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面冷兵器战争电影中有哪些兵种,使用的又是什么兵器

您(@)目前可用积分:33700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真实场面什么样
24039 次点击
17:15:01 发布在
如何描绘冷兵器战争三俗熊&&&&相当数量的古装题材影视作品和漫画里都会用到战争桥段,对冷兵器战争的描写很多。但这里边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对古代冷兵器战争不得要领。在绝大多数作品中,冷兵器战争基本等同于打群架,只是规模放大到几千、几万人规模而已。&&&&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描写布阵,但布阵是为了什么,布阵以后应该如何行动,基本上都不甚了了。基本的套路是两阵对圆,双方将领吆喝一声,大家对着冲。像《赤壁》那样的电影,好像知道布阵这回事,但说句实在话,那个打法比直接对着冲还脑残。&&&&正是因为对冷兵器战争完全没概念,影视作品中普遍不敢使用全景拍摄。除了战斗刚开始用全景拍一下怎么排队之外,最多再拍一个骑兵队撒丫子快跑。接下来就只能用近景,表现某“大将”如何英勇的打倒对手一群小兵,而且对方小兵还不会一群一群上,只知道一个一个送死。&&&&拍战斗场面是砸钱的,开销很大,本来拍这种镜头是为了增加电影、电视剧的价值。拍出来应该有历史感,有临场感,有代入感,让观众感觉到这就是古代战争。但现在这么拍出来的“战争场面”,除了服装道具之外跟古惑仔抢地盘基本没区别。&&&&结果就是钱砸了不少,观众基本不认账。对不懂的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有这段儿没这段儿差别不大,还不如多来两段儿能打动人心的文戏或者单挑,拍起来省钱,作用说不定更好。对稍微懂一点儿的人来说,这种“战争场面”就是催吐剂,哪怕片子不错,到这种地方也得赶紧拉进度条跳过去,省的恶心着自己。&&&&实际拍摄中,用现在这种思路拍战争场面,控制起来也很困难。多少群众演员混在一起,兵器乱舞,有一个人站错地方,动作太大都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骑兵场面拍起来更可怕,骑兵对步兵,一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人,骑兵对骑兵,撞一下说不定就出人命。&&&&因此战争场景被很多影视剧视为畏途,宁愿站站队交代过去,然后赶紧跳到单挑那个环节。&&&&实际上,真正让古装戏“带感”的,就是其中的战争场景,尤其是战争全景。只要对古代冷兵器战争有所了解,再借助一些电脑手段,战争场景并不难拍。&&&&首先,古代战争的特点是结阵而战,这一点必须表现出来。当然,结阵而战不利于突出主角的形象,不能多用。但是,只要有一两个镜头体现出战阵的感觉来,观众就会买账。&&&&比如说《斯巴达三百勇士》里,勇士们抡着短剑胡砍一直是重点,但影片中专门拍了防御阵形的盾阵,拍了波斯兵如何在斯巴达方阵面前伤亡惨重。有这两段做铺垫,整个战争就显得更有历史感,也更可信。&&&&具体到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应该如何表现呢?&&&&首先,还得从布阵开始。&&&&中原人作战,以步兵为主,弓箭为先。布阵是围绕强弓硬弩的远程打击战术展开的。因此整个军阵的最前沿应该是防备对方骑兵冲突的拒马,其后依次是抵御弓箭的刀盾兵,起杀伤作用的长矛兵,中距离密集杀伤对手用的弓箭手,以及远距离精确打击的强弩兵。&&&&中原骑兵比较珍贵,他们一方面是关键时刻的救火队,另一方面是击溃敌人大阵之后展开追击的主力。所以骑兵应该布置在步兵阵的后方或者侧后方。&&&&为了给骑兵留出通道,步兵阵之间要有距离。距离不能太远,应该以两边小阵的长矛手矛尖可以相触为标准,目的是防止敌人骑兵从通道处破阵。当然,具体到影视作品中,为了拍摄安全,这个距离可以适当放宽。&&&&阵中应该有用大车和木料搭起来的t望台,作用是观察敌人部队的运动。主将的指挥位置应该就在t望台下,指挥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旗号。当然,观众不可能了解旗号的意义,影片里要体现指挥官对部队的控制还得靠传令兵。