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韩剧是讲述一个普通的女孩被某公司发掘才华有限公司。经历各种磨难最后成为歌手名人的故事。

《经历磨难的名人事例》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经历磨难的名人事例
经历磨难的名人事例
范文一:经历磨难而成功的事例罗曼o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他为此写作了《名人传》,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尽管他们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自古以来,传记几乎都是记载名人的丰功伟绩,而《名人传》却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痛苦、挣扎和矛盾。罗曼o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从古希腊神话开始,英雄都是战功显赫的神祇和将军,而罗曼o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他认为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因此伟人们的生涯往往就是长期地受难,他们的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然而正是忧患造就了他们的伟大。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竟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而托尔斯泰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则是他的悲剧的最直接的根源。他们在社会上更是受到了最冷酷的对待。贝多芬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米开朗琪罗除了被迫为教皇服务之外,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托尔斯泰面对的则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由此可见,他们是在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我国先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苦其筋骨,,,,”,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人传》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在提高人们对于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原文地址:经历磨难而成功的事例罗曼o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痛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他为此写作了《名人传》,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尽管他们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自古以来,传记几乎都是记载名人的丰功伟绩,而《名人传》却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痛苦、挣扎和矛盾。罗曼o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写作《名人传》,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从古希腊神话开始,英雄都是战功显赫的神祇和将军,而罗曼o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他认为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因此伟人们的生涯往往就是长期地受难,他们的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然而正是忧患造就了他们的伟大。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竟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而托尔斯泰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则是他的悲剧的最直接的根源。他们在社会上更是受到了最冷酷的对待。贝多芬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米开朗琪罗除了被迫为教皇服务之外,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托尔斯泰面对的则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由此可见,他们是在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我国先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苦其筋骨,,,,”,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人传》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在提高人们对于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文二:篇一:面对最困难的问题许多人围绕着一位已退休的老船长,听老船长讲述一生航海历程中,种种多姿多彩的奇遇,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老船长与狂风暴雨搏斗的惊险遭遇。话题谈到大海上不可测的天气,有一人问老船长:“如果你的船行驶在海面上,通过气象报告,预知前方的海面上,有一个巨大的暴风圈,正迎着你的船而来。请问,以你的经验,你将会如何处置呢?”老船长微笑的望着发问的人,反问道:“如果是你,你又会如何处置呢?”前者偏着头想了想,回答道:“返航,将船头调转一百八十度,远离暴风圈。这样应该是最安全的方法了吧?”老船长摇了摇头道:“不行,当你掉头回航,暴风圈还是迎向你的船;你这么做,反而将你的船跟暴风圈接触的时间延长了许多,这是非常危险的。”另外一个人接着道:“那,如果将船头向左或向右掉转九十度,试着脱离暴风圈的威胁呢?”老船长仍是摇摇头,微笑道:“还是不行,如果这样做,将会使船身整个侧面,暴露在暴风雨的肆虐之下,增加与暴风雨的接触面积,结果是更加的危险.”众人不解,问道:“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老船长点头肯定到:“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抓稳你的船舵,让你的船头不偏不倚的迎向暴风圈前去。唯有这样做,既可以将与暴风圈接触的面积化为最小;同时因为你的船与暴风圈彼此的相对加速度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减少与暴风圈接触的时间。你将会发现,很快的,你已经安然的冲过暴风圈,迎接另一片充满阳光的蔚蓝晴天。”众人听到这里,一阵沉寂之后,不禁为老船长应变的丰富智慧深深折服,响起喝彩欢呼声。遭遇困境时,最有效的解决态度正是如同老船长所说的,“迎向前去,”不仅可以减少与问题纠缠的时间,更能够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焦点,一举突破逆境的困惑。篇二:让生命化蛹为蝶生命中,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比如低微的门第、丑陋的相貌、痛苦的遭遇,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茧”,但有些东西则人人都可以选择,比如自尊、自信、毅力、勇气,它们是帮助我们突破命运之茧、由蛹化蝶的生命之剑。也许我们总是羡慕那些不经意间便在理想之路上走了很远的人们,但那毕竟是少数的幸运儿,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就大多数人来说,那些背负着人生苦难的重荷一步步慢慢向前,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们,才是走得最远最好的。一个孩子,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一只耳朵失聪,他的母亲为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一个来到世界上没几年的孩子,就要忍受不幸命运的折磨,他以后怎么生活啊?”但她除了对孩子倍加爱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然而,也许这个孩子注定是个生活的强者,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快地走向成熟,他默默地忍受着别的孩子的嘲笑、讥讽的话语和目光,他自卑,但更有奋发图强的意志,当别的孩子在玩具中打发时间时,他刚沉浸在书本中,在他读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成人读物,他却读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从中学到了坚强,学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品质。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他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看着嘴唇和舌头都被石子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流着眼泪说:“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懂事的他替妈妈擦着眼泪说:“妈妈,书上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如果别人把茧剪开一道口,由茧变成了的蝴蝶是不美丽的,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后来,他能流利地讲话了。