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哭父亲逝世丧事叩谢短信754514的歌词

(词条-相关词数量)
(推荐度-词条-相关词数)您所在的位置:
风光烟火清明日 歌哭悲欢城市间
――河源旧时丧葬习俗扫描
又是一年清明节。客家人最是慎终追远,家祭、祠祭、墓祭样样不缺。因墓祭是直接与埋葬在地底下的先人阴阳相对的,因此备受重视。中国人的老祖先把传统的清明节安排在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为着出于平衡人心的初衷,哀哀祭墓之后,又见天地间阳气升发,生机蓬勃,心中那种衰落萧索的感受,此时会打消八九分。
河源客家人扫墓多在春秋二季,春季在清明前后,秋季在重阳前后。
“他们都是各人用自己的方式,踏着那重归尘土的道路”(哈代)。清明节,人们也不忌讳谈到身后之事。对于外国传教士来说,中国人的坟墓与丧葬习俗是非常值得记录的。因此,他们的相机大胆地对着打开的墓门,对着抬死者上山的队伍,也对着死人与活人和谐居住的小城镇。
本期《河源老照片》,趁着清明时节,一探旧时河源的丧葬习俗。
驾鹤初归:彻夜守灵
人之有生老病死,如同草木之有荣枯。此时人们在草地上快乐打滚,彼时青草在人们上面生长――人类实在是永远生活在大自然中的。
按庄子《齐物论》的说法,50岁不为夭,80岁不为寿。但平素河源人还是讳言谈死的,往往代之以“过身”、“上山掌稔”等说法。
日日有人出生,天天有人死亡,一代代地出生,一代代地老去,一代代躺进孤坟,又一代代枯骨不知所踪,有心有力的,立了一代代的神主牌,代替那一座座坟头;无力的,一代代的坟就一代代地湮灭,世间喜庆之声,哀挽之歌,再与之无关。
孩童时,我住在上城,这条街上,多是明清古宅,常见那大门上用白或青的纸写上对联,记得最清楚的,则是丧事后一段时间(满孝后)换成的红色对联:“服释情难释,恩深报未深”,横批为“祥则冠之”。第一次知道人是会死的,是因为我的阿婆死了,她80多岁去世的。那天,我在清晨还没睡醒的时候,父亲将我叫起来,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惹婆影隳棠堂涣耍松砹恕!卑⑵琶涣耍荒茉俑医埠H稹墓适铝恕5冶暇够剐。蘖艘涣匠『螅悴辉倏蘖耍醋虐⑵疟沟氖恚购偷艿鼙人ù螅此矣檬秩ッ牟园椎耐取5艿懿桓遥腋摇D鞘蔽也胖廊怂懒撕螅倜晃露攘恕
河源老城的老人过世后,人们是要守灵的。
大人怎样去张罗各种奠仪,我并不知道,只看见家人在夜里守着,也是那样多的人。家里大人守着夜,我也不愿去睡,爬上家对面鳄湖边的刺梧桐上坐着,看着我那异于平时的灯火通明的家。这时邻居家播着一支歌曲,只听明白“为什么天上没有云彩”这些歌词,只觉得一唱三叹的好不悲戚,以至于我将这歌当成了哀乐。以后,再听到此歌曲时,总是想到我在树上荡着脚,看白棚下人影幢幢的情景。后来才知道,这支歌叫《敖包相会》。
《源城文史资料》第3辑里,李滋棠、曾祥昌合撰的文章,对河源地区殡葬习俗写得很清楚。
1949年之前,河源地区还沿用封建社会的旧式丧葬礼仪,履行初丧、入殓、出殓、脱孝行装程序。
父亲告诉我,奶奶过世的那天,他和我妈妈费了不少的劲,才给奶奶抹好身,穿好寿衣。
按旧时风俗,遗体要移到厅堂旁边,按男左女右放。遗体用小凳垫脚,头顶放一盏油灯和一个香炉,并放一只蒸熟的鸡,叫“寒脚底”。孝子贤孙昼夜轮流赤足守灵,在香案前不断烧纸、宝、香烛,香火不可间断。孝子贤孙要不时哭哀,凡有亲朋来吊唁,孝子贤孙要下跪迎接,啼哭配哀。
我依稀记得,来了吊唁者,锣鼓便会响一阵。
亲房要请算命先生择定入殓、出殓时日,派人报知死者在外地的亲属或亲戚、亲友及外氏亲属,俗称“走报”。丧家要挽留前来吊丧的人吃饭。已出嫁的女子接到祖父母、父母亲辈逝世的噩耗时,要立即回娘家奔丧,还要哭着进屋。
到了傍晚,孝子贤孙食饭时,请了和尚的,则由和尚陪同,没请和尚的,就由其他亲人陪同。到河边去谢水神,叫“买水”,并用一枚硬币放进河里,取回一壶水给死者洗脸。嫡亲的要穿麻戴白,其他亲属晚辈则戴白不穿麻,大门要贴蓝纸白字对联,吊一对蓝灯笼,谓之初丧。
隔离天日:停柩发丧
奶奶要入殓了,父亲给躺在棺材中的奶奶头下边垫了什么东西,在嘴里放了一块什么东西,这些我都不记得了。
根据《河源地区殡葬旧俗》一文的记载我才知道,入棺时,要在遗体头部、脚下垫上石灰包,口中放一二粒珠子或一二个铜钱,叫“含珠”。同时还要放进衣服(男单件女双件)、用具、被褥等祭葬品。小殓为尸体入棺,大殓即盖棺盖。
