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否这首歌是什么电影?

一部国内禁播的电影,却获得很多国外大奖,看看其到底是说了什么?
被禁原因:《鬼子来了》历史立场不正
姜文的《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曾引起众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立场有问题”。
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于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仍被官方封杀。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 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2001年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评价这部电影“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同年法国《观点》周刊以《霸气与绝技》为题评价姜文,“与他的同胞张艺谋和陈凯歌相比,他的风格更接近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一部推陈出新的电影杰作标志了一位才艺非凡的电影人横空出世。”《阳光灿烂的日子》将姜文的少年回忆留驻在胶片之上,《鬼子来了》则进一步确立了姜文在当代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
关于《鬼子来了》的审查意见
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
你公司送审的合拍片《鬼子来了》已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
审委会认为:
影片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局《关于合拍片&鬼子来了&立项的批复》(电字[1998]第302号)中的意见修改剧本,并在没有报送备案剧本的情况下擅自拍摄,同时又擅自增加多处台词和情节,致使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军的还是个招村民讨嫌的疯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多处出现污言秽语,并从日本兵口中多次辱骂“支那猪”,另外还有女性的裸露镜头,整体上格调低俗,不符合《电影审查规定》的标准。
影片片名须按电影局多次要求重新选择。
影片须在参照附件认真修改后,重新报请审查。
附:《影片&鬼子来了&与批准立项剧本主要不同之外》
《影片&鬼子来了&与批准立项剧本主要不同之外》
一, 擅自修改、增加情节导致影片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1,剧本第7至8页,原文学剧本中众村民审日本兵花屋及汉奸董汉臣时,并未表现出恐惧,喝斥他们:“要闹歪,没你香饽饽吃,”,“掺假可整出你的黄来”等。而影片却表现村民一开始就惧怕他们。并增加第240镜五舅老爷台词:“我看你们也都是孩子”,将中国百姓表现得愚昧无知、敌我不分。
2,对给鬼子吃细粮的情节,在文学剧本阶段,电影局始终坚持删掉,但影片不仅未删,却反复渲染马大三向二拨子娘借白面,约定借一还八,从村民还热热闹闹给日本兵和汉奸包饺子。客观上表现了战争时期的中国百姓在生活极度困难之时,并主动关心日兵和汉奸,严重违背了历史。
3,第1027镜;影片较之文学剧本增加了二拨子娘台词:“日本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却借二拨子娘之口说日军对自己秋毫无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
4,第472镜至496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日兵花屋想象马大三带乡亲们冲过来的一段,并将马大三和乡亲们设计成日本武士的样子。在抗战大背景下,日兵花屋最惧怕的应是抗日队伍,是八路军、游击队,马大三和乡亲被设计成日本武士的情节不仅虚假,也丑化了中国人。
5,第877镜至893镜,第918镜至931镜,第941镜至947镜,第954镜至959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村民以为马大三杀了鬼子,都不理他,甚至鱼儿也躲着他,使马大三神经受刺激的情节。表现了中国众多百姓对日军没有应有的仇恨,以至敌我不分、愚昧麻木。
6,1002镜至1069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小孩学日本语造成危险之后,众村民向马大三发火,一个个争着让他杀了自己,并把头放到了桌子上的情节;鱼二跟村民说:“让他杀人,那不是让我怀鬼胎吗……看看这两天,你们谁搭理他了……不杀人,逼我们杀人,杀了人,又不搭理我们,见了马大三跟见了鬼似的,人没死,冲我们又弄这个……”表现了中国百姓不仅不敢抗敌,而且对侵略者充满奴性和恐惧,对自己人只会窝里斗,互相猜忌。
7,剧本第34页:原剧本中一刀刘讲自己杀人技巧时,说的是杀偷情的太监,而影片第1177镜至1199镜,改成了一刀刘杀的是“慈禧身边的八大臣”,“百日维新之主谭嗣同”,不仅赋予了新的政治内涵,并对砍头技巧加以自豪的渲染,结果杀日本兵时却遭失败,感叹“英名一世,毁于一旦”,最后狼狈逃走。给人以千百年来中国人只会举起屠刀杀自己人,却不敢抵御外侮的隐喻。
