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在网上手机微信看电影更方便有中国这么方便吗

外国人看电影有什么讲究
外国人看电影有什么讲究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驻柏林记者/郭洋
驻洛杉矶记者/柳丝
驻东京记者/蓝建中
驻里约热内卢记者/王帆
实习记者/汤辉
  中国电影票房近两年迎来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与过去寥寥可数的贺岁片相比,越来越多的大制作不断涌现。近来中国又与美国签定协议,即将引进更多分账大片。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的光影巨作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未来,人们的观影热情仍会继续高涨吗?
  看看其他国家,好莱坞仍是辉煌的电影王国,但电影院已不再是美国人的娱乐天堂;德国人对艺术的追求可谓执着,但看电影时却偷偷摸摸地“省钱”……
  未来,世界电影消费将走向何方,又有何内在规律?《环球》杂志记者深入一些国家影院,通过和民众深入访谈,管中窥豹,见诸这些国家光影文化的斑斓。
票价:印度最低,日本最高
  人们走进电影院,除了对不同电影的选择外,第一个问题,就是票价。
  在欧洲,看电影是人们的普遍爱好,相对于欧洲民众的较高收入,电影票价其实并不高。
  在法国,平均每张电影票价格在1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83元,学生还可凭学生证购买半价票。很多人则选择购买电影月票,20多欧元(折合160多元人民币)一个月,可以随时看。
  当然,票价稍微高点,也难以挡住法国人看电影的热情。在很多影院门口,都可看到排队买票看电影的人群。而且,无论是小众电影还是各种大片,都有人买账,观众遍及各个阶层。
  在德国,《环球》杂志记者探访的一家大型综合影院,似乎票价更为便宜。价目表上显示,该影院平均每张电影票售价7.5欧元(约合人民币62元),相对来说,小吃很不便宜,一包大袋爆米花和一杯一升装大可乐标价为8.9欧元(约合人民币74元)。
  德国人对电影的热爱,也不输给法国人。在前不久结束的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各售票点前几乎天天排起长龙。56岁的柏林市民加比·拉姆布莱希特就是排队买票的影迷之一。按她的说法,她要利用电影节10天的时间,每天至少看一部电影,至于平均每部电影近10欧元的票价,她觉得“很正常,可以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影院从来不乏老年观影者。2010年,60岁以上的观众达到了观影总人数的9%。78岁的施泰纳特是一名家庭主妇,记者在影院见到她时,她刚买完一张德国纪录片的电影票。她说自己每月至少会看一部电影,平均花费在7.5欧元左右。
  在号称电影市场霸主的美国,观众更是众多,这主要得益于票价经济实惠。
  根据《环球》杂志记者的实地体验,在美国看一场IMAX大片,最多花17美元(约合人民币102元),普通大片,则只需要12美元(约合人民币75元),文艺片和小制作影片,5美元就可以拿下。而低廉的学生票价和灵活的收费制度,同样是吸引人们走进影院的手段。据美国电影院业主协会统计,2011年,北美各大院线每张电影票的售价已从2010年的7.89美元(人民币49.7元)增至7.93美元(人民币49.9元)。即使电影票价逐年增长,对于美国人来说,消费一场电影仍然和吃一顿麦当劳一样便宜。
  但在亚洲,票价因国家不同而差别很大。在日本,根据日本电影制作者联盟公布的数据,2011年电影院的平均入场费是1252日元(约合98元人民币)。新电影上映时,日本全国基本统一定价为成年人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0元),不过由于12月1日的电影节可以打折,加之会员卡、夫妻同去打五折、学生优惠等,近些年来票价基本维持在1200日元(约合人民币94元)的水平。
  韩国的电影票价相对较低,一般为7000韩元,约40元人民币,3D电影的价格在13000韩元,约70元人民币,而凌晨和早场则在4000韩元(1人民币约合178韩元)左右。
