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摄影技术好的句子可以差到什么地步

蜂鸟手机端
&器材讨论区
&论坛服务区
关于摄影:我曾经遭遇的、和正在遭遇的迷惑
共4页到第页
又是周末。外边风刮得厉害,很冷。进了家门,放下肩上挎的兜里揣的手上拎的哩哩啷啷的一堆,脱外套、换拖鞋,然后戳在屋里一阵发楞。又一个礼拜,仿佛打个嚏喷的功夫就过去了。
打开电脑,照例去几大摄影论坛看看别人的片子。关注摄影的时间长了,慢慢就变得似乎看不出什么好片来。倒是知道了一条新闻,爱国者要出单反了;无忌里就有人说,这是“晴天霹雳”。
我只是觉得很有趣。商家只是想做可能赚钱或者圈钱的事,有人欢迎或有人贬损都是商家得意的地方;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只要你敢出声,就有人会响应。
这个世界如果只是天地山川的世界,会有太多的人觉得无趣吧。于是变着法儿整出各种玩意儿来给大家玩,而沉淀到今天、玩法真是足够地多,也各有足够多的玩家热衷着。人们一起玩或者各自玩或者互相玩,一起爽或者有的爽有的不爽或者干脆大家都不爽;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互相”、而爽或者不爽的成分多些,还是因为自己的什么“事”、爽或者不爽多些呢?玩的是手头脚下的这个玩意儿呢,还是对面或者旁边的人们看你的眼神或者表情呢?
摄影是一个很多人觉得好玩、而且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的事情。于我,也算是“玩”了一阵子了;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而言,某种意义上、我也算得玩得很勤奋的了。技能的进步是理当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疑惑发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逐渐丰富,慢慢也都自然地有了答案。
我却没想到,会有一种迷惑,最近才开始慢慢严重了起来。
是,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近年一直“玩摄影”。从02年买了第一个数码相机、到今天有了若干长短“狗头”,去到哪里、摄影包都不离身,好像摄影已经变成了我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乐趣之一了。而慢慢也有些朋友找过来要我给拍些个照片,也时常是有些个朋友在看了我的几张照片之后给出几句称赞的话,让自己觉得仿佛真的似的、我已经拍得还不错了。
一个月前,我的那个骨灰级的老笔记本电脑终告退休、刚换成眼下这台的时候,顺手就把所有的文档做了备份;其中仅仅是照片、清一色的JPG格式(没有RAW、没有TIFF),DVD刻了13张盘。这么算下来,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觉得不好而随手删除的、因为参与什么活动而拍摄之后自己没有留档的,差不多得有三万张了。
在最初买第一个相机的时候,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对影像这个东西如此认真。1993年我买了平生第一个照相机,Kodak的傻瓜式,很贵(对于当时来说,六百多元),印象中应该拍摄过不超过10个胶卷,不久就以被盗的方式从我生活中消失;除了那种简单的丢失了财物的心痛外,当时的我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也再没想着重新买一个。2000年9月罗大佑在上海开唱,只能专门跑到上海去看;在入场前的两个小时、花两千多块买了一个的全自动变焦的Minolta,现场拍回来一堆黑糊糊的照片;而之后这个相机仍然是拍摄了最多不超过20个胶卷,从此装进那个精致的盒子、在我的抽屉里一直崭新地躺到现在。
2002年这个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转变;而这转变又的确是分成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数码相机的特性造成;不必再“冲印”了、不需要买胶卷了、可以直接连上电脑了,一次投资一个相机、之后只要花电池钱了,等等。02年春天跟着一个小组去青藏考察藏传佛教造像,出发前花了差不多五千块钱、买了一个320万像素的OlympusC720uz;这样、再加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拍照片没有了别的负担。因为目的地的自然条件,只会用相机自动档的我还是在回来之后受到不少“拍得漂亮”的称赞。而转变的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旅行的时候多了。03年春天,独自驾车在西南转了三个月、行程一万六千公里,有太多的风光和历程值得记载和回味;待得非典前夕回到北京的时候,我才是真的喜欢上了摄影这件事。
因为作风其实保守,我在买任何设备之前都只是考虑够不够自己使用;这个320万像素的机器就一直跟随我到05年,直到某一天我忽然觉得、它已经有点限制我对于拍摄的发挥的时候。有懂摄影的朋友就告诉我,应该换一台“单反”了;于是我就赶紧去网上百度一下、“单反”是个什么东西?新出的350D看上去精巧细致,功能完善、而又不似20D那么沉重、也没有20D那么昂贵,于是成了我的第一个单反;而Tamron的18-200mm看来最为方便,就成了我的第一支镜头;一万一千块,算是成就了我的“入门选手”资格。
又是两年多匆匆过去。今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旅行少了、空闲也少了,比起前些年来消停了很多;不过自己对摄影的兴趣还一直保持着,而面对景物时、拍出一张还不错的照片的那种信心也在逐渐增强。但是,好象有点别的什么,经过这么些年的积攒、在心理上慢慢地淤积了起来,让我每当握起相机手柄的时候、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疑惑:摄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所喜爱的“玩摄影”,“玩”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事情自己心里是比较有数、不太迷惑的,比如设备。先从机身说起。
在我使用Olympus的C720uz的时期,我还完全不知道跟镜头、跟单反相关的任何知识,只是在走走停停中不时摁下快门。320万像素的文件经过喷墨打印机印出来,一张A4大小的胶片纸上印两张照片的时候,图像细腻精致、没有什么瑕疵;不过印成整张A4大小,还是稍微有一点含糊。是到了很后来,我才懂得、原来这种含糊也并非像素少的过错,而是这个相机那块面积太小的CCD不足以承载精细准确的记录要求。
让我开始惦记“单反”,也完全不是因为这一点点“含糊”,而是因为拍摄时遭遇到的几个问题。一是速度,从对焦到快门、每每拍到的瞬间比我想要拍的那一刻晚那么一点,让我在需要“抓”的时候近乎无能为力;二是当光线条件不是那么理想的时候,要拍出一张能看的照片就非常难控制;三是最终的成像色彩总是那么鲜艳,鲜艳得跟眼睛看到的画面简直不是一回事。其中的第三点尤其让我郁闷;光学、电子结构的结果,怎么可以那么的不准确啊。
在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单反”知识、并确定了单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去选择我的第一台数码单反。当时佳能的20D风头极劲,而350D刚刚上市;同时尼康的D70也正在热卖,也还有一些别的款式。我选择佳能的原因,只是因为据众多评说、它更“真实”(色彩锐度不如尼康,但更细腻、细节还原更准确);只是因为这个。而选350D的理由非常简单:在具备了差不多的、我肯定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超越的那些物理指标下,它不仅小巧轻便,而且价格便宜得多。
