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临泉县城关镇城关镇浏鞍新村现在叫什么名字吗?

什么叫心理障碍
什么叫心理障碍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临泉二中的{迈克尔。杰克逊}叫什么名字?我好崇拜他。帅。酷。。。_临泉二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346贴子:
临泉二中的{迈克尔。杰克逊}叫什么名字?我好崇拜他。帅。酷。。。收藏
网站建设,快速实现全网营销,费用超低
但我不会说的,嘿嘿黑
有么?哪儿班的?
他叫王疼飞,以前学生会会长帅里迷死人
咱OUT了。临泉2中还有学生会啊??不错嘛~~~
是的么???????????????
是秦洪飞,谢谢】
网站建设10年沉淀,搭建专属品牌网站
楼上的,二中当然有学生会啊~~!
额 请问楼主是南二中的么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随便逛逛: |《临泉历史?》总有你不知道的东西!_临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5,356贴子:
《临泉历史?》总有你不知道的东西!收藏
临泉,古称沈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聃季载于沈地,建立了沈子国。公元前50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楚国又灭蔡国,此处即属于楚,为楚国平舆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6郡,310余县,我县当时被设为平舆县。  西汉时我县仍为平舆县,并在今同城镇设同阳县东汉时仍为平舆县,同阳县改为同阳候国,封阴庆为同阳候。属汝南郡。  两晋时期平舆、同阳两县仍并存。属汝南郡。  南北朝时,此处为南北战争要冲,平舆、同阳两县先后废止。  隋朝时实行州、县制。公元583年开始设沈丘县,复设同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  唐朝时,公元618年在县境东南增设高塘县,6年后又废,公元627年,沈丘、同阳两县废。公元706年,重设沈丘县。属颍州。  宋朝时,沈丘县属顺昌府。  元朝时,沈丘县属颍州行省。姜寨、同城、瓦店属河南行省。元朝末年,沈丘城中百姓北逃,城空而废。  明朝初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颍州。西部姜寨、瓦店,同城属汝宁府。公元1497年,在距今临泉县城西北30里的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复设沈丘县。  清朝建立不久,沈丘镇属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公元1667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沈丘镇属安徽阜阳县。  1935年正式成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驻地在沈丘集。1947年10月临泉解放,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先后在临泉境内设临泉市、临泉县、泉阳县和泉南县。  1949年2月又同归为临泉县。
网站建设10年沉淀,搭建专属品牌网站
1947.9月,中共临泉县委在沈丘县槐店镇成立,10月解放军向南解放临泉,在现在县城建立民主政权.
1947.10在黄岭建泉南县政府,后移驻姜寨后王楼.
1947.11月全县解放,临泉县政府移到宋集.
1947.12月泉阳县建立在胡集区洪庄[今界首泉阳镇].
1948.7月临泉城关区改建为临泉市.
1949.3月泉南,泉阳,临泉3县和临泉市合并为临泉县,县政府驻今县城.
1、吕寨的由来
吕寨为吕寨镇政府所在地。地处临泉东南边陲,距临泉县城55公里,与阜南县及本县土陂乡、滑集镇相接壤。省道S328线穿境而过,距京九铁路编组站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世界著名画家吕霞光就出生在这里。1948年豫皖苏四分区四专署机关扎住于此。那么,作为一个名镇,吕寨这个地名又是由何而来的呢?
相传,在明朝时,这儿仅仅是个小村庄,由于是陶姓族民在此居住,名叫陶小庄。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东倒流港的姓吕的人,在这里买了200亩地,迁来居住,然后招工筑起围寨,并取名“平心寨”,即心平之意。到了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名将刘铭传在剿除捻军时,曾在此寨驻军。后来吕姓越来越兴旺发达,其中吕寅宾、吕汇亭父子俩曾出任过团总、镇总,取得了乡绅名位,声誉日隆,就把村庄的名字改为“吕大寨”还有人称“吕大围孜”,然后又兴建集市,从从而成为当地进行物质交流的地方。抗日战争期间,驻鲁干部训练班驻扎于此,为了保护军事机密,对外称呼为“双口(吕)镇”。解放后,改为“吕寨”至今。
滑集的由来
滑集为滑集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距临泉县城东南45公里处,东邻土陂乡,东南连吕寨镇,西南靠谢集乡,西北与宋集镇接壤,北与老集镇相毗邻,距京九铁路阜南站仅2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现在滑集的滑姓已非常少,那么滑集又是由何而来的呢?
