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俄罗斯有一部科幻片里面有狼人的有月亮鼠

《月圆之夜》——关于月球的科幻小说 第一章 - 简书
《月圆之夜》——关于月球的科幻小说 第一章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演讲(上)
“仰望夜空,你们是否曾感慨于月的皎洁与光辉?这一轮明月承载了中国多少儿女的柔情蜜意?又承载了多少文人雅士的离愁别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太白看到月亮,想起了他的故乡。而我陈某人却想起了月亮的故乡。你可能会说,这个月亮还有啥故乡?他不就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么?没错,月球是我们的卫星,不过它的来历却十分神秘。也许也不那么天然。自1961年阿波罗首次登月,到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人们共计登陆了6次。在月球上,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从月球上带回了大量的月壤样本。以当时的人类科技来看,月球除却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外,还有它十分神秘的地方。比如说,按照地月同源说和撞击说,月亮应该小于或者等于地球的年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带回的月岩上看,月球岩石的年龄为43亿年,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龄不过37亿岁。而且月岩的年龄没有月壤大,即使月面最年轻的地区月壤的年龄也有53亿年之久。月壤仿佛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一样。还有证据表明,月球的组成成分与地球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月球还曾出现过强大的磁场,有着较高的辐射和玻璃化的表面,甚至那么干燥的月表上空还出现过大量的水汽。美国航天局竟然声称是冰箱漏水导致的。那得多大的冰箱呢?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当月球遭受到大物体撞击时,还会发出一种空心球特有的闷响。科学界都说,解释月亮不存在比解释月亮存在要难得多。我的想法是,月球是外星人的产物,下面请看我们的调研... ...”
2050年,北京天文台的报告大厅内,一名银髯皓首的老者,手里捏着翻页笔,在大屏幕前为满屋500来号人讲演着的他的科研成果。他的每一句话,都足以吸引每一位听众用心细听。这个颠覆性的天文观点,震撼着来自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爱好者们固有的天文观念。
演讲持续了3个小时,但直至演讲终止,500个人中只有少数仿佛被说动,怀疑起月球的起源和天然性。大多数人还是坚信月球就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而陈明久令人匪夷所思的论点只不过是这位著名学者的一家空想罢了。仅有的几组照片和数据仿佛不能印证他的观点。
下午4点,陈明久教授走出天文台的大门。他看了看被雾霾笼罩着的城区,心里也是些许失落与怅然。从雾霾云里艰难透出的阳光,轻抚在这位老者身上,给他以安慰。陈教授带上口罩,刚要起步回家,却被一名年轻人叫住。他一回头,只见那人黝黑的面皮,发型略显凌乱,一副眼睛更显得脸有点消瘦。陈教授迟疑了一会,在脑子里搜索着是否认知这个略显颓废的家伙。
“陈教授你好,我叫乐羿,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今日听了您精彩的科学演讲,十分拜服。”
陈明久客气的回应道:“你好,乐羿。”然后他笑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情么?”
乐羿说:“是这样的,我认识一位朋友,她的一些想法和经历可能对您的科研方向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想请您一起共进晚餐,一起探知求真,再受教益”接着,年轻人朝四周望了望,小声说道:“我的朋友是月球人!”
陈明久一辈子研究月球,他笃信月球是外星人的产物。历经数十年的探索,终于获得一些成绩。虽然他对月球起源的理论观点和天文界主流观点向左。但他依旧对自己的理论深信不疑。突然间,从这么一个邋遢的年轻人嘴里说出了月球人。不免让他心中一震。他仔细的端详了乐羿一会儿。看到乐羿坚定的眼神和文雅的谈吐,不像个精神病患者。他笑了笑,说道:“月球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凭什么相信你所谓的月球人呢?”乐羿也笑了笑,他说:“您今天所讲的,我在去年就知道了。不怕您生气,您今天讲的一切简直就是我那位朋友的提纲,但是没有她的具体。”陈教授愣了,他数十年的心血,虽然此前有过发表,但直至今日才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系统性阐述。没想到竟然要成了别人的翻版!老人的胡子微微扬起,脸上闪过一丝不快。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往常的慈祥。他转念一想,天上的月亮人人得见,有人和他持同样的见解,他自己也不至在科学的世界里形单影只了。虽然“月球人”有些玄乎,但是见一见还是不碍事的。他说:“哦,若真有此人,老头我可真要见识见识了。月球人愿意吃羊蝎子不?我请客。”乐羿笑了笑,说道:“陈教授,谢谢您的好意。不过作为小辈儿,还是我来请你俩吧。哈哈。”
言罢,二人上了陈明久的车,驶向位于北京某处的著名羊肉馆——全顺昌。
闲书情致,广交文友,足矣。
第四章 亚特兰蒂斯
露娜笑了笑,然后娇美的脸上却透出一丝愁苦。她眼睛向窗外看了看,说道:“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却有人想成为上帝!虽然,在史前,你们地球上的智慧生物曾将我们当做神来膜拜,但结局是毁灭性的。而现在,即将到来的局面,很有可能是历...
第三章:口红
陈明久看着露娜眼中这一弯月牙,心中大为震惊。他想不到自己多年来深信不疑的月球来客竟然出现的如此突然而又平静。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与激动,他对露娜说:“露娜小姐的美瞳果然很别致,真的挺像月亮的。不过仅凭这一点,实难让老头...
文/袁一笑 二、晚宴
全顺昌,一家拥有一百余年的羊肉馆。蒸羊羔,羊蝎子誉满京城。饭口时分,生意火爆,人声鼎沸。陈教授好不容易找到了停车位,才和乐羿走向了饭馆。来时路上,乐羿给那位神秘的“月球人”打去了电话,并定好了包间。现在,他和陈明久径直走向了位于4楼的幽兰雅阁。
周五 晴 太阳很大,温度很低。 宁川: 今天期末考试结束,很不理想。有的题说自己都没有做,我的心情很复杂,一切如果要责怪就责怪自己,所以昨天我就下定决心这个寒假要好好地补课学习。以前也想过假期提前学习下学期的课程,但是自己担心小子学完了在学校就该不认真了,这...
套哥按 最近,网络盛传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在接通陌生人打过来的FaceTime视频聊天请求后,苹果手机的ID被锁定,用户的私人资料会被泄露。视频聊个天,手机就变砖?吓得套哥赶紧把口袋里的华为P9拿出来看了看,还好,虚惊一场。那到底用苹果机和陌生人聊天会有什么后果呢?会不会真的...
无油的凉拌菜 普吉岛鲜虾沙拉 凉拌松阪肉
母亲这一生过的比较坎坷,总是在她日子稍微好过时,出现各种磨难,因而在她意识中对于很多事是处于一种否定状态。而她又将这样的意识带到生活中,深深影响着我。
即便是现在,我已长大成人,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可却发现自己如母亲年轻那样,对于很多事处于一种自我否定状态。
-1- 今天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年轻的时候你可以挥霍青春,别等到明事理的时候才发现是青春把你给挥霍了。别让明天的你后悔于今天的碌碌无为。这段话应该会让很多人的膝盖中箭,刺痛很多人的心,不过他们会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反而说成是鸡汤。 其实你相信也好,欺骗自己也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求一部科幻电影的名字,里面有月亮裂成了两半的情景,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月殒天劫 剧情正当人们兴致勃勃地欣赏万年一遇的巨型流星雨时,一颗躲藏在流星群中的棕矮星突然冲向月球.巨大的冲击力引起恐怖的爆炸,月球表面的部分区域瞬间碎裂成岩屑.碎片很快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所及之处陷入一片火海.虽然损失并不算大,但极度恐慌的情绪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与此同时,地球上出现了一系列异常--最开始只是手机信号消失、不规则的静电干扰、奇怪的潮汐现象等不太惹人注目的现象,但事情显然并不这么简单.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们--Alex,Maddie和Roland--开始收集相关线索,试图解读其中的玄机.然而他们惊讶地发现,月球的轨道可能已被彻底改变.更糟糕的是,地球上的异常现象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来自月球的巨大「磁涌」已足以干扰地球的地心引力.地球上某些区域里的人、物体甚至汽车,经常无缘无故地陷入短暂的失重状态.这些区域的产生是随机的,相互独立的.经过精确计算,Alex等人证实:还有39天的时间,地球将和月球「迎头相撞」,世界的末日、人类的末日将在同一天到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访问的页面不见了!月亮上到底有什么?
今年赏月别有风味。
月亮上到底有什么?&
很快又到中秋月圆时,各种烂漫民间故事即将轮番上演。我来聊一聊重口味的科学“史料”,给听腻了嫦娥奔月故事的人,一点新风味。
&&&&月亮上到底有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类在浩瀚宇宙中了解最多的星体。阿波罗计划中,人类曾经6次成功登陆月球。除了从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岩石样本,也在月球上留下了181000公斤怪东西。
&&&&首当其冲的是96袋尿液和大便
&&&&人类有6艘宇宙飞船,18位宇航员曾经登陆过月球,每次登月任务时间在10天左右(单程4-5天)。粗略一算,96袋排泄物已然有所节制。这是因为,其中一部分已经在宇宙飞船飞行过程中,直接排出舱外了。
&&&&肯定有人觉得,乱扔废弃物不太环保。不过,考虑到宇宙飞船的载重限制。如果在是带屎回地球还是带月球的岩石回地球两者中间做选择,那还是理智一点,把大便扔在那吧。
&&&&最近这些排泄物引发了很多科学家的新兴趣。距离上次登月已经40多年,人们开始好奇在长时间的辐射下,里面是否有细菌存活。
&&&&12双太空靴
&&&&基于同样的原因,当阿波罗11号首次登陆月球时,包括阿姆斯特朗在内的3个宇航员,把100件返程时用不到的物资,直接扔在了月球表面。这其中有12双太空靴、相机、吃不完的太空食品,还有一些仪器和设备。感觉像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春游小分队。但如果你换个角度去想,也可以说:我们不但留下了脚印,连鞋也一起留下了!
