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拍自己孤独的幸存者者

[转之]中国人为什么用盗版
也许这是一个傻得不能再傻得问题,大部分人想都不想就会回答说:&因为正版太贵,我穷。&不过在我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傻比的回答,用不用盗版从头到尾和有没有钱就一点关系没有。就算美国人再有钱,跑到中国一样屁颠屁颠的去买盗版软件;就算中国人再没有钱,也还是有一票人去购买正版的杀毒软件。其实归根结底这是观念是制度的问题。首先,大部分(90%以上)自己拥有电脑的人连什么是正版软件都没有搞清。软件和书不一样。你买了一本正版的图书,随便你借给多少个人看都没有人说你,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你购买的正版软件的说明书的话(假如你见识过这玩意,在中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你会发现上面往往会有申明说你只能安装一次。原来听到经常有人炫耀说他的杀毒软件是正版的,不怕病毒(好像没有因果联系啊)。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聪明的免费借来了傻子买的正版软件安到了自己的电脑上。他们怎么都不会相信这个就是盗版,就是犯法,性质和走在大街上摸一下美女的屁股是一样的。我知道我这么说是没有人理我的,幸好微软伸出了援助的手,花了大价钱在各大主流报刊上刊登&第100个是正版的, 第101个为什么就是盗版的&的广告。原来软件是按照安装次数卖的。不过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我偷偷的借给别人装软件厂商他不会知道。其实美国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也知道可以偷偷的问别人借了装。但是他们似乎没有啊。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是一种偷窃的行为,是可耻的,所以就算朋友有正版的也不好意思去借来装个盗版的。为了那几个钱而丢掉自己的人格是不值得的。况且有大把的免费的软件可以使用,也没有什么必要去用破解版。再说回中国人吧。我说是观念的问题你还不信。在中国使用盗版软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使用得好还是一件值得骄傲得事。甚至不少入门级的文章在介绍如何为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软件的时候,把如何使用注册机如何获得注册码也专门划分一个章节来介绍,仿佛那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中国的服务行业什么时候也能如此的细致周到就好了。外国人道德就高尚嘛?我想你也不会这么认为。但是人家&普法&工作做的好,法律规定了不能随便摸别人屁股就不摸,不能随便用盗版就不用。中国的&普法&工作做的也好,一轮一轮的有声有色。不过执行力度就不够了,摸了屁股要罚款,用了盗版就算了,反正是占了&苏帝修&的便宜,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说起来都会说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更进一步联系实际呢,中国人的版权意识差还不是因为大环境的纵容嘛?和闯红灯是一个道理。我最后再啰嗦几句,说明为什么告诉我用盗版是因为没有钱是一个傻比做出的傻比回答。第一:很多优秀的国产软件只买十块钱,但是你一样使用破解;第二,用不起商业软件可以使用完全免费的软件,但是你从来都没有试图去了解过这些,也从来不知道外国穷人都是用的哪些软件。&列举常见盗版软件的免费软件的替代版本Winrar
7Zip:小巧好用,支持rar格式。本站的介绍文章。顺便说下,发达国家基本下载不到rar格式的压缩文件Cuteftp
FileZilla:也是强烈推荐,著名开源软件,轻巧好用金山词霸
星际译王&:支持鼠标取词。linux下著名的字典工具,有windows版本。(现在下载词典已经开始收费了)
百度词典:我一般用它,比较快,字库稍小。
爱词霸&:金山词霸的在线版本,功能较强,速度有时候慢
dict:世界上最著名的单词站点,你也可以在本地安装一份数据,这样没有网络也可以用
灵格斯词霸:可以屏幕取词,用着方便。另外可以在线安装更多词库,官方网站说支持超过60种语言的互译。
雅虎乐译:详见本站介绍。ACDSee
XnViewer:x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寂寞少女激情聊天群??
