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红军会师广场达维会师桥有什么好玩的

重走长征路: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
日 23:51来源:
达维会师桥。 作 者:张浪夹金村藏族同胞花费一年时间自编歌舞,穿上老式军装、拿起“大刀”扮演红军,红军当年英姿如今在这里重新得到展现。 作 者:张浪中新网小金县6月14日电 题: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作者:王光东 张浪6月14日的阿坝州小金县沃日河河水清澈而湍急,架设在小金县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沃日河上的小木桥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这座革命纪念地后来被称为达维会师桥。76年前的这一天,、、、张闻天等中共领袖,就是在这座小木桥上,受到了红30军25师将士的夹道欢迎,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掀开了中国革命史新的篇章。就在当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这座桥头,小金县委党校副校长郭勇向记者讲述了那段不可磨灭的红色往事。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乡。1961年,达维会师桥和“懋功会议”遗址同时被列入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拔4500米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距达维会师桥往夹金山方向折回不到10公里处的夹金村,98%的人口都属于嘉绒藏族,有着“红军翻越雪山第一村”之美誉。村里的部分老人,仍然保有当年红军走过的记忆。记者一进村口,村里的藏族同胞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和数十上百名“红军”拿着“大刀”、“长枪”在此等候欢迎。紧随着,盛装的“红军”们载歌载舞,红军当年翻雪山过草地的英姿在夹金村重现。夹金村村主任曾发贵的爷爷,当年曾为红军担任了一个多月的向导,而他的奶奶曾经亲身护送红军伤员追赶部队。曾发贵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夹金村也许不会有今天这般的兴盛模样。所以,夹金村现在每逢6月12日的红军两大主力会师纪念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他希望将夹金村建成红色教育的基地,开发红色旅游,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美好。(完)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重走长征路: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重走长征路: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
达维会师桥。 作 者:张浪
&&&&夹金村藏族同胞花费一年时间自编歌舞,穿上老式军装、拿起“大刀”扮演红军,红军当年英姿如今在这里重新得到展现。 作 者:张浪
  中新网小金县6月14日电 题: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
  作者:王光东 张浪
  6月14日的阿坝州小金县沃日河河水清澈而湍急,架设在小金县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沃日河上的小木桥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这座革命纪念地后来被称为达维会师桥。
  76年前的这一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领袖,就是在这座小木桥上,受到了红30军25师将士的夹道欢迎,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掀开了中国革命史新的篇章。
  就在当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这座桥头,小金县委党校副校长郭勇向记者讲述了那段不可磨灭的红色往事。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乡。
  1961年,达维会师桥和“懋功会议”遗址同时被列入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拔4500米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距达维会师桥往夹金山方向折回不到10公里处的夹金村,98%的人口都属于嘉绒藏族,有着“红军翻越雪山第一村”之美誉。村里的部分老人,仍然保有当年红军走过的记忆。记者一进村口,村里的藏族同胞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和数十上百名“红军”拿着“大刀”、“长枪”在此等候欢迎。紧随着,盛装的“红军”们载歌载舞,红军当年翻雪山过草地的英姿在夹金村重现。
  夹金村村主任曾发贵的爷爷,当年曾为红军担任了一个多月的向导,而他的奶奶曾经亲身护送红军伤员追赶部队。曾发贵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夹金村也许不会有今天这般的兴盛模样。所以,夹金村现在每逢6月12日的红军两大主力会师纪念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他希望将夹金村建成红色教育的基地,开发红色旅游,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美好。(完)
【编辑:闻育F】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重走长征路: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_网易新闻
重走长征路: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达维会师桥。 作 者:张浪
&&&&夹金村藏族同胞花费一年时间自编歌舞,穿上老式军装、拿起“大刀”扮演红军,红军当年英姿如今在这里重新得到展现。 作 者:张浪
中新网小金县6月14日电 题:从达维会师桥到夹金村
作者:王光东 张浪
6月14日的阿坝州小金县沃日河河水清澈而湍急,架设在小金县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沃日河上的小木桥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这座革命纪念地后来被称为达维会师桥。
76年前的这一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领袖,就是在这座小木桥上,受到了红30军25师将士的夹道欢迎,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掀开了中国革命史新的篇章。