&&&&高尔夫球和羽毛
&&&&人类在登陆月球时,还进行了几次小型的科学实验。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再加上月球没有大气层,近乎真空,因此人类可以轻易完成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事儿。阿波罗14号登月的时候,宇航员打了两杆高尔夫球。每颗球的滞空时间达到70秒左右,飞行距离是4公里远。当然这两颗飞得太远的高尔夫球,也就留在了月球上。
&&&&阿波罗15号登月后,重做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在月球上,同时让锤子和羽毛坠落,会在同一时间落地。实验做完,羽毛就扔那了,地质锤貌似是拿回来了。
&&&&各种各样的纪念品
&&&&如果我们难得出个远门,一定会买一些纪念品。当人类难得登月,除了尽量多的采集月球表面样本,还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礼物,什么磁盘啦,金橄榄叶啦。美国人的6次登月集中在1969年到1972年间,都是在尼克松执政时期。所以,他虽然没有亲自登月,也还是有机会把签名放在月亮上。
&&&&其中著名的是首次登月纪念牌。上面写着:公元1969年7月,来自地球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而来。下面是3个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签名。最下方是尼克松的签名。
&&&&除此以外,6次成功登月,还插了6面美国国旗。除了一面不知所终,其他5面旗子现在还在上面。虽然当年插的是美国国旗,我们也不用太过羡慕,因为40多年过去了,星条旗已经全都变成白旗了。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插旗这件事儿在自然界是行不通的,大便和尿袋反而留得更久一些。
&&&&个别“自由主义”的宇航员还放了自己的全家福在月亮上。不过从旗子已经掉色这件事儿推测,估计照片也褪色了。
&&&&除此以外,最特别的纪念品,是一个叫做“倒下的宇航员”(fallen&astronaut)的艺术创作。它是一座8.5厘米高的铝制小雕塑。铝牌上是此前14位在探索太空中牺牲的美国和前苏联宇航员的名字。它是月球上的唯一一件NASA官方承认放置的艺术品,由阿波罗15号带上月球。
&&&&除了登月留下的东西,
&&&&各种飞行探测器也不少
&&&&虽然只有美国人代表全人类完成了登月,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想在月亮上制造点声响。月球本来就是麻子脸,各种飞行器还在不断地故意撞击、登陆、或者被迫摔在它上面。目前,有70多个飞行器散布在月球不同角落。我们的嫦娥一号,2009年完成任务后,也是一头撞在月亮上。
&&&&今年的中秋,当你凝望月亮时,可以试着想象上面这些热闹的景象。月亮上没有嫦娥,但是有“嫦娥一号”的尸体,人类的大便。
&&&&当然还有对于太空的梦想。
&&&&今年中秋赏月,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文具的前世今生
铅笔不无聊,橡皮很有料&
《文具盒里的时光漫游》是一本关于铅笔、橡皮、回形针和便利贴的趣味史。
&&&&作者詹姆斯·沃德,算得上一个英国怪咖。他最喜欢的字眼是“无聊”。本人在伦敦一家零售公司做销售,或许因为工作太无聊的关系,他开了个人博客,给博客取了一个很任性的名字,叫“我就喜欢无聊”。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个年度大会,叫“无聊大会”,邀请各路如他一般的怪咖登台演讲,题目足够琐碎,但内容绝非胡扯。
&&&&铅笔、橡皮和笔记本在互联网时代何去何从?沃德的这本文具书就是个看似无聊实则有料的大题目。
&&&&我们可以从一支铅笔说起。1958年,美国经济学者伦纳德·里德写过一篇影响深远的小文章《我,铅笔》。这篇文章用铅笔的第一人称讲述了从俄勒冈州的雪松到锡兰的石墨,成百万人是如何参与到一支铅笔的制造过程中的。“我,铅笔,是种种奇迹的复杂的结合:树、锌、铜、石墨,等等等等。然而,在这些大自然所显现的种种奇迹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非凡的奇迹:人的种种创造精神的聚合——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后来更借助里德的这篇铅笔口述史阐释自己的自由市场理论。
&&&&“谁会想要一支铅笔?”2007年乔布斯为兜售iPhone曾对铅笔表示了一脸不屑:“你带着它,放在什么地方,然后就丢了。才没有人想要一支铅笔,所以,我们不要用它。”
&&&&乔帮主真的错了。同一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英国,顾客在宜家家居一共拿走了支铅笔。
&&&&去年詹姆斯·沃德在英国传统的海伊文学节上聊铅笔,可算对乔布斯的反驳:“新科技对文具是威胁,但不是终结。苹果手机替代不了纸,至少因为你的手机电池还是会用光的。我上午11点到了海伊,手机已经只剩下62%的电量。纸不需要充电,能用一整天。当你过隧道的时候,手里的铅笔也不会没信号,连不上Wifi。”
&&&&想当年,人们在上衣口袋里别上一支英雄钢笔,曾是流行的饰物和身份标牌。如今,北京城最后一个修钢笔老人张广义的故事仍旧在微博、朋友圈内转来转去。不过年青一代对文具的迷恋,并非仅仅停留在怀旧的情感层面,或是追逐在《秘密花园》上涂涂色这样的一时风潮。
&&&&文具之趣,在于随心所欲的自我创造。当年马克·吐温用的皮面笔记本完全是私人订制自己设计;写《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喜欢在笔记本上玩自己发明的文字游戏,大概类似现在的“冠军足球经理”。现在的文具控们,他们会背着背包在世界各地街头巷尾寻找一枚有趣的印章,或是给自己手绘一张旅游明信片,或是在Traveler's&notebook上用手刻章、纸胶带、便利贴装点自己的旅行日记,寻找对生活的更实在也更个性化的表达。
&&&&从书写到旅行、从收藏到收纳,文具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仅仅意味着点缀,它可以改变我们。
&&&&先用巴顿将军熬个鸡汤故事。巴顿进入西点军校的第一年,混得很糟糕,是个不折不扣的差等生,数学不及格,语法学得也不过关。从那年开始,他用了第一个笔记本,一个黑色的皮革笔记本,在笔记本上写励志格言,当然,偶尔也写写爱情诗。从此笔记本伴随其戎马一生。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是另一个文具的鸡汤故事。一个在私立学校吊车尾的女孩,通过在类似新东方的补习班发奋学习考上了名牌大学,今年电影在国内上映时并未大热,不过却被文具控们所推崇。电影简直是日本文具总动员。从斑马的自动铅笔、樱花的暗记垫板、三菱的圆珠笔到国誉的空气弹力剪刀,是不是资深的文具控,就看你是不是一眼能认出来电影海报上差点被片名遮住的SEED粉色橡皮擦。
&&&&詹姆斯·沃德的口号是,文具不死。“圆珠笔的前途如何?几年之后,文具是否会消亡?似乎不可能。文具历史悠久,不会轻易消失。他只需重新调整,重新定义的用途。电脑上的文件,按个按钮便可不断复制分享,手写信件是独一无二的私人物品。即便只是在便利贴上写下一串电话号码,也是接触实物。实物很有意义。人们喜欢。”文具的意义或在于此。找支铅笔,在Moleskine笔记本或是黄色便利贴上随手写点什么吧,我们就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记录。
铅笔党VS钢笔党:海明威们都是哪种文具党?
如果从写作方式来分,作家们现在可以分为电脑党和手写党。至于电脑问世之前,还可以有打字机党和手写党的区别。当然,如乔治·马丁大叔那般,坚持用DOS系统、运行WORDSTAR4.0文字处理软件来创作《冰与火之歌》,如今也算是一幅老派时尚了。
&&&&仅从手写党的作家来说,可以划分为铅笔党和钢笔党。
&&&&写《瓦尔登湖》的梭罗,家传就是造铅笔。年轻的梭罗曾在父亲的铅笔厂干了很长时间,罕为人知的是其为铅笔业作出了不小贡献。他为父亲的公司设计了四种硬度的铅笔,这种硬度划分法至今仍是美国铅笔硬度划分的主要方法。
&&&&纳博科夫在其最后一本小说《瞧,这些小丑》中写道,“你轻柔地转动着一支黑翼铅笔,我爱抚着它的各个侧面”,这让埃伯哈德·辉伯出品的黑翼602成为铅笔中的传奇。查克·琼斯则用这款铅笔画出了达菲鸭。
&&&&不折不扣的黑翼信徒要算约翰·斯坦贝克。斯坦贝克总想寻找一支“完美的铅笔”,众里寻他,最终情定埃伯哈德-辉博的黑翼602,“写起来果真如同在纸上滑翔一般”。斯坦贝克曾如此讲述自己怎么构造小说的人物:“如果他们欺负我,任意妄为,我就用铅笔制服他们,我不动笔,他们就动不了。”斯坦贝克用300只铅笔写完了《伊甸之东》,而写《愤怒的葡萄》和《罐头厂街》不过用了60只铅笔,难怪斯氏自认《伊甸之东》是其最得意之作。
&&&&欧内斯特·海明威以文笔洗练闻世,其写作往往三易其稿:第一遍用铅笔写,然后用打字机打一遍,最后再改一遍。用铅笔创作的第一稿至关重要,他声称“这33.3%的命中率对一个击球手来说已经是标准之上了。”那本著名的巴黎回忆录《流动的盛宴》,就是海明威一大早起来,带着两支铅笔、一只转笔刀和一个蓝皮笔记本跑到咖啡馆里写出来的。
&&&&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发明了致命的“糖衣铅笔”,一看就是铅笔党。罗尔德·达尔用的是狄克逊·泰孔德罗加铅笔,这种铅笔的标志是黄色笔杆,达尔还偏爱在黄色的纸上写作(无独有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同样喜欢用铅笔在黄色的纸上打初稿)。乔治·卢卡斯在写《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电影脚本的时候,用的是同款铅笔。
&&&&19世纪钢笔刚问世的时候,算是高科技产品。伟大的维克多·雨果对钢笔不感冒,因为那时候像J.K.罗琳笔下的霍格沃兹学校里的魔法师一般,用羽毛笔才是写作的正统。简·奥斯汀用羽毛笔写出了《傲慢与偏见》,其自制的鞣酸铁墨水是独家配方:4盎司的鞣酸,2盎司的硫酸铁,一又二分之盎司的阿拉伯树胶,还要加上两品脱的啤酒,放上15天,每天还得搅和三次,耗时耗力。
&&&&钢笔诞生之初,最大的问题还是漏水。马克·吐温用的是古董级的康克林钢笔。马氏千挑万选,只觉得这款钢笔不漏水,不会把自己的书桌搞得一片狼藉。
&&&&迪伦·托马斯用经典的派克51钢笔写下了《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柯南道尔则用派克多福笔写下了夏洛特·福尔摩斯的故事,这款笔被国内文具控们戏称为“派克豆腐”。
&&&&尼尔·盖曼写小说《星尘》的时候,为了找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感觉,特意买了只威迪文钢笔和一个大笔记本。“这是我自13岁以后第一次用钢笔,写作可以放慢一点,也可以让我用不同的方式遣词造句,我很享受这个感觉。由此我也可以修改第二稿,而不是在电脑上七拼八凑删减字符。我还很喜欢给钢笔加墨水的那种滋滋声,像一种仪式。”尼尔·盖曼说自己现在大约有60只钢笔,写作的时候喜欢每天换一种颜色的钢笔水,这样自己每天写了多少页,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斯蒂芬·金在写完《肖申克的救赎》那本中篇小说集之后,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此后坐在电脑前自觉难耐身体疼痛,索性改为手写。在2011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说用钢笔写作让他得以放慢写作,字斟句酌。这番用笔体会和尼尔·盖曼如出一辙。斯蒂芬·金用的钢笔也和尼尔·盖曼同一牌子,这位美国大师更是深情地把威迪文钢笔形容为“史上最强提词器”。
&&&&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有一张经典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她用的钢笔是犀飞利潜艇系列,这可是1945年各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时的指定用笔。早逝的美国天才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丝同样喜欢这款钢笔。
&&&&更进一步地划分,手写党还能分成站写党和卧写党。站写党的代表是纳博科夫,他喜欢在索引卡片下写故事大纲,然后自由编排卡片顺序,就像手动做分镜头剪辑了。或许因为动作幅度比较大,因此纳博科夫习惯站着写作的。卧写党的代表是杜鲁门·卡波特。此君绝对是个纽约瘫,但在写作上绝对是快手,号称平生所著都是在床上躺着完成的。当然,还有更特殊的,像菲茨杰拉德是醉写党,而J.D.辛格是裸写党。
那些古怪的文具发明者
从铅笔到“太空笔”,从橡皮到修正液,新奇文具的问世是发明者的偶然创造,也是为人类文明所需的必然产物。
