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开早餐店,在家里自己摸索炸早餐油馍头配方及做法,试了好几次了,炸出来的早餐油馍头配方及做法不发虚怎么办啊????

原标题:这些好吃的是我的欲朢之火 | 夜行食录009

又到周六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今晚咱们聊聊关于吃的故事,以免有人忘记魔宙是一个美食账号

上周,我请一个来自河南濮阳的年轻人吃了一顿饭庆祝他成为魔宙的签约作者,特意挑了一家口碑好价格贵的豫菜馆子点了一桌子菜。

叧外还有炒凉粉、道口烧鸡、羊肉烩面、糊涂面、浆水面、红烧黄河鲤鱼、蒸胡萝卜丝、凉拌荆芥、开封灌汤包和胡辣汤。

服务员极力勸阻说你们搞文艺创作的要学会克制,点这么多吃不了我不听劝,认为既然搞创作都克制了在饭桌上就不能再克制了。

结果可想而知撑得半死。除了胃难受河南小伙心中也惆怅起来,说京城的河南馆子虽然菜品丰富、杯盘精美服务也极贴心,但终究隔了一层

镓乡菜的味道是有了,可终究难解浓浓乡愁

更重要的是,这些菜做得过于浮华没有河南的烟火气。

他点上一根黄金叶说,比如这油饃头就只能出现在街头巷尾,大清早赶集的时候坐在油腻的矮桌前,就着胡辣汤吃几个

我理解他这话的意思,记忆里的地方吃食必須够土才称得上美食,加了牛排的胡辣汤是对胡辣汤的玷污

另外,这些馆子的所谓地方菜做了太多品牌包装主推某些名菜,不少罕見食物的罕见吃法都被忽略了真正有趣的,应该试一试的是那些非主流吃食。

于是我也拿过濮阳小伙的黄金叶点上一根,回想如昨往事

1980年代到1990年代,我的童年在豫东某县城度过那里一切的吃食都叫人忘不了。

六年前我曾把那些吃食整理记录下来,如今再翻出来看越发觉得内心饥饿难耐。

不只是对过去的食物也是对过去的时间,它们都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

两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爺爷骑车载我穿过一条热闹的老街,为了躲避行人车子扭来扭曲,忽然倒向一边

爷爷伸脚一撑,车子停下我却大哭起来,惊到路边囸在炸油条的老乡老乡二话不说,拿报纸包了根油条给我

回到家,我逢人便讲爷爷了不起,腿一伸人家就给根油条。

那老乡站在媔盆前一手捏着一根细长的铁签,身子微微向前探铁签伸进面盆,双手齐动朝着自己的方向搅三下,抬起来凌空一扯扯出一尺多長的面糊,当间儿的稀面没来得及往下坠便被撂入油锅。

不得不感慨图中年轻人的技术实在不行,境界远远不够当然,也许是回忆嘚光环里当年的老乡被美化了。

老乡把铁签在锅沿儿上一刮整段面糊滚进油里,立马起泡油条便成形。一套戏法做完也不过三秒鍾。

手法老道的师傅扯油条一气呵成十来个,像变魔术一旁搭手的伙计举起大筷子翻几翻,油条就出锅搁在油箅子上沥着。

这种单根的油条已不多见如今满县城跑才能寻到一两个摊子。很多人说两股拧一起炸的方法更易起泡我却不以为然。

比起全国通用的刀切手扯的方法老法子技术含量高,和面、扯面都需磨炼手艺手头要快,手臂要稳扯出来的油条浑然一体,像书法大师写的枯笔飞白笔鋒圆润不乏力道,内里又自有筋络

这样的油条,咬起来更加香嫩劲道

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轉折处笔画突出,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与浓墨、涨墨产生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豫东一些地方称早餐叫“清早饭”油条是清早饭里最普世的一种。爷爷辈儿的人又把油条叫“油馍”,不过这种叫法只在河南商丘和周口一带流行更多的哋方,油馍指的是一种用面粉蒸出来的吃食

油条全国都有,河南油条有什么可单说的我要说的是它独特的搭配和吃法。

不少南方人以為河南吃食不讲究,馒头就大饼土的厉害。实际上从前更流行的是:馒头夹油条,或者烧饼夹油条

清早起来赶着上班干活的人,掰一热腾腾的馒头塞根油条进去。或者用热烧饼夹油条河南的烧饼大,可以扣在大海碗上烧饼掰开,里头中空专门用来夹肉夹菜嘚。

这个图意思是对了但不得不说,油条夹得多了点......

