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块大洋能买多少东西可以买多少东西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您现在的位置是:
袁大头银元在民国时期到底值多少?能买什么?
摘要:大家应该都清楚,袁大头银元在现在价值百万,就连普通版别的袁大头银元都是几百块几千块不等。在民国时期,一枚袁大头银元能买些什么东西呢?
  网5月19日讯
大家应该都清楚,袁大头银元在现在价值百万,就连普通版别的袁大头银元都是几百块几千块不等。在民国时期,一枚袁大头银元能卖写什么东西呢?
  在我国铸造的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或“大头洋”,它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北京政府铸造发行的。
  以前清政府和早期的民国政府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大洋是以银制作的,是当时的流通货币,俗称硬通货,有点象现在的熊猫金币。
  但随着中国对外赔款的增加,银的产量不能满足货币制造的需要,货币流通量严重不足,造成币值狂升,原本1大洋兑换100铜钱升至1大洋兑换3000铜钱,而当时买1升米只需10来个铜钱一块“大洋”在民国,到底值多少?
  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
  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
  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
      
本文已被阅读127次
行情分析策略
17:26&----&
17:34&----&
14:05&----&
09:05&----&
17:41&----&
14:30&----&
银价换算基于市场即时价格
汇率换算基于市场即时价格
周五非农数据之前,数据支撑美元大涨,黄金刷新7周来新低。...
白银交易提醒:10月2日重要数据和事件一览...
[] [] [] [] [] [] [] []
分享至手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民国的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民国的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09-06-17 &
名称 售价 袁大头 83 小头 80 8年大头 82 33年北洋龙 165 34年北洋龙 165 湖北龙 190 广东龙 190 四川龙 190 22年 帆船 80 23年 帆船 80 民国十三年的一元大洋值大约60块RMB左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帖子主题:[原创]一块现大洋能干什么——抗战前民国市民的生活费用
共&22368&个阅读者&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一块现大洋能干什么——抗战前民国市民的生活费用
文章提交者:马一戈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坛子上频频看到,有人提到“当年”一块“现大洋”购买力是多少,能维持多长时间的生活。各种说法差别较大,甚至谬之千里。本文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前期北方某省会城市市民的生活开销,不一定有多少代表性,仅供参考吧。尚望有识之士指教,是所幸焉。银元自清末开始至前期,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银元也逐渐趋向统一,但银两制度并没有被废除,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没有改变。银两银元并行,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很大的不便。1933年3月“废两改元”,银元成为单一主币。后因通货不足等原因,1935年实行纸币政策,不准行使银元,并用“法币”收兑银元。以后银元虽间或有在市场上出现,或被个人窖藏,但银元作为主币的时代已宣告终结。本文所引物价数据,恰好来自1934年(甲戌年),正是废两改元后,实行纸币政策前,可以反映“现大洋”的正常市场购买力。言归正传。假设一个五口之家,一对夫妻赡养或抚养一位男性老人和两个孩子,男主人是普通公职人员,那一个月生活费要多少呢?一、先说穿衣。衣服面料不同,有布、绸、毛、皮等各种;样式不同,有中、西之分;种类各异,内衣、外衣、大衣各异。该归并的归并,该忽略的忽略,简单一点吧,选取几种主要的。老人的衣服:单裤褂、夹棉裤褂、单长袍、棉长袍、单马褂、棉马褂。男主人的衣服:单裤褂、夹棉裤褂、单制服、棉制服、大衣。女主人的衣服:单裤褂、夹棉裤褂、单长袍、棉长袍。孩子的衣服:孩子的衣服尺寸小,而且大些的孩子可以用大人衣服改,简单折算为单裤褂、夹棉裤褂吧。这些衣物,不算寒酸,但绝不奢华。呢、皮衣物一概无视,价昂的西服也不在考虑范围。然后是购置频率。单衣一年一套,夹衣三年一套,棉衣五年一套,制服翻倍,大衣十年,简朴一点,差不多吧?好了,每年衣物开支,可以开始算了。先列衣物价格:单裤褂1.2元,夹棉裤褂1.5元,单长袍1.5元,男棉长袍1.8元,女棉长袍2元,单马褂1.2元,棉马褂1.8元,单制服2元,棉制服2.5元。单裤褂:1.2×5=6元。夹棉裤褂:1.5×5÷3=2.5元。单长袍:1.5×2=3元。棉长袍:(1.8+2)÷5=0.76元。单马褂:1.2元。棉马褂:1.8÷5=0.36元。单制服:2元。棉制服:2.5÷5=0.5元。合计16.32元,摊到每个月,是1.36元。二、再说吃饭。民以食为天,吃饭开销是个大头。先做个说明。那时候的计量单位“斤”,跟现在不一样。当时市面上有截半秤、对合秤、加一加二加三秤、三斤半秤、十四两秤、库平秤等一二十种,下面所说的秤,大约折合现在的一斤二两,差一点儿不到600克。粮食是首当其冲的。米的产地不同,价格也有差别。本省所产的一百斤3.25到3.5不等。外省甚至外国的就贵了,西贡大米一元十三斤,天津的一元16斤,上海的一元十七斤半。这家是北方人,还是习惯吃面。面也分等级,一袋头等面2.5元,二等面1.95元,三等面1.85元。这家算中等生活水平,就买二等吧。不是体力劳动者,还有老人孩子女人,一个月三袋够了,这就是5.85元。副食。一人一天一斤菜靠谱,白菜萝卜茄子菠菜之类的大路菜,一斤一两分钱;豆芽2分,蒜苔、藕、韭菜之类的得一毛甚至几毛了。数量上既然得到了保证,这品种上就捡最便宜的吧,葱姜蒜之类的也不要。一个月150斤菜,怎么也得2元。猪肉两毛,牛羊肉一毛五,鸡一毛三,鲤鱼两毛,黄花鱼一毛,这些都是一斤的价格,鸡蛋一分钱一个。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衡量,一人一月一斤肉凑合着,全家一天平均一个鸡蛋,又出去一块三,这就3.3元了。调料。豆油一斤三毛,猪油一斤两毛。一月5斤油绝对不多,豆油猪油各一半,1.25元。盐怎么也得来一斤,还有酱油醋啥的,一月各一瓶吧,算七毛五是少的,加起来又两块了。副食不够,另外买咸菜的也忽略。水果瓜子糖汽水之类的不考虑。牛奶一瓶8分,羊奶一瓶一毛,够一天菜钱了,不要不要。下顿馆子,平均一个人少说也要三四毛,好些的下不来一块钱,不去不去。说到下馆子想起来还有酒。逢年过节亲戚上门怎么也得喝上几杯,这个不好计数了。家中有个老人,就按老人一天喝2两算,一月6斤酒。最便宜的白干老酒两毛一斤,这是一块二。啤酒葡萄酒啥的别琢磨了。就算这些吧,加起来多少了?12.35元,粮食占了将近一半。差点忘了还有水呢,那时候虽然没自来水,但水也是要买的。繁华商业区两分钱一担,普通市区一分钱一担。就住普通市区吧,一天两担水,一个月60担,六毛钱。这个真不多,以前我称过,一担水普通的水桶也就25公斤,60担不过一方半水。加上水就12.95元了。三、住的问题。住哪儿?那时候地价相当便宜,但自己盖个房子,这工啊料啊的咱不好算,那就租房住吧。跟现在一样,繁华商业区房租也贵,看上眼的怎么也得三块来钱,两块的也有,可这老少一家子住不开。那就老城里找吧,好的三块钱,最便宜的一块钱,还是找中档的,至少得够住,两块钱一个月。东关南关更便宜点,可上班不方便了,算上车钱可不是个小数。每月2.0元。四、行。市内交通。汽车租车按钟点算,头一个钟头1.8,后续每个钟点1.4,按天包是14块,平时是别琢磨了,但每月“打”几次黄包车还是免不了的,一个月一块钱不算多。如果家里“养”台自行车,买车钱不摊销,平时也要交“捐”的,季捐六毛,一个月合两毛。出远门还是火车合适,可也不算便宜。假设每年回两百公里外的老家一趟,恰好有火车,那三等座是3元,二等座6元,头等座9元。一家5口,孩子半价,最便宜的三等座一个来回也得24,虽然三等座跟身份有点不符。折算到每个月,又是两块。每个月交通费用,得三四块,先往少了说,算三块吧。五、其他费用。理发洗澡啊晚上点灯啊人情往来啊头疼脑热啊孩子读书啊之类的,也是“刚性支出”,暂时不计入了。加起来这是多少了?19.31,小二十了。大家应该能看出,前面算的都很“抠门”,真要保证一个相对“体面”点的生活,每个月没有三十来块大洋是下不来的。以前看到有人说那时候在这座城市里每日非收入五角以上不足以资生活,尚存疑虑,今始信然!注:1、这是一座省城的物价,小城市或乡下当低廉些。2、主要参考资料:《济南大观》,著者罗腾霄,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阴历八月)初版发行,该书价格精装大洋2.0元,平装大洋1.4元,一并列出,本身也是个物价资料——1块现大洋买不了这本书!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一块现大洋能干什么——抗战前民国市民的生活费用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以下是引用历史事实
在第14楼的发言:民国时期真的那么好?百姓怎么连汽车摩托车都买不起?就连收音机都不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品!