直播一天虫……
乌拉拉乌拉拉
不解释快上车
还记得我吗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BBC揭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辛酸史:像英雄一般 却因国籍遭歧视
BBC揭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辛酸史:像英雄一般 却因国籍遭歧视
12月3日报道 英媒称,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是鲜有人知道,在这艘看似只有西方乘客的游轮上,还有一些华人幸存者,他们的经历为什么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1月21日报道,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据报道,灾难发生时,泰坦尼克号上有8名华人,其中6人同电影里的露丝一样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同露丝以及真实幸存下来的700多位乘客不一样,他们的故事不仅没有被记载,而且本人还饱受歧视。
今年47岁的美国海事历史学家史蒂文·施文克特在一次研究英国水手的历史时,无意间发现英国泰坦尼克号上竟然有8名华人,他随即把这一发现告诉了英国纪录片导演亚瑟·琼斯。琼斯说:“我简直都不敢相信!有几位可能连英文都不会说的年轻华人,一百多年前背井离乡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是怎么获救的,为什么没有任何人提及他们,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应该去揭开这些谜团 。”
琼斯和施文克特召集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十几人组成调查小组,他们很快发现,这8位华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的职业水手,在泰坦尼克号上当锅炉工。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24岁。由于这些水手的名字的拼写有变化,琼斯说他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确认这就是他们要找的水手。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锅炉工是船上最辛苦的工种,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而且当时华人船员的工资只有白人船员的五分之一。琼斯说:“那个时代充满了‘种族歧视’。人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的言语、行为都表现出白人的优越,华人、亚洲人连同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都被认为是不如白人的外国人。”
然而,工资并不是8名船员因为种族歧视受到的最不公平的待遇,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那一刻,他们的苦难才真正开始。琼斯说:“当时泰坦尼克号上只剩下一艘救生艇了,但是这艘救生艇是坏的,他们在绝望的情况下决定试一试。后来有幸存者说,因为当时奉行‘妇女小孩优先’,华人为了登上救生船打扮成妇女,还有人指责他们‘偷’了别人的位置。”
美国的《布鲁克林鹰报》事后报道说:“没人能说清这些华人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上了救生艇的,但他们确实坐在里面。”但琼斯说:“我们的调查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这些华人完全被冤枉,那些就是一些空位和一艘没有人要的破船,即使他们‘偷’了座位,那也是白人男子的座位。其中有一位叫人Fang Lang的华人并不在破救生艇上,而是把自己绑在一扇门板上。他在海上漂泊的时候被救生艇看到了,才幸运地活了下来。”
《中国日报》报道说,当时救生船的长官并不想救这个东亚人,还说救谁都比救他强,但是船员还是把Fang救了起来。幸存者卡罗林·哥烈回忆说,“Fang Lang用他的语言跟我们说话,但发现我们听不懂,他就主动推开一个吃力划桨的水手,拿起桨就划了起来。”“他就像个英雄一般,直到我们被大船救起。”
之后,泰坦尼克号沉船惨剧很快传到美国本土,美国热情接待了几乎所有的幸存者,但是这6位获救的华人命运却不同。
琼斯说:“当时不管你是哪里人,你都可以去医院治疗,有一些人留在美国,另一些人则在美国呆了一阵子再乘船去别的地方,但是因为《排华法案》,这6人甚至没有踏入美国国境。”
1882年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签署《排华法案》,将华人劳工拒于美国之外,1884年法案修订进一步限制了华人入境美国,同时阐明无论华人的国籍为何,该法皆适用。1902年《排华法案》延长时效,直到1943才被废止。
琼斯说:“不仅是官方,当时的一些美国人也很反华。有一些地方媒体发文说,别担心,这些华人很快就会离开!”正如媒体预测的那样,24小时后,这6名经历身心重创的华人就从美国的埃利斯岛去了古巴,而后分散去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或者回到中国,那位到了美国的华人船员很可能还在二战期间为抗日筹款。
琼斯说:“他们就这样消失了,甚至没有家人在这次巨大的灾难后前来‘认领’他们。我们想找到他们,找到他们的子孙,还原一段被掩盖的历史。”
泰坦尼克号的残骸(BBC)
【延伸阅读】西媒:95年前年沉没“智利泰坦尼克”被找到 或拍成科幻片
