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守城,阵战.攻城掠地诸葛亮佳酿最擅长哪个

三国时期是如何进行“攻城战”的?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车)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也成了千百年来的战争准则。
后汉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有人统计从公元190年到280年,于史有载的战斗和战争有220多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城战却屈指可数。比如: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曹操攻邺城之战,孙权围攻合肥占皖城之战,刘备攻取汉中之战,诸葛亮攻陈仓之战。
那么为什么“攻城战”是兵家大忌?三国时期的“攻城战”又是什么样子呢?
本文主写三国,但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攻城战大行其道的时期,两汉时期反而停滞,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攻城战的记载和描述反而多于两汉。直到魏晋时代攻城战才又有起色,因此取材上显的跨度大了点,但是基本还是力求准确的。
《武经总要》记载:城墙外面围着宽而深的壕沟,外壕上架吊桥。城门外面加筑有圆形瓮城,敌人即使攻入瓮城,也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城墙上砌筑着女墙,上面开有向下射箭的箭窗。每隔一段还筑有凸出墙面的“马面”,上面设敌棚或敌楼,配置各种守城器械。同时还沿城构筑一些和城墙相联接的弩台,上设强弩。在战棚前和女墙外,垂挂着防御炮石弩箭的垂钟板、篦篱、皮竹笆等用生牛皮、荆柳、竹皮等材料编制的防护设备。
《守城录》:“筑城之制,城面上必作女头墙,女头中间立狗脚木一条,每两女头中挂搭篦篱。惟可以遮隔弓箭,于炮石则难以遮隔。若改作平头墙,不用篦篱,只于近下留“品”字方空眼,与女头相似,亦甚济用。”;“城门宜迂回曲折,移向里百余步置”;“又于战棚南北,各东西横埋排叉柱两重,柱外各分布长枪手并斩马刀。又于柱外各东西更置战棚一座,棚上各备砖石、弓箭,以备贼人万一上城,分头两向沿城”。
虽然这些宋代的记载与三国时期相去甚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古城”的一斑。
现在在湖北荆州发掘出三国时期的一段城墙,是关羽时期开始经营修筑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一带归楚,其都城郢就在此。现在我们说的荆州城在后汉时期与以“江陵”为名。关羽镇守江陵废弃旧城,筑新城,后来东晋桓温在此基础上扩建,形成了今荆州市的雏形,《水经注》说:“旧城,关羽所筑”,《城邑考》说:“相传关羽所筑,晋桓温增修之”。《元和郡县志》记载:“城本有中阁,以北为旧城也,以南为关羽所筑。”荆州城分南北新旧两城,至于关羽筑城的确切位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关羽的城比后代的城要小的多。后来吕蒙袭取荆州,东吴以关羽的江陵为荆州治所,曹魏以宛一带为荆州治所,出现了“一州两治”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荆州又迎来发展高峰,《荆州府志》记载:“郭外五十里坟冢多发掘取砖,以筑城。”元世祖十三年,诏令毁襄汉荆湖诸城,荆州受到毁灭性打击。明太祖元正二十四年,修荆州城“周长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壕宽一丈六尺,探一丈许”,现在的荆州城却又小了许多。
说了这么多“荆州城”无非是要说三点:(1)“城郭”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意义和象征意义。(2)三国时期的“城”与后代,甚至是前代相比算不上“高大坚固”。(3)三国时期离现在年代久远,沧海桑田,所以即使是考古研究也没有完全确切完整的三国古城形象,那么作为业余爱好者我只能援引一些跨度大的史料,希望专业人士不要见怪。当然,我会力求与时代相吻合的描述。
“从秦汉到南北朝,适值封建社会初期,在各地建设许多城池,都基本上按《考工记》王城图为依据。后来通过隋唐而至北宋仍以《考工记》之王城图为蓝本,进行规划,必要时,多少也有一些创造性的成份。”(《中国城池史》张驭寰著)
