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5间平房,中间客厅,西边第二间主卧和客厅一体效果图对开两道门好吗

1 & & & 古邗沟遗迹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螺丝湾桥至黄金坝。又称邗江、邗溟沟、中淡水。春秋末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邗城下开凿,以沟通江淮,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古运河最早的一段。今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为古邗沟遗迹,长约1450米,宽50-60米,两侧淤积层约20-25米,当中沟床现为10米左右。中段有“邗沟桥”跨水上,桥南原有大王庙。
2 & & & 茱萸湾古闸区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湾头镇。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重建。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东西两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可与茱萸湾公园形成旅游线。
3 & & & 汪中墓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上方寺侧叶家桥。汪中(),清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江都(今扬州)人,字容圃。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在汉学上被誉为“通儒”,“扬州学派”杰出代表之一,著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等。原墓遭破坏,1984年修复。墓前有砖铺墓道,正中有粉墙黛瓦牌坊一座,上嵌“汪中墓”石额。后为墓台,台上墓冢高约二米,前立墓碑,刻隶书“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八字,为清书法家伊秉绶所题。墓区植有松柏。
4 & & & 莲溪墓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明寺内。莲溪,即真然和尚,晚清画家,兴化人,长住扬州。因曾住黄山,号黄山樵子,擅山水人物、花鸟兰竹。光绪十年(1884年)卒葬于此。墓在大明寺墙外树丛中,封土已塌,冢前有青石墓碑,上刻隶书“清故莲公墓”,下款为“光绪甲申葬”。
5 & & & 厂盐会馆 & & & & & & &
淮南厂盐会馆位于扬州市区新大原巷62号,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前后六进,占地面积954平方米,建筑面积448平方米。大门南向,砖雕门楼面阔2.98米,檐高3.8米,上雕莲花、莲瓣、卷草等;第一进门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五檩4.8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二进为仪门门房,面阔三间披房,仪门为水磨砖门楼,面阔3.02米,通高3.8米,雕福、禄、寿三星图案。第三进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8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四进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7.1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五进为上下两层楼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6.8米,小瓦屋面、硬山顶。第六进面阔三间11米,进深五檩4.3米,小瓦屋面、硬山顶。建筑西部花园已毁,为居民搭建房屋。
扬州盐商分场商、运商、食商三类,分别从事产盐、运盐、销盐业务。
6 & & & 浙绍会馆 & & & & & & &
浙绍会馆位于达士巷54号,清代建筑,占地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南向,仪门西向,门房为三间披房,仪门后为第二进正厅,正厅坐东朝西,面阔三楹13米,进深八檩10.3米,硬山顶,构架取材杉木,抬梁式造型,厅前有卷棚,取材柏木,整体厅堂构筑规整,挺拔宽阔,古朴庄重,体现扬州本地构筑特征和清中期特征形式。厅南北还有附属用房数间。为淅江绍兴商贾来扬聚会议事、联络乡谊、族人、憩息的场所。
7 & & & 四岸公所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广陵中心小学内。四岸公所为湘、鄂、赣、皖四省盐务协调机构,楠木厅坐北朝南,楠木梁架,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带卷棚,大结构未动,装修已改。另丁家湾临街存四岸公所水磨砖雕门楼一座,两边有吊脚箩底砖八字墙,顶部盖瓦破损,砖雕纹饰“文革“期间用石灰涂抹覆盖。可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进行修缮,与小盘谷、二分明月楼等文物景点连结成片。
8 & & & 湖北会馆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174号之二。原系湖北会馆大厅,坐北朝南,硬山顶,全部楠木结构,用材考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卷棚,柱础、雀替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可结合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与东侧汪姓盐商住宅相连成文物景点。
9 & & & 盐运司衙署门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国庆北路。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坐西朝东,悬山结构盖筒瓦,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门前有石狮一对,保存完好。2001年已整修,作为东圈门片历史文化街区的西入口景点。
10 & & 甘泉县衙署门厅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甘泉路194号。县衙仪门,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檐下有斗拱,门前两侧为八字墙。保存基本完好。为老城区仅存的县衙建筑,东南与匏庐相邻。
11 & & 刘文淇、刘师培故居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东圈门14号。刘文淇(),仪征人,字孟瞻,清代训诂学家。故居名“青溪旧屋”,亦称“刘氏书屋”,系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小青瓦平房。刘氏世代居此。入门为一院落。第一进厅房面阔三间,西南有小轩,原额为“兰榭”,为刘文淇之曾孙刘师培少时读书处;第二进三间两厢一套间,1945年改建过;第三进三间两厢。西部原有花园,筑有方亭书屋,1950年倒塌。故居大部为刘氏后裔居住。1992年10月,前进厅房和山轩毁于火,已按原格局重建为平房。为东圈门片历史文化街区内重要的名人故居。
12 & & 小金山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瘦西湖内。原名长春岭,四面环水,与徐园隔水相望。岭筑于清乾隆年间()。山顶筑有风亭,可鸟瞰瘦西湖景色。山腰有观音阁、寒竹风松亭;山南有小桂花厅、棋室等;东南沿水边筑有月观、琴室;西北临水有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等,是瘦西湖中重要景点之一,保存完好。
13 & & 冶春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天宁寺西侧河边。原为冶春花社故址,南临护城河,北依丘阜。大门东向,入门沿河筑平房14间,偏西有水榭两座,苇草盖歇山顶,是为“水绘阁”,阁西有弧形长廊接西南“香影廊”,临水有草顶水榭,隔岸远眺,颇有村野之美。园西为庭院一组,有“餐英别墅”、“问月山房”等建筑。内设茶社,河南岸有“小苎萝村”景点。90年代初“餐英别墅”、“问月山房”已拆改为广场,园北增建了新楼。地处乾隆水上游览线上,建议增加景点说明牌,让游客品尝扬州美食的同时,欣赏到园林的古意。
14 & & 刘庄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72号。初名“陇西后圃”,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十一年(1922年)归盐商刘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门南向,园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园入口有月洞门,上额“余园半亩”,有南向厅屋三间,厅后有院,厅西有廊通院西半亭,西南墙下筑湖石花坛,植有白皮松等花木。东院内,北有楼阁临虚,贴墙叠山,南有水池,上叠湖石假山一组。后院荒芜,院墙上尚残存明王秉T刻《泼墨斋法帖》石刻数方。园南部住宅东西三轴,前后各四进,保存有楠木厅。
15 & & 八咏园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流芳巷29号。园在住宅之西,分南北两部。南部亭林已毁。现存建筑两进,其余已毁。
16 & & 平园 & & & & &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723所内。盐商周静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门南向,系砖刻门楼。园在住宅西偏,园门东向,上有楷书“平园”石额,园内以花墙分隔为南北两院落,花墙正中开月门,上有石额,南题“惕息”,北题“小苑风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广玉兰两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厅五间,厅内置楠木格扇,装修精致。厅南沿墙叠有湖石假山。
17 & & 珍园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原为“兴善庵”,民国初年改筑为园。园东南有临水小轩,轩旁有湖石假山一座,中有曲洞,上有盘道,山下水池环绕;西有漏窗回廊,向北折西通四方亭,有一园门通连东廊。园北原有楼屋已拆改。
18 & & 小圃 & & & & &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夹剪桥10号。为清同治间户部主事陈象衡建。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轴,前后各二进,占地约650平方米。东侧大厅及住宅楼皆为三间两厢,厅西有门通花厅,花厅面阔三间,西侧有廊,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厅内置雕花罩格。厅西侧有套房、天井,壁上嵌“陈象衡墓志铭”石刻二方。厅后为明三暗五住宅,厅南园林部分,破坏严重。
19 & & 棣园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26号723所内。始建于明,清初增建,道光间始称棣园。光绪初为湖南会馆所有。现存观戏厅、蝴蝶厅等建筑。观戏厅坐北朝南,歇山顶,楠木结构,方木作,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山尖有精美砖雕。此园破坏严重,然规模尚在。园内原有古戏台,1978年拆除,木构架由博物馆保存。园中水池、假山,被埋入土中。
20 & & 刘氏庭园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粉妆巷19号。清代民居,大门东向,占地约1000平方米。宅东北为一庭院,院内有南向花厅三间,厅两侧为廊。院内残存若干湖石,院墙东南两面有水磨砖漏窗。宅东南书斋三间,前有抄手廊环抱,其格扇、挂落、装修保存尚好。宅西部有大厅、二厅、住宅楼计三进。现用作居民住宅。