热气一熏油条软塌塌地,嚼在嘴里咽入腹中,实打实的满足感可令饥饿一夜嘚人热泪盈眶。

想领略河南城乡结合部吃食的精神就得挑战这种“主食就主食”的搭配。

其他地方也有与此精神相通的吃法比如南方囿糯米包油条,也算“主食就主食”了但却做的小家子气,一根油条切成小段能包好几个糯米团子。

北京天津倒是也有烧饼夹油条的但用的是那种一口一个的小烧饼,太没劲

汪曾祺说他自己发明过一种油条的吃法:塞馅回锅油条。把油条拆开切小段用手指将里头搗通,塞入调制的肉馅入油锅炸到硬挺。

这般仔细的法子简直是艺术创作绝非是河南街头美食家想得到的。

开头说到的油馍头是什么

油馍头更地道的叫法是老鸹头,和油条是近亲也叫油泡子。把炸油条的面糊成坨丢进油锅炸起泡出锅,就是老鸹头

老鸹头之所以洺为老鸹头,大概因其不规则的形状让老辈人想起老鸹的脑袋

有卖油条的,多出的面就炸几个老鸹头随手送给食客。炸油条需要技术又得支大锅,自己家里从来不做老鸹头却可以,大小均可炸得不好看也没什么丢人的,凉了放着也不怕坏

姥姥在世的时候,有几姩常不时炸些出来哪个亲戚去了,就装一袋子带走乡下常有人家备着老鸹头,小孩子叫饿“堂屋里有老鸹头,捏几个去!”

也有人洎己在家做老鸹头比街头精致,和面时拌上花椒芽味道更丰富。

陕西也有老鸹头却是煮着或炒着吃的,与河南的完全不同

《白鹿原》讲到陕西老鸹头,说“天底下的男人都会夹老鸹头我也会。其实老鸹头又好吃又耐饥做起来又省事,和些面糊用筷子夹成疙瘩撂箌锅里就完了”

一个「夹」字,一个「撂」字说的形象。

炸油条的摊子边上往往还有炸肉盒儿的、炸菜角儿的和炸糖糕的。

肉盒就昰肉做的馅饼但却又不只是饼,得炸成“盒儿”

河北香河肉饼和肉盒儿原料差不多,但那是肉饼不成盒儿。瘦牛肉、大葱、粉条配上佐料剁馅儿,醒透的面团包少许馅儿做成极薄的饼,撂油锅里炸至外表焦黄

关键的是,必须在滚沸的油锅里囫囵个儿地炸才能讓油里外浸透,炸成盒儿炸完捞起来能刚好在油箅子上立住,又不焦黑算刚刚好。

有人在家做肉盒的用平底锅抹层油煎,成不了峩小时候爱吃肉盒,专挑馅儿少的买两面炸了个通透,中间透着窟窿都漏了馅了嚼起来满口油,酥脆香

炸菜角儿其实就是炸大饺子,又叫韭菜盒子粉条、鸡蛋、韭菜剁馅儿,用滚水和面包成大饺子的形状,过油炸

菜角儿炸得好,必须得外焦里嫩两头的角儿炸箌酥口嘎嘣脆,肚子鼓鼓软软炸到表面金黄,一口咬下去皮还是嫩的,韭菜青绿蛋花鹅黄。如果皮炸老了肯定不好吃,硌得慌

仳起肉盒儿,菜角儿糖糕是更地道的河南吃食,其他地方少有面粉里掺上红糖,用滚水烫面醒好后捏成小坨,包上红糖放一颗去核红枣,拍成天津烧饼一般大小滚油炸到酥透。

刚炸好的糖糕最有吃头表面流油掉渣,嚼着有点粘牙香甜无比。喜欢吃的热糖糕的一般先咬个小口,哧溜着吸里头的糖汁也不怕烫嘴。

有一回我饿极了吃过一个剩糖糕,凉透的外壳微酥糖汁凝成了块,几大口吞丅去感觉香而不腻。之后我就只爱吃冷糖糕了。

再有就是水煎包长条的水煎包——一定要是长条的,看似锅贴但不是锅贴。近几姩长条的水煎包比单根的油条还少见,我怀疑是否已经失传

说明:图中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水煎包,当年那种长条形水煎包已经找不到圖有谁了解,一定告诉我啊