因为他的勤奋和善良,中学毕业时,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获得了良好的人缘,他周围的人,没有谁会嘲笑他,有的只是对他的敬佩和尊重。这时,他母亲为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尽量顺利些。但他同样对母亲说:“妈妈,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1993年10月,博学多才、颇有建树的他参加总理竞选,他的对手居心叵测地利用电视广告夸张他的脸部缺陷,然后写上这样的广告词:“你要这样的人来当你的总理吗?”但是,这种极不道德的、带有人格侮辱的攻击招致了大部分选民的愤怒和谴责。当他的成长经历被人们知道后,他赢得了极大的同情和尊敬,他说的:“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的竞选口号,使他高票当选为总理,并在1997年的竞选中再次获胜,连任总理,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蝴蝶总理”,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跨世纪的总理让o克雷蒂安。篇三:走出心中的监狱因为反对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曾在罗本岛监狱里关押了二十七年。1991年,出狱后的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在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他说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三名狱警也来了;随即,曼德拉邀请他们起身,将他们介绍给大家。当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来,恭敬地向那三名看守致敬时,现场的所有来宾震惊不已,对曼德拉的崇敬油然而生。曼德拉博大的胸襟与宽容的气度,更令那些曾经虐待过他的白人羞愧万分。后来,曼德拉曾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获释当天,他心情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是多么睿智的一段话,它来源于一个伟人对曲折人生的反思与感悟;这又是多么朴实的一段话,其中蕴含的道理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煎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承受过的。或许是爱人的背叛,或许是同事的中伤,或许是朋友的嫉妒……曾经的不幸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怨恨,于是,我们寻找一切机会去控诉、去反击、去报复……那时候,我们忘了窗外还有灿烂的阳光还有亲人的笑脸,一任心灵沉溺于痛苦的深渊。就像那个终其一生去诅咒“诬陷者”的人,他毁掉的,实际上是他自己一生的幸福啊。我们一时难以拥有曼德拉那样宽广的胸怀,但我们仍可以尝试着,将痛苦与怨恨慢慢留在身后,带着一颗自由而感恩的心灵,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篇四:卑微的伟人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又过了一年,父亲又带儿子去了丹麦。到安徒生的故居前去参观,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怎么他生前会在这栋阁楼里?”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里。”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他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二十年后,伊东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除了很穷以外,而且还是黑人,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是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也是父亲让伊东布拉格认识了黑人并不卑微,通过这两个人的经历让我知道,上帝没有轻看黑人。”篇五:活着的最高境界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其实和你一样——上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近视眼镜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即使今天其身价已过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其实和你一样——10年前,他是大学里的“小混混”,由于经常逃课而被老师责备。毕业后被分到当地的电信局当小职员,面对冗杂的机关工作,他感到既劳累又苦恼,后来他勇敢而果断地辞了职,然后自创网站,从而走向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居第一位。其实和你一样——5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安装工程师,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两百多首歌词,他选出一百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那1%就是100%!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做安装防盗工作,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吴宗宪,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周杰伦。从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歌从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邀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李咏,一个是丁磊,一个是方文山。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
范文三:“自古名人多磨难”。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他们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误用叹哭泣;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战胜逆境,成为胜利者。我们都应勇敢直面逆境磨难,用它来磨炼自己奋飞的翅膀,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事实论据命途多舛的苏轼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终生坎坷的巴尔孔克日,在巴尔孔 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巴尔孔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茧自18小时。在不到20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理论论据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2、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3、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4、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5、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6、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8、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10、 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11、 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清·刘岩《赠人》12、 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断句》13、 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14、 穷当志益坚。宋·欧阳修《送黄通之郧乡》15、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郭沫若《南下书怀四首》16、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7、 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书户》18、 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论“同甘共苦”》19、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旧约·约伯记》20、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古罗马]塞内加《论天意》21、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美]富勒《至理名言》22、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23、 铁是愈炼愈硬的。[前苏联]高尔基《意大利童话》24、 人要经过一番苦难才能成才。芬兰谚语25、 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朝鲜谚语2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笑对挫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是暂时的失败,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这是认识论中的一段话,也就是说,人们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这件事,微笑着,面对着一份生活所给予的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挫折。