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汉寿芙蓉世纪城肥皂现值多少

【图文】第四节_欧洲西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四节_欧洲西部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3.9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肥皂,解放前叫洋碱,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穷人只能捡树上掉下的皂角洗衣洗澡;解放初期,没有肥皂洗衣服,只能到豆腐坊挑 " 告水 " 来解决。贵阳曾经的 " 肥皂难 ",因贵阳日用化学品厂的崛起,得以让肥皂进入寻常人家。不过,本世纪初,这个厂陷入困境,最后退出市场。今天,我们以贵阳日用化学品厂的兴衰为线索,通过那些曾名噪贵阳的日化品牌,重温贵阳人洗澡洗衣记忆。▲皂角A. 百姓土方洗澡洗衣20 世纪 50、60 年代,肥皂在贵阳是稀缺品。不过,善于创造的贵阳人,发挥民间智慧,因地制宜研究出捡皂角、挑 " 告水 "、熬 " 肥皂汤 " 等办法,在此后的 20 年间,解决了洗涤困难。捡皂角熬水洗头讲述人:周敏,(67 岁,贵阳制面一厂退休职工)1949 年,我的父亲周庆全,跟随云南实业银行行长钱恂如,来贵阳创办和康商号。从事三年商贸经营后,他们见贵阳缺少肥皂,生产肥皂的只有 10 来家小作坊和夫妻店,觉得这个日用品是商机,就建立同太肥皂厂。当时,贵阳有几家小型肥皂生产厂,地址都在今天官井路到亨特国际的位置。解放前,肥皂属于奢侈品,有钱人家才能用,因为它是舶来品,喊叫 " 洋碱 "。一般人想在洗头洗澡时把身上洗干净,只有去买 " 油枯 "。也不知是哪个发明的油枯可以当洗涤用品,反正这种榨菜油后剩下的残渣,被人碾压成小碗大小的饼状,放在商铺出售。油枯含碱性物质,而肥皂的主要成分也是碱。另一个景象是秋天,贵阳有很多皂角树,树上成熟的皂角,可以当肥皂用。大人带着小孩,来到皂角树下,把成熟后掉下的紫色皂角,捡起后大捧大捧地抱回家。皂角熬水,用这水洗头、洗澡。熬过的皂角,在衣服上涂抹,然后用刷子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父亲等人办的同太肥皂厂,实际上也是一个手工作坊,在一个只有顶棚、四周无墙壁的棚子下,一口大锅里装着熬肥皂的原料。原料熬好后,倒进旁边的木质模子;等到模子里的原料快晾干时,放在专门打印商标的机床上,工人右脚踩住一块类似翘翘板的机关,一脚踩下," 咚 " 的一声,快速落下的一块铁板,打在肥皂模具上," 骆驼 " 字样的 10 来个商标分别印在肥皂上。之后,工人再用菜刀把 1 米长的条状肥皂切成长 10 公分、宽 5 公分的一坨一坨的肥皂。1956 年,贵阳市的肥皂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同太肥皂厂和其他几家肥皂厂合营成贵阳肥皂厂,三年后,并入贵阳日化厂(贵阳日用化学品厂,下同)。父亲在贵阳日化厂担任了副厂长。▲ 1968 年,贵阳市百货公司的肥皂票挑 " 告水 " 洗衣1960 年开始,生产肥皂的原料木油连续几年减产,导致贵阳日化厂的肥皂产量持续下降,即使我们是厂里的家属,也没有肥皂用。从这年开始,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购买肥皂要凭票供应。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肥皂全部由贵阳市百货公司统一销售,所以,肥皂票全部由贵阳市百货公司印发,居民凭户口簿在居委会领取,一个季度只能买半坨肥皂。没有肥皂,洗衣服成难题。20 世纪 60 年代,我家住醒狮路,家旁边有个菜场,菜场里有豆腐磨坊。老人们说,磨水豆腐出来的 " 告水 " 可用来洗衣服。我经常看到,一到礼拜天,就有街坊挑着两个水桶去豆腐磨坊挑 " 告水 "。" 告水 " 不要钱,我也去挑过。洗棉衣的时候,我把棉衣放在 " 大脚盆 "(直径 1 米的木盆)里,又把 " 告水 " 倒进 " 大脚盆 ",然后用脚在棉衣上踩。来来回回踩上 20 分钟,最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就可以晾干。父亲说了," 告水 " 的洗涤作用,是豆类植物含碱,这个属性相当于肥皂的洗涤作用。洗衣服的问题解决了,不过,洗澡没有肥皂,也是个难题,不可能挑七八桶 " 告水 " 回家给一个人洗澡。有的人家,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洗衣粉用来洗头、洗澡。洗衣粉洗头,即使用水清洗得干净,不出三天,头发就会出现 " 腻刮刮 "、头发 " 凝 "(打结)成一把的油腻状况。