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喜事带着宝宝去参加不知道是喜事还是白事。因为没有看见白布和红布。

当前位置: >
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湖洋卷
时间:&&来源:文体新局&&作者:文体新局 &&字体显示:
&&&阅读:27650 次
1、弥勒佛轶事
传说弥勒佛是在唐代时,西峰寺出世,他的性情和善可亲,在他未成佛前,时常喜欢开玩笑,可以说是与民同乐,有苦不觉苦,有甜人家尝,所以人缘特好,大家不仅不讨厌他,而且喜欢他敬重他,遇有心事或苦恼,总要对他唠叨一番,上几柱香嗑几个响头,以求排解,求得平安顺畅,万事胜意。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耽误春种了,村民们心急如焚。这时候,天空作美下起大雨,大家赶紧翻犁耙田,忙着插秧,生怕误了农时没有收成,见到秧田青秧疯长,没有人手,不少人家唉声叹气。
弥勒佛知道此事,手提两只布鞋,天天到各村帮助插秧。说来奇怪,他插的秧直、快、牢,插后立即绿油油一片,他一个人顶得了百个人,不下几天,全乡的秧都插播了,只有仙溪的几户村民因秧苗不够,正在四处求讨呢。一日,弥勒佛手提鞋子,肩担秧苗来到仙溪,大伙十分高兴,可只一担秧远远不够,只见他不紧不慢放下担子,一丘丘、一捆一捆地投放秧苗,担子里的秧苗不见减少,层层梯田全都放上秧捆后,弥勒佛问:“够了吗?”村民们高兴地说:“秧苗够了!”于是,筐里的秧捆一扎不剩,不多不少刚刚好。
散完秧苗,弥勒佛又帮助插秧。他在田埂上行走时,看见几个小青年插秧很快,却很马虎,田水一波动,秧苗就倒在水面上。时近黄昏,眼见马上就要完工了,弥勒佛洗了一下脚穿上鞋子,坐在田埂上看着小青年插秧,他不时发话指点,差点儿没有下去手把手教呢。小青年们听到他唠叨,心里来气。为了教训一下小青年们,弥勒佛说:“剩那半丘田,你们若能半个时辰插完,我晚上办酒席犒劳大家。”小青年们见日头还长,人又多,不消一刻钟就能插好,便齐声说:“好,谁输谁请!”说完他们手快步疾飞似的大干起来。
弥勒佛坐在一旁观看。一会儿,他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两脚一翘把鞋子蹬落田中。说来奇怪,两只鞋子立即变成两条鲤鱼在田中活蹦乱跳,大家一看忙了阵脚,不顾一切争相前来捕捉鲤鱼,只见田里插的秧东歪西倒,有一个青年对准鲤鱼双手俯身一按,不但没捉着,反而跌了个落泥鸡似的,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样折腾了很久,忽然鲤鱼不见了。此时,太阳下山了,天也晚了。小青年们才记起打赌的事,回头一看水田乱七八糟,他们只好拔去重来,可天暗又看不见,只好站着干瞪眼。弥勒佛见此笑嘻嘻地说:“怎么样,明天再插吧,今天谁输了?”小青年们垂头丧气地认输,说是办宴席请他,弥勒佛说:“吃请就不必了。我说年青人办事一要专心,二要精心,三不要贪心。希望你们从捉鲤鱼中总结教训,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说完,他提着鞋子,腆着凸肚,乐呵呵笑嘻嘻地走了。正是: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2、十八罗汉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各县有十八个壮士有一天同来西峰寺,他们滴血为盟,结拜为兄弟,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帜,号称十八勇士,路见不平,为民除害。从此,贪官污吏和富豪财主提心吊胆,生怕惹祸上身。有一年,永春遇上水灾,民众四处逃难,乡绅勾结县官贪赃枉法,乘机大敛钱财,弄得民不聊生。泉州官撤办了县官,从外省调来一个人说是清官兰天。兰天一到任,安顿妻儿母亲,便匆匆下乡治理水患。入夜,兰天尚未回家,母亲因水土不服又闹起病来,加上刚到,人生地不熟,妻子只好安慰母亲待官人回来再说。
当夜,有一伙人翻墙入内想劫财济贫,没想到四处搜翻,空空如也。此时,老三眼尖,发现库房里有满满一箱银子,箱上贴着“赈灾”字样,撕了纸条后扔掉,然后利索地偷走了银箱。正当他们想返回再偷时,只见一个老头牵着马走进马厩,老三一伙赶忙躲在马棚上,正在老头喂完马要走时,马流着眼泪突然开腔说话了:“感谢你的饲料之恩。我原是天上金星,因触犯天条被罚入人间三年,再过十天我就到期了。兰天老爷是一个清官,最近有人劫财偷窃,你要提醒他。”老头连声说好,赶快向县官兰大人禀报,正好他下乡返回正在询问母亲病情,并差人请来郎中诊治。
再说,老三一伙听到马能说话,先是一惊,又听到劫财偷窃,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四捅捅老三说:天上神仙做错事得罚下凡赎罪,我们虽说是劫富济贫,可那毕竟不是光明正大之事。正说话间,兰天正好要来牵马出去外巡,不期与他们一伙撞个满怀。因兰天听老汉诉说,又发现银箱被偷,估计是十八勇士干的。于是他欲擒故纵地说:“早就闻知十八勇士大名,若不弃嫌,明日请到县衙一叙。”说完只顾自己牵着马走了。
第二天,十八勇士没有来,因怕兰天设有圈套。为表示诚意,兰天特地单独到西峰寺会见老大、老二、老三三人:尔后又备了十八顶轿子到西峰寺,特请“十八勇士”到县里茶楼一叙,席间主宾以礼相待,兰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三激动地说:“真不该偷了赈灾银子,明日立还。”兰天手举乌纱帽,对天发誓:一要效忠朝廷,二要勤政为民,三是尊敬长辈,如若不然,今后任凭勇士处置。一番铿锵话语,说得勇士们潸然泪下,激动万分。化解了矛盾,化敌为友,兰天全力投入抗灾,重建家园。至此永春风平浪静,又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时间,街头巷尾传颂着兰天化敌为友的故事,却不见了十八勇士的踪迹。后来大家知道,十八勇士再次到西峰寺滴血为誓,改邪归正,改恶从善,他们一起出家为僧。最先是到了平和三坪,尔后到南山寺,南普陀、开元寺,再到清水岩、天湖岩、船山岩,最后他们十八人一起回到西峰寺,立地成佛,坐化成了“十八罗汉”。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西峰寺自唐朝以来,佛光普照。你若站在寺院前向前看去:笔架山、秀才山、举人山、进士山、状元山、宰相山、皇山扑面而来,层层叠叠,清清楚楚,让人感到博大精深,底蕴幽远。尤其是每当太阳升起和日落时分,雾气氲氤,美若仙境。站在山顶上俯视,云海中出现了色彩瑰丽的佛光,真如人们常说的“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
那么,西峰寺的佛光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唐朝年间,凤山下住着一个老人叫刘松,大家都叫他刘公。他一年都在山上采药,为村民治病疗伤,他时常路过西峰寺,与西峰寺法师一起喝茶聊天,纵论古今。一天,刘公正在半山腰采药,忽然听见阵阵南音响起,一队人马踏着五彩祥云飘然而去,其中一人骑了一匹不像马又不像鹿的座骑。刘公认定那是神仙,于是追上了山顶。
刘公在凤山上,见到云海翻滚,彩虹万道,在五彩金环中,有一个人骑了一匹六牙象马,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刘公不晓得那是谁,回来问西峰法师。法师听后大喜说:“刘公大喜啊,你见到普贤菩萨了,我正想见他了,一直没有机会。”说完他们又向山上跑去,好容易才爬上山顶,法师往下一看:只见云海茫茫,有一团七色宝光,却不见普贤。刘公问明原因,才知道:那七色宝光是普贤的化身,叫做“佛光”!
此时,刘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普贤的金身,赶忙叫法师看,可等法师看时,光环中却出现了自己的身影,刘公很是奇怪,法师说:“你天天采药为了民众救苦救难,感动了菩萨,方向你现金身。我修练得还不够,所以只能见到菩萨头上的宝光。”从此以后,人们便把看到佛光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认为只要你积善行德做得好事越做越多,你就可以越常见到佛光,于是,后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西峰祥光”。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4、湖洋的来历
湖洋镇是海洋与湖泊的结合体吗?传说湖洋原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变迁水退水干形成一个湖泊,所以人们叫它湖洋。湖上开辟建设出来的街称湖城街,南洋的老华侨写信回来,上面还惯用写着“汪城街”,真是异曲同工。其实,那里还有一段生动的传说哩。
很早以前,这里只有东西南北四个村庄,南庄里有一户老奶奶,有一个儿子在外面做官,三番五次要接他去享福,她都故土难离。因为年轻时死了丈夫,守着儿子成材后一直不再嫁人,在山村过着清贫的生活。她人老体格健壮,七十多岁还能上山割草、种菜和养猪。尤其是她养的一头老母猪,五百来斤,年年生两窝,最多一窝18只,只只五六十斤,她不仅把儿子孝敬的钱拿去村里修桥铺路,养猪卖仔猪的钱还常接济一些穷人,有时干脆把仔猪送给穷人喂养。年复一年,她放养的母猪十分乖巧,从不糟蹋庄稼五谷。可是她上八十岁那年,她摸着猪脊说:我放不动你啦,你自己出外吃草,吃饱了不要贪玩要准时回来。她生怕母猪走失。在脖子上挂着一条绳子作记号。只见母猪“哦哦”直点头,天天准时出,按时进。
其实,老母猪出外吃了仙草,已变成“母猪精”了,仙人指点变化为龙身。一天晚上,母猪精托梦给老奶奶说:“明早我要走了,以后你要多加保重。”老奶奶赶快抱住母猪,恳切地说:“你不能走啊,我们已经是相依为命了。”看到奶奶悲痛欲绝的样子,老母猪也潸然泪下,它安慰说:“老奶奶,您是一位心肠好的善人,善有善报啊。不仅你儿子在外平安,还会继续高升,邻居好心人会帮你的,你会长命百岁的。”老奶奶听后十分感动,自己用绳索把母猪捆在一块,生怕它立即飞走似的。突然,她听见鸡啼声,起来一看,老母猪还在房里安然入睡呢,刚才只是虚惊一场梦。
