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能在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心中产生共明,它永远就流行,不能产生共明,就会短命。

拥有2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14个小站
二子停車 於食館之口,一子泊於左,一子泊於右。
一子曰:右臨寢室,通於學堂。泊於此可省幾寸光陰。
一子曰:左雖背之,然泊者少,停走自如。右雖順之,然間不可溶雛雉,泊必互相牽延。或引而俱覆,子安能不扶邪?以此觀之,左可而右不可。
各執其詞。長者過,問之。曰:奈何分左右乎?夫右盈則左,左盈則右。君子不惑,何彷徨於左右也?道行而為之,擁而無之。物盛...&
& & & & 二子停車 於食館之口,一子泊於左,一子泊於右。& & & & 一子曰:右臨寢室,通於學堂。泊於此可省幾寸光陰。& & & & 一子曰:左雖背之,然泊者少,停走自如。右雖順之,然間不可溶雛雉,泊必互相牽延。或引而俱覆,子安能不扶邪?以此觀之,左可而右不可。& & & &各執其詞。長者過,問之。曰:奈何分左右乎?夫右盈則左,左盈則右。君子不惑,何彷徨於左右也?道行而為之,擁而無之。物盛則衰,虧則盈。取之以虧,行而為盛;納之以盈,行而為衰。虧則可以有所行,盈而不能有所加。物極必反。故人皆行之,未可行也;人皆棄之,可就之也。君子之道,非好隱形怪,蓋避盈而就虧者也!&&
黄金一道两痕开,雕车欲度还徘徊。可怜归客祈平安,青烟几道请神来。【解说】黄金一道:谓泥泞也。黄金,黄泥也。痕:谓道窄也。道可容一乘,故止二痕耳。雕车:凋车也,谐音。祈平安:谓道险也。青烟:香烟也,谓乘舆者吸烟之气。...&
黄金一道两痕开,雕车欲度还徘徊。可怜归客祈平安,青烟几道请神来。【解说】黄金一道:谓泥泞也。黄金,黄泥也。痕:谓道窄也。道可容一乘,故止二痕耳。雕车:凋车也,谐音。祈平安:谓道险也。青烟:香烟也,谓乘舆者吸烟之气。&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1)?&子路对曰:&有之。诔(2)曰:&祷尔于上下神祗(3)。&&子曰:&丘之祷久矣。&
(1)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2)诔:音lěi,哀悼死者的并叙述其生平的一种文体,类似现在的悼词。不少版本的《论语》将此字加上书名号,作&《诔》曰&,似不当。
(3)神祗:祗:音...&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诔:音ě,哀悼死者的并叙述其生平的一种文体,类似现在的悼词。不少版本的《论语》将此字加上书名号,作&《诔》曰&,似不当。
&神祗:祗:音&,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请求(孔子允许他)向鬼神祈祷(孔子康复)。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这样的事儿。诔文上说:&向天地间的神灵为你祈祷。&&孔子说:&我祈祷很久了。&
三、西宾妄语
说起祈祷,西方人喜欢说&感谢上帝&,中国人喜欢说&菩萨保佑&。
基督教讲究忏悔,佛教也讲究忏悔,中国古代的其实也是讲究忏悔的。
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均含有自我忏悔的意味。据《尚书&商书&汤告》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建都于亳,在一次祭天的活动中作了一篇祷文《汤诰》,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凡我造邦,无従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我们也可以认为商汤是在作秀,但是,一个人想到要作秀以上取悦于天下取悦于黎民,总比根本不承认上,我就是天,&天大地大不如&&大&,还要以强力与欺骗来使黎民媚己颂己高呼万岁要好吧?
这迫民呼伟大光荣正确的时代就在不久前,现在,或许时步到了作秀的时代了吧?
闲话少述,书归正传。
理解此则《论语》有孔子之言的含义的关键在于&祷&。朱熹为&祷&做注时说:&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很明显,孔子说自己&丘之祷久矣&的意思是说:&我一直都在悔过迁善,子路你就不必为我的病做祈祷了吧。&
这本没什么难解的地方,但许多版本的《论语》译注似乎都说得不大明白。这令我很吃惊。尤其令我吃惊的是,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数百年的中国,祈祷的实质竟然与之如此吻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西宾实在无法回答,姑存此疑以待来者。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为名字,贤者
(3)易:有两解;一是改变,朱熹取此解;二是轻视,现多取此解。
(4)致其身:...&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为名字,贤者
易:有两解;一是改变,朱熹取此解;二是轻视,现多取此解。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
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侍奉父母,能够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三、西宾妄语
此章在内容上承上一章,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是否有德。但是,&贤贤&与不&易色&之间有什么矛盾呢?从《论语》全文看,孔子的确很轻视妇女(这一点以后会讲到),对此西宾很是不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重:庄重。
学则不固:&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则&不威&与&学则不固&之间为并列关系,而&不重&则是&不威&与&学则不固&的原因;二是作固陋解,则&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之间为并列关系。
主:意动用法,以&&为主。
无:通&毋&,不要。
友:意动用法,以&&为友。
惮:音d&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三、西宾妄语
此章亦可译作以下文字: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会浅陋无知;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此章有两处看似矛盾的地方需要说明:一、&过则无惮改&,改错何惮之有?朱熹注曰:&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二、&无友不如已者&,若人人皆欲胜于已者为友,而不友不如已者,岂不无友可交?我想,孔子此言当指他人有某一方面比自己强或可供自己学习便可以其为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可以为证。
君子须举止庄重,这庄这重当一以贯之。若人前道貌岸然,人后魑魅魍魉,则连小人也算不上了。若这样的人多且重于世,大概只能以&邦无道&来概括才比较合适吧?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1)?&子路对曰:&有之。诔(2)曰:&祷尔于上下神祗(3)。&&子曰:&丘之祷久矣。&
(1)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2)诔:音lěi,哀悼死者的并叙述其生平的一种文体,类似现在的悼词。不少版本的《论语》将此字加上书名号,作&《诔》曰&,似不当。
(3)神祗:祗:音...&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诔:音ě,哀悼死者的并叙述其生平的一种文体,类似现在的悼词。不少版本的《论语》将此字加上书名号,作&《诔》曰&,似不当。
&神祗:祗:音&,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请求(孔子允许他)向鬼神祈祷(孔子康复)。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这样的事儿。诔文上说:&向天地间的神灵为你祈祷。&&孔子说:&我祈祷很久了。&
三、西宾妄语
说起祈祷,西方人喜欢说&感谢上帝&,中国人喜欢说&菩萨保佑&。
基督教讲究忏悔,佛教也讲究忏悔,中国古代的其实也是讲究忏悔的。
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均含有自我忏悔的意味。据《尚书&商书&汤告》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建都于亳,在一次祭天的活动中作了一篇祷文《汤诰》,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凡我造邦,无従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我们也可以认为商汤是在作秀,但是,一个人想到要作秀以上取悦于天下取悦于黎民,总比根本不承认上,我就是天,&天大地大不如&&大&,还要以强力与欺骗来使黎民媚己颂己高呼万岁要好吧?
这迫民呼伟大光荣正确的时代就在不久前,现在,或许时步到了作秀的时代了吧?
闲话少述,书归正传。
理解此则《论语》有孔子之言的含义的关键在于&祷&。朱熹为&祷&做注时说:&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很明显,孔子说自己&丘之祷久矣&的意思是说:&我一直都在悔过迁善,子路你就不必为我的病做祈祷了吧。&
这本没什么难解的地方,但许多版本的《论语》译注似乎都说得不大明白。这令我很吃惊。尤其令我吃惊的是,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数百年的中国,祈祷的实质竟然与之如此吻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西宾实在无法回答,姑存此疑以待来者。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2)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4)而已矣。&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2)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4)而已矣。&&
(1)奚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先奚&。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奚,把&&放大首位。奚,疑问代词,什麼。
(2)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3)中:音zh&ng,得当。
(4)苟:苟且,马马虎虎,在这裏作动词,意为行事马虎。&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麼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麼办好。所以,君子一对於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於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四、西宾妄语
先提两个问题:一、子路问这个问题时多大岁数?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谁?
