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最值钱的古代印章图片值多少钱

印章的别称【中华好诗词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340贴子:
印章的别称收藏
印玺起源极早,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物部云:“三代之为信者,符节而已,未有玺也。周礼九节,玺居一焉。玺亦所以为节。郑康成谓止用之贷贿,盖亦用以钤封,恐人之伪易也,称印而已。”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始于商代,历代都有发展。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明清以后,多以石入印,如昌化石、青田石、鸡血石等。
买诗词去家装节,华夏家博品牌好家居优惠来袭,爆款特价秒杀,60天买贵就退!免费报名下单满额享优惠,家博会诗词为您省30%预算,裸价等你来!
玺: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印玺:即印章。《管子君臣上》:“符节、印玺、典法、策籍。”尹知章注:“符节、印玺,所以示其信也。”秦以后专用于皇帝。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亦称“符玺”,臣民只称“印”。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
章:至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印和章并称,而称章的地位更高些,汉将军印称“章”,如传世文物“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等。宝: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官、私所用又有:“印信”、“记”、“朱记”、“条记”、“关防”、“花押”“合同”、“符”、“契”、“押”、“戳子”“印章”、“图章”、“印”、“章”、“印玺”、“印鉴”、 “钤记”、“钤印”、“戳记”等各种称呼。记:与章并称,如传世唐代观音“大毛封记”、宋代的“永定关税新记”等等。《宋史·职官志》:“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
图记:清制,边疆地区领队大臣、八旗佐领、各省协领等官所用印信称图记,铜质、直纽。《清会典·礼部九·铸印局》:“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寳,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私人印于书籍帐册之章,亦称图记。质地、形状各有不同但不拘形式,不限于铜铸。条记:官印的一种。明百官印信,方形,直纽,以银或铜铸造,未入流则用条记,长方形,直纽,铜制。明初杂职先用方印,洪武十三年(1380)改用条记。清代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
印信: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公私印章的总称。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 王容 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钤记:旧时受地方长官委任办事的机关或人员所用的木制印章,通常长方形。邓洪 《山中历险记》:“我什么也没有携带,只把一颗保卫局的钤记和一些机密文件包好扎在腰带上。”
关防:明初,各布政司与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纸作弊,明太祖发觉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其“关防严密”之意,故名关防,其形长方。其后不作勘合之用,而形制未变,用以颁给因一临时设置之官,虽总督、巡抚、总兵官亦然。清沿明制,正规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有金、镀金、银、铜之不同,临时派遣官员则用关防,分别以银、铜铸造。印用朱红印泥,关防用紫红色水,俗称紫花大印。《文明小史》第五四回:“ 倍立久居中国 ,晓得官场上的情形,看过批禀上印着制台的关防,知道不错。” 姚雪垠 《长夜》三七:“如今只等着徐寿椿那方面把关防、旗帜、军装和子弹等项发下来。”图章:即图书印章。后泛指印章为图章。《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这三方图章也只好等后年春闱之后再讲罢。”如:他立即在收款单上盖了图章,点好数目,笑着走了。印章:印和章连称,汉武帝时期有这种叫法,如传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据考证这与当时尚五行说有很大关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时是用来填数的。《史记·孝武本纪》:“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用作取信之物。《后汉书·公孙述传》:“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他﹞又惭次学到作画游戏,勾股占验,甚至镌印章。”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因为寄书要挂号,收信人须用印章的。”
