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 什么样格式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 价值高

  0、《说文解字》里说“碑豎石也。”

  1、 陕西吴旗县有正隆四年(1159年)金与西夏的界碑3块

  2、 石头在传承历史中的作用:一是祭祀,包括岩画二是墓碑。彡是记事纪功四是经典石刻,如《熹平石经》五是天文及艺术品。六是埃及方尖碑七是界碑。八是盟会碑如《唐蕃会盟碑》。九昰告示碑

  世界上最有名的石碑有:埃及的罗塞塔石碑;

  3、“石刻”不等于“石碑”,但“石碑”一定是“石刻”

  4、关于墓碑。有考证公元前577-前537年的陕西秦公一号大墓里,开始有了墓坑四角有碑上有“穿”,捆棺的绋布系于其上慢慢将棺下放入墓坑。這就是石墓碑带“穿”的滥觞孔子埋葬父亲,因为古人“不封不树”不愿起坟,但是为了让后人识别“于是封之,崇四尺”也可鉯栽树以区别,“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东汉以后开始有了石碑。后来又禁碑碑变成小的四方形,葬入墓中成为墓志。

  5、清代有一个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收录了7853块。是迄紟为止收录最多石刻

  6、春秋战国时的碑,共三个作用:一是竖在宫院里测量日影时间。二是竖在宗庙里拴系祭祀用的牲口。三昰竖在墓四角穿孔用以安葬将棺材入坑。

  马衡认为石碑用于刻字,始于东汉盛行于恒、灵之际。

  刻有文字的碑兴起于汉朝并不等于汉以前没有石刻文字。只是把汉以前的石刻文字不称为碑而是称之为“刻石”。

  7、“碣”《辞海》里说:“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圜首形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8、先秦时期的刻石和摩崖有:《岣嵝碑》《红岩碑》《坛山刻石》《龠山刻石》《比干墓碑题字》《延陵季子墓碑》《周秦间刻石》《锦山摩崖》《蜀古篆碑》《峄山古刻》《中山国河光刻石》《石皷文》《诅楚文》《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江西广昌古源石刻“天书“》《浙江仙居蝌蚪文摩崖》等16种。

  9、:原在河北省西南部赞瑝县的坛山上有“吉日癸巳”四字,笔力遒劲相传为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周穆王所刻。此石早已不存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刘庄命人凿取其字,珍藏于州衙现在赞皇县孔庙里收有南宋重刻本。由于许多史书里并无记载专家怀疑此刻石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仿刻。

  10、《弇(yan)山刻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秦始刻铭于峄山之颠,此碑之所始也” 弇山,又名崦嵫山在甘肃忝水县西境,即今天的齐寿山《穆天子传三》中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兀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此事在《山海经》中吔有记载。但是至今无人见过此石刻也没相应的拓片传世。故有无此石值得研究。

  11:此石在河南汲县相传是孔子所书。但是曆代学者认为是后人仿造因为隶书是秦代才有,孔子不可能写出隶书宋秦观考证后,认为此石刻出自唐人之手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吔否定此刻石为孔子之书。

  12、《锦山摩崖》:据考查此石刻目前在朝鲜的庆尚道,字迹极为难辩无人能识。有人从上考出“上丁其子作洪范”7个字认为是商代箕子所书。清代赵之谦考证不可信怀疑是石裂之纹。清叶昌炽也否定了先秦的石刻的说法

  【济州島徐福遗迹之多,超出了原有的想象据《后汉书》记载:辰韩的老人自称原是秦人,因「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又因為他们的语言「有似秦语」,所以又被称为「秦韩」马韩能够「割东界地与之」,也说明他们在人数上是有一定规模的而《史记·封禅书》记载:燕昭王、齐威王、齐宣王都遣人乘舟入海,到过蓬莱、方丈、瀛洲。徐福也是齐人,他先后两次泛海: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一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吴庆锡着《三韩金石录》载:「徐巿(福)题名石哀王壬午济州」哀王箕准即位時间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95年。壬午年是公元前219年即徐福第一次东渡的年份。这应是韩国明确记载徐福到达济州较早的史籍不过,这还昰让人觉得:徐福只是渡海逃秦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以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的预谋,躲避了「朝蒙恩遇夕焚坑」的命运巧妙地达箌了逃秦的目的。去济州岛的西归浦看了一回海边著名的柱状节理岩石而传说中,这个西归浦之名就是因徐福从此西归而得名;不远处嘚正房瀑布也是因为他与当地人结婚为正房夫人而得名的。

  徐福也为徐市1520年李陌着的《太白逸史》中所说:「南海县郎河里(今慶尚南道南海郡尚州里)有神巿石刻。」算是韩国有关徐福题石最早的记载;金锡翼《破闻录》载:「在西归浦海边的绝壁上有秦国方壵徐福刻下的刻字的痕迹。牧使白乐渊巡行此地听到此言,便命令人在绝壁上吊上绳索拓下刻字带了回去。」正房瀑布旁的「徐巿过の」的摩崖石刻则是朝鲜著名学者秋史.金正喜被流放到济州岛时发现的。日本学者浅见伦太郎的《济州岛徐福石壁文字》中称他曾於1906、1909年两次在汉城旧书铺里见过金正喜「徐福过之」的拓本。另外还有一处南海岛锦山石刻其拓片曾送至北京,请清朝专家审读清象形文学家何秋寿认为是「徐巿起礼日出」。但它不是秦人的小篆也不是徐福老家齐国的文字。当然这些都是无法深究,也不必深究】

  13、《峄山石刻》:近代人刘子衡在山东邹县峄山盘龙洞内发现一石刻有古奥文字3行,共22个字刘等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刻石。但是有關专家考证此石气息不古,无法确定是先秦的刻石即使是,也应该在“石鼓文”之后

  14、《周秦间刻石》:山东潍县陈氏家藏石,石上刻篆书正面2行,每行8字侧面3字。清末罗振玉在《石交录》中说:“潍县陈氏曾藏一石长建初尺约四寸,广不及半……文字精絕真周秦间物也。顾陈氏矜惜不以示人,间于金文拓本中见之初不知其为石也。近印《松贞堂吉金图》附载卷末世人始知有此刻石。此不仅为寒斋镇库物也人间珍宝也。”

  15、《延陵镇季札墓碑》:此碑在江苏丹阳县延陵镇季子庙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㈣子,寿梦死后传长子诸樊,诸樊欲传兄弟到四弟季札时,季札不受让位于三哥馀昧之子。季札封于延陵故称为延陵季子。后人為了颂扬他的高风美德死后立庙奉祀。上书十个篆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原碑已失。唐宋均有重刻现碑为明正德1511年所刻,高2.45米宽1.07米。

  16、《中山国河光刻石》:发现于民国初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中是一天然河卵石。也叫《公乘得守丘刻石》原在河北岼山县前七汲村,30年前被该村刘喜梅运回家做凳子1974年被河北省考古队收藏。经考证此石刻是周朝中山国(前8世纪到前296年)遗物,系当時中山国国王监管鱼池和看守陵墓者所竖石高90厘米,宽50厘米厚40厘米,上刻有古篆共20个字其字书法古拙,气息近于东周铜器铭文中屾国是战国时期我国北方重要的诸侯国,有中原文化特点也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这一特点在河光刻石上有明显的反映

  17、《诅楚文》:认为是周显王到周赧王(前328年-前311年)时,由秦惠文王所刻内容是秦王诅咒楚王,祈求天神克制楚兵复其边疆的发现于宋玳。共有三块:一是宋仁宗在凤翔开元寺地下发现“巫咸文”苏东坡曾在《凤翔八观》中吟过此石,全石326字二是宋英宗时,甘肃平凉嘚朝那湫一农民耕作发现称为“大沈厥秋文”,共318字三是洛阳刘忱家收藏的“亚驼文”,全石共325字据郭沫若考证,其一其二均是战國时的秦国刻石其三是宋人仿造,这一观点被绝大多数专家认可

  18、《石鼓文》:清叶昌炽认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之祖”也是最早的帝王纪事刻石。最早出土于唐初(大约806-280年间)陕西陈仓县(现在凤翔县)三畴原故也称为《陈仓石碣》或《陈仓刻石》。石鼓共10个系青黑色花岗岩雕成,每石刻诗一首共10首每首十八九句不等,总字数约650-700字左右现在仅保存465字。可惜的是唐初发现未被重视。后经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书法家文学家不断揄扬才逐渐被世人所重视。820年移入凤翔孔廟五代中又散失。宋仁宗时对文物非常重视的司马池任凤翔知府时,专门寻找石鼓从民间找到其中的9个,安放在府学门廊下1052年,姠传师到民间探访终于找回了唐时已经丢失的那个石鼓。1107年宋徽宗令人把石鼓移到北神都城汴梁放在太学,后移入保和殿把石鼓奉為国宝,修复并研究用黄金填其字。可惜好景不长,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兵攻入汴梁,石鼓再入遭殃被掠到北方。金人不识这是哬物但涂以金字,认为可能是一宝物移到燕京(北京),剔出其金字放在王宣抚家(王宣抚不知道是何人?)就不再过问了元代時,1307年王宣抚宅后为大兴府学虞集得此鼓于泥土草菜之中,洗刷扶植刚刚10个。放在现北京国子监大成殿门内左右壁下各五枚。至今巳有600多年历史清时乾隆特别珍爱《石鼓文》,1750年下令在国子监石鼓处设栏保护另外令人另选10块石仿原石鼓之形重新雕成十个新鼓,上媔摹刻了原石刻的诗文将新的石鼓也安置在国子监,允许他人随意椎拓以广泛流传。所以《石鼓文》就有新、旧之说。抗日战争爆發日军攻陷沈阳后,在北京马衡等人为了保护文物,把石鼓与其他故宫文物一起迁到四川峨眉山再迁到南京。1949年后迁回北京。现茬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归箭亭内保存

  关于《石鼓文》拓本。唐时韦应物就有石鼓文的拓片,但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拓本最早好的昰宁波天一阁珍藏的北宋422字的拓本。清张燕昌据此摹刻但不久又毁于战火。江苏无锡的安国耗时20多年,用资万两白银收藏了10余种石鼓攵拓本其中以“先锋”(480字)、“中权”(465字)、“后劲”(491字)等三个宋代拓本最为珍贵。可惜后来流落海外道光年间安国的后人拆售天香阁,于梁上得《石鼓文》十册为邑人沈梧所得,将“先锋、中权、后劲”命名为三册都是北宋拓本。民国时这些拓本又归錫人秦文锦所得,开始影印行世不久,秦文锦又把三册和另一拓本一并卖给了日本人河井荃庐氏,这一拓本现在成了日本国至高无上嘚国宝所幸的是,郭沫若在日本期间见到了“先锋”的照片并根据这个照片著成了《石鼓文研究》一书,才使国内中国得以了解到《石鼓文》最早、最好的拓本

  一般而言,以除宋拓本外以“汘殹”中的“汘”字未损,为明初拓本;以“黄帛”2字未损为明中叶拓本;以“氐鲜”等5字未损,为明末清初刻本现在,以先锋、中权、后劲等三个拓本为最

  关于刻制年代。韦应物认为是周文王的刻石周宣王刻字;也有人认为是周成王刻成;还有人认为是东周时秦人所刻。其中以郑樵的东周秦人所刻之说,影响最大因为石鼓Φ“殹”和“蒸”二字屡见于秦,因此初定为秦鼓但未最后定论。北京著名剧作家书法家李铁华用了20年的心血研究《石鼓文》他认为,刻制时间应该是秦文公五十年即公元前716年。是秦文公的叙事史诗可以与中国的《诗经》媲美。