早起以后,天空乌云滚滚,随后电闪雷鸣,大雨接二连三地下着,四面山洪向东西南北四个村庄横冲下来,一下子冲倒了房屋,村里乱成一闭,大家争先恐后地向地势高的山上跑,此时,老奶奶不急不慌,她像感应到什么一样,按照梦中所引把自己拴在老母猪身上,待拴好之后,老母猪不顾一切冲了出去,随后房子便倒下了,多险啊!老母猪拉着老奶奶在大水中泅游着,一些人嫌猪跑得慢赶到前头,让急流卷走了。只见老母猪跑到哪里,水就卷到那里,哪里的洪水就更加凶猛。四个村庄都成了一片汪洋。此时的老奶奶已经跑不动了,她气喘吁吁地对猪大声喊道:“快,快,你快跑。我不成了。”说着就要去解开绳结。此时老母猪把“成”听成沉,以为老奶奶不沉下去,叫自己沉下去。为感念主人十多年不打不骂相敬如宾的恩情,老母猪回过头来咬断绳索,大声喊一声“我沉了”,便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滔滔的洪水之中,水一下子随着它哗啦退走了,村民和村庄得救了。而老母猪化成水龙引着洪水直往前走,经传如今的湖洋溪就是当年它走时留下的痕迹。
湖洋是母猪精变龙变成的,而村庄却是老奶奶用真诚和生命换回来的,后来这位奶奶100岁才入土为安,临走前她才悟出“托梦”的真谛,说她想天天看见龙的身影,于是“风水”就建在山岗上,面对着潺潺流淌的湖洋溪。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5、“天子”之死
据说,像湖洋这块山水钟灵的宝地,是一定会出“天子”的。哪个地方出什么人物,中国民俗传统及“山经”、“易理”都是以所谓的“风水”定论。
从仙游度尾溪口村到湖洋的“扬高岩”西南畔,有一条长达40里,十八个峰岭起伏相连,独自成脉的山龙,形如天蟒起舞。“蛇头”在湖洋,“蛇尾”在度尾。无数精通“三元”、“四局”和“易理”的大风水先生,都反复勘踏探究,断定此奇脉闽都八府绝无仅有:“蛇头”会出“天子”、“蛇尾”出“尚书”。湖洋的“蛇头”位于永仙两县交界处分山格内,形酷似“蛇头”的拱仑,地势陡峭,直伸到山脚下的“急溪潭”饮水“照镜”。
很早以前,湖洋“尾寮村”的一黄氏人家,祖坟就在“蛇头”的“印堂”下。按天定地造风水,黄家孙裔必出天子无疑。但天不从人意,也不护风水。正因此“龙脉”蜚声甚远,遐迩轰动,传至朝廷,震惊了皇座;遂下旨遣派官司要员赶至永仙交界处,实地勘查,并绘制出精确地势图样。皇上御视再三后,刚提起“银朱笔”,在地图上对准伸过湖洋的“蛇脖子”处一点,与此同时,在湖洋“扬高岩”外的“蛇脖子”便一声巨响,地裂山崩,溃塌下来;顿成一道深陷的大裂口,致使原来流向仙游的一条小溪急转倒流,水从裂口处喷泻而出,冲击直断的峭壁,溅花喷雾,形成了瀑布,其高数十丈,直入山下“急溪”。此地从此就被湖洋人称作“斩龙”。身首就这样分开了,伸入湖洋的就只是个静置在“斩龙”下的“死蛇头”。
再说,风水被破后,黄家的媳妇才怀上“天子胎”。据说一怀三年,肚子特别大,呆在黄家怎样也生不下来。直到三年后回刘厝娘家月城看“普四”时才分娩,分娩时黄家的翁婆也赶到。原来是一胎怀三子,先出来的面目黑不溜秋(神传张飞投胎),见者惊骇无措,双方亲家一致视作凶犯,便用枕头把其婴塞死;再生下的是个红面(神传关公投胎),双方也视为不吉,仍用枕头塞死;第三个是白面,眉清目秀(神传刘备投胎),可一生出来就会说话,大叫“大哥二哥都死了,留我何用”!说着蹦跳了几下,脚一伸直,也跟着黑面白面去了。
就这样,应该出天子的湖洋,因“天机泄漏”风水被破,只留下这段神奇而使人听了足以感慨、遗憾的传说。
讲述人:刘诗炯
地址:湖洋镇清白村
湖洋镇桃源村有一块“和尚董”山地。山坳上有一个奇怪的圆顶形的坟墓,整个墓地都是杂草。
传说早年在这里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寺院,住着一百个和尚。由于寺大、和尚多,香火不断。
有一天晚上,一个姓董的住持得了一个梦:南海观音腾云驾雾来到他面前说:“寅时时分,有一百只虎从这里经过, 特别要小心!”等他醒来,已是丑时了。他着急,但是没有对其他和尚说,就自己一个人跑到门口的枯井躲了起来,他又惊又不时把头伸出来看。
寅时到了,真正来了一群虎。虎也会排队,一只跟一只,进去寺里。那些和尚睡得死死,一只虎咬一个和尚,又排队出寺了。
枯井里的那个和尚数数这群虎,一共九十九只。虎走远了,他才从枯井里出来,心想,梦里说是一百只,为什么只来了九十九只?对了,正是自己躲在井里才免招来一只虎。他正要走进寺,忽然听见后面有响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只跛脚虎!结果,这个和尚也给虎咬去了。
第二天,当地人按照风俗,把一百个和尚的骨集中起来,在寺里用鼎盖住。为什么用鼎盖住,据说凡被老虎吃去的人,他的骨要用鼎盖起来,才不会为虎作伥。
从此,这个寺院冷落,香火断绝,年久失修,也就倒塌了。
讲述人:吴永化
地址:湖洋镇桃美村
7、赤子现巧退粮兵
永春县湖洋仙溪下坂有一个叫郑现的,家庭很穷,性格与人不相同,爱管闲事,打抱不平,众人叫他绰号“赤子现”。
清朝时节,永春州逐年都要派粮丁来湖洋一带追收钱粮。来时,饭菜、铺盖都要由纳户准备好。
有一年州府粮丁来仙溪下坂找郑现追粮,郑现家穷,不但无钱又无粮,心想,今晚粮丁一进村就要吃、要住,如何应付呢?只好叫因某来商量,先打算吃晚宴的。郑现想了想,交代因某今晚煮饭时,把菜头根连尾煮得黑黑,像死老鼠一样放在饭桶里,猪肉切一块一块用针线串成一串放在碗中,郑现点火照明,插在壁上,筵席准备好了,请粮丁入席开餐,刚刚坐好要动筷的时候,故意把火吹熄,哎呀!风这么大把火吹熄,你们稍等我去点火,随手把桌上那串猪肉拿进去。待点火来一看,碗中片肉不留,郑现说:“你们吃完了,好好!来,我替你们添饭,”把饭桶盖一掀开看见那个黑菜头在饭桶里,故意骂他老婆“死老某”,老鼠丢进饭中去煮还没有看见,随手把菜头丢到厝顶上去,回头来问粮丁说:“不要紧,我把脏的弄掉了,来!吃吧!”自己大咀地吃下去,几个粮丁哑口无言,只好饿着肚皮,说好好!吃饱了。
吃完晚饭后,把粮丁带到四面草埔的一座祖宇叫长房祖,实是要粮丁睡在那里,而郑现又一次玩弄粮丁。手中提着一支纸灯,走到长房祖厝门口,将灯弄熄说:“天乌地暗,伸手不见五指,你们不得乱跑,待我去邻居家点火来照你们。”说完后,郑现就一去不回头,躺在家中睡大觉,让几个粮丁蹲在门头的壁边过夜。
郑现却在即将黎明时,一手提灯,一手捧竹烟管头,裤脚卷起起,故意到山上露水挨挨,两条裤脚湿透露水,雄纠纠地来到长房祖大门口把几个粮丁乱打一场,破口大骂:“叫你们在此稍等,我去点火就来,你们却不知跑到哪里去,让我满山找,弄得满身是水。”几个粮丁垂头丧气,无吃无睡,挨教训,第二天早上再不敢找郑现吃早餐就溜走了。
讲述人:郑士且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永仙公路吴崎岭附近有个地名叫九车格。相传南宋统治者南逃,有个私囊很饱的大臣,因见人心惶惶,地方不安宁,九车银子难运走,偷偷的埋在这个地方,等待时机再来运走。他为人狠毒,百姓怨恨,全家被杀死在半路中,九车银子再也没人知道埋哪里了。
一百年后,附近姜仑村有陈姓兄弟,都是勤快的农民,弟弟每天中午在这个地方吃饭后,都疲倦地躺在一棵不大不小的松树下睡觉,他兄下田劳动了许久,不见弟弟下田,往往要到树荫下拉起睡眼惺松的弟弟去劳动。弟弟经常要这样睡,他兄大怒,就把松树连根挖起来,使弟弟没有树荫可睡觉,事情非常凑巧,树根下露出一小车的白银,兄弟大喜,等待夜间挑回。他们在老家姜仑建起了二座红砖绿瓦的大厝,成了当时最富的人家。
传说还有八车未被人发现。有人更神乎其神,活灵活现的说,这八车白银在月夜变成八只白马在山上吃草,俗人见不到。要大孝大忠大义的人才有福得到它。数百年来,再没有人幸运得到一车银子。
讲述人:郑锦村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清朝咸丰年间,永春十八都人宁炳光,平素勤俭治家,善于理财,很有些积累。老伴早年病逝,膝下仅有一个儿子,单名叫留。从小娇生惯养,见四书头痛,好逸恶劳,花钱如流水。炳光一再教训,宁留表面收敛,骨子里丝毫没有改变。炳光对儿子的行为虽然不满,但终究是家中的独生苗,骂归骂,疼归疼。宁留也摸透了父亲的这一脾性,阳奉阴违。
宁炳光在弥留之际,流着眼泪再三叮嘱儿子:“要勤俭,重视农耕,万一穷得无米可下锅,可挖掘白牛,加上勤作俭用,足可生活一辈子。”
宁留旧习难改,加上没有人管教和约束,又染上赌博,几年之后,把父亲的遗产花得精光,无米可下锅了。他偶然想到父亲临终的遗言,“可挖掘白牛,加上勤作俭用,足可生活一辈子。”“白牛、白牛你在何方?”他又想起岭头庵山有个祖母的坟墓,地理先生称它为“白牛卧坡”,不如把这坟地卖掉,总比挖掘来得简单,或许会时来运转。他声言要卖祖母坟地——白牛卧坡。
事情非常凑巧,湖洋仙溪郑千继的老母死后藏棺尚未落地安葬,欲觅一块地势高的山地而面前宽广的地方,跟宁留一拍即合,买了坟地。宁留把“祖母”棺木迁葬别地。郑千继把原墓再扩大挖深一点,谁知竟挖着一具棺木,再去询问宁留祖母棺木是否已迁,宁留回答早已迁葬别地了。郑千继兄弟把棺木钩出,发觉非常沉重,感觉有异样,打开棺木一看:棺材里放满了大清龙银。他们马上把棺材再埋好,趁着夜里,父子兄弟妯娌用布袋把大清龙银装上,神不知鬼不觉挑了回家,数一数,刚好伍仟龙银。翌日立即把母亲灵棺安葬,修得既美丽又壮观。恐事情有破绽,到十八都看看宁留,宁留卖掉“白牛”之后得了不少钱,又去赌博嫖妓。以后宁留沦为乞丐了。
郑千继因葬母意外得了横财,发了大福,在仙溪修建了二座美丽壮观的飞龙翘脊红砖绿瓦厝。一座自己兄弟居住,一座作为家族子弟念私塾用(这是仙溪小学的前身),又捐资兴建登荣石拱桥,做了不少公益事业。因为葬母而发财,所以称这二座厝为“银牛厝”,至今有二百年了。
讲述人:郑锦村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10、白不管
从前,永春十九都苏庄格有一个姓白的,每逢对自己无益的事情,他都睁一眼闭一眼,从不吭一声。有一次,半夜寻厕,白见小偷入门盗窃邻居东西。他见到此事对自己无益,也不呼喊一声,让小偷顺利卷走财物,扬长而去。因他姓白,远近的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白不管”。
一日,白不管和邻人同赴市集买东西。他买了一葫芦的花生油和一袋子的大豆后,风风火火地赶路回家。凑巧,葫芦底漏了一个小洞,花生油一滴一滴的漏了出来,袋子底也破了一个口子,大豆滑溜了一地。邻居在后面见到了,故意问他说:“对别人有益而对自己无利的事情要不要管?”他回答说:“何必多管?不管,不管!一百个都不管……”
白不管到家时,才发觉花生油漏了一大半,而一袋子大豆也尽滑溜光了。他非常生气,跑去责问邻居。邻居干脆回答说:“不管、不管、何必多管、一百个都不管……”
他哑口无言了!
讲述人:郑锦村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11、关帝爷的屁股
位于永春湖洋和德化白石村交界处的山上,有一座关帝庙。神庙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不绝。原来“关帝爷”在治病方面有着神奇的妙方,药方上每每有“吾佛屁股再加若干”。说来也怪,小孩子发烧发热、大人着痧、胃痛,吃了他配的药往往有好转。关帝爷真的如此灵应吗?