但只要在开战前有一两个下级将领看旗号移动部队的桥段,就能体现出战阵的感觉来。&&&&秘密部队可以用门旗围起来,突出神秘感。&&&&作战时先用弓弩互相射击,由于有电脑后期制作技术,箭如飞蝗的场面可以后期制作,因此场面尽可以激烈,不会有什么危险。逼近之后用长矛、大刀按照战鼓的节奏打击对手。这种打击是列队进行的,完全在控制之中,也可以确保安全。&&&&为了增加战争场面的激烈程度,或者表现主角的战斗力,可以用“跳荡”去突破对方的阵线。就是让敢死队在器械的帮助下跳到对方盾牌兵的身后,长矛手中间去。真实战争中,负责跳荡的敢死队多数会被对方长矛戳死在半空中,少数能安全落地的也基本活不过几秒钟。但在拍摄中,只要在道具上做点手脚,这个场景只会显得激烈,不会有人身伤害危险。&&&&草原民族作战,基本以骑兵为单一兵种。布阵更简单,一种是契丹人的分波次攻击,另一种是蒙古骑兵的小群多路。&&&&契丹人对自己作战方式的描述是:五百为一队,十队当一道,十道当一面。换句话说就是拉长队列站单横排,一排一排冲向对手,接近到骑弓射程内以后射箭并快速调头撤离。这样一波一波的反复打击,什么时候发现对手阵形崩溃,什么时候从行进中直接发起冲锋。&&&&这个方法的难点在于两波骑兵之间有相向运动,控制不好还可能出危险。蒙古骑兵的冲击战术就更为安全。&&&&成吉思汗的“进如山桃皮丛”,意思就是小群多路前进。目的同样是逼近到骑弓射程内,用弓箭削弱对手,为最终的“凿穿而攻”创造条件。这个方式的优点有几个:&&&&进攻的骑兵队形不再是拉长一线,减少了被弹面,使中原训练弓箭手射长垛的战术失效。&&&&骑兵运动路线不再交叉,减少了训练难度,也减少了事故率。&&&&发起突击时,冲向对手的骑兵是呈密集队形的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疏散的平面。&&&&当然,在影视作品中契丹人的阵形更好看,但蒙古的阵形肯定更安全,不仅是反复接近敌阵射击的时候不至于发生冲撞事故,表现冲阵场面的时候,为一小群骑兵清出安全路线也更容易。&&&&一定要记住一点,中国人到隋朝以后就不会让骑兵直接冲击预有防备的敌军步兵了。战争不是打群架,冷兵器战争的主要杀伤发生于一方阵形崩溃之后。要表现冷兵器战争,就要着重表现逐步削弱对手,瓦解对方阵形的过程。&&&&因为骑弓的威力比步弓小,步骑交战时,骑兵一定会迅速接近到自己的弓箭射程内射击,然后尽快脱离,尽可能“甩开”对方的还击火力。而步兵则会尽量用盾牌抵御对手攻击,并希望弓箭手的一次还击能覆盖对方机动中的骑兵队形。&&&&这种斗鸡式的战法在真实战争中会反复上演,古代战争中所谓的“激战竟日”,时间差不多都是消耗在这个过程中。影视作品拍摄可以尽量简化,但只要体现出这个场景,战争的气氛就出来了。观众就会接受导演接下来的场景安排,无论是群架还是单挑,大家都会理解为发生在阵形击破之后。&&&&还有就是攻城战。&&&&进攻方不会只拿着长梯子冒着箭雨爬城墙,至少有两个手法可以很简单的实现。&&&&一是修筑鱼梁道,也就是用土袋在对方城下堆出一个直达城上的大土堆,让士兵可以直接冲上城头。修筑的过程应该是士兵推着顶上带有防盾的独轮车(这东西叫木驴)运送土袋,不是背着土袋往前跑去挨箭射。&&&&二是建造跟对手城墙高度相同的楼车,推到城墙边,直接上城。这个做法可能要多花道具费用,但楼车可以反复使用。&&&&除非用计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不然中国古代战争中,攻击方很少把精力浪费在城门上。因为城门里边有瓮城,突入城门的部队没地方展开,基本是被包饺子的命运。即便使用撞城车,主要也是用来撞击城墙。&&&&防御方的武器,除了弓箭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滚木、擂石。但滚木不是直接往城下扔木头,擂石也不是搬了石头扔出去就成。真那么干的话,围城三天城里就得拆房,围城一个月,守军能自己把城墙拆了。&&&&滚木擂石是古代的守城器械。擂石相对简单一点,是栓了绳子的石头,砸下去以后可以拽着绳子把石头拉回来。滚木要复杂得多,木头上要有长钉,两边绕好绳子,扔下城头的时候在绳索的控制下木头会高速转动,可以把敌方士兵碾成肉饼,即便只是碰一下,长钉也能扎出几个血窟窿来。扔完以后可以用辘轳拉回城头。&&&&这些器械制造起来可能确实有点麻烦,但跟真正的战争不同,不会有人努力去破坏它们,造几台可以长期使用。&&&&其实古代战争的学问很多,绝不是扯着嗓子喊,轮圆胳膊耍片儿刀那么简单。今天只想到这么多,以后有时间再跟大家聊。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等风的旗]