如果说高9。1米的商周城是中国城池的雏形,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城池林立的时期,这其中墨子的思想与中国的“城池”很有联系,他主张以“王都”为核心,以郡县为“周围”,层层布防,形成一个壁垒重重的国家防御体系,他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对中国后世城池和长城的建设影响深远。
号称强盛的汉代倒是对内地城池的建设停滞了,直到曹魏时期才又开始兴起(比如业城的建设)。所以说后汉三国时期的城池,以及与之对应的城池攻防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的那一套,并没有本质的发展。
壕沟,吊桥,城门,瓮城,马面,女墙等基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池。
另外这里说明一点,城是越高大越好吗?《守城录》虽然有云:“城小而百姓死守者,非也。攻城者有生有死,善守者有生无死。寿阳之人,可谓善守,而不得谓之死守。又或云城小而坚者,亦非也。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则易守。”,但是考虑到平时的风蚀和雨淋的损坏,维护起来的难度,以及可分布兵力的考虑,城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
(1)攻城首推云梯,云梯的发明者传说是春秋时期的鲁班,战国时的云梯,系由三部分构成:底部装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攻城时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使之免遭守军的推拒破坏。
唐代就对就对云梯进行了改造,到了宋代更是先进,《武经总要·攻城法》记载:“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当然,这都是后话,从各类记载看,三国时期的云梯应该与战国时期差别不大,没有技术上的创新。
(2)还有一种观察敌情的车辆----巢车,车上有“望楼”,因望楼形似鸟巢,故名巢车。巢车又名楼车,最早使用巢车的记载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的焉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可见春秋时这种车已经不小。《武经总要·攻城法》记载:其车体为木质。底部有四轮,车上树望竿,竿上设置望楼,竿下装有转轴,并以六条绳索,分三层,从六面将竿固定,绳索底部则以带环铁镢楔入地下。
(3)冲车,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陈仓: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隐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人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可见冲车与云梯在三国时期是与“云梯”并称的主要破城武器。另外《东观汉记》卷一《光武纪》云:“或为地突,或为冲车撞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冲车”这类撞城武器,但是它未必叫“冲车”,因为在春秋时期还有一种重视防护能力,但不重视速度的战车名“冲车”,还有一种守城器械也叫冲车(1),墨子《備突》篇,《太平御览》770卷,《武备志》等等都有对冲车这个词的记载,但是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我也只能对它进行大体上的描述了。
冲车以巨木为柱,前头削尖,用四轮滚动,一般10人以上来推动,而且四周有凹槽老有利于推动,而且四周有木棚挡箭。要对付冲车只有用排满大钉的“耙车”了。
不论具体如何,后汉三国时期“冲车”作为一种主要破城武器是可以确认的。
(3)霹雳车,“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袁绍传》。《太平御览》三百三十七引《魏武本纪》《造发石车令》曰:“传言旝动而鼓”。魏氏春秋曰:“以古有矢石,又传言“旝动而鼓”,说曰“旝,发石也”,於是造发石车。”
这个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等器械抛射出去,其打击力度的破坏力十分惊人的器械也不是曹操原创。