就在当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这座桥头,小金县委党校副校长郭勇向记者讲述了那段不可磨灭的红色往事。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乡。
1961年,达维会师桥和“懋功会议”遗址同时被列入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拔4500米的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距达维会师桥往夹金山方向折回不到10公里处的夹金村,98%的人口都属于嘉绒藏族,有着“红军翻越雪山第一村”之美誉。村里的部分老人,仍然保有当年红军走过的记忆。记者一进村口,村里的藏族同胞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和数十上百名“红军”拿着“大刀”、“长枪”在此等候欢迎。紧随着,盛装的“红军”们载歌载舞,红军当年翻雪山过草地的英姿在夹金村重现。
夹金村村主任曾发贵的爷爷,当年曾为红军担任了一个多月的向导,而他的奶奶曾经亲身护送红军伤员追赶部队。曾发贵对记者说,如果没有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夹金村也许不会有今天这般的兴盛模样。所以,夹金村现在每逢6月12日的红军两大主力会师纪念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他希望将夹金村建成红色教育的基地,开发红色旅游,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美好。(完)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达维会师桥
发布时间: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
达维会师纪念碑达维会师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地)达维乡位于夹金山北麓,距小金县城35公里。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河岸上,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小木桥,这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的历史见证——达维回师桥。这座桥是一座片石圆木结构的木桥,长13.6米,宽2.8米,始建于民国初年,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桥面铺有木板,两边是木制桥栏,是该地区对河两岸群众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与达维古镇遥相对应的半山坡上,与正执行任务的红四方军策应部队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带领党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在达维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所部的热烈欢迎。当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古镇后山上的喇嘛寺前的一块开阔地上,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1961年,该桥和县城美兴镇的天主教堂(红军“同乐会”遗址),同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县还在达维会师桥头上方修建一座纪念碑——“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达维红军会师纪念碑”;坚持对小木桥和毛泽东等红军将帅曾经住宿并组织召开大会的喇嘛寺进行保护和维修。而今,伴随毗连该地的四姑娘山景区开发的日趋成熟,中外游客纷至沓来。重走长征路采访96---小金县城,一、四方面军大会师
&&|&&|&&|&&|&&|&&&&&&&&&&&&&&&&&&&&&&&&&&&&&&&&&&&&&
--请选择--
&&&&|&&&&|&&&&|&&&&|&&&&|&&&&
&&&旅行定制&&
&栏目导航:&&&&&&&&&&&&重走长征路采访96---小金县城,一、四方面军大会师
重走长征路采访96---小金县城,一、四方面军大会师
保护视力色:&&&&&&&&&
转载自“重走长征路”公共微信号
作者---田竞(大龙)
离开达维镇,我们向西到达猛固桥/马鞍桥,然后进入小金县城(懋功)。
行驶路线:继续沿[S303省道]向西,到达猛固桥/马鞍桥,然后进入小金县城(懋功)。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达维镇[S303省道]向西26km→(岔路口)猛固桥/马鞍桥(左行)7km→小金县城红军会师广场
我们从达维镇向西走中央红军去往懋功(今小金)的路,沿沃日河岸到达一个岔路口,看到了白塔,还有一座跨越沃日河铁索桥,这就是“猛固桥”所在地点了,亦是时任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在这里率部迎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进入懋功县城的地点。
这个地处要冲的路口在小金县老营乡地界,如今是东西走向的[S303省道]与南北走向的[S210省道]交汇路口,也是从东向西奔腾的沃日河与从西北往东南流淌的金川河(抚边河)交会处。这里有两座铁索桥――路口左边横跨沃日河的是猛固桥;路口对面是座白塔,登上白塔就可以看见横跨金川河的马鞍桥。当年没有公路,红军进出懋功(今小金)要从这两个铁索桥上走过的。
这两座铁索桥很相似,我们一座座看来。这两座桥在清代原为木桥。下图是1908年时的猛固桥和马鞍桥。
1932年时由民众募集捐资建成为铁索桥,所以桥梁风格、规模相似,均以粗铁链并排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两根铁链为护索,桥两端都建有桥头堡。
横跨沃日河的是猛固桥。沃日河北岸拱形桥门洞上嵌石匾阴刻楷书“猛固”二字,对面桥头堡门洞上匾刻“L平”二字,桥长25.5米,高8.5米,宽1.68米,由6根铁链并排以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两根为护索,两岸均建有桥头堡。如今桥面木板没有了,铁索上飘着红色风马旗(也被称为经幡)。
小金县人民政府在猛固桥头立有石碑,上镌刻红字“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及红一、四方面军进城遗址”。
当年,四方面军二十五师为迎接中央红军,率先到达猛固桥,与据守于此的刘湘川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仔细察看,在桥头的墙上能辨认出弹痕。桥头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红军的留下的标语,有一条是“川军弟兄们不要替军阀刘湘邓锡侯送死当炮灰!”