生活水平,工业水平的落后,吹牛没用!莫名其妙的一个回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616 工分:1068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7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50楼的发言:说起来,当年游泳,在村里洗菜的大石板下摸到了几块袁大头,年小不懂事,直接打水漂了。。。
不过家里还有几块,前段时间,有人找我妈,500一块收,我妈没有卖。。。
说起来,本地的土豪真他妈的恐怖,有家翻祖屋,居然在祖屋的屋角下挖出来了一只镇屋金牛角,有5斤多重,不算旁边的散落的鹰洋和铜钱(顺治居多)。。。
有人打算刨树墩子做菜板,挖出来三罐子洋钱。。。更扯得是,有人居然从菜园里的篱笆墙里,居然挖出来了几百块袁大头。。。
有时候,我想,本地名为龙岗,是否真的有皇帝墓呢。。。
现在黑驴蹄子不太好买......摸金校尉是技术活,俺自封的鲁班镇从来不少卸岭力士的,中国的名山都被他们给卸去了几个山头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4564 工分:178546
/ 排名:52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4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5楼的发言:......
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换成当时的金价再算比较合适,因为工艺的不同,银子的生产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在唐代,一两银子约合钱,而到了清代只合800钱,唐钱的大小又远大于清钱,所以实际上银价是跌了10倍左右,而到了近代有了电解法和化工法制银后,银价就更低了,明显不能放一起算,而黄金并没有什么革命性变化……
银价换算成金价,也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
一是黄金的成色问题。银也有这个问题,但本身价值低所以还不太明显,但黄金就不能忽视。现在收藏市场上清末民国时期的金条金砖,成色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才不过最多百把年前的产物,再往前几百年上千年,差异更大。
二是由于黄金价值高,使用少,所以留下可供参照的资料也凤毛麟角,难以取得足够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难度不小。黄金本身也是有价格浮动的,这一点和白银类似。甚至短时间内黄金价格大幅度波动,也不是不可能。民国前期是银本位制,说起来白银比黄金价格还略微稳定一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4564 工分:178546
/ 排名:52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kuanguanjie
在第7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
现在的图书管理员,都是事业编制,以工代干的现象,现在不存在了。因为图书管理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最低也是个中专学历........是否不存在很难说,至少技术工人里面,还是白纸黑字规定有图书管理这个专业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kuanguanjie
在第7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
现在的图书管理员,都是事业编制,以工代干的现象,现在不存在了。因为图书管理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最低也是个中专学历........是。管理员在图书馆系统职称体系中,是最低的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图书馆的管理员、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分别对应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现在图书馆里工人岗位还是有的,事业编制中也有工人岗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qdlai228
在第6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ong911
在第57楼的发言:靠,现在一个大头,在我们这里收购一枚450,可惜以前我没多买它点,十年前才几十块一个。
大头如今叫做文物,不是按银子的价格算的。作为收藏品没问题,但要说文物嘛......毕竟存世量还是比较大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50楼的发言:说起来,当年游泳,在村里洗菜的大石板下摸到了几块袁大头,年小不懂事,直接打水漂了。。。
不过家里还有几块,前段时间,有人找我妈,500一块收,我妈没有卖。。。
说起来,本地的土豪真他妈的恐怖,有家翻祖屋,居然在祖屋的屋角下挖出来了一只镇屋金牛角,有5斤多重,不算旁边的散落的鹰洋和铜钱(顺治居多)。。。
有人打算刨树墩子做菜板,挖出来三罐子洋钱。。。更扯得是,有人居然从菜园里的篱笆墙里,居然挖出来了几百块袁大头。。。
有时候,我想,本地名为龙岗,是否真的有皇帝墓呢。。。现在黑驴蹄子不太好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074 工分:1068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kuanguanjie
在第7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
现在的图书管理员,都是事业编制,以工代干的现象,现在不存在了。因为图书管理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最低也是个中专学历........临时工总可以有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074 工分:10689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7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kuanguanjie
在第7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
现在的北京,1个月没有5K,应该是活的很拮据吧........如果有房子的话,1000块过上楼主所说的那种生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kuanguanjie
在第7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现在的北京,1个月没有5K,应该是活的很拮据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浔阳江
在第73楼的发言:常年请假,有没有薪水?
&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69楼的发言:周恩来1938年在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时,是陆军中将军阶,他的月薪和毛泽东一样,都是240元法币(毛是国民参议会参议员,长年请假,不去中央政府任职).......
有,他的薪水谁敢少他?同时大家都知道他长年请假的真实原因嘛........当时国民参政会中,中共是7个参议员:毛泽东、王明、博古、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kuanguanjie
在第7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现在的图书管理员,都是事业编制,以工代干的现象,现在不存在了。因为图书管理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最低也是个中专学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5074 工分:10689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涅槃果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9楼的发言:......
现在五千块钱,在帝都恐居之不易。
嘿嘿,我一同学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工资三千!唯一的好处就是给解决北京户口。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其实北京衣、食、行都不算贵(自己做饭),贵主要在住上。现在北大图书管理员恐怕是要分等级的,工人编制的,可能3000。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肃草
在第6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八一式菜刀
在第6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肃草
在第58楼的发言:解放前的银元和钞票虽都是货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原因就是银元是硬通货,而钞票会贬值!
许多“下等”劳动者的工资都是拿钞票结算的,如果是大洋,那他们活得就美了!
记得读书时学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民就像卖了粮食换大洋,但人家只肯给钞票……
所以,在解放前,你要攒的不是钞票,而是银元、金条、美钞,那才保值!
至于钞票,攒得再多,没几天就可能让它变得一毛不值……
《三五斗》里的农民先是要银元,不给,拿到钞票后发现不是中国银行而是中央银行的,更是委屈
是啊,那时银行还有竞争……现在也有啊......1997年香港回归,新港币的发行权(印刷权),不94通过竞争,落入香港中国银行之手的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左箭头-小图标
周恩来1938年在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时,是陆军中将军阶,他的月薪和毛泽东一样,都是240元法币(毛是国民参议会参议员,长年请假,不去中央政府任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八一式菜刀
在第6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62楼的发言:......
当时法币的发行权,是在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还有1个什么银行共4家银行手里的.......
中国,中央,交通,农民。中国银行是从清末的大清银行演变过来,所以信誉度比较高。而中央银行是北伐后成立的,行长是宋子文和孔祥熙,基本就是老蒋的提款机。所以不受老百姓的信任。嗯,三五斗描写的时代应该没有法币中国银行前身是大清户部银行,也94财政部主办的银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zwf120
在第50楼的发言:说起来,当年游泳,在村里洗菜的大石板下摸到了几块袁大头,年小不懂事,直接打水漂了。。。
不过家里还有几块,前段时间,有人找我妈,500一块收,我妈没有卖。。。
说起来,本地的土豪真他妈的恐怖,有家翻祖屋,居然在祖屋的屋角下挖出来了一只镇屋金牛角,有5斤多重,不算旁边的散落的鹰洋和铜钱(顺治居多)。。。
有人打算刨树墩子做菜板,挖出来三罐子洋钱。。。更扯得是,有人居然从菜园里的篱笆墙里,居然挖出来了几百块袁大头。。。
有时候,我想,本地名为龙岗,是否真的有皇帝墓呢。。。呵呵,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地上捉了张辉瓒,地下埋了土皇上......你去试试吧,说不定真能让你发大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4564 工分:178546
/ 排名:52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hotboy1000
在第11楼的发言:......