想不到吧,子路问孔子卫国之政时年纪已经超过61岁了。
这实在令我感叹不已。孔子收徒,似乎没给哪位学生发过毕业证,因而也不存在国家承不承认学历的问题,但就有那麼多学生跟定了他,直到孔子逝世,还要让长像与孔子相似的有若坐在孔子的座位上,结果有若没法回答师兄弟的问题,被赶了下来。
终身学习在孔子的弟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关於第二个问题,对《论语》不大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人的答案一定是子路。答案正确。就如同现在的考试,考生能过揣摩出题者的心思来得出答案,而对考题所涉及的知识一无所知。高分低能现象便是这样生成的。而对《论语》有所了解的人的答案有可能是颜回,可惜在我这个出题人看来是错误的,而这错误是由於水准高所致。
从《论语》中看,孔子表扬最多的人就是颜回: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孔子晚年,鲁哀公、季康子曾问他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孔子对颜回的早夭十分惋惜,曾为之恸哭不已,大呼:&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从者劝其不要太伤心,孔子则说: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要为什麼人伤心?&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整部论语中只有一句话似是在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意思是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在《论语》中,孔子对其他所有人的表扬回起来也没有这麼多。至於那个子路,不仅常挨孔子的批,还常跟孔子过不去,闹得孔子还真有些怕他。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高兴)。夫子矢(通&誓&,发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这南子的名声不大好听,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就指天发誓,说:&要是我有什麼歪心思,我天打雷劈!&
这哪是师生啊,整个儿就是哥儿俩啊!
要说呢,这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本就可算是哥儿俩的。《礼记&曲礼》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比自己年长一倍左右的人,便应当照父母那样尊敬事奉;大十岁的,要以兄长之礼对待;大五岁的,只要走稍后一点(错一肩的距离以略示尊敬)就可以了。
所以呢,子路对孔子就随便些,而孔字对子路也比对其他人更随便些。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年龄差距不大;另一方面,子路在跟孔子之前,本就是一个四处惹是生非的主儿,有一次还跑到孔子那裏找麻烦,大约想去踢孔子老夫子的场子,结果被孔子收服,死心塌地地跟了孔子一辈子。
《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儿的:&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性情粗鲁,喜欢逞勇斗力,性格刚强直爽,头上插著公鸡式毛,佩戴著公猪皮装饰的宝剑,跑去找孔子的麻烦。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著儒服,带著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至於孔子是如何诱导子路的的,《史记》中没有交待,倒是《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有这样一说: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子路第一次见孔子,孔子问他:&有何喜好?&子路回答说:&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你有什麼学问哪?不如来我这儿读书吧。&子路问:&跟你读书有什麼好处哇?&孔子就大谈了一翻读书的好处。子路就说:&你看那南山上的竹子,不加工它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做成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我就是这样的竹子,天生就是一个使剑的好手,读书干什麼呢!&孔子答:&读了书就像在竹箭上装了羽毛,箭头上又安了箭镞,这样就更厉害了。&子路一听,当即下拜,说:&受教了,请先生收我这个学生吧!&
对於这样的记录,我是颇为怀疑的。一个来闹事的混混,能听得进孔子那一大堆文绉绉的话麼?我猜想啊,这孔子一定是会武功的,而且功夫还很高强,先把子路给打服了,再给他讲道理,最后才使他口服心服的。
孔子有了子路这门生之后,不仅没人敢再找孔子的麻烦,连说他们坏话的人也没了。&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怕子路!
孔子为教这样调皮的学生大约也是费了极多心血的,所以批评也就自然较其他师兄弟们多许多。而这批评本身就含有赏识的意味:可造之材呀,否则费那劲儿干嘛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嘛。可是一旦有人看不起子路,他又当众为其辩解。
子曰:&由之瑟①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论语&先进》)
  孔子说批评子路的瑟弹得不好:&仲由弹瑟怎麼配在我的门下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瞧不起子路。孔子马上替子路圆场说:&仲由嘛也可以说是升堂了,只是尚未入室罢了。&意思是说,子路这人的学问已经相当不错了,只是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而已。&升堂入室&这个成语就是这麼来的。
&& 我们当老师的常有这样的经验,教来教去几十年,到头来同你关系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调皮的家伙。为什麼呢?天天批呀骂呀谈习呀,感情自然就加深了,而那些听话的,成绩好的,本不要我们操什麼心,所以,淡漠也是理所当然的。
子路入孔门之后,无论孔子出入任何险境、绝境时必陪在身边。有一次孔子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啊,我们的道无法在世上推行,那麼子路,你就和我一起划著船,出海吧。子路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啊,老师果然对我青眼有加啊!孔子接下来又批了他一通:你呢,就是勇气过人,其他就没什麼啦。
子路也不生气,先生病了他守在床头;病危他准备后事。可每次都遭了孔子的批。印象中只有一次受了孔子的百分之百的表扬,还不是当面的:&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但只要看一看子路死后孔子的表现,就知道,对於子路之死孔子的悲伤程度是远远深于对颜回的。&
子路在孔子自卫返鲁时(是年孔子68岁),跟著夫子回到了鲁国,并曾在季孙氏那裏做事。三年后,他又受邀回到了卫国,做了大夫孔文子私邑蒲地的长官,即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继承父职为执政。孔悝之母孔姬是蒯聩的姐姐、卫出公的姑姑,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都城,强迫孔悝与之结盟,并劫持著孔悝登上高台,进攻卫出公。孔悝的家宰栾宁见政局有变,派人通知了驻守在孔悝采邑平阳(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子路。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
赶到帝丘时,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门弟子、为卫大夫的高柴(字子羔)由城内逃出,因卫国大乱而准备归鲁。子路没有听从高柴的劝阻,说:&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救人於灾难!&
子路冲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围困的台下,与蒯聩手下两位猛士战在一起。结果,子路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帽带时,子路被对手杀死,随即被一拥而上的蒯聩党徒剁为肉酱。
这是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当时,子路63岁,孔子72岁。
子路之死令孔子悲痛欲绝,大呼&天祝予&(《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左传&哀公十四年》无此记载,)。哭的情形与哭颜回的相近,二者似分不出高下。但是《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孔子听到子路被杀的凶信,孔子悲恸万分,在屋裏嚎啕大哭,口中还喊著:&啊呀,这是上天要断了我的命啊!&这时个有人来慰问他,告诉他说子路被剁成了肉酱,孔子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
颜回是极聪明极听话成绩顶好的学生,死后孔子很悲痛,很惋惜;子路呢,死后孔子悲不自胜,提也怕提,想也怕想。因为见了肉酱会想起子路的惨状,所以从此以后,孔子再也不吃肉酱了。
所以我说,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欢子路。这本是很明白的道理,不知为什麼包括朱熹在内的很多人都似乎不大明白。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①数(shuo):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子游说:&服事君主(直言进谏)太频繁,就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劝诤)太频繁,就会与其关系疏远。&
三、西宾妄语
既然频繁地向君主直言进谏会招来羞辱,是不是应该忍辱呢?
答曰:&非也...&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①数():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子游说:&服事君主(直言进谏)太频繁,就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劝诤)太频繁,就会与其关系疏远。&
三、西宾妄语
既然频繁地向君主直言进谏会招来羞辱,是不是应该忍辱呢?
