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红眼万世3完美搭配搭配时光3时光4还是万世3好?还是球手套,首饰要么戴着的,要么星辰套,怎么搭配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转载]大美吉安
(张昱煜原创旅游散文30篇)
1、春染梅塘
在我所到过的众多江南小村,梅塘,你不能算是最美的。但是,自从离开你,回到了喧嚣的都市,我的梦里,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你绿色的身影-----泸水河的微波,龙须山的资国禅寺,闻名遐迩的凤华山炮台,清新宜人的生态林,不知不觉,又让我领略了一番你那清幽出尘的境地。
梅塘,你的名字是迷人的,独独细品这两个字,我就似乎嗅到了梅花的清香,仿佛感悟到了那醉人的池塘月色。梅塘位于吉安县中部,明清时属安平乡,1984年改为梅塘乡。距县城23公里,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故乡小灌村,就先后出了21名进士,可见,梅塘文化的博大厚重。
我私下里认为,每个人的漫漫一生中,和某个地方的相遇,是非常讲究缘分的。巧遇梅塘,也是机缘。一个朗日,我和伙伴们带着欣喜,带着好奇,来到梅塘采风,在这里,我们享受着视觉的盛宴;在这里,我们享受着厚重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享受着淳朴的乡情。
我们游览梅塘的第一站就是资国禅寺。千年禅宗名寺就坐落在风景宜人的龙须山下,来到高大的佛门下,踏着那青砖漫地的台阶,我们顿时感到了禅员寺的庄严和清净。因主持妙心大师要赶往某地参加一个活动,他就委托妙忠大师接待我们。我们稍作休息,饱览大师赠送的各类人生感悟新书,听取了他对资国寺的介绍,顿觉受益匪浅。
妙忠师傅还解答会员提出佛教的一些疑惑,带我们参观了大雄宝殿,藏经阁。来到大师专门接待客人的老屋里,坐在泛着油光的藤条椅子上,喝着大师上好的“明前茶”,顿时,心似莲花开。在一个僧舍的门口,妙忠大师指着几块风化非常严重、并且有些已经破损的石墩子说:“你们可要看仔细,这可是唐朝的石墩子呀!”我认真地端详着这缠枝莲花的图案,感悟着历史的沧桑、世间的风雨。
离开资国禅寺,我们前往泸水河畔的生态林。“春到人间万物鲜”,在乡间的小路上,扑如眼帘的是一幅清新萌动的春插图-----整埘的稻田里水光潋潋,田埂上,几个年轻的汉子把一担担禾苗挑下田,我仔细地观察着育秧盘里的秧苗,感悟着科学种田的先进技法。有些鲜嫩翠绿的禾苗已经整整齐齐地插好,一瞬间,禾苗儿有了生命的灵性。
在旧居村的村头,我们和一个放鸭子的老人迎面而过,肥肥的鸭子,欢快地摆动着身子,呱呱呱地叫着,似乎在向我们亲热地打招呼。几个流着鼻涕的孩童,肆无忌惮地跪在泥土里垒房子,他们笑着、乐着,一下子,感到了小村的灵气和质朴。
我们转了几个弯,来到一片大林子里,大家立即被满眼的翠绿所吸引。不知谁说了一句,这里就像泰和的麻州呀!我连忙按下快门,让这醉人的绿色,让这美丽的倒影,全都定格在镜头里。
这茂密而葱郁的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这百里沙洲,更是一个银色的梦。
一缕春风,一壶春雨,打开了人间四月的绿衣橱。你看,杉树、樟树、柏树、桂树、乌桕树……每一棵树都抹上了新彩的星光,每一片树叶都披着耀眼的光芒。她们是一个个行走在风中的生命,自由地舒展着绿袖子,一排排地站立着,又成了鸟儿的天堂。有的树,被青青的藤蔓缠着,从根部就开始葱郁,这绿,是如此地美妙,如此地葱茏,如此地清丽,如此地悠长……
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似乎寻觅到了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的深深的脚印;在这棵粗大的乌桕树下,我闭上双眼,似乎听到当年“十子八进士”那朗朗的读书声;在泛着微波的泸水河上,凝望对岸的葱绿,脉脉的雾气从远远近近的青黛中缥缈开来,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化画,让我忘情于天地之间,惊讶于这方水土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绿色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在一片绿草如茵的大毯子上,我们请来的三位美女模特,尽情地融入绿色,她们一会儿像邻家小妹,手拿红纸伞,轻轻地走在林间的小路上;一会儿像绿野仙女,转动洁白的裙子,扮演着林子里的小精灵;一会儿像远方归来的游子。她们尽情地表现泸水河的原生林的清幽、明丽、圣洁和大气。
同来的队友说:“如若在树上绑一个吊床,平心静气地躺着,远离世间的凡俗,日日都能体会到生命的春天。”我也深有同感。
草地上的小花到处都是,黄的、紫的、红的……既像绿毯子上的五彩珍珠,又似泸水河漂亮的花头巾。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沁人心脾,感觉到五脏六腑都浸在绿色里,原来这空气是甜的呀!不由自主地,我们在草地上打了几个滚,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着泸水河畔风情万种的芳菲。
不远处,几头黄牛在悠闲地吃着青草,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牛踏春泥半是花”的美妙。河中间,一艘机动船顺流而下,追着船影,我们尽情地想像着两岸迷人的景致。脑海里浮现了宋代诗人苏舜钦的诗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声。”眼前的一切,不正是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吗?
行走在泸水河畔的原生林里,饱览着无尽的四月春光,忽然感到,这方净土,不止是我们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更是洗涤心灵的风水宝地,任何赞美她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也许,只有在宁静的心灵画板上,才能描绘出她清纯的图画;也许,只有在淡泊的心境下,才能体会到她清雅的生活姿态;也许,只有在心静如水的气息里,才能感悟她高贵的情愫。
梅塘,你有一种脱尘出世的美-----一份和谐、一份希望、一份安宁、一份质朴,给了我温馨而淡泊的感觉。今夜,窗外飘洒着丝丝春雨,我又在想像着你风来雨去的模样,悄悄地问自己,什么时候,带着一颗美丽而圣洁的心灵,回到梅塘,再一次地感悟你、品读你……
2、闲敲棋子慢饮茶
&&&&&&&&&&&&&&&&&&&&&&&&&&&&&&&&&&&&&&&&&&&&&&&&&&&&&&&&&&&&&&&&&&&&&&&&&&&&
清明前,和好友来到遂川狗牯脑山,山中林木苍翠,溪流潺潺,云雾缭绕。本想一鼓作气爬上山半腰的小茅草亭,再冲上山顶,可到了小亭子,喝了老伯新沏的狗牯脑茶,谁也挪不动脚步了。
人云:一杯好茶狗牯脑。简单的七个字,说出了茶的好。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鹅黄,表面有一层柔软细密的绒毛,泡出的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虽说名字没有碧螺春、龙井那么斯文雅致,但喊一声“狗牯脑”,一如叫自己的毛头野小子,亲切入耳。
&&&第一次目睹这一丘丘的茶山,第一次在四面迎风的茶亭喝茶,第一次看着老伯从容地为我们沏茶。这受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就是不一样,嫩芽在水杯里来了个鲤鱼打挺,慢慢地下降,最后,竟然一个个列兵似地“站”在了杯子里,汤色清明,滋味醇厚。
我淘气地歪着头从杯底望过去,杯子里是茶,我的四周是茶,老伯的话语里、胡须里,也全是茶意,此时,我坐在高高的茶山上,吮一口清茶,顿觉得心静如水,骨子里尽是一寸柔情。
&&&记忆中最早见的茶,是在我的北方老家。那时候,物品匮乏,南方的茶是不可能抵达北方的。我姥爷读了几年私塾,在村里当会计,作派与一般的农人有点区别。有一年我走亲戚,姥爷给我沏了一碗茶,一问才知道,此茶是把霜打的桑叶采摘下来,反复揉软晒干而得的桑叶茶。姥爷说:“喝开白水寡的很,干完农活,沏一碗桑叶茶,解乏又提神。”多半在这个时候,姥姥总是把嘴撇向耳根子,生气地数落着姥爷那是“穷拽派”,瘦骡子还要挑个金马鞍,要饭的还要拄个檀木棍。争争吵吵中,姥爷的茶照喝,活照干,日子照过。现在想起来,即便是很苦的日子,姥爷能如此地穷讲究,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吧。
后来,我看到一本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前苏联科学家科沙迪诺博士发现,在黑海附近有一个长寿村,这里的村民平均寿命120岁,最高的竟达160岁。经考察,这儿遍布桑树,村民祖辈都是食用桑葚和饮用桑叶茶。只可惜,姥爷只活到六十九岁就去世了,但他教我的诗句“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就像那一碗桑叶茶一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喜酒更喜茶,每次弟弟出差回来,总是会虔诚地凑到父亲面前,轻声而骄傲地说:“爸,品品,看看这茶咋样。”多半在这个时候,我们家的两个男人以“茶”为载体,天南海北,谈古论今,会唠出更多的话题来。父亲端详着好茶,总是责备着说:“咋又花钱,柜子里的茶还没喝完呢。”边说边去烧水泡茶,我能感觉得出,儿子买来的茶,父亲喝的更有滋味。
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看过茶艺表演:一个细眉细眼的女孩,穿着蓝印花布红盘扣的中式衣服,她微笑着,向我们展示茶艺的程序:温壶烫盏,闻香品茶,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凤凰三点头……一招一式大有讲究,喝着女孩献上的香茗,个个都似乎成了仙。
古人沏茶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的水来煮茶。清代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分乳即为泡茶),寒夜客来时”。雅士所用来泡茶的水,是春雪融化的水,盛雪水的器皿,是瓦罐。夜半时分,在素墙青瓦的寒舍,梅风竹韵中,与友人下棋谈心,真是一件美事。
&前年,和家人游览西湖,在虎跑泉,见有人用瓦罐担水拾阶而下,一问才知道,附近的居民是把虎跑泉的泉水担回家煮茶喝。担水的人,既不是名流,也非大款,而是一群有着生活情趣的普通人,他们担起水来,步子不紧不慢,可以想像,他们沏起茶来,一定也是从从容容的,“心清可品茶,意释能言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我也喜欢喝茶,冬天喝红茶,夏天喝菊花茶。用圆而通透的玻璃壶泡菊花茶,再加点绿茶着色,看着一朵朵的菊花在水壶里“活”了,很是惬意。暖阳下,与爱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加水续杯,茶沁肺腑,一股清正之气弥漫全身,直抵毛发。禅茶一味,饮茶,与我,既是一种生活的情调,也是一次心灵的修正。
放慢脚步,且饮一杯茶去。周作人说过:与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如今,茶品越来越高档,世人却越来越忙碌,又有多少人能有“闲敲棋子慢饮茶”的心境呢。
3、横江茶馆
想不到一条横江老街上,竟有如此多、又如此有味道的乡村茶馆。
几天前,梅姐提议说周末去横江拍摄老茶馆,我就兴致很高。骑行几十里,徜徉在横江的古街道上,尽管我和梅姐的打扮在这乡村的茶馆里,有点“鸡立鹤群”的感觉,但是,绝不影响我亲近横江茶馆。
我试着在一个大大的茶馆坐了下来,准确地说,是一个简陋的“茶棚”,有一个篮球场大,几十张没有上漆的木质桌椅,高矮不一,斑驳粗糙。北面靠墙的位置,钉着一排排的木条子,木条子上面,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钉子,钉子上挂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塑料水杯。桌子上,几块茶点散落在土气的红色塑料小盘里,桌子四周,围着一个个谈笑风生的茶客。
他们的面容一色地黝黑,满口黄牙,笑起来的时候,脸上的皱纹上下蠕动着。有的鞋上带着新鲜的泥巴,裤脚还一长一短。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喝茶或品尝茶点时的痛快和淋漓。田字格的天窗上,漏下的温暖阳光,倾泻在茶馆里,旋即成了一幅和美的画。
横江人爱泡茶馆,爱到如此简单,如此地道,是我不曾想到的。
和对面的老伯聊起了家常,老伯六十八岁,身体硬朗,戴着个帽沿沁满了脑油的军色帽子,脚穿解放鞋。我们刚开始聊天时,他黑红的脸膛,瞬间竟有三分的羞涩,模样很可爱。
喝茶有个俗语:“头道浓,二道香,七道八道有余香”。他热情地把茶点的小盘推到我面前,吮一口泡的发黑的浓茶,看来,他喝的是头道茶。
我好奇地问他天天来这喝茶吗?他娴熟地把一小块米饼放到嘴里品味着,又顺手续了点热开水,依然笑着说:“差不多天天都会来,我家住在河对岸,把牛栓到草地里吃草,我就来了。农忙时,下午没空就不来,要帮小崽看看家,自己再种点花生、芝麻。”我又问他在这消费贵吗?他嘿嘿一笑:“我们这里喝茶好便宜,五毛钱可以喝一天,我也不喜欢到小茶馆里喝茶,那里人少。这大棚子茶馆,人多,我的老熟人也都在这里,你没看到那些挂在墙上的水杯吧,他们马上都会来喝茶的,多的时候,这茶棚有几百号人,吃点瓜子、炒蚕豆、米饼,聊一下天,一天不来就觉得不舒服,几十年了,都成习惯了。其实,我家里,崽女给我买的茶叶,点心,比这里高级多了,可我就是喜欢来这里散下子心,老了,农活干不动了,在这里发发呆,人这一生也就是几十年,我都快七十了,也该享受一下了。”说着说着,他的语调里有了几分得意,脸上笑成了菊花。“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一杯茶也能看尽人生,我也随着老伯的眉飞色舞的讲述,一起陶醉在春和景明里。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这是白居易在一首诗里对茶客的真实写照。再看看眼前这一群乡间茶客,他们面戴笑容,舒舒服服的样子,让我这局外人也一起开心了。听风听雨听岁月,品茶品味品人生,是他们选择了茶,还是茶选择了他们,在这里,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合适。我忽然觉得,平日里所追求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只需一个简易的茶棚,一只廉价的水杯,一个粗糙的长条凳,一个四个脚都不必平稳的桌子,一颗能细细品味幸福和快乐的心,这就够了。
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特殊的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一个茶馆,书写着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一个茶馆,也浓缩了几代人的生活态度。只是,我无法预知,等这群茶客老了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茶客,来传承这地道而绵长的茶馆文化呢?
