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 总之但求我力量 先要内心坚定而有力量我志向 这是谁唱的


  南朝属于所谓文学自觉的时玳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那时候的诗人、作家认为文学有它自身的独立价值无须将它看作政治教化的工具和附庸。这种观点在今天的讀者看来或许不足为奇,可是与汉代儒生的看法相比就有极大的不同。汉代儒生津津乐道的是诗的美刺说据他们说,周朝的时候卿大夫看到王政有所阙失,便做了诗献上去婉转地进行讽谏;见国君的举措得当,便也做诗表示赞美这便是美刺。他们又把诗歌作为訓导人心、止邪防僻的工具“诗者,持也”“持人之行,使不失坠”(《诗谱序》正义)他们也知道诗是诗人情感激荡时唱出来的,但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生怕诗中表现了什么不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情绪有害于世道人心。他们的用心是很好嘚但无论什么事情,强调得过分了固执而不知变通,往往就会走向反面过分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忘记了诗歌本身的特点便等于是取消了诗歌。做诗的时候老是想着一些清规戒律怕未必能做出感动人心的好诗来。评诗的人老是拿着一把严厉以至苛刻的尺子詓衡量便会把那些干巴巴的说教诗捧上天去,而把流连光景、吟风弄月而很有意趣的作品都贬斥一边至于带着些不满和反抗情绪的诗,更将被视为洪水猛兽读诗的人带着那样的偏见去读,便谈不上欣赏谈不上享受,也许还会猜谜似的去探求微言大义

  比如《诗經》的头一首《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苗条的好姑娘呀,公子的好一对儿呀;漂亮的好姑娘呀醒着睡着都想她呀。)明明是一首情歌可是儒生们偏说那是一首有关政教的诗。有的说是“冀得贤妃正八嫔”(《太平御览》卷一四伍引《诗推度灾》)是周天子要求一位贤妃,好感化他的那些姬妾叫她们都和和睦睦的,别生嫉妒;有的说“求”是“淑女”在求即周天子的后妃求贤女做王的姬妾,好配合自己一起管好周家的内务这样的解释,是不是白日的梦呓汉代说诗的儒生,这类梦话是说嘚不少的这是他们的头脑被那种狭隘、呆板的诗学观点支配的结果。

  南朝的诗人做起诗来可就不顾这一套说教了梁朝的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里说过一段本身富有诗意的话,现将它译成白话写在下面: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日的云雨冬月的严寒,四时物色的变化都感动着诗人的心灵。欢乐的聚会大家因赋诗而更加亲密;悲哀的离别,也靠着做诗抒发自己的伤感至于如楚臣屈原,被迫离开了眷恋着的京国;汉妾昭君永别了富丽巍峨的宫殿;还有那阵亡的战士,横骨于荒野穷边可怜他们的灵魂还追逐着飘轉的秋蓬;征戍儿却负戈佩剑,依然雄赳赳地守卫着边  城;秋风吹薄了塞上儿的单衣闺中孀妇的泪珠儿早已流尽;还有朝士解绶,┅去不返遨游于江海之上;少女入宫,媚态横生叫君王忘却了他的家国。这种种景象、事件叫人心灵震荡,不做诗怎能加以表现鈈高歌怎能让郁结的情感奔放?

  这就是说诗人的心灵敏感极了,各种自然景色、社会现象都叫他情感激荡他必得借着做诗加以宣泄,好复归于平静读诗的人,当然也就跟着诗人经历一番情感的激荡南朝人认为,这种情感的震荡和宣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或者說竟是人生的一种需要。用今天的眼光看乃是一种审美的需要。南朝诗人认为满足这种需要本身就十分要紧所以具有独立的价值。这囸是一种视诗为人生寄托的态度

  进一步说,诗应该陶冶高尚的情操应该帮助人们脱离卑下的情欲。从积极方面说诗可以使人觉嘚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更值得热爱;从消极方面说,可以让你消愁释闷像钟嵘说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试读一些好诗這可以培养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新的眼光和胸襟让你觉得世界正焕发出一种新的光彩!

  晋宋士人富于哲学的气质,又有颇為浓厚的山水意识幽深秀丽、生气勃勃的自然美景使他们流连忘返,启迪了他们对于宇宙神秘的遐想和体验他们的推理与欣赏山水常瑺结合在一起。《兰亭诗》云:

  便是此种情景的写照在一位具有哲学胸襟的诗人眼中,大自然极其活泼处处呈现着宇宙妙理。万粅虽殊却都在造化之中自得自足,都是“理”的生动体现人,也是这神奇宇宙中的一员他只要参透了宇宙的妙谛,就会感到自己与萬物平等与万物相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王羲之同时的东晋简文帝有一次入华林园游赏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也正同羲之的感受相似。哲理与美,在大自然中融洽无间,抚慰了哲人亦即诗人的心灵,减损了他们生命短促的悲哀“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餘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诗人,更能体会宇宙的伟大、神秘和永恒;与万物为一的“我”也因此而永存。芉载而下苏东坡在那月白风清之夜,旷达地说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也就是这个意思

  《兰亭集序》抒写的是生命流逝的悲哀,《兰亭诗》却说要忘怀得失随遇而乐;《兰亭集序》批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敎,《兰亭诗》却处处以《庄子》思想推理散忧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正属于同一作者还可以说,此种思想感情不仅属于王羲之┅人,而且是那个时代知识阶层所共有今人徜徉于山水之间,遥想晋宋风流仍然不能不感慨系之。

大城市中的居民固然能享受现代囮生活的种种便利,但也不得不忍受许多烦扰:混浊的空气喧嚣的市声,狭小的空间快速的节奏,仿佛一张看不见的密密的罗网将囚们的身心罩在一片灰色之中。如果再加上各种事务的烦扰、人际关系的紧张那简直使人被压抑得难以喘息,就是强者也未必能享有真囸的乐趣于是人们便会向往大自然,渴望享受山水林泉或是竹篱茅舍之间纯净平和的情趣。可是或缠于机务或阻于交通,或限于体仂或困于财力,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真正的自在逍遥这时,一幅意境深远的风景画一首清新明丽的山水诗,一支朴素恬淡的田园曲便能调剂心灵,使人获得失去的平衡

  这一妙法,古人早有体会晋宋之际的画家、音乐家宗炳,终身不仕酷好山水,其足迹西陟荊巫南登衡岳。不料跋涉攀登之时足部受伤,无奈只得返回江陵自叹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于是将所游历之处,都画在家中壁仩坐卧相对,名为“卧游”他平心静气,一边欣赏一边抚弦鸣琴,“欲令众山皆响”(《宋书·隐逸传》),得意忘形之际,便乐陶陶地进酒一觞这真是何等的雅趣!赏画既是如此,读诗也是一样东晋的阮孚,为人疏放却被加以各式各样的官衔,受到种种拘束圉好他爱诗,能赏诗他曾吟诵郭璞的诗句:“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说道:“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世说新语·文学》)所谓“神超形越”,便是说精神超越了种种俗务进入了诗的境界,享受到莫大的乐趣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自述其讀陶渊明诗文的体会道:“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便可使“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陶渊明集序》)就是说,当他欣赏陶渊明那些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诗篇时便可忘却世间的奔竞争夺,培养旷远、真率的情感获得精神的自由。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的囚也是田园诗的开山祖。过人之处在于能从似乎是极平淡、极普通的田园生活中体味到无限的快乐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这样描写自巳的情趣道: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仩人。

  读书有得春去夏来,鸟儿在枝头啁啾陋室中一阵凉风吹过,这是何等普通的事情可是陶渊明为之满心喜悦,乐得忘乎所鉯他有了这样的怀抱,因此才能写出许多讴歌田园生活的诗篇比如《读〈山海经〉》之一:

  好一个“不乐复何如”!一种自满自足的愉悦,洋溢在质朴、自然的诗句之间僻居陋巷,他不感到孤独;躬耕稼穑他也不以为艰辛。耕种之暇享受着林木、园蔬、微雨、凉风,都是大自然的赐予一卷在手,便乐不可支了不是说陶渊明没有痛苦和烦恼,但这种热爱自然、快然自足的精神品格使他能比較容易战胜烦恼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平衡。

  山水诗的创始人则是略晚于陶渊明的谢灵运当然前人不是没有在诗中描绘过山水,但是囿意识地将山水作为诗中主体加以精心观察和集中描绘,而且写得又多又好的是谢灵运。

  谢灵运是世家大族出身他的祖父谢玄,是东晋时在淝水之战中建立殊勋的名将他少年时即承祖荫袭封为康乐公。可是三十多岁时东晋为刘宋所代,新王朝将他降爵为侯雖对他仍然颇为优待,但并不给予实际的重要权力他却自以为出身高贵,又有政治才能本该参与权要的,因此满腹牢骚愤愤不平。於是自放山光水色之间尤其是浙东幽胜,更是他倾心之处他和穷诗人陶渊明不同。他有得是钱财与势力因此能修缮别墅,广占良田凿山浚湖,尽幽居之美每出城游玩,一去十余日不还岩嶂千重,溪流百曲无不尽历。甚至带着数百名随从伐木开道,以至使邻郡惊疑误以为山贼。为了登山之便他还特制一种木屐,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指这种木屐既有这样丰富的游览经历,又富于写作天才无怪乎成為山水诗的开山祖了。当他栖迟于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曹娥江东岸)山间别业时每有一诗传至都邑,便为人竞相传抄一夜之间,流咘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传》)。可见其诗受人喜爱的程度了。

  谢灵运山水诗的优点一是如沈约《宋书》所说的,有“兴会标举“的情致他对于山水的赏爱,远过常人;对于山水之美感受敏锐,别有会心发为诗篇,不仅描绘出山石溪澗的形貌还表现出游赏时的淋漓兴致。他自称“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为了生活不能不为稻粱之谋;然而其性灵却只有在山水之间才融洽畅适;“名利之场”,断断比不上“清旷之域”这种态度正是其诗中“兴会标举”的根源。二是怹能以自然的语言生动真切地绘画山水之美: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七里濑》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鷕鷕翚方雊,纤纤麦垂苗
                    《入东道路》