11月12日报道 西媒称,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的探险团队宣布找到了95年前在智利北部沿海沉没的蒸汽船“伊塔塔”号。1922年,载有400多人的“伊塔塔”号遭遇大风暴沉没,是智利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海难。
据埃菲社11月9日报道,“可以肯定的是,‘伊塔塔’号的发现是智利水下遗产领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发现。”北方天主教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卡洛斯·科尔特斯对媒体表示。
报道称,作为探险团队的领头人,科尔特斯表示,团队花费多年时间研究和探寻“伊塔塔”号的下落,因此此次发现是一个巨大成果。
“下一步是发布我们的纪录片,完成相关手续,准备对其进行考古调查,然后寻找投资来拍摄一部科幻片。”他表示。
报道称,根据他的说法,几周前,他领导的北方天主教大学探险团队锁定了“伊塔塔”号沉没的地点,但并未找到沉船残骸。“短短几天后历史改变了,水下机器人从海底200米深处拍回的画面让我们确认已经找到了部分船体。”他表示。
北方天主教大学海洋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哈维尔·塞亚内斯表示,未来几个月团队将在遥控无人潜水器的帮助下继续对沉船展开研究,并强调新发现打开了各个领域研究的无穷可能性,从水下考古学到人类学,再到历史甚至海洋生化。
报道称,“伊塔塔”号的发现也为因自然资源丰富而闻名世界的科金博地区进一步增加了旅游吸引力。沉船地位于该地区最受游客喜爱的区域之一,距离圣地亚哥北部约458公里。
报道称,被誉为“智利泰坦尼克”的“伊塔塔”号沉船事件是智利历史上最严重的海难,数百家庭因失去至亲而心碎。(编译/韩超)
【延伸阅读】置身《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中,你能幸存下来吗?
11月10日报道中国以泰坦尼克号邮轮为主题编排了一出“沉浸式”戏剧,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1月8日发布题为《置身“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中——不过你能幸存下来吗?》的报道,作者珍妮弗·奥布莱恩向读者推荐一出“沉浸式”戏剧,观众可参与再现历史上最著名沉船事件。该剧将在上海上演。
戏剧《梦想之船“泰坦尼克”》的上演场地
这部新戏剧以“泰坦尼克”号为主题,在上海一艘“泰坦尼克”号复制船上上演,所售票价根据不同等级的舱位为80欧元至650欧元不等。
“沉浸式”戏剧《梦想之船“泰坦尼克”》重现了“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导致1500多人丧生的旅程。每场演出中有200位客人可作为乘客参与到戏剧之中。
戏剧《梦想之船“泰坦尼克”》演员的定妆照
客人们会收到一个包裹,其中有一本护照和一些可在演出时使用的“泰坦尼克”号的货币。客人们得到保证,如果与挑选出来的特定船员组队,或是与船长一起吃饭,则将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戏剧出品方缔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说:“演员们会为客人展现故事情景,客人们将成为‘泰坦尼克’号故事情节中真实或虚构的人物,他们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与其中或在一旁欣赏。”
戏剧《梦想之船“泰坦尼克”》演员的定妆照
这名发言人说:“人们所熟悉的人物故事将与歌舞交织,其间穿插阴谋和勾结的神秘情节,爱与浪漫纠缠的故事,以及为生存作出的最终斗争。”
客人们还被告知,在抵达船上之前要打扮得类似1912年时人们的穿着以增加真实感。额外付费后,最忠实的粉丝还有机会扮演詹姆斯·卡梅伦1997年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由凯特·温斯利特出演的罗丝和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的杰克的角色。
据缔梦文化公司说,他们希望将这一戏剧带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建造“泰坦尼克”号邮轮的北爱尔兰。
一年前,四川省开始复制“泰坦尼克”号邮轮。建成之后,人们将可以体验邮轮与冰山相撞的模拟感受。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制作泰坦尼克主题戏剧 重现与冰山相撞一幕
11月10日报道 英媒称,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博物馆是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但现在中国跃入了人们的眼帘,以这艘命运不济的邮轮为主题编排了一出“沉浸式”戏剧。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1月8日报道,这部新戏剧以“泰坦尼克”号为主题,在上海一艘复制“泰坦尼克”号的船上上演,所售票价根据不同等级的舱位从80欧元至650欧元不等。
报道称,沉浸式戏剧《梦想之船“泰坦尼克”》重现了“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导致1500多人死亡的旅程,每场演出都可以有200位客人作为乘客参与到戏剧中。
据报道,客人们会收到一个包裹,其中有一本护照和一些泰坦尼克钱币,可以在演出时使用。客人们得到保证,如果与挑选出来的特定船员组队,或是与船长一起吃饭,将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戏剧出口公司缔梦文化的一名发言人说:“演员们会为客人展开故事情景,客人们会成为泰坦尼克号故事情节中真实或虚构的人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同参与在其中或者在一旁欣赏。”