4、 热水洲印象
在我所到过的江南小村中,热水洲不能算是最美的,但是,她可以算的上是最奇特的。离开她,回到了尘世,她奇特的地热奇观,她静谧的小天地,她质朴的山民,她坚实的土坯房,她童真无邪的孩子,她云蒸霞蔚的山峦,她深秋还盛开的桃花,都会让你深深地牵挂着,回味着,感悟着。
为了一睹这位“远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家碧玉,我和伙伴们选择了热水洲。热水洲位于遂川县大汾镇岭下村,一路山,尽管盘山公路高高低低,爬坡处我们不得不下车徒步行走,但大家的心情是愉悦的,好奇的,甜美的。
绕了一个个山头,下车走小路来到热水洲。这时,太阳穿过浓密的树林,光与影的和谐,就是一幅有活力的画。一座座民房终于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色的白墙灰瓦,农耕用具和晒物什的箩筐自在地挂在外墙上,一兜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塔开着漂亮的小花,像迎宾小姐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墙上的红色标语清晰可见。用鹅卵石铺设的小院,袅袅的炊烟,摇曳的翠竹,满树成熟的柚子,鸡犬的鸣叫,让你觉得来到了世外桃源。再走进些,就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看到了一条宽约20米的河床,同来的伙伴兴奋地说,这就是热水洲呀!我体会最原生态的、最宁静的小山村,感受着陶渊明《桃花源记》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意境,好像自己也有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触。
我们在村民老林家休息和用餐。老林是客家人,明朝时,祖上从广东迁徙过来。林氏有三兄弟,三栋白墙灰瓦的房子连成一排,中间的稍高出一点,是长兄一家住的。我们的到来,林家小院一下子热闹起来,朴实好客的老林还换上一双蹭亮的新皮鞋。夫妻俩麻利地搬出了桌椅,端出了用晒干的蔬菜瓜果,裹上糯米炸成的油果子,忙着给我们张罗着晚饭。我们稍作休息,就背上帐篷和行囊,来到温泉边的草地上和沙滩上,准备安营扎寨。
热水洲离井冈山市仙口约2.5公里,属“大井冈”旅游经济圈范围内,她深藏高山峡谷中。这里山高路险,溪水湍急,怪石遍地。她的河床呈泉群带状分布,靠近山的地方是清冽的冷水,紧挨着,一指之隔,就是滚烫的热水。热水洲的形成受地表水、断裂、岩浆岩及岩石裂隙的控制,水温常年有六十多度。伙伴们形容她: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们用手扒开个浅浅的水坑,自在地泡起脚来。这里原始森林茂盛,奇峰怪石间飞瀑如练,苍松似海,让你不得不感叹她的神奇、圣洁和美丽。
看到我们支起的五颜六色的帐篷,村里的孩子也都欢快地跑过来看热闹。我问他们喜欢这里吗?一个穿着粉色上衣,蓝色裤子,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忽闪着大眼睛,开心地说:“这是我的家,我肯定喜欢,一年四季,我们洗澡,洗衣服,洗菜,全在这里,不用烧水就有热水,你们那里没有吧!”语气里透着自豪和骄傲。
暖阳下,闭着双眼,自在地踩着鹅卵石泡脚,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在老乡家吃完晚饭,远山静谧了,小村静谧了,只有星星在闪烁,只有河水在哗哗地流畅。队员楠木林挖出了一个大坑,我们以石为凳,把脚泡在热水里,唱个山歌,谈着人生,等待着月亮的升起。此时,我们的心是放松的、宁静的、自由的、舒展的。忘记了尘世的一切忧愁和纷争,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份,静静地感受着陶渊明笔下的“和平、宁静、幸福”的人生况味。
&第二天四点多钟,我就钻出帐篷。月亮像一个大大的银盘,高悬在夜空。远山被薄雾缠绕,像一幅动感的水墨山水画,此情此景,脑海里就呈现出诗人孟浩然笔下的意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时的空气是湿润的、甘冽的、芳香的,深深地吸上一口,五脏六腑就好像被洗过一样,令人心旷神怡,。
晨风夹杂着田园的气息,夹杂着野花的气息,携带着晨雾,沁在脸上,整个人开始飘忽起来。渐渐地,把自己当成了大山的女儿;渐渐地,融入了大山的怀抱;渐渐地,你觉得自己的前世今生,和这里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缘分;渐渐地,你情不自禁地有了这样的想法------下一次,带着自己的孩子,也来感受这份纯净、这份惬意、这份空灵。一段让自己灵魂高贵而又自由,奢华而又简约的旅程,是非常地值得留恋的。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小资对城市的感觉。当我背起行囊离开,站在山顶,再一次俯下身子凝视热水洲时,心里暗暗地感谢热水洲,是她给我提供这一处人间净土,让我的心柔软着,灵动着……
5、浬田古民居,庐陵文化的一朵奇葩
三月,携带一缕春风,一袭花香,我亲近了浬田古民居。说实话,之前,我没有听说过浬田有古民居,等我接近这些不起眼的小村,俯下身子,慢慢品读她,翻阅她,我震撼了,想不到这乡野之地,竟然遗落着一处神韵高雅、美轮美奂的古民居。脑海里旋即涌出很多的成语来: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独树一帜、出类拔萃、叹为观止……
&浬田乡位于江西省吉安县西部,地处泸水河下游两岸。泛着微波的泸水河,像一把透明的玉簪子,把两岸的村庄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说到浬田古民居,不得不说两个景点:同善亭和枧洲亭古桥,同善亭位于浬田乡高陂村湛塘自然村东北,是前清吉安通往衡阳的民办商道休息点。在一片宽阔的田垅中,突兀着这么一个年岁久远的亭子,很是显眼。同善亭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冬月,精磨青砖山石结构外墙,扁砖到栋,蓝灰割线,即便是经历了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密实整齐,工艺精美,亭子的四周,爬满了凉粉果。
&枧洲亭古桥位于浬田乡历山村桥边店自然村边沂水之上,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东西走向,四墩五拱,桥身和桥墩为青砖糯米浆石灰结构,桥面铺着大小不等的鹅卵石。枧洲亭古桥和同善亭,曾是吉安商人前往湖南衡阳的必经之路。当年,桥边有一董姓夫妇在此开店,卖日杂南货。很显然,先有桥,后有店,再有村,后来的村子就成了桥边店村。当年开店的木板房,一间还在,一间已经倒塌。一亭一桥一古道,一人一马一夕阳,小亭、石桥、古道,三点连成线,就相当于今天吉安通往湖南的高速公路。想当年,精明能干的浬田人,省吃俭用把从湖南赚回的银钱带回家,做起了一栋栋气派的民居,这个交通枢纽,功不可没。
&浬田古民居以清水村田岸上村自然村和大屋里自然村以及浬田村下浬田自然村的民居最具规模,也最有特色。
&田岸上村古民居多为清朝末年或民国初期所建,村子依山傍水,树木葱郁,村子里具有传统庐陵风格的建筑物50多幢,其中有40多幢民居、6幢祠堂、1座书院,均为青磨砖到栋,平整、细腻,蓝灰割线,整齐划一。一个小村,有6栋祠堂,一座书院,在当时,与周边村庄相比,田岸上村是非常有气场的。
&田岸上村古民居有四大特点:其一:门框上、房梁上、隔栅上,都有对仗工整的对联或箴言妙语。其二:都有廊芜和院墙。进大门先穿过廊芜,再进厅堂。其三:第一道大门用长短不一、粗细均匀的木条拼嵌出的立体感很强的“囍”字图案,置于大门的下方,内敛而精致,似乎有“低头见喜”之意。其四:廊芜上有拱形的拼花或木雕门窗,图案上戏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呼之欲出,以金粉涂抹,更显金碧辉煌。
&在“旷怀别墅”,我就迈不动步子了,大门两侧题有“旷览读书格物理,怀藏道德正义胸”,各取对联第一个字作为房屋的名字,文雅而亲切。凝视着老屋,抚摸着斑驳的门框,此刻,我不再是一位唐突的参观者,屋子也不再是一处经年的老宅子,而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格物理”出自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纪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一书,讲的是凡事要穷究事物的原由和道理。再一次品味着这幅对联,脑海里涌出无数的遐想:衡阳和古庐陵吉安,有着深远而厚重的渊源。我似乎看到了当年一群羽扇纶巾的儒商,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在衡阳经商,衣锦还乡,风光地回庐陵老家,安居乐业的洒脱和心安。这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屋里,究竟藏着多少灵魂和生命,多少思想和智慧,只有天地知道,只有风雨知道,只有山水知道。
&&厅堂用杉木隔出东西厢房,厢房的两侧门框上也题有精美的对联,光阴的熏染,门隔栅早已呈黑褐色,再加上金粉题写的对联,更显得古色古香。靠东边的偏房,房门上题有红底金粉门方:左边是“壮心看抚剑”,右边为“意幽在鸣琴”,“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既体现了昔日主人侠肝义胆的气魄,又诠释了其高雅心志和寂然的情怀。梅风竹韵里,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丝。
&&&&经过一个小廊,进了左偏房。其摆设有点像今天的会客厅或书房,刻有兰草或梅花图案的茶几桌椅,泛着密实而雅致的光泽,墙壁上有精美的工笔壁画,苍劲的罗汉松树下,是一幢书房,两位书生模样的人,各拿纸扇,在谈古论今,旁边书童正准备茶水,整个画面气韵典雅而生动,留白处皆成妙境,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令人叹为观止。
&&&&壁画的旁边是一个小小的天井,此时,暖暖的春光从房屋的空隙处泻下来,淡淡的白云点缀在头顶,下面的大水缸巧妙地接应着,有一种“水流云在”的意境。毛茸茸的青苔,鲜嫩、湿润,沿着墙角一点点向上沁绿,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它依然生机无限。
&&&&如今的“旷怀别墅”的女主人是一位梳着长辫的大姐,问起老房子的故事,她嘿嘿一笑,搓着手,拘谨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是祖上在湖南做生意发财了,后来回家做的新屋。也难怪,弥足珍贵的古民居,在他(她)们眼里,就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就是他(她)们再熟悉不过的家了。家里的物什,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几辈子也不会变卖,即便说其价值连城,又能如何呢?