原来清朝初,有一位印尼归侨,带回了一块二尺多长的百年檀香木,他被关云长的忠烈千秋事迹所感动,就用这块木料雕塑了“寿亭侯”神像。由于神汉懂得一点中药知识,知道檀香木是一种泻火、清凉的好药材。每次视求医者的病情,又掌握气候特点,在药方上再添加些许檀香木粉末。久而久之,关帝爷的屁股越挖越大,挖成了一个大洞。乡里人知道了,开玩笑说:“白石关帝,嘴上有吃,屁股有放。”
讲述人:郑锦村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12、一块缺口粗碗
从前,十九都清白里有个姓庄的妇女,生了一个孩子之后,不久丈夫就患病去世了,姓庄的妇女起早摸黑,一把泪一把尿把孩子养大。儿子长大了娶了一个姓陈的媳妇。谁知这个媳妇十分泼辣,不孝顺婆婆,有时指桑骂槐,打鸡骂狗,只给婆婆吃粗饭菜,让婆婆衣服脏得不成体统,嫌老婆婆口齿不干净,专用一块缺口的粗瓷碗让她吃稀饭。并且告诉她:这块碗如果保护不好,摔坏了,以后连稀饭都不给吃。
老婆婆暗地里自己流眼泪,她也不敢告诉儿子一声,她知道儿子怕老婆,说也没用,还会招来媳妇讨厌。总是低声下气,忍受着媳妇的白眼。对那块缺口粗碗总是小心保护着。
以后姓陈的媳妇也做了婆婆。从此老婆婆就有了孙媳妇了。孙媳妇待人很好,也很聪明,她看到自己的婆婆虐待老婆婆,心里就琢磨着如何改变这个情况,既不要伤害家庭的和睦团结,又能帮助婆婆改正错误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过了一些时候,办法想到了,她趁婆婆不在家的时候对老婆婆说:“我要婆婆待您好,想到一个办法,你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碗摔破了,我就有办法使婆婆对您好的。”老婆婆听到了,立刻摇手说:“不行呀!不行,我打破了粗碗,以后就没有饭吃了,你是下辈可担当不了呀……”。
此时,聪明孝顺的孙媳妇诚恳地附在耳边轻轻地对老婆婆说:“你尽管放心,大着胆子,把那只缺口碗摔了,那时候我就有好办法使婆婆改变对你的态度。”老婆婆见到孙媳妇平时对人忠厚和对她热情的态度,也就半信半疑的点头表示按孙媳妇的办法去做。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只听得“哐”一声。老婆子的粗碗果然打破了。孙媳妇听到了,怒气冲天立刻跑到厨房抢先发作说:“你真是老得不耐烦了,老得发昏的,你把这块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粗碗打破了,叫我以后用什么给我的婆婆吃饭呢?”她的婆婆听了,心头一愣,呆若木鸡,心想:待我老了,我的媳妇也学我的样子对待我,我怎受得了?媳妇学婆婆的办法,到头来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她知道错了,跪在老婆婆面前求原谅。孙媳妇马上拉起了婆婆,大家欢欢喜喜吃了一顿事先准备好的团结和睦的早餐。从此以后,大家过着非常和好的日子,成为三乡五里婆媳互敬的令人羡慕的家族!
讲述人:郑锦村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13、相公作旦
几十年前,湖洋桃源里有个出名的掌中班,班主刘乌义,他不但布袋戏表演技艺精湛,且头脑精灵,很会随机应变。一次下乡,在演出中,误将“相公”当成旦角,套上手掌,上台表演。“相公”是布袋戏的“祖师爷”,只有在“祭台”时方才出场,并须大吹大打,还得全台演员齐呼“口罗哩口连”。这个场面很严肃高昂,为群众所熟知。今忽见“相公”扭捏作态,知是捉错“嘉礼”。当年演错戏是要扣工资的,大家正待看老师傅跌落戏棚脚,好扣他工资。此时,乌义发现乱套了,他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套上一个“大头家丁”(丑角),上台拍手高呼:“好看,真好看!相公捉作旦。要看就看,不看现要换!今晚工钱照原二元半!”说完,家丁一拐一拐地扶着“相公”下场。这一招,引得哄堂大笑,大家称赞他好“口舌”,工钱也就不扣他的了。
讲述人:郑天采
地址:湖洋镇龙山村
14、吹箫忘须
四十年代,湖洋乡仙溪村有个民间艺人,名叫“十九都”。此君十分灵巧,无论是生、旦、净、丑,样样都行,尤长扮“老婆”(彩旦),乐器也是样样能演奏,他到处搭伙演戏,深受山区观众欢迎。一次,他搭班德化在某村演出。这天晚上,“十九都”扮演关云长,没戏时即到后台,脱下假须,帮忙吹箫。一曲完毕,该到他出场。他急忙拿起关刀冲出台前。只见叫阵“敌将”大声喝道:“来将报名受死!”答曰:“我乃关云长……”一面捋捋美髯。糟了,忘记挂须了!眼看戏要“砸锅”,挨扣工钱了,他急忙改口道:“……之子关平是也!”,对手也看出了失误,临时改换道白:“大胆关平,乳臭未干,非我对手!唤你父关羽前来对阵!”“十九都”一个跟斗翻入后台,挂上美髯,旋即上阵,大呼一声:“非得无礼!关某来也!”
二人就这样把“戏”救活了,还好没给扣掉工钱。
讲述人:郑天采
地址:湖洋镇龙山村
15、侧壁出仙
人们凡碰到难解决的事,寄望有“能人”将难题解决时,闽南话有句俗语:“侧壁出仙”(方言“侧壁”意同“碰壁”)。这个谚语也是出自艺人趣闻的。
五、六十年前,晋江有个远近闻名的布袋戏班,叫“金永成”班,班主李荣宗。有一次,金永成班在某地演出折子戏《狄青比武》。李荣宗表演主角狄青,徒弟表演王天化。当演到狄青与王天化在校场对垒将要比武时,李荣宗尿急,只得叫学徒兼演狄青,自己下台小解。那学徒一人演两个人物,一时手乱,竟把狄青打死,观众大哗。那学徒一时“碰壁”,不知如何是好,恰好李荣宗回来,忙喊:“莫急莫急,出仙出仙!”他赶忙跳上台,套上一仙翁出场,口里念道:“贫道太白金星,奉玉旨前来解救武曲星君狄青。”只见那老仙把拂尘一挥,王天化乘势退场,接着太白金星取出仙丹一粒放入狄青口中,狄青就活转过来了。台下观众一场大笑,都说解得好。
趣闻一经传开,就逐渐在闽南地区形成了一句民谚。
讲述人:郑天采
地址:湖洋镇龙山村
16、女寨主妙计退寇
在永春县湖洋龙山村,有一个用巨石垒成的古寨,名叫“平安寨”。此寨三面险峰围抱,一面临溪。四处密林,形势十险要。这个寨是元末明初,乡民为了抵御敌寇,保护乡里安全建的。
传说当年守寨的寨主,是个十八岁的女豪杰。她善使双剑,武艺超群,更兼足智多谋。她在寨上建了演武厅和寨勇练武的“打步庭”,还建有七座民房,为乡民避难住所。山中有一泓小山泉,平时可供寨勇饮用,干旱季节,则须下山挑溪水。
寨刚建成不久,从沿海窜来一股倭寇。一日得报,贼寇一路灰尘滚滚,直扑湖洋,四下村民急忙打点细软,带上牲畜粮食,纷纷避入山寨,闭上寨门,寨垣上安放卵石擂木,在女寨主指挥下,严阵以待。
贼寇杀入乡里时,只见家家户户空有四壁,一无所获。知道乡民已避入山寨,寇首就率领众寇,把山寨围住。一番辱骂叫阵,只是不见寨内有人出来迎战。几次冲锋,都被石木击退,近前不得,无计可施。
且说山寨中因为一时增加好几百口人。山泉本来就很细小,时逢炎夏,泉水更是小得可怜,一个时辰也接不上半桶水。被困次日,人畜乏水已是干渴难当。几次组织寨勇下山抢挑溪水,均被杀退。见到这一情况,敌寇料定寨中缺水,决计继续围困山寨,静待水尽,寨内自乱,便可“翁中捉鳖”。寇首以为得计,暗自得意。
又过一日。天气酷热,午刻时分,忽见寨上人头攒动,忙忙碌碌。寨勇男丁,肩挑手提地在寨垣上摆满了水桶。许多妇女,正在一盆盆地浆洗衣服。洗好的湿衣,挂满竹竿绳子,在炎日下蒸气腾腾。有些汉子,干脆光着膀子,在树荫下冲凉擦身。
敌冠一见,不觉目瞪口呆,以为寨中必是另外找到了水源。自知“久困之计”已是无用,因此寇首下令“开路”,向别处流窜去了。
原来山中并无其它水源,而是女寨主想出的退敌妙计。女英雄看到倭寇不走,必是看出寨中无水。她心想,必须在“水”字上用计,才得解围,保全乡亲生命。于是,她下令山寨各户把当夜人畜尿水收集起来,装在水桶内,次晨挑上寨垣,浸湿衣服,让炎日曝晒。勇士擦身的毛巾,也是浸湿此物的。敌寇在远处,看不清其中奥妙,因此中计。
女寨主妙计退敌,乡民免去一场灾难,保得了平安。因此大家就把此寨叫做“平安寨”。
讲述人:郑天采
地址:湖洋镇龙山村
17、火烧溪,牛吃瓦
很久以前,永春县桃源里龙山村有一个郑籍,善诙谐,好打抱不平,专爱找官府寻开心,弄得官家哭笑不得。由于他好恶作剧,赢得一个外号叫“恶籍”。
“恶籍”有一个老搭裆,名叫“赤仔献”,是邻里仙溪乡的同宗。他也是一个专爱穷开心的人,这正对“恶籍”的脾气。因此,三不五时两人相邀上县城串演“告状”或什么其他把戏,拿人逗乐一番。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他们捉弄官家的故事。
有一年,永春州上任一位新知州。此官早在别县时,声名狼藉,政绩不佳,是个贪官。到任前,百姓早有风闻。
这天下午,新太爷吃过午饭正在后衙休息,忽然衙门口传来了一阵吵闹声。他忙打发亲随出门探明事由。不一会儿,回报说外面有两个监生,相揪住辫子,吵着要告状。州官随即吩咐升堂。这是他到任后第一次坐堂审案,既要显出威风严明,还得装出公正爱民。老爷下令将二人带上。这时,从衙门口拉拉扯扯地拥进两个粗汉,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监生服饰,在堂下站定,互相叫嚷:“要你赔!”“要你赔!”按清朝律令,老百姓见官必须下跪,有“功名”的可以免跪,“监生”也算是读书人的一份小小“功名”,这两位老兄不是穿监生服吗?所以不跪。恶籍和赤仔献都不是读书人,那儿来的“监生”服?这两位老兄,常要跟官家打交道,为了免去“皮肉之苦”,却也不惜花几个钱“纳监”。
知州拍起惊堂木说:“监生,所告何状?”
“启禀太爷,”恶籍上前唱了个喏,指着赤仔献的鼻子说道,“我告他火烧溪。请大人公断!”
“启禀大人,”赤仔献向老爷拱拱手,也指着恶籍的鼻子说,“我告他牛吃瓦。请太爷明鉴!”
“嗾!”知州一拍惊堂木,显显威风,打着官腔:“胡言!溪乃水也,岂有被火烧掉之理;瓦乃土制,那有被牛吃掉之事!哼……这分明是与本官作耍!真是该打!来呀!责打二十大板,赶出公堂……”
“打不得,打不得……”这时急坏了一旁的师爷,赶忙附耳对知州说:“这就是我方才讲过的‘两棍’,他们都是监生服饰……”
老爷方才悟及免打律令,示意亲随放开二人。
“老爷,怎么又不打啦?”恶籍冷冷问道。
“寄打,寄打……哼,你倒说说看,何谓‘火烧溪’?不是胡说,当可免打!”
“不敢胡说。小的几邦木筏停放在门口溪上,昨夜被他放火烧掉,溪中鱼虾烫死不少。这是普通道理,喝过墨水的都会明白!”恶籍不慌不忙地答道。
“此事吗?……”州官一愕说,“嗯,那何谓‘牛吃瓦’?”
