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卢沟桥上月如钩钩,夜阑人静,再是怎样的繁华,也是这样

拥有1个小站,订阅1个话题,关注18个小站
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因为在空气、水分、食物和安全之后,就是我们的授了。比如安全这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对环境的要求,其实是一种爱的深化,我们只有在爱中,才感觉自己是有价值,是值得爱护保护珍惜和发展的。一个丧失了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从容爱自己和爱世界的。比如人际关系,更是爱的浓缩和放大。难以设想,一个不爱他人的人,会有广泛的朋友和良好的...&
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因为在空气、水分、食物和安全之后,就是我们的授了。比如安全这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对环境的要求,其实是一种爱的深化,我们只有在爱中,才感觉自己是有价值,是值得爱护保护珍惜和发展的。一个丧失了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从容爱自己和爱世界的。比如人际关系,更是爱的浓缩和放大。难以设想,一个不爱他人的人,会有广泛的朋友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当然,他的身旁可能会聚集着一些人,但那不是心灵的需要,只是利益的驱使。谈到自我实现,更是爱的高级阶段。因为你的爱,超越了一己的范畴,才扩展到更广阔的人和事物。在这种升腾与弥散的过程中,爱变成一种柔和的光芒,从一个核心的晶体稳定地散发着,把温暖和明亮,播扬到远方。
但是,当人们议论起爱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混淆和迷乱的地方。爱成了一个花脸,大家都随心所欲地涂抹着它的面孔,把自制的油彩敷在它的嘴角和眉梢。爱于是变得面目诡谲和莫测起来。有几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我想提出讨论。
其一:爱和年龄有关。
这是人们通常不付诸书面,但却彼此心照不宣的概念。具体意思是&&只有年轻人才享有充沛富饶的爱意,它的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递减,从高耸的爱的山峰萎缩至贫瘠的爱的荒原。由于这一假设的存在,所轻人因此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仿佛享有一个爱的太平洋,可以不加计算地挥霍爱意。上了年龄的人则很气馁,不读到爱的时候,很有一些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窘迫。爱的门扉已经像一间到了下班时间的商场,缓缓关闭。店员们带着疲惫的笑容在重复着&谢谢光临&,你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即使别人不翻白眼,自己也无颜再耽搁,只有缩起脖子夹着尾巴却步抽身,才是明智之举。
有一种影响约定俗成&&那就是&&爱&&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或者只有他们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当人们说到中年或老年人的爱意时,会扭扭捏捏地觉得那是一种爱的残次品,不那么正宗,不那么地道。比如在形容青年以上年纪人的爱情的时候,基本不会用&火热&这个词,而只以&温馨&替代。毋庸置疑,温馨比火热的温度,要差着好几个数量级呢。
在人们约定俗成的看法中,爱是有年龄限制的。它大量地存在于生命旺盛的青少年,而较少地分泌于生命渐趋平稳和衰落的成熟期和晚期。
这岂止是谬误的,首先是奇怪的。它把爱这种密切属于人类的高等和神圣的感情,简化到相当于睾丸素、黄体酮之类内在的荷尔蒙分泌物和诸如皱纹和胡须这种简单的外在指标了。
这必然首先牵涉到爱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一种精神现象?
持年轻人拥有最多的爱意的看法的人,其实是把爱定位在激素特别是性激素的产量上了。如果这样来看,年轻人是一定会把老年人打败的。但不幸或者是有幸的是,爱是一种精神的状态,是一种需要不断修炼和提高的艺术,是一种积累经验审视自我的完善过程。因此,爱是和年龄无关的。
证据就是,爱可以在年轻人那里发生,也可以在老年人那里发生。从有人类以来的无数故事和历史可以证明,爱不是年龄的产品,它是心灵的能力。
其二:爱和对象有关。
中国有一句俗语,现在被人用得越来越多了,那就是&&遇人不淑。原来是女人专用的,如今也常常听到被抛弃和耍弄的男人长吁短叹此词。爱错了人的惨剧,古往今来,总是屡屡发生。人们在唏嘘之余,总是悲叹那薄命女子痴情汉,怎么不把眼睛拭亮,偏偏遇到了不该爱不能爱的人,糊里糊涂地就爱上了,且爱得水深火热?!
于是顺理成章地归纳出:在此情此景中,爱是没有过错的,错的是那爱的对象,不能承接爱,不能感悟爱,不配得到爱......总这一句话&&所爱非人。不是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吗,叫做&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这就很有一点讨论的必要了。
爱在这种悲剧中,似乎是孤立的一盆水,可以从楼台上闭着眼睛,泼到任何一个人的头上,凭的是冥冥之中的概率。和那个施爱者是没有关系的。甚至有一种可怕的论调,爱是盲目的,爱是碰运气,爱是不可知不可测定的,爱是没有规律的...... 爱在这里蒙上了宿命和诡谲的色彩,被妖魔化了之后,躲在命运的山洞里,伺机以画皮的模样谋害我们。
这样以少数人的愚蠢所导致的失利,来嫁祸于爱的清白之躯,是不公平和不正派的。
爱是一个正常心智的明媚选择,它积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量和所有的素养智慧,是综合力量的体现。它首先表现在施爱者是有力量和有眼光的。如果你根本没有爱的能力,好比压根就不会游泳,你误入爱的海洋,你被淹得两眼翻白,甚至有生命危险,但这不是海洋的水的过错,这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技艺的判断失误。这是你的责任,怎么能迁怒于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呢?人们对于自然界是如此的宽宏大量和易于理解,为什么就对与我们休戚与共的爱,如此苛求相逼呢?这后面是否掩藏着我们人类对自己的宽纵和对无言情感的肆意欺凌呢?
你爱错了,责任在你。不但说明你的眼睛不亮,视力散光,聚焦不准,而且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灾祸发生之后,搞清楚责任,是一件很痛苦和扫兴的事情,特别是在枝蔓生长到一败涂地的时候,挖掘出最初那悲惨的种子,原来竟是自己亲手播种,当灾异显出狞恶之相时,自己非但没有亡羊补牢斩草除根,反倒以血饲虎姑息养奸以致贻害无穷...... 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力量审判自己。甚至可以武断地说,由于这类悲剧事件的主人公,原本就对爱的理解,颇多肤浅偏颇,当他们气定神闲的时候,你都不能指望他们的明智与清醒。在危机倒海翻江而来的时候,期待他们能有很好的自省力度,几近奢望。同时,我也深信,不幸的现场,如果妥加发掘,是一个虽然付出高昂学费,便也会物有所值的宝贵课堂。有时,幸福这个老师,和颜悦色地教授给你的学问,绝对逊色于灾难声色俱厉的鞑。可惜的是,浑身伤痕的爱的败阵者,怨天尤人地呓语着,骂遍了天下人,单单饶过了自己。所以,我很想煞风景地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对在爱的战役中的败将,如果他或她没有对自身的反思和批判,如果在交了一笔的爱的学费之后,学会的只是指责怨恨,那么,无论他或她显出多么楚楚可怜的模样,你可以帮助以金钱,却勿倾泻情感。他们不懂真爱,还需努力学习。
搞清爱的最主要方面,不是在于爱的对象,而在于爱的主体,是沉冷峻严的判断。当你在人世间承受着种种知识的积累的时刻,你还需不断地历练对于爱的思索和实践。你要善于总结经验。如果不把主要的光圈聚焦在自己的爱的基准上,只是在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中发泄怨气、推卸责任,你就不但受到了来自他们的情感重创,而且还丢失了以后避开类似伤害的亡羊补牢的篱笆。
有很多人以为,只要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可爱的人,爱就如霍乱病菌一般,自动地以几何数量级地滋生起来,剩下的事,就是不断地收获爱的果实了。爱主要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找对了,就一好百好,找错了,就一了百了。是一件虎头蛇尾的事,成败仅仅维系在开端部分。
于是,找到那爱的对象就成了千钧一发生死未卜的事件。此事一完成,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只剩等着岁月这个发牌员,验证我们当初押下的签了。
爱是一时一事还是一生一世?
爱是一锤定音还是守护白头?
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还是勤勉呵护日积月累?
爱是变数还是常数?爱是概率还守恒?