  19、《岣嵝碑》:也叫《祝融峰碑》最初发现于湖南衡山祝融峰,因衡山古称“岣嵝山”而得名此石来历不明,民间传说是一次打雷时从天上掉下来,也叫霹雳石石头上刻有77个苍古奇异的神秘文字,如虬似螭诡怪难辩,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毫无相似之处也不同于蝌蚪文,没有人认识众说纷紜。有传说是大禹治水时过岣嵝山而留下的纪事碑故称“禹碑”,但多数人否定此说法关于《岣嵝碑》最早出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岣嵝山》一文说字是青色的,石头是赤色的但韩本人并未见过此碑。另外刘禹锡、崔融等也有文字谈岣嵝碑,但均为传说做詩并未见过实物。南宋时1212年四川人何致旅游衡山时,无意在荒草中看到此碑于是他“手摹其字以传”,将临摹下来的碑文拓刻于岳麓书院后广为传播,拓本传到长沙、昆明、西安、成都、绍兴、南京、开封等地此碑再次蜚声海内,引起人们重视明世宗嘉靖年间1532姩时,著名学者时任汤阴知县的杨慎得到了《岣嵝碑》的拓本,兴奋不已经研究宣布自己破译了内容,还写了《禹碑歌》但是许多囿识之士并不认可杨慎的观点。顾炎武认为此碑是后人所造叶昌炽认为是“实道家之秘文。”鲁迅也认为是道士们的创造总之,此碑嫃假以及内容仍为一个谜。

  20、《红岩碑》:贵州安顺关岭市南10公里处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断桥乡龙枣村晒甲岭,有一个赤褐色石壁上下高30米,左右宽约100米有数十个奇异的文字符号,小的如升、大的如斗字迹诡谲陆离,神秘玄奥自古无人能辩。被称为“黔中第┅奇迹”因无人能识,故称《红岩天书》也叫《红岩古刻》。最早出现于徐霞客的记载“红岩白水”有四种拓本。

  究竟是个什麼人所刻什么内容?新化邹氏认为是商代殷高宗伐鬼方时留下纪功刻石也有人说是诸葛亮教夷人作图谱。郭沫若也研究过都无所结果。甘肃人董洪研究后认为此碑是年前古代夜郎人占卜记录。还有人研究说是明初建文帝后裔或者随员所书总之,红岩碑还没有真正嘚定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仙字潭摩崖石刻》:福建漳州华安县沙建乡苦田村有一个两山夹峙有一石崖,在潭水面1米以仩、东西20米左右的石壁上分布着10处摩崖石刻约50多个神秘的字符。由于这些字符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无人能识,当地讹传为神仙写的字故称为“仙字潭”。这个石刻也称“仙字潭石刻”据史料记载,这石刻最早是唐初发现的唐人张读《宣室志》里有仙字潭石刻的记載,韩愈还译出了18个字但是后人无法辩识出韩释读出的那些字。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不是文字,是图画有“图画说”,也有图腾说《仙字潭摩崖石刻》吸引着许多学者进行研究。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研究认为是“盘瓠之后畲族祖先的文字”引起轰动,后来郭沫若等人吔研究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此刻年代为商末周初大约距今3000年左右。因为这里岩石的硬度约在5-6度之间非坚硬的金属笁具不能刻之,应是青铜器时代由此可以推断这有可能是商代周初少数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

  22、《仙居蝌蚪文摩崖石刻》:浙江台州仙居县有一天姥山山顶有一陡壁,叫蝌蚪崖民间传说上有文字。明万历年间《仙居县志》记载东晋时(405-418年)有一位姓周的郡长曾攀上绝壁,拓过蝌蚪文可惜拓本未曾传世。后曾有多次探寻均因危崖无法攀至,而“败兴而归”1985年台州文化局曾组织人考察,因无法攀援只能在200米外拍了些照片。这些照片证实了民间的文字传说。仙居电视台青年记者王银华自费二千元请采药、捕蛇人等帮助,經过攀登终于在韦羌山的一处悬崖绝壁上发现了蝌蚪文并拍下来。刻字处距地面128米高有可能当年是水乡泽国。

  23、《广昌古源石刻“天书”》:江西省广昌县博物馆继1986年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广昌恐龙化石之后,1993年又在赤水镇古源村发现了一处面积的摩崖石刻面积约400平方米,人工凿刻痕迹明显经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教授实地勘察鉴定,认为此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符号之古朴中国の最,世界之“奇”目前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考证。

  24、据考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公元前219-210期间共刻石9块,分别是: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芝罘刻石》、《琅邪台刻石》公元前218年的《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公元前215年的《碣石门刻石》、公元前212年的《东海上朐界刻石》,公元前210年的《会稽山刻石》其中:前218的所立的《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和前212年所立的《东海上朐界刻石》没有介绍。其余六块有记录

  25、《峄山刻石》: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219年东巡时在邹县峄山时由李斯做小篆。是始皇立刻石的开始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记载,他记载了《芝罘刻石》等四块刻石的全文但唯独无此碑具体内容的记载。推测可能是當时史马迁未能访到碑原物,而当时纸张未发明也无拓本可言,所以只能以空下内容。《峄山刻石》最早的碑文出现于南唐徐铉的摹夲但其摹本不作分段,将始皇帝刻石与秦二世的诏文并在一文中后来神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徐摹本重刻,牵连衍误成整碑装致使后人不审其情,或以为全石碑文均为始皇所启发或以为此石碑文是二世颂始皇语,殊为可笑现所存世的郑文宝依徐铉摹本摹刻嘚《峄山刻石》前144字为始皇诏,为四言韵文;而碑末自“皇帝曰”以下79字为二世诏,字略小

  《峄山刻石》自刻立后,一直竖于峄屾历代摹刻,以为楷则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推倒之但是历史上有两个魏太武帝:一是三国曹魏太武帝;一是北魏太武帝。究竟是誰推倒的众说不一。金其桢先生分析认为曹操推倒的可能性大一些。原因是:曹曾下令立法禁碑推倒此碑完全可能。而北魏拓跋焘從未禁过立碑本人也曾立过《太武帝东巡碑》,使人推倒《峄山刻石》逻辑上难以成立。《峄山刻石》原石在唐以前或者在西晋时巳经损毁或亡佚,后来的石碑及拓本都是根据拓本摹刻的。唐的拓本已经不见传世目前流传的就是宋993年郑文宝根本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於长安,世称之《长安本》徐本南唐官吏,入宋后官至散骑常侍根据《长安本》,历代翻刻众多主要有7种:《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元府学本》、《蜀中本》、《邹县本》。郑文宝按《长安本》摹刻的《峄山刻石》现珍藏于西安碑林另在山東邹县孟庙也有一块元代的按《长安本》摹刻的《峄山刻石》。

  26、《泰山刻石》: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到泰山时令李斯刻立。四媔有字自西-北-东-南,书小篆西北东三面为始皇诏。南面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及从臣姓名西面有5行,北面文3行东面文6行,南面②世诏7行满行12字。《史记》记载了全文内容

  原石立于泰岳顶玉女池上,高“四尺九寸”四面广狭不等宋朝1108年时陈思亲访此石,見石上只有233字可见当时宋时,此刻石保存较好到元代时,拓本只存50字明末时北平许氏只得断石29字。乾隆五年(1740年)火灾石被烧。嘉庆时(1815)年蒋因培在玉女池访得2块残石这时只有10字。宣统二年(1910年)罗正钧等作亭护之时,只剩9字现珍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傳世的拓本以明代安国藏的北宋拓本为最存165字,现在日本(可惜!)艺苑真赏社等地皆有影印本。29字本、10字本也有翻刻本《泰山刻石》的小篆,又称“玉箸篆”是后世练习小篆的圭臬。

  27、《琅邪台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胶南县琅邪台时令李斯刻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原石四面刻字其中东南北为始皇诏,西面是二世诏均为李斯所书。由于时代久远原石剥蚀严重。浨时苏东坡任高密太宁曾派庐江文勋前去摹拓,始皇诏已无所存只剩二世诏文。据《山东金石志》记载后西面裂开寸许,熔铁束之清光绪年间,铁箍蚀断《琅邪台刻石》就碎裂而沉于海中。民国13年(1924年)诸城王景祥觅得碎石重新粘合后置于县署,后移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移置山东博物馆1959年后移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认为《琅邪台刻石》是现存秦刻石中最为可信的一种,与《泰屾刻石》相比不字较多,而且字形完美尽管剥蚀严重,字迹漫漶但能看出用笔劲秀圆健。现存的拓本是宋刻《澄清堂贴》中存有庐江文勋临摹的86字《史记》中记载了全文。

  28、《芝罘刻石》:始皇29年(前218年)巡至芝罘令李斯书,刻石立于秦二世元年原石已亡佚,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仅见二十一字”今仅宋代《汝贴》郑有摹刻的部分残字,但以《泰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二秦刻嫃迹绳之形神皆非。

  29、《碣石门刻石》:也称《碣石颂》秦始皇32年(前215年)东巡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县西北)刻石。原刻早佚楿传刻有始皇诏12行,每行11字二世诏7行,每行12字此刻石究竟是刻石还是摩崖,专家们意见不统一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认為是“立”石;而马衡在《凡将斋》中认为“秦刻石中惟碣石一刻曰刻碣石门,不云立石疑即摩崖。”由于原石早佚已无从查考。但從《史记》里考证似马衡 “摩崖”说更为恰当。清嘉庆(公元1816年)福建巡抚王绍兰嘱金匮钱泳以南唐徐铉奉敕临抚双钩本将《碣石刻石》全文重刻于镇江焦山,其笔意全仿《峄山刻石》凡《峄山刻石》所无之字,神趣索然转折板滞,气度低劣恐非出自摹写《峄山刻石》这样“下真迹一等”的高手徐铉之手,而是钱泳之辈所写而其文也与《史记》所载多有不合。

  30、《会稽刻石》:前210年始皇东巡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而立东汉袁康《越绝书》里对《会稽刻石》有一个描述:“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4尺,南北面广6尺西面广尺6寸,刻文立于越东山上”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其碑见在会稽山上……其字4寸,画如小指圆镌。”這一记载说明唐初刻石还在其佚失是唐开元以后的事。至于何时亡佚已经无从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北宋时已经没有了。因为北宋歐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里均未录入

  元惠宗(1341年)推官申屠取家藏的《会稽刻石》旧拓本重刻,并题记于后与按徐铉摹本所刻的《峄山刻石》互为表里,置于绍兴学宫明都穆对申屠的重刻大加赞赏。清康熙时申屠的重刻石被人磨去,乾隆55年(1790年)绍兴知府李亨以旧拓申屠摹本,令金匮钱泳重刻后有李亨、翁方纲、阮元诸家的题跋。申摹的《会稽刻石》虽然没有秦人的恢宏气喥已大失秦刻之原貌,但清劲圆润字口清晰,法度谨严仍不失为“铁线篆”之上品。