据传说,明朝时,这里还是一个小村落,居民多为滑姓。有一年,有一个亲王的儿子不知什么原因流落至此,并结识了一位滑姓少年,俩人非常投缘,似有相见恨晚的味道,这一滑姓人家对王子非常恩厚,以至于王子在此流连忘返。但是,亲王思子殷切,于是就奏明皇上,下诏地方官吏查访。滑家闻讯后,就派人把王子送回去,亲王非常感激这一滑姓人家,于是又奏请皇上封滑某为“都堂官衔”,并颁发“都堂府”匾额,令其悬挂于大门上方。于是滑都堂之名,声闻遐迩,并在此兴集成为闹市,集市的名字也就以“滑都堂”的“滑”来命名,取名“滑集”。
瓦店由来瓦店系隋末瓦岗寨英雄在此开店作为耳目,取山寨首字名叫瓦店. 又一说瓦店四街八庙.庙多建 庙所需砖瓦也多,当年傍涎河建砖瓦窑许多座,四乡建房需砖瓦者也多到此购买.日子一长,此地经营砖瓦远近闻名,因产销砖瓦多,故日久成集
宋集的由来
我听我长辈的说过 ,宋集以前叫刘庵集,好像是一个姓刘跟姓庵的俩土匪称霸,所叫的 后来又个姓宋的新土匪把前面两个打跑了 然后把名字改成宋集了 ps;野史 请轻喷!
话说我就找到了这几个 其他的不太清楚 可以随意补充
等会要不要介绍下各个乡镇?
 临泉县城关镇地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阜阳市60公里,辖区面积57.39平方公里。全镇辖23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2027人,是一个以工商业为主导经济的副县级建制镇。     城关镇历史悠久,古文化灿烂。沈子国遗址、千年银杏树、老丘墓、东、西护城河和建设中的姜子牙文化城、城西生态公园,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相得益彰的独特景观。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     城关镇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S102、204和界临淮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水上运输经泉河港、入淮河、达长江,可达全国许多码头。该镇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宽带网已覆盖全镇。同时镇党委政府制订各项优惠政策,主动降低招商引资门槛,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使城关镇成为海内外客商置产兴业的一方热土。     城关镇商贸流通活跃,市场辐射力强劲。全镇商业网点布局合理,专业市场功能齐全,成为皖西北较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不仅对全县形成强劲辐射,还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商,年商贸营业额达20多亿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富镇”战略,形成了菜蔬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禽类养殖三大产业主体,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形成了肉食冷冻、面粉加工、再生造纸、建筑材料、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实施“商业活镇”战略,商贸流通、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为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二万多个;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形成了全县一流的科教文卫资源和人才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耕地和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自1998年以来,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年排名阜阳市前列,成为临泉唯一通过市小康达标验收的乡镇。1999年镇党委被阜阳市命名为“六个好乡镇党委”。2006年城关镇在全县乡镇综合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城关人正朝着“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树立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镇党委、政府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到城关镇置产兴业、共创辉煌!