发石车也是最早见与春秋战国。《汉书·甘延寿传》注引《范蠢兵法》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
“唐初李世民围攻洛阳时,动用的抛石车所用的石块,已重达30公斤。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不仅抛射石弹,而且抛射燃烧或爆炸弹。到南宋末年,蒙古攻占襄阳中,曾抛射近90公斤的石弹,将地面砸出2米多深的弹坑。金军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以汴京长达50里的外墙,每里还要分得100座。金军为了搜集足够的石弹,将汴京附近的石制品洗劫一空”(《中国古兵器与兵书》)当然,后代的这些场面在三国时期是不会出现的。
这种武器可以越过城墙打击对方,所以也适用于守城方。
(4)地道和水攻。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地攻”和“水攻”。《墨子》的十一篇守城记录中,就专门有《備穴篇》,其中一法是:“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令陶者为罂,……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这就是所谓的“地听”。攻城地道一名“地突”。裴注引《魏略》云:“先是,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称:“地突,地道也。”
另外,大家熟悉的袁绍攻官渡,曹操攻业等战役也用了“地突”,可见“地攻”在三国以前是攻破城关的一个主要方法之一。
“穴隊若衝隊,必審如攻隊之廣狹,令邪穿其穴,令其廣必夷客隊。”这段生涩难懂的记载就是出自《墨子·備穴篇》
至于水攻则必须在临河流湖泊的城池进行。
三国时期这一战法最著名的无疑是曹操破业之战:“太祖遂围之,为堑,周四十里,初令浅,示若可越。配望而笑之,不出争利。太祖一夜掘之,广深二丈,决漳水以灌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三国志·袁绍传》
(5)《武经总要》还记载木女墙、行天桥、杷车、扬尘车、填壕车、搭天车、钩撞车、火车,还有为开掘地道攻城用的挂搭棚、雁翅笆、皮幔,以及火钩、火镰、火叉、抓枪、蒺藜枪、拐枪、凤头斧等各种兵器。当然,这些三国时期有的是不存在的。这其中最简单,但寿命和运用最广泛的攻城器械是“钩索”。
《太平御览》卷三百一十八引王隐《晋书》曰:“祖约为豫州刺史,胡骑至,攻城大战。其日西风,兵火俱攻。贼以绳系铁钩摘挽城楼,楼柱拔坏,又作铁钩扌属(音)城登梯得上,所挽楼城北角行墙三十步坏。
成书很早的《六韬》中就有“飞钩”这个东西(2),它可以说是攻城战的老祖宗了,这种技术对士兵的的技巧和体力要求最高。
至于其他火攻如“雀杏,行烟”等战术在三国时期也是存在的,但是比起后代的威力惊人的“火器”,那个年代的火对城池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墨子》记载的:“轒轀、**車”的具体使用时间和样子也不确切了。
那么可以确认的是,三国时期以云梯,冲车,地道为主,辅助以绳索,发石车,火攻等手段,是攻城战的基本面貌。
有攻必有守,并且它比“攻”是丝毫不差。
《守城录》对守城的具体方法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说明,但是,要知道南宋一代是城池是最重视的,连后世明清也未必比它强,更何况三国时期火器的运用还很落后,所以暂时不参考它。
在中国攻与守的历史中,再没有比战国更辉煌的时期了。
战国城防层次分明,阵地从城外15公里便铺展开来,由外向内划分为荒芜圈、警戒圈和城防圈。距城15公里范围内是荒芜圈,实行坚壁清野,能撤进城的全部运走。延警戒圈边缘,每隔一定间隔,在制高点上设3人侦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线。在距墙根10米外是护城壕。在护城壕后,有时会附加一道“冯垣”,接下去才是城墙,这是攻入城池的最后屏障。当时城墙的高度已增至不逊后世的15米以上。墙顶宽度足有7-10米,延墙两侧有厚1米、高0.6-1.4米的女墙,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楼外,战时还要延墙添置大量临时楼台。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1米的观察楼。每隔180米,建一座突出外侧城墙3米。每隔180米,还竖有一堵3米高尖木桩连成的横墙。