赤仔献向前跨了一步,说:“小的所说瓦窑里的瓦坯,今早全部被他牵牛踏碎,这不跟吃掉一般?堂堂大老爷,当能明察这事!”二位说完又互相指着鼻子,揪着辫子纠缠起来。
知州此时心中已是明白,“两棍”分明是故意来试他“脚手”的。因此,一拍惊堂木喝道:“住手!听本官公断:你等二人既是原告,又是被告;既是受害人,又是肇事者。邻里之间,本官劝你们还是以和为贵。既然双方索取赔偿,来来来……”一指恶籍,“将你的‘火烧溪’赔他的‘牛吃瓦’,”又指赤仔献,“用你的‘牛吃瓦’赔他的‘火烧溪’……退堂!”
知州判完,拂袖而起,进入后衙去了。
当今,“火烧溪,牛吃瓦”已成当地一句谚语,意即喻人“无事生非”或“无理取闹”。
讲述人:郑天采
地址:湖洋镇龙山村
18、苏十万传奇
关于苏王公的传说,长期在永春的湖洋、德化的下山一带流传,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苏王公原来是什么样的人物。
湖洋镇湖城村、蓬莱村、坂头小村和德化县大溪乡的寺庙都有“苏王公”的塑像。历来善男信女众多,香火旺盛。其实所谓“苏公尊王”是人不是神。
话说当时湖洋有一个水灵灵的姑娘,姓金名水容,排行第七,大家都叫她七娘。南宋末年,西台御史黄伟的名将苏十万奉旨选妃时选中了七娘。七娘的父母哭得死去活来,他们心里明白,女儿入宫等于被老虎咬去。苏将军十分同情,决定隐瞒不报。谁知此事传到皇上那里,朝廷即派御林军捉拿苏十万问罪。苏十万迫于无奈进行兵变。在德化县下山村的水府山修建甲场操练兵马。
御林军围困了水府山,苏兵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仍然英勇奋战。苏十万单枪匹马,最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在水府溪擂鼓潭瀑布上中箭,人马坠崖身亡(现在还可以看到擂鼓潭悬崖峭壁上的一个马蹄印)。
苏将军的举动使金家十分感动,本来有意将七娘送与苏将军。苏十万死后,七娘为保一身清白,自缢身亡。
苏将军死后,人们在擂鼓潭水面上发现一棵坚韧树木。住在水府岩寺里的和尚说这棵树木有佛骨,因而人们用这棵树木雕刻了三尊苏十万的塑像,分别供奉在南门宫(在湖城)、蓬莱宫和坂头宫三个庙宇里。这是人们对苏将军的怀念,希望他死后以威灵来保护人民,为人民消除灾难。
苏将军阵亡的地方——擂鼓潭,水深数丈,上面流下的水冲击着潭水,隆隆似鼓响,因而叫擂鼓潭。也意味着苏将军在和御林军交战时,此潭“擂鼓”助阵。
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传说潭中有了金茶壶,谁最勤劳勇敢,苏将军的英灵要将金茶壶送他。但是,要得到金茶壶,还得有聪明才智——用粗糠(谷壳)搓绳才能从潭中钓起来。
有个樵夫,天天打柴从擂鼓潭边经过,他日夜苦思,想出了一个用粗糠混合麦芽糖搓成绳的办法。那天,他拿了这条“绳”放到潭里去,然后把“绳”慢慢往上拉,一个金灿灿的金茶壶终于出了水面。他乐坏了,一时大喊:“这个金茶壶够我享受一辈子,从此我再也不必上山打柴了!”没有想到,话刚落音,那个就要到手的金茶壶“扑通”一声,掉进了水潭深处……从此,再也没人见到过金茶壶了。
在水府山区的另一条山涧——水府坑瀑布下,有一处约有十米见方的石壁,它就是山涧边的山皮,看上去,那一壁的鹅蛋石,像是有人用泥砂胡乱拌杂而堆砌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纷纷传说这里是当时苏将军埋藏兵器的地方。多少人次来打凿、爆破,想打开这个洞,以得到兵器。虽这个“洞”已被凿了一米多深,但是却毫无所获,既没有找到门,也没有看到什么宝贝兵器。
关于苏十万的民间传说,在长期流传中,已被人们加以美化、神化了。然而,苏将军为选妃兵变,反抗封建朝廷,在湖洋到下山一带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人们十分尊敬他。有人说,他在水府甲场练兵,自己封王,抵抗御林军,因而大家称他为苏王。人们还可以看到他当年练兵的场所—东甲场和西甲场。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19、风流岭
元末,湖洋乡有一个以卖面线为业的后生家。他常常挑着面线翻山越岭到德化去卖。有一天,他来到坑内岭,刚爬几级,看见前面有一个青年女子,就加快了脚步。那女子名叫山凤,家就住在山下,现在要到山上去砍柴。她回头看见一个挑担的后生家爬岭像在走平路那样轻快,向他微微一笑。后生家见女子这一笑,以为是对他有意,脚步也更加紧了。爬了一段岭,姑娘才看清楚,后面的后生家就是她经常向他买面线的那个人。她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若无惊辛苦,就着双脚擂战鼓。若是追我会着,就给你做某!”后生家听说,爬岭起步飞,两级来做一级爬,三步拼作两步走,追到半岭,就把姑娘追到了。
他们两人本来就有意了,在这半岭树林中坐下来谈心。不知不觉天黑了,他们就在树林里过夜,并且作了夫妻。由于劳累和寒气的侵袭,后生就在当晚死亡了。山凤非常悲痛,当天许下心愿:如果会生一个儿子出人头地,就要修造这条山岭,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后来,山凤果然生了一个男儿。儿子长大后即去南洋谋生。山凤把儿子寄回来的钱银,请人修了一条宽敞的石铺岭。人们就把这条岭叫做“风流岭”。
清道光年间,莆田有一位姓罗的状元,路过这条岭,在岭上大石上题下一首诗:
风流岭上一流芳,良缘到此亦已空;
闻说当年云雨会,未知何处作佳房。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20、锦绣山
早年,戴云山麓有一个风水先生,有一天,在观察星相时,发现天际有一颗放彩的明星。他顺沿方位,追巡到湖洋鬼岫山上空,但见霞光万丈,知道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
正好这时湖洋有个姓白的财主要寻找一处墓地,风水先生看他是当地大户,索取重金后就把鬼岫山墓地点给他。
白员外死了,儿孙就把他葬在鬼岫山墓地里。谁知白天埋葬的棺木到了夜里就被人抽出来,一连两天都是这样。风水先生觉得奇怪,他叫白家人扛个大木桶放在墓地旁边。黄昏时,风水先生就躲在大桶里,从特地钻开的木桶边小洞眼观外边动静。
半夜时分,看见几个小鬼子叽叽喳喳又叫又跳,领头的鬼子说:“这是庄图的福地,别人不得相争!”说完,众鬼子就把白家棺木从墓地里扛出来抛在一边了。
天亮以后,风水先生去向白家说,这块风水不能得。只好另外择地安葬了。
庄图是谁,家住何处?风水先生在四处打听。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屠夫在路边卖猪肉。那屠夫没有带秤子,只要顾客说出斤两数量,他就一刀切就,丝毫不差。风水先生觉得奇怪,上前问一个买肉的:“这卖肉的不用称,有够重吗?”买肉的笑着对他说:“嗬,你无听说过吗?庄图手,庄图手,要一斤就一斤,要八两就八两!”
“庄图!”听见这名字,风水先生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等庄图卖完了肉,就去和他搭话。
风水先生屈指算过,鬼岫山风水要发迹,应在第三代。庄图就把父亲的遗赅移葬在鬼岫山了。
明万历年间,庄图的儿子庄际昌中了状元,顺应了风水先生的预言。庄际昌中状元后,向朝廷告假回乡显祖,神宗皇帝问他风水在何处,庄际昌说是在鬼岫山。神宗皇帝觉得山名不雅,钦赐他把鬼岫山改为“锦绣山”。
庄氏灯号原为“天水”,自此之后,也随着改为“锦绣”了。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21、湖洋四十九使
武夷山脉从福建的西北逶迤至西南,与中原自然分开,久久未归中华区域。延至宋朝仁宗皇帝派武曲星杨文广将军,出兵征服闽国,划归中华大地,所以当时称为末省(最后一个省份)。
由于历史条件种种限制,少数民族要兴旺发达,确实有困难。汉人未入湖洋之前,少数民族人数不多,大部分土地荒芜,杂树成林,野草丛生。当时少数民族有以树为地名:如樟树脚、胡枫畲、竹笋土安、竹古树、破柴土安、樟石空……。还有以野兽命名:如虎山兜、虎石空厝、虎橱头、猴抄隔、大蛇仑……。说明当时湖洋还是野兽神出鬼没之地方。
1026年,宋朝仁宗皇帝执政之时,社会有些不安定,经常出现反朝廷现象,被抓到的统统开刀处斩。当时朝廷宰相提议说:“这么大批犯人,我看不要杀为好,将他们押送边疆,开发边疆,多纳税收,不是更好吗?”仁宗皇帝连连点头,认为有理。决定将犯人整户迁出中原,前往福建分户定居,不予集中,就不会议论国家大事,专心搞自己的小天地。
司马圣侯,原是朝廷管马之高级官员,为官认真尽职,他不但管马内行,管人也有艺术。为了把犯人管好,仁宗皇帝在人选中,就点到司马圣侯的名字,司马圣侯也乐意接受新任务,他是押送犯人入湖洋之官。
司马圣侯,湖洋人称他为“大使公”。大使公外恶内善,平易近人,为民解难,专办实事,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父母官,值得人们怀念、尊重的好官。
当他接受押送任务之时,他就叫其亲随差使,备了很多药品、种子挑送到湖洋来。当时,从中原到福建,用步行远来湖洋,翻山越岭,过江过河,日晒雨淋,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伤风湿水,中暑病痛,在衣食住行方面困难确实千万般。而他认为“人之父吾之父,人之子吾之子”。在千里迢迢途中,他不但没有打骂犯人,甚至扶老人过溪,为病人挑行李,背小孩爬岭。不但他自己如此做,甚至叫他随从人员也要像他这样做,在他关心照料下,最终达到湖洋目的地。
来到湖洋,是他的任务走完第一步,接下来困难更多:没有房子,建草房。没有马犁地,用人挖。没有锄头,自己打。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药品,上山找草药。没有衣服,自己织……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助汉人建家立业。
刚来湖洋,先开山种小米、高梁、玉米、棉花、油菜。发动家家户户养鸡、养羊、养猪、养牛……。当时北方人,来到南方种植不习惯。他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不是在自己示范地里劳动,就是下乡对汉人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拉家常,问生产。带他们到自己示范地现场参观,人人模仿他的耕作技术和饲养家禽家畜经验。这样,不但政府税收无拖欠,甚至人人都丰衣足食。他有空余时间,便深入研究:设有千秋坪,跑马道,火烧尖……让人民于过年过节时,进行爆竹,龙灯,舞狮……欢欢喜喜过节日。
他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引种南方生产技术与品种,建立土安 口 墟埕及湖城墟埕。鼓动部分人贩卖外地商品,进行等价交换,互通有无。并兴建佛庙,装塑佛像,净化人心。当他知道汉人生病时,他传教民间青草疗法,自己上山为汉人采青草药,治好不知多少人的疾病,与汉人建立深厚的感情。