  VIP厅的电影票则比较贵,约合人民币200元,节假日则会提高到约240元。如此昂贵的票价,当然也有许多特殊的待遇,比如,设有专门的休息厅,供观众在电影没开场前休息,此外,影院还提供免费小吃等。
  拿着平均近18万元人民币的年收入,每个月看上3场共150元人民币的电影,这对韩国人来说,算是名副其实的大众娱乐。
  泰国的电影票价也不贵——在曼谷最好的电影院Paragon Cineplex看全亚洲最大的3D银幕,价格只需300泰铢,约合人民币62.5元;其他影院票价大概在150泰铢左右,大致于人民币31元。此外,泰国影院有个很特别之处,就是电影放映前会播放国歌,银幕上会放映一段泰国国王的生活片断。这时影院所有人都会纷纷起立向国王致敬,泰国国王在他们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但这些国家的票价,对拥有宝莱坞的印度来说,都算是天价票了。
  电影是印度人生活的一部分,全国约有上万家电影院。一位印度导演曾说,电影院既是印度人的夜总会,也是印度人的神庙。电影院生意永远火爆,特别是在周末,印度人会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去电影院享乐。
  据统计,印度每年有高达300多亿以上的观众人次,也就是说,每天平均有8000万以上的印度人看电影。
  电影票价自然也符合印度国情,高档的电影院的平均售价在150卢比左右,约合人民币19元;而一般偏低档的影院平均价格则只有20卢比,约合人民币2.5元,仅相当于中国的几十分之一。如此低廉的票价,使得即便贫困的印度农村人口,也完全可以消费得起。
  在巴西,年轻人是看电影的主力军,而为了吸引他们,影院也推出多种优惠措施。
  《环球》杂志记者在里约热内卢市中心一电影院里,随机采访了一对刚散场出来吃晚饭的情侣。男的叫埃德尔,今年26岁,他说自己去年一年差不多看了25部电影,由于有青年卡,他每次观影花费在10雷亚尔(约合人民币37元)左右。小伙子说,看电影本身算不上什么经济负担,如果周末去从事别的娱乐活动,花出去的钱肯定要比这个多——陪女朋友吃饭、逛一次街,每个月收入的30%就贡献了出去。
  埃德尔说,在巴西,大中学生是最大的观影群体。巴西历年的票房数据也显示,所有卖座电影的平均售出票价均在9~11雷亚尔(人民币33元~40元)的学生票区间里。
好莱坞vs宝莱坞
  好莱坞是美国的名片,也是世界影坛的霸主。相关的资料显示,好莱坞占到全球电影市场票房的75%,在英国约占88%,在日本占70%;即使在以文化保护主义著称的法国,也占到了65%。
  以德国为例,美国影片占德国影院放映影片的75%,德国本土影片则仅占17%。2010年,德国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两部影片分别是《阿凡达》和《哈利波特》。不过,看美国大片者年轻人居多,年纪稍大者似乎对德国、法国等欧洲影片更加情有独钟。
  2010年德国电影业分析数据显示,在德国影院,喜剧片、动作片和儿童片最受欢迎,10岁至29岁的年轻人可谓观影的“主力军”,观影者的平均年龄为33.3岁,女性稍多于男性。一年观影超过7次的人群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年龄介于20~29岁之间。
  位于柏林北部的蓝星电影院是一家只有2个厅的“无广告”小影院。影院工作人员介绍,该影院算是当地仅存的一家影院了,在这里,动画片和欧洲故事片较受欢迎,美国大片则相对受到“冷落”,因为来这里观影的都是附近的小孩和40岁以上的老顾客。
  日本的情况也类似,在日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对《环球》杂志记者说,日本人喜欢的电影,一是带有喜剧性、能够让观众暂时摆脱现实苦恼的,最有名的当属《寅次郎的故事》和《千与千寻》等;二是名片、大作,这类电影以欧美作品居多,也包括在欧美出名的中国电影,如《哈利波特》、《泰坦尼克》、《英雄》等;三是科幻影片,如《星球大战》等。
  相形之下,法国本土电影生存空间要大一点。虽然好莱坞大片同样在法国市场上攻城略地,但如果本土有上佳影片出现,观众会相当买帐。2011年法国催泪温情大作《触不可及》就吸引了过千万人次观众进场观影,连续几个星期雄踞本土票房冠军,将美国的《丁丁历险记》轻松赶到亚军位置。
  在巴西,好莱坞电影同样占据压倒性优势,去年该国最卖座10部影片被好莱坞包揽,前20名中也仅有3部国产片。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巴西引进的美国电影中,老少皆宜的动画电影和紧张刺激的动作、科幻大片最受青睐。