当时,并不是每户人家都有自来水,大多数人家只能一个礼拜去澡堂洗一次澡,而且洗澡还需要排长队,这还真是一个麻烦事。况且,洗衣粉洗过的头,头皮很痒,手一抠,全是头屑,像下小雪一样飘在空中。缺少日用品的年代,打扫个人卫生都成一件难事。▲ 1972 年,贵阳市百货公司的肥皂票B. 洗涤品牌 辉煌一时20 世纪 50 年代,贵阳日化厂生产 " 骆驼 "、" 战马 " 牌肥皂," 龙菊 " 牌檀香皂," 朝霞 " 牌牙膏。到 80 年代,贵阳日化厂生产了 " 白浪 " 牌硫磺香皂和 " 三羊 " 牌肥皂。这些曾经在贵阳辉煌一时的洗涤用品品牌,在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年代,得凭肥皂票才能购买。这些印记,早已成为 " 老贵阳 " 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贵阳日化用品厂的产品 讲述人:周跃(57 岁,贵阳日化厂肥皂车间工人 ) 呼应朝阳桥 香皂名 " 朝霞 "1976 年,我来到贵阳日化厂肥皂车间工作,车间里最吸引人的是那口 40 吨重的、煮肥皂的大锅。这口大锅,实际上是一个高 4 米、直径两米的圆锥体。锅内依次有三根蒸汽管道,制造肥皂的猪油、盐、碱等原料倒进锅里,三根蒸汽管散发出的蒸汽,把这些重达 20 吨的原料融化成液状,形成皂基,经过 8 道工序,制成肥皂。肥皂经过烘干、切片、打碎、加入香料等工序,就制成香皂。原料越好,制出的香皂越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因原材料欠缺,贵阳日化厂曾生产出一种 " 泥巴肥皂 " ———这种肥皂呈板栗色,用起来可以感受到里面有许多颗粒,形如泥巴。1958 年,贵阳日化厂生产出一款牙膏,质量不错,大家为给它取名字 " 抠破脑壳 "(绞尽脑汁)。这时,有人提出,当年贵阳横跨南明河东西两岸的朝阳桥落成,干脆也取一个与它相呼应的名字,作为牙膏的名称," 朝霞 " 二字孕育而生。这个牙膏品牌,在贵阳一直使用了 30 多年。贵阳日化厂建厂初期,就生产一款 " 龙菊 " 牌香皂,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龙菊 " 牌香皂生产出檀香的香型,这是一款高档香皂,售价达到 5 角钱一块,就算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那时,没有餐巾纸,人们习惯随身携带手帕。在荷包里揣一块折得四四方方的白色手帕,是一个人生活讲究的标志。洗手帕,讲究的人用香皂,洗出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尤其是恋爱期间的人们,这也是生活情趣的一种表现。当时," 龙菊 " 牌檀香皂价格贵,人们一般舍不得用,只有洗脸时才抹一小点在洗脸帕上搽脸。洗脚时,大多是用价格便宜点的肥皂。所以,洗手帕用香皂,算是奢侈品。1983 年,贵阳日化厂生产出的 " 白浪 " 牌硫磺香皂,因为止痒效果好,一时之间风靡贵阳全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澡堂,都能看见这种黄色的香皂,成为贵阳日化厂的拳头产品。" 白浪 " 香皂刚生产出来还很紧俏,不少人要在厂里托领导的关系才能买到。日化厂产品 全国都有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贵阳百货公司在日化厂有一个专门的大仓库,我们生产出来的肥皂、香皂,马上运进一路之隔的贵阳百货公司仓库,由贵阳百货公司统一调配、销售,市民需凭肥皂票购买。每天,贵阳百货公司运肥皂的货车,在日化厂排成长队,一车一车把肥皂运到四川、湖南、北京等地方。那时,贵阳日化厂的产品在全国都有名气。一些熟人、朋友为了买到较多肥皂、香皂,就会找到我们,因为他们知道,每个季度,厂里就会分别发 10 条香皂、肥皂及牙膏给我们这些职工,然后从我们的工资里扣 20 多块钱作为购买的费用。我们把这项福利叫 " 季度皂 "。实际上,这么多肥皂、香皂、牙膏,我们一个季度也用不完,多余的这些洗涤用品就送给熟人、朋友们。贵阳市外环东路 61 号,是贵阳日化厂的地址。1965 年,贵阳日用化学品厂改名贵阳日用化学厂,一直沿用至今。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只要站在老东门的坡顶,向贵阳的东南方向望去,一根大烟囱直插天空,24 小时冒烟的地方,就是日化厂。那时在工厂上班是不错的职业,因为不少工厂像一个独立的社会,有医务室、幼儿园、中小学等。在贵阳日化厂,逢到太阳灿烂的时候,家属区的人们就会扛着竹竿,走进宽阔的厂区,在里面晾晒被子、床单。要想晒被子还得赶早,去晚了," 地盘 " 就被别家 " 占领 "。20 世纪 80 年代,贵阳燃煤还是紧缺的事,家属区里的小孩们就会带着大人给的小撮箕、火钳,在锅炉房倒出的燃煤垃圾中捡出还未完全烧尽的煤渣,拿回家去继续使用。