最后每隔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内侧女墙4.6米的木楼,以备攻击入城之敌。墙根厚达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会下沉。每隔约200米,由内向外挖掘,接近外侧5-6寸时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门,留作突击杀出之用。城楼之下,城门洞内外侧都设城门,门洞中部还有辘轳升降的悬门。三道门都设有活动射孔。为了防御火攻,除了在城楼中预备水罐水盆及长柄麻袋外,还用间隔16厘米、突出2-3厘米、交错排列的圆头木桩在门外侧钉上厚泥,这种方法直到宋代才被铁皮包裹法淘汰。
当时守城的通常密度是,正规兵每1.84米1人,征集的百姓每2.3米1人。占征集百姓25%的成年男子担任兵员,占50%的成年女子负责工程作业和运输战材,剩下的老弱担任后勤杂务。武器配发则按照,每50-90米设抛石车一座,每20米存放修补城墙工事的柴捆20捆,每45米设置锅灶、水瓮及沙土,每4米存放弩、戟、连梃、斧、椎各1,及一些石块和蒺藜等的原则。(选自〈中国古代兵器纵谈〉)
三国时期无论是城池的高大坚固还是兵源上,都在战国之下,虽然方式和方法有所改进,但还基本是遵守这些原则。
又有《墨子》记载:“凡守圍城之法: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廣。樓撕脩。守備繕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眾以選。吏民和。大臣有功勞於上者多。主信以義,萬民樂之無窮。不然,父母墳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澤之饒足利。不然,地形之難攻而易守也。不然,則有深恐於適而有大功於上。不然,則賞明可信而罰嚴足畏也。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宜上矣,然後城可守。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不能守矣。”
诸葛亮攻陈仓,以数倍兵力久攻不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陈仓:……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人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说明当时的“火器”运用又是一项失传的东西。曹氏父子曾招致大批方士,包括炼丹家左慈等,马钧从炼丹家处得到火药的秘方而用来设计制造“火射连石”是可能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这并不是无稽的传闻。
“太祖遂进攻之,为地道,配亦於内作堑以当之。配将冯礼开突门,内太祖兵三百馀人,配觉之,从城上以大石击突中栅门,栅门闭,入者皆没。太祖遂围之”《三国志·袁绍传》如果说攻城是“计谋”,那守城可算是一门“学问”了。
我们千万不要把“守城”当成儿戏,随着攻城手段的提高,守城方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从每一步的布防,城中妇孺的利用,到临阵指挥,甚至是城外士兵的“祖坟”他们都要考虑进去(封建社会对这一点很重视,敌人如果挖坟,对己方士气打击很大)。写这篇文章之初,我认为查查历史记载就万事大吉了,结果越写越发现古代战争确实是门“艺术”,无论是攻还是守,我都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而惊叹。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三国志·曹仁传》,如果不是《三国志》从简,我真的很想知道曹仁是怎么守住这个孤城的。
原本我还想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奈何在下才疏学浅,古人的细致已经让我没有置鸢的余地,只有学习的份了。
还是《守城录》说得好:“靖康丙午,金人以儿戏之具攻城,守御者一时失计,遂致城拔……然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千变万化,人何能穷之?今止据金人攻城施设,略举捍御之策。至于尽精微,致敌杀敌之方,虽不惮于文繁,而有所谓真不可示人者,未之传也。又况虽欲传之,有不可得而传者矣。惟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区区管!”