  相比高不可攀的好莱坞大制作,巴西本土电影最近几年颇有声势。2010年上映的本土电影《精英部队2》曾创下1100万观影人次的国产片历史纪录。另一部巴西影片《里约大冒险》也在全球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在影片选择上,韩国人更爱看本国电影,在近几年韩国票房排行中,前20名的影片均有10部以上为韩国国产电影。以2011年为例,韩国票房前十的影片中,韩国本土影片有6部,海外影片仅有4部。
  就题材而言,韩国人最喜欢的,则数喜剧类通俗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电影的观众大部分是女性,于是,社会上就有“体育是男人的娱乐、电影是女性的娱乐”的说法。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政治原因,男性观众回归影院,战争、惊悚、动作题材的影片也开始频繁占据电影票房的榜首。
  在泰国,许多人也喜欢本土电影,而且在很多时候,本土电影比好莱坞电影票房要高。本土的恐怖片更是不少人的最爱。2011年泰国票房前两名分别是《泰皇传奇:纳瑞宣大帝第三部》和《怨鬼之家/阴地/阴佣花园》。泰国的恐怖片自有其特点,立足于其文化传统的阴森要素,能给电影带来难以言喻的魅力,带着异性朋友去电影院“被吓”,成为泰国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活动。
  在本土电影方面,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印度。作为世界第一电影大国,印度年产电影近千部,数量是好莱坞的2倍。
  在这个东方电影大市场,好莱坞这条强龙,根本不是宝莱坞这条地头蛇的对手,其市场份额还不到5%。在不少印度观众眼里,纵使好莱坞的明星再靓,情节和制作再惊人,也抵不过本乡本土电影来得亲切。
  以席卷全球票房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阿凡达》在印度上映第一周票房为4亿卢比,成为好莱坞在印度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然而,《阿凡达》的票房神话没有维持多久,比其晚一周上映的印度本土喜剧片《三个傻瓜》前4天票房即超过10亿卢比。享誉全球的《阿凡达》,在印度,竟被《三个傻瓜》搞得灰头土脸。
市场缩水:难言之痛
  在美国,每个星期都会有大大小小十几部电影走上大银幕,而通过DVD发行的电影和电视电影更是不计其数,无论是喜欢什么题材、什么口味的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头最爱。而电影市场所面临的尴尬,也正好自美国发端,给影人们出了个难题。
  如今,美国电影市场虽然每年仍有上百亿美元的吸金能力,但随着家庭电视屏幕的扩大,屏幕分辨率的提高,智能互动电视的出现,尤其是Redbox和Netflix等付费视频服务的流行,不少美国人开始慢慢把电影拉回家里。
  资深美女记者克里斯汀·希弗娜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她现在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看电影,要是想看经典老片就看电影频道,要是想看新近大片用Netflix都能找到。她说:“除非想看大屏幕上才有的视觉特效,否则我基本不怎么去电影院了。去年我一年只去了五趟电影院,而且只看动作大片。”
  “我最喜欢看惊悚片,还有功夫片,现在,我还常常看一些好的纪录片和外国的独立电影。这些在付费视频服务上有一大把。”她说。每个星期日,希弗娜都会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沏一壶茶,吃几块饼干,看几部电影来享受休闲时光。
  其实,除了家庭影视技术的发展,始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也给北美电影市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据美国影院业主协会统计,2011年北美地区全年票房收入102亿美元,比前一年减少了3.6%,为3年来最低。同期出售门票12.8亿张,同比下降4.4%,为16年来最低。