光阴无情,日月无礼。转眼大使公已年老,要求回乡养老,多少湖洋人挽留他留在湖洋与湖洋人民永远在一起。他一再解释说他家庭在北方,一定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其次他必须回朝廷向皇帝禀报犯人安置情况。千声万声感谢湖洋人民对他的爱戴。看来已经留不住他,湖洋人民准备了一些珍贵的副产品——红菇、香菇、笋干、黑木耳……为他送行,他口口声声拒绝礼品。湖洋人说:“一定拿得了,看你有多少东西。”一整装,就有十几担。一报名,就有二十多人。当他坐轿,就有四五百人含泪送行。他的轿已经看不见了,湖洋人还不愿离开,大大小小哭声不停,当时湖洋的头目为了劝群众回家,说:“回去各角落都装塑大使公的生像,同样可以看到大使公。”人们才缓缓地离开送行的地点。
过几年,当京都传来噩丧消息说,大使公是三月初九日去世,先后各乡各里将大使公生像正式移入佛庙,就有四十九尊,点香火奉敬至今。后来人们又将大使公逝世纪念日说成大使公的生日。到了这天,很多地方杀猪宰羊,唱大戏,演木偶数天,真是热闹极了。每年春节,还抬大使公佛像巡游庇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讲述人:刘友党
地址:湖洋镇桃源村
22、锦绣山状元地
锦绣山,位于永春县湖洋镇湖城村留后角落背后山,离湖洋街道两公里路程。
该山,顶尖脚大,山势端庄秀丽,瑞气钟灵,石牛山雄镇西北,四面高峰拱照,众峰钻聚,雄伟开阔,天笔迭峰,山腰生有块大石,耸峙东北,右边德化来水,左边仙游来水,石下横斜一小山仑,形如“美女抱儿吃奶”。石下为宝地主穴——状元地。只许埋葬骸骨,不许埋葬棺木,墓面乱石磊叠,无需装饰,足是优美,雅观。
该宝地,阎王派山鬼守护,并交代“福地孝子居,孝子居福地”。
宋朝末,湖洋有一个姓白的,在朝官居员外郎,年老回乡养老,安度晚年。可是天不从人愿,这位员外突然歪嘴、斜眼,半边手脚不听使唤。村民中有人说,他任官期间,嘴巴乱讲,眼睛偷看女人,脚走邪道,手拿不该得的东西,阎王给他应有之惩罚。中医师说是患了“中风症”。不管怎么医治,最终没有治好。拖了五年时光,在生活上的料理,真是叫人烦死。家奴、奴婢侍候白员外,没有受到家人好评,反挨家人打骂不停,家奴、奴婢纷纷吓跑了。最后,由他家人自己去服侍白员外,不到两天,白员外吃饭自己用手抓,房间变成厕所,床铺成了大便池,谁也不敢到员外房间。为了减少大小便,家人限制白员外饮食,白员外饿得大喊大叫。到了冬天,在身体虚弱,饥寒交迫情况下,白员外别离了人世间。白员外的尸体没有洗,衣服也没有换,儿媳们偷偷摸摸将白员外的尸体,用木棍撬进棺材里,无声无息地随便埋掉了结。
三年过后,县城来了个风水先生,他知天文,识地理,人们称他为“山家”。刚好来到白员外家,白氏子孙为了享尽人间福禄,代代为官,万年富贵,接待这个山家在他家(东家)居住,很好地奉侍山家。有一天,特约山家为东家寻找一处能做官的风水宝地,待风水见效后,东家赠给山家一百两黄金。这位山家每天饭后,干粮一带就出门,翻山越岭,踏遍湖洋山山水水,用了五年时间,才找到这处宝地——“美女抱儿吃奶”。山家叫东家将他父亲的骨头装进瓮里,埋在大石下,用乱石叠成一个墓面。山家为了一百两黄金,每天早晨来墓地察看,连续五天,都是日葬夜暴骸。山家认为是人为破坏,建议东家抬来一个大木桶,山家与东家两人躲在大桶里,到了夜半三更之时,两人听见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孝子!没良心,还想得状元地!拉掉它!”“大家来搬石头,把它拉出来,”“这宝地是孝子庄陶的,怎么能让他强占去!”两人在木桶里,只听见说话声,搬石头声,在月光下不见一个人。这时,山家告诉东家说:“这是阎王派来的护地山鬼,你都听到,这处宝地不是你的,是庄陶的”。东家气愤地回答:“从明天中午起,你就去找庄陶吃,我再也不给你吃。”第二天,白员外的子孙们,将这位风水先生赶出家门。这个山,是闻名湖洋的“鬼岫山”。
被赶出门的风水先生,只好垂头丧气,,灰溜溜地离开湖洋,往永春县城走去,途经农村集市——土安口墟埕,想买块肉和一对蛋,准备中午吃“出运”。说来也巧,刚好来到屠户庄陶肉砧边。看见肉砧上,有一付猪腰仔(肾脏),山家开口要买这付腰子,庄陶回答说:“自己要用,不卖他人。”山家只好改口买猪肉四两,庄陶举刀一切,顺手递给山家,山家硬叫他过称,庄陶回答说:“湖洋谁不知道,我庄陶手,一斤就一斤,四两就四两。”山家信不过,拿去叫别摊过称,真的不多,也不少,标准四两。回过头来问屠户:“你的贵姓尊名,叫庄陶?”
“名字叫庄陶,就会怎么样?”
“你要不要风水?”
“我没有老婆,也没有儿子,风水干吗?”
“湖阳堡的西门直去三里路,有块风水宝地,是你的。”
“如果是我的!当然我就要。”停了一会儿,又说:“等一下,我卖完猪肉,你带我去看一看。”
庄陶的猪肉卖完后,山家到庄陶家做客,讲述这处风水宝地的经过。在庄陶允许下,山家将庄氏七世公的骸骨,移葬锦绣山。山家招呼庄陶:“今晚咱躲在木桶里,听、看动静。”到了半夜左右,吱吱喳喳的声音又来了,“是!是庄陶的祖墓,没有错! ”“庄陶的祖墓,就对啦!别人再也不会来争去。”哈哈哈大笑,“今地归庄,吾等不必再守候。”从此,该山,湖洋也有人叫他为“鬼笑山。”
话说,这位山家在庄陶家做客,才知道这家屠户,家里只有两口人。他母亲五、六十岁人,长期患肾虚病,经常腰酸腿痛,躺在床上,不会料理家务,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庄陶一人承担,连三餐饭,都得他端到床头,母亲的衣服,也是他洗,何况挑水,洗菜……。有一天,县城来了个老中医,庄陶背母去给老中医看病,老中医开了处方,并交代要配猪腰仔,才能有效。母亲吃了七、八付猪腰仔,病情有很大好转,他决心把母亲的病彻底治好,天天留下猪腰仔,给母亲佐药用……。四邻传颂,庄陶是个孝子,庄陶受到天地神明之摆拨,得到风水宝地——锦绣山状元地。
庄氏九世,庄夏考中了 “会魁”,在人品上得到南宋皇帝的赏识,选他入朝任少师。他经常给皇太子讲锦绣墓的故事,他的学生——光宗皇帝御笔题写“锦绣山”与“御墨锦绣、庄公墓道”碑文。
此后,庄氏出现四状元(庄安世、庄际昌、庄有恭、庄培因),二榜眼(庄奇显、庄存与)。
祖宇对联:上联:“三肖子,九文孙,梦叶长庚当日,齐叨腰艾选。”下联:“四状元,二榜眼,家传鼎甲至今,尚欠探花郎。”
庄氏自唐开基以来,历经宋、元、明、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名登金榜,多不胜举。其子孙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南洋群岛各国,繁衍鼎盛。
讲述人:刘友党
地址:湖洋镇桃源村
23、武功祖师来历
宋朝年代,陕西省武功县有一小青年,名叫苏一道,乳名小勇,年幼父母双亡,成为流浪孤儿。为了投靠亲人,单身南下闽郡德化县邱岩寺找亲叔父——苏德卿,望他扶养成人。最后于永春县逢壶镇普济寺,叔侄相见。苏一道与叔父一起于寺院里当和尚,学佛法。
三个月后,叔父归天成佛。苏一道只身于寺院受欺负,而出走至十五都太平乡,被一寡妇——许妈收留为义子。他在许坂身显很多仙骨故事,许坂人称他为“仙”,称他为“法师”。最后,苏一道去泉州市洛阳桥的武功湖,回永春太平乡的云峰山,坐藤化佛归天。
三天后,南安县有个卖猪仔的人,路过云峰山,发现该人与正常人不同,确认这是“仙人”。跪下恳求说:“待我将这八只猪仔卖完后,用卖猪仔的钱来为你盖宫庙,塑金身。”说完后,这个南安人挑起猪仔去太平街上出卖。他卖了一只猪仔,箩筐里的猪仔又增加了两只,猪仔越卖越多起来,他已经卖一百三十多只,还卖不完,采取削价出售,箩筐里的猪仔增加更多,最后决定以赠送办法,才把猪仔卖完。这个卖猪仔的南安人没有食言,第二天,来到云峰山,为苏一道焚尸化粉,妥善保存,待建完宫庙,塑金身装骨灰,取名为“云峰岩”。 & & & & & &
苏一道是武功县人,这个建宫庙塑佛像的南安人,将苏一道的圣像尊称为“武功祖师”。
讲述人:刘友党
地址:湖洋镇桃源村
24、土地公挑沙
永春湖洋刘氏五世祖先,名叫刘钟,排行老三。初婚时,住在月城二兄的厝。妻子怀孕首胎,因有事她要回县城桃溪村娘家,在娘家突然胎儿娩出,刚好是男孩。这时有人说大厅中梁突然下坠三寸。接生后,产妇抱回胎儿。周氏人群追到岭庵下,遇到一位白发老翁,便问:“是否遇到一位妇女抱小孩回湖洋?”这位老翁回答说:有!在吴岭下遇到,她走得很快,已快到湖洋。周氏人群回头没有再追。产妇将这幼儿抱到尾坂打边垅亲戚家,哺养满月,才抱回月城,这个婴儿就是刘应望。
刘应望,自小聪明,调皮。同窗学友经常向刘钟告状说:“你家应望很坏。”刘钟忍不住发起脾气,便将应望投入桃源溪潭,让其死亡。刚好被对面伯父救起,没有死。应望从此悔过,努力读书。可是内心非常痛恨溪潭太深。有一天,应望把书轩里的土地公翻倒,在其屁股用毛笔题字“老土,给我挑沙填桃源溪”。过了几天,该土地公在夜间给私塾先生做梦说:“你要为我给刘大人说情,我已经老了,不会挑沙填桃源溪。”先生睡醒,觉得这个老人有点像土地公。第二天,天刚亮,这位先生一起床,就到书轩里,抓起土地公一看,屁股确实有写字,该笔迹是应望写的。等应望来上学时,才叫应望去将土地公屁股的字擦掉。从此,土地公才不要挑沙填桃源溪。
这位教书先生从此认真地教应望读书成材,应望最终考中了进士。
讲述人:刘友党
地址:湖洋镇桃源村
很久很久以前,永春苦际这地方,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直通泉州城的仙溪,溪中有一堀“和尚潭”,潭水又深又冷,潭中有一个溺死的水鬼。
一天傍晚,有一个人来到一户捕鱼人家的门口,大声喊道:“捕鱼的,我来点拨你,和尚潭有一尾大鲤鱼,将它捉来喝烧酒。”捕鱼的回答说:“好,来,我这苋菜饭刚刚煮孰,随便吃一碗才去。”那个人不客气地吃了一碗,临行时吩咐捕鱼的:“网带去,网针免带,我有。”捕鱼的感到奇怪,为什么免带网针。于是把网针偷偷地插在头上的髻仔尾内。捕鱼人到了和尚潭口,忽然不见那个人,心内明白了许多。看见潭中果真有一条红色大鲤鱼,游来游去。打鱼人把网撒了下去,鲤鱼用力把捕鱼的拖下水去,捕鱼的眼疾手快地把头上的网针抽下来,插进鲤鱼的嘴腮上,连鱼带网扛回家,叫因某连鱼带网放在大蒸笼里炊煮,然后剖杀鱼肚,鱼肚内全是苋茶饭。原来,溺水鬼想找替身。打鱼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又喝烧酒又吃鱼,吃得它干干净净。
讲述人:郑士且
地址:湖洋镇仙溪村
26、苏王公买花会
民国十八年,永(春)仙(游)等地赌风盛行,百姓沉迷于买花会。当时流行的民谣“一文廿九听(倍数),翁也兴某也兴”。很多人输得无鼎无灶。
话说湖城村黄姓的头人相聚,议论对策。有人提议请神明保佑。于是就用交杯问苏王公是否肯帮忙。信杯——苏王公应允了。
和苏王公“通话”要有替身,大家就请黄汗为童身。黄汉说:“我没有文化,恐怕不行。”大家叫他试试看。
于是请林云法师作法,黄汉果真入化。头人焚香下跪叩求。黄汉代替苏王公说话,先是念了一首诗:
林云正法为军师,黄汗月中定仙居;
湖南初开得胜果,风山九里永无墟。
当时记录人把“墟”字写“虚”字。替身马上纠正。头人看完诗句,得知诗句里隐藏着正月初九日。又问苏王公买什么花会名。替身说“名重关圣(关公),姓同我身”过后大喊:要连三注,否则弟子会后悔。
于是正月初九日,湖洋几名代表筹集资金到仙游大花会庄家买花会。是日,全部资金投注一个花会名——“苏清源”。庄家以为可赚一大笔了。没想摇开结果的花会名正是“苏清源”!庄家大输。
几名代表赢了钱,先派人带一部分钱回家,其余的在第二天继续买花会。开摇以后又中了,庄家输得一败涂地,当场昏倒。无法照付,就和代表相量,现先付一倍,其余等十天后到湖洋相议。代表认为时间太久,经相议改为一星期。代表带着钱欢欢喜喜回家了。
一星期后,庄家来到湖城村,头人带他到南门庙相议。庄家刚步入庙门,看到大殿上的苏王公塑像,大惊失色,倒退一步。原来,他昨夜梦里就见到这个人,骑在马上提着大刀大声对他喊道:“湖洋的债务要去还清,否则××人畜遭殃!”