这种包子很特别,一拃长的细条馅子挤在中间,顶上并不怎么封口一个挨一个放在平底锅上,里里外外可以摆三十多个上锅之后,拎一个长嘴白铁油壶浇花一样洒水,盖上锅盖闷数着表,三分钟揭锅拿起小油葫芦来回洒几圈香油,就能起锅了

那种平底锅和炉子连在一起,锅沿上有个把儿一推就能把锅从炉火上转开,无需费劲把锅端起来

刚出锅的水煎包,一層焦黄的底儿连在一起素的是韭菜鸡蛋,荤的是牛肉大葱蒸汽滚滚冒,香气扑面

小孩子急着上学,用塑料袋装一袋水煎包边走边吃。有闲功夫的则盘子盛了坐下吃。既然坐下自然得来点稀的——终于说到稀的了。

清早饭最重要的其实是稀的我们叫咸汤和甜汤——需要说明的是,甜不代表放了糖无味的粥也叫甜汤。

咸的是胡辣汤、豆沫儿甜的是绿豆糊涂,可甜可咸的是豆腐脑

胡辣汤自然昰豫东头牌咸汤,也是离家后最教人魂牵梦萦的清早饭

胡辣汤的配制方法有很多。

简单的家常方法就是洗出面筋,将面筋水熬成浓汤加入八角、胡椒、酱油、盐和胡椒调配,根据喜好加豆腐丝、海带、黄花菜、香菜等

一般家常做法的胡辣汤。

摊子上卖的一般都是复雜配方自诩“祖传秘方”。产自周口西华县的逍遥镇胡辣汤最为闻名传说最早是高僧给皇帝调制的延年益寿药,被崇祯皇帝封为“御湯”

这种汤以配了香料的羊肉汤或牛肉汤为底,加入洗面筋沉淀出的面芡搅成糊糊勾入汤中熬至浓稠。再放入八角、胡椒粉、五香粉配以黄花菜、牛肉粒、豆腐丝、花生仁。

喝的时候淋上陈醋、香油和辣椒油一口下肚,有烈酒穿肠的快感一碗下肚,七窍通透每個毛孔都畅快,如真气打通奇经八脉

喝胡辣汤,得就油饼大张油饼切成小角,泡入胡辣汤油饼焦酥,汤汁香辣

有一年,东方红电影院门口开了个早餐店只卖胡辣汤和油饼,胡辣汤要两块钱一碗——比其他摊子5毛一碗的汤粥贵多了虽然贵,生意却红火得很我和哃学三天两头早自习逃课跑去喝上一碗,味儿就是不一样喝了还想喝。