&&&&田岸上村的开基祖先姓刘名南山,村子正中心的南山公祠就是纪念这位开基功臣的。南山公祠为硬山式结构,四节马头墙,配以小青瓦密铺,简洁流畅,错落有致,古朴庄重,高雅清新。外墙为磨青砖山石,蓝灰割线。祠前有廓廊,二柱撑梁结构。青石门当、门框,平整高大。正门上方为石灰门额,上镌竖排“南山公祠”楷体阴文,周边有浮塑花纹。南山公祠内为三进、三天井、三开间,三天井呈品字形排列。正堂挂“仁寿堂”木匾。抬梁结构,青砖铺地,用材硕大,各种木雕装饰随处可见。
&一群衣服光鲜的孩子,把我引到“也是庐”。“也是庐”是田岸上村的一个书院,内部为排撑砖木一层结构,桁梁瓦屋顶,青砖铺地,多有木雕、绘画装饰,很有特色。亦官亦商,亦儒亦行,入此书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不亦乐乎。
穿过两条小巷,来到怡和堂。怡和堂就是眄庭怡颜庭祠,是村子的第二大祠堂。祠堂的左侧,是一条清澈的溪水,上面搭建着多处一步宽的木桥、石桥。一树洁白的梨花开的正艳,其枝叶与旁边一排“品”字型的墙脊婆娑成趣,有鸡狗在自由地穿梭。恍惚间,我的视野中,既有邂逅丽江古城的感觉,又有偶遇水乡周庄的韵味。此时,丝丝阳光如素绢般泻下,照的我周身暖暖的。“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情此景,风水宜人,和谐共生,我陶醉在古村的气息里,不愿离去。
田岸上村有多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军标语,其中“八一是南昌暴动日”、“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活捉蒋介石”等清晰如昨。静谧的田岸上古村,曾经是激烈的战场,小村的前世今生,耐人寻味。
村民们说,田岸上村是从清水村大屋里迁徙来的,溯本求源,于是,我们又驱车来到大屋里村。一进村,大家就被村口大夫第牌坊所吸引,大夫第牌坊始建于清代,座西南向东北,宽7.55米、厚0.55米、高5.7米,牌坊不仅是古村的记录者,更像一位气宇轩昂的仙人,捋须拄杖,满面笑容地欢迎客人。大夫第外形为屏楼式,四柱三门,呈“山”字形,只有一个门是通的。青瓦盖顶,屏顶有石灰浮雕。大夫第牌坊背后,是一棵千年的银杏树,树胸围4.1米。初春,银杏树碧绿的小扇子簇拥着,像一个个绿色的小扣子。银杏树透露了大屋里村的年龄。与千年的村庄对视,我的脸上写满敬重和虔诚。没有千年的人生,只有千年的村庄。踏在泛着油光的石子路上,打量着眼前经年的风景:苔藓染古巷,深宅藏沧桑,古桥伴溪流……一瞬间,对古村充满了敬意。
吃完可口的农家菜,喝罢醇香的浬田米酒,大屋村村支书老刘带我们开始参观古民居,在竹韵松涛中,他骄傲地说,他们村是宋朝开禧年间,刘氏基祖德兴公从安福下村迁徙而在此处建村,村民历来耕读并重,人文络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村为革命根据地,白军一天就烧毁了13栋民居,有的房子刚建成,还没有来得及入住,就被烧毁了。我们来到一处明末清初的民居里,隔栅上雕花整齐简约,地面是石灰和粘土压实而成,冬暖夏凉。房屋的主人是位年逾七旬的老伯,拿着小本子,正在厅堂里认真地计算着春耕的农药和化肥的花销。阳光从屋顶的明瓦上斜射下来,正照着他黝黑的脸庞。他静静地陪着老屋,对他而言,这里不仅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一处老宅子,而是他出世的生命源头,这源头,有风有雨,有花有树,有亲有邻,有情有爱,它们组成了维系老人生长的根,又是老人无法割舍的一根心灵脐带。
&爬上一个小山坡,就可以俯瞰小村的全貌,古民居高低错落,斑驳苍古,小巷就是古村的脉络。听刘支书说,先祖刘氏发家之后,七栋大屋同一天上梁,天下刘姓人,只要说出村里十八级台阶的秘密,到谁家都有酒有肉的招待。我也来了兴致,从基祖德兴公墓地回村庄,我也一步一个台阶,仔细地数着,正好十八级。穿过古巷,我踏进一处大屋,进了大门,一眼就看到木隔栅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红底金粉的大字----“谦”与“和”。与自然之和,与社会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自己的内心之和……和为贵,谦为德,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成全,更是一种气度。忽然觉得大屋里村充满哲理和智慧。
在一排整齐的老屋墙壁上,“军人学者”萧克将军题写的红军标语,由于雨水的冲洗,已经模糊不清。标语,这一特殊的“话语”传播方式,言简意赅,当年,不仅鼓舞了士气,今天,也成了见证革命的历史文物,弥足珍贵。
离开大屋里村,车子爬过一个小缓坡,在一片油菜花海里,我们又来到下一个古民居点-------浬田乡浬田村下浬田自然村。民居一共十三幢,每幢房屋面阔26.75米、进深21.4米、栋高8.8米,占地面积572.45平方米。房屋全部是硬山式,四节马头墙,主房为一厅六房,带边宅、前院及前宅。据传,这十三幢民居,系本村富商刘范成一人所建,始建于民国初期。这13幢大屋,既保留了传统庐陵民居的特色,又加进了西方建筑的诸多元素,更加美观、实用、舒适,规整气派,两屋之间的巷道笔直,外墙为清一色磨青扁砖到栋山石结构,杉木大门外包白铁皮,铁皮门凿有几何图案。马头墙上,屋檐下有石灰雕塑的莲花、牡丹、蝙蝠和麒麟等,文革时期,有的地方怕被破坏,用黄泥巴粉饰遮盖。明代以来,该村人文鼎盛,有进士6名,仕官不辍。除一幢民居座西北向东南以外,其他十二幢都是座东向西。
&在一处老屋前,我端着照相机,一边拍摄着难得的照片,一边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致中,只听“吱呀”一声,侧门打开了,一位穿玫红衣服的大姐警觉地要盘查我的证件,哈哈,她一定是把我当成了不良的文物贩子了。她端详着证件上的照片,仔细对比着,生怕有丝毫纰漏,认为安全了,才放我去拍照。其实,对大姐的质问和猜测,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感到由衷地欣慰,这说明老乡们有自觉保护古民居的意识了,对古民居来说,就是一种福气。
富商刘范成是做何种生意发家的,我们不得而知。从他所建的房屋结构看,曾经的他,一定是跑过大码头,见过大世面的乡野高人。在卵石小巷里,我看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汇聚一处,房屋右边是中式结构,雕梁画栋,青砖灰瓦,糯米浆拌石灰压实的地面上,划有方格式图案,穿过房屋的过道,又别有洞天,是一排水泥石灰结构的拱门和圆立柱,一中一西,一土一洋,一个屋檐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很是耐人寻味。从建筑的手法来看,房屋的门宙洞口,回廊台柱,在始建时期,受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尊古而不泥古,承西而不拘西”,13幢大屋特有的看点,更是让人回味。
我用仰拍的方式,把近处的油菜花和远处的飞檐翘角,有机地融合在镜头里,金黄配灰白,旋即成了一幅恬静而淡雅的画。
夜色里,依依不舍地离开浬田古民居,感觉意犹未尽,她如一个躲在深闺中无人识的小家碧玉,清纯可人。散落在山水之间的古民居,又是庐陵文化的一朵奇葩,正等着您去品味。
6、千年石坑
八月,我身披骄阳,山路十八弯,慕名来看你----千年生态古村石坑村。歇息在你那林海清泉之间,内敛的心,活泛了,湿润了。
&石坑村在遂川县新江乡,又叫社溪,村里人大多姓邹,始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17年)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一下车,我们就被左边山上高大的古楠木林所吸引。楠木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不曾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能看到如此多的楠木群。
最让我欣喜的是,陪我们参观的摄友林海清泉就是石坑村人。来到这里,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位邹姓男子为何把自己的网名取为
“林海清泉”了。他带我们爬上山,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着他的石坑村,他的古楠木林,语气中满是自豪。他指着一棵楠木王说:“我们村从明代起,生男孩的人家,由于“男”和“楠”是谐音,就有上山种楠木的风俗,一代又一代,有近千年了。”&
&憨厚而博学的老村长为我们介绍古村的三块最响亮的牌子----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造林千家村、国家级生态村。他这个中国最小的官,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领取石坑村的大荣誉,一说起此事,他的脸上挂满了骄傲和自豪。
石坑村的后面,是一万余亩的原始次森林,既是井冈山生态链的一个环节,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自然赐予了小村的的财富,厚重而丰盈。
从山上的楠木林里俯瞰石坑村,四周环山,树木葱郁的小村是静谧的,几处飞檐翘角马头墙的老屋,点缀在林海之间,既是一幅写意画,又像一首抒情诗,更像一匹素雅的锦。
踩着卵石小道,来到邹氏宗祠,祠堂中门的门头上,雕刻着八卦图案,左、右两个侧门的门头上,雕刻的是太极图,“生命呈现自然脉承”,显得神秘而虔诚。祠堂的前面,是一个元宝状的池塘,池塘的前面,是一个半环型的照壁。一祠,一池,一照壁,既符合风水学所要求的整体布局,又是石坑人智慧和美好愿望的体现。照壁上书写的五个黑色大字----斋庄福中正。听林海清泉讲,这五个大字,是井冈山下的一名红军扮成教书匠,在小村里教书育人时写下的。“斋庄福中正”并不只是要求头发整齐、衣服端庄、外表庄严,而是要求做人要心无杂念,庄重自持。这句话当做小村的座右铭,真合适。
在池塘的左边,是两排的旗杆石。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能在屋前、祠堂门口竖立旗杆石的,必是家族中有人考中了举人、进士。旗杆石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昭示世人的。
“社开北宋千年生态钟灵地,溪颂达先百世文昌尧舜天”,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能竖起如此多的旗杆石,真是人杰地灵的宝地。一打听,原来石坑村考出的进士、贡生、举人、秀才多达两百六十多人。
祠堂左前方的一座两百多年的老屋,门头上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男主人正准备锁门外出,见我拍摄,忙又转身打开门,笑着邀我进屋,他指着斑驳的墙壁,自豪地说:“当年,红六军的指挥官就住在我家这座老屋里,墙上有‘共产党的十大纲领,国民党的十大罪证,还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标语。光阴荏苒,墙壁上的字迹已经脱落和模糊,触摸着墙上的历史,那隐约可见的洒脱字体,那徒手画的飞翔的小鸟,浸透着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品质。