银元是硬通货,就按照因银价来计算好了。
面粉便宜是因为大规模农场化种植了,成本降低了。
而房价本来就是泡沫,没法计算的。
何况以前一家5口住一个棚屋的生活,我们没法想象。。
“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在很多论坛,也是个理不清的老话题。
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换成当时的金价再算比较合适,因为工艺的不同,银子的生产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在唐代,一两银子约合钱,而到了清代只合800钱,唐钱的大小又远大于清钱,所以实际上银价是跌了10倍左右,而到了近代有了电解法和化工法制银后,银价就更低了,明显不能放一起算,而黄金并没有什么革命性变化……金银价格只是相对稳定而已,如果在比较长的时间里进行考量,则情况就有很大不同。清代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白银价格最低的时代,因当时海外贸易大量输入白银,而白银虽然是货币,但是也是一种特殊商品,一样受供需关系影响的,白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下降是必然的。而英国等国家就是因为国内白银大量被输出到中国,导致货币紧缺,于是出口鸦片到中国回笼白银,以至于晚晴出现银荒,白银价格又大幅度上涨,我记得鸦片战争前,国内白银价格又涨回到1800铜钱了,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还要高一些。所以说如果按和铜钱的兑换比来看,也未必就很准确,至少在比较长的时间里这么算不行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4564 工分:178546
/ 排名:529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ong911
在第57楼的发言:靠,现在一个大头,在我们这里收购一枚450,可惜以前我没多买它点,十年前才几十块一个。大头如今叫做文物,不是按银子的价格算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6880 工分:260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八一式菜刀
在第6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肃草
在第58楼的发言:解放前的银元和钞票虽都是货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原因就是银元是硬通货,而钞票会贬值!
许多“下等”劳动者的工资都是拿钞票结算的,如果是大洋,那他们活得就美了!
记得读书时学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民就像卖了粮食换大洋,但人家只肯给钞票……
所以,在解放前,你要攒的不是钞票,而是银元、金条、美钞,那才保值!
至于钞票,攒得再多,没几天就可能让它变得一毛不值……
《三五斗》里的农民先是要银元,不给,拿到钞票后发现不是中国银行而是中央银行的,更是委屈是啊,那时银行还有竞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984 工分:2853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6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八一式菜刀
在第6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肃草
在第58楼的发言:解放前的银元和钞票虽都是货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原因就是银元是硬通货,而钞票会贬值!
许多“下等”劳动者的工资都是拿钞票结算的,如果是大洋,那他们活得就美了!
记得读书时学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民就像卖了粮食换大洋,但人家只肯给钞票……
所以,在解放前,你要攒的不是钞票,而是银元、金条、美钞,那才保值!
至于钞票,攒得再多,没几天就可能让它变得一毛不值……
《三五斗》里的农民先是要银元,不给,拿到钞票后发现不是中国银行而是中央银行的,更是委屈
当时法币的发行权,是在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还有1个什么银行共4家银行手里的.......中国,中央,交通,农民。中国银行是从清末的大清银行演变过来,所以信誉度比较高。而中央银行是北伐后成立的,行长是宋子文和孔祥熙,基本就是老蒋的提款机。所以不受老百姓的信任。嗯,三五斗描写的时代应该没有法币本文内容于
12:50:58 被八一式菜刀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八一式菜刀
在第6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肃草
在第58楼的发言:解放前的银元和钞票虽都是货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原因就是银元是硬通货,而钞票会贬值!
许多“下等”劳动者的工资都是拿钞票结算的,如果是大洋,那他们活得就美了!
记得读书时学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民就像卖了粮食换大洋,但人家只肯给钞票……
所以,在解放前,你要攒的不是钞票,而是银元、金条、美钞,那才保值!
至于钞票,攒得再多,没几天就可能让它变得一毛不值……
《三五斗》里的农民先是要银元,不给,拿到钞票后发现不是中国银行而是中央银行的,更是委屈当时法币的发行权,是在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还有1个什么银行共4家银行手里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82769 工分:214527
/ 排名:40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联共的资金支持不讨论。我看过一个资料,说民国初,五块袁大头可以买一头牛,不是牛犊子。&以下是引用德国空军元帅
在第59楼的发言:1921年TG建党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命令发给每个代表150元大洋作为开会费用,先领100元大洋,到上海开会后再发给50元路费。那时上海1个公务员如果有40元的月薪,足够5口之家过得舒舒服服了。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金本位制度和“白银政策”,发行法币,取代银元,因此银元与法币的比价就不清楚了......1937年抗战爆发前,法币的购买力也是相当的牛的,100元法币可以买1头大牛或耕牛。《辞海》1937年发行第1版时,定价94法币100元........现在1头耕牛的价格,怎么也得5K人民币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984 工分:28533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肃草
在第58楼的发言:解放前的银元和钞票虽都是货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原因就是银元是硬通货,而钞票会贬值!
许多“下等”劳动者的工资都是拿钞票结算的,如果是大洋,那他们活得就美了!
记得读书时学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民就像卖了粮食换大洋,但人家只肯给钞票……
所以,在解放前,你要攒的不是钞票,而是银元、金条、美钞,那才保值!
至于钞票,攒得再多,没几天就可能让它变得一毛不值……《三五斗》里的农民先是要银元,不给,拿到钞票后发现不是中国银行而是中央银行的,更是委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45405 工分:182706
/ 排名:50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921年TG建党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命令发给每个代表150元大洋作为开会费用,先领100元大洋,到上海开会后再发给50元路费。那时上海1个公务员如果有40元的月薪,足够5口之家过得舒舒服服了。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金本位制度和“白银政策”,发行法币,取代银元,因此银元与法币的比价就不清楚了......1937年抗战爆发前,法币的购买力也是相当的牛的,100元法币可以买1头大牛或耕牛。《辞海》1937年发行第1版时,定价94法币100元........现在1头耕牛的价格,怎么也得5K人民币了吧.......去年我去过四川藏区,那里1头牦牛是万人民币,1头稀有的白牦牛(大概出生的牦牛中,100头里面有5-6头白牦牛),得5万-6万人民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6880 工分:26018
左箭头-小图标
解放前的银元和钞票虽都是货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原因就是银元是硬通货,而钞票会贬值!许多“下等”劳动者的工资都是拿钞票结算的,如果是大洋,那他们活得就美了!记得读书时学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里面的农民就像卖了粮食换大洋,但人家只肯给钞票……所以,在解放前,你要攒的不是钞票,而是银元、金条、美钞,那才保值!至于钞票,攒得再多,没几天就可能让它变得一毛不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57241 工分:282
左箭头-小图标
靠,现在一个大头,在我们这里收购一枚450,可惜以前我没多买它点,十年前才几十块一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57168 工分:1953
左箭头-小图标
那是一块银元的购买力抵现在的120~150元人民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15604 工分:44912
左箭头-小图标
很明显他们出门都用步行和自行车,这样环保还有益健康,收音机太落后了所以一般人家都不会用的,大多选择IPAD和iphone的3G手机!&以下是引用历史事实
在第14楼的发言:民国时期真的那么好?百姓怎么连汽车摩托车都买不起?就连收音机都不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品!