网站建设10年沉淀,搭建专属品牌网站
2杨桥镇  杨桥镇位于临泉县东部,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49100亩,辖28个行政村,132个自然村,总人口60500人。杨桥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享有副县级建设制的千年古镇。102、328省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是沟通临泉、阜阳,连接阜南、界首的枢纽,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镇,全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和黄淮海开发区。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财政收入4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6元。    全镇建设优质小麦20000亩,生姜基地5000亩,贡柿、三水梨果木林3500亩,波尔山羊存栏18000只,以镇油厂、宝鼎公司、富达机械有限公司、金泽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打造出“由基”、“盛和”、“富达”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市和韩国、新加坡、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赚取外汇数百万美元。
3同城镇同城镇位于安徽省临泉县西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耕地4.38万亩。S102省道横穿同城向西与106国道相连,使同城成为皖北、豫南的交通要塞之一。    同城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位于镇区西部的临泉县二喜黄牛养殖有限公司占地区10000多平方米,有标准牛舍12栋,设计规模1000头,是阜阳市规模最大的肉牛育肥民营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同城镇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全镇的规模养殖大户10户,牛、猪、羊养殖重点村6个,养殖业及远近闻名的同鱼、同蒜已成为同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繁荣的支柱,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4谭棚镇谭棚镇是临泉的“东大门”,位于两县一市一区结合处,西距临泉县城25公里,东离阜阳市30公里,东以九龙沟为界,与颖州区九龙镇毗邻,南连高塘乡,西接杨桥镇,北靠泉河与界首市代桥镇相望。S102线横穿其境,交通便利。谭棚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春由谭棚、王寨、陈营三乡组建为谭棚镇。全镇辖2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自然村,36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谭棚村王寨路。全镇总面积6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9万亩,辖区人口6.3万人,14946户,其中非农1188人。     谭棚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自建镇后始终位于全县前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镇党委政府立足各村优势,因势利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一是以季庄、张营、云庄等村为重点,推广优质小麦郑麦9023、内乡188,建立设施完善、综合配套的核心高产攻关田3万亩;二是以季庄草庙、郭大宁小庄为龙头的3800亩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季庄的延秋蔬菜成为我镇蔬菜生产的主产品;三是以白行、韩营、刘瑶为特色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2004年同阜阳同创公司联合在本镇开发双孢菇食用菌生产,全镇种双孢菇户数有32户,其中生产大户达10多个,面积达200亩以上,亩产效益是传统粮食农作物的10倍。2005年,引进阜阳市威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1800万元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建高架棚600个,占地1000亩。这一“战略”投资不仅做大做强了特色农业,而且将加快我镇循环经济的发展。     林业生产是谭棚的一大亮点,建镇以来,本着“道路林荫化、沟塘林绿化、村庄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的总体布局,强化林业生产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建设。近几年来,我镇年均植树10万多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跃居全县首位,从而打造了省级生态示范镇的知名品牌。.
5老集镇老集镇位于临泉东南部,土老路、宋老路、滑老路交汇于此,S328线穿境而过。这里有省级一级敬老院,有世行贷款建设的水厂,有线电视覆盖全镇。清嘉庆年间,在老集设颍州二府,这里有“驿口桥”、“甜水井”、“银杏树”、“美人桩”等文化古迹。老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优越的交通环境,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我国经济新一轮腾飞的时期,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的今天,老集镇党委、政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六万人民致富奔小康勤思考,多谋划,努力打造平安老集,使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
6滑集镇滑集镇位于临泉县东南45公里处,东邻土坡乡,东南连吕寨镇,西南靠谢集乡,西北与宋集镇接壤,北与老集镇相毗邻,距大京九阜南站仅26公里。民国属阜阳西南镇,后改为阜阳第七区滑集大联保。1935年阜阳设置临泉县后,改为第三区滑集镇。1947年10月设滑集区,1958年以后改为大公社,1979年重新设置区,1992年2月由滑集、小朱集、崔寨三乡组建为滑集镇,1999年5月到10月被阜阳市委、市政府及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中心建制镇、县辖镇,镇政府驻地滑集。     全镇面积为70.8平方公里,耕地63506亩。辖32个村委会,220个自然村,2004年底人口达到7.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0多人,均为汉族。目前该镇集镇人口已达1.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     滑集镇是个古老的集镇,前几年,集镇建设虽然不断加强,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为把集镇建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研究制定了加快集镇建设的全面规划。1996年4月该镇又特邀阜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设计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修建详细规划绘制了高质量的规划建设图纸。建设办严格按图纸规划设计建筑,并实施了“一书两证”发放制度,发放率达95%。近10年来,共拆迁房屋415间,楼房3幢18间,新开辟和修建10条总长8879米的街道,占地14万平方米,镇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可容纳3万常住人口的新集镇,开辟了游园及公共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并把4条主街道全部铺上了柏油。     为了使新街道建设符合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的需要,镇党委、政府先后发布了1、2、3号通告,要求新街两旁商业铺面一律建成两层以上商业楼房,现在已初具规模。到目前已新建楼房216幢,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同时,加强了环境治理,修筑了3公里长的下水道,增修了4处过路桥涵。日产2000吨的自来水厂第三期工程已全部竣工,供水普及率已达46%。继续完善了供电照明设施,集镇东部建有35KVA变电所一座,新装自动路灯120盏,开通了5000门程控电话及光缆通讯工程,建设移动联通通讯信号台各一座。同时建有电视差转台一座,调频广播台一个,构成了功能齐全的广播电视网络。.