21 & & 壶园 & & & & & & & &&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东圈门22号。原系清代盐商宅园,后为寓居扬州的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家园。宅东为花园,原有假山、亭台、曲桥、水池,间植花木,今已毁坏,北部尚存广玉兰一株。西部住宅现存大厅、住宅两进。
22 & & 朱氏园 & & & & & &&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南柳巷38号。房主清代朱氏,开药草行。大门面西,门楼已毁。南为住宅,北为花园。住宅前后四进,三、四进已改建。花园已毁,今存残石。现用作居民住宅,保存一般。
23 & & 诸姓盐商住宅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国庆北路342-346号。建于清代,为盐商诸春山、诸坤山兄弟住宅。坐北朝南,占地746平方米。过门堂中轴有仪门,入门为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竹雕罩格,装修精美,厅后有抄手廊,后进住宅为三间两厢,厅与宅东均有套房、客座、书斋,西为下房。
24 & & 贾氏宅(同福祥盐号)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丁家湾1号。原为盐商贾颂平所开“同福祥盐号”用房。坐西朝东,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大柁梁呈方形,二柁梁呈圆形。现为民居。
25 & & 丁姓盐商住宅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2号。盐商丁荩臣住宅。现存砖雕门楼、大厅、二厅及住宅楼共五进,占地约6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有卷棚,厅南两侧有廊相接,两山墙外侧嵌有“西岳华山庙碑”石刻6方。
26 & & 马氏住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地官第10号。晚清民居,原为马姓所有,后转让给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宅坐北朝南,现存西部住宅五进,第一进大厅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皆有卷棚,两侧有廊,后四进住宅皆面阔五间;东有花厅,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
27 & & 方氏住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引市街33号。原系晚清探花方尔咸住宅。门楼上部雕凤凰,中雕梅花、荷花、菊花、牡丹,下雕福、禄、寿三星人物。两边有磨砖砌八字墙,现墙上各开一小门,图案“文革”中为泥灰覆盖。
28 & & 赵氏庭园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赞化宫。原系布商赵海山宅,坐北朝南,东部住宅,西部花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东部厅堂前后共三进,西部宅园内南有书斋三间,北有花厅二进,东侧倚墙有半亭,前进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天花,前有卷棚。园内尚存零星山石,整个建筑除部分改建外,保存尚好。
29 & & 南河下118号民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河下118号。清代民居厅房,南向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大小柁梁两端均有卷杀,前有抄手廊环抱,保存基本完好。现机电设备公司用作仓库。地处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西侧毗邻廖姓盐商住宅。
30 & & 广陵路250号民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50号。晚清民居厅房,民国年间为国民党中央银行行址。厅坐北朝南,厅前两侧有廊与照厅相接,硬山造,楠木梁架,面阔三间,前有卷棚,梁架保存完好。现为银行使用。
31 & & 广陵路252号民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52号。系晚清时民居,民国年间为国民党交通银行行址。厅坐北朝南,硬山顶,楠木梁柱,前后皆有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南两侧有抄手廊相接,厅北存住宅楼等建筑。现为粮食部门使用。
32 & & 汶河路24号民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汶河路24号。原系住宅厅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楠木梁架,大、小柁梁均系扁作,月梁有彩绘。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
33 & & 杨氏住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彩衣街30号。原为晚清广东盐运使杨紫木住宅大门。南向,水磨砖砌。门楼上雕有回纹图案,正中有海棠形镂空人物故事砖雕,两边墙垛上部有镂雕花球(东边一球已损)。门枕毁于1966年。
34 & & 王氏住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达士巷12号,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原为清代烟酒商人王福生住宅,门楼保存较好,面阔3.26米,上有水磨转雕莲花,卷草及鲤鱼图案。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门房三间;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10.2米,进深七檩6.2米,前带廊,后两进皆为三间两厢格局。房屋保存较好,现为古籍书店仓库。
35 & & 张联桂住宅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18号、木香巷5号。原为张姓盐商住宅大厅,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原由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用,现用作宿舍。
36 & & 徐氏住宅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河下88号。清代建筑,楼坐北朝南,硬山顶,上下二层,楠木梁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楼南东西两侧有楼廊相接。底层天花及楼栏杆均系楠木构筑。现作宿舍。
37 & & 新仓巷62号民居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新仓巷社区新仓巷62号,系清代朱姓盐商住宅。该民居占地面积559平方米,建筑面积422.78平方米,大门南向,为简易八字磨砖门楼。连门房前后四进,硬山顶。第一进面北,面阔三楹9.3米,进深五檩3.6米;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楹9.3米,进深七檩米7.1米,前面及左右三面围以抄手廊,仪门为磨砖对缝门楼,在其东侧原有砖雕福祠,祠门上部为小砖磨制的筒瓦屋檐,中部为菱形图案,下部为变形凤凰图案。厅后有腰门与后两进各三间两厢串通。第三、四进均为三间两厢,大小相若,面阔三楹9.3米,进深七檩6.1米。住宅东面为火巷,并有八角门与巷东花园与花厅、附房等相连接。该住宅最后一进及东厢房为朱氏后裔居住使用,其余为民居居住使用权的公房。
38 & & 盐宗庙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康山街20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奉旨而建,祀清大臣、湘军首领曾国藩。建筑有门厅、照厅、大厅,占地约330平方米。大厅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保存基本完好。
39 & & 城隍庙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堡城中心小学。庙址为唐衙城所在。现存大殿系清光绪间(年)重建,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檩。装修已改,1985年维修。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景点。
40 & & 董子祠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北柳巷99号。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年),祀西汉江都相董仲舒(前197-前104)。咸丰三年(1853年)兵火未毁,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大殿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殿内东壁嵌有《重修董子祠记》石碑。现为小学使用,为秦淮河游览线上的文物景点。
41 & & 文公祠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119号。祀清代大学士文煜,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大门朝东,有门堂。建筑南向,有享堂、过亭、祠堂及偏房等。占地约1360平方米。祠堂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脊檩高8米,梁架有雕饰,斗拱完好。明间前有廊接过亭,亭内有八角藻井及彩绘。年久失修,装修已改。现用作塑料厂生产车间。
42 & & 观音山禅寺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蜀冈东峰。明洪武间()建寺,名“功德山”,后改为“观音禅寺”。清咸丰毁,同治间复建,后又毁,光绪间修复。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筑高低错落,占地约11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115平方米。有山门殿、韦陀殿、大殿、藏经楼及两厢廊房等。寺西有紫竹林及小庭园,东有“鉴楼”,相传为隋“迷楼”故址。楼后有天池。大殿硬山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九檩。殿前有廊殿环抱。两侧有“锡福堂”和“关房”,保存完好。现为宗教活动、游览场所。
43 & & 旌忠寺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仁丰里。寺址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故址。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年),元代至元年间建大殿,明、清均有增修。光绪二十六年建厅五楹,三十年修建山门,民国年间将文选楼升高重建。大殿为楠木梁架,文选楼上藏有大藏经五千余卷,1992年遭火毁。现为宗教活动、游览场所。
44 & & 祗陀林 & &
位于市区引市街84号,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又名祗陀精舍,原为民国初年军阀徐宝山家园。徐宝山被刺后,其二夫人孙阆仙皈依佛门,舍宅为庵,改名祗陀林。庵门朝南,黄墙朱门,嵌“祗陀林”石额。进门天井中置宝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宝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8.4米。大殿后为念佛堂,过一天井,为玉佛殿。东侧有祖堂,面南三间。大殿东侧有一院落,院中筑花坛。院东隔以黄墙中开月洞门,正面额“不二法门”,背面额“般若门”。
45 & & 琼花观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原为汉后土祠遗址。宋政和间始称“藩厘观”,观有琼花一株,相传天下无双,欧阳修守郡建“无双亭”,观后有“玉钩洞天”井,明万历建玉皇阁于三清殿后,清乾隆二年增建文昌祠,后观内建筑屡遭破坏,今观已圮。现存琼花台、藩厘观石额、“玉钩洞天”井及部分寺庙建筑。已经房产部门整修对外开放,并迁兴教寺大殿改建为三清殿。
