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 中国 形容美食可口的诗词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美食的诗句
关于美食的诗句
&   导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1.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____欧阳修
  2.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____李白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欧阳修
  4.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____王翰
  5.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____白居易
  6.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____苏轼
  7.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____白居易
  8.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____张可久
  9.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____李白
  10.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____杜耒
  11.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____李煜
  12.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____刘过
  13.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晏殊
  14.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____苏轼
  15.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____卓文君
  16.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
  17.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____苏轼
  18.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____李清照
  19.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____范仲淹
  20.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____李白
  21.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____李白
  22.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____许浑
  23.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____王维
  24.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____卢祖皋
  25.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陆游
  26.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____白居易
  27.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____白居易
  28.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____秋瑾
  29.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____柳永
  30.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____李
  31.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____白居易
  32.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____周邦彦
  33.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____周邦彦
  34.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____袁枚
  35.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____李白
  36.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____杜甫
  37.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____苏轼
  3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
  39.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____李清照
  40.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____李商隐
  41.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____秋瑾
  42.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____苏轼
  43.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____欧阳修
  44.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____苏轼
  45.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____李白
  46.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____大须
  47.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
  48.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___杜牧
  49. 红酥手,黄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
  50.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____纳兰性德
  51.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
  52.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
  53.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____范仲淹
  54.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____韦庄
  55.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____黄公绍
  56.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
  5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
  58.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____李白
  59.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____欧阳修
  60.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____晏殊
  61.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____陆游
  62.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____冯延巳
  63. 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____朱服
  6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
  65.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____黄庭坚
  6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杜甫
  67.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____鲍照
  68.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____辛弃疾
  69.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____高翥
  70.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____张孝祥
  71.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____李清照
  72.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____宋祁
  73.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____李白
  74.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____黄景仁
  75.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____高适
  76.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____李白
  77.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____李贺
  78.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____李清照
  79.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____陶渊明
  80.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____李煜
  81.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____白居易
  82.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____刘克庄