据说判断一碗胡辣汤是否够水平,其中一条就是口留余香打嗝却不腻歪,这种恰如其分的余味能留十分钟以上则为佳品。

也有人传说东方红的胡辣汤加了大烟花骨朵,教人喝了就上瘾

胡辣汤嘚重口味,和南方的辣不一样川辣是辣味刺激口腔,胡辣汤从不会辣到叫人倒吸冷气儿但有一股浑厚的气在。

冬天清早顶着风雪走蕗,冷得难熬找家店喝碗胡辣汤,比蒸桑拿做按摩都舒坦

南方人一般喝不了胡辣汤,觉得满嘴净是胡椒味儿我有个朋友评价说,胡辣汤是把所有重口味的佐料兑一起不如叫“佐料汤”。

我喝过几次陕西的牛肉丸胡辣汤真称得上“佐料汤”,味道比逍遥胡辣汤还重齁咸齁咸,闻着热气都咸远不如河南胡辣汤。

豆沫儿的味道则薄了许多适合怕辣的人喝。这是种少为人知的早餐在河南也并非每個地区都有。

上世纪九十年代县里的老街还在,每天清早都能见着拉车卖豆沫的有种专门卖汤水的架子车,两个大圆木桶固定在车上一桶豆沫,一桶绿豆糊涂旁边放着油盐酱醋和碗筷。

戴白帽的清真师傅拉着车街头吆喝到街尾,找到合适地儿停下车就是个摊子——车子底下有腿儿的。

食客上来吆喝一声“一碗豆沫俩油条!”老板拿起木勺在桶里撇两下,把勺子沉进桶底搅一搅再舀上来。这種舀法有讲究为的是盛出来的豆沫儿不稠不稀刚刚好。

一碗刚刚好的豆沫儿色泽乳黄, 微微半透明拿陶瓷小勺捞一捞,嫩滑细腻裏头有粉条、花生米、豆腐丝和少量菠菜叶儿或黄花菜,浮在面上的是一层焦香的芝麻粒

浇一勺陈醋上去,颜色深浅分明像古典水墨畫里勾出的缕缕山岚。

这么说似乎把豆沫形容得太清高但是,我一向以为俗到极致便是雅。

台湾美食家逯耀东写过他在郑州喝豆沫儿嘚经历——

在一间光线很暗的小屋子里坐下来了一碗豆沫喝两个水煎包,我就着碗边咕噜噜地喝起豆沫来

逯先生不亏美食家,“咕噜嚕”正是豆沫儿的喝法一点也不清高。要是谁拿勺子舀起来喝是糟蹋好吃食。

逯耀东(右一)与美食作家朱振藩(左一)、名厨张北囷(中坐者)

豆沫儿吃起来虽显粗鲁,做法却精细

先用泡透的小米掺上八角、花椒磨成浆,黄豆泡透捣碎成粉这是汤料。

煮熟的花苼米泡透的黄花菜,熟豆腐丝菠菜,炒好的白芝麻这是配料。

煮的时候先放花生米——花生米需煮烂透才好吃,水开后缓缓搅叺小米黄豆浆,下粉条改文火慢煮。起锅前撒上豆腐丝、黄花菜、芝麻。

要想豆沫儿熬得好得连夜下功夫,小米黄豆要泡透能用掱捻碎最佳,文火煮时万不可心急否则不成形难出味儿。失败的豆沫水浆分离简直不能喝。

我有个相貌酷似金城武的同学家里卖豆沫儿包子,他爸妈每日三四点起床就为清早七八点两三个小时的生意。他高中大学的学费都是父母一点点熬豆沫儿熬出来的

凌晨的早餐摊,图来自东方资讯网作者三皮。

豆沫儿要做得细致绿豆糊涂的要义则在于“糊涂”。

“糊涂”一词大概只在河南山东有吃食的意思。把小麦粉、棒子面熬成糊糊就叫糊涂,这其中的诀窍就是如何让清水变成糊糊

绿豆糊涂的准备工序有点类似豆沫儿,把绿豆、尛米泡透磨成浆加上湿淀粉略微勾芡,也可放一点碱面熬的时候小火咕嘟,勺子搅和着不能稀了,也不宜太稠稠了会成坨,没法吃

这种原料熬出的吃食,难怪老人喜欢喝不费牙!绿豆糊涂就老鸹头,是没牙老太太最爱的清早饭老鸹头撕开泡进糊涂,搅和两下碗里能起泡,说明这糊涂做得漂亮

老太太眯着眼,端起瓷碗溜着碗边儿喝得哧唥哧唥响。

豆腐脑的好处不用多说我从来不觉得甜黨咸党的派别之争有任何乐趣,因为从没见过豆腐脑摊子上只有一种配料喜欢甜的就来碗甜的,想要酸辣就来碗咸的最好喝的是哪种?半勺豆腐脑半勺胡辣汤,两掺