46 & & 万寿寺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万寿街26号。传始建于宋,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年)改名万寿寺。咸丰毁于兵火,后重修。现存大殿、藏经楼、戒台、两厢廊房等建筑。占地约38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20平方米。大殿歇山重檐,进深九檩,梁柱及斗拱基本完好。戒台单檐硬山,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寺内原有唐经幢,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97年经省文化厅、扬州市政府批准迁至文峰公园东侧复建文峰寺保护。
47 & & 铁佛寺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城北乡卜杨村佘田组。相传本为五代杨行密故居。杨行密(852-905),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后舍宅为寺,宋建隆间(960-963)寺铸铁佛,更今名。清咸丰三年毁,同治间重修未复旧观。现仅存后殿三间,东部僧房五间,占地约200平方米。后殿单檐硬山顶,进深九檩,1989年维修。殿东壁嵌有《广参和尚行迹》石碑一通。
48 & & 龙衣庵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门外新河湾。旧本草庵,相传因清康熙帝遇雨于此晾衣而得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咸丰圮,后重建。现存建筑前后二进,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后进殿房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两侧为廊房。北有古银杏两株。为古运河南线上的文物景点。
49 & & 永宁宫古戏台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永宁巷23号。系福缘寺下院。大门南向,现存戏台、大殿及寺房数间,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戏台北向,单檐歇山顶,高二层7米,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较残破。为老城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戏台。
50 & & 长生寺阁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跃进桥北古运河东岸。原为长生寺内建筑,又名弥勒阁。平面呈八角形,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高约20米。内部三层,外部两重檐,重檐之间有两层木构腰檐平座。阁顶为铜质葫芦,底层每面各有一拱门,占地约100平方米。2002年已修复,作为古运河游览线的参观景点。
51 & & 木兰院石塔、楠木楼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绿岛内。始建于唐开成三年(838年)。原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年)移建于此,清乾隆再修时增建石栏。1964年大修。塔为仿楼阁式,五层六面,通高10.09米,须弥座各面雕有鹿、马、牛等,座上石栏板雕云龙、莲花图案,从雕饰风格看,为明清时遗构。塔身每层转角处雕圆形倚柱。塔顶六角攒尖式,葫芦形塔刹。塔身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一拱门,其余各面各层均有浮雕佛像,共二十四尊。地处文昌中路中心绿岛上,从文物保护的要求出发,应整体抬高塔基。
52 & & 扬州教案旧址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皮市街147-149号。旧址为基督教堂,1868年(同治七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所办,为扬州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此前,有法国传教士于1867年冬在扬设育婴堂,仅半年多即虐死婴儿四十多名,激起民愤。1868年夏,扬州人民张贴揭贴,反对“洋教”,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妥协媚外,将扬州知府撤职,赔偿“损失”,并立碑保护外国教会,是全国影响最早的教案。教案旧址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东向,现存两幢南向二层楼房及水井一口。楼房基本保持原样,后楼面阔五间,前楼面阔三间,两楼间教堂原址已改建为平房。原大门仍在,门前碑已不存,另在两楼前东墙开了便门。现用居民住宅。
53 & & 四望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美食街东端。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明代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葺,、1999年再修。太平军守扬州时,曾用此亭了望。亭三层八面,八角攒尖式,通高20.34米,底层有四个拱门,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保护完好。为街心景点。
54 & & 廿四桥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念泗路上。《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之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系单拱砖桥,南北走向,桥宽4.2米,长11.4米。1985年拓宽公路时,桥上路面加宽,但原桥结构未动,仍在路面下。为瘦西湖公园外的一文物古迹。
55 & & 大虹桥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汶河路广场中。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于文津桥上,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清代重修。阁三层三重檐,高24.25米,圆顶,上盖筒瓦。阁身系八角形,底层四面有拱门,占地面积160平方米。1952年填汶河筑路,文津桥仍在地下。现为街心文物景点。
56 & & 宋井 & & & &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所在地原为宋大城内东南隅。该地原为莲花桥,后为莲桥东巷。传住宅为莲花庵故址,井为庵中物。青石井栏,上刻有“皇宋嘉熙肆年庚子至节寿昌沙门
基”字样。1987年开拓琼花路建设莲花街坊时,井原址保护。原井栏由文物部门收藏,按原样复制井栏置井上,井南面街建有井壁,上嵌“宋井”石额;在井北临街增建一观井方亭,形成景点。
57 & & 四眼井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实惠巷23号。又称“胭脂井”。井所在地常府巷为明初名将常遇春()赐第。四眼井,传内常府厨房用井。井上覆盖四块外方内圆井口石,上置四石栏。今井栏已不存,余皆完好,为居民用井。
58 & & 熊成基墓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明寺内。熊成基()中国民主革命战士,一名承基,字味根,江苏甘泉(扬州)人。曾参加光复会,1908年组织安庆起义失败,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宣统二年)在哈尔滨谋杀海军大臣载洵未成,因奸人告密被捕在吉林就义。民国元年(1912年)同盟会员葬其遗体于此。墓在松林中,墓冢原为封土,前立墓碑,楷书“味根熊公墓”。1987年修葺,改为水泥墓冢,重立墓碑,隶书“熊成基烈士之墓”。因大明寺东园扩建,墓地环境亟待整治。
59 & & 扬州烈士墓园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蜀冈万松岭。始建于1954年,1997年向北扩建。现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山麓建有石牌坊一座,拾级而上,冈上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园内建有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物。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着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革命烈士的照片、遗物等文物、史料,是全市七个县(市、区)革命烈士斗争史料中心陈列馆。
60 & & 王柏龄故居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淮海路44号。原国民党执行委员王柏龄所建,占地面积2340平方米,为中西合壁的花园洋房。大门偏东南向(从院西开侧门进出),门廊有木雕。楼在院中,坐北朝南,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坡屋顶。一、二层中间均为宽敞的客厅,下层南面有廊,二层厅外为大阳台,上下两侧均为房间,厅后有走道;北面有楼梯和配套房。楼前为花园,西贴壁构假山和水池,西南角筑有半亭,院偏东有小青瓦屋面长廊,自大门连接楼屋。院中有草坪和古黄杨、广玉兰等花木。现用作安全局招待所。
61 & & 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故居新增)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黄金坝西北。朱良钧(年),1926年北平“三•一八”惨案殉难烈士。原籍扬州,自幼随父去北平就读。1926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反帝示威游行,与刘和珍等烈士同时牺牲。1928年棺柩运回扬州安葬于此。墓地占地20平方米,四周原有砖砌围墙,东向开月洞门。墓冢筑于小平台上,高1米,前立墓碑,上刻隶书“三•一八烈士朱良钧”墓,上款“戊辰年仲冬”,下款“江邑乡人公立”。
62 & & 曹起霉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东关街338号。曹起茫年),扬州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人,革命烈士。字建虞,曾化名鲁英士、陈君豪,扬州人。1925年由恽代英介绍入党,是扬州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扬州八中支部书记。1928年起,先后任扬州县委书记、城区区委书记和泰县县委书记,后因特务告密被捕,1931年牺牲。故居大门朝南,为四合院传统民居。正屋南向四间七檩;对照北向四间五檩,东西有厢房相连。现对照已不存。1970年修缮时,曾折去正屋南面两架。现用作民居住宅。
63 & & 王少堂故居及墓(墓系新增)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湾子街三多巷10号。王少堂(),扬州人,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演说的“武十回”和“宋大回”,已整理成《武松》、《宋江》二书出版。故居系清代传统民居,正宅为四合院,为三间两厢一对照,保存有王少堂使用的家具和有关物品。现为其后裔住用。
64 & & 徐园 & &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园位于维扬区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瘦西湖公园内,民国初年,在清代韩园与“桃花坞”旧址上兴建,原系军阀徐宝山的祀祠。徐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3.9平方米。大门南向,月洞门,上有石额,草书“徐园”二字。园中有荷池,周叠假山,东有小渠与湖水相通。池北有“听鹂馆”、“碑亭”、“春草池塘吟榭”。“听鹂馆”,座北朝南,面阔三楹12.16米,进深五檩5.1米,歇山顶。
