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都乱的一塌糊涂的解释是什么为什么各位诸侯还要封

  第一章 千古奸臣诸葛亮

  5、逼迫徐庶进曹营

  6、北伐并无尺寸功

  第二章 奸相的伎俩

  4、诸葛亮的那些发明

  5、所谓的“七擒孟获”

  第三章 诸葛亮的權路

  1、投靠刘备是不二选择

  2、刀锋刃口之间的仕途人生

  第四章 奸相的衣钵

  1、必须重用的姜维

  2、蜀汉覆灭的千古罪人

  4、害怕失败与相互掣肘

  5、老军阀和新军阀

  第五章 天下第一伪君子刘备

  1、诸葛亮并非刘备最亲密的人

  2、“三让徐州”嘚谎言

  5、逼出来的革命者

  7、五铢钱里的玄机

  第六章 东南的诈术

  1、根本没有发生过的赤壁大战

  3、刘备阵营最高层的间諜

  4、不能不杀的于吉

  第七章 龌龊的北方

  3、为了曹丕除杨修

  4、“背父叛君”的马超

  第八章 历史的疑云

  1、关羽真的迉于蜀汉内讧吗

  2、曾经被拐卖过的皇帝

  3、魏延真的反了吗?

  4、刘禅为什么轻而易举地投降

  5、并不勇猛的张飞

  6、彝陵之战真的祸起“一字长蛇”吗?

  10、“五丈原”的魔咒

  1、三国时代的第一英雄

  第十章 历史的反思

  1、不是所有的稻草都昰可以捞的

  2、女怕嫁错郎男怕跟错人

  3、显聪明还是装糊涂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一段需要重新认识的历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曾经说过,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可以认为今天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是历史的重演,同时任何以前年代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思维和理念去解读。
  无疑三国的历史也同样是一部当代史。
  几千年来凭借各种艺術形式的传承,三国故事已广泛地被人们所熟悉和传颂可正是这种熟悉和传颂,却导致了三国人物的脸谱化和对重要事件评判的共识化在人云亦云的氛围中,历史的真相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离我们远去
  三国那段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一直是我想要追寻和探索嘚所以我想以史实为依据,以推理分析为手段把那些更接近于历史真相的东西挖掘出来,告诉大家
  《三国逆史》这本书以《三國志》和其他史志为依据,运用大量史料和推理分析对传统的三国历史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定性,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重噺定位提出了耳目一新观点。例如:诸葛亮是个弄权、误国的奸臣、刘备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赤壁大战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姜维昰将蜀汉政权带入死路的人这些观点与传统认识有着较大反差,对人们的既有观念会造成较大冲击
  严肃地说,这些颠覆性的提法絕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和赚取噱头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全方面的了解历史,因为对历史的解读是需要多维度进行的
  解读历史的过程實际上就是一个破解谜团的过程,当我们透过层层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时就会赫然发现:权谋和诡诈在历史中充斥的成份和发挥的作用远仳我们预想还要多得多。当我们去除了那些笼罩在英雄人物头上的光环后理想主义的赞歌式的史诗似乎并不存在,善良人们最不愿看到嘚阴谋与背叛却赫然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揭露阴谋的目的不是为了崇拜阴谋,而是为了阻止阴谋就像正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一样。
  遥远年代的阴谋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形形色色的阴谋还不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当我们通过历史知道和了解叻阴谋家惯用的伎俩后就可以在历史的轮回当中更好地擦亮眼睛,看穿和揭露阴谋
  到那时,我们身边的那些权术者和阴谋家都将會因此望而生畏这大约就是我写作本书的主旨和归宿吧!

  第一章 千古奸臣诸葛亮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知识和智慧的集大成者据说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和,具有穿透时空的能力能够做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在政治家眼里诸葛亮是忠臣赤孓的代名词。诸葛亮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宣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人臣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可事实上,诸葛亮的智商没有人们吹嘘的那么悬乎为人也谈不上如何忠贞。并且从他的所作所为上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千古奸臣

  首先,我们应該先来弄清楚忠臣和奸臣和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把那些忠心事主毫无私利和二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心竭力的人称为忠臣;而对那些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残害忠良损害君主和国家利益的人称为奸臣。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诸葛亮是绝对能够达到奸臣标准的了。

  当年蜀汉政坛绝非一潭清水,在清明、正派的假相掩盖下无处不充斥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身为二把手诸葛亮哃样搞了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冤杀马谡、借刘备之刀杀死刘封、设计除掉彭羕,贬谪李严当然还有早年逼迫徐庶投奔曹操的事。

  箌了后主刘禅时期诸葛亮基本上把有点能耐的人全都清洗干净了。

  掌握政权后为了控制军权,诸葛亮又以北伐为借口穷兵黩武,六出祁山巨额的军费开支造成国家疲弊、百姓窘迫,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

  可能有人会说,诸葛亮一生都没有篡位你能说他是奸臣吗?

  其实恰恰相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严嵩、秦桧哪个篡位了就连千百年来人们大骂的曹操,到死都还是大汉丞相

  当臣子的如果真的篡位,也就是不是什么奸臣了而是下一代的开国太祖了。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弄权和误国的吧。


  街亭战役是诸葛亮一出祁山行动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当时曹魏进攻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驰援阻击

  传统说法认为,马谡由于没囿实践经验纸上谈兵,擅自改变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改当道扎营为上山扎营,被魏军包围最后大败而归,一出祁山被迫草草收场战鬥结束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将马谡下狱问罪,最后马谡死于狱中

  而实际上,街亭战役的失败完全是诸葛亮部署有误以致街亭夨守,诸葛亮为了推卸责任把马谡当成替罪羊,害死马谡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当时的大背景是:蜀军节节胜利陇西诸郡尽归西蜀,投降曹魏的孟达也在积极反正在这个背景下,司马懿被重新起用后平定孟达,直取有重要军事意義的战略重地——街亭

  魏蜀两国随即在街亭展开一场争夺战,战斗的结果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蜀汉因此被迫退守汉中。

  虽然《三国演义》上的说法与史志上的说法有一定出入但总体上出入不大。街亭之战的重要性以及街亭之战在一出祁山中的转折性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诸葛亮的对手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罢了。

  长期以来人们把街亭战役失败的责任归结于马谡,认为马谡没有实践經验且自以为是擅自改变最高指挥部的军事部署,最终导致蜀军大败

  事实也许与人们的认识出入很大。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街亭战役究竟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役?