你的爱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爱情验证你的看法。你能够有什么样的爱情观,你就有什么样的爱情。你的观念就是你的命运。
原谅我说得这般决绝甚至带有一点霸道。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了。引发悲惨结局的肇事者,常常不是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而是对常识的藐视和忽略。
文/孙博雅(摘自人人分享) 口语课抽到Best friends的话题,回来的路上想了很多,脑海中浮现出了好多人亲切的脸,不过原谅我这不是一篇煽情的歌颂友情的芥末味小短文;高中到大学,很快又要步入社会,从相聚厮守到天涯海角,从懵懂未知到独立成熟,关于友情,是不是有些东西可以永远不变? 微博上很流行一些有关友情,如同口香糖一样,让人嚼着就幸福的只言片语。我相信每...&
&&&&&&&&&&&&&&&&&&&&&&&&&&&&&&&&&&&& 文/孙博雅(摘自人人分享)&&&&& 口语课抽到Best friends的话题,回来的路上想了很多,脑海中浮现出了好多人亲切的脸,不过原谅我这不是一篇煽情的歌颂友情的芥末味小短文;高中到大学,很快又要步入社会,从相聚厮守到天涯海角,从懵懂未知到独立成熟,关于友情,是不是有些东西可以永远不变?&&&& 微博上很流行一些有关友情,如同口香糖一样,让人嚼着就幸福的只言片语。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看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无限感慨那些陪你一起喝酒到吐,唱苦情歌唱到昏天黑地的好哥们好姐妹。然而走到如今,我不在相信,真正的友情就是所谓的陪伴。&&&&&& 我们渴望陪伴,却从来不曾得到过陪伴,克里希那穆提在《爱与寂寞》里说道,&有依赖,就不可能有爱。&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的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在自己的世界里等死,要么在别人的世界里被扯到四分五裂。&&&& 因为有了依赖,我们就有了要求。&&&& 失恋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能通宵达旦的陪着你,安抚你受伤的心灵;&&&& 无聊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能陪你聊天看剧打游戏,你就那么忙么&&&&&离开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到车站送你一程,&&&& 不顺心的时候,你抱怨朋友为什么不主动关心你的情绪 ,了解你的状况&&&& 我想这样未免是对好朋友的曲解。有句常说的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不以君子自居,附庸风雅,但是君子有一样品质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那就是独立。&&&& 在独立的基础上,我们来谈友情。&&&& 好朋友应该懂你。和你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便能感同身受,懂你的想法,懂你的感受,在这种懂得面前,语言是不必要的,她甚至可以懂你的沉默。&&&&&所以她不会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一些无关痛痒的安慰,相反,最最重要的,他能够给你的思维另辟蹊径,能够给你的问题,一个你认为正确、却想不到的解决方法。如果他也无能为力,至少有一个懂你的人存在,仅仅是这种存在,就让你觉得心安。&&&&有人说 友情认真起来比爱情还玩命。&&& 为什么要玩命呢?&&& 有人喜欢把能够证明友情的东西过分的展示炫耀。&&&&友情和爱情一样,不是浮夸的资本。&&& 所以,&&& 她不可能在午夜还陪着你疗伤,但是当你找到他的时候,他总能让你有所启发;&&& 她不可能每天和你厮混在一起,但是当你们某个下午交谈的时候,你总能豁然开朗;&&&& 她不可能在永远在你无聊的时候陪你唠嗑,因为无聊的时候你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做;&&&& 他不可能一直随叫随到,但每次他的出现都会让你的现状有所改变,让你对未来再次充满信心。&&&& 剩下的时间,就让我们孤独的行走吧,一个人穿行风雨也好, 一个人路过晴天也罢,希望你能够接受,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真正的友情,不需要符号标记,不需要大声炫耀,如果你懂得了友情的意义,我想你会充满感激。&&&&& 看穿了你所有的软弱和不堪,我仍旧愿意送你一把伞,我也只能送你一把伞,因为你只能一个人走进风雨。
文\&梁文道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位美籍華裔人類學家撰寫的報告,他發現,近年有越來越多人會在被拘捕時主動要求自己的權利,比方說保持沉默,又或者打電話給律師。為甚麼中國人會突然那麼懂人權,懂得提出這些連部分地方執法人員也不大明白的古怪權利呢?他認為那是進口電視劇看多了。 美國警匪片裏不老有這種場面嗎?正義朋友好不容易逮到了殺千刀的壞蛋,卻只能惡狠狠地瞪視後者,...&
&&&&&&&&&&&&&&&&&&&&&&&&&&&&&&& 文\梁文道&&&&&&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位美籍華裔人類學家撰寫的報告,他發現,近年有越來越多人會在被拘捕時主動要求自己的權利,比方說保持沉默,又或者打電話給律師。為甚麼中國人會突然那麼懂人權,懂得提出這些連部分地方執法人員也不大明白的古怪權利呢?他認為那是進口電視劇看多了。&&&&&&& 美國警匪片裏不老有這種場面嗎?正義朋友好不容易逮到了殺千刀的壞蛋,卻只能惡狠狠地瞪視後者,冷冷道出指定台辭:&你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國家人權行動計畫》,希望全國各級媒體多推廣,開設專欄,好普及中國人的人權知識。其實,老百姓早就從電影和電視劇學到不少人權常識了。儘管這些常識粗糙,不夠系統也不夠深入,而且還說著洋文,很像舶來贗品,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喚起了感性上的回應,使人覺得具體有用。&&&&&&& 面對員警,保持沉默,以免無意中說錯的任何一句話都成了呈堂證供,這一招聽起來有理,感覺上也很像一種不證自明的神聖權利,難怪會成為日益普及的常識了。一切人權教育要想成功,總得讓人感到學者們大談特談的那些權利是自然的,而且切實可行,不能只是字面上的玄虛概念,實行起來卻處處碰壁,甚至還會惹上牢獄之災。內蒙古的大牢裏關了一位叫做吳保全的中年男子,他之所以坐牢,正是因為他實行了兩項書本上常常提到的人權。&&&&&&&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政府曾以一畝人民幣250元的價錢向牧民徵收土地,最後在上頭蓋成了最高一畝82萬人民幣的別墅用地。當地居民對整個收地過程的不透明感到疑惑,也很不滿其中45座別墅居然是要留給市領導的,於是屢屢抗議討說法,結果4年裏先後有28人被捕(當然是居民被捕)。吳保全在網上揭批此事,因而獲罪,罪名是誹謗政府,危害了社會發展秩序。&&&&&&& 近幾年來,中國頗有一些地方官員喜歡用誹謗政府的名義治人以罪,從以前只針對媒體,到現在開始擴及到一般線民身上,隱約讓人感到這裏頭似乎有一個類似平民從電視學人權的學習過程。&&&&&&&&這麼多不同層級的政府,這麼多不同的地方,他們是怎麼想到這一招的呢?他們怎麼會不約而同地利用誹謗政府的罪名,去控告那些揭示自己行為,然後批評自己的人呢?&&&&&& 這些官員當然知道中央政府日漸鼓勵輿論監督,也一定聽過領導人要求幹部向人民負責的言論;他們明白記者也好,普通公民也好,都有權知道政府決策的過程和施政手法,並且對此提出他們的意見。他們應該很清楚中國已經逐步邁向法權社會,人權常識正在普行,法治正在建設。所以他們不能不問情由師出無名地以強權壓制自己的眼中釘,他們需要一個名義,一個聽起來很像一回事的名義。&&&&&&& 於是他們找到了誹謗罪,一種大眾媒體裏面常常見到的管用名堂。世界各地都有許多名流精英用這條罪名控訴記者和評論人,就算最後不能入罪,起碼也能纏擾被告好一陣子,令他在法律程式上傾盡家財。&&&&&&& 更何況那個被誹謗所傷的名譽權,被誹謗的說法可以去控制人民知的權利和表達意見的權利,可以說是以人權治人權,十分進步。最妙的地方是,它還能把自己變成姿態上的受害者,不只沒有以強淩弱的感覺,反而還拉近了官民在法律面前的距離。&&&&&&& 儘管學者早就說過無數遍,政府不是個人,根本不擁有甚麼名譽權,可是這類政府告民間誹謗的消息仍陸續有來。難道那些地方法院不曉得官方不得以誹謗之名治公民以罪嗎?假如全國媒體響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號召,廣設人權推廣專欄,情況又會不會好轉呢?&&&&&&& 由此看來,最需要系統人權教育的,可能還不是早已邁入啟蒙階段,懂得實踐自身權利的一般公民,而是這些跡近法盲的公務人員。更進一步說,徒有權利意識恐怕也還不濟事,有沒有一個足以舒展權利的環境,恐怕才是最要緊的。&&&&&& 吳保全在網上揭批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政府徵收土地過程不透明,因而被送進了監獄。那些把他送進監獄的官員,或許瞭解名譽權的局限,但他們的名譽權在現實上,卻往往能夠戰勝一般人的知情權與言論自由。也就是說,他們根本不擁有的權利,反而是最管用的。&
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 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在 美国很多城市里,过了晚上8点找饭馆并不是轻 而易举的事,很多餐馆都...&
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 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在 美国很多城市里,过了晚上8点找饭馆并不是轻 而易举的事,很多餐馆都已关门,过了9点10点更难,街上到处都很安静,包括纽约也是如此。上班 的日子里,很难见到酒吧爆满夜夜笙歌的情景,只有周末会热闹一些。对于我们这些没时没点的电视人来说就苦了,于是有人开始还念起中国来:&要是在咱们那儿&&&可毕竟是在美国,只好靠司机的经验去寻找餐馆。当然 也有聪明的指引:去唐人街吧。果真,一进唐人街,灯火辉煌,看样子,中国人,还真把优良传统带到了美国。
大 城市如此,美国诸多小镇更是如此。天黑不一会儿,静得让外来人心慌,只好赶紧找旅馆,算是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地方。不过,一家又一家住户中透出来的灯光,告 诉你美国人的温暖所在。在美国,很多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一次是偶然,两次是感概,当一次又一次看到 如此相似情景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美国社会运行的基础以及美国人心中珍贵最善良的角落。
以上的情景,绝不仅仅出现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比美国更甚,家中的电视小 得可怜,甚至很多家庭还用着录像机。人们的脚步纷纷慢了下来,生活占据了生命的上风,人们的眼神,有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人们似乎变简单了。于是你会感 慨:可能所谓的现代化时间长了,并不意味着向前走,而是回身寻找,重新回到人的心灵,回到生活与生命的本身。无论欧洲还是美国,也包括日本,环境都再度清 洁起来,蓝天白云出现的频率,大大多余中国,显然,一旦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也必被尊重。