[等待戈多]
[冰剑穿心]
[感悟苍穹]
[半个网客]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0:21 &&
古代打战&&双方对战一打几个小时很正常, 经常是2波人轮流上&&前面一波累了 换下来休息 甚至是吃饭。 按电影里那个伤亡速度&&根本没必要休息的。很快就杀完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8:33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06:13 &&
好贴,留名,望楼主多谈谈这些知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2:04 &&
又来一只不懂装懂的大尾巴狼以我有限的历史常识大家介绍一下古代中国冷兵器作战形式首先,评书里的大将单挑不普遍,特别是主将上场的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李世民就爱先单骑突阵打个样子给部属看。其次,阵法有,且有用,但得使用得法。对于步后打骑兵,阵法特别重要,主要是用车辆排成,步兵依托车辆组成的环形防线,进可攻,退可守,几个环形防线就可将敌军骑兵进攻队形打乱,降低其速度,速度下来了冲击力也就小了,骑兵一旦失去机动性,战斗力还不如步兵,不如步兵灵活呀。最后,中国的骑兵在大多数时候不是稀缺兵种,特别是在汉至唐,元至清,楼主所说的情况只见于有宋一朝。目前为止,中国古代骑兵作战拍得最好的电影是《宋景诗》,中国的导演们在退步啊。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4:15 &&
战阵除了用车辆排成,也有不用车辆排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29:11 &&
反正今人楼主,还是古人陈涛、施耐庵、罗贯中等等,总有一个是扯蛋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40:16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59:29 &&
中国历史分为信史和考古两种研究渠道。让民族粪去引以为豪的信史,恰好是最不可信的。而考古界的一些考古研究,真实性比较高。古代战争,参战人员上限通常就十几万。如果再多,很难有适合的地形,无法展开阵型。从组织调度,信息沟通,后勤保障等方面,古代没有能力做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7:33 &&
古代战争的主将先锋一定武功高强,但是并非如三国等书中描述那样,将领主要是指挥才能,有一帮生死兄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04:46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3:00 &&
那么对手的阵形是怎么崩溃的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8:58 &&
&&&&《宋景诗》1955(上影)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1:10 &&
&&&&楼主基本上在胡说八道。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56:56 &&
楼主确实在胡说八道,
共 24039 次点击,19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23328 / 帖子总数:2357958
今日论坛共发帖:780 / 昨日发帖:2010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真实场面什么样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冷兵器漫谈番外篇1:兵种相克
&& &&由于最近考试特别多,没有大段的时间来写正式的文章,而且老爸也提醒我悠着点==。所以写了这个比较短番外篇,也算是表示一下我没有放弃吧,主要还是因为写这个不用查过于详细的资料。