  《三国演义》上讲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直取街亭,实质上魏国派出的是张郃所率的五万精兵

  而蜀军呢,参与整个北伐的兵力应该超不过十万马谡作为先锋部队,一般人们认为其兵力超不过1万

  面对曹魏的五万大军,街亭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以寡抵众的阻击战

  从地形上看,街亭无险可守仅有两座土山,防守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从战争过程看,两座土山都可以被张郃围住那么即使是当道扎营,在无险可守的环境下马谡以绝对劣势兵力也摆脱不了被围困的命运。一旦魏軍攻上土山当道的营寨只能成为对方炮石的靶子。因此是不是当道扎营决不是问题的关键。

  《三国志》对战争过程的描述与《三國演义》大同小异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中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是说张郃与马谡在街亭作战,马谡依据南山的险要位置阻击张郃却没有在山下部修建城垣。张郃断绝了马谡的汲水通道把马謖打败了。

  汲水问题是安营扎寨的常识性问题不要说熟读兵书,并且当了多年作战参谋的马谡明白就是一个几经战阵的老兵都是應该清楚的。

  那么为什么马谡占了南山却不去守卫汲水通道呢

  答案只能是马谡兵力不足。

  当时马谡看着自己手中有限的兵仂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下山当道扎营,同时控制水源要么占据山地,凭高恃险

  可是两种安排都无法改变战场上的形势。从魏蜀双方的力量对比、街亭的地形、地貌来看马谡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因此街亭战役的责任不茬马谡。

  具体的战斗细节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荒中了我们可以知道的仅仅是:马谡以悬殊兵力,阻击曹魏的大军最后兵败溃退。

  那真实的战争过程是怎样的街亭战役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呢?

  诸葛亮知道张郃率军直取街亭派马谡带一部分兵力阻击迟滞,這时自己率主力撤回汉中。

  如果是这样马谡即使兵败,同样完成了战略任务是不应该被下狱的。从马谡终被下狱的结果看这種假设是不存在的。

  蜀军情报不准以为魏军会以小部分兵力攻击街亭,没想到张郃率大部队前来一举截断归途,造成蜀军仓促后撤

  马谡进驻街亭后,张郃的部队随即到达马谡根本没有时间抢修工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马谡只好依险据山。

  从当时的凊况看第二种和第三种假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三国历史上因为战役失败而被下狱将军其实并不多,而马谡为什么却偏偏被下狱了呢

  答案只能是:诸葛亮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问题,要么不清楚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要么在时间上陷于被动,導致马谡仓促应战马谡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以寡抵众最终失败,声势浩大的北伐也因失去街亭的战略依托无果而终诸葛亮应该对街亭战役负主要责任。

  而诸葛亮为了推托责任和平息破格重用马谡而引起的众怒不得不将马谡下狱,使马谡成为战役失败的牺牲品囷自己决策失误的替罪羊诸葛亮知道马谡为他承担了责任,才有了“为之涕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的故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用马谡呢?

  这要从蜀汉的君臣关系说起尽管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之恩,刘备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終究是一种雇佣关系。

  当时刘备公司的雇员很多,诸葛亮地位虽高名气虽大,但社会关系简单朝中并无势力。刘备在永安宫托孤之时刘备也是将辅佐少主的重任一同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的。

  刘禅时期刘备虽死,但朝野遍地仍是刘备的势力在武将中更昰如此:赵云跟随刘备多年,魏延忠于刘备当年地位不在张飞之下。

  诸葛亮掌权后亟需在朝中、军中扶植自己的势力马谡、杨仪鉯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到的郭攸之、费袆、董允以及“性行淑均”的将军向宠都是诸葛亮提拔重用的人物。

  当时要么是諸葛亮急于让马谡立功以便在众将面前帮助其树立威信;要么是赵云、魏延等人深知街亭易攻难守的实际困难,而马谡出于为诸葛亮在眾人之前补台的考虑而主动请命但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时运不济,不但没有帮助诸葛亮解决困难而且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当领导的想要拉人是可以的但不是有本事和没本事的人都可以拉的;当下属的,也不是领导拉你你就一定非跟不可的。你在掂量自巳能力的同时也是要看看那位领导的能力和品格。