  83.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____吴文英
  84.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____李清照
  85.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____陈维崧
  86.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____李白
  87.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____王维
  88.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____李白
  89.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
  90.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____张籍
  91.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____朱敦儒
  92.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____白居易
  93.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____李白
  94.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____李商隐
  95.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____杜牧
  96.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
  97.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____周紫芝
  98.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____辛弃疾
  99.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____孟浩然
  100.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____王之涣
本文已影响99人
精彩抢先看New&&Top
最热文章榜Hot&&Top
Copyright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中国美食诗话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28.60&&&
立刻节省:¥13.40
所属分类:
&&&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我说:非也!应该改为&人以食为天&。
&&& 饮食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之源,无论天子与平民百姓,人人都必须饮食,在
饮食面前应该人人平等。锦衣玉食的天子,饥肠辘辘的芸芸众生,一旦离开正
常的饮食生活,生命之树就会干枯,事业之神就会寸步难行。
&&& 人类的饮食生活,来源于农业与畜牧业。不管现代科技如何发达,一旦离
开农林畜牧业这个饮食本原,亦如巧妇一样难为无米之炊,甚至会导致人类的
异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农氏,就是农业之神,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神,也
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人文初祖。
&&& 有饮食生活,而后有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明的历史结晶,也
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
&&& 饮食习俗、饮食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美学中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明显具
有民族性、地域性与宗教性的特点,以至人类的饮食生活,古今中外差异很大。
但是饮食的内容与饮食的传播又是世界性的,具有全球化的共同语境,所以饮
食文化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花丛中最鲜艳、最靓丽的一枝奇葩。
&&& 食品主美而忌丑,因而被称为&美食&。
&&& 中华美食,注重美感、味感,令世人垂涎三尺,是饮食美学的历史积淀。
人们常说:&吃在中国。&中华美食,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花
色品种多样,八大菜系,五大全席,色香味美,五味俱全,堪称世界美食之最。
&&&&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
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讲的是饮食与健
嚎的关系,是中医学与养生学,也正是中国饮食的真谛之所在。
&&& 振兴中华美食,一则在于发展第三产业,振兴各大菜系;二则在于弘扬中
国饮食文化,普及饮食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饮食质量与饮食美学水准,不仅
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尤其能够促进人类饮食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本书的创作