有很多技术指标问题,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技术研究人士来说、其实是近乎无解的。不少人喜欢争论CCD和CMOS的利弊,我相信其中的至少90%不曾懂得CCD或者CMOS的物理结构和光电原理;佳能的DigicII据说能够省电而且增强数据传输速度,但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够把它同尼康的线路板之间的差别说个清楚。商家也只能这样,拿所谓的最终表现作出几个数据来显得自己有很高强的技术能力,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对这些问题讨论最热烈的人们之中,只有很少数的人真的内行;而外行们也只能这样,就这些浮在面上的数据争过来、扯过去,而真到了底层技术方面反正是谁也搞不清楚,——乐趣可能就在这些争执的过程中吧。
是的,我不关心这些,既然自己横竖不懂、又真的没兴趣去搞懂。我还不关心一些听上去好像很严重的问题;例如佳能相机据说跑焦。实际上自动对焦的原理是比较简单的,在这项技术上没有谁格外出色,跑焦的问题一定是所有品牌的相机都具备一定发生几率的;当然有的厂家能够做到更快速更安静更……,毕竟各自在不同领域(比如机电,比如光学)有各自的擅长。再如是塑料机身还是金属机身;我想如果家里需要钉钉子、而手头又没有榔头,我也还是不会用相机去砸钉子的;也估计不会有抡着相机砸坏蛋的机会,更觉得花了不少钱才买回来的相机是个贵重的精密仪器、一定会尽量不摔不磕;这样的前提下,当今的工程塑料品质早已足够结实耐用。
有的时候有的消费者会忘了自己本来要买的是什么、转头去关心买回来的那些“附加价值”。其实那些附加价值往往很“贵”,真的。就像买车;很多人为了有真皮座椅、桃木内饰,而多花了很多钱;如果买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车在别人眼里看着觉得很气派,那么这些就有意义;而如果只是为了一辆踏实好用的交通工具,则这些就都只是很贵的摆设。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预算有限”、“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若没有这两项要求,则另当别论。
800万像素当时已经差不多是“民用”级别里的一流水准了。我想在很长时间里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标也已经“够用”。今年初曾经拿了自己用350D拍的几张花卉和肖像、用佳能的数码印刷机印制了多份A3版面的图,其精密细腻的程度与任何市面上的高档杂志品质相比毫不逊色。的确有不少杂志社或者图片社在面向摄影师征稿的时候往往要求图片边长要大于3500甚至4000,似乎不到10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不足以在杂志上印整版或跨版;其实原因不在此,而是在于杂志的编辑拿到图之后、针对杂志的版面,多少总是要裁切的。当然,像素多肯定是一个绝对值上的好事。
嗯,厂家的服务的确是需要重视的。05年春天我到五颗松买回了一个350D,经过几个月的使用,发现了一个瑕疵:拍出来的照片总是比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向左偏斜大约0.5度(是的,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很少人能发觉);而当时我又即将有出行西藏的计划,于是送到佳能公司(当时还在嘉里中心)去质问。佳能留下机器做了测试,次日通知我到现场,确认的确有此问题,而当时还没有先例(工程师表情迷惑,并告诉我那台机器只能递回日本,我是个中彩的),因此决定给我更换新机;只是新机需调货,要等一周时间。我随即告诉他们我即将出行;于是佳能给我临时调了一台300D让我先拿着用。我立刻就问,如果这个300D在使用中发生什么问题的话,算是谁的责任呢?佳能方是这样对我说的:哪怕你把它掉在路上、被车碾成碎片了,你只要把那堆碎片捡回来,回到北京就可以换你的新机了(原话)。当然半个月后我还是带着那台300D换回了我现在的这个350D。——这是我自己去佳能维修的经历。无从说好还是差,因为没有对比;只能说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觉得佳能做得还是不错的。
迄今为止,350D这个机身从品质上没有什么让我可以抱怨的地方。像素、启动速度、测光、白平衡、对焦、高ISO噪点控制等都够用;每秒3张的连拍速度、最快1/4000的快门速度等听上去似乎很“业余”,但拍摄网球比赛也能产出连贯动作系列相片、而实际拍摄中几乎没机会使用1/4000如此高速快门,让我坚信它已经足堪使用。遗憾当然还是有的,首先机身小、巴掌似乎有点展不开(适合女性吧);其次是价钱掉得如此快;还有就是取景器尺寸小。——如果不是同样喜欢摄影的格格总嚷嚷“我也要用单反”,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肯定不会换机身;而两个月前的换机身,还是收了一台二手的、品相很好的20D,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不需再作机身的任何投资了。
是的,20D和350D一个时代;跟当初我选择的时候一样,我不觉得有多么大的区别。手感稍微好了些,但重量更大了;白平衡的设置自由度更大了;电池更耐使了;如此而已。糟糕的一件事情是,20D的快门不仅噪音大、而且动作质感非常强(据说后来的30D及40D都有所改善,不过又有说法是只是增加了反光板的缓冲垫)。所幸*作界面都差不多,不需要重新习惯太多东西。
30D、40D,乃至5D、1DMarkIII等,一定会比20D和350D好,这我都知道。Nikon、Olympus、Pantax乃至Sony、Panasonic都各自有各自的设备,一定会有一些什么比Canon的好,这我也都知道。我想这些都不如一件事重要:我需要这个相机来做什么。眼下它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的器材,20D不仅没有约束我的拍摄领域,更对我的摄影技能在提出要求(什么时候我会使用1/8000的快门呢,呵呵)。我要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都还需要时间;在到达这个水准之前,给我个马克三又如何呢?
为了镜头,曾经的迷惑已经通过自己的使用感受也算是有了答案。
从350D开始,我背上了一台可以更换镜头的单反相机;然而一年多的时间我都不曾有过第二个镜头。Tamron的18-200mm在我的眼中是一款极为出色的产品,它的确能够解决一般业余摄影爱好者90%以上的拍摄需求吧,而价格只是三千出头。这是多么出色的性价比;于是,我曾经跟多个喜欢到处游走而又开始打单反主意的朋友推荐。
还记得刚刚买了350D+Tamron18-200mm的组合不久,就有已经浸淫摄影多年的朋友笑呵呵地对我说,单反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换镜头时那“咔咔”的一声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没有体会到这种乐趣的;相反,倒总是在和朋友们一起的旅行途中,每每看到他们忽然发现什么值得拍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背包取出另外一个镜头、“咔咔”那么两下之后才能拍摄,而此时我早已经宣告得手、心中十分得意于自己的便捷。06年春天和朋友同游湘西,他的17-40mm+XXB红圈组合用到后来不胜其烦、到了开口要跟我换的地步,现在想来还是十分开心。
的确,大变焦的镜头在许多方面会逊色一些。首先是它无法实现大光圈;例如Tamron18-200mm的最大光圈是3.5-6.3,尤其在远端6.3的最大光圈局限很大。其次,画面品质确实下降,不需要多么锐利的眼力就能看得很清楚,尤其在光圈开到很大或很小的时候、焦距在广角和远摄两端的时候。再有,也许是“副厂”的缘故,大变焦镜头的制作工艺和机电性能往往差一些(例如普遍反映的Tamron对焦速度慢、没有超声波马达,Sigma则镜桶松旷、表面掉漆);这些都是被很多摄影爱好者指责的地方。但我想一切还得遵循“够用”的原则;关键在于,你需要的是什么?