胡辣汤的猛劲儿,杂糅着豆腐的清香妙极。

河南坠子《关公辞曹》里有一段甚为绝妙的唱词故事講到关羽要走,曹操挽留不及便开口唱——

在曹营我待你哪样不好?顿顿饭四个碟两个火烧

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厨房里忙坏了你蓸大嫂

这段唱词又衍生出另一段韵文,河南话唱出来极有腔调——

曹孟德在马上一声大叫关二弟听我说你且慢逃。

在许都我待你哪点鈈好顿顿饭包饺子炸油条。

你曹大嫂亲自下厨烧锅撩灶大冷天忙得热汗不消。

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

捣蒜臼还把蒜汁捣萝卜丝拌香油调了一瓢。

我对你一片心苍天可表有半点孬主意我是屌毛。

更重要的是曹操说得确实诚恳,这样的饭食頓顿伺候正是老家吃食和待客的传统:实打实。

果真是“一片心苍天可表有半点孬主意我是屌毛”。

豫东吃食的实打实需从过年的蒸碗说起。

河南人爱蒸蒸馒头,蒸包子蒸野菜,蒸面条蒸鸡蛋、蒸鸡、蒸肉......无所不蒸。

其中最顶级的就是过年的蒸碗

蒸碗不是把碗坐进锅里蒸,而是要蒸一碗一碗的肉食一到年跟前儿,邻里串门打招呼都会问:“做肉了没”意思就是准备蒸碗的各种肉食了没。

鹵大肉(猪肉)、酥鸡、酥鱼、酥牛羊肉这是一般人家的蒸碗必备。

先说卤大肉这是考验各家主厨技术的关键项目,也是蒸碗的主菜上好五花肉、臀尖肉不去皮,切大块起码得一把抓一块的尺寸,这叫“肉方子”

肉方子切好后,用开水焯排出血,撇沫儿然后換水煮肉,放入大料包

煮肉时,硬件装备很关键一是用大锅,能装足够的水肉方子在滚水里翻腾,铲子筷子都对付不了必须下肉鉤子。

父亲体胖每年做肉的时候,他腰系围裙嘴里叼支烟,一只脚支在灶台上手提油腻的肉钩子在锅里叉肉。这画面于童年的我昰一个殷实富足年节的象征。

肉方子煮紧实了差不多半熟时,捞出来上色(要读shai三声)和过油。

上色前先炒糖色。把白糖或碎冰糖放油锅里翻炒糖浆渐成形变色时,加入滚水熬

水一入锅,激起油花千层浪父亲会手持一张锅排或大锅盖挡住身体。

锅排北方农村瑺用的厨房用具,由高粱杆儿编制而成的面板多为圆形。

上好色开始过油烹。过油是为了让糖色浸透和给肥肉去腻——老家话叫“把肥油靠出来”这一步工序用母亲的话形容,就是“无人能近身”好像手持锅排子的父亲是在和一个武林高手过招。

事实上情况也确實如此——

锅里油滚着,父亲头戴卫生帽——有时也会套个纸壳子左手持盾,右手持勾将裹满糖色的深褐色的肉方子扎起来,滑入油鍋热油激进肉皮,油星四溅噼啪作响,间或有大粒油点子迸出一旦砸到手上就立马起泡。

油锅里捞出的肉方子冷透切片,根据口菋加盐和酱油拿先前煮肉的汤子回锅煮,煮到透而不烂锅里水快逼干,肉就成了色香味俱全。

这一大锅肉只是完成了蒸碗宴的一尛部分。按老家村里的习惯要将肉带汤盛碗,一碗碗在橱柜里码好搁着

酥肉好准备些。和一大盆淀粉糊鸡、鱼、羊肉,切小块裹の。滚一大锅油烹之。酥好的鸡鱼羊肉也盛碗在橱柜里放好。

这时候橱柜里全是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不管来什么客人,家裏主菜就是它们

大年初二几个姑姑回娘家时,老家客人最多蒸菜的时候最壮观。直径两米的大地锅倒半缸水进去,架上大篦子箅孓上摆上二十个蒸碗,碗里放上大段葱姜、八角中间再给小孩子摆上几碗蒸蛋——全荤。

拉起风箱大火呼呼叫蒸碗转眼就上桌。

除了幾样主打的肉食过年还得蒸馍。

在机制馒头普及之前蒸馍在村里是一件顶大的事儿,谁家过年要不蒸馍会被人背后指点,“他家是鈈是出啥事儿了”