生活水平,工业水平的落后,吹牛没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81521 工分:5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42楼的发言:关于毛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的月薪,这个帖子里就有了4元、5元、6元、8元等几种说法,最多的说法是8元。到底是多少呢?兴之所至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这是一个谜团,有很多说法,《团结报》1990年5月23日梁金印的《蒋梦麟谈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时薪水事》一文中的一段,对这些做了一个概括:
“有关毛 泽 东在北大图书馆的月薪数目出现了几种说法。按蒋梦麟的记忆是17元;罗家伦说是18元;抗日战争爆发后蒋梦麟到昆明时,毛 泽 东从延安寄给他的简单自传中称19元。蒋梦麟的分析是:他自己记的17元是固定工资......我要是什么都不缺的话,一个月分文不给我也愿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canopous
在第52楼的发言:银元的币值很硬的,尤其是袁大头,因为袁大头有个特点,使劲一吹可以嗡嗡作响,很难造假。法币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元对一银元,抗战前,法币兑美元大概是1.35比1,当时一个普通美国人一周的工资(美国人挣周薪)大概也就是几个美元。所以当时在城市中生活的有比较体面的工作的中国人生活还是可以的。
另外说明,本人在此说的体面仅仅是借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形容,本人从来都认为靠自己双手正当的挣钱才是最光荣的!抗战前法币与美元的比值是1美元约等于3.2法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774 工分:45219
左箭头-小图标
银元的币值很硬的,尤其是袁大头,因为袁大头有个特点,使劲一吹可以嗡嗡作响,很难造假。法币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元对一银元,抗战前,法币兑美元大概是1.35比1,当时一个普通美国人一周的工资(美国人挣周薪)大概也就是几个美元。所以当时在城市中生活的有比较体面的工作的中国人生活还是可以的。另外说明,本人在此说的体面仅仅是借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形容,本人从来都认为靠自己双手正当的挣钱才是最光荣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033743 工分:1682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个相对200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7616 工分:106846
左箭头-小图标
说起来,当年游泳,在村里洗菜的大石板下摸到了几块袁大头,年小不懂事,直接打水漂了。。。不过家里还有几块,前段时间,有人找我妈,500一块收,我妈没有卖。。。说起来,本地的土豪真他妈的恐怖,有家翻祖屋,居然在祖屋的屋角下挖出来了一只镇屋金牛角,有5斤多重,不算旁边的散落的鹰洋和铜钱(顺治居多)。。。有人打算刨树墩子做菜板,挖出来三罐子洋钱。。。更扯得是,有人居然从菜园里的篱笆墙里,居然挖出来了几百块袁大头。。。有时候,我想,本地名为龙岗,是否真的有皇帝墓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8楼的发言:不吃,因为不是我的。你怎么不仔细看回复,在我说之前,有人说是四块,所以引了一下,看帖仔细点,别老看人。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4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6楼的发言:......
你可以再吃一块钱啊,呵呵
算啦算啦,一块大洋,多大的事儿,也就够哥儿几个小馆子四菜一汤外加二斤老白干的,就饶你贪了吧,回头请一顿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82769 工分:214527
/ 排名:4028
左箭头-小图标
不吃,因为不是我的。你怎么不仔细看回复,在我说之前,有人说是四块,所以引了一下,看帖仔细点,别老看人。&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4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6楼的发言:......
你可以再吃一块钱啊,呵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6楼的发言:我们这边没这习惯,你们那边回扣率蛮高的嘛。还有人说4块。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4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1楼的发言:......
其余的3块现大洋被您吃回扣了?
你可以再吃一块钱啊,呵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82769 工分:214527
/ 排名:4028
左箭头-小图标
我们这边没这习惯,你们那边回扣率蛮高的嘛。还有人说4块。&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4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1楼的发言:......
其余的3块现大洋被您吃回扣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代州虎骑
在第41楼的发言:伟人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五块大洋,好像过的也不是很艰难吧?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8楼的发言:......
你还别不信,棒子面是好东东,如果是共合面……再就对你说过,穷人家里是不吃闲饭的,别的家庭成员多少也有点进项,不然也不会出现女工因上班而把哺乳时的孩子放家里摔死,饿死的事件了……当时的水是免费的,除非你懒,要用送水车的水,柴?那个时代柴同要便宜,而且孩子们能拾一些,当时的工厂锅炉一开z闸就会有一群人扑过来扒煤渣,菜也可以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来洗洗净了吃,房费当然是个大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住,相对面积就很小了,花费不了多少……病了有土郎中,多半是人也治驴也治的那种,西药?你想也不要想。
我说码头工人是半块大洋的月资并不是胡说,而是聂耳和田汉在合作《码头工人》这着歌时,后来田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而有趣的是在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小说中女工陈二妹一个月工资是9个大洋,当然同样是12个小时或以上的劳动,这其中饭钱是4块,更有趣的是毛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中工作时一个月是6块钱,而他“除了一块五钱吃饭,剩下的全买了报纸……,”难道老毛没女工能吃?更重要的不图书管理员在当时是有一定文化人干的活,怎么会没女工高?同样在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中,一个国资委的一等职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国家资源部正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换成银元只有三块半,而这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和雇老妈子,他是怎么办到的?
可见银元的购卖力是多么疯狂,我说的疯不是有多高,而是变化有多大,
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
从老舍的文章,到民初那些作家的文章都是城市贫民每月少于5-6元工资都很难过活,我这一辈子你没看过吧?福海的工资,你说说。另外,你也知道一个女人工资8元但至少需要4元伙食费,那码头工人的家人(至少2个人吧)怎么半圆就能过活一个月啊?
其余的3块现大洋被您吃回扣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hotboy1000
在第11楼的发言:......
银元是硬通货,就按照因银价来计算好了。
面粉便宜是因为大规模农场化种植了,成本降低了。
而房价本来就是泡沫,没法计算的。
何况以前一家5口住一个棚屋的生活,我们没法想象。。
“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在很多论坛,也是个理不清的老话题。
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换成当时的金价再算比较合适,因为工艺的不同,银子的生产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在唐代,一两银子约合钱,而到了清代只合800钱,唐钱的大小又远大于清钱,所以实际上银价是跌了10倍左右,而到了近代有了电解法和化工法制银后,银价就更低了,明显不能放一起算,而黄金并没有什么革命性变化……银价换算成金价,也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一是黄金的成色问题。银也有这个问题,但本身价值低所以还不太明显,但黄金就不能忽视。现在收藏市场上清末民国时期的金条金砖,成色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才不过最多百把年前的产物,再往前几百年上千年,差异更大。二是由于黄金价值高,使用少,所以留下可供参照的资料也凤毛麟角,难以取得足够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难度不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3楼的发言:......
当然是每月,前面说的很清楚,码头上管两饭,还有大通铺睡,所以能过活,而这半个大洋可以用来贴补家用,如果买糙米,约有40到50斤不等,按一斤米烧两斤半饭来说,考虑到当时的人肚里没油水且重体力劳动能吃,可以让老婆和孩子吃不太饱的过活。(别奇怪,70年代女老师的口粮定量才27斤,男老师30斤,我老妈为此不平了半辈子,总是跟我们说,所以不会有错)当然了,米不是穷人家常吃的,如果是棒子面那就更便宜一些,再加上老婆给你家洗衣裳了,孩子放学后(如果上学的话)捡点菜子,破烂了,这一家人就能勉强吃饱了,不过当时的底层劳动都吃饱的并不多,你总要穿衣服不是?总要得个病什么的不是?中国的劳动者是很有忍性的,又胆小怕事,要是能吃饱,……
不可能,就算再穷,也不是光吃棒子面,况且40-50斤粮食只能维持2个人活着(油水少饭量大),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
你还别不信,棒子面是好东东,如果是共合面……再就对你说过,穷人家里是不吃闲饭的,别的家庭成员多少也有点进项,不然也不会出现女工因上班而把哺乳时的孩子放家里摔死,饿死的事件了……当时的水是免费的,除非你懒,要用送水车的水,柴?那个时代柴同要便宜,而且孩子们能拾一些,当时的工厂锅炉一开z闸就会有一群人扑过来扒煤渣,菜也可以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来洗洗净了吃,房费当然是个大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住,相对面积就很小了,花费不了多少……病了有土郎中,多半是人也治驴也治的那种,西药?你想也不要想。
我说码头工人是半块大洋的月资并不是胡说,而是聂耳和田汉在合作《码头工人》这着歌时,后来田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而有趣的是在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小说中女工陈二妹一个月工资是9个大洋,当然同样是12个小时或以上的劳动,这其中饭钱是4块,更有趣的是毛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中工作时一个月是6块钱,而他“除了一块五钱吃饭,剩下的全买了报纸……,”难道老毛没女工能吃?更重要的不图书管理员在当时是有一定文化人干的活,怎么会没女工高?同样在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中,一个国资委的一等职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国家资源部正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换成银元只有三块半,而这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和雇老妈子,他是怎么办到的?