这些生活的片段,在物资紧缺的年代,都显得弥足珍贵,也显示出工厂的优越性。除了种种福利,工人也曾是令人羡慕的职业。贵阳日化厂香皂车间出来的工人,因为天天接触香精,身上一大股香味,也让我们油然而生自豪感。▲洗脸盆C. 贵阳甘油 成稀罕货20 世纪 60 年代,重兵把守的贵阳日化厂甘油车间,存放的是为抗美援越准备的炸药原材料,随后更一度成为贵阳人青睐的护肤品。讲述人:俸起志 ( 70 岁,1963 年进入贵阳日化厂工作,曾任该厂办公室主任 ) 1964 年,贵阳日化厂有一个车间重兵把守,老远就有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靠近———这里是甘油车间,在里面工作的人必须是中共党员。确有事情需要进去,只有得到车间主任批准才行。当时,贵阳日化厂的甘油车间生产出来的甘油,作为军用物资,直接由军车运走。贵阳日化厂生产的甘油,大多是从椰子油、猪油等原材料提取,纯度高。冬天,我们在使用甘油防止皮肤开裂时,还要在甘油中兑水,稀释后再涂抹在脸上。能买到贵阳日化厂的甘油当护肤品使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是有门路的人才做得到的事。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柳州两面针牙膏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家喻户晓,它使用的添加剂就是来自贵阳日化厂的甘油。当然,贵阳日化厂最有名的还是香皂和肥皂。那时贵阳的很多人家,家里显眼的地方都摆着一个 1 米 7 高的洗脸架,架子 1 米高的地方放洗脸盆,下方放洗脚盆;顶部的横架挂洗脸的毛巾;放洗脸盆的架子处,是搭洗脚帕和揩手帕的位置。洗脸盆上方有一块横板,可以放香皂盒和肥皂盒。有的人喜欢买那些五颜六色的香皂,认为是新产品,摆在家里的洗脸架上好看。其实,他们这种购物心理错了,好的香皂应该是纯白色的。因为,只有油脂纯净,这种原材料才能作出纯白色的香皂。就像家里熬出来的好猪油,是纯白色,如果猪油 " 哈喉 "(坏了),油脂里会出现渣滓。有些五颜六色的香皂就是用较次质量的油脂做成,为了掩盖质量上的渣滓,就用颜色去掩盖。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贵阳日化厂要做厂牌,我用毛笔在纸上写下 " 贵阳日用化学厂 " 几个字,然后用 " 拓蓝纸 "(复写纸)在木板下拓写下来,再找来黑油漆,用木刷子把字样填好,就挂在厂大门上。不过,在这个时候,洗涤行业的竞争已现端倪。随着力士等香皂品牌进入贵阳,市民有了选择余地,贵阳日化厂在拓展市场上也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为他们生产高端香皂,牌子叫:莎娜娜。只是,这种香皂生产出样品后,再没下文。▲ " 蜂花 " 牌护发素D." 日化 " 品牌 渐被湮没2003 年,在全国洗涤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贵阳日化厂在宝山南路的厂址,以 1.29 亿元拍卖价卖出,用于房地产开发。贵阳日化厂半个世纪经营的各种品牌,日渐被各种新生的洗涤品牌湮没。讲述人:赵宗哲(71 岁,1986 年至 2004 年期间曾任贵阳市经济委员会主任、贵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上海的 " 蜂花 " 牌洗发精和护发素已经进入贵阳。这种瓶装、液态的洗涤用品,以时髦的生活用品方式,一下子抓住了贵阳市民的心。" 讲究 "(时髦)的贵阳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再用肥皂、香皂洗头。确实," 蜂花 " 洗出来的头发,不止散发出迷人的香味,而且头发柔顺,洗头质量胜过肥皂、香皂,贵阳市民的洗头方式,由此发生 90 度的改变。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洗发水 " 飘柔 "、" 海飞丝 " 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大做广告,19 块 8 角钱一瓶的 " 飘柔 "、" 海飞丝 ",在短短两年时间又取代 " 蜂花 ",占据贵阳市场。紧跟着,浙江纳爱斯集团的雕牌洗涤剂、汰渍集团的洗涤剂等陆续进入贵阳市场,贵阳日化厂面临经营困难。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贵阳,记得西南日化厂洗涤行业会议在贵阳召开时,四川就有 20 多个厂家参加,到 2000 年初,四川就只剩下一家油脂化工厂。