答曰:&非也!&
朱熹引胡宏注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礼记&曲礼》下篇
&子曰:是君三违而不出境,则利禄也。&《礼记&表记》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
在儒家看来,忍辱事君尚为非礼,怎会主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但是,直到现在,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儒学教义,时常有人以此来义愤填膺地批儒批程朱。
我不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语出何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话绝不可能出自程朱之口。
儒家对死君者一向是不以为然的。程颐在对论语《里仁》中的&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作注时就说:&邦无道能沈晦以裁之,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
朱熹显然是同意陈子这种说法的。很明显,他们对比干这类死谏的做法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当之愚&。
那么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古文观止》中题为《晏子不死君难》)有如下记载:
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日:&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齐庄公和棠姜(崔武子之妻)私通。崔武子杀死了庄公。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左右的人说:&死吗?&晏子说:&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去死?&左右的人说:&出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左右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哪儿去?作百姓君主的人,岂可凌驾于百姓之上?而是要管理国家。作国君臣子的人,岂是为了自己的俸禄?而是要保养国家。所以国君为国家而死,就跟着他去死;为国家而逃亡,就跟着他逃亡。如果为自己而死,或为自己而逃亡,不是国君私人所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这件事?况且人家拥立了国君又杀掉他,我怎能为他而死?怎能为他而逃亡?又回到哪里去呢?&
就是这个不肯为君难而死的晏子,被孔子称为仁人。
孟子则走得更远。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
朱子注曰:&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
&&&&(还有很多东西没整理出来,有机会再补上)
&&& 1949年以后大陆所进行的批儒运动,已经与思想解放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要愚弄人民,结果还真成功地愚弄了几乎所有的人民,使我们相信真的有万岁。
百家讲坛办得火暴空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两个人:易中天和于丹。他们使得《三国》和《论语》在大众中的关注程度空前提升,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但是,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还有一半,那就是&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我感觉到由易于两教授所引发的人们对于《三国》和《论语》空前关注而造成的空前热闹的场面之下,还存在着一种隐忧:人们,会不会就将易中天的《品三国...&
百家讲坛办得火暴空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两个人:易中天和于丹。他们使得《三国》和《论语》在大众中的关注程度空前提升,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但是,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还有一半,那就是&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我感觉到由易于两教授所引发的人们对于《三国》和《论语》空前关注而造成的空前热闹的场面之下,还存在着一种隐忧:人们,会不会就将易中天的《品三国》当作了《三国》、将于丹的《〈论语〉心得》当作了《论语》?不信大家可以看一看在易于两人售书达数百万的情形下,可有抢购《三国演义》或《三国志》和《论语》的情形发生?
对经典关注空前会不会反而使得人们更加远离经典?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人们关注于丹,也许并非就是在关注或就会关注《论语》。而于丹的《〈论语〉心得》更多的可能是在借《论语》来表达她对自己的时代的感悟,充其量可算做&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深了解&(见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网上很容易找到)的作品。
在商业大潮冲击下,人们越来越浮躁,这浮躁中就包括以浮躁的方式对待古代经典。在大众热热闹闹地听经典谈经典的时候,我们很可能离经典越来越远。
西宾觉得对经典的关注有必要回到经典本身上去。
首先从课堂开始吧。
以后的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将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陈戍国的《四书五经&校注本》和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为基本资料来源,逐条注译《论语》全文,并加入自己的一些感想。&
附: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中关于经典作品的定义:&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做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而信(3),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 。&
(1)道:治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治理。
千乘之国:乘,音&,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人,车下步卒人,后勤人员人,共计人。千乘之国,指拥有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而信:朱熹注曰:&敬其事而信于民也。&大体与现在的敬业和诚信的意思相同。
(4)时:指农闲之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地办理国家正事,又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三、西宾妄语
此章少歧解,故无疑。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说:&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此言有失公允。孔子这样的治国之策,固然有利于稳固统治,也有利于民众。为什么统治者和民众之间一定要你死我活而不能和谐相处呢?
这样的统治模式是专制的,用以要求民主的政府也未尝不可,只是民主的政府无&使民&一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两种意义均通。
谨:朱熹注曰:&谨者,行之有常也。&
()以:介词,用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按朱熹的解释,谨带有坚持原则的意思。另外,&入则孝,出则弟&二者互文意义方显完整,无论在内在外,都应该既孝且弟。否则,在家可以不弟,在外可以不孝就不像话。在外可不可以孝呢?当然是可以的。颍考叔之纯孝不是受到君子的称赞吗?
四、西宾妄语
现在,德育为首的口号一直喊得震天响,实际上分数便是一切,孔子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上工诗善文的才子大都是科举上的失意者。人们常以此作为声讨科举制度的论据。*|pB(i\&
我们当然很容易举出科举上失意的才子来,比如蒲松龄。但有多少人做过统计来证明这是普遍现象还是特例。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虚构出来的甚或有意歪曲的或材料当作真实并把它们作为我们错误观点的论据来使用。比如《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
&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上工诗善文的才子大都是科举上的失意者。人们常以此作为声讨科举制度的论据。*|pB(i\
& & 我们当然很容易举出科举上失意的才子来,比如蒲松龄。但有多少人做过统计来证明这是普遍现象还是特例。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虚构出来的甚或有意歪曲的或材料当作真实并把它们作为我们错误观点的论据来使用。比如《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
& & 很多人都以为张继是一位落榜者。
& & 张晓风那篇被选入初中学语文课本的短篇小说《不朽的失眠》的开篇就写到:&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随后,作者便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张继落榜的心态以及他创作《枫桥液泊》的过程的故事。jN#bTn
& & 但是张继恰恰就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而此诗很可能是他赴洪州就任盐铁判官时路经苏州所作!.RN Sy)HWTco9q
& & 这篇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被我们当了真。&R/m+gJ([/`~5Ih
& & 只要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就会发现,历史上那些工诗善文的才子大多是科举上的成功人士!!Sf6JaX&f,[g
& & 下面我将以《唐诗三百首》中所录全部诗人为例来对此进行说明。'_^S[n2zM
& &&&由清人蘅塘退士(171l一1778本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所选大多是唐诗传世佳作,是2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应该最能体现唐代诗歌创作的风貌和水水准。&p&BH!|$Jx1p
& & 书名《唐诗三百首》,实选诗301首,分别出自77位诗人之手。其中一首七言绝句《杂诗》的作者姓名不可考,署名&无名氏&;还有一首五言绝《哥舒歌》,实际上是一首民歌,作者姓名亦不可考,署为 &西鄙人&,意为西部边境的人。这样算来,《唐诗三百首》中姓名可考的诗人共有75位。&^hn gwN(t1?Y
& & 而在这75位诗人中,进士及第者共有52位半(其中秦韬玉累举不第,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故算他半个),占了总人数的70%!他们是(按姓氏音序排列):DXx5O!C/Y0|n'i)l(oN
& & 白居易、岑参、常建、陈子昴、崔颢、崔曙、崔涂、戴叔伦、杜牧、杜审言、杜荀鹤、顾况、韩翃、韩偓、韩愈、贺知章、皇甫冉、李端、李频、李颀、李商隐、李益、刘长卿、刘慎虚、刘禹锡、柳中庸、柳宗元、马戴、孟郊、綦毋潜、秦韬玉、钱起、丘为、沈全期、司空曙、宋之问、王昌龄、王翰、王建、王湾、王维、韦应物、韦庄、许浑、薛逢、元结、张籍、张继、张九龄、张乔、郑畋、朱庆余、祖咏。$H&V)Z{|Ot/e
& & 不是进士的只有22人,不到总数的30%,他们是:L"C d\[s
& & 唐玄宗、李白、张旭、元稹、王勃、骆宾王、王之涣、张泌、杜甫、僧皎然、权德舆、卢纶、陈陶、孟浩然、贾岛、温庭筠、杜秋娘、高适、刘方平、张祜、金昌绪、裴迪。"MC p^,U$QYc
& & 这些人没能成为进士的情况如下:U/JJ2m)t.b!h~~%M
& & 唐玄宗是皇上,杜秋娘是女性,都成不了进士。6a/~Lxp%Uy
& & 权德舆建中元年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已入仕途,无需成为进士。$}'uG)_5{3K2](w
& & 僧皎然是和尚,张祜、刘方平隐居不仕,孟浩然初试落第后归隐,都是不愿为进士。$eo.GxBQ ?