在公路对面还有一个更大一些的“猛固桥”石碑,碑的背面镌刻着《猛固桥简介》:猛固桥始建于清代,原身为木桥,一九三二年民众集资建成铁索桥,该桥与白塔、马鞍桥形成“猛固三景”。猛固桥扼小金去都江堰、马尔康之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在这里与国民党守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六月十六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在这里率部迎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进入懋功县城。
我登上白塔旁的小道阶梯,就看见了横跨金川河的马鞍桥。对岸桥头堡门洞上匾刻“伏”二字。桥长30米,宽1.65米,由6根铁链并排以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两根为护索,两岸均建有桥头堡。
如今,猛固桥和马鞍桥均已废弃不使用了,留下的是红军足迹。
随后,我们进入小金县城(美兴镇),海拔2367米。小金旧称懋功,因清乾隆年间,朝廷两次出兵平息这里的战乱,为表彰武功,将此地改名为“懋功”(懋,读音Mao),即盛大的功绩之意。小金的藏名叫“赞拉”,意为“小河之滨”。小金也称为达雅。也有说小金这一名称,因当地一个名叫小金川的地名而得来的,小金川又是因沿河产砂金得名。
小金县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军在这里先后驻留11个月。1935年6月8日,四方面军三十军程世才、李先念所部先期占领了懋功(今小金),准备迎接中央红军;其后,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军的部队在懋功建设县、区、乡、村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开辟根据地,直至1936年7月。在长征期间,这里有1000多藏羌儿女参加了红军。
小金县拥有骄人的红军遗址遗迹:“四座雪山”――红一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也是红四方面军先后二次翻越的雪山),红一方面军翻越的第二座雪山梦笔山,红四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虹桥山和后来翻越的雪山巴郎山;“四座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达维会师桥,红军与国民党守军激战的猛固桥、马鞍桥和三关桥;“四处遗址”――红军召开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会址,红军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过的遗址、中央机关办公地天主教堂,红一、四方面军召开会师大会遗址达维喇嘛寺,红一、四方面军举行联欢会遗址四方台子。
进城的路上有明显的路标指示“红军懋功同乐会遗址”。我们沿城中主路(去丹巴方向)穿过城区,盘绕而上,就看见路右侧小金红军会师广场上竖立着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纪念碑,纪念碑的雕像是两位红军双手紧握。广场后的山坡上并排的2面红一、四方面军巨幅军旗雕塑似在飘扬。