&&&&詹姆斯·沃德在《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里写道,文具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史。一部文具史,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留下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掌故。
&&&&比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前苏联进行太空竞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遇到一大难题:宇航员们需要一支能在真空环境下写字的笔。为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大费周折,最终耗资150万美元研发出“太空笔”。前苏联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们的解决办法是用铅笔。这个故事被倡导横向思维的爱德华·德·波诺写进了《新千年,新思维》一书中。
&&&&这个故事其实纯属互联网上的杜撰。我们也曾听过类似的电风扇和空盒子的段子:一个香皂厂,想检查流水线上是否有空盒子,请了个博士生花了上百万元的投资来解决问题,效果还不理想。结果一个工人提议在流水线旁边放个电风扇,自然就吹倒了空盒子。故事够嘲讽,但不必较真。
&&&&实际上美国航天飞船带上去的是铅笔。在失重的环境下,铅笔实在算不上理想的选择,因为铅笔尖容易断,飘进敏感仪器中会导致设备故障,还容易飘进宇航员的眼睛里。开发“太空笔”则完全是发明者保罗·C·费舍尔自掏腰包。这位发明家在1960年曾跟约翰·F·肯尼迪竞选过美国总统,竞选失败后才决心投入更广阔的文具事业中。后来这支笔还真卖了几百支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惜,被这个思维故事搞得形象不佳。不管如何,文具也能写进航天史了。
&&&&在橡皮擦出现之前,欧洲人是用面包屑来涂改字迹的。当打字机问世后,橡皮擦很难将打印的字体彻底擦干净。有个美国单亲妈妈贝蒂·内史密斯·格雷厄姆,她在一家信托公司当秘书,可是打字水平很抠脚。一次圣诞节她主动加班,却碰巧看到油漆匠在刷招牌,由此想出了修正液的点子。她花200美元请人研发了一个配方,自己申请了专利,在车库里开始生产用番茄酱瓶子装的修正液。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被开除了,原因是一份文件应该打上信托公司的抬头,她却打成了自己公司。不过贝蒂的修正液公司倒是蒸蒸日上,后来被生产刮胡刀的吉列公司收购。贝蒂去世后,他的儿子用这份修正液的遗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主创了一个名为“PopClips”的音乐电视节目,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MTV音乐电视前身。
&&&&弗兰克·阿巴内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成功的骗子。2002年他的自传《猫鼠游戏》被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小李子扮演他。阿尔巴内是个骗子,也是个文具控。他的父亲是开文具店的,从小他就在父亲的文具店打工,而他的第一个诈骗对象就是他的父亲。阿巴内尔曾坐了12年牢,出狱后改过自新,联手文具公司开展防止个人支票等资料被篡改的反诈骗活动。三菱公司此后请阿巴内尔出山作高参,最终阿巴内尔为三菱Uni-ball&207中性笔代言,大张旗鼓地宣传有他参与设计的这种笔的可靠性。
&&&&实际上,铅笔、橡皮、回形针乃至3M公司的小黄条,现代文具的发明背后往往不确定谁是真正的发明者。施德楼和辉柏嘉为谁才是最早的铅笔公司争执不下,其实铅笔的真正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铁笔。文艺青年三宝之一的Moleskine笔记本,只是法国一家小文具厂的不起眼产品,在巴黎老戏院街的文具店里售卖,不经意间成了梵·高、马蒂斯、毕加索还有海明威的心头好,却不知打名人牌扩大市场。如今有着哆啦A梦和可口可乐的限量包装,只能算老酒新装。提出“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自传中也表示,其实自己是“订书图钉”的发明者,可惜,其发明上市一年就滞销。说到底,一部文具史是一部文明的演进史,不是一个人所能居功。
文具,是最长情的告白
文具是如此妙不可言,在它们的陪伴下,我们找到微妙的平衡。也是在书写的乐趣里,跟键盘和触摸屏时代做长情的告白。
&&&&20年了。回首童年过往,在那里总有一盏灯,灯下一扇门,门把上斜搭着离别的书信。他喜欢用草黄色的方格纸,偶尔换成白底红条的信纸,纸上是父亲的字迹,每次外出做短工,他总是在门把上挂上他的不舍和爱意。
&&&&很喜欢母亲看信的样子,那些用宝蓝色圆珠笔写的挺括有力的字句,跑进她的眼里,钻入她的心里,然后在深处绽放一朵花,花开的涟漪荡漾到她的嘴角上。
&&&&哦,还有,被小卖部“大恶人”欺负的糗事,怎么敢忘记,稀里哗啦哭了一地的眼泪,鼻涕泡也吹破许多个,坏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好心情。可是呢,他却帮我在心里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那种在玻璃另一侧我还没有用过的墨绿色带竹叶图案的六角铅笔,怎么那么好看?还有塑料彩壳的小刀,触感圆润润的,边角不扎手,隔壁家漂亮姐姐就是用这一款,比起在用的铁皮小刀,要好很多呢。
&&&&母亲笑着看着我哭过的样子,柔声说:“丫头,中华牌要5角钱一支,你现在用的铅笔5角钱能买3支”。然后,在父亲归来的第二天早上,一张崭新的一元钞票被悄悄地放在枕边。这种六角的铅笔好写,铅芯不易断,外公见我削笔笨拙的样子,接过我手中的铅笔和小刀,说:“铅笔要削得长一些,像个长筒锥形,这样一来耐用不易断,写字时,时不时转动一下笔杆,换一下铅芯的受力方向,就可以保持铅芯细细的。”多年后的2008年,日本三菱铅笔发布了铅芯自动旋转的KuruToga自动铅笔。在2014年9月末,外公睡入泥土里,我们再也触摸不到他。如今,他帮我削笔的一幕却再次温暖了我。&
&&&&带你看飞不起来的蝴蝶风筝,好不好?找来张报纸,剪成对称的蝴蝶翅膀,对了,还有两条嫩山蕨形状的触须。风筝的骨架用的是竹篾手工艺人剩下的边角料,那小半碗大米熬的糨糊从经常张贴大字报的村支书那里讨得。翅膀上贴了几个圆形纸片做装饰,然后用棉线将蝴蝶翅膀捆在了骨架上。一直到糨糊用完,蝴蝶风筝还在修修补补中。起风了,带来了雷雨。风筝让唤我吃饭的母亲给挂在了杉木墙上。当我在搓洗糊满双手的黑乎乎的糨糊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若干年后,一家名为国誉的文具商会发明出点点胶。点状胶体,涂抹整洁,能快速贴合,不必等着它干,更不会弄脏手掌。
&&&&第二个本命年到来之前,他送了我几支施德楼pigment&liner&308,他说,“路过文具店,看到你上回找的针管笔,给你带了几支,没看完的书找时间再还你”。其实,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天天去她的空间里帮她浇花,他手机里存着她的电话号码,他再过几天就回老家,那个她,跟他在一起两年了吧。我收到的是存档品质的不褪色墨水笔,我失去的是一份早已褪了色的爱情。翻阅几年前的草稿和日记,依稀可见泪水打湿的痕迹,但字迹有力,早已勇敢地写下“谢谢你”。
&&&&随着各种中性笔、啫喱笔、中油笔、直液式水笔、可擦笔等文具用品越买越多,我将它们整理好,用小的纸盒搭建成分栏格,住进衣柜里。这样一来,每天都可以在敞开的衣柜前好好欣赏。
&&&&盘着腿坐在房间地板上,小狗欢喜地摇着尾巴蹭过来,亲亲我的下巴,然后躺得四仰八叉,露出它粉红色的肚皮,讨我抚摸它。楼下施工的噪音,断断续续,从未停止,这其中还夹杂着人声、示威的狗吠声、烦躁的汽车喇叭声,这些声音,盘旋在周遭,钻入人的裂缝里。然而,每一次推开衣柜的橱门,这些亲爱的文具小伙伴就将我带入平行世界里,耳畔传来的是圆珠笔按动的“吧嗒”声;纸面像绸缎般柔滑;除粉色外,还有淡粉、嫩粉、玫瑰粉;橡皮有方的、细长条的、按动的、推滑式的……
&&&&这一切的一切,如此妙不可言,在文具的陪伴下,找到微妙的平衡;也是在书写的乐趣里,跟键盘和触摸屏时代做长情的告白。
&&&&作者阿miu:资深文具控,开办微信公众号:miu文具。自称周更测评的勤奋小妞,不是自己试过的产品,绝对不会轻易推荐。关于文具的一切,绝对深挖不止。
一个政权的权力越不受限制,其寿命就越短。
帝国兴衰的统计学&
人文科学运用社会科学甚至统计学的方式,在学术界已经屡见不鲜。在历史学领域,运用数字以及统计学工具做研究,已经被历史学者更多地采用。
&&&&例如,金观涛、刘青峰的《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根据讨论的十大基本观念,整理出十余万字近一百个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意义演变词表。在《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黄道炫对于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时期土地分配的研究,均使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建立在统计数据之上的历史研究,有力支持了学者的论证,也使得其结论更有说服力。
&&&&黄钟的《帝国崛起病》(中国文史出版社)对外国的研究,也运用了统计学的工具:罗曼诺夫王朝自1613年起统治俄罗斯,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其间存续了300年之久。法兰西第二帝国自1852年12月宣告成立,到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俘,不到18个年头。奥匈帝国自1867年至1918年,存在了半个世纪。德意志第二帝国自1871年在普法战争的凯歌声中应运而生,到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寿命不足50岁。大日本帝国从1867年大政奉还、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到1945年战败,不到80年。而从希特勒1933年1月上台,到1945年5月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三帝国只存在了12年,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创下了300年来强国由兴至亡的最快纪录。当赫鲁晓夫叫喊“我们将埋葬你们”时,可谓踌躇满志。然而,这个强大的国家顶多能让人民别无选择,却经不起让人民自愿认同和自由选择。1991年12月崩溃降临时,这个1922年12月成立的苏联,也只延续了69年时间。即使从十月革命算起,也不到75年。
&&&&正如人们已经看到的事实,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迄今为止,王冠已经和平地传承了300余年而不坠。英国这个工业革命的先驱,虽然不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辉煌,日不落帝国变成了日不落联邦,但它今天依旧是世界的主要大国之一。曾被苏联视为死敌的美国,自1776年独立以来,已经立国235年,它自从19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
&&&&尽管如此,黄钟仍然认为,英美的例子,并不表明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就都比专制、极权的国家生命力更旺盛。民主共和政体下,也有短寿之国。法兰西共和国自1871年成立至1940年崩溃,只存在了69年,并且还是被极权的纳粹德国打垮。而共和政体的德意志国,即魏玛共和国的寿命和纳粹德国差不多,起于1919年,殁于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过,应该一提的是,吸取了魏玛宪政教训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创造了让人刮目相看的经济奇迹,而今依然是世界上最为繁荣的经济强国之一。这仍然体现了民主共和政体之可取。黄钟发现的历史规律是:一个政权的权力越不受限制,其寿命就越短。“考察王朝兴衰,似乎可以提炼出一个公式:左边是社会的各种危机——民间的危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官民关系的危机,以及各种危机交织的总和;右边是解决危机的实力,即各种物质和精神资源,乘以使用效率——制度与人才。如果这是一个等式,那么社会可以稳定;如果是一个不等式,危机大于解决危机的实力,这个王朝就会走向衰亡。反之,解决危机的实力大于危机,那么,这个王朝就有兴起的潜力。”