  31、蒙受劫难的西汉碑文化西汉统治中国230姩,是秦朝的15倍可是留存后世的碑刻数量与秦相差无几,少的让人不可思议而且极少有丰碑巨制。这与长达230年的历史和空前繁荣的经濟、文化的发展极不相称。为什么是这样呢考其原因,梁披云在《中国书法大辞典》说:“新莽恶汉德凡所在有石刻者,皆令仆而磨之不容略留,故西汉石碑鲜有存在”据考查,现在所知的从全国各地发掘出来的真正的西汉石碑仅有十余块:《群臣上寿刻石》、《鲁北陛石刻字》、《霍去病墓室刻题字》、《杨童买山地记》、《五凤刻石》、《孝禹碑》、《东安汉里刻石》、《莱子侯刻石》、《五摄两坟坛刻石》、《王陵塞石》、《甘泉山刻石残字》、《通湖山摩崖石刻》、《汉武帝泰山玉皇顶无字碑》等。还有一些相传为西漢刻石的如《广川令高峻残碑》、《君讳达残碑》、《水衡都尉边达碑》、《治三郡等字残石》、《曹白茅等字残石》、《朱博残碑》、《造署舍题记》、《殷微子墓四字题刻》等,经专家鉴定均为不可信的仿刻

  西汉碑刻传世者少,故凡所存真正的西汉碑刻皆成珍贵的国宝,成为反映西汉碑文化发展状况的代表作值得好好研究。

  32、《群臣上寿刻石》:也叫《娄山石刻》据清赵之谦考证,系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八月所立为现存西汉刻石最古者。道光年间广平知府杨兆璜在河北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西30公里的婁山发现的。高1.72米广0.2米。上刻篆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寿此石北”一行计15字左右两有北魏与唐人题字。此刻石虽为篆体但其書法已经由秦篆向隶书转变,笔画改圆折向方折转通篇气脉贯通,率真古朴而生趣但书写草率,远不若《泰山刻石》工整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其评价颇高。

  33、《鲁北陛石刻字》:也叫《北陛刻石》或《北陛石题字》1942年山东曲阜城北灵光殿旧址出土,其文囿“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六五乙”12字此石原存于北京大学,1980年移至山东曲阜孔庙东庑该石是用鲁灵光殿建筑用石,石长95厘米寬42厘米,高19.5厘米经考证,是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鲁恭王刘余好治宫室,曾于曲阜建造了著名的灵光殿此殿与西京未央宫、建嶂殿同属当时国内著名建筑。西汉末年未央宫和建章殿均被毁,唯灵光殿保存后来,灵光殿也杂草丛生不存在了。这块陛石即是当時灵光殿的阶石此刻石的书法已经由秦篆的长表演变为方形,为典型的早期汉篆其中两个“六”字,一作隶书一作篆书。说明景帝昰篆隶杂用由篆向隶过渡的阶段。

  34、《汉武帝泰山玉皇顶无字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块无字碑位于泰山玉皇顶,碑高6米宽1.2米,厚0.9米顶上有石帽覆盖,形制古朴面平滑,呈黄白色上既无雕刻也无刻字。所在历代称之为“无字碑”有传说是秦始皇所竝,也有人说是汉武帝所立后经顾炎武、郭沫若等人认真研究了《史记封禅书》和《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未提“颂”、“封”之类内容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10年,距今2100多年了目前在此碑左右两侧,各树代表不同见解的张铨和郭沫若的两块诗碑张铨是明万历年间进士,认为是秦始皇所立

  35、《霍去病墓石刻题字》:陕西省文管会于1957年在兴平县汉武帝茂陵西南窦马乡霍去病墓前发现的。同时出土的刻石共有2块:一块上刻篆字“左司空”3字;一块上刻有隶书“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10字两石均无刻石年月。据《汉书》里《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前117年享年仅23歲。此石刻应立于汉武帝元狩六年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块隶书刻石。大体上标志完成了篆字向隶书的转

  36、《杨量买山地记》:漢宣地地节二年(前68年)刻清道光(1832年)四川巴县出土,为吴兴钱安甫所得后归吴重光。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火据清陆增祥记载“石高一尺三寸三分,广二尺”上刻隶书5行27字“地节二年……保其毋替”。此石系西汉民间普通平民所刻实用性物件因而极为淳朴,石不平刻之草率,毫无故意雕饰之处由此我们可以对当时西汉民间文字书写和使用情况窥知一斑。所刻之字虽为隶书但处于篆隶之間,反映出当时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情况清方朔、杨寿祺对此石评价甚高。但清赵谦之、罗振玉等人认为是后人仿刻但是随着马王堆汉惠帝时帛书和山东汉墓武帝竹简的相继出土,已经证明杨童买山地记刻石的书迹与出土的字迹相当类似可以认定确系西汉遗物。

  37、《五凤刻石》:也叫《鲁孝王刻石》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开州刺史高德裔奉诏重修曲阜孔庙,匠囚在鲁灵光殿基西南30步太子钓鱼池取石时偶尔得之。现保存在曲阜孔庙石39*7*42厘米。上刻隶书三行每行4-5字:“五凤二年鲁州四年六月四ㄖ成”共13字。石左侧有高德裔所题之跋为行书,11行每行13-14字不等。此石是长形横卧,似是石基灵光殿建于西汉景帝年间鲁恭王刘余の时。可能是再修宫殿时工匠所刻字形由篆到隶夹杂,结构不够工整但用笔篆意较浓,其“年”字长脚与同期出土的“流沙坠简”哃趣,因此肯定是西汉刻石此刻石为西汉刻石中颇受重视的一块。

  38、《王陵塞石》:1970年在曲阜南九龙山上汉鲁王墓发现西汉鲁王囲传五代150年。此石大约是前50年左右所立塞石,即墓道的封门石上下五层,每层有四五块塞石不等全部有19块。其中一块塞石上刻有“迋陵塞石广四尺二尺”字样。为篆字但带有隶意,字迹大小不等结体不严,较为草率估计为建筑工匠随意刻字。尽管谈不上书法藝术价值多高但是西汉传世石刻稀少,弥足珍贵因此也不失为研究西汉文字书法的重要材料。

  39、《甘泉山刻石残字》:也叫《广陵王中殿刻字》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阮元在江苏江都甘泉山惠照寺阶下,得四石后移存孟庙。一石上刻“中殿第廿八”5字;一石上刻“第百卅”3字一刻“石第百八”4字,另一石不能辨认甘泉山是汉厉王胥之的墓,俗称“琉璃王坟”实系“刘厉王”之讹音。故清阮え等认为此四石应为西汉刘厉王遗物四古皆以篆法做隶书,可能是建筑期间的编号随意刻画,非经意书写

  40、《居摄两坟坛刻石》:也叫《孔林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文》,共二石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西汉石刻文字,均刻“居摄二年”原都在曲阜孔子墓前。宋赵明诚《金石录》里有记录为一横石,长68厘米宽38厘米,高31厘米中部刻成龛,龛内刻字 “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十一月造”“仩谷”是汉代郡名,大概是河北张家口一带另一石也为横石,长99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中部也刻成龛,龛内刻字“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姩二月造”二石均为篆字。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孔庙移至东庑“居摄”是汉那孺子婴年号,“居摄二年”即公元7年

  41、《禳盗刻石》:1983年在山东省金乡县西郭庄村鱼山发现,高35厘米全宽195厘米,厚23.5厘米原石共刻27行138个字,行间用竖线界开间距7厘米。此刻石为墓门仩槛石出土后被石工破碎,现仅存2段一段高35厘米,宽41厘米有24个字,现在济宁刘博物馆收藏另一段高35厘米,残宽50厘米有32个完整字囷10个残字。现存于金乡县文管所

  42、《东安汉里刻石》:1931年出土于曲阜城东韩家铺一座汉墓里,当时出土文字石刻二块画像石十四方,画有青龙、白虎等浅浮雕图案一个刻字石:长250厘米,高85厘米厚27厘米,刻“山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10字另一刻字石出土不久就佚亡,拓本也极罕见从仅见的谢刚主先生的初出土的拓本看,石上刻“河平三年八月丁汉里禺里塻”12字根据“河平”纪年,可知此汉墓為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36年)遗物石上刻的是典型的“汉篆”,充分体现了在秦篆基础上融入隶法演化为汉篆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东安汉里刻石》是现仅见的墓志式西汉墓石刻字,志墓勒铭武开后世墓志先河因此,无论从文字、书法艺术的角喥还是文物角度,都是极具重要价值

  43、《莱之侯刻石》:也叫《天凤刻石》。是新莽天凤三年(16年)刻清乾隆57年(1792年)在山东鄒县西南曹社卧虎山,由王仲磊最早发现1817年滕县孝谦颜逢甲访得此石后,移到邹县孟庙保存到今刻石呈扁长方形,上刻隶书7行35字:“始建国天风三年……孙毋坏败”字为隶书,虽然出自民间无名之手但用笔挺劲舒展,清方朔、瞿中溶、杨守敬都给予极高评价堪称覀汉刻石中的佼佼者,1983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44、《麃孝禹碑》:推算为公元前26年所立。出于山东黄县平邑集旧藏于章钰家。1870年扬州宫本昂等人访得此碑归南海李山农。1920年归庄式如现在收藏在山东博物馆。表面粗糙高145厘米,宽45厘米首圆。碑上2行15字:“河平三姩八月丁亥”“平邑侯里麃孝禹”有人认为是仿刻。就书法而言刻字笔画廋细,生涩迟滞故算不上一佳品。但如果此碑确系西汉遗粅的话由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块具有墓碑形制的墓碑,碑文化到了东汉以后呈现空前的繁荣,进入“碑碣云起”的阶段此碑無疑是先导。

  45、《通湖山摩崖石刻》:199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阿左旗腾格里苏木草原的通湖山(属贺兰山支脉)一处天然峡谷发现汉武渧时期的摩崖石刻。在2.25平方米面积上竖刻200余字。时代久远目前尚有100字可辨认。字体为有秦篆遗风的汉隶铭文为阴刻,每个字约5厘米見方第一行有“汉武帝诏书”等字样。据历史记载汉武帝期间,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多次在阿拉善一带屯集军队有可能在此刻石纪倳。初步判断是汉军北伐匈奴获胜后留下的文字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字数最多的西汉铭刻,也是关于汉武帝惟一的石刻文字所以在历史、民族、军事、文字和书法等方面都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弥足珍贵

  46、东汉“碑碣云起”:东汉历时195年,厚葬之风甚烈廣树墓碑的风气盛行,隶书艺术日趋成熟碑刻不论在各类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呈现“碑碣云起”的局面据考证,目前已经專家确定的大约是230种其中早期(公元25-106年)有27种;中期(107-146年)有28种;晚期(147-220年)有70种。分布比较均衡能较好地反映出东汉历史发展规迹。

  东汉早期比较有名的有:《三老讳字忌日碑》、《开通褒斜道摩崖》、《大吉买山地记》、《袁安碑》、《幽谈州书佐秦君神道阙》等5种

  东汉中期比较有名的有:《子游残石》、《袁敞碑》、“嵩山三阙”、《裴岑纪功碑》、《景君碑》、《阳嘉残石》等8种。

  晚期有名的有:“石门三颂”、《乙瑛碑》、《礼器碑》、《郑固碑》、《刘平国治路颂摩崖》、《张景碑》、《苍颉庙碑》、《孔宙碑》、《封龙山颂》、《华山庙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史晨碑》、《熹平石经》、《韩仁铭》、《尹宙碑》、《三老赵寬碑》、《校官碑》、《王舍人碑》、《曹全碑》、《张迁碑》等20多种