观察这一切,不 意味着羡慕或对自身的批评,而恰恰来自对未来中国的思考。还要多久,还需要经过怎样的路程,我们的眼神才能够重新纯净起来,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何时让 家庭的照片出现在一张又一张办公桌上,而不是对同事暧昧地说:我单身。又在怎样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让中国的街头从早到晚都是跑步锻炼的人?当然,你还可以 期待:人与人的相处变得简单,不再需要天天运用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聪明去斗智斗勇。
没办法,我们依然处于欲望占据上风的发展阶段,我们 还处于用物质来奖赏生命的阶段,离背起行装去山水中激活生命还有距离。还在这个阶段就要面对,谁也无法一跃而过,只是不希望,我们在欲望面前牺牲几代人。
从 美国回来后,我说过一句话:&当下的中国,由 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按理 说,这话并不好听,却意外地得到了八九成网友的支持。我突然明白,人群中,充满希望的一种欲望正在悄悄地形成中,而这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
Dear Class of 2012:致2012年毕业的你。Allow me to be the first one not to congratulate you. Through exertions that&let's be honest&were probably less than heroic, most of you have spent th...&
Dear Class of 2012:致2012年毕业的你。&Allow me to be the first one not to congratulate you. Through exertions that&let's be honest&were probably less than heroic, most of you have spent the last few years getting inflated grades in useless subjects in order to obtain a debased degree. Now you're entering a lousy economy, courtesy of the very president whom you, as freshmen, voted for with such enthusiasm. Please spare us the self-pity about how tough it is to look for a job while living with your parents. They're the ones who spent a fortune on your education only to get you back& return-to-sender, forwarding address unknown.请允许我成为第一个不对你说&恭喜&的人。在过去几年中,你们中的大多数努力地在各种并不实用的课程中为了一个看得过去的成绩而徘徊奋斗。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你懂的。现在在这糟糕的,拜你们大一时投票选出的总统所赐的经济环境下,你们要离开学校了。重新回到父母的家中住下,并同时开始寻找并不好找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毕竟你的父母是曾经在你身上给予厚望,而他们现在更像是拿着没能寄出去的邮包的发件人,且无从得知这个邮包接下来该往哪儿发去。&No doubt some of you have overcome real hardships or taken real degrees. A couple of years ago I hired a summer intern from West Point. She came to the office directly from weeks of field exercises in which she kept a bulletproof vest on at all times, even while sleeping. She writes brilliantly and is as self-effacing as she is accomplished. Now she's in Afghanistan fighting the Taliban.你们中的某些当然还是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获得了真才实学的。几年前我曾经招了一个来自西点军校的实习生。她开始工作前刚完成了一个长达数周的训练项目,在这个项目里她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得穿着防弹背心。她的文笔十分的好,而且格外谦虚。现在的她正在阿富汗对抗恐怖分子。&If you're like that intern, please feel free to feel sorry for yourself. Just remember she doesn't.如果你也像那个实习生一样,你有权利对你的生活觉得不满。但请记住,她从来没有那么想过。Unfortunately, dear graduates, chances are you're nothing like her. And since you're no longer children, at least officially, it's time someone tells you the facts of life. The other facts.但是亲爱的毕业生们,也许你们远没有达到她的成就。你们已然不是小孩儿了,至少现在有人该告诉你一些关于人生的实情了:&Fact One is that, in our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counts. Yet here you are, probably the least knowledgeable graduating class in history.首先要说的是,在这个知识决定命运的经济环境中,知识依然是很受重视的。但可惜你们也许是这么多年来最缺乏知识的一届毕业生。&A few months ago, I interviewed a young man with an astonishingly high GPA from an Ivy League university and aspirations to write about Middle East politics. We got on the subject of the Suez Crisis of 1956. He was vaguely familiar with it. But he didn't know who w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6. And he didn't know who succeeded that president.几个月前,我面试了一个从常春藤盟校毕业,有一个高得令人发指的GPA的男生。他想写作关于中东政治方面的文章,于是我们开始谈论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次中东战争)。他只是大概知道这桩历史事件,但完全不了解谁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美国与苏联的介入是战争最终结束的主因),以及他的继任者是谁。&Pop quiz, Class of '12: Do you?你知道那是谁吗毕业生们?(我觉得大多数还是应该知道1956年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是谁的。。)&Many of you have been reared on the clich&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n't to stuff your head with facts but to teach you how to think. Wrong. I routinely interview college students, mostly from top schools, and I notice that their brains are like old maps, with lots of blank spaces for the uncharted terrain. It's not that they lack for motivation or IQ. It's that they can't connect the dots when they don't know where the dots are in the first place.人们一直说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式地记忆,而是学习如何思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在我长期面试在校生的印象中,我发觉许多面试者的思维就像古旧的地图一般,有许多区域是因为没有认知而空白着的。很多情况下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缺乏智商,而是在于当他们根本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的时候,无法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Now to Fact Two: Your competition is global. Shape up. Don't end your days like a man I met a few weeks ago in Florida, complaining that Richard Nixon had caused his New York City business to fail by opening up China.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第二桩事实 & 你们所面对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努力吧,别像我前两天在佛罗里达所遇到的那个商人一样,在你的余生中抱怨是尼克松总统对中国开放的政策悔了他曾经在纽约的业务。&In places like Ireland, France, India and Spain, your most talented and ambitious peers are graduating into economies even more depressed than America's. Unlike you, they probably speak several languages. They may also have a degree in a hard science or engineering&skills that transfer easily to the more remunerative jobs in investment banks or global consultancies.在像爱尔兰,法国,印度和西班牙这样的地方,你们不乏天赋与目标的同龄人正在一个更糟糕的经济环境中毕业。与你们不同的是,他们也许会说许多种语言,并拥有一个科学或工程方面的学位。他们的能力或许更容易帮助他们找到一份薪酬丰厚的类似于投行或咨询业的工作。