8,剧本第39页,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一场,原文学剧本中描写日军到了村中,将大米洒成一圈,将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饭,吃不下的还按住头往嘴里塞,日军队长讲话时,百姓们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镜至1871镜,将这场戏改为联欢,并大力渲染,一起喝酒唱歌,百姓们感激不尽,日军与村民亲如兄弟,并有“今儿我高兴,不单是冲这几车粮食,主要是冲皇军给了我们面子”等台词,这是对剧本立意的重大改动,从根本上悖离了主题。
9,剧本第47页至49页;屠杀村民场面,原文学剧本中有百姓终于醒悟,奋起反抗的描写,如二拨端起钢盔砸向日本兵,二拨子娘脱下鞋打鬼子,并喊道:“别傻了,抄家伙拼吧”。但影片第1872镜至2073镜,百姓们至死也未与鬼子拼斗,面对屠杀基本是束手待毙,任人宰割。
10,影片中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人还是招村民讨嫌的疯子。
11,影片较之文学剧本增加了国民党将领召集百姓聚会的场面,他公开处死汉奸,发表受降讲话,在讲话中说:“只有国军才是投降日军唯一合法的接收者。”并借日本人之手杀死马大三。而这一切颠倒事实的行为,却得到了围观百姓的呼应,严重歪曲了历史,没有达到批判和讽刺国民党的效果。
12,影片中有两个唱小曲的人物,共出场三次,原文学剧本中无此描写。镜头第1099“皇军来到咱家乡,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皇军来了救苦救难……”这样的台词也是增加的。这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亡国奴的形象。
13,疯老七骂大三与鱼儿的话和骂日本鬼子的话内容相同,十分不妥。
14,片中多处借日本人之口辱骂中国人为“支那猪”,严重损害中国的形象。
二,剧本批复中曾提出修改意见,但影片未改之处:
1,剧本第2页:野野村变完把戏之后将糖装回兜里,以表现日军在捉弄孩子。现影片第24镜头,不仅给了糖,而且还几次表现中国孩子追在日军后边要糖吃。
2,剧本第2页:马大三与鱼儿在床上剧烈的喘息声、鱼儿裸体镜头原文学剧本已经将其删除。影片第28至41镜不仅未予删除,还增加了台词:“让我看看。”“看啥呀,快点的,别歇着。” 这段床上戏时间长,画面、声音效果强烈,给人造成强烈的不良的感官刺激。
3,剧本第40页:毛驴发情一场,原文学剧本中已改为毛驴钻入鬼子粮仓。现影片第1590镜至1606镜,未做修改。此情节格调低俗、无聊。
4,原文学剧本中已将绝大多数脏话删改,但影片中比比皆是,每个人物都在骂脏话。
5,影片中频繁吹奏日本军歌,为日本军国主义扬威造势,会严重刺伤中国人民的感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这部电影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以换来26次掌声?|无问西东|电影_新浪新闻
这部电影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以换来26次掌声?
这部电影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以换来26次掌声?
  原标题:一部电影,何以换来26次掌声?
  立项已有五年之久、蛰伏了六年的影片《无问西东》昨日(1月12日)正式公映了。此前不久,这部电影曾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全球首映礼。首映礼上,参演的众星倾述了电影从无到有,从拍摄到上映的动人历程。
  而现场的观众们,自发掌声经久不息,纷纷表示电影非常动人,观影过程中多次泪目,堪称“史诗级催泪卸妆大片”:
  而豆瓣电影也早在几年前就把它列为近几年来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之一:
  早在2012年4月,《无问西东》完成在北京的拍摄,之后去云南最后取景;同年12月,影片正式杀青。时隔6年,影片上映。面对观众和主创,导演李芳芳表示:
  “跟我一起做这个电影的主创交作业。他们当年信任了我,支持一个默默无名的女孩拍这部戏。花了时间,付出了真情,很努力。如果不能给一个好的作品,我觉得有负于他们。另外我们拿到了观众的时间和空间,就像一段生命一样。谢谢你们把生命中宝贵的两小时交给这个电影。”
  那么问题来了,这部赚尽了观众和网友泪水的电影,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时代是不变的主题
  这部由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联袂主演的影片《无问西东》,讲述了近百年间四个不同时空中同样出自清华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身处各自时代的变革矛盾中努力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这四个故事落在1923年、1938年、1962年和当下。
  1923年的故事是北洋时期迷茫学子求知的暖心解惑。热爱自由的吴岭澜,一心想学理工实科,但因成绩不理想,转为文科生。寡言少语他深陷迷茫难自拔,先贤循循善诱的教导,让纵情地释放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生命坐标。
  饰演吴岭澜的陈楚生说:“我饰演的角色所处的时代中最大的焦虑应该是内忧外患。我们应该打破规则,坚定自己的信念,走出自己的方向。”
  1938年的故事是抗战乱世富家子弟从军的热血报国。家境殷实的沈光耀,就学西南联大,衣食无忧地盛放青春华彩。但眼见山河被外敌破碎,人民遭战火涂炭,他违背不可当兵的家训,隐瞒深爱自己的母亲,投笔从戎成为飞行员,为国为民洒热血,直到有一天,融化在蓝天里。
  饰演沈光耀的王力宏说:“他对母亲的承诺和后来的抉择有冲突。这是个很重很大的承诺,虽然是孝子,但是他背叛了这个承诺,肯定让沈光耀内心有不小的焦虑和烦恼。我们现在很幸福,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
