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差值像素有像素,人眼呢?

&主题:为什么说相机不如人眼的像素和宽容度?
泡网分: 2.088
帖子: 1463
注册: 2016年08月
人眼看到的东西东西细节明显没有相机拍的清楚啊?
人眼看到的蓝天中的白云也没有什么层次啊,都是一片白?
本帖由 iPhone7,2 客户端发布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516&&回帖:14 &&
泡网分: 18.502
帖子: 3711
注册: 2007年03月
飄來的德味清香 发表于
人眼看到的东西东西细节明显没有相机拍的清楚啊?
人眼看到的蓝天中的白云也没有什么层次啊,都是一片白?
...那是你的眼不行
本帖由 无忌论坛V3.1.0 iPhone6 iOS10.1.1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203
帖子: 1181
注册: 2016年02月
按照硬性指标比较,人眼只有几百万有效像素,50mm/f4,三组三片光学结构。光圈超过2.8是瞳孔扩散,死亡。小于F32是中毒。
但是人的处理器厉害,大脑指挥眼睛瞬间拍摄N张不同角度、曝光、远近景照片,瞬间模糊计算方式堆栈合成,各种细节完爆相机,大约相当于相机的5亿-12亿像素左右。
泡网分: 4.332
帖子: 7131
注册: 2013年07月
敏感图 发表于
按照硬性指标比较,人眼只有几百万有效像素,50mm/f4,三组三片光学结构。光圈超过2.8是瞳孔扩散,死亡。小于F32是中毒。
但是人的处...这个解释我服
本帖由 iPhone7,2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0.646
注册: 2005年04月
意思其实就是人眼和显微镜比,人眼和望远镜比,人眼和焦距18-300的镜头比,cmos只是记录镜头看到的东西。这么分析,你觉得还有可比性吗
泡网分: 0.158
注册: 2009年07月
敏感图 发表于
按照硬性指标比较,人眼只有几百万有效像素,50mm/f4,三组三片光学结构。光圈超过2.8是瞳孔扩散,死亡。小于F32是中毒。
但是人的处理器厉害,大脑指挥眼睛瞬间拍摄N张不同角度、曝光、远近景照片,瞬间模糊计算方式堆栈合成,各种细节完爆相机,大约相当于相机的5亿-12亿像素左右。NB
泡网分: 1.713
注册: 2013年02月
敏感图 发表于
按照硬性指标比较,人眼只有几百万有效像素,50mm/f4,三组三片光学结构。光圈超过2.8是瞳孔扩散,死亡。小于F32是中毒。
但是人的处...除了死亡和中毒,还有对不上焦,那是近视和老花眼。当然正常的眼睛对焦速度和精准度,是任何相机望尘莫及的
本帖由 Meizu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7.319
注册: 2009年10月
很简单的比方,楼主晚上找个有钨丝灯的地方看灯,人眼睛很轻松能看见发光的钨丝灯的灯丝和光亮,但是你用当前再好的相机拍摄,结果就是要么过亮要么过黑,再怎么调都没有眼睛看到的画面宽容度高(挡位)这就是当前科技机器和眼睛的宽容度差别 本帖最后由 ebmcn777 于
21:45 编辑
泡网分: 0.547
注册: 2016年08月
这是个误区,正常人眼约400万像素,光圈看F4
本帖由 无忌论坛V3.1.0 iPhone6plus iOS10.1.1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0.486
帖子: 10402
注册: 2012年10月
人眼看东西不会像电脑一样有“像素点”的感觉。
泡网分: 51.867
帖子: 12877
注册: 2008年05月
人眼性能远不及相机 但是人眼后面跟着一个巨牛逼的实时后期系统
泡网分: 3.373
注册: 2014年12月
敏感图 发表于
按照硬性指标比较,人眼只有几百万有效像素,50mm/f4,三组三片光学结构。光圈超过2.8是瞳孔扩散,死亡。小于F32是中毒。
但是人的处...好nb的解释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40.21
帖子: 10881
注册: 2004年08月
敏感图 发表于
按照硬性指标比较,人眼只有几百万有效像素,50mm/f4,三组三片光学结构。光圈超过2.8是瞳孔扩散,死亡。小于F32是中毒。
但是人的处...还带无比强大的移动追焦,以及无差别n轴光学防抖功能。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22
注册: 2015年07月
长期潜水的我也忍不住赞一下各位的神回复!