庄家和头人进入协议。庄家哭丧着脸苦苦哀求,廿九倍绝对无法还,只能还一倍钱。头人不同意,双方相持不下。有人提议请苏王公作主裁定。于是开始博杯,湖洋方要从八倍博起,仙游方要从一倍博起。结果庄家博胜。
一星期后,庄家携款来还。至此无人敢做庄家,花会也就停止活动了。果真应了苏王公的诗句:风山九里永无墟。
湖洋人民大获全胜。为了答谢苏王公,南门庙增设请“八月火”活动。出了16阁。仙游庄家特地组织北乐队,苦竹、深安组织49支响硝枪参加庆贺。庙神活动规模盛况空前。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很久以前,闽南山区有一个画画的老人,老伴过世多年,他和女儿丹青相依度日。女儿长大了,父亲为她找了个婆家。为难的是丹青出嫁时,老人没钱备办嫁妆,只好把平时画的各种图画给女儿带去。 & &
丹青结婚那天,前来贺喜的亲邻都来看新娘的嫁妆。打开衣柜,只见装的全是纸画。婆婆觉得没有面子,非常生气,当场把纸画拿出来放火烧了。丹青不顾一切,从火堆里抢出三张画。 &
那年夏天,丹青和婆婆坐在家门口拉糊线(织土布的荨麻线)。拉糊线要有太阳,烤得人受不了。丹青把榕树图挂在屋檐下。顷刻树荫影动,清风习习,骄阳当空,婆媳却是凉快得很。 &
由于久旱和虫灾,五谷歉收.百姓生活贫苦,地主又来逼租,真是雪上加霜。眼看一日三餐难度,丹青把一张雀鸟图挂在厅堂墙上。到了晚上,听得成群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第二天早上,厅堂上可以收拾到一大堆谷子。 & &
交了租,财主又来逼债。丹青只好把惟一的一张画拿到当铺里去典当了。八月十五那天,当铺老板展开明月图,只见圆月似玉,光洁生辉,知是一幅宝画,高价收当。
半月典期已到,丹青到当铺去赎典。可她接过画时,原来的一轮明月却变成了一弯钩月。老板大惊失色,却也悟出宝画的缘由,只是自己不注意半月典期的奥妙。只好按规定赔偿损失的款项。从此,丹青一家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二、 &故事
1、庄状元亲题丛桂庵
永春县城的东北面,有一座海拔五百多米的山岭,叫做彭崇岭,它是县城通向湖洋、仙游和福州的必经之处。岭上有一座尼姑庵,俗称“岭头庵”。
明朝万历年间,祖籍湖洋乡玉柱村的庄际昌中了状元,独资重修岭头庵,并亲题“丛桂庵”匾额,挂在庵前。从此“岭头庵”也称“丛桂庵”。为什么庄状元要修庵题字呢?这里有着一段不寻常的传说。
原来庄际昌的父亲叫做庄图,他后来以屠宰为业,人们都叫他庄屠。因为他家境贫寒,三十多岁,还未曾婚娶。他为人又非常孝顺,其母何氏多年卧床不起,每天需要猪肝配药治病。为此,他只好宰猪卖肉,留下猪肝给母亲下药。
庄屠每天清早在湖洋宰猪,再挑到四十里外的县城贩卖,来往都必须经过岭头庵。有一天早晨,庄屠挑肉走到岭头,恰遇阵雨,便躲在岭头庵下避雨。庵里有一位年轻的尼姑,俗名王莲花,年方十八岁,长得端庄秀丽,原是大家闺秀,因不愿嫁给一个花花公子,而毅然削发为尼。此时,她正起来刷锅煮饭,没想到从窗口泼出的洗锅水,恰巧泼在庄屠的身上。庄屠猝不及防,“哎哟”地叫了一声。尼姑开门见是常来讨水喝的庄屠,连忙赔不是,并请他到厨房烘火取暖,烤干衣服。在厨房里,两个搭起话来,慢慢地,他俩便各自诉起衷肠,越说越投机,特别是庄屠,对莲花因婚姻不幸,流落这荒山僻野为尼,孤苦伶仃,更为同情。从此,庄屠卖完猪肉回家走到这座佛庵,都要歇脚逗留,与莲花幽会。
一年以后,莲花怀孕了,她用丝带勒紧身腰,瞒过了众人。临产前,她同庄屠相约,婴儿由他抱养。庄屠回家后,母亲病情发作,他终日侍候,忙得脱不开身。恰巧在这期间。莲花分娩了,生了一个男孩。莲花只得把婴儿抱到庵后桂花树旁的一块大石头下。第三天,庄屠急匆匆赶到庵里,听莲花说明情况后,立即直奔庵后林中。庄屠来到林中时,只见大石头上空三只老鹰在盘旋,石头下一只红斑老虎正俯身给婴儿喂奶,不禁大吃一惊。正在进退为难之时,那只老虎抬起头来,看了一眼便纵身跳入密林,老鹰也飞走了。庄屠急忙抱起婴儿,顾不得同莲花告别,直奔玉柱村。
回家后,庄屠说明了原委,母亲大喜,说她昨晚梦见岳飞,便为孙儿取名为“梦岳”。当天晚上,梦岳大哭不止,有一位老者走进家门说:“请抱婴儿望东南方向走,走到他停哭的地方并在那里安家,方保无患。”庄屠嘱咐邻居照顾母亲,立即抱着婴儿上路。一路上,梦岳哭声不断,直至晋江青阳,才酣然入睡。于是,庄屠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一面重操旧业,一面照料年迈的母亲和儿子。
梦岳七岁时,庄屠为他改名际昌,字景说,送他到私塾读书。传说庄际昌天资极高,过目成诵,但字写得很潦草糊涂,考官们见了都摇头,因而屡试不第。一直到四十多岁,才进士及第,进宫殿试,状元联登。那时候,他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了。
庄际昌做官后,回到玉柱村谒祖。为了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他出资重修岭头庵,并亲题“丛桂庵”匾额。现在,这块金字横匾,还完好无缺地保留在民间。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2、刘应望吃黑粽的故事
刘应望,字思俨,号仰括,明穆宗二年即1568年进士,永春湖洋乡人。丁卯、戊辰联捷进士,授江苏吴县知县、后升任安徽池州同知、刑部郎中。以后又改任河北省大名县通判、湖南宝庆府同知、广州府知府等职,1591年病逝,享年54岁,如今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刘应望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年小志高,从小聪颖好学,五岁时能识千字,背诗百首,跟着启蒙先生学习十分认真用功,全神贯注,人家戏称他是“书痴神童”。
大年正月的一天,村里的孩子都趁春节游兴,到亲戚家吃喝玩乐去了,唯独他独自一人留在家里读书习字,母亲见儿子如此用功,废寝忘食,既高兴又心痛,高兴的是儿子小小年纪爱书入迷,学业日有长进,痛心的是怕他过分用功,不懂劳逸结合会影响身体。于是,平日里母亲将好吃好穿的让给儿子,希望他学习好,身体也好。而母亲自己省吃俭用,穿粗布衣服,吃粗粮地瓜。这天,母亲蒸完粽子,把地瓜粽子留着自己吃,而让应望吃糯米粽子,里面包着蛋、香菇和肉,这是儿子最爱吃的了。她趁午饭时间,把粽子蒸得热气腾腾的,先端进去二个咸的,二个淡的,外加一碟可沾的白糖,应望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字,他连连点头答应着。过了一个时辰,母亲到书房收拾碗碟时,大吃一惊,只见桌上放着包裹四个粽子的竹叶,一碟白糖原封不动,儿子已伏在桌上睡着了。她生怕吵醒儿子,轻轻挪开桌上的笔墨砚,仔细一看,不觉忍俊不禁地微笑起来,因为儿子嘴唇两边全是黑黑。原来他读书写字全神贯注在字里行间,粽子不分咸淡,蘸的不是白糖,而是砚盒里的墨水。
正是:儿子读书心入迷,甜咸不辨吃东西;聚精会神苦求索,学成报效天地师。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3、刘应望永望亭的故事
刘应望到湖南宝庆府任同知。当地有一位大财主叫周发奇闻知想去巴结,特地在家里备办酒席要为同知接风洗尘,他望眼欲穿,左等右等仍不见人来,如此三番五次回回落空。可他并未灰心,派人探明刘同知的爱好习性,这下他才明白,刘同知不喜欢交结士绅,不会喝酒只会品茗,而且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当官不是为着向上爬,而是想为百姓办几件事,所以淡泊名利,回回请不来。尽管财主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却不甘心,因为他有他的妙招,一定要让刘同知上钩。
周发奇是远近闻名的“周扒皮”,他是个大草包,心中无几滴墨水,却总是爱装斯文,他巴结官府是想得到好处,巩固地位,捞取更多的钱。于是,他探听刘应望何时出游,立即备好东西跟随其后,寸步不离,此时应望也只能盛情难却了。一日,应望在观音洞游玩时,被眼前奇峰怪石飞瀑彩虹吸引,不觉吟起诗来,周发奇赶忙从衣兜里掏出一块白色丝绸手绢,请仆人递上笔墨,弯腰哈背地要应望将诗题上,好给他留作纪念。应望笑呵呵地说:“这手绢是擦鼻涕臭汗的,我的诗怎能同龌龊的脏东西混在一起呢。”发奇连忙说:“老爷说得有理,可你要写在哪里好?”“写在你的板油里!”应望说。“喔,喔。我明白了,板油是心脏,你要我记在心上,对,对,对!”发奇显得副奴才相。
到了金鸡岭,刘应望看到两块岩石,一块像马头,另一块像牛嘴,便随便哼了起来:“马头牛嘴祭山神,大煞风景人皆憎;宝庆若不除此物,山光水色少三分。”周发奇根本不懂诗意,似懂非懂地应和说:“好诗好诗,这两块岩石,真叫名胜生色不少。”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登上岭头,周发奇大汗淋漓,已迈不动了。此时应望疾步如飞,很想甩开他,不料被一条板根绊了一跤,鞋子摔出老远。发奇三步拼成二步气喘吁吁地把鞋子提了回来,他看见木鞋的屐齿断了,送到应望面前说:“鞋子齿断,回去我给老爷赔一双。”此时应望斜视他一眼,十分厌恶地说:“无齿(耻)的东西,还有什么用,扔了算啦。”说完,又将另一只脚上的鞋脱了,扔在岩石上,光着脚丫走了。这时,周发奇才真有点觉察,脸上红一块白一块,心里酸溜溜的。
后人在刘应望同知脱落鞋子的岭上建了一个亭子,叫做“应望亭”,而当年叫金鸡岭的地方改叫“刘公岭”。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4、刘应望刘公堤的故事
刘应望到广州任知府。有一年广州大旱,连江水也快干涸了,因此他常接到争水斗殴的状子。有一天,他看到两份状子,一份是当地的财主洪山状告村民扒他的堤岸,偷他水库的水灌田;另一份是由一个名叫仙姑为首的几十位村民联名状告洪山毁坏村民堤岸,扒渠灌田,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难以分清,他决定微服察看解决。
这天,他顶着烈日来到村里,由人带到出事地点。财主洪山早已知道,已在等候,并为知府准备了凉伞、茶水和点心,真是周到至极,还配了两个丫头伺候,后被应望喝令退去。村民原本不知,待知府到来才听说,只见仙姑领着几十个村民匆匆赶来,他们面对缺堤破岸和眼前焦渴的禾苗,分成两边各诉其由,知府边看边听边问,一一了解详情。这时突然人声嘈杂,只见洪山雇请的黑脸和尚喝得醉醺醺地走来了,他不由分说,操起法度,似睡欲睡,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此时,仙姑急忙给同知耳语几句,只见她扔出两只畚箕,不偏不倚落在溪的两边,立即变成两座小山,把溪水堵住,溪水即往东向村里流去。