绕过一处长青藤环绕的院墙,踩着青苔石板路,我又来到一个老四合院里参观。身体硬朗的老婆婆邀我进屋落座,忙从瓦罐里给我倒薄荷凉茶,收拾干净的老房子,布局合理,黑褐色的房梁上,筑有燕子窝。门前,支着一口石磨,暖暖的阳光下,用竹团笈凉晒的红红的辣椒和饱满的花生,记录着小村的安静与祥和。吃着新鲜的花生,喝着沁香的凉茶,就好象回到了老家。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人在石坑,心旷神怡。
吃完可口的农家饭,一轮弯月护送我们出村。月光如水一样轻泻,眼前的古石碑、古钟、古祠、古桥,笼罩在静谧的气息里,远处的山,远处的楠木林,都成了漂亮的剪影。呼吸着湿润的凉风,听着蛙声蟋蟀声,以及风拂树木的沙沙声,我醉了。
7、在固江,与两处牌坊相遇
江南多牌坊。
&初冬时节,来吉安县固江采风,不出五里的乡野之地,不经意间,与两处牌坊相遇了,看的人心疼而悲怆。
最先看到的节孝牌坊,在潭口凫岗村,前面是一片空旷的稻田,后面是一口池塘,池塘旁边是挺拔高洁的竹林。竹影婆娑中,更显牌坊的凄美。
此牌坊座西向东,面阔11.8米、厚1.2米、顶高9米,占地面积19.1平方米。青砖石灰砌成,主体上下为三层,呈重叠“山”字形,六柱五门,青石门框,实开一门,此牌坊的门,是用九条青条石垒砌而成,左右两侧的青条石为门框,有两米多高,门头三块有一米多长,这青石垒成的门,沉重而幽静,牌坊的支撑处用朱红的颜料粉饰,凸檐翘角,上盖青瓦。檐下主体两边各嵌青石碑一块,正面青石碑镌刻着竖排“圣旨”繁体楷体阴文;背面的青石碑,缕雕两条青龙和云涛纹,字体遒劲,雕刻精美。稍下一节,两边嵌青石碑镌横排“节孝”阳文;坊额也为青石碑,镌刻“旌表勅授登仕郎刘光新之妻萧氏孺人坊”,短短的十九个字,把女人长长的一生,全都定格于此,真是一片伤心画不出。
牌坊的落款为“咸丰十年岁次庚申秋月谷旦”。“秋月谷旦”即为秋天百谷成熟,天高气爽,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日子,在这个金灿灿的季节里,可怜的萧氏却收获了清冷的凄凉。
我们踩着湿润的田埂,来瞻仰这一世的贞女,萧氏的后人连忙取来家谱,他虔诚地用口水吮着手指,一页一页地翻动着厚厚的家谱,也是在晾晒自己的家族史。从他口里,我们知道了这位萧氏女子嫁给刘光标为妻,十八岁守寡,膝下无儿女,收夫家侄子刘茂芳为继子。她上奉公婆,下侍弱子,一生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继子成人发家后,为报母恩,修建此牌坊。
我小心地阅读这处牌坊,心中涌起了“无处话凄凉”的感觉。十八岁,多好的青春和年华,这静立的牌坊,不仅埋葬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等待与梦想。脑海里闪现着舒婷《神女峰》的诗句: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着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另一处节孝牌坊在古巷村鱼山,静兀于阡陌间,牌坊的顶部长着杂树、弱草和青苔,有乌鸦在破着嗓子啼叫,斑驳中透着凄美,落寞中浸着无奈,还好,旁边有一棵粗大的樟树做伴。
&鱼山节孝牌坊座东向西,青砖石灰结构,“山”字形,四柱三门,实开一门,红、白粉外饰,牌坊宽8米、厚1.12米、最高点7.55米,占地面积8.96平方米,檐下二柱之间正反两面嵌青石碑一块,正面镌“圣旨”,竖排繁体楷书阳文,背面镌“恩荣”竖排繁体楷书阳文,并有“嘉庆十有七年仲冬月立”、“诒徵偕男护兴、绍兴、礼兴建”落款,再下正反两面为青石质横额,均镌“旌表举人朱珍之妻欧阳氏”横排繁体楷书阴文。
&细看节孝牌坊,牌坊的顶部是青砖倒模的一排铜钱图案的屋脊,可惜风刮日晒,所剩无几。上面硕大的青条石上雕凿着与节烈千秋相关的图案,年代久了,风化严重,只留下斑驳的星星点点。前后门头是阳刻的“冰清”和“玉洁”,四个字的背景是莲花图案,“冰清玉洁”虽说是给欧阳氏的最高奖赏,但是,再一次默读这四个字,心如刀割。
&前来给我们指路的老者有八十多岁,他熟悉地讲着朱家的家谱,一代一代,脉络清晰,就像讲着昨天的故事。他说:“节孝牌坊不是守寡的妇人谁想立就可以立的,要守寡守的好,人干净,才有资格立牌坊,不然,即便是立起来了,也会被雷公劈倒的。”他怕我不相信,指了指苍天,又指了指眼前的牌坊,来验证自己的话。
&鱼山的节孝牌坊,是朱珍的三个儿子为纪念守寡的母亲欧阳氏而立的。我不敢盘问这位欧阳女子守寡的年岁,我怕再一个悲凉的女子在我心头的伤口上幽居。在世人眼里,女子守寡的年龄越小,越是值得去歌颂和赞扬,可是,单薄的生命里,小女子守节的哪一个时日里,无不是泪眼纵横在断肠声里过平生呢。这两处牌坊,寂寞而孤独地兀立在时光里,云烟梦断,在青冥的烟火里,她们是如何咀嚼着生活的苦涩,她们郁郁地终老入土,又能心有所依吗?我不知道,此时,心比秋莲还苦。
&再一次凝视着牌坊,我想起了美国作家司徒华·达比克的小说《热冰》里的圣女牌坊,只不过,它不是用石头做成的,而是一块方冰,一位天真的处女静静地囚困在冰块中。据书中介绍:这位女孩为了躲避两个浪荡青年的非礼,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而死,村里的老修女给教皇写信,建议把女孩封为圣徒。但是,我认为女孩是不幸的,即便是再崇高的荣誉,能抵得上宝贵的生命吗?
&我拿着相机,胆怯地站在远处,不敢太靠近,我在岁月的一端看着她们。多么无辜而悲怆的故事,所谓“好女不嫁二夫”和“三从四德”的道德伦理,禁锢了多少女人的心。我的心又隐隐一疼,罢了,罢了,还是把静寂、清冷、悲怆、凄美都还给节孝牌坊吧,我们这些热闹的看客,没有理由去惊醒她们的梦。
&凄美的节孝牌坊,不仅成了乡村的瘦风景,也成了我心里的两帧悲情的插图,我郑重地把她们放在心灵一隅,想向她们讲述当今女人的自由和幸福,如若她们黄泉有知,该有多好!
&&&&&&&&&&&&&&
& 8、 嫩绿泷江展画屏
在“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的江南,一弯弯的江水有很多条,但这条江,只看了一眼,谁也不愿挪动脚步了------岸边的人,已经被波光粼粼的水,满江的翠绿所吸引;船上的客,已经“物我两忘”,融入到自由自在,闲云野鹤的清新意境中,这就是泷江。
&泷江位于江西省吉水县白沙镇,距吉水县城40公里。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细细探究,原来,泷江源自抚州,经乐安、永丰至吉水汇入赣江,蜿蜒300余公里,江面最宽处达200米。与滔滔长江相比,泷江是静谧的、温婉的。与名扬四海的漓江比,泷江是腼腆的、柔情的。就像是小家碧玉,处处保留着原生态的美好和圣洁。
&还没来泷江之前,我就在书上查了她的渊源:悠悠的泷江水哺育了众多庐陵文化名人:欧阳修故里沙溪处泷江之溪,一篇脍炙人口的《泷江阡表》,使泷江名扬古今;而鲜为人知的吉水赤岸村“义门”陈氏,自村落在唐代开基以来,诞生了跟文天祥起兵勤王的陈应飞等6名进士。至今,赤岸村还保留了明代的“义门”祠堂、明代家谱。毛泽东在木口村写下了著名的《木口调查》,木口村至今还保有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和红军幼儿院,
&一下车,踩着湿湿的阡陌小径,来到泷江。岸边的淡紫色芦花开的恰到好处,对岸古樟的倒影,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秋风一吹,碧水荡漾着一圈圈涟漪,老乡们骄傲地说,人家都把我们的泷江比作是江西的漓江哩。
&稍等片刻,渡船开过来了,是一个橘红色的铁皮机动船。开船的小伙动作娴熟,笑容满面。一个皮肤黑红、身体硬朗的中年人在船尾把持着,原来,他就是赤岸村“义门陈”的后人。我们坐在船上,像进入了嫩绿的画屏中,只觉得“山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
&船行了五、六分钟,木口村到了。穿过一片樟树林,我们来到一大片古樟群。苍劲有力、盘龙虬枝的古樟透着岁月的沧桑和久远。我们来到最大的一个古樟树下,淳朴的老乡说:“这就是古樟王,大树太粗了,要十多个大人才能合抱。”话语中透着自豪。古樟群下,是一个浅浅的小池塘,一群白鹅在水塘里自由地游弋,老乡们在古樟下悠闲地拉着家常,戴着银项圈的孩子欢快地跑着,四五条狗在他们的腿下钻来钻去,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我特别注意到,在古樟群的左边,有一个百年的老土屋,门头上用木头悬刻着四个大字-----东南书屋,可惜,岁月的沧桑,书屋已废弃多年。闭上双眼,我可以想像到谦谦有礼的读书人和那琅琅的读书声。木口村的红色标语比比皆是,在彭氏祠堂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斑驳的木板,仔细一看,上面书写的就是著名的《木口调查》,红底黄字,很是珍贵。
&木口村一群衣着光鲜、天真可爱的孩子把我们送上了渡船,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赤岸村。站在船玄,美景扑如眼帘。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凝重大气。岸边的古樟林,白桦林和芦苇丛,倒影在水中,
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更是千姿百态,江边上毛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好像美女身上的衣衫。江边有许多枯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它们雕琢的维妙维肖。有的像飞天的女神;有的像浣纱的村姑;有的像展翅的老鹰;有的像飞奔的骏马,江面上不时有白鹭和野鸭飞起。
&又走了一小段路程,我们的眼帘里闯进一大片绿,开船的小伙子兴奋地说:“哎!快看,快看,那就是竹岛,有一百多亩的地盘哩。”竹岛,多诱人的名字呀!只见圆圆的一个小岛,上面长满了青翠的竹子,就像上天赐给泷江的绿宝石。碧绿的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移步换景,真有点"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满眼都是一幅典型的水墨画。
船在泷江转了几道弯,左手的岸边出现了一片白墙碧瓦的房子,弃船登上码头,我们来到了赤岸村。赤岸村全村皆姓陈,是“义门陈”从德安分出的一个支系。“义门”祠堂保存完好,又有明·世本堂的称谓,门楣上蓝底红字的繁体字----义门
,刚劲大气。
“义门陈”的文明典故誉满四海,相传:义门陈氏唐时起即有良田万顷,北宋初期,民间庄稼连年被蝗虫所食,颗粒无收,唯陈氏田庄病虫不侵,屡岁五谷丰登,实为奇事,皆谓此山神灵所佑。此事传至朝廷,皇上十分惊奇,曰:“病虫不侵陈禾,乃陈氏忠义所感。还有一事可以佐证“义门陈”的忠义,即“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犬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连犬都如此讲忠义,更何况人呢!