泡网分: 37.916
帖子: 2906
注册: 2002年10月
ebmcn777 发表于
很简单的比方,楼主晚上找个有钨丝灯的地方看灯,人眼睛很轻松能看见发光的钨丝灯的灯丝和光亮,但是你用当前再好的相机拍摄,结果就是要么过亮要么过黑,再怎么调都没有眼睛看到的画面宽容度高(挡位)这就是当前科技机器和眼睛的宽容度差别看夕阳景色就可以,景色和天空你都能看清细节,相机只能取一头。
人眼睛的内部处理机制很复杂,看过一个电视片介绍,对高亮度的处理人眼有硬件结构的自动约束机制。对色彩和亮度的感知也不是感光芯片那种单一模式。现在的芯片能赶上人眼处理能力一半的好像都没有。对亮度色彩的感知级别芯片更是难望其项背。
&版权所有:&&&&人的眼睛相当于多少万像素的相机? 人的眼睛等于多少像素
人的眼睛相当于多少万像素的相机?
人的眼睛等于多少像素
人的眼睛相当于多少万像素的相机?
而19寸屏幕分辨率最高不过,像素两百万挂点零。就算每个像素都能被人眼分辨(这不太可能),那再乘个二倍乃至三、四倍也不会超过1000W几亿像素的说法有点扯、线条,而不是让我们看到一个一个的色块。如果你看着你的屏幕里显示的图片和电影感觉很流畅,这恰恰说明你分辨不出这个显示器的最高像素。
一个普通人在距离30左右公分面对一个19寸屏幕,其占用人眼的可视范围基本就达到了一半以上。
最重要的是,针对人眼设计出的屏幕,它的目的就是让人眼能够感受到流畅连贯的画面.要知道越远的东西是越难看清细节的,所以你不能说只要人看到的范围足够大,他就可以看到无限个像素。这道理就如同视力表,离得太远你看字母就是一个黑点,这就是一个像素,折合像素不过几百万而已。
这么说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换句话说,人眼的像素远低于相机和显示器
人眼像素5.76亿 和5.76亿像素的眼睛比起来,任何相机都是小巫见大巫 时报综合报道 据国外媒体近...
首先,人眼的作用更类似于一台视频摄像机,而非静态的照相机。人的眼球反复转动,持续接受外界的光信号,并...
人类眼睛“像素”5.76亿 普通人的视网膜拥有500万个锥形细胞,这些锥形细胞是用来感受视觉色彩的,...
人眼其实是一台像素高达5.76亿的“超级相机”。如果硬性比较,人眼大约等效于一台50毫米焦距,光圈F...
几亿像素的说法有点扯。 一个普通人在距离30左右公分面对一个19寸屏幕,其占用人眼的可视范围基本就达...
5.76亿像素摄像头 普通人的视网膜拥有500万个锥形细胞,这些锥形细胞是用来感受视觉色彩的,可以把...
人眼其实是一台像素高达5.76亿的“超级相机”。 如果硬性比较,人眼大约等效于一台50毫米焦距,光圈...
在1894年,德国医生阿瑟·康尼锡在一本著作里就提出了比较精确的答案。他采用了一种标准化的实验方式:...
人的视网膜有500万个视锥细胞,由于视锥细胞负责捕捉彩色图像,你或许会认为这相当于人眼有500万像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无忌论坛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我的图书馆
无忌论坛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五句题外话
0、为什么起这个题目——原来题目叫做《人眼与相机》,一位朋友看了,说,还是改个名字吧,要不没人看。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不过,本来就是写“眼球”的文章,用题目来吸引一下“眼球”,也不算过分吧?
1、为什么摄影者需要研究人眼——这个就不解释了,如果您认为人眼睛与摄影无关,可以不看此文,大家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2、为什么发在数码相机论坛里——没别的,就是因为数码相机和人眼的确是非常地像,下面有论证,不信您瞧瞧儿?
