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统计一个国家实际流通的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有多少?流通的虚拟货币有多少???

剑桥:虚拟货币现在究竟怎么样?我们弄了份大报告_凤凰科技
剑桥:虚拟货币现在究竟怎么样?我们弄了份大报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剑桥:虚拟货币现在究竟怎么样?我们弄了份大报告 雷锋网按:转眼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已经8
原标题:剑桥:虚拟货币现在究竟怎么样?我们弄了份大报告
雷锋网按:转眼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已经8岁了。在这8年中,越来越多人、公司、资金投入到虚拟货币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虚拟货币行业。这也让本已艰深的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技术变得更加复杂,但如果不整体了解整个行业,又偏偏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几天前,剑桥大学商业决策学院和国际支付机构VISA共同发布了一份题为《全球虚拟货币关键数据调查》的报告。
这份长达114页的报告,收集了来自全球5大区域、38个国家、150个虚拟货币公司或者个人的调查数据。可以说是截至目前最为宏观的虚拟货币行业系统性调查,雷锋网从整份报告中摘取了数个重点,并且补充了部分解读。
按照惯例,依旧送上本文要点:
虚拟货币的整体规模越来越大,各种虚拟币的总体市值已经突破250亿美元大关,其中的全球参与者(虚拟货币使用者)保底也有290万人,全球投入虚拟货币挖矿中的设备总耗能保底达到462MW,约等于1/50个三峡大坝;
虽然市场庞大,但是根据统计,真正的专职从业者不会超过2000名,比特币行业中大量公司的员工数量不足10人;
比特币行业呈现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其中58%参与调查的挖矿行业都位于中国,在2016年初,交易所的份额逐渐从中国转向美国和其他地区;
各国目前对于虚拟货币行业的政策还不明朗,整体来看,虚拟货币行业从业者认为欧洲的监管充足而适宜、北美认为监管过于严厉和针对,‘亚洲-太平洋’区域则没有过多监管;
以下,是雷锋网从整份报告中抽取的部分详细内容。
一、虚拟货币产业概览
比特币开始于2009年,是第一个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第二个虚拟货币,Namecoin直到两年后才正式出现,目前市面上已经有数百种虚拟货币可以进行交易,如果算上不能交易的虚拟货币,实际已经有上千种虚拟货币。
在不同种类的虚拟货币系统中,也有共同的元素——公有账本(也就是blockchain)。所有参与者都能看到这个账本,然后用自己本地的密钥对账本进行修改,进而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央机构管理的网络。
大部分的虚拟货币实际上都是比特币的“克隆”,他们只是在一些特征参数值上有所不同(例如区块的时间、虚拟货币的数量、又或者是发行方案)。这些加密货币相对比比特币,鲜有创新,通常被称为“Altcoins(Alternate cryptocurrencies,替代性虚拟货币)”,典型的例子包括Dogecoin(狗币)和Etereum Classic(经典以太坊)。
a、市场规模
虚拟货币市场的“市值(虚拟货币价格 x 数量)”还在不断飙升,2017年3月已经达到250亿美元。(目前这个数值已经有所变化)
b、主流虚拟货币
除了比特币之外的5中“市值”最大虚拟货币:以太坊、DASH、MONERO、瑞波币、莱特币。
从市值的角度来看,截至2017年3月,比特币仍然是第一,第二名为以太坊(从今年3月至今,虚拟货币市场的价格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个比率也已经有所变化)。
c、日均交易次数
从日均交易次数来看,比特币依旧是大家交易次数最多的虚拟货币。但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以太坊的交易数量上升明显。比例明显超过比特币。
d、虚拟货币行业支持率
纵观整个虚拟货币市场(交易所、钱包、支付等板块),在“支持率(成为交易币种、服务载体等)”上,比特币依旧是最主流的,其次是以太坊和莱特币。
2、解剖虚拟货币产业
虽然虚拟货币兴盛于比特币,但实际上很多公司和项目也在不断拓展,利用虚拟货币技术为主流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在不断加强整体的技术框架。间接创造出了一个由不同种类元素组成的虚拟货币生态系统,在共公有区块链、传统金融和其他金融部分不断创造“桥梁”。这些服务才是公有区块链和其原生虚拟货币真正的价值,并且远超公有链原定的初始价值。
在这次调研中,主要解剖的虚拟货币行业板块主要包括:交易所、钱包、支付公司以及挖矿。这四种角色在整个行业中肩负的职责也略有不同:
交易所(Exchanges):让虚拟货币可以跟虚拟货币/国家法定货币之间可以买卖、交易。同时也给整个整个虚拟货币市场提供流通性以及参考价格;
钱包(Wallet):用户可以通过自己保存密钥来安全的私下存储虚拟货币;
支付(Payment):一系列利用虚拟货币网络提供线上支付服务的公司;