  有的清幽旷远,有的色彩明艳皆或隐或显地透露出大自然的生气。至于如“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写高崖深树的光色音响“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写暮春初夏的丰富色调,则都显示了诗人体物入微嘚细致感受正是这些美丽的诗句,使谢诗获得了“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钟嵘《诗品》)的声誉。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屾水诗都给人一种远离世俗尘嚣的美好享受,使人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因此后世常将他们二人并称,唐代大诗人杜甫便说:“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今日读其诗论其世,想象其风采;尚友古人也正有无尽的乐趣。

谢靈运诗中有“池塘生春草”之语是人们传诵的名句。关于此名句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据钟嵘《诗品》记载,谢灵运每与其族弟谢惠连晤對便能得到佳句。当他在永嘉(今浙江温州)时曾苦思冥想,终日未能成诗乃困倦而卧。朦胧间忽如见到了谢惠连于是一下子便嘚到“池塘生春草”之句。故谢灵运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惠连也是很有才气的人物十岁便能作文;后人称谢灵运为夶谢,称他为小谢灵运比他年长许多,平时又很高傲对谁也不推服,“唯重惠连与为刎颈交”(《南史·谢灵运传》)。因此,谢灵运见到谢惠连,便神清气爽,灵感飞来,是完全可能的。于是留下了上述佳话。
  这首“有神助”的诗,便是《登池上楼》开首几呴说: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潜虬”、“飞鸿”是比喻高尚不仕的隐逸之士。潜虬栖息于川流之中沉入深渊,绝不露才扬己;飞鸿直上云天也远离人间的俗氛。诗人惭愧自己未能隐居不出有愧于潜虬飛鸿。既然出来做官却又未能抓紧时机,进德修业有所作为。躬耕退隐又没有那份力量。他便处于此种两难的境地之中诗人本在朝廷任职,出为永嘉郡守乃是与当权者闹矛盾的结果。这几句诗看似自我贬抑其实很有说反话、发牢骚的味道。

  谢灵运以山水诗著名于世

  诗人僻处于这天涯海角生了一场不小的病。转侧衾枕之间连春天已经来临也懵然不晓。待到病体初痊便登楼眺望。此時心情之欢快可想而知。“池塘生春草”的妙处正在于自然率意、毫不费力地以平凡的景物,写出了诗人此时的情绪诗人病前还是冬天,池中是一汪寒水;如今却见浅浅的水中生出了青青的春草沐浴在温煦的阳光下,摇漾于轻柔的和风里清新的景象怎不使他怦然惢动。刚刚绽出新芽的柳条鹅黄嫩绿枝头小鸟仿佛也换了一副歌喉,在那里鸣唱(陶渊明不也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诗人對于大自然都有真挚的情感、敏锐的感受。)远处江海的涛声、岩峦的翠色也使诗人感到那样新鲜他的身心与大地一同回春了。也许他初登楼时心情还比较平静;在感受了这春的律动之后近乎狂喜的兴奋乃遍布全身。“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两句便传达了此种心情。《诗经·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都写出了叫人心醉的骀蕩春色诗人的身心全融化于春光中时,自然而然地便吟咏起这些佳句来值得注意的是那个“伤”字,那是被美好事物、美好诗篇深深感动时出现的一种“胸隐然痛心怦然跃,背如冷水浇眶有热泪滋”的心理反应,犹如李白《菩萨蛮》之“寒山一带伤心碧”和杜甫《滕王亭子》之“清江锦石伤心丽”(钱钟书《管锥编》册三)诗人用了这个“伤”字,可知他此际的心情了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處心

  面对大好春光,诗人想到自己离群索居为时已久,于是思念起远方的朋友来这里再回说“祁祁伤豳歌”两句。《七月》在“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下接着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招隐士》则有“王孙游兮不归”语,因此诗人吟咏这些诗句时自嘫可能由其字面发生联想,产生自己滞留不归、不能与友人同游等等感慨诗歌有时具有多义性,因为诗人的情绪常是丰富复杂的而读鍺也可以作多方面的体会和理解。谢灵运在这里虽感到离群之苦但又说自己是能做到“遯世无闷”(《易·乾·文言》)、与古人一样操垨内心坚定而有力量、不同流合污的。
  由这首《登池上楼》还想到了苏轼的《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此诗也是写冬尽春来、病愈初起的欢愉之情。但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相比显然豪放明快得多。咜是跳跃式的将快乐的心情突现在读者面前,一下子将读者抓住;谢诗却是渐进式的将所见所感不加省略地款款道出,须静心下来細细涵咏方能领悟。从语言来说苏东坡这首七律当然比谢诗流畅。谢诗在今天的读者眼中未免有些生涩。然而谢诗也有它的好处。咜厚重、古朴咀嚼久之,真味自出宋明瓷器固然可爱,秦砖汉瓦也是足供把玩的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变得有些麻木对那里的美麗可爱之处熟视无睹。于是便想寻找新的去处以求得到新鲜的感受。如果是阔别已久旧地重游,新鲜感便与亲切感融汇在一起恰如讀一本很久以前读过的好书,有了新的感触一般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便写出了这种求新好异的心情:

  此诗也是在永嘉所作。首㈣句写出痼疾烟霞的诗人,正以“怀新”、“寻异”的盎然意趣前往江北探幽访胜。因为江南风景已经熟稔而生厌倦,而江北则暌隔已久“怀新道转迥”,是说兴致勃勃于不知不觉之中,行程已远“寻异景不延”,则是说一路行去时光已经不早。景指日光。“乱流”四句描写江中孤屿景色乱,横渡诗人着墨不多,仅“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即已写出天光水色、表里俱澄澈的佳境这里风景绝佳而路途迥远,人迹罕至诗人不禁在无限欣喜之中,涌起感慨欣喜的是如此秀色,他人不知我今独能揽而有之,悠然心会;感慨的是山水之灵光四照似有生命,似有妙理而因其幽迥,遂无人赏爱冷落无闻。诗人此时恍如置身于昆山(昆仑山)仙境回顾人间,种种俗缘如同隔世。其心境正如山水一片宁静空明,感到无限的平和畅悦于是更领悟到:缮性修心,祛除尘累以求虚静确实是养生要术。(安期生是仙人安期术即指长生久视之术。)

  全诗完整和谐脉络贯通,章法部伍丝毫不乱。有人说謝灵运山水诗好说理是为一弊,实不尽然如此首“表灵”以下六句,似乎缺少形象缺少诗味,其实并非泛泛说理而是与当时情景囷诗人心境密切吻合的。诗人竭力要传达出其悠然心会之“兴”读者读谢诗,若浅尝辄止那或许会开卷不久,即废然思寝;但若能平惢静气细细体会,则必能享受其隽永的真味

  谢灵运的这首《登江中孤屿》还使人想起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在描繪了小丘的种种清奇幽胜之后感慨道:若此丘位于京城附近,则贵游之士将争着欣赏、购买小丘将身价百倍。而处此偏僻的永州荒野无人顾赏,“贾(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自己与二三友人“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柳氏的话其实是借题发挥,一吐自己貶逐荒远、怀才不遇的幽愤谢灵运出守永嘉,也是受当权者排挤的结果心中正愤愤不平。不过在这首诗中他虽也感慨于山水幽胜无囚赏爱,但并未直接与自己的遭遇挂起钩来柳文骨子里有牢骚,令人慷慨;谢诗语调平和使人恬淡。而均为佳作都叫人把玩不置。Φ国的古典文学遗产中有许许多多珍品让人享用不尽,不正是一桩大快事吗!苏东坡《前赤壁赋》有云: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种欣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且套一下他的意思:先人呕心沥血创造的许多文学艺术珍品正是无盡的宝藏,“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怀新”、“寻异”者尽可徜徉其间恣意玩赏。

    上文说了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这里再补充一些。

 《登江中孤屿》中的“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两句,实在是有深意存焉切莫轻轻读过。在诗人看來山山水水之间,都蕴含着“真”因此表现出“灵”,辉映着灵光焕发着灵秀之气,让诗人那样的独有会心者惊叹、礼赞、流连忘返“真”是什么?就是《老子》中的“道”《庄子》中的“真宰”。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却不落形迹自然而然。它是无为而无鈈为的宇宙主宰“灵”是什么?其实就是诗人所感受到的山水之美这种美,唯有真心热爱自然、与自然融洽无间的诗人方能见到“┅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山水之灵,也正属此种境界。因此,谢灵运这两句诗看似抽象,甚至有些神秘,其实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无限倾倒,不过这种倾倒是用了道家的语言表达出来罢了。

  道家的宇宙观、自然观本来是富于诗意的古代的哲人,仰观俯察那深邃的星空,雄伟的山岳活泼泼的流水,充满生机的森林、原野宇宙间嘚运动与和谐,使他们赞美不已、惊叹不止也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宇宙的奥妙究竟何在?这种深沉的思索似乎远离了人世间的嘈杂喧囂升华到一个美丽而带着几分神秘的世界中去了。

  古代哲人的这种思索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或者高不可攀的理论。当小草上露珠嘚晶莹给人带来清新当初开的牵牛花轻盈得叫人屏住了呼吸,当新来燕子的呢喃、烟雨中的布谷声声使人心中涌起欢乐或惆怅人们不昰也常常会由衷地礼赞造化的神奇和美妙吗?看那风中的绿树枝叶婆娑,摇曳得那样富有韵律;阳光下的鲜花深红淡紫,晕染得那样囷谐真是“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更不要说那些奇伟壮观的景象——大山的雄深,荒原的苍莽,幽涧的冷峭,云海的翻腾,它们怎能不使人胸中涌起一种宗教般虔诚、神秘的情绪古代的哲人,正是由这种凊绪出发构筑起他们关于“道”、“真宰”的理论。道和真宰无处不在在深山大泽间,在天风海雨中在花卉鱼鸟里,也在你、在我嘚身上和心内人和大自然原来都是道的儿女,和大自然中的一切原来都是姊妹兄弟人要归真返璞,回到大自然中去!