这位发言人说:“人们所熟悉的‘泰坦尼克’号人物故事会穿插歌舞、表达爱恨情仇,以及最后努力争取活下来的神秘情节。”
报道称,客人们还被告知在抵达船上之前要打扮得类似1912年时人们的穿着,以增加真实感。额外付费后,最忠实的粉丝还有机会扮演詹姆斯·卡梅伦1997年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中由凯特·温斯利特出演的罗丝和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的杰克的角色。
据缔梦文化公司说,希望将这一戏剧带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建造“泰坦尼克”号邮轮的爱尔兰。
报道称,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泰坦尼克”号充满兴趣,“泰坦尼克”号是在贝尔法斯特建造的。
报道称,一年前,作为沿郪江景区的一部分,四川省开始复制“泰坦尼克”号邮轮。建成之后,人们将可以体验邮轮与冰山相撞的模拟感受。(编译/林朝晖)
图为“泰坦尼克”号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泰坦尼克号将迎末日?2030年或彻底消失在海底
中新网5月21日电 据外媒报道,近日有科学家指出,泰坦尼克号或将在2030年彻底消失在海底——它的船体残骸正在被微生物蚕食。
日,号称“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沉没,1500多人葬身海底,直到1985年它被人在大西洋海底发现,这艘巨轮才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如今科学家表示,细菌正在蚕食沉船残骸。据最近的估计,到2030年,这艘船可能会迎来它的末日,彻底消失。
此前就有消息指出,泰坦尼克”号正在慢慢分解。探索家们已记录了坍塌的屋顶、摇摇欲坠的甲板和泰坦尼克号桅杆瞭望台的消失。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专家比尔-朗格曾说:“在"泰坦尼克"号的现状还能维持多长时间上,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船首会在一两年内坍塌,也有人说还能坚持几百年时间。”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泰坦尼克”号探险任务领队纳格奥莱特先后30多次下潜至“泰坦尼克”号沉船遗址,见证了它的腐蚀过程。
1987年至1993年,纳格奥莱特发现“泰坦尼克”号休闲馆屋顶遭侵蚀坍塌,上层散步甲板腐蚀。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潜水作业中,他又发现之前与前桅杆相连的瞭望台完全消失了。
【延伸阅读】四川泰坦尼克号复制品初见端倪 2020年建成开放
央广网遂宁4月1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是4月15号,105年前的这一天,一艘巨大的邮轮撞上冰山之后,沉入冰凉刺骨的大西洋。事故导致船上1500多人丧生。1994年,一部以这艘沉船事件为背景拍摄的电影,轰动全球。这部影片和邮轮同名——泰坦尼克。
近日,一组建设中的新泰坦尼克号的航拍照片在网上登出,引发热议。从空中俯瞰,这艘著名巨轮的复制品已经初见端倪,只见二百六十多米的庞然大物犹如一条巨型鲸鱼,安静地卧在四川郪江一侧。
项目投资方七星能源投资集团董事长苏绍俊昨晚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时介绍,新的泰坦尼克号船体将在今年年底完工,随后还将进行内部装修。而整个泰坦尼克号主题游乐设施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对外开放,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现在已经完全进入组装状态了。我们组装的船分4600个分段,从武昌造船厂,通过火车和海运运到大英来。现在船的上层甲板已经完成,负五层甲板已经开始建了。整个底部船形已经形成了。
根据邮轮制造方——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开介绍,新泰坦尼克的船长269.06米,船宽28.19米,内设泰坦尼克号的所有功能,包括宴会厅、演出剧场、豪华一等舱、观景台、游泳池等一应俱全,再现当年泰坦尼克的真实场景。新泰坦尼克号没有动力,它更像是集游览、居住、娱乐、文化、历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采访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苏绍俊对整个项目充满着期待。如果说新的泰坦尼克是庞然大物,那它和整个项目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除了泰坦尼克以外,我们还有全球最大的人造天空沙滩浴场,游客进去,里面就是不分白天黑夜,全年365天都是恒温的。还有人造太空,容量非常的大,可以同时容纳四五千游客。还有很多高科技体验项目。我们景区采取不收门票的方式进行消费,让游客合理消费。我们景观也很漂亮,不只是观光,我们还有游艇、有温泉,万亩柏林度假村。”
如此巨大的工程,离不开资金和土地的支撑,仅一艘邮轮就要耗资十亿,这还不包括接下来整个项目工程的投入,那么,以新泰坦尼克号为核心的旅游度假项目靠什么来保持资金的投入?苏绍俊这样回答:“资金现在应该没有问题,我们能够解决。我们是由商业资本和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我们第一期土地全部根据土地法进行摘牌,全部合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因为我们是四川省的重点项目,所以政府也给我们承诺,我们建到哪里,政府就合法提供土地到哪里。后续建设用地根据应该是能保证的。”