可见银元的购卖力是多么疯狂,我说的疯不是有多高,而是变化有多大,抗战前,上海市社会局曾经对人力车夫的生存状况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北平和上海的家庭生活开支情况,整理后详见下表。可见:1、其食品支出,分别占到总支出的75%和65.88%,恩格尔系数均高于59%,也就是均处于绝对贫困状态。2、月总支出均在15元左右,跟本贴前面提到的“每日非收入五角以上不足以资生活”完全吻合。3、月燃料支出分别为1.26元和1.43元,占到总支出的8.65%和9%,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在城里,都去捡煤核,哪儿有那么多煤核可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关于毛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的月薪,这个帖子里就有了4元、5元、6元、8元等几种说法,最多的说法是8元。到底是多少呢?兴之所至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这是一个谜团,有很多说法,《团结报》1990年5月23日梁金印的《蒋梦麟谈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时薪水事》一文中的一段,对这些做了一个概括:“有关毛 泽 东在北大图书馆的月薪数目出现了几种说法。按蒋梦麟的记忆是17元;罗家伦说是18元;抗日战争爆发后蒋梦麟到昆明时,毛 泽 东从延安寄给他的简单自传中称19元。蒋梦麟的分析是:他自己记的17元是固定工资;罗家伦记的18元,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薪水习惯上都发双数,认为不会是17元单数;而毛 泽 东所说的19元,或许是后来加薪时加上去的数目。而现在一些记述毛 泽 东轶事的文章中,多称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资8块大洋,似乎不够准确。”可见,8元说是最低的,但也是最多的。这跟本贴中持8元说的人最多,倒是很相符。那么,毛是在什么情况下谋得的这个职务,这到底又是一份怎样的职务呢?《党史文苑》2007年08期,方勇、刘大禹《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几个问题考析》一文中,是这么说的:......湖南先后抵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达四五十人,是全国来京人数最多的省。毛 泽 东面临着如何解决生活费用的问题。据他回忆: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从前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怀中(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我找事。......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年谱》记载:“10月,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那么,毛泽东到北京后并任职北大图书馆与蔡元培有什么关系呢?据萧子升回忆说,由于生活困难,他们想到了蔡元培:他一贯的仁慈宽厚,我们写信请示他可否给同学安插一个打扫教室的工作。蔡校长知道了这件事,有个更好的主意,蔡先生致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先生的书函可为明证:“守常先生大鉴:毛 泽 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蔡元培即日。”李大钊顺从的给了毛清扫房间、整理图书的工作,一个极简易的差事......毛 泽 东在北大图书馆的收入很低,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三百元,毛 泽 东每月薪金却只有八元,是最低一级的工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毛 泽 东关于北大的一段回忆。毛 泽 东说:“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可见,这不过是一份为解决短时间内糊口问题的临时工作,工作内容不过是整理一下书架,打扫打扫房间,开放时间登记一下读者而已,“一个极简易的差事”,搁现在图书馆里最多也就是一工人岗位,甚至是临时工、勤工俭学者的位置(实际上当年毛就带有勤工俭学的意思),跟图书馆“管理员”是两个概念(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级技术职务或曰职称,相当于“技术员”、“会计员”,虽然是最低一级,但也要专业对口的中专毕业工作一年见习期满合格后才有资格担任),这跟8个大洋的月薪倒是很相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82769 工分:214527
/ 排名:402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伟人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五块大洋,好像过的也不是很艰难吧?&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8楼的发言:......
你还别不信,棒子面是好东东,如果是共合面……再就对你说过,穷人家里是不吃闲饭的,别的家庭成员多少也有点进项,不然也不会出现女工因上班而把哺乳时的孩子放家里摔死,饿死的事件了……当时的水是免费的,除非你懒,要用送水车的水,柴?那个时代柴同要便宜,而且孩子们能拾一些,当时的工厂锅炉一开z闸就会有一群人扑过来扒煤渣,菜也可以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来洗洗净了吃,房费当然是个大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住,相对面积就很小了,花费不了多少……病了有土郎中,多半是人也治驴也治的那种,西药?你想也不要想。
我说码头工人是半块大洋的月资并不是胡说,而是聂耳和田汉在合作《码头工人》这着歌时,后来田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而有趣的是在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小说中女工陈二妹一个月工资是9个大洋,当然同样是12个小时或以上的劳动,这其中饭钱是4块,更有趣的是毛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中工作时一个月是6块钱,而他“除了一块五钱吃饭,剩下的全买了报纸……,”难道老毛没女工能吃?更重要的不图书管理员在当时是有一定文化人干的活,怎么会没女工高?同样在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中,一个国资委的一等职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国家资源部正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换成银元只有三块半,而这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和雇老妈子,他是怎么办到的?
可见银元的购卖力是多么疯狂,我说的疯不是有多高,而是变化有多大,
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
从老舍的文章,到民初那些作家的文章都是城市贫民每月少于5-6元工资都很难过活,我这一辈子你没看过吧?福海的工资,你说说。另外,你也知道一个女人工资8元但至少需要4元伙食费,那码头工人的家人(至少2个人吧)怎么半圆就能过活一个月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3楼的发言:......
当然是每月,前面说的很清楚,码头上管两饭,还有大通铺睡,所以能过活,而这半个大洋可以用来贴补家用,如果买糙米,约有40到50斤不等,按一斤米烧两斤半饭来说,考虑到当时的人肚里没油水且重体力劳动能吃,可以让老婆和孩子吃不太饱的过活。(别奇怪,70年代女老师的口粮定量才27斤,男老师30斤,我老妈为此不平了半辈子,总是跟我们说,所以不会有错)当然了,米不是穷人家常吃的,如果是棒子面那就更便宜一些,再加上老婆给你家洗衣裳了,孩子放学后(如果上学的话)捡点菜子,破烂了,这一家人就能勉强吃饱了,不过当时的底层劳动都吃饱的并不多,你总要穿衣服不是?总要得个病什么的不是?中国的劳动者是很有忍性的,又胆小怕事,要是能吃饱,……
不可能,就算再穷,也不是光吃棒子面,况且40-50斤粮食只能维持2个人活着(油水少饭量大),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
你还别不信,棒子面是好东东,如果是共合面……再就对你说过,穷人家里是不吃闲饭的,别的家庭成员多少也有点进项,不然也不会出现女工因上班而把哺乳时的孩子放家里摔死,饿死的事件了……当时的水是免费的,除非你懒,要用送水车的水,柴?那个时代柴同要便宜,而且孩子们能拾一些,当时的工厂锅炉一开z闸就会有一群人扑过来扒煤渣,菜也可以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来洗洗净了吃,房费当然是个大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住,相对面积就很小了,花费不了多少……病了有土郎中,多半是人也治驴也治的那种,西药?你想也不要想。
我说码头工人是半块大洋的月资并不是胡说,而是聂耳和田汉在合作《码头工人》这着歌时,后来田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而有趣的是在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小说中女工陈二妹一个月工资是9个大洋,当然同样是12个小时或以上的劳动,这其中饭钱是4块,更有趣的是毛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中工作时一个月是6块钱,而他“除了一块五钱吃饭,剩下的全买了报纸……,”难道老毛没女工能吃?更重要的不图书管理员在当时是有一定文化人干的活,怎么会没女工高?同样在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中,一个国资委的一等职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国家资源部正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换成银元只有三块半,而这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和雇老妈子,他是怎么办到的?
可见银元的购卖力是多么疯狂,我说的疯不是有多高,而是变化有多大,你知道当时工资吗?老舍师范一毕业就60块钱(大洋),哪有3.5元的职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3楼的发言:......