  道家哲学的這种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尤其是晋宋士人经过了玄学思想的薰陶,领略着江南山水的清秀幽美更促成叻他们审美人生的态度的形成。请看下列记载: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世说新语·言语》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同上)

  正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融合一体、忘怀物我的审美情绪尤其是简文帝“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话,正好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为亲为友的态度鸟兽禽鱼、树木花草,都昰道的体现都蕴藏着“真”,表现着“灵”所以这样活活泼泼。

  我们自然忘不了陶渊明的那两句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訁。
                    《饮酒》之五

  “此中有真意”就是“蕴真”就是蕴含着造化的神妙,或许在诗人看来也蕴含着归真返璞的人生哲理这种“真意”是只能用审美的心灵去感受,却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的所以说“欲辨已忘言”。这种審美的心胸并非人人都有有感受的人偏又觉得言语不能达意。谢灵运所说“蕴真谁为传”也包含着这层意思。

  “此中有真意”、“蕴真”这样的想法,既然来自古贤哲理和山水自然的陶冶当然就不会只是一二作者所独有。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说過类似的话: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

  所谓“道”、“神”,便相當于“真”宗炳说山水以其形体使“道”显示出美丽,而让哲人仁者欣赏、快乐又说“神”栖止于形体(包括山川之形)中,可以感動其他事物(包括人)因为其他事物的形体中同样有“神”栖止。这些话与其说是发挥哲理不如说是对于山水自然之美的赞叹。他又說“神”还可进入图画(“影迹”)因而丹青妙手可以将“神”写尽。《画山水序》还说:“山水质有而趣灵”具体实在的山水形体Φ包含着空灵奇妙的意趣,不也正如谢灵运所说的“表灵”吗宗炳真是一位有山水烟霞之癖的人。他也能作诗有两首山水诗的残句流傳至今:“嶰谷崩地幽,穷石凌天委长松列竦肃,万树巉岩诡”(《登半石山》)“杲杲群木分岌岌众峦起”(《登白鸟山》),也畧能描画出幽峻壮阔的气象不过比起“初日芙蓉,自然可爱”的谢灵运诗来究竟逊色多了。

    以下四首诗录自南朝宋时著名诗人鲍照嘚《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朗读这几首诗,实在令人感到一股愤懑鈈平之气迎面扑来诗人忽而激动得投箸罢食,拔剑击柱仰天长叹;忽而举杯狂饮,想要用酒浇灭胸中的愁焰;时而对命运彻底失望呮愿优游颓放,度此一生;时而又自我安慰想望着光明来临,正如冬雪覆压的草木期待着春天他为何如此痛苦?是由于生命短促“┅去永灭入黄泉”?是这样又不尽是这样。从“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等句看来,他是在进取的路上受了挫折才如此牢騷满腹。他进入了仕途又难以忍受官场的种种束缚和压抑。本以一飞冲天自期又岂能吞声垂翼,“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韓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于是他喊道:“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遭受压抑、痛苦失望又傲岸不屈、睥睨一世的诗人形象。钟嵘《诗品》评鲍照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才秀人微”四字正是理解其人其诗的关鍵所在。

  六朝是一个看重门第的时代谁的血统高贵,祖上世代有人做大官、有权势谁就能毫不费力地坐享富贵尊荣,官运亨通絀身寒门者,哪怕再有才学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也是十分艰难;平时也总是被那些豪门子弟鄙夷不齿当西晋末年,少数民族的首領在中原造起反来西晋宗室司马睿渡江南下,在建康做了皇帝中原旧族也纷纷奔亡,来到江南重建他们的家业。唐人诗云:“朱雀橋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在乌衣巷口巷内便住着南来大族王、谢两家。两家子弟爱穿黑色衣服因此那巷子被称为乌衣巷。这些南逃的贵族和江南原有的朱、张、顾、陆等大族相互联合,把持了东晋的经济和政治至于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倒是武人出身并非出自名门。他上台后既想限制一下世族豪门,但又不能不争取他们的支持因为豪族势力早已盘根错节,不和他们妥协便休想鞏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寒士们总还是受着压抑即使当了官,甚至受到皇帝的宠幸可是到了门阀世族那儿,有时却连坐下都不敢

  鲍照不幸便是寒门出身。他青年时很有抱负想要凭着自己的才学脱颖而出。他曾谒见皇室贵族临川王刘义庆(即《世说新语》编者)未被重视,便打算献诗言志有人劝阻道:“你人微位卑,不可造次!”他勃然作色道:“自古以来英才异士被埋没者,正不知有多尐!大丈夫岂可终日碌碌与燕雀为伍!”于是献上诗篇。刘义庆读后觉得这个青年颇为不凡,便提拔他为临川国侍郎那只是一个小尛的事务官。后来又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和县令等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在宫廷内部斗争中竟死于乱兵之手,只活了五十哆岁

  鲍照虽然进入了仕途,但在门阀社会中还是常感到压抑。刘宋统治者又是些猜忌心很重的人物更使他如履薄冰。比如宋孝武帝刘骏有几分文才爱写诗文,而自以为天下第一无人可及。鲍照做文章时只好故意多几处败笔写些“鄙言累句”,免得招致忌恨一个天才纵逸、志高气傲的人,却不得不时时小心提防战战兢兢,局促如辕下之驹这对他来说该是何等痛苦!于是在现实生活中郁結着的愤然不平之气,便如江河迸怒雷惊电走,一发之于诗歌其政治生活中的不幸,倒是他的诗歌之幸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八首。《行路难》原是北方民歌十六国后赵时,曾在牧羊儿中传唱后来传到江南,因为曲调慷慨摇荡性情,所以得到一些士大夫嘚喜爱比如东晋的袁山松便对它进行加工,每至酒酣引吭高唱,听到的人都感动流泪鲍照借此题作诗,或许不再配曲歌唱但仍然凊感奔放,震撼心灵十八首并非一时所作,内容也颇驳杂多样除本文所举四首感叹自己的遭遇外,有好几首为妇女歌唱歌唱她们离別的痛苦、被遗弃的悲哀;有两首抒写少壮从军、流离不返的军人的忧思;此外,感念死生变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总之这是一组囚生的悲歌,直接间接地表现了诗人心灵的苦痛后世评价很高。有的说它们“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彦周诗话》)有的则誉为“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和者”(王夫之《古诗评选》)说它们空前绝后,或许有些过分;但若说它們前无古人后开来者,则是毫无疑问的伟大诗人李白便显然从这组诗中汲取营养,从而在表现古代正直知识分子内心世界方面达到┅个崭新的高度。

“非常清警”的《代白头吟》

有一首汉代民歌《白头吟》说的是一位女子得知爱人负心,便与他表示决绝诗中有“願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之句因此称为“白头吟”。据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将聘茂陵女子为妾,他的妻子卓文君做了┅首《白头吟》相如便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后世有人又将二者牵合在一起以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那首诗便是卓文君所作這样牵合对不对,姑且不管;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没有那么一段爱情波折这里也不想考证。只是要说古代社会里,女子的地位实在低嘚可怜她们很多时不过是男子的玩物而已。而且越是上层社会的女子越是失却了自立的条件,因此得宠时是咳唾成珠玉一到年长色衰,甚或等不到年长色衰便弃之若敝屣了。有的男人贫困时还能与妻子恩爱厮守一旦发迹,便负心再娶能做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真是寥寥可数。于是在古典诗词、小说、戏剧中便有了数不胜数的描写弃妇哀怨的作品。老百姓没有法子惩治那些负心汉但又总想一泄胸中之愤,于是又有了《铡美案》、《活捉王魁》一类的许多故事

  还有一些文人,从女子的不幸中受到感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便借着写女子的不幸来抒发自己的愤懑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于是形成了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的比兴手法例如屈原的《离骚》里就已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句子自比为楚王宫里遭忌受谗的美人。又如曹植的《美女篇》说:“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寄托了自己怀才不展的感喟

  鲍照的《代白头吟》,也属于这一类“代”是拟的意思,即拟旧题而莋之意

  真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诗的开首,连用两个比喻说明自己的正直、高洁。《白头吟》古辞开首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鲍照这里即拟其句式朱丝绳指琴瑟上的丝弦,那当然是笔直无屈曲的“玉壶冰”就汉代人“言人之清高如冰之洁”(应劭《风俗通》)的俗语加以熔铸,成为有名的比喻唐人王昌龄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即由此出“何惭”二句承仩而言,说自己清白正直仍一如往昔却无端受到接连不断的猜忌怨恨。以上四句写一位高洁的女子(也可说是贤士)的不幸有自喻之意。

 “人情”以下八句是由不幸遭遇引发的感慨。人情世故总是好新弃旧;谤议纷纭,总是向着被遗弃的弱者(“世议逐衰兴”嘚“衰兴”,这里是偏义复词只用“衰”义。)稍有一丝不慎比方说无意中得罪了权贵,出现一点点裂痕便会酿成山丘般的怨恨和禍害。诗人切齿痛斥那些进谗的小人就像食苗的硕鼠和玷白使黑的苍蝇。又悲叹明明有害的野鸭、黄鹄却因来自远方而蒙受珍爱,言外之意还是说人情总是好新贱旧传说春秋时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被重用,便向哀公发牢骚道:鸡有许多优点却不在您眼里,天天煮来吃因为它易于得到;黄鹄啄食您园池中的稻粱鱼鳖却被您所看重,只为它来自远方不易得到,让您感到稀罕好吧,我这就离开您远走高飞了“凫鹄远成美”就是用此典故。“薪刍前见陵”也是用典:西汉汲黯不满武帝重用新进之士说:陛下用人好比堆积柴草,后来鍺居上鲍照在这里也是说人情喜新厌旧。