&&&&钱乘旦先生在《世界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等著作中提出过“逆现代化”的概念。所谓“逆现代化”,即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上采取开放政策,在最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上仍然保持专制,并实施严厉的思想控制和书报检查制度,例如俄罗斯历史上的几次改革,以及分裂前的奥斯曼帝国等等。这些做法,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失败,与黄钟对外国故事的总结基本吻合。
张晓刚:“好的艺术都是因孤独而诞生的。”
他用画笔逃离深陷的孤独&
毕加索的孙女马妮娜在回忆祖父时写道,“作品是他惟一的语言,是他看世界惟一的视角”,“毕加索蜗居于加州庄园之中,一生孤独,最后孤独地死去,如同他期盼的那样孤独”。
&&&&写到毕加索,是因近年来张晓刚与大师的联系愈加紧密。一则频频有人将他的画作与毕加索相提并论,再则他与大师有着某些神合之处,即一直以来用画笔逃离着他所深陷的孤独。
&&&&孤独者其实从来都不孤独,只不过他们的诠释方式不为世人所知。诠释孤独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艺术,当这门艺术成功打通与大众话语沟通的渠道,这便有了毕加索,也包括本书文字精心雕刻的张晓刚。
&&&&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吕澎将张晓刚的艺术生涯在1996年这里切断,权因这是张晓刚艺术生涯的分水岭——张晓刚于1995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3号》,声名鹊起于1996年。自那以后,各种荣誉蜂拥而至,张晓刚作品拍卖价格更是连创新高。2008年的时候,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幅《血缘:大家庭3号》居然拍出了4200万港元的高价,同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他的《血缘:大家庭2号》又拍出了2642万港元的高价。2009年雅昌艺术网发布的《拍卖市场年度调查报告》公布了2008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最高的中国在世艺术家排名,51岁的张晓刚以3.01亿元的总成交额取代2008年榜首吴冠中,排名第一。
&&&&在许多人看来,张晓刚终于成功了。但当艺术一再以数字的方式呈现在面前时,张晓刚明显感觉到这种所谓成功带来的巨大变化中,除了物质条件的迅速改变,还有“人和人的关系都变成项目的关系了”,身边人谈项目的多了,谈艺术的少了,像曾经那样畅谈人生与哲学的机会更为珍稀。于是他不停地搬离,试图以这种现实距离方式挣脱精神上的困扰。这些所谓成功所带来的困扰让张晓刚开始反思1996年前那些更为纯粹的岁月。这也是吕澎浓墨重彩这一时间段的原因所在。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张晓刚考取了四川美院。张晓刚与绘画艺术的结缘,既有从小性格内敛的原因,同时也得益于水彩画家林聆对他的启蒙。迈入大学前的张晓刚确曾表现出与众不同:一方面他无法实现父亲对他掌握一门技术安稳过日子的期待,反倒因为过于痴迷绘画,给父亲“一种影响未来更为职业的偏离”;另一方面他并未沉浸于当年普遍盛行的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而是在阅读西方艺术史后开始对西方绘画情有独钟,这也影响到他的大学生涯。走进大学校门乃至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张晓刚依旧没能很好地践行父亲安身立命的期待,而他那与“时代主流”泾渭有别的画作也未能赢得大多数同学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一度给他的毕业造成了困惑。
&&&&对于孤独的张晓刚而言,认可是惊喜,不认可对于原本就孤独的生活亦无所伤害。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不被他人理解接受的孤独,但并不是所有的孤独者均会在孤独中前进,关键因素在于,有的人能在孤独中沉思、充电、提炼再到放电,比如张晓刚。
&&&&孤独除了令张晓刚的生活更加拮据外,并未让张晓刚有别的更多不适。这种免于世俗打扰的孤独状态,反倒给他提供了阅读更多名人著作的宝贵时间,“那些哲学著作(尼采、萨特、弗洛伊德、柏格森)、国外艺术家(梵高的传记)以及他从任何地方得来的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已经渐渐地开启了这位住在昆明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重新审视”。他疯狂地购买翻译著作,同朋友们一起在逼仄的宿舍里边喝酒边讨论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萨特、加缪等。过去那种痴迷绘画的状态已无法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于是,“经常有很古怪的人,半夜来找他,彻夜和他谈人生,谈痛苦,谈哲学”。
&&&&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人没了痛苦就只剩下卑微的幸福”。生活的贫瘠给了张晓刚精神层面的最大补偿,当俗世痛苦向他涌聚之时,在哲学引领下,他的孤独驱逐他做出最大的冒险,比如“更靠近的去观望死亡”。张晓刚喜欢读卡夫卡,卡夫卡是孤独的,但孤独的卡夫卡如知音般伴随张晓刚一路走过漫长的孤独岁月。
&&&&当张晓刚越来越以艺术的思维方式,向哲学领域抵近时,他的孤独自然层层加码,同时与周边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但张晓刚并不在意这些,因为他可以与“卡夫卡、克尔凯郭尔们一起去分享孤独”,他越来越感知到“人生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一种虚无,疾病使这样的存在变得更加荒唐,当疾病来临时,你就会发现生命究竟在何处发生着腐烂”。孤独、痛苦、虚无、死亡与悲剧成了他与朋友经常讨论的话题,这些哲学范畴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绘画艺术,比如偶尔流露于《遗梦集》等画作之中。
&&&&张晓刚曾经说过,“好的艺术都是因孤独而诞生的”。至少在张晓刚看来,孤独并不是刻意制造的外在幻象,而是内心历经哲学淘洗的必要炼狱。孤独本身也是对外在世俗的一种抗拒,对自我的坚定追求。也正是对孤独、痛苦、虚无、死亡与悲剧这样的话题有过深入的思考,所以他会在“血缘”系列画作中用一段并不规则的光影,去投射、联系外表与内心,你我他等多种关系。在“血缘”系列中,表面看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实际上又往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甚至是他人的镜像或者投影。当张晓刚在速写本上写下“艺术应该是生命的一部分”、“艺术应该是一种自发的爱”、“艺术应该与自然保持距离”等这样的思考时,绘画在他眼里不再只是一门单纯的视觉艺术,而是一门可以用画笔勾勒的哲学。
&&&&从努力用画笔逃离孤独,到孤独变成了稀有品,甚至愈发不可得,今天的张晓刚面对媒体的频繁“轰炸”时曾感喟,“我不适合艺术圈的成功学”。这是对过往生活的深切眷念,同时也是对回归艺术炼狱创作状态的热切渴望。这其实也是一种悖论,没有哪位艺术家不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而一旦真正成为社会热捧的对象时,他们又常常感到艺术正在远离自己的生活。从这层意义上讲,1996年前的张晓刚用画笔逃离孤独,那么今天的张晓刚则以另外的方式比如搬家,逃离俗世的喧嚣,这兴许也是毕加索晚年蜗居加州庄园之原因所在。
就像恋人相逢,白露赶上了早已等在这里的秋风,才能共同催产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白露一过,凉秋就真的到了。《月令集》中写这个节气时言辞流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就是说,从这时起,清晨植物上就可以看见凝露了,但因为其他季节也有露水,总要区别开。于是,古人用春夏秋冬四时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来为它们命名,秋属金,金色白,因此得名白露。
&&&&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左思风力”的主角左思就曾经留意过这个节气,“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露意已被染得很足了,可是后来的白居易还要忙不迭地为这节气再补一笔:“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顷倒。”这下总算把处暑后残余的那么点儿暑气驱得半点不剩了。
&&&&也许是觉得这零星露水太过单薄,于是诗人们就拉别的意象来与之相衬。其中出镜率高的,当属秋天的风。宋代秦观写过一首名词《鹊桥仙》,不少人应该都背得出来,而里面最著名的一句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风玉露”就是“秋风白露”,虽说它是用来比喻恋人间的相逢,但也恰好印证在古人心中,白露只有赶上了早已等在这里的秋风,才能共同催产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风化而无形,虽然最难捕捉,但却很容易被人所感。尤其不同季节的风,带来的感觉截然不同。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里“金风”并不只是秋风的一个喻辞,而是古代沿袭下来的说法。《警世通言》里就提到过一年四季的风的不同称谓:“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和、薰、金、朔四样风配着四时。”
&&&&秋风被称作“金风”,这名字乍一听和秋天的金色调很搭配,但除了四时,还有方向。唐代学者李善曾在注点古籍时为“金风”下过这样一个注解:“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除了五行外,再把秋与中国传统的四方概念联系起来,于是,金风也常被叫作“西风”。“西风吹老洞庭波,湘君一夜白发多”,古诗文中也常能见到这个词,很有摇曳的风致。
&&&&人的多愁善感最容易发生在季节的转换中,因而秋风很轻易就能撩动人们的心情。相传诗仙李白曾为秋风写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知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秋风吹起物候的异动,除了草木上坠落的露水,还有明月寒鸦落叶,似乎此时所有的意象都被西风囫囵着卷入人们的眼中心中。魏晋时佚名氏传下《子夜四时歌》,其中《秋歌》里有这样的一首:“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人们看见秋风起,于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是常情。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轶事,差不多也正发生在白露时节:“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季英就是西晋文学家张翰,这个人才高孤傲,不喜拘束,时人将他比做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据说当时他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吹起,便想起家乡吴中的风物美食,于是便辞官归家,去享受他向往的适意人生。
&&&&如果不看背景,单看他如此的恣意不羁,人们恐怕都会赞一句“真名士自风流”吧?其实,当时的晋王朝正赶上八王之乱,八王之一的齐王对他正有笼络之意,但张翰不愿卷入其中,“秋风起”恐怕只是他的一个借口。不过这借口找得太有根基太合乎中国人的常情,所以他得以成功脱身,避开了一场浩劫。所以后来人们才说“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