7吕寨吕寨地处临泉东南边陲,距县城55公里,与阜南县会龙乡、王堰镇及本县土陂乡、滑集镇相接壤。省道S328线和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距京九铁路编组站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5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拥有5.4万人,5.1万亩耕地,现有青壮年劳动力27462人。    经济发展情况     2004年吕寨镇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工作目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苦干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共完成0.98亿元,比上年增长0.54%,其中农业总产值0.58亿元,比上年增长8%,工业总产值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财政收入254.7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738元,较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     农 业:党的-召开后,吕寨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工作全局,着力强化“三农”工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立足区域技术优势,实行区域化种、养、加,大力发展名特优和无公害农产品,现已发展“吕大寨”牌延秋辣椒2万亩,建立了一个占地200亩的辣椒良种繁育基地,使辣椒种植业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全镇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高粱为主,兼有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以蔬菜、水果、薄荷种植为主,目前全镇粮经比达4:6。     畜牧业:多年来吕寨镇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业。目前全镇已拥有存栏3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达100多户,拥有大型养鸡场一个,年饲养蛋鸡10000只以上。全镇黄牛存栏达0.3万头,生猪存栏13260头、山羊存栏7000只、家禽存栏15万只,全镇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分别为“皖北良种兔养殖场”、“任庄养鸡场”、“陈小寨养猪场” 、“洪庄养猪场”等。.
8单桥镇临泉县辖乡。1948年建单桥乡,1958年设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9.5公里。面积55.2平方公里,人口5.1万。有公路南通刑塘接临(泉)颍(上)公路。临艾河、单桥河、孟河流经乡境。辖单桥、刘瓦房、大赵庄、西房庄、大李营、北杨庄、王湖、韦柿园、郭湖、周庄、老寨、大秦庄、梁堂、满庄、孟庄、大雷、东杨营、张桥、任楼、后张大-庄、大王庄、邴庄、姜楼、邓田2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养牛、猪、羊、鸡、鸭、鹅。乡办企业有吊窑、姜片厂、鱼苗场等。特产粉丝、粉面。.
9长官镇长官镇位于皖西北临泉县中部,北距S102省道10公里,崐界临淮跨省公路穿境而过,临艾河、涎河纵横交汇境内,崐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闻名遐迩。辖区面积74.2平方公里。崐辖3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7.4万人,7.4万亩耕地,是崐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镇。     长官镇原名长官店。有史-载在元朝时期,长官店崐是一个来往行人歇脚的小店,到明洪武年间,姓夏的店主崐人的儿子做了官,他为清廉,体恤民情,深受人们的爱戴。崐当时,人们对官吏的泛称叫长官,这个小店子也就叫做长崐官店了。历史变革,长官店先后建乡、建区,解放后建立崐长官人民公社,1979年撤社建区,1992年3月辙区并镇名为崐长官镇。     长官镇的古建筑有清真寺、育才阁和山陕会馆是重点崐保护文物。     清真寺。清真寺在长官镇复兴街路西,座西朝东,占崐地1333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分前后两院,设有北崐讲堂、南讲堂。院内有古松2棵,与古寺同岁。古清真寺崐是长官回民礼拜沐浴的地方,每逢周末,居住在长官镇的崐回民都到此进行礼拜。     育才阁。育才阁座落在长官集镇中心,东西大街北,崐涎河南岸,是砖瓦结构的三层楼,庄严雄伟,育才阁是革崐命烈士张蕴华生前为培育人才,于1928年建造,1981年临崐泉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育才阁是长官镇人才培育的摇篮,崐现在是长官镇第一小学。     长官镇是一个回汉两族聚居的乡镇。全镇共有回民崐4000多人。主要集居在镇南、镇西、镇东、五里、下埠口崐和大李六个村。长期以来,回汉两族人民共同生活、和睦崐相处、相互通婚,进一步增强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为崐建设美好的长官镇作出较大的贡献。     元、明以来,先后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崐等宗教活动,佛教、道教现已不存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崐活动正常。     长官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润育了许多革命英雄和崐历史人物。     张蕴华。张蕴华(),原名张育英,字蕴华,崐长官镇人。1921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接受了新文化、崐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0,先后参加组织-、工崐潮活动,1925年受党组织的指派回乡开辟工作,以教书为崐掩护,宣传党的主张、号召工农群众联合起来进行斗争,崐提出了“反压迫、反剥削、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他不崐畏-,主持公道,由于叛徒的出卖张.