花押:花押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郑父已写就了,简后署名,共是十位,其九人俱先有花押,第十屠岸夷也。 ”押,本是一种符号,作为凭信而在公文、契约上所签画的名字或符号,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如:阿Q画了押就给毙了。戳子: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上有销号小戳。。《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自己做稿子,你替他誊真,用个戳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大凡到药铺里抓药,药铺里总在药方上盖个戳子,打个码子的。”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五章:“他们说供给部的戳子在 高柏山 。”
戳记:多指集体的,用于一般场合的印章。曹靖华 《飞花集·不尽铁浪滚滚来》:“当时邮件上均盖着一个戳记,载明:‘凡遇不可抗之损失,本局概不负责。’”《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 王慕善 自经藩、宪一番奖励,他果然於次日刻了一块戳记,凡他所刻的善书,每部之上都加了‘奉宪鉴定’四个大字。”印:泛指图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的名称,但不普及,秦印时期的官印通称“印”。《小尔雅》:“玺谓之印。”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明代徐官《古今印史》:“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 印鉴: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印章。也可将预留供核对以防假冒的图章底样称为印鉴。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干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有些则是用力压印于纸上,令纸的表面有凹凸,称为钢印。从事或者参与财务交易(房地产买卖,贷款等)的人必需有印鉴证明。此文件证明你的印鉴属实。印鉴的模样必须与证明书上的一致。印鉴保护个人的合法权利和财产。 每人只能有一个印鉴,不得复制。印鉴的所有者要保存好印鉴。 如失掉或被盗的时候,可能引起各种纷争或问题。所以印鉴失掉或被盗窃,请及时申报。印鉴必须登记在地区行政证明事务所。例如,“所谓‘预留印鉴’就是在账户开户时,预留在银行的支付标记,以备付款时核对企业提交的的相应支付凭证上的标记与其是否一致。”钤印: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典礼·朝觐大计》:“ 遇缝各坐钤印。”
早期的印章是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的象徵、饰物佩带,先秦及秦汉的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后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而今,官印又象征权力。印章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闲章是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这许多印章,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
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于一体。在欣赏书画作品时,总是先从印章欣赏入手,从印章中来识别书画家的学识与修养。一枚好的闲章,除了让人玩味,还是篆刻家和书画家水平高低的无声自我展现。故有“闲章不闲”、“闲章玩味”之说。不少闲章反映了书画家的生平、籍贯和雅号的。如郑板桥刻有闲章“七品官取”,一方“心血为炉熔铸古今”攫取了历代名家之秀,创自家之新;另有“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闲章,表达了作者愿拜著名画家徐渭门下为仆而虚心学画的态度。吴昌硕中年任安东知县,一个月后便辞官而去,并刻“一月安东令”章,由此看出作者无意于官场。齐白石,出身木匠,半生漂泊不定,晚年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常遭人白眼,但他从不低眉,常在其书画中钤盖“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木居士”、“鲁班门下”、“木匠之门”以示其独特经历。画家方成先生,祖籍广东中山市,请人刻“中心郎”一印,幽默风趣,平易亲切,倾注了游子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一尘不染”是以画马饮誉画坛的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一枚闲章,画家以之言明心迹,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另一方闲章“江南布衣”则表明了他的籍贯(徐悲鸿乃江苏省宜兴人),同时反映了他出身平民。张大千出身贫寒,他用“乞食人间尚未归”和“苦瓜滋味”两方闲章,表达了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处境。闲章中有直接揭示作品内容的,如李苦禅先生画鹰,常钤“鹰击长空”印;李可染先生画牛,则喜用字闲章“孺子牛”。