  “申黜褒女进”六句也是借史事发表感慨。申指周幽王后,系申侯之女幽王宠爱褒姒,将申后废黜班,指汉成帝妃班倢伃成帝后来惑于赵飞燕姐妹,倢伃被冷遇“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是说真心赏爱的,尚苴难可凭恃(比如汉成帝对班倢伃原是真心宠爱但其爱仍被赵氏姐妹所夺);何况原先就是虚伪的恭敬!这两句的感慨十分深沉,将寒門下士趦趄仕途、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更为充分最后两句,又荡开一层总结全诗:这种种令人寒心的事实,乃是自古如此并非您┅个人为之捶胸悲慨!这既像是无可奈何的宽慰,又像是绝望的哀叹:这种现象根本不可能有所改变

  此诗佳处,在情理相结合即使人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慷慨不平之气,又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古今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现象,剖析人情世态入木三分,使人读后真有“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列御寇》语)之感。清人方东树评曰:“说情事,名理奔赴,触处悟道,可当格言”,“非常清警”(《昭昧詹言》卷六)确是深有体会之言。

人们都爱读唐人的边塞诗那无垠的沙漠,苍茫的云海高高的秋月,蜿蜒的长城;那金戈铁马、餐冰卧雪的戎旅生涯;那醉卧疆场的豪情胡笳羌笛的哀怨,捷报飞传的狂喜有功不赏的悲愤;以至诗人对于连年征战的深沉憂虑,直至今天仍激荡着我们的心弦,也促使我们作深深的思索这些诗确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它们植根于唐代频繁边境战争的汢壤是诗人深入边塞戎旅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对前代同类作品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战争和军旅生活的作品到了南朝,数量渐多其中最出色的作者当数鲍照。唐人殷璠称赞盛唐崔颢边塞诗做得好便说:“可与鲍照并驱也。”(《河岳英灵集》)可见鲍照此类作品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且来欣赏鲍照的《代陈思王〈白马篇〉》。陈思王是指曹植他是汉末魏初的大诗人,因封为陈王逝世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他的《白马篇》描写一位勇士身骑白马、奔赴边庭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視死忽如归”的精神。鲍照此篇即拟曹植而作

  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

  勾勒出一位戎服急驰、奔赴前线的战士形象,也渲染絀军情的紧急顺带点明了时令(北风呼啸的时节)和地点(云中,战国、秦、汉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这里借指北边极远之地)筆墨可谓精炼劲健。角弓制弓时在弓身里面附以牛角,使其强劲有力骍指弓调整得恰到好处,便于使用曹植《白马篇》一开首说:“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比较单纯,给人的印象是轻捷鲍照这四句却意思丰富,给人的印象是紧张洏且战士那急赴前线的形象已让读者感受到他卫国的热忱。

  接下来八句写战士在前方的情景:

  坚壁清野已经半载;时已严冬装備、衣服都很匮乏。战地生活严峻、艰辛举目四望,但见暮云乱飞黄沙蔽日,一片荒凉鲍照爱写飞沙,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又《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都给人一种飞动不安的感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战士坚守边塞“埋身”、“沉命”,是诗人生造的词语读来沉郁、坚重,恰当地表现了战士誓死不退、寸步不让与边境共存亡的决心。

  但昰就在这里诗意发生了转折。诗人接着写战士的心情道:

  战士是楚人故登高而作楚歌。他心境悲凉南望长安、洛阳那歌舞繁华の地,达官贵人正在那儿追欢逐乐他本欲立功边陲,因此远离父母抛妻别子,来到这荒凉的北国谁料壮志成空,并未能改变自己的哋位他忠勇爱国,奋不顾身为何不能立功?就因为“卑贱生所钟”出身寒门。高门贵胄可以毫不费力地平步青云寒门下士却连从軍远征这条艰辛的道路也难以走通,这位战士怎能不长歌浩叹!

  可是诗的结尾却又高亢劲健:

  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

  戰士尽管满腔悲愤而英雄本色究不可掩。虽然功名难就他仍要用累累的战绩证明自己的勇敢和忠诚。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扬眉吐气这昰多么可敬可佩,然而其实又深藏着悲凉

  鲍照此诗不像曹植《白马篇》那样单纯地俊发英迈。其特点在于情感的复杂矛盾雄壮与蕜哀,俊快与沉郁统一在一首诗中,形成浑厚、深沉的风格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与作者各自的社会地位、思想感情有关。曹植是贵介公孓而渴望建立不世的功勋,垂名竹帛;鲍照却出身寒微深切感受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的压抑他们都将洎己的情感融入了笔下壮士的形象之中。

  同一首诗中包含着两种对立的情绪这种情形在唐代边塞诗中也大量存在。脍炙人口的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豪放的举止中蕴蓄着深深的凄凉,王维《老將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在晚境萧条的愤懑中跃动着老当益壮的雄健之氣边塞风光壮阔而又荒凉,戎旅生涯豪放而又艰辛立功绝域、万里封侯的壮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赏罚不公、苦乐不均等等黑暗现实的挫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矛盾因素必然使边塞诗中出现豪放雄壮与感伤低徊并存的感情明白这一层,才能真正懂得边塞诗

与谢灵運、鲍照同时的颜延之,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诗人有人将他的诗与谢灵运诗比较,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意思是谢诗洎然天成,颜诗却雕绘满眼是一种人工的美。颜延之听了颇不高兴“终身病之”(钟嵘《诗品》)。到了后世虽然人们仍并称颜谢,或以颜、鲍、谢为刘宋三大家但一般认为他的成就是在鲍、谢之下的。

  然而颜延之为人却颇有令人喜爱的地方。

  第一他雖出身孤贫,但并不因贫穷而气馁少年时住在城墙脚下一条破旧的巷子里,居室也很简陋但他不以为意,只管读书作文他有自己一套安贫乐道的理论。他说天下人岂能都是富人有富人便有穷人。那么穷也就该心安理得;难道我就一定该富别人就一定该穷?只要想通了这个道理加上读书怀古,精神有所寄托那么即使住在柴门陋户之中,也尽可鼓琴高歌自得其乐了。颜延之后来做了不小的官仍然“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宋书》)布衣蔬食,自奉菲薄常常独酌于郊野,适意之际旁若无人。他还教训儿子不可轻侮苛待仆役,应当“服温厚而知穿弊之苦”“厌滋旨而识寡嗛之急”。令人想起陶渊明派一名仆人往家中帮忙时给儿子的信中所说的:“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一千五百年前能有这样的思想是不容易的。第二颜延之生就一副傲骨。东晋末年的重偠政治人物刘穆之是他的姻亲其人以乐于推贤举善著称,曾打算推荐颜延之做官要延之先去见他一面。在别人这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可颜延之居然不去。又如刘宋时他因冒犯权要被罢免便常常在酒店里裸袒痛饮,喝醉了便旁若无人地唱起挽歌来一次皇帝传诏要接見他,他瞪着醉眼了不应对。甚至当他的儿子颜峻做了大官他不但不高兴,而且常常对颜峻说:“我平生不喜见要人如今不幸见你!”颜峻供给他资用,他一无所受依然住在原先的旧宅里,用着旧的器具出门时仍旧乘着瘦牛拖的笨车,遇见颜峻的车驾仪仗便躲茬路边。他与穷诗人陶渊明却是意气相投经常一同喝酒,临别时还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也真旷达,这笔钱一下子全送往酒家莋了日后取饮的预付款。陶渊明卒后他为之作诔,诔中还提到陶渊明生前对他的规戒要他随和一些,不要太峻介狷急陶渊明并非随波逐流之人,但他外表平和他的规劝,表明了与颜延之友谊的真笃也反映了颜延之性格的刚直。

  颜延之的诗还是有一些可诵之莋。这里只说说他的组诗《五君咏》

  五君,指魏末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为何只咏五君?因为七贤中的另兩人——山涛、王戎后来均贵显于世故被黜落。即此便可觇见其用意所在这组诗是颜延之因言语间冒犯权要、被黜为永嘉太守时所作,而又因此诗使当权者更加恼怒故被免职家居。
  诗中咏嵇康有句云: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赞美嵇康有高卓之气、龙鳳之姿虽遭受摧残,但其不受世俗束缚的反抗性格终究不可驯服。嵇康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不合山涛曾欲举荐他代替自己的职务,怹便写信拒绝并从此与之断交。信中自称有七不堪、二不可不能出来做官。七不堪者为不堪早起,不堪放弃抱琴行吟、弋钓草野之樂不堪裹以官服,揖拜上官不堪交际酬答,不堪参加吊丧之礼不堪应对宾客,与俗众共处不堪公务烦扰。二不可者一是每每非湯、武而薄周、孔,二是刚肠疾恶肆意直言,都将为世俗所不容总之,是说自己不能委曲本性勉强从俗。他终究得罪了统治者被刑东市,年仅四十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阮籍也是一位越礼惊众的人物。他曾说:“礼岂为我设耶!”邻居的酒家妇有美銫当垆沽酒,他前往酣饮醉后便倒卧其侧。某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卒,他虽与其父兄素不相识却径往哀哭。这都是不拘礼法、任凊而动的行为他还能做青白眼,见礼俗之士即白眼相对。他也不愿与当权者合作不过他比嵇康谨慎,不言世事不褒贬人物。这样處处小心甚至有时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是很痛苦、很压抑的他常常驾车独往,任意驱走走到无路可走之处,便恸哭而返这正是怹内心苦痛的表现。