也许有的人会否认我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遇到挫折后,心情跌至谷底,如何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份挫折,甚至微笑着去面对它呢?我不否认这一观点,没有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诚如每次和朋友将互赠的贺卡中写的那样:希望你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可是,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残酷的,一切的祝愿虽是美好的,但却也好似最无用的。面对生活,我们必须学着面对现实,笑着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挑战。受到挫折了,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找不到自己所喜爱的一件事,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只是为自己徒增一份伤心罢了!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日夜苦读,只是为了那一天。不管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还是在现今高考的竞争下,都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功者固然高兴,而失败者呢?终日惶惶不安,甚至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茶饭不思,夜不能寝?细想一下,总是这样,又有何用?木已成舟,一切的后悔都已晚矣,不如重鼓士气,继续奋战,微笑着面对挫折,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居里夫人从1896年发现放射性元素,直到1902年发现了使世界化学界震惊,对世界化学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元素——镭,共经历了6个艰苦的春夏秋冬。这6年里,她独自一个人在冰冷的实验室里,面对着一切冰冷的器皿,可是, 她还是依然没有气馁。终于,在1902年,发现了她企盼已久的镭。张海迪是中国残疾人协会的代表,面对五岁时突如其来的脊髓病,她也曾想过放弃,痛定思痛之后,她毅然选择了坚强,拿起了手中的笔,写出了她心中的完美世界。同样的,海伦·凯特也是一名残疾人,但她也是微笑着与病魔抗衡,谱写了又一曲可歌可泣的神话。像这样微笑面对生活中挫折,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还有很多。总之,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一定不要向它屈服,要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有一句歌词写得很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彩虹固然美好,然而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可以见到这样美丽之景。笑对挫折,笑对生活,笑对人生!……
范文四:一《桃姐》里有一个细节,老人院里年岁最大的老婆婆,从来没人探望过她,也不说话。有一天半夜,拎着一只印花的小包袱,死命地砸老人院的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 ”护士劝也没有什么用。老人院里的老花花公子挽着她的胳膊,慢慢地原地小跑,哄着她:“好,好,回乡下去。 ”老婆婆像个小孩子一样,这样跑着小圈,被安抚了。编剧Roger是电影的监制,这是他经历的真实生活,怎样照顾家里中风老女佣的故事,写的是青年孩子在老人突遇病痛时的觉醒,有一种“我给了她很大安慰”的心情,但我看时还是觉得某种与他的隔膜。叶德娴(桃姐饰演者)把这个隔膜道破:“我没敢跟Roger谈,我怕我会骂他。 ”她在现实中去过桃姐住过的地方:“我看到那个房间我就很辛酸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放一个老人家在这个房间里。她的房间里面有一个洗衣机,还有两个大箱子,属于她的就是一个床——你会让你妈妈这样吗? ”我说,你作为一个演员,为什么要想这些事?“我想了,我会想的。你怎么不把这个老人家搬到靠近厕所的那个房间呢?也是空着的。晚上她去厕所 (比较方便),老人家,常常都是要小便的。这些是几十年,几代人的习惯,Roger不自知,也许桃姐亦无自觉。叶德娴知道这个老女仆已经是感恩的,跟大家庭合影时,人家让她在第一排坐着,她又惶恐又欢喜。我问叶德娴 :“你知道她会这样想,为什么还要替她心酸呢? ”她说 :“她是认命了,她可以过得好一点的。在来得及的时候要对一个人好一点,不要将来后悔,不要,不要。 ”二我之前对她,除了听过《赤子》,一无所知,采访时才知道她在台上落泪是因为唱这歌时想起儿子。她问我,那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歌?我想了一下,说:“这里面有我的体会吧……一生人有几个,血脉跳得那样近,相处如同陌生,阔别却又觉得亲……”她接过话去说:“一个亲人,他们不能相处,所以他们要离开。反而这样,可以保持一点的尊重。因为跟一个人相处,真的是不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我跟自己相处,也很不容易。 ”她一人生活,凌晨四点半独自去山里,赶上香港说的暴烈的黑雨,一个人在树下躲着,闻土地和树被雨溅起来的新鲜的腥味,去观星,拍日全食,看海豚,说自己不怕孤单,也不需要扮演别人眼中认为应该的样子,只要能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就好。但有一个瞬间,她说起有次在朋友家,那家小孩子三四岁,她进门时,孩子躲起来,她装着没看见,左找右找,孩子欢天喜地扑上来。“他的眼睛里,是那种好多年不见又重逢的那个高兴,真是天真,真是感动人。 ”现实中,叶德娴孑然一身,但还是有刘德华这样的人,理解她的狷介,揶揄她让她开怀大笑,投钱给一个这样不容易有回报的电影,能让她将晚年生命再一次投掷其中,得奖时单膝跪地把奖杯给她以示尊重。而在这部电影的结尾,那个老花花公子,怯懦地、闪闪缩缩地走进教堂,在桃姐的棺木上放上一小束花。我们的人生,各得我们的安慰。三年前我做过一期节目叫 《生命从45岁开始》,是讲残疾人的生存和感情的,有位女性看完写过短信给我,说当天晚上,她丈夫酗酒,父母责骂她,她在那样的心情里,看了这期节目,觉得心里得到安慰。一期节目,一个电影,什么也做不了,也无法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但那种安慰是,你可以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人,也对生命诚实,他们经历的痛苦或者心酸,你能了解,你觉得也能因之而被了解。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地安慰他人。摘自《辽宁日报》
范文五:我经历了磨难,迎来了成功郾城实验小学六(8)班
刘哲洋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失败、挫折或痛苦才会走向成功,俗话说“没有苦,哪来甜”,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迎来成功,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2010年暑假里发生的事。去年暑假,我早早地完成了暑假作业,待在家里没事,就想报一个业余班,我把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一听,立刻同意了我的想法,可又一个问题来了,茫茫班海,报哪个好呢?英语?数学?乐器?武术?,,,,这么多种班,哪一个都有诱惑,我思考着,,,,。爸爸,妈妈让我拿主意,我什么都想报,但时间不够,精力有限,有的班时间又重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迷上了吉他,我和爸爸去漯河买东西,在马路街有一个吉他培训班,优美的吉他声从教室不时的传来,我走近一看,里面有许多人在学弹吉他,刚才那优美的吉他声是一位教吉他的老师弹奏的,在电视里,我曾看过那弹着吉他自由歌唱的歌星,真是帅呆了,酷毙了。我灵光一闪,立即下了决心,决定报吉他班,所以吉他班成了我的选择,我把我的决定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完全赞同,于是我们买了吉他报了名,就这样好戏开始啦!我的吉他学习时间老师安排在了每个星期的星期二、四、六,其余的时间在家练。于是每当星期二、四、六,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都会风风火火的去学习弹吉他。吉他的弹法有:拔弦、扫弦、切弦,,,,多种多样,刚去那几次,老师让我学基本功,我的手可遭了罪,每次我肉体凡胎的手和钢筋铁骨的琴弦都要经历无数次的亲密接触,使我每次回到家手不是“增加”(磨出了泡),就是“减少”(磨掉了皮)。但我仍不放弃,坚持练下去,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的手适应了,琴艺也一天天地提高了,直到今天,我已经会弹了二十多首复杂的曲子了。就这样,我经历了磨难,迎来了成功。通过我学习吉他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磨难怎么会成功”。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范文六:小序我与张禹老师熟识共事十余载,常谈经论道,把盏夜侃,口无遮拦,心无代沟;其殷殷謦?,谆谆教诲,使我终身受益。几年前虽离休但反聘,仍朝夕相处,不觉失落。今闻张老已决意离开编辑部,离开合肥,回到他16岁就离开的故乡故土,踏上叶落归根的路,顿感怅然,心生苍凉。兹将几年前写张老而未发表的旧文翻出,以慰老人之行。历史结束了梦魇的岁月一恍惚又过去十余年了。如果没有十余年前那场顺天应人的大风暴,张禹,以及和张禹有着同命运的一代人,要想在当代文坛找寻到他们的名字和踪迹,那恐怕近于痴人说梦了。在一个凄风苦雨、孤灯独悬的夜晚,我拜读张禹送来的载有他的新作的《随笔》,头脑中竟突发奇想:是的,一切都在假设与否定中交替,一个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一种交替中被注定。