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无误成语迢迢成语

迢迢解释和意思---词语
基本解释:
3.道路遥远貌;水流绵长貌。
4.时间久长貌。
5.舞动貌。
词语分开解释:
迢 : 迢
tiáo
远,高远的样子:迢远。迢递。千里迢迢。
笔画数:8;
部首:辶;
笔顺编号:
迢 : 迢
tiáo
远,高远的样子:迢远。迢递。千里迢迢。
笔画数:8;
部首:辶;
笔顺编号:
&&&版权所有 在线成新华字典 &&浙ICP备号&和千里迢迢一样的成语还有哪些_百度知道
和千里迢迢一样的成语还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形容意见不一,风度;堂堂。
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心神不定。
英俊而富有朝气的样子。
指在平凡之人中才能较为特出。
犹言出类拔萃:轻柔的样子。
兄弟和悦相亲的样子,表示对别人的轻视。
嗷嗷,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随风飘摇一样,泛指柳树。依依,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议论很多。
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其他的人。指其他人平庸无能。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仪表:人的外表,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形容仪表堂皇,很有理想。
血与泪俱在实证物。同“文质彬彬”。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常人中显得才能特出者。同“庸中佼佼”。
忧虑不安的样子。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雄心很大。同“意气扬扬”:哀号声。古人送行,折柳相赠: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文质斌斌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采纳率:31%
不远万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成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千里迢迢的迢迢什么意思
千里迢迢的迢迢什么意思
10-01-08 &匿名提问
迢迢:遥远的样子。形容路途遥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军旅生涯的古代诗词             唐•王昌龄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岑  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 台 城 头 夜 吹 角,  轮 台 城 北 旄 头 落。   羽 书 昨 夜 过 渠 黎,  单 于 已 在 金 山 西。   戍 楼 西 望 烟 尘 黑,  汉 兵 屯 在 轮 台 北。   上 将 拥 旄 西 出 征,  平 明 吹 笛 大 军 行。   四 边 伐 鼓 雪 海 涌,  三 军 大 呼 阴 山 动。   虏 塞 兵 气 连 云 屯,  战 场 白 骨 缠 草 根。   剑 河 风 急 雪 片 阔,  沙 口 石 冻 马 蹄 脱。   亚 相 勤 王 甘 苦 辛,  誓 将 报 主 静 边 尘。   古 来 青 史 谁 不 见,  今 见 功 名 胜 古 人。             唐•西鄙人  《 哥 舒 歌 》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卢  纶  《塞下曲•四首》                   ( 其 一 )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杨新令,千营共一呼。                   ( 其 二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其 三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其 四 )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唐•王  翰   《 凉 州 词 》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唐•李  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 乐 烽 前 沙 似 雪,  受 降 城 外 月 如 霜。   不 知 何 处 吹 卢 管,  一 夜 征 人 尽 望 乡。            唐•陈  陶   《 陇 西 行 》   誓 扫 匈 奴 不顾 身,   五 千 貂 锦 丧 胡 尘。   可 怜 无 定河 边 骨,   犹 是 春 闺 梦 里 人。             唐•王昌龄    《 出 塞 》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唐•戴叔伦   《 塞 上 曲 》   汉 家 旌 旗 满 阴 山,  不 遣 胡 儿 匹 马 还。   愿 得 此 身 长 报 国,  何 须 生 入 玉 门 关。           宋•范仲淹   《 渔 家 傲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 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辛弃疾   《 破 阵 子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   《 鹧 鸪 天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 银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 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樹书。
太多了~~~~~举例如下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说到边塞诗,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就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全诗四层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  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天宝十年(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因此诗的开头两句就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我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哪里会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将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没有写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之情,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只在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也可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  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  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  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诗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作客凉州时,与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的老朋友欢聚夜饮时的情景。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在此。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随着明月升高,映照出月光铺洒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七里十万家”,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因此,在月光下的凉州城,飘扬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逐渐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而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形式,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表现出凉州的宏大、繁华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  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下来。后面六句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表现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分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因此说“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说明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不等人,哪能相互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外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刻出岑参和他朋友的豪放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自然会为之醉倒!  