三国时期随着攻城手段的进步,守城也就随之进步了。
为什么把“弩”单列出来?因为它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太重要了。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
《史记》中从我们老祖宗黄帝那会就有“弓矢”,后来又发明“扳指”。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中国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青铜弩机。《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曾请人教越国人习射弩箭。而战国时期各国更是普遍的装备弩弓。后来出现了带有箭匣和活动臂的迷你连弩,这可视为诸葛弩的前身。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370公斤,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有效射程超过500米。秦汉军阵对“弩”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这对三国魏晋影响深远。
接下来就是我们容获多项奖的“诸葛发明家”创造的俗称“诸葛弩”的“元戎”(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战车的名字)。
元戎机巧而非实用,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汉代朝廷为了保证兵器的质量和数量,设置了“考工令”一官;专司兵器制造业,“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监督检验兵器的质量。这其中对“弩”的制造和保管至为重要。后来马钧又改进了这种弩,在当时的一种先进武器,它灵巧轻便、发射准确、发射速度快,使用钢制弩箭,箭长约20厘米,穿透力好。但它的射击距离较紧,杀伤力不大。
三国时期的“弓弩”受前世影响,其地位和战绩也十分骄人。
“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汉末英雄记》
“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三国志·袁绍传》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三国志·关羽传》
“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三国志·张合传》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庞统传》
“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三国志·诸夏侯传》
三国时期如此,其他朝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平御览》引《墨子》曰:禽滑厘问曰:“梯施,攻备已具,武力又多,争上吾城,为之柰何?”墨子曰:“多下矢、石、&厂火&以雨,薪火、水汤以济之。”《晋书》曰:“魏人见营阵,乃进围营,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敌,敌以众少兵弱,四面俱发,寅薄攻营。於是百弩俱发,又遣善射者丛箭射之”。看来无论前世后世,“弩”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攻守”双方不可或缺的。在史书中只要提到城池的攻守,可以没有发石车,可以没有冲车,甚至可以没有云梯,但一定要有“弓弩”,所谓“矢石如雨”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唐宋,“弩”更是成了军中骄子。
《太白阴经》记载唐军装备,弓弩数量可观:
类别器名数量装备的人数与总人数的百分比(%)
远射兵器弓(附弦3,箭30)12500(附弦37500,箭
远射兵器弩(附弦3,箭100)2500(附弦7500,箭
格斗兵器枪
格斗兵器佩刀1000080
格斗兵器陌刀(马军以啄,锤,斧,钺代)250020
格斗兵器涪(木旁)(棍棒)250020
防护装具甲750060
防护装具战袍500040
防护装具牛皮牌250020
北宋时期,步兵的远射兵器除了一般的弓弩以外,还进一步发展了两种重型远射兵器,即利用复合弓的床弩和原始的炮。床弩,又称床子弩,它是在唐代绞车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武经总要》里记录的这种使用复合弓的床弩有八种。另一类是三弓床弩,较前一类更强大,射程也远一另一种比床弩威力更大的远射兵器,就是各种类型的原始炮——发石机炮。宋代的发石机炮,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武经总要》中一共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有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和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的轻便的“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 《守城录》记载:“八月初四日,攻具成,至城西南角下寨,装斫天桥,众填壕,一夜平。初五日,入远壕内立大炮七座,攻打城上人……其炮石小者不下十斤,大者四五十斤。”直到元代以后,弩才逐渐退出战争。
这些后话就不再多说了,总之“弩”在宋代以前,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有一席之地的。三国当然不会例外。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实际上中国的战争史也是如此。在下能力有限,即使皓首穷经恐怕也是学不完的。比如在写这篇文章中我本想加入三国时期军队的装备,但是发现资料太零散,如果按大多数观点,环手刀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写环手刀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比如矛,比如手戟这些《三国志》中就有的记载。那仅仅这样就全了吗?不是!《初学记》记载:“造兹宝刀,既砻既砺。匪以尚武,予身是卫;麟角匪触,鸾距匪蹶。”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冶炼技术?我不知道,所以不敢妄言。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曹植的“抒情诗”,那同样出自《初学记》的“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裆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的可信度又有多大呢?虽然两者一个是诗,一个是表,但是不能说前这没有丝毫可信之处,曹操在《内诫令》中称“百炼利器,以辟不祥。”表明正是以百炼钢制成的宝刀,更何况据《太平御览》所引的《蒲元传》记载,蜀相诸葛亮曾请蒲元造刀,谓“百炼精钢”,并装备蜀汉军队,所以我也就不敢妄言了。
还有,三国到南朝时流行于军中的一种“筒袖铠”,常被称为“诸葛亮筒袖铠”,《南史·殷孝祖传》中记宋武帝曾经赠送给殷孝祖以名贵的铠甲,就是“诸葛亮筒袖铠、铁帽”,极为牢固,用二十五石的强弩也无法穿透这种制工精良的名甲。在《宋书·王玄谟传》中,同样记有赐给王玄谟以“诸葛亮筒袖铠”的事迹。但是按当时的重量计算,相当于现在的600多公斤!!!600多公斤的打击力穿不透铠甲?这怎么可能?所以说我还是不敢妄言。
本文权作我对三国时期的城池攻守的一点浅见。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专业人士多提宝贵意见。
———————————————
参考资料:
《三国志》,《太平御览》,《守城录》,《武经总要》,《孙子兵法》,《太白阴经》,《水经注》,《东观汉记》,《墨子》,《初学记》,《汉末英雄记》,《太白阴经》,《资治通鉴》,《左传》,《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中国城池史》。
(1)“临者在上临下之名,冲者从旁冲突之称,故知二车不同,兵车有作临车、冲车之法,墨子有备冲之篇,知临、冲俱是车也”。又高诱淮南子注:“冲车,大铁着其辕端,马被甲,车被兵,所以冲于敌城也。”冲车亦见太平御览七七0引越绝书,乍观之,似冲之制与普通车制相近。
(2)六韬军用篇有飞钩长八寸,钩芒长四寸,系用以钩着城壁,援引而上,其为用与梯同,故又称“钩梯”,但与梯大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古代到底怎么攻城与守城?