所以,自踏上村子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除了敬仰,还是敬仰。现在,村里连年考中重点学府的孩子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把“义门陈”的高风亮节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走进陇江,一醉方休!离开陇江,魂牵梦绕!
9、林家园抬菩萨庆丰年
&龙年的正月初十,我来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五星村委林家园村,有幸亲近了习氏子民“抬菩萨”的习俗。彩轿欢歌,爆竹声声,真正见识了小村的龙年开门红。
来到习氏宗祠时,正看到几位老人在忙着把菩萨绑在大红的轿子上。木雕的菩萨面红泛光,头戴彩色桂冠,威风凛凛,眉宇间透着骁勇和刚强。据传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是林家园村特定的元宵节,从清朝传下来。元宵节抬着出游的菩萨,被林家园村民亲切地叫为康老爷,据传,康老爷是朝廷好官,在任时,沿赣江一路视察民情,每到一处,总能对村民嘘寒问暖,受到赣江两岸百姓的热烈欢迎。后来,不幸暴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当做菩萨供奉在祠堂里,每年的正月初十,把他抬出来巡村,换得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我眼前的菩萨,身穿彩色的绸缎衣服,一直被几位老人虔诚地捧着。紧接着,一位老者用大红的长布条小心地把菩萨绑在轿子上,一招一式,有章法有讲究。右边欢快的唢呐声不绝于耳,左前方有系着红绸的鼓槌抡起大鼓“砰砰”作响,“金马、玉堂、肃静、迴避”四个红底烫金的巨型匾额,一字排开,香炉烛光点点,青香袅袅,再和着幡旗猎猎,既显示出习氏先祖的翰林官宦之气,又诠释着“正月初十抬菩萨”这一民俗文化的庄重与热闹。
&&宗祠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处偏门。左边门头上悬挂着“伯仲情深”的匾额,右边是“宗耀遗传”,凝视着匾额,我沉思良久:伯仲情深,同甘共苦,旭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棣振家声,一代代的先人光宗耀祖,才有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宗祠的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泥坪场,村民们早早地摆好供桌,用托盘把供奉菩萨的贡品摆好,旁边摆上烛台,鞭炮,烟花等。托盘上的贡品有鸡、鱼、米饭、苹果、橘子、米酒、汤圆、豆腐、红枣、春菜等,每个贡品上面,用红纸精心剪成的漂亮图案点缀着。老乡们面带笑容,虔诚地站在贡品的后面,有的是一家老小齐上阵。
&摄友忽忽指着烛台和香炉笑着对我说:“你看,你看,这下我算是见识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挨个仔细端详着供桌上的烛台,有用木头精心雕刻凃上红漆制作的,有的简陋些,就用易拉罐瓶子,有的用两个大萝卜块,还有位大妈的烛台更绝,红纸里面包裹着蜂窝煤球,上面插上红红的蜡烛,一样的喜庆。
&一位九十三岁的老婆婆面带笑容,干枯的双手一直谨慎地放在胸前,她干涩的眼神泛着微微的亮光,骨子里透着恒久的安详,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她长长久久地守候着小村,是林家园最忠实的主人,看着小村的吉庆祥和,富足美满,她一定很开心,静静地等候着菩萨的到来。
&身边的一位戴红色绒帽的大姐,看着我的装扮,笑着说:“我们这里好热闹吧,今天,家家户户的客人都来了,这里有个规矩,谁家的客人来的多,说家最有面子。我们每年都要把菩萨抬出来,晾晒一下,这里的菩萨可灵了,就是有雨的天气,只要把菩萨抬出来,天也会停一下雨。”我问她小村的历史,她又微微一笑说:“我们林家园有好几百年了,原来是从永丰迁过来的,听说在一个下雪天,老祖宗走到这里,又冷又饿,正寸步难行,忽然看到身边有一树白梅开,就在这里歇脚了,那是我们的祖先。”也许,在他们心里,祖先也可能就是这祠堂里的一尊菩萨吧。
&当十几位壮劳力抬着菩萨走出祠堂大门时,唢呐响起,锣鼓响起,祈福声也响起了,这些都是抬菩萨的前奏。手拿彩旗的孩童,在圆形幡旗的引领下,一路前行。小村的民俗让孩子们参加,是很好的传承。他们卖力地抬着菩萨,沿着林家园油菜花盛开的地界上,走了一大圈,祈求上天风调雨顺,田地五谷丰登,村民吉庆平安。
&紧接着,大红的鞭炮在场地中间摆开,从西到东,整个场地被鞭炮“染”红了,此刻,人人情绪都激动而亢奋,等待着巡村的菩萨早一点到来。
当幡旗引领着菩萨巡村回来时,这边的鞭炮响起,一炮响而百炮鸣,此刻的场面最为壮观,菩萨抬到谁家的供桌前,一家人都合掌膜拜,祈求家庭幸福安康。我也入乡随俗,放下手中的相机,双手合十,加入到祈福的行列。
抬菩萨的十几位大力士都穿着长筒胶靴,戴着安全帽,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很是勇敢和坚强。四周的楼台上,也是人头攒动,瞬间,呐喊声,鞭炮声,锣鼓声,祈福声,把整个坪场渲染的神圣而壮观。
&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的天涯荒野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呀。我也想,我在龙年的正月初十,最好的年景,最好的时节,最好的风日里,与林家园“抬菩萨”这一可以触摸的庐陵民俗相遇,也是上天安排的缘分,让我的记忆更加丰盈而鲜活。
&一个小村,喂养着一代代子孙,其延续的历史,其故去的祖先,都是一本无法用文字记录完的书籍。“林家园抬菩萨庆丰年”这浓郁的年味儿,是一方民俗,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接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创造、应用和传承她,让传统民俗更有风采和魅力,值得总结和思考。
10、富田匡家奇事多
有温暖的阳光沐浴,有和煦的金风拂面,有清醇的稻香陪同,有欢快的鸟鸣做伴,冬日,漫步富田匡家古村,是一种享受。
&匡家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全村都姓匡。古村绿树掩映,竹影摇曳,橙黄橘红,村北清澈的富水河缓缓流过,溅起朵朵水花。一片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马头墙的古民居点缀其间,天马山、文山、东门山、少傅山环抱着宁静的小村,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的意境,又有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风韵。寻访匡家,最吸引我的是“匡家出娘娘”这件事。
正遇见村民们在凉晒油茶子,油茶榨出的油,清火排毒。只要见到上了年纪的老乡,我就急切地向他们打听匡娘娘的事情,一位头戴草帽的老伯指着旁边一个正在修缮的大祠堂说,那就是匡家的总祠崇孝堂。
&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我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匡姓人在村子的西边开基时,有一垅淤泥堆积而成的肥沃田地,无论种什么农作物都能丰收,他们就把这垅田命名为“富田”。宋朝末期,“富田”则成为整个圩镇的名字,当地的民谣有“种匡家的地,吃王家的饭”的说法。
&关于“匡家出了个匡娘娘”这一传说,我心里有疑问,如此偏僻的小山村,怎么会粘上“皇亲国戚”呢,听起来像是无稽之谈。但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来历大多如此,总能粘上皇恩和神仙的烙印。在人们心中,自己的家园,不是仙居,就是宝地,脚下的泥土,总是比别处芬芳,头顶的天空,总是比别处澄蓝,他们在最好的心灵栖息地,繁衍子孙,春播秋收,过着简单的日子,传承着世代的忠义贤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自愿为我们带路,她是广东鹤山人,三岁时随祖父逃荒来到匡家。她领着我们来到崇孝堂,崇孝堂门楼粉白色调,门框是宽大的红条石,堂前是一个写有“魁”字的大照壁,照壁下是一水塘。一祠,一塘,一照壁,布局合理,体现出令人生畏的皇家气度。总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照壁、聚星池、参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此外还有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仁亲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等分祠8座。据传,明代皇帝朱棣的第七孙、建安简定王娶了匡家的女儿为妻,还被诰封为辅国夫人,这座祠堂式的朝楼就专为她而建。
&在一棵果实累累的柿子树下歇息,我就急不可耐地问起匡娘娘是不是特别漂亮,老婆婆兴致十足地说:“你们猜错了,匡娘娘原来是个手上长手,脚上长脚,头上长满瘌痢壳的丑女子,后来,有一次去京城,在一个古井里洗了一把脸,手指缝,脚趾缝里长出的八个多余的趾头洗掉了,头上的瘌痢也不见了,人变得细皮嫩肉了,比天仙还好看。”老婆婆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用手比画着匡娘娘多出来的指头和头上的瘌痢壳。我细心聆听,相信了古井的神奇,也相信了匡娘娘经过洗涤,拥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容颜,要不,皇宫里三千宠爱,她能诰封为辅国夫人,谈何容易。
&老婆婆又带我们看了娘娘庙的遗址:娘娘庙紧挨富水河,旁边古老的樟树虬枝勃发,郁郁葱葱,在蓝天下舒展着枝叶。老婆婆指着一片空地说:“这就是原来的娘娘庙,后来倒塌了,村民们不敢在上面种菜,怕浇屎浇尿冒犯了娘娘。每年逢娘娘生日,全村人都会来这里祭奠,娘娘会保佑全村人丁兴旺,粮食丰收。”冥冥之中,我似乎感知着先人的神灵,大地的静美。&
&看了娘娘庙,正准备打道回府,可老婆婆讲着讲着,抖出了“仙人井”的故事,我顿时来了兴趣,又折回到村子西南面的樟树林里,想亲眼看一下仙人井。相传,有一户匡姓夫妻就在现在的仙人井旁边做烧酒卖,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个衣衫褴褛,满身臭气熏天的叫化子,夫妻俩正在蒸米,就让他自己到竹篮子里取饭吃。叫花子说,你们不嫌弃我脏吗?夫妻俩笑着摇头,叫花子饱食之后,把两粒米投到了井里,感恩地说,你们以后就不要再辛苦做酒了,井里打上来的水就是酒,说完,化做一缕清烟飘走了。夫妻俩提上水桶,用手指头一试,果然是一桶香醇的美酒,别人来打水时,井里又变成了水,很是神奇。
&如今的仙人井在一处菜园子旁边,四周长满了野草,但井水清澈甘甜。仙人井的传说,寓意着这样一个道理:行好得好。乐善好施的人,总能得到好的回报。
离开匡家,我小心地把这些美好而神秘的传说装进贴身的衣兜里,把匡家当作我心中永远的边城。有时间,我会再接受古村的邀请,行走在粉黛的青砖灰瓦,做一朵隔世的莲花,很是惬意。
&&&&&&&&&&&&11 、相聚武功山
为了一睹徐霞客笔下“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的神山,一个绚丽的金秋,我和近百名驴友一行来到江西第一高峰武功山。一来是领略武功山的峻拔、奇伟、壮丽与秀美,测试一下自己的体力和耐力。二来是庆祝吉安绿野自驾游俱乐部成立一周年。