10宋集镇宋集镇地处临泉县南部中心大镇,北距县城30公里,南与河南省淮滨县城相隔30公里,东与本县老集镇接壤,西与本县陈集镇相邻,县镇公路、镇村公路、村村路,四通八达,商贸流通较畅,农贸市场繁荣,产、供、销活跃,为本镇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该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勤劳勇敢的宋集人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耘着,辛勤的劳动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订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涣发了宋集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宋集的土地上发展经济,已经走上富裕的道路,现在宋集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近七万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    宋集是个历史悠久,历经几个朝代建政的大镇,明代归颍州府管辖,清代属阜阳县,民国24年划归临泉县,民国36年建区。    宋集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0年0豫皖特委设在这里。1946年,刘子刚为首的革新派发起告全省各界同胞书,铅印声讨县长杨佩南的七大罪状,散发全省。1947年,刘、邓大军进驻宋集等地,带来光明。相继在本区设立了豫皖苏四分区和0临泉县委、县民主政府,在解放阜阳和支援淮海战役中,全区军民挺身而出,抬担架、送军粮、做草鞋,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地理位置    宋集兴于清朝康熙年间,原名安流集,清朝末年改为宋集设镇,民国36年(1947年)解放。    全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6米,西北销高,东南略低,河流有谷、苇、润、临艾、宋老分条流河,流经总长60公里,土壤分砂姜黄土、黑土两个土原,黄土、青黄土、黄黑土、黑土四个土种。    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一靠种植业,二靠家庭养殖业    由于人多地少,仅靠农业收入缓慢,农民的收入70%的来源于多种经营,本镇种植药材面积较大,大青根、穿心莲、白术、白芍、生地等,生姜种植面积较大,多栽狮子头姜,亩产达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栽姜截止到现在全镇农户的经济收入占40%以上。    渔业,宋集有河道5条,年育渔苗700万尾,主要育白鲢、草鱼、鲤鱼等,旧村庄、旧沟利用水面2796亩,新挖大塘水面190亩,宋集百亩大塘闻名全省。.
11张新镇张新镇位于临泉南部,临艾河、谷河贯穿全境,临艾路、张滑路、张陈路等县乡公路在此交汇。全镇辖23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人口53457人,耕地51678亩,总面积51.4平方公里。全镇共有党支部41个,党员1163名。    张新镇是前张集区所在地,是全县四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近年来,镇党政一班人在镇-臧明东、镇长田九跃的带领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走“强化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之路。重点抓住“黄牛改良”“规模养殖”“高效农业”“白色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筑巢引凤,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力度和成效逐年加大。2004年,我镇工农业生产值可达1.3亿元,全镇4.2万亩小麦,亩产达350公斤,总产达1478万公斤,其中优质小麦8400亩,单产400公斤以上,逐步形成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依托本地红芋资源而扩展的“三粉加工”正逐步形成产业,形成规模,每年全镇“三粉”产量在480万公斤以上,栗晶南瓜种植面积达1200亩,蔬菜大棚达1400亩,红芋全部实现了脱毒化。畜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镇牛存栏9588头,生猪存栏14216头,羊存栏15120只,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家禽存栏61449只。2004年我镇农业税库153万元,全部完成上级任务,地税入库也较往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工业生产形势喜人,新镇工业企业产值在200万元以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全镇23个村中有21个村修通了柏油路、砂礓路,全镇机井达到360多眼,小口井4000多眼,农业机械达到1800台套,全镇耕地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12艾亭镇地处皖豫边横垮两省三县的艾亭镇,地理位置有三分之五的村庄被洪河环绕,本地属临泉县南部的一个大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在汉朝时期,就是一个建起的古州--瑶州,由于地形岗、湾、坡三种土质类型,自然灾害频繁,又加上当时兵荒马乱,将瑶州迁往颍州(今阜阳)。 扒瑶州建颍州,手拉手,递砖头,就是当时迁州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艾亭一直是党委、政府的所在地,农民安居乐业,人民当家作主,艾亭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艾亭集形成了全镇,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的中心,两条长3公里的东西两条主班干街直通临艾公路和韦艾公路,南北四条主班干街道已形成了交易,贸易四通八达,商品贸易畅通的主要渠道,全镇已形成了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台的建立,使全镇上下左右覆盖,已到了电视网,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乡镇企业,个体工业,已经兴起,为全镇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和后劲。