洪山眼看此事不妙,急忙走到黑和尚面前,对他大声一个吆喝,和尚似乎清醒了许多,看见一条堤坝横在溪上有些蹊跷,心想:都是酒惹的乱,我要叫你这个毛丫头堵水不成。他不慌不忙,抓起一把泥沙摔到堤岸下,顿时溪里黄鳝成群,立即把岸堤钻得千疮百孔,水哗哗又流向水渠,流进洪山水库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仙姑解下腰带往溪里一甩,这十里长溪的堤坝上立即由石板条封住,变成了石头堤坝。黑脸和尚一见石堤,冷一笑,鼓起腮帮狠命一吹,果然石堤隐隐作动。此时,仙姑给同知咬了一下耳朵,同知从怀里掏出县印,盖在两张白纸上,由仙姑分贴在堤坝两头,然后用绳索吊起大印,自己走到堤中放进溪里,顿时溪岸锁牢了,堤岸长高了,水哗哗又自东流向村里,村民欢呼雀跃。过后,应望叫来仙姑,要她在堤上开凿一个洞穴,让一些溪水流入洪山水库,只是洪山每年要交一百两银子作为水费。如此处理,两边禾苗有水,各得其利,皆表欢喜。后人把此堤叫“刘公堤”,有诗为证:十里长堤锁清溪,千年干旱盼水时;缘得同知秉公断,羊城春色谱新诗。
作品来源:原载于《湖洋风情》
讲述人:刘永乐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5、黄枝春买字帖
清朝嘉庆年间,永春湖洋蓬莱村有一个很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名字叫黄枝春。
黄枝春写的字刚毅挺拔、豪迈奔放,得到广大人民的赞赏。据说,他在家乡庙宇里写的“龙飞凤舞”四个字,竟然飘飘荡荡,宛如真的飞舞一样。他从来不满足自己的成就,经常四处求教于人。
有一次,黄枝春到福州去,查访了各地书店,想买一本自己未见过的、满意的字帖,都未能如愿。书店老板把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郑板桥……等人写的贴子全都拿出来。
“这些全都看过的了,还有好的吗?”黄枝春翻阅了帖子后说。
“没有了,要么就请你到永春白鸽岭,岭头碑石上写的‘白鸽岭’三个字算最好的了。”老板对他说。
原来,“白鸽岭”三个字就是黄枝春自己写的,他认为自己那三个字是写得不怎么好的,可老板却如此夸奖了,因此他失望地说:“白鸽岭三个字算什么呢!”
老板听他这么说,知道他字一定写得很好,因此就很热情地招待他。
黄枝春为报答主人的盛情,挥笔写了一个“福”字给他。据说,这个书店老板就这个福字刻印出来,赚了很多钱。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6、黄志广轶事
吾旗岭下有两条紧挨着的,到水尾才合流的溪涧,古称“双门溪”。最早的“双门桥”是谁造的?丛桂庵、清泉岩及锦绣山下的“蓬湖殿”这三座佛堂庙又是何人所创建?湖洋境内至今还鲜为人知。这位无私积德的先辈,就是湖洋蓬莱黄氏四世祖志广。
湖洋黄氏一世祖贵公,是于元大德年间从莆田涵江迁来蓬莱定居的,二世三世均系单传;三世祖济玄(志广的父亲)又于明洪武24年(1391年)夭寿归天(41岁);只剩三世妈欧阳氏还身怀遗腹子,是男是女未卜;湖洋镇黄氏一脉香烟濒临泯绝的危运。
次年(即洪武25年)初夏的一天,回娘家的三世妈欧阳氏要返回湖洋时,才到吾旗岭,天气突变,风驰电掣,旋即大雨倾盆。身怀六甲的三世妈顶风冒雨,举步维艰地赶到吾旗岭下,刚渡过双门溪的第一涧,山洪突至,三世妈急爬上五、六尺高的溪岸,夹在两溪之间;眼看两溪洪水一浪高过一浪,越加汹涌暴涨,身家的生命危在旦夕。三世妈只好急跪拜在地,哭求苍天一定要开眼,护佑她腹中的骨肉,发愿日后若生男儿,长大后首件事就是在此建造双门桥,造福后人。
精诚之至,金石为开,誓罢不多时,果真灵验,顿时云开雨停,待到初更时分洪水消退后,三世妈顺利地过了溪,平安回家。
洪武25年(139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三世妈临盆弄璋,生下了志广(即黄氏四世祖)。当时,生下的若是女孩,蓬莱黄氏的宗支便从那时夭断;湖洋境内,就不能有今天的黄氏与刘、郑三大姓为主的四十多字姓和睦聚居的局面。
为接祖承宗,保住湖洋黄氏一脉香烟,三世妈情甘守寡,不再改嫁,精心关爱呵护志广长大。此懿德永铭,堪母仪黄氏万代。
志广虽出身贫寒,然从小乖巧,悉听母训;不选吃,不挑穿,仅靠两三亩山田和母亲纺纱织布、针黹手工度日。在三世妈呕心沥血的调教抚育下,长大后的志广聪慧勤劳,又多才多艺,不但善事农桑,还精于生意交际;连年精勤拼搏,不断扩大内外经营,刚臻不惑之年,他的业绩及家产就为永邑内外各界所瞩目,成了湖洋的巨富。又传子2人,为黄氏后裔的衍繁宏开了生面。
发了财的黄氏四世祖志广,好善乐施,对天灾人祸,济之必倾囊,然对游手好闲及豪富极奢而沦落者,分文不舍。除此,在社会公益方面,志广遵母训、从母愿、第一件做的就是营造吾旗岭下的“双门桥”。时全湖洋境无不称颂。接着在50岁(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又在彭崇岭上创建“岭头庵”(后庄际昌于明嘉年间重修时改号“丛桂庵”),蓬莱岩屏山的“清泉岩”和供奉苏王为境主的“蓬湖殿”,广施阴德,造福一方,泽惠千秋。蓬莱黄氏的宗脉就是托他德荫,才从四世的单传衍繁兴旺至今。
当时 ,象黄氏四世祖志广,在同一年中独力创建湖洋境内三大佛刹宫庙的,其义举和规模,不论什么地方,至今尚不见史载,堪称前无古人。其功德将永载湖洋青史,彪炳万代。
讲述人:黄金锻
地址:湖洋镇蓬莱村
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十三公与东泉祠
十三公,名一雀,字光甫,号东泉;因同宗八世的十八个兄弟中,他排行十三,故后世习惯称作“十三公”。
十三公系蓬莱黄氏八世祖,支派属“水门宗”,生于明嘉靖癸未(1523年)十一月初四,卒于万历丁未(1608年)八月初七。享年八十五,葬于锦凤村落垅山井后。传子七人。
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在东南沿海各地流寇为患,掳掠烧杀。十三公之父春山公就是惨遭倭寇杀害的。
十三公好义果敢,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且晓畅兵法,能谋善断,遂招募乡勇壮士三百人,朝夕精训,立誓杀贼驱寇,保境安民,为父亲及其被杀害众无辜报仇。为便于抵御贼寇攻袭,嘉靖辛酉年(1561年),公与从兄天相公组织发动乡民建造城堡(湖城,今遗址尚在)守乡邑。壬戍(1562年)春,城堡初就而贼寇突至,时雉堞尚未巩固。公便用棉被渍水为幔,以御炮矢;亲率乡勇与倭拼斗,于三月二十六日,亲杀贼首八级,贼众大败,退屯十余里。次日,公带七子(尤是次子楠,精通武略,善使铁钯,臂力过人,骁勇无比,从父杀贼,始终跟随左右)及三百乡勇,潜蹑其后,一场鏖战,斩杀贼首五十余级。贼寇大败,惊遁而去。保卫了乡境安全。
尔后,闻仙游的贼寇聚集于永春锦斗,欲抢掠内半县,十三公获知后,先派人探悉其穴,后奇兵制胜,尽斩其首。
嘉靖癸亥年(1563年),乡贼引寇自同安入永横行蹂踏后,又悍然攻袭县城,十三公急率乡勇,先驻踞县城东北“陈岭”处,为牛奇 角之势,后窥准战机歼杀攻城之敌,七战七捷,解了县城之围。
同年初冬,一股占踞在东平外碧“石竹岐寨”的倭寇,有一天到“小湖洋”劫杀生猪数头,并抢了几瓮酒,当夜欲在寨里大吃大喝。公得知,星夜率乡勇赶到大格(与外山交界处),分兵两路,一路摇旗明枪,在肖田“赤岭一带”作疑兵,另一路埋伏在通往湖洋白溪的“小格”(又叫马跳夯)。再暗中挑选骁勇数名,悄悄摸近,待贼寇酗酒后,翻墙入寨,偷偷用白布换下众贼的头巾。贼群中几个没醉倒的,一发现,刚喊出口,就马上被勇士们先杀了。勇士们趁乱翻墙而出。寨内惊觉的倭匪,人人都慌忙把白布当头巾扎起来,人人又只识扎白头巾的是“敌人”,互相砍杀了一阵;待发现时,自己已误杀过半。剩下的逃出来,又听见肖田“赤岭”及“小湖洋”、“大格仑山”一带擂鼓喊杀声大震,只有通往湖洋白溪的“小格”没动静,便急急逃往“小格”,正中公的伏兵,在“马跳夯”处尽数被斩。此战计歼寇九十三人。
在倭贼猖獗的嘉靖年间,十三公抗倭平乱的事迹很多,大小三十余战,无从枚举。
正因同仇敌忾,义勇无双,痛击倭寇侵扰,为保境安民累立奇功,勋绩彪炳,堪载青史,当时闽都分巡万公及县宰林公为十三公榜立“义勇”和“保障”两匾,以旌其门。一九四七年,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官黄恺元,特书“绩媲南塘”大匾,以纪勋猷。
十三公除义勇无私,杀贼安民外,又在永春县兴学重教,不但亲临整顿学府,而且捐资建造了永春县儒学两斋仪门,时新任县宰陈公又加立“黉宫效绩”一匾,以示褒赞,“冠带义士”的荣称即由此而来。
为永铭其抗倭保境及其鼎力助学的功德,十三公还在世时,蓬莱黄氏“水门宗”的宗亲们就于明嘉靖癸亥(1563年)十月,在湖城堡南门为他建造生祠,号“东泉祠”,迄今440年。清嘉庆辛未(1896年),再次翻建一新,迄今192年。
东泉祠古朴大方,祠堂中面南而坐的十三公神像,是按他生前的身材和相貌特征塑造的,因此,栩栩如生前一样。前朝县宰林公及保安司令黄恺元所题制的金匾,原玉原样尚存,分别高挂在祠堂正向和左右堂壁上,祠堂的气氛肃穆庄严。年节和祀日,黄氏水门宗的子孙们延例设祭。据说麻糍配白鸭是公生前所欲,因此每有祭祀,所供奉的食果中麻糍和白鸭是不可缺的。
平时,常有不少远近的各阶层人群到东泉祠上香膜拜,观赏名匾佳联,瞻仰义士英风。
1986年,获批准,东泉祠为永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述人:黄金福
地址:湖洋镇蓬莱村
8、抗倭父子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年中秋,月光如水,湖洋城内,八十高龄的十三公,正在家里和儿子们讨论抗倭的事。
十三公原名黄一雀,字光甫,号东泉,排行十三,大家都尊称他为十三公。
原来嘉靖年间,倭寇经常在我国沿海进行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这时,又有倭寇窜扰仙游、永春、德化等县边境地区。十三公好几次招集乡壮给倭寇以有力的打击。他的儿子们也分别参加过抗倭的战斗。最近有一股一百多人的倭寇窜到湖洋东南边境,驻扎在石竹崎山竹甲寨内,十三公探知倭寇准备在寨内办宴庆中秋,决定出其不意地打击他们。
“我也去,爸!”十三公的小儿子四郎听见了,心里痒痒的,提出了要求。
“这不是去玩的!”十三公严厉地训斥年仅十三岁的四郎。
那知十三公带着三个大儿子离家半里地的时候,发现四郎也提刀跟上来了。
“你来干什么?”十三公发现后气虎虎地问。
“和你们去杀倭寇。”四郎顽强地回答。
“你不怕?”