如果没有那场十年劫难,如果没有那场反右斗争,如果没有声势吓人的声讨胡风集团的运动,如果没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国共两党几十年的血与火的争斗,那么,张禹及其同代人的命运又该是怎样的呢?让答案在虚幻和迷惘中自行消失吧!历史尽情地磨难了人,然后才在人“老之将至”之时还人一个残缺的并非自我的形体。张禹的命运又岂能例外?张禹,原名王思翔,一九二二年出生于浙江南部农村。他的少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为寻求真理,他于一九三八年辍学,和同学一道离开浙江,曾浪游安徽、江西等省。从十八岁开始,在地方报纸任副刊编辑,并经常发表杂文,抨击时弊。为此,一九四一年夏在赣州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逮捕和关押。一九四五年秋又在浙江平阳被国民党当局当作“共匪头目”追捕。一九四六年,张禹到台湾,热情地参与了爱国民主的活动。为沟通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他创办了《新知识》杂志;这份杂志被查禁后,还在台湾各地大量流传。之后,他又和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杨逵办起了《文化交流》杂志。《文化交流》第一期发表了许寿裳、杨逵等人的文章,比较客观地介绍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台湾前辈作家赖和等人的思想和著作。当时上海的一些进步报刊都曾予以报道。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变后,张禹再次遭到台湾当局的追缉,被迫乘坐走私船,漂海逃离台湾。他躲到浙江的乡下,根据自己在台湾的所见所感,写下了近七万字的长篇报告,文章分析了“二?二八”事变的原因、经过,揭露了国民党在台湾的残暴腐朽统治,歌颂了台湾人民的正义斗争。(这篇报告解放后以《台湾二月革命记》为名出版。)解放前的张禹为追寻光明献身文学事业而离井背乡、颠沛流离,几乎到了浪迹天涯的地步。他驾着一叶文学的小舟,在布满暗礁和漩涡的航道上漂流着,在生与死之间沉浮着。正是在这种艰难险恶的生活中,他阅读了许多革命理论著作,坚定而勇敢地用他的笔尖指向黑暗势力;他写了大量的政论、杂文、文学评论、诗歌、报告,用几十个化名发表在各地报刊上,大约有一百万字。全国解放后,张禹在本职工作之余和老作家尹庚创办了私营出版社――《泥土社》。在他担任主要编辑的几年期间,《泥土社》出版了几百种书,其中包括胡风的几本评论集和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当时在上海,张禹写了一些措辞尖锐的评论,因而也得罪了一些人。批《武训传》时,他因写了一篇批夏衍的文章,《文汇报》组织版面对他进行了批判。一九五四年,张禹再到安徽,在安庆任文化馆馆长。一九五五年,“反胡风”运动刚刚开始,张禹便被送回上海,受到批判和审查,被列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这之后,他又被遣回安徽,在文化厅剧目研究室研究地方戏,后又到文联创作研究部管管资料。一九五七年又被定为右派,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从此,文坛上再也见不到张禹的名字,而在花凉亭水库、淠史杭灌渠工地、皖西汽车修配厂却平添了一个被强制劳动者的身影‘。比起花凉亭水库那些屈死的冤魂,张禹是幸存者,同时也是生活的和生命的强者,他毕竟经受了二十年的屈辱和磨难。一九七八年省文联恢复,次年创办大型文学期刊《清明》,一些老同志便改正了对张禹的错误处分,让他回到文联并担任《清明》编辑。二十二年云烟过眼,正是惊喜犹未定,酸楚已啮心。在他的一首词里留有“磊落少年心事,苍茫投老髭须”的句子,也许正是他彼时彼地心绪的写照。但稍为熟悉张禹的人都可以看出,在这一位曾经沧海的老人身上,几乎找不到多少伤痕。在他执笔写的编辑部文章《写在一九八○年春天》里,通篇洋溢着一种恢宏豪迈、热烈率真的神韵,便是极左路线所不能摧毁的极好佐证。重新担任编辑后的张禹仍然以推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为已任。他不仅有着丰富的编辑经验,而且有着用血泪换来的宝贵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积累。这就使他能够从较高的认识层次和审美角度上去把握作品,从历史的沉淀中和现实的蕴藏里去发现作品的价值。他十分注意在文学新人中发现好苗头,并且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投稿者写信,热情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提出要求与期望。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注视和研讨着当代文学潮流的发展;但在涛声四起、五光十色的时代大潮前,他又不轻易附和。他时常说到自己的固执,说到自己可能落伍和保守,这些话当然不是虚假的谦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种可能存在的固执和保守里,同时也寄寓着一种认真而执著的追求。对于张禹来说,人生留给他的唯有落日黄昏的灿烂时光,所以光阴对于他就显得格外珍贵。他常常有一种紧迫感,在繁重而琐碎的编务之余,他不愿丢弃搁置多年的笔。几年来,他写了大量的评论、散文、杂感、诗词。张禹的杂感多是有感而发,绝无无病呻吟之态。他常常从历史的纵深处思考,然后再回到严峻的现实生活中来,选择命题,加以开掘,加上他多识博闻,常常是顺手拈来,巧缀成篇,这就形成了一种立意峻峭、缜密无懈、包容恢宏、睿智干练的老辣风格。他在《从禅宗的“杀佛”和牛顿的皈教》一文中,从唐朝的禅宗“杀佛”、“杀祖”到建立禅寺、弘扬佛法生发开去,联想到建立了不朽的自然科学定律的牛顿,早年从上帝统治下夺取了太阳系,到晚年却皈依宗教,向上帝默祷,进而剖析出中国现代迷信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根源,最后援引恩格斯的话语呼唤着民主与科学的到来:“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就为当时刚刚勃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激流。张禹的评论也是卓荦不群、独发新声。在我们的文化之门刚刚对外开启、港台文学点点滴滴挤进来的时候,白先勇的小说使大陆读者耳目一新,并受到普遍的推崇与赞誉。但是,作为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看到过国共两党的成败得失、谙熟台湾风土人情的张禹却以更加沉稳冷静的眼光来研究白先勇的作品。在一九八三年的厦门全国港台文学研讨会上,张禹提交的论文《论白先勇和他的“台北人”》中,首先准确地给“台北人”下了定义:“这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即被推翻了的国民党政治军事残余力量,从大陆撤退到台湾,以台北为中心形成的社会集团。其核心是现时的和过了时的高官大员、工商巨子;在他们四周,围绕着各色各样的依附寄生的人群。这些人,特别是其核心人物,是无可奈何地流落到台湾来的,因此在精神上说始终是侨寓者,是孤立于台湾本地人民之外、之上的外来客。这个社会集团虽然以维护旧中国的旧传统为职志,力图抗拒席卷中国大地的历史大变化,但它本身既是这个大变化的产物,便不可能避开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这些‘台北人’就有其独特的生活、志趣和命运。”张禹充分肯定了白先勇以这些“台北人”为描写对象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肯定了他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接着,张禹对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成功的艺术道路进行了探讨。认为他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独特的生活领域、先天的艺术才华、良好的文化与文学素养之外,他还能够将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融为一炉,使其浑然难分。另外,白先勇从台北来到纽约,继而再将“台北人”放在自己理性的思考中发酵、形象的思维中再塑造,诚如南美解放运动者西蒙?勃力瓦所说的:“要理解人和革命,你必须在近处观察,而在一定距离之外进行评价。”这是白先勇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张禹以惋惜之情指出白先勇小说的缺憾:题材的狭窄、主题的重复单调以及充塞其间的那种世纪末的虚无悲观,作者巨大才华和其生活的局限所产生的矛盾似乎成为他自身创作上一个极难逾越的障碍。这篇论文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兴趣和重视,同时也为大陆广大青年读者阅读和欣赏港台文学作品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张禹还有一些文章,你有时又很难说它是散文还是评论,他把评人与写己巧妙穿插,将“有我”和“无我”之境涂为一色,让情、理、意、趣水乳交融,给人一种多味的感受。在《断水更流有异姿――读丁芒诗集有感》一文里,有一节记叙他和丁芒、唐?游雁荡山夜宿灵峰招待所听丁芒吟诗的情景,令人读后难忘:“山中的夜色特别深邃,此时,神奇的合掌峰早已遁入空无;万籁俱寂,只有细雨滴沥,好像山灵石怪在窗外听诗而叹息。丁芒读了一首又一首,越读越有劲,仿佛不仅面对着两个‘听诗叟’,而是面对着广大的听众,高声朗读,慷慨激昂。忽然间风雨大至,电灯灭了,一片漆黑吞没了世界,呼啸着的松涛山鸣谷应,格外阴森逼人。我擦亮火柴,点着案头的半支蜡烛。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丁芒继续读起来,热泪纵横,铿锵之声愈严厉激烈……夜深了,蜡烛完了,我一个人躺在黑夜中,还听见留在斗室中的朗诵声:十年浩劫,又加十年灾难,这根尺量尽了天下的人,也把脉脉的爱情面纱挑破,虚假还她虚假,忠贞还她忠贞。”这哪里是在评人作论,分明是自己胸中蓄积既久的感情波澜在翻卷、奔腾!是的,张禹作为中国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看到过王朝的覆灭,目睹过民族的兴衰,经历了社会的动荡,识透过各色人等的嘴脸,自己也阅尽了人世沧桑事,饱尝了冷暖酸辛情。虽“愁苦而终穷”,却从不“变心而从俗”。正可谓“历尽磨难真情在”。他始终在肩负着历史的重轭追赶着时代的脚步,他不倦的笔端下永远涌流着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文学事业的挚爱。他传奇丰富苦难恬淡的一生永远是值得后学――我研读的书。责任编辑:季 宇小序我与张禹老师熟识共事十余载,常谈经论道,把盏夜侃,口无遮拦,心无代沟;其殷殷謦?,谆谆教诲,使我终身受益。