挖矿(Mining):利用计算确认整个网络中的所有交易、同时保证全球账本的安全性。
这几种角色在虚拟货币行业的前期,一般都是相对独立的,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不同角色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19%的虚拟货币公司扮演了两个及以上角色,11%的公司甚至扮演了三个角色,极少数公司四个角色全部涉及。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走向全球化。
全球虚拟货币行业参与度:剑桥也统计了全球范围内的“虚拟货币行业参与度”,其中“亚洲-太平洋”区域的整体参与度为五大区域之最,达到36%,其中挖矿行业更是占据了全球50%的份额。只有交易所、钱包这两块主要位于欧洲。
在此次行业调查中,剑桥也收集到了相关从业人员的几个关键数量信息:
在不计入挖矿板块的情况下,调查中所有公司的员工共有1876名;
在整体数量上来看,“亚洲-太平洋”的从业人员最多,达到720名。“北美”排名第二,人数为676名,远超另外三个区域;
但从每家公司的平均员工数量来看,五个区域差别并不大,基本维持在10人左右。
根据统计,当下各种虚拟货币钱包的独立活跃用户的总数大概为290万到580万人,但这并不能真正反映参与到虚拟货币中的人数。正如剑桥在自身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没有人能够明确说出究竟有多少人在用虚拟货币。
这也是因为虚拟货币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钱包、乃至各种你能在公开账本上查到的操作无法对应到个人,所以理论上会有很多的“特殊情况”: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钱包、交易所账户,同时使用它们进行多次交易。并且有的用户实际上一直在“中心化(内部交易不显示在公开账本之上)”的交易所和钱包中活动,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统计整个虚拟货币用户的难度。所以在本次研究中,直接做了一个假定:每个用户拥有两个钱包。
但毫无疑问的是,与2013年相比,2017年参与到虚拟货币中的用户人数已经翻了几番。
二、虚拟币交易所
1、部分关键调查结果:
交易所板块的公司和从业者,是整个虚拟货币行业中最大的;
只有53%的小型交易所、35%的大型交易所拥有政府颁发的相关执照;
调查范围内共有42个国家的货币参与到虚拟货币的兑换当中;
总体来看,交易所有13%的人力和17%的经费都花在了安全保护上。
2、交易所具体调查结果
a、虚拟币交易所的三大类型
账本交易所:利用撮合交易原则,帮助用户买入或者卖出虚拟货币,交易直接转化为公有账本记录;
线上交易服务:让用户能够以给定的价格买入/卖出虚拟货币的服务,但交易并不直接转化为公有账本记录;
全面交易平台:通过接口连接到数个交易所,并且支持杠杆交易和虚拟币衍生品交易的平台。
b、交易所的地域性和种类占比
从地域上面来看,交易所类型的企业主要位于欧洲,占到37%。其次是‘亚洲-太平洋’,比例为27%。如果按照国家来看,境内最多交易所的国家分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其他。
从类型上来看,无论交易所大小,“直接交易服务”类型都是单一属性中最多的,其次才是交易直接计入公有账本的“账本交易所”。值得注意的是,小交易所中有28%的交易所提供两种或者三种服务,这个数字在大交易所中达到了72%。
c、交易所交易额分析
可以看到在今年年初,虚拟货币交易所的交易额经历了一次大改变。原先的主要交易额来自国内的三家虚拟货币交易所:OKcoin、火币、比特币中国,但后来国外平台如Bitfinex、bitFlyer、Bitstamp、Coinbase、Kraken份额都有了大幅提升,国外交易额不断上升。
从交易的法定币种来看,上述趋势同样明显。在今年1月底之前,人民币交易占到了比特币交易的90%以上。在1月底之后,美元、日元、欧元、其他币种的交易占比迅速上升,目前人民币的交易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0%,而占比最大的美元已经达到了接近60%。
d、交易所员工数量
从剑桥的统计来看,参与此次研究的虚拟货币交易所中,有49%的员工数量只有10人或10人以下;24%的员工数量在11-20人之间;18%的员工数量在21-50人;仅有9%的员工数量超过50%人。
e、交易所持证比率
在小型交易所当中,有52%的交易所持有相关政府许可,但这个数字在大型交易所中只有35%
f、交易所的自我风险评估
从收上来的风险评估来看,交易所无论大小,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网络安全问题,因为他们时刻需要防止黑客入侵。排在风险第二位的是“和银行业日益恶化的关系”,第三位是诈骗行为。
3、交易所的安全状况
a、密钥控制情况、人力占比
目前有73%的交易所选择他们来掌管账户的密钥,剩下的23%交易所选择让用户自己保存,剩下的4%交易所将选择权给了用户。从人员开支来看,“账本交易所”投入的安全力量最大。
b、数据离线存储比例
为了彻底保证虚拟货币数据的安全,有87%的交易所选择了离线存储数据。
三、虚拟货币钱包
1、部分关键调查结果
大约有580万到1150万钱包每天被使用;
钱包和交易所之间的角色定位愈发模糊。52%的钱包开始提供交易所的服务,这52%中还有80%开始提供跟国家法币之间的交易服务;