  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受调查者中超过六成的美国人表示,自己很少或从不看电影。即使是有定期观影习惯的观众,过半数的人也减少了去电影院的次数。
  现在,对不少美国人而言,看电影并不是娱乐的首选方式。电影观众正在老龄化,而年轻人则更加热衷于看球赛、听演唱会、开party、出门旅游等。在博物馆工作的乔纳森·莫夫洛蒂斯对记者说,他就不怎么看电影,除非遇到非常棒的历史剧或纪录片才会去看。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巴西。与不少欧美国家一样,巴西的有线电视套餐中也含有为数众多的电影频道。华纳、福克斯等全球知名影视集团在巴西都拥有各自的本地化频道,滚动播放着带有葡萄牙文配音或字幕的美国电影和电视剧,打开电视,全天随时都能看到经典或新近大片。
  因而,尽管有线电视套餐价格不菲(每月180雷亚尔左右),但还是有很多家庭舍得掏这个钱。兼之巴西的电影票价不是很便宜,选择在家里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巴西的票房收入更多地开始集中在学生票范围内,院线上动画片和青春片称霸一时也就不难理解了。
  日本的情况则更为惨烈。根据日本电影制作者联盟今年1月26日公布的数字,2011年无论是观影人数、放映的电影数量,都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电影院的数量也在减少,市场显现出疲软之态。
  近年来,日本平均每个国民一年大约只去1.1次影院。记者的几个朋友都是一年去一两次影院甚至根本不去,他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去电影院看电影比较昂贵,所以借DVD看的人比较多。日本电影市场的衰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资料:在影院,吃还是不吃
  伴随着看电影而来的另一个有趣话题,莫过于在影院吃东西。谈及德国观影人的特点,德国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员想了又想,突然“灵光一闪”地说:“对了,很多人会偷偷摸摸地带吃的进影厅!”
  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出售电影票其实“不赚钱”,电影院盈利几乎完全依靠小吃和广告收入。她说,大约四成观众会在影院购买爆米花等小吃,买小吃的平均消费与电影票价相当,尽管影院禁止自带食品,但一些人为了省钱依旧偷摸将薯片、啤酒等放入包中带入影厅……
  当然,德国人这种“抠门”就像中国人去饭店“自带酒水”一样不难理解。要知道,许多普通德国大学生毕业后净收入不足1000欧元。
  日本的情况也差不多,许多影院靠出售饮料、爆米花等产品来谋取利润。但韩国则正好相反,不能将饮食带入放映室。
  日本影院虽然允许吃喝,但根据记者切身感受,日本观众看电影时非常安静,不仅没有人交头接耳,也听不到吃东西的声音。早稻田大学讲师大森信德就对记者说,日本人很少在看电影时表达情绪,他们不会欢呼或者鼓掌,所以影院比较安静。姜德春则对记者说,日本人看电影比较守规矩、安静,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会一直把片尾介绍出场人员的字幕看完、场内亮灯后才起立离场,这很不简单。
来源: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本刊通用网址: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编辑部电话:
globe1980@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邮政编码:100040
总 编 辑:姬斌(兼)
执行总编辑:胡俊凯
副总编辑:聂晓阳
&&&&&&&&&&&&&李晓明
&&&&&&&&&&&&&刘新宇
&&&&&&&&&&&&&刘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在电影和互联网都如此发达的美国,为什么大家不在网上买电影票?_商业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商业在电影和互联网都如此发达的美国,为什么大家不在网上买电影票?