另有提取格言、警句明志,或自拟词句以自勉的闲章。齐白石成名后,其作品常用“墨戏”、“不成画”、“门外人”和“浮名过实”等闲章,表现出虚怀若谷的自谦精神;齐白石晚年的“要知天道酬勤”、“金石癖”和“一代精神属花草”等闲章,道出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甘苦。高士奇刻“闲墨功夫淡中滋味”。潘天寿有“不雕”一印,“不雕”二字既表示作者对艺术的看法,也是自己对做人的要求———为人从艺应自然率真,不能矫揉造作。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曾住过牛棚,跌折过左臂,饱受了种种屈辱,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穷35年之功,潜心编撰了规模空前的四册巨着《印典》,填补了中国篆刻史上的一项空白。“惜寸阴”、“虚心强骨”、“少壮功夫老更成”等闲章便是康志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坦荡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为艺术奋斗不息的精神。而以画梅着称的王成喜,则钟爱“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最难风雨故人来”印。还有李可染的“废画三千”、“千难一易”、“峰高无坦途”等闲章,寥寥数字,纳入了多少艺途甘苦,反映了作者不折不挠、毕生求索、矢志不渝的坚韧毅力。而他的“七十始知己无知”、“白发学童”等闲章,体现了他谦虚谨慎的品格,读来令人深思。
还有阐述书画哲理,反映艺术创作规律的闲章。如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创造性地一改小篆文雅舒和的书风模式,刻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章。清初画家石涛在其名画“黄山图”上钤“搜尽奇峰打草稿”印,意蕴深刻,形象准确地反映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是画家作画的经验之谈,同时也道破了艺术创作的一条共同规律:艺术永远靠深厚的生活积累作铺垫。此外,还有关山月的一方“古人师谁”的闲章,坦直地向宋旧师古风气凛然发问;他的另一闲章“适我无非新”则表现了画家不甘师古固袭、刻意创新探索的精神。傅抱石的“换了人间”、“山河美”两枚闲章,则流露出画家对新生活和祖山川的赞美之情。
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广义地讲,它滥觞于战国及秦汉时的“吉语”、“成语”、“祝辞”印。从狭义上区分,一般是指起始于宋代的诗词文赋类的印章。闲章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粗略归纳,大致有以下的几类。一、诗词类。由于印面大仅枣栗,故多是摘诗词中的精彩名句。若明 汪泓所刻“半潭秋水一房山”、汪高垲所刻“闹红一舸”之类。二、文句类。也多是指录古来文土妙言或自出心声。当然,也有以全文人印者,如清周芬即在方寸的印石上不厌其烦地刻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一百十七个字,字若芝麻,很是粗工。三、箴言类。文人好以警句自励、自律。若明苏宣刻有“君子有常体”、清张宏牧刻有“动正用和”。四、吉语类。文士也多撷以人印,若清赵次闲刻有“永受嘉福”,清蒲华有“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印,清吴昌硕刻有“美意延年”等印。五、记事类。若近人杨度尝请齐白石刻有“前生浙江杭州观音寺僧圆净”印。六、寓意类。此类印非用者道出,每不可释解其心结。如大画家陆俨少上世纪50年代被错划“右派”,为表明其受国本旨及冤屈心情,曾令笔者刻有“越人”、“我自爱桐乡”等印。七、述志类。此类印或为人,或为艺,多有座右铭的意味。又如明归昌世刻有“闭门读奇书开门迎高客出门寻山水”更是总结了生平志趣。八、诫谏类。这类印多为处世哲学中自我反省、自我警示告诫的文句。清代上海籍的篆刻家王玉如尝刻有“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更是直接到似是诲人,也似自诲了。九、纪年类。若清金冬心就使用过“龙年丁卯”的印的,清赵次闲就刻过“丁亥生”、“猪”肖形的两面印。大画家谢稚柳的“龙年七十九”,这类印在书画家中尤盛行。
十、履历类。其中也包括里籍等。如清邓石如就刻有“家住灵岩册下香山溪边”印,赵时枫刻有“家住灵岩册下香山溪边”印,赵时枫刻有“祖籍隶慎国今居六代都”印。十一、生肖类。以生肖图案作印是近今风尚,一般为书画家钤记用。十二、鉴赏收藏类。一般以斋馆名、姓氏附以“藏书”、“藏画”、“珍藏”、“赏玩”、暂得”、“过目”等。十三、世系类。由传统的家谱世系引申而来,若明汪关刻有“弥勒后身”印,清黄均刻有“大痴后人”印。十四、自嘲自谱类。若清赵之谦刻有“为五斗米折腰”,清陈鸿寿刻有“我书意造本无法”,清黄易刻有“画梅乞米”,齐白石刻有“老夫也在皮毛类”,李可染的“白发学童”,皆可玩味。十五、若清吴让之刻有“人因见懒误称高”。齐白石衰年,每为屑小所作伪品所扰,无奈之余,刻有一印,文日“吾画遍天下伪造居多“。