&I know a lot of people like this from my neighborhood in New York City, and it's a good thing they're so well-mannered because otherwise they'd be eating our lunch. But if things continue as they are, they might soon be eating yours.在我在纽约工作的地方附近,有许多这样的人。万幸他们仍然保持着应有的礼节从而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压力。然而如果经济环境继续这么发展下去,也许他们马上就会开始抢你们的饭碗了。&Which reminds me of Fact Three: Your prospective employers can smell BS from miles away. And most of you don't even know how badly you stink.这让我联想起了我想说的第三桩事情:你潜在的雇主对于夸夸其谈的想法早有察觉,并能笑而不语,而你们中的许多甚至不知道你们的想法有多不切实际。&When did puffery become the American way? Probably around the time Norman Mailer came out with "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 But at least that was in the service of provoking an establishment that liked to cultivate an ideal of emotional restraint and public reserve.从什么时候起连美国人也开始靠吹牛而活了?也许是始于诺曼&梅勒的《给自己的广告》(1959年发行的一本文集)?但至少那本书是为了动员人们培养个人节操以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To read through your CVs, dear graduates, is to be assaulted by endless Advertisements for Myself. Here you are, 21 or 22 years old, claiming to have accomplished feats in past summer internships or at your school newspaper that would be hard to credit in a biography of Walter Lippmann or Ernie Pyle.毕业生们,当我阅读你们的简历时,我所看见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给自己的广告&。你们在21、22岁是所完成的一切,不管来自你上个夏天的实习或是在学校校报的工作,甚至已经超出沃尔特&李普曼和厄尼&派尔(均为非常有名的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在他们自传中对他们自己的描述了。&If you're not too bright, you may think this kind of nons if you're a little brighter, you probably figure everyone does it so you must as well.也许你愚蠢地认为这种吹嘘并不会为人们所发觉,或者你自作聪明地认为既然大家都在这么做你也必须从众一下。&But the best of you don't do this kind of thing at all. You have an innate sense of modesty. You're confident that your r&sum& needs no embellishment. You understand that less is more.但是你真实的自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每个人的内在都曾是谦逊的。当你了解什么叫做&更少才是更多&的时候,你就会有不过分在简历中标榜的自信了。&In other words, you're probably capable of thinking for yourself. And here's Fact Four: There will always be a market for people who can do that.从另一个角度说,你也许有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是我想说的第四件事情:对于能自我思考的人而言,市场的需求永远存在。&In every generation there's a strong tendency for everyone to think like everyone else. But your generation has an especially bad case, because your mass conformism is masked by the appearance of mass nonconformism. It's a point I learned from my West Point intern, when I asked her what it was like to lead such a uniformed existence.&Her answer stayed with me: Wearing a uniform, she said, helped her figure out what it was that really distinguished her as an individual.对于每一代人而言,人云亦云的问题是很普遍的。但对于你们这代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因为你们的大量的从众行为大多带上了不走寻常路的伪装。这是我与我西点军校的实习生聊到她带领规定练习的经验时所学到的。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当时对我说&穿着统一的制服,反而让她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区别她自己与其他人的本质。&&Now she's a second lieutenant, leading a life of meaning and honor, figuring out how to Think Different for the sake of a cause that counts. Not many of you will be able to follow in her precise footsteps, nor do you need to do so. But if you can just manage to tone down your egos, shape up your minds, and think unfashionable thoughts, you just might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orthy with your lives. And even get a job. Good luck!现在她已经是一个有着对生活的理想和荣耀的少尉了,而且她有对自己生活意义的独到见解。你们中也许没几个人能完全像她一样这么一步一步走过去。当然你们完全没有必要跟随别人的足迹,但是如果你能够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多独立思考,也许在你的生命中你能够做出些不枉此生的事情。或许甚至找到一份工作。加油吧!&Write to 作者:布雷特&斯蒂芬斯。华尔街时报专栏作家
  庙宇自幼能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不懂其义,完全是从乡间老娘们的口中听熟的。
  柴门之内,她们虔诚端坐,执佛珠一串,朗声念完《心经》一遍,即用手指拨过佛珠一颗。长长一串佛珠,全都拨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醮一醮朱砂,在黄纸关碟上点上一点。黄纸关牒上印着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圈,要用朱砂点遍这些小圈,真不知需多少时日。夏日午间...&
  庙宇自幼能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不懂其义,完全是从乡间老娘们的口中听熟的。
  柴门之内,她们虔诚端坐,执佛珠一串,朗声念完《心经》一遍,即用手指拨过佛珠一颗。长长一串佛珠,全都拨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醮一醮朱砂,在黄纸关碟上点上一点。黄纸关牒上印着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圈,要用朱砂点遍这些小圈,真不知需多少时日。夏日午间,蝉声如潮,老太太们念佛的声音渐渐含糊,脑袋耷拉下来,猛然惊醒,深觉罪过,于是重新抖擞,再发朗声。冬日雪朝,四野坚冰,佛珠在冻僵的手指间抖动,衣履又是单薄,只得吐出大声佛号,呵出口中热气,暖暖手指。
  年轻的媳妇正在隔壁纺纱、做饭。婆婆是过来人,从纺车的呜呜声中可以辨出纺纱的进度,从灶火的呼呼声中可推知用柴的费俭。念佛声突然中断,一声咳嗽,以作儆示,媳妇立即领悟,于是,念佛声重又平和。媳妇偶尔走过门边,看一眼婆婆。只等儿子长大成家,有了媳妇,自己也就离了纺车、灶台、拿起佛珠。
  不知几个月后,庙中有一节典,四村妇人,皆背黄袋,衣衫干净,向庙中赶去。庙中沸沸扬扬,佛号如雷,香烟如雾。庄严佛像下,缁衣和尚手敲木鱼,巍然端然。这儿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却了自身。左顾右盼,便生信赖,便知皈依。两膝发软,跪向那布包的蒲团。
  邻家有一帮会中人,一日缺钱,闯入我家,抱我而走,充作人质,以便逼索。家人哀求追赶,无济于事。村间一二叔伯大声呼叫,只换得他大步逃奔。他抱我躲进了庙会的人群,挤挤挨挨,东张西望。
  他从未进过庙宇,从未见过如此拥挤的人群。他的步子不得不放慢,渐渐端详起四周的奇景。佛号浩荡而悠扬,调节着他的鼻息,众人低眉垂目,懈弛了他的对抗。他怀抱我的手势开始变得舒适,宛若一个携婴朝拜的信士。当他挤出庙门,就像成了另一个人,笑咧咧的,走进我家,把我轻轻放回摇篮,扬长而去。我的嘴里,衔着一支土制棒糖。
  他再也没有回来。听人说,就在几天之后,他在路上,被先前的仇人砸死。
  我家近处的庙宇很小,只有两个和尚,一胖一瘦,还有一个年老的庙祝。瘦和尚是住持,严峻冷漠;胖和尚是云游僧人,落脚于此,脸面颇为活络。
  两个和尚坐在一起念经,由瘦和尚敲木龟,的的笃笃,呜呜唉唉。孩子们去了,围着他们嬉闹,瘦和尚把眉头紧蹙,胖和尚则瞟眼过来,牵牵嘴角,算是给孩子们打了招呼。孩子们追逐到殿前院子里了,胖和尚就会缓缓起身,穿过院子走向茅房,回来时在青石水斗里净净手,用宽袖擦干,在孩子们面前蹲下身来,摸摸他们的头发和脸蛋,然后把手伸进深深的口袋,取出几枚供果,塞在那些小手里。耽搁时间一长,瘦和尚的木鱼声就会变响,胖和尚随即起身,走回经座。
  他们不念经的时候,孩子们敢到胖和尚的禅房里去。胖和尚满脸笑容,躬身相迎,问孩子们的名字,然后拿起毛笔,握住软软的小手掌,把各人的名字一一写上。他的字写得极好,比学校的女老师写的好多了。不忍心洗掉,照着它,一遍遍临摹。第二天写字课,老师看见黑糊糊的手掌,笑了:&怎么把手都涂脏了?&还没说完,竟一步上前,紧紧握住,急问:&谁写的,这么好?&她知道,这些村庄,几乎没有识字的人。说是和尚,老师像被烫着了一般,连忙放手,转身走开。