&&&&随着这则轶事一同留下来的还有张翰当时写下的那首《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诗写得调子又高又看似实在,把远离复杂政治的欲求,通过一场秋风转变成了“吃货”的本能欲望,让人笑叹之余不得不理解他如此“正常”的需求,于是他这一番“思食之举”就成为千古谈资。古人送友归乡时常需要拉他出来做榜样,比如唐人郎士元送好友归吴时就宽慰友人说:“看取庭芜白露新,劝君不用久风尘。秋来多见长安客,解爱鲈鱼能几人。”
&&&&但到底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样潇洒,北宋英豪诗人辛弃疾就在他的词作《水龙吟》中叹息,“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同样是秋风起兮的白露时节,但不同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有人觉得是寒,有人则觉得是凉;有人觉得“萧瑟”,有人则觉得“舒旷”。
&&&&但不管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秋风兀自潇潇,白露后草木上凝结的露水也兀自一天天密起来。“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天地间难得有这么温润的时刻。这几天不妨起早一些去外头吹吹风弹弹露,享受这“胜却人间无数”的好时节。
如何平衡个中的问题、寻找自我的救赎之道,隐入历史深处的钱穆先生,
其人生经历中的吉光片羽,或许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钱穆的人生观:学人的眼界是第一位&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自学成才,著述数千万字,其著作中既有皇皇巨著,更有便于初学的小书,文字清新,眼界宏阔,随着国学热力渐增,近年更是成为“国学热”中的珍品,成为不少人亲近传统的门径。
&&&&“风物长宜放眼量”
&&&&钱先生的弟子孙国栋早年毕业于政治大学,有志于研究唐宋史,在香港新亚书院时曾追随钱先生左右,最后留下了细腻的回忆文字,钱先生的不少嘉言懿行由此得以记录,给我们透露出钱先生学问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孙国栋当时刚刚流落到香港,有幸进入钱穆等创办的新亚书院读书,书院刚刚草创,尽管设施简陋,但学风却颇为严谨。
&&&&最初,钱穆命孙国栋研读其著作《国史大纲》,面对孙的懈怠,钱穆显得格外生气:“你完全未领会《国史大纲》的作意。你为什么两天只看了百余页?”孙推托说“因为最近很忙。”钱穆怒斥他:“现代的学生,躲懒读书,常用最近‘很忙’为借口,朱子说做学问要有‘救火’、‘追亡’般迫切的心情,排百事而为之,然后才有可成,哪里能够闲闲散散地读书。我这所研究所是要找些能献身于学术的青年,你既已愿献身于学术,哪里能因些俗务而荒疏学业。”
&&&&这一当头棒喝,让孙国栋记忆犹新,内心暗地惊叹“这位老师真严,但我很佩服他。我觉得现代一般大学教授,只会阿谀学生,讨好学生,哪敢严正地申斥学生,像钱师这样的老师,实在难得”,所以此后的研读计划都尤其认真,也慢慢体会到钱穆的良苦用心。
&&&&作为导师,钱穆时常鼓励孙“为学必须奋勇,自力向前,尤贵坚忍沉着,专心致志”,呈现学术新境。
&&&&师生之间逐渐熟悉,谈话也愈发有趣。某次在火车上,钱穆对孙国栋讲了他游南岳衡山的经历,其实这个故事钱先生在课堂上也讲过。在第一次南岳之行中,钱穆发现了一座很独特的寺院,庙宇森严,格局开阔,“使人起一种安详宁谧而和平清静的感觉”。不曾想,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炮火把南岳的寺院近乎都毁坏了。抗战结束,钱穆重游南岳,原来的寺庙换了新的方丈,他围着寺院遍种夹竹桃。当时气候宜人,夹竹桃盛开,游人如织,无不称赞夹竹桃之美丽。
&&&&面对眼前的繁华,钱穆却心中一沉,“愀然不乐,觉得这寺院没有前途了”。他认为,“夹竹桃最高不过三丈,寿命最长不过三十年,则三十年后,此寺仍是一无所有。方丈是一寺的主持人,他应该为该寺院种松种柏。松柏寿可千年,高可千尺”,可怜这位自得其乐的新主持,为了眼前一时的繁华,放弃了看似更加迂阔的松柏种植计划,眼光如此短浅,寺庙的发展或许也前景堪忧。
&&&&此事钱穆不仅多次给新亚书院的学生提及,而且专门写进了其回忆录《师友杂忆》中。当时钱先生双目已经失明,他对此再三致意,无疑是想提醒世人,“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人的眼界是第一位的,如此,未来的世界方是最值得期待的。
&&&&超越“小我”,成于众人
&&&&无独有偶,抗战期间,日军铁蹄踏破了民国知识界的学术计划,诸多大学被迫向西南、西北迁徙,连武汉大学也被迫西迁到四川嘉定。钱穆曾应邀在武汉大学讲学一月,广受好评,学生甚至打着火把赶路前往听讲,后来者往往一席难觅。
&&&&讲学期间,钱先生遇到两位很聪明的学生,劝他们留校做研究。第一位犹豫多时,说要去办一袜厂赚钱,钱穆见其意志不坚,必难有成,于是果断放弃。第二位就是严耕望,聪明而内敛,意志坚定,钱穆知他必然有成,留他继续研究,果然,严耕望后来完成了几部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巨著,享誉海内外。
&&&&在《湖上闲思录·无我与不朽》中,钱穆认为,“因为无我,所以才不朽”,提倡搁置小我,“凡属超我而存在,外于我而独立,不与我而俱尽的,那都是不朽”,中国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凡属德、功、言,都成为社群之共同的,超小我而独立存在,有其客观的发展。我们也可说,这正是死者的灵魂,在这上面依附存在而表现了”。他提示我们,成功不必在我,聚焦于众人之事,超越小我,人生庶几可以不朽。
&&&&文化顽童李敖读高二时,钱穆先生正在台湾讲学,通过徐复观先生之子徐武军的介绍,钱先生跟李敖做了一次谈话,钱先生的谦和给少年李敖印象很深。后来钱先生返回香港,李敖竟然去信质疑钱先生书中的疏漏,不曾想钱先生不仅不以为忤,还亲自回信,并赠书给李敖,以示激励与欣赏,其胸襟的磊落,让人感叹系之。
&&&&在那个花果飘零的时代,钱穆爱才之心流露无遗,让桀骜不驯的李敖也不由得拜服。尽管后来李敖更加简傲,对钱先生的评价趋于激烈,但钱先生对于具有向学之诚的青年人的扶持,却在后人的回忆中栩栩如生。身处风雨如晦的年景,他心中所思或许是将一己的学问幻化为无数年少身影前路上的灯火,期待更多后来者为故国招魂。
&&&&钱穆以其自身的表率与培育弟子的心得,为我们勾勒出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问、人生与家国也都危在旦夕。而当下我们的学问与人生,对外面临着消费主义时代的冲击,对内则有学术传统与脉络的隐然断裂,所谓的象牙塔已经有些手足无措。如何平衡个中的问题、寻找自我的救赎之道,隐入历史深处的钱穆先生,其人生经历中的吉光片羽,或许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徐念慈:他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
“初本以算术著,继乃以教育著,近更于小说界,崭然露头角,盖棺戢雄志,吾为中国哭斯人。”这是著名小说家曾朴悼念徐念慈时写下的话。
&&&&徐念慈是晚清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小说家,虽在文坛上只驰骋了三四年,却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
&&&&一般认为,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但该书未完成,仅有5回,前4回为演说体,第5回则“灵感枯竭……放弃了原先的演说格式,开始用叙述手法”(夏志清语),李敖则认为第5回是他人代笔,总之,该书很难算成科幻小说,梁启超自己也称其为政治小说。
&&&&1904年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月球殖民地小说》,叶永烈先生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作者署名为“荒江钓叟”(真名待考),此书写了13万字,也未完成。
&&&&1.3万字的《新法螺先生谭》则是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
&&&&【未出国却学会两门外语】
&&&&徐念慈1875年生于江苏昭文县赵市(今属常熟市),本名丞乂(音同义),字念慈,别号觉我,亦署东海觉我,有一弟徐粹庵、一妹徐韵芬,父徐金篆,邑诸生(即为县里的秀才)。
&&&&徐念慈“生而颖悟,读书不求甚解,论事富判断力”,人称他“少小挺英姿,天赋自瑰异”。他对科举所需的帖括之学不甚上心,勤习算术与外文,“弱冠精通英、日文字,擅数学,能文章,以时誉鸣乡里”。
&&&&21岁时,徐念慈考中秀才。
&&&&据《常熟地方小典故》称,该县清末留学日本习文理法政的有殷潜溪、徐念慈等,殷、徐相交甚深,殷投水自杀后,徐念慈曾撰文哀悼,可从徐念慈年谱看,他从未踏出国门。
&&&&1898年,“新学潮流,输入内地”,24岁的徐念慈与丁祖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鸿在常熟开办蒙养学堂,“日夕与侪辈讨论学术,靡间寒暑”,徐在此当了6年半老师。1899年,该学堂扩为中西学堂。
&&&&1902年,蔡元培、蒋维乔、黄宗仰等在上海商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徐念慈亦参与其中。1903年,徐念慈加入兴中会,同年翻译了英国马斯他孟立特的冒险小说《海外天》,并写作白话小说《情天债》(未完成),开始走上文坛。
&&&&1904年,30岁的徐念慈创办竞化女学,在开学歌中他写道:“辛峰兮郁葱,文明秀气钟。我辈姊姊妹妹,入学勤课功,愿及时发愤将普通科学攻。男女原平等,自由之神铸像铜。组织新社会,女权恢复是英雄。改革旧社会,解脱奴隶有几重。”
&&&&【包天笑让徐念慈开了眼界】
&&&&1904年秋,徐念慈与曾朴、丁祖荫在上海创办小说林社。
&&&&此社缘起是曾朴在上海经营丝业失败,“亏累甚巨”,只好转做书店,以发行小说为主业。该社登记负责人为孟芝熙,孟是曾孟朴(曾朴字孟朴),芝是丁芝孙(丁祖荫字芝孙),熙是朱积熙(徐念慈的化名)。
&&&&小说林社发行的第一本小说是《福尔摩斯再生案》,“经营了一年之后,果然提高了社会上欣赏小说的兴趣,于是重新集股,扩大组织”。
&&&&为“广罗人才,作大量小说的生产”,徐念慈找到刚到上海的包天笑。徐与包本有旧谊,包天笑在青州府中学校执教时,省政府下令中学必须设体操课,包跑到上海请朋友帮忙,徐念慈便推荐自己的弟弟徐粹庵去任体操课教师。
&&&&此时包天笑已在《时报》上班,徐念慈和他约定,只用上午9点至12点来小说林社坐班,月工资40元,包在报馆本有80元月薪,额外多了一笔收入,当然高兴。
&&&&包天笑也写小说,小说林社愿以千字2元收购,是当时上海标准价,并非人人都能拿到,如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留东外史》被书商所欺,千字仅拿到5角钱。包天笑将自己翻译自日语的《法螺先生》和《续法螺先生》给徐念慈看。
&&&&这两篇小说出自德国的《敏豪生奇遇记》(即《吹牛大王历险记》),由日本大江小波(岩谷小波)将其译成日文,徐念慈“读之,惊其诡异”、“津津不倦”,很快便仿写成《新法螺先生谭》。
&&&&【对科幻的理解尚属肤浅】
&&&&1905年,小说林社将《法螺先生》、《续法螺先生》和《新法螺先生谭》三篇小说合成一集《新法螺》出版,徐念慈给自己的小说署为“昭文东海觉我戏撰”,并自谦道:“乃为东施效颦,博梓里一粲,不揣简陋,附诸篇末,文雅君子,尚其谅诸。”
&&&&《法螺先生》、《续法螺先生》属民间故事,以荒诞、搞笑为主旨,并无科幻成分,而《新法螺先生谭》却是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新法螺先生对现代科技不满,一日他遇宇宙强“风”,灵魂与肉体被分开,他先后到了月球、水星和金星,又回到地球,感到地球腐朽透顶,开始研究“脑电”,并设立学校传授“脑电”术,认为这可以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结果“脑电”推广后,人们不再需要现代科技,致工人纷纷失业,反对的人要杀死他,新法螺先生只好逃离上海。
&&&&小说涉及了大量技术名词,如“诸星球所出之各吸力”、“离心力”、“卫星”、“洗脑”、“循环系统”、“动物磁气学”,此外徐念慈还知道“坠物渐加速之公例”。
&&&&许多技术内容与情节关系不大,被硬性加入其中,有卖弄之嫌,这是因为当时作者普遍认为科幻小说是为科普服务的,介绍新知越多,小说价值就越高。鲁迅先生就曾说:“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老翁立刻变少年】
&&&&令人惊讶的是,《新法螺先生谭》的内核却是反科学的。
&&&&在小说中,新法螺先生“乃将灵魂之身炼成一种不可思议之发光原动力”,光力达太阳的一万万倍、月亮的两百万万倍,这种超级“精神武器”究为何方神圣?