“春草池塘吟榭”,座西朝东,面阔三楹11.44米,进深五檩4.38米,歇山顶。池西北有曲廊通“疏峰馆”。“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一对,相传为南朝箫梁(503-557)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65 & & 凫庄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凫庄位于维扬区瘦西湖街道园林社区瘦西湖公园内法海寺北、五亭桥东南。建于民国十年(1921),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建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占地面积为1003.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2.08平方米。整个建筑环湖而置,东为水榭,座东朝西,为卷棚顶,抬梁式结构面阔6.76米,进深六檩4.6米,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面阔三楹8.8米,,进深4.92米。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叠人高之湖石。现凫庄保存较好,环境幽雅,是瘦西湖公园内重要的景点之一。
66 & & 怡庐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嵇家湾。民国初钱业经纪人黄益之建,扬州叠石名家余继之设计。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园分前后两个院落,占地460平方米。入门为一庭院,北面居中有花厅三间,东、南两面有游廊相接。西偏依墙叠宣石假山,上植丛桂。墙中部有门通厅西小院,院中南北两面相对筑有小屋,北额“藏拙”,南额“寄傲”,统称“两宜轩”。其后院有书斋三间。在工人广场建设过程中已整修,可纳入街区或工人广场,让市民或游客参观。
67 & & 邱氏园 & &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92号。民国初年染料商邱天一建。现存大厅、二厅及住宅楼计四进。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前带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原西部花园毁于1966年。位于广陵路至南河下盐商住宅群历史文化街区北侧,应加以控制保护。
68 & & 杨氏小筑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风箱巷22号。原系民国地方杨姓绅士宅园,为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所筑。园内以花墙分隔空间,北院有南向书斋二间;南院东叠假山,下凿水池,西南隅筑半亭,向北有短廊与书斋相接。园西现存建筑三进,园后有厅房二进。现用作居民住宅,长期缺乏维修和保养,古建筑保存不好,装修基本已改动。杨氏小筑是小型住宅园林的杰出代表,收入陈从周主编《扬州园林》。
69 & & 赵氏住宅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正谊巷17号。原系银钱业商人住宅。仪门砖雕精致,上部四角雕有莲花,中嵌白矾石雕福、禄、寿三星,中部雕渔、樵、耕、读,下部雕有周文王访贤人物故事,檐下两角有狮子一对。现门楼基本完好,砖雕部分为石灰覆盖。
70 & & 愿生寺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埂子街146号。民国初,为超度扬州八大盐商之一肖裕丰而建。解放初“唯生阁”被拆,寺内佛像亦通过佛协迁往江西之聚山。现存山门、大殿、藏经楼、后殿、两厢廊房以及明代楠木厅。
71 & & 紫竹观音庵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槐树脚小井巷5号。系晚清陈氏所筑之家庵,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约1260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七间,第二、三进面阔均为五间,东西两侧配有廊房。后院东侧和北侧各有住房三间。第三进大殿进深七檩,前廊为海棠纹卷棚,整个建筑,保存完好。东为吴道台宅第,西邻朱自清故居,文物景点可连点成线,形成旅游区。
72 & & 旌德会馆 & & & &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弥陀巷1-7号,为清代安徽旌德盐业客商创办。扬州城区内原属于旌德会馆产业的老房子颇多。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城区内彩衣街90号、92号、94号、75号;弥陀巷1号、3号、5号、7号;国庆路360号,原史可法路123号、339号;原埂子街152号(现为埂子街146号),皆有原属旌德会馆的产业。
73 & & 山陕会馆 & & & &
旌德会馆,也是扬州最早设立的会馆之一。根据现存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老房契记载“立卖民地民房文契许蓼齐今将祖遗承分民房一所,坐落大东门外司前三铺大街,弥陀寺巷口西首朝南地方……出卖给梅德盛名下永远为业,当日凭字中估值时价白银捌佰侍拾两……。”其中大东门外司前三铺大街,即今彩衣街;弥陀寺巷品,即今弥陀巷口。梅德盛名义买房之后即为旌德会馆产业,在这后来原契纸上印记注明“此系旌德会馆公有产,无论何人不得抵押变卖。”此康熙年间的房契是扬州现今发现最早的房契,也是有史料见证的扬州最早会馆。
74 & & 盐务会馆 & & & &
根据房契记载,当年购买许氏房屋时,前后共有七进房屋,祠堂高敞,屋檐口出檐椽铺飞椽,使之出檐更加深远,屋面坡度曲缓,屋顶颇陡峭,堂柱下鼓蹬古拙,圆木柱粗实,梁架用料肥硕,檐桁彩绘依稀可见。整体祠堂建筑有轩峻庄严之势。
75 & & 魏源旧居 & & & &
位于新仓巷37号,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良图,晚年自取法号承贯,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长期寓居扬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曾任兴化知县、高邮知州。道光十五年(1835)购置房屋改建,名“e园”。占地面积2617平方米,南为花园,北为住宅。花园原有荷花池、鱼池,池中架白石桥,周围有湖石、黄石假山、石桌、石凳和古井及竹木花草。东沿壁置曲廊,南构书舍斗室,西有船厅、北有花厅。住宅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二路。大门朝东,门对面的照壁,今依稀可辨。八字形磨砖对缝大门楼。东路北首原有小三间两厢住宅楼一幢,后有小天井,前有庭院,植腊梅、枇杷、柿树。庭院南有厨房、柴房、天井,再南连门房,西有火巷一道。中路房屋规整,朝东磨砖二门,青石板天井一方,坐北朝南正厅三间,左右各有套房,中夹小天井一方。厅前和厅东西二侧置回廊,厅天井前南首原有花厅,正厅前、后置木雕扇,方砖地面,厅北穿狭长天井入厦披屋三间,出腰门至后庭院。庭院内坐北朝南住宅五间两厢,宅北后小院一方,宅前东西置廊,廊有门各通东西两路房屋。穿西廊入西路庭院。院内植桂树,面东置花坛,朝南抱厦式客厅,厅后住宅三间、二次间前各有小天井一方,北向各有房一间。抱厦南披屋上山尖遗存局部深浮雕砖雕依稀可辨。朝南有玻璃扇,东、西遗存灯笼景窗扇尚好,厅内方砖地面,厅南原有船厅三槛,通南花园。现存西路抱夏厅房一组。磨砖门楼残壁及散落少许山石,余皆毁。
76 & & 卞宝第故居 & &
位于广陵路219号,清湖广、闽浙总督卞宝第宅第。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仪征籍,世居扬州,清咸丰辛亥(1851)兵兴,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远、湖广、闽浙总督等职。住宅原范围,北面抵广陵路,南面通过丁家湾86号。现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0余平方米。现存二层楼房三进,面阔五间,楼与楼之间旁置厢楼互连相串。第三进楼房上世纪90年代,遭火烧残。另有半亭一座,水井一口。现存建筑平面布局,前后三进楼宅呈“日”字型格局。
77 & & 张亮基故居 & &
位于丁家湾20号,为清咸丰年间湖广、云贵总督张亮基故宅。原有建筑七进,现仅存门楼、正厅、附房。门楼整体砌筑是十分讲究的,门墙、门垛、门樘以及门樘两侧内壁腮墙皆用磨砖清水砌筑到顶,是扬州少见的清式金柱式门楼。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保存有清咸丰帝赐匾三块。现为张氏后裔住用。
78 & & 李长乐故居 & &
位于东关街五谷巷41号,为清光绪年间直隶提督李长乐故宅。五谷巷,原名蛇尾巷,后因李长乐购建之居,改称五福巷,今名五谷巷。李长乐()字汉春,盱眙半塔集人,历任湖北、湖南、直隶提督。李长乐从军数十年,一生得了三个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罕有的。清同治初年,李任参将时购建。东至五谷巷西侧,南至问井巷,西至问井巷2号,北至东关街345号现规划设计院内,原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原有房屋大小约八十余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组群布局分东、中、西三路及小花园。五福巷原有门牌号码6号、8号、10号,原6号、8号门已不存。剩10号,今又改为41号。东纵轴线住宅:原五福巷6号大门楼坐北朝南,当年是很有气派的,大门西旁有土寺祠,上马石,门楼对面有大照壁,今已不存。原来进入门楼,内有照厅、正厅,正厅为柏木构架,其后为二进住宅,前后主房连门楼共有五进,皆面阔五间。再后还有厨房、附房小院等,东路的住宅亦是李长乐故居最好的住宅。中纵轴线住宅:即今五谷巷41号,大门楼朝东,历史原样尚存,格局基本完整。门楼比寻常人家宽阔。呈八字型。入门楼,有大天井一方,右折,坐北朝南主房前后原有三进,皆三间二厢式,现存二进,其后拖一厢,已拆。入门楼,迎面朝东仪门尚完整。沿仪门外边北向火巷一道,站在巷口举头北望、亦壮观。巷内青整砖灰砌高墙,墙面横平竖直,墙头檐口下一顺磨砖抛方砖完好。一溜高墙顶端砌筑独脚屏风五朵,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根据此五朵独脚屏风,可断定此路住宅历史上前后原有五进房屋。
79 & & 陈六舟故居
陈六舟故居共两处,一在糙米巷6号、8号、10号,一在东关街羊巷23号。陈六舟官至安徽巡抚。糙米巷,旧时称曹李巷。此宅历史上全部属陈仲云家族的产业,陈氏先后四代为扬州很有影响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道光壬午(1822)至光绪癸未(1883),陈家先后出了三位进士,父子二人赐传胪,其后两人为举人、秀才。陈氏家族从陈仲云在道光壬午(1822),其子陈六舟在同治壬戌(1862),侄陈咸庆在光绪癸未(1883)先后参与殿试会考时,三人都赐进士。而陈仲云、陈六舟父子二人先后在殿试会考时又获得二甲第一名,赐称传胪。历史上扬州人称陈家为“一门三进土,父子二传胪”。陈氏住宅从地理位置,遗存房屋的现状、体量、造型、构架特色都能印证是属于清中期或更早的建筑。陈氏老住宅6号、8号磨砖门楼今尚存,形式相似,8号门楼已用砖封闭,从其西另开一门进出,而10号门楼解放后已拆除改建。6号门楼一顺4间,小五架梁,人内左折正厅三楹,杉木圆作,七架梁,抬梁式。厅内古拙简朴构架未动;8号门楼一顺有七小间,原迎面有福祠残迹,入仪门,迎面正厅三楹,东接客座一间,此厅堂是陈氏正厅,专为接待礼仪场所。厅堂构筑规整考究。此轴线住宅从其遗存迹象看,历史上前后共有五进房屋。依此路住宅西墙有南北向巷道,巷西尚存前后三进住宅,为三间二厢式。而10号一路住宅1949年后已拆除改建,难寻旧屋遗存。陈氏老屋除在糙米巷以外,在东关街羊巷23号还有一处老屋,此属于陈六舟的产业,称之“金粟山房”。大门坐西朝东,东门楼呈八字式,磨砖丝缝砌筑,门首楞枋上夹堂板嵌卷草如意圈起来的图案四幅,意为“事事如意”。现今门堂已与历史原存房屋隔断。原来入内面南有二路住宅相互毗连,朝南前后各三进,面阔皆五间二厢。现今只存前后二进,原南首一进因市一中建住宅楼已拆掉,而现存前一进二路一排十间却将原排山板壁拆掉。后一进一排十间四厢现仍存。在此西路其宅之后,尚存原金粟山房小园,留有花木遗迹。民国初,陈重庆对此宅扩建增修,并作诗《园桂盛开寄怀》,还有《双燕》诗云:“小园半亩锁深幽,便当元龙百尺楼;从其诗句中可知当年小园有半亩,内有桂花、桃花等花木。李涵秋作《广陵潮》曾提到其园有“苍松合抱,翠笔成林,晚花与斜日争妍,画槛与四廊相接”。