我们看着雕像,进行了“研讨”――两位红军中,哪一位是一方面军的、哪一位是四方面军的?我认为,显然身穿马甲背心的代表一方面军,因为他们刚刚翻越雪山下来。有的队友提出不同的意见,一方面军从南方来,只有从福建、江西出发时的斗笠,因此身背斗笠的代表一方面军。
虽然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小金县城了,但我每次都得在此留影。
在会师广场旁边就是红军懋功会议旧址,现在是中共小金县委大院的一部分。看见小金川宾馆的招牌,走过去就能见到栅栏门及其后面的西洋式建筑,这就是红军懋功会议遗址(原天主教堂),为法国传教士佘廉霭于1919年兴建。在栅栏门右边有石碑: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会师遗址 天主教堂。
栅栏门内是四合院落布局,建筑由教堂、西侧厅堂、北侧厢房三部分组成。
教堂用砖、石、木作材料,中式结构,欧式造型。正面为青砖砌筑,金字塔造型,有六根砖砌凸柱,三道卷拱门。墙壁上砖砌有十字架及各种几何图型装饰。左右两墙均开有五扇西洋式卷拱窗,北侧过道尾部有一小门,南侧过道尾部有一假门。教堂室内宽阔,有大木柱十根,柱基为八棱鼓形石柱,柱顶上有叶形浮雕装饰。当心间为穹隆式望板。教堂尽头设有讲经台。
教堂的院墙边有一尊从别处移来的石碑,因为石碑上刻有红军的战斗口号,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在此。
教堂的西侧厅堂尽头是博古(秦邦宪)一个人住的一间房子里,有些孤零零的感觉。
北侧厢房为木结构房屋,川西汉族地区建筑式样。北侧厢房有多个相邻的房间,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都住宿在此。每个房间里还挂着领导人的年谱。“中共中央懋功办公室”也在这排厢房里。中央红军在县城里短暂休整。
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沃日河会师后,庆祝会师的活动接连不断,到17日达到高潮,红军总政治部在懋功的天主教堂举行两军的团以上干部会师庆祝联欢会(“同乐会”),到会人数超过千人,把天主教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既有会餐,又有歌舞、短剧和京戏演出。红五军团的剧团表演“烂草鞋”一剧(红军巧渡金沙江、国民党追剿军只捡到红军扔下的烂鞋),令全场乐不可支。其余部队则分别在教场坝(现小金中学处)、四方台子(今县医院处)进行联欢,整个懋功县城沉浸在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欢乐之中。
我们在天主教堂前合影留念。
可惜,天主教堂作为红军懋功会议遗址,不是每天都开放的,我们没能进入教堂内。
红军驻留期间,四方面军三十军领导住在小金川河边的新街,我们没有去寻访。
但是,在这一期间,6月13日,红军总政治部下达的《关于克服落伍现象的指示》中指出:“在最近半月间,各军团的掉队落伍现象非常严重,并有时发生三五成群故意隐藏居民家中。”为此,总政治部指示各部队:搞好卫生和收容工作,减少疾病流行。对有病的战士要发扬阶级友爱,关心帮助他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另一方面,“要立即在部队中抓住故意掉队的标准的分子,广泛的进行残酷的斗争,要使反对故意掉队落伍的可耻现象成为群众运动,造成反故意掉队落伍的舆论,在必要时甚至进行公审,枪毙领导掉队及掉队专家的坏分子”。这再一次显露出来,红军的非战斗减员比较严重。
红军指战员普遍反映说:“不怕苦,不怕累,就怕负伤害病掉下队。”长征路上,因伤因病而被迫脱离红军队伍者,的确是太多太多了。尤其是过雪山草地,掉队就往往意味着死亡!