& & 李白不愿意参加科举,而试图通过干谒之路入仕。为此,状元出身的王维对他很是不以为然,而前朝进士贺之章则对其青眼有加。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时称&张颠&,与李白相类。j)I9rT~L2Bm-J
& & 王勃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元稹十五岁擢明经(唐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影响小于进士科),元和初,对策第一,拜左拾遗。裴迪未录入《唐才子传》,但有史料记载他也曾&贞元中擢第&。高适于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u qMC N3@od-w9f
& & 杜甫开元23年(公元735年)应进士不第,卢纶、陈陶亦应进士不第,贾岛、温庭筠屡试不第。s'\JxN,SV
& & 骆宾王,643年初试不第,再试及第与否不详;王之涣、张泌、金昌绪三人均因史料不详,无法判断他们应试的情况。
& & 总的说来,这些大诗人很少为科举完全失意者。就算是不第者如杜甫、卢纶、陈陶、贾岛、温庭筠也不例外,要知道,能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本身就是要经过层层选拔的。;C5e kZCQ
& & 再者说,唐代的进士名额极少,以常科(定期性选举人才的考试,又称岁举)为例,每年应考人数过千人,录取者仅二三十人,《通典&选举典》(唐代杜佑所撰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说:&其进士(应试者)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这样少的录取比例,应试不取不是正常的事吗?我们现在每年高考招生达600万之巨,远远超过唐数百年所录进士总人数的百倍,还有不少落榜者,也还有大量复读生呢!干嘛就不允许他们中有才者落第,不允许他们多考几次呢?4zn2}:r;]8Q+T_
&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相当合理的,它所选拔的人才是货真价实的(估计宋代文化名流中进士所占比例还会高于唐代,因为唐代的科举并不普及,士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阶仕仁途)。即便是走到了末路的科举,也不见得就比现在的考试体制更不合理,至少,无论对考试内容和考生做怎样的限制,也决不会弄出个标准答案来让考生们必须&正确&,必须&统一&,更不会要求考生背哪个皇帝的指示 。&:_+Sqb!L)Z3e
学而篇第一
朱子《集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
学而篇第一
朱子《集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
学:一般解作学习。
习:《说文解字》作&数飞也&,一般作&温习、复习&,也可解作&实习、练习&甚或&实行、实践&等。
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朋:郑康成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6)乐:《集注》引二程注曰:&说(悦)在心,乐主发散在外。&意思是悦在于内心,而乐则表现在外。
(7)愠:音&,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二、通译(取徐志刚《〈论语〉通译》,下同)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逐字逐句核对,以上译文并不存在什么疑难,但是,三个句子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呢?朱熹引二程释&有朋&句时说:&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意思是说,自己的学说或主张播及到远方,而使远方不断有人前来(学习、归附)。所以,西宾以为,此章当如下译方不失孔子原意:
一个人的学说如果能够经常在社会上得以实践,那是多么令人愉快呀!(如果能进一步播及到远方),使远方有同门前来,那是多么令人快乐呀!但是,即使没人能理解(他的主张)也不会恼怒,那才是道德高尚的人呢。
四、西宾妄语
孔子终没有享受&时习&和&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不得已周游列国,以至于想要&乘桴浮于海。&谓期有愠色乎?抑谓期将行之益远乎?西宾行踪如萍,其亦有所寻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论语》全书中只有曾参和有若两人被称为&子&,余皆称字,有人据此认为《论语》即由二子及其门人所录。
孝弟:孝,朱熹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同&悌&(音&)。
鲜:音ǎ,少。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之前,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未有之也&。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与:同&欤&,语助词,吧。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啊!&
本章语义明确,译文大体无误。唯将&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之&为&作判断动词为明显误译。此句为文言判断句基本形式之一,不需要判断动词。句中的&为&与&仁&为一个整体,朱熹的解释是&行仁&。全句应译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行仁的根本啊&。
四、西宾妄语
很多人认为孔子提倡孝悌没错,但把孝悌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就很有些&局限性&了。其根据就是孝悌可以阻止犯上。其实,《论语》固然要求下对上&忠&,更多的是要求上对下&敬&。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后会见到很多,这里不多说。
此章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家庭的和谐。如何才能使家庭和谐呢?当然是孝,还有悌。但仅有此还远远不够,统治者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论语》中也有明确的说法。具体内容以后再说。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在《诗经》...&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在《诗经》三百多首诗歌中,这首《伐檀》大约是中国人是最为熟习的篇目之一了。对这首诗的解释也是惊人的一至: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这样的观点本是古以有之的,《小序》(即《毛诗序》)认为:&《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可是朱熹在《辩说》中说:&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其意大约是说,君子&不稼不穑&而&取禾三百廛&,&不狩不猎&而&庭有县貆&,不仅不是不劳而获,反而是&&智&的表现,这种&不素食&之&智&正是孟子所谓&劳心者治人&。&现在的人们大约认为朱子的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哂,故连批的人也较少,所以,知此一说者便不甚多。&朱子之言果真就那么荒谬么?我看不尽然。&西宾也是&不稼不穑&,然年薪购禾虽不能达三百廛,三百担是没问题的;西宾也是&不狩不猎&,然庭虽无貆可悬,冰箱里的猪肉还是放了不少;西宾不织布,却也有衣蔽体;西宾不筑屋,却也有室安身&&&如此看来,西宾也当是一位不劳而食的剥削者了。而如西宾者不知有几,也都是不劳而食的剥削都吗?&西宾坚决不承认自己是不劳而食之人,所以,西宾认为朱熹之言有理。&此诗之&不素餐&有两种含义:&一是辩解:脑力劳动者(包括统治者)并不是吃白饭的,所以不应该因其待遇丰厚而忌恨他们。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了,但在三十多年前的中国,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可不被当局当作是劳动人民的中的一员,所以,被大批大批的革了命。&一是告诫:统治者&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却待遇丰厚,所以当谨慎从政,不可疏忽怠慢。此与后蜀主孟昶所撰《诫谕辞》&尔俸尔禄,民脂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警戒官员要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之意同。&我对朱熹的理论知之甚少,但从已知的其诸多言论上看,他的思想对于想要虐民的统治者来说,实在是无法容忍的。我相,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君子们不惜颠倒黑白,玩命地贬朱熹,弄得我们一干愚民以为朱熹便是罪大恶极之人,实在是高明之至。&所以,以不读书为特征的中国基础教育实在是中国现代君子们所需的。比如有很多人读了朱子,便之其言之谬,岂不廖哉?&不妙的是,现在读书和思考的人们越来越多了,素餐的君子们,可要当心了!&
后记:西宾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八佾》,为证明乐之于礼乃至国家政策均有重大意义,于是举了晋公子重耳歌《河水》秦穆公歌《六月》以及秦哀公应允申包胥出兵救楚时歌《无衣》之事为证,无可避免地要翻上一翻《左传》和《诗经》,而《诗经》中并没有《河水》这一篇目,有资料说那《河水》可能就是《伐檀》,重读之,有所感,于是记下了以上文字。
【编者简介】
2009年暑假,一粟赤脚走南华邂逅两位登山晨读的孩子
周心俊,字一粟,号楚夫。年过半百(发亦斑白)工作激情一如30年前,30余年的风雨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一大把年纪了还死守着&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工夫&&误人子弟要遭报应&的古董不放,全不谙&工夫在诗(事)外&这一生存现实……
座右铭:大事做不来,老实做小事...&
【编者简介】
一粟自述&&&
2009年暑假,一粟赤脚走南华邂逅两位登山晨读的孩子
周心俊,字一粟,号楚夫。年过半百(发亦斑白)工作激情一如30年前,30余年的风雨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一大把年纪了还死守着&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工夫&&误人子弟要遭报应&的古董不放,全不谙&工夫在诗(事)外&这一生存现实&&
&&&&&&座右铭:大事做不来,老实做小事,做自己该做和喜欢做的事&&率性而为,不向俗人行处行。平生最敬重的三个人是:孔子、沈从文、袁隆平!一粟百读不厌的两本书是:《德道经》《大学》。
&&&&从教30余年三大得意之作:首创的&孝亲尊师爱家国亲情读写&&文史同步&&中华诗教&系列教育教学让多届孩子受益。二是精心编写的《中国历史三字经》(增补)《中华历史成语歌》《世界历史五字歌》系列普及读本提高了孩子们文史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世界历史五字歌》更是填补了大陆历史教学的一个空白。三是培养有一群以重振我汉唐雄风为己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正奋斗着的沈从文传人&&从文少年!