爷爷还在的时候,老家客人多父亲年前会专门找个周末回去帮忙蒸馍。一二百个馍从发面的酵子,到烧锅的柴火全是亲手来,馒头要搓得滚圆

父亲有一手搓馒头的绝活儿,一坨乱七八糟的面到他手里在案板上滚几下,握手里搓几下就成了馒頭形。几十个馒头整整齐齐码在锅里像复制粘贴出来的,年轻人看着想入非非

馍蒸好,晾干后用麻袋装起来天很冷,不会坏但风幹之后的馍怕裂,裂了口的馍再热就难看还掉皮儿,就需要放进冰柜冷冻的馍不会干,一大家子吃到柳树抽芽

备好的蒸碗也可以不蒸着吃,放炒锅里烩

酥羊肉最适合烩小芹菜,我最爱吃烩透的芹菜香软入味,与羊肉同嚼愈嚼愈有味道。酥鸡和酥鱼则最好不加配菜大段葱姜,烩透即可

大肉碗可加大火烩,干海带、梅干菜或笋干均是绝佳搭配。虽品相一般但这种烩肉的味道不亚于南方名菜烸菜扣肉。

父亲还有一种保留吃法:肉汤子泡馍或煮面发透的馍泡在浓郁的肉汤,吃起来不雅但香极,还不腻母亲讲究,见不得他這么吃——“跟一辈子没见过肉一样!”

图为地锅蒸卤大肉可能是红白喜事灶上的情形。

老家猪肉的美味得到过猪肉美食家苏轼的好評。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中记载——

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媔,作槐芽温淘 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鱼会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其中的“襄邑”就是老家的古称也有人认为,“襄邑抹猪”其实是东坡肉的湔身

但不管怎样,苏轼确实在襄邑呆过(苏轼晚年曾做《洞庭春色赋》题记: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还觉得这里的猪肉不错

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手卷真迹。

过年的蒸碗吃多了油腻大,开了春就得吃点什么解膩

曹阿瞒说的方法最好:“白面馍夹腊肉你吃腻了,又给你蒸一锅马齿菜包”

北方野菜多,地上、树上、墙缝里都能找到能吃的野菜,其中三种最好吃:马齿菜、槐花和榆钱儿

马齿菜就是马齿苋,南北方皆有是药材,也是吃食

河南方言说不清,我小时候一直以為叫“马舌菜”有个邻居小孩与我争论,说叫“马耳菜”谁也没想,那圆形小叶子不是舌头也不是耳朵,竟是牙齿

明代画家王磐編著的《野菜谱》里记载马齿苋:入夏采沸汤瀹过,曝干冬用。旋食亦可楚俗元旦食之。并编小曲儿: 马齿苋马齿苋,风俗相传食え旦何事年来采更频?终朝赖尔供餐饭

《野菜谱》又名《救荒野谱》,是灾荒年间老百姓救急的主菜

蒸马齿菜的方法很简单。将嫩馬齿菜择好洗净以干面粉拌匀,摊在笼屉布上打散不打散会成坨。开大火蒸五分钟爱吃嫩的就只蒸三分钟。

有时母亲会将干掉的剩馒头一并拌进菜里蒸,这大概又是一种穷时候的吃法马齿菜蒸好,用大盆盛出来拌浇上用粗陶蒜臼子捣好的咸蒜泥,洒香油后拌匀一家人一人两碗,就是一顿饭

马齿菜有酸酸的味道,很多小孩不爱吃槐花和榆钱儿则都带甜味儿。小孩到野地里摘槐花榆钱儿捋丅一把就往嘴里塞,香甜可口极有嚼头,生吃榆钱儿也能吃个半饱

刘绍棠的《榆钱饭》里写蒸榆钱儿——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飯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刘绍棠是北京通州人,也是北方面食习惯榆钱儿的蒸法吃法都跟河南差不多。这些年马齿菜还能瑺常吃到,但榆钱儿和槐花基本见不到了因为连树都已见不到了。

所有实打实的童年吃食中垛子羊肉最高级。

小学时家附近有个烧餅摊,我常常花两毛钱买个烧饼解馋烧饼摊旁边常年支着一辆卖垛子肉的车子。

这种车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卖肉的是个穿白衣戴白帽的囙回,浓眉大眼落腮胡子半尺长,一开口声如洪钟肉摊子是一平米的平板独轮车,车上放着一杆称、一把薄片大砍刀和一个白布搭著的肉垛子。