&&&&徐念慈写道:“余思自电气学发明后,若电信,若德律风,既为社会所欢迎,旋又有所谓无线电者。余谓此尚是机械的,而非自然的也。自然力之利用,莫若就人人所具之脑藏,而改良之,而推广之。人与人之间,使自然有感应力。”
&&&&这并非徐念慈独家发明,谭嗣同在《仁学》中就明确地说:“脑即电也。”“电气即脑。”“脑为有形质之电,是电必为无形质之脑。人知脑气筋通五官百骸为一身,则当知电气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也。”
&&&&康有为也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电气”。
&&&&那一代学者多无实验能力,只能从哲学上去理解现代科技,他们惊喜地发现西方只讲物质科技,误以为中国抓好精神科技就能后来居上,便硬性将物理概念移植为哲学概念,加上谭嗣同等人受西方催眠术误导,以为那就是精神科技的曙光,结果落入片面强调精神力量的误区。
&&&&自康有为之后,许多思想者都认为改变当时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只能靠改造精神。
&&&&在《新法螺先生谭》中,主人公来到水星,将一老翁脑汁取出换新,其立刻变成雄壮少年,这显然是以老翁比喻清王朝。
&&&&【文人经商难成功】
&&&&1907年2月,小说林社正式推出《小说林》月刊(实际为不定期出版),该刊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其他三刊为《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徐念慈任总编。
&&&&《小说林》最突出处,在于作者们对小说有较高的理论认识。徐念慈指出:“小说者,文学中之以娱乐的,促社会之发展,深性情之刺戟者也。”“小说固不足生社会,而惟有社会始成小说者也。”
&&&&然而,徐念慈在经营上缺乏见识,他看商务印书馆以教科书为中心,便“起竞争之心”,提议编辑部增出参考书,总经理曾朴认为太冒险,但股东都赞成徐。
&&&&在徐的力推下,小说林社出版了《植物学》、《矿物学》等6种参考书,在编达18种,此外还要出“帝国最新十大词典”,其中每种词典均贵至2元以上,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曾朴不善理财,他晚上写《孽海花》,白天睡觉,下午三四点才起,起来后必先抽鸦片。包天笑说:“文人办点商业的事,终究是失败的多数。”
&&&&小说林社的书销路不差,但放出的账收不回来,管理亦不得法,比如自己有印刷所,可倒闭时搜出半房间的铅字,都是拆了版不归原位,随便扔在那里,后来只好当做废铅卖掉。曾朴母亲知道儿子缺乏经营能力,怕他把家产耗光,因此也“不肯给他大批的钱”。
&&&&【夙愿未成空遗恨】
&&&&由于书店发不出工资,徐念慈只好四处兼职,致其胃病加重,日,“旧疾发作,误服猛剂,吐泻不止”,3天后竟驾鹤西去,时年仅34岁。
&&&&徐念慈究竟误服的是什么猛剂已无从查考,孟森在挽联中说“瀛洲不死药,巫医毕竟误先生”,看来产自日本。
&&&&徐念慈去世3个月后,《小说林》杂志出了纪念徐的终刊号,同年,小说林社以3000元盘给有正书局。
&&&&小说林社时间不长,却出版了120多种小说,在“小说界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
&&&&徐念慈因先后翻译《黑行星》、《新舞台》等小说,被认为是“开拓翻译新途径的前锋”,与林纾不同,徐多用白话翻译,忠于原文,“对于后来翻译界的影响至大,实非林译小说可企及”。
&&&&翻译之外,徐念慈曾计划以日俄战争为背景写作长篇小说《辽天一劫记》,他说:“余尝选历史事实,拟著一军事小说,远者为美国独立记,近者为日俄战记,而以日俄之战尤有裨益。一、战具精;二、战法备,且易调查;三、两强相犄扼,非有程度之悬绝;四、我政府处于中立之地位,而人民实受切肤之祸。从此编辑,必有裨益于社会。但心有余而才不足,又无余晷以限之,奈何?”
&&&&《辽天一劫记》的广告都已打出,可惜这部徐念慈眼中的“痛史”,竟“经营数年,赍志而殁,未著一字”,实在遗憾。
古代笔记中的三桩“换尸案”
棺材代表着死亡,也意味着将与死者有关的一切事物——寿衣、遗物以及尸体都永远地封闭在了一个再也不会打开的空间内,埋进泥土,就此诀别,留给人们的只有关于死者的记忆……所以,当后人因为某些极其特殊的原因,再一次将棺材打开时,突然发现里面的死者并非上次下葬时躺在里面的那个“人”时,那种恐怖和惊悚,是可以击中心腔、寒彻骨髓的。
&&&&在我国古代笔记中,尸体被调换的记载极少,纵使笔者这样算是有所涉猎的,马上能记起的也只有三起,所幸的是,尽管这三起中的两起,分别记载于《子不语》和《夜谭随录》这样的更接近于“志怪小说”式的笔记中,但它们给出的解答,都是真实可信的,绝不像书中其他故事那样归因于鬼神,另外一起则是发生在清代的一起真实的犯罪,经过之离奇,读来令人感叹:岂止无巧不成书,无巧亦不成案也!
&&&&一&尸体额头上竟有长钉
&&&&《子不语》和《夜谭随录》记载的两起“换尸案”多有雷同之处,很可能是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叙述的同一案件,由于《子不语》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而《夜谭随录》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亦有可能《夜谭随录》中的一则是根据《子不语》中所述改编而成。所以笔者在讲述该案件时,以《子不语》中的记录为主。
&&&&“京师顺承门(今宣武门)外有甲与乙口角相斗者,甲拳伤乙喉,气绝仆地”。路上的围观者将某甲绑缚到附近的兵营里,并将某乙的尸体交给一老一少两位营兵看守,等到明早一起交给官员审理,然后纷纷散去。这时天色已晚,雨雪飘摇,老兵年龄大了,耐不得饥寒,便对小兵说:“我回家一趟,添件衣服,吃点东西,去去就回。”小兵同意了。谁知老兵这一去,久久不归,小兵也买了些酒肉取暖,在营房里睡下。
&&&&小兵这一觉睡到了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营房里的那具尸体竟然不见了,这可把他吓得不轻。这时那位老兵回来了,言说自己昨晚回到家,见雨雪太大,就没有回来,早晨起来已经将昨天的案子报给司坊官,小兵带着哭腔说:“那尸体不知怎么的,竟然消失不见了,这下可拿什么去见官啊!”老兵沉思良久说:“我有一计,我出家门时,见附近一处荒地,有个人用车拉了一具棺材来,刚刚下葬,我想那具尸体应该没坏,干脆咱俩趁着天蒙蒙亮,去把那具棺材挖出来,取出尸体,扛到这里冒充是昨晚死去的某乙,也许可以蒙混过关。”小兵一听,事到如今,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依计而行。
&&&&没多久,司坊官带着仵作来验尸,令两位营兵万万没想到的一件事情发生了,那尸体额角上竟有长钉一条,深深楔进大脑内,以至于死者满脸是血!而扛来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俩人偷尸体时也没敢看死者的正脸,竟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更加感到冤枉的是被押来的某甲,他大呼小叫:“某乙是我失手打死的,绝对没有用长钉钉杀他,街坊四邻都可以为我作证,何况这死者的容貌根本就不是某乙!”
&&&&司坊官一时间晕头转向,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人,把某甲和那两个营兵吓了一跳,竟是已经“死去”的某乙,他嚷嚷道:“此事与某甲无干,我乃被殴仆地之人。初时气绝仆地,既而苏醒还家,实未死也!”
&&&&司坊官这才捋清了思路,他放掉某甲,“而查问荒地扛棺来厝之人,细加推究钉额之尸”,一番调查后,终于认定死者是一位染工,名叫刘况,“妻与人奸,乘刘醉,与奸夫钉杀之也”,如果不是某乙的“苏醒还家”,如果不是老兵的“我有一计”,只怕这起谋杀案就会永远地埋葬在地底。
&&&&《夜谭随录》记载的案件与此极为相似,差异仅在于案件的发生地、死者的身份以及死亡方式:“有老人乘车入崇文门者,未及门,暴死于车中。”城门守军将尸体暂存附近的一间店铺里,第二天一早司坊官带仵作来验尸时,“于发辫内得一铁钉,入脑三寸余”,此后发生的事情,就与《子不语》中的记载完全一样了。
&&&&二&躺在别人棺材里的人
&&&&对于换尸案,《夜谭随录》在文末有一感慨,“借此事以雪彼冤,天诚巧也”,可是若论一个“巧”字,恐怕《清稗类钞》中记载的“星子亡妇死之奇狱”,才是古代登峰造极的诡案。
&&&&案件发生在清代,江西省九江市下辖的星子县有一个姓杨的老汉,老来得子,十分心爱,早早就为儿子聘下一位童养媳,媳妇“性亦柔善”,两个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到了可以圆房的年龄,请来亲戚朋友,举办了一场婚礼,“是夕共寝,甚相得也”。
&&&&第二天一早,日上三竿,小两口还是没有起床,杨老汉敲门许久,也没人开门,他觉得情况有点不对劲,轻轻一推,门是开的,并未从里面上锁,走进去一看,眼前的一幕让老汉不禁捂住了双眼,只见儿媳妇赤身裸体地死在床上,新郎却消失不见了!