  1962年的故事是红色年代国防科工护爱的虐心恋情。孤儿出身的陈鹏,对貌美医生王敏佳不是厚爱是深爱。当王敏佳遭遇谩骂批斗时,他对爱情的认真、执着和纯粹显现无疑。他用自己的一片深情,守护毁容的王敏佳,使后者心有所依、爱有所靠。可是命运如此不公,对这对孤儿情侣却极尽捉弄。
  饰演王敏佳的章子怡说:“敢作敢为,为自己负责,只问勇敢,遵从内心。”
  当今时代的故事是纠结商人弃利的精神拷问。事业有成的张果果,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对于公司高层的人事倾轧见招拆招。他既想赞助生下四胞胎的贫困家庭的,又还害怕这家人对自己有过度的索求,不知如何来选择取舍。几经周折后,当惯了人生赢家的他,终于明白了爱与生命的真正意义。
  四个故事、四个时代,乍看是散落的珠子,其实早被命运的手牵在了一起。这四代人的选择,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追求内心的真实,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
  这部电影似乎在提醒人们,每个可能在当下迷失自我的人,要时刻记得,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所以观众落泪,大概是因为有了很强的代入感罢。
  当一部电影被赋予其他期待,就被赋予了一种情怀。“情怀” 承载了大众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意识流,也是艺术作品最本质的、最应该向观众传达出来的灵魂。近几年,国内陆陆续续涌现出很多情怀电影,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小时代》,从《缝纫机乐队》到《寻梦环游记》,从《芳华》到《妖猫传》……国内观众似乎开始渐渐被这种灌满或青春、或怀旧、或梦想、或感情的影片所吸引。
  青春是永恒的情怀
  影片《无问西东》,最初是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正是出自清华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曾这样解读这句话:
  “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这部影片从清华百年里撷取四条时间线,速写了与时代同行的青年,串起它们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青春的选择。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意外的好”的吴岭澜、“浑身发光”的沈光耀、“自成一派的力量”的王敏佳和“单纯又热忱” 的陈鹏雨、 “内敛深刻”的张果果……年轻男女主们性格迥异、身份有别,且怀有的梦想各不相同,无一不是在各自的时空中一路前行,来不同方式展现自己的青春芳华。
  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不同年代的青春交错,各色人物的际遇断章,引发对青春、对生命的思考。所以《无问西东》底子里阐释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特别是人生青春期的处世哲学。
  我们曾经历过《匆匆那年》那般情窦初开的青春,也经历过《七月与安生》那般拷问友情的青春,还经历过《妖猫传》那般梦回大唐的青春……但这一次,我们一次性的经历了四个时代的别样青春。
  主演之一的黄晓明坦言,起初接这部戏因为要饰演清华大学的学生而内心十分忐忑。如今再看成片,则看一次哭一次:
  “每次都哭得稀里哗啦。明明知道是一部什么样的情节,结果还是被感动。这电影讲的是什么?是勇敢、无畏、真诚。电影整个有一种无声的力量,虽然大家(演的)没有很使劲,却深深的被感动。”
  中国电影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赋予电影“情怀”上不断努力,让观众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才能直抵人心。
  掌声是为中华风骨点赞
  当然,只有青春的情怀是无法在一场观影里连获26次掌声的。这部带有梦幻色彩的影片,还让人看到了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白衣胜雪,清澈如泉。当不同时代的主人公以真心、以正义、以无畏、以同情,微妙呼应着彼此的青春,通过他们,观众或会懂得: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这,是中华学子的风骨。
  清华大学的校歌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两句歌词还有前两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意思是说,胸襟与见识是人的精神涵养,它为先;做文章的技巧,其次。在此基础上的立德立言、建功树业,才可能无问西东舍我其谁。这,是中华学子的风骨。
  影片的片尾还有一段“七分钟读懂中国风骨”的超长彩蛋,记录了在影片中悄然出现、被人熟知,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与国学大师: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钱钟书、朱自清等人“悉数亮相”。他们在过往的岁月中风骨卓绝的存在着,如珍贵的普通人一样努力生活。这,是中华学子的风骨。
  所以全场共计26次热烈掌声,是观众在表达内心的震撼与喜爱,和对上百年来传承至今的中华风骨的赞叹。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在努力的生活,风骨卓绝,我们何不在属于我们的时代,努力展露自己的风骨?