几年前虽离休但反聘,仍朝夕相处,不觉失落。今闻张老已决意离开编辑部,离开合肥,回到他16岁就离开的故乡故土,踏上叶落归根的路,顿感怅然,心生苍凉。兹将几年前写张老而未发表的旧文翻出,以慰老人之行。历史结束了梦魇的岁月一恍惚又过去十余年了。如果没有十余年前那场顺天应人的大风暴,张禹,以及和张禹有着同命运的一代人,要想在当代文坛找寻到他们的名字和踪迹,那恐怕近于痴人说梦了。在一个凄风苦雨、孤灯独悬的夜晚,我拜读张禹送来的载有他的新作的《随笔》,头脑中竟突发奇想:是的,一切都在假设与否定中交替,一个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一种交替中被注定。如果没有那场十年劫难,如果没有那场反右斗争,如果没有声势吓人的声讨胡风集团的运动,如果没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国共两党几十年的血与火的争斗,那么,张禹及其同代人的命运又该是怎样的呢?让答案在虚幻和迷惘中自行消失吧!历史尽情地磨难了人,然后才在人“老之将至”之时还人一个残缺的并非自我的形体。张禹的命运又岂能例外?张禹,原名王思翔,一九二二年出生于浙江南部农村。他的少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为寻求真理,他于一九三八年辍学,和同学一道离开浙江,曾浪游安徽、江西等省。从十八岁开始,在地方报纸任副刊编辑,并经常发表杂文,抨击时弊。为此,一九四一年夏在赣州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逮捕和关押。一九四五年秋又在浙江平阳被国民党当局当作“共匪头目”追捕。一九四六年,张禹到台湾,热情地参与了爱国民主的活动。为沟通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他创办了《新知识》杂志;这份杂志被查禁后,还在台湾各地大量流传。之后,他又和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杨逵办起了《文化交流》杂志。《文化交流》第一期发表了许寿裳、杨逵等人的文章,比较客观地介绍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台湾前辈作家赖和等人的思想和著作。当时上海的一些进步报刊都曾予以报道。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变后,张禹再次遭到台湾当局的追缉,被迫乘坐走私船,漂海逃离台湾。他躲到浙江的乡下,根据自己在台湾的所见所感,写下了近七万字的长篇报告,文章分析了“二?二八”事变的原因、经过,揭露了国民党在台湾的残暴腐朽统治,歌颂了台湾人民的正义斗争。(这篇报告解放后以《台湾二月革命记》为名出版。)解放前的张禹为追寻光明献身文学事业而离井背乡、颠沛流离,几乎到了浪迹天涯的地步。他驾着一叶文学的小舟,在布满暗礁和漩涡的航道上漂流着,在生与死之间沉浮着。正是在这种艰难险恶的生活中,他阅读了许多革命理论著作,坚定而勇敢地用他的笔尖指向黑暗势力;他写了大量的政论、杂文、文学评论、诗歌、报告,用几十个化名发表在各地报刊上,大约有一百万字。全国解放后,张禹在本职工作之余和老作家尹庚创办了私营出版社――《泥土社》。在他担任主要编辑的几年期间,《泥土社》出版了几百种书,其中包括胡风的几本评论集和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当时在上海,张禹写了一些措辞尖锐的评论,因而也得罪了一些人。批《武训传》时,他因写了一篇批夏衍的文章,《文汇报》组织版面对他进行了批判。一九五四年,张禹再到安徽,在安庆任文化馆馆长。一九五五年,“反胡风”运动刚刚开始,张禹便被送回上海,受到批判和审查,被列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这之后,他又被遣回安徽,在文化厅剧目研究室研究地方戏,后又到文联创作研究部管管资料。一九五七年又被定为右派,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从此,文坛上再也见不到张禹的名字,而在花凉亭水库、淠史杭灌渠工地、皖西汽车修配厂却平添了一个被强制劳动者的身影‘。比起花凉亭水库那些屈死的冤魂,张禹是幸存者,同时也是生活的和生命的强者,他毕竟经受了二十年的屈辱和磨难。一九七八年省文联恢复,次年创办大型文学期刊《清明》,一些老同志便改正了对张禹的错误处分,让他回到文联并担任《清明》编辑。二十二年云烟过眼,正是惊喜犹未定,酸楚已啮心。在他的一首词里留有“磊落少年心事,苍茫投老髭须”的句子,也许正是他彼时彼地心绪的写照。但稍为熟悉张禹的人都可以看出,在这一位曾经沧海的老人身上,几乎找不到多少伤痕。在他执笔写的编辑部文章《写在一九八○年春天》里,通篇洋溢着一种恢宏豪迈、热烈率真的神韵,便是极左路线所不能摧毁的极好佐证。重新担任编辑后的张禹仍然以推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为已任。他不仅有着丰富的编辑经验,而且有着用血泪换来的宝贵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积累。这就使他能够从较高的认识层次和审美角度上去把握作品,从历史的沉淀中和现实的蕴藏里去发现作品的价值。他十分注意在文学新人中发现好苗头,并且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投稿者写信,热情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提出要求与期望。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注视和研讨着当代文学潮流的发展;但在涛声四起、五光十色的时代大潮前,他又不轻易附和。他时常说到自己的固执,说到自己可能落伍和保守,这些话当然不是虚假的谦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种可能存在的固执和保守里,同时也寄寓着一种认真而执著的追求。对于张禹来说,人生留给他的唯有落日黄昏的灿烂时光,所以光阴对于他就显得格外珍贵。他常常有一种紧迫感,在繁重而琐碎的编务之余,他不愿丢弃搁置多年的笔。几年来,他写了大量的评论、散文、杂感、诗词。张禹的杂感多是有感而发,绝无无病呻吟之态。他常常从历史的纵深处思考,然后再回到严峻的现实生活中来,选择命题,加以开掘,加上他多识博闻,常常是顺手拈来,巧缀成篇,这就形成了一种立意峻峭、缜密无懈、包容恢宏、睿智干练的老辣风格。他在《从禅宗的“杀佛”和牛顿的皈教》一文中,从唐朝的禅宗“杀佛”、“杀祖”到建立禅寺、弘扬佛法生发开去,联想到建立了不朽的自然科学定律的牛顿,早年从上帝统治下夺取了太阳系,到晚年却皈依宗教,向上帝默祷,进而剖析出中国现代迷信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根源,最后援引恩格斯的话语呼唤着民主与科学的到来:“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就为当时刚刚勃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激流。张禹的评论也是卓荦不群、独发新声。在我们的文化之门刚刚对外开启、港台文学点点滴滴挤进来的时候,白先勇的小说使大陆读者耳目一新,并受到普遍的推崇与赞誉。但是,作为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看到过国共两党的成败得失、谙熟台湾风土人情的张禹却以更加沉稳冷静的眼光来研究白先勇的作品。在一九八三年的厦门全国港台文学研讨会上,张禹提交的论文《论白先勇和他的“台北人”》中,首先准确地给“台北人”下了定义:“这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即被推翻了的国民党政治军事残余力量,从大陆撤退到台湾,以台北为中心形成的社会集团。其核心是现时的和过了时的高官大员、工商巨子;在他们四周,围绕着各色各样的依附寄生的人群。这些人,特别是其核心人物,是无可奈何地流落到台湾来的,因此在精神上说始终是侨寓者,是孤立于台湾本地人民之外、之上的外来客。这个社会集团虽然以维护旧中国的旧传统为职志,力图抗拒席卷中国大地的历史大变化,但它本身既是这个大变化的产物,便不可能避开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这些‘台北人’就有其独特的生活、志趣和命运。”张禹充分肯定了白先勇以这些“台北人”为描写对象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肯定了他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接着,张禹对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成功的艺术道路进行了探讨。认为他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独特的生活领域、先天的艺术才华、良好的文化与文学素养之外,他还能够将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融为一炉,使其浑然难分。另外,白先勇从台北来到纽约,继而再将“台北人”放在自己理性的思考中发酵、形象的思维中再塑造,诚如南美解放运动者西蒙?勃力瓦所说的:“要理解人和革命,你必须在近处观察,而在一定距离之外进行评价。”这是白先勇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张禹以惋惜之情指出白先勇小说的缺憾:题材的狭窄、主题的重复单调以及充塞其间的那种世纪末的虚无悲观,作者巨大才华和其生活的局限所产生的矛盾似乎成为他自身创作上一个极难逾越的障碍。这篇论文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兴趣和重视,同时也为大陆广大青年读者阅读和欣赏港台文学作品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张禹还有一些文章,你有时又很难说它是散文还是评论,他把评人与写己巧妙穿插,将“有我”和“无我”之境涂为一色,让情、理、意、趣水乳交融,给人一种多味的感受。在《断水更流有异姿――读丁芒诗集有感》一文里,有一节记叙他和丁芒、唐?游雁荡山夜宿灵峰招待所听丁芒吟诗的情景,令人读后难忘:“山中的夜色特别深邃,此时,神奇的合掌峰早已遁入空无;万籁俱寂,只有细雨滴沥,好像山灵石怪在窗外听诗而叹息。丁芒读了一首又一首,越读越有劲,仿佛不仅面对着两个‘听诗叟’,而是面对着广大的听众,高声朗读,慷慨激昂。忽然间风雨大至,电灯灭了,一片漆黑吞没了世界,呼啸着的松涛山鸣谷应,格外阴森逼人。我擦亮火柴,点着案头的半支蜡烛。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丁芒继续读起来,热泪纵横,铿锵之声愈严厉激烈……夜深了,蜡烛完了,我一个人躺在黑夜中,还听见留在斗室中的朗诵声:十年浩劫,又加十年灾难,这根尺量尽了天下的人,也把脉脉的爱情面纱挑破,虚假还她虚假,忠贞还她忠贞。”这哪里是在评人作论,分明是自己胸中蓄积既久的感情波澜在翻卷、奔腾!是的,张禹作为中国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看到过王朝的覆灭,目睹过民族的兴衰,经历了社会的动荡,识透过各色人等的嘴脸,自己也阅尽了人世沧桑事,饱尝了冷暖酸辛情。虽“愁苦而终穷”,却从不“变心而从俗”。正可谓“历尽磨难真情在”。他始终在肩负着历史的重轭追赶着时代的脚步,他不倦的笔端下永远涌流着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文学事业的挚爱。他传奇丰富苦难恬淡的一生永远是值得后学――我研读的书。责任编辑:季 宇