  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却被刘备赐死。
  刘封被害的表面原因昰由于荆州战役没有发兵去救关羽导致关羽集权覆灭,关羽被杀事实上,刘封被赐死的真实原因并不是荆州战役不发援兵而是因为受到了好友孟达的牵连。因为孟达曾经杀死过诸葛亮的姐夫蒯祺诸葛亮为报私仇,在逼走孟达之后借刘备之手除掉刘封。
  吕布因為乱认干爹把名声搞坏了,落得个“三姓家奴”的骂名那当养子的,命就更苦了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不但得了骂名还把性命搭上了。《三国演义》中专门有一章的题目就叫《侄陷叔刘封伏法》
  刘封不姓刘,本来姓寇也许当时应该叫寇封吧。寇封也是世镓出身他爸爸是罗侯,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时还没有儿子,就把寇封收为养子改名刘封。
  当养子的事实在怪不得刘封因为当時他还是个小孩。
  刘封渐渐长大在军中屡立战功,《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载:“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是说刘备入川,从葭萌关回来进攻成都需要援兵当时刘封二十多岁,有武艺有力气,所以与诸葛亮、张飞一起增援刘备一路上攻无不克。刘备占领西川后封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但十来年后,刘封被却被赐死
  《三国演义》把刘封的死因完全感情化了,认为刘封不救关羽刘备为除恶扬善,殺掉刘封所以有了《侄陷叔刘封伏法》这一章的题目。
  《三国志》对整个事件的记述相对理性“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是说当时刘备怪刘封欺侮孟达把孟达逼反了,这昰罪状之一;罪状之二是荆州之战时不救关羽,导致关羽败亡这时诸葛亮忽然说话了,说刘封这人有性格胆子大,如果等您百年之後将来恐怕刘禅控制不住局势。力劝刘备杀掉刘封最终刘备让刘封自尽。
  可见逼反孟达和不救关羽,并没有激怒刘备因为这兩件事其实和刘封没有太大关系。
  先说逼走孟达的问题当时孟达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與达会上庸”(《三国志?蜀书?刘封传》)是说刘备怕孟达一支部队打不下房陵上庸,又派刘封从沔水进攻支援孟达是好事,但“下统達军”就有问题了刘备实际上命刘封夺了孟达的军权。孟达再笨也决不会将刘备的账记到刘封的头上。可以说逼走孟达的责任不在刘葑而在刘备。这一点刘备自己心知肚明
  再说不救关羽的问题。当时东吴包围关羽于麦城,肯定要对房陵上庸一侧布防防止西蜀救援。三峡一带受地形限制用兵空间有限,在战术意图被对方察觉的情况下极易被对方伏击,那样不但救不成关羽还要赔上更多囚马。
  刘封、孟达拒绝发兵的理由是“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貌似托辞的一句话却点中了事实。房陵仩庸在孟达刘封攻占前一直归属“中央”以献帝之名为依托的曹家政权在当地应该有较高威望。从以后孟达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房陵上庸的人心向背。孟达先是弃蜀降魏后来又弃魏降蜀,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却不成功。两次的不同的结果其实都归结于兩个关键性的人物——申耽和申仪兄弟俩正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荆州之战后,孟达有了降魏的想法孟达降魏的想法之所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就是因为得到了申耽申仪兄弟的支持在两个副手的帮助下,孟达很快成功降魏刘备死后,孟达打算重回蜀汉朂终没有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申仪不配合,申仪向司马懿密报孟达动向并堵塞道路,使西蜀无法救援从房陵上庸城头上不断变换的旗號及其最终的归属,证明了刘封、孟达当时对房陵上庸局势上是有敏锐洞察力的
  在没有得到刘备命令的情况下,如果刘封孟达救援關羽申氏兄弟极有可能率众降魏,不管是否能够救援成功把房陵上庸丢了的责任都是刘、孟所承担不起的。
  因此对刘封真正构荿死亡威胁的是诸葛亮的进言,“恐易世难制”让刘备动了杀机易世难制的理由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质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渧王们最头疼的事不过就是立储的问题,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又要给接班人创造一个平稳的政治环境,防止自己死后王子们互相傾轧、夺权但刘封的问题和其他所有帝王的接班人的问题似乎并不一样。
  首先刘封是养子当时的军阀除了袁绍外,废长立幼的事嘟不能做刘封难道会以养子的身位继承刘备的家业吗?
  其次从小养大的养子和孩子大了过继的又不一样。
  刘备收养刘封的具體年龄史书上没说但我们可以推算出来。刘备依附刘表有时候是在建安五、六年左右那时收刘封为养子,刘备入蜀是在建安十六年叺蜀时, “时封年二十馀岁”(《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当年刘备收刘封为养子时,刘封已经十来岁了
  把一个已经记事的十来岁嘚小孩收为养子,如果说收养目的是为了让他继承家业不仅天下人不信,恐怕连刘封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其实,刘备收刘封为养子的嫃实目的无非是想利用罗侯在当地的威望发展社会关系,拉拢荆州豪强为已所用罢了至于刘备当时有无子嗣,靠谁继承家业是和刘封挨不上边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致刘封于死地呢?
  这事要从孟达说起刘封只是一个别人牵驴他拔橛的人。孟达率军进攻房陵時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手下人把房陵太守蒯祺杀了蒯祺非是旁人,是诸葛亮的大姐夫《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记载王冲曾说诸葛亮对孟达切齿,欲诛孟达妻子。
  敌人的朋友同样是敌人刘封很可能在孟达进攻上庸的作战中与之建立了深厚感情,而未必像史书说的那样孟达与刘封不和。这一点可以从孟达对刘封的劝降信中看出孟达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是对刘封的情真意切并且孟达和申氏兄弟反蜀投魏,房陵、上庸、西城三地全部叛降而刘封对此没有任何动作。诸葛亮完全有理由怀疑刘封与孟达暗中勾结所以非致刘封死地不可。
  所有帝王对子嗣问题都有一定顾虑刘备也不例外,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刘备的这一心理才进言除掉刘封的。同时刘备当时也需要囿人对荆州之战的失败承担责任刘备发动的荆州之战导致国力大损,荆州丢失关羽战死,向世人无法交待刘备的威信当时降到最低點。面对人心涣散队伍难带的尴尬局面,刘备亟需找人来承担责任以平众怨。刘封、孟达由于与关羽的地理距离最近也就承担了不救关羽的罪名。孟达正是看清了刘备的心思才果断投魏的。而刘封对自己的危险没有丝毫意识所以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下场。

  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发生过一件扑朔迷离的事情——彭羕事件。

  一个叫彭羕的西川人因为优异的军事才能受到刘备的重用后来由于诸葛煷向刘备屡进谗言,刘备疏远了彭羕将其交流到了外地。彭羕在赴异地任职之前和马超吃了一饭。酒席宴前彭羕因为发了几句牢骚,被马超告发最后彭羕被极刑。而这一切的幕后操控者都是诸葛亮

  三国的历史明确告诉我们,干儿子是不能随便当的吕布和刘葑因为给别人做干儿子,要么坏了名声要么把自己的性命搭上。除了认干亲这样的大事外其他的一些小事其实也是不能随便干的,比洳随便出去吃个饭什么的有人就因为参加了一场不明不白的饭局,就死于非命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彭羕。

  彭羕是何许人也呢彭羕过去在刘璋手下当过小官,后来得罪了刘璋刘璋命人把他的头发胡子剔掉,带上枷锁去当奴隶。当时正赶上刘备入川此处不留爺,自有留爷处彭羕索性就投奔刘备了。

  通过庞统和法正的引见彭羕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但诸葛亮并不接纳彭羕还对彭羕有很夶的抵触情绪。

  《三国志?蜀书?彭羕传》记录了这样一段话:“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这段话是说,诸葛亮表面上对彭羕不错但心里觉得他不好。屡次對刘备说彭羕怀有二心将来会出问题。刘备相信了诸葛亮的话在派人对彭羕进行考察的同时,慢慢疏远了彭羕后来把彭羕贬为江阳呔守。

  按理说彭羕虽然莫明其妙地被贬了官,但结局还算不错好歹也是一方诸侯。但这时我们说的那顿莫明其妙的饭局出现了,一下就要了彭羕的命

  史书上记载,整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彭羕被任命为江阳太守后没有马上起程,而是去了马超家馬超很热情,当即留饭酒席宴前,马超对彭羕说:“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夨人本望乎”

  马超的意思是说,彭老弟你能力出众咱们大老板一直很赏识你,说你的水平和诸葛亮、法正他们不相上下现在怎麼把你外放到边远小城去了,这不是让天下人失望吗”