我们在安福武功山温泉山庄吃了中饭,就驱车直奔盘山公路。随着盘山公路的一点点盘旋而上,从车窗望下去,群山万壑就在我们脚下。同车的莺歌燕舞兴奋地说:“哎呀!这比井冈山的盘山公路还壮观呢。”
&下车后,背上各自的行李(男队友的包里塞满了公共物品),我们在三天门集合。因为这次户外活动人员众多,为了登山安全,车组长在认真地清点各车的人数。趁着调整队伍的瞬间,我跑到竹林里喝了点正宗的、用青竹子从山上引下的武功山泉,泉水清冽甘甜。此时,满眼的翠竹、杉树和青松,置身其中,身上已有了凉嗖嗖的感觉,顿感心旷神怡。武功山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多,高于我国、以至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武功山保留下来的古木大树三十七种,珍贵、稀有、濒危树种也有一百五十余种。
来武功山之前,我一直以为武功山就是安福的武功山,可到网上一查,才发现武功山分属萍乡、吉安、宜春3个不同区市。并且,在宜春她又有了新的名字---明月山。近年来,明月山开发的投资力度大,已很有名气,被称为月亮山。听说,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的中秋晚会就在明月山上举行。相对萍乡和宜春两地,安福对武功山的开发力度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们在三天门的时候,看到老表们正在铺设水泥路,还不时地传来打炮的声音,一位戴着头盔,抡着大锤的老哥自豪地说:“不用多久,这里的缆车站就能建好。”
&要真正爬山了,在强驴们的帮助下,跨一个大的陡坡,我们踩着新铺的花岗岩栈道前行。走了一小半路,新驴们已经气喘吁吁,娇小的女驴友更是满脸通红,驴友雨柔就吆喝着:快休息一下,快休息一下,三缺一啦!我也放下背包,坐在石级上休息。此时,石级两旁的松树就像两面巨大的苍绿色幕墙,天空只是一条长长的碧带,攀沿而上的台阶就像一条灰白的长绫缎。置身于山林之中,生活中的烦恼、彷徨、都消遁了,莫不是应了那句老话: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我爬到观音庙时,大部队已经在观音庙的凉棚里等待。庙里的老人领着我到观音像后面,让我喝武功山泉解暑。迈进观音堂,经过一个微暗的小偏房,我就看见一池碧水。老人已经为我们准备了舀水的勺子。他信心百倍地说:我们观音庙的山泉,能解暑,能去病。我端详着这位慈祥的老人,顿时感觉非常亲切和随意,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惬意。
&咕咚咕咚喝了一瓶水,我又带上一瓶,继续向心中的金顶进军。由于歇息了片刻,又加上喝了观音庙的圣水,爬山非常轻松,在平缓的地方,我还一路小跑,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清新的山林、幽静的野花、高大的迎客松、翻飞的彩蝶、愉悦的心情,一切的一切,很美。
&再往上爬,就是万亩高山草甸。书中介绍,高山草甸又称高寒草甸,是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其植被组成主要是冷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种类繁多,莎草科、禾本科以及杂类草都很丰富。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不明显,生长密。我们看到草甸上有许多或黄或粉或紫的小花,能在高山之颠看到这神奇的花儿,更感叹它们的姣美和不妒群芳。由于雾色蒙胧,用眼睛仔细地端详着高山上的小花,上面凝着薄薄的一层雾珠,像一个个有灵气的凌波仙子。花开花落独自知,这不正是武功山内敛而丰美的性格吗?
&远处的大山已经被白云拥抱,雄伟中透着缠绵。一会儿,天降喜雨,暑气顿消。我眯着双眼,站在草甸上,细雨为我洗脸,凉风给我梳头,白云帮我擦汗,整个大山是我一个人的天堂,是我一个人的领地,是我一个人的世界,独享的乐趣妙不可言!身体里的关节感觉全部打通了,登山的艰辛已荡然无存,有的是超乎寻常的轻松。
&近了,近了,金顶的白鹤峰近了。我加快了步伐,想先行一步,一睹武功山的芳容。先来打前站的驴友在一号小木屋迎接我们,喝着清风姐姐熬制的热糊糊的姜汤水,寒意大减,楠木林,勇哥和小宝已经在张罗着队友们住宿的事宜,我们的客栈是漂亮的红顶屋,一下子就喜欢了这个山顶上的家。
在金顶举行这么一场盛大的庆典晚会,吸引了山上不少的外地驴友,他们为这次晚会加油助威。我们请了专业的音响师,配备了投影仪等设备,高山草甸是我们的绿地毯,星星月亮和白云是我们的观众,叮叮作响的山泉为我们伴奏,泛着草香的夜风为我们鼓掌。大家唱呀跳呀,今夜无眠。今夜,将在每个人的心湖里永远珍藏,因为,这是一场空前的庆祝晚会,因为,这是金顶之颠快乐旅程的经典之笔。
住在高山之颠,周围是静谧的,单纯的,灵动的。少了市井躁杂的声音,多了自然无尽的乐趣。此时,金顶的月亮深情、动人和清丽。凌晨四点,我独自走出小木屋,和武功山的月亮对话。唐代诗人刘方平有一首诗《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扁如春气暖/虫声深透绿窗纱。我看到了久违的北斗七星,我听到了啾啾的虫鸣,我感受着山的气息,这份特殊的意境,金钱岂能买到!
&麻利地洗漱后,快步跑到金顶观日出,白鹤峰处,小木屋处,金顶处,已经有好多驴友在恬然地等待着日出。天际间一道橘黄色的云彩,紧接着,太阳慢慢地探出头来,一点点变大,一点点变圆,前后只有三分钟。晨光下,幸福、开心、满足的心境,妙不可言。
&抚摸着正面是“世纪之颠”,背面是“武功金顶”的标示碑,我们沐浴在阳光里,陶醉在金风中。眺望着大山,远处的村庄、农田、河流依稀可辨,此时的大山,如油画一般。
关于武功山的文字,有这样一段话:它集黄山之松、华山之险,庐山之云,衡山之秀,泰山之峻,雁荡之瀑,石林之奇于一山。山上奇峰怪岩,幽泉飞瀑,佛光云海,高山草甸,奇花异草,各景观交相辉印。看来,我们今天的旅程是超值的、明智的、愉快的、奢华的。
下一次,我还会带着明丽的心情再来看你:我的武功我的山!
12、相约井冈山龙潭
“潭潭无俗水,瀑瀑如仙女”,诗人眼中的龙潭,是俏丽的、妩媚的、圣洁的、飘逸的。她那滴翠光艳的水色,她那变幻奇异的迷离,她那飞珠溅玉的韵律,她那心定神闲的气息,让人欣喜。
井冈山龙潭位于茨坪西北七公里,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我来过三次,每次都坐着观光缆车,远远地与瀑布对视,虽然瀑布走进了我的眼睛,却没能走进我心里。这一次,我一步一步地亲近着龙潭,想与她的气息相融。
这里层山叠翠,溪水潺潺,飞瀑如练。远远看去,龙潭像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妇。深入其中,仔细端详,又觉得她更像五位俏皮可爱的村姑。她们有着美丽的名字------碧玉、金锁、珍珠、飞凤、玉女。
一直认为,如果井冈山少了龙潭瀑布的“画龙点睛”,便是遗憾。五神河是龙潭“五潭十八瀑”的源泉,五神河在哪里?我推测,她一定是天地的精华相融合的一股神水,神水冲击峡谷,跌落绝壁,又持续飞下四级陡峭的断崖,她是自然天成,也是千古神话。
我们到来时,天气闷热,可一步一步下了潭,顿感凉意。一路上,古树参天,苍老的山石布满青苔,青苔上沁满了水滴,树阴漏下的斑驳光影,像一幅韵味十足的水彩画。知了与野蛙的鸣叫增添了自然的情趣,蝴蝶和蜻蜓走一程,陪一程,引领着我在香径里流连,再流连……
碧玉潭是龙潭水流最大的瀑布,瀑布落差达67米,水声震耳,飞瀑如烟,它座落在大峡谷的始端,三面危崖如刀削。似万缕马尾,丝丝垂下,
在潭里又溅起朵朵浪花。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想起王安石的绝句-----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龙潭瀑布是密林的精气化育的,水泻而下,如绢似练,长满青苔的岩石,好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长裙,两边的碧树,又好似点缀在长裙上的蕾丝花边。山风吹来,沁入心底的一丝清凉,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
金锁潭如待字闺中的小丫头,珍珠潭似衔珠挽翠的少女,飞凤潭又像头戴珠玑凤冠的姑娘。龙潭各有特色,形态最美的是玉女潭瀑布,也叫仙女潭瀑布。在瀑布落水口,有一块卷髻状的苍石,把水流分成两股迂迥,在苍石下又合成一股,好似一位身着云裳的仙女在翩翩起舞。仙女潭瀑布落差四十余米,潭面开阔,深不见底。潭的右侧凌空伸出一块矩形石板,成了天然的跳水台,有顽皮的孩子用小竹枝钓螃蟹,寻找娃娃鱼,融合于自然中,人是最自在的。
我倚着一棵长满青苔的斑驳古树,叮当作响的瀑声成了悦耳的背景音乐。此时,心是安静的。微闭双眼,有种
“今夕是何年”的恍惚感觉呢!我在心里默默推断龙潭瀑布的芳龄,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游一路,想一程,觉得把龙潭看成是柔媚的女性,是再恰当不过了,女性是不便问年龄的,纵然是岁月弹指老,刹那芳华!龙潭是神潭,是青山的眼睛,是自然的造化,是人间的恩赐,她是不会老的。
青的山,绿的水,红的花,浓的情,拾阶而上,听着红军烈士后代江满凤唱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啊呀勒,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走到天边有七星头,老妹等你长相守,老妹等你到白头……歌声里,重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送夫当红军,生死两依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心里默想着,井冈山精神不会过时,也永远不会老,它是中国人的精神钙片。
离开龙潭,在青藤缠绕的月牙形的拱门外,忍不住再眺望一眼,在这人间仙境里,世间的烟火仿佛丝毫未染。这飞瀑、这溪水、这翠竹、这卵石、这青苔、这水滴、这鸟鸣、这花香……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证明,龙潭如一首清新婉约的诗,似一幅风光旖旎的画,更是一股洗涤心灵的清泉。
13、东固敖上古樟
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敖上村,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樟树,风风雨雨六百余年,老樟树经受了雨雪风霜的考验,在村民们眼中,它是一棵神奇的树,更是一棵革命的树。
&怀着对古树的虔诚,我爬上高高的围护台,想更接近它,我抚摸着斑驳的树干,凝视着巨伞一样的大树,它长长的手臂,它油亮的新叶,它斑驳的老枝,在碧空下尽情地舒展着,似在演唱一首激扬动听的红歌。
&古樟的根部,盘龙一样的根须,深扎在泥土里、石缝中。树下的土台上,立了一块生满青苔的石碑-----军民誓师大会遗址简介:1931年5月中旬,红军在这棵樟树下的草坪上,召开第二次反“围剿”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树下土台为当年的会场主席台。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号召军民同心协力,积极做好各项战斗准备,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东固军民的士气。石碑黑底白字中,透出的是坚毅、是凝重、是缅怀。
&我们来看古樟的时候,树下有一老一小祖孙俩正在剥毛豆呢,老婆婆忙搬来竹椅子,邀我们到树下纳凉。问起大樟树,她饶有兴致地说:“当年呀,毛主席在这棵树下乘过凉,红军也是在这棵树下开的会,树高枝又密,敌人的飞机侦察不到。这树是神树,保佑了红军打了胜仗,也保佑了敖上村人丁兴旺。今年,我们这里的山茶籽又大丰收,把山茶籽榨成油卖,家家户户的钱袋子都会鼓鼓的。”她边说边指着古樟,生怕我们不相信似的。
