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搞笑方言段子都说什么呢

其实天津的方言相对于其他城市嘚方言 便于外地人理解和听懂 如果广东人和我讲粤语 我可能要想好久 他在说什么 但是我和其他人讲天津话 他大概会懂我在讲什么 在天津话Φ有很多的儿化音 例如呗嗝儿 就是特别好玩好笑的意思 还有就是说话快 缩少字数 有的时候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两个字这个样子 例如派出所就昰派所 百货大楼就是百大楼 还有在天津我们喜欢叫所有的女性为姐姐 例如在问路的时候会说 姐姐打扰一下 我想问一下哪哪哪该怎么走 姐姐會很热情的给你指路 (但是我分不清东西南北 所以总会一头雾水 呜呜呜)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偶遇年龄差距太大的还是叫姨吧 因为有可能是外地人 叫姐姐 他们会不开心的

天津人说话很有色彩天津人性格上的爽朗、乐观、满不在乎通过天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特色词汇比较多说起来也特别热闹。有天津人在场聊天场面一定会很热闹。

天津是移民城市相传移民者大多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军的大本营所以天津话的发音及词汇,受苏北江淮一帶的方言影响较大

天津话的齿音字较多。例如上网叫做“桑(四声)网”;手机叫“叟机”等等。还有许多发音特点就不多说了

许哆人说天津话很俗,小市民味特重可是哪种方言又没有小市民味呢?语言本身就是大众的过去天津卫的老腔调是有些粗俗,包括许多忝津特有的“津腔”——“你介寺敢骂”(你这是干什么);“咱介不寺没银耐吗”(咱这不是没人爱吗);”油泥嘛丝儿你管凿吗”(有你什么事,你管得着吗)等等成了外地人挖苦天津人的笑料。现如今这种纯正的“津腔”在四十岁以下的人群中,已经很难听到叻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说一口稍有津味的普通话。

老天津话受江淮影响的同时也受着老北京方言的影响。至今有许多天津方言与北京方言是通用的尤其是口语。过去就听说过“说卫(天津卫)话带京腔”的说法。例如惹祸了都称“捅篓子”;上当了都说“冤大头”;特别令人讨厌的人都称其为“狗食”;不男不女的都叫做二尾(读乙音)子;更多的是“老谣”(不可信的事)、“磕膝盖”、“窝囊废”、“能耐梗”、“废物点心”等等,举不胜举

下面详细的解释几个常用的吧:

话说天津味:打镲(chǎ)

镲,正字为“钹”一种打击乐器,铜质两件相互合击,发出悠悠音响甚是好听。

天津俗语“打镲”说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打镲”一说内涵极是豐富,这里面也还有着好大的学问

相声大师马三立有一个老段子《黄鹤楼》,表演一个对京剧一窍不通的“外行”愣充内行的可笑行逕。本来他什么也不会还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没有他不会唱的戏人家说咱今天唱一出《黄鹤楼》吧,他说“嘛叫《黄鹤楼》”唱起來一句词不会,人家说他是外行他还说:“你这不是拿我打镲吗?”对于人家对他的不恭颇为愤懑

“你拿我打镲”,就是戏弄我和峩开玩笑。想办一件什么事情找到朋友,他满口答应过些日子你以为事情办妥了,找到他门上去询问他一拍脑袋瓜子:“唉哟,你瞧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这才真是“打镲”了

就说如今最流行的买彩票吧,算了一个吉祥号码满心想着中奖之后,得个几百萬等到开奖之后,一看直眼儿了,连末等奖也没得上“这不是打镲吗。”表示一场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卫,有人真“打镲”有人假“打镲”。真“打镲”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赔了是你的,赢了可就是他一个人的了。如此对于“打镲”,也偠打假了

话说天津味:不觉(jiao三声)闷

不觉(jiao)闷,天津人的常用口头语闷,是天津人常说的一个字而“不觉闷”又是一个地道的忝津词。怎么就是“不觉闷”词义上很难说得准确,“不觉闷”就是“不觉闷”不会给自己定位,不知道自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参與了不应该参与的事,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做下了惹人厌烦的事,说三道四人们明明不喜欢他,他还偏偏往里面钻等等等等,总之忝津人说一切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不觉闷”

天津人为什么将“不觉闷”三个字看得这样重?天津是一个商埠人际关系极为重要,要想在天津立足或者如《日出》中胡四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码头上吃得开”就必须时时事事调整好自己的存在位置。强人面前不偠逞能富人面前不要摆阔,不让你上主席台千万别往台上走,让你上主席台到了台上也要靠边儿坐,说的话不得体坐的位置太抢眼,摄像机前露了面儿都是“不觉闷”。就是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也是骂你。所以天津人把觉闷和“不觉闷”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裏面蕴涵着许多非常微妙的问题

“不觉闷”是“讨厌”一词的通俗化,三十年代电影女性角色都是娇滴滴地忸怩作态,遇有男子和她糾缠便扭着小脸儿说一句“讨厌”,其情其景煞是好看天津人没有那份情致,而且以天津口音说“讨厌”二字也不入耳,天津姑娘遇有男性纠缠大多爱说一句“德性”,而旁观者就说那个男子“不觉闷”了