“不怕!”
“过来,我看看。”十三公用手摸摸四郎的胸膛,然后下了命令:“心跳得这么厉害,还说不怕,回去!”
四郎望着父兄们走了,心里委屈地说:“我不怕呀,我真的不怕!”
十三公和儿子们来到竹甲寨,他们像有组织的战斗小分队。十三公布置了进退攻守的任务之后,单身入寨 。
这时,倭寇们因庆中秋,个个吃得酩酊大醉,熟睡如泥,十三公举起钢刀,杀了一个倭寇,这时才发现每个倭寇手臂上扎了一块红布,再看看全部倭寇都如此。十三公心生一计,脱下一条白衬衫,撕成条条,把一部分倭寇臂上的红布条换成了白布条。十三公擂起战鼓,大声喊杀。倭寇们在睡梦中惊醒,不知所措,发现臂上标志不同互相残杀了一阵,十三公父子乘乱杀了进去,只见刀光剑影,杀得倭寇鬼哭狼嚎。
却说山中只有一条横路,中间必须经过一条水坑,名叫马跳坑,这坑边有一条粗藤,凡人过坑时,拉上藤条一跃而过,藤又弹回原处。这时候,十几个残敌争先恐后向这条路逃跑,来到马跳坑,只好一个个攀藤跃过,但是,每过坑的倭寇,都成了刀下之鬼。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四郎并没有回家,远远跟着父兄来到此地,正好倭寇败退到此。他唯恐自己一人难以拒敌,躲在一块高石之后。等倭寇过坑时,他便挥刀砍去,倭寇一个也不能幸免,这样杀了十九人,立了奇攻。
一场撕杀,父子共消灭倭寇九十三人,战斗结束后,东方发白,父子踏着晨露,凯旋回家了。
十三公的功绩呈报朝廷后,皇帝即下旨封十三公为“义勇将军”。可是知州搁下圣旨(以免每月初一、十五登门问安),直至十三公逝世时才为他挂匾。出葬按义勇将军礼仪进行。十三公终年八十三岁。
为了纪念十三公英勇抗倭,人民为他立祠塑像。祠堂位于永春湖洋汪城内。现祠堂尚存,门楣有石匾:“嘉靖癸亥年立义士嘉庆辛未年重修”的金字。
一九九三年,永春县人民政府授予文物保护单位。
讲述人:陈谷先
地址:湖洋镇湖城村
9、“长胜公”爱国发财
清康熙年间,蓬莱十三世祖亭业(因房号“长胜”,后世皆尊称“长胜公”),曾是方圆百里的巨富。“有长胜厝,就没长胜富”,“长胜公的杉头竹头、赢过全湖洋的稻头”,这是当时湖洋境内流传着的两句话。
“长胜公”的家业的确宠大:讲厝宅,他手头先后鼎建七座二十间装的青砖大厝;讲田园,本境不说,单德化“大溪七境”就处处置田庄、建仓厝(时人称“七谷仓”),拥有田面千余亩;其山业更是惊人,除蓬莱“岩屏”到“万字山”外,德化大溪举目大多是“长胜山”。
翻翻人间“发财史”,有当官致富、剥夺致富和横财致富,而“长胜公”却是因“爱国”起家致富的。
年青时的“长胜公”,家境贫寒,除耕作几亩山田,就靠上山伐木和下溪放排为生。因他身强体壮,力气过人,练就了一身水上放排的好本领,加上勤快、忠厚守信,又乐于助人,同行中都尊他老大。每放排下泉州,山主或木材“头家的”钱款及“伙计”们的工资,大多是由他办理。久而久之,“长胜公”便成了泉州木材行的“老交关”而出了名。
是时,康熙帝国已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只剩对岸的一隅岛疆。名震华夏的施琅将军奉旨“解放台湾”。全面战备,泉州府首当其冲。营造跨海战船,需用大量的大松木板(山里人叫“造枋”)。泉州府督造人员通过木材行找到“长胜公”。“长胜公”知道五年前某山林业主锯制了一大批松木“造枋”,堆叠在德化大溪“高际”、“溪埔”和“黄洋”溪口,足足有几千板;原是要运往泉州的造船用料,因两岸长期对阵,台湾海峡形势紧张,商船无法通行,渔民不敢“赶海”,导致造船业关门倒闭,因此那一大批“造枋”成了死货,至今还堆积在那里。只要一交涉,料不成问题;只是要把这大批长、宽、厚、重的“造枋”运到泉州,水路是十分地艰难险阻,但想到能为统一祖国大事,出力贡献,也不枉此生。于是,“长胜公”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长胜公”回家后,便马上跑到德化大溪察视那几堆日晒雨淋足足五、六年的大松木板。发现外层和上下虽腐烂,中层大部分还是好的。当他急回头要找业主联系,恰巧业主巡山,半路相逢。提起这批“造枋”,业主自知久经风化,早已是几堆连作薪烧火也派不上用场的废物,亏大本天已定局,自认倒霉。听“长胜公”开口交涉,先是暗笑他是小傻瓜,要这些烂货何用!后想若能捞回几块钱也算“剥本”,便开口500元,出价很低。时长胜公急着去小便,来不及马上还价;业主误以为他嫌贵,便连声喊:“莫索性,你我好说,嫌贵就三百元!”
“长胜公”没再还价,随即付钱成交。接着,马上招集放排“伙计”,连月苦战,清除烂的断的,好的全部运交泉州府。由于成本低,除付给放排工人高工资,“长胜公”有生三、四十年清贫,第一次发了一笔小财。
海上作战、攻坚,除战船外,火药(硝)是必不可少的。而硝需用大量的纯杉木炭(杂木炭不行)合硫黄等物方可炼成。见“长胜公”厚道守信,提前出色地完成了造船板的军需原料,要筹购杉木炭,泉州府督办又通过木材行找到“长胜公”。“长胜公”从来没烧过杉木炭,泉州府衙也从不曾收购杉木炭,双方都不知杉木炭价格。“长胜公”表态,既是“解放台湾”军事急需,我回去试烧烧看,只算点工钱就行。对方声称泉州府从来买卖公平,不让“长胜公”吃亏,随即“急中生智”,叫人把木材行溪边二排上等杉木搬上岸,丈量后当场火化成炭,然后按炭的斤数,根据原杉木成本,加上烧工、运工作价。
“长胜公”欢天喜地领了任务,回来马上发动人马到德化大溪七境,把漫山遍野,长年积压的杉头杉尾杉枝,集化成炭,并用大麻袋装实;一连半年,有的在山上集料烧炭,有的日夜随木排、竹排赶运到泉州。时因军需急用,为使木炭及时安全运送,泉州府还特地发给“长胜公”令旗一面,插在排头,进泉州时,沿溪水路的其他木排及大小船只都得闪边让路。
“长胜公”又按时完成了任务。因炭价官方是按好杉木的时值折定的,这一次的收入比前番卖造船板要超过百倍,可说是又发了一笔“小大财”。
老天有眼,“长胜公”因忠厚、勤劳和“爱国”,连发了二次财后,因他出身贫苦,懂得守财,除吃用穿,从不奢花;一切的积蓄用来为子孙造福,建厝、置田,更注重买山造林。他从小就上山、下水,进城,洞察时势,深知山林是活资源:砍了卖,卖了再造,大了又砍,有了钱再买山。加上“长胜公”从不摆阔,从不以“大款”自居,直至晚年,仍下田上山,终身勤作,又精于管理,就这样,几十年山业经营的不断扩大,便成了方圆百里的巨富。他的业绩,为湖洋人民世代所传颂。
讲述人:黄金锻
地址:湖洋镇蓬莱村
10、魁星塔
锦绣山下的蓬莱村,座落在永、德、仙三县毗连处;青峰四屏,碧水三弯,果真是个“桃源去处”。而村口那座古朴、壮观,屹立在溪畔上的魁星塔,更为这蓬莱胜地增添了几分怡人的山光水色。提起这魁星塔来历,传奇般的故事,为蓬莱村父老祖辈所乐道,流传到今——
清康熙丙子年间,蓬莱黄氏十三世祖“明经进士”黄台英,学富五年,仪貌超群;省试中举后,黄氏宗亲捐筹重金供他上京赴试。进京后,黄台英备上厚礼,先往拜谒当朝相座。相爷借鉴五术玄理,品仪表,察气色,打量了黄台英一番,观其气宇轩昂,面带桃花,日后必传贵子,意欲夺之。于是相爷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以礼相待,留黄台英暂住府中攻读诗文,以候科期;暗中却命姨太太日夜躬候书房,千方百计讨黄欢心,把黄媚引上钩。并交代家人,届时务必派人恭送黄台英入场应试。
姨太怀孕后,相爷大喜。为酬答黄传给他贵子之“情”,决意凭借朝权,本科点取黄台英,并奉请圣上,封其重职。于是,密令主考官,本科举子姓名凡有“英”字者尽予录取。
谁知道黄台英自从与姨太幽会致孕后,日夜神不守舍,悸虑不安,唯恐日后私隐毕露,得罪了相爷,凶多吉少;就不辞而别,私自逃离相府,急急还乡。
科试结束,主考官选上49个带“英”的名字,相爷查点再三,竟找不到黄台英三字,不觉大吃一惊。待赶回府中,方知七天前黄台英只字未留,不知去向;便一屁股座在太师椅上,惋叹道:“本科连中四十九英,偏偏不见黄台英……”
再说黄台英误了科试,自觉无颜见家乡父老。后因相爷抬举,被皇上破例封为“二甲进士”,遂筹资在村口溪畔上建造魁星塔一座;一来报答了当时宗亲捐助之恩,二来点缀蓬莱山水。
讲述人:黄生陶
地址:湖洋镇清白村
11、“诗礼传家”
“诗礼传家”是浙江省宁波府鄞县民众赠给永春县湖洋镇桃源村月城角落刘氏天房八世裔孙刘陶祁的牌匾。
刘陶祁于明朝在鄞县为官时,“德政论洽民心”。离开鄞县之时,“哭送载道,或立匾,或赠诗,难以尽述”。其牌匾何止独一,其它于文革破四旧之际被毁灭迹。
刘公精诗字,尝曰“作字应如端人正士”,又善草书,神摹钟王笔法,而丰姿更逸。鄞绅士每得一幅,如获百朋,遂使洛阳纸贵。其所著述有《功过格实录》诗文等集,其任中政绩,则“史立庵葛仞上。”
公家居时,孝友称于族党,礼让重于亲朋,有犯不校,有求必周。为人恂恂仁厚。尝自言曰:予生平未尝一语欺人,非惟不敢,且亦不能。赠诗曰:民之父母若公,真可为父母者矣。内有云:三载膏泽来,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办喜事的场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