中国在线电影票市场已经至少有 7 家公司相互厮杀, 而建立起好莱坞体系的美国,在线购票市场只占了20%。
周末看电影遇上人多时,排队买饮料爆米花是件麻烦事。为了帮顾客节约买零食的时间,美国最大的两家院线 AMC 和 Regal Entertainment 相继推出了新招。
Regal 和狮门旗下的
Atom Ticket 订票应用合作, 观众在 app 上预订爆米花后,到了电影院就可以马上取走。AMC 也已经在堪萨斯州的 4 个电影院试行这项服务,计划 1 月份扩展到全美的其他城市。
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功能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可能是件“大事”,因为相比国内越来越壮大的在线购票服务--今年的内地电影市场有一半以上票房是通过在线渠道购买的--美国观众却并不太买账。
美国也并不是没有像中国的猫眼、格瓦拉这样的网票平台,最大的两家网络电影票网站 Fandango 和
都已经成立了十年左右,从 2012 年开始所有 AMC 影院的电影票都可以在
Fandango 上购买,但“他们加起来的销售份额也只有整个电影票务市场的 20% ”,艺恩咨询的李女士告诉《好奇心日报》,“而中国已经达到了70%”。
2015 年 Q1-Q3 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出票量市场份额前三是:猫眼电影(50.1%)、百度糯米(11.2%)和微票儿(10.3%)(前微信电影票)。紧随其后的是淘宝电影(9.6%)和大众点评(9.4%),格瓦拉(3.7%)和时光网(2.2%)垫底,格瓦拉上周和微票儿合并。
猫眼、格瓦拉、微影、淘宝电影票等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采取高额补贴,甚至直接并购竞争对手,而北美一共 4 万块银幕中,还有大约
5000 块银幕甚至还没有接通线上购票系统。
为何中国网票市场渗透率这么高,在建立起好莱坞体系的美国却不行?
中国观众看电影的习惯还在培养,美国人早已固定
中国是电影业的新兴市场,电影节目、电影院的增加都是这两年的事。很多人近几年第一次看电影,或者将看电影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人均观影量今年才突破人均一年一次。面对这样一批新手,网票平台更容易引导他们养成线上购买电影票的习惯。
“正是因为中国的产业、行业没有像发达国家这么成熟、这么没有漏洞,反而诞生出很多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动改善他们的巨大机会。” 腾讯 CEO 马化腾在上周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说。就跟任何新的技术在新兴市场都更容易被拥抱一样,中国在电影数字化方面包括线上发行、线上售票及线上营销等都领先于美国。
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高速发展,拥有 40 多条院线,这样相对分散的渠道也给了在线订票网站互相竞争、整合和发展的空间。而美国 100 亿美元左右的电影市场非常稳定,最大的三家院线 AMC,
Regal Entertainment 和 Cinemark Holdings 占了美国 42% 的荧幕,长久形成的稳定的产业链条很难被轻易打破。
而在这个游戏规则下,人们养成的消费习惯也很难被改变。美国人平均每年看 4 次电影,在线下买电影票的习惯也早已形成。
中国网票平台比的是谁价格低,而美国的网票价格却比线下贵
不仅如此,美国线上网站如 Fandango 的电影票价不仅不比线下便宜,还更贵。观众只有在担心像《饥饿游戏》这样的电影可能买不到票的时候,才会提前在 Fandango 上订票。这类电影能达到 50% 的网上售票率,但大多数电影的购买渠道还是在线下。
Fandango 的票比线下贵的原因是它会收取 1-4 美元的手续费。中国观众看电影选座位,而美国观众却不然。通过 Fandango 这样的平台,可以让美国人提前预定喜欢的座位,当然得支付一定的佣金。
另外,中国电影票收入的 43% 给片方,57% 留给院线,而美国院线只能拿到 50% 的分成,本来院线经营的利润就相对低了,在线购票网站就更无法提供折扣了。因此,线上票价根本无法和线下竞争。
更阻碍美国人在线购票的是其买票程序比国内更麻烦。Lacey 在洛杉矶读书,她抱怨到“每次在网上购票,首先得在 Google 上搜电影名字,然后被引导到 Fandango买票,最后还得输入信用卡信息。”
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移动端支付非常方便,猫眼、格瓦拉的电影票价还比线下低了近 30%。他们也必须推出低价电影票,因为线下的原价电影票一般普通消费者买不起。如果拿中国月收入 4000 人民币举例子,喝一杯星巴克咖啡 25 元,看场原价电影 50 元。在美国,平均月收入 4000 美元,喝杯星巴克咖啡 2 美元,看场普通电影 15 美元,就算在一线城市,3D 票价也只要 17 美元,最贵的 IMAX 3D 20 美元。