藏书印,也叫藏书章,系指藏书者专门钤于书本图册等的扉页,籍以表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情趣的一种印迹。藏书印通常由书籍的拥有者钤盖在书籍内页,可以表示个人所藏有,也可以表示是家族、学校或书阁、图书馆、租书店、寺院等机构的藏品,同时也往往反映收藏者的人品、气质和意愿等等。藏书印“兴于唐而盛于宋”,及至明清,随着藏书活动和篆刻艺术的发展,使用藏书章的风气也逐渐在汉文化圈内普及开来。藏书印的种类很多,形制不一。
顶帖是个好习惯
登录百度帐号存世最早的唐代文人“图书”印三剑客存世最早的唐代文人“图书”印三剑客金石印坊百家号一、“彭城蕴中图书”印,官四代文人大咖剑客此“彭城蕴中图书”印,长3.6厘米,宽3.1厘米,高3.3厘米。印文中的“彭城”乃刘氏郡望地名,今徐州,“藴中”为刘允章的字。据《旧唐书.列传一百三 》:“刘允章,登进士第,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咸通九年,知贡举,出为鄂岳州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后迁东都留守。黄巢犯洛阳,允章不能拒,贼不之害,坐是废于家,以疾卒”。唐代翰林院承旨为翰林院学士之长。据《唐书》有关记载,刘允章早期也曾任过中书舍人、国子监祭酒。《全唐文》(第九部卷八百四)“刘允章,字蕴中,赠礼部尚书乃曾孙。举进士,累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咸通中出为鄂州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黄巢犯洛阳,伪命,废于家”。东都洛阳留守一职是由皇帝亲信大臣担任。刘允章所任鄂岳观察使的管辖范围,经查《旧唐书.地理志三》:“永泰后(唐代宗永泰年),置鄂岳观察使,领鄂、岳、蕲、黄四州,恒以鄂州(今武昌)为使理所”。唐代后期的观察使是位高权重仅次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此印数年前,出自湖南洞庭湖一带,传为采砂者拾获,此印曾为笔者所藏。其印失落至此的缘由与农民起义王仙芝有关,据有关史籍记载,公元876年王仙芝率部义军南下,十月攻打唐州(治今河南沁阳),十二月攻随州(治今湖北随县),转向东南挺进 安州(治今湖北安陆)、 黄州(治今湖北黄冈)。次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治今湖北武昌)。由此推测可知,刘允章为避义军追杀慌忙奔逃岳州(今湖南岳阳),不慎将印失落洞庭湖水中,千年后才露出水面。与刘允章同时代的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在其《樊南乙集序》中有:“时同寮有京兆韦观文、河南房鲁、乐安孙朴、京兆韦峤、天水赵璜、长乐冯颛、彭城刘允章,是数辈者,皆能文字,每著一篇,则取本去。”刘允章作为晚唐上层文人,除为官为文名声俱为显赫外,其先祖亦为不凡。据《旧唐书》记载:其曾祖刘乃,武德初拜侍中,赠礼部尚书。祖刘伯刍、父刘宽夫,皆登进士第在朝中为官。可见真乃官宦世家、名门望族、书香门第。遗憾的是刘允章的诗文少有传世,仅有以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主持科考出的试题《天下为家赋》,与其以前翰林院学士冒死上谏皇帝的《直谏书》广为流传。二、“渤海图书”印,壮志未酬悲催文人剑客1984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清理了河南偃师杏园村两座唐墓,其中葬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李存墓出土了一方铜印及印匣盒,整理者识读为“渤海图书”印,此印章的出土在当时报道为:“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和学术契机。”同墓出土墓主人的墓志,其墓志盖阴刻“唐故渤海李参卿墓铭”,渤海应是墓主的郡望或籍贯,故在墓志盖上和印章上都出现“渤海”之称,显示注重郡望之风在唐代中后期仍旧流行习俗。据同出李存墓志记载,李存的祖、父、叔均读书为官,李存自己也读书为文。《墓志》记录他“过十岁,则通礼乐,读九经三史,”“见古人奇节至行,文字精洁者,必自钞纳,积数千幅,”“好著章句,尚立名节。” 官至选补庐州参军一职,曾经一度也准备应进士举,可惜年仅29岁壮志未酬身先亡。这说明李存不仅有读书、抄书、藏书的爱好,也有读书、抄书和藏书的条件和行动,故“渤海图书”印是墓主人李存生前曾经使用过的随身物,其随出铜印匣盒内残存的红色絮状物也能说明这一点。令人遗憾的是未见图书之类随葬品,发掘报告记墓内葬具全部腐朽,仅残存板灰痕迹,随葬之物只剩下玉石器、陶瓷器、金属器和漆器。但简报却提到墓室内、棺痕之外有“纺织品残痕”。据1:1拓本图实际测量得知,印面长、宽各为3.6厘米,呈正方形,约寸余见方,印文为唐代流行的小篆朱文。这枚有明确纪年的“渤海图书”印风格很大程度上反映通行的唐人藏书印风格,成为认识唐代藏书印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印文内容看,出土唐代印章“渤海图书”之印文可分成二部分,“渤海”显示主人祖籍或郡望,“图书”显示印章用途,这种治印风格同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三、“武威习御图书”印,有名无载隐逸文人剑客1973年洛阳老城北铁路医院附近唐墓葬出土了一方篆书朱文“武威习御图书”印,该墓还同出有三彩粉盒等器。此印出土带贮印匣盒等同代遗物。铜印置于一铜匣盒内。匣盒作长方体,子母口,束腰座。对称两侧铸有鼻,以穿轴装盖,便于开合。另两侧各横铸一长方耳,以便执取。匣盒高5.8、长5.7、宽4,6厘米。印体亦作长方形,长4.3厘米,宽3.8厘米,印钮高2.8厘米。上端略有砍刹(即钮顶两边棱斜削)。印文为“武威习御图书”六字。据有关报道确定:“武威”为地名,为印主人的祖籍或郡望,当指今甘肃武威;“习御”,姓名,即姓习名御。