盖棺打钉的时候,死者亲属不可在旁观看。盖棺后,家属亲属才能围棺大哭,此谓“闹丧”。大殓后,灵前仍挂一盏灯,叫“座头灯”,同时设香案、祭品,吊唁者焚香、烧纸、酌酒、叩头,孝子则要一一回拜答谢。
1928年第5期《广东民政公报》专有一章刊登《广东省河源县人民丧葬仪式费用调查表》,对有钱人家、小康人家和贫家的丧葬习俗均有详细描述。
该文说,“上等阶级对于丧事,规模宏大。附城人家,多停柩七日,然后出丧;乡间则有或停三五日,或停六七日不等,甚至有停柩半年或一年而始发丧者,最不合礼。其停柩在七日或数日之丧家,当未殓时,各客均往吊。尸及殓后,必设灵三四日,而各客复往吊灵。”
该文说,河源清代行一跪三叩礼,今(1928年)多行三鞠躬。然而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时至改革开放之后,河源地区的葬礼,还多用一跪三叩礼旧俗。
上山“掌稔”:择地卜时
入殓后,有钱人家还要给亡人做“还愿”,以表彰其功德,请来和尚,大摆羊猪鸡三牲,吹笛弹唱,锣鼓喧天,有的做七日八夜,有的还要更长的时间。孝子全听和尚摆布,亦足,麻衣,饭菜要放在地上吃,有的还要做斋,名曰“大闹天宫”。
当晚要举办家奠,“凡已往吊者,皆柬请晚膳,俟明日复留早膳,出柩时举行郊祭,少则一二堂,多则五六堂,送丧之后,留午膳者,女客为多。”
到了要出葬、送葬那天,仍要锣鼓喧天。孝子拜请“八仙”,棺柩头处放置亡人灵牌位,孝子孝女等则要跑着面向前来送葬的亲友迎接,亲戚朋友在亡灵前一一施礼,等到已占卜好的时间,便由“八仙”扛抬棺柩出门。如果未满60岁去世的,只能用4个人抬,下午才可出殡。
我奶奶出殡那天,队伍庞大,父母、两个姑姑、惠州来的阿爷(伯父),都戴着麻帽子,穿着孝服,右臂系上红绳柏叶。亲戚们则不用戴帽穿白衣,但右臂上也要系红绳柏叶。
《广东省河源县人民丧葬仪式费用调查表》对1928年前后的河源丧礼是这样说的:“出丧仪式所有铭旌联轴、鼓乐灵轿祭品等项,俱形繁缛,惟丧服素有等,杀斩衰(古代的一种丧服,按生者和死者关系,丧服分为五等,斩衰最重)身服疏麻孝衣,头戴草制三梁冠,足穿黄麻草鞋,手持孝杖,父用竹,母用木,期功之服则用密麻之袍及巾,今无疏麻,即斩衰,亦改用密麻矣。至齐衰(”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辈,均服白袍,戴白帽。“中等人家的居丧,停柩数日,仪式过繁。他们常常会改成二三日后就出殡,郊祭与否,看主家的安排。当日的晚餐和第二天的饭,还是要请的。用膳的仍是以女客为多。
“出殡后,有的是即时下葬,有的大约因为风水的缘故,寄厝郊外,延至数年或数十年未葬者都有。“贫家治丧,多取迅速,大约二三日间,即可完妥丧事,吊丧送殡,各客留膳与不否,不敢相强,然拜礼丧服守灵等诸项与上中等人家相同,而葬礼多在出殡时办妥,绝无寄厝郊外者。”因为取其速,“贫家购办衣衿棺椁只在二三十元,或三四十元,酒席无多,食亦极粗劣,加上埋葬的费用,百元左右便可完成。”
1928年记载的葬礼仪式,直至现在仍保留祠堂的姓氏,仍有人遵从,譬如不久前双下刘氏在祠堂里为一位寿终正寝的老人举办的丧礼。
我奶奶出殡那天,数十人的送葬队伍,从鳄湖边,经白马庙,过南门,一路走,一路放鞭炮、撒纸钱,到了现“南门8号”酒店附近那棵大木棉树下,队伍就停下来。父亲跪着,双手举竹蔑编成的箩盖过顶,箩盖上有红纸包着的利事,亲戚们依次从箩盖中取一个利事,道了慰问之意,便散去了。孝子贤孙十数二十人,继续沿河源大道往南而去,到了一个早就卜选好的坟地,将我的阿婆入土为安了。
自此,年年清明,我的父母、伯父和姑姑们都会带了三牲、酒水、香烛,到奶奶坟上祭拜。
伯父住在惠州,年年都要在清明的时候回来祭奶奶,扫墓,拔草,费一个上午时间,来了便祭,祭了便回。
烈火之歌:集约用地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大多离开祖屋,住上多层的商品房,同时,政府不主张土葬,而提倡火化,以便为活人留下更多的土地,因而,河源的街巷上,那种特有的在丧礼上才能听见的锣鼓乐声少了很多,这些繁缛的丧葬礼俗便日渐式微了。
有人觉得火化最是残忍,一具好身躯,在熊熊火焰中刹时便消失了,化作了灰烬。再一想,土埋也不见得好受,万千只小虫,蚀肌噬髓,岂不一样难受。
200多年前,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那时的曹公,也对火化看得如此洒脱。
倡俭德挽颓风:《府志》批二次葬是陋习