  放了学,少不了告诉胖和尚,老师称赞了他的字。胖和尚R声一笑,说:&我们住持写得才好!&随即领孩子到后院,指了指菜园南端的一堵粉墙。那里,满墙都是乌亮活灵的字,比字帖上的还好。深深嗬了一声,小步走去,依偎着粉墙仰望。难怪瘦和尚一脸端庄。
  一天,两个和尚仍在念经,孩子们唱起了老师新教的一首歌,像与和尚比赛。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和尚们念完一段经,站起身来。走向孩子们的,不是胖和尚而是瘦和尚。孩子们惊恐地要逃开,瘦和尚说:&等一等,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孩子们嗫嚅地复述了一遍,瘦和尚说:&来,到我的禅房里来。&
  瘦和尚的禅房在楼上,孩子们从来没有上去过,心跳得厉害。这个禅房太整洁了,油亮的藏经箱成排壁立,地板油漆过,一尘不染。瘦和尚走到桌边举笔展纸,说:&你们再念一遍。&孩子们边念,他边写,写完自个儿咿唔一阵,点头说:&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他打开桌上的锡罐,取出一把供果,分给孩子们。比胖和尚平日分的,多得多了。
  第二天当然又去转告老师,说和尚称赞她的歌写得好。老师立即脸红,说:&我怎么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几天之后,瘦和尚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李叔同。
  学校离小庙不远,只隔着一条大路,但和尚和老师从来没有见过面。终于有一天,老师正在小小的操场上与孩子们玩,突然停住,眼睛直盯盯地看着墙外。那里是一个倾倒学校垃圾的瓦砾堆,瘦和尚正在弯腰拣着废纸。拣了一大堆,用长长的衣服兜着,走到庙门边,抖进墙上一个洞口,点火焚烧。洞口上有四个暗暗的字迹:敬惜字纸。
  孩子们疑惑地仰脸看老师,老师也在发呆。
  又有一次,轮到和尚们发呆了。两个和尚在路边看到一头羊被石头一绊,差点跌进水池。他们惜生护生,立即牵起羊颈上的绳子,拴在路旁一棵小树上。当时,大路旁已种下两排小树,直伸远方。两位和尚笑眯眯地正待走开,从校门里急急地奔出我们的老师,胸脯起伏着,气喘吁吁地解开拴在树上的绳子,对孩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给主人!&平下气息后她又说;&等你们毕业,这树就这成了林荫道。那时正是大热天,你们阴阴凉凉地走到县城去考中学。&
  两位和尚在几步之外,呆呆站着。他们万没想到,学校老师竟是如此一位丽人。不敢正视,直耳听着,眼睛只盯着孩子看。他们惜生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起伏的胸脯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
  夜间,整个乡村一片漆黑,只有小庙排房的灯和老师宿舍的灯还亮着,遥遥相对。掸房里点的是蜡烛头,老师点的是玻璃罩煤油灯。村里老人说,他们都在&做课&。
  孩子们每夜都抓蟋蟀,连乱坟岗子也不怕。这里已是村边,村外是无边无际的荒原。于是,两道灯光,宛如黑海渔火。
  吾乡东去6里许,有一座辉煌大庙,名曰金仙寺。寺门面对宽阔的白洋湖。寺庙前半部在平地上,后半部则沿山而上,路人只见其黄墙耸天,延绵无际,不知其大几何。进得寺门,立即自觉矮小,连跨过一条门坎也得使劲搬腿。谁也走不完它的殿阁和曲廊,数不尽它的佛像与石阶。曾扒窗偷看过它的一个厨房,其锅之大,几若圆池。老人说,兴盛之时,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锅,大体可信。记得此寺一个院落,有洒金木雕的全本西游记连环故事,刻工之精,无与伦比。乡间儿童,隔些时日便蹑脚进去,低声指认,悄声争辩,读完了一部浪漫巨著。也读完了一门雕刻美学。
  金仙寺东侧,便是小镇鸣鹤场。走完狭长的街道,再走完一道长堤,又有一座小庙,上名石激头。该地石揪处处,故而得名。石批头小庙只是通向一座比金仙寺更为宏大的庙宇的起点。由它向南,翻过五座山头,即见远近闻名的王磊寺。
  在乡人心中,金仙寺和王磊寺,无异于神秘天国。那里也该有住持或首领吧,他们会是何等样的超迈人物?如此浩大的排场,开支来自何处?这些问题,连小庙里的两位胖瘦和尚也完全不知。一天又一天,只听山那边传来的晨钟暮鼓,堂皇而又沉着。
  大概是从30年代起始罢,两寺渐渐有了新的动向。山薯出土季节,常见田埂阡陌间,有两寺和尚挑担来往。他们把山薯送给有过施舍的人家,说是答谢,实则提醒,请施主赶紧再结善缘。看着汗渍涔涔的和尚,看着沾满黄泥的山薯,乡人们终于知道,两寺的财脉已经枯竭。黄泥山薯确是佳品,浓甜嫩脆,比平地红薯好得远了。
  年长之后翻阅史料,看到一段记载惊了一跳。我离开座位,仁立南窗遥望家乡。岂能想到,和尚们挑着山薯走出庙门,五磊寺里住着的,竟然正是&&写歌词的李叔同!
  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突然晴天霹雷,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娇妻幼子,弃之不见,琴弦俱断,彩色尽倾,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我们唱着他的歌,与和尚比赛,而他自己却成了和尚。
  他在挣脱,他在躲避。他已耗散多时,突然间不耐烦嚣。他不再苦恼于艺术与功利的重重抵悟,纵身一跃,去冥求性灵的完好。
  松涛阵阵,山雨淋淋,这里已没有一个现代的颤音。法师自杭州出家,历十余年,由净土而皈南山律宗,在五磊寺受菩萨戒,发愿弘扬律宗,创建道场。
  五磊寺住持栖莲,金仙寺住持亦幻积极响应。一所&南山律学院&正酝酿建起。法师只提倡议,不管实务。两寺住持,只得到上海募钱。上海名士得知法师倡议,慨然解囊,两寺住持随即办置化缘簿,请法师写序。
  法师一见簿册,突然大怒,严责两寺住持&藉名敛财&。但无财何从建院?法师也是进退维谷。重去招惹早已诀别了的世界,是他所忌讳。于是律学院停办,法师不久也云游别处,留下尴尬的庙宇两座。
  或许可说,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法师发怒,是佛教在新时代的尴尬。我由此想到小庙与学校间相对的灯光。两道灯光间,法师的袈裟如云如雾,飘荡隐约。
  金仙寺旁,土木工程正忙。和尚们念经完毕,或挑山薯回来,成群结队傻傻地观看。
  那是一位叫吴锦堂的华侨在重建家乡。吴氏不知何许人也,据传,乃近乡一普通农孩,长大流落上海,被雇于一家日本餐厅,如此这般,到了日本,竟日渐发达,成高官巨贾。然后倾其资产,投于桑梓。金仙寺面临的白洋湖,由他筑岸建堤,光洁坚致,气势恢宏。沿湖民房,悉数重造,皆若层层别墅。由东到西,长几里许,竟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更为甚者,还在北面东山头,耗巨资兴建一所学校,曰锦堂师范。古地之大,建房之多,令乡间财绅咋舌。不久他便去世,金仙寺西侧,筑豪华墓道,成一名胜,供人凭吊。
  墓体为白石,正如湖岸为白石,长堤为白石,荡荡展开,白得晃眼。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
  和尚们洗涤打水,也享用着平臻臻的洋灰河埠。葛麻芒鞋,踏在上面,总觉得过于挺滑,不大自在。不知弘一法师可曾在这条长堤上漫步,估量他不会喜欢。他逃避着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闯到了庙门跟前。
  天长日久,无人修葺,吴锦堂的种种建筑,也渐渐污损,与四周萧索的村落悄悄扯平。唯有你到浙江的所所中学,遇到几名老教师,一问之下,常答曰出身锦堂师范。我在京沪两地,遇到一些浙籍知名学者,叙完同乡之谊,总能发现,竟也是锦堂师范的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曾有几名日本兵,为吴锦堂墓站岗。乡民疑惑了,不再对他感恩戴德。他的坟墓,一度成了晒谷场。
  数月前在报上读得一条新闻:全国青少年珠算比赛,前面一批名次竟然全部属于浙江一座小镇。记者用惶惑不解的笔调写道,神童荟萃一处,实是奇迹。这座小镇,便是金仙寺旁侧的鸣鹤场,吴锦堂修建世外桃源的所在。
  我是理解的,自豪地一笑。耳边响起哗哗的珠算声,如白洋湖的夜潮。
  听说两大寺庙又在重新修复,款项甚巨。工棚里,应有锦堂师范的毕业生,指挥着算盘的交响乐。
  注:此文发表后,收到从家乡寄来的《慈溪修志通讯》,其中有一段文字介绍吴锦堂:
  吴锦堂(),名作莫,东山头乡西房村人。出身农家,少时随父耕作,及壮东渡日本,经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为重,先后捐银数十万两,兴修水利,创办学校,泽被乡里。本世纪初,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全国&办学三贤&。又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人人事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华侨。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所谓人的问题,应该是哲学中最有用的但恰恰是最不完善的问题。从戴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阿波罗的神谕就可以看出,人类的问题已经延续了好久。或许是因为关于人类哲学的思考,是一定要揭露一些人最本质的东西(这最本质的东西难免就会触及到人灵魂当中一些肮脏的东西和一些本就不怎么光彩的东西)所以相当一部分自恃清高的哲学家不愿意因此陷...&
&&&&&&&&&&&& 文/胡哲瑄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所谓人的问题,应该是哲学中最有用的但恰恰是最不完善的问题。从戴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阿波罗的神谕就可以看出,人类的问题已经延续了好久。或许是因为关于人类哲学的思考,是一定要揭露一些人最本质的东西(这最本质的东西难免就会触及到人灵魂当中一些肮脏的东西和一些本就不怎么光彩的东西)所以相当一部分自恃清高的哲学家不愿意因此陷入对自己批判的泥淖;又或许因为对人类哲学的思考,尤其是涉及到人类最初形态,也就是所谓自然人的实验,是基本不可完成的。因为,即使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无法主持这样的实验,即使最强大的统治者也不会进行这样的实验。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指望他们能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推动实验的进展,更不用说他们还要为诸如这样的实验所付出坚忍的精神,极大的智慧和慈悲的胸怀了。而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更同意后者的看法。
&&&&&于是,对人类不平等起源的研究也就变得愈发困难起来。按照一般的思路,若想论证这个课题,我们有必要了解最初时人类的状态,并沿着岁月的长河一点点去深入探究,卢梭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另外,为了避免结果的偶然性和特殊化,卢梭采用了一种比较折中的办法,用一种尽量适合各个民族的方式,或者说抛开时间和地点,仅仅考虑人类本身。在此基础上,卢梭对自然法则、原始状态下的自然人、社会状态下的人、社会、国家、政府以及之间的这种递变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度剖析。最终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人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后果的关键就在于私有制的确立。读罢全书,我不得不叹服卢梭如蛟龙的思辨以及对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苦苦求索和不竭反思。跟随着智者的步伐,我们厘清了人类由平等的个体发展到相互具有复杂联系的群体的历史过程,这是一部着眼于&人&的纵向梳理,或许我们很难有这样清晰思路的指引,这绝对不同于顾影自怜和日常琐屑的只言片语。与其说是一本塑造一位新的哲学家、政治家的扛鼎之作,倒不如说是人类反躬自问的失物之书。