80 & & 许氏盐商住宅 & & & &
位于丁家湾88、90、92、94、96、98、100号,宅主许蓉楫,建于清代晚期。许蓉楫(),字云甫,祖籍安徽歙县许村。光绪年间在扬州开设“谦益永盐号”。民国初年任扬州食商公会会长,乐善好施,曾开设“朱济堂”药铺、粥厂济民,并捐资修桥等。其孙许国平,原在美国马利兰大学工作,后偕夫人蒋丽金同钱学森等一起回国,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分别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东西并列五路,第一路前为磨砖门楼、福祠,后为住宅三进。第二路为花厅、客座以及杂房。第三路建筑前后五进,前三进均为厅房,四、五进为三间两厢二层楼房。第四路建筑前后三进,首进为厅房,其余两进均为三间两厢二层楼房。第五路建筑前后五进,首进为平房,面阔四间,第二进为卷棚厅房,其余均为三间两厢二层楼房并置外廊。该建筑群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
81 & & 魏氏盐商住宅 & & & &
位于扬州永胜街40号,为盐商魏次庚住宅,建于清代。大门西向,建筑坐北朝南,东为住宅、西为园林。东部建筑前后5进,前为照厅、大厅,后为3进住宅。大厅面阔5间,进深7檩,前后有卷棚。厅后3进皆为3间两厢,两侧有套房小院。宅西园林部分破坏严重,残存山石树木,原有四面厅――“吹台”,内悬郑板桥书“歌吹古扬州”横匾,解放后移至瘦西湖上;船厅一座,已移建于大虹桥南“西园曲水”。
82 & & 冯氏盐商住宅 & & & &
位于东关街292号,为清代冯氏盐商住宅。门楼已改建,门厅三间尚存,第一进为二道门厅,门厅上有过楼三间,第一进正房为三间一厢;第二进、第三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中间以天井相连。建筑东山墙外为一火巷通道。该处建筑大门及门厅破坏较严重,正房郭门、建筑布局、结构保存尚好。
83 & & 黄氏盐商住宅 & & & &
位于石将军巷2、4号,宅主黄锡安,建于清末民初。黄锡安曾任四品清理财局编辑科科员安徽候补知县。该住宅分东西两部分,坐北朝南,东部住宅水磨砖门楼,入内南边为轿房,北为正厅,东西两边有廊与正厅相连。正厅为卷棚式明三暗四厅房结构。厅后为三进住宅,均为三间两厢。宅后有一小天井,北为柴房。西部住宅前为砖雕门楼,后为中西合壁式平房,面阔五间,墙体青砖、红砖夹砌,拱形门、窗,窗户为木制百页窗。该建筑至今保存较好,现为黄氏后裔住用。
84 & & 李氏住宅 & & & &
位于石牌楼14、16号,房主为清代李清波。大门面东,砖雕水磨门楼。住宅坐北朝南,分南北两部分。北侧,进门为一庭院,西有东向二道门。进门又为庭院,三面回廊,正厅三间。厅后为二层楼屋,面阔六间。南侧,大门面东,门厅已改造成住宅。进门,西有东向二道门,住宅前后三进。第一、二进为明三暗四对合式住宅,天井西有客厅一间;第三进为三间两厢住宅。
85 & & 陈氏住宅 & & & &
位于广陵路306号,为清末民初木行业陈氏商人所建。住宅分东、西两部分。东路住宅,前后两进,第一进明三暗四住宅,东、西有厢房;第二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西路住宅,前后为三进。前二进为对合式三间一厢住宅,中有天井相连;第三进为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置
卷棚,明间一木雕镂空仕女罩格,梁架上有雕花。厅前小庭园以鹅卵石和小瓦铺地,组成“团寿”字图案。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天井、庭园、花厅、住宅有机结合。
86 & & 大芝麻巷民居群 & &
位于大芝麻巷18、20、34、36、36-1号,清末民初建筑。该民居群为以36号为中心,东侧为34号之一,西侧为36号之一,坐北朝南。18号民居,民国初期建筑。住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三间两厢对合式住宅,中以天井相连。此宅结构完好,木门、窗保持原样。20号民居,清代建筑。水磨砖雕门楼,两开间门厅。入内,北侧原有花厅三间,现已改建;西首二道门,进门为小过厅,中间为天井,北有住宅四进,均为三间两厢。该建筑内部结构及扇门、窗,均保存较好。36号民居,前为照壁,上有砖雕“鸿禧”二字,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入内中为天井,三面回廊。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前置卷棚。第三、四进为三间两厢住宅,中以天井相连。34号之一民居,前后三进。第一进书房三间,东侧为厢房(龙梢)。第二、三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36号之一民居,前后三进,第一进为三间客房,第二、三进为三间一厢式住宅。36号民居照壁,已改建为民居住宅后檐墙。该民居群保存好,现为民居住用。
87 & & 湾子街210号民居 & & & &&
位于湾子街210号,清末民初建筑。坐东朝西,由东西两进楼房、一进平房组成。东为平房,三间两厢。西为四合院式串楼,串楼上下两层,有一门厅通湾子街。该建筑平面布局随街道地势而建,充分利用空间。
88 & & 景氏住宅 & & & &
位于新胜街28号,景吉泰茶庄老板景鉴澄住宅,清代晚期建筑。景鉴澄在扬州开店,为人活络,常向一些茶楼、浴室、戏馆的店主宣传推销自己茶叶的价廉与物美。后因生意越做越大,先后买下了新胜街好几处房屋。后由于市面萧条,营业萎缩。1956年,景吉泰参加公私合营,与其他几家同业改组为“绿扬春”,门面设在教场街。景氏住宅临街为一小门厅,进门一小天井,向西为前后三进三间两厢式住宅,住宅六间天井相连。院东部原有客厅,现已改建。
89 & & 达士巷民居群 & & & &
达士巷20号民居现存砖雕门楼一座,住宅已改建。达士巷22号,前为砖雕门楼,后为五进住宅。第一进为三开间门厅,门厅北为一天井与第二进三间两厢住宅相连,第三进为三间两厢住宅,第四、第五进为对合式三间两厢住宅。该建筑群总计五进,除门厅三间改造为住房,其余建筑结构均保存较好。天井相连,麻石铺地未改变,木扇、门窗基本保留。为清末民国初典型民居。达士巷22号,前为砖雕门楼,全为四进住宅。进门第一进为三间门厅,中间一天井与第二进三间两厢住宅相连。第三、四进为对合式三间两厢住宅。天井为青石铺地,堂屋间青砖基本保留。木扇、门窗基本保留。该建筑为清末民国初典型民居。
90 & & 徐氏住宅 & & & &
徐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明三暗四式住宅,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为小庭园,第二进、第三进为明三暗四带厢房式住宅。二、三进之间有天井相连。该组建筑东西二山墙以山形风火墙前后相连,为清末民初小康之居的代表。
91 & & 玉井巷11号民居 &
位于玉井巷11号,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砖雕门楼,砖雕为“孔雀、牡丹”纹样,门楼为四间楼厅。进大门分东西两路住宅。东路三进住宅,明三暗四,中间以天井相连。西路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五间;第二进花厅,面阔五间;第三、四进为明三暗五住宅。该组建筑,扇等木装修保存较好。原有花园,今毁,仅存部分迹象。
92 & & 林氏住宅 & & & &&
位于石牌楼24号,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砖雕大门,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进门有一小门厅,西首为二道门,南有北向门厅三间中为天井,北为花厅,面阔三间。厅西,客厅一间。第三、四进为对合式明三暗四住宅。
93 & & 张氏住宅 & & & &
位于彩衣街24号,为张安治住宅,建于清末民初。张安治(),号汝进,笔名张帆、安紫,扬州人。曾习中国画于谢公展,后深得徐悲鸿器重,先后任职于南京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广西艺术馆及中国美术院。1946年,应邀赴英国研究深造并弘扬祖国绘画艺术。1950年回国,历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设计师,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画研究》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第七届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顾问。曾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许多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张安治画集》等。住宅前后二进,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第二进,三间两厢,进深七檩,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好。
94 & & 蒋氏住宅 & & & &
位于风箱巷2号,为清末民初蒋氏住宅。东临皮市街,西邻市保单位“蔚圃”。门楼砖石结构,面阔三间,水磨砖保存完好。住宅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住宅前后三进,三间两厢;中路建筑前后五进,第一、二进为对合式大厅,三、四、五进均为三间两厢。西路,南部原为花园,今改建;北有大厅三间。
95 & & 张氏住宅 & & & &
位于沙锅井2-1、2-2号,为清末民初张德坚购置旧庭院为居所。住宅东西两路,坐北朝南。门楼水磨砖雕,面阔三间,保存完好。东路,三间两厢住宅一进。西路两进,南为四间花厅,厅前一小庭园式天井,内尚存部分假山石和花草;第二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宅西北围墙外即为“沙锅井”。
96 & & 邹氏住宅 & & & &
位于史巷7号,民国时期扬州盐业公会高级职员邹育梁购旧宅为居所。该建筑大门座西朝东。砖雕门楼,进门为三间门厅,门厅南北侧各接轿厅两间。进庭院向西偏南为一道砖雕门。进门为一天井,座北朝南明三暗五大七架梁住宅。高大轩敞。住宅天井青石板铺地,堂屋青砖地墁保存基本完好,正房室内木地板,木板壁扇门窗保存完好。天井南座朝北四间厅房。厅房南原有花厅三间,现已改建为住房,但花厅结构未动,仍可见原建筑风貌。该住宅为清未民初保存较完好的大户之家居建筑,现为邹氏后裔居住。
97 & & 史巷9号民居 & & & &&
位于史巷9号,为清末民初民居。 & 建筑坐西朝东,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砖雕门楼后接三开间门厅。门厅以庭院、过廊连接第三进、三开间大客厅。大客厅后为一天井,第四进为明三暗五住宅正房,第五进亦为明三暗五住宅。第四、五进之间为天井。该建筑群五进房屋,以四个天井相连,建筑布局疏朗宽敞。现为扬州印刷厂职工宿舍。
98 & & 汉 &庐 & &
位于石牌楼7号,原为清盐商许公澍住宅,清道光年间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现代扬州书法家陈含光及牙雕家黄汉侯先后在这里居住。汉庐占地面积1069.23平方米,房屋31间5厢,建筑面积807.01平方米。住宅由火巷分为东西两路,南北向前后各三进。大门在西路北向,连门堂一排三间,青石板庭院中有福祠。左折磨砖对缝二门,对开实拼,门旁列石鼓一对。门上砖雕雀替,其上匾墙嵌磨砖斜角景,屋檐下砌磨砖三飞式。其旁檐口下为磨砖抛方。二门南侧有门通火巷,火巷巷道青石板铺墁,条砖勾缝墙面。东路,民国19年(1930)陈含光租赁使用。入西二门,门廊前小天井青石板铺墁,朝北客座一间,朝南书舍一间,为陈含光画室。木雕灯笼景式和合窗桶扇上下分三档,中嵌玻璃,下置木裙板,对开木雕桶扇玻璃门,至今依然尚存,虽已陈旧,不失古朴典雅。天井东第一进与第二进对合七架梁六间房屋,两侧置厢廊,青石板天井、扇、窗桶、木隔板、木板地、方砖地面装修俱全。东厢廊有耳门通东小天井,内有楼,上下各一间,楼上前置木栏杆晒台。第三进七架梁楼上下住宅六间,西首接下房一间,东首接朝南、朝北厨房各一间,中夹小天井一方,水井一口。西路,门堂南第二进与第三进为规整明三暗五四厢对合组成一颗印式房屋。正屋与侧坐相对而构,单檐硬山式。正屋通面阔16.5米,进深7.82米,杉木梁架,室内上置天花板,堂屋方砖地面,木隔板,卧室木地板,玻璃桶扇、窗桶、窗下槛墙。西稍间与西厢房之间置木雕月门罩格,牙刻家黄汉侯常居此立案创作。天井宽敞,铺青石板地墁,植苍劲黄杨树一株,枝繁叶茂。陈从周称汉庐为“扬州北向住宅一例”。