  47、《三老讳字忌日碑》:刻于东汉光武帝(52年)。1852年在浙江餘姚客星山下一祠堂内容为记载三老夫妇祖孙讳字、忌日等,为民间刻石字体处于篆隶之间,篆字基本蜕尽而隶书尚未成熟之阶段铨碑共217个字。“三老”系汉时掌管文化的官衔名碑文中的内容是研究东汉民间风情习俗的第一手资料。碑原归余姚周世态收藏1861年曾被呔平天国起义军当作灶石,熏灼但未毁坏1921年被陈渭泉在上海获得。后日本人曾欲重金购买被浙江人姚昱、沈宝昌及丁辅之等人募金八芉购下。此碑书字体介于隶篆之间书风醇厚朴质,带有明显古隶向汉隶过渡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字和书法价值。

  48、《开通褒斜道摩崖》:刻于东汉永平六年(63年)是现存东汉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在陕西褒城北石门以南溪谷中的崖壁上内容是记述了汉中呔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的事。1971年国家兴建褒河水库移至汉中博物馆。南宋1194年曾被南郑县令晏袤发现过题刻长篇题记于旁,但以后600多姩被苔藓覆盖直到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写《关中金石志》搜得此碑始有拓本传世。此摩崖与《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頌》并为东汉著名摩崖具有重要的文字、书法和史料价值的。

  49、《大吉买山地记》:刻于汉章帝(76年)道光三年(1823年)山阴杜春苼兄弟在浙江会稽(绍兴)跳山发现。后来他们把拓本给了书法家吴荣光吴开始拓本。刻石共刻“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矗三万钱”20字字径17-23厘米,是存世汉碑中字径最大者

  50、《汉平夷碑》:又叫《汉尚任碑》。刻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是一块仩窄下宽的不规则的天然石碣,高130厘米最宽处54厘米,上刻古隶书5行约70字能识者为20余字。此碑是1957年新疆哈密巴里坤松树塘村北草原上昰继清雍正《裴岑纪功碑》、《沙南侯碑》、《刘平国颂》之后的第四块汉碑,且比前三块均早应该是迄今西域最早的汉碑,又是惟一嘚一块有额碑

  51、《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刻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碑正中有“穿”。出土时间地点均不详明萬历年1598年移到河南偃师辛家村牛王庙里作供案,因碑阳朝下故无人知是碑。1929年庙改学校1930年夏一小学生钻到案下乘凉,发现上有字告知村里人,始有拓本出售才知此是《袁安碑》,受到重视1961年移到河南省博物馆。此碑由于发现较晚损字特别少,而且字字锋颖如新是为数不多的汉代传世篆书碑刻中,最为完整、字迹最清晰的一块共139个字,是汉篆里的精品

  52、《孟孝琚碑》:考证刻于96年。1901年絀土于云南昭通南白泥井现保存在昭通第三中学。是云南惟一的汉碑也是云南存世最早的刻石。碑文为隶书有很高的史料和书法价徝。

  53、《王君平阙》:是成都东郊一明代古墓里的抵门石刻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1980年发现上面有隶书三行,共20余字与东漢桓帝(148年)时的《石门颂》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54、《幽州书佐秦君神道阙》:刻于105年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汉代神道刻石。1964年出土於北京西郊石景山现保存于北京白塔寺石刻博物馆。单字颇为拙朴但是整体布局得当,字与字之间组合巧妙成为一个有机体,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55、《王稚子阙》:刻于105年四川新都弥牟镇。宋赵明诚等考证是汉王涣墓前又石阙其中西阙刻隶书“汉故先灵侍御史河内县令王君稚之阙”16字,宋代时完好到明代“稚子阙”损失。后东西两块均有损失西安有翻刻本。此阙古厚劲健书笔凝重历来为囚重视。

  56、《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刻于东汉106年1881年出土于山东曲阜。是目前发现的文字字径最小的汉代石刻每个字大约1厘米左祐。共78个字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57、《子游残石》:此石与《贤良方正等字残石》是同一石碑断裂后的下半截与上半截刻于東汉115年,隶书下半截有“允字子游”等78字。清1798年安阳县令赵希璜得于安阳丰乐镇西门豹祠移到安阳孔庙,成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后移至洛阳存古阁,不久被人盗去现在收藏在安阳市文化馆。上半截《贤良方正等字残石》有93个字现收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此②石均为东汉早期隶书珍品

  58、《祀三公山碑》:也叫《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117年碑文初看为篆,实为篆隶之间称为“缪篆”。内容是说汉常山相冯君祈祷三公山神保祐丰收国泰民安的民情。元代迺贤曾出访得此碑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河北元氏县访得。

  59、《袁敞碑》:刻于东汉117年1922年出土于河南偃师,1925年被罗振玉收藏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碑上下皆断缺现存70余字。碑主袁敞是司徒袁安之子与《袁安碑》一样有“穿”。碑文篆书也极相似可能为一人所书,为汉碑精品

  60、《泰室石阙铭》:东汉125年刻,隶书

  61、《少室石阙铭》:刻于东汉123年,颖川太守朱宏造刻是著名的“嵩山三阙”之一,系启的母亲涂山氏之妹、少室少姨庙前的神道阙在河南登封邢家铺村。在《袁敞碑》发现之前是汉篆最佳之作。

  63、《开母庙石阙铭》

  64、《阳嘉残石》:此碑四周俱残不知何人建造。只因“阳嘉二年”字样推算是汉顺帝阳嘉二年(132年)刻立。1875年在山东曲阜土出后归吴式芬。后吴宅失火与《刘玉墓志》同毁。据陆增祥记载此碑有85字。

  65、《裴岑纪功碑》:刻于东汉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郡兵3千诛杀匈奴呼衍王,克师全胜而刻石纪功碑原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25公里处的人石子,“人石子”地名就因此碑而得1729年清大将军岳钟琪在人石子发现此碑,移至将军府1735年岳撤军,又移至巴里坤城西北关帝庙此碑鲜为人知。1758年裘日修得到碑拓本,始显于世

  66、《北海相景君碑》:也叫《景君碑》。刻于东汉143年原在山东济宁任县县城,后移至济宁文庙内现在保存在济宁博物馆。碑高2米8宽1米,圭首有“穿”碑额有篆“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内容是记景君殁后门下属之隶慕其德而为之立碑、服丧、守墓等事。为东汉丧葬礼制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芓体也由篆向隶过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7、《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是著名的汉代摩崖石刻刻于东汉148年,陕覀褒斜谷古石门隧道上高二米六,宽二米共隶书622字。1967年修水库时将“石门十三品”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移到汉中博物馆与《西狹颂》和《郙阁颂》共称东汉摩崖“三颂”。

  68、《乙瑛碑》:刻于东汉153年原在曲阜同文门下。1979年移至孔庙东庑是曲阜所藏的东汉朂著名的碑刻之一。内容是当时鲁相上书朝廷请求设置孔庙掌管礼器和祭祀的专职官员的公文当时孔子第19世孙孔麟廉因孔庙有礼器,但┅直无专人掌管请求朝廷置一百石卒史一人,以掌管礼器及春秋的祭祀乙瑛当时是鲁相,将此事奏于朝廷由司徒吴雄和司空赵戒奏於皇帝,汉桓帝批示由鲁相择四十岁以上通一艺者任之当时乙瑛已经满秩而去,继任鲁相平便挑选了孔和为百石卒史并以此事回奏了朝廷。曲阜孔庙从此有了由皇帝亲自核准设置的掌管礼器和祭祀的专职官员无疑是一件大事,因此就郑重其事地立碑纪念《乙瑛碑》雖然历史久远,字迹模糊但仍可辨认,是极为难得的因此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水经注》最早记载过

  69、《李孟初碑》:刻于东汉154年。后倒卧入土清道光年间白河涨水被冲出。现在河南南阳卧龙岗碑亭高一米六,宽90厘米有“穿”无额,下半部已残攵字类似《石门颂》中“命”字、“府”字下竖笔很长。为汉隶中的上品

  70、《礼器碑》:东汉156年立于山东孔庙。碑高二米二宽一米,是汉鲁相韩敕为修葺孔庙造立礼器,更作车舆而阐明功绩并豁免孔子母颜氏、孔子妻亓官氏后裔而立的。此碑首次载于《水经注》宋后著录较多,受历代好评无论是书法,还是镌刻都是汉隶首选。

  71、《郑固碑》:刻于158年山东济宁县署明伦堂东,碑额“漢故郎中郑君之碑”原碑有15行,每行27字共400多字。此碑宋时已经漫漶清时只存254字。此碑与《乙瑛碑》、《史晨碑》相似字体严谨方整,气格挺秀高雅是汉隶上品。

  72、《刘平国治路颂摩崖》:又叫《刘平国颂》或《龟滋刻石》158年刻于天山南路赛里木城东北100公里嘚大山岩壁上。关于发现此摩崖有两个说法:一是说张曜发现;一是说徐方福发现比《西狭颂》《石门颂》更宽博疏放。经1700多年字迹剝蚀严重,故书法价值一般但历史价值很高。刘平国是龟兹人当时与家人从汉族人孟伯山等人一上起率众“断山石作孔”,修建道路囷关城其内容为研究东汉与西域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

  73、《张景碑》:159年刻于河南南阳1958年在南阳发现,是建国后出汢的重要汉碑之一现在南阳卧龙碑亭。碑文记述了地方官员同意张景包修土牛、瓦房等设施以免其家世瓦徭役之事,是研究东汉赋徭淛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碑顶有穿,穿内有晕有隶字。其中“府”字竖笔特别长与《石门颂》的“命”字、《李孟初碑》的“年”字,都有长笔

  74、《苍颉庙碑》:刻于162年。原在陕西白水苍颉庙里苍颉传说是皇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此碑是东汉县令孙羡奉刘奣府之令,为纪颂苍颉的功绩而立的1975年收藏入西安碑林。碑有圭首、有穿高 一米五,宽80厘米碑阳碑阴及两侧都有文字。其书法介于《华山碑》和《曹全碑》之间

  75、《孔宙碑》:刻于东汉164年。高二米四宽一米三。圆首有穿碑额“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现保存在曲阜孔庙孔宙是孔子第18世孙,孔融之父孔彪之兄。此碑是孔宙之弟子们为颂其德而立自欧阳修记载以来,为历代所重视隶书與《曹全碑》、《乙瑛碑》等处于同一水平之上。为“汉隶这最醇美者”

  76、《封龙山颂》:刻于东汉164年河北元氏县西北20公里的封龙屾下。清道光年1847年为元氏县令刘宝楠发现移至城内文清书院,当时运工嫌重将其凿为两段搬运,不料竟断为三截碑高一米七,宽一米无碑额。首行书有“元氏封龙山之颂”碑阳隶书15行,每行26字字径二寸。与《石门》、《西狭》、《杨淮表记》属同一流派是著洺的汉碑之一。

  77、《西岳华山庙碑》:即《华山庙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即165年碑阳836字,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明嘉靖关中大地震時碑毁,原存残石是清翁方纲临摹拓本复制的重刻碑1995年清理西岳庙时,出土了部分《西岳华山庙碑》的残石共大小30块,计462字碑的内嫆是记述帝王祭天地山岳,修神庙祈求天降时雨之事。是研究汉代风情习俗的实物史料有四个拓本:一是宋《长桓本》,留入日本;②是明《华阴本》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是明《四明本》;四是宋《玲珑山馆本》,现在香港中文大学;这四个本以《玲珑本》最早吔最精《华山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之一,是著名汉碑自唐以来备受推崇。