纵观贵阳日化厂的发展,它是原轻工业部在贵州省生产洗涤用品的唯一定点企业,产品辐射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及省内各州县。1990 — 1994 年期间,曾排在市属预算内国有企业前十名,名列西南区制皂行业榜首。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市场疲软,资金缺乏,导致开工不足,费用上升等客观原因,加之国有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问题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碰到困难,经济效益开始滑坡,1998 年开始出现了经营性亏损。2005 年,贵阳日化厂迁往白云区建新厂,后来并入贵阳永青示波器厂。 [ 责编 赵越洋 ]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资讯贵阳5小时前
上海6小时前
北京5小时前
上海2小时前
资讯贵阳2小时前
上海4小时前
上海5小时前
广州2小时前
上海6小时前
广州4小时前
北京2小时前
深圳热点3小时前
触电31分钟前
快快南京1小时前
广州4小时前解放初长沙职工工资以大米计 市长工资比局长低--商虎中国
您当前位置:
解放初长沙职工工资以大米计 市长工资比局长低
来自: 中国新闻网
  1949年8月,从天津南下的李振堂在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处任职,属于“供给制”干部的他,吃饭在单位,衣服、鞋袜,甚至一些日常用品也是由单位发放的,一个月领到手里的就是几元钱津贴,“也就只能买点牙刷、肥皂、毛巾什么的”。
  到1958年,李振堂已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的处级干部,每月工资有70来元。此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稳定期”,一直到1978年工资才大幅度增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月工资突破了“百元大关”。眼下,已经离休的李振堂每月能拿到3000来元的离休工资和津贴。
  翻开档案里的一张张工资单,记者真切感受到职工工资的“加速增长”:60年前,长沙职工的工资以大米计算,今天,小小的工资卡里则藏着厚厚的人民币。
  在特殊时期 工资办公经费都以大米计算
  【档案解密】
  以大米来计算工资,这是解放初期长沙的一个特殊现象。在市档案馆内,记者发现了长沙市军管会日颁发的工薪暂行办法,要求全市工资以大米为发放计算单位。随后颁布的省政府员工薪资暂行标准草案规定,厅长以上级400斤至450斤大米,处局长级350斤至400斤,办事员级则为200斤至250斤。
  当时不仅是工资,连办公经费都以大米来计算。记者从一份湖南临时省政府日“关于本省各县乡村经费供给标准决定”的文件中看到,乡村级政府办公费为“每月大米十斤至三十五斤”。
  由于当时米价时有起伏,影响职工生活,遂改为按工薪分计算,工薪分值由米、油、盐、布、煤5种实物组成,按国营零售价折算。1950年前后,各单位职工将原工薪银元或米按照单位确定的折分方法折算成工薪分。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六六八号令显示,废除湖南临时省政府所颁员工薪资暂行标准,按3.6斤米为一分,将标准薪金米折合工薪分。
  【解读】
  解放初期为何要以大米作为工资计算单位?当时在长沙市军管会工作的李振堂告诉记者:“长沙刚解放那几个月,物价还很不稳定。民以食为天啊,军管会就决定以大米为计算标准,到了发放工资时,就以当日前后3天的大米平均价,把工资单上的大米折合成人民币发放。”李振堂回忆,当时为了避免工薪人员因为通货膨胀受损失,工资也改为半月发放一次。因为可能上半月工资可以买100斤大米,下半月就只能买到50斤了。
  两种制度下 市长实领工资比建设局长低
  【档案解密】
  解放初期的长沙,普遍以大米来计算工资,但发放工资的方式却分为两种:供给制和薪给制。
  当时,南下干部和之前的地下党员,多为供给制――吃饭穿衣等都由组织负责,同时给予少量津贴零用。从一份当时的文件里可以看出供给制细致到了何等地步――湖南临时省政府日通知规定,供给制其津贴费用每人每月:勤杂人员肉一斤,肥皂三分之二块,牙粉三分之二包,牙刷六分之一把,毛巾六分之一条,理发费米二斤,黄芋半斤。干部不发黄芋,发中等纸烟五包,县长级十包,专员以上十五包,其他与勤杂人员同。菜金仍按原标准,鞋袜另发。
  国民党政府留用人员以及新参加工作人员,则采取薪给制,即直接以人民币发放工资。