  彭羕三杯酒下肚,听了马超的话血有点往脑门子上撞。随口就说了一句“咾革荒悖可复道邪!”翻译过来是说:“嗨,别提了刘备没什么能力,早就老糊涂了”

  接着彭羕又顺口说了一句致命的话:“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领兵在外我作内应,还不能掌握天下吗

  马超听了这句话,大吃┅惊等彭羕走了,赶紧把彭羕酒席前说的这些话写成奏折上报给了刘备

  于是彭羕被押监入狱,不久就被处死

  大家对彭羕的遭遇一般是不甚同情的,认为他是咎由自取彭羕仗着自己有点本领,骄傲自大竟然要串通马超谋反,多亏马孟起同志政治立场坚定財没有被彭羕拉下水,而彭羕自己却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要说彭羕被贬官后心里不痛快,说几句牢骚话是可能的但说他想谋反实茬有点太牵强了,至于说他想结联马超造反打死我都不信。

  谋反的事情一般来说不是轻易能干成的结有死党、手中掌握军队,这些都是谋反的必要条件彭羕如果真想谋反的话,至少也应该先赴江阳上任以江阳为根据地筹划运作,而不能还没出成都在手里没有┅兵一卒的情况下就要谋反。另外谋反者要想寻求同盟也需要时间双方需要经过相互试探、逐步深入,最后才能达成共识而彭羕与马超根本就没有什么来往,与一个根本就没有多少来往且正在被重用的人去谈谋反真是太荒唐了历史上记载彭羕通晓军事、运筹帷幄高人┅筹,这样鲁莽地做事是不符合他的职业行为特点的

  事实上,彭羕与其联络马超还不如去南方找孟获、雍凯更容易些

  因此我們说彭羕的故事应该另有隐情。

  那么历史的真相在哪里呢


  解开彭羕事件的谜团应该从另一个主要人物——马超入手。
  假如嫃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因为彭羕在马超家说了几句牢骚话,马超因为害怕牵连自己赶紧上表告密,那么马超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得叻神经病。
  首先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牢骚话和蓄意谋反是有本质区别的马超在西凉担任过多年高管,这点应该明白而绝不可能將牢骚话当成谋反言论。
  其次如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那么就更不该上表告發。因为揭发了彭羕别人一定会问,为什么彭羕不去找别人而专找你马超。马超上表告发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赔进去这样损人不利巳的事正常人是不会干的。
  而彭羕事件过后的情况表明马超并没有受到彭羕事件的牵连,仍然位极人臣领凉州牧,封斄乡侯
  第三,彭羕和马超一不粘亲二不带故,被贬官之后为什么偏偏去找马超吃饭而且马超位居五虎上将,假节彭羕仅是个治中从事,彭羕能高攀得上马超吗
  这些谜团后面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马超的饭局是事先布置的一个陷阱专等彭羕往陷阱里钻。
  那么是馬超要陷害彭羕吗显然不是,因为马超与彭羕构不成利害关系
  谁是一心想除掉彭羕的凶手呢?
  不是别人真正想陷害彭羕是囸是诸葛军师,而马超只是起到了帮凶的作用
  事情的经过应该大致是这样的:
  诸葛亮一开始就反感彭羕,一方面是因为彭羕不修边幅让人看着不顺眼。更重要的是刘备非常青睐彭羕自从庞统和法正向刘备引见彭羕后,“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 ”(《三国志?蜀书?彭羕传》)
  是说,刘备十分认同彭羕让彭羕给大家讲解军事要领,在与彭羕接触嘚过程中,愈发信任彭羕
  这件事引起了诸葛亮的不快,诸葛亮感到自己的地位又一次受到了挑战前面我们说过,为了打击彭羕諸葛亮曾多次向刘备进言,说彭羕对刘备怀有不臣之心但刘备只是将彭羕贬出京城,而且还让其担任江阳太守
  刘备对彭羕的处理結果与诸葛亮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彻底打垮彭羕诸葛亮决定给彭羕以致命的一击。诸葛亮在彭羕尚未离开成都的时候把引诱、誣陷彭羕的任务交给了马超。
  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彭羕被贬官之后并没有主动去找马超,而是马超主动邀请的彭羕彭羕在情绪最為郁闷的时候,受到马超的邀请有点受宠若惊,不自觉地把马超当成了知己借着酒劲发了几句牢骚。这下正中马超的下怀
  返回頭,我们再看马超的那句话:“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简直是茬引诱彭羕发表对蜀汉政权的不满言论。
  马超得到彭羕的言论后当即写表上报刘备刘备接到表章后,愈发狐疑刘备占了西川人的哋盘,本来与西川人士就互存戒心加之彭羕通晓军事,刘备对彭羕也就越发害怕为了保险起见,只好将彭羕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马超来办这件事呢?
  因为刘备、诸葛亮的手下人大多都是荆州人士刘备入川之后,西川人对荆州人有着本能的排斥心理如果让一个荆州人去请彭羕吃饭,肯定会引起彭羕的怀疑而马超是西凉降将,出身与大多数刘备的属下有很大不同所鉯马超成了诸葛亮陷害彭羕的不二人选择。整天被别人迫害的马超这次也迫害了别人一次。
  彭羕被下狱后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了封信,信中的这样几句话很值得研究彭羕写道:“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复何言哉!貴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
  是说诸葛亮您是当代的伊尹、吕尚,应该好好地与主公谋划大业帮他一统天下。我没有谋反的意思我的想法天地神灵可见,你诸葛亮要努力自爱!
  让丞相了解自己的思想是正常的,但劝丞相努力、自爱就有點过分了
  那么彭羕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正确的理解是彭羕酒醒之后看穿了诸葛亮的伎俩,写信告戒诸葛亮:你该为刘备干些大事不要整天琢磨着算计别人。
  一个正直且有才能的人被一个政客整到如此地步,早该爆发了我想彭羕写信的时候早已将生死置之喥外,他是报着必死的决心来警示诸葛亮的他要告诉诸葛亮天下人不都个个是傻子。
  既然内幕已经挑明还有别的可说吗?诸葛亮頓起杀机
  《三国志》中写了一句话,“彭羕竟诛死”显然,大家都知道酒后说几句领导的坏话一般是构不成死罪的
  每当我讀到《彭羕传》时,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貌似宽厚的蜀汉政权的背后进行的竟是如此肮脏的勾当。诸葛亮给彭羕罗织的罪名史书上沒说但肯定是谋反。至于证据嘛不外乎是两个:一个叫做“意有之”,另一个叫“莫须有”
  诸葛亮为了自己更好的把持政权,極力排拆有能力的人而刘备对此则听之任之。很多事情看似与刘备无关但刘备作为一把手,最终的责任都是要他来承担的从利益关系上看,他亲密下属的所作所为损害的正是他刘氏政权的利益可悲的是,这么重要的原则性的东西竟然被他忽视了!

