,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后来他在寺院中借来经书苦读十余年,不仅学得一身的满腹诗书,还形成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范成大在很多方面很像与他同是姑苏人的前辈范仲淹。当年范仲淹也是年幼丧父,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数载,留下过&#8220;断齑划粥&#8221;的佳话。在为官上,范成大也是极似范仲淹,为人刚正不阿,且视死如归。    当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盟约,规定宋朝使臣必须要向金主跪拜接受诏书,这一耻辱性的礼节让宋孝宗感到颜面无存。乾道六年,孝宗准备派使臣同金国磋商此事,看能否废除,并向金国索要沦陷的河南皇陵寝地。无奈诸位大臣都非常畏惧金人,不敢前往。当时任右史侍讲的范仲淹挺身而出,抱着必死也要完成任务的决心出使金国。他在临走前留下遗嘱,安排好家人后事,以备他一去不能回来。宋孝宗也是感到凄然,对范成大更加敬重,能在紧要关头为他解忧排难的也只是范成大。    在燕地,范成大夜深秉烛写着上疏给金主的奏章,陈说使臣不应该跪拜受诏的事情。金主看了奏章没有接受。范成大又一次进奏言说:&#8220;奏不达,归必死,宁死于此。&#8221;金主大怒,一气之下差点就把这个顽固的范成大给杀掉。后来被他一颗衷心感动,长叹说他的衷心耿耿可以激励两朝臣子,于是接受奏言。深秋十月,金主放他回南宋。范成大终不辱使命,他的节行受到了两国朝野的一致称颂。这次出使途中,范成大一路感慨,写下了七十二首绝句,可谓是收获不少。    范成大一生如林逋,非常喜欢梅。赏梅、咏梅、记梅、啖梅,他都做到了绝顶,可以算是梅的知音。范成大赋闲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时,潜心写下了一部关于梅的专著《梅谱》,从此关于梅就有了专门记载的文字。    关于梅,范成大有过一件轶事。经过杨万里介绍,姜夔去石湖范成大家做客。当时正值下雪,梅花大开。两人在花下饮酒,姜夔诗兴大发,自度新曲《疏影》、《暗香》,这两个词派出自于林逋诗中的名句&#822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8221;。范成大见了此词,吟了又吟,喜爱不已,对姜夔才气也是击节而叹。后请家中青衣女小红歌此词。小红唱得是清舒婉润,如同玉露般缓缓地流在姜夔那颗沧桑的心田。他的眼里闪着荧光,忘神地听着小红曼妙的歌声,痴痴地一动也不动,小红也是频送秋波,刹那间点燃了姜夔的春心。范成大在旁边窥出出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意,只是捻须微笑着默不作声。延留数日后,姜夔要回吴兴了,范成大无以为送,便把小红赠给姜夔,姜夔喜出望外,感激万分地携着美人归还。后来经过垂虹桥时,天降大雪,姜夔立在船头,赋诗一首:&#8220;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8221;    范成大官位很高,一直做到参知政事。他也是南宋之后最末的一位高官词人,前有晏殊,王安石等。从词风来看,他的词多写湖山风水清赏之趣,或农家田园闲适之情,既有婉约又有豪放特点。他的词影响不大,但是写得精美。需要细细揣摩才可得到其中的细微之妙。看他的一首《眼儿媚》: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彀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乾道九年,范成大领朝廷命赴静江(今桂林),任广西经略安抚使一职,途经萍乡时,一直阴霾的天气终于放晴。因为旅途劳顿,他便停车在路边的柳塘畔歇息,微波荡漾的满池春水,引发了他撩人的情思,遂吟下了此词。    酣柔的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地上升起缕缕轻盈的紫烟。融融的春意,撩动着人们心头的那份燥热。行人解下风尘仆仆的春衫,任清风吹着满身。如酒酿般的花香,极是醉人。天气让人感到无端的困乏,恍惚间就要昏昏欲睡。慵懒着的春思,如同池塘里的春水柔柔。一片淡淡的哀愁在他的心头升起,渐行渐远渐又无穷。溶溶渫渫的春水,一边想避开恼人的东风,一边又是涟漪层层。春光明楣的水面,漾满着春的气息。他在感受着&#8220;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以吹衣&#8221;中心动神移。    词人大都喜欢沉浸在红袖温香之中,但是世事的动乱,也使得有情人易成别离。于是,玉楼上的阑干,倚着一个个绝色佳人,她们终日凝眸,眺望着陌上的尽头,希望见到一抹青山磊落的清影,但大都是令她们失望的。