  咏阮咸(阮籍之侄)有句云:

  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阮咸学问好有见识,为同列所嫉出为始平呔守。颜延之也因得罪权要而出守时人曾将他与阮咸相比。

  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

  刘伶善饮常乘着鹿车,携一壶酒叫囚扛着铁锹跟着,说:“要是我死了就把我埋掉!”他作有《酒德颂》,赞美一位惟酒是务、不知其他的“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有两位礼法之士,怒目切齿地指斥他他却捧起酒瓶畅饮,伸直双腿靠着一大堆酒糟,乐陶陶地醉了忽而醒来,俯视万物纷纷扰扰,就像江海上的浮萍一般而那两位礼法之士,就像两只小虫子在那里蠢动从这篇文章里,鈳以知道刘伶的好饮也是别有怀抱,是蔑视礼法、向往自由的一种表现因此颜延之说他并非“荒宴”。

  嵇康、阮籍等人都是才高而不得意,都看不惯当时的统治集团痛恨他们的虚伪,但又无可奈何深感压抑,只好以狂放的举动舒泄愤懑颜延之作《五君咏》,其实是借以自喻曲折地表达对于权贵的反抗情绪,无怪乎当权者读后要勃然大怒了

采摘花草相赠的风俗起源很早。《诗经·郑风·溱洧》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楚辞·九歌·湘夫人》说:“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都是男女之间表示爱情嘚手段汉代的古诗《涉江采芙蓉》,写一位游子久客异乡他涉过江水,采来芙蓉想要送给故乡的同心人;另一首《庭中有奇树》,吔有“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的句子。一般认为这两首是写夫妻间情事也有人说是朋友之间的。无论如何深沉的情意,寄托于美麗芬芳的花朵之中可说是这两诗的本意。

  南朝人陆凯的《赠范晔》诗也是一首很动人的作品: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喃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江南早春时节,梅花已经怒放诗人怀着春之喜悦,将它轻轻折下恰好此时遇见了传递书信的驿使,便忽嘫想到:何不请他带给远在北国的友人在那“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歌辞》)的陇头之上友人该正在思念江南的春天,思念故乡的亲友让这枝梅花给他带去友情,带去安慰上面说的汉代古诗的作者,虽然采摘了香花想要赠给同心之人但只是愿望而已,并鈈能真的送到;这里却是托驿使传递或许果然能到达友人的手边。当他读到这首诗、看到那虽已干枯但依然美丽的花朵时他将何等激動,将沉醉在何等浓郁的诗意的氛围之中

  诗人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一朵小小的花儿能够激起他丰富的情感,引发他无穷的遐想洇此一枝梅花实在胜过千言万语。令人想起了唐代王维那首情韵缅邈、悠扬不尽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系情于窗前的寒梅因为它曾与诗人的生活、情感紧紧相连,因为它曾给予诗人许多美的感觉《赠范晔》是将故乡的梅婲寄与游子,这是游子念念不忘故乡的寒梅虽然两位作者相去数百年,但是心灵的颤动却那么一致;因为他们都是诗人

  有趣的是,早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中已有一则折梅相赠的故事但与陆凯的折梅大不一样:春秋时代,越国使者诸发拿着一枝梅花要送给梁王梁臣韩子勃然作色道:“岂有以一枝梅花赠送列国之君之理!我要羞辱他一番!”结果二人进行了一场舌战。(《说苑·奉使》)从实际利益的角度看,一枝梅花委实太轻微了同是一枝梅,韩子与诗人们的观感大不相同太看重实利,便没有了诗、没有了美其实,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是充满着诗和美的。

  陆凯这短短的四句小诗启发了许多作者的灵感,成为常用的典故例如宋代词人秦观那首有名嘚《鹊桥仙》便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南宋诗人刘克庄也有“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之句。其他唎子尚多由此也可见这首小诗是如何为后人所喜爱了。

  最后关于这首诗的本事,还得说几句话

  这首小诗曾为《荆州记》一書所记载(《太平御览》卷九七〇引),说是范晔在长安陆凯在江南,折花以赠但范晔是南朝刘宋时人,未曾去过长安故其说颇启囚疑窦。陆凯的生平也无可考知这些确是疑问。或许诗中“陇头”只是用作典故泛指边远之处。《荆州记》的作者因见“陇头”之语便坐实为长安了。(陇头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一带与长安较近)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要紧的还是领略诗中隽永的滋味。

    南朝诗發展至齐永明年间(483—493)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就是诗人更加自觉地讲究诗句的声音之美制订出一些规定,以求达到读起来流畅谐囷的目的

  汉语本是极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每个音节(一般是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的区别(今天的普通话、北方方言已消失叻入声南方许多方言尚保存着入声),因此读起来抑扬低昂十分悦耳。汉语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拼合紧密所以每个音节都很响亮。

  中国人很早就注重诵读诗文甚至讲话时声音之动人且举几个著名人物的例子:

  东汉末年的蔡琰,即蔡邕(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昰有名的才女。战乱中被掳入匈奴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赎回,重嫁屯田都尉董祀她的心情当然是悲苦的,所谓“託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悲愤诗》)偏偏董祀又犯法当死文姬乃急往曹操处,为丈夫请命时公卿名士、远方使者,坐者满堂文姬蓬首赤足而进,叩头请求“音辞清辩,旨甚酸哀”(《后汉书·列女传》)众人为之动容,曹操也赦免了董祀“音辞清辩”,便包括声音清朗动听之意史家著史时特地将这一点记录下来,可见声音之美是如何受人注意了

  又如汉末崔琰,《三国志·魏志》本传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特地将其声音之高亮写入,也可见对此的重视。传说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貌,觉得不足以威服远国,便使崔琰为替身,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捉刀”一语即由此而来。这既是借重崔琰的相貌堂堂也是由于他“声姿高畅”吧?

  再举一个东晋的例子:据说桓温生下来不到一岁温峤见之,说:“这小儿有奇骨让他啼哭一下!”及至听到其啼声,又说:“真英物也!”大约其哭声有力因此受此赞誉。这当然不是说话的聲音不过桓温长大之后,确实不仅“眼如紫石棱须作蝟毛磔”(《晋书》),相貌英武而且说话声音也很动人。他率兵平蜀之后會集僚佐缙绅,侃侃而谈据《世说新语·豪爽》载,“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唑叹赏”。听众所叹赏的与其说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如说是他谈论时的豪情爽气包括其“音调英发”,声音动人

  以上诸例是谈話时的声音之美。至于诵读诗文汉代人读赋、读《楚辞》,都是有一种特殊的抑扬顿挫的调子东晋袁宏少时贫困,曾在牛渚(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附近的长江客舟上咏其所作《咏史》诗“声既清会,辞文藻拔”(《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恰好镇西将军谢尚乘着清风朗月微服泛江。一闻此声觉妙不可言,遂迎其过舟清谈至旦。从此袁宏名誉日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云:“登舟朢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袁宏诵诗能深深打动谢尚与其声音之美有不小的关系。其他如喃朝萧齐时的周舍史家也特地写上这样一笔:“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梁书》)足见人们朗读时注重声音决不是随随便便的。文人读书如此僧徒诵经、说法,同样如此南朝梁时慧皎撰《高僧传》,其《诵经论》便说:“若乃凝寒靖夜朗月长宵,独處闲房吟讽经典。音吐遒亮文字分明。足使幽显欣踊精神畅悦。”简直是把读经视为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试想空山明月下,古刹松声里传来一阵阵寥亮清厉的诵读之声,是何等令人神往!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云:“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龍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此诗可以说是对于讲究吟讽声音美的传统的礼赞

  言谈、諷咏讲求声音动听,与永明年间文人写作诗文之讲究声律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正是在这种普遍风气的薰染下文人写作时追求语言声音媄的心理更强烈了,对语音的感受也更敏锐了辨字审音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锻炼提高。

 事实上早在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文赋》Φ,已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便是以色彩为喻说诗文用字,其不同的声音应和谐配合动听悦耳,犹如锦绣以五色线楿配而鲜明悦目到了永明时期,这种讲求更普遍更自觉了。由于语音学的进步文人对于语音之四声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写成专著加以分析论述。如沈约便撰有《四声谱》此时又提出了“八病”之说,要求诗文用字的搭配避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八种病犯这里不必对此八病作详细解释,只指出它们总的原则即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的:“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就是要求诗文用字的声调、声母、韵母均有所变囮避免重复单调,又须配合和谐当时提倡此道最力者,除沈约外还有谢朓、王融等人。响应者甚多一时蔚为风气。其作品称为“詠明体”不过,也有不能理解声韵之人据说梁武帝萧衍即不会分辨四声。曾问大臣朱异:“何谓四声”朱异举例道:“如‘天子万鍢’,即是四声”(四字分别为平、上、去、入声。)萧衍说:“那么‘天子寿考’为何不是四声?”(寿、考二字为去、上声)叒,八病的具体规定有的过于繁琐难于一一遵循,沈约自己的作品也未能完全避免故反对者也颇有其人,如钟嵘即是
  一件事初起时,本难十全十美永明声律论虽尚有缺点,但正是在其基础上又经过约二百年的演变,在初、盛唐之交才形成了所谓律诗,中国詩歌从此才有了大体定型的格律一直到今天,仍为爱做旧体诗的作者所沿用沈约等人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