探究人类的不平等的滥觞,我们必须从人类的最初阶段说起。根据卢梭的观点,人类中间生理上的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这个毋庸置疑。所谓的生理上的不平等指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或心智上的差异。若想追寻这种不平等的起源,可以说是毫无意义也是白费力气的。而应该引起我们兴趣的应该是那些被称作精神或政治上不平等的东西,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这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则没有,假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方向明确之后,对其进行的一系列阐释就此展开。最初的人类应该是造物者奉献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了,他虽然没有别的动物强壮,也没有别的动物动作敏捷,但他适应周遭的能力很强。(注:当时由于没有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所以卢梭假设,原始的人类都和现在的人一样,用双腿直立行走,像现在一样使用双手,目光向前。)人类和动物生活在没有固定边界的大自然里,彼此之间除了食物和栖息地之外,没有任何关系。由于当时人类自己还不了解什么是&工具&,所以他们的唯一工具就是他们的身体,我们果真无法想象那时人类的身体具有多少特定的功能。而且人和动物散居自然,双方每时每刻都在搏斗,都在用一种最野蛮,也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较量。最主要的是,这时人们的内心还相当的单纯,战斗是战斗,但是丝毫没有置对方于死地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些能够维持他们自己生命的要素是他们所关注的,对于他人的生存条件他们丝毫不去关心。而对于另一方,如果在争斗的过程中失败,那他们也不会有复仇的想法,无非换一个地方,找一些其他的食物。由于当时流动性很强,因此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只要你所及)对于上面的生物都是平等的。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神似祖先》,这是一本生物学和社会学跨学科的经典作品。他用生物学论证了人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为人类学和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读《轮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时,我的思绪又不知不觉飘到了那本书上,在自然选择那一章中他所提及的观点与此有些许相似之处:自然是最公平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都是自然为了适应它本身的承载力所不得不做出的残酷选择。只是我们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欲望&这个坏东西吞噬了人类。可以说,从人心理的扭曲过程来说,欲望的产生是不平等的起源;从人与人结成的关系进而演变成的社会而言,私有制的确立则使不平等合法性增强,有权力者(最初来讲是富人)便会控制这个社会,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于是便使不平等迅速膨胀,因为欲望太难被自然驱使了。当不平等发展到极限的时候,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原点,即这是一个我们无法逃离的循环。我将在下面的评述中具体阐释我的观点。
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祖先&。即便他们强大到可以打败任何他们实际的敌人,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有一些潜在的敌人,他们甚至连防御的办法都没有。那便是年幼、衰老和各种疾病带来的天然虚弱,甚至死亡。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一样,在刚刚被繁衍下来的时候并不能独立生存,必须要依靠他们的父母,这一点在动物方面也是如此。和它类似的是,到了暮年,随着各器官的衰退和内分泌的减少,他们也就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无需多言。不过对于疾病,我想说虽然在人类经过发展之后,物质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水平有了飞速发展,但另外,诱发我们得病的因素也迅速增多起来,因此针对原始的自然人和现在的社会人,我们对谁活的更健康更本没有一个持平之论。而且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卢梭认为,思考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而来的状态,它违反常态,而且思考的人或多或少都在经历一种痛苦。我认为这一点不难理解。也就因此,卢梭的观点同柏拉图的观点相吻合,柏拉图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疾病不断增多的历史。
由于原始人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我指的是在群居生活之前),那么我认为两个独立的原始人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他们或许只能通过行为举止或体型相貌来断定他们是不是同类。因为最初的他们没有语言,没有相互交流的方式,所以他们没有媒介来使得对方知道他这个&人&。而恰巧的是,历史发展最初的趋向总是联合,所以当他们有必要联合来适应自然或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聚集到了一起,当他们迈出了联合这一步时,他们已经暗示了人类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人类的堕落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对于人类的进化来说,语言的发明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可以说语言是人类开始具有文明的标志。卢梭在阐述关于人类语言的滥觞时,他认为最初的语言发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经历过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绞尽脑汁的发明语言,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共同利益,他们需要用他们都能明白的一种方式相互表达利益诉求,因此语言由最简单的呼叫到后来对于某种特定的概念开始有了称呼,再到后来将这种称呼固定化以至于被这个团体所承认所应用。我在这不是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我只是简单的概述,通过概述我们发现自然在人类发明语言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什么推动性的作用,而起到作用的就是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至此,我可以说,按照卢梭的思路,人类不平等的探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
之后的探究似乎变得简单起来,似乎人类的发展轨迹就此清晰。不过在书中,卢梭还对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反对。这一点我是赞成的。因为在之前的阐述中,我们已经提出人是由自然状态逐渐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纯自然状态中的人是根本不知道何为恶的,也同样不知道什么是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作为人本能的同情心。任何生物在看到自己的同类被折磨,看到自己的同类痛不欲生时就会自发的觉得难受与不舒服,由于当时没有清晰的社会关系,所以同情心对于他们的内心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因此由于同情心的驱使,最初的人类是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他人实施任何使对方陷入劣势的手段的,因为一旦那样,他们自己的心中也会不舒服。但是我们来看现在,事实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因为欲望早已战胜了同情心,种种罪恶的产生也就源于此。所以按照卢梭的指引,我认为人之本性,非所谓善亦非所谓恶,就是同情心主导罢了。
因此,通过以上复杂的论述,我们可以按照卢梭的想法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自然状态中的人,整日游荡在森林中间,没有劳役,没有语言,没有家庭。不知道何谓战争,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对方的念头,甚至根本分不清对方究竟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所有的感情和知识都与他的环境相称,它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只关注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们的智力也超不过他们的幻想。即使偶有发明也不能传授给他人,每种技艺都会随着它的发明人的去世而消失,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因此他们的后辈没有一点比他们先进的地方,每一代人都以同一个起点生活。&(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P46)所以,我可以独断着下这个定论,原始的自然人对是否平等没有丝毫的概念。
进入现代社会,当一个人第一次自发的圈起一块地,并向其他人表明,这块地是归他所有的,而且还有人相信他的话,于是私有制在人类当中悄然产生了。于是随之而来的任何只有人类社会才有的罪恶便随之产生。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的观念也逐渐开始变化,对自然的审视和对自我价值的日益膨胀导致了人内心中一个特有的东西&&欲望的滋生,这种东西长期在人类的内心中萌芽并直到根深蒂固。其实,也不能一味否定欲望,要是更加理性的思考思考就不难发现,人的智力便是靠欲望的刺激发展而来的,正是由于智力的不断增长,人类逐渐觉得自己开始比动物高贵,比动物有优越感。从这一刻起,人类和动物开始出现了本质的分离,而且人类智力的第一个牺牲品就是动物。人类也通过在对动物的残杀和占领中感受到了身为一个&高等生物&的自豪感。于是,人的一种欲望就这样被满足了。