这首诗将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大致表现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淋漓尽致,豪气纵横,非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但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仅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放达的笑。  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从人物的神态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  天宝十年(751 )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万出征抵抗。这首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刘判官(名单)赴军前之作,“碛西”即安西都护府。  首句信手拈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色红如火,气候炎热。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  接着,为读者展现这样一幅图景:盛夏五月,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骑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驰去。那骑者身手何等矫健不凡!  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如今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表现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反映出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种夸张的写法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因为“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  “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  “角声一动胡天晓”,从字面理解,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军营里以吹号角表示拂晓到来然而在诗人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 只要唐军一声号令,就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接表明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诗人精心截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说明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表现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大漠辽阔高远,放眼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只是叙述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其中蕴含诗人无限思念。  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如今,月圆人不圆,岂能不叫人感慨万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于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  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  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  热海炎气为之薄。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不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  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  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  山上孤云随马去。  岑参在《经火山》一诗中,就有写火山云的诗句,“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这首“火山云歌”,就突出描绘火山顶上的塞空虏云。  开头两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先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在赤亭口,再交代时令,仲夏五月。但是,开头这两句不只是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和时令,重要的是描绘火山云的磅礴气势,以为后面的具体描绘作好铺垫,尤其是“火山五月火云厚”一句,写得十分贴切传神。一个“厚”字,可以使人想见火山云的形态,厚厚实实;又可以使人感受到火山云的庞然厚重,似乎与巍巍火山连为一体,覆压在大地之上;还可以使人联想到火山云的数量,不是一朵朵、一团团,而是铺天盖地的厚厚一层。用字精炼,而蕴涵丰富,激人联翩浮想。  接下去六句诗,全写火山云的威势。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由于火云厚重,又凝结为一体,漫天蔽空,荼,小鸟被这强大的威势吓得逃到千里之外。但是,火云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往来飞腾,在撞击中更显示出它强大无比的力量。清晨,它阻断南下的胡风;傍晚,它又裹挟着塞雨凯旋而归。  以上描绘火云在宏观时空中的态势,待它“随塞雨回”归之后,来到巍巍铁门关和雄伟的交河城时,仍是“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从铁门关到交河城方圆数十里以内,树木之间,城围内外,它们无处不在。  诗的最后两句,“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则是表达离情别绪。向京师方向举目远望,千里迢迢,那是友人归去的路,也是诗人来时的路。  此时路远人稀,唯有孤云征马,愈行愈远。骑在马上的,本是诗人为之送行的友人,但诗句中不写人,只写马,以马代人,那是因为离去甚远,人马难分或只见马而不见人了。“山上孤云随马去”,可谓全诗点睛之笔。“孤云随马去”,点明了诗的寓意,孤云是诗人之心,是戍边将士的心,希望友人把守边卫士将士们的生活和决心带回京师,告知皇上,告知僚友,告知亲人。可见,这首诗是以火云比拟戍边将士,诗人明在写云,实际是在写人。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作于天宝八年( 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  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回顾两个月来的旅程,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走马西来欲到天”句,指出了踏上征途后的行进过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跃马扬鞭,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的向西进发。“欲到天”三字,既表明了离家之远,又表现了不畏艰难险阻、天高路远的气概,仿佛要飞马走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诗人将“走马西来”的空间过程,表现得气象壮阔而又富有健美的动感。如果说首句主要描写的是辞家后的空间行程,那么下句诗写的就是辞家后的时间过程。“辞家见月两回圆”句,表明辞家已近两月,月圆人不圆,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陡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两句,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似乎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在明月照耀下,平沙莽莽、万里无人的大漠,是那样沉寂,那样荒凉,在月色中又是那样朦胧。在广袤无垠的沙漠瀚海之中,今夜又该宿在何处呢?不言而喻,诗人和他的伙伴们,只能就地列营,过一种风餐露宿的生活。这就表现了戎马生涯的艰苦,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能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给人以悲壮苍凉之感。杜甫称赞岑参的诗“ 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称赞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正可谓“篇终接浑茫”。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无误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