若与“彭城蕴中图书”印文内容比较,也不排除“习御”为“字”的可能性。此印有名字而无记载可考,实为遗憾,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与进一步的考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此印的姓名记载会水落石出。从《考古》杂志1984年第10期刊载的发掘出士资料中介绍:一九八四年春河南偃师唐代李存墓出士的“渤海图书”,和一九七三年洛阳铁路医院唐墓出士的“武威习御图书”的印面文字及其形制和铸造工艺略相似,印面文字特点是:朱文小篆,笔势圆转蟠曲缠绕,结字疏朗自然,笔画和结构多呈稚拙之态,这是受到当时篆书书风和掐丝焊接制作工艺的影响。两印皆铜质,有印匣盒,两者的形制和铸造工艺、甚至连印匣盒亦与同期唐官印匣盒相若,对新出土唐私印的鉴定有了依据和提供了一个准确标尺,据此将“武威习御图书”印确定为唐私印。该印具体细节直到1993年才正式公布,因未见实物印图片,仅有印蛻。四、唐代文人图书印的功能用途及对后世的影响对唐代出现“图书”私印的功能用途问题,目前在认识上也不尽统一。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文人用于读书的藏书印。之前也有对此“图书”是“印章”的一种别称,这种认识显然不够准确。然而仅仅界定为“藏书印” ,仍不够全面准确。笔者认为:“图书”印的主体是文人用印,并与其它私印用途有别,文人“图书”印自唐始历经宋元明仍在沿袭。从目前发现的古代书画上的遗迹“图书”印考察,如唐代的“皇姊图书”印,虞世南《枕卧帖》上有“褚氏图书”印,北宋驸马李玮收藏王羲之书法帖上的“李玮图书”印,南宋“陇西德荣图书”印,贾似道的“秋壑图书”印,元代赵孟的“天水郡图书”印,明代的“太子少师姚广孝图书”印等等。由此可知,文人“图书”印除具有“藏书印”用途外,还具有鉴真、鉴赏、鉴藏——“收藏印”功能用途的作用。据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本文图片除“彭城蕴中图书”印,均采自本书)一书,能确定的唐私印仅为六方而已。除本文所提到的后两方“图书”印外,还有“始封与鄫”、“墨山洞君”、“敦实”、“李忠”。加上笔者曾收藏过的“彭城蕴中图书”印,目前能确定的唐私印也仅有七方而已,比唐官印还稀少,唐代文人“图书”实物印目前仅此三方而已。孙慰祖在《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中认为:唐代时期的小篆朱文官印与私印,对后世的“宋元样式”、“圆朱文”或“元朱文”印章产生过积极的传导影响作用。此文为印友投稿,请本文作者联系金石君领取稿酬。作者简介:徐江,男,陕西安康市人氏。大学文化程度。从事金融业,中级职称。曾发表经济金融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一文在《城市金融报》创刊五周年时被评为三等奖。九十年代初期,介入收藏,其收藏的隋初官印“金州治中印”,入编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孔品屏《隋唐官印研究》一书;曾将收藏的唐代其官职为“鄂岳观察使”、“东都留守”刘允章的私印,撰文《唐刘允章“彭城蕴中图书”印》,以及《对“左飞腾尅掳十一将记”断代的一点己见》,《对“秦成阶文等第弎指挥诸军都虞侯印”断代的一孔之见》等文章发表于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获得一致好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金石印坊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非篆刻,不传播。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请在右方输入简体汉字查询
印章收藏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晴(图文)
和时下热火朝天的瓷器、书画收藏相比,印章收藏似乎显得曲高和寡,高深莫测。其实,只要加强相应的文史修养,了解印章的历史、制度、流派,增加对各类印材的感性认识,藏印便不是件玄之又玄的难事。日积月累,聚印成谱,肩负一个藏印家的称谓决不是幻想。
识篆字养底气
历代印章所用的文字基本上以小篆为标准,前有大篆、金文、甲骨文,后有秦篆、汉篆、缪篆、鸟虫篆等,都能在小篆里找到联系,因此小篆是鉴赏者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其实篆字不过是古人的平常字体,因为时代变迁才使它演化成了现在人们日常书写、阅读的字体,但印章印文,特别是闲章、书画用的艺术印章,却始终习惯沿用古人的篆体。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段玉裁对它做了大量的注解,其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好印者如果因此而生发了文字学的兴趣,那么,由此入门乃为正道。我曾收藏一方明代汪关的闲章其边款&辛酉秋日&,许多读者对&酉&字的古文写法不理解,其实只要查阅说文解字十四《酉部》便一目了然:&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J,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当然,对一位刚入门的藏印者来说,手头置一部《说文解字》,再加上《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篆刻大辞典》,犹如安下大本营,进可通晓古玺文,退可领会汉印文。有这么几册最需要最实惠的工具书在案,底气渐盛,步到古肆,亦有一半胆力可以支撑。