3、本贴不欢迎无关的争论,不欢迎“为了反驳而反驳”的发言。
4、因为我个人知识层面的局限性,首贴内容仅起抛砖引玉作用,欢迎批评指正。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20mm定焦镜头,自动对焦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快门速度固定,自动调节光圈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黑白/彩色可以切换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可以自动提高或者降低感光度(ISO值)的相机。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使用Mosaic方式获取图像和算法得到图像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使用专家系统来校正像场变形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从相机的角度来评估人眼,人眼的指标应该是这样的:
焦距:大约20mm左右。人的眼睛的直径20mm。前后大约25mm,以此推算,焦距应该在大约20mm。
光圈:瞳孔直径2mm - 8mm,相当于四档光圈,可无级缩放
镜头结构:1组X1片,有1片非球面镜
镜片:折光率:1.36
彩色感光器件:700万个(像素),可独立感受光线(一个视锥细胞接到一条视神经上),有效像素700万。
黑白感光器件:13000个(像素),不可独立感受光线,每几十个并联,成为一个可感受光线的单位(每几十个视杆细胞接到同一条视神经上)。有效像素300-600万。
色彩模式:明亮环境下可以感受彩色,黑暗环境下只能感受黑白图像
彩色模式感光度:可变,范围较小
黑白模式感光度:可变,范围极大
图1:眼球的构造
图1的说明:
眼球的前极稍突出,前后直径约25mm,横向直径约20mm,眼球包括屈光系统与感光系统两部分,如图1所示,在眼球的后极偏向内侧有神经与大脑连接。眼球与视觉天成紧密相关的部分是眼球壁、屈光装置、视网膜。
眼球壁的外层是纤维膜,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角膜和巩膜。角膜约占外层膜前部的1/6,无色透明,其折射率为1.336,角膜厚约0.8-
1.1mm,具有屈光功能,光线经角膜发生屈折进入眼内。巩膜约占外层膜后部的5/6,厚度约0.4-1.1mm,是一层坚固的白色不透明膜体,起保护眼
球的作用。
眼球壁的中层是血管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它又分为三部分
1)脉络膜。它的范围最广,紧贴在巩膜的内表面,厚约0.4mm,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呈现黑色。它能吸收外来的杂散光,消除光线在眼球内的温反射。
2)睫状体,在巩膜和角膜交界处的后方,由脉络膜增厚形成,内含平滑肌,称为睫状肌(平滑肌不受人的意识的直接控制,受人的意识的直接控制的是骨骼肌)。它的作用是支持晶状体的位置,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虹膜:是睫状体向中央伸展形成的环形膜,它将角膜与晶大辩论体之间的空隙分隔成两部分,即眼前房和眼后房。虹膜的内缘形成瞳孔。虹膜的收缩和伸展,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
眼球壁的内层是视网膜,它贴在脉络膜的内表面。位于眼球的最里层,是眼球的感光部分,为一透明薄膜,其厚度约0.1-0.5mm。其中有视觉感光细胞、视
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眼球后极的中央部分,视网膜上有一细胞特别密集的区域,其颜色为黄色,称黄斑,直径约2-3mm。黄斑中央有一小凹坑,叫做中央凹,
该处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黄斑跟鼻侧约4mm处,有一圆盘状物为视神经乳头,由于它没有感光细胞,也没有感光能力,称为盲点。
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的拆射,聚焦成像于人眼感光器件——视网膜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眼相当于单镜片镜头,那么,视网膜上的像应该是倒立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其实这又是人有大脑“搞的鬼”。某些书藉中
介绍过有这类的试验,将志愿者或心理学家自己的一只眼睛遮挡起来,另一只眼睛前面固定一个镜筒,镜筒中有两片短焦距凸透镜,通过透镜的帮助,使视网膜上成
的像变成正像,但此时,试验者看上去的一切东西都是反的和倒的,肢体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经过了一周多的训练后,就慢慢适应了。不过,等到再摘下这个镜筒
时,又会变得不适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出视网膜上的倒像的原因——经过训练的大脑适应了这种倒像。
视网膜主要由三层细胞构成。
最外层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是构成视觉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
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层,可分为三种:侏儒型、杆状型和扁平型双极细胞层,双极细胞的两极突起,一极与视细胞相连接,而另一极与神经细胞相连接。在中间层还有少数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
最内层靠近玻璃体的细胞为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分为两种,即侏儒型和弥散型,它们是视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穿过眼球后壁进入大脑。
图2: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的大小与其在视网膜上的位置有关系,在中央凹处,直径约为2微米,在视网膜周围则为4.5-7微米,平均长度为35微米左右。两个视锥细胞间的平均距离为6微米。
视锥细胞的数目约为700万个,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心区和黄斑区。每个视锥细胞最终一对一地连接到视神经上
视杆细胞一般长约为60-80微米,直径约为1.8-2微米。
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含有三种对光敏感的色素物质:感红、感蓝和感绿色素。
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含有对光敏感的色素。主要分布在视锥细胞外的更广范围中。