所以人之后的&进化&路线便更加清晰,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都是欲望在不断推进深入的。于是骄傲的人类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我们人类做事的唯一动机就是使自己过得幸福,最大限度的获得满足感。很巧妙的是,这也与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的概念对上了号。那么下一步探究的重点自然而然的就转移到人类内部的阶级分化的起源&&这或许是探讨不平等起源的&压轴大戏&。
伴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思维开始愈发活跃。根据卢梭的观点,这个时候人们的联系开始增多,而且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人类更加注意别人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别人来对比自己。于是,比较可悲的事情发生了&&嫉妒,怨恨,攀比等种种造成人类不平等的催化剂应运而生了,而相伴随的是,&尊重&这一词在人类的心中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人类看来对自己的尊重是自己最基本的&人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称作勇士,那么第一个把私有制引入人类社会的就成了把人类引向堕落的&恶人&,于是那些最先受到欲望左右的又有资本受到别人尊重的人就开始了血雨腥风的&愚民&过程。于是社会阶层开始出现了断层,开始了分化的萌芽。
那些下层民众(最初的状态穷人)之所以成为下层民众一定不是偶然为之的。由于下层民众被愚的已经没有任何辨别真相的能力,他们只能把自己昔时的自由寄希望于上层阶级(最初状态为富人)的统治,而此时上层民众为了更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更加变本加厉,并利用民众对他们的零怀疑开始树立他们的合法性,于是现代的社会和法律的雏形便随之出现&&&穷人获得了一副新的枷锁,富人获得了新的权力,而二者之间的平等瞬间坍塌。&
于是,政治这个概念总算要产生了!政治到底是源于强者的征服还是弱者的联合?卢梭认为这两种选项都站不住脚。他用了一种近乎于逻辑学的思维来解释他们之间的无稽性,针对地一种说法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永远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两者永远处于战争状态,从来没有一方心甘情愿的让另一方做自己的统治者;针对第二种说法,强弱概念的不确定性使这个问题的答案充满许多可能性。暂且把强弱的概念量化为富和穷我们就不难发现,富人可以通过继续压榨穷人来增添自己的财富,而当穷人要联合起来对抗富人时,富人的潜意识当中想象的一定要保护自己的既得财产,所以他们是绝对不会创造这样一种对自身有害的可能性的。在这一点上,笔者觉得有些牵强,因为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一直以&天赋人权说&闻名于世,他们把一切社会上的现象的产生都基于生命和自由的前提上。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当然不足为奇,因为卢梭那批人虽然是当时最聪明的一群人,而且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政治构想和政治理论的确成了一些民主国家的政治模板,但是毕竟他们还是会受时代局限的控制,他们即使再聪明,也不会预见300年之后的人类的智慧。这一点我不想赘述,因为读者应该知道我所指。
卢梭认为,在人类进入到社会层面以后,不平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所有权的确立标志着第一阶段,官员制度的建立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法制权威向专制权威过渡。第一阶段的不平等可是看做是富人与穷人的不平等,第二阶段的不平等可以看做是强者与弱者的不平等,第三阶段则可以看做是奴隶主与奴隶的不平等。而且经过他深入浅出的论证我们不难发现第三阶段的不平等既是前两阶段不平等的延续,也是不平等的顶点。之后原有政府被推翻,社会又自然而然的回到第一阶段的状态。
那么接下来我想在书评当中提到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人类这种不平等能否消除。答案非常肯定&&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的欲望无法根除,现有的社会形态再也无法倒行逆施,所以人类都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蓄谋着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而对于那些有权有势或者善于趋炎附势的人,他们获得这种最大化的利益一定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渠道。
另外我还想在书评结尾中声明的是,作为一项在政治学课上安排的任务,我在书评中很明显将前一部分&&自然人的部分进行了着重的勾勒,而对于真正涉及到政治的第二部分却惜墨如金,道理就是针对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我是怀着一种好奇,一种极大的求知欲来阅读的,因为我在开头说过,那个时代纯粹研究&人&的哲学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能从人类最初的形态来认识自己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而且我也同时认为,作者的这种缜密的思维和如龙的思辨最精彩的体现也就在对自然人的阐述。当然我的言外之意并不是我对卢梭社会人方面的论述只是简单一瞥,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之前的部分深深吸引了你,那么你真的就没有理由停下来,只不过是想说的话有没有那么多而已。
最后就像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开篇写的《献给日内瓦共和国的致辞》那样,我想简单谈一谈《献给卢梭的敬辞》:就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卢梭的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渗透的都是他苦苦的求索,可见他对这个哲学难题的执着。另外卢梭的辩证思维也真的是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甚至对后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过很大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卢梭的这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看做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书中卢梭所阐述的一些政治观点为之后的《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这部书是作者为第戎学院写的征文。为了这部历史绝作他翻阅了许多原始人类学的资料而且他特意到圣日耳曼的森林里冥思苦想七八天。才最终铸成这座不朽丰碑!
&可是,今天那些处于国际等级统治和剥削体系上层的人把卢梭丑化为极权主义的始祖,但是,这样,他们也就把自己放到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对立面。事实上,正是卢梭式的对平等、民主、和人性自由的强烈的追求,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才有可能使工业革命的财富不至于被一小撮垄断寡头所独占。&
最后,我想用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结束我的书评:
Jean-Jacques&Rousseau's&perfect&logic&and&reasoning&capacity&would&be&both&challenging&and&inspiring&for&anyone&who&ventured&to&confront&him&as&a&disputer.(让&雅克&卢梭的完美绝伦的逻辑和论证能力对于那些将他冒险视作争辩者的人将会是一次具有启发意义的回击!)
读书的艺术 文/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
&&&&&&&&&&&&&&&&&&&&&&&&&&&&&&&&&&&&&&&&&&&&& && 读书的艺术&&&&&&&&&&&&&&&&&&&&&&&&&&&&&&&&&&&&&&&&&&&&&&&&&&&&&&& 文/林语堂
&&&&&&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Sophocles)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Dr&Eliot)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Esmo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有一次,几个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喜爱矛盾。他喜欢看到交通安全宣传车出了车祸撞伤人,有一次他到北平西郊的西山上一个庙里,去看一个太监的儿子。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
有一次,几个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喜爱矛盾。他喜欢看到交通安全宣传车出了车祸撞伤人,有一次他到北平西郊的西山上一个庙里,去看一个太监的儿子。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不读科学是一项错误。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所有的其他中国人。
他对法西斯没有好感,他认为中国理想的流浪汉才是最有身份的人,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才是独裁的暴君最可怕的敌人,也是和他苦斗到底的敌人。他很爱慕西方,但是卑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一度自称为&现实理想主义家&。又称自己是&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学家。他喜爱妙思古怪的作家,但也同样喜爱平实贴切的理解。他感到兴趣的是文学、漂亮的乡下姑娘、地质学、原子、音乐、电子、电动刮胡刀,以及各种科学新发明的小物品。他用胶泥和滴流的洋蜡做成有颜色的景物和人像,摆在玻璃上,借以消遣自娱。他喜爱在雨中散步;游水大约三码之远;喜爱辩论神学;喜爱和孩子们吹肥皂泡儿。见湖边垂柳浓荫幽僻之处,则兴感伤怀,对于海洋之美却茫然无所感。一切山峦,皆所喜爱。与男友相处,爱说脏话,对女人则极其正流。&