范文七:王桂芬同志今年51岁,是扶余县大林子镇永胜村老房身屯一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家里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太富裕,但也是一个小康之家.然灾祸来得没有一点先兆,六年前丈夫患上了重病,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 对王桂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生活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身上.为了给丈夫看病,她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连给儿子娶媳妇的钱也花光了,但还是欠下了一大笔的债务.眼看着丈夫的病情渐渐地好转了,王桂芬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可她知道仅仅靠每年种地的收入来还债是不可能的,王桂芬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人,为了能尽快还清给丈夫看病所欠下的债务,她每天都在苦想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来解决家里的困境.有一天,王桂芬无意中听到邻居张嫂说家在长春居住的亲戚家里要请一位家庭保姆来照看家里年迈的母,每个月的工资还不低,于是她产生了想要试一试的念头.回到家里,王桂芬同丈夫说了自己的想法,丈夫最开始并不同意她给人家做保姆,他是担心妻子从来没单独出过门,又怕妻子在别人家里受委屈,经过王桂芬的一番劝说,丈夫最终被说服了.她找到邻居张嫂家里说明了她的来意,由于王桂芬平时就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张嫂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帮忙联系一下,让她回家等消息.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张嫂就带来了好消息,她说长春的亲戚听说了王桂芬家里的情况,同意让王桂芬先干一段时间试试.王桂芬欣喜万分,她心想总算有一条出路了.几天后,安顿好了家里的一切,王桂芬在张嫂的陪同下踏上了去长春的火车,也从此走上家政服务这条路.王桂芬来到了住长春绿园区的刘明先生家,家里有4口人,刘明夫妇.一个孩子和刘明的母亲.王桂芬的工作主要就是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家里的一日三餐.在最初的工作中,由于在家的生活习惯与这里有些不太一样,老人的脾气又不好,动不动就骂人,自己觉得非常委屈,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所以有时候在工作足与用户的要求就有差异.有时也想实在坚持不住不如回家算了,可又一想家里还有一大笔债务要还,就是再苦再难也要挺住.俗语说的好: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日难啊.要想做好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容易.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妈妈渐渐地对王桂芬有了一定的了解,她深深地感觉到了王桂芬高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待老人时的种种耐心,很快与王桂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王桂芬每天陪着老人聊天,给老人梳头.洗脸,照顾的无微不至.王桂芬同老人相处也逐渐平和了,她也就不太想着要放弃这份工作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刘妈妈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王桂芬始终细心地照料着老人,一直陪伴到刘妈妈去世.老人守丧一个月,刘明夫妇二人的工作都十分繁忙,还经常去外地出差,他们对王桂芬十分满意,也十分感激.后经人介绍王桂芬到了大学教授陈教授家里,秉性独特的陈教授已经赶走了13位家政服务员了,王桂芬凭借着认真负责的作事原则很快就获得了陈教授的好评,当王桂芬因家事离开的时候,陈教授还流下了难舍难分的泪水.之后王桂芬在岳阳街照顾一位宋阿姨直到一年多她在医院去世.再后照顾红旗街的沈阿姨两年直到去世.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护理知识.她现在照顾在建设街的罗阿姨,一直到现在,罗阿姨一家十分喜欢王桂芬,大家相处得像一农人一样.几年来王桂芬先后照顾了5位老人,其中3位都是陪伴老人直到去世.俗话说:毒的作用,再按摩腰肌以使之渗入体肤;之后擦涂扶他林乳胶剂,再按摩腰肌使之渗入;最后贴壮骨膏.罗阿姨还患有痔疮.按摩完腰,王桂芬还要清洁痔疮的疮面,再涂敷药剂,自此,罗阿姨的痔疮再也没有犯过.每天下午,王桂芬给罗阿姨按摩半小时的脚趾和脚掌,为罗阿姨的身份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阿姨的面色越来越红润了.王桂芬同志在普通的家政服务岗位上几年如一日,在照顾老人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服务技能,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扶余县大林子镇外出务工人员做出了榜样.王桂芬以正当的手段勤劳致富,不仅还清了家里所欠下的债务,还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实现了自已的人生价值.在此,推荐王桂芬同志参加
范文八:笑傲磨难吧!——你的努力和付出永远和成就成正比! 2。感谢磨难什么是磨难?或许有人认为,磨难,必须是身患顽疾,或家破人亡。而事实上,磨难可以很小很小,小到让你不易察觉。五岁的时候,妈妈让我选择一门特长班,我选择了英语,在我的印象里英语是最简单的,不象舞蹈,还要劈腿,下腰等。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或许刚开始有些兴趣,可时间一长,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每天要花时间去温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十分贪玩,一看到那些英文字母,就感到厌恶,烦躁,每当那时,妈妈就会恶狠狠地说:“这不是你当初自己选择的吗?怎么,没兴趣了?既然选了就要坚持到底!”于是我只好流着泪继续读,记。学英语有个过渡期,就是从简单的单词,句子到复杂的语法,时态,阅读,翻译等。九岁时,初遇到那些陌生的语法,我就一阵茫然,感到烦躁不安,于是我只好更努力的读,记。我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有得到很多收获。这些磨难带给我的是坚强,它让我学会了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因为磨难,生命的光彩怦然而现;因为磨难,人们更加成熟,不断磨去了年少轻狂的棱角,磨去了冲动,爱表现的锋芒。磨难,是坠入人间的天使,虽然有着恶魔的外表,但却具有着善良的心灵,因为他是为磨砺人类,教育人类而来。学会感谢磨难吧。迎接磨难,昂首挺胸;一路微笑,灿若夏花!答案补充感谢磨难对于我们这种在知识的大海里徜徉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那一个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了,我总是绞尽脑汁把它们攻克。这天,窗外正下着倾盆大雨,远处的景物一片朦胧,雨点敲击着大地,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我正端坐在窗前,思考着一道数学题,它给了我们一个长方形,把它分成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却只告诉了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下,智商一向不太差的我也犯了难,冥思苦想也没得出个所以然来。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敲打着地面。我又查书又翻笔记,可也愣找不出一点提示来解题。我揉着太阳穴,紧皱着眉头,努力回忆着以前做过的题目,希望能有些线索。忽然,我灵机一动:“对了!我用算术不行,用方程总行吧!”可是,到底设哪一个未知数呢?我不禁又陷入了沉思。设长方形面积?不行。设三角形面积?也不行。设……想了半天,我突然眼睛一亮,对!设长为x!顺着这条思路,我很快找出了等量关系,兴奋不已地算了起来。不料,这道题难度太大,一列方程这才发现也解不出来。我一会儿咬着笔头,一会儿撑着脑袋,一会儿含着手指,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我猛然想起了以前老师讲过的方程。想起了这个解法,我不禁喜形于色,兴奋地拍起了手,埋头仔细算了起来。可是,当我运用各种规律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等号前后符号不同!我叹了一口气,再度陷入了沉思。此时,窗外的大雨渐渐地小了,没有了之前的狂暴。我默默地思考着,可却依然没有一点头绪。忽然,爸爸以前的话又萦绕在耳际——“方程左右两边可以同时扩大若干倍,加减可以抵消。”我霎时间茅塞顿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一会儿,一个数字“4”呈现在我眼前。“别高兴太早!”我提醒自己又验算起来。哇1它全正确!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心地叫了起来:“耶!我想出来喽!万岁!”窗外,雨停了,太阳公公的笑脸重新露了出来。我终于战胜了困难,更明白了一个真理:只要尽自己所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尝到成功的喜悦!