  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同,薪给制人员工资普遍高于供给制人员。根据保存于市档案馆的1950年8月长沙市供给制人员实发名册,当时身为长沙市市长的阎子祥,扣除伙食米46.5斤及其他扣款后,当月实收121650元(旧版人民币,10000元相当于今天1元);曾在长沙市政府秘书处任职的王蔚深1950年6月实际领取到手的只有7400元,仅相当于新版人民币7角4分。另一份1950年10月的薪给制人员实发名册显示,当时的市建设局局长,在扣除9、10月份借支的120000元,当月实发202876元,比市长阎子祥还要高。
  【回忆】
  “当时每月实际领到的津贴,买支牙刷、吃碗面就用得差不多了,”王蔚深回忆。
  “虽然表面上看,供给制似乎待遇要比薪给制低,但当时在我们眼中,供给制是非常光荣的,”李振堂告诉记者,“吃饭穿衣都有组织负责,工资实际上就相当于零花钱,有多少根本没人在乎。”
  但对薪给制人员来说,工资已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现年76岁的曾向东解放初期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长沙县支行,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份工资的用法。“我是1950年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发工资后,我给母亲买一件绒衣就没剩下什么了,弄得我那个月吃饭都是随便找点东西填塞了事。”曾向东说,当时薪给制人员所拿到的工资,基本只能满足吃饭穿衣,人口多的家庭里如果只有一人拿工资,生活是很拮据的。
  改革开放后 职工工资大幅增长
  【档案解密】
  长沙对于工资计算方式和发放方式的改革,是从195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逐步将原来的按“米”计算转换成按“分”计算。从1952年起,则逐步将原有的供给制和薪给制合二为一,建立起分等级的统一的工资制,其中工人分为八级工资制,并在纺织、手工行业推行了计件工资,这使得按劳分配原则第一次在市民薪酬上得到了贯彻。
  事实上,长沙职工的工资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势头。1959年4月《关于工资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与意见》统计显示,全市职工1956年月平均工资为43.8元,1958年月平均工资进一步增加到46.69元。如果建国初期年工资的增长值得一提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的收入和工资增长速度更应载入史册,据档案记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长沙职工工资开始大幅增长,1985年月平均工资已近百元,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600余元,2001年则增至1400余元。
  【故事】
  “1954年,我刚参加工作,分到长沙市卫生局清洁大队,当时的工资是24.5元。”家住芙蓉区的退休环卫工人张厚时告诉记者。到了上世纪60年代,张厚时的工资逐步加到了38元、46元,但家里生活依然很紧张。
  “1965年,我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千方百计找人才买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张厚时添置的第一个“大件”。1966年结婚时,张厚时没有设酒宴购家具,只买了两个热水瓶,“婚后的一家老小6口的生活,全靠我们夫妻俩的工资,节衣缩食,才撑起了这个家。”
  此后的工资增长依然缓慢,到了上世纪70年代,已经参加工作20余年的张厚时工资还只有60多元。进入1980年后,工资进入了加速增长阶段,首先是突破了100元大关,此后每隔几年,张厚时的工资都有变化:1992年,211元;1997年,527元;1999年,818元;2000年张厚时从长沙市城管局环卫处退休时,工资已经到了1153元。
  今昔之变
  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实行全国按地区、分等级的统一工资标准。国营企业工人大多实行八级工资制。
  1956年
  全国第二次工资改革。新工资制度使职工平均工资有较大提高,重工业企业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企业干部的工资高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高于同级管理人员的工资。
  1978年