追求画质,对于摄影者来说、永远不为过。针对这一点,在器材上基本上是一分钱一分货,“红圈是硬道理”;各种专业机构提供的评测数据、MTF图表,足够展示各种镜头的量化指标,毋庸费言。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求性价比则也不为过;红圈、绿圈的价格翻倍不止,为了从85分提高至90分、可能花费的则是从1500元追加到5000元,要到95分则可能要再追加10000元;摄影器材、音响器材、汽车、手表……现代经济社会的产品性价规律,多半与此相类。再有就是便携性和方便性;尤其对于旅行而言,一个沉重的摄影包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频繁更换镜头不仅*作麻烦、而且增加灰尘侵袭的风险。——诸多因素,绝对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解决方案”。
是啊,只能就自己这么一个典型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经验来给大家一些选择镜头的建议。首先,其实大多数镜头如果用得好,它们产生的画质已经够用了;而当你的画质要求已经是某种专业水准的时候(譬如用来出版大幅面画册刊物等),就具备了买高端镜头的必要。其次,大光圈镜头至少要有1个,不然很多室内、弱光环境下的拍摄会很困难;但是实际上,开很大的光圈(比2.8还大)拍摄的机会并不多,超大光圈拍摄是一件很不容易控制好的技术。其三,长焦(100mm以上)镜头要么使用机会很少、要么就成为使用最频繁的镜头;初学者最初往往为长焦能够拍出背景虚化画面干净的东西而格外振奋,但这段时间注定不会太久,很快就会要么转而专门对付花鸟鱼虫、要么还原到山川人物,长焦镜头变得要么摘不下来、要么换不上去。其四,防抖功能很有效;的确。其五,定焦头固然“专业”,但以脚下勤快、拍摄行为也“专业”为代价。其六,很多时候一副两百块的三脚架比一万块的红圈还有用。
他们说,好照片是等出来的、是走出来的。说这些话的都是些顶尖高手。虽然摄影的高下没法用量化标准来衡量,但既然绝对多数的人公认他们是高手,他们至少掌握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在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全球摄影家中,似乎并没有谁对设备有过多的意见;倒是其中有从头到尾使用一台“傻瓜机”、却拍摄出绚丽作品的大师。
就我使用过的、也是常见的一些镜头,有这么一些体会:EF-S 18-55mm F3.5-5.6,大概是最便宜的标准镜头、也是350D的标配“狗头”,其实性价比极高,画质完全可接受、甚至好过EF-S 17-85mm F4-5.6 IS USM;后者广角畸变、大光圈紫边等情形严重,不过好在焦段很理想、而且IS很好用;EF 17-40mm F4 L USM作为红圈,真的是只能说还凑合;EF 70-200mm F4 L USM是一支性价比很好的长焦;EF 50mm F1.8是一支太超值的镜头,画质优良,大家别被它的廉价、瘦小和粗糙所迷惑;而EF 50mm F1.4则太出色,红圈能比它好到哪里去?
——关于器材,自己其实也是曾经沉迷其中许久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抛开“镜头后边那颗头”不谈,器材本身的确有优劣之分;而器材往往又具备“工具”之外的很多其他“意味”,比如是不是代表了拥有者的身份、水准、品味……等等,于是在拍摄照片之外、追求器材也变成了一种“专业”乐趣了。但经过一段时间自己认真面对拍摄这件事之后,我真的觉得,摄影是一件事、而捣腾摄影器材是另外一件事,这两件事之间的确有联系、但的确是不同方向的两件事。没有对或错、也没有好或坏,只是每个爱好者最好还是先弄明白、自己是冲着哪件事去的;当然,一定会有两件事都希望做好的一群,我对他们也由衷地佩服。
很多人愿意用器材显摆,我也完全能够理解。这种显摆至少是风雅的,它和摄影绑在一起、显得有文化。但在我心目中,好器材既不等于好作品、又不等于好品味,甚至不等于有钱(充其量只等于爱花钱),所以权重不大;倒是一幅漂亮的照片,无论出自马克三加大白、还是出自一次性冲胶卷的傻瓜机,都能让我敬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挂在那里,有谁能够告诉我,他作画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款式的调色板、什么型号的颜料、什么牌子的油画笔?
假设你有一支EF 10-400mm F1.0 L IS USM的镜头,零畸变、零色散,MTF全程10分,又如何?
还有一个也的确比较严重地迷惑过的问题,关于Photoshop。
也许是因为学物理出身,评判任何仪器设备的第一本能就是“精确”。相机是一门光学仪器,干的是投影到显像的活儿,因此它理论上越具备精确还原能力就越高级。这是最原始的想法;但的确就是因为这个,我在针对佳能和尼康作选择时,挑选了据说色彩锐度都更弱但还原更好的佳能。我希望我的相机至少毫无疑问地可以做到、拍出的照片和我双眼看到的一样,而不是只要是相片就一定比实景更艳丽。
可是、的确,现在的风气就是大家都喜欢那样的艳丽。为此,数码照片多数在有机会向大家展示的时候,都已经经过了一个叫做Photoshop的软件的处理;而几乎所有的处理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步骤,就是调高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于是那些风光照片中,天蓝到西藏都做不到、树绿得象刚刚喷过了漆,任何一个人在那儿呆十年都看不到的色彩、就那么漂漂亮亮地呈现在了屏幕上;摄影师要的,几乎只是那里的图像的“结构基础”,而色彩则近乎随意地可以做上去;更甚的,在此地“栽”一棵树、彼处“缀”一朵花,早不在话下。
面对这样的情形,象我这种拒绝Photoshop的人,真是没话可说。早已有多位资深摄影人,给我从多个角度讲了道理,无非以下几类;一曰,所有的数码相机其实在CCD或者CMOS板记录影像的最初、就已经有了电平增益的设置,如红色多少、蓝色多少等,等同于从一开始就做了简版PS;二曰,单反之所以要尽量增加记录元件的宽容度,原本就是给PS留了余地;三曰,照片就是要出来得漂亮,不漂亮的照片、照了有什么用;四曰,如果你坚持要写实,那么女孩子拍摄之前是不是也不允许化妆、不允许布光?难道只允许现实的PS、偏不允许数码的PS?五曰,你以为原先胶片时代、人家在暗房里不做功课的?六曰,为什么相机自动测光决定用光圈8快门1/125,你却偏要用光圈5.6快门1/1000,这跟PS减低曝光有什么区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最终把我说疲了为止。
是啊,谁都希望自己拍出的风景靓丽奇美,也谁都希望自己拍出的女孩玉骨冰肌;这样无论是卖价钱还是博称赞,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在Photoshop不能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多了;大概除了更换焦距景深之类的只有光学设备才能干的,PS差不多都能办到了吧?婚纱影楼工业画流水线产出的那些产品,男必帅女必靓,随便拿一套回家、差不多就可以楞说就是自己两口子拍的,造就如此大好世界的奇功,非PS莫属啊。我想迟早有一天,PS可以做到凭空建出一个画面来;毕竟只是800万个pixel的运算量,每个Pixel就是3个24bit(不准确)的二进制数,……到那一天,相机应该只需要有“几何丈量”的功能了罢。
但我终归还是没有加入Photoshop的阵营,虽然多年一来一直只好听着PS派的挤兑。我觉得,通过相机去产生一个画面是一门手艺,而通过鼠标和键盘去产生或者修改一个画面是另外的一门手艺。也许高手应该是两门手艺兼修、彼此相得益彰吧。而我自己对前者非常喜爱,而对后者毫无兴趣。面对无论风景还是人物,如何用相机好好拍一张照片、我会为此兴奋;而用电脑给已经是照片的图再洗澡梳妆,只能说是自己不觉得有任何意思的事。