& 饮食美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升华。
& 在中国,饮食就是审美。&饮食美学&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存在于中国人
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之中,存在于汗牛充栋的饮食文化经典与古典诗词文赋的
神韵之中。然而,何谓&饮食美学&,其基本内容与理论体系是什么?至今尚
无人论及,还是一大学术文化空白。
&&& 我以为,饮食美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饮食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中
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即所谓&饮食之道,乃天人之合&。饮食,是
天地人和的产物,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位一体。第二,饮食美学的审美主
体是&人&,人是天地之心,饮食必须以人为本。第三,饮食主&味&,味是饮
食美感的集中体现,中华美食中的&五味&之说与中国茶文化中的&茶禅一
味&说,乃是饮食美学的核心之所在。第四,饮食主&和&,注重饮食的中和
之美、和合之美,&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烹调艺术的最高境
界。第五,中国饮食,特别注重饮食人格之美,注重饮食哲学的伦理化。所谓
&不食周粟&、不食&嗟来之食&,杜甫的蔬菜人格化、苏轼与袁枚的饮食哲学、
刘基的蔬菜哲学,都是饮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人格修养。第六,饮食男女,
是人的本质属性。所谓&人以食为天&,集中反映了人的生存意识与生命意识。
中华美食的根本目标,在于养生,在于人的健康延年。因此,生命哲学是饮食
美学的终极关怀。
& &&& 中国文人士大夫,是中华美食的享受者,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熏陶,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饮食为诗、为词、为曲、为文
为赋、为小说戏剧,使悠远绵长的中国文学艺术与中国饮食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并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
&&&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大多餍于美食,但堪称美食家者,唯有杜甫、苏轼、
袁枚三大家。其他人都不可与&美食三大家&媲美。饮食为何物?在三大家的
诗笔、文笔之下,饮食是人类生活中的绿色原野,是四季常青的生命之树,是
戈壁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与一泓清泉,是文学艺术中的美味佳肴。因而本书以中
国历代饮食诗、词、曲、文、赋为研究对象,不啻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诗化,提
升了中华美食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品位与审美价值。&&
&&& 中华美食,历史积淀而成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湘菜、苏菜、
京菜、越菜、豫菜,构成南食与北食两大系统。南食以稻米与素食为主,北食
以麦面与肉食为主,各自具有不同的地域饮食特色,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饮食
文化的集中体现。
&&& 鲁菜发源于山东,以清汤与奶汤名世,以面食与海鲜为尚,以济南菜与胶
东菜为主干,是齐鲁文化的历史结晶。川菜,发源于四川、重庆,以滋味名世,
以小炒与麻辣见长,花色多样,堪称中华美食之最,是巴蜀文化的反映。粤菜,
发源于岭南地区(包括广东、闽南、台湾、海南),以海鲜生猛名世,以鲜美
清淡见长,口感柔爽,花色点心多样,以广州菜、潮州菜与东江菜为主干,是
南粤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湘菜,发源于湖南,以酸、辣、腊味名世,以口
感浓厚见长,注重色香之美,以长沙菜、宝庆菜与山乡风味为代表,是湖湘文
化的积淀。苏菜,发源于江苏(含上海)扬州,故亦名&扬菜&,以江鲜鸡鸭
为主,以糖醋见长,刀工精细,以扬州菜、苏州菜与徐州菜为代表。京菜,兴
盛于北京,以面食、糕点为主体,以北京烤鸭、涮羊肉、奶酪为代表,具有明
显的北方风味,是山东风味、草原风味、清真菜与宫廷美食的荟萃,是齐鲁文
&化、草原文化、回族文化与宫廷文化的结合体。越菜,兴盛于浙江与福建北部,
以山海珍味为主,以酸甜为美,以杭州菜、绍兴菜与温州菜为代表,与苏菜一
样,是吴越文化饮食化。豫菜,兴盛于中原地区,以麦面为主食,以羊为肉食,
多蔬菜,少鱼虾,口味淳朴而又醇厚,注重手工制作,以洛阳菜与开封菜为代
表,具有中原文化风格。
&&& 饮食,与生育一样,关系着一个民族的体质与健康。一个优秀的民族,一
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首先必须富有健康的体魄,而后要有深厚
的文化科学素养。当今之中国,计划生育可为国策,科学饮食亦应成为国策。
&&& 中国传统饮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可以概括为两
句话:&以素食为主,以肉食为辅。&这种传统的饮食结构,是中国农业文化的
集中反映:其长处在于养生健身,在于淡泊明志;其短处在于食物比例失调,