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就算电影票不打折,也看得起一场电影,无需使用网票平台。
中国人对价格非常敏感,
电影票打折更是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片方和网票平台一起把价格抬高,然后用打折的方式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就跟商场里的衣服一样,商家把衣服价格提高之后,再不间断地打折,让消费者觉得有便宜可占,但其实就算打折,商家还是有利可图,同理,院线和片方就算打折也不会吃亏。
中国网票平台背后的金主是 BAT,而美国却没那么幸运
以低票价的方式卖电影票,总得有人来补贴其中的差价,网票 app 背后的投资商是BAT(百度、阿里、腾讯)、VC(风险投资)和 PE(私募)。BAT 想要通过电影票推动移动支付,所以愿意大规模投资和票补。拿淘宝电影举例子,淘宝和片方各自补贴一半的差价。
在中国,互联网仍是电影宣传的主要渠道,有了这三个互联网大佬的支持,网票 app 扩展也更快了。
除了 BAT 之外,猫眼电影的背后是美团,在美团 B 轮融资时,主要的投资方是红杉资本和阿里,C 轮是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泛资本。
格瓦拉也得到了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和鼎晖的投资。“中国市场有大量资金寻找出口,而影视业被看成是高增长的行业”,瑞格传播执行董事戢二卫告诉《好奇心日报》。
于是,背后有金主支持的网票 app 都用低票价烧钱,抢占市场份额。
这些网票 app 不单单提供了低价的平台,他们还进一步影响着院线排片。目前很多片方都在上映前通过网票系统预先购买一大批票,这样不仅抢占了电影前期的排片场次,还造成电影在预售阶段很火热的假象。接下来,他们就以此为理由要求院线在后期排片时给予照顾。
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电影票房是用电影票原价计算,并非消费者在网票系统上支付的实际金额,这种虚高的票房又一次帮助电影达到了宣传效果。
而美国的电影市场没有这么多“暗箱操作”。首先,网票 app 背后没有金主,推行在线支付的意愿不高,即便 Paypal 也不强势。而电视仍然是最重要的电影宣传渠道,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业的积极性很小。
购票网站影响院线排片这种事更不可能发生。美国影视媒体的基本市场架构和游戏规则都相对稳定,每年举行的 ShowEast 是美国东岸主要的电影发行方和院线的会议,会议上美国的发行方通常会跟院线直接达成发行协议。
类似这样的会议还有ShowWest,这样的方式已经运行多年,新的媒体诸如第三方网票平台的出现很难侵占到原来院线发行的商业模式。
而 “中国一切都是新的、变动的,不断的玩家和资本进入,规则原来就没有确定,现在进一步被打破” 。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登录查看你的好奇心指数
根据你的好奇心指数推荐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推荐到广播
17278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青年叔叔)
(Oba dono)
(梦想是养两条狗)
第三方登录: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射手网关闭:美国人怎样在线看电影
来源:作者:王强责编:远洋
人人影视、射手网、TLF据称因为版权原因被整顿或关闭,美剧迷一片痛惜之声。不过正版化是大势所趋,免费午餐终究有结束的一天。在正版内容相当普及的发达国家,网民是通过什么途径观看在线媒体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美国的情况。在美国,在线影视剧服务提供商有三家主要的竞争者:Netflix、Hulu和Amazon。其中Netflix最受欢迎,市场占有率最高。三家服务商都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影视资源、灵活的收费政策与较好的观看体验。当然,他们也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如果想要同步追剧,Hulu是美国人最好的选择。