这态度确定下来之后,无论后来PS们怎么说,在我的心中,这份迷惑就此打住。
但是,我现在遭遇的迷惑,似乎比上面说到的关于技术的问题严重得多。甚至比如何用好“镜头后边那颗头”还要严重得多。
是啊。光圈、速度、景深、感光度、焦距、白平衡,构图、创意、策划、草稿,风景、人文、肖像、静物、体育、事件、动物,艺术摄影、商业摄影,……一堆名词在这里兜圈子,越兜越热闹。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反复的尝试,现在我大概可以很快地*作手头的这个20D,在面对着什么的时候大概能拍出一张看着还象回事儿的照片了;这份信心正在逐渐地变得有。可是、真的,我为什么要去拍呢?我拍来干什么呢?……
这是个哲学问题,……
于拍肖像,这个问题或许还是有答案的。就像身边的朋友们,渐渐地有些会找到我,希望我有空给他们拍几张照片;多是女性,年轻爱美的。我若是有闲,也总是乐意去的,一来很享受这份恭维(你照片拍得挺好),二来又增加了自己练手的机会,三来这多少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帮助。而人们希望在照片上保留自己某个时间阶段的影像留作给自己或者他人的纪念,则是正常不过的人的性情;大家因此而快乐。给生活增添一些快乐的内容,理由再充分不过了。这是我目的清晰地继续愿意做的一件事情。
商业摄影也是,答案简单明了,为了挣钱。有的时候我得说,90%的摄影家都是商业摄影者;虽然他们的职业也许跟摄影毫无关系、也许只是媒体的记者(当然其中还是有不少是摄影从业者),但毕竟他们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而成名、而获利、而成为生活来源的组成部分;虽然最初的动机不是商业应用,但最后的效果却还是作品成为“文化产品”步入社会、步入市场。这件事,目的非常清晰,却不是(至少暂时不是)我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
更多的,旅途中的风景、天边的落日、花园里的花朵、家中阳台上的盆栽、街上某个人特别的姿态……我拍来干什么?
是因为怕这个瞬间只有自己看见、于是要记录下来,好给我能够着的其他人也看看?似乎应该是。可是,大多数的瞬间每天都在每个地方发生、并不因为我的记录而特别;我也并不曾总能在什么特殊的情景下去到什么特殊的地方去赶上什么特殊的事件;而我上一次把我拍的照片作为附件、给朋友们群发邮件的时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些照片中的风景都还在那里,难道我的拍摄只是为了让别的没去过的人提前看一眼?或者告诉去过的人、我当时看那风景的角度?还是因为只为了让看到这些照片的人说一句“拍得真好”?那,为什么我又很少把那些照片拿出去给谁看?如果“给别人看”是摄影者的最大乐趣,那么13张DVD里的那些二进制的数码,是多么大的浪费;我以后的拍摄,还会不会有驱动力?
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种纪念么?或许是吧,毕竟自己还没老到那个地步、无法进行“结论式验证”;然而几年前自己旅行中、居家时拍摄的照片,几年间自己何尝仔细翻阅过一次?
是啊。已经有很多人、还正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摄影。你们拍摄的那些作品都到哪里去了,是刊到了某个杂志、登上了某个网站、还是放在了某个论坛,或者和我的相片一样,烂在硬盘里、碟片上?你们为什么拍摄?是自己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乐趣,还是拍了一堆之后选出几张给大家看了以后、大家欣赏的表情、感动的眼神和赞誉的言词让你产生的快乐?
摄影,是你觉得充满乐趣的一件事,还是让你在人群中玩得更开心的一个道具?
微信公众号:kaacaa,不定期聊摄影、扯闲篇
IP地址:221.221.114.22
sillymouse
拍还是不拍?这是个问题!
IP地址:222.39.0.231
虽然有些啰嗦,我还是很喜欢这篇文字。
IP地址:218.17.228.133
很好很强大。我的迷惑和楼主差不多。不同的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数码单反。
IP地址:222.66.226.218
耐心细致的读完了史兄的文章。真的是个很喜欢思考的人。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也都会想到过,只是每个人想的深度不同;就像我以前总是喜欢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看着世上这么多闹剧不停的上演,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能都不曾想过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是慢慢的生活就把你给磨平了,夺去了你思考的能力,快节奏的生活催促着你向前向前再向前,压力、住房、金钱、地位、女色轮番轰炸,早上起来到公司,晚上回家就睡觉,大脑呢?身体呢?都出卖给公司换来了金钱。于是又去寻找新的可以让我找到真正自己的东西,于是我发现自然风光、人为建筑抑或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都是一种美,便拿起相机去记录当时的一瞬间,当然希望能与人分享,但更重要的是快门按下的一瞬也是拨开尘世层层包裹的一瞬。
4楼voilet_eyes
很好很强大。我的迷惑和楼主差不多。不同的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数码单反。
IP地址:58.34.208.42
从事摄影,大概都是从烧包开始,国人开始的摄影大概也就是生活好了,手头有钱了,车开上了,房子住的宽敞了,觉得精神世界还没有充分的满足的时候,相机出现了,但凡评论摄影的喜欢上来发个帖子表达一下意见的无非是让精神世界希望受到以下锻炼,除了把它当作职业的除外,其余的无非是获得满足感罢了,开着车标准太硬一目了然,摄影就给了大家充分发挥想想的余地,于是乎摄影了。。。。。。
IP地址:221.221.99.64
人群中玩得更开心的一个道具~~~~~~~~~~~~~~~~~~~~~
从事摄影,大概都是从烧包开始,国人开始的摄影大概也就是生活好了,手头有钱了,车开上了,房子住的宽敞了,觉得精神世界还没有充分的满足的时候,相机出现了,但凡评论摄影的喜欢上来发个帖子表达一下意见的无非是让精神世界希望受到以下锻炼,除了把它当作职业的除外,其余的无非是获得满足感罢了,开着车标准太硬一目了然,摄影就给了大家充分发挥想想的余地,于是乎摄影了。。。。。。
忠诚待人。自娱自乐。世界很精彩,需要的是感知和感悟、、、、、、
IP地址:218.67.134.121
又是周末。外边风刮得厉害,很冷。进了家门,放下肩上挎的兜里揣的手上拎的哩哩啷啷的一堆,脱外套、换拖鞋,然后戳在屋里一阵发楞。又一个礼拜,仿佛打个嚏喷的功夫就过去了。
打开电脑,照例去几大摄影论坛看看别人的片子。关注摄影的时间长了,慢慢就变得似乎看不出什么好片来。倒是知道了一条新闻,***要出单反了;无忌里就有人说,这是“晴天霹雳”。
我只是觉得很有趣。商家只是想做可能赚钱或者圈钱的事,有人欢迎或有人贬损都是商家得意的地方;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只要你敢出声,就有人会响应。
这个世界如果只是天地山川的世界,会有太多的人觉得无趣吧。于是变着法儿整出各种玩意儿来给大家玩,而沉淀到今天、玩法真是足够地多,也各有足够多的玩家热衷着。人们一起玩或者各自玩或者互相玩,一起爽或者有的爽有的不爽或者干脆大家都不爽;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互相”、而爽或者不爽的成分多些,还是因为自己的什么“事”、爽或者不爽多些呢?玩的是手头脚下的这个玩意儿呢,还是对面或者旁边的人们看你的眼神或者表情呢?