全镇农村,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第一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第一次飞跃发展,扒土房建瓦房,丢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后, 第二次农村经济发展又有一个新飞跃,扒瓦房建平房,盖楼房已蜂起当今,艾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艾亭的瑶州之说,根据近几年当地出土文物而论,是一个古城遗址,现在从遗址上看, 艾亭在很古之前,庙宇林立,“观爷庙”,“奶奶庙”,“火神庙”被台子寺环绕,艾亭的台子寺闻名皖豫两省数十个县市,而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开发利用,形成了台子开发区,新开挖的环绕大沟,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供游人和商人游玩观光之用,两座(广播电视大楼和医院大楼)大楼建在台子寺上顶,增添了风景如画的景色。    艾亭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早于1937年,即有共产活动,桃花店支部,是我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党领导的桃花农民起义,匀粮斗争,赫赫有名。    艾亭属于黄淮冲积土壤,具体分沙土,半沙土,古城土地和黄粘土四种,黄粘土在全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该土粘性大,保肥能力强,渗透性大,适应各种旱季作物生长,不易栽种水稻,艾亭半夏和山约闻名两省数十个县市。    个体企业蜂起云涌的发展,增强了艾亭经济发展的后劲。.
13陈集镇 陈集镇位于临泉县城南40公里处。东邻张新镇,南连艾亭镇,西接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北靠宋集镇。张(集)——新(蔡县)公里、韦艾公路穿镇而过,在陈集镇形成“十”字交通网,东距临艾公路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境内谷河、钟洼大沟、黑土沟、马楼大沟依次横穿28个行政村,10公里的丰产河贯通南北,水利资源十分丰富。    全镇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222个自然村,376个村民组,12633户,人口61816人,耕地65519亩。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陈集镇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团结依靠全镇人民,以不甘人后的志气,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取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建设文明的辉煌成就。    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业总产值达3926万,民营经济达3134万元,劳务输出收入达1560万元,财政收入达30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0元。全镇信用存款余额2020万元,贷款规模23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农 业:完善了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积极抓好“三农”工作,大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区域种植,节水灌溉,租赁经营,发展名特优产品,现有1000亩科技示范园4个,1000亩种子基地6个,良种覆盖率达80%,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全镇粮经作物比调整到6:4,狠抓了罗汉寺、楼院等行政村反季节瓜菜和脱毒红芋生产典型,大力推广一年多熟制栽培模式。据统计,全镇大棚蔬菜、生姜、药材等经济田已发展到5000亩,脱毒红芋7500亩,麦套棉5000亩。农业生产种植已初步形成规模和产业带。    畜牧业:大力发展以庭院为基础的规模养殖,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之路,把畜牧养殖业培植成全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镇有黄牛养殖专业村3个,大型养猪场10个,家禽饲养场12个。目前,大牲畜存栏11380头,生猪存栏12767头,山羊存栏10138只,家禽近10万只,我镇“新宇综合养殖场”、闫柏庄黄牛养殖示范村。闫楼养猪场等在全县享有很高声誉。.
14韦寨镇韦寨镇位于临泉县城南10公里处。东邻单桥、长官镇,南接迎仙、瓦店镇,北靠田桥乡、黄岭镇。S204省道、韦艾公路、韦庙公路、韦单公路纵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涎河、苇河、孟河依次贯穿31个行政村,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镇面积七十多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486个村民组,16473户,人口78465人,耕地64365亩。    小城镇建设。    韦寨镇是1992年撤区后成立的镇。韦寨集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街道已基本形成格局,特别是近两年,修建了两纵两横2000米的油路街道,使韦寨集面貌焕然一新。随着自来水厂的投入使用,有线电视的开通,S204   线绿化带的建成和下水道的竣工,韦寨集将成为一个各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集镇。    文化教育、卫生。    韦寨镇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很快。建镇后即成立了镇教育办公室,专抓教育工作。2004年进一步实施改革,撤教办室成立“中心学校”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由于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加大了教育投入,6提高了教师待遇,改善了教学设施,通过危房改造,现全镇中不上学大都是平房或教学楼。到2004   年,全镇有中学三所,小及幼儿园32所,在校学生13120人,韦寨镇中心卫生院设施齐全,卫生防疫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县、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42亿元,其中一产9293万元,二产3100万元,三产3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0元。民营经济达3189万元,劳务输出收入5839万元,财政收入达290多万元。全镇信用款余额10400万元,贷款规模72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农业    完善了农村税费改革,逐步调整了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土地租赁经营和规模种植,重点强化韦大村千亩反季节蔬菜基地,于阁、高桥、史寨、小麦-西瓜-棉花套种基地建设。积极促进专业种植协会发展,走公司加农户发展之路。技术上,全面推广良种化,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以食品。.