钱包中获得政府许可的并不多,在提供虚拟货币-国家法币兑换服务的钱包中有75%通过交易所平台获得许可,而非企业背景的的钱包中,只有24%获得了政府正式许可。
32%的钱包选择了闭源,没有对外公开钱包代码;
39%的钱包内部已经提供了多种虚拟货币的支持;
2、虚拟货币钱包概况
a、开发者地域性,员工数量
根据剑桥的统计显示,有81%的比特币钱包开发方位于北美和欧洲。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前三名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在非企业型的比特币钱包中,只有1-2个员工的占到26%、拥有3-5名员工的占到17%、拥有6-10名员工的占到26%。换句话说,员工超过10个以上的非企业型比特币钱包只占到31%。
b、虚拟货币钱包用户地域性
按照地域来划分,北美的比特币钱包用户最多、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区域。这一点与比特币钱包开发商的规模无直接关系。
c、组织架构比例
在统计中,有85%的比特币钱包是以公司的方式在运行,剩下的15%为志愿者的形式。
d、开闭源,使用方式
从整体来看,32%的比特币钱包选择了闭源,只有68%选择了开源。在使用方式上,提供手机App的占到了65%,提供桌面平台的占到了42%,提供网页操作方式的占到了38%,提供平板操作的占31%,还有23%提供了自家硬件操作平台。
e、政府相关许可证
在非企业型的比特币钱包中,有76%的钱包没有获得政府的许可证。在提供国家法定货币兑换的比特币钱包中,仍有25%的钱包没有获得政府的相关许可证。
f、虚拟货币钱包政府监管力度
在一众虚拟货币钱包开发方看来,29%的认为监管缺位,有18%目前的监管非常严厉、41%的认为目前没有监管并且不需要监管,剩下12%认为监管没有监管但是需要监管。
在调查中,剑桥还根据地域进行了划分:其中57%的欧洲虚拟货币钱包从业者认为‘监管最到位而且合适’、40%北美从业者认为‘监管过于详细和严厉’、60%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比特币钱包从业者认为‘没有对应的监管,并且不需要监管’。
四、支付服务(Payment)
1、部分关键调查结果
79%的支付公司和银行机构、支付网络公司有建立联系。如何获得和维护这种联系是‘支付服务’类公司面对的最大问题;
‘亚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区域的支付服务公司主要为本地用户提供服务,北美和欧洲的支付服务公司主要面向非本地用户;
56%的支付服务公司同时也在运行独立的交易所业务;
此次统计中的支付服务公司从业人员一共有1057人,平均每家公司雇员为22人;
a、支付服务提供商地域性
按照国家划分,支付服务提供商占比最多的为美国和英国,比例为15%。其次是韩国和中国,分别为10%和4%。
b、支付服务公司分类
支付公司可以按照专注法币还是虚拟货币分为两种类型。以法币为基础的平台的支付活动可分为个人跨境转账汇款和B2B支付。
以虚拟货币为基础的平台支付活动可以分为商家服务和一般用途。前一种服务是为接受虚拟货币的商家提供的,例如POS机服务。一般用途是指,在同一平台上,用户可以将虚拟货币或者其他货币、工资单等即使支付给另一用户。通常情况,支付单位是虚拟货币,但可以轻松地兑换成法币。
c、支付服务种类,公司从业人员数量
从服务类型来看,主要提供一种支付服务的公司占了65%、提供两种支付服务的公司占了27%,提供两种以上的支付服务公司占了8%。在只提供一种支付服务的公司中,有35%提供的是商业服务、有23%提供的是普通虚拟货币平台、19%提供的是B2B付款业务、23%提供的是现金转账服务。
在公司员工数量方面,46%的支付服务公司员工数量在10个人以内,29%的公司的员工数量在10-20人、超过20人的公司只占25%。
d、不同区域服务使用情况
剑桥也专门统计了不同区域使用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用途,可以看到‘亚洲-太平洋’区域人们最常使用的是现金转账服务、欧洲最经常使用的是购物服务,拉丁美洲最常使用的是B2B支付、其它地区则并不经常使用交易所。
e、支付服务商主要支出,与银行、现有支付体系的关系
根据支付服务提供商反馈,他们在获取用户上花费最多,排名第二的是用户的后期服务支持。
同时根据调查,79%的支付服务提供商都跟银行或者当地的支付体系有联系,同时还有25%的平台跟信用卡体系或者移动资金网络有一定的合作。
f、政府许可情况,相应从业人员规模
在本次调查的支付服务商中,有46%的公司没有获得明确的政府许可。为了维护各种关系和符合政府相应关系,支付服务商平均在人力和预算上投入了8%和12%。
g、政策态度
在本次调查中,也专门询问了支付服务商对当下政策方面的看法。有41%的支付服务提供商认为‘没有对应的规定,但是需要’、有18%的服务商认为‘法规太过针对而且严厉’、认为‘法规充足且合适’和‘政府认为虚拟货币是违法’的服务商分别占了15%,最后剩下11%的服务商则认为‘没有对应的规定,也不需要’。
1、部分关键调查结果
全球有74%的比特币矿池集中在两个国家:其中58%在中国、16%在美国;
无论矿工自身规模大小,大部分矿工(71%大矿工、51%小矿工)都认为自己对比特币协议有影响;
绝大部分矿工都认为比特币所采用的PoW(proof-of-work,计算随机分配)工作模式,是一种负面影响;
较多矿工认为虚拟货币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商品,而不是货币。但同时大部分矿工认为不应该对虚拟货币收取增值税;