感觉印章的年纪
在中国,用刀来契刻文字的历史很长,但当初的载体是龟甲、兽骨或青铜器,文字尚不是个人的凭信。只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方式中人的因素逐渐增加,印章才得以产生。各种印章都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带着时代特征出现。秦以前的印章,称古玺。春秋战国时代,国君授予那些因军事上建立了功勋或政治上有建树的人权力时,就以玺印作为凭证。印章由此被大量使用,开始了它的实用性进而向艺术性发展的历程。现在我们能见到的绝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玺印。当时采用的是各国流行的大篆、籀文,近似钟鼎文,如《毛公鼎》书体。其字形特征穿插幅度厉害,大小悬殊,疏密错落。官玺凝重浑朴和私玺锐利精致的线条反差虽大,但或折或转的过渡皆极自然。
最早的印章,不论官印、私印,都不叫印,而称为&|&。&|&就是后来的&玺&字。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提高中央集权的地位,制定了一套新的典章制度,在少府设置&符节令丞&,专门掌管玺印。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称&玺&。官吏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称&印&。历代王朝大体沿袭这一制度。
秦代由于历史短暂,目前可断定的秦印数量很少。其特征是采用李斯小篆,或称秦篆,如《泰山刻石》、《秦诏版》文字。秦印的字形时有歪斜,而写法颇自然,表现出轻捷率意的姿态。纵向比较则介于古玺文和汉印文之间,体现着一种继往开来的格局。
汉代开始出现在官衔下面加&章&或&印章&的印,如&某某将军章&等。汉代则用缪篆,如《张迁碑》篆额、汉铜器铭文、汉二十四字方砖等。汉印文的总体感觉,简单地说只有四个字,即方正平直。其线条一扫大篆惯用的圆曲,偶有斜笔亦取巧划过。
秦汉以后,用于印章上的字体范围扩大了许多。魏晋南北朝印文只能说是汉印文的延续。其前期以劲挺和畅为开始,后期则拉长垂笔作悬针篆为结束。
隋唐以来,不仅沿袭使用篆体类文字,而且把隶、楷等字体也应用于治印,诸如《瘗鹤铭》、《谷朗碑》、《石门铭》等。唐代武则天,因&玺&与息灭的&息&谐音而改用&宝&字,如&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等,此外亦出现称&记&或&朱记&的印。宋代,有人刻某某图书字样的印,用于藏书之用,因此,有一般印章称作&图书&的,现今&图章&这个词,即源于此。元代印章的名称又多了一个&押&字,元人在印章上刻一个符号,使人难以摹仿,被称作&花押&。隋唐时,因为朱文广泛运用,以及印面增大,印文显得疏朗,那些简单笔画常常有繁复的盘曲,而笔画多的字,其线条每每作委婉的处理。至宋元则变本加厉,线条已走到了叠绕的地步,以俗称&九叠篆&最为典型。而押印之文则最能标识此时私印。
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而他们对印文的处理又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为众多收藏门类里最为潇洒、最引人痴迷,也最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笔者从多年来的藏印实践深深体会到,要把握明清印章,熟悉流派和名家个人历史特征是基础,熟悉存世印谱和现存实物印章原件材料是炼就一双鉴印利眼的最重要环节。
明清印章辨伪的四个落眼处
明代印人重视传统,又与秦汉接上了源头,从古玺印中吮吸丰厚的艺术养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汉印艺,加上印章材料的根本性的改变,出现了适合于文人、书画家亲自动手镌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艺术大大跃进了一步。从明代中期以文彭、何震为先导的明清篆刻流派拔地崛起,至晚清,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涌现出不少风格不同、异彩纷呈的流派。带着各时期的不同流派风格、个人的历史背景常识,直接从它的包浆、质地、刀法特征、印钮体式、边款风格分析入手,可以真实地享受古人传下的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精品。
识包浆质地
&包浆&是指器物长期接触空气而氧化所产生的一种光泽。明清印章少则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旧气特征包浆应十分明显,俗称旧气包浆开门(&开门&是指器物真品特征一目了然)。
印章质地是指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铜为多,从传世的战国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铜质的,亦有少量玉印与石印。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最多见的仍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隋唐至宋代,印型渐大,一般官印仍是铜质。宋代开始出现用瓷做官印的。私印印材发展较快,取材更广,许多新兴材料应运而生,如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等,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则是花乳石。