营养水平较低,影响中国人的身体健康。1993年国务院曾通过《九十年代食物
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是中国政府注重中国人食物结构科学化的具体表现。
但是还远远不够,要达到&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基本目标,还要长期
努力,加大力度,发展美食,铲除食品垃圾。
&&& 我们这部《中国美食诗话》,主要立足于传统美食的梳理,在于弘扬中国
饮食文化,以古为鉴,古为今用,抛砖引玉而已。
&&& 诗话,属于一种诗歌评论的随笔体式。诗者,志也;话者,故事也。
&&& 中国美食诗话,重在记述与传播诗词曲赋中的饮食故事与饮食美学,以弥
补中国文学史、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哲学(美学)史研究的一个空缺。我们这
部《中国美食诗话》,是此前出版的《中国品茶诗话》、《中国品酒诗话》与
《中国音乐诗话》的姐妹篇。全书共分为六卷:卷一为先秦美食诗话,卷二为
汉魏六朝美食诗话,卷三为隋唐五代美食诗话,卷四为宋辽金元美食诗话,卷
五为明清美食诗话,卷六为袁枚饮食美学,基本以时序列出331个诗话条目,
┏━━━━━━━━━━━━━━━━━━━━━━━━━━━━━━━━━━━━━━━━━┓
┃&&&&&&&&&&&&&&&&&&&&&&&&&&&&&&&&&&&&&&&&&&&&&&&&&&&&&&&&&&&&&&&&&&&&&&&&&&&&&&&&&&&&&&&&&&&&&&&&&&&&&&&&&&&&&&&&&&&&&&&&&&&&&&&&&&&&&&&&&&&&&&&&&&&&&&&&&&&&&& &&&& ┃
┣━┳━━━━┳━━━━┳━━━━┳━━━━┳━━━━┳━━━━┳━━━━┳━━━━┫
┃&&& ┃& 卷数&&&&&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合计&&&&& ┃
┃&&& ┣━━━━╋━━━━╋━━━━╋━━━━╋━━━━╋━━━━╋━━━━╋━━━━┫
┃&& &┃& 条目&&&& &┃&&& 3l&&&&&&& &┃&&& 34&&&&& &┃&&& 61&&&&&&&┃&&& 56&&&&&&& ┃&&& 122&&&& ┃&&& 27&&&&&& ┃&&& 331&&& &┃
┗━┻━━━━┻━━━━┻━━━━┻━━━━┻━━━━┻━━━━┻━━━━┻━━━━┛
& 穆穆神州,物华天宝;悠悠四海,美食延年。我们这部《中国美食诗话》,
于茫茫书海之中远绍旁搜,爬罗剔抉,补苴罅漏,刮垢磨光,尽心尽力矣。然
而,中国饮食文化如同浩瀚大海,此书之所论所述者,仅如其中之一勺一瓢而
已。感慨之余,特意填写[锦堂春慢]词一阕,以自题《中国美食诗话》,
&&& 美意延年,文化人类,悠悠史册光焰。亘古神农,尝使后稷田田。又
&&& 粟谷嘉禾雨,满目阡陌山泉。为瓢饮箪食,霁月春华,香梨心笺。
&&& 人知安康无价,有中华美食,四海筵缘。今日橙黄橘绿,饭菜诗联。
&&& 席上时鲜错兕,饕餮徒、难悟茶禅。五味佳珍什锦,多少东坡,玉馔尊前。
&&& 糠霰:米麦中的粗屑。泛指粗粮。霰,通&桤&、&乾&。
&&& 古人以糠薮为食物,是指其生活极端贫困。汉初著名谋臣陈平,曾经在家
度过一段贫困的生活。《汉书&陈平传》记载:陈平比较肥胖,然而&人或谓
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日:&亦食糠葳耳。&&意思是
说:有人说陈平生活贫困,为何他吃食以后反而肥胖到如此样子?他的嫂子痛
恨他不亲自参加家里的粮食生产,气愤地说:&你也只配吃糠霰苘已。&
&&& 从此,&糠薮&就成为生活贫困的象征。唐代诗人杜甫有《驱稚子摘苍耳》
的长诗,苍耳:卷耳,可供食用与药用。其中有诗句云:
&&&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圪窄。
&&&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诗句以黎民百姓的糠桤生活与富家厨肉臭的奢侈生活作比较,以突出作者自己
在夔州的艰苦生活。杜甫带着小孩子摘卷耳,从清晨到中午,洗净泥土,剥去
皮,煮熟,端上餐桌,半生半熟,吃起来更清脆可口。再加点瓜薤,如同柑橘
之味。身处乱世,黎民百姓连糠桤也吃不上,唯有那些富贵人家,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我们看到的乃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东方朔割肉
&&& 中国人嗜肉之习,由来已久。《左传》记载:晋侯与齐侯投壶,晋侯日:
&有酒如川,有肉如坻。寡人中此,为诸侯师。&《战国策》云:&晚食以当肉,
&安行以当车。&
&&& 东方朔是汉武帝的宠臣,人们将他神化,据《汉武故事》记载,东方朔曾
经三次偷西王母的蟠桃,被贬谪到人间。
&&& 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作《社日两篇》诗歌。
第一首末句云:&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
&&& 东方朔割肉,见于《汉书&东方朔传》与唐人李冗《独异志》卷上。史载
云:起伏之日,皇帝诏赐从官肉食。本来要太官丞按人头分割,可是太官丞很
晚都不来。东方朔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单独拔剑割肉,并对从官说:&伏日当
早归,请转达我已经接受了皇上的赏赐了。&说罢,就怀揣着肉离去。太官丞立
即上奏皇帝。次日,东方朔被召至殿上,汉武帝说:&昨日赐肉,卿不待诏,则
以剑割肉而去,何也?&东方朔免冠谢罪。皇上说:& &先生起身,表示自责即
可。&东方朔再拜,说:&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
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皇上一听,哈哈大笑,