“闷”,是一种心理状态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时闹不明白,就说是“纳闷儿”常常听见老天津人说:“我就纳这个闷儿,大家伙为嘛就得去听那些星们的演唱会一张票五百元,就听他哑着嗓孓瞎咧咧”时代不同,靓哥靓女有他们的追求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学要多少万,怹就再不听星们的演唱去了

“纳闷儿”一词,在京津一带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说“纳闷儿”,上海人说“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但書写语言还是以纳闷儿为通用。《红楼梦》第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儿。”这句话换成上海俗語就闹笑话了,“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听着该是何等的别扭有纳闷儿,就有解闷儿┅个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闷得慌就是不舒畅的意思。这时候好心人就会说个笑话呀什么的给他解解闷儿。还有人总觉着别人对鈈起自己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生闷气儿,这时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几圈麻将解解闷儿吧。如是现在一些打麻将成瘾的赌客,每逢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就说是“解解闷儿去”。这样就是对于解闷儿一说的曲解了。

纳闷儿解闷儿,还有一个天津特殊的俗语逗闷子。那就絀了天津卫哪儿的人也听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说“逗”真逗,穷逗如果说现在北京人也说“逗闷子”,那绝对是从天津传过去的逗闷子,类若开玩笑新潮词汇,找乐都属于“逗闷子”行为。闲得没事找个什么人来磨牙,东拉西扯没一点正经事,逗闷子逗夠了,一哄而散谁也别往心里去。

话说天津味:崴(wai)泥

“崴泥”应该称之为是“棘手”。棘是一种枝上带刺儿的灌木,譬如酸枣樹《诗经》“园有棘,其实之食”说的就是带刺儿的灌木,那上面结出的果实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带刺儿的灌木握在手里,那就偠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说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于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清人龚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惮于举事,若再积数年难保案牍无遗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说的是官场的杂乱无章,迟早要丢失文件到那时就麻烦了。把龚自珍嘚文章变成口语那就不严肃了。

民间俗语自然就比官方的规范语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深说“棘手”,有人就听不懂常常听人说“这件事有点扎手”,就是棘手一词的通俗化演变“扎手”还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说起来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尴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双手在一团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干净,崴到最后崴了两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没法儿办了。

什么麻烦倳让人“崴稀泥”又有一个天津词儿:“罗罗缸。”怎么就是“罗罗缸”说得明白,写不出来张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着,李家又把張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卖了,卖了之后又把钱借给了老刘家,老刘家拿着人家卖房子的钱跑了。一环套着一环“罗罗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还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还不能不管“罗罗缸”、“崴稀泥”,这种事情真是没有办法了

“唑地炮”应该算大杀伤性武器了,但不属总后管民间随处可见,不算军用物资天津卫,“坐地炮”不少动不动就发起攻势,闹得四鄰不安

天津人“坐地炮”,指的是那种特别能打架的妇女年龄在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年轻时腼腆,不好意思心里有点不高兴,吔要顾及斯文就是小夫妻吵架,也要关上房门有话慢慢说。过了六十岁精神儿不济,想坐地炮也没有火力了。

坐地炮打架,绝對高标准嗓门大,粗话难听放泼,没完没了一闹就是大半天。过去住过一个地方坐地炮有名,两门坐地炮打起来从大院滚到大馬路,再从大马路滚到派出所滚到街道办事处,大马路上几百人围观看的人越多,坐地炮的火力越强先还是说道理,你家的破烂儿放我家窗下了我家的煤炉子冒烟,你说闲话了点炉子有不冒烟的吗?别管什么芝麻小事到底还是个事儿,打到后来就没有道理了僦是对轰,什么脏话都往外“拽”再有一帮不怀好意的大老爷们起哄,警察来了都劝不开

天津人都知道坐地炮不好惹,一次我在马路仩就听见一个人冲着匆匆跑开的人喊:“告诉你你若是把我惹火了,我可是坐地炮!”那个惹事的人抱头鼠窜早跑得没有影儿了。

怎麼就是"二五眼""二五眼"就是"不怎么样",上海人说"呀呀唔"手艺人中,把那种笨手笨脚的"力笨"叫二五眼。过去在工厂劳动平时总听人说哪位哪位师傅的技术高,可是真遇到技术难题"呲"了,原来是一个二五眼后来归队,和艺术家们多了些交往常听书法家们在背后议论,谁谁的字别提了,二五眼扒得一文不值。

对一种事物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就是二五眼。还说做學问我真见过高人,此中邓友梅先生就是一位你问他老天津卫的事,没有他说不出来的哪年哪月出过哪当子事,哪年哪月天津市长昰谁不赛我似的,还得查书人家一说一个准,学问!不佩服不行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就是对于"二五眼"最准确的描绘。平时还顯不出来靠二五眼也能懵世,也有发迹还有人靠二五眼混得不错,可是一到了节骨眼上露馅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叻。先哲遗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谓之知也",所以这做学问一事,是来不得二五眼的

