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精髓的正确性是不可靠的吗

太极拳理论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太极拳理论大全
&&太极拳理论大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作者:Rose
?【部分内容源自 :乐焕之在太极理论中的论文】【由王明波老师和王玫瑰老师笔录】?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除了学习拳架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套基本功并理解拳论。只有这样,我们的拳才富有内容和内涵。不了解这些基本功和理论,我们的太极拳不过是花架子,所发出的劲也仅仅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拙力。?王明波师傅是王浩大和董斌两位师傅的高徒,熟谙吴式、陈式、杨式太极拳。他很重视乐焕之和董世祚师傅传授给他们的学生(例如董斌师傅)的基本功,认为这些基本功是理解所有太极动作(杨式、吴式还是陈式)的关键。?太极拳的关键在于腰胯和丹田。为了激活腰胯和丹田,乐焕之和董世祚两位师傅传下了一套基本功,包括摇丹田,伸筋拔骨,以及一些控制力量、能量和意识的练习。?丹田练习可以培养和利用元气和先天之气。我们的元气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例如行走、工作、交流、奔波,持续消耗,因此需要时常通过相应的锻炼来重新充实。丹田运动有点类似将钱存到银行里,通过定期锻炼丹田,获得高的健康回报。这一练习关注运动丹田,包括各种不同方向的摇动以及将腿和膝盖与身体和胸膛抱在一起,从而节省和存储气到丹田里。通过丹田运动,我们也运动了腰、脊椎和中轴,放松关节,消除紧张和堵塞,让能量在经络中顺畅流通。?丹田运动好后,需要收藏和修整,例如一些站着的休息姿势和童子拜佛之类的动作。董斌师傅亲传的基本功中便有几个姿势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个是双手托腰,手掌放在命门上,手指垂直向下,两手手掌侧边缘相抵,扎高马步。另外一个动作,姿势相同,只不过扎的是弓步。这两种练习有助于元气汇聚于命门和丹田,让丹田力量和腰部力量完整统一,同时肩膀放松,身体的力量自然流向地面,气集丹田。丹田的培养,可以激活强健腰部和脊椎,让它们相互协调,提升力量、敏捷、灵活、功力,进而学会去感受他人的动作并作出反应。?除丹田练习之外,乐焕之师傅还建议在练拳之前做一些基本功,帮助放松身体,使意和气以及力量自由流动。如果肌肉、韧带、肌腱或关节紧张堵塞导致身体紧闭,则能量和气不能自由、平稳、有力流转,施加给对手的劲也会消减,不整也不足。过去,太极拳名家都推荐过许多基本功练习来帮助打开身体。?? 董斌师傅讲他的老师乐焕之和董世祚也传下来一套练习,能起到这个作用,而且功效很好。身材矮小的董斌师傅直到88岁依然可以毫不费力蹲下,臀部几乎触及地面,背部保持挺直。站立起来时,也没有使用他的腿部肌肉,纯粹是能量神经和关节的折叠和展开,能量和气力简单地流转于身体之内,从而能够牵动并抛出对手。? ????? 要想做到这一点,身体每个部分的力量都必须分布均匀,没有哪一个部分比其它部分用力更多或更少。???? 董师傅曾展示过斜单鞭的姿势。他向两侧伸出双臂,与肩齐高,高马步站立,手掌从身体向两侧的角度伸展,身体稍微前倾,手臂,肩膀,肋骨和脊椎放松伸展。? ??? ? 董英杰师傅传授他的弟子乐焕智和董世祚时,指出男弟子需要练习和模仿女人的柔软、松弛、温柔和流动性,而女弟子则需要学会全身协调并且培养出男人的力量。不论男女都需要打开和舒展身体,将之发展成一个整体,同时遵循上述原则,帮助男弟子放松,降低对固有的力量的依赖,帮助女弟子锻练出力量。? ??? ? 王明波师傅年轻时学过摔跤和拳击。1993年发生工作意外,一根沉重的工业管道破裂后脱落,压断了他的脚踝。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卧床。医生甚至预测他可能再也无法下床走路了。在意外事件发生的一年后,他决心走出房间,拄着拐杖,拖着自己到公园里散心,呼吸新鲜空气。在那里,他遇见了年近70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浩大打太极拳。渴望重获健康、重新走路,王明波师傅拜王浩大为师。他的伤势不允许他使用身体或肌肉力量,因此练习时必须保持柔软和放松,而不依靠体力。成为王浩大师傅的学生后,他先学习的是一些基本功练习和气功,后来才开始研习吴式太极拳套路。身体恢复后,他继续向王浩大师傅学习推手和对打。1995年后他还向陶憎强(顾留馨的学生,顾留馨是杨澄甫大师的高徒陈微明和武汇川的学生,江青和许多政府高官的老师)学习陈式和杨式太极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浩大师傅过世之后,王明波师傅在2003年开始向董斌师傅及其弟子任刚学习杨式太极拳,开始接触乐焕智的太极拳理论。为了能够正确把握套路,养出正确的劲道,他将乐师傅的理论和他从王浩大所学结合起来。王浩大师傅也很提倡基本功和单式。王明波第一次遇见董斌师傅时,董师傅已经80多岁了。董师傅让王明波攻击他。王明波挺掌向胸口推过去,董师傅轻易地消解走化,紧接着一个二龙戏珠直戳眼睛。如斯者两次。