15迎仙镇临泉县辖镇。1949年设迎仙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迎山、常湾、杨园3乡合建迎仙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9公里,南邻河南省新蔡县。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6.2万。临(泉)新(蔡)公路过境。辖迎南、迎北、韦小庙、西周庄、程滩、郑庄、钟庄、秦寨、秦桥、韦老庄、安小庄、南张营、郑楼、安腰庄、前常湾、后常湾、东李营、郑寨、东秦庄、邱庄、常安庄、蒋庄、杨园、郭庄、南赵庄、李竹园、刘集、后殷庄、高殷29个村委会。农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芝麻、棉花,养牛、羊、猪、鸡、鸭、鹅、兔。土特产有粉丝、粉面、小磨麻油。乡镇企业以农机修理、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油料加工为主。.
16庙岔镇 临泉县辖镇。1958年建庙岔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庙岔、小李庄、后袁庄3乡合建庙岔镇。位于县境西南边陲,距县府33公里。西、南两边与河南省平舆、新蔡等4个县接壤。面积58.4平方公里,人口5.4万。周(口)潢(川)公路纵穿西部,临(泉)庙(岔)公路横贯其中。延河横流经境内。辖庙岔、西炉、东炉、傅庄、小李庄、高楼、后韩庄、祁庄、西刘庄、后张庄、庞庄、武场营、大张庄、范楼、老店、韩寨、一里王店、王吕店、后范庄、马湾、后袁庄、王盐店、葛庄、袁寨、路庄25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等。乡镇企业有皮革、冷冻、羽绒等厂。.
17瓦店镇 临泉县辖镇。1948年设瓦店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瓦店、李盘庄、黄大-庄3个乡合建。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4公里。面积58.2平方公里,人口5.6万。临(泉)姜(寨)公路过境,延河、谷河横贯境内。辖瓦店、房庄、侯寨、朱楼、张老庄、韦李庄、肖坡、李海子吴庄、大秦、前蒋庄、黄大-庄、刘尧、余庄、韦小寨、李盘庄、大林、侯庄、小田庄、尚庄、田桥口、南王庙、郑卞庄、牛坡24个村委会。农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芝麻、瓜果、蔬菜等,养猪、牛、羊、鸡、鸭、鹅。乡镇企业有皮革加工、肉类加工、胶合板生产、砖瓦业等。土特产有粉丝、粉面。.
18姜寨镇姜寨旧名“强寨”,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讨贼至此,遇到顽强抵抗,故名“强寨”。据考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其先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为古侯国,姜寨为古吕属地,吕侯之后,姜子牙生与此,故名姜寨。《汝宁府志》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颖州”。姜寨集北有古冢一处,相传为姜子牙先祖墓,曾出土铜镜、铜剑,见风即碎,姜寨南头涎河北岸有高台,相传是姜子牙的钓鱼台。姜寨集筑围建寨时,因是姜尚故里,故取名姜寨。姜寨境内有古树三颗,其中姜寨集上两颗古槐树,树龄均在500年以上。1976年3月在姜寨中学出土明代女尸一具,尸体保存完好曾在各大城市展出,现与随葬品同藏县博物馆。   姜寨1948年建区,解放后随机构变换更迭现后改称镇、公社、乡。1992年撤区并乡,由原来隶属于姜寨区的姜寨乡、杨寨乡、高城乡合并组建成姜寨镇,镇政府驻姜寨集。姜寨镇是本县西部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以芝麻、小麦交易为盛,农历单日逢集,居民约7000人。    姜寨地属黄淮平原,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宜于农耕。农业主粮为小麦;经济作物有芝麻、大豆、红芋、蔬菜、药材等;养殖业有猪、牛、马、兔及家禽等;特产有羊肉,其肉鲜美,无膻味;乡镇企业有粮油加工、复合肥、无仿粘毯、肉类加工、山羊皮革等。    姜寨历史悠久,商贾云集。姜寨镇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姜寨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到2010年逐步形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凝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化标准集镇。.