大矿工最担心的是激烈的同行竞争,小矿工最担心的则是大幅度的价格波动;
虽然去年7月比特币区块产出减半了,但是虚拟货币矿工2016年的整体收入还是超过了2015年。
2、挖矿行业具体调查
a、挖矿行业5种角色
矿工:个人或公司买入挖矿显卡/专用设备,进行虚拟货币的网络运算,进而获得虚拟货币;
矿池:集合多个矿工的运算能力,共同挖矿,消除运算速度过小带来的幸运值波动较大问题;
挖矿硬件制造:通用CPU、GPU制造商,以及各种专门为挖矿制造的FPGA、ASIC设备商;
云挖矿服务:通过网络让用户认购挖矿设备,然后进行管理并且在用户获得的虚拟货币中抽成的服务商;
远程挖矿组织服务:对用户手中拥有的挖矿设备进行网络远程管理,包括任务分发和状态监控等。
b、挖矿行业架构
挖矿对于任何虚拟货币系统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挖矿也已经从早期在普通电脑上就参与的一种爱好,发展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目前行业参与者都采用定制化硬件设备,并形成专门的价值链。
少数大型挖矿硬件开方发为行业提供设备,远程主机和云服务提供方为用户展示拆分采矿过程,而无需用户自行配备设备。大型挖矿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并维护庞大的采矿设备和数据中心。
c、比特币挖矿业累计收入估算
单位:百万美元
根据blockchain.info的数据,假定所有矿工在得到收益的一瞬间就卖出,2016年矿工的整体收入已经达到了20亿美元。、这其中还不包括挖矿硬件设备产生的销售收入,提供云服务和远程主机的服务费,也不包括持有比特币的增值。进一步证明了行业的资本力量和专业性。
d、挖矿行业泛化程度高,挖矿对于虚拟货币协议的整体影响很大
挖矿角色泛化统计(左),整体挖矿参与者对虚拟货币协议的影响力
大/小矿工对自己影响虚拟货币基础协议的评价
在剑桥的调查中发现,挖矿行业中有72%的参与者扮演了2种角色以上。并且有高达55%的挖矿参与者认为他们能够影响到虚拟货币基础协议的发展。在大矿工中这个数字进一步放大到70%。
e、矿池统计
目前全球主要的14个虚拟币矿池
虚拟币的矿池国家分布情况
从地理分布位置来看,近四分之三的矿池位于中国和美国。中国占58%,其次是美国的16%。但矿工对单一矿池并没有绝对的依赖关系,通过代码矿工能够在不同矿池之间轻松切换。
f、挖矿地域优劣势,挖矿耗能情况
对于挖矿行业来说,主要有3个影响因素:电费(单价越低越好)、网络(需要稳定、高速连接到矿池和其他服务)、温度(温度低便于挖矿设备散热)。
按照这三个维度来筛选,可以很明显看到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俄罗斯、部分北欧国家实际上是最适合挖矿的位置。但实际上,全球挖矿设备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格鲁吉亚都不在这个范围内。
中国国内的矿工分布在调查中也有专门提及,可以看到最大的运算能力主要在内蒙古,应该就是来自于开发了‘蚂蚁矿机’的比特大陆。相比之下,四川则是矿工最密集的区域,主要原因是当地低价的水电。
剑桥在报告中指出,如果根据比特币现有的挖矿速率和最高效的挖矿设备估算,目前全球光是比特币网络的能源消耗至少就有462MW(约等于1/50个三峡大坝)。
雷锋网结语
一转眼8年过去了,比特币也从当初只有少数极客才知道的“试验品”,成长为今天“市值”估算上百亿美元、数百万人参与的行业,各中变化绝对称得上惊人。
但从这份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负面元素:虚拟货币虽然规模大,但是行业参与者们在很多问题上分歧还很大;目前人们进入虚拟货币行业的主要动力还是投资、投机;虽然挖矿业已经越来越专业,但是全球范围耗能严重;通过计算保护虚拟货币运行安全的矿工们也在相关基础协议的发展上有着自己的想法等等。
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也让人无法一眼看透整个行业的未来,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虚拟货币的价值并不是来自于其本身,而是活跃在这个行业中的人、公司、资金。在这个角度看来,参与者的能耐决定了虚拟货币的未来,而虚拟货币市场的活跃也在反过来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89283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456
播放数:58089209被浏览10,544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虚拟货币流通与政府监管问题探析