99 & & 王氏民居 & & & &
位于金鱼巷26号,为王氏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该建筑东西两条轴线,西轴线前后四进,第一进为门厅,门厅向北为三开间大花厅(客厅)客厅为卷棚式建筑,客厅后为天井与正房相连,正房为三间两厢式民居建筑,正房后为一小庭院,小庭院北端有坐北朝南三开间书房。书房为台门式建筑,朝南一排上推式窗户,设计精致、大方,开启方便,落下无痕迹,独具匠心。东轴线与西轴线基本一致,有腰门相通,并列而成。该建筑为扬州前宅后院式民居典型代表。
100 &冯氏住宅 & & & &
位于文昌中路九巷9号,系冯广盈在清光绪年间购筑的老房子。从其房屋布局、体量、装修、雕琢、家俱皆能体会“扬州古明月,陋巷旧家风”的古韵。冯氏老房子大门朝东,八字型磨砖对缝砌筑,砖面细腻光洁,门楼气势昂然,进门堂,入庭院,迎面砖雕福祠虽局部残破,然古韵尚存。福祠左为磨砖对缝仪门,入内遗存正宅南向前后三进。仪门内,中进为考究高敞厅堂三楹,前置柏木雕卷篷,厅堂前旁置廊,东廊有耳门通北向火巷,厅对面构照厅三间,东进柴房二间。厅堂屏门后穿腰门为三间二厢住宅。东厢有耳门通火巷,偏房面阔三间,是扬州古民居对合二进“前五后七,左右为三”的典型规整布局。
101 &清真寺 & &
位于马监巷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古元秉所建。整座建筑设有门厅、牌坊、礼拜殿、照厅、水房、厢房、宿舍等数十间建筑。牌坊上有“整容门”匾。院内有银杏树、“怀清井”。怀清井,民间称为“七奶奶井”,传为七烈女避难入清真寺殉节处,井旁墙上嵌砌有记载七烈女事迹的石碑一块。民国初年,寺内曾附设回民丧葬所、《北平震宗报》扬州二分社、伊斯兰报室。1933年,寺内办回民文化传习所。1947年秋至1949年夏,回民青年会在寺内开办生生小学。1958年以后,地方上先后在礼拜寺办起了标牌厂、麻袋厂、制刷厂,厂房改造过程中,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102 &地藏庵 & &
位于宛虹坊34号,始建于唐代,清代重建。地藏庵藏经院位于宛虹桥,庵门朝南,门前一堵照壁。山门殿三间,内供弥勒佛、护法韦驮、四大天王。第二进三间为大殿,殿内主供地藏菩萨。第三进是上下各三间的楼房,楼内供地藏娘娘,有娘娘房,山门殿至大殿的东侧有走廊。大殿到后楼的东侧建有方丈室、客堂、斋堂、僧舍等。另外还有暗室。
103 &藏经院 & &
位于宛虹坊53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新,院门朝南,山门殿三间,内供弥勒佛、护法韦驮及哼哈二将。第二进三间,为大殿,内供千手观音菩萨。第三进是藏经楼,楼上下各三间。另在三楼殿西有僧厨、斋堂、客堂、方丈室、寮房、暗室等建筑。解放后,为宛虹桥小学所用。经不断改造,现在仅存藏经楼一座。
104 &浸会医院旧址 & & &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西差会派美籍伊文思医师来扬行医布道,创立浸会医院。民国2年伊文思回国,由安德生医师来扬主持医院工作,次年安德生回国,邰大医师来扬接管医院工作。民国10年,在今南通西路兴工建筑新医院,建有门诊楼及病房楼一幢以及西教士(医师)宿舍楼、护士楼、职工宿舍楼。民国11年在院内创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北伐战争时期,被迫停办。民国25年,西差会派遣穆夏医师来扬恢复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医院曾临时辟为难民收容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了扬州浸会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差会派遣施坦士牧师会同扬州卸甲桥浸会堂王家庆牧师代表教会收回医院。民国35年夏,恢复医院工作。日浸会医院由扬州市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扬州市工人医院,并迁至原美汉中学。浸会医院原址由扬州市人民医院接收使用,后改为苏北人民医院至今。现门诊楼已拆除,原有建筑尚存三幢二层西式楼,分别为院办公室、院总务处、基建处,保存基本良好。
105 &盐务稽核所 & &
位于淮海路33号,清末民国初期设立,解放后曾作为政府招待所(大汪边招待所),曾接待过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外交部长陈毅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存西式洋楼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现由扬州市规划局使用管理。
106 &沙锅井 & &
位于东圈门砂锅井巷,清同治二年(1863)《扬州府治图》即有记载。黄麻石井栏,呈圆弧状,卷边,形似砂锅,故名。井壁砖砌,现为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107 &蜀井 & & & &
位于扬州东北郊上方寺遗址,今邗沟中学内。上方寺即唐禅智寺,一名竹西寺,唐张祜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即指此,井在寺后,亦名“第一泉”,原有“第一泉”石碑立于井边,今碑已不存。原井栏不存,今为后建。方形青石井台,井壁砖砌。
108 &如意井 & &
清代水井,位于如意巷西首。白矾石井栏,上刻高浮雕龙凤、花卉图案。井壁青砖砌筑,井台已改动。《扬州园林》曾经著录。现仍为附近居民生活用井。
109 &玉井 & & & &&
清代水井,位于玉井巷内。青石井栏,上刻“玉井”、“丙寅”字样。井壁青砖砌筑,井台已改动。今仍为附近居民生活用井。
110 &滚龙井 & &
清代水井,位于丁家湾龙井巷口。《扬州画舫录》中所载:“……路西为井厅,通厨子庵,中有泉清洌”,此即为今滚龙井原址。井上原架木棚,装滚筒,井绳两头系桶,交替汲水,今木棚架已拆除。井壁青砖砌筑,青石井栏,保存完好,现为居民生活用井。
111 &板井 & & & &
位于板井巷内,巷因井而得名。青石井栏,井栏已改,后配井栏上刻“板井”二字,砖砌井壁,现仍为当地居民使用。
112 &大东门桥 & & & &
位于大东门街东首,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明代旧城东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木构吊桥。1927年改为砖石拱桥,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长10.7米、宽4.7米。沿用至今,保存完好。
113 &小虹桥 & &
小虹桥位于北城根、南柳巷之间,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为砖拱桥,保存完好。1913年、1976年、2002年修缮。砖拱结构,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中间为石砌阶梯式,两侧砖铺。
114 &如意桥 & &
如意桥位于太平码头西侧,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68)。砖拱结构,桥面长15米、宽2.7米。砖砌桥栏,上镶“如意桥”、“同治七年立”、“埂子街公捐重修”石额题记。1978年、2002年修缮。
115 &迎恩桥 & &
迎恩桥位于凤凰桥街中段,南北向横跨于漕河上,俗称“凤凰桥”,是五代、宋、无扬州城北门通衢上的桥梁,始建于五代或北宋。清中期,乾隆皇帝来巡时更名“迎恩桥”,《嘉靖惟扬志》中的宋大城、宋三城及明扬州府城隍三图上皆有迎恩桥;清雍正五年,邑人陆时达重造;、1965年维修。迎恩桥现为砖石拱桥,保存完好。
116 &迎薰桥 & &
位于南门外大街北首,南北向横跨于南护城河上。原为吊桥,清代改建为砖桥,清光绪七年、1923年维修。砖拱结构,桥面长7.05米、宽5.5米,两侧为砖砌桥栏,上镶“迎薰桥”、“清光绪七年修”石额题记。保存完好。
117 &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 & & & &
位于谢家巷13号。原为陈氏住宅,曾是党的秘密联络点。1937年宅主人陈素与江上青等人在此筹建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转赴皖、鄂等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筑前后三进,三间两厢式民居,前后天井相连。宅西为一小庭园,庭园内客厅一间。
118 &许幸之故居 & &
位于板井巷38号、40号,为当代油画家、美术理论家、文学家许幸之故宅。许幸之()扬州人,曾任上海中华艺大西洋科主任,副教授,参加过左翼文化运动,被推选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主席,后赴苏北解放区,参与筹建“鲁艺”华中分院并在该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职苏州市文联主席,上海科教中影制片厂副厂长等职。先后创作《巨手》、《失业者》、《工人之家》、《无高不可攀》、《海港之最》等多幅优秀作品,创作了《伟人在沉思中》,为国务院办公室征集、永久陈列。出版了《永生永世之歌》及散文集《归来》。在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导演了《风云儿女》,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与插曲《铁蹄下的儿女》(许幸之词、聂耳曲)风靡全国,影响颇大。1991年病逝于北京。故居,东西两条轴线,住宅前后各四进。东轴,原门厅已毁,进门为一庭院,过庭院为对合式三间二厢,进深七檩的大厅,三、四进结构基本与第二进相同。西轴,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过门厅亦为一庭院,第二进为大厅,略有改建,三间二厢。第三进住宅,现已建。第四进基本保存完好。
119 &刘氏盐商住宅 & & & &
位于绞肉巷1号,为民国年间盐商刘春田所建。该建筑大门北向,门楼已毁,大门对面有砖砌照壁。进门,为一庭院,庭院南部为东西两组住宅,均前后三进。第一进均为平房,分别为门厅和偏厅;第二、三进为两层串楼式住宅。建筑高大轩敞,砖雕、房檐砖细,作工讲究。于1940年,售于粮商庞春甲。
120 &基督教礼拜堂 & & & &
位于萃园路2号,1923年由美籍传教士毕尔士创建。旧称贤良街礼拜堂,属基督教浸礼会教派。砖木结构,十字形屋顶,鱼鳞瓦屋面,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主日学与大礼拜聚会融为一体的教堂。礼拜堂中间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用的无柱敞厅(即礼堂)。两侧是供主日圣经学校作教室用的20余间房,各有活动隔间。拉开隔间连通礼堂,共可容纳千余人,原先有座位1008台,供主日崇拜圣诞节和复活节等宗教活动时唱赞美诗用。唱诗台上方有穹形墙柱,柱上镌刻有“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金字,讲台后建二层平顶楼房,为牧师住所、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整座教堂保存完好,1981年批准为开放教堂。
121 &明庐 & & & &
位于广陵路122号,为扬州民国时期匏庐、汉庐、怡庐、明庐“四庐”之一。宅主姜氏,民国初营造社主人,购广陵路122号旧居,并将其改建,称“明庐”。前为住宅,均为三间两厢。后为花园。南围墙门额
题“明庐”两字,内有厅房一座,明三暗四,西首厢房内保留园形罩隔。厅后为一小庭院,旧为厨房,现已毁。
122 &凌氏住宅 & & & &
该住宅位于南柳巷90号,建筑座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进。第一、二进为三厢两间,第三进为五开间小平房。南北两侧有水井,火巷。该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民国初年修建时的水泥天井路面和水磨廊沿石。目前该住宅部分为凌氏后人居住,部分为房管局直管租赁房。
123 &参府街民居群 & & & &
位于参府街70、72、74、76、78、80、90号,为民国初赵氏、高氏、曹氏住宅。70、72、74、76号为赵氏住宅,前后五进,均为明三暗五对合式住宅,前后天井相连。78、