工程在推进,投资人信心满满,不过与之相对的,项目一经提出,就迎来了各种争论甚至是质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复制一个外国的假古董?一个不能航行的摆设,对游客能有多大吸引力?而更多的质疑还源于对过去那些失败旅游项目的警惕。苏绍俊看说,有不同声音很正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这很正常。我想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实际上是没有国界的。包括泰坦尼克沉没时妇女儿童先行,包括船员坚守岗位。我想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人类共享的东西。不应该有国界。”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是世界的,世界上好的文化,当然也可以为我所用。“迪斯尼乐园非常成功,迪斯尼核心的信物或者说IP就是童话城堡,童话城堡本身就来源自德国的新天鹅堡。跟美国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关系。一切的历史的、文化的,不管是国内外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现代人进行创作加以利用的一种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在我们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而且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在于原始的IP,原始的题材他是属于哪个地方的,关键是看你的创作团队是不是高水平的、真正国际一流水平的。还得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必须要新的发现、新的技术、新的创作。同时还需要用大的资本加以支撑,”
三峡大学教授阚如良则对正在推进中的项目表示不乐观,他认为,和过去很多地方的舶来品一样,想复制外来文化遗产的外形其实轻而易举,但能否塑造灵魂就不好说了,“复制泰坦尼克号,本身是对过去遗产的复制,说白了这个项目就是个旅游综合体,对这样遗产项目的复制,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文化空间的打造。特别是外来建筑在我们这里体现,我们能还原它的形态,但它的文态,或者说文化空间的配套是很难的。对未来的发展可能还存在风险。”
采访中,苏绍俊告诉记者,推进这个项目完全是商业行为,他认为好的商业行为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商言商,无论外界舆论如何质疑,真正能左右投资人决策的还是项目本身能都带来利益。究竟成败如何,我们只能等到这个项目正式开门迎客的时候才见分晓。大屠杀幸存者要求采访别拍照:担心被“亲日派”暗杀
导读:日上午9点钟,来了6个日本兵,跑到地下室,拉走我和其他十多个年轻妇女。我趁机握住刀柄,用牙咬住日军不放。隔壁屋里的两个日军听到喊声,就跑过来帮助这个日军。我一人对付这三个人,他们用刺刀向我身上乱戳,我的脸上、腿上都被戳了好几刀,立即失去了知觉……
袁世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日,我们五六百人都被捆起来,赶往一座大屋里,然后用机枪扫了两个钟头,我侥幸没有被射中,但日本兵又用汽油一浇,放起火来。五六百人,大都烧死,我的衣裳也着了火,赶紧脱去,站到屋里一水缸
日上午9点钟,来了6个日本兵,跑到地下室,拉走我和其他十多个年轻妇女。我趁机握住刀柄,用牙咬住日军不放。隔壁屋里的两个日军听到喊声,就跑过来帮助这个日军。我一人对付这三个人,他们用刺刀向我身上乱戳,我的脸上、腿上都被戳了好几刀,立即失去了知觉……袁世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日,我们五六百人都被捆起来,赶往一座大屋里,然后用机枪扫了两个钟头,我侥幸没有被射中,但日本兵又用汽油一浇,放起火来。五六百人,大都烧死,我的衣裳也着了火,赶紧脱去,站到屋里一水缸里。我趁天黑,从水缸里爬出来,藏到一户没人住的阁楼上,躲了三天。吴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日凌晨我去厕所,发现厕所外草丛中有一个小相册,捡起后发现该相册封面上画着一颗人心,还画有一把沾有血迹的刺刀,地面上滴有血印。相册内全是日军暴行照片,当即收藏怀中。1945年审判日本战犯时,我提交的这本相册成了有力铁证。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市民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对于每个幸存者而言,日军的残暴、恐怖与丧失人道的暴行永远也无法从他们的记忆中遗忘消失,每个幸存者都有一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悲惨记忆。对于现今生活在南京的市民来说,通往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的通道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打开,任何同南京大屠杀相关联的事件随时都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来说,一个迫切的课题是,如何将他们从历史证人的角色,转变至创伤医治的对象。“幸存者已越来越少,难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仍需要这些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幸存者来扛吗?”成都商报首席记者潘媛摄影记者王效幸存者只剩100多人据1997年的不完全调查,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与目击者尚有2630余人。