摄影是一个很多人觉得好玩、而且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的事情。于我,也算是“玩”了一阵子了;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而言,某种意义上、我也算得玩得很勤奋的了。技能的进步是理当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疑惑发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逐渐丰富,慢慢也都自然地有了答案。
我却没想到,会有一种迷惑,最近才开始慢慢严重了起来。
是,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近年一直“玩摄影”。从02年买了第一个数码相机、到今天有了若干长短“狗头”,去到哪里、摄影包都不离身,好像摄影已经变成了我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乐趣之一了。而慢慢也有些朋友找过来要我给拍些个照片,也时常是有些个朋友在看了我的几张照片之后给出几句称赞的话,让自己觉得仿佛真的似的、我已经拍得还不错了。
一个月前,我的那个骨灰级的老笔记本电脑终告退休、刚换成眼下这台的时候,顺手就把所有的文档做了备份;其中仅仅是照片、清一色的JPG格式(没有RAW、没有TIFF),DVD刻了13张盘。这么算下来,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觉得不好而随手删除的、因为参与什么活动而拍摄之后自己没有留档的,差不多得有三万张了。
在最初买第一个相机的时候,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对影像这个东西如此认真。1993年我买了平生第一个照相机,Kodak的傻瓜式,很贵(对于当时来说,六百多元),印象中应该拍摄过不超过10个胶卷,不久就以被盗的方式从我生活中消失;除了那种简单的丢失了财物的心痛外,当时的我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也再没想着重新买一个。2000年9月罗大佑在上海开唱,只能专门跑到上海去看;在入场前的两个小时、花两千多块买了一个的全自动变焦的Minolta,现场拍回来一堆黑糊糊的照片;而之后这个相机仍然是拍摄了最多不超过20个胶卷,从此装进那个精致的盒子、在我的抽屉里一直崭新地躺到现在。
2002年这个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转变;而这转变又的确是分成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数码相机的特性造成;不必再“冲印”了、不需要买胶卷了、可以直接连上电脑了,一次投资一个相机、之后只要花电池钱了,等等。02年春天跟着一个小组去青藏考察藏传佛教造像,出发前花了差不多五千块钱、买了一个320万像素的OlympusC720uz;这样、再加上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拍照片没有了别的负担。因为目的地的自然条件,只会用相机自动档的我还是在回来之后受到不少“拍得漂亮”的称赞。而转变的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旅行的时候多了。03年春天,独自驾车在西南转了三个月、行程一万六千公里,有太多的风光和历程值得记载和回味;待得非典前夕回到北京的时候,我才是真的喜欢上了摄影这件事。
因为作风其实保守,我在买任何设备之前都只是考虑够不够自己使用;这个320万像素的机器就一直跟随我到05年,直到某一天我忽然觉得、它已经有点限制我对于拍摄的发挥的时候。有懂摄影的朋友就告诉我,应该换一台“单反”了;于是我就赶紧去网上百度一下、“单反”是个什么东西?新出的350D看上去精巧细致,功能完善、而又不似20D那么沉重、也没有20D那么昂贵,于是成了我的第一个单反;而Tamron的18-200mm看来最为方便,就成了我的第一支镜头;一万一千块,算是成就了我的“入门选手”资格。
又是两年多匆匆过去。今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旅行少了、空闲也少了,比起前些年来消停了很多;不过自己对摄影的兴趣还一直保持着,而面对景物时、拍出一张还不错的照片的那种信心也在逐渐增强。但是,好象有点别的什么,经过这么些年的积攒、在心理上慢慢地淤积了起来,让我每当握起相机手柄的时候、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疑惑:摄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所喜爱的“玩摄影”,“玩”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事情自己心里是比较有数、不太迷惑的,比如设备。先从机身说起。
在我使用Olympus的C720uz的时期,我还完全不知道跟镜头、跟单反相关的任何知识,只是在走走停停中不时摁下快门。320万像素的文件经过喷墨打印机印出来,一张A4大小的胶片纸上印两张照片的时候,图像细腻精致、没有什么瑕疵;不过印成整张A4大小,还是稍微有一点含糊。是到了很后来,我才懂得、原来这种含糊也并非像素少的过错,而是这个相机那块面积太小的CCD不足以承载精细准确的记录要求。
让我开始惦记“单反”,也完全不是因为这一点点“含糊”,而是因为拍摄时遭遇到的几个问题。一是速度,从对焦到快门、每每拍到的瞬间比我想要拍的那一刻晚那么一点,让我在需要“抓”的时候近乎无能为力;二是当光线条件不是那么理想的时候,要拍出一张能看的照片就非常难控制;三是最终的成像色彩总是那么鲜艳,鲜艳得跟眼睛看到的画面简直不是一回事。其中的第三点尤其让我郁闷;光学、电子结构的结果,怎么可以那么的不准确啊。
在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单反”知识、并确定了单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去选择我的第一台数码单反。当时佳能的20D风头极劲,而350D刚刚上市;同时尼康的D70也正在热卖,也还有一些别的款式。我选择佳能的原因,只是因为据众多评说、它更“真实”(色彩锐度不如尼康,但更细腻、细节还原更准确);只是因为这个。而选350D的理由非常简单:在具备了差不多的、我肯定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超越的那些物理指标下,它不仅小巧轻便,而且价格便宜得多。
有很多技术指标问题,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技术研究人士来说、其实是近乎无解的。不少人喜欢争论CCD和CMOS的利弊,我相信其中的至少90%不曾懂得CCD或者CMOS的物理结构和光电原理;佳能的DigicII据说能够省电而且增强数据传输速度,但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够把它同尼康的线路板之间的差别说个清楚。商家也只能这样,拿所谓的最终表现作出几个数据来显得自己有很高强的技术能力,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对这些问题讨论最热烈的人们之中,只有很少数的人真的内行;而外行们也只能这样,就这些浮在面上的数据争过来、扯过去,而真到了底层技术方面反正是谁也搞不清楚,——乐趣可能就在这些争执的过程中吧。