  摘要:虚拟货币以其便捷性促进了电子商务和虚拟网络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隐患。为此,笔者通过建立“虚拟货币的流通模型”和“虚拟货币—现实货币的流向模型”,厘清了虚拟货币的流通过程,对虚拟货币的流通参与方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对现阶段虚拟货币的监管给出较优监管选择,同时建议政府应该从对虚拟货币发行机构的准入实施管理、对虚拟货币发行机构的运营实施现金准备制度、对虚拟货币发行机构实施评级制度等三个方面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3692759.htm  关键词:虚拟货币;流通分析;政府监管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09JHQ01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GB064)。  作者简介:岳宇君(1980-)男,河南太康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政府管制与政策和博弈论研究;吴洪(1956-)女,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通信经济学和政府管制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0.3;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4收稿日期:  随着网络交易、网络服务和网络游戏等互联网服务的发展,现实货币和电子货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小额资金流动需要,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虚拟货币。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用户通过购买、网站赠与和赚取等方式获得虚拟货币后,可以在特定的网站上获得相应的权限或购买所需的商品。虚拟货币数量的多少对应着不同等级的服务和权利。虚拟货币以其便捷性促进了电子商务和虚拟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虚拟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虚拟货币功能的延伸。虽然虚拟货币在金融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尚欠火候,但是其与现实货币的兑换已初现端倪。在货币发行和机构准入上呈现出新的特征,虚拟货币的稳定性、坚实性及赎回问题对金融稳定性提出了挑战。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虚拟货币的使用进行量化分析、对管制问题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对“虚拟经济”进行研究。Dong Hee?Shin(2008)研究了居民使用虚拟货币的情况,包括决定用户使用虚拟货币的频率、形式、数量等因素的量化。彭惠研究了虚拟货币带来的安全、法律及流动性等风险(peng et al,2009)。黄志云等(2008)阐述了虚拟货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的货币理论,并给货币供给与需求带来重大的影响。孙兆康(2008)认为对虚拟货币采取放任和禁止两种极端措施都是不可行的,应积累经验,完善网络立法,使虚拟货币的监管走上正轨。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虚拟货币的流通,试图厘清虚拟货币的交易过程。周虹等(2008)认为虚拟货币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在交易过程中,虚拟货币经过生成、循环和销毁三个阶段。潘可等(2008)分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对Q币的流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以二级市场作为监管重点。孙宝文等(2009)根据虚拟货币运行过程中的数量特征和时间顺序将其分解为发行过程、非发行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和回收过程这样几个阶段。本文从分析虚拟货币流通入手,以虚拟货币流通模型、虚拟货币——现实货币流向模型和流通参与方的分析为切入点,给出现阶段虚拟货币的较优监管选择和政府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的路径选择,以便对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有个更为清晰的把握。  一、虚拟货币流通分析  (一)虚拟货币的流通模型  虚拟货币的流通模型如图1所示,运营商发行虚拟货币,用户A购买虚拟货币;用户A向运营商支付虚拟货币,获得虚拟服务;用户A通过私下交易或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把多余的虚拟货币交易给用户B;用户B可以把获得的虚拟货币用于支付给运营商而获得虚拟服务,也可以用于继续交易;用户在持有虚拟货币的过程中,有可能因被盗、被欺诈或网络安全问题而丢失虚拟货币。  图1虚拟货币的流通模型  虚拟货币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存在生成、循环和销毁三个阶段。伴随着运营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等之间的交易,虚拟货币起到了支付、流通、价值尺度等功能。用户将现实货币的一部分兑换为虚拟货币,用于支撑虚拟世界里的开支;多余的虚拟货币用于交易,兑换成现实货币。  (二)虚拟货币—现实货币的流向模型  为建模方便,做以下假设:(1)与运营商相关联的所有签约服务商等都统称为运营商;(2)将第三方商家和第三方交易平台统称为第三方;(3)靠打怪、完成任务等在虚拟世界中获取虚拟货币的途径没有在模型中列出;(4)没有考虑一些用户采用虚拟货币之外的物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以及最易引起纠纷的离线交易情况。