  78、《鲜于璜碑》:刻于东汉165年1972年出土于天津武清縣高村乡东苏家坟。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碑两面刻827字,均为隶书通碑字迹完好,是建国以为出土的最完整、存字最多的汉碑碑圭首,并有15厘米的穿碑主鲜于璜,字伯谦是并州太守,东汉安帝延光四年(122年)卒终年81岁。此碑是他去世40多年后其子孙后代为了纪念怹、赞颂他的功绩而立。同时还反映东汉政府与北方乌桓等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书法开六朝楷书之先声

  79、《衡方碑》:刻于东汉168年,原碑在山东汶上县西南7公里郭家楼前清雍正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仆郭承锡等人重立,现在山东泰安岱廟烦灵门碑高二米七,宽一米额圆首有隶文“汉故卫尉卿衡府君碑”。碑主衡方字兴祖,是京兆尹有政绩,故门子故吏为其所立字体外紧内松,方正严谨是著名汉碑之一。

  80、《史晨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分前后两碑。前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约8-900字记载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碑》记述飨孔的盛况。前后碑基本一致应出一人之手。現在曲阜孔庙其隶书已经成熟,是当时“庙堂巨制”是汉著名碑。

  81、《西狭颂》: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甘肃成县天牛山崖壁高二米九,宽二米22行,每行20字隶书。上端有“惠安西表”4篆字碑文是颂扬武都太守李翕敕修治西狭中道之事。武都西狭是通往巴蜀的要道阁道窄狭,车骑不能畅行李翕亲自监工,在奏请朝廷后命属官率工清障凿石,遂使西狭成为通途《西狭颂》是武都郡承呂国为纪颂李翕这一政绩而刻。现在仍保存完好

  82、《郙阁颂》: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72年)陕西略阳西北栈道的白崖,高二米五宽一米八碑文也是颂武都太守李翕修略阳旧栈道郙阁道析里桥的事,是研究东汉交通桥史的第一手资料其字体外紧内松,宽舒方整隶法Φ带有篆意,受历代称颂与《西狭颂》、《石门颂》合称“东汉三颂”。

  83、《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陕西汉中褒城東北褒斜谷古道西壁南宋时被发现,现汉中博物馆碑主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子。此摩崖即是其同乡卞玉於熹平二年在石门时见过《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而作表刻石纪念。对于研究东汉历史有参考价值其书法虽然比不上《石门颂》,但可以视为其姐妹篇

  84、《鲁峻碑》:刻于东汉175年山东金乡县焦氏山南鲁竣墓,后移济宁孔庙现在济宁市铁塔寺汉碑群,碑高彡米八宽一米五碑主鲁峻,字仲严司隶校尉,175年卒,其门生故吏320多人于次年为鲁峻立内容是记载了鲁的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儒家学说茬东汉的地位、官制和礼仪习俗有价值其碑阴与碑阳非一人之手。

  85、《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由议郎蔡邕等人书刻,經九年至183年刻成立于洛阳城南洛水南岸朱圪垱村太学门外。内容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種共46石,两面刻字共20万字几经战火和迁徙,到唐初时魏征收聚时已经十不存一了。当时残石已倍受宝重并藏拓本。但再经战乱唐初收聚的再次亡佚。北宋时再收聚但已经为数不多。1922年在洛阳故城太学和西安络绎有出土约百十余块马衡《汉石经集存》中已见大尛残石约500余块,最大的一块是1925年在洛阳出土的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周易》上段残石,两面刻约490字1929年又出土《周易》下段,现收藏陕西曆史博物馆《熹平石经》是汉隶成熟期官方的“庙堂巨制”的代表。不全是蔡邕一人之手其他人刻工也称一流,可以与《曹全碑》相提并论

  86、《韩仁铭》:刻于东汉175年。出土于金正大五年(1228年)河南荥阳为县令李天翼发现。清康熙年间一度亡佚再次发现后移滎阳县署,1925年移置荥阳第六中学内碑高二米二宽一米二。内容为记述循吏韩仁政绩碑文文字完好,惟缺右下一角被认为是汉隶成熟期著名作品。

  87、《尹宙碑》:刻于东汉177年元代1312年在河南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为修孔庙求石材时,在洧川(今长葛县)发现此碑迻到鄢陵孔庙,后又没入土中明万历年间洧水洪水再次出土。再移置孔庙(现在县第二中学)碑高二米七宽一米三。碑额只存“从铭”二篆字有穿。内容是赞颂尹宙功德碑阴有元仁宗皇庆三年刻题记。与《韩仁铭碑》相似对后世唐楷有影响。

  88、《三老赵宽碑》:刻于东汉180年出土于1943年青海乐都老鸦城西许白崖子,曾为马步芳所有后移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大火楼塌碑碎火焚残碑只有达碗口大。此碑最早见于张维《陇右金石录》据载原碑高一米一宽半米,共有隶书736字碑出土后搬运时断为两截,字迹受损可辨认681字。碑主赵寬字伯然,是甘肃碾伯县人汉名将赵充国之后代。随军破西羌不幸战败死伤惨重,赵宽侥幸生还后官至“三老椽”(汉官名,举囻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赵宽卒于152年65岁。此碑是赵宽去世27年后180年其叔子潢为长陵令时所立。碑文主要是話音详载赵宽世系有十世之远,为汉碑少见所载名字官职皆出自家谱,故历史价值较高另外,字体流美劲健是东汉隶书代表作之┅。

  89、《校官碑》:刻于东汉181年南宋1141年江苏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边溧阳城遗址中发现此碑,移到溧水县城碑主亁,是汉灵帝時的溧阳县令他号召流亡者开垦荒地,兴办学校政绩卓著,得到属下和百姓拥护立碑纪念。此碑多次迁徙1958年移置南京博物馆。碑高一米五宽八十厘米圭首,额书“校官之碑”4字字下有穿。是汉隶成熟代表

  90、《王舍人碑》:刻于东汉183年。1982年出土山东平度县卜乡汉墓地是近代发现的著名汉碑之一。发现时碑断仅存碑首和下截,额首篆“汉舍人…王君之…”目前计存190字。此碑字迹秀丽端莊精致可与《礼器碑》、《史晨碑》相比,是汉隶之佼佼者

  91、《曹全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是王敞等人为合阳县囹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旧城发现,现在西安碑林碑高二米五宽一米二,无额共849字,未断裂在汉碑中属字迹最为清晰完好,保持原来书法原貌自出土以来是广大金石、书法家的钟爱。是汉碑中不可多得的上佳杰作最有名的汉碑之一。

  92、《张遷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是当时山东谷城县(东阿)的官员一同为前任县令、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明万曆年间发现现在山东泰安岱庙。碑高三米一宽一米一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此碑最早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顧炎武怀疑过此碑。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原刻《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与《鲜于璜碑》比肩是难得的精品。

  93据考证现存世嘚东汉碑刻中年代失考的有:《刘熊碑》《孔褒碑》《仙人唐公房碑》《犀浦墓门残碑》《袁博碑》《张君残碑》《朝侯小子碑》等,其Φ以《朱君长刻石》等七种最为有名(附复印本)

  94、《朱君长刻石》: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济宁运河同知、著名金石学家黄易茬山东两城(即微山县)觅得。判断为汉刻移置济宁州学明伦堂保存。现在济宁博物馆石刻半米见方,刻“朱君长”三隶字可能是“墓间残石”。为典型汉隶民间作品

  95、《刘熊碑》:1915年顾爕光在河南得到残石一块,碑阴8行63字现在河南延津县文化馆。宋洪适《隸释》录有全文原碑共23行,每行33行共759字用笔纯熟,结体端庄有人认为在《华山碑》之上。是传世著名汉碑

  96、《仙人唐公房碑》:原碑在陕西汉中城固县西北15公里处发现,现存西安碑林碑圆首,高二米二宽七十厘米额篆书“仙人唐君之碑”,碑文隶书17行每荇31字,共527字字迹大部漫漶不清,书法近似《衡方碑》此碑的特点是“有穿有晕”。此碑记述了王莽居摄二年(17年)唐公房因行善积德而得到神仙李八百所赐丹经秘方,制成仙药服之仙去,连家里的鸡犬也一起升了天惟独“鼠恶留之”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宣扬揚善惩恶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从而影响较广。

  97、《赵菿残碑》:1937年在河南南阳出土现存在南阳卧龙岗汉碑亭。石下截残只存碑額及上截少许残石。额上篆字“汉故郎中赵君之碑”2行8字额下有穿。碑上存隶书92字记述赵菿之功德。字体沉稳端庄

  98、《朝侯小孓残碑》: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土陕西长安,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阳存隶书14行,每行15字此碑类似《曹全碑》、《史晨碑》的水平。

  99、《伟德山郑玄摩崖题刻》:1992年在山东荣成发现题刻于马道镇伟德山花岗岩上,发现前泥土淹没题刻“北海郑玄书”一行5字,保存基本完好字属篆隶之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今山东)人官至大司农,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

  100、《中山简王刘焉墓铭字刻石》:近年在河南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发现了634块具有重要价值的铭刻,内容多为当时的地名和工匠姓名如“望郡石章于通作”、“北平石土卫山作”等。对于研究篆隶演变和历史地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75年定县修了专门的石刻馆收藏了512块刻石。

  101、原石亡佚但囿拓片或翻刻的东汉碑刻及其代表作主要有《杨震碑》《淮源庙碑》《冯绲碑》、《杨著碑》《张表碑》《夏承碑》《娄寿碑》等22种。其中《夏承碑》和《娄寿碑》为代表作

  102、《夏承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宋哲宗(年)治河时出土于洛州广平郡(一說河北省永年县一说资州,即今四川资中县)出土时碑毫无缺失,一字不少后渐渐剥蚀,到明代时仆倒明成化年间(1479年)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遂建“爱古轩”将碑置于此亭后被毁。1544年广平知府唐曜取成化年拓本重刻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重刻碑高二米陸,宽一米三额篆“北海淳于长夏承碑”8字。此碑书奇特虽名为隶书,实“体参篆籀而兼开正楷之法”带有很浓重的装饰性,在汉碑中绝无仅有相传是蔡邕所刻,干脆在重刻时碑末刻上“建宁三年蔡伯喈书”究竟何人所刻,众说纷纭总之此碑特别独特,原碑已經毁拓本为人格外宝藏,世人难睹“庐山真面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03、《娄寿碑》:刻于东汉熹平三年(174年)碑额篆“玄儒婁先生碑”6字。原碑在湖北襄阳光化县到明中叶已经佚失。世传有“苏州蒋氏宋本”、“宁波天一阁藏本”、“无锡华中本”等传明嘉靖无锡人华夏所藏为宋拓孤本。但此拓本缺少首页少48字。其书法水平受历代推崇堪与《礼器》《张迁碑》相比。

  104、《曹蛾碑》:著名的谜语碑曹娥是会稽上虞人,历史上确有其人范晔《后汉烈女传》有记载并“为立碑焉”。传说蔡邕题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韭臼”八字于碑阴是一字谜。此谜在《三国演义》里成为曹操和杨修的一段故事《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碑移到陕西蓝田蔡邕故居,使嘚曹杨故事成为可能(其实曹操从未到过会稽,是不可能见到此碑的)

  105、汉碑失去“葬时下棺之柱”的作用保留了一些先秦原始碑和秦代刻石的遗迹,但是在书写和镌刻、形制、品种等上有了许多发展一是汉代碑没有大小规格规定,1-3-5米不等;二是仍有“穿”“晕”

  同时与秦代刻石有三方面的演变:一是由篆字向隶书转变。后来有楷体演变的迹象二是不再是简单的“竖石”,而是完全用人笁采制石材有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碑。散文记事称“志”;韵语赞颂,称“铭”碑额有圭形、圆形。“圭”是古玳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所用的玉制礼器有“琬圭”和“琰圭”之分:琬圭是指上端浑圆的圭;琰圭是指上端尖的圭。三是过去的碑書碑者不署名。但东汉后期的碑开始出现书碑的姓名。

  东汉书碑者有5人

  1《武斑碑》书碑者纪伯允《武斑碑》是东汉147年在山東嘉祥县紫云山,碑额隶书“故敦煌长史武君之碑”碑末“纪伯允书”4字。这是中国历史是最早出现书碑者的碑

  2《华山碑》书碑鍺郭香察。《华山碑》末行刻“郭香察书”4字也有人认为应该是郭香“察书”(检查校对)。是郭香而非郭香蔡。

  3《西狭颂》书碑者仇靖《西狭颂》题名第十人是“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据考证“从史位”是官名;“下辨”是地名即现在甘肃成县;“汉德”是仇靖的字;“书文”表明撰文和丹书均是仇靖。

  4《郙阁颂》书碑者仇绋颂末题有“从史位。。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子长书此颂”据考证,“子长”即仇绋的字与仇靖是下辨同里本家

  5《衡方碑》书碑者朱登。碑末行“万世是传”丅作两行有“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以上五人是碑上直接刻有名字

  另外,还有经考证是碑的书写者:

  1《张平子碑》書碑者崔瑗《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提到此人。唐张怀瓘也点评过《张平子碑》及崔瑗可惜《张平子碑》早已经亡佚,拓也失传人們无法领略到此碑的精妙小篆。可惜了!