花乳石是质地不十分坚硬、脆柔细腻、易于镌刻的叶腊石科的总称。我国许多地方均出产,因地得名,品种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各种名品。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优良品种。其田石系列中黄色的,世称&田黄&,最为名贵。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浆中带红斑纹者,色如鸡血的&鸡血石&,亦是石中贵族。以上三处印石自明清以来产量最大,也最为有名。
传世明清印章,历经摩挲,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征明显,传世包浆开门,入手时一目了然。有些作伪者用氨水清洗,或用水煮、火烤、浸泡藤黄水等等来制造旧气。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温水或牙膏涂抹清洗一下,待它晾干后,再进行细致观察,比较容易识破。
析刀法特征
古代铸印刻印,都是工匠们的事。这是由于金、银、铜、玉、牙等印材坚硬、不易镌刻的缘故。到了明清时代,质地松软的花乳石为篆刻艺术开辟了广阔天地。
刀法是指镌刻时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刀法包括执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两个方面。狭义的刀法即指用刀法。朱简《印章要论》:&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对刀法的各种讲究。古人还有不能随便刻印动刀的讲究,清陈炼《印说》:&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义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疾风暴雨、烈暑祁寒不刻;对不韵者不刻;不是识者不刻。此所谓八不刻。&
明清印章艺术进入了辉煌时代,各流派不乏继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师承关系,反映在具体的刀法上,则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明清篆刻家很讲究用刀法,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为复刀犹如写字之复笔,难臻自然之美。制伪者在伪造刀法特征时常常露出马脚,所以熟悉刀法特征是鉴印的重要一环。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余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艺术之一翼加以发挥完善的:蒋仁得其醇,黄易得其秀,奚冈得其质,陈豫钟得其工,陈鸿寿得其雄,赵之琛得其能。熟练把握个中技法特征,方能蹊径别开。
最佳的方法就是多观摩博物馆或藏家处存世的真品实物,从其早期、中期、晚期较全面地历史地来观察、分析、把握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征,切忌一鳞半爪,钻牛角尖,死抱书本纸上谈兵,以偏概全,无视篆刻家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
参照印谱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制版印刷的印谱,往往以原钤印谱的面目销售于书市。这类印谱较精确地复制成铜版、锌版,印刷时以印蘸印泥钤盖在连史纸上。如吴隐创建于光绪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发行的《赵质逵∑住贰肚笫钦∑住返染舸死啵梢月艺妫ū呖疃嘁茁冻銎普馈I院螅蛴戌媛薨妗⒔河“妗g媛薨姹普妫朐『晾宀徊睿阕式杓6笈拷河∮∷溆∑子≌碌淖挚谏杂型庖纾孜挠∠咛踅显∥⑹荩煳挠∠咛踅显∥⒋帧<ㄊ狈创艘舛壑蚯〉胶么Α
观印钮体式
印钮在现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装饰品,而在古代,钮制还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从中还能看到这一时期冶炼铸造和雕刻的工艺水平。古印中常见的钮有几十种之多。&钮&也作&纽&,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因此,早期玺印钮形只铸成突起形状,再横穿一孔,即通常所说的&鼻钮&。以后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增加,以及当时各种器皿纹饰和工艺品的影响,印钮被雕成各种动物或器物形状,制作也渐趋精美,种类大大增加,有螭虎、龟、辟邪、狮、鱼、龙、羊、马、覆斗、瓦、坛、桥、钱等形制。
印钮的变化发展经历了先秦至隋唐宋元的实用性时期和明清工艺性时期两个阶段。明、清时代的印钮制作,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石雕艺术的一个缩影。因为它不仅充分运用石雕造型艺术中的表现手法,如圆雕、浮雕、透雕、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等,而且还在&方寸之地&,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千姿百态,精巧之至,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世界。