是的,我不关心这些,既然自己横竖不懂、又真的没兴趣去搞懂。我还不关心一些听上去好像很严重的问题;例如佳能相机据说跑焦。实际上自动对焦的原理是比较简单的,在这项技术上没有谁格外出色,跑焦的问题一定是所有品牌的相机都具备一定发生几率的;当然有的厂家能够做到更快速更安静更……,毕竟各自在不同领域(比如机电,比如光学)有各自的擅长。再如是塑料机身还是金属机身;我想如果家里需要钉钉子、而手头又没有榔头,我也还是不会用相机去砸钉子的;也估计不会有抡着相机砸坏蛋的机会,更觉得花了不少钱才买回来的相机是个贵重的精密仪器、一定会尽量不摔不磕;这样的前提下,当今的工程塑料品质早已足够结实耐用。
有的时候有的消费者会忘了自己本来要买的是什么、转头去关心买回来的那些“附加价值”。其实那些附加价值往往很“贵”,真的。就像买车;很多人为了有真皮座椅、桃木内饰,而多花了很多钱;如果买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车在别人眼里看着觉得很气派,那么这些就有意义;而如果只是为了一辆踏实好用的交通工具,则这些就都只是很贵的摆设。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预算有限”、“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若没有这两项要求,则另当别论。
800万像素当时已经差不多是“民用”级别里的一流水准了。我想在很长时间里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标也已经“够用”。今年初曾经拿了自己用350D拍的几张花卉和肖像、用佳能的数码印刷机印制了多份A3版面的图,其精密细腻的程度与任何市面上的高档杂志品质相比毫不逊色。的确有不少杂志社或者图片社在面向摄影师征稿的时候往往要求图片边长要大于3500甚至4000,似乎不到10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不足以在杂志上印整版或跨版;其实原因不在此,而是在于杂志的编辑拿到图之后、针对杂志的版面,多少总是要裁切的。当然,像素多肯定是一个绝对值上的好事。
嗯,厂家的服务的确是需要重视的。05年春天我到五颗松买回了一个350D,经过几个月的使用,发现了一个瑕疵:拍出来的照片总是比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向左偏斜大约0.5度(是的,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很少人能发觉);而当时我又即将有出行西藏的计划,于是送到佳能公司(当时还在嘉里中心)去质问。佳能留下机器做了测试,次日通知我到现场,确认的确有此问题,而当时还没有先例(工程师表情迷惑,并告诉我那台机器只能递回日本,我是个中彩的),因此决定给我更换新机;只是新机需调货,要等一周时间。我随即告诉他们我即将出行;于是佳能给我临时调了一台300D让我先拿着用。我立刻就问,如果这个300D在使用中发生什么问题的话,算是谁的责任呢?佳能方是这样对我说的:哪怕你把它掉在路上、被车碾成碎片了,你只要把那堆碎片捡回来,回到北京就可以换你的新机了(原话)。当然半个月后我还是带着那台300D换回了我现在的这个350D。——这是我自己去佳能维修的经历。无从说好还是差,因为没有对比;只能说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觉得佳能做得还是不错的。
迄今为止,350D这个机身从品质上没有什么让我可以抱怨的地方。像素、启动速度、测光、白平衡、对焦、高ISO噪点控制等都够用;每秒3张的连拍速度、最快1/4000的快门速度等听上去似乎很“业余”,但拍摄网球比赛也能产出连贯动作系列相片、而实际拍摄中几乎没机会使用1/4000如此高速快门,让我坚信它已经足堪使用。遗憾当然还是有的,首先机身小、巴掌似乎有点展不开(适合女性吧);其次是价钱掉得如此快;还有就是取景器尺寸小。——如果不是同样喜欢摄影的格格总嚷嚷“我也要用单反”,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肯定不会换机身;而两个月前的换机身,还是收了一台二手的、品相很好的20D,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不需再作机身的任何投资了。
是的,20D和350D一个时代;跟当初我选择的时候一样,我不觉得有多么大的区别。手感稍微好了些,但重量更大了;白平衡的设置自由度更大了;电池更耐使了;如此而已。糟糕的一件事情是,20D的快门不仅噪音大、而且动作质感非常强(据说后来的30D及40D都有所改善,不过又有说法是只是增加了反光板的缓冲垫)。所幸*作界面都差不多,不需要重新习惯太多东西。
30D、40D,乃至5D、1DMarkIII等,一定会比20D和350D好,这我都知道。Nikon、Olympus、Pantax乃至Sony、Panasonic都各自有各自的设备,一定会有一些什么比Canon的好,这我也都知道。我想这些都不如一件事重要:我需要这个相机来做什么。眼下它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的器材,20D不仅没有约束我的拍摄领域,更对我的摄影技能在提出要求(什么时候我会使用1/8000的快门呢,呵呵)。我要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都还需要时间;在到达这个水准之前,给我个马克三又如何呢?
为了镜头,曾经的迷惑已经通过自己的使用感受也算是有了答案。
从350D开始,我背上了一台可以更换镜头的单反相机;然而一年多的时间我都不曾有过第二个镜头。Tamron的18-200mm在我的眼中是一款极为出色的产品,它的确能够解决一般业余摄影爱好者90%以上的拍摄需求吧,而价格只是三千出头。这是多么出色的性价比;于是,我曾经跟多个喜欢到处游走而又开始打单反主意的朋友推荐。
还记得刚刚买了350D+Tamron18-200mm的组合不久,就有已经浸淫摄影多年的朋友笑呵呵地对我说,单反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换镜头时那“咔咔”的一声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没有体会到这种乐趣的;相反,倒总是在和朋友们一起的旅行途中,每每看到他们忽然发现什么值得拍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背包取出另外一个镜头、“咔咔”那么两下之后才能拍摄,而此时我早已经宣告得手、心中十分得意于自己的便捷。06年春天和朋友同游湘西,他的17-40mm+XXB红圈组合用到后来不胜其烦、到了开口要跟我换的地步,现在想来还是十分开心。
的确,大变焦的镜头在许多方面会逊色一些。首先是它无法实现大光圈;例如Tamron18-200mm的最大光圈是3.5-6.3,尤其在远端6.3的最大光圈局限很大。其次,画面品质确实下降,不需要多么锐利的眼力就能看得很清楚,尤其在光圈开到很大或很小的时候、焦距在广角和远摄两端的时候。再有,也许是“副厂”的缘故,大变焦镜头的制作工艺和机电性能往往差一些(例如普遍反映的Tamron对焦速度慢、没有超声波马达,Sigma则镜桶松旷、表面掉漆);这些都是被很多摄影爱好者指责的地方。但我想一切还得遵循“够用”的原则;关键在于,你需要的是什么?