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的流向模型如图2所示。用户支付现实货币给运营商,直接取得虚拟服务或换取虚拟货币;用户支付虚拟货币给运营商取得虚拟服务;第三方充当运营商和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媒介;一些用户不仅是虚拟货币的消费者,而且是虚拟货币的提供者,把多余的虚拟货币或虚拟物品兑换成现实货币。  虚拟货币的获得有5个途径:(1)用户从运营商处直接购买;(2)用户从第三方商家处购买;(3)用户从第三方交易平台交易获得;(4)用户在虚拟世界中通过劳动、完成任务等获得;(5)用户之间私下交易获得。虚拟服务的获得有两个途径:(1)用户向运营商支付虚拟货币获得;(2)用户向运营商支付现实货币获得。尽管一些运营商明确规定禁止虚拟货币兑换成现实货币,但是反向兑换是现实存在的。目前,虚拟货币的回兑有3种方式:(1)虚拟货币用于支付现实中的商品;(2)用户通过第三方平台把虚拟货币兑换成现实货币;(3)用户通过私下交易把虚拟货币兑换成现实货币。  图2虚拟货币—现实货币的流向模型  (三)流通参与方的分析  运营商可从4个方面获益:(1)出售虚拟货币吸收资金,部分资金在一定时期内滞留在运营商手中而获益;(2)因虚拟货币扩大了运营商其他产品的销售而获益;(3)虚拟货币吸引用户注意,锁定客户群,用虚拟货币标价有助于新产品销售,起到广告效应,节省一定的广告费用而获益;(4)用户购买虚拟货币后因丢失等原因造成无法使用使得运营商获得意外收入。发行的费用为:(1)虚拟货币的生产成本,这里指虚拟货币运行所需要的软硬件和维护成本;(2)为使用户了解、认同和接受虚拟货币,需付出一定的推广费用;(3)由网络安全等造成意外损失。运营商的利润可以描述为   π1=Mx(1-λ0)xλ1·rt+p·Q(Mx)+Ea(Mx)+a1-C0-C1-a2 (1)  其中,π1表示运营商的利润,Mx为虚拟货币的发行量,1:x为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汇率,rt为期间现实货币利率,λ0为运营商虚拟货币留存比例,λ1为运营商获得的现实货币留存比例,p·Q表示扩大的销售,Ea表示广告费用节省收入,a1为意外收入,C0为生产成本,C1为推广费用,a2为意外成本。在一定时期内,1:x、λ0、λ1和C0相对稳定,a1和a2虽为随机变量,但与Mx无直接关联。虚拟货币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其他产品的销售,并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Q、Ea都是Mx的增函数。分析式(1)可知,π1是Mx的增函数,运营商们有增发虚拟货币的动力,运营商会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予以发行。  用户使用虚拟货币的动机有娱乐、增加其在虚拟世界的权限和赚取虚拟货币等多种,从盈亏角度可描述为  π2=My1-My2-a3x (2)  其中,π2表示用户的收益,My1为用户所拥有的虚拟货币量(用户通过自身“劳动”所取得的虚拟货币部分,含已交易出的部分),My2表示用户所购买的虚拟货币量,a3为贬值、安全等风险造成的虚拟财产损失,1:x为现实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一定时期内,1:x相对稳定,a3虽为随机变量,但与My1和My2无直接关联。分析式(2)可知,π2随My1-My2增大而增大,用户的效用最大化是尽可能通过自身力量获取货币,并有避免虚拟货币贬值的动力。  第三方的盈利模式是通过采取按比例抽取中介服务费的收费方式,利润可以描述为  π3=f(Mz)+Eb(Mz)-C2-a4 (3)  其中,π3表示第三方获得的利润,Mz为通过第三方交易的虚拟货币量,f为抽取中介服务费函数,Eb表示广告费用节省收入,C2为第三方经营支出费用,a4为计算机病毒等造成的意外损失,f是Mz的增函数。在一定时期内,C2相对稳定,a4虽为随机变量,但与Mz无直接关联。在抽取中介费比例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第三方交易的虚拟货币量Mz越大,广告费节省的收入Eb越大。分析式(3)可知,π3是Mz的增函数,交易量越大,第三方的收益就越大,这正是第三方的经营动力。  二、虚拟货币的较优监管选择  一般来讲,虚拟货币是依托于特定的虚拟世界,拥有自己的货币名称、记账单位和面值等,这些只有在该虚拟世界内才有意义。随着虚拟世界为新开发的虚拟世界所取代,相应的虚拟货币也会随之退出使用。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虚拟货币有逐渐发展为全功能网络支付工具的趋势。从安全的角度上来说,众多私营发行机构的存在难以避免地给监管带来一些难题。  