责任编辑:张岩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什么样的电影算是好电影?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7,936分享邀请回答763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7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视频:这个人太变态了,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电影?
&gt花絮片段这是什么电影,居然能请到歼-20做主角?这是什么电影,居然能请到歼-20做主角?新锐视点百家号如果要问您各位,一部战争片成本最高能有多高?要仔细算起来,最近就有这么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虽然纸面上的制片成本没有那么高,但如果算上剧组动用的道具和人力价值,那立刻就会变得昂贵无比。这部电影呢,就是9月30日即将上映的国产空战电影《空天猎》。前两天《空天猎》刚刚公布了预告片,从短短三分钟的镜头来看,这片子里调动了从歼-10B、歼-11B等一系列最新、最强的国产战机,甚至连我们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都用上了,阵仗实在是不小。咱这篇文章就专门来数数《空天猎》里出现的那些家伙,到底值多少钱。当然,电影还没有上映,咱只能从预告片和剧照里一瞥究竟。这一上来,就是两架歼-11B战斗机,也就是我们国产版的苏-27SK改进型。您要问90年代的3000万美元合到现在能值多少钱?前些日子越南引进苏-30MK时,价格已经涨到了1.1亿美元一架。国产版的歼-11B虽然省去了俄国人挣的大笔利润,但电子设备以及结构材料都有改进,实际成本自然也要更高,即使我们少说点,5000万美元一架也是有的。也就是说,这一个镜头,六亿人民币!这是《空天猎》预告片中两架歼-10B双机起飞的镜头。曾经我们中国有一位空军飞行员曝光过,一架歼-10战斗机的造价为两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大概3000万美元。所以这个镜头,大概能值6000万美元,也就是四个亿人民币。当然,这还不算飞机上挂载的弹药钱。一个机库的镜头。镜头的近景是一架歼-10B,远景则是一架歼-10B和一架歼-11B,按照咱们上文的估算,三架战斗机加一块,大概是1.1亿美元,也就是7亿人民币左右。要咱说,这钱可真不少了,能在北上广买个百十来套房了。重头戏来了,歼-20战斗有机会在《空天猎》里登场的消息,几乎已经是人尽皆知。至于这歼-20的造价嘛,肯定是超级绝密。去年曾有一家俄罗斯媒体说歼-20单机造价应在1.2亿美元左右,但楼主觉得这个造价不合理。美国人同档次的F-22战斗机单机造价是2.5亿,而且是大批量生产了187架的造价。我们都知道,一种武器的产量越大,价格就会相对更加便宜一点,如今歼-20仅生产了十几架,单价绝不可能低到和俄国人外销苏-30MK一样的水平。不出意外,估计1.5亿美元左右还是有的。各位看官,您要是觉得看见歼-20,就觉得这价格没谁了,觉得这肯定是《空天猎》里最值钱的角色,那您就错了。真正的大BOSS,其实是体型最大的这位运-20。虽然战斗机在军售市场上风头最劲、销量最大,但实际上,造价最高的往往是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这些庞然大物。中国产的枪械在国际市场上物美价廉,比如一支中国产的M4卡宾枪,加上层层代理,最多也就是400、500美元。当然,那是裸枪价格,这镜头里,小队人手两支枪,而且还是最新型号的外贸步枪,虽然是出口转内销,但500美元成本的起步价肯定还是有。500美元就是3300人民币,所以这个镜头里十几支枪只是不到十万人民币的成本,跟飞机比是小数,可是各位,那只是你们被上面那些庞大的数字宠坏了啊!《空天猎》电影虽然还没上映,但就这短短三分钟的预告片,哪个镜头拿出来都得值个十几万甚至十几亿。以往咱总说“一刻值千金”,可是这句话里蕴含的价值,真是远不如这几个镜头值钱啊!所以说,《空天猎》要说是中国第二贵的空战电影甚至是战争片,那可真没谁敢称第一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新锐视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藏传说之长生姬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