死者葬后四十九天为“满七”,也叫脱孝。死者去世后第一个七日为“头七”,灵堂在这期间还要继续设立,置备两餐寿饭,黄昏时,直系亲属要在灵前哭哀后才能吃饭。此后6个七日内,即42天内,逢农历初一、十五,也要到灵前哭哀。“满七”后脱孝,焚化亡灵牌,放至祖堂香炉中,为“归祖上神台”。也有殷商、富户,守孝一年甚至二三年的。守孝期间,男不理发,女不洗头,不可嫁娶,新年不贴红对联。脱孝后,可在门楣上贴红纸对联,并当作喜事备办酒宴,回谢亲朋及五服内的尊长。
旧时老人的葬礼,须按喜事操办,门贴红联,挂彩灯笼,亲属着红,不举哀不哭泣。送葬礼俗与一般丧事一样。
旧式葬礼花费很大,在1928年左右,有钱人家要衣衿棺椁、酒席、数十席的早餐午餐,购买坟穴,花费千余元至数千元。贫家也要花费百元以上,因此,1928年,广东省民政厅认为这是一种“颓风”,要提倡葬礼从简,“严令限制,饬照改良章程办理,庶足以全俭德,而挽颓风”。
&落葬之坟墓是要请地理先生择地的,另要请命卜先生择定日期动工筑墓。富家坟墓大,墓碑高,墓前为八字形,中有平坦拜坛;贫家只竖一狭小石碑,碑前设插香小孔。
但客家人常常不信奉“入土为安”,龙川、紫金、原河源县地区及连平等地,“葬亲则惑于勘舆家,数数迁易,甚至剖棺火尸,纳骨于瓦瓶,名曰金城,迁葬他所”(《惠州府志》),此为“二次葬”。这种早被视作陋习。《惠州府志?杂识》说:“此(即‘二次葬’)诚伤风薄俗,惨不可言,所望仁人孝子之挽其颓也。”《嘉应州志?礼俗》狠批“俗之愚陋莫此为甚”、“愚民易惑犯大不孝之罪”。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河源老照片中,就有一张图片,一坟洞开墓门,砖石狼藉,上面还有两根长的木棍。图片说明上说此祖坟风水不好,影响到了后代,因以迁坟。
寿数,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时间。宋代高翥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时节祭死者,赏新花,总能让人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
清明节,是哲人的节日。且“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永安城外光秃秃的坟山。大约摄于1904年至1920年期间
■古竹附近的双人墓,用红砂岩建造。大约摄于1905年至1925年期间
■河源,一处墓地祭祀亭。大约摄于1895年至1907年期间
■清明节,除了祭墓,踏青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赏天地间阳气升发,观万物生长。
文:本报记者 凌丽 图: 凌丽 收集原图现藏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编辑:hexun
河源日报社全媒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河源日报”、“河源网”、河源日报微信群(河源日报微信、河源日报槎城社区微信、河源日报微生活微信)的所有文字、图片 和视频,版权均属河源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社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 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河源日报、河源网,或本社微信号全称,违者本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河源日报”、“河源网”,以及河源日报微信群的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河源网”, 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河源网联系。
  联系人:吴先生(电话:)
新闻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父亲去世并做丧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