&&&&新婚夫妇竟遭此惨变,杨老汉又气又急,差点儿背过气去,一班闻讯而来的亲友们赶紧报官,等仵作来了,给新娘验尸之后,却一头雾水,新娘全身没有伤痕,搞不清她的死因是什么,唯一清楚的是她确系当夜失去的处女之身,而杨老汉之子却遍寻不着。县令听完报告,也不知这到底是个什么案子,让杨老汉派人先去通知一下亲家。
&&&&亲家公住在异地他乡,三天后才赶到星子县,其女已经下葬,亲家公十分惊讶,不知道杨老汉为什么将其女如此匆匆掩埋,连让自己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也不给。杨老汉指着白晃晃的日头说,那几天正好是大暑天气,“恐妇尸腐烂”,所以事发的当晚“已殓而瘗诸野”,亲家公却觉得其中有鬼,“谓翁父子同谋死其女,故匿子而瘗妇以灭迹”,跑到县衙告了一状,任凭县令和仵作怎么跟他解释其女之死并无他杀痕迹,他也不听,执意要求开棺重新验尸。
&&&&开棺当天,墓地里三层外三层聚满了看热闹的人,刨开坟墓,抬出棺材,打开棺材板的一瞬间,所有的围观者——连同杨老汉、亲家公、县官和仵作在内,都吓得寒毛倒竖,大暑的节气里从额头往外沁凉汗,只见棺材里根本没有女尸,反倒有一具男尸,“乃六七十老翁也,尸须发皆白”,在他的后脑和后背上,有很明显被斧头砍剁的伤痕……
&&&&短暂的死寂后,墓地周围响起了一片潮水似的大哗,衙役们无论怎样也弹压不住围观者因惊悚而发出的叫嚷。亲家公坐地大哭,一边哭一边喊“还我女儿来”,杨老汉则一副蒙圈的模样,县令下令将所有相关人等带回县衙,然后严讯杨老汉,一问其子何在?二问其儿媳的尸首何在?三问棺材里那个被斧头砍死的老翁到底是谁?杨老汉一个都答不上来,县令无奈,只好先将他拘押起来。
&&&&谁知一个月以后,杨老汉之子突然来到县衙主动投官自首,此时这一案件已经是轰动一时的大案,县令不敢含糊,马上审讯。杨老汉之子说,自己在新婚之夜“与妇狎戏,搦其阴户,笑方剧,而妇忽寂然不动”,他点亮了灯一看,妻子已经死了,登时吓得目瞪口呆,心绪大乱,夺门而出,这一逃就逃到了外省,隐姓埋名地躲藏起来,前不久听说老父亲替自己顶罪,受尽牢狱之苦,这才赶紧来投案。县令“于是系其子,释翁归”。
&&&&不过,棺材里的女尸怎么会换成男尸?是谁用斧头砍死了那个白须老翁?依然没有答案,县令让把白须老翁的画像四处张贴,希望找到其家属来认尸,从中发现案件的真相,但时间又过去很久,没有任何人认得那个莫名其妙地躺在别人棺材里的人……
&&&&三&新娘子的离奇遭遇
&&&&且说杨老汉回到家一个多月,天天早起晚归,为了儿子能尽早被释放而奔走,这一天他坐船到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去“找门路”,路过周溪时,突然发现有个在河边洗衣服的少妇很是眼熟,船越来越近,杨老汉不禁大吃一惊,这少妇长得简直跟自己那死去的儿媳一模一样,便突然喊出儿媳的名字,少妇马上循着声音的方向抬起头来,惊叫道:“这不是我的公公吗?您怎么到这儿来了?!”然后让船家赶紧把船靠岸,杨老汉却惊魂未定,站在船头畏畏缩缩地问:“你……你到底是人是鬼?”儿媳妇惨笑道:“我当然是人不是鬼,不过,这两个月来过着差不多跟鬼一样的日子……”
&&&&“翁登岸从之法,入一草舍,其状类农家”。杨老汉问儿媳怎么会住在这个地方?儿媳开始讲述她的遭遇。
&&&&原来,新婚之夜,新郎跟新娘的“狎戏”,导致新娘突然休克,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便被认为是死亡,草草装进了棺材里下葬,等她悠悠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躺在棺材里,心中大怖!又是拍打棺材盖子,又是放声求救,所幸因为是匆匆掩埋,墓坑不深,埋土不厚,声音传到了地面。这时外面恰是深夜,有从建昌来星子打工的叔侄木匠二人经过此地,因为赶夜路,也不管是不是坟地,坐下来歇脚,听见地底下有女人的号哭和悲叫,吓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做叔叔的年纪大见识广,壮起胆子寻到声音的来处,挖开泥土,露出棺材,“乃相与撬棺出之”,问明究竟,叔叔便要将女子送回其家中,而侄子则动了歪心眼。
&&&&“妇本少艾,又时方新婚,服饰华整,其侄乍见心动”。他将叔叔拉到一边说:“侄儿我也老大不小了,尚未娶亲,反正这小女子是咱们救的,不妨将她掳回建昌给我做老婆,您说呢?”其叔勃然大怒:“这样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赶紧送她回家!”侄儿一听,恶从心头起,竟趁着叔叔转身的工夫,拔出斧头朝他的后脑劈去,几下就要了叔叔的命!
&&&&新娘被眼前惨烈的一幕吓呆了,坐在地上一动不敢动。侄儿将叔叔的尸体扔进棺材,对新娘狞笑道:“现在你是想重新躺进棺材里呢?还是跟我回家?”新娘哪里敢说半个不字,侄儿遂用土将墓穴重新填好,带着新娘回到建昌去了。
&&&&说完事情的经过,儿媳放声大哭:“我被那恶贼辱没了清白,从此便再也不敢回家了。”杨老汉安慰儿媳道:“孩子你不幸遭此强暴,有什么过错?但是你不归案,这个案子就没法完结,你的丈夫还在大牢里关押着,赶紧跟我回星子去吧!”
&&&&“遂以俱归”。
&&&&快要到家的时候,“忽途中一少年负斧锯茫茫然来”,一见那少妇,上来拽住她的衣服,强迫她跟自己走,少妇大骂:“我因为怕死被你所劫,忍辱偷生,今天老天爷开眼,让我跟家人相遇,你死在旦夕,还敢放肆作恶吗?”杨老汉知道这人就是那个杀叔恶侄,上前与其搏斗起来,“村中人咸集,相与执缚诣县乎,并携妇为证”,公堂之上,“一鞫而服”。
&&&&这起轰动一时的大案才算告结,县令下令释放了杨老汉的儿子,“命翁携还,使复谐伉俪焉”。
&&&&单论恶侄的犯罪手法,确实有“高明”之处,将一个杀死的人藏在病死的人的棺材里,几乎是万无一失的,因为利用了人们意识上的盲点,所有人都以为,埋入地底的等于固态,绝无重新检查的必要,即便是后代发掘出来尸骨,也会以为此一死者就是彼一死者,不做深究。所以,今人面对古人的遗产,不仅要辨别真伪,还要推求其是否遭遇过“二次谋杀”,比如乾隆皇帝修过的书。
春秋时期的国际峰会
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诸侯之间常常进行会谈,有时还会进行盟誓,称为会盟,这就是当时的国际峰会。有的峰会,是在两国之间进行的,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峰会,有多国参与,我们今天介绍几次比较重要的多国会盟。
&&&&葵丘会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里的第一个。他将齐国治理得很好,然后利用齐国的军事实力,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号称“九合诸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前651年的葵丘会盟。因为齐桓公鼎力支持周太子郑,太子才得以顺利继位,是为周襄王。襄王为了表达感谢之情,专门派人与会,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的最高级别的奖赏。通过这种形式,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让他可以专征伐,号令诸侯。
&&&&葵丘会盟的盟辞很有意思,有五个主要的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不要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以表彰有德行的人;三是敬老爱幼,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不要身兼多职,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可独断专行地杀戮大夫;五是不要故意构筑堤坝专享水利,不要阻止别国人来采购粮食,也不能不报告盟主就自行分封土地。盟辞最后总结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从以上条款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对国际秩序和各国国内政治都提出了一个总体的行为规范。诸侯们郑重其事地确定这些规范,正是因为当时周礼已经开始崩坏,诸侯不守传统礼法的行为越来越多,造成了许多国内动乱和国际纠纷。所以齐桓公要重新确立一些基本政治原则的权威性。还有许多条文,应该是齐桓公治理齐国的成功之道,他也乐意与各国分享,以此来体现出齐国的制度优越性。这样,齐桓公不仅仅靠武力获得了霸主的地位,又通过会盟确立了意识形态上和制度上的优势,最终形成了以齐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向戌弭兵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霸主,在齐桓公之后,晋文公又兴起了。前632年,他率领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宫,把俘虏献给周襄王。周襄王亲自与会,策命晋文公为&“侯伯”,也就是霸主。晋国由此取得霸权。
&&&&南方的楚国不断吞并周边小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向北扩张,与北方的晋国争霸。两个超级大国各自纠集小兄弟,多次发生战争。战争的巨大消耗让大家都吃不消,于是在前579年,晋国与楚国在宋国华元的撮合下,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和平盟约。双方代表并不是国君,而是两国的执政大臣,晋上军帅士燮与楚公子罢。这说明春秋各国政权已经下移,也就是孔子说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加,同心协力维护世界和平,共救灾危,互派使节,加强来往。但正如春秋时期的大部分盟约一样,这次的盟约很快就被撕毁了。4年后,两国为了争霸,在鄢陵发生大战,楚国战败。
&&&&晋、楚两败俱伤,实力都开始衰弱,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到了前546年,终于又迎来了一个和平的历史机遇。这回在中间撮合的又是宋国人。宋国的左师向戌,是个天才的外交家,他在双方之间极力奔走斡旋,再次请求弭兵,也就是停战,消弭兵灾。诸侯们也早就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战争,都乐见其成。于是这一年的七月,晋国的执政大臣赵武、楚国的令尹屈建等各国大夫及小国君主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弭兵之约。楚国人在外衣里面穿了皮甲,想要伺机进攻晋军。但是晋国人有了准备,楚国人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晋、楚两国都争先歃血,想要压对方一头。后来晋国主动退让,让楚国人先歃血,这种风度反而获得了与会诸侯的称赞。
&&&&与会各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承诺为世界和平共同努力。这次会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史称“向戌弭兵”。晋国当时权臣之间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内部不稳,所以并无心思与楚国进行大规模战争。而东边的吴国在晋国的支持和援助下迅速崛起,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楚国不愿意两面受敌,所以也不想与晋国在中原开战。在此之后,与会国之间停止了战争十多年,其中晋﹑楚两个霸主则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黄池之会