80号为高振声住宅,前后两进,明三暗五住宅。86-90号为曹姓住宅,现存两进,为明三暗五,东西厢房,前后有天井相连宅北原有庭园,后遭破坏。第一进东山墙下嵌 “庆馀堂界”界碑一方。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洪为法曾租住参府街72号。洪为法(),曾名炳炎,字式良(一作石梁),笔名天戈等,扬州人。洪为法为创造社成员,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相识、交往。1925年与周全平合编刊物《洪水》,发表了大批小说、诗文、散文,著有《曹子建及其诗》、《古诗论》《郑板桥故事》、《柳敬亭评传》、《为法小品集》、《谈文人》、《中国文人故事选》、《绝句论》、《律诗论》、《国语学习法》等。82号,建于明国时期。宅主田野,字悦邱,别号福既耍缒昃投劣谏蕉肼炒笱б窖г海弦岛蟊环峙芍撩拦袒嵩谔┲菘斓囊皆喝我绞Γ4年后自行开业。抗日战争前夕迁至扬州,先后在楠柳巷、居士巷、参府街开设“田野诊断”,主治内科、儿科,颇负盛名,被选为江都县医师学会理事,江都县参议员,年,在上海行医,常替外国人治病,并能直接用英语对话。扬州解放后,复回扬州开业。1950年,参加扬州市医师协进会。后受聘于苏北工人医院,任医务主任。现存西式小洋楼一座,面阔三间,砖木结构。
124 &丁氏住宅 & & & &
位于广陵路128号,为民国时期扬州律师丁绳武(光祖)所建。现存建筑前后三进,第一进为砖雕门楼和门厅,门楼后过道有土地祠。第二、三进为住宅,均为三间两厢。该建筑保存状况较好,现为丁氏后裔居住。
125 &赵氏住宅 & & & &
位于弥驼巷10号,民国建筑。住宅东西二条轴线,东路为一花园、一花厅。现为赵芝山后裔赵杰居住。花厅现已改建为住宅,但结构还保持原状。西路为前后四进,面阔三间,住宅之间均以天井相连。现西路四进为彩衣社区办公用房。该建筑东路花园与花厅间有一围墙,围墙门额镌刻“长春”两字,落款为“癸未仲春,含光书”。该建筑布局为东园西宅式民居,花园与住宅平行布置,颇具特色,为寻常民居所少见。
126 &胡氏住宅 & & & &
位于东关街306号、312号,为民国年间银行家胡仲涵住宅。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为民国早期建筑,至今布局完整。东关街306号的胡仲涵住宅原为小八字磨砖对缝门楼,旁置汉白玉石鼓一对,门扇厚实,铁皮包镶,钉饰花纹“五福盘寿”。大门下置一尺余高门坎,门楼东连门房一间。南墙面每块砖面皆经过刨磨后加工砌筑,因此墙面显得相当光滑细腻,这在扬州其他老房子中很少见到。墙面上原有福祠,后毁,残迹尚存。福祠左为磨砖对缝仪门,此为扬州大富人家住宅传统布局形式之一。仪门今完整,人仪门照厅三间,面南正厅三楹,柏木构架,两旁置厢廊。正厅后原有屏门。越过正厅,穿过腰门人后进,迎面住宅为明三暗五格局。东厢置耳门通火巷,正房堂屋和前厅堂地面为方砖铺地,卧室为架空木地板。西套房西板壁还暗连两间暗房,一般人是很难发现的,暗房西壁原有暗门通联东关街312号后进住宅东房间。暗房北墙还有一暗门,通北端东西向窄巷。东套房床后亦有小门通此窄巷。巷北置六角小门抵后庭院、花厅。庭园围墙上架设通透花窗。庭园东置磨砖月门通东火巷,庭园东南角置花台,西南角叠湖石假山,下凿曲状鱼池,旁置石栏。花厅为中西合璧建筑,三面置廊临虚,屋面为单檐歇山式,四角翘飞。厅内门窗西式装修。东关街312号是胡氏偏房,面北照厅三间,面南正厅三楹,旁置厢廊,厅前置桶扇,后置屏门。厅后穿腰门,后连住宅三间二厢,共有二进。民国年间,胡仲涵在南通开设泰龙钱庄,后在上海中南银行任过经理。20世纪40年代末因病而到扬州东关街306号老房子养生。
127 &李氏住宅 & & & &
位于大实惠巷4号、小实惠巷14号,为民国初画家李石湖及其弟李石泉寓所。建筑坐北朝南,东宅西园。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为楠木厅,面阔三间,前置卷棚。第二进,明三暗五两厢。第三进住宅,面阔六间,东西为厢房。第四进为平房,面阔四间,进深五架。园内原有半亭、金鱼池,现已毁,北有花厅三间。
128 &金氏住宅 & & & &
位于在苏唱街17号,扬州老字号“扬州浴室”创始人金宝芝的住宅。住宅由东西二座楼房和花厅组成,东楼为二层小楼,面阔四间,传统风格。西楼为二层西式小样楼风格,面阔三间,青砖木构结构,水磨石地面,顶为平顶,上置小歇山。花厅位于西楼南,面阔三间,天井内有一口水井,方形青石井栏,砖砌束腰井壁。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129 &王氏住宅 & & & &
位于大羊肉巷4号,为清名扬州清曲名家王万清住宅,王万清11岁随父王弼成习昆曲,3年后改学扬州清曲,在艺术实践中,融汇众家之长,形成王派风格。晚年悉心总结近代清曲名家及自己的演唱经验,著有《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和《扬州语音》两文,刊于《扬州戏曲》。该住宅座北朝南,前后二厅,均为面阔三间两厢,保存基本完好。
130 &公园桥 & &
位于公园巷西首,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桥始建于民国七年,1947年修缮栏杆,1964年、2002年又分别进行修缮。现桥为砖拱结构,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呈八字型,长7.8米、宽4.1米。
131 &震旦中学礼堂 & & & &
民国9年(1920),由法国耶稣会士山宗机在扬州创设,开始称为圣约翰伯尔各满公学,后称“扬州震旦大学预科”。民国20年改称“私立震旦大学附属扬州震旦中学”,由江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开办时仅有高中部。民国21年后,增设初中部。民国24年又采取男女分校制,民国38年7月停办。现保存有教学楼一幢,结构基本完好,外墙用磁砖贴面装修。
132 &大陆旅社 & & & &
位于新胜街26号,与“绿扬旅社”隔街相邻,为扬州民国时期著名的旅社之一。该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楼房。进门厅,内为透空式中庭。三层砖木串楼,结构完好。楼后北侧有一小院。
133 &帽儿墩汉墓 & &
汉代墓葬,封土底部呈“方中”状,南北70多米、东西60多米,占地面积4534.2平方米,在其上为圆锥形封土墩,高度10.5米,系人工夯筑而成。
134 &金鼓墩汉墓 & &
西北绕城公路南侧,西汉早期墓葬,封土堆呈不规则圆锥状,系人工夯筑而成,底边直径60米,高约8米,占地面积2826平方米。
135 &麻油墩汉墓 & &
西汉早期墓葬,俗称“麻油墩”。封土堆呈不规则圆锥状,系人工夯筑而成,底边直径35米,高度6米,占地面积961.63平方米。
136 &小墩汉墓 & & & &
汉代墓葬,封土直径30米,高度3米,夯层厚0.2-0.3米,保存较好。封土墩周边曾有土坑墓发现,并出土釉陶壶、瓿、罐等。此墓可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女墩墓主人的陪葬墓。
137 &大草巷杨氏住宅 & &
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五进,依次为门房、仪门披房、厅房及住宅两进,皆硬山顶,建筑面积337平方米。仪门为磨砖门楼,厅房面阔三间,前有柏木卷棚,上雕鲤鱼图案;第三、第四进均面阔三间。据房契记载,建于清同治年间,后杨幼亭(杨佑)购置居住。杨曾任清廷五品官,民国初年任省属硝磺局局长,负责江苏、上海地区民用火药专营。
138 &问井巷查氏住宅 & &
清代民居,为律师查凤歧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以火巷为界分东、西两路,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东路前后两进,均面阔三间,第一进门窗较为精致。西路前后四进,仪门东向,为水磨砖门楼。第一进面阔三间,第二进正厅面阔四间,前有卷棚,梁架雕精致鲤鱼图案,第三、第四进均面阔四间。火巷内有六角门花墙,上有“余步”石额。
139 &通运南街16号民居 & & &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五进,建筑面积490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为门房、仪门,厅房及住宅两进,均面阔三间,硬山顶,小瓦屋面,两侧建有防火墙。大门和仪门皆为磨砖门楼,厅房前有卷棚。住宅东有火巷。整体保存较好。
140 &湾子街69、71、73号民居 &
清代民居。67号住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第一进面阔三间,第二进面阔四间,小瓦屋面,硬山顶。69号住宅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小瓦屋面,两侧防火墙。大门为磨砖门楼,有照壁;第一进前有轩廊,木构扇,后设屏门;住宅东有厨房,两间一厢,小瓦屋面,观音兜顶;71号住宅坐北朝南,大门为磨砖门楼,入内为火巷,火巷东、西分别为前后两进住宅,后院有水井一口。73号住宅大门南向,条砖勾缝门楼,内部建筑坐西朝东,南、北三间并列,前为天井,两侧厢房。
141 &花园巷17、19号毕园 &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原花园已毁,现存花园南北建筑各一组,建筑面积345.22平方米。南部一组前后两进,前进为披房两间,北进为上下二层楼房,面阔两间、进深五檩,楼上有内廊,外置栏杆,楼板檐贴磨砖裙边,楼上下扇完整。东西两侧为高大的围墙,西侧开有小门通花园,园内有古井一口。花园北部为大厅,面阔三间,杉木梁架,用料硕大,前置柏木卷棚。厅前天井,青砖铺设“d”纹与鹅卵石组合花纹图案,天井南侧台基上嵌“珊瑚轩”的石额。
142 &苏唱街24号吕氏住宅 &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原大门已拆,现存房屋前后五进,建筑面积570平方米。第一进为二层楼房,上下六间带两厢四间,第二进和第一进相似;第三、第四进为对合形式的四合院,皆面阔三间。第五进为楼上下六间两厢四间小楼。房屋基本保存原状,装修改动不大。东面花园已毁,但规模尚在。原房主为吕氏,开设绸缎庄。
143 &弥陀巷吴氏住宅 & &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三条轴线,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东轴为客座与厨房,已改建。中轴为书房与客厅,客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部分扇保存。西轴为住宅前后两进,皆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天井,两侧厢房。为清光绪年间“扬州三狂士”之一吴恩棠住宅。
144 &甘泉路17号李氏住宅 &
清代民居。房屋规模较大,座南朝北,分东西两路,建筑面积1146.18平方米。东路前后四进,第一、二两进为二屋楼房,面阔五间,天井两侧厢楼;第三、四两进均面阔五间,其后有面阔三间附房一座、六角古井一口。西路前后三进。第一、第二进为对合形式的四合院,均面阔三间;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前后均有柏木卷棚。原房主李氏,经营商品零售生意。
145 &埂子街172号梁氏住宅 & & & &&
清代民居。建筑规模较大,坐东朝西,分南、中、北三路建筑,建筑面积1145.2平方米。南路前后七进,依次为门房、仪门、厅房及住宅四进,均面阔三间。仪门为砖刻门楼,厅房前置卷棚。中路前后四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花厅仅存柱础及铺地砖,第三、四两进均为三间两厢格局。北路前后两进,为三间两厢一对照格局。
146 &巴总门15号民居 &
清代民居。前四进坐西朝东,最后一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94.6平方米。大门朝北,临巴总门巷。第一进仪门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檩,仪门为磨砖门楼;第二进大厅为明三暗五格局,进深七檩;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第四进也为明三暗五格局。最后一组前后两进,南进面阔三间,北进为“明三暗四”格局,面阔四间,进深七檩,套房天井有西便门通引市街,门内迎面墙上有福祠一座。
147 &钞关西后街10号民居 &&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均为硬山顶,建有三阶马头墙,建筑面积490平方米。第一进门房面阔四间,进深五檩,八字磨砖大门,迎门有福祠一座;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廊带卷棚,天井两侧厢房;第三进面阔六间,进深七檩,前有廊带卷棚,中为天井,两侧厢房,东套间和西套间前均为花园。已修缮,整体保存较好。