追求画质,对于摄影者来说、永远不为过。针对这一点,在器材上基本上是一分钱一分货,“红圈是硬道理”;各种专业机构提供的评测数据、MTF图表,足够展示各种镜头的量化指标,毋庸费言。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求性价比则也不为过;红圈、绿圈的价格翻倍不止,为了从85分提高至90分、可能花费的则是从1500元追加到5000元,要到95分则可能要再追加10000元;摄影器材、音响器材、汽车、手表……现代经济社会的产品性价规律,多半与此相类。再有就是便携性和方便性;尤其对于旅行而言,一个沉重的摄影包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频繁更换镜头不仅*作麻烦、而且增加灰尘侵袭的风险。——诸多因素,绝对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解决方案”。
是啊,只能就自己这么一个典型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经验来给大家一些选择镜头的建议。首先,其实大多数镜头如果用得好,它们产生的画质已经够用了;而当你的画质要求已经是某种专业水准的时候(譬如用来出版大幅面画册刊物等),就具备了买高端镜头的必要。其次,大光圈镜头至少要有1个,不然很多室内、弱光环境下的拍摄会很困难;但是实际上,开很大的光圈(比2.8还大)拍摄的机会并不多,超大光圈拍摄是一件很不容易控制好的技术。其三,长焦(100mm以上)镜头要么使用机会很少、要么就成为使用最频繁的镜头;初学者最初往往为长焦能够拍出背景虚化画面干净的东西而格外振奋,但这段时间注定不会太久,很快就会要么转而专门对付花鸟鱼虫、要么还原到山川人物,长焦镜头变得要么摘不下来、要么换不上去。其四,防抖功能很有效;的确。其五,定焦头固然“专业”,但以脚下勤快、拍摄行为也“专业”为代价。其六,很多时候一副两百块的三脚架比一万块的红圈还有用。
他们说,好照片是等出来的、是走出来的。说这些话的都是些顶尖高手。虽然摄影的高下没法用量化标准来衡量,但既然绝对多数的人公认他们是高手,他们至少掌握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在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全球摄影家中,似乎并没有谁对设备有过多的意见;倒是其中有从头到尾使用一台“傻瓜机”、却拍摄出绚丽作品的大师。
就我使用过的、也是常见的一些镜头,有这么一些体会:EF-S 18-55mm F3.5-5.6,大概是最便宜的标准镜头、也是350D的标配“狗头”,其实性价比极高,画质完全可接受、甚至好过EF-S 17-85mm F4-5.6 IS USM;后者广角畸变、大光圈紫边等情形严重,不过好在焦段很理想、而且IS很好用;EF 17-40mm F4 L USM作为红圈,真的是只能说还凑合;EF 70-200mm F4 L USM是一支性价比很好的长焦;EF 50mm F1.8是一支太超值的镜头,画质优良,大家别被它的廉价、瘦小和粗糙所迷惑;而EF 50mm F1.4则太出色,红圈能比它好到哪里去?
——关于器材,自己其实也是曾经沉迷其中许久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抛开“镜头后边那颗头”不谈,器材本身的确有优劣之分;而器材往往又具备“工具”之外的很多其他“意味”,比如是不是代表了拥有者的身份、水准、品味……等等,于是在拍摄照片之外、追求器材也变成了一种“专业”乐趣了。但经过一段时间自己认真面对拍摄这件事之后,我真的觉得,摄影是一件事、而捣腾摄影器材是另外一件事,这两件事之间的确有联系、但的确是不同方向的两件事。没有对或错、也没有好或坏,只是每个爱好者最好还是先弄明白、自己是冲着哪件事去的;当然,一定会有两件事都希望做好的一群,我对他们也由衷地佩服。
很多人愿意用器材显摆,我也完全能够理解。这种显摆至少是风雅的,它和摄影绑在一起、显得有文化。但在我心目中,好器材既不等于好作品、又不等于好品味,甚至不等于有钱(充其量只等于爱花钱),所以权重不大;倒是一幅漂亮的照片,无论出自马克三加大白、还是出自一次性冲胶卷的傻瓜机,都能让我敬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挂在那里,有谁能够告诉我,他作画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款式的调色板、什么型号的颜料、什么牌子的油画笔?
假设你有一支EF 10-400mm F1.0 L IS USM的镜头,零畸变、零色散,MTF全程10分,又如何?
还有一个也的确比较严重地迷惑过的问题,关于Photoshop。
也许是因为学物理出身,评判任何仪器设备的第一本能就是“精确”。相机是一门光学仪器,干的是投影到显像的活儿,因此它理论上越具备精确还原能力就越高级。这是最原始的想法;但的确就是因为这个,我在针对佳能和尼康作选择时,挑选了据说色彩锐度都更弱但还原更好的佳能。我希望我的相机至少毫无疑问地可以做到、拍出的照片和我双眼看到的一样,而不是只要是相片就一定比实景更艳丽。
可是、的确,现在的风气就是大家都喜欢那样的艳丽。为此,数码照片多数在有机会向大家展示的时候,都已经经过了一个叫做Photoshop的软件的处理;而几乎所有的处理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步骤,就是调高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于是那些风光照片中,天蓝到西藏都做不到、树绿得象刚刚喷过了漆,任何一个人在那儿呆十年都看不到的色彩、就那么漂漂亮亮地呈现在了屏幕上;摄影师要的,几乎只是那里的图像的“结构基础”,而色彩则近乎随意地可以做上去;更甚的,在此地“栽”一棵树、彼处“缀”一朵花,早不在话下。
面对这样的情形,象我这种拒绝Photoshop的人,真是没话可说。早已有多位资深摄影人,给我从多个角度讲了道理,无非以下几类;一曰,所有的数码相机其实在CCD或者CMOS板记录影像的最初、就已经有了电平增益的设置,如红色多少、蓝色多少等,等同于从一开始就做了简版PS;二曰,单反之所以要尽量增加记录元件的宽容度,原本就是给PS留了余地;三曰,照片就是要出来得漂亮,不漂亮的照片、照了有什么用;四曰,如果你坚持要写实,那么女孩子拍摄之前是不是也不允许化妆、不允许布光?难道只允许现实的PS、偏不允许数码的PS?五曰,你以为原先胶片时代、人家在暗房里不做功课的?六曰,为什么相机自动测光决定用光圈8快门1/125,你却偏要用光圈5.6快门1/1000,这跟PS减低曝光有什么区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最终把我说疲了为止。
是啊,谁都希望自己拍出的风景靓丽奇美,也谁都希望自己拍出的女孩玉骨冰肌;这样无论是卖价钱还是博称赞,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在Photoshop不能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多了;大概除了更换焦距景深之类的只有光学设备才能干的,PS差不多都能办到了吧?婚纱影楼工业画流水线产出的那些产品,男必帅女必靓,随便拿一套回家、差不多就可以楞说就是自己两口子拍的,造就如此大好世界的奇功,非PS莫属啊。我想迟早有一天,PS可以做到凭空建出一个画面来;毕竟只是800万个pixel的运算量,每个Pixel就是3个24bit(不准确)的二进制数,……到那一天,相机应该只需要有“几何丈量”的功能了罢。