当然是每月,前面说的很清楚,码头上管两饭,还有大通铺睡,所以能过活,而这半个大洋可以用来贴补家用,如果买糙米,约有40到50斤不等,按一斤米烧两斤半饭来说,考虑到当时的人肚里没油水且重体力劳动能吃,可以让老婆和孩子吃不太饱的过活。(别奇怪,70年代女老师的口粮定量才27斤,男老师30斤,我老妈为此不平了半辈子,总是跟我们说,所以不会有错)当然了,米不是穷人家常吃的,如果是棒子面那就更便宜一些,再加上老婆给你家洗衣裳了,孩子放学后(如果上学的话)捡点菜子,破烂了,这一家人就能勉强吃饱了,不过当时的底层劳动都吃饱的并不多,你总要穿衣服不是?总要得个病什么的不是?中国的劳动者是很有忍性的,又胆小怕事,要是能吃饱,……
不可能,就算再穷,也不是光吃棒子面,况且40-50斤粮食只能维持2个人活着(油水少饭量大),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
你还别不信,棒子面是好东东,如果是共合面……再就对你说过,穷人家里是不吃闲饭的,别的家庭成员多少也有点进项,不然也不会出现女工因上班而把哺乳时的孩子放家里摔死,饿死的事件了……当时的水是免费的,除非你懒,要用送水车的水,柴?那个时代柴同要便宜,而且孩子们能拾一些,当时的工厂锅炉一开z闸就会有一群人扑过来扒煤渣,菜也可以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来洗洗净了吃,房费当然是个大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住,相对面积就很小了,花费不了多少……病了有土郎中,多半是人也治驴也治的那种,西药?你想也不要想。
我说码头工人是半块大洋的月资并不是胡说,而是聂耳和田汉在合作《码头工人》这着歌时,后来田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而有趣的是在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小说中女工陈二妹一个月工资是9个大洋,当然同样是12个小时或以上的劳动,这其中饭钱是4块,更有趣的是毛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中工作时一个月是6块钱,而他“除了一块五钱吃饭,剩下的全买了报纸……,”难道老毛没女工能吃?更重要的不图书管理员在当时是有一定文化人干的活,怎么会没女工高?同样在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中,一个国资委的一等职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国家资源部正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换成银元只有三块半,而这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和雇老妈子,他是怎么办到的?
可见银元的购卖力是多么疯狂,我说的疯不是有多高,而是变化有多大,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从老舍的文章,到民初那些作家的文章都是城市贫民每月少于5-6元工资都很难过活,我这一辈子你没看过吧?福海的工资,你说说。另外,你也知道一个女人工资8元但至少需要4元伙食费,那码头工人的家人(至少2个人吧)怎么半圆就能过活一个月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27673 工分:66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3楼的发言:......
当然是每月,前面说的很清楚,码头上管两饭,还有大通铺睡,所以能过活,而这半个大洋可以用来贴补家用,如果买糙米,约有40到50斤不等,按一斤米烧两斤半饭来说,考虑到当时的人肚里没油水且重体力劳动能吃,可以让老婆和孩子吃不太饱的过活。(别奇怪,70年代女老师的口粮定量才27斤,男老师30斤,我老妈为此不平了半辈子,总是跟我们说,所以不会有错)当然了,米不是穷人家常吃的,如果是棒子面那就更便宜一些,再加上老婆给你家洗衣裳了,孩子放学后(如果上学的话)捡点菜子,破烂了,这一家人就能勉强吃饱了,不过当时的底层劳动都吃饱的并不多,你总要穿衣服不是?总要得个病什么的不是?中国的劳动者是很有忍性的,又胆小怕事,要是能吃饱,……
不可能,就算再穷,也不是光吃棒子面,况且40-50斤粮食只能维持2个人活着(油水少饭量大),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你还别不信,棒子面是好东东,如果是共合面……再就对你说过,穷人家里是不吃闲饭的,别的家庭成员多少也有点进项,不然也不会出现女工因上班而把哺乳时的孩子放家里摔死,饿死的事件了……当时的水是免费的,除非你懒,要用送水车的水,柴?那个时代柴同要便宜,而且孩子们能拾一些,当时的工厂锅炉一开z闸就会有一群人扑过来扒煤渣,菜也可以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回来洗洗净了吃,房费当然是个大项,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住,相对面积就很小了,花费不了多少……病了有土郎中,多半是人也治驴也治的那种,西药?你想也不要想。我说码头工人是半块大洋的月资并不是胡说,而是聂耳和田汉在合作《码头工人》这着歌时,后来田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而有趣的是在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小说中女工陈二妹一个月工资是9个大洋,当然同样是12个小时或以上的劳动,这其中饭钱是4块,更有趣的是毛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中工作时一个月是6块钱,而他“除了一块五钱吃饭,剩下的全买了报纸……,”难道老毛没女工能吃?更重要的不图书管理员在当时是有一定文化人干的活,怎么会没女工高?同样在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中,一个国资委的一等职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国家资源部正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换成银元只有三块半,而这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和雇老妈子,他是怎么办到的?可见银元的购卖力是多么疯狂,我说的疯不是有多高,而是变化有多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0660 工分:142
左箭头-小图标
还是搞不懂(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3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8楼的发言:......
感谢您提供的资料!
感觉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世纪十到三十年代银元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这个在以前也发现了一点端倪,比如说低层公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变迁,有时间这可以作为一个专门话题,很有意思。二是我想知道“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的具体资料来源,因为半个大洋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是不是每日半个大洋(五毛钱)之误?还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灾后以工代赈之类的)出现的?所以我想找原始资料看看。
应该是每天半个银元,如果是每月,那这个工人就别活了。当然农民是一年几块钱可以生活的,因为粮食蔬菜、猪鸡甚至布匹自己都自给自足,不用花钱,所有的开支估计就是盐了。
当然是每月,前面说的很清楚,码头上管两饭,还有大通铺睡,所以能过活,而这半个大洋可以用来贴补家用,如果买糙米,约有40到50斤不等,按一斤米烧两斤半饭来说,考虑到当时的人肚里没油水且重体力劳动能吃,可以让老婆和孩子吃不太饱的过活。(别奇怪,70年代女老师的口粮定量才27斤,男老师30斤,我老妈为此不平了半辈子,总是跟我们说,所以不会有错)当然了,米不是穷人家常吃的,如果是棒子面那就更便宜一些,再加上老婆给你家洗衣裳了,孩子放学后(如果上学的话)捡点菜子,破烂了,这一家人就能勉强吃饱了,不过当时的底层劳动都吃饱的并不多,你总要穿衣服不是?总要得个病什么的不是?中国的劳动者是很有忍性的,又胆小怕事,要是能吃饱,……不可能,就算再穷,也不是光吃棒子面,况且40-50斤粮食只能维持2个人活着(油水少饭量大),一家几口要吃点菜吧?有些油吧?盐吧?不喝水啊?柴或煤不要钱吗?不穿衣服?不出房租?更何况谁没个小病小灾,人情来往,半块银元够什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27673 工分:66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hotboy1000
在第11楼的发言:......
银元是硬通货,就按照因银价来计算好了。
面粉便宜是因为大规模农场化种植了,成本降低了。
而房价本来就是泡沫,没法计算的。
何况以前一家5口住一个棚屋的生活,我们没法想象。。
“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在很多论坛,也是个理不清的老话题。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换成当时的金价再算比较合适,因为工艺的不同,银子的生产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在唐代,一两银子约合钱,而到了清代只合800钱,唐钱的大小又远大于清钱,所以实际上银价是跌了10倍左右,而到了近代有了电解法和化工法制银后,银价就更低了,明显不能放一起算,而黄金并没有什么革命性变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8楼的发言:......
感谢您提供的资料!
感觉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世纪十到三十年代银元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这个在以前也发现了一点端倪,比如说低层公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变迁,有时间这可以作为一个专门话题,很有意思。二是我想知道“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的具体资料来源,因为半个大洋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是不是每日半个大洋(五毛钱)之误?还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灾后以工代赈之类的)出现的?所以我想找原始资料看看。
应该是每天半个银元,如果是每月,那这个工人就别活了。当然农民是一年几块钱可以生活的,因为粮食蔬菜、猪鸡甚至布匹自己都自给自足,不用花钱,所有的开支估计就是盐了。是啊,一天五毛,一个月十几块,基本和其他资料能符合起来。至于农村,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确实不需要多少钱的。实际上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民一年到头手里也没有几个钱。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就是买个盐打个酒啥的,也不用钱,撮上袋子地瓜干拎着就奔村里合作社了,当然盐罐子酒瓶子也得自带。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27673 工分:66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3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8楼的发言:......
感谢您提供的资料!