我们离开小金县城后,赶往两河口。
――――――――――
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一方面军从达维开赴懋功县城,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和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集体出动夹道欢迎。
6月16日,红军总政治部决定在懋功休整2天。当天,两个方面军在懋功县城的天主教堂举行了团以上干部交流联欢活动,史称“红军懋功同乐会”。红军在县城里的教场坝和四方台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两支先头部队各自将会师的喜讯报告给自己的总部。李先念报告四方面军总部后,张国焘即致电朱德、周恩来、毛泽东,表示:数月来,我四方面军一直在配合中央西征军行动,今日会合,此间指战员为西征军艰苦卓绝之奋斗所钦服。他还让徐向前代表四方面军领导人写报告,急速派人至小金,转送中央。这个报告介绍了川西北的敌我态势,并建议中央红军长途跋涉后需要休整补充,让四方面军打先锋消灭敌人。中央红军领导人也向四方面军领导人致电,热烈祝贺两军胜利会师。随后,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都代表全体指战员向对方发出致敬电,并且都对所属各部发出指示,向指战员进行会师意义教育,做好会师准备。
会师了,四方面军对一方面军的支持是真诚的。鉴于一方面军万里艰难行程后,部队中干部多,战士少,因此,徐向前、陈昌浩于7月中旬建议抽调整建制的部队补充给一方面军,在说服张国焘后(也有说,是因为中央政治局会议任命了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四方面军从属下三个军中抽调部队给一方面军:抽调给一军团3200余人(其中,三十三军九十八师二九四团2000余人、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1200余人);抽调给三军团2600余人(三十军九十师二七团和八十九师直属队);而一方面军比较有经验的干部多,后来派出陈伯钧、张宗逊、李聚奎、郭天民、黄鹄显、李卓然等干部到四方面军各军担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还有,中央纵队中的女红军王泉媛、吴富莲到四方面军妇女先锋团中任职。
李先念得知聂荣臻没有骡子(在灵关镇时卡住了蹄子而被迫丢弃),立即送了一匹,聂荣臻靠这匹骡子长征到陕北。邓小平先前的马死了,傅钟(是邓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同学)立即赠送。邓小平后来说:傅钟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三件东西可真是顶了大事呀!四方面军通过络绎不绝的马队、牦牛队,把一批批慰劳品从茂县、理番送至小金中央红军驻地。这些慰劳品有衣服套装、皮衣、棉大衣、毛毯、手巾、汗巾、袜底、毛袜、鞋子、草鞋等上千件。后来,还给中央领导同志每人送了一套粗呢制服。中央红军也捐了不少钱给四方面军。
四方面军对中央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的情报支持
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由于刚离开根据地,原有的信息渠道基本中断,加上每天的行军作战异常紧张,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架设电台通讯联络,更别说耐心细致地侦听敌情。在强渡湘江后过老山界时,据李维汉回忆:“一纵队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走几步,停几步,行动缓慢。敌人追得紧,五军团在后面打仗,挡住敌人,保卫我们。他们也催我们快走,以便甩掉敌人,减少兵力的损失。我赶到前面了解情况,才知道一纵队的电台队的工作人员实在太疲倦了,他们边走边睡觉,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影响我纵前进。一纵队首脑部门早已走远,丢下电台队在后面,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催他们快走,他们才紧追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红四方面军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给中央红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早在1933年秋,廖承志从上海来到红四方面军,他带来了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指示信和一本敌军密码电报破译法。这本敌军密码破译法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年红四方面军负责接待廖承志的傅钟后来说:“那本密码电报破译法万分宝贵,敌军的兵力部署和行动企图,我们都了如指掌。1935年春天,当一方面军为了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四渡赤水’战役时,情况极度紧张,常常难以架设侦察电台,也多亏有了承志同志带来的破译法,才得以把我们的侦察电台截获的敌军情报,按中央军委指示,及时转了过去。”
在双方会师后,朱德对红四方面军负责情报工作的宋侃夫说:“我们离开中央苏区,进入湘、黔、川、滇地区,以及四渡赤水时,对周围的敌情搞不清楚,是你们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们,也包括你宋侃夫同志,经常在深夜,把破译敌人电报的情况,整理电告我们。”
一、四方面军会师时的实力差别
不同资料中,一、四方面军会师时的一方面军实力有较大不同,最多的,认为会师时中央红军的人数不足3万人;最少的,认为中央红军人数仅1万余人,其中还含有近3千人的首长、机关、妇女等非专职战斗人员。