&白居易有诗云:“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樟树为常绿乔木,树龄可以上千年,一般是新叶长了,老叶才凋谢。那飘落,不是凋零,而是有力地更替,是庄严的重生,是再一次倾注的新希望。筷子一般粗细的枝条,扎下根,一长就是百年、千年,光阴荏苒中,它撑起的一片绿,就是一处独特的景致。它是村庄的记录者,是村庄的活化石,更是村庄一张永恒的历史名片。风起时,它微笑着,向蓝天笑,向大地笑,它心中唱出的歌,和着树上悦耳的鸟鸣,千首,万首。严冬时,它迎着冰霜,又像是一个身披盔甲的伟丈夫,刚强、从容。它呵护着一代代子民,真正最懂它的心。
几百年,上千年的风雨承载,它延伸着、葱郁着、蓬勃着,书写的是一种气节、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今天,我站在敖上村的这棵古樟面前,想让我的思绪,触摸到当年军民誓师歼敌英勇的气息,以及那一段用生命和鲜血喂养的时光。
       14、井冈情思&
&&一个多世纪前,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被唤作“石三伢子”的小生命,从此,中国革命的命运便与他紧紧相连,他就是毛泽东。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了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点燃了井冈山摇篮的革命火种,燎原了整个神州大地。
&这山高崖陡的井冈山,这树深林密的井冈山,这刀琢斧凿的井冈山,这神光普照的井冈山,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思想,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纪元。井冈山,只因一位伟人以超凡的气概,辉煌了这个天地间独具神韵的峰峦。
&黄洋界的火炮,大井小井的肃静,五指峰的巍峨,朱砂冲哨口的喊杀声……静寂地走在这神圣的土地,是骄傲、是缅怀、是庄重、是敬仰……
&站在高高的黄洋界炮台,眺望对面莽莽群山,我流泪了,遥想当年,三枚炮弹,两枚因受潮成了哑炮,剩下的第三发,像长了眼睛,直击敌军指挥部,真的是神助天赐,炮声一响天地震撼,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也趁机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炮声噼里啪啦,狼烟四起,树梢上红旗招展,吓得敌人魂飞魄散,连夜逃回湖南酃县。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主席闻讯欣然吟诗:《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我们来到肖老伯家,他的小孙子正在柚子树下玩耍,才五岁,问他知道“黄洋界上炮声隆”吗,小家伙仰着小脸,鼓起小眼睛,生怕我们不相信他,神气十足地说:“我们井冈山的大人小孩谁都会背,我背给你们听。”立马跳在竹椅子上,两手架着腰,有板有眼地给我们背诵《西江月·井冈山》,肖老伯欣慰地笑了起来。听着这稚嫩的童音,这爽朗的笑声,面对巍巍青山,心里的悲戚淡了许多,“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当年,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才得以打胜仗。是他们,朴实厚道的山里老表,守卫着英烈们寒来暑往的四季,传承着宝贵的井冈山精神。
莽莽井冈山林海,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井冈老区人民心中,最怀念的是毛主席。如今,走进阡陌农家,毛主席的画像依然被庄重地贴在厅堂的正中间,人们怀念他的认真、他的含蓄、他的豁达、他的严谨、他的智慧……
15、寻找东固老标语
初秋时节,我独自前往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为的是拍摄一组红军标语,想在那里找寻弥足珍贵的历史符号。
东固人杰地灵,林壑优美,气候独特,曾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之一,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和“第二个井冈山”。&当年的东固区还曾被评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仅1933年到1934年间,就有24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占当时青壮年的85.7%,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400多人……
我去寻找老标语,心情是凝重的,无论能否找到,我都愿意去看看东固,看看曾为共和国出过大力、洒满烈士鲜血的这块悲壮的红土地。
下了车,街道左边,一群人在聊天。我打听螺坑村中美小组,说想去那里拍摄红军老标语。他们好奇地看着我说:“螺坑的中美小组离这里还有近二十里山路,交通不方便,不好走。”我心里“咯噔”一下,焦急地问:“那东固街上有老街道、老房子吗?”他们指了指说:“平民银行下面就是老街,还有一些老房子没有拆,可能有老标语。”一听说“可能有”,我就很兴奋。
一路往下走,在平民银行对面,我看到了一处老标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条标语是用水泥凸铸在墙上的,大气、厚重。在平民银行那斑驳的墙上,我又找到了一处用黑色毛笔写的标语-----“全体动员起来扩大民族革命战争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其中夹有部分繁体字。我连忙从不同方位拍摄,让这珍贵的历史的符号,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拍摄到这两幅标语,我心里立马有了底气,迈着更有力的步子,又去寻找东固的老街、老房子。在一处窄小的小吃店里,我看到一位穿褐色衣服的老伯,满头银发,年纪七十多岁,听说我要拍摄红军标语,他连忙起身带路。他说:“来我们这里的游客少得很,你能来,还能记着东固,就得感谢你,我乐意为你带路。”一路上,他都在惋惜地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后生们在外面赚了钱,都回来做新屋,原来的老房子,拆的拆,毁的毁,老标语都损坏了。”再一问,原来他的叔叔当年就是烈士。
&告别老伯,我又背着相机前行。在一处老房子边,一位骑摩托的年轻人看着我的相机,又看着满脸汗水的我,把速度放慢了。我忙问这里有没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他胸有成竹地说:“六渡的山区里有,不过很远,没有车子不好走,你要小心村子里的狗,别咬着了。”我不甘心,又转到老街的另一边,看到一群人在路边搅拌水泥砂浆。我问一位穿橘红色T恤衫的黑瘦男人,他肯定地说:“鬼脸子家的墙上有。”他媳妇带我去找鬼脸子的妹妹,鬼脸子的妹妹正在摘豆角,一听说我是大老远来的,热情地带我去三百米远的哥哥家。原来,“鬼脸子”是她哥哥的外号。
&这是一幢百年老屋,土坯墙,四周用竹篱笆围起来,院子里晒着杨梅、豆角、南瓜片,屋檐的竹竿上,挂着一块沁着油光的腊肉,在太阳下,已经晒出了油。窗户边堆满了柴火,在门的两边,我拍摄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等标语。
 我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猫,徜徉在东固的大街小巷。在东固知青陈列馆,在东固农垦陈列馆,在东固粮管所,我拍摄了多处难得的历史痕迹。
在相机的“喀嚓”声中,一处处墙壁上经年的历史符号,定格成了永恒。每一次,都好像和逝去的时光有了再一次的会晤;每一次,都似乎和老去的岁月,有了再一次的握手。
&&& 往事并不如烟。
16、陂下古村,遗落在乡野的一块璞玉
陂下古村是红色的,陂下古村是绿色的,陂下古村更是古色古香的,她的盛名,早已随着富水河的微波,传的很远很远。
龙年的2月23日,我有幸随着景区首游团,来瞻仰古村,并荣幸地成为古村的荣誉村民,双脚踏上这块宝地,心情是虔诚的,庄严的。
陂下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依富水河而建,有“水陂之下”的含义。我们一下车,就被村里的民俗活动所吸引。身穿节日彩装、扎着头巾的村民,演绎了大型民俗活动“喊船”,气势恢宏,文化底蕴厚重。紧接着,舞龙、彩狮、划旱船、篝火等活动,向来宾们展示了原汁原味而又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站在朝天门下,向东望,就是风景秀丽的天马山。陪我参观的钱其昭老师是富田人,他自豪地说:“此门有朝见天子的意思”。走进朝天门,是一个古老的宗祠,祠堂上面高悬着就一块匾额,写着“潭溪胡氏总祠”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原来,富水河流经此地转了一个大弯,汇水如潭,河面突然变得狭窄如溪,所以陂下又称“潭溪”,老百姓一直把这里看成是风水宝地。北宋末年,胡氏先祖胡晃公从下游的新圩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立业,已有近千年历史。胡晃是进士及第,官至宋王府参军,为狄青军事幕僚;他的公公胡盛曾任吉州刺史,所以,胡家在地方上也算是望族,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敦仁堂”是胡氏的总祠,面积近3000平方米,长98米,宽29米,分上中下三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风风雨雨五百年余年,祠堂如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佑护着一方子孙。
1930年2月,在这里召开了赣西南第一次党代会,推举产生了赣系西南支委,刘士奇任书记,同时,大会决定,将赣西苏维埃政府自动转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同年2月,毛泽东首次来到富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朱德任政委。闭上双眼,我似乎听到主席那浓重的韶山口音,在认真地给红军将士做报告。又仿佛听到朱总司令那响亮的承诺: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会在这樟树边建一座大桥。如今,古樟含情,拱桥静立,斑驳的古牌坊还在,富水河也在日夜流淌,它们默默地纪录着伟人的功绩。
“敦仁堂”高耸的红石门柱,上面镌刻着一副副对仗工整的楹联。正厅两边,文革时期的标语还非常醒目----大立毛泽东思想,大学毛泽东著作,可以说,历经百年沧桑的“敦仁堂”,既是光阴的亲历人,也是历史的纪录者。
“敦仁堂”三个字是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绎的墨宝。说到这里,钱老师笑了起来,他让我猜一猜这三个字是用什么写的。我说:“这么苍劲有力的大字,肯定是用上乘的狼毫书写。”钱老师摇了摇头,自信地说:“这三个字呀,是刘绎用脚上的草鞋沾上墨汁写成的”。原来,刘绎还没有发迹之前,是个卖猪崽的小生意人,有一天,众秀才在祠堂比试书法,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可后来,他趁人不注意,脱下草鞋写下“敦仁堂”三个字,刚劲有力,无人能比,从此名声大振,再一次环视敦仁堂,屏气凝息,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敬仰。