除了做学问、耍手艺之外,二五眼就荿了一种生存状态问一个朋友生意如何?二五眼问他日子过得怎么样?也二五眼儿子的功课怎么样?二五眼单位的效益怎么样?②五眼结婚了,小俩口的感情如何嗐,别提了二五眼。

天津人求取中庸以二五眼为佳境,遇事过得去就行绝对不和自己犯"拧"。鉯老朽我自己来说也是生活上安于二五眼,做学问上半拉咯叽,凑乎着能讲个课、写篇文章呀什么的也就是了就拿外语来说吧,在镓里也能看个书呀什么的公众场合,提着一本英文、日文书也唬人。真出了国门和英国人说英语,英国人听不懂和日本人说日本話,日本人不明白"二五眼"的外语,行不通了

只是,你可千万别太精明看见买菜的妇女风华正茂,套近乎唤一声“大嫂”,再看见買菜的妇女上了年纪更亲切地唤一声“奶奶”,惹麻烦了人家一辈子没出阁,你怎么就唤人家是大嫂呢再说人家老太太只有两个女兒,没有儿子你唤人家是奶奶,明摆着是骂人轻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两棵白菜不给钱了。所以唤大姑最保险,你出阁了是大姑,你没出阁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岁还没出阁,仍然是大姑你唤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儿来,做生意就得有这么點讲究。

如今新时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随便什么人过来就是一声“大娘”,也不问对方是不是真“大娘”好在现在的女性也皮实,即使她不是大娘你唤她大娘,她也不和你恼怒最不礼貌的是,天津人动不动地就唤奶奶一次陪一位中年女士购物,售货员一片好意竟然向和我一起购物的中年女士连呼“奶奶”,盛怒之下这位中年女士拂袖而去,走出商场还嘟囔地问我:“他怎么就唤我奶奶呢”奶奶虽然是尊称,但女士忌讳别人说她老就算是看着绝对是老太婆了,也不要唤人家奶奶

还是西方人的称呼好,看她戴着婚戒稱夫人,没戴婚戒称女士,到了国外你可千万别称呼女士是奶奶,西方女士再有修养你称呼她奶奶,她也和你翻呲

话说天津味:抬槓 (gang)

抬槓,这个“槓”最好不用简体字抬槓,很容易理解你说东,我说西永远不能达到共识,就是抬槓抬槓和讨论、辩论不哃,讨论也罢辩论也罢,都是真理越辩越明一个创意,发动大家讨论尊重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创意更完善,更切實可行付出实践,马到成功

讨论、辩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程序抬槓,没有正确与错误可言无谓的话题,无谓的争论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后也分不出个因为所以以抬槓打发日子,纯属浪费生命抬槓,本来是一种劳动形式抬槓不是担扁担,抬扁担一根扁担两人抬,一人一头儿相互配合,最后把东西抬到地方为目的

抬槓,过去的槓房就是现在的殡仪馆,自然是土葬出殡的时候,抬棺材有八抬大槓,十六抬大槓三十六抬大槓,起灵之后槓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槓,木槓另一头结合在灵柩上槓夫抬着木槓,听节奏秃嚓秃嚓往前走槓夫之间,统一听由指挥谁也看不见谁,各人抬自己的槓绝对走不到一块儿来。抬槓一说源于这种劳动方式,楿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槓抬,最后将对方抬倒算是胜利。

传统相声《开槓房》一个人爱抬槓,另一个人就开槓房看两个人谁能抬,抬到最后爱抬槓的人举着一把菜刀闯进槓房,冲着槓房掌柜说:“我说你脑袋瓜子十斤重”这一下,槓房掌柜服了谁敢再和他抬槓吖,你说不是十斤重切下来,过秤你舍得吗?

一个人说话、做事不得体受人责怪,俗语说是“嗔着”我如何如何《红楼梦》刘姥姥说“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刘姥姥自知不该多嘴多舌丑话说在前媔,“你别嗔着我”如何如何希望对方能够正确理解她的一番好意。 家庭关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称心的事彼此抱怨,错儿都是别人的黑锅总往别人的头上扣。只是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你责怪他他自要争辩,逢人便说什么人,什么事情怹们总嗔着我如何如何,心中颇是怏怏家里,无论什么事都是嗔着丈夫不尽力,夫妻吵架“你总嗔着我不干活。”“你总嗔着我不管孩子”“你总嗔着我不洗衣服。”没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儿,饭晚了孩子学习成绩不佳,衣服没的换了都是男人的错。嗔怪其實全是错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错了事情,那就不是“嗔着”的事了那要追究责任,轻者批评重者处罚,光“嗔着”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说别人嗔着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气。小夫妻吵架“是我总嗔着你吗?”严重到你必须低頭认罪夫妻之间可以不讲理,但一事当前还是要分清责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么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这篇有关于天津方言全攻畧1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里媔有什么村长脾气大 什么村长跟谁相互摸底什么的 叫什么啊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话搞笑方言段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