四方面军会师前,部队已发展到5个军11个师33个团,连同地方部队共计8万多人。四方面军战斗部队序列如下:
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
第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
第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
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生,政委张广才;
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
另外的资料,在张国焘到两河口开会之前,中央红军获悉的红四方面军的总兵力:“主力约四十个团,分编为四军八团,九军七团,三十军九团,三十一军八团,三十三军五团,三十四军三团,有五个独立师两个团,其余四个师每师平均约三千七百人。”近10万人马,尽管这一数字不甚准确。
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的着装差别
红一、四方面军部队驻扎在一起,要区分这两支部队很容易:
看他们的穿着,就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军的部队――穿着好的、颜色深的、整齐的,不佩戴红领章、红帽徽的,是四方面军的;穿着不好的、颜色灰色的或五颜六色都有的、甚至破衣烂衫的,是一方面军的,并且一方面军的大部分佩戴红领章、红帽徽。因为四方面军的军帽也比一方面军的大,于是暗地里四方面军的人被叫做“大脑袋”,一方面军的人被叫做“小脑袋”。一方面军条件好一些的指战员穿着用皮毛、毛毡、藏民的氆氇做成的“坎肩”。
看他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军的部队――脸色正常甚至红润的,是四方面军的;脸色呈菜色、面黄肌瘦的,是一方面军的。
看他们的枪支弹药,就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军的部队――枪支弹药多的,是四方面军的;枪支弹药少的,是一方面军的。
看他们的粮袋,就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军的部队――粮袋饱满的,是四方面军的;粮袋不满的甚至没有粮袋的,是一方面军的。杨尚昆回忆:四方面军的师以上干部每人背篓里装着腊肉、腊肠之类的东西。一军团的团一级干部比三军团稍强一点,还有一个菜盒子,三军团的团一级干部连菜盒子都没有。
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的“心态”变化
在四方面军指战员脑海里,原来对中央的信仰是如同天神一般。两军会合前,张国焘的副手陈昌浩就曾宣传:要和“三十万中央红军”会师。
日,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于达维以南、夹金山下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得到两军胜利会师喜讯,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致电中央,报告当面敌情和四方面军各部队位置,提出当前任务请中央决定,表示正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
待到中央率领疲惫不堪、破衣烂衫、军容不整、几无重装备的一方面军到来时,四方面军指战员心中的神话破灭了,看这不成样子的万把人马,与原来想象中的中央红军形象大大有不同,一时各种看法、议论不尽相同。
在一方面军方面,有人自持“老红军”资格、长途征战经历和中央红军“老大”,炫耀、自夸,令四方面军指战员心中不快。还有些领导人(比如博古和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凯丰)毫不掩饰地指责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是“逃跑主义”,批评四方面军存在“军阀主义”、“土匪作风”、“政治落后”等等,甚至公开写文章抨击。这样,无疑引起了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反感,也给了张国焘用以挑唆的借口。
张国焘的回忆录中就有和博古的一次谈话叙述――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张国焘有一次在和博古个别交谈时,提起一些党内老同志,仍按传统风格称呼他们的表字,如润之兄(毛泽东),玉阶兄(朱德)等。满口同志、同志的博古听得刺耳,于是抛开正题质问张国焘:“想不到你还喜欢称兄道弟?”接着指责这是国民党军阀的习气,不够布尔什维克云云。张国焘一时为之愕然,哭笑不得之余,不得不向他解释一番。博古反倒进而指责四方面军将士间没有建立起同志间的亲切友爱关系,表明仍然有军阀观念残余。
发布时间:<font color="#15-3-3 20:24:41&
&&&&&&&&&&&&&&&&&&&&&&&&&&新闻来源:广州新四军研究会&&&&&&&&&&&&&&&&&&&&&&HTTP://WWW.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中国&
&&&&&&&&&&&&&&&
&&3&上一篇新闻:
&&4&下一篇新闻:
&&&&&&&&&&&&&&&&&&&&&&&&&&&&&&&&&&&&&&&&&&&&&&&&&&&&&&&&&&&&&&&&&&&&&&&&&&&&&&&&&&&&&&&&&&&&&&&&&&&&&&&&&&&&&&&&&&&&&&&&&&&&&&&&
&&&&|&&&&|&&&&|&&新四军网络资料汇集&&|&&&&|&&&&|&&&&|&&友情链接&&
&Copyright &&&广州新四军研究会&All&Rights&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路101号 &&邮编:510620&&
&页面执行时间:&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