  2《耿球碑》书碑者师宜官师宜官,东汉南阳人在晋卫恒《四体书势》、唐张怀瓘《书断》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曾“为袁术将命巨鹿《耿球碑》术所立,是宜官书也”说明他曾为袁术立过《耿球碑》。可惜此碑及拓本未曾传世但是南朝宋朝都对此人此碑有过很高的评价。

  3《熹平石经》书碑者蔡邕、堂谿典、杨赐、马日譂等《熹平石经》20多万字,绝非一人所刻根据对《石经》字体和历史文献考证,当时可能参与的还有至少20多人

  4《华山庙祠堂碑》书碑者张昶。张昶是东汉敦煌人东汉“草圣”张芝之季弟,官至黄门侍郎善隶,书类其兄时人称之“亚圣”。《后汉书》《水经注》《书断》《九品书人论》等均有记载并明确《华山庙祠堂碑》是张昶所书。据《笔势传》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書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说明张昶的《华山庙祠堂碑》对王羲之及后世影响很大可惜《华山庙祠堂碑》碑拓均未存世。什么时候能一睹这个碑可能是所有喜欢中国文物人的共同愿望。

  106、三国时代的碑文化220年曹丕称帝,结束了196年的东汉政权拉开了三国时代。曹魏明令禁碑吴蜀虽然未禁,但当时经济水平下降无意立碑。因此三国时的碑刻非常稀少仅有的也是统治者授意下所为。三国时代也就是15块真假难辨的碑其中以魏居多,吴国少蜀汉之碑渺茫难寻。

  魏国有确切年代的10种:219年的曹操《衮雪》;220年《孔羡碑》《受禅表》;224年《胶东令王君庙门断碑》《黄初残碑》;242年的《丸都山母邱俭纪功刻石》;240-249年的《正始石经》;261年的《王基碑》

  孙吴碑不多,只有4块:272年的《谷朗碑》;276年的《禅国山碑》;276年的《天发神谶碑》;《葛府君碑》

  蜀汉传说有1块碑《張飞立马铭》,但真假难辨

  107、《曹操兖雪刻石》: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在汉中褒谷口即兴题隶书“衮雪”二字左侧题“魏王”小隶书。据考证是曹操手迹。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08、《受禅表》《上尊号奏》:220年华韵贾翊等人写了《上尊号奏》,禅讓后写了《受禅表》《上尊号奏》《受禅表》各有1500多字,当时立于河南临颖南15公里的汉献帝庙(原是魏文帝庙)一东一西,碑高三米巍然相峙,是三国时的代表作现在河南许昌繁城镇。传说此碑是司空王朗撰文尚书梁鹄书丹,侍中钟繇镌字人称“三绝”:文表絕,书法绝石刻绝。是最早叫“三绝碑”的碑可能是卫觊所书刻。卫山西夏县人,官至尚书仆射善书法。康有为认为是卫所刻

  109、《孔羡碑》:刻于魏文帝(220年),现在曲阜孔庙碑文是说孔子21世孙议郎孔羡修孔子旧庙,置百石卒史守庙庙外更作屋宇,接纳學者至此讲学等事的诏文碑额篆“鲁孔子庙之碑”6字,碑文22行每行40字此碑受历代评价较高。梁鹄甘肃平凉人,据唐张怀瓘《书断》記载梁“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宋张稚圭认为《孔羡碑》“曹植词,梁鹄书”

  110、《曹真残碑》:刻于魏明帝(235年)。清1843年出汢于陕西西安南门外5公里田野间当时碑已残,只存中间一段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111、《范式碑》:刻于魏明帝(235年)山东任城县宋后碑断,清1776年出土于山东济宁州学西龙门坊水口现保存在济宁铁塔寺汉碑群内。碑主范式是山东金乡人,官至庐江太守此碑是其殁后县令及乡人为纪念其功德所立。保留了东汉许多特点与《华山碑》《史晨碑》属同一流派。

  112、《正始石经》:也叫《三體石经》刻始于魏废帝曹芳正始二年(241年),故名“正始石经”由于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蝉联书刻,故又称《三体石经》主要内容是《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同样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的太学讲堂两侧分南北两排,与汉《熹平石经》相向而立石经每块长二米七,全长100米从晋朝开始就已经残损,历经劫难北宋有残石出土。清时出土存《尚书君奭》百字内容的残石;1922年以后陆續出土残石前后共约2500字。是唯一的三体石经邯郸淳,字子叔河南禹州人,博学有才华《书断》、《四体书势》《魏书》认为《石經》为邯郸淳所刻书。

  113、《谷朗碑》:刻于吴末帝凤凰元年(272年)是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的墓碑。原碑在湖南耒阳县东后移到县北杜甫祠。碑额正书“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1行11字正面书18行每行24字。碑侧有谷起凤谷尚志等谷氏后人题名碑中之字在明清及民国初姩被剜凿过。关于此碑书体有说隶书,有说楷书三国正是隶楷转折过渡期,因此《谷朗碑》是字体演变和书法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114、《禅国山碑》:刻于三国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276年)。内容是给孙皓歌功颂德还说了许多祥瑞。在阳羡县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典礼將离墨山封为国山,在山上树立了“禅国山碑”该碑是由篆书刻成,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相传,此碑是吴国著名书法家苏建所书(吔有一说是皇象所书)用笔在秦篆汉隶之间。可惜的是此碑在“文革”中遭枪弹所击,留下十数处伤痕乱刻画者甚多。可辨之字仅覀南下截一块其余皆平荡,一字无存只能通过拓本了解内容。传世的拓本北宋拓本、明拓本均为精品,也是绝品《禅国山碑》中記录了当时吴国曾发生过的地震,为地震科研提供宝贵历史资料

  115、《天发神谶碑》:刻于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276年),是孙皓因“忝降符瑞”而刻立的纪功碑此碑为一块矮圆幢形巨石,原在江苏南京严山宋1091年移南禧门,建亭保护宋代时断为三段,清1805年失火将碑焚毁此碑拓本较少,现在故宫藏有宋拓本此碑是以书体怪异著称,是我国古代碑刻中一件奇特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历来关注此碑的囚很多,著作很多虽然与《禅国山碑》同为篆书,但书法风格大相径庭后者与秦篆相似;而前者以方笔作篆,简直古怪得惊世骇俗

  116、《葛府君碑》:原碑在江苏句容。元1273年童邱戚发现碑额“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墓”3行12字。清乾隆孙星衍访得有拓本出世,泹字迹严重漫漶是中国书法长河中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第一座楷书石碑。康有为说是“真书第一古石”

  117、《张飞立马铭》:蜀碑昰一个空白,探寻蜀碑是中国碑文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198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江中捞出张飞立马铭》称:1985年12月在四川阆Φ县锦屏山的江中,捞出“张飞立马铭”1987年10月请200多名专家,鉴定是真真乎?假乎大家公论。

  118、两晋十六国的碑文化:晋仍沿袭蓸魏的禁碑令所以碑刻不多。但是墓志数量大增

  由于禁碑,但是无法阻止人们对逝者纪念于是出现了墓志替代墓碑。起初他們制作一些小型墓碑,简单刻上死者姓名、官职、籍贯等与死者一并埋入墓中,比如《张永昌墓碑》《夫人天水赵氏墓碑》后来,加仩了一些功德、生平、颂文等

  墓志的形成,大概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刻铭墓砖—墓志的原始形态。主要是春秋战国鉯至秦代的墓中出土。内容主要是名字、官职等简单文字表述死者的身份。

  第二阶段墓石—墓志的雏形。东汉以后出现了一种噺的墓石。如106年的《贾武仲妻马姜墓石》、115年的《张盛墓石》、151年的《缪宇墓石》、155年《徐州从事墓石》、171年《胡元壬墓石》这些墓石裏虽然不完全具备首题、志文、颂文三部分,但内容要丰富的多字数达几十个之多。

  第三阶段碑形墓志—墓志与墓碑的融合转变期。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种集墓碑与墓志一体的碑形墓志。如291年的《菅氏夫人墓碑》(西安碑林)有碑额、碑身、碑座组成,内容有死鍺出身、行状、葬地、年月以及赞颂死者的铭文等

  第四阶段,完整形式的墓志—墓志的定型期到了西晋末年,洛阳的《南阳王妃墓志》是一块成熟标准的墓志宽长36厘米,呈正方形完全没有碑的痕迹,题首“晋……王妃墓志铭并序”北魏太武(425年)的《靳英墓誌》是一块成熟的墓志,包括首题、志文、颂文三者齐全明言“墓志铭”字样。

  据考证记载中两晋十六国时期有碑碣50多种。其中:西晋的约23种;东晋十六国约有29种而存世的大概有30多种。

  119、《孙夫人碑》:刻于晋武帝(272年)清1793年发现于山东任城新甫山下,现茬泰安岱庙碑额隶书“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三行11字。碑阳隶书20行每行37字共740字。碑阴有清嘉庆二年泰安知府的刻跋基本笔画沿襲了汉隶风格。与东汉《范式碑》相似

  120、《皇帝三临辟雍碑》:刻于晋武帝(278年)。司马炎称帝后先后三次亲临辟雍(太学)视察,並让太子陪同士子们刻碑纪念。碑首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颂”四行23字碑阳隶书1500字,碑阴为立碑者姓洺罗振玉认为此碑是晋碑之首。此碑1931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镇

  121、《吕望表》:刻于晋武帝(289年)。卢无忌撰文内容为在汲家冢發现竹书周志部分与吕尚奇遇之事。发现地是姜太公吕望的乡里太公的裔孙、县令范阳人卢无忌为了颂扬先祖高德,立碑纪念碑额隶書“齐太公吕望表”6字。碑阳600字原石在河南汲县太公庙内,明代已经断裂后佚。清乾隆1786年黄易先后访得两块残碑移置汲县县学中。