2011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公开表示,当年年初,健在的大屠杀幸存者还有300多人。但目前,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只剩100余人,并且平均年龄也已超过80岁。“像我们这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已经不多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那段历史。”幸存者陈广顺说,“现在还有日本人不承认。他们一天不承认,我们就得讲下去。”幸存者的后遗症随着岁月的流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人数已越来越少。目前,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减至100余人。张连红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某个方面来说,由于日本社会不断出现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行,学界才逐渐重视幸存者的调查。但在这种背景下,调查通常侧重于搜集日军暴行的证据,调查目的是为了反驳日本右翼的荒谬言论,而幸存者则常常是以“历史证人”的角色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事实上,现有史料足以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客观存在,我们应更多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着重解决如何医治这些幸存者创伤的问题。”张连红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除了部分自我治疗能力较强的幸存者外,许多幸存者都未能摆脱过去的阴影,年轻时的精神创伤开始“复活”,他们经常为噩梦惊醒,他们的言行开始日益偏离日常生活习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精神疾病的表征越来越明显。在采访中,他提到精神病学家威廉·尼德兰1946年提出的“幸存者综合症”,他列举了许多被纳粹迫害的集中营幸存者身上的明显症状:慢性焦虑症、惧怕再受迫害、抑郁、不断做噩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快感缺乏症(不能体验快乐)、孤独症、臆想症、对世界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等。张连红在调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过程中,发现在许多幸存者身上这些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归纳起来,幸存者的精神创伤有三种较为典型:精神分裂型、自我封闭型、神经质型。精神分裂型退休工资足以度日却整天捡垃圾在张连红所调查的幸存者中,2003年去世的张玉英老人可谓是精神分裂型的典型案例。日,11岁的张玉英同父亲在街头被日军遇见,日军当场刺死她的父亲。张玉英后来逃到金女大难民所,金女大难民所负责人魏特琳(中文名华群,当时难民都称她为华小姐)收容她,并帮助她上学。华小姐无疑成了她的亲人。到了晚年,她日益思念华小姐,向张连红要了一张放大的华小姐的照片,挂在家中请安磕头。后来,她精神完全分裂,整天到大街上去捡垃圾,家里被垃圾塞满。张连红分析说,她的退休工资足以度日,捡垃圾的行为是大屠杀期间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经历对她的刺激所致。神经质型拒绝拍照“担心日本人来报复”在调查中,张连红发现有些幸存者一直处在高度警觉之中。1999年,他采访幸存者孟秀英老人,在她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之后,再三叮嘱千万不要给她拍照,因为她担心日本人会来报复她。张连红说,这是很典型的神经质型幸存者的案例。绝大多数幸存者在接受访问前普遍会感到心情紧张、焦躁不安,访谈时会情绪激动,访谈后很长时间不能平静,甚至连续几天睡不好觉。自我封闭型看到他们不承认才“忍不住说出来”自我封闭型的幸存者通常并不愿意将自己的苦难经历告诉他人,他们不愿别人去触及这一根伤痛的神经。幸存者杜秀英1925年出生,性格内向,很少讲话。在接受张连红采访之前,她一直没有跟任何人谈过她在12岁时遭到日军强奸的伤心往事,这次强暴事件导致她长大后三次嫁人均因不能生育而离婚。她常常做噩梦,害怕脚步声,并有洁癖。直到2003年因病去世,她惟一的养女也不知道养母曾经受到的伤害。事实上,在调查中,研究者被幸存者拒之门外的例子并不少见,也有部分幸存者通过自我修复,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在幸存者常志强的大屠杀记忆中,他的母亲被日军刺刀刺得全身鲜血,临死之前还挣扎着解开衣服为同样受伤不满周岁的弟弟喂奶,父亲跪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1997年,他在电视里看到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忍不住了”,主动跑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讲述自己一家的悲惨遭遇,而在这之前,他没有向其他人包括他的子女讲述过这些无比悲伤的记忆。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这段悲惨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南京大屠杀”并没有事实上也永远不可能从南京市民的记忆中消失。