&&&&最喜欢的生活:读经诵典、休闲悦读、教书育人、赤脚走南华。
&&&&一粟知命之年的生活感言是:
时光飞逝老将至
不敢一味顾影怜
我生大半无明过
待餐五德性体全
日已过午始觉悟
行远自迩道德典
一心一意修大道
善莫大焉功德圆
书法名家刘壮韬(88岁)先生书写的一粟特色教育教学目标&&
家乡青年书法家杨通献先生书赠
田耳先生&序&
给&从文少年&&
当写下这个题目,我才意识到&少年&二字已经从我体内脱离而去。但我分明还记得十几岁时的事情,恍在昨日。那时候校园文学刊物还是油印,油墨给人说不出的神圣。我投稿再三未得到发表,一直引为遗憾。现在这群少年的作品有机会结集,是很幸运的事。也许,多年后其中某人、某些人会在刊物报纸上再三发表,发表之事将变得麻木,但他们会忘不了这个最初的集子。乳莺初啼、鹰隼试翼,毕竟无限美好,且稍纵即逝。&
一粟老师嘱我为这小册子写下几句,我感到紧张。生活中也是如此,不怕面对成人,怕面对孩子。我得代表这群少年向一粟团队表示感谢,在这个年月,能鼓动学生继续着文学梦想,呵护少年心底那一块澄明,也大是不易。其实我们得承认,纵是空长几岁,我们真的教不了他们什么。面对日新月异、分秒已殊的世象,任何教导都是挂一漏万的。甚至,时间已成倒长的树,年轻人总是有更多的东西要教给年长的。&
但是,思考这东西,还是顺着年龄走的,从稚嫩到成熟,没有跳跃,也无捷径。说要培养独立思考,最简易的莫过于唤起青少年执笔写作的兴趣。当他们从嬉玩中静下来,面对纸笔,神经的末梢便会像树根一样扎进土地。某一天,少年中或有人忽然体会到了笔随心意坐地千里的快慰,我想,我们才真正让他们懂得了面对世界和坚守自己的方式。&
凤凰是文脉深厚的地方,不管以后如何,现在这一脉已经在这群从文少年稚拙的笔下延续。&
2011年7月28日写于家乡&
西宾先生序&
从文少年,真心少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如是说。&
&以&亲情教育,快乐学习&为目标&从事教育教学,一粟夫妇如是追求。&
我与一粟先生神交已超过个年头,但见面不超过三次。直到作天,才从这本名为《从文少年在成长》的集子中得知这位我叫了五年一粟大哥的长者的真名姓&&周心俊,还有一位,王菊香,一粟夫人。&
他们将年的执着汇于本集。其中许多学生习作,或许算不上高明,但充满真诚与澄澈,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绝假纯真&。所以,我更愿意称这本书为&真心少年&。一则契于一粟大哥所执守的&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工夫&之旨;二则合于梁任公&生希望心&&如朝阳&&能造世界&之&豪壮&少年之训。&
这执着的持守,这澄澈的真诚,这勃勃的生机,令我感动,也催我奋进。我想,一粟大哥令我写这文字,一定含有警策与奖掖之意。读此文字,明此用心,一时感慨良多,无由说道,赋诗一首,聊表敬意和感激:&
有道胸中壑,无私天地宽。&
灵台容瀚海,径寸纳中天。&
杏帐离离秀,群芳郁郁鲜。&
弃假今生愿,求真益少年。&
年月日星期日&
写于凤凰华鑫苑&
珍惜当下,快乐精进!
海默(凤凰一中初中2000届学生)
从当年在《从文少年》上发表作文到现在为《从文少年在成长》撰文,文字的页码在从后往前翻,而时光依旧在从前往后走(文字的页码在不断从后往前翻,时光也一圈一圈从前向后走),就在这页码的翻动间,十多年的时光已匆匆从指尖流走,当年的从文少年陆续从故园走向他乡、从少年步入青年、从学校走...&
珍惜当下,快乐精进!
海默(凤凰一中初中2000届学生)
从当年在《从文少年》上发表作文到现在为《从文少年在成长》撰文,文字的页码在从后往前翻,而时光依旧在从前往后走(文字的页码在不断从后往前翻,时光也一圈一圈从前向后走),就在这页码的翻动间,十多年的时光已匆匆从指尖流走,当年的从文少年陆续从故园走向他乡、从少年步入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而《从文少年》也由当年那本薄薄的校园刊物变成现在这本厚实的书作。当然,变化的不只是厚度,在内容上也在传统的&从文少年作品选登&的基础上,更充实了&亲情读写&&文史同步&等内容,确都属可圈可点之重头文字。
【上篇】&孝亲尊师爱家国亲情读写&将《少年中国说》《一篇震撼全球华人的演讲》、《道德经》(双一章)、《大学》(节选)《少儿修身治学民谣诗文名句》等中华传统经典融为一炉,用祖先的道德文字和智慧给我们以做人、作文的启示。其中精选的一组洋溢着浓浓家国情结的&家乡美文&与&家乡民间故事&实在是营养最为丰富的部分。老师更是想让这份丰富的养分,直接融进孩子们的血液,以营养孩子们的心灵并早早培养孩子甜甜的乡情与满满的自信&&愿更多学弟学妹能早日体悟出老师用心的良苦!
【下篇】&从文少年在成长&(学生日记作文选登)精心选编的近100余篇历届从文少年的日记作文,都是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以多年不看电视的代价一字一字打印出来的&&从我们那时开始,学生入选《从文少年》的作文一直都是老师为我们打印的。自《从文少年》上世纪1996年创刊至今,无论其内容怎样变化,发表学生日记作文这一重头内容却始终没变,因而真真算得上是家乡教育史上最具分量的一大篇章。
附录:一粟特色历史歌诀新编是老师第一次全面地将原本纷繁庞杂的中学文史知识编写成《历史三字经》《世界历史五字歌》等朗朗上口的韵文歌诀,并运用于文史教育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文史学习的兴趣、巩固了孩子们所学文史知识,还大大减轻了孩子们文史学习的负担。其中《世界历史五字歌》更是填补了大陆历史普及教学的一个空白。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她始终围绕着&亲情教育,快乐学习&8个字来展开,凝聚了老师夫妇三十余年的教育心血。然而,在外面,我们看到:成长却并非总是快乐的,对于长期生活在沉重的应试教育铁笼中的现今中小学生而言,成长甚至常常是痛苦的。此时,家乡的从文少年所能享受到如此殊胜难遇的成长环境,遇上如此尽职尽心的一粟团队,诵读到老师用心血编写出来的&快乐学习&的鲜活教材,绝不是随时都有、随处能见的,因此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更要加倍珍惜当下的机缘&&
作为&90后&,你们比&80后&的我们更新潮,若能将现今最缺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家国亲情这一课及早补上,你们定会全面超越我们,真的!
最后,作为曾经的从文少年,我只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或许我们始终都只是从文少年、从文青年,而不能成为&从文&,但&从文&这个光辉的前缀,将如同太阳一样永远照耀在我们头顶,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光明与温暖。当然,可能也会有人不仅能够成为&从文&更能超越&从文&,而&从文&这两个字不仅不会因此而失色,反而会更加熠熠生辉。在这两种情况中,前者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安慰,而后者则应该成为我们的期待和目标!
2011年元旦写于重庆
【本序作者简介】
海默,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凤凰一中初中168班,200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会计系,2010年7月武汉大学法硕毕业。&
谨以此文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2周年
一粟解读:&讀書&二字的真义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繁体的&讀&字都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讀&字的偏旁&言&即指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言论,如《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成语、谚语、诗词、美文等等。
那么,&书&该怎么&讀&呢?
&讀&字右边中间的&四&首先就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四到位&: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这四大治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一个&动&字,也就是眼动、口动、手动、心动。&四动合一&充分启动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功能及整体身心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书声琅琅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效果。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的宝贵传统学习方法,才是真正地跟祖先沟通,学习和领悟祖先智慧的最好的方法!
其二,这个&四&又有四项行为准则(即不符合道德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的含义。
此外,&四&还有一年四季都应该坚持读书的意思!这是因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都是读书好时节!
所以&讀&书:向上,则必将实现&学成文武艺,报效咱国家&而成为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无双国&士&了!向下,也可得&贝&(钱),能够谋生甚或发财致富。
那么,书(经典)为什么一定先要&讀&呢?
祖国医学和现代生理医学研究证明:&心开窍于舌&(《黄帝内经》),舌动而窍开心明,开慧而增智!诵读传统经典诗词美文完全可以启迪智慧之门,这也是因为:中国汉字就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慧智图形,全息图画卷。每部经典都是祖先大智大慧的结晶和载体,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维系着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我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取之不尽的德慧智能量,是启迪我辈后学者慧与智的灵符!