&&&& 说到兵种相克,我的第一印象是&&扯淡!我一直在想这该死的说法哪来的,于是去查了一下发现有一本《西方战争艺术》(archer jones著,美国)里把古代兵种分为四类,就是轻型和重型的骑兵以及步兵,然后在&理想&条件下,可以归纳一下强弱相克,并且作者一边归纳一边加注释,例如被克制不是绝对的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注释使我愿意看下去,最重要的是,作者所说的都是在正面直接无计谋对阵的时候有用。
之前还有人跟我强调过什么长枪兵完克甚至完虐骑兵之类的,当时我就迷茫了,这倒霉思想哪学来的,于是我回忆啊回忆,想起《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用&&呃&&尖头大木棍抵住了骑兵冲锋,再回想起&帝国时代&里面的兵种设定有这么一条,据说&全面战争&里面也是这个设定&&好吧,我承认这种设定很多,我也开始考虑是否有所谓的兵种相克一说,最终我的结论是:在完全单纯的无视地形的正面小股部队冲击中,前提条件是骑兵足够傻,长枪兵可能会对骑兵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这种相克大概跟西方早期军事思想有关,在我久远的已不可考的印象中,古希腊的一些战争甚至在开打之前双方指挥官都会互报人数(大家忽略这条吧,就当我凑字数写的,已不可考证了),西方古代最主要的战斗方式就是正面冲击,紧接着白刃战,丫的就连迂回、埋伏、阵法这类最初级的战略都舍不得用,只要用了还赢了的,就好意思被称为著名战役,也难怪,矬子里拔大个么,可见西方早期军事思想的不成熟(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战术思想也不成熟,不过战略思想好多了)。于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近乎二傻子式战略思想下,兵种正面冲击的相克思想就出现了。例如轻装部队克制通过打了就跑的打法重装部队的思想更是因为古代西方的战争规模就那么点,人数上万的就是惊天动地了,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塞牙缝都不够的,所以机动性的首要原则是部队规模要小,千八百个人的部队当然随便你怎么hit and run啦。
&&&& 如果以我个人的角度将兵种分类的话,主要分为:
1、游牧骑兵,游牧民族的最主要部队,弓马娴熟,轻甲,可以进行远程骑射和近战冲击,鲜有辎重,可以以战养战,缺点是没有好的武器装备,优点是机动力强、单兵素质高,作战方式:打了就跑,克制方式:弓弩齐射或靠重装防御(别想了,追不上的);
2、重甲骑兵,这个在中国的部队中相对较少,宋朝时期金军的拐子马算是一个,这个兵种的主要出场的是西方的重骑兵,骑士和马全身着重甲,一般以冲击步阵为主,冲击力超强,缺点是迂回作战能力差、武装成本极高,极难大规模装备,在小股部队正面冲击中近乎无敌,著名克制方法是宋军的&斫马足&等打法,缺点是机动能力较差,受地形限制极为明显,不同于轻骑兵,一旦停下,要再次进入冲击状态需要较长准备时间,打法:冲击步阵,可是方式:避免正面冲击,下阴招整之;
3、远程步兵,这类步兵就是上一期提到的弓手的弩手,特点是可以远程射击,但由于没有足够强大的近战武器、没有重甲,近身战斗非常薄弱,需要一些重装步兵保护,在伏击战中可以造成极大地伤害,如果弓弩足够强大,齐射阶段就能对敌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攻城和守城战中是杀灭有生力量的主力,打法:瞄准,发射!克制方法:近身,贴上去弓弩兵就二了,或者重盾防齐射;
4、重装步兵,这个是汉族陆军正规军的主力部队,在西方战争中也很常见,擅长近身白刃战,机动能力差到不解释,在一切战役的决战或大规模正面交战中都是主力部队,应用非常广泛,打法:白刃战,克制方法:比对方更多、更精锐,指挥更得当;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珍惜每个相遇的人
?我要破800?
性感美女跳舞啦
破888888的夜晚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看的冷兵器战争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