生平无书不读:希腊文、中文及当代作家;宗教、政治、科学。爱读纽约《时代》杂志的Topics栏及《伦敦时报》的&第四社论&;还有一切在四周加框儿的新闻,及科学医药新闻;卑视一切统计学&&认为统计学不是获取真理真情的可靠方法;也卑视学术上的术语&&认为那种术语只是缺乏妙悟真知的掩饰。对一切事物皆极好奇;对女人的衣裳、罐头起子、(又鸟)的眼皮,都有得意的看法。一向不读康德哲学,他说实在无法忍受;他憎恶经济学。但是喜爱海涅、斯蒂芬?利科克和海伍德?布龙。很迷&米老鼠&和&唐老鸭&。另外还有莱昂内尔?巴里莫尔和凯瑟琳?赫伯恩。&
他与外交大使或庶民百姓同席共坐,全不在乎,只是忍受不了礼仪的拘束。他决不存心给人任何的观感。他恨穿无尾礼服,他说他穿上之后太像中国的西崽。他不愿把自己的照片发表出去,因为读者对他的幻象是个须髯飘动落落大方年长的东方哲人,他不愿破坏读者心里的这个幻象。只要他在一个人群中能轻松自如,他就喜爱那个人群;否则,他要离去。当年一听陈友仁的英文,受了感动,就参加了汉口的革命政府,充任外交部的秘书,做了四个月,弃政治而去。因为他说,他&体会出来他自己是个草食动物,而不是肉食动物,自己善于治己,而不善于治人&。他曾经写过:&对我自己而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
对妻子极其忠实,因为妻子允许他在床上抽烟。他说:&这总是完美婚姻的特点。&对他三个女儿极好。他总以为他那些漂亮动人的女朋友,对他妻子比对他还亲密。妻子对他表示佩服时,他也不吝于自我赞美,但不肯在自己的书前写&献给吾妻&&&,那未免显得过于公开了。&
他以道家老庄之门徒自许,但自称在中国若论及最为努力的工作者,则非他莫属。他不耐静立不动;若火车尚未进站,他要在整个月台上漫步,看看店铺的糖果和杂志。宁愿走上三段楼梯,不愿静候电梯。洗碟子洗得快,但总难免损坏几个。他说爱迪生二十四小时不睡觉算不了什么;那全在于是否精神专注于工作。&美国参议员讲演过了五分钟,爱迪生就会打盹入睡,我林语堂也会。&?&&
他惟一的运动是逛大街,另有就是在警察看不见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草地上躺着。&&
只要清醒不睡眠时,他就抽烟不止,而且自己宣称他的散文都是由尼古丁构成的。他知道他的书上哪一页尼古丁最浓。喝杯啤酒就头晕,但自以为不能忘情于酒。&&
在一篇小品文里,他如此描写自己的人生理想:&&
此处果有可乐,我即别无所思。&
我愿自己有屋一间,可以在内工作。此屋既不需要特别清洁,亦不必过于整齐。不需要《桑米歇里特的故事》中的阿葛萨用抹布在她能够到的地方都去抹擦干净。这个屋子只要我觉得舒适、亲切、熟悉即可。床的上面挂一个佛教的油灯笼,就是你看见在佛教或是天主教神坛上的那种灯笼。要有烟,发霉的书,无以名之的其他气味才好&&&&
我要几件绅士派头儿的衣裳,但是要我已经穿过几次的,再要一双旧鞋。我需要有自由,愿少穿就少穿&&若是在阴影中温度高到华氏九十五度时,在我的屋里,我必须有权一半赤身luoti(被禁止),而且在我的仆人面前我也不以此为耻。他们必须和我自己同样看着顺眼才行。夏天我需要淋浴,冬天我要有木柴点个舒舒服服的火炉子。&&
我需要一个家,在这个家里我能自然随便&&我需要几个真有孩子气的孩子,他们要能和我在雨中玩耍,他们要像我一样能以淋浴为乐。&&
我愿早晨听喔喔喔公(又鸟)啼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
我要好友数人,亲切一如日常的生活,完全可以熟不拘礼,他们有些烦恼问题,婚姻问题也罢,其他问题也罢,皆能坦诚相告,他们能引证希腊喜剧家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中的话,还能说荤笑话,他们在精神方面必须富有,并且能在说脏话和谈哲学时候坦白自然,他们必须各有其癖好,对事物必须各有其定见。这些人要各有其信念,但也对我的信念同样尊重。&&
我需要一个好厨子,他要会做素菜,做上等的汤。我需要一个很老的仆人,心目中要把我看做是个伟人,但并不知道我在哪方面伟大。&&
我要一个好书斋,一个好烟斗,还有一个女人,她需要聪明解事,我要做事时,她能不打扰我,让我安心做事。&&
在我书斋之前要修篁数竿,夏日要雨天,冬日要天气晴朗,万里一碧如海,就犹如我在北京时的冬天一样。&&
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无须乎做伪。&&
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个斋名的习惯,我称我的书斋&有不为斋&。在一篇小品文里我自己解释说:我厌恶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样趋时尚,看风头。&&
我从来没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取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压根儿就没有。&&
我从未向中国航空基金会捐过一文钱,也从未向由中国正统道德会主办的救灾会捐过一分钱。但是我却给过可爱的贫苦老农几块大洋。&&
我一向喜爱革命,但一直不喜爱革命的人。&&
我从来没有成功过,也没有舒服过,也没有自满过;我从来没有照照镜子而不感觉到惭愧得浑身发麻。&&
我极厌恶小政客,不论在什么机构,我都不屑于与他们相争斗。我都是避之惟恐不及。因为我不喜欢他们的那副嘴脸。&&
在讨论本国的政治时,我永远不能冷静超然而不动情感,或是圆通机智而八面玲珑。我从来不能摆出一副学者气,永远不能两膝发软,永远不能装出伪善状。&&
我从来没救少女出风尘,也没有劝异教徒归向主耶稣。我从来没感觉到犯罪这件事。&&
我以为我像别人同样有道德,我还以为上帝若爱我能如我母亲爱我的一半,他也不会把我送进地狱去。我这样的人若是不上天堂,这个地球不遭殃才怪。&&
我在《生活的艺术》里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人,而林语堂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漂,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漂,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毛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边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硕,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
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谁不渴望收获,有谁没有过苦涩,有谁不希望生命的枝头挂满丰硕,有谁愿意让希望变成梦中的花朵。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甩掉世俗的羁绊,没谁愿意,让一生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整理你的行装,不同的起点,可以达到同样辉煌的终点。人生没有对错,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只为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嫁给幸福》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不停的流苏。美丽,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有谁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的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剪不断的情愫》
原想这一次的远游,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就能剪断,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在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会上的讲演 如若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词必然是爱国救国。我以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受了日本和本国政府的两种压逼而成的,自然不能不说不是爱国运动。但是我们的爱国运动,远史不必说,即以近代而论,前清末年,也曾发生过爱国运动,而且上海有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十年前就有标榜爱国主义的根据运动。何以社会...&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在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会上的讲演&&&&&& 如若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词必然是爱国救国。我以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受了日本和本国政府的两种压逼而成的,自然不能不说不是爱国运动。但是我们的爱国运动,远史不必说,即以近代而论,前清末年,也曾发生过爱国运动,而且上海有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十年前就有标榜爱国主义的根据运动。何以社会上对于五四运动无论是赞美、反对或不满足,都有一种新的和前者爱国运动不同的感想呢?他们所以感想不同的缘故,是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确比前此爱国运动有不同的地方。这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精神。&&&&&& 直接行动。就是人民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因为法律是强权的护持,特殊势力是民权的仇敌,代议员是欺骗者,绝不能代表公众的意见。清末革命的时候,人人都以为从此可以安宁了,不料袁世凯秉政结果,反而不好。袁世凯死的时候,人人又以为从此可以安宁了,不料现在的段祺瑞、徐世昌执政,国事更加不好。这个时候,中国人因为对于各方面的失望,大有坐以待毙的现象。自从德国大败俄国革命以后,世界上的人思想多一变。于是,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一般工商界所以信仰学生,所以对于五四运动有新的和前次爱国运动不同的感想,就是因为学生运动是直接行动,不是依赖特殊势力和代议员的卑劣运动呵!&&&&&& 中国人最大的病根,是人人都想用很小的努力牺牲,得很大的效果。这病不改,中国永远没有希望。社会上对于五四运动,与以前的爱国运动的感想不同,也是因为有无牺牲的精神的缘故。然而我以为五四运动的结果,还不甚好。为什么呢?因为牺牲小而结果大,不是一种好现象。在青年的精神上说起来,必定要牺牲大而结果小,才是好现象。此时学生牺牲的精神,若不如去年,而希望的结果,却还要比去年的大,那更不是好的现象了。以上这两种精神,就是五四运动重要的精神。我希望诸君努力发挥这两种精神,不但特殊势力和代议员不是好东西,就是工商界也不可依赖。不但工商界不可依赖,就是学界的份子好朋友,都不可依赖。最后只有自己可靠,只好依赖自己!&&&&&&&&&&&&&&&&&&&&&&&&&&&&&&&&&&&&&&&&&&&&&&&&&&&&&&&&&&&&&&&&&&&&&&&&&& 日 《时报》 署名:陈独秀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
& &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如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