19黄岭镇黄岭镇位于临泉县西15公里处,流鞍河蜿蜒东西,穿境而过。现有土地5.9万亩,人口6.8万多人,下辖28个行政村。    黄岭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红军韦学彬、刘文章、胡月荣;有书法家庄传林,淮北市副市长庄东飙,曾任中央警卫团团长杨春山,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政委刘克仁将军,现为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青年干部陈成云等。    黄岭镇人民勤劳勇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步一层楼地向前迈。1997年,该镇在县黄淮办公室的指导下,对全镇科学规划,对镇南部的前洼、后洼、何洼、八里坡等11个村委会7100亩低洼地分期治理。目前已建小桥238座,埋地下管道85公里,打新井300眼,输变电线路配套3.5公里,机耕路10公里,开挖疏浚中小沟、地头沟97公里,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植树4.5万株。经过治理,新增灌溉能力3万亩,改良土壤1万亩,建良种基地5000亩,建高产攻关田5000亩,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为了提高土地含金量,该镇采取典型引路,动员和支持村干部和农民党员率先进行结构调整。并首先在高产攻关田,示东田上作好文章,采用“小麦——西瓜——大葱”,“小麦——棉花套种短期瓜、菜”和“小麦——短期蔬菜——延秋辣椒“的种植模式,实现了每亩地产值3500元的目标,带动了种植结构调整工作。    流鞍河河段在该镇境内长13.5公里。该河河滩土壤肥沃,水质优良,有利于发展果园和渔业。1998年初,镇党政一班人在深入实地调研、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开发得用流鞍河、发展立体高效农业”的共识。决定按照水底养鱼、水面养鸭、滩地植树的模式进行开发。同年三月,该镇栽植优质日本三水梨35万株,投放鱼苗15万尾。眼下,河里鱼儿欢跃,水面鸭儿嬉斗,滩地梨树行行成为道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引来游客。    黄岭镇人民将不断加快奔小康的步伐,以新的姿态,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20白庙镇临泉县辖镇。1948年设白庙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白庙、姚集2乡合建白庙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4.6万。蚌(埠)阜(阳)关(庙)公路横穿境内。辖白庙、卞庄、邵营、普营、季桥、姚集、鲁桥、孟楼、净堂、大常庄、岗上、南徐庄、北孙油坊、大坑李庄、中杨庄、东孙庄16个村委会。农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棉花、芝麻,特产大葱。养猪、牛、羊、兔、鸡、鸭、鹅等。乡镇企业以皮革加工为主。.
20关庙镇关庙镇地处临泉最西部,皖豫两省四县(市)结合处,面积72平方公里,32个村委会,1个园艺场,6.2万人,6.1万亩耕地,S102线省道横穿东西与106国道相连。关庙镇历史悠久,据记载明清时期关帝庙就已成为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境内有帝庙、猫女寺、魏寺、清凉寺等古迹遗址,文化底蕴丰厚。    关庙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发展富民强镇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引导群众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首先大力实施品种改良,主要以园艺场、毛明、姚寨畜禽改良场为依托,坚持规模养殖建立示范点,以带动千家万户走共同富裕之路。在S102线以南的毛明、园艺、范庄等村以养鸡、养羊为龙头的小型综合养殖场,肉鸡存栏15万只,蛋鸡18万余只,日产蛋14万多斤,羊存栏2万只左右,并建立了临泉县关庙镇兴裕养殖厂;在S102线以北的郑庄建立了双孢蘑菇基地,其渠道主要是引资、引才、引技,聘请了山东蘑菇专家进行指导,以点带面形成了规模种植,并多方位联系销售渠道,双孢蘑菇已成为关庙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我镇与江苏、北京等地劳务输出中心建立联系,并成立了劳动力固定就业培训点,全镇有100多个建筑防水装璜工程队,扎根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既为我镇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途径,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泉泉鞍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