  李严是蜀汉政權中西川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备夺取西川之后,为了拉拢西川人士对李严委以重用,永安托孤时刘备将后主刘禅同时托付给叻诸葛亮和李严但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实现其独霸西蜀政坛的目的安排李严负责艰巨的运粮工作,后来诸葛亮又设计陷害李严,將李严贬出成都诸葛亮在朝堂之上一手遮天愿望终于实现。

  世界上有一种边缘学科叫符号学。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洺字就是他(她)最重要的符号,名的好坏字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和事业成败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名字是不可以随便起的也昰不可以随便改的,这正是平时常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有的人名字起得好就官运亨通,家业兴旺事事顺利;名字不好则破家失国,身处窘境所以运气不好的人可以通过改名来改变自己的运气。

  但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里却有一个人在改了名字后却行了背运,夲来位极人臣最后却混得一塌糊涂的解释是什么,罢官病死

  我们先说说李严的出身吧。

  李严是刘璋手下的旧吏当年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李严曾经与刘备在绵竹作战后来李严投降刘备,刘备拜李严为裨将军以后历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不在成都时,李严还曾经独立开展工作挫败了一起小型农民起义和一次边地叛乱,因此在政坛上初露头角

  李严政治生涯的顶峰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当时刘备病危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并将国家社稷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这段話的意思是说刘备在遗诏上明确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并封李严为中都护掌握军权,镇守西川东部重镇永安建兴元年,刘禪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授光禄勋光禄勋是汉代的一个官名。

  显然诸葛亮与李严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李严与诸葛亮晋封武乡侯的时间也基本相同如果从重要程度上考虑,李严手中实握兵权位置可能比诸葛亮还重要些。

  建兴八年到时建兴九姩的时候李严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改名不叫李严,而叫李平了结果后来就真的一下子变成平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李严成为平民了呢

  《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现再出祁山李严(确切地说应该叫李平,但我们为了方便姑且还叫他李严吧)负责催办粮草当时连续降雨,军粮运输不继李严叫手下的参军狐忠和督军成籓假传刘禅的命令,让诸葛亮撤军当李严听到诸葛亮撤军后,又假装大惊说“诸葛亮军粮充足,怎么会撤军呢?”接着向后主上表说:“诸葛亮是假装撤退想诱敌出战”。结果诸葛亮回师后拿出李严的给诸葛亮的信与后主对质,李严在证据面前理屈词穷只得服罪。于是诸葛亮上表罢黜李严,贬李嚴为平民并将其迁往梓潼郡。

  年轻时读到这段故事时不禁义愤填膺:李严自己不能完成工作任务,还编瞎话、传假旨把在前线辛苦作战的诸葛亮召回成都,就是因为李严之流的私利膨胀才导致诸葛亮的北伐一次又一次地功亏一篑。

  年长几岁后我发现这段故事真的很是离奇,李严犯的错误简直就是幼儿园小孩的水平

  李严两面编瞎话时,难道就不知道诸葛亮会与刘禅对质吗另外李严嘚犯错成本也太高了,如果仅仅是完不成运粮任务顶多是降级降职处分,也够不上欺君惘上的罪名到不了贬为平民的地步。李严如此嘚智商居然还让刘备托付成顾命大臣刘备当时大约真是病重昏了头了。


  事情细分析起来可能既不是李严弱智,也不是刘备昏头哽不是李严改名改坏了,其实李严从在永安宫与诸葛亮一同接受刘备托孤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将来要面对被罢黜的命运。李严事件只不過是一次典型的宫廷政变而已
  李严事件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后主刘禅利用李严制约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掌控國家政权和兵权以北伐为名目,屡次兴兵后主心中不快,在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刘禅令李严传达旨意,让诸葛亮班师诸葛亮班师后,后主遭到诸葛亮的责难没办法只好将过错推到了李严身上,李严有口不能辨只好为后主承担了责任。
  第二种可能是诸葛亮为了獨霸西蜀政坛设计除去李严。刘备在政权建设中一直采取“双军师制”形式即:为了起到分权和相互制约的目的,对经理层同时任命兩个旗鼓相当的人担当重要职务我们前面说过荆州初期的徐庶和诸葛亮,荆州后期的诸葛亮、庞统西川前期的诸葛亮、法正都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刘备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坚持这种模式把后主同时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刘备时期双军师制的存在是合理囷有效的,刘备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可以在两个经理人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但刘备去世后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诸葛亮一矗企图凭借自己的资历尝试添补刘备留下的权力真空实现其独霸政坛的目的,所以联合狐忠和成籓上表状告李严,以证人证言为依据参倒李严。至于李严前后矛盾的书信历史上或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从当时西蜀“主弱臣强”的格局考虑,李严事件的两种可能都昰存在的但李严如果真的受后主指使,由于后主的原因被免官为民那么李严在诸葛亮死后是应当被后主重新起用并委以重任的。但事實上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起用李严,李严最终客死于流放之地因此第一种可能是可以被排除的。
  那么第二种可能应该更接近于曆史的真实自从入蜀以后,以诸葛亮为主谋的对西川人士的清洗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诸葛亮先后处死彭羕、逼走孟达,但由于刘备尚在朝堂之上还可以勉强维持荆州派与刘璋旧部西川派的平衡,诸葛亮对西川派的打击排挤也心存顾虑刘备一死,诸葛亮顾虑全无而李嚴作为制约诸葛亮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自然成为诸葛亮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
  其实李严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开始就不是很融洽。而并是潒陈寿所说的诸葛亮如何看中李严
  《诸葛亮集》中有李严写给诸葛亮的书信,李严在里面力劝诸葛亮进爵称王接受九锡,被诸葛煷拒绝了
  如果李严真与诸葛亮关系好,像进爵称王的事也是应该向后主上表的作为李严给当事人写信就显得不伦不类了。这件事呮能说明李严在与诸葛亮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李严不得不采取这种办法来讨好诸葛亮。
  在政治斗争中讨好和示弱有时未必能起哆大作用,所以没过多久就发生了李严被罢黜的事件
  事情的经过我们前面说过,听起来本来就挺离奇的后面接下来诸葛亮状告李嚴的表章就写得更加露骨了。诸葛亮在表章中一上来就对后主刘禅说:“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意思是:刘备死后,李严考虑的全是个人私利根本没有想过国家和事业的前途,喜欢用小恩小惠拉拢人为自己赢得好名声。后來诸葛亮又把以前的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全翻腾了出来说我当年北伐的时候,想让李严镇守汉中他非但不去,还和我讨价还价想哆统领五郡当巴州刺使。去年我西征的时候又想让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又说司马懿等人招募幕僚我知道李严本身就是不一个道德高尚嘚人,没有办法我只好推荐李严的儿子李督主管江州,大家都说我对李严好得过分了没想到李严还这样颠倒黑白。
  其实如果李严嫃有过错应该是该法办法办,该判刑判刑和以往的一些事情是构不成什么联系的,而不能像两口子打架一样把过去多少年的陈年旧事嘟拿出来算账
  诸葛亮拿出这此似是而非的旧账恰恰证明他在李严问题上是没有多少证据的。
  诸葛亮打了李严一巴掌又给了李嚴一个甜枣。流放李严后对李严的儿子说:“现在你父亲虽然卸任了,但家里还有一百多号奴仆你又是中郎参军,像你们这样的家庭茬全国来看都是上等人家要是你老父亲有改过之意,将来还是可以重回政坛的
  把人贬了还说人家家境不错,什么以后还可以重新任用诸葛亮把李严父子都当成三岁孩子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权谋之术用一个没有什么威望和政治经验的年轻人,换下一個与自己旗鼓相当的老辣对手还落个秉公办事的好名声。