比如,读四字句,震动的就是上中下三丹田和阴跷,通的是中脉,开的是百会天门和地户阴跷穴,足以把人体幼年、少年先天时期直接获取天德地气的门户打开,让孩子们直接吸收道光德能以滋养人内在的精、气、神。所谓&腹多诗书气自华&&读得多知识增加,写得多笔下生花&讲的就是这一至理。
清代萧伦谓《读书有所见作》就如是说: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为此,老师要求:凡读书时,切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定要全&身心&地来读,这是因为:读书不响,隔靴瘙痒。书能熟读成诵,自能融会贯通。经书熟读千百遍,内藏真意自显现。所以,书一定要读,多读,朗声读!不如此,则不能接收宇宙间的天德地气,难以吸收祖先留下来的道光德能和大智大慧!
这里,特录一组古贤读书励志诗词与孩子们共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杂诗》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陶行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观书有感》
登高自卑千秋业,行远自迩百日功;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一粟集句
好了,最后祝愿孩子们: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始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唐代黄檗
一粟特别补记:
而简体的&读&字,正形象地道出了如今只读各类&教辅书&和街头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现实:读这类教辅&书&和&网络文学&作品长大的孩子,10余年下来,分数或许上去了不少,可人也真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高分低能&的读书机器,有的高中要全程陪读,有的甚至大学还要继续陪读,因为,除了读教辅&书&,这些个十几二十几的人离不开&妈妈&,生活不能自理。更有甚者,有的读多了教辅&书&跟&网络文学&的女大学生被人贩子&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报刊、电视上不时会有这类报道么&&真真是对简化&读&字绝妙的解读!
所以说,没有养正培德的&书&,还是少读为好,最好不读。
2011年9月28日整理于&一粟居&&
家乡凤凰之歌
巍巍南华,绵绵沱江。二龙治水,五马朝阳。
百鸟朝凤,秀美风光。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大成文庙,玲珑遐昌。堂号四知,陈祠朝阳。
庵称准提,庙祀三王。南方长城,天下凤凰。
东岭迎晖,山花烂漫。南华叠翠,满目晴岚。
兰径樵歌,清越悠远。山寺晨钟,天籁闻禅。
梵阁回涛,溪河澹淡。奇峰挺秀...&
家乡凤凰之歌
巍巍南华,绵绵沱江。二龙治水,五马朝阳。
百鸟朝凤,秀美风光。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大成文庙,玲珑遐昌。堂号四知,陈祠朝阳。
庵称准提,庙祀三王。南方长城,天下凤凰。
东岭迎晖,山花烂漫。南华叠翠,满目晴岚。
兰径樵歌,清越悠远。山寺晨钟,天籁闻禅。
梵阁回涛,溪河澹淡。奇峰挺秀,峨眉渊源。
龙潭渔火,飞萤点点。溪桥夜月,梦幻甜甜。
北门跳岩,水碧天蓝。粼粼水天,满江长潭。
钟灵毓秀,杰才辈出。嗜文尚武,民风淳朴。
郑公国鸿,定海抗英。血战嘉善,浩然国殇。
一流内阁,熊公凤凰。文学大师,崛起文昌。
钢铁博士,三潭之光。黄公永玉,画笔飞扬。
志存高远,镇筸儿郎。振兴家国,勇创辉煌。
少儿版 湘西历史人文三字歌
& & &我湘西好风光&红石林美德夯 不二门 世无双
& & &南长城我凤凰文星街大成殿 北门河清沙湾
& & &文昌阁朝阳宫&奇峰寺南华山 古虹桥夺翠楼
& & &长潭冈提溪滩万寿宫三王庙 燕子岩听涛山
& & &锺灵秀毓人文嗜文武民风淳 郑国鸿战定海&
& & &惊天地泣鬼神罗荣光守大沽 壮烈举浩气存
& & &田兴恕封疆吏&铲邪教斩洋人 熊凤凰志凌云
& & &组内阁一流臣田应全光复军 田应诏戍南京
& & &顾家齐守嘉善抗日寇浴血战 朱早观李振军&
& & &不怕死敢比拼湘西王陈渠珍 沈从文有传人
& & &萧继美状元郎黄永玉画坛王 湘西人遍海外
& & &观风云看世界进则昌退则败 优胜进劣淘汰
& & &好儿女细思量读此经应自强 刻苦学努力行
& & &更精进榜题名
小 城 凤 凰
岭南尘茵采 写
沱江一粟整 合
有这么一个地方,缘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格局,便可勾起人们无尽的怀想。有这么一个地方,曾因它的灵山秀水孕化出无数人杰,便足以使天下人刮目相看。
有这么一个地方,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蓦它:喻以神奇,则失其天真,喻以洁净精微,则失其怪力乱神,喻以世外桃源,则失其奇崛热烈……
小 城 凤 凰
岭南尘茵&&采 写
沱江一粟&&整 合
有这么一个地方,缘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格局,便可勾起人们无尽的怀想。有这么一个地方,曾因它的灵山秀水孕化出无数人杰,便足以使天下人刮目相看。
有这么一个地方,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蓦它:喻以神奇,则失其天真,喻以洁净精微,则失其怪力乱神,喻以世外桃源,则失其奇崛热烈&&
总之,我们无法言喻它,我们只能想象它,意会它,直到某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就忍不住要放下一切去亲近它,依偎它。因为它可能不仅仅是沈从文的家乡,它完全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魂牵梦萦的快乐老家&&这个地方的名字叫凤凰!&
沈从文曾教我们这样去寻找凤凰&&
&若从100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叫&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小小城市,在那城之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
不用说,这个城市,便是我们神往已久的边城凤凰。
据《凤凰县志》载:凤凰,&南衔楚屋,西接黔边&,&扼西南苗疆之咽喉,为辰浦泸麻之屏障&至清初渐成为西南&边陲重镇&。
嘉靖三十三年,经朝廷批准,负责弹压湘西苗疆的镇竿参将由麻阳移驻凤凰县城,清顺治三年镇竿参将升为副将,康熙三十九年沅州镇又从芷江移驻凤凰,改称&镇竿镇&。康熙四十三年,统领湖南三府一州军务,政务并直辖三厅的辰沅永靖兵备道亦由芷江移驻凤凰,自此凤凰成为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凤凰县&一名始得于民国二年(1913年),其基础为凤凰营。凤凰营建于明隆庆三年,位于唐渭阳县旧址东边的山坡上,因山坡名叫凤凰山&因山受氏&而得名,从此这边城便有了这样一个汇吉祥与浪漫为一体,集美丽与多情于一身的动人名字&&凤凰。&
凤凰,夏商时期属荆州南境,后为楚之黔中地,秦时归属黔中郡。如果说黄帝在北方实现了他的政治伟业,那么蚩尤在南方则燃烧了哀痛的文化激情,当我们在凤凰县领略到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傩堂戏&的神韵时,我们依稀还能接受到来自生命本源的神秘感召。
历史的凤凰,以楚巫文化为底蕴,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政治因素最终使凤凰成为中国南方文化的&炼丹炉&。
自明宣德八年起,封建王朝曾多次调集湘,黔,川,鄂,滇,粤,桂等外省的官兵到凤凰镇压苗族起义,从而带来了诸多外省文化的深重影响。
乾隆六十年起,浙江山阴人傅鼐坐镇凤凰统治苗疆13年,其属员幕僚多为江浙人士,因而带来了江浙文化的影响。
咸丰年间,由凤凰子弟组合成的&竿军&因其骁勇善战成为曾国藩的铁血大旗,在这支&王牌师&中,先后崛起两位提督,六名总兵,九员副将,十余位参将,他们转战南方诸省,衣锦还乡之后务必捎来了外省文化的影响。
又有江西客民,不晓得他们和凤凰有什么前世宿缘?自清顺治帝年间起就络绎不绝徙入凤凰经商,无意间又给凤凰染上了厚重的江西文化的色泽。
且不说和川东比邻,自然会有川文化的渗透,且不说和黔北唇齿相接照例又会得到黔文化的滋润&&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汉文化和苗文化在凤凰的融合,加之南方各省的文化因子在这里重新排列组合,千年火候万年功,终致九转丹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凤凰文化。
有时我们禁不住会突发奇想:莫非亘于城南的南华山上,真的早已被太上老君安上了一只肉眼凡胎难以察视的文化炉鼎,才使这小小的边城得以如此不可思议的造化?