感觉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世纪十到三十年代银元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这个在以前也发现了一点端倪,比如说低层公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变迁,有时间这可以作为一个专门话题,很有意思。二是我想知道“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的具体资料来源,因为半个大洋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是不是每日半个大洋(五毛钱)之误?还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灾后以工代赈之类的)出现的?所以我想找原始资料看看。
应该是每天半个银元,如果是每月,那这个工人就别活了。当然农民是一年几块钱可以生活的,因为粮食蔬菜、猪鸡甚至布匹自己都自给自足,不用花钱,所有的开支估计就是盐了。当然是每月,前面说的很清楚,码头上管两饭,还有大通铺睡,所以能过活,而这半个大洋可以用来贴补家用,如果买糙米,约有40到50斤不等,按一斤米烧两斤半饭来说,考虑到当时的人肚里没油水且重体力劳动能吃,可以让老婆和孩子吃不太饱的过活。(别奇怪,70年代女老师的口粮定量才27斤,男老师30斤,我老妈为此不平了半辈子,总是跟我们说,所以不会有错)当然了,米不是穷人家常吃的,如果是棒子面那就更便宜一些,再加上老婆给你家洗衣裳了,孩子放学后(如果上学的话)捡点菜子,破烂了,这一家人就能勉强吃饱了,不过当时的底层劳动都吃饱的并不多,你总要穿衣服不是?总要得个病什么的不是?中国的劳动者是很有忍性的,又胆小怕事,要是能吃饱,……本文内容于
15:32:25 被小编a40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25楼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2楼的发言:再说说黄包车夫与一块钱的关系。
前面有朋友说,拉洋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还有人说一般拉黄包车的一个月干下来都赚不到2块钱。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骆驼祥子》开篇第二段是这么写的——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
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一块钱对车夫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
这里的一元只可能是法币,不可能是银元,因为就许广平先生回忆录中所说,鲁迅在女师教书的工资一个月才二十个大洋,而他要一大家子人来养,随手给车夫一块,他怎么生活?而且书中写的很清楚,他们家的包车夫一个月是半块大洋,包车就是在他上下班时来接的,并不影响车夫在他上班后下班前接别的活,这要经济些,因为鲁迅还买不起车。车夫也很高兴,因为鲁迅家给的多……
同时期,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而这是十二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和两顿吃不太饱的饭,至于第三顿饭,因为码头上不管,多数人是不吃的,就这样的工作还得同乡介绍,师傅作保,更要给把头送礼才能得到……不用送礼的工作也有,那就是到煤矿上去,每天下个大铜子,三顿霉米粥和半匹白布的死亡怃恤,而这半匹布通常也不会被家人领到,把头会在下葬前收回……当然这是在农民大量破产,劳动力过于富余才有的现象,那让我们再回到鲁迅的小说中,祥林嫂两年的工钱是鹰洋十二块,鹰钱只合袁大头7分,也就是每月0.35个大洋……
感谢您提供的资料!
感觉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世纪十到三十年代银元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这个在以前也发现了一点端倪,比如说低层公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变迁,有时间这可以作为一个专门话题,很有意思。二是我想知道“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的具体资料来源,因为半个大洋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是不是每日半个大洋(五毛钱)之误?还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灾后以工代赈之类的)出现的?所以我想找原始资料看看。应该是每天半个银元,如果是每月,那这个工人就别活了。当然农民是一年几块钱可以生活的,因为粮食蔬菜、猪鸡甚至布匹自己都自给自足,不用花钱,所有的开支估计就是盐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左箭头-小图标
关于码头工人的工资,找到一点1935年左右青岛港码头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标准,果然与“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相差甚远:职别
工资(元)毛子工
60木工副目
70资料来源:《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340454 工分:15460
左箭头-小图标
清代就有銀元--龍洋
單位是兩,重量大約7錢(就是0.7兩),等於白銀一兩(31.25克)
當時普通百姓3兩白銀可以開支1年民囯改兩為元,白銀一兩兌換1圓銀元.1945年, 美國是35美元1盎司(28.35克)黃金;民囯政府 35銀元1兩(31.25克)黃金,可見當時的銀元比美元還堅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新天
在第23楼的发言:我怎么记得 当年 太祖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 工资是一个月 4个大洋,鲁迅当教授的时候月薪是 100个大洋,
随手赏一个大洋恐怕太豪阔了鲁迅当专职教授的时间很短,查其履历,民国成立后1912年到1926年十四年多的时间都在北京担任教育部公务员(其间自1920年始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但那只是兼职)。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1927年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上海,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到1932年“大学院”津贴撤销以后,“卖文为生”,也就是作为自由职业者,版税、稿酬和编辑费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可见,鲁迅作为专职教授的时间只有半年。而且月薪也不止100元。具体到前面提到的年,鲁迅还没有在学校兼课,那段时间稿费啥的也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收入就是教育部公务员的那块工资收入。鲁迅在教育部的收入情况如下:月,每月津贴60银洋;8—9月,每月“半俸”125银洋;10月后定薪俸220银洋;1913年2月后薪俸240银洋,12月后仅有九成即216银洋;1914年8月薪俸增为280银洋;1916年3月后增为300银洋。1924年1月(民国十三年一月)重缮之《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每年加薪)360银洋。但是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2/3即平均月付200银洋左右。可以看出,年,鲁迅的教育部公务员月薪在280-300元,而且没有打折和拖欠,生活是相当宽松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25楼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2楼的发言:再说说黄包车夫与一块钱的关系。
前面有朋友说,拉洋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还有人说一般拉黄包车的一个月干下来都赚不到2块钱。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骆驼祥子》开篇第二段是这么写的——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
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一块钱对车夫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
这里的一元只可能是法币,不可能是银元,因为就许广平先生回忆录中所说,鲁迅在女师教书的工资一个月才二十个大洋,而他要一大家子人来养,随手给车夫一块,他怎么生活?而且书中写的很清楚,他们家的包车夫一个月是半块大洋,包车就是在他上下班时来接的,并不影响车夫在他上班后下班前接别的活,这要经济些,因为鲁迅还买不起车。车夫也很高兴,因为鲁迅家给的多……
同时期,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而这是十二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和两顿吃不太饱的饭,至于第三顿饭,因为码头上不管,多数人是不吃的,就这样的工作还得同乡介绍,师傅作保,更要给把头送礼才能得到……不用送礼的工作也有,那就是到煤矿上去,每天下个大铜子,三顿霉米粥和半匹白布的死亡怃恤,而这半匹布通常也不会被家人领到,把头会在下葬前收回……当然这是在农民大量破产,劳动力过于富余才有的现象,那让我们再回到鲁迅的小说中,祥林嫂两年的工钱是鹰洋十二块,鹰钱只合袁大头7分,也就是每月0.35个大洋……
感谢您提供的资料!感觉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上世纪十到三十年代银元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这个在以前也发现了一点端倪,比如说低层公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变迁,有时间这可以作为一个专门话题,很有意思。二是我想知道“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的具体资料来源,因为半个大洋实在无法维持生活,是不是每日半个大洋(五毛钱)之误?还是特殊情况下(比如灾后以工代赈之类的)出现的?所以我想找原始资料看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肚皮
在第25楼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2楼的发言:再说说黄包车夫与一块钱的关系。
前面有朋友说,拉洋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还有人说一般拉黄包车的一个月干下来都赚不到2块钱。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骆驼祥子》开篇第二段是这么写的——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
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一块钱对车夫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