  恢复奖励制度,1981年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盈利多少浮动,1984年实行奖金不封顶、超额征收奖金税的办法。
  198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在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1993年10月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级工资制。
  “九五”后期
  基本完成企业工资由市场决定机制的改革。
  【记者手记】
  工资条折射时代变迁
  从工资制开始实行,长沙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突破100元走了30多年,突破1000元只用了10多年,达到2000元更是只用了几年。建国初期工资只够买牙刷、改革开放初期为存钱买一台小黑白电视机发愁……这些经历如今已成为人们带笑的回忆,如今的工薪族,不少已将购房、购车列为关注的重心。
  工资单上不断上飘的数字是一个密码,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迁,品味出60年来长沙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0年来,工资单上变化的不只是数字。几乎每一处新条目的出现,都要在职工中引起一次思想观念的变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资单上基本只有职工姓名和工资总额两项。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工资条上增加了“岗位工资”――以岗定薪,预示着改革开放摸着石子过河了。近年来,工资条上又多了社会保险金、公积金和代扣税等条目,这些是职工享受更多社会福利和政府关爱的体现。
  将来工资的变化趋势会怎么样?虽说无法精确预料,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林俊 彭莉 陈艳 陈鹏)
手机登陆中新网 随时随地知天下【编辑:马学玲】
成功三部曲
佛山市鸿群礼堂椅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佛山市鸿群礼堂椅有限公司主
本店成立于2015年,位于巴中市巴州区盘兴物流园区。本店主要经营各种风味小零食,各种饮料、酒水。本
本公司是商虎旗下专业从事网上销售男装女装童装等各种服饰的专业网店,服装从采购到销售都严把质
本店面成立于2015年,位于巴中市巴州区 ,本店主要是做卫浴和厨房的吊顶,阳台吊顶,全屋集成吊顶
Sonhoo推广
Sonhoo &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法律声明 隐私声明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上世纪70年代的灯塔牌肥皂
婆婆家装修,无意间发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日化一厂生产的灯塔牌肥皂(北京土话儿:猪胰子)。
那时候每家每个月凭副食本供应半块,要攒2个月才能买到这么一块啊。现在潘家园的行情是一块60元
K先生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拿回家两块,精心地包装好,放在了一个稳妥的地儿。心满意足!
沉浸在喜悦中的K先生,和我说起他那个时代少年时一段段温暖的小故事:“买东西得用粮票”“打酱油要到胡同口的小副食店里”“打完芝麻酱后用手哙一点碗边的酱偷偷放嘴里那叫一个香”“小时候觉得最好吃的就是馒头掰开里面抹上芝麻酱再撒上白糖”“攒下来的零花钱可以买3分钱的小豆冰棍,5分钱的奶油冰棍和北冰洋的汽水”
“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凭票才能吃上2两瓜子半斤花生和点心”。。。。。。
我听得不可思议,一个年代和一个年代的差距咋就那么大涅?!我没听说过用粮票买东西,小学五年级就自己拿着钱去买指甲油了;瓜子花生什么时候吃都有;这这这。。。。&&&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K先生已经大五了,正在实习呢!而我还只是一个用着花仙子小手绢的小屁孩儿!
从文怡博客里无意间发现了我小时候也用的小手绢,看着那叫一个心动。我的那块小手绢啊你在哪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潭芙蓉世纪城二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