诚如年富力强的张永中书记所认为的那样:边城正因为它&边&,所以才更容易形成这一多元的文化格局。
此言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这种多元的文化在表象上体现为凤凰古城在语言,建筑,饮食,习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别致独特,在深层上反映的是培养了一种卓尔不群的人格精神,孕育了形形色色各种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在这里,我们不妨还是请出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来为大家作一番平实而感人的介绍:&&&兵卒纯善如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做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结合,产生了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松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城乡全不缺少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而适于家庭操劳的妇女。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饭菜,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这实在是一段美得让人忧愁的文字,这实在是一个美得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因了这地方大度的文化兼容性,每一个生存在这里的人,似乎都与生俱有一种广阔胸怀和特殊秉赋,当他在挥刀杀敌时,手上恰带着临池的墨香;当他挥刀靖乱被骂作&土匪&之际,心中还惦着国民的忧伤;当她因丈夫血洒疆场而孀居寡守之时,她仍会哼着忧伤的歌谣浆衣补裳&&这,就是凤凰人格精神的内涵所在!
这种书与剑,义与诗,豪迈与顺良,忠贞与多情,桀骜与缠绵,金戈铁马与杏花春雨的奇妙合成,塑造了凤凰千姿百态的群英浮雕。在这个一度是&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上四五千的边陲古城&到清末时共出过4名提督,21名总兵,47名副将;民国时出过7名中将,27名少将&&
其中威名远播的代表人物就有&&
抗英民族英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大灭洋人威风高涨国人志气,怒斩洋教士的贵州提督田兴恕;有随蔡锷将军讨袁护国反复辟的西南护国军参谋长朱湘溪(朱树藩);有辛亥革命光复南京的敢死队长,护国将军田应诏;有保境安民致力于地方自治的&湘西王&陈渠珍(陈玉鍪);有血战嘉善力挫日寇疯狂进攻的128师师长顾家齐;&&
我们还是忍不住想问:凤凰,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块神奇之地?
这里是著名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民国初期第一流&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故乡。
这里是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故乡。
这里是中国&画坛奇才&黄永玉、黄永厚伯仲的故乡。
这里是大科学家钢铁博士肖继美的故乡。
这里是&南社&爱国诗人田星六的故乡;
这里是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朱早观、中宣部副部长刘祖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队政委李振军的故乡&&&
刘一友先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传说,说这里本来是可以出皇帝的。
明朝初年,一位名播西南的风水先生从云贵高原追索一支龙脉来到凤凰,一见到矗立于城南气势非凡的南华山和与之一脉相连一头扎入沱江狂饮的奇峰后,就认出了&&这正是自己跋涉千里所要寻找的龙头,并由此推断:总有一天,这地方会有人出来逐鹿中原!为了邀功,这背时的风水先生又千里迢迢跑到南京向叫化子出生的洪武皇帝告了密。为了保住帝位,那位连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都要斩尽杀绝的朱元璋又岂能容许边远小城凤凰有他大明王朝的潜在对手?于是,他朱笔一勾,斩断了巨龙的颈根(南华山与奇峰的连接)。从此,沱江改道,巨龙身首异处&&凤凰风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再也难出皇帝了&&
凤凰出不了皇帝,使当地人颇为扫兴。然而,近百年来却出了大批的将军和其它风云人物,又足以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确实,这里除了没有出过皇帝,什么样的人中龙凤又没出过?!
我想,我们应该去小城看看了。&
今天的凤凰城,从城北擂草坡的靖边关到县城西北的永兴坪一线,仍能见到不少的碉堡和营讯的残迹。碉堡各用大石块对垒而成,位置多在山顶,随了山岭蜿蜒逶迤向&西南&&东北&延伸&&营讯位置则多设在驿路旁,布置得极有秩序。到如今,一切战争过去了,碉堡多数已毁,营讯多数成了民房,山民亦多半同化&&多少年来的风剑霜刀,只能剥蚀凤凰的某些外在的风景,却永远无法消退这里的内在的气质。
源自云贵高原台地腊尔山乌蛇河的母亲河&&沱江,仍以它那舒缓明澈的智者风范和宠辱不惊的豁达姿态,作为凤凰人的生命之源而缓缓流淌;东边的青龙山(八角楼),南边的南华山,西边的凤凰山,北边的雷草坡,依然以它们那蕴含慈悲之心的仁厚胸怀和伟岸的气魄环拥着凤凰古城&&或许,正是这一方神奇的灵山秀水,成就了如今凤凰人那股子&乐山乐水&的内在修为&&
你可以去看看堪称宗庙建筑典范的陈家祠堂朝阳宫。
你也可以去看看万寿宫,这里曾是江西商人辉煌一时的大会馆。
你还可以去看看文昌阁和三潭书院,这里是无数凤凰人才启蒙的摇篮。
你还可以去天王庙、大成殿(文庙)等各处走走&&
我们就先来看看古城文化建筑的重要标志&&凤凰文庙。
凤凰文庙是凤凰古城城北位于古城登瀛街的一座原本极有灵气的古建筑。凤凰文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修葺扩大,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前后一百三十年的补修和扩建才大功告成。从此,文庙成了凤凰古城道德文化的主要圣地。整个文庙建筑群一直到民国中后期还保持完好。作为古城文化建筑标志,文庙是一个地方道德文化的象征。以祭祀的方式表达人对道德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让人在亲近神灵的同时获取知性的感悟。&
大成殿,是原文庙的正殿,建筑面积273平方米,前为露台,基高1.7米。以红砂石砌筑。总体形态呈正方形,抬梁式大木结构,殿宇周围为回廊。大门为八合雕花门扇,两边次间有扇形花窗。殿宇高20余米,歇山重檐,举架反宇,屋顶巍然高耸,檐部翼角反翘,有如鲲鹏展翅,欲搏九霄,既庄严肃穆,又雄伟壮观。大殿前4根檐柱精工雕刻的金龙盘云穿雾,姿态雄奇。前面两根廊柱撑拱镂空彩狮一对,其余撑拱雕饰彩色鳌鱼,工艺精湛、精巧异常。殿内藻井彩绘龙凤图案。四周卷棚额枋上恭悬清朝历代御书匾额。
据老人们回忆:家乡文庙在文星街,靠近古城北门&壁辉门&,呈东西向,南临道门口(原道台衙门旧址)&&整个布局分两大部分。
文庙外围,由头门进去,南半部先后为:入仪门,北边有一土地堂,中间有庭院、庭院南边有&日省斋&3间;北有&时习斋&3间,庭院正中为&明伦堂&,北侧有一小门通往大成殿。
文庙主体(北半部):前有黉墙一道,后为一大坪,过石牌坊棂星门,有一泮池,池中种荷,池上有精巧一石桥跨池而过,进大成门,左有乡贤祠,右为名宦祠。广庭、左鼓门、右钟楼、东庑、西庑、左厢房、右厢房。广庭正面为斜面雕龙石、露台、大成殿、崇圣祠。整个文庙围以红墙,堂哉皇哉,蔚为壮观。
从四围山头瞰古城,唯有文庙的飞檐斗拱,黄瓦红墙最是显眼。夜半风气,大成殿各翘角的铁马风铃叮叮当当,格外清亮,令人不敢忘却孔圣训诲。
的确,文庙建成后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为凤凰培养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涌现出像清朝翰林院庶吉士,民国第一流内阁总理熊希龄这样的杰出人物。但自民国33年(1944年)在庙内改建中学,拆除东西二庑及庙内各祠堂改建教室,拆除大成门、棂星门、填平泮池整建操坪,文庙建筑群开始遭到破坏。而上世纪50~60年代里,文庙雪上加霜,遭到革命性的损坏。县一中、县委、县政协三个大厕所也就从50年代一直臭熏文庙至今,成为家乡凤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败笔。