虚拟货币尚处于发展初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1)如何发行与货币需求相匹配的货币供应是个难题,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众多,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运营商会选择增大货币供应量,政府很难对虚拟货币的发行量、流通量和与真实货币的兑换比率进行有效控制;(2)虚拟货币使本来属于中央银行的铸币税被运营商得到,虚拟货币从被购买到被使用或赎回的时段里,运营商从用户支付的款项中获得利息收益;(3)虚拟货币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货币乘数的改变,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监管政策应相应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4)虚拟货币更多依赖于计算技术的发展,政策制定者制定一些标准进行界定和监管虚拟货币,需要考虑技术问题;(5)虚拟货币带来了同属于非金融机构的第三方交易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与传统纸币相比,虚拟货币的币材是塑料的或虚拟的而非纸质的,其防伪技术是数字的而非实体的,但数字技术只是一种防伪技术的选择,“虚拟”显然不是政策制定者所担心的问题。虚拟货币的货币单位有较大弹性,某些虚拟货币更是以上网时间作为货币单位,这对于传统货币面额制度是个挑战,但是从本质角度并未改变货币本身的购买力,故而政策制定者也不需要过多考虑这个问题。虚拟货币采用网上支付,客户的电子信息有被盗、被篡改等风险,政策监管者需要警惕这种风险,但也不应该将其作为最需要重视的问题。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是网络游戏或网站运营商而非国家和银行发行,这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多种虚拟货币并存,价值不同,恶意发行和违约等风险存在,政策制定者需要关心虚拟货币对传统货币安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的损害。  当前虚拟货币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放任自流和严格禁止两种极端措施都不可取。第一,技术、市场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合时宜的监管机制会扼杀革新,目前为止的虚拟货币革新朝着提供更有效的支付工具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用户,扼杀革新会破坏用户的利益,与保护用户利益的初衷相矛盾;第二,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制定出来的管制措施带有盲目尝试和“堵”的意味,易让运营商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念头,不利于捍卫管制条例与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较优的监管选择是在虚拟货币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现阶段对虚拟货币应采取较松的监管策略,即采用谨慎监管、适时和适度的原则, 既要保证虚拟货币的健康发展, 又要能够有效防御金融风险。  三、政府对虚拟货币监管的路径选择分析电子货币的监管模式,有三种类型的监管模式值得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功能型监管模式、以欧盟为代表的主体型监管模式和以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专题型监管模式。功能型监管模式是按照“货币服务”功能进行监管,主体型监管模式侧重于对发行主体进行监管,专题型监管模式是把新型货币作为储蓄业务进行监管。从虚拟货币流通分析和较优监管选择研究可以看出,虚拟货币监管应该侧重于对虚拟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并突出风险性监管和强化市场监督。  (一)政府对虚拟货币发行机构实行准入管理  哪些运营商可以发行虚拟货币?虚拟货币高技术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特点,使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显得非常必要。虚拟货币有不同的类型,需要考虑有区别地进行准入管理。市场准入通常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三个方面。即便采取较松的管制策略,但是任何公司都可以发行虚拟货币显然是也是不可取的。监管机构对申请进入虚拟货币业务的申请机构设定资格,比如从申请发行机构的资本规模、经营状况、资信等级和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等方面进行考核,以保证只让符合条件的机构进入市场。对发行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限制,突出风险性监管,对高风险的业务活动加以限制。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监管成功的关键,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并加以严格管理。   (二)政府对虚拟货币发行机构的运营实施现金准备制度  虚拟货币发行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为化解风险,维护用户的信心,政府可以通过对虚拟货币运营商的运营活动实施管理。