范文九:天才文人创作的一生经常被人们形容为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寻历程,苏轼的一生更是阅历丰富。关于他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常被后人崇尚赞叹。他那竹杖芒鞋,吟啸徐行风雨中,而回首一笑,渺然如梦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且看他是如何以超然的心态,伫立于苍茫宇宙之中而不逝。一、苏贤良到阶下囚1.才华横溢,仕途坦荡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与弟苏辙随父亲到达汴京。次年,苏轼、苏辙科考中进士。1060年2月,由欧阳修推荐,二苏参加了一次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度考试,苏轼考入第三等(一二等皆为虚设)。苏轼进士极第,制科高等、名震天下、仕途顺利、兄弟同朝,受皇上宰相老师的赏识,朋友学生子弟的仰慕,名望地位显赫,这是何等的意气飞扬。2.乌台诗案,身心倍受打击苏轼的不幸是父母双亡,发妻早逝,更为不幸的是仁宗逝世,苏轼的“优游浸渍”建立起来的关系,换了皇帝后,几乎全归无效,新皇帝重组政治核心集团。元丰二年,苏轼到湖州就任,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几乎被定成死罪,濒临杀头,且看苏轼于狱中之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由此看出苏轼的绝望与沉痛,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屡次为苏轼求情;神宗也怕激起更严重的臣僚斗争,所以做出顺水推舟的决定。这样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做了有名无实的团练副史,其实就是被流放。二、从痛苦走向洒脱超然的黄州四年谪居中的苏轼愁闷孤独而又心怀清高,内心十分痛苦与寂寞。后来有一穷书生马正卿,为他向官府请下十亩荒地,位于黄州城东,于是便有了“东坡”。苏轼又在东坡盖了几间房子称为雪堂。苏轼过起了“耕种自济,养生自保”的农人生活。在播种与收获之中,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之中,苏轼暂时忘却了痛苦,忘却了功名志世,他的内心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本真的自由与快乐。也许是他觉得一切都已无所谓,外界的东西都不用去想,也许是他已不再有先前的志向与追求,有点无奈有点悲伤,进而抛开一切走向淡泊。他在黄州期间,钻研佛道,对人生、对现实有了飞跃性的理解,对自然、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此间还身受庄子的影响。“乌台诗案”前,苏轼的诗风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富詹流利,丰满生动,内容上,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好在黄州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长江,有乱石穿空的赤壁,有折戟沉沙的战争传说。这一切都为处在生命低潮之中的苏轼创造了重新认识人生的有利条件。前赤壁赋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浸透了作者对人生的苍凉感受,表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体验与思考,把有限的生命个体融入无限的大自然当中,物与我一体,共享明月清风的诗意。在自然山水的抚慰下,苏轼立足于现实,又以超越现实的审美为精神指归,正是以这样的自适心态,苏东坡对外在与内心都无所计较,心灵与形体都获得了自由,解除了痛苦,超越了痛苦。有如此心态才能写出人间之绝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百日三贬,无往而不是,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被诏汝州,后哲宗继位,苏轼被召还朝,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上至礼部尚书。然而新兴势力压制王安石集团和尽废新法后,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建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九年之中他反复几次入朝、外任,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在此时,苏东坡的生活内容、兴趣转向酿酒、制药、参禅和陶诗,他的心境更为淡泊旷达,他的心胸更为豁达宽广。四、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用这句词来概括东坡高旷的人格再适合不过。苏轼是一个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做过高官,曾金殿议政,北门拟召,也曾下入死牢,雨打风吹。哲宗绍圣年间,苏轼苏辙先后贬谪岭外相逢于梧州附近。路旁有卖叫汤饼的面食,粗恶不堪,子由只得放下筷子,东坡却全部咽下,笑着对兄弟道:“你现在还想品滋味不成?”如此看来,一个人只有有所悟,对人生的凄风冷雨才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在诗、词、文、书画、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很卓越,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他一生的艺术也正阐释了他旷达、洒脱、从容的一生。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范文十:在昆虫的世界里,蜻蜓被视为不折不扣的杀手,因为它有着绝对的制空权,风驰般的飞行速度,进退自如的飞行动作,以及能测出对方距离的“电子眼”,这些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确立了蜻蜓在空中的霸主地位。一旦猎物被蜻蜓锁定,无论它是在空中飞行还是在地面躲藏,最终都难逃被蜻蜓定点“清除”的命运。蜻蜓是个古老的物种,早在石炭纪时代就出现了,由于当时地球上的含氧量极高,蜻蜓个头很大,从留在古化石上的蜻蜓看其翅展足有70多厘米长,而现在的蜻蜓最大的也不足那时的四分之一。后来随着地壳的不断变迁,蜻蜓也适应了生存环境变化。同时代的恐龙因为缺乏适应能力早已经灭绝,而蜻蜓却存活了下来。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蜻蜓大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有300余种。蜻蜓为不完全变态动物,一生经历卵、稚虫和成虫3个变态期。蜻蜓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蜻和蜓)、豆娘类的束翅亚目(豆娘和艳娘)。蜻蜓的翅膀很发达,前翅与后翅等长,头部转动非常灵活,其触角很短,但是复眼发达,并有3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蜻蜓把卵产在水里,卵孵化为稚虫,稚虫(又名水虿)生活在水中,水生一年。在水底的微观世界里,杀手和猎物之间的争斗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生死对决往往就在一瞬间,任何的麻痹大意都会招来杀身之祸,蜻蜓自然也不例外。从水里的卵孵化为水虿,水虿千辛万苦羽化变成蜻蜓,到完成交配后最终再飞回水边产卵,在这一史诗般的演变与轮回中,蜻蜓历尽了千难万险。杀机重重的水底每到产卵的季节,蜻蜓陆续回到水边产卵,数天后卵孵化为水虿。水虿栖息在河流、湖泊、池塘、沼泽、湿地等多种地带。水虿在水中利用直肠内的腮吸取氧气,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从水虿到蜻蜓均食肉,杀手一生不食素。水虿在水里越冬,期间水虿要经过13次左右的蜕皮(换龄)才能最后有机会爬出水面羽化为蜻蜓。每一次蜕皮都是走向强大的开始。在水中,水虿捕食孑孓或更小的水生动物,赶上食物短缺它们就会相互残杀,把同类吃掉为自己积攒体能,蜕皮换到下一龄。以大欺小在生态界是不变的法则,熬到末龄时水虿就能捕食小鱼了。但是在初龄期它们要应对许多天敌,最主要的有水蝽、水生甲虫、大田鳖、水螳螂和比自己体型大的鱼类,还有常年泡在河里的鸭群。特别是水蝽和水螳螂对水虿的威胁最大,它们两个都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就是一招制敌的齿状前臂,如果水蝽和水螳螂盯上某个“未成年”水虿,一般都不会“失手”。