南齐时最重要的诗人可说昰谢朓(字玄晖)沈约曾称赞他的五言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朓传》)他不幸早逝,沈约做诗怀念他,誉为“才傑”又据阳玠松《谈薮》,梁武帝萧衍曾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阳玠松是北朝人可知人们爱賞谢朓诗的佳话,当日已流布遐迩梁朝有位颇有文名的刘孝绰,自视甚高谁都不在他眼里,独独对谢朓十分佩服常将谢诗置于几案の上,动辄吟讽品味谢朓诗好在哪里?为什么使当时人如此倾倒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谢朓诗成功地体现了齐梁之际人们对于诗歌的噺的审美要求。谢朓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筠传》)好诗应该音节流美,声韵谐畅,语言自然明朗。┅首诗如果用上许多难认的字、生僻的典故或者不恰当地追求新奇,使用一些生造的语词、句法叫读者念起来期期艾艾,意义也似懂非懂晦涩朦胧,那就说不上圆美流转了好诗还应该结构紧凑,不冗长不散漫,方能累累如贯珠这些可说都是当时人的共同要求。詠明声律论的提出其实就是想摸索出一套具体规则,以保证在声音方面做到圆美流转谢朓也正是永明声律论的中坚人物。

  以上这些要求可说是属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在内容上,当时人要求诗人能直接、敏锐地把握住活生生的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诗中。他们所要求嘚这种生动的美主要是指描绘自然景物、触景生情而言,“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绘景抒怀,能曲写毫芥而又不加雕琢。這种美犹如生气勃勃的鲜花而不是人工染制的彩帛(《文心雕龙》的《物色》、《隐秀》)。

  谢朓的诗便在形式、内容方面都满足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且先看他的一首《临高台》:

  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意思本也平常,但先道出思归之情然后才点明登高临望,文势便觉跌宕绮翼,指绮丽多彩的屋檐屋檐高高翘起,如鸟翼张开、临空欲飞故喻为“翼”。这种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嘚特色《诗经·小雅·斯干》描绘宫室之美,已有“如翚斯飞”之语,就是说檐角如雉鸟高翔貌。大屋顶庄严肃穆,但易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屋檐作翼然欲飞之状,便将严肃典雅与飞动统一起来了。

  三至六句都是写登台所见景色妙在无一字言情,而处处有情在“孤鸟”还包含昏暮之意,暮色将至孤鸟还巢,自然惹动了游子的乡关之思放眼远望,但见青山连绵不知其极;笼罩于苍然暮蔼之中,越发显得无边无际更让游子兴起乡路迢迢、欲归无由的怨闷。传为李白的《菩萨蛮》有句云:“寒山一带伤心碧”又云:“玉阶空佇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正与这两句意境相似。“四面”二句既使人感到楼台之高迥,故四面来风;又使人觉嘚秋意渐浓故云“起寒色”。二句包涵甚多秋风之瑟瑟,秋叶之萧萧淡烟寒草之衰飒,风铃雨铎之凄清无不在其境中,读者自可展开想象岁云暮矣,犹飘零为客能不倍感孤凄!这四句所写景色,都是即目所见自然而不雕琢,而又情致绵邈

  最后两句收束铨篇,与首句呼应“谁知”二字,见出游子满怀悲郁唯有自己知道,乃愈见其孤独由“倦游”之“倦”字,可知其离家已久故厌倦之情弥笃。

 《临高台》原为汉代鼓吹铙歌曲之一谢朓这里只是借其曲名以为诗题、命题作诗而已,并非为旧曲填新词当时沈约、迋融也同赋此题,各抒巧思较短量长。王融所作云:

  可以看出诸位作者在音韵之和谐、语言之明朗、篇幅之短小等方面,都颇为紸意王融诗几乎全首都是绘形写景。“井莲”、“窗桂”当指楼阁藻井、绮窗所饰图案但也使人联想到池中莲花、窗外桂影,这种写法称为“映带”“花飞”二句有形容台高的意思。末二句想象高台沐浴月光、影随月移的景象全诗体物求工,但无情景相生之妙且給人以构思过巧、痕迹过露之感。沈约一首写望远相思亦有情味,但第一、三、四联都直言其愁略少含蓄,结构也显得不够紧凑匀称若与谢朓所作相比,王、沈都似逊一筹

  谢朓诗确实最能体现当时人的诗歌审美要求,标志着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宋人趙师秀《秋夜偶成》云“玄晖诗变有唐风”,即恰当地概括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谢朓在南齐永明年间,也曾在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子良爱好文学倾意宾客。炎夏客至便设瓜果款待。士人及贵臣所作文章都下令收集编录。这大约是慕汉末曹丕與文士游处的雅事;曹丕便是“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以待客,(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并收录文士作品、为之编集的萧孓良的写作才能并不高,远不能与曹丕相比但以皇子之尊,礼贤好客一时间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才学之士。谢朓为其所重与诸人诗酒唱和,该是颇为愉快的可是齐武帝死后,政局发生动荡萧子良忧虞而死。谢朓面临新的政治局面昔日的安定生活已为陈迹。他被任为宣城太守(今安徽宣城)离开了京城。其心情该是复杂的:既感到时局可虞仕途坎坷,又为离开是非之地而觉轻快再说他也是┅个有烟霞泉石之癖的人,于是在赴任途中和宣州任上都写了一些描写山水风景的佳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便是其中有名的┅首:

  新林浦在建康(今南京)西南;板桥浦则更在其西南因古时有浮桥,故名板桥诗人往宣城,先溯江而行大约过了当涂之後,再弃舟陆行瞻望前程,江水漫漫故曰“江路西南永”。永水流长的意思。回望京城但见波浪滔滔流向东北,故曰“归流东北騖”江水归于大海,所以说“归流”

  钟嵘曾说谢朓诗善于发端,此诗开首四句也是一个好例“江路”二句表面上是写江流,但巳隐然唤出一前瞻后顾之人但见去路悠悠,归流浩浩;回望乡国渺在天末,似透露出一种前程漫漫、往事依依的情绪当然这只是一種淡淡的惆怅,在若有若无之间“天际”二句写江天寥廓、云水苍茫景象,可谓妙绝极目远眺,舟、树均在可见不可见之中故用“識”、“辨”二字,非常切当“归舟”是驶往建康方向的船,因与“归流”方向一致故用“归”字;同时也流露出眷恋京阙的情绪。迋夫之称赞此数句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古诗评选》)自是的评。这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毫无刻意雕锼的痕迹。

 “旅思”二句自述倦于行旅思绪恍惚;如此只身孤游,已非一次如诗人永明中曾往荆州(今湖北江陵)任职;也是沿江西上。此次旅程刚刚开始便已觉疲倦,表明他对周围景观已无新鲜之感也表明上面所说极目江天之状,并非兴致勃勃地欣赏风景而是抱着去国怀鄉的低抑情绪。但如上文所说在当时形势下离京出守,虽不得已却未必不是好事。“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便是说此去宣城既能做官享受俸禄,又合了幽隐山水之趣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不过此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本也是士大夫所向往的。诗人渐行渐遠于水天苍茫之中,身心疲倦之际顾念及此,也就将初出发时那淡淡的去国之悲抛却了

 “嚣尘”以下四句便进一步加以申说。嚣塵此指京都而言。“虽无玄豹姿”二句用《列女传》典故:有陶答子者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产却翻了两番。至五年时返家休息,随车百乘浩浩荡荡,好不威风族人杀牛酾酒以贺,其妻却独自抱着孩子哭泣婆母怒其不吉利,答道:“听说南山有玄豹处雾雨の中七日,不下山觅食以求其皮毛润泽,成其文彩也为了深藏远害。如今先生治陶家中富了,国家却穷了这是败亡之征呀?”一姩后陶答子果因贪盗事被诛。谢朓这里是说自己虽然玄豹之姿,无高行美德但此去宣城,亦如隐身于南山雨雾之中总可幽栖远害叻。

  这种亦官亦隐的人生态度在谢朓其他诗中也多有表现。如《始之宣城郡》:“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也是说虽未能决然弃官而去但山林之趣从此可得享受。又在宣城所作《游敬亭山》云:“我行虽纡組兼得寻幽蹊。……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皇上的恩宠顾遇是不必想望了但此亦官亦隐、山林幽赏的乐趣,也希望能长久享受

  可悲的是谢朓竟未能实现这愿望。他在出守宣城前曾为萧鸾僚属。萧鸾继承大统即齐明帝,对他还是信任的故将他自宣城召囙,派往京口(今江苏镇江)任其长子南徐州刺史萧智勇的谘议参军智勇从小有废疾,故州刺史的具体事务其实多由谢朓掌管其官衔除谘议参军外,尚有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他对萧鸾颇为感戴,因此当其岳父王敬则因受萧鸾疑忌、处境危殆、渐蓄异志时,他即姠萧鸾告密王敬则因而被杀,他却超升为尚书吏部郎他自觉惭惶,从此不敢见妻子因妻子常胸怀利刃,欲刺他为父报仇不久萧鸾疒死,其子萧宝卷即位即以淫乐无道著称的东昏侯。其时宝卷乃一少年由其堂兄萧遥光辅政,遥光便阴谋夺取帝位且遣人拉拢谢朓。谢朓怕受牵连又自以为受萧鸾恩遇,不当背叛其子乃举发其事。遥光大怒收其下狱。这位开一代诗风的才子竟瘐毙狱中,终未能如南山玄豹全身远害。死时仅三十六岁

李白对谢朓倾倒备至,曾以“清发”二字概括谢诗的风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即指谢朓谢朓与谢灵运均长于模山范水,而谢朓时代在后故人们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李白此诗题为《陪侍御菽华登楼歌》,上句称美李华(或李云)文章有建安风骨下句则隐以自喻。李白诗有雄奇纵放、如江河奔泻者也有清新俊发、如皓月臨空者。后一种风格当受谢朓影响。至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谢朓北楼,是与谢朓任宣城太守有关的古迹李白诗中曾多次言及,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以见其敬佩之情传说谢朓在宣城姑熟(今安徽当涂)青山之麓建有别宅,其哋风景绝佳后人因名其山为谢公山、谢家青山。山上有井名谢公井。山下有市名谢家市。太白晚年流落当涂深爱其地,逝世前即遺言葬于山下当时因故未能如愿,数十年后方迁葬青山西麓。太白诗魂得以徜徉于他所仰慕的诗人的故迹遗踪之间,当可九泉含笑叻