&作者:我是三甲第四名 &来源:新浪博客
  城池的构筑在中国历史上是渊远流长的。周人以城立国,武装殖民,统一了中国。东周时代列国相互交征,攻城往往成为战争的关键时刻,田单复国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攻城的情节里,讨论到攻守城技术最早的文献《墨子》也出现在此一时代。
  现今所保存的古城以魏晋以后者较能反映城的规制,尤其以邺城、洛阳和匈奴王赫连勃勃于西元413年所兴建的统万城,已经可以略窥城防系统的演进。尤其统万城虽为匈奴人所建,已可以见到墩台、马面、瓮城等设计的雏形。唐代的城制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杜佑所著《通典》中,也特别列有〈守拒法〉一章,叙述了城墙、城壕、弩台、羊马墙等设施。
  一.防御工事的建设
  (一)城墙
  作为影片关键元素的城墙,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高大的城墙可以很好地阻拦敌人的进攻,让进攻方束手无策。尤其是以防御为目的的山城的建设,依山为城、居高临下,这种城池对于敌军无外乎是一种噩梦。钓鱼城便是这种噩梦的诠释之一。
▲钓鱼城遗址
  早期的城墙,便一般只有城垣和城门。随着攻城器械的发展,城墙在结构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除了原本的城垣和城门以外,逐渐增加了城楼、雉堞、角楼(敌楼)等结构,以应对进攻方的攻势。
  城墙有四个主要作用:一,阻碍、迟滞敌军的攻势;二,抵御箭矢及投石;三,进行射击和观察;四,防御洪水。
  城楼和角楼高耸,便于士兵进行射击与观察。而城墙之上的矮墙就是我们所说的女墙或者雉堞。雉堞之间存有垛口,可架设城防器械,也可供守军对登城者进行攻击。雉堞中部开有内窄外宽的射孔。在后期,雉堞上除了射口之外,还有一个口开在雉堞底部用以倾倒滚油等。
  北宋的东京城便有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墙,并且增设瓮城。瓮城是城门外修筑的半圆或方形的护城墙,与城墙相连,也设有城门、雉堞等设施。
  (二)壕沟与护城河(濠)
  壕沟与护城河的最主要作用,是阻拦敌军的步伐,因此要求尽可能既宽且深,使攻城之人难以逾越。
  其中护城河出现较晚,可以视为壕沟的变体。在春秋时期,穴地攻城(即挖地道)这种攻城战法已经逐渐被运用于战争之中,因此壕沟已经无法阻止挖地道的敌人。护城河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敌军挖通地道进入城中。进攻方在挖掘地道之时,常会以木架来防止地道塌陷。但可想而知,如果这些士兵挖到了护城河附近,那么水流就将渗入地道之中,甚至直接引起地道塌陷。因此当护城河作为一种重要的城防结构被应用于城池的建设之后,穴地攻城出现的频率大大减少,另一种在城墙之下&挖墙脚&的战法&空洞&则运用较多。
  (三)防御地道
  一些城池在修建的过程中会预留地道,通向城外。城外的暗门依靠山势或植被掩护。当敌军袭来之时,守军可以通过地道潜至城外,偷袭敌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道的出口除了要具备隐蔽性防止敌军侦查之外,还应有&无法返回&的特点。就如钓鱼城地道的出口暗门不仅位置隐蔽,出去时还要依靠绳索攀岩,有&可出而不可入&的特点。
▲钓鱼城暗门之一的飞檐洞
  (四)阻滞设施上一页1
本文相关人物:[]&
还没有人评论
鲜卑与乌桓一样,是东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只是结婚时先髠头,在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即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上,待饮宴毕,然后配合成双。其领地最盛时东起辽水,西至西域...&[步度根]&[轲比能]&[田豫[魏]]&[檀石槐]&[阎柔]&[和连]&《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诸葛亮]&[马和]&[石韬]&[曹纯]&[杨仪]&[王平]&提起&特种部队&,人们的潜意识里往往认为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创造&。其实不然,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有&特种部队&rdqu...&[曹操]&[马超]&[曹纯]&[安阳公主]&[刘备]&[诸葛亮]&纵观三国时局,可以说,在战术层面上,曹操并不比对手强大,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优势。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开始的时候,曹操与吕...&[曹操]&[刘备]&[袁氏[孙奋妻]]&[袁尚]&[吕布]&[袁绍]&在中国的大地上,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屠杀实在是太多了,多得使人觉得中国人的命,仿佛不是命,而是草、是木、是石头、是泥土、是一大群被肆意围歼着的骨瘦如柴的野狗&&hel...