148 &木香巷37号民居 &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建筑,建筑面积442.68平方米。东路建筑前后两进,第一进面阔四间、进深五檩,院大门开在偏西一间,磨砖门罩;第二进为明三暗四格局,面阔四间、进深七檩。屋后院落内有柴房两间,西向厨房三间。西路建筑前后三进,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檩;第二进三间两厢,厅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第三进三间两厢,主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东厢房有通道与东侧院落相连。
149 &南河下黄氏盐商住宅
清代盐商住宅,原有中、东、西三处大门,现存西大门、中仪门及二层住宅楼两幢、东住宅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056.97平方米。西大门临街,残存;中路仪门磨砖门楼;仪门后为二层木构小楼前后两进,均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东住宅前后三进,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大门为磨砖门楼;第二进为面南的二层楼,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檩。
150 &广陵路钱业会馆
清代,现存东、中、西三路建筑,建筑面积926.5平方米。中路建筑存西向磨砖仪门及厅房、住宅各一进,厅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梁柱硕大,前有卷棚;东路建筑前后两进,为明三暗四格局,均面阔四间、进深七檩;西路建筑前后三进,由南向北第一进为三间两厢的二层楼房;第二进为三间两厢格局,进深七檩;第三进为厨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此会馆为清末民初扬州钱庄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51 &小流芳巷徽州会馆
清代,坐北朝南,现存门房、二道仪门及大厅筑,建筑面积293.9平方米。第一进门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门房前原有高大门楼,上嵌“徽国文公祠”石额,已改。第二进为仪门门房,仪门为砖刻门楼,匾墙上开光如意纹内,雕刻福、禄、寿三星图案,其下有春、夏、秋、冬四季图案。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天井三面有抄手披廊。在小流芳巷北端嵌有一块石质“新安
恭善堂界碑”,是当时徽州会馆的西北界。
152 &谢馥春旧址
清代,占地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13平方米。西部有两路住宅,分别为前后三进房屋与小四合院;东部有花厅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檩,硬山顶。清道光年间谢宏业开设,生产香粉、头油、棒香、香件,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一带,尤以香件而闻名,1915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博会银质奖章。1956年公私合营,谢馥春香粉铺改名为谢馥春香粉厂;1966年易名为谢馥春日用化工厂至今。
153 &普照寺大殿
俗称太阳宫,原系道观,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初年道士道清重建,光绪帝赐普照禅寺匾额和青紫龙杖。原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及配房数十间。今仅存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带副阶,硬山顶,整体保存较完好。
154 &大王庙大殿
大王庙俗称财神庙,主祀吴王夫差,配祀汉初吴王刘濞,始建年代不详。2006年建大王庙广场,移南门外宝轮寺大殿于此复建。宝轮寺大殿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大王庙利用宝轮寺大殿的建筑构架复建而成,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建筑面积286.44平方米。
155 &藕香桥
石拱桥,长29.1米,宽4.8米,矢高4.8米,建筑面积139.68平方米。原名法海桥,明嘉靖四年(1525),扬州卫指挥火晟重建。清乾隆以前为画舫到达平山堂的必经之地。1963年,桥石栏杆改为水泥预制,上饰莲花图案,重修石级,湖道遍植荷花,改名“藕香桥”。
156 &洒金桥
单孔砖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于汶河(唐代官河)之上,东西长21.2米,宽13米,矢高5.2米,桥净跨7.3米,建筑面积275.6平方米。桥底座基础为青石质,在近外侧有石槽,最初可能有水关设置,重修后废弃水关,成为进出城门瓮城的桥梁通道。从拱券上的铭文砖“咸丰二年二月六日修”来看,清代中晚期对其进行了大修。2005年南门遗址考古发掘并修复。
157 &牛背井
清代,井栏青石质,腰鼓形,高38厘米,内口径43厘米,外口径60厘米,腹径(外)70厘米,上雕孤形线纹,有锁洞,口部绳槽较多。井壁为青砖圈砌,井深约5米,井台为水泥地,占地面积6.2平方米。保存较好,为周边居民生活用井。
158 &引市街102-1号古井
清代,井栏为青石质,鼓形,体形较大,上口内径53厘米、外径78厘米,腹径为90厘米,高53厘米,内壁有绳槽。外腹壁雕刻麒麟、海龙王、游禽等图案四组,口沿及锦袱披巾式纹带上雕刻如意纹、缠枝花纹及辅助纹饰。井壁为青砖圈砌,井深5.8米。水质清澈,至今仍为周边居民使用。
159 &水碧泉古井
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青石井栏,直筒六角形,高42厘米,口径61厘米,三面刻隶体“水碧泉”三个大字,其余三面刻有行楷题跋,交待置井、命名缘由,末段有“嘉庆辛未石潭老人识”。井身直径65厘米,深5.9米,用青砖平砌,保存完好。
160 &湾头镇陈氏住宅
坐北朝南,对合二进,上下两层串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02平方米。两进墙体均为条砖勾缝,小瓦屋面,硬山顶,扇、槛窗、木雕栏杆、磨砖裙边等均存,整座建筑结构完好。民国时期江都县县长张济传岳父陈玉龙所建,解放后曾作为湾头镇政府办公楼,现为大洋造船厂职工宿舍。
161 &瓜洲孙氏住宅
民国时期民居。房屋坐西朝东,共有两组,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街西一组分南北两轴,中夹火巷。北轴线前后两进,明三暗四布局。南轴线前后三进,均面阔三间。街东一组为面阔三间,进深五檩住宅一处。房屋架构布局完整,内廊及门窗扇保存完好。整个建筑群体量较大,代表了扬州沿江地区民居建筑特色。原房主为孙氏,曾从事旱烟、货栈、酱园等方面的经营。
162 &大樊家巷倪氏住宅
民国民居,坐北朝南,以火巷为界,分东西两组,建筑面积321.02平方米。大门北向,八字形磨砖门楼。东组建筑前后两进,前为厨房及书房,后为三间两厢住宅。西组建筑前后两进,第一进面阔三间,第二进三间两厢。房屋西侧巷内有六角水井一口。房屋整体保存较好,明间扇及厢房支摘窗、槛墙保存较为完整,天井为席纹铺地,古朴典雅。原房主为倪月卿,曾在教场酱业统一工会任职。
163 &浦头镇张氏住宅
民国民居,共有两处建筑,为张氏兄弟所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32号坐北朝南,前后五进,第一进面阔五间,青砖小瓦,西边三间进深七檩,东两间为门房和轿厅。第二进为厅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东为过道。第三进到第五进均为青砖小瓦,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东为过道、套房。
164 &同松参号药店旧址
建筑原有前后五进,分前店堂、后作坊,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上下两层楼房前后两进,建筑面积446平方米。南进面阔三间,一层墙体青砖勾缝、二层为三斗一卧空心墙,小瓦屋面,歇山顶。北进面阔三间,小瓦屋面,歇山顶,建筑装修与南进相似,天花地板均存。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同松参号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教场大街李松寿药号的分店,因专售参、燕、丸、散,故名同松参号,全称为“协记同松参号”。民国五年(1916),绅士马士杰购置后重新装修;1935年又过给时任扬州怡生钱庄的经理潘颂平,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现为大德生医药连锁店。
165 &安墩巷俞氏店铺
建于民国时期,前后两进,上下两层串楼,坐西朝东临街而建,建筑面积537.46平方米。东进面阔四间,楼下为店面,楼上为住宅;西进面阔四间,南两间小瓦屋面,两侧建有防火墙,天井上有木结构顶蓬,北侧为二层披廊,下设腰门通北两间天井。北两间小瓦屋面,硬山顶,天井北侧为厢楼。原为俞氏开设布店,解放后曾为中百一店分店,现为居民住房。
166 &大桥镇宝源钱庄
民国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杨氏创立,经营汇兑和存放业务,解放前夕关闭。建筑共有七进,均面阔三间,小瓦屋面。第二进为二层砖木楼,第三进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卷棚上有刻花。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对研究扬州地区民国时期商业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167 &江苏油田真武真6井 & &
占地面积45平方米。1975年10月,江苏油田第一口井真6井喜获工业油流,日自喷产油为39吨,至今仍在使用中。真6井的诞生为建立我国南方陆上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江苏油田,揭开了新的篇章。
168 &邵伯镇粮库 & &
建于20世纪50年代。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粮库共三幢,砖木结构,系根据苏联图纸建造,每幢粮库内有木柱20根,人字形木梁架4套,木柱横梁之间皆用铁铆钉,有24个通风窗。另有粮墩4个,呈圆柱形,拱形砖顶,每个粮墩设有通风窗。
169 &四桥烟雨楼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奉宸苑卿黄履暹别墅。乾隆六次南巡,曾四次幸临此处,乾隆二十七年(1762),登楼南望春波桥,北眺长春桥,西览玉板桥、莲花桥,即以“四桥烟雨”赐名,御书趣园。光绪三年(1877),曾于此重建三贤祠,礼祀欧阳修、苏东坡、王士G。1960年于旧址重建。坐东朝西,建筑面积97.6平方米,楼高二层,面阔三间,歇山重檐,四面廊,三面借景,楼前平台围以白矾石栏杆。东西两侧有石阶踏道。在其南侧立“趣园”残碑一方。
170 &风箱巷官井
井栏为青石构造,腰鼓形,轻微风化,口部微残,上口内径35,外径56厘米,腹径64厘米,高37厘米。南北两侧有锁洞,面西腹部刻有“民国二十年 &风箱巷官井”
。井壁为青砖叠砌,井深约5米左右。井南墙壁上嵌乾隆年间石碑刻两块,惜字迹模糊,风化较严重。该井保存至今,栏饰苍劲,水源旺盛,现为居民生活用井。
171 &湾头镇壁虎石雕
明万历年间,扬州连续多年在夏季霪雨连绵,昼夜不止,江湖泛涨,灾情严重。为祈祷江湖安澜,人们置一对石雕壁虎于湾头古街北端河边,形成淮扬“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之宝物。现两只壁虎石雕仅存一只,青石质,底座残长1米、宽0.55米,因年代久远,头部、右爪及尾部损毁。2004年,湾头镇政府于此设石围栏,立解读牌。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7-09-30 13:12
这一款已做过,有时间重新编排,加入新元素
发表于:17-10-12 15:49
回复 第2楼 的 @swq20:欢迎才子提供,不胜感激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客厅主卧共用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