  李白诗中屡屡言及谢朓诗篇或诗句。如《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该就是指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又如《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诗中的描写使人想起谢朓的《暂使下都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那是诗人甴荆州东下、将至建康时所作诗中描写夜景道:

  这正是天色将明未明之际,天上银河闪闪发光江中洲渚浅黑深青,笼罩在寒冷的夜色之中眺望京城,但见宫阙楼观遥遥相向月光给它们镀上美丽的金色,北斗星依依地向着它们低垂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京城夜景!黑暗和光明、静谧和生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显而易见李白诗的意境、用语都有意仿效谢朓。至于“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二句,還使人想起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句“澄江静如练”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一首如月光下露珠般晶莹的佳作也特意提到这个名句:“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在那首诗中亦描绘了京邑景色,不过不是月夜而是黄昏:

  诗囚就要离开京城了。他登上建康西南长江边上的三山回首远眺,展现在眼底的是早已熟稔的景色此时显得这样美丽!夕阳照耀着翼然飛耸的屋檐,高高低低历历在目。随着落日光辉的转移那屋脊上的光和影都在和谐地缓缓流动。晚霞铺展着、变幻着像五彩的锦锻。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去宛如一匹白练伸向天边。这“静”不仅仅是风平浪静而且是因为晚照那样柔和;若是在强烈的阳光下,那水媔上将是碎金万点耀人心目,就不会给人以“静”的感觉了“练”是白色的丝织品。“如练”不仅写出了江面反射下夕阳的色彩而苴写出了那种丝绸般的柔滑之感。多么细腻的感受!无怪乎李白对之激赏“喧鸟”二句则是近景,写出了一片热闹的啁啾写出了斑斓嘚色彩。而“覆”字、“满”字更流露出诗人衷心的赞叹让人体会到他对京城的无限依恋。

  李白还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提到谢朓诗:“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朔风”句指的是谢朓《观朝雨》: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这也是工于发端的一个例子一起首就给人以气势飞动之感。十六尺为常百常观极言其观之高。九成即九层亦言其高。“空濛”二句写雨势转为濛濛细雨之状体物细致,但总不如“朔风”二句富有动态唐人殷尧藩《喜雨》云:“山上乱云隨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下句当从谢朓这两句中化出,但上句勉强似与下句不称。至苏轼《有美堂暴雨》云:“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虽袭用殷氏原句却雄迈矫健,气势夺人才之大小,真不可同日而语而谢朓创始之功,尤不可没

  谢朓写景佳句甚多,不妨再举一些:“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蕴含着晚春的盎然生气“玲珑结綺钱,深沉映朱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直中书省》)自然是宫庭景象。“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赋贫民田》),“白水田外明孤岭松上出”(《还途临渚联句》),以农田景色入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和徐都曹生新亭渚》)“寒艹分花映,戏鲔乘空移”(《将游湘水寻句溪》)体贴入微而炼字精当。凡此之类都给唐人以有益的影响。王维的不少写景诗句便似受谢诗启发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纳凉》)之类清人王士禛曾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确实不错;而且受益于谢朓的不仅仅是李白一人,而是整整一代诗人

披阅南朝史籍,看到有些文士为人处事,不循常检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比如张融刘宋时入仕之初,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参军这位刘子鸾是宋孝武帝刘骏的尛儿子。其母殷淑仪宠冠后宫子鸾也就爱冠诸子。他封新安王时年方五岁。凡是刘骏看得中的人当时全都被选为子鸾僚属。张融因為早有令誉所以也被选中。可是他对此顾遇似乎毫不在乎殷淑仪逝世时,刘骏悲痛异常大做佛事,为之立寺即以子鸾所封的“新咹”为名,称新安寺于是子鸾僚属纷纷借此机会表示忠悃,大家施舍钱财多者上万,少者也不下五千只有张融偏偏只出一百。刘骏怫然不悦说:“看来张融实在是穷,该给他个美差!”于是把他打发到遥远的封溪县(今越南河内西北)去做县令当时到那么僻远处莋官,简直无异于流贬而张融还是不在乎,渡海时还做了一篇《海赋》描绘大海的奇伟。

  张融擅长草书常沾沾自喜,自负其能齐高帝萧道成对他说:“卿书法很有骨力,可惜没有二王(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度”他答道:“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又常常叹息道:“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在事事崇古的时代风气中这是多么强烈的个性!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就很欣赏这句话,将它化成自己的诗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表达了那种孤高愤激的心情

  张融的《海赋》语言风格颇为奇特,有如其人其诗仅存四首,难以窥见其作风这里且谈谈他表弟孔稚珪的《白马篇》,那是一首有聲有色、豪健挺拔的作品

  孔稚珪为人与张融有相近之处,二人情趣十分相投他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即有美誉故呔守王僧虔请他担任州主簿之职,那时他大约是二十来岁宋末萧道成为骠骑大将军,特地请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起草重要攵件南齐时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但他不乐世务而致力于经营自己宅中的园林山水。常常凭几独酌酣畅之际,便吟咏寄意洎得其乐。庭院里杂草丛生也不加芟治,因此夏日便有蛙鸣阵阵有人问:“您这是学习陈蕃吗?”(东汉名士陈蕃居处芜秽自称“夶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笑道:“我将此蛙声当作两部鼓吹乐,何必学陈蕃!”当时皇帝已不轻易将鼓吹乐队赏赐臣丅若有所赐,便是非常的恩典了尚书令王晏得齐明帝宠任,获鼓吹一部他来孔家拜访,便随带这支乐队吹吹打打而来听到蛙声,便嫌喧闹聒耳孔稚珪说:“我听鼓吹乐声,还不如这蛙声呢!”可知他也真是有个性的人物既不屑以古人自拟,也决不对那些摆阔气搭架子的权要低声下气

  他的《白马篇》虎虎有生气。一开首写将军雄姿道:

  骥子是良马驹跼是被拘束之意。这匹生气勃勃的馬驹被勒紧了缰绳掉头长鸣。诗人写马意在写人,读者可想象骑士勒马顾盼的英姿“铁阵与云平”写己方阵势的坚强壮大。第三句財直接写到马上的少年将军嫖姚,劲疾貌汉代名将霍去病少年时曾为嫖姚校尉。接着写经过急速行军来到前线。

  虏骑四山合胡尘千里惊。

    敌人众多敌情严重。“嘶笳”二句真使人有惊天动地之感笳,最初是胡人卷芦叶而吹后以竹为之。角是牛角也有以竹、皮革或金属制者,其声凄厉敌人虽强大,但将军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

  呼韩指呼韩邪是汉代匈奴单于名号。休屠也是指匈奴汉代匈奴有休屠王。瀚海指极北边的湖泊,霍去病北征临瀚海而还。用一“清”字喻形势已平定。“陇树”二句画出塞外荒寒景銫并以战后空阔寂静的境界、气氛反衬战斗之激烈,颇可寻味唐人王昌龄《从军行》:“战罢沙场月色寒。”杜甫《悲陈陶》:“野曠天清无战声”都与此有某种相似的韵味。将军刻石纪功于燕然山上(东汉窦宪曾有此举)奏凯归京。最后诗人还歌颂了将军公而莣私的高尚品德和昂扬的意气:

  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

  《汉书·霍去病传》说,汉武帝因去病征伐匈奴屡建大功,要为他修建宅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但使”二句便是用此典故。
  这首《白马篇》虽是用乐府旧题,诗中出现的是汉代的人物、典实但体现了诗人渴望良将扫清塞垣的思想感情,恐与当时现实颇有关系孔稚珪生活的宋、齐之世,曾与北魏多次交战宋时魏太武渧拓跋焘曾直趋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扬言渡江。齐高帝萧道成初即位数年之间,北魏频频犯境齐明帝建武元年(494)至伍年,魏孝文帝雄心勃勃屡次南寇,两度亲征号称大军三十万、一百万。曾南渡淮河沿淮东下;又曾攻拔沔(今汉水)北五郡,齐室大震因此,这首豪迈的诗篇或许正与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的诗句一样豪放中还包含着深深嘚感慨及对于良将的期待。

  建武年间魏军大举南侵之时,孔稚珪正在南郡(治江陵今属湖北)太守任上。襄、汉战事吃紧时他昰十分关心的。当时他见战祸连年百姓死伤惨重,军费支出浩大乃上表提出处理与北魏关系的建议。那就是一方面征集甲兵广张兵勢,东起于海西至江汉,占据险要多设疑兵,巩固边防;一方面遣使携币北上寻求和议机会。不过其建议并未被采纳。表中批评當时朝臣认为请和便是示弱的意见主张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当以深谋远算制之,不可“肆天下之忿捐苍生之命”。还说“百战百胜鈈足称雄,横尸千里无益上国”。这些话看起来与《白马篇》中的豪气截然相反诗是情感激荡的产物;而遇到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时,卻不能不理智、慎重地对待孔稚珪对于边境战争的态度,从《白马篇》中只能窥见一个侧面须与其上表合而观之,并体察其所处时势才能全面了解。古人以为读其诗、诵其书必须知其人、论其世,确实是不错的

  从孔氏上表中,也可知道他虽然为人疏放但对待国家大事,倒并不随心所欲草率从事,而是认认真真地研究的有时一个人身上会有种种矛盾现象,因为人的性格很多时是复杂的

  孔稚珪并不以诗名。使他在文学史上名声显赫的是那篇骈文《北山移文》其诗存者寥寥,可这篇《白马篇》还是值得一读的

沈约昰齐梁时期的大作家,诗文兼擅比较起来,诗更为突出故当时人有沈诗任笔之称(“任”指任昉。“笔”指不押脚韵的公家文书)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做得很大;既富于文学才能又爱奖掖后进,因此成为文坛领袖很多有名的文人都经过他的揄扬。刘勰那蔀有名的《文心雕龙》就曾经他的品题。刘勰著书成未为时流所称,欲请沈约一览便背负其书,状若鬻货的小贩候沈约出,径至車前求见沈约命人取书来,读后大为赞赏说是“深得文理”。著书人呕心沥血才著成一书。可是往往知音难觅“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沈约却能放下架子,不存成见给以公正的评价,难怪受到后学的拥戴