视杆细胞的数目大约为13000万个。大约几十个视杆细胞共同连接到同一条视神经上,按50个计算,那么,视杆细胞的产生的有效像素数目为260万个(黑白像素)。
无论是神锥细胞还是视杆细胞,单独某一种都不能型成彩色视觉。
根据人眼色彩重现的三色学说,外来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后,三种视锥细胞上传入的单色信号组合起来,经过大脑的计算,就还原成了彩色的图像。(此三色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解剖实验所证明,但此处略去阶段说和四色说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泡菜可以去查阅资料)
图3:三种视锥细胞的色觉感应曲线
图3的说明:
三种视锥细胞对可见光的全部范围都有响应,并不是90度角截止的那种。因为峰值的不同,所以,不同颜色在三种视锥细胞上产生的电流就不一样,通过高级视神
经和人脑的“计算”,就可以从三种单色信息中还原出彩色的图像。这种算法,从原理上讲,和相机内置的将Mosaic的CCD上的电平值转换成图像值的算法
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眼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其实应该说数码相机是人眼的最好模仿)
为什么不比喻成胶片相机呢?因为人眼的成像过程是多次的,是一个物理变化。而胶片的成像过程是一次性的,是化学变化。而且,从Mosaic和人脑对像素的后期处理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更为接近。
只有在外界光线明亮的情况下,视锥细胞才能工作,人脑感受到的色彩与图像皆来自视锥细胞的信息。此时,视杆细胞处于饱和状态(和CCD/CMOS的“饱合”是一回事,都是光电反应),对成像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视觉方式称为“明视觉”
当外界光线的强度减小到一定程度之时,视锥细胞就不再起作用。而此时视杆细胞则开始退出饱合状态,在视网膜上会慢慢形成一种叫作“视紫红”的物质,视紫红能提高感光度。这种视觉方式称为“暗视觉”。
从明视觉向暗视觉的转变其过程一开始很快,然后渐渐放慢,达到完全的暗视觉需要30-45分钟。从暗视觉向明视觉的转变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在暗视觉下,人眼相当于一台几百万像素的高感光度黑白相机,视紫红的形成过程,就是感光度的提高过程。
介绍两个关于眼睛的指标:视角和视力。
视角是指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大小对眼睛形成的张角,如图中的a。同一物体,离人越近,视角越大,离人越远,视角越小。参见下图。
由tan(a/2) = A/D,得出a = A/D
如果一个高度为1米的物体,距离人10米,则视角为: a = 1/4 = 0.25弧度
(1度=1.044弧度)
不同物理在跟人眼相同距离时,物体越大,则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大。
视力又称视觉敏锐度,其值等于视角的倒数。
平时我们说的视力1.0,就是说,在规定的距离下,人的眼睛能够分辩角度为1/60度(1‘)的物体的细节。因为人眼的视锥细胞间的距离为6微米,所以,我们的眼睛的分辩能力并不怎样强的。这一点和主观感觉上有不小差异。
上面谈了许多有关人眼睛的基础知识,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眼睛的弱点:
颜色适应与颜色记忆
无论在白炽灯下,和荧光灯下,或者在太阳光下,我们都感觉到白纸是白色的,但是,如果我们使用标准的发光体来比较(比如5000K恒定的观片器),那么,
就会发现,有时纸是偏黄的,有时纸是偏蓝的。再比如,多数人的显示器设置成了9300K的色温,如果这时使用标准的6500K的D65光源给他看,他会认
为这光源偏红或者偏黄。但坚持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去看9300K色温下的显示器,就会觉得那是偏蓝的了。
说点题外话,许多显示器的出厂设置是9300K,并且有偏高的趋势,不少显示器的色温常常比标定值高800-1000K(个人经验,Eye-One
Display测试)。这样的显示器并不适于照片的处理与显示,建议大家把显示器调整到6500K色温以接近标准的D65光源。
这种光源的刺激值未发生变化,但视觉上改变的现象称之为“颜色适应”。这与人们对颜色的主观印象还有关系,比如我们一般认为纸是白的,花是红的,树是绿
的,正午的天空是蓝的……最常见的一些物体的颜色给了人的大脑很深的记忆,在产生视觉的时候,就会主动地通过记忆中的颜色去分析和适应。这种现象叫做“颜
色记忆”。所以,人眼的主观视觉不能做为颜色评判标准,准确地测量颜色,需要使用色度计和光度计等仪器。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受到强光刺激后暂时失明的现象。用摄影中的名词来讲,叫“严重过曝”
色盲和色弱
这个不多说了。不过对色盲类型的研究可以推翻传统的三色学说,比如红绿色盲还能感受到白色,这与传统的三色学说的理论是矛盾的。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后来的三色-四色阶段学说,才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有两种颜色对比能产生错觉,下图表现了第一种的颜色对比错觉。
图4: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1
左面的灰色看起来比较深,右面的灰色看起来比较浅。实际上,它们都是同样的灰色:RGB(80H,80H,80H)。
红花绿草也有此种对比错觉,会让人觉得红花更红,绿草更绿。
长时间地看一种颜色后,再迅速地改看另一种颜色,就会产生错觉。
比如看很长时间的纯绿色后,再改成看白色,这时看到的白色会有浅红色的感觉。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看绿色时,绿色的视锥细胞长时间兴奋导致了疲劳,而另外的
两种视锥细胞则仍然工作在常态下,所以,当转为看其它需要三种细胞“同时工作”才能得到正确颜色的物体的时候,如果仍然按照感绿视锥细胞正常工作时的算法
去还原,则会产生与其补色相近的颜色。
要重现这种颜色错觉,可以将较长时间观察下面的绿色图,然后迅速滚动到白色图上面,此时在眼前会有一瞬间的粉红色感觉(很短,视眼睛的不同有些差异,建立不要反复做这项测试)
图5: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2-1
图5: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2-2
图4:明视觉与暗视觉
[kenny_yuan 编辑于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0万像素数码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