明清时代的印钮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钮头雕和全面雕。钮头雕指只限于印章顶上的雕刻,这类印章通常都有钮台。台以上为钮头,台以下为印身。有的在钮台下的印身四周雕刻带状锦纹的边,被称为&腰饰&。钮头雕有四种造型:肖形钮、花果钮、博古钮和平钮。全面雕分三种类型:圆雕钮、浮雕钮、薄意钮。
明清时代的印钮雕刻特点是:刀法细、层次多、打磨细、地子平、线条爽、工整有序,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丝丝入扣地融入印钮之中。现在一些仿旧的印章,由于工具、材质、工艺的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乱,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荡然无存。
考边款风格
自明代中叶以降,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并驾齐驱。如果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
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经过识包浆质地、析刀法特征、观印钮体式三个过程,应该是不难断定的。但涉及到具体篆刻名家,则必须依据存世可查的各项物证资料,及印章本身的边款内容风格来仔细考证。严格说来,篆刻家同时也是风格不一的书法家,自书自刻,或者不书而刻的款识,常常表现出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韵味,有的神似晋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晋草书,有的像北碑,的有像汉简,各种书体神韵毕现,构成一个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于明代。印款除题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内容多的,占满一面、两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顶刻上五面。有的书籍称之&印跋&。石章刻边款的始创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继之者何震则开创了不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的单刀直刻法。双刀法依笔迹而刻,比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淋漓痛快,则比较容易表现出刀味与石味。明未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间,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蒋仁、黄易以下群起效之,单刀法遂成气候。
五百年来边款艺术的辉煌成就,事实上却不太为人们甚至是身在印林的印人所注目。古往今来,无数有作为的印人们似乎是默守着&作而不述&的契约。印款文字是书法艺术在石章上的再现,刻刀则是名副其实的铁笔,印人书法水准的高下优劣真实地反映于印款。因此历来的篆刻家均不愿放弃偌大的足以表现技艺的&疆场&。为了刻款的需要,他们认真研习真、行、草、隶多种字体,至少精于一体,以免造成印面颇佳而印款难以匹配的遗憾。小中寓大,尺水兴波,在印款文字中蕴藏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鉴别名家印章时,常碰到全部伪造或部分伪造的情况,如&真款伪印面&或&伪款真印面&。还有他人代刀,如吴昌硕晚年有些作品由他儿子吴臧堪代刀;赵之谦的白文印&餐经养年&印面、四面魏书边款,以及顶端的佛像都是由赵之谦手书手绘后,由其弟子钱式代刻而成。此类代刀的作品可以另当别论。
收藏印章,讲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多不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对于藏家来说,以精为主,先博后精,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收藏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没有博,哪来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旧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只有在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后,系统分类,有选择地逐步积累经验知识,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精到的目标。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本站点的
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
站点水印。
篆刻导航网&Copyright & JinShiZhuanKe.com&&
本站首席赞助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文人入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