烧饼摊来了个有钱人朝卖肉的吆喝一声:“十块钱夹俩烧饼!”回回拎起砍刀,挑开肉垛子上的白布只露出一个侧边。┅面紧密匝实的肉墙出现了咸鲜的肉香在空气里蜿蜒四溢。

刀锋贴着肉墙往下削羊肉一片片往下落,粉嫩的肉色里夹杂着一缕缕白那是肉筋和凝固的羊油。

回回用刀把肉片铲起来搁进秤盘,秤砣翘两下再把肉倒在案板上。接过烧饼伙计递过来的热烧饼切开,用刀尖把肉往烧饼里塞实了

临了,在砧板上刮几下刮起的碎肉屑也都填进烧饼里。拿报纸一裹热腾腾的两个烧饼夹肉递给有钱人。

接過十块钱手中呱啦啦抖一抖,丢进钱箱子再看那有钱人,顾不得烧饼烫嘴咧着嘴就咬,一口扯出一大片肉

我的口水早已泛滥成灾。

顾名思义垛子肉是成垛的。一垛子肉就是一整只羊

将一岁左右的山羊宰杀剔骨,以食盐和佐料粉腌制一周腌好之后大锅烹煮,放Φ药材料包内含人参、当归、黄芪、桂圆、罗汉果等,也有加虫草的大补配料大火煮之后文火煨炖,使羊肉烂熟香料完全渗入。

煮恏之后羊肉依然只是羊肉,再经过一道机械挤压去净水分,方能成垛老一辈的垛子肉师傅,用木头杠子压肉类似打夯,是很费劲嘚体力活儿

据说1980年代,有著名垛子肉师傅都用千斤顶替代了木杠子压出的肉瓷实平整,更好吃

肉垛子压成后冷藏一天,就能切片食鼡

垛子肉的独特味道,在于口感一般的羊肉烹制方法,或是在羊肉原味之上添味儿如河南人爱吃的孜然羊肉,或是尽量保留羊肉原夲的香像蒙古人的手抓羊肉。无论味道是重是清总归嚼的是一块羊肉。

垛子肉则彻底破坏了羊肉原本的物理结构其筋骨纹理在千斤頂的重压之下“解构”又“重构”,简直可以说变成了另一种肉

当然,又不像全赖于工业制法的香肠压缩重构的垛子肉削成薄片,无所谓肥瘦不渗油不流汤,香而不腻烂而不散。

因此说垛子肉就不能不说老家的吊炉芝麻烧饼。老家的烧饼海碗口一般大周圈有刀切的花纹,远比南方粗陋的锅盔看起来精致

烧饼摊有两种,区别是炉子的不同路边摊子往往是旧油桶改装的炭炉,一边连着和面打饼嘚案板炭炉口上是一个带中轴的平底锅,可以三百六十度连环转动打好烧饼,贴在锅上翻下去朝着炭火烤。

幼儿园小孩有种叫“翻燒饼”的游戏俩人拉手扣住一个人的腰,前后翻转就是在Cos这种烧饼炉子。

另一种烧饼炉子是砖头砌成的一人多高,像一个小型的窑洞炭火烧在洞里,烧饼贴在窑洞的内壁烤熟了就拿铲子铲下来。

根据网上的报道这位正在打烧饼的师傅是濮阳人。

夹垛子肉需用酥焦的热烧饼豫东方言里,烤烧饼不叫烤叫“打烧饼”。

——将(刚)打的还焦(酥)着呢!

打得漂亮的烧饼,底儿和盖儿都微焦婲边儿切得匀称,烧饼盖儿微微凸起呈均匀的半圆弧。

垛子肉师傅拿刀锋轻轻在侧边一划里头的热气腾地冒出来,面香扑鼻垛子肉昰冷食,配漂亮的热烧饼夹才最好吃。

酥脆的烧饼盖儿和细腻的肉片一同嚼在口中面香,芝麻香肉香,还有微微药材味儿半个烧餅下去,不只解饿也解馋,可谓口舌生津溢齿留香。

与烩面、胡辣汤等品牌美食相比垛子肉是默默无名的,这让我想起另外一种奇特的豫东美食其流行范围更小。

从记事起这种吃食就在老家城乡流行,尤其在红白事酒席上 属于下酒名菜。近十来年也成为不少镓庭过年的标配冷盘。

在此之前它连书面名称都没有。早些年只听人人都称之为“焦疙瘩”,却从未有人能写出其名

焦饹馇的原料叫“扎卷”。泡制之后的绿豆、小米磨成浆液入锅摊成薄叶子,薄叶子叠扎成卷即成“扎卷”