Hulu主打的服务就是电视剧,其与美国主要的电视台都有合作,在电视台播出的剧集通常在一天之内就会在Hulu上线,相比之下Netflix和Amazon都不提供当季剧集同步播出业务。其中Netflix只会在某部电视剧新一季开始播出时才会上线之前的一季,而Amazon的剧库中只有一些老剧集。Hulu的内容库目前有超过2900部剧,总集数超过8.6万。苹果的iTunes服务也有同步新剧的服务,但是昂贵的价格相比Hulu没有什么竞争力。Hulu还提供很多日本原声动画,对北美宅男是个福音。Netflix的主打服务是电影和老剧集,其资源库是几家中最大的(超过10万部电影和电视剧)。它的儿童专区做的也比较好,内容较为丰富——只是引进的日本动画较少,且多为配音版本。此外Netflix也在投资自制剧,大名鼎鼎的《纸牌屋》便是出自这家网站。至于Amazon,由于其服务发展较晚,现在网站内容相比Netflix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有一些内容是Amazon独家授权的,此外它也在投资一些自制剧集。在线媒体质量方面三家做的都不错。Netflix优势最大,提供了DVD、720p与1080p的质量选择(其中1080p是新近引入的)。播放720p质量视频要求5Mbps网络带宽;Hulu的多数内容只提供到480p(宽屏DVD质量),部分内容有720p选择;Amazon则主打720p。注意国内的视频网站虽然现在也开始普及720p乃至1080p视频,但很多视频由于压制质量不足或码率不足,实际效果是要降一个档次的。音质方面Hulu只提供标准立体声,但Netflix标配Dolby&Digital&5.1,Amazon的电影/剧集也都是DD5.1。发展中国家刚刚步入小康生活的百姓对正版在线影视服务最大的关注点显然是价格。不过仔细看过这几家服务商的合约后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也不是那么吓人嘛。NetflixNetflix提供30天试用期,试用期需要用信用卡号注册,如果试用期结束前用户不手动取消服务就会自动进入收费期扣费。基础套餐月费7.99美元,约合人民币43元,用户只能同时在一部设备观看标清内容;标准套餐8.99美元,支持同时在两部设备观看高清内容;花费12美元每月可以在四部设备同时观看内容。Netflix还提供光碟租借服务,每月8美元可以租DVD,10美元租蓝光。HuluHulu的收费服务叫Hulu&Plus,只有一周试用期,同样是信用卡注册到期自动转收费。Hulu&Plus只有一种方案,月费7.99美元,且只能同时在一部设备上观看内容。虽然Hulu提供很多热门剧的同步播出服务,但缺点是即便是收费的Hulu&Plus的电视剧也会插播广告。AmazonAmazon有30天试用期,不过用户可以在注册时就选择不自动转入收费服务。Amazon是按年收费,每年99美元——不过同样只能同时在一部设备观看内容。考虑到美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上面的这些服务收费水平的确不算昂贵——2013年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5万美元。即便对于国内大城市的白领阶层来说这样的收费也不是承担不起:同时购买Netflix与Hulu&Plus的服务就能观看到数量远超国内网站的电影、电视剧,而价格也不过17美元每月,亦即105元。如今去看一场电影的花费通常都在百元以上,每月100块满足自己的一大爱好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那么令人心痛。更为重要的是在Netflix/Hulu看电影、电视剧不需要担心内容删减、阉割,保证原汁原味,而这是国内视频网站无法做到的。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美国网民开始选择在线影视剧服务,有些用户甚至停掉了自己的有线电视,只在网上看片。丰富的资源与低廉的价格诱惑之下,截至2013年仅Netflix的注册用户就超过3000万(注意一个家庭通常只需一个注册账号,所以总用户数量会接近一亿)。在内容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互联网社会,健康的正版内容消费市场不是单靠监管与约束就能培养出来的。只要资源足够丰富、优质,价格合理,那么用户会自然而然养成付费购买正版内容的消费习惯。希望国内用户也有一天能够像美国网民一样享受到这样的服务,届时即便没有字幕组没有BT下载,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人人影视、射手网终归是要走入历史的,那么没有他们的未来又将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人看电影的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