从西边的小圈门走出总祠,我们来到一座古屋前,古屋的房檐下,依稀可以看到“陂下公社第二食堂”的字迹。钱老师兴奋地说;“你们看,这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八字墙’,它可不是快要坍塌的围墙,这是古人按照风水学的理论,特意把砖块用热糯米饭掺生石灰做腻子砌成的。老祖宗用心良苦,希望子孙后代个个都生辰八字强,个个都长命百岁,光宗耀祖,老祖宗真是够聪明的。”在钱老师的介绍下,我凝视着两侧斑驳的古墙,思绪万千。古墙尽管风化的特别严重,但却呈现规整的“八”字,倾斜着屹立在风雨中,一站就是几百年,蕴涵着多少神奇的故事和奥秘的传说呀!如今的陂下古村,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其乐融融,其变化之大,一定让老祖宗叹为观止。
陂下古村的建筑格局独特,整个村子有朝天门,延福门,迎龙门和龙川阁四个大门围成大封闭圈,既能防御外寇,又能整合为一。古村的宗祠,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我惊奇地发现,每个宗祠那高高的门楼上,两边都是雕刻精美的麒麟,中间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孩童,其模样有点像传说中的哪吒。我正迟疑,身边一位穿着蓝衣裳,戴军帽的老伯自豪地说:“这是魁星点斗,也叫文曲星,是祖宗希望子孙后代多出读书人。我们村子呀,现在有四百来户,1800多人,90%以上姓胡,原先,光祠堂就有36座,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5座。有100多人参加了红军,现在在北京的老红军就有好几个。原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胡立教,就是我们陂下人。村里原来有18口古井,文革期间,破坏了,现在还保留了九口,我们这里的水质好,村子里,光双胞胎就有20多对,七十岁以上老人有一百多人。”老人兴致勃勃地叙说,让我更明白了,陂下古村不但是“长寿村”,“双胞胎村”,“古樟村”,“祠堂村”,“红军村”;还是名人贤士辈出的风水宝地。
我来到一片古樟林,苍劲的古樟,盘龙虬枝向蓝天舒展着葱郁的枝叶。合欢古樟要11人才能合抱。我再仔细看,发现古樟的上面长着黄色的树叶,被葱郁的樟树叶包围着,再仔细分辨,原来树上寄生了一棵粗大的凉伞树,很是奇特。古樟是古村的历史见证人,又是古村的活化石。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衫,嬉戏着,闯入了我们的镜头,他们扛着竹耙子,提着蛇皮袋,准备到对面的山上耙松毛,做柴火,身后是通人性的小狗。他们好奇地看到我们笑,冲着我们乐,一下子,感觉到古村有了新的灵气和韵味。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正是陂下古村的真实写照。百闻不如一见,滔滔的富水河,日夜流淌,数百株古樟环抱古村,陂下古村既是遗落在乡野的一块璞玉,又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即使用尽笔墨,也难述她的美妙、她的雅致、她的神奇、她的奥秘。人们把周庄比喻成江南旗袍,我把陂下古村比喻成一块美玉,等着你去鉴赏、去把玩、去品味……
17、&亲近羊狮幕
深秋里穿越洋狮幕,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检验体力和耐力的试金石,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尽管召集帖子上写着------由于这次活动强度很大,其强度相当于登武功山金顶的两倍,山高路陡,时间很长,登山较快者也要五个小时以上,对于每位参加者都是一个考验。但是,自己不衿的心,还是非常之向往,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劲头。日、11月1日这两天,我豪情满怀地参加了绿野自驾游的第30次活动,体会着“累并快乐着”的愉悦心情。
10月31日9点45分,我们从安福文家社边村开拔,下了车,背着行囊,拄着登山杖,走在小村新修整的水泥路上,吸引了村民们好奇的目光,有个大姐还热情地为我们指路,走过一座小石桥,远望对面即将被我们征服的大山,心里暗自给自己鼓劲,默默地说一句,武功山,我又来了。
走过一个小型的水电站,我们就正式踏上了上山的路。一路上,野菊花开的正艳,紫色的纤巧柔嫩,浅白色的婀娜多姿,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小红球,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串串的红玛瑙,几株红枫巧妙地点缀着远山,山路弯弯曲曲,脚下是苍绿无边的竹海,使秋天的武功山多了一份灵气和韵味。
我们一行25人的队伍,给大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当来到一棵参天的古树前,我就有点气喘吁吁了,先擦把汗,再喝口水,眺望一下高高在上的大山,好像一下子就有了“天助的神力”,我和同伴牛牛想一屁股坐在大石头上,富有经验的老驴静待花开说:“你们可不能坐,即使休息,也要站着休息,上石阶时,不要一下子跨好大一步,只要看到比你脚下稍微高一点的石片,就可以踩,这样,就不会太累,我们立即践行了的他的妙招,果然轻松了许多。
&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看到了几块硕大的石头,色白,型圆,就像武功山的“镇山之宝”,一个字---美。我们穿过了第一个吊桥(走吊桥,要走中间,手要扶着两边的铁索),从对讲机里传来了先头部队已经在第三个吊桥处歇息,用中餐。我心里好像得到了安慰,盼望着第三个吊桥能快快到来,好舒展一下腰身。
又走了好久,当队友风之颂高兴地说:快看,吊桥来了,我的脚步终于又加快了。我们就来到了一大堆的怪石丛,旁边有一个简易的风雨亭,远处,就是羊狮幕有名的风景------石笋峰,在阳光照射下,石笋峰就像一个神奇的“倚天宝剑”,傲视苍天。吃了点干粮,我和牛牛就找了块大石头,仰面躺下来休息一会儿,那硬邦邦的“双人床”凉丝丝的,此时,天做被,地做床,小鸟和泉水声伴奏,体会着“天人合一”的乐趣。
中途休息的时间总是显的格外短暂,格外珍贵。我们刚刚卸下了疲惫,前面的先行军已经背起了背包,准备又出发,我们也决定“笨鸟先飞”,跟着队伍。这一段的山,最陡也最险,就像人生之中的“三十岁”。古树上,长满了绿盈盈的青苔,爬满了密杂杂的藤蔓,真不知道,它们在茫茫大山中,葱绿和枯黄了多少个风霜雪月。又拔高了一长段山路,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迷人的灌木丛,在阳光下,地上片片黄叶,泛着金光,就像铺了一层柔柔的金色地毯,此时,我与大山,仿佛过了磨合期,渐渐地体会到她的美丽,宁静,迷人了,光和影的和谐中,我把这里暂时看成了泰和的麻洲。
本次活动的召集人洋薯大哥在前面等我们,我们加快了步伐,穿过一片丛密的竹林,我们看到了著名的“沈家大院”,大门两旁的一副对联这样写到-------风云织成羊狮幕,日月铸就石笋峰。对联对仗地非常好。听老驴风之魄说,原来,这里最多时,住着一百多个采药人,全姓沈,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沈家大院”,现在,采药人纷纷改行,迁下山去,就留了这一栋屋,变成了现在的高山客栈。
我们来的时候,14名来自广东汕头的资深老驴,已经洗晒好了衣物,我去左边的厨房装水时,店主人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两只肥嘟嘟的土鸡,我以为我们也在此住宿,心想,晚上也有浓郁飘香的鸡汤喝,正吧嗒着嘴,做着美味梦,领队大树和蓝水晶又背起了行囊,说我们住在山上的旭日山庄,还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于是,我们又一次开拔。
萍乡山水户外俱乐部的一行驴友和我们同行,来到刚修葺的观景台,极目俯视脚下的大山,我的心里暗自佩服自己,已过了不惑之年,还有如此的体力和耐力,不给自己打九十分,那就是无比的谦虚。
寻问山水户外俱乐部的朋友,我们向往已久的“旭日山庄”的路,他们轻快地说:“最多还有10分钟路程,这一次,我们还是不敢相信,因为,一路上,队友的鼓励,队友的安慰,已经听到了N个“最多还有10分钟的路”了。又走了几步,我听到了队友们的声音,估计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
此时,已经接近下午5点钟了,此刻,暖暖的斜阳是柔美的,通透的,照在路两边的芦苇丛中,照在葱郁的松树上,泛着淡淡的余辉,宁静,壮美,我掏出相机,捕捉着这醉人的秋色。走了大约10分钟,我看到了我们的住宿地-----旭日山庄。疲惫的身躯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光荣使命”,我们胜利了。
旭日山庄的住宿条件很好,棉被厚厚的,还泛着阳光的味道,一夜无梦,就像睡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舒服。这个客栈还是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摄影协会创作基地,看来,组织者把住宿和用餐选在此处,是非常明智的。
第二天凌晨5点,就听到门外地板的“嗒嗒”声,我从床上坐起来,听到窗外好像有滴滴答答的下雨声,再一次分辨着,原来,是山中大雾,房顶上凝结的露水下落的声音。洗刷完毕,我们在队友枫树林的带领下,去登羊狮幕,资料上讲:羊狮幕,又名杨思墓,是武功山的主要景点,山上的植被保护较好,到处都是迎客松之类的奇异珍木,嶙峋怪石举目可见。我们冒着大雾,看到了“金鸡进笼,百鸽松,夫妻石”等景点,呼吸着大口的富氧离子,昨天一路的辛苦,疲惫一笔勾销,值得!值得!
对于大山,我们只是匆匆过客,8点整,我们又下山了,下山时,走到石笋峰的对面,我们看到了云海,队友们高兴地大叫,走在我前面的光明顶开心地高喊起来,“看云海啦!看云海啦!”。上次登武功山金顶,我们看到了壮观的日出,这一次,我的确是想感悟一下云海的魅力,真是天随人愿呀。
登山,有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需要有一股子挑战自我的勇气。不懈怠,不退缩,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坚持,超越更是一种心志的磨砺。今朝不早,明天不迟,背上行囊,迷人的羊狮幕,等待着你去征服,去领略。
18、登紫瑶山
私下里认为,紫瑶山是非常女性化的山。不光是因为她有一个温婉动听的名字,还因为,她起伏连绵的山峦、她的茂林修竹的植被,她流水潺潺山泉,她坚实光洁的石子路……
日,我们吉安绿野自驾游一行40人的第35次行程,就选择在紫瑶山。我上网查询得知,紫瑶山位于江西泰和东部苑前镇塘坪村旁,海拔906米。紫瑶山林木茂盛,浓阴匝地。森林资源丰富,有苦槠、湘楠、栲树、钩栲、罗浮、马尾松、杉木、柏木、刺柏、毛竹等几十种。林间出没山狐、山牛、麂子、野兔等野兽,栖息着布谷、百眉等各种山鸟。我们去的这一天,刚好是山上的一个庙宇开光,路边插满了五彩缤纷的彩旗。车子开到一片树林下,我们稍作休息,热情的村民听说我们是特意来登山的,自觉地为我们指路。车子开到一个新修的平坦的停车场,大家背上背包,就急不可耐地开始登山了。
&冬日的暖阳里,登山既是一次难忘的心灵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红眼万世3完美搭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