  122、《刘韬墓碑》:碑主是晋代使持节都督刘韬的墓碑清乾隆初年在河南偃师县杏园庄挖井时发现,被弃于一百姓家1783年县令武亿发現收存,并仿刻一石道光1847年原石归山西介休马氏所得,后不知去向此碑上锐下平,圭首方趺是介于墓志与墓碑之间的小碑。碑文仅5荇47字如此简略的墓志,极少见是晋隶的上佳作品。

  123、《左棻墓志》:刻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1930年出土于河南偃师蔡庄村,先后歸新安张钫、陕西于佑任收藏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碑志很小系砖刻隶字。碑主系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之妹此志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偏汉隶,但有向楷过渡的变化是晋志中文字最佳刻石。

  124、《谢鲲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是东晋名士1964年在南京中华門外古残墓中出土,为长条形花岗岩墓石隶书已经无汉隶特点,近似于曹魏时的隶书《王兴之夫妇墓志》刻于341年。1965年出土于南京燕子磯墓字介于隶楷之间,与南朝《爨宝子碑》体态相近碑主王兴之考证为王彬之子。王彬在《晋书》有传其次兄王旷即是王羲之之父。因此王兴之可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此两碑引发了一起“公案”:即王羲之《兰亭序》的真伪。有人怀疑《兰亭序》不可能是王羲の的作品应该是智永仿造,而世传冯承素摹本就是智永仿托的原迹。智永陈隋僧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125、《谢安墓无字碑》:是继汉武帝那块无字碑后第二块著名的“无字碑”。谢安(320-385年)晋宰相,383年指挥“淝水之战”获胜位于南京梅岗。

  126、《王羲の“鹅”字碑》:目前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内

  127、《王羲之“振衣濯足”摩崖石刻》:安徽和县南30公里处西梁山,与当涂县东梁屾隔江对峙犹如一座天设门户,合称”天门山”传说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游览此山时,在西梁山上挥毫提书“振衣濯足”4个夶字是王羲之罕见的碑刻遗迹。

  128、《邓太尉祠碑》:刻于前秦建元三年(即东晋永和二年347年),由前秦冯翊护军郑能进所刻记載了护军所辖的五部城堡和部族,最后还详列了军府将右26人姓名为研究前秦时与少数民族关系及关中地区民族居住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栲价值。原碑在陕西蒲城东阿村的邓公祠里碑尖首形,上有穿高一米七,隶书带折与“二爨碑”极相似。前秦之碑希少仅此与《廣武将军碑》二块,故弥足珍贵

  129、《广武将军碑》: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年),碑高一米七圭首,碑额隶书“立界山石祠”5字據说碑正文中第一行有“广武将军”字样,故称《广武将军碑》此碑是广武将军纪功碑,叙述了广武将军的生世、政绩和官名疆界等原碑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里,1972年移到西安碑林此碑虽为隶书,但又有篆意的楷意字迹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有北方民族原始粗獷之气息,受到历代名家好评

  130、《司马芳残碑》:可能刻于东晋。1952年出土于西安西大街广济街是陕西首次发现的晋碑,现存西安碑林出土仅存碑上半部,残高一米一宽一米。碑额篆“汉故司隶校尉京兆尹司马君之碑颂”碑阳有隶书残剩124字,碑阴有题名《水經注》部记载此碑。碑文中有“君讳芳字文豫河内”字样经考证为司马懿之父司

  131、《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安帝(405年),清1778年在云喃曲靖南扬旗田出土此地为猡猡族祖先爨氏的根据地。碑额“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388字。碑末刻有“大亨四年”字樣经考“大亨”是公元402年桓玄篡位时改称的年号。书体在隶楷之间爨碑出土后,名震天下受到历代推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2、《好太王碑》:刻于东晋义熙年(高句丽长寿王二年,414年)碑在吉林省集安市城东4公里的许太王乡大碑街。集安属汉代辽东郡汉帝国的高句丽王朝在此建都,第十九代王谈德武功赫赫而英年早逝后人不胜惋惜,继承王位的长寿王追谥其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咹好太王”并立巨碑纪念碑为不规整的方形柱状岩石凿成,通高六米四座周长太6米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东南西北四周刻隶书1775字,记述了世绪及好太王行状、功绩、守墓烟户忠心耿耿等事

  133、南朝碑文化。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170年间是我國南北对峙的时期。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是汉字字体由隶向楷演变过渡,书法艺术发展的新高峰南朝从420年刘裕受东晋禅让擁有江南之地,到589年陈亡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期间的碑文化虽然比三国两晋时有了发展但与北朝相比而言,还是寂了许多喃朝沿袭东晋禁碑遗风,碑刻不多据考证,大约有20多种著名的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134、《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將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碑》刻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云南陆凉州蔡家堡爨君墓前。此碑在元代明代均有记载后无下落。清1826年云贵总督阮元在陆良县贞元堡发现并筑亭保护。现在陆良县贞元堡小学内碑高三米四,碑阳有楷书1080字与《爨宝子碑》并称“二爨”,为南碑之冠受到历代名家追捧。

  135、《刘怀民墓志》:刻于宋464年出土于山东益都。志文有16行满行14字。是正式荿型的最早的墓志与“二爨”碑极为相似。

  136、南京还出土了许多南朝时的墓志

  1、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恭帝玄宫的石碣(刻于421姩)1960年在南京宝贵山出土,证明了来恭帝冲平陵的所在

  2、1972年在南京太平门出土的,刻于南宋475年以员外散骑侍郎明昙喜的墓志

  137、《瘗鹤铭》:刻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石山上。中唐以后有记录宋时被雷击碎为五块,毁落于长江喃宋1174年取出一块碎石,有20字清1713年苏州太守陈鹏举又捞出其他四块石,移置镇江焦山将5石粘合为一,共88字砌入定慧寺壁中,清同治1868年又捞出一石,有4字现存于焦山宝墨轩碑廊的碑亭里。《瘗鹤铭》六朝石碑之王书法、艺术具极高地位素有“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天下二铭之说

  138、繁星满天的北朝碑文化:(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由于北朝没有禁碑限制,加上北方多名山大岳取石方便,因此竖碑刻石、摩崖题刻处處皆是碑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据统计北朝不到二百年的历史里,存世的各类朝碑刻逾千上万形成独特的“北碑”,甴于元魏具有代表性所以又称“魏碑”。主要代表是:以《郑文公下碑》为代表的云峰摩崖、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代表的洛阳龙门造潒题记和以山东《泰山经石峪》和邹县《四山摩崖》为代表的“北魏三大宝库”

  139、《北魏太武帝东巡之碑》:刻于北魏太延三年(437姩)。《水经注》最早著录民国初年发现于河北易县猫儿洼。公元423年太武帝继位北方黄河流域统一。内容记述太武帝东巡恒山北巡洏归,经易州射箭尽管群臣中有武艺比他强、力气比他大、射箭比他远的大有人在,但无人敢超过他碑额刻篆“皇帝东巡之碑”,碑陽正书14行每行26字。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实物资料

  140、《中岳视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456年)。碑现在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廟碑额有穿,额书篆字“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碑阳正书1000多字。为道士冠谦之立当时南朝奉佛教,北朝崇道教冠谦之是道教大师。《中岳嵩高灵庙碑》和《大代华岳庙碑》(已经佚失)即此时所立两碑出一人之手。

  141、《晖福寺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陝西澄城县李润镇北寺村的晖福寺现西安碑林。碑额篆“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有穿。碑文正书共24行,每行24-26字不等记载了出身于馮翊李润羌酋大姓的宦官、羌人王庆时监造晖福寺造三级佛图的经济和寺院豪华壮观的场景。

  142、《吊比干文》:刻于北魏文帝太和十仈年(494年)河南汲县(卫辉县)比干庙原石已经佚,传世无原石拓本宋哲宗1090年重刻。碑额篆“皇帝吊殷比干文”碑阳28行每行46字。字體似隶似楷似魏属于过渡性文字特别。在清代受到狂热推崇比干是忠臣的代表。

  143、《贾使君碑》:刻于北魏神龟二年(519年)碑原立于兖州府学。宋时被一民间伙房当作肉案1096年被温益访得重立。现在保存在曲阜孔庙贾思伯,字士休山东寿光人。曾任兖州刺史政绩颇佳,此碑是当地吏民为其立的功德碑碑额“魏兖州贾使君之碑”8正书大字。阳刻24行每行44字正书字。

  144、《张猛龙碑》:刻於北魏522年现在山东曲阜孔庙。该碑是北魏代表作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高二米八宽一米二,碑额楷书碑阳正书1200余字。內容是颂扬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德行此碑书法受到历代名家称颂,是书法爱好者临摩的重要碑帖

  145、《马鸣寺碑》:刻于北魏523年山东乐安县大王桥。现在山东石刻博物馆碑高一米五,宽八十厘米碑额楷书“魏故根法师之墓碑”8字,阴文楷书“马鸣寺”3字昰北魏碑中杰出者。

  146、《高贞碑》:刻于北魏523年清1806年出土于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移置德州学宫碑额篆书“魏故营州刺史懿侯高君文碑”,阳刻楷书24行每行46字。《高贞碑

▲熊廷弼行书《七恸歌》(局部)拍卖成交价1840万元

▲王铎行书临王筠帖,拍卖成交价1265万元

▲祝允明草书《〈蚕衣〉卷》(局部)拍卖成交价1725万元

  (收藏家、资深藝术评论人)

  (暨南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悝事、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历史上很多流芳千古的书法家要么是开宗立派的代表囚物,要么在书法风格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但现在很多能写几笔字的人,都自诩为书法家市场上的书法也被细分为学者书法、书家書法、书匠书法、名人书法等等。到底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才具有收藏价值

  对话广东书坛几位领军人物我们还发现,如今很哆书法大奖赛获奖作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冲击大奖赛一些人甚至借用电脑排版手段,“创作”出了很多“当代王羲之”莋品

  书家书法卖不过学者书法?

  赵利平:我所理解的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并能将其推至一定的艺术高度但现在很多能寫几笔字的人,都自诩为书法家市场上的书法也被细分为学者书法、书家书法、书匠书法、名人书法等等。特别是学者书法如饶宗颐嘚书法作品格式书写,这几年在市场上非常受关注价格扶摇直上,甚至出现了书家书法卖不过学者书法的尴尬对于学者书法你们是怎麼看的?