说:&令先生自责,先生反而自誉。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 细君,东方朔之妻名。颜师古《汉书》注云:& &细君,朔妻之名。一说:
细,小也。朔辄自比于诸侯,谓其妻日小君。&自此之后,&细君&则成为妻之
代名词。苏轼《上元侍饮楼上》诗云:&归来一盏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
&&& ◆哀家梨
&&& 哀家梨,即哀梨,是汉代最著名的梨。相传为汉朝秣陵人哀仲所种,以其
果实大而味美,人口消融,时人称为&哀家梨&。
&&& 明人何良俊()《世说新语补&轻诋上》记载,桓玄每见人不
愉快,就斥责道:&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把好梨蒸食,是不识美味。
所以,明代万历举人张文桂(柱?)注释说:&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
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之也。&后人常以&如食哀家
梨&,比喻文辞之流畅爽利。
&&& 清人萧雄所著的《西疆杂述诗》四卷,其中&瓜果&类有一首诗描写新疆
梨者,诗云:
&果树成林万颗垂,瑶池分种最相宜。
焉耆城外梨千树,不让哀家独擅奇。
前两句描写瑶池分种的桃。瑶池,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仙池,为西王母所居
之处。后两句描写焉耆城外的梨。哀家,指哀家梨。独擅奇:独自占有梨的奇
美。关于新疆梨,诗人自注云:&惟一种略小而长,皮薄肉丰心细,甜而多液,
人口消融。哈喇沙尔所产者,较各处更嘉。阿克苏克尔品地方之梨,亦称特出。
以余生平所食者,当品为第一。&&&
&&& ◆梅&&
&&& 梅,是一种食用果实,昧带极酸性,因称为&酸梅&。梅原产于中国,按
照采撷时果实的颜色,可以分为白梅(青白色)、青梅(绿色)、花梅(带红
色)等类型。&&
&&& 梅的食用,起源于野生酸梅,有所谓&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与&杨梅好
吃树难栽&的俗语。&&&
&&& &望梅止渴&的历史故事,出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曹操
当年行军时,进人一个缺水地区,军士们干渴难忍。曹操命令队伍急走,说:
&前有大片梅林,杨梅熟了,甘酸可以解渴。&大家一听前有酸梅,口水直流,
再也不感到口渴。后人以&望梅止渴&比喻美好愿望难以实现,只能以空想安
慰自我。其实,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曹操&望梅解渴&正是抓住杨梅生
津解渴的食用功能来解决军事问题的一种智慧。&&&
&&& 初唐诗人李峤有《梅》诗一首,写梅的故事,既写梅花,又写杨梅,还写
古代妇女的&梅花妆&,内容显得驳杂。其诗云:&&&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
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
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
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饮食/3&&& ◆烹饪王国/48&&& ◆贾谊饮食观/65
◆饮食文化渊源/3&&& ◆《礼记》与天子饮食& ◆晁错贵粟/66
◆饮食男女/5&&& /49&&& ◆藕粉/67
◆饮食与人类生存&&& ◆食之道/53&&& ◆食举乐曲/68
& 竞争/5&&& ◆五谷/54&&& ◆豆腐/70
◆中国饮食文化/14&&& ◆五味/55&&& ◆豆粥/71
◆壶飧/17&&& ◆养身五道/56&&& ◆五侯鲭/72
◆《诗经》与饮食/17& ◆东陵瓜/56&&& ◆石磨/72
◆木瓜/20&&& ◆饮食主味/57&&& ◆辞赋与饮食/73
◆银杏/21&&& ◆食官/60&&& ◆陈平分肉/74
◆饮食人格化/22&&& ◆廉颇食量/60&&& ◆食糠霰/75
◆孔子饮食观/23&&& ◆饮食之礼/6l&&& ◆东方朔割肉/75
◆鱼与熊掌/27&&& ◆哀家梨/76
◆饮食成语/28&&& ◆梅/77
◆庖丁解牛/29&&& ◆薏苡/78
◆饮食与神话/30&&& ◆曹操《四时食制》/79
◆芹菜/43&&& ◆煮豆/79
◆和羹/43&&& ◆瓜赋/80
◆梨/45&&& ◆荠菜/81
◆啜菽饮水/46&&& ◆饮食见人品/81
◆屈原咏橘/46&&& ◆橘赋/82
&◆枇杷/83&&& ◆食经/99&&& /1 16
◆饼赋/84&&& ◆樱桃/100&&& ◆吐蕃麦庄/118
◆买菜求益/85&&& ◆煮粥焚须/100&&& ◆青精饭/119
◆禁脔/85&&& ◆洛阳炒豆/101&&& ◆长安米贵/119
◆蜂蜜/86&&& ◆牡丹水席/102&&& ◆御厨八珍/120
◆鲈鱼脍/87&&& ◆烧尾宴/102&&& ◆食盐/120
◆陶渊明与饮食/88&&& ◆素蒸音声部/104&&& ◆饭如云子/12l
◆饿鬼/91&&& ◆桃子/104&&& ◆食新/122
◆柑橘/92&&& ◆李子/105&&& ◆槐叶冷淘/122
◆何郎汤饼/93&&& ◆鹿/106&&& ◆莴苣/123
◆武昌鱼/93&&& ◆羊肉/107&&& ◆以蔬菜比小人/123
◆槟榔/94&&& ◆兔肉/109&&& ◆以蔬菜喻人生/124
◆中国之味/96&&& ◆鹅/110&&& ◆以荔枝感叹&士之
&&& ◆胡姬烹羊/ll 1&&& 不遇&/125
&&& ◆杨梅/11 1&&& ◆吃饭/126
&&& ◆故人鸡黍/112&&& ◆薤白/127
&&& ◆张孟鲈鳊/l 13&&& ◆熟食节/128
&&& ◆辋川图与花色菜肴&&& ◆粽子/129
&&& /114&&& ◆鸭/130
&&& ◆茗粥/114&&& ◆春饼/13l
&&& ◆杨贵妃与荔枝/儿5&&& ◆胡饼/132
&&& ◆杜甫死于饮食之谜&&& ◆葡萄美酒/133