&&&&春秋末期的黄池之会,是一次颇有戏剧性的会盟。吴王夫差灭越之后,骄傲自满,想要当天下的霸主。前482年,鲁哀公、晋定公与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周王也派单平公做代表参加。夫差很看重这次会盟,为了炫耀军威,他率领全国精兵倾巢而出,北上中原,结果造成国内空虚。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就趁机进攻吴国,大败吴师,俘杀了吴国太子友和许多贵族,攻入吴国首都。吴国人去向夫差报告,夫差大吃一惊。他害怕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亲自用剑砍杀了七个人灭口。
&&&&七月六日这一天,正式举行会盟大典。吴国、晋国争先歃血,因为先歃血的一方就是盟主。吴国人说:“我们是吴太伯的后代,从周室来说,我为长。”晋国人说:“从晋文公以来,我们一直是霸主。姬姓系统里面,我们当然是最牛的。”晋国赵鞅找司马寅商量说:“天将晚了,还争不出一个结果来。大事未成,是我们两个臣子的罪过。我们整军列阵,威胁吴国人,如果他们也强硬的话,就拼死一战。这样谁先歃血就必然有结果了。”司马寅说:“别着急,先让我去观察一下。”
&&&&从吴营回来之后,司马寅对赵鞅说:“吃肉的人,脸色不会发黑。现在吴王脸色乌黑,难道是国家被敌人战胜了吗?或者太子死了吗?而且吴国是东南蛮夷,轻薄浮躁,不能忍耐太久,请您稍微再等等。”后来谁先歃血了呢?史料有不同的记载,有说吴王夫差的,也有说晋定公的。无论如何,夫差这次逞强,是个很不明智的行为,只是争了一个面子,而丢了里子。他在黄池之会后匆忙带兵回国,国家已经残破,士气沮丧,迫不得已,只得与越国议和。越王勾践没有再给夫差重新喘息恢复的机会,继续发动进攻,终于在前473年灭亡了吴国,夫差自杀。
&&&&战国的会盟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次让蔺相如大放异彩的秦、赵渑池之会。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也有过几百年的分裂,却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多诸侯会盟的事情了。相比之下,春秋战国历史在这方面更加好玩一些。
语境作怪,一个词往往身兼数职。
我买的肯德基和马云买的肯德基有啥不一样
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很忙,大本营在杭州的马云也很忙。在阿里巴巴杭州总部,马云先在9月2日迎来了印尼总统佐科,又在9月3日迎来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在这迎送之间,2日基母公司百胜集团的消息。一条原本不算大的新闻,迅速被传成了“马云买下了肯德基”。网友们当然不能放过这个调侃的机会,脑洞大开地还原了“收购”的过程,段子说道:
&&&&杭州峰会开会的间隙,马云对秘书说:“中午帮我买个肯德基。”五分钟后,秘书回来说:‘买好了,一共4.6亿,请您签字。’
&&&&为什么买个午饭变成了收购肯德基?这是词义引申在捣乱。在语言中,一个词表达一个意思固然很准确,但是难免有点浪费、不够经济,所以一个词往往身兼数职。不过,一个人的身份可以“跨界”“多栖”,一个词的多种意思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密,有时是相似关系,有时是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又叫转喻,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情况。由于甲事物或现象和乙事物或现象经常在一起出现,在人们心目中建立了稳定固化的联系,人们就会用指称甲的词来指称乙,这就是转喻,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是相关关系。
&&&&比如说,材料和产品常被联系在一起,像英语中的glass,既有玻璃的意思,又有玻璃杯的意思。再比如,地名和产品也常被联系在一起,比如“茅台”,既指贵州茅台镇,也指这里出产的茅台酒。地名还和这里的机构联系在一起,比如“白宫”,既指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的那栋白色建筑,又是美国政府的代名词。又比如“马云买肯德基”的段子还有个后续,说是马云听说秘书买了肯德基,赶紧喊道:“快把小王追回来!我刚让他去买中南海了!告诉他:那是烟!是烟!烟!”
&&&&在相关关系的作用下,“肯德基”一个词可以扮演很多角色:有时“肯德基”是一个地点,代表一家装修成红色调的餐厅,比如你和朋友说“下午三点我们在肯德基见面”;有时“肯德基”是产品,代表汉堡、薯条、炸鸡、百事可乐那类食物,比如说“我喜欢吃肯德基”;有时“肯德基”是一个企业或品牌,形象是一位笑眯眯的上校爷爷,比如说“蚂蚁金服投资肯德基”;千万别忘了,“肯德基”还是位于美国中东部的一个联邦州,中文翻译成肯塔基,正因为肯德基从肯塔基走来,才有了一样的名字Kentucky。
&&&&为什么要让一词分饰多角?这大概是因为语言对于“经济性”的需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吃馆子中之酒饭曰‘吃馆子’,此新语也。然亦有可比拟者,‘听梅兰芳’谓听梅兰芳之戏,‘写黄山谷’谓写黄山谷之字,语言求简,故取其重而舍其轻也。”让一个词身兼数职,可以让话语变得简明,避免啰嗦,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因此变得更高效。
&&&&但是,基于相关关系的词义引申有时也会捣乱:“买肯德基”既有购买肯德基这类食品的意思,又有收购肯德基这个品牌或公司的含义。幸好中文翻译里表示餐厅的“肯德基”和表示美国联邦州的“肯塔基”翻译不同,不然连说“去肯德基”都得跟人解释,你到底是要去马路对面的肯德基,还是要去大洋彼岸的“肯德基”。
&&&&有歧义总是不好的,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歧义可以被语境消解,所以无害于语言对经济性的追求。中国民以食为天,“吃”无疑是生活中的常用词之一。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吃馒头”“吃汉堡”,这里自然说的是吃的内容,可有时候我们“吃食堂”“吃大碗”甚至“吃父母”,那可千万不能理解成吃的内容了。“吃食堂”,当然不是要吞掉一座大楼,而是说吃的地点在食堂;“吃大碗”,当然不是像某些直播平台里表演的吞灯泡吃玻璃那样吃掉一个大碗,而是说吃的方式是用大碗吃;最后说“吃父母”,肯定不是像字面意思理解的那样血腥残忍,这里说的是“吃父母的”,“父母”其实是“吃”的内容的供给者。而“吃食堂”“吃大碗”“吃父母”自然比“吃食堂的饭菜”“用大碗盛着吃”“用父母的(钱)吃”来得简便,又不会产生误解,当然要选前者了。
&&&&那么,同样是“买肯德基”,为什么你买的肯德基和马云买的差距这么大?还是语境在作怪。就好比前一阵被王健林“挣它一个亿”的“小目标”刷了屏,在大部分人眼里,“一个亿”不仅不是小目标,而是大目标,更是一个非常大的大目标,可是如果这话出自坐拥千亿资产的王健林之口,突然就有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合理性。同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肯德基仅仅意味着买一顿饱腹的食物,但对于“不差钱”的马云来说,“买肯德基”要比其他人多出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一些人无奈于信息爆炸,一些人无奈于获取信息的不均衡。
从准大学生被骗猝死说说数字鸿沟&
这几天来,临沂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大学学费被骗走而心脏骤停猝死的事儿引爆了舆论场。徐玉玉尸骨未寒,临沂却再次爆出一名大一男生宋振宁因遭遇电信诈骗猝死的事件。尔后社会舆论将话题投向了学生群体遭遇诈骗以及电信诈骗屡禁不绝的社会痼疾上面,当然无非是老调重弹——鲁迅所谓“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随着舆论的深入和公安的介入,徐玉玉事件的诈骗犯陆续落网或者自首,六名嫌犯,都是80和90后,年纪最小的才19岁!
&&&&每当看到这里,总会后背一凉,被骗者正值风华,骗人者也处在年少力强的生命黄金期,奈何因为一场诈骗,被骗者含恨而去,骗人者也葬送了大半的人生。除了被媒体连篇累牍分析、深挖的道理,慨叹世道日下,骗子猖獗之外,更应该关注深藏在事件背后,互联网发展不均衡产生的数字鸿沟。在最近频出的大学生受骗事件上,证明了这个鸿沟在不断扩大,而且在面对“未来”这件事上,在慢慢撕裂着中国。
&&&&数字鸿沟从电脑和互联网产生开始就种下了第一颗种子,在这个硬件+软件协同演进的巨大产业发展初期,即便在欧美这样的国家,电脑或者上网都算是轻奢,这一点从比尔·盖茨等人的早年经历上就可以得到印证,能够广泛接触电脑的机会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相当稀少的。好在欧美依靠制度设计,强力推进计算机工业的普及,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也得到了保障。但是在互联网普及到全世界的时候,这些特性并未同步传导给后发国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鸿沟天然地比先发国家要明显得多。发展的不均衡、制度的随意性、启蒙的未完成,互联网科技往往成为官样文章和少数人的玩具。
&&&&在中国、印度这类互联网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国家,一直是“点击经济+砖瓦经济+老牛破车农耕经济”的混合体,即便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见识了班加罗尔、孟买的科技外包创造的奇迹之后,在《世界是平的》里面转动如椽巨笔赞叹“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世界变平了”,但是伴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波热潮,让我们得以越来越多的窥见这类国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印度在互联网时代靠外包积累的优势已然不在,因为忽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移动时代重又成为巨头们的猎场。
&&&&中国呢?看上去这边的风景比印度要好。某些方面已经弯道超车,利用加速度惯性甩掉了山寨大国的帽子,与偶像们勾肩搭背眉来眼去了。“互联网+”的狂热、创业大潮的澎湃再加上虚拟经济的火热,置身其中,会让人以为这就是互联网的“伊甸园”。很不幸,几个鲜活的生命,撕开了真相的一角。在这叫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并不是远远看上去的那么光鲜,某些零部件甚至于某些车厢,还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
&&&&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吧。现代社会,一些人无奈于信息爆炸,一无奈于获取信息的不均衡。去年胡泳先生领衔翻译出版了牛津大学互联网中心的《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在序言中,胡泳指出“成为数字公民必须满足两个要件:一是其必须具备广泛的技能、知识以及能够轻易地进入网络;二是有意愿在网上参与社会建设、政治进程以及对平等的经济机会的追求。这样的要件很自然地会把很多地方的民众排除在外,比如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和不存在可行的上网方式的人。”
&&&&互联网经济的热潮,BAT财报的利好,遮蔽不住的是实体经济的凋敝;年轻人拿着手机轻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第一部科幻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