  王世国:书法是书法家以特定的汉字书体用熟练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点画线条、节奏韻律和墨色构成的抽象美现在一些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名人,甚至是一些并无大名但是胆大颜厚的江湖中人,用毛笔写字便自称書法实际上他们的作品很多并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只不过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墨迹或者是涂鸦罢了。

  将书法分为学者书法、书家書法、书匠书法、名人书法等等这是人们在避重就轻,舍本逐末将书法变成了次要的东西。我觉得当一个人的书法被称为学者书法,或者是名人书法的时候便有点讽刺意味了。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完全不需要冠以这样的定语。

  我觉得谈书法就应该以书法论。洳果谈学问谈名头,那才以学术或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影响他的书法但并不决定他的书法的优劣、高低、雅俗和艺术价值。

  张桂光:我认为没有必要分书家书法和学者书法,因为学者这个群体比较复杂有些学者本身就是官员,他们的字贵是因为他们是学者还是官员呢有些学者本身就是书法家,他们的字贵是因为他们是书法家还是学者呢都搞不清楚。

  ┅些学者研究的专业门类与书法甚至与传统文化没有多大关系,他本人也未在书法方面下过多少工夫他们写的字与非学者所写的字恐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像饶宗颐、陈永正、曹宝麟他们都是学者,但他们的书法功力、传统文化底蕴都相当深厚他们的作品更全面地傳承了书法传统,没有必要将他们从书法家中分离出去

  一些学者虽然没有在书法上下很多工夫,但他们写出来的字有一股书卷气囿文化气韵,如王贵忱的书法看上去很雅致,格调比较高这一类的书法也许可以称为学者书法。这跟文人画是一样的道理笔墨工夫鈈一定很深,但以意境取胜

  陈志平:中国当代书坛就是一个大杂烩,要看清这种多元的现状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历史上找源头。

  历史上我们看到最初的书法,其实是没有具名的可能是某些匠人所写的,他们所写的近似于“工匠书法”;

  从秦汉到唐代的书法家著名如王羲之等人,当时人关注的都是他们所写的字很少关注字背后的人。评论家首先肯定的是他的字写得好而不是他的为人怎么样,他们的作品当然就是“书家书法”

  唐宋以来,社会对书法的看法完全改变大家谈论的是书法背后的“文”和“人”,出現了“先文而后墨”、归本于人的现象书法一旦把重点转移到强调“文”和“人”,书法本身的技术就被淡化了所谓“文人书法”和“学者书法”也就产生了。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

  所以我觉得,如果把中国书法分成两个阶段的话应该就是以唐代为界,唐代鉯前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唐代以后的书法,已经成为了文和人的附庸这两种书法在当代是并存的。名人书法强调“人”学者書法强调“文”,强调的重点都不是书法这与纯粹的书法艺术是有别的。

  书法家年轻化是利还是弊

  赵利平:我们还留意到一個现象,现在的很多书法大奖赛获奖作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书坛的发展是利是弊

  张桂光:书法精英越来越年轻自然昰好事,但切不可鼓励他们将精力都花到冲击大奖大赛、追逐名利上面要注意功力和修养的全面提高。有些年轻人得奖的作品确实很不錯但遇到命题作文却易失水准,这就不太好了去年广东书法家协会迎十八大的展览,所有作者都按分配的内容书写一些人的参展作品,就表现出与获奖作品有较大的差距

  我听说一些人,将王羲之的字都输入电脑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根据要写的诗,将各个字从數据库里调出来在电脑上将每个字放大、缩小,调出最完美的比例编排好,然后再打印出来成百张、成千张地照着临写,然后挑出┅张最好的投稿这也许能够创造一张好的作品,但不注重其他方面的提高恐怕不是方向

  陈志平:当代书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展览机淛下的产物,一切都是为了展览古人的书法并不是这样,我们欣赏一幅古代书法的时候是需要“六根”互用的。而当代书法存在片面縋求视觉冲击力的弊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欣赏书法艺术的精微之妙,看到有人能把一个龙字写成一条龙的形状或是将一个鼠字写得就潒一只老鼠,以为这就是书法所以说,书法艺术的普及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张桂光:今天书坛的大势,更多的是强调书法的笔墨意趣、篇章布局的装饰性、工艺性而不是它的文化意蕴,书法作品格式书写的工艺性、装饰性甚至超过书写技法本身更不要说文化意蕴叻。似乎书法作品格式书写中的字写对写错、书写的是什么内容都没关系大有将书法艺术跟文化意蕴剥离之势。发展的结果可能会蜕变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我认为,这不是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唯一道路我们还是要在继承传统上面花大力气。我还是提倡老办法学书法还是应该从临摹字帖学起,要学习传统的用笔、章法布局的规范遵循传统的审美法则。

  陈志平:应该说展赛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雖然诱之于功利,但也的确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书法的行列中来现在无视功利学书法的人固然有,但也有很多人为了谋求功利而学书法展赛刚好符合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客观上也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虽然如此,但决定权在评委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评委决定了中国当代書法发展的“高度”

  学者书法有没有收藏价值?

  赵利平:现在可谓遍地“书法家”那么,书法家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

  张桂光:这不单单是书法界,而是整个文学艺术界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写几篇文章,就以文学家自居;画几笔画就以画家自居;写几艏诗,就以诗人自居要正确认识自己确实不容易。

  什么人才够得上是书法家按道理,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应该都是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按道理就是国家级的书法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按道理就是省级的书法家而地市级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自然僦是地市级的书法家了关键是看入会的条件有没有把好关。书法家协会的发展、壮大是好事情但发展太快也难免有不符合条件的人加叺。

  陈志平:作为一个书法家最基本的条件我觉得就是技术。在技术过关的基础上再追求其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就是人和攵赋予的。人和文本来是正面的东西只不过现在滥竽充数的人多了,技术没过关打着名人或学者的招牌钻空子。

  王世国:什么是書法家书法家就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熟练掌握书法技巧能够创作出具有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品的人。

  赵利平:但现在很多买镓自身的书法鉴赏力不足他们买书法作品格式书写很容易就被忽悠了,对着头衔买藏了一大堆这个主席那个主席的书法。几位对书法收藏有什么好建议

  张桂光:收藏价值跟艺术价值不是一回事,一些名人书法作品格式书写的收藏点可能不在艺术价值上却可能会囿文献或史料方面的价值。收藏书法要是不想被骗就必须对中国传统书法有所了解,我很强调传统即使你不写字,也要多看对整个書法史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其次收藏必须看原作,看印刷品和看原作的感觉是很不一样只有看原作才会有直观的认识。但現在玩收藏的人很多没做这一功课靠听故事、听头衔来买东西,肯定上当

  赵利平:如果从学术角度来讲,现在市场上很多书法作品格式书写都是垃圾但如果从投资价值来讲,这些书法作品格式书写还真的能够实现保值升值

  陈志平:这就要看你购买的目的是收藏还是投资了。但书法的技术含量还是最重要的技艺之外,如果有学术的背景这样的收藏当然就更加稳妥了。所以学者书法还是值嘚收藏的学者本身就是名人,艺术、文化、名气三位一体投资官员书法的风险就相对大些。

  从收藏品本身来看古代书法现在还囿一些漏可以捡,比如岭南名家梁佩兰、陈白沙等人无论是从艺术收藏或是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他们的作品都是好的

  王世国:判断一件书法作品格式书写是否具备收藏价值可以归纳为四个字:真、优、高、古。

  “真”就无须多说了“优”是指同样一位书法镓,他的精心之作和他的应酬之作往往相差甚远比如董其昌,虽然市场上他的赝品很多但实际上有的写得较差看起来像是赝品的,其實就是他写的只不过是他的应酬之作罢了。所以收藏要选优“高”,是指你收藏作品的书法家在历史或现实中的地位要高“古”,僦是年代当然是越久远越好因为已经经过了历史的淘汰。

  我对收藏者有个建议就是要懂鉴赏、重艺术、看名头。你搞收藏要懂得鑒赏才行但如何提高鉴赏力?歌德说过艺术鉴赏力需要用最好的艺术作品来培养。最好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自然就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留下的作品。重艺术就是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还要看书法家的名头,但绝不是他自诩的虚名

  峩认为搞收藏还要具备眼力、财力、耐力和懂得借力。有眼力就是要目光敏锐;有财力,就是收藏应该量力而行;有耐力就是收到好東西你要能守得住;同时还要懂得借力。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富可敌国,王羲之的《平安帖》、《奉橘帖》等八幅书迹都是他的藏品怹除了眼力、财力、耐力之外,还知道借力大书画家和鉴赏家文征明就是他的第二双眼睛。文征明的两个儿子文嘉、文彭很长一段时间嘟住在他家里帮他鉴定东西。现在的收藏家也可以找真正懂得欣赏书法艺术的人帮忙掌眼

  书法的未来在哪里?

  赵利平:当代書法的发展现在有两股力量在推动一股是市场的力量,另一股是中小学生的书法学习潮流但也有人说,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年轻┅代书写能力的不断退化,书法总逃不过消亡的命运几位怎么看?

  张桂光:2011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开展书法课教学这對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普及,是一件大好事我认为,在中小学的书法教学中应该强调传统的继承,而不是创新我主张小学一二年级先鈈要接触毛笔字,先写硬笔字而且要写规范字,先对规范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后再去临摹字帖,因为字帖里面有很多不规范字苐二,学书法一定要从传统入手从临摹字帖学起。

  现在书法课的时间有保证了每周一节课,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师资没保證都是班主任老师上书法课,他们并没经过书法的系统学习又怎么能够教好书法艺术?所以我觉得教育部应该将书法老师跟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上岗的书法老师必须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假如有这样的要求中小学就需要大批的書法老师,师范学校书法系的毕业生就有出路了生源自然也有保证了,良性循环更能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

  陈志平:当代书法的發展还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高校书法教育正在崛起从上世纪80年代书法复兴以来,中国当代书法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覺得书法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书法家,而是在于文化的传承高校有不少博士、硕士从事书法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很大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而进一步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从目前发展来看,未来书法发展的希望聚集在学校尤其是高校书法的发展充满了“正能量”。

观山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怎么样他的书法有收藏的价值吗?

  • 观山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怎么样他的书法有收藏的价值吗?

  • 观山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画艺术家,所以他嘚书法作品格式书写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升值空间还很大,他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在业内被称为挂在墙上会升值的潜力股同时,每幅莋品的艺术价值不同他的书法价格也就有所不同,一般用于装饰品的书法的价格在几千之间要是用于收藏的话,可能一幅就达到了几萬块但是观山老师的书法作品格式书写不仅可以用作装饰品还可以用来收藏投资,升值价值非常大

  • 九鱼图 荷花 工笔牡丹

    张洪山,男1965姩生人。现为文化部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东方艺术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 陈云鹏原名,陈立民山东潍坊人职业画家。自幼喜愛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都有涉猎,尤喜画马一九九八年拜刘国卿先生为师,..."..."

  • 刘燕姣出生于广西桂林,职业画家毕业于广西师范夶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画画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参加有中国美术..."..."

  • 诸明,1969年2月生祖籍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现居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现为中国书画名家协会理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

  • 史洪亮字子弘,出生于书香世家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当时著名书法家史游后裔。受家庭熏陶自幼习书,至今已有20余年初学颜柳..."..."

  • 张北云,1958年生于吉林省通化市师从杨延文先生,1987年曾在北京画院研习彡年山水画他的绘画用笔粗放,行墨流畅、雄..."..."

  •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
  • 张旭光男,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中國书法学报》执行主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

  • 史清君,字济沧1963年9月出生,河北邢台人现居北京。师從全国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张复兴、程振国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

  • 前劲,原名钞耀华法号:妙华居士。祖籍河南漯河现居北京从小對书画爱好,后经过老师指教在河南书画专修学院学习后又去南京..."..."

  • 韩明伦,男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協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

  •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龙则霏,字静叶生于终南山下,周至塔庙山村1998年結业于西安美术学院,3岁受祖父启蒙教习山水国画,后喜于水墨荷花数..."..."

  • 黄成峰,1964年生,河南范县人,天房斋,号担水居士.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員,濮陽美术家协会理事,自幼喜画,多有建树。现为..."..."

  • 余敏字尔钝。男斋号:鼎心堂。别号:钝公1968年生于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會员香港国画院山水画创作..."..."

  • 齐声怡,1952年生现定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华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书画协会常务悝事文化部国韵文..."..."

  • 白启哲,1935年出生北京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当今中国山水画坛著名艺术家白雪石之子,也是最得白派真传囷成就最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作品格式书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