为了能更有效地躲避天敌的伤害,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它们成功地将自己的身体模拟成河底泥的颜色。遇到危险它们就躲进淤泥里一动不动,很难被天敌们发现。凭着这种“装死”的本领,水虿们一直保持着种族的数量。有些小型水虿会选择在水中的植物里筑巢,可谓别出心裁,既能很好地躲避同类,又能在植被的掩护下保持丰富的食物来源,这样小型水虿会很快发育成熟,生存的机会也会相对增多。但是对现存的水虿来说,这样的“世外桃源”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危机四伏的岸边水虿在水里经过一年多的成长,已是身强力壮,它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摆脱水的束缚来到空气中。于是成批的水虿在各自的胸腔上背着一个背包,蹒跚地爬上岸准备羽化,远远看去就像是水兵登陆。这个时候,磨难也如影相随。鸭子们在岸边早就做好了饕餮盛宴前的热身,鸟儿也都第一时间飞到羽化现场,水狼蛛们更是虎视眈眈,就连蚂蚁都成群结队地选好了狙击的地段。当然水虿们并不那么傻,它们大多数都会选择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比如碧伟蜓、团扇春蜓、大黄赤蜻、黑色?等,夜间羽化的成功率相对比较高,因为这个时候鸭子在睡觉,小鸟也在巢中休息。等早上大家纷纷来到岸边准备聚餐时,蜻蜓早已飞向天空,留在岸边的是昨夜脱下的旧装。但有些水虿偏偏选择在危险的白天离水,这倒不是它们勇敢,而是这些水虿需要借助太阳的能量把自己身上的水分晒干。清晨的阳光格外柔和,水虿们完成晒背任务后便迅速爬到岸边的草丛中,它们选择一切能支撑住自己身体的草杆、石头、树枝,把牢后就静止不动了,几分钟后那个背包慢慢打开了,蜻蜓的头部最先露了出来,接着是六足,然后蜻蜓把自己吊在半空中晾晒,大约十几分钟,蜻蜓使出最后的力气把身体翻过来,身体站稳后将尾部小心地从壳里拽出,整个羽化结束。余下的过程就是从尾部向下排水并逐渐打开翅膀继续晾晒。杀手一旦把翅膀打开,就只能选择天空,因为翅膀打开后永远没有关闭的机会了。在羽化的过程中,身体软软的蜻蜓,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小鸟选择在这个季节育雏,鸭子甩开腮帮子边吃边高兴地呱呱叫,水狼蛛背着小狼蛛也来趁火打劫,有些侥幸逃脱的水虿由于逃跑中身上有刮伤,羽化时不能正常裂变,最终上演羽化失败的悲剧。能修成正果的其实并不多,而这对职业杀手来说磨难才刚刚开始。杀手之间的对决晾干翅膀的蜻蜓振翅数秒后便飞向蓝天,一直飞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开始了自己的杀手之旅。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它的眼睛又大又鼓,几乎占据了整个头部,而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相连,能辨别猎物的大小。蜻蜓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猎物在复眼前移动的时候,每一个“小眼”依次跟踪,经过信息综合就能确定猎物的准确位置和移动速度。因此,只要猎物被蜻蜓盯上,一般是凶多吉少。没到性成熟期的蜻蜓大都会选择远离水域,它们食量很大,每天都会捕食大量的蚊蝇,除此之外还捕食蝶、蛾、蜂等昆虫。吃饱了需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就降落下来。休息时,翅膀都是平伸的,只有束翅亚目的豆娘和艳娘会把翅膀合拢在背上。除了鸟类,蜻蜓在空中几乎没有对手。但如果是超低空飞行或者降落到地面,杀手就玩不转了――蜘蛛布下了天罗地网,蚂蚁大兵团作战专门寻找受伤的蜻蜓,食虫虻、螳螂等草丛杀手埋伏在暗处等待时机。我曾目睹两只半黄赤蜻为了争夺猎物相互追杀,时而高空盘旋,时而低空穿行,强强相搏,只顾取胜,却忽略了争斗的环境,在厮打中突然有一只触了蛛网,让一旁观战的蜘蛛捡了一个大便宜,蜘蛛迅速出击,将刚触网的半黄赤蜻捆了个结结实实,半黄赤蜻拼命地挣扎,但越是挣扎蛛网缠得就越紧。侥幸逃脱的那只半黄赤蜻则迅速高飞,逃离现场。还有一次,一个竖赤眉蜻在空中捕杀了很多蚊子,它可能有点飞累了,降落到一个麦秆上,但仅仅停留了半分钟,就被埋伏在那里的蟹蛛捕获。两个杀手的对决,有的时候比的不是看谁的剑快,而是比机智和耐心。竖赤眉蜻忽略了?望,被耐心的蟹蛛占了上风。有的时候就连小小的寄生蝇,也时常扮演着蜻蜓克星的角色。寄生蝇经常趁蜻蜓不备悄悄下手,蜻蜓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就被寄生了。初被寄生的蜻蜓还能正常飞行捕猎,等过了一周,寄生蝇的幼虫成熟后会钻进这只蜻蜓的体内,蜻蜓的杀手之旅至此就结束了。有趣的是寄生蝇常常是蜻蜓的捕猎对象,而它的幼虫却能钻进蜻蜓的体内将其蚕食致死,这不得不让人慨叹自然界生物链的环环相扣。
  不能回避的战斗蜻蜓的所有捕杀行为,最终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到了性成熟阶段,蜻蜓们会陆续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它们会选择池塘、河流、小溪。雄性蜻蜓会稍早些到达,它会沿着河岸或水面占据自己的领地。如果有其它雄性蜻蜓闯入,先来的一方就拼命驱逐。如果有雌性蜻蜓飞近自己的领地,雄性就试图与之交配。以艳娘求偶为例,当雄性艳娘在一片属于自己的开阔地里发现雌性到来时,会扇动自己的翅膀用来传达信息。如果雌性觉得这片开阔地适合产卵,就会扇动一下翅膀做回应,表示同意对方的求爱(如果尾巴抬起就说明不满意对方)。雄性艳娘看到雌性回应了自己,就飞过去用腹部末端的倒勾勾住雌性颈部的后面,雌性则腹部前倾,把生殖孔直接推入雄性腹部第二节下面储藏精子的器官里,准备工作就绪,雄性再打开雌性输送精子的管道,以便为交配做准备。完成了这些程序,雄性才把精子注射进去。交配后,雄性在自己的领地里为伴侣选择最好的地方产卵。雄性上下飞舞,雌性用自己的产卵器在植物的茎上切开一个裂口,往里面产卵。整个过程雄性一直在旁边守候,以免其他雄性前来与自己的伴侣交配。豆娘做得更绝,它们交配结束后马上就产卵,雌雄身体始终不分开,直到雌性产卵结束。为什么雌性产卵雄性必须伴其左右呢?原来每当蜻蜓的卵成熟时,雌性蜻蜓就需要不停地点水以便把卵产在水里,但是这个时候它有可能被该领地的雄性蜻蜓截住,雌性为了能够继续在这个地方产卵,不得不又和该领地的领主交配,而得到的精液优先授给之后的24小时里它所产的卵。此后,这些精液就与其他雄性的精液混在一起,就没有优先权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交配后雄性蜻蜓会一直守护在雌性的身边,如果交配后的雌性还没有产卵就与另一名异性再次交配,之前的那一个就做不成父亲了。为了自己的基因能够一代代传下去,雄性蜻蜓在谢幕之前还要做最后一搏。逐渐消失的战场小的时候在家乡,只要到了夏天就能看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一边念着“蜻蜓蜻蜓飞,底下有人追;蜻蜓蜻蜓落,底下有好贺儿”的歌谣,一边成群结队地追逐蜻蜓,是很多人童年时光不可磨灭的清晰印记。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在城里即便是在夏天,别说漫天飞舞,就是个把蜻蜓也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人们想再看见蜻蜓只有到深山老林里的湖泊、溪水边去寻找,运气好的话才能偶尔一遇。究其原因就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河流遭到污染,水质被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越来越少,而靠水生生物生存的水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有的种类因不适应水质的变化已经彻底灭绝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养生意识深入人心,吃昆虫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开始流传。于是,各种昆虫先后上了人们的餐桌,蜻蜓自然也难以幸免。过量的捕捞让本来就数量不多的水虿更是雪上加霜,它们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减。昔日杀手对决的战场,如今已是高楼矗立。地壳的自然变迁尚可为远古时代的蜻蜓留下一块化石,可是人类透支性的破坏只能是把蜻蜓物种一步步推向灭绝的边缘。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渐变为遥远而虚幻的童话时,那些曾经适应地壳变迁而存活下来的蜻蜓还会那么幸运吗?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这些杀手的命运,或许将悄无声息地消失于大自然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一个人有才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