范成大在词中表述过这些女子的心声,道出了她们日日相思之苦。看他的一首《秦楼月》:    楼阴缺。兰干影卧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刚咽。罗棉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桐阴深锁,将楼阁遮覆地严严实实,只留下一处空角,阑干的斜影照在小径上。东厢里洒满了皎洁的月光,清风露洁,柔柔地抚着寂静无声的夜。杏花在月影里,洁白如雪。疏影横斜,如果此时在花下吹起潇潇的笛声,恐怕月也是要醉了。青炉里升起的青烟,弥漫了整个屋子。香气氤氲。她盼望着漏滴的声音将黑暗一点点驱散。孤灯已残,帷帐垂下来的是一帘幽暗,灯花已结。刚才的春梦犹在,水阔天长的江南,她看着他,乘着一帆轻舟,笑语盈盈中向她驶来。想到欧阳炯的那句词,&#8220;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8221;,此时的她是幽怨的。月幽花素的园林美景更加衬托出她情怀的落寞无奈,漏咽灯昏中她渐渐愁苦起来。那远在江南的男子若知道她的心思,也要伤神几回。    范成大极喜欢梅花,堪称梅痴。相传他非常喜欢吃梅子。有一次主家摆满一大斛梅,范成大埋头大吃,不一会竟然被吃尽。范成大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词,有一首《霜天晓角》犹让人叹赏。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当选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泛起微暖晴光的晚昼,风渐渐地停歇。一夜之间寒气尽去,料峭春寒迷失在春的暖意中。云淡风轻,梅花的疏影摇动着花枝,脉脉地含情。浮云如絮,映得梅花白似雪。孤独的疏梅,风姿绰越,美到了极致。她的愁情在这一刻也浓到了极点。心中含有万千的愁结,知音少,弦断无人听。仰首,看见两行低徊的鸿雁,在西楼前幽幽地飞过。它们也知道伊人此时独倚阑干,芳心正苦,相思成绝。天边,那一钩冷月,无情地照着画楼,看着她的凄清。    范成大在仕途上并不是一番风顺,虽然官拜参知政事,但仅仅只两个月时间,便遭到御史的弹劾而被罢免。后来他深感宦海的疲惫,便上书乞归故里。范成大的晚年是在苏州石湖度过。石湖秀美的风光让他得以忘怀仕途上长期积下的伤痛。独自月下赏花,与友人小园浅酌,歌女的婉转而唱,村民的恬然自足,让他的身心得到了久违的欢畅。这时期的词显得清新婉丽。看他的一首《蝶恋花》: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防夷犹湾百转。磺塘塔近俄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春雨连绵,池水暗涨,水面渐阔。岸边的芳草如茵,水里的鹅儿正喜。微风轻轻地吹拂,摇动着的小草将池塘堤岸染满了春意。画舫逶迤前行,在九曲回肠的水湾里,如风中的一片叶。矗在横塘上的高塔,还是那么高远,不可及。江南的水乡,被寒气所误,弄得春事也来得迟了。春雨时节,村南村北纷纷地破土耕地,春麦长起来了,绿油油一片布满了整个山冈。桑叶层层叠叠在一起,长势旺盛。转眼之间到了麦收时节。人们都可以尝尝新做的面条;蚕儿结茧,又可以收获新结的茧丝。    读后感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清新明静的水乡春景,浓郁而醇真的农家气息,不禁让人心醉神移。范成大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性情,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中,体会着那份农时的乐趣。晚年的陆游也是如此,退居山阴,与民同乐。在这段期间范成大写过《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推几首佳作大家看看。    《春日》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夏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秋日》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  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冬日》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小传】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笑之才子佳人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