&[朱皓]&[皇甫谧]&[曹纯]&[王双[讨蜀]]&[司马昭]&爵级即爵位的等级,在曹魏以前,爵制及爵级都经历了很多变化。大体说来,西周实行五等分封制,秦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赐爵制,汉初继承二十等赐爵制,另外又实行王侯二等制。汉武帝以后,由于王...&[曹操]&[司马氏[荀霬妻]]&[刘彻]&[马氏]&[曹丕]&[司马昭]&《三国志》为东吴人物作传,除孙氏宗室外,写到的第一个大臣就是张昭。张昭曾被孙策比喻为管仲,作为治国的文臣,才干无疑是第一流的。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年好学,是当时的著...&[张昭[吴]]&[孙权]&[孙策]&[桓温]&[公孙渊]&[赵昱]&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以前在《三国演义》里看到曹操的&五千铁骑...&[曹操]&[马超]&[曹纯]&[安阳公主]&[刘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川蜀的耀眼将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有落凤的大将张任、蜀汉的某主法正,向张飞献计而大破张郃的雷铜和吴兰,神级论客邓芝(也能带兵打仗),可挡陆逊的李严,姜维的辅翼张翼(三国...&[马忠[蜀]]&[陈到]&[刘备]&[诸葛亮]&[李恢]&[赵云]&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多为近身搏斗,对力量的要求决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台。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笔者特地精选其中的十位,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她...&[秦良]&[张俊]&[王昭仪]&[武周]&[王真]&[曹纯]&
if (_url.indexOf("cul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game") > 0 || _url.indexOf("news") > 0 || _url.indexOf("flash") > 0 || _url.indexOf("zq")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ot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audi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index.html")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ortrait")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iograph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librar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download")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magazin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ide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ic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search") > 0 || (location.search).indexOf("k=")>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cartoon")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0 ||
_url.indexOf("thread") > 0 && _url.indexOf("html")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1 ||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thread") ==-1) {
document.write("");
function ad(){
baidu_inc.innerHTML=baidu_view.innerHTML;
google_inc.innerHTML=google_view.inner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城掠地诸葛亮觉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