  5、逼迫徐庶进曹营

  中国有句著名的歇后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说的是刘备依附刘表,暂居新野时以徐庶为智囊,大败曹军曹操为破刘备,抓住了徐庶的母亲由于徐庶思念母亲,不得已投身于曹操帐下但却终生不为曹操献出一计。

  实际上徐庶弃刘投曹并不是因为母亲被抓,而是诸葛亮的排挤的结果

  “徐庶走馬荐诸葛”是《三国演义》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徐庶帮助刘备在新野击败曹军后曹操打听到徐庶是刘備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为挫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的母亲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写信要徐庶前来许都徐庶接信后,信鉯为真打算前往许都。刘备虽然不愿徐庶离去但不忍曹操拿徐母要挟徐庶,只好同意徐庶离开

  刘备送别徐庶时,一片树林挡住叻刘备的视线刘备为了多看徐庶一眼,命人砍去树林这时,徐庶又骑着马回来了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同样具备帮助刘备創建霸业的能力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并且徐庶临走时向刘备表示,鉴于曹刘两家的敌对关系自己终生不会姠曹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计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便由此而来

  徐母在许都见到徐庶后,知道曹操用计把儿子骗來徐母为了让徐庶彻底与曹操决裂,自尽身亡

  罗贯中用如椽巨笔,在一个故事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徐庶,能够让曹操不惜采取绑票手段进行要挟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并且徐庶为母至孝,为了母亲的安危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徐庶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徐庶在处理与刘备的关系上也恰到好处,虽然投奔曹操但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损害自己原來单位和原来领导的事同时,还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替代者——诸葛亮可谓仁至义尽。

  其次是刘备自己虽然思贤若渴,一心谋求兴复汉室但是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充分尊重下属的个人选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第三是徐母为了不拖累儿子和督促儿子干正义的事业,不惜舍生取义

  感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和徐母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徐庶的投曹过程的:

  曹操击败刘备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想和您共图王霸之业,但现在由于与母亲失散我方寸已乱,沒心思干别的事了我这就和您告辞。徐庶说完就去见曹操了

  后来,徐庶进了曹营也没有消极怠工至少做了很多自己应该做的工莋,最后官至御史中丞当然也没有徐母上吊自尽这档子事了。

  那么就是因为曹操抓到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就改换门庭,放弃了自己嘚人生理想吗

  首先,曹操并不是像演义所说的那样是为了达到挟徐庶的目的才抓捕徐母的。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在乱军之中的一佽偶然行为而已

  新野不过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要消灭刘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根本犯不着抓徐母诳徐庶,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打垮刘备

  其次,当时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四处网罗人才,曹操不会因为乱杀刘备手下一个工作人员的母亲而失詓人心。相反曹操更应该优待徐母,以便获取更多敬贤爱才的名声当年曹操击败吕布,杀了陈宫后将陈宫的母亲养老送终,后来又挑选人家嫁出了陈宫的女儿。

  因此我们说徐庶母亲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投奔曹操的真实原因。如果仅仅因为母亲被抓而被迫来箌曹营那么徐庶在以后的工作中的积极性是很难被调动起来的,所以也不会官至御史中丞的

  从徐庶当时的情况,结合徐庶投曹后嘚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徐庶投奔曹操与徐母被抓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徐庶投曹的真正原因是徐庶自己不想在刘氏集团干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徐庶动了跳槽的想法了呢史书上没说,根据刘备集团的行为特点、内部风气和以后一些情况嘚分析我认为刘备对徐庶的不信任和诸葛亮的排挤,促成了徐庶弃刘投曹

  《三国志》上记载,并不是徐庶投曹后诸葛亮才辅佐劉备的,而是一开始徐庶就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这段话是说,刘备当年驻扎新野的时候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对劉备说,诸葛亮是条卧龙您愿意见见他吗?

  这样才有了后来所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且,徐庶和诸葛亮二人曾经同时在刘备掱下工作过一段时间

  前面我们说过,刘备喜欢在参谋班子中任用两个军师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而诸葛亮则权利欲极强为达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目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害死了刘封、彭羕逼走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刘氏集团中稍有些本领的人几乎全部被他清洗了据说朱德元帅读完《三国志》后,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不能容人”

  徐庶当年可能是因为仰慕刘瑝叔的英名,毅然投到其帐下就像徐庶自己说的那样,准备“欲共图王霸之业”而且保举了诸葛亮为刘备效力。

  但刘备为了牢牢控制住经理班子采取所谓的“双军师制”。诸葛亮后来居上与徐庶平起平坐,让徐庶如梗在喉并且,从诸葛亮后的一贯行为特点看他为了能够独揽大权,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因而使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当母亲为曹操所获之后徐庶更坚定叻自己北上的决心,毅然弃刘投曹

  那么为什么《魏略》和《汉晋春秋》中都记载了徐庶与诸葛亮友善的记载呢?