董师傅认为听劲很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静下心来,神气鼓荡,这样才能准确反应对手的力量和意图,阻止对手下一步的动作。?董斌师傅的教学形式沿袭了他老师的教拳方式。他将丹田练习和伸筋拔骨的伸展运动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领悟和培养套路和力量。王明波将董师傅教给他的练习教导给他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是60到70岁。这一套动作适合所有年龄和健康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帮助他们培养他们的劲和意。通过言传手教,王师傅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觉。为锻炼劲、气和意,董斌师傅教过一招“飞鸟式”,让身体的上,下,左,右完整,统一身体的力道。练习的时候,需要利用想象力和意识,观想自己的双手上下,似一只大鸟在飞行,双翼击打长空。这样便能激活动作本身的能量和意识,而不是专注到身体里。这种练习有助于身体中轴的移动。由于力量是通过脊椎和中轴传导出去,所以有助于打破身体的紧张,帮助能量自由流转,解决“双重”问题。双重则滞。脊椎每个椎骨之间没有空隙,整个脊柱乃至丹田是一个块,这就是双重,不是阴阳相济。飞鸟式能够帮助伸展脊柱,从而像猫一样能够流畅,平稳,均匀,连续在各个方向移动,既优雅又有力道。这就是我们在太极拳练习中所追求境界。就呼吸而言,也是有规矩和优先顺序的。打拳时,一呼一吸,心神气意的阴阳转变,都需要明确,以确保全身力量的恰当使用。吸气时,心和神收敛和集中,此所谓“ 合”,同时气和意扩大开放,此所谓“开”。就身体的阴阳来说,手和脚为“阳”,有阳固有的特性,例如“硬”或力量。将“阳”翻译成“硬”,决不意味着手脚紧张或僵硬,而是指内在的力量。不是触摸时的僵硬感觉,而是老虎脚掌的那种力量和刚劲。是石头自然固有的硬度,而不是紧张。与对手接触时,对手应该感觉到你的手还是柔软和放松的。同时,手固有的力量却不会减少或坍塌,让对手觉得像失去了对手。否则力量会崩塌,便成“ 丢”或“丢失”,没有力量可以传导。“丢”的时候,气和劲被切断,人们就不得不使用蛮力或肌肉来对抗对手。脚的感觉和手完全一样。他们不应该是紧紧地“拧”到地面或按入地中,而是强有力地“覆盖”在地面上,就像是动物与大地的接触,例如老虎悄悄靠近猎物一样。脚不应该是死的,像沉重的家具。手脚的感觉正确,则对手无法通过手脚等接触点或站姿感觉到你准备“发劲”。?就腰和丹田而言,腰部必须保持柔软柔韧,即“阴”,与“阳”相对。不论腰部扩大还是收缩,都必须柔软、放松、柔韧,精气内敛。这种感觉就像猫将所有力量收集在脊柱,准备猛扑。同时,脊柱聚集力量的动作不能够通过手脚等接触点被对手感觉到。对手无法预知所积聚的力量风暴,直到力量释放的刹那他们才感觉到,就像被雷击一样。对手无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们感觉不到任何信号,例如接触点的硬化或其它外在表现。这才是“发劲”,而不是推。它不能紧张或僵硬,否则会被感受到。 汉语中“发 ”是指“传输,释放或排放”。这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能量传输,而不是外在的实体力量。我们将劲的聚集比喻成五行中的火。火中虚,碰到物体表面,火便释放它的力量。但火的里面是空的或无形的,而不是紧张或“ 实”的。所以我们应试图模仿这种无形的特征。我们的四肢将力量发到对手时,要保持柔软、放松,同时我们中轴聚集力量时,不能感觉有硬块或紧张。呼气时,则相反,神和心是开,意与气是合。四肢软柔不要紧张,力量才能顺畅通过,信号才不会传递给对手。所以当我们发劲时,四肢不可以传递信号,即“ 接触点不打人”。腰宜挺直,以便充分利用整个脊柱的力量,均匀地将力量传递到四肢乃至对手。此时,腰应该有阳的“刚”性,有力。它需要通过意识的投射,有力地进入到对手的空间,然后像水一样去发劲。也就是说,发劲时必须模仿水的特质,就如那洪水,溢出河岸,冲向所有阻挡在其前的东西。力量没有确切的方向,而是分布均匀,横扫它前面的一切。所有这些练习和原则让我们得以窥视套路的内涵,明了如何训练身体、意识和精神,帮助我们使用我们的内部力量而不只是身体的外部力量。这些练习也是理解董英杰,乐焕之,董世祚,董斌,马岳梁,王浩大等大师的一个肇始,明白这些大师为何能轻易毫不费力地把人摔出去,而身体和姿态依然放松柔软。王明波认为练拳时这些基本功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我们的拳才可以超越身体结构的限制。他还认为良师益友不可少。他们能帮助我们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培养正确的劲道和感觉,让我们的练习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与王浩大师傅学习过程中,王师傅为了帮助他治愈工伤,让能量流动,消除血瘀和陈气,特意教授他吴式太极拳的气功、基础功夫、以及王师傅自己开发的练习。基本功练习的功效非常出色,能够帮助人们克服伤病,释放堵塞,增加力气,提升柔韧性,培养内部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它们适合于老年人和体弱或残疾的学生,以及那些希望保持健康或掌握武术技能的人。像董斌师傅及他的老师等传统太极拳大师们在自己的练拳中都很重视基础功的练习。他们也在传授太极拳之前,将基本功传给他们的学生。
联系我们: 王玫瑰 M.B.E.手机: 0544地址:中国上海市普陀区谈家渡路28号6楼 HI室五一会馆邮编: 200063欢迎来到我们的主页!在这里你可以了解我们的组织,看到我们在国内外举办的活动信息。双龙会在中国上海,英国剑桥、伦敦、曼彻斯特、普利茅斯,以及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夏洛茨维尔、达拉谟、温斯顿塞勒姆等城市都有分会。如果您需要双龙会为您策划有关文化方面的活动,请与王玫瑰联系。&
Copyright ©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本栏点击排行太极拳理论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太极拳理论试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顾留馨注解《太极拳论》
弘扬太极文化,揭示太极真谛。同练养生太极,共享健康快乐。
名家注《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注解
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于《体育科技》1980年第四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六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的原文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方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原文:“由着(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如八段锦等。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 的程度。
原文:“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拳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的感悟,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所谓“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原文:“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原文:“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原文:“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原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如我,我能知他。
原文:“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原文:“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原文:“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
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点。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练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取胜的;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比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原文:“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身体平衡、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原文:“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顾留馨()简介
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扬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民国16年(1927)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民国23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锤》等。
☆ 本站备案序号:赣ICP备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如良太极拳理论讲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