但我终归还是没有加入Photoshop的阵营,虽然多年一来一直只好听着PS派的挤兑。我觉得,通过相机去产生一个画面是一门手艺,而通过鼠标和键盘去产生或者修改一个画面是另外的一门手艺。也许高手应该是两门手艺兼修、彼此相得益彰吧。而我自己对前者非常喜爱,而对后者毫无兴趣。面对无论风景还是人物,如何用相机好好拍一张照片、我会为此兴奋;而用电脑给已经是照片的图再洗澡梳妆,只能说是自己不觉得有任何意思的事。
这态度确定下来之后,无论后来PS们怎么说,在我的心中,这份迷惑就此打住。
但是,我现在遭遇的迷惑,似乎比上面说到的关于技术的问题严重得多。甚至比如何用好“镜头后边那颗头”还要严重得多。
是啊。光圈、速度、景深、感光度、焦距、白平衡,构图、创意、策划、草稿,风景、人文、肖像、静物、体育、事件、动物,艺术摄影、商业摄影,……一堆名词在这里兜圈子,越兜越热闹。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反复的尝试,现在我大概可以很快地*作手头的这个20D,在面对着什么的时候大概能拍出一张看着还象回事儿的照片了;这份信心正在逐渐地变得有。可是、真的,我为什么要去拍呢?我拍来干什么呢?……
这是个哲学问题,……
于拍肖像,这个问题或许还是有答案的。就像身边的朋友们,渐渐地有些会找到我,希望我有空给他们拍几张照片;多是女性,年轻爱美的。我若是有闲,也总是乐意去的,一来很享受这份恭维(你照片拍得挺好),二来又增加了自己练手的机会,三来这多少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帮助。而人们希望在照片上保留自己某个时间阶段的影像留作给自己或者他人的纪念,则是正常不过的人的性情;大家因此而快乐。给生活增添一些快乐的内容,理由再充分不过了。这是我目的清晰地继续愿意做的一件事情。
商业摄影也是,答案简单明了,为了挣钱。有的时候我得说,90%的摄影家都是商业摄影者;虽然他们的职业也许跟摄影毫无关系、也许只是媒体的记者(当然其中还是有不少是摄影从业者),但毕竟他们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而成名、而获利、而成为生活来源的组成部分;虽然最初的动机不是商业应用,但最后的效果却还是作品成为“文化产品”步入社会、步入市场。这件事,目的非常清晰,却不是(至少暂时不是)我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
更多的,旅途中的风景、天边的落日、花园里的花朵、家中阳台上的盆栽、街上某个人特别的姿态……我拍来干什么?
是因为怕这个瞬间只有自己看见、于是要记录下来,好给我能够着的其他人也看看?似乎应该是。可是,大多数的瞬间每天都在每个地方发生、并不因为我的记录而特别;我也并不曾总能在什么特殊的情景下去到什么特殊的地方去赶上什么特殊的事件;而我上一次把我拍的照片作为附件、给朋友们群发邮件的时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些照片中的风景都还在那里,难道我的拍摄只是为了让别的没去过的人提前看一眼?或者告诉去过的人、我当时看那风景的角度?还是因为只为了让看到这些照片的人说一句“拍得真好”?那,为什么我又很少把那些照片拿出去给谁看?如果“给别人看”是摄影者的最大乐趣,那么13张DVD里的那些二进制的数码,是多么大的浪费;我以后的拍摄,还会不会有驱动力?
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种纪念么?或许是吧,毕竟自己还没老到那个地步、无法进行“结论式验证”;然而几年前自己旅行中、居家时拍摄的照片,几年间自己何尝仔细翻阅过一次?
是啊。已经有很多人、还正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摄影。你们拍摄的那些作品都到哪里去了,是刊到了某个杂志、登上了某个网站、还是放在了某个论坛,或者和我的相片一样,烂在硬盘里、碟片上?你们为什么拍摄?是自己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乐趣,还是拍了一堆之后选出几张给大家看了以后、大家欣赏的表情、感动的眼神和赞誉的言词让你产生的快乐?
摄影,是你觉得充满乐趣的一件事,还是让你在人群中玩得更开心的一个道具?
重复一遍。
IP地址:60.18.143.146
楼主的想法对我们这些新人来说很有帮助
IP地址:211.166.8.38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摄影。而且无解。
IP地址:61.49.252.157
共4页到第页
5 : 绝对精彩
4 : 值得收藏
0标签限制6个
0图片最多能上传40张
0宽度不小于640px,高度不小于320px
0正在发帖请稍候
热门主题:
微信请扫二维码
0广告、垃圾营销信息
0淫秽、色情
0虚假不属实的信息
0盗用他人图片
0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发布广告信息(新ID建议永禁)
0发布色情内容
0发布他人隐私信息
0不和谐言论或人身攻击
0发布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等版权问题
0主题、回复灌水
0言语攻击版主行为
0发布反动言论
0广告、垃圾营销信息
0淫秽、色情
0不友好评论、人身攻击
0虚假不属实的信息
0协助楼主删除
0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
0广告、垃圾营销信息
0淫秽、色情
0不友好评论、人身攻击
0虚假不属实的信息
0协助楼主删除
0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
0发布广告信息(新ID建议永禁)
0发布色情内容
0发布他人隐私信息
0不和谐言论或人身攻击
0发布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等版权问题
0主题、回复灌水
0言语攻击版主行为
0发布反动言论
0我是楼主,我要删帖
已选择 1 个帖子,只能在您有权限的版块之间操作。
原板块:蜂鸟茶馆
目标板块:
请选择目标板块
测试小版块
索尼α影像Club
135画幅相机系统
单反相机和镜头
村里摄影版
旁轴及其他相机和镜头
鸟类摄影佳作欣赏
中、大画幅相机系统
器材交流区
无反相机和镜头
鸟类摄影作品交流
意见问题反馈区
固定镜头相机
鸟类摄影技术探讨
鸟类摄影拍鸟地图
呼和浩特版
常春藤俱乐部
器材购买及维修
新摄会部落
建立摄影思维
乌鲁木齐版
港澳台及海外站
主题摄影交流区
右视觉摄影
唯美影像论坛
西南人文摄影俱乐部
新朋老友社区
品牌交流区
3D立体摄影
论坛管理区
商家服务区
地方论坛交流区
自建论坛区
既往论坛回顾
0是否确认删除本帖?
好友列表 (2548)
0是否确认删除此好友?
0查看更多消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影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