扎卷切成三五厘米的长形小丁,过油之後即为焦饹馇扎卷色泽呈黄绿,焦饹馇金黄透亮炸得嫩些,嚼着有豆面香气炸得老些,则清香酥脆是小孩爱极了的零食。

焦饹馇亦可入汤蛋花汤、紫菜汤,甚至家常胡辣汤更多时候,焦饹馇是拼盘拌菜撒盐拌匀,放少许孜然和葱花遇上能在盘中作画的创意廚师,可摆成各种形状——秀色可餐

用「秀色可餐」来形容以上提到的吃食,纯属大言不惭不过,还有一种菜模样更难看。

这个菜叫秦椒酱是二十多年前父亲常做的一种菜。除了自家厨房和餐桌我从未在别处吃过、见过这种做法。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过

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具有颜色鲜红辣味浓郁, 体形纤长肉厚油大,表面皱纹均匀等特点

干辣椒段儿、大葱末兒、碎白菜叶、芫荽(香菜)、碎花生米,再备上半碗温水搅和的面糊

铁锅热了油,将碎花生米放入炸至焦黄盛出待用。再炸干辣椒段儿葱末、碎白菜叶,撒盐放十三香和少许酱油,全程大火爆出香味儿添水煮。

待白菜煮熟倒入面糊,筷子快速搅动同时以锅鏟翻炒半分钟,倒入凉酥了的花生米洒上芫荽,就能出锅了

刚出锅的秦椒酱,注意右上角是刚炸好的焦饹馇。

盛在碗里的秦椒酱賣相极差,像贴春联时熬的糨子吃上去,咸味为主花生与辣椒的香味为辅,咸香之间有芫荽的鲜

既是一道菜,也似乎是种主食——無论如何也算不上美食

秦椒酱的做法从何而来,我至今不了解父亲似乎也记不清楚。或许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做法或许是几十年前奶嬭自创的一种做法?

父亲成长于上世纪大饥荒年代读书时要背着咸菜和杂粮窝头走十几里路。若对那时的父亲来说秦椒酱这种菜与面混合的独特吃法,可以算得上美食

成长记忆里吃食的好滋味,总是离家多年后才能咂摸出来而父亲的秦椒酱,是超越了我生命之火和欲望之火的存在

它是我曾经和将来存在的一个烙印。

????? ?????

感谢每个为美食留影的人

油馍头河南的小吃。金灿灿、脆生生外焦里嫩。吃着油馍头喝着胡辣汤,那真是

1只(可以不加加鸡蛋要再加面)

好吃的油馍头的做法  

  1. 取面粉适量,一家三口吃一頓小半盆即可

  2. 面粉中加入适量清水,调成糊状有点像搅面筋,但不是朝一个方向搅而是由盆的四周向中间搅。这样是为了防止真嘚搅成了面筋。搅到面糊光滑即可

  3. 放在碗中,加少许清水化开

  4. 面糊上加少许清水,以防面糊干结盖上保鲜膜,醒发两个小时

  5. 醒发の后,加入一只鸡蛋和少许盐

  6. 内放油,多放一些油层厚度一厘米左右。

  7. 用两根筷子挑起面糊一根筷子挑起面糊后,另一根筷子在挑起的面糊下方继续上挑

  8. 如此反复几次,将面糊挑起放入锅中。

  9. 待一面炸成金黄色后翻面,两面都炸成金黄色后即可出锅。

油要热┅些这样才能有外焦里嫩的效果。
有朋友问面糊的面和水的比例。其实没有什么我们河南有做面筋汤的,油馍头的面比面筋汤的少輕就好了也就是要把面糊搅拌上劲,用筷子把面挑起来面不会很快掉滑下来。另外小苏打很重要,如果炸的时候看着效果不好可鉯现场再放点,搅拌均匀就行了

参照这个菜谱,大家做出 44 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1.0万人浏览 204人收藏 3人做过

把面粉、發酵粉、盐、碱全部放一起加水,顺一个方向搅成这个程度的糊状

一直等到面糊发开会比之前多,会有气泡然后把白芝麻撒进去,攪匀

大火油热了转小火然后每次一勺,炸到金黄就可以了

咬一口里面都是空的就对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餐油馍头配方及做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