这里的一元只可能是法币,不可能是银元,因为就许广平先生回忆录中所说,鲁迅在女师教书的工资一个月才二十个大洋,而他要一大家子人来养,随手给车夫一块,他怎么生活?而且书中写的很清楚,他们家的包车夫一个月是半块大洋,包车就是在他上下班时来接的,并不影响车夫在他上班后下班前接别的活,这要经济些,因为鲁迅还买不起车。车夫也很高兴,因为鲁迅家给的多……
同时期,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而这是十二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和两顿吃不太饱的饭,至于第三顿饭,因为码头上不管,多数人是不吃的,就这样的工作还得同乡介绍,师傅作保,更要给把头送礼才能得到……不用送礼的工作也有,那就是到煤矿上去,每天下个大铜子,三顿霉米粥和半匹白布的死亡怃恤,而这半匹布通常也不会被家人领到,把头会在下葬前收回……当然这是在农民大量破产,劳动力过于富余才有的现象,那让我们再回到鲁迅的小说中,祥林嫂两年的工钱是鹰洋十二块,鹰钱只合袁大头7分,也就是每月0.35个大洋……
这里的一元只可能是银元,不可能是法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法币。法币指的是1935年11月实行纸币政策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知不足000
在第2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浔阳江
在第2楼的发言:经常有文章说,一块等于现在的50元左右,确实有点不靠谱。《大染坊》里,陈六子让那个拉养车的挣一块钱,拉养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如以拉养车的与现在出租车司机相比(比着玩,其实没什么可比性),那一块钱怎么也得一两千了。
一块现大洋等于现在的多少钱,真不好一概而论。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很多东西实际“价值”下降了,用这些比一块银元可能就等于现在几十块人民币;另一方面很多资源是有限的,供求关系的影响,跟那些有关的,一块银元可能值好几百人民币了。
如面粉,那时候一斤不到四分钱,现在一斤不到两块钱,一块银元大约等于50人民币;当年猪肉一斤两毛,现在不到20,用这个比就相当于小一百人民币,买牛羊肉得值二百。房价就别提了,现在老市区一套住宅,够一家五口住的,那哪怕再旧,起价也得四位数,如果用这个衡量,那一块银元得相当于大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
写得很好承教了过奖过奖,您见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27673 工分:663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22楼的发言:再说说黄包车夫与一块钱的关系。
前面有朋友说,拉洋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还有人说一般拉黄包车的一个月干下来都赚不到2块钱。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骆驼祥子》开篇第二段是这么写的——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
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一块钱对车夫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这里的一元只可能是法币,不可能是银元,因为就许广平先生回忆录中所说,鲁迅在女师教书的工资一个月才二十个大洋,而他要一大家子人来养,随手给车夫一块,他怎么生活?而且书中写的很清楚,他们家的包车夫一个月是半块大洋,包车就是在他上下班时来接的,并不影响车夫在他上班后下班前接别的活,这要经济些,因为鲁迅还买不起车。车夫也很高兴,因为鲁迅家给的多……同时期,码头工人的工资也是每月半个大洋,而这是十二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和两顿吃不太饱的饭,至于第三顿饭,因为码头上不管,多数人是不吃的,就这样的工作还得同乡介绍,师傅作保,更要给把头送礼才能得到……不用送礼的工作也有,那就是到煤矿上去,每天下个大铜子,三顿霉米粥和半匹白布的死亡怃恤,而这半匹布通常也不会被家人领到,把头会在下葬前收回……当然这是在农民大量破产,劳动力过于富余才有的现象,那让我们再回到鲁迅的小说中,祥林嫂两年的工钱是鹰洋十二块,鹰钱只合袁大头7分,也就是每月0.35个大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02308 工分:267770
/ 排名:275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浔阳江
在第2楼的发言:经常有文章说,一块等于现在的50元左右,确实有点不靠谱。《大染坊》里,陈六子让那个拉养车的挣一块钱,拉养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如以拉养车的与现在出租车司机相比(比着玩,其实没什么可比性),那一块钱怎么也得一两千了。
一块现大洋等于现在的多少钱,真不好一概而论。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很多东西实际“价值”下降了,用这些比一块银元可能就等于现在几十块人民币;另一方面很多资源是有限的,供求关系的影响,跟那些有关的,一块银元可能值好几百人民币了。
如面粉,那时候一斤不到四分钱,现在一斤不到两块钱,一块银元大约等于50人民币;当年猪肉一斤两毛,现在不到20,用这个比就相当于小一百人民币,买牛羊肉得值二百。房价就别提了,现在老市区一套住宅,够一家五口住的,那哪怕再旧,起价也得四位数,如果用这个衡量,那一块银元得相当于大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写得很好承教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0125 工分:229848
/ 排名:3597
左箭头-小图标
我怎么记得 当年 太祖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 工资是一个月 4个大洋,鲁迅当教授的时候月薪是 100个大洋,随手赏一个大洋恐怕太豪阔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再说说黄包车夫与一块钱的关系。前面有朋友说,拉洋车的表示一个月从来没有挣过一块钱。还有人说一般拉黄包车的一个月干下来都赚不到2块钱。是不是这个样子呢?《骆驼祥子》开篇第二段是这么写的——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一块钱对车夫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绝不是大到很惊人的一个数。遇到好的“买卖”,一笔生意就能赚到,甚至更多。如果说《骆驼祥子》虽然有生活基础,但毕竟是一部小说,说服力有限,那再看看《济南大观》里是怎么说的:“车夫每日获资一元或五角、三角不等”。也就是说每天挣到一元钱,虽属于运气好的时候,不是天天如此,但也并不罕见。鲁迅先生的日记里,也有几处相关描述:日,“车夫衣敝,与一元。” 日,“下午自部归,券夹落车中,车夫以还,与之一元。” 这是更早时候的事儿了,看到车夫衣服褴褛,可以随手给出一元小费;拾金不昧,又是一元,可见打赏车夫一个大洋的事儿,虽不能说多么平常,也并不是非常罕见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貌似还有很多人,仍然觉得一块现大洋很值钱,那再来一点佐证:前面说过,银元虽然币值相对稳定,但也多少有一些贬值,比如说二十年代中后期,普通低级公职人员的工资,很难在三十年代中前期维持生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描写的就是二十年代末期的事儿,里面对祥子购置一套衣着的花销是这么写的:......打扮好了,一共才花了两块二毛钱。近似搪布的一身本色粗布裤褂一元,青布鞋八毛,线披儿织成的袜子一毛五,还有顶二毛五的草帽......一套夏天的粗布裤褂一元,跟我主贴说的单裤褂一块二很接近。鞋袜草帽这些被我忽略不计的次要衣物,加起来价格竟然比裤褂还要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18727 工分:229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涅槃果
在第1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你还别说,他真就是一男孩,不过人家也没想老做这个,过两年就换工作嘛!考个公务员什么的……不过老实说,我要是那个场景,对未来还真会绝望。
嗯,如果只当是个解决北京户口的途径,准备着另谋他就,这一步完全可以理解。
我也有同学当图书馆员——当然不是在北大,否则我也没机会接触到一些特藏书刊。他档案工资倒是不比我低,我走职务他走职称,可就是单纯的紧,基本就指望工资单上那点儿,几乎没有其他补助啊奖金啊甚至干点私活儿之类的收入,现在写点文章发点作品啥的,也净是些要倒贴钱的。好处就是清闲,没啥压力责任,是个养老或安排夫人的理想地方。如果待得时间长了,人很容易变得不知道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离开这个岗位完全不能适应。是这么个理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35849 工分:246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涅槃果
在第1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
你还别说,他真就是一男孩,不过人家也没想老做这个,过两年就换工作嘛!考个公务员什么的……不过老实说,我要是那个场景,对未来还真会绝望。嗯,如果只当是个解决北京户口的途径,准备着另谋他就,这一步完全可以理解。我也有同学当图书馆员——当然不是在北大,否则我也没机会接触到一些特藏书刊。他档案工资倒是不比我低,我走职务他走职称,可就是单纯的紧,基本就指望工资单上那点儿,几乎没有其他补助啊奖金啊甚至干点私活儿之类的收入,现在写点文章发点作品啥的,也净是些要倒贴钱的。好处就是清闲,没啥压力责任,是个养老或安排夫人的理想地方。如果待得时间长了,人很容易变得不知道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离开这个岗位完全不能适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18727 工分:229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1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涅槃果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马一戈
在第9楼的发言:......
现在五千块钱,在帝都恐居之不易。
嘿嘿,我一同学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工资三千!唯一的好处就是给解决北京户口。
那真够清苦的。不过看在北京户口的份儿上,也值得一忍。
女孩儿好说,找个殷实人家嫁了。男孩子恐怕惨了,这个收入买房安家想都不敢想。你还别说,他真就是一男孩,不过人家也没想老做这个,过两年就换工作嘛!考个公务员什么的……不过老实说,我要是那个场景,对未来还真会绝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47856 工分:4163
左箭头-小图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银元购买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