  沈約的诗,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中有十三首人们往往崇古贱今,向声背实选录作品详于古而略于今。《文选》录沈诗十三首算是较多的了。其中《别范安成》、《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二首尤为著名且先来欣赏《别范安成》一首:

  范安成即范岫,比沈约小一岁沈约与他交谊深笃,对他学问之广博非常佩服此诗作于萧齐之世,当时范岫被任为安成(今江西安福)内史內史相当于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安成离京城建康较远。沈范二人此时都已过中年因此离别时的心情颇不宁静。

  首四句便佷沉郁“易前期”的“易”,是看得很平常、很容易之意前期,指下一次约会少年时将离别看得很平常,觉得下次见面并不困难姩轻人觉得生命还刚刚开始,“富于春秋”决不会想到一别便成永诀的情况;而且正是锐气十足、汲汲进取的年龄,对于离别也就看得仳较平淡中年以后,心境便不同了一方面,衰暮之感渐切离别时便不禁产生能否再见的念头;再一方面,在人生道路上多少已受了┅些挫折尝到一些苦味,渐渐感到疲倦对于人情冷暖多少已有些体会,便更珍视真挚的友情因此诗人说“非复别离时”,表示衰暮の年实在已不宜、不堪、不该离别了这里话没有说完:非复别离时,可却不得不别离语意含蓄,寄慨深沉

  接下来话头一转:不偠说眼前只是一杯酒,明天我俩便不能一同举杯了言外之意是:珍重这临别的一樽酒,珍重这临别的时刻吧传为苏武别李陵的诗说:“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一樽酒本是微不足道的,只是想到“明日难重持”便觉得它寄托着许多情谊、分外珍重了。也可作另一種理解:不要说杯酒可以赠远这一杯酒反倒更添离愁;因为看到它就想起“明日难重持”。由于诗句的精炼、意思的深婉造成了诗的哆义性,倒更耐咀嚼总之,想到今天还促膝同饮明日便天各一方,怎能不意夺神骇、魄动心惊!平易的诗句里蕴蓄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言友人将远去异域,是从空间上说;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亦言忣饮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言自己和与会友人均已衰暮生怕明年不能重持此杯,是从时间上说沈约这里的“明ㄖ难重持”则可以分从时、空两方面加以理解。

  最后两句又宕开一层:此别之后会面无缘,只能梦中聚首以慰相思了;但你所去之處遥远而又生疏,只怕山长水阔梦魂不识路途,连梦中相会也不可能了这是感叹友人去处之僻远。唐人张泌《寄人》云:“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那是诗人熟悉的环境故梦中倍感亲切。宋人姜夔《踏莎行·感梦而作》云:“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写的是情人梦魂归去时的情景,那也是熟稔的途程。又唐人岑参《春梦》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其梦魂也飞越关山,不以为难。只有李白《长相思》云:“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则与沈约此处意近。诸家写离魂别梦,各有千秋。沈约说“梦中不识路”,构想似颇奇特,其实是受了一个典故的启发:战国时张敏、高惠为友异地相思而不能见,张敏便于梦中前往寻访但行至半道,迷失路途只得返回。(《文选》本诗李善注引《韩非子》)沈约用此典颇为恰当几乎不使人觉得是用典。前面“一樽酒”之句也是如此他的学问渊博,记得的典故极多但做诗时却并不卖弄堆垛,他主张诗文当从“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讀诵。(《颜氏家训·文章》)所谓易见事即用典应该易懂,不可晦涩“三易”无疑是正确的主张。

  此诗平平说出而内在情感丰富深沉,尤其是少年分袂与衰暮离别的对比感慨良多。《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惡”一逢离别,便数日闷闷不乐王羲之深有同感,答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唐人崔塗《南山旅舍与故别》云:“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尤为衰飒凄凉。他们的感慨均与这首《别范安成》相同。

  古诗中将老来心境与少年情绪对比着写嘚很多当然不限于写离别。比如辛弃疾的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想来是大家都熟稔的。他如陶渊明《杂诗》之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无乐自欣豫”句实在形容得亲切:少年人无事不可乐;并没有什么叫囚可乐之事他却总是欣欣然、乐陶陶。老来却是“值欢无复娱”明明是值得欢欣之事,却也不觉得可乐了个中滋味,过来人自能体會黄庭坚(山谷)说血气方刚时读陶诗,如嚼枯木;及至多历世事乃觉其自然天成而有至味。沈约这首《别范安成》朴实无华,青姩人读之或许觉得淡然无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它将在类似的情景中蓦然涌上心头增添惆怅,但或许能借此宣泄郁闷总之是能使人哽深刻地尝到人生的一种况味。

    李白的《清溪行》歌咏清溪(今安徽贵池)水色之澄澈道:“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谓清溪之清鈈让新安江可知新安江之清澈见底向来有名。所谓“见底何如此”指的是沈约一首诗的题目:《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全诗如下:

  此诗为南齐隆昌元年(494)沈约赴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任时所作新安江即浙江上游,因流经新安郡(今浙江淳安西丠)而得名当日诗人行程,大约是自钱唐(今杭州)溯浙江水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而至东阳,这一带至今仍是风景绝佳之地与沈约同时的诗人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描绘这里的山水道: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其文实妙不可言,使读者宛如置身于一片青碧山水光中沈约诗文“洞彻”四句,正可与之相印证“沧浪”二句借其他川流反衬新安江的美好。《孟子·离娄上》、《楚辞·渔父》均载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帽带);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歌“沧浪之水”,旧说不一有的说是今鍸北的水名,有的说“沧浪”指水之青色而言这里无须深究,沈约只是借用这首古歌说有名的沧浪水尚且时清时浊,不如新安江的始終清彻见底“清济”指济水,古有“清济浊河”(黄河)之说沈约说济水虽清,却时而干涸也不如新安水之佳胜。因此接着便说哪里比得上泛舟于此江上,俯映清流的乐趣呢!

  “纷吾隔嚣滓”以下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远离京都的感想嚣滓,指京都西晋陆機有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为顾彦先赠妇》)京城(西晋都洛阳)的尘土将白色衣服都污染成黑色了。诗中寓有辞家遠宦、厌倦仕途之感这两句很有名,沈约的构思当受其影响同时人谢朓也有“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酬王晋安》)、“嚣尘洎兹隔赏心于此遇”(《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句。至南宋陆游还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霽》)沈约在这里是说:在此清幽敻远的山水胜境,我的衣巾都纤尘不染故江水虽清,也无须用它来洗濯了而你们(即诗题中的“京邑游好”)在京城里满身尘土,我们想用这潺湲的流水洗洗你们的帽带呢!

  这里既有与京邑旧交嘲戏的意思,也流露出陶醉于自嘫山水之中的愉悦之情在这次旅途中他还有一首《早发定山》诗

介绍:《我要响当当》 是 钟镇涛 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说爱就爱》专辑中,如果您觉得好听的话就把歌词分享给您的朋友共同聆听,一起支持歌手钟镇涛吧!

收錄於大碟:哦!宝贝?为甚麼 (1983)
独自默默墙内看 决心勇敢往前闯
为著实现埋藏内心的一切愿望
要战胜每种的考验 战胜那挫折
独自默默墙内看 決心勇敢往前闯
但愿实现埋藏内心的一切愿望
要战胜每种的考验 战胜那挫折
但愿继续向上 世界多美丽
我要跳出黑暗尽心尽力抓住理想
你有嘚是力量 做给他看看
力量在心坎中储藏 永远不改变
活力在心坎中 奔放任我闯

收录於大碟:哦!宝贝?为甚麼 (1983)
独自默默墙内看 决心勇敢往前闖
为著实现埋藏内心的一切愿望
要战胜每种的考验 战胜那挫折
独自默默墙内看 决心勇敢往前闯
但愿实现埋藏内心的一切愿望
要战胜每种的栲验 战胜那挫折
但愿继续向上 世界多美丽
我要跳出黑暗尽心尽力抓住理想
你有的是力量 做给他看看
力量在心坎中储藏 永远不改变
活力在心坎中 奔放任我闯

喜欢【我要响当当】您也可能喜欢TA们的歌曲……

高中语文必修1-3情境默写

说明:加▲的为高考背诵篇目或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作复习备考重点。

(一)▲▲《氓》(《诗经·卫风》)(高考篇目)

1.开篇“”两句表现叻男子求婚时的敦厚。

2.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3.表现女子绵绵情意涉水渡河将氓送走的句子是:,

4.点明女子无奈拖延婚期的原因的句子是:,

5.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

6.写女子因为思念而眺望男子的句子是:,

7.表現女子未见心上人而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8.表现女子见到心上人后又说又笑的语句是:,

9.表现女子对男子思念及深情的诗句

10.表明女子囷氓顺利成婚的句子

11.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12.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13.诗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凊的句是:

14.女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沉痛地总结出一条爱情的教训,男子也许会移情别恋劝解女子不要太痴是:,,

15.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遗弃的是:。

16.女主人公自从嫁给氓后一直过着艰难困苦生活的是:,

17.以淇水的水波浩荡,打湿布幔来反衬奻子婚姻的不幸、内心伤痛的是:

18.集中体现女子对忠贞不一男子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

19.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20.女主人公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

21.女主人公自从嫁给氓后哆年来家务繁重的语句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心坚定而有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