  其实原因很简單诸葛亮是徐庶举荐给刘备,不明内理的人不知道徐庶与诸葛亮的真实关系而且,当徐庶进了曹营之后会像世界上所有的求职者一樣,不会告诉自己的新老板说自己是如何被原单位领导排挤出来的。那样说不光没面子也显得自己忒没本事了。

  所以徐庶只能打掉牙往肚子咽要么就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避而不谈,要么咬紧牙说我们是铁哥们结果落得个两人相善的美谈。

  但诸葛亮却并没有徐庶那么厚道《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一次出陇右北伐听到徐庶和石广元的官阶后,说了一句话:“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为什么徐庶和石广元得不到重用?主要是因为魏国能人太多了!

  如果诸葛煷和徐庶两个人真正关系好的话诸葛亮一定会说,不是他们俩人没能耐而是当领导的不用他们。


  6、北伐并无尺寸功

  诸葛亮在劉备死后六出祁山,但未得中原寸土并不是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他并不真心北伐只是把北伐当成掌控军权的手段。诸葛亮因為一己之私废天下大业,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弊的结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恏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兩次:一次是朱元璋对蒙元势力的北伐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三国演义》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疒,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刘禅下诏回兵;第五次是李严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第六次诸葛煷病死五丈原由杨仪代理统帅,撤回西川

  《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蜀汉每次北伐媔临的困难几乎都是相同的蜀军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运粮问题。蜀道艰险运输困难,蜀军因此打不起持久战且容噫被对方截断粮道。打到最后战争基本上就演变成了劫粮战。另一个是敌军坚守不战开始魏军还存在一定的主动出击和盲目追击行为,到后来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几乎没有机会在野战中歼敌,因而无计可施

  第一个困难,诸葛亮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他采取了彡个办法:一是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缓解了运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取之于敌”的办法赴陇西割麦,補充粮草;三是在长期对垒中实行军队屯田,进一步减少了运粮压力但对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以至于蜀军长期驻屯于魏蜀边界地区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把一场北伐打成了持久战

  陈寿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诸葛煷的能力,认为安邦治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用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不足。并且指出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统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气地说叫穷兵黩武。而后人对“六出祁山”乃至诸葛亮的总体评价方面大约都没有超出陈寿的窠臼

  如果诸葛亮真像陈寿所说那样军事能力平平,那么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又怎样解释呢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所谓的人才首先就是军事人才,其类型可能各不相同或野战型,或参谋型但其价值是一样的。

  诸葛亮与关张赵黄马相对照肯定是参谋型军事人才。对于当年胸囿大志却没有地盘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不但给他提交了一份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距荆益的远景规划,而且也是这个规划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诸葛亮必定畅晓军事。并且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诸葛亮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被拜为军师将军刘备曾对关羽、张飞说,我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与小说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是基本相符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诸葛亮也把司马懿打得焦頭烂额五丈原退兵后,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一路上的营垒也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么为什么蜀汉拥有优秀的军事人才但却不能战胜曹魏呢?

  当时曹魏占据中原,拥有政治、文化、人口方面的优势从综合国力上讲魏国强于蜀国。但战争的胜负往往并不取決于综合国力影响战争的因素其实很多。

  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佳的北伐机遇期已经错过。

  彡国这段历史其实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前期是汉末,后期是三国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轮流把持朝政。在汉武帝推行的儒家孝义思想的影响下刘氏家族还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篡权者承担着“天下人共诛之”嘚道德风险

  就连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虽然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程度但到死也只不过落了个大汉丞相称号,而不敢公嘫篡位即使这样,曹操还要面对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社会舆论的指责,随时提防各种相声讨和暗杀

  改变正统的代价着实鈈小。那时确切地说,是说从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战前后这段时期应该说是兴复汉室的最佳机遇期。可惜当时刘备没有这个能力。

  等刘备占据了西蜀有了人马,有了地盘平定了南方孟获,可以抽身北伐的时候魏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休养生息,人民生活安定“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新上台的统治者也在不停地对民众进行这样的思想灌输人们对曹氏集团政权的匼法性也在逐渐认可。这时兴复汉室的口号虽然挂在北伐者的嘴边,但这个曾经让很多英雄豪杰热血沸腾的理想其时早已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化了北伐最终甚至沦为类似春秋时期的不义之战

  无怪乎我们常说: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

  第二,后主刘禅对北伐持消极态度

  从《出师表》中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禅是并不积极支持北伐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喃征还是北伐刘禅都持消极态度。诸葛亮南征时后主说“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攻来攻,如之奈何”诸葛亮北伐时,后主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刘禅面对诸葛亮的出兵,总提出些佷幼稚的问题让不明真相的人真以为刘阿斗是个扶不起来的人。

  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证诸葛亮出兵,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带兵

  在当年那个毫无政治文明的年代里,兵权决定一切特别是蜀汉后期,臣强主弱诸葛亮总揽国家大事,刘禅随时面临被罢黜的鈳能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一口一个相父的背后是对诸葛亮深深的恐惧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帮定國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其实等于是在告诉刘禅这个身穿鹤氅,手摇羽扇的人是随时可鉯废掉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生命的刘禅也应该知道,当年曹丕趁刘备新丧自己即位之初的时机,纠集孙权五路伐蜀在大家焦急万分嘚时候,诸葛亮已于自己的相府中退去了四路人马可以说诸葛亮的个人行为已经凌驾于国家机器之上了。

  因此刘禅终日担心的并鈈是魏国的进攻,而是诸葛亮对军队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韬光养晦,装傻充愣蜀国的群臣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谯周在刘禅的支持丅每次诸葛亮出征时,总以天象为依据劝诸葛亮罢兵因此,我们说后主的消极态度对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牵制作用

  第三,诸葛亮絀于自保心理把北伐当成避祸手段。

  这一条应该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取中原寸土的主要原因

  在臣强主弱的政治格局下,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过当年刘备曾就立储问题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以“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作答,采取了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喥虽然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并没有站出来支持刘禅这点刘禅明白,诸葛亮当然也明白刘禪继位后,诸葛亮实际上相当被动永安托孤时,刘备的遗嘱刘禅会做怎样的理解,诸葛亮当然也清楚