目前,文庙保存完整的只剩大成殿一座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学官徐寿昌在殿门外左侧载植的银桂、咸丰十一年(1861年)学官陈凤阶在殿右侧添植的金桂,虽历尽沧桑,仍雄姿英发,引发人们无限遐思。
&&除文庙外,还有另一人文景观不得不介绍介绍,这就是是中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湖南省现存四大书院之一的三潭书院。
三潭书院位于东北吉信镇(古称得胜营)境内,距县城22公里。书院主楼巍峨雄峙于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主楼后是四合天井,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及教室、宿舍。三潭书院建筑,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号诚斋)用无人领受的平蛮阵亡筸军士兵抚恤银在得胜营的万溶江三潭(即杨柳潭、罗布潭、漆树潭)之上的山丘,修建了一座书院,题名"三潭书院",并且将修书院剩余的银两为书院购田160亩,作为书院的校产。
1914年,得胜营人民为纪念吴诚斋,将书院改办&存诚学校&。县公署奉令改制后,又在此校内开办了统编的第十小学。于是,&县十小&与&存诚&并立。由于学生增多,校舍不够,增修校舍十余间。学生分为高等与初等两部。当时,老师的工资,学生的书籍、灯油、以及贫苦学生的困难补助费,均由校方供给。1937年春,&县十小&与&存诚&以及在同地区的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合并为县立第四小学校,校址仍在三潭书院。1940年,&四小&改为&蔚文乡中心小学&。解放后改称吉信完全小学。
  书院主楼巍峨雄峙于山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主楼后是四合天井,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及教室、宿舍。三潭书院建筑,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自三潭书院设立以来,教育卓有成效,人才辈出。清华大学教授&钢铁博士&中科院院士、音乐家易扬等就曾在这里启蒙。
你还可以驱车10公里先到熊希龄的祖居地风景秀丽的水田乡燕子岩村去看看,然后再去古城文庙旁文星街熊希龄的故居看看。你也可以到林峰乡中寨去沈从文的祖居考察一下,去县城道台衙门前(道门口)的中营街沈从文的故居和沱江江畔听涛山上的从文墓地去走走。去看看黄永玉先生修的匠心独运的&夺翠楼&&玉氏山房&。
古城内外还有数不清的自然人文景观等着你去游览:如鬼斧神工,造化神奇的奇梁洞;如&东岭迎晖&&南华叠翠&&溪桥夜月&&龙潭渔火&等凤凰八景,还有那神秘悠远的南方长城。在人们心中,凤凰似乎是看不完的,因为它无一不是景,无处不含情。
如果你还想知道凤凰人的生活情致和精神底蕴,那么就不得不走进凤凰人的家家户户。生长在这里,一辈子厮守在这里,还没有看够,还没有唱够,没有爱够。无怪乎无数在外面叱咤风云的凤凰人杰,最终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无怪乎沈从文临了还要回听涛山来长眠,无怪乎黄永玉要撰题&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碑铭于表叔墓前&&
在凤凰当代文化人的心中,恋乡情怀和艺术情结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彼此不可分离。
凤凰县的文化氛围极其浓郁。人们都喜欢沉浸于诗词歌赋之中,神游于水墨丹青之中。因了这氛围的渲染,几乎任何一个男子在你跟前站下,都可以开口和你谈论诗书侃画印,如数家珍;几乎任何一个女子打你跟前走过,你都可以看出这女子是用歌声喂大的,尽管她并没有开口&&
在人们发现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的同时,又发现凤凰还是中国大陆的书画之乡。&
88岁的刘壮韬在观景山题写的《六句阵》书品(左为刘老80岁的弟弟刘壮凯先生)
在南华山西麓金钩挂玉的亭子坪27号小院,我们有幸见到了极富传统文人气质的书法名家刘壮韬老先生。先生今年88岁,儿时和名画家黄永玉同班同学。也是前不久播放的电视剧《11公里》抗日英雄顾家齐将军的女婿。刘老一生酷爱中华传统文化,和黄永玉先生一样,由于小时候在文昌阁夯实的国文功底,至今诗词曲赋无不精绝。尤其是六、七十年临池不缀的功夫修为,使老先生的书艺可谓老到泼辣,功深力足。
品茗中,刘老拿出一本精致的《弟子规》告诉我们:&中秋节后,天气好,我开始抄写《弟子规》了,这《弟子规》是个好东西,我有七八十年没见到了,年轻后辈都应该好好继承。&老人将手书的一叠《弟子规》书法拿给我们大家看时,我们被老人家身体力行传播道德文化的劲头深深感动了。
在接受一套《中华道德国学经典》赠书后,刘老高兴地将一句&道传中华,道播世界&一气呵成回赠给了我们。看到刘老这端庄舒展、率真大气、神形兼备的书品,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不怪在凤凰老百姓当中常常会听到&书画二刘&和&字挂刘壮韬的,画要刘鸿洲的&等说法呢。&
现在,在本地凤凰人和外地来凤凰的人中,有不少人都跟刘老加入到了学习祖国传统经典的行列之中。其中,凤凰一中、文昌阁小学、林峰完小、茶田完小部分老师已经将《弟子规》作为各自学生晨读的必读经典。有不少师生早已将刘老的作品当成了范本在临摹着学习着。
临走,在先生为我们题写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的诗句后,他缓慢而凝重地在两张书品上各打上一方押角章,一曰&中国心&, 一曰&五竿男儿&!4 o- G& B- [9 Y! B
在吉大文学院会议室大厅正面,一副红梅图横空出世,红黑鲜明,劲展大气和蛮野,给人耳目一新亢奋向上的印象。近看,主干枝条多用大排刷平面横铺旋扭,飞白中,大刷分叉留下划痕,不饰藏掩。表现梅花的或密或疏红点,全用大笔振颤布洒,看似有滥用单一技法之嫌,却又不失独到之境界。这是湘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州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土家族艺术家田大年2000年&千禧笔会&为文学院画的《红梅闹春图》。
关于田大年,其好友杨瑞仁先生是这样写真的:说实在,我们最怕与他并步大街。迎面而来的,邻街坐着喝酒老远看见的,十有八九都熟,见人打招呼。或拍拍肩膀表示亲切。不管是衣冠楚楚的老板一脸俨然的官员。还是一身猪油的屠夫穿黄背心的老清洁工,他硬是老少和三般。
多次酒后他对我吹牛:&我一辈子交了许多朋友,但我一辈子没有钱。&这方面,大年一点没吹牛,他确实&牛&!我敢说,大年有一万个朋友,却没有一个敌人。
我向你露另一张底牌,大年确实有点象&潮神&。他是小摊小贩的福音。买点文具、生活用品,从不还价&&
大年不写诗,讲&天话&算第一。每听他煽&天话&时,我就琢磨:这&天话&有几分生造乱编的杂揉,又有几分自圆其说的滑润和空灵。他很有些文化,也很有几分不按规矩出牌的蛮野。大年从不隐晦他蛮野的一面,他自取雅号&湘西蛮子&并刻成图章四处彰扬&&好一条&湘西蛮子&!
说到在凤凰日见有影响的中青年画家中,本色女画家陈艳红是不能不介绍的一个。今年38岁的陈艳红八岁学画,画龄已达30年,教学之余心无旁骛,专意绘花。不知道她原本是否就是花神或花魂?(自小起名&艳红&看似人为,实乃神授)竟这样惟妙惟肖地收花之精灵花之秀气活鲜鲜地展放于人们面前。与其说陈艳红以画山花擅长,倒不如说她本人就是一簇淡雅却又热烈的山花。(难怪家乡同事送她一雅号曰&山谷幽兰&)
因此,在她的笔下,多是叫不出名的野花。问其在哪里发现的。答曰:&你在山路上走的时候,是否注意过路边的小花小草&&那就是它们!&这时,我们似乎明白了陈艳红以及她画的山花,同时也明白了另外一些什么&&她的整个身心全沉浸在家乡的山光水色之中了,只要走在水碧天蓝的北门码头的木板桥上,或漫步在家乡南华山的小道田间,她才是欣悦的自在且充满灵性的,因为这才是她的本色&&
面对艳红的画,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怎么可能去说&世界&和&如来&呢?高超的境界只能通过心灵去感触,去妙悟。一如站在梵高的向日葵面前你又能说上什么呢?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必说,因为开口便是错!我们不妨默默地去看,默默地观照,被感动,被震憾,被融合,说不定在某一刹那,你的灵性之花也会随艳红笔下的山花一样绽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首歌参与明星最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