&&◆说食/134&&& ◆州桥夜宵/153&&& ◆鲁菜/172
◆汤饼/135&&& ◆水饭/153&&& ◆撷菜/173
◆五辛盘/136&&& ◆东京饮食店/155&&& ◆橄榄/173
◆盘中餐/137&&& ◆麦舟之赠/156&&& ◆豇豆/174
◆韩愈尝南食/138&&& ◆茶饭量酒博士/156&&& ◆豌豆大麦粥/174
◆柳宗元食虾蟆/139&&& ◆东坡三养/157&&& ◆竹笋/175
◆刘禹锡不用&糕&&&& ◆苏轼饮食赋/158&&& ◆贵稻/176
& 字/141&&& ◆东坡饮食生活/159&&& ◆生民之道食为大/176
◆荞麦/142&&& ◆江珧柱/159&&& ◆食粥/177
◆青槌饭/142&&& ◆东坡羹/16l&&& ◆鲥鱼/177
◆蔬食/143&&& ◆东坡肉/163&&& ◆橙子/178
◆食鱼/14J4&&& ◆苏轼与荔枝/164&&& ◆龙眼/179
◆咏蟹/145&&& ◆槐芽饼/164&&& ◆油葫芦与醋葫芦/180
◆饧粥/146&&& ◆东坡鱼/165&&& ◆丝瓜/18l
◆鲤鱼/146&&& ◆浓茶漱口/166&&& ◆饭局/181
◆鲈鱼绘/147&&& ◆黍麦是阴阳之物/166& ◆腊八粥/182
◆粉丸/148&&& ◆惠州土芋/167&&& ◆羊桃/183
◆人参/148&&& ◆二红饭/168&&& ◆宋词咏杨梅/185
◆鸡蛋/149&&& ◆苏轼食蚝/168&&& ◆生姜/186
◆翰林齑/150&&& ◆服生姜法/169&&& ◆花椒/187
◆酒囊饭袋/150&&& ◆东坡饮食哲学/170& ◆陆游蔬食/188
&&◆食品/190&&& ◆刘基蔬菜哲学/207&&& ◆高丽米粽/225
◆川食/190&&& ◆辣椒/210&&& ◆陈豆/226
◆龙鹤菜/191&&& ◆莼菜/2儿&&& ◆秫米饭/227
◆圆子/192&&& ◆饥饿/211&&& ◆送年盘/227
◆南宋御筵/193&&& ◆开门七件事/212&&& ◆非江瑶柱/228
◆南园饮食生活/197&&& ◆救荒之策/212&&& ◆红面条/230
◆忽必烈宴请南宋小&&& ◆短仃/213&&& ◆种菜歌/231
& 皇帝/197&&& ◆《蟹图》/213&&& ◆河蟹/231
◆耶律楚材与西域&&& ◆《野菜博录》/214&&& ◆菜农/232
& 饮食/199&&& ◆张岱蟹会/215&&& ◆煮粥歌/233
◆一日三餐/200&&& ◆山东煎饼/216&&& ◆素火腿/234
◆糖/201&&& ◆吴伟业咏橘/217&&& ◆蚕豆/234
◆饴铬/202&&& ◆蛤蜊/217&&& ◆筷子/235
◆萝卜/203&&& ◆海参/218&&& ◆鸡/236
◆糟鱼/203&&& ◆燕窝/218&&& ◆新婚坐筵/237
◆题菜/204&&& ◆石首鱼/219&&& ◆卖浆/238
&&& ◆食蟹三诀/220&&& ◆舂米/239
&&& ◆于青菜/222&&& ◆卖菜/240
&&& ◆吴景旭擘蟹/222&&& ◆红楼美食/241
&&& ◆汤丸/223&&& ◆食蛏/245
&&& ◆食江瑶柱/224&&& ◆酒色财气/247
&&◆故乡风物/247&&& ◆拉祜族食品/266&&& ◆苦瓜/279
◆舒位品蟹/248&&& ◆六国饭店/267&&& ◆新疆作物/279
◆哈密瓜/249&&& ◆耄耋菜/268&&& ◆新疆肉食/281
◆杨米人都门饮食诗&&& ◆水饺/268&&& ◆新疆瓜/282
& /250&&& ◆甜浆粥/269&&& ◆新疆葡萄/283
◆一品会/25l&&& ◆硬面饽饽/269&&& ◆新疆杏子苹果/284
◆北京食品/252&&& ◆月饼/270&&& 回族蔬菜/285
◆&菜&字纠葛/252&&& ◆黄瓜/270&&& ◆飞石黑阿峰糕/286
◆花糕/253&&& ◆黄花鱼/271&&& ◆吉林人参/287
◆醉鸡/253&&& ◆奶酪/272&&& ◆妈妈馆/288
◆采青/254&&& ◆奶茶/272&&& ◆玉铭斋/289
◆芒果/255&&& ◆馄饨/273&&& ◆咬春/289
◆年夜饭/255&&& ◆鸡面/273&&& ◆长安果品/290
◆赵北口食鲫鱼/256&&& ◆蟹肉烧麦/274&&& ◆长安少鱼蟹/291
◆以茶换洋米/257&&& ◆水晶糕/274&&& ◆朱镇咏米/291
◆西漶风昧美食/258&&& ◆山楂蜜糕/275&&& ◆朱镇咏菜/292
◆道州酸咸菜/261&&& ◆烧羊肉/275&&& ◆水鸭/292
◆姑嫂饼/261&&& ◆烤牛肉/276&&& ◆渔家/293
◆醋鱼/262&&& ◆肉市/276&&& ◆《汴京宫词》与御膳
◆重阳糕/263&&& ◆诸葛菜/277&&& /293
◆安乐菜/264&&& ◆食鱼生/278&&& ◆填仓节/296
◆科场食品/265&&& ◆食陶菜/278&&& ◆荐新/297
&◆除夕食饺子/297&&& ◆《随园食单》/317&&& ◆饮食戒弊/333
◆茶膳/298&&& ◆饮食须知/318&&& ◆海鲜食法/338
◆苹果/303&&& ◆作料须知/319&&& ◆江鲜食法/339
◆御膳房/304&&& ◆洗刷须知/320&&& ◆特牲食法/341
◆《旧京秋词》与美食& ◆调剂须知/321&&& ◆羽族食法/346
&&& /304&&& ◆配搭须知/321&&& ◆饭粥/347
◆青稞/306&&& ◆独用须知/323
◆东兴居/307&&& ◆火候须知/323&&& 附录/349
◆以刀割食/307&&& ◆色臭须知/324
◆宫中绝粮/308&&& ◆迟速须知/325
令陈衍晚食/308&&& ◆变换须知/325
◆柴米油盐酱醋茶/309& ◆器具须知/326
◆法海寺猪头肉/310&&& ◆上菜须知/327
◆京华饮食/310&&& ◆时节须知/327
◆六必居/3ll&&& ◆多寡须知/328
◆台湾槟榔/312&&& ◆洁净须知/329
◆蒋箸超忆吃/313&&& ◆用纤须知/329
&&& ◆选用须知/330
&&& ◆疑似须知/331
&&& ◆补救须知/33l
&&& ◆本分须知/332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美食有关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