张连红在研究中发现,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他同时认为,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历史不仅属于南京市民,也属于中日两国民众,这一惨痛教训也应让全世界人民共同记取。人类社会特别是日本人民应该同南京市民一起,不仅要将这一创伤记忆视为人类过去的共同耻辱,也要将它置换为指引人类未来和平走向的共同财富。连接历史与现实编史、建馆、立碑……在研究中张连红发现,大屠杀之后,在日军高压恐怖统治之下,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被深深地掩埋在心底。但是,每逢到了清明祭扫亲人和大屠杀周年之时,他们都会以最简便、最隐晦的方式祭奠那些无法忘却的创伤。1982年,日本教科书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国内否定侵略战争特别是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激起了南京市民的强烈愤慨,他们纷纷写信呼吁政府,“为历史也为未来,为南京人民、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就南京大屠杀事件编史、建馆和立碑,以纪念死者、教育后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成了南京市民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记忆通道,成了纪念和凭吊遇难亲人同胞的重要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往参观的人数达到50万人次,自1985年建馆以来,参观总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清明前后和大屠杀周年祭日,许多南京市民特别是一些大屠杀幸存者都要前往献花凭吊。一个被媒体广为传播的细节:每年清明都有一位特殊的送花圈人,挽联上写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顺山”。当年,25岁的鞋匠唐顺山装成死人在日军的杀人比赛中躲过了一劫。纪念馆建成后,他年年骑自行车来送花圈。张连红的研究表明,在南京,通往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的通道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打开,任何同南京大屠杀相关联的事件在南京市民中间随时都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举例说,1995年3月,当南京市发出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捐赠一元钱的倡议后,市民们踊跃响应,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参与捐款的市民达到100万人,捐款总额达到160余万元。超越“原始复仇”6万市民声援“谢罪的日本人”张连红围绕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影响的问题先后做过一些问卷调查和口述访问,结果表明,在南京市民的情感记忆中,“反日情结”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与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接触中,张连红发现,在他们的情感记忆中,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多的也是宽容,绝大多数幸存者的共同心愿是希望日本政府及民众能真正承认和反省这一真实的历史,防止悲剧重演。张连红举了东史郎的例子。他认为,南京市民对东史郎诉讼案的反应,是观察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情感记忆的很好的个案。东史郎曾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1987年,他整理出版了著名的《东史郎日记》,向中国人民谢罪。一些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东史郎日记也是不真实的。日记中提到的日本兵桥本更就此对东史郎提出诉讼,这就是著名的东史郎诉讼案。1996年东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决东史郎败诉,1998年二审驳回东史郎的上诉。在一审之后、东史郎上诉期间,为支持东史郎继续上诉,南京市民在横幅上声援签名者达到6万余人。为了证实桥本残杀方式的可能,仅仅为了证明法院门口有一水塘,南京市民提供的地图就有60余件。张连红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经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置换为了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自责和自强意识”。“发动侵略战争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不是日本人民,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纪念馆和纪念碑的文字说明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等字句随处可见。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幸存者佘子清离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