政府可以对虚拟货币发行商的运营实施现金准备制度,以确保其发行的虚拟货币的币值稳定,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制度约束其过量发行虚拟货币的倾向。而当这些公司的财务发生问题甚至破产时,这部分交由监管机构托管的货币可以成为对其虚拟货币持有者的损失赔偿。  (三)政府对虚拟货币发行机构实施评级制度  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涉及到众多公司,采取粗放式管理无疑是不恰当的。为了进行有效监管,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可量化的评级指标,对虚拟货币发行商评定信用等级,根据其信用等级评定其发行虚拟货币的资格,确定发行虚拟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等。  四、结论  究竟虚拟货币是否能如一些学者预测的发展到更为高级的阶段还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本文所论述的虚拟货币是建立在现阶段发展状况之上。随着虚拟货币的发展,其影响力和暴露出的问题都会有所变化。虚拟货币会使原有的货币理论受到冲击,对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都将带来冲击。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一部成熟的关于虚拟货币的监管法律。厘清虚拟货币的流通过程,分析较优的监管选择和研究政府对虚拟货币的监管路径选择,有助于理解如何促进虚拟货币的健康发展和防范其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黄志云,程皓,程雯. 2008. 虚拟货币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J]. 价格月刊(12):60-64.  潘可,潘旭华,王阳. 2008. 对以Q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流通问题的深入分析[J]. 时代经贸(4):154-157.  孙宝文,王智慧,赵胤钘. 2009. 虚拟货币的运行机理与性质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0)52-57.  孙兆康. 2008. 论虚拟货币及其监管[J]. 金融教学与研究(2):22-25.  周虹,王鲁滨. 2008. 从虚拟货币的生命周期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27-32.  DONG Hee?shin. 2008. Understanding purchasing behaviors in a virtual economy: Consumer behavior involving virtual currency in Web 2.0 communities[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9: 433-446.  PENG H, NIU L. 2009. Two?way exchange of virtual currency: future tendency and inherent risks [Z]. Future Network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编校:育川)  AnAnalysis of Virtual 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YUE Yu?jun, WU Hong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 China)  Abstract:Virtual currenc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and virtual network economy for its convenience,but with problems and hidden dangers as well. The paper analyzes participants of virtual currency’s circulation and clarified the process with a circulation model and flow model of virtual currency. Regulatory options by government to virtual currency’s regulation of the present stage in terms of the virtual currency issuer’s admittance, cash reserves and rating institution is proposed.  Key words:Virtual Currency; Circulation Analysis; Government Regulatory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宜流通人民币 纸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