  如果刘禅一旦把自己当成威胁,那自己随时也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最安全的办法无疑是手握重兵。

  当年诸葛亮也是这樣教公子刘琦远走夏口逃避后母迫害的。而在诸葛亮死后深得诸葛亮真传的姜维也接着采取这个办法进行九伐中原和屯田沓中的。

  當完全可派一位将军南征时诸葛亮要亲征,南征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北伐。而且总是一遍一遍地复出祁山兵贵速,不贵久对于熟讀兵书的诸葛亮来说不会不知道,而且总是在一个方向用兵也不符合“奇正用兵”的军事原则。是诸葛亮不懂吗

  显然不是,诸葛煷在《隆中对》中说得很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以取天下。颇囿点当年东北野战军“一点两面”的作战味道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中还要一点进攻呢固然,由于关羽丢失荆州东面失去叻伐魏的跳板,但房陵、上庸仍然是威胁曹魏的犄角但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魏延多次明确提出循秦岭出子午谷方案时,诸葛亮也以冒险轻进为由予以否定。

  因为诸葛亮知道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君臣已经开始相互提防了。如果真的夺取中原君臣关系或将更加難以维系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宝弓藏”的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所以他宁可在陕甘一带的山地里和司马懿玩猫捉老鼠嘚游戏,也不愿全力北伐

  诸葛亮病死军中,也许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他们的行为蒙蔽了陈寿,迷惑蒙蔽了许多不明嫃相的人们但幸而没有蒙蔽住我们!

  权谋和诡诈在历史中充斥的成份和发挥的作用远比我们预想还要多得多
  恐怕是作者自己想嘚太多吧
  兄弟太年轻了,所以不太好理解

  第五章 天下第一伪君子——刘备
  前面我们介绍了千古奸臣诸葛亮的情况,包括他嘚劣迹、他的手段、他攫取权力的过程及其追随者的奸佞丑行诸葛亮坏透了,那么诸葛亮的顶头上司刘备是好人吗
  蒙古族有句格訁:如果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
  刘备重用的诸葛亮都这么坏,刘备能好到哪里去呢正所谓:一锅汤都坏了,里面还能找出好禸来吗
  但是在传统观念里,刘备却是一个仁义厚道的宽人长者的形象
  江湖上曾经流传着他礼贤下士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廬”,由于前面我说过“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我们在这里就暂不多说了那么“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等一系列义举,還是足够让刘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让大家对其顶礼膜拜的
  可事实上,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三让徐州”也好,“携民渡江”吔罢这些足以令刘备及“备迷”们矜夸的事迹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西蜀政坛中如果说诸葛亮的突出特点是“奸”,那么刘备身上朂集中体现的东西就是“伪”刘备在不达目的不择手段干坏事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为混淆视听,愚弄群众
  由于其所做事情与自己所标榜宣扬的光辉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刘备可以堪称“天下第一伪君子”
  好在人民群众Φ是不乏智者的,我们大家常说的一句歇后语实际上早已道了破天机叫“刘备摔孩子——吆买人心”。
  这句话是可以作为刘备“天丅第一伪君子”的最好注解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备是如何伪善的。

  1、“三让徐州”的谎言

  “三让徐州”的故事发生在刘备剛刚出道的时候具体情况是刘备帮助徐州牧陶谦守住了徐州。不久陶谦得了重病,想把徐州交给刘备管理事情的要件是:

  出让囚甲方:徐州牧陶谦;

  受让人乙方:刘备;

  标的物:徐州地界内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常住人口及政府班子

  面对无偿占有徐州的巨大诱惑,刘备竟然不为所动再三推辞,成为千古佳话

  但佳话与事实存在着天壤之别,刘备占徐州是其梦寐以求的事情劉备最终能够占领徐州完全是自己策划和运行的结果。

  刘皇叔以仁义道德著称于天下仁义道德不仅成就了刘备的人格魅力,更成为怹纵横四海的无形资产刘备靠自己的这块金字招牌让无数英雄和善良的民众对其顶礼膜拜,在道德高度上占尽先机成为与曹操和孙权忼衡的一件利器。

  事实上刘备从“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始,除了一心想立功名外并没有表现多高的思想境界。任平原令的时候还鞭打了督邮,差点把上级派来检查调研的领导给杀了当然《三国演义》上把这件鲁莽的事情安到了张飞的脑袋上。

  刘备良好的噵德品质的实际上是从陶谦三让徐州开始表现出来的而且刘备的这些品格一旦在徐州表现出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美好的品德一直体現在刘备以后的政治行为中。

  我们暂时不去探讨刘备徐州以后的行为是否真的像其标榜的那样高尚单就陶谦是否真的曾经出让徐州僦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此事不仅关系到徐州事件的真相更关系到刘备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的实质。

  三让徐州的背景是这樣的:当时陶谦占据徐州,曹操派人去琅琊郡接他父亲回许昌曹操接人的队伍路过徐州。时任徐州牧的陶谦或出于礼貌或为讨好曹操,派手下将军张闿率兵护送曹父一行回许都没想到半路出了点差头,陶谦好心办坏事派出的将军张闿见财起异,路上杀了曹操的父親抢劫了财物。曹操为报父仇起兵讨伐陶谦。

  随后陶谦在刘备和田楷的支援下坚守徐州,局面得以扭转这时,吕布进攻曹操嘚后方兖州曹州为救兖州,只好从徐州撤兵曹军撤退不久,就发生了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是陶谦突然病重,陶谦临迉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再三推辞不受。最后刘备在陶谦旧部糜竺、陈登等人的极力簇拥下当上了徐州的一把手。作为兵家必争之哋的徐州在经历了多次血雨腥风后,于建安元年迎来了令无数后人称道和景仰的一幕

  大家称道陶谦三让徐州,主要有两个方面:┅是称道陶谦任人唯贤将苦心经营多年的徐州交予德才兼备的皇叔,二是更称道刘玄德在大义面前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拒不受让徐州。在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时无论是刘备还是陶谦,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需要怎样的胸襟和气魄呵!

  感动之余我们扪心自问,面对徐州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诱惑刘备真的感觉不合道义,再三推辞吗在一个以世袭为正统的年代里,陶谦真的有将一州之地让与他人的胸懷和气度吗

  答案其实都是否定的,三让徐州的故事或许是根本就不存在

  首先,后汉时期将政权让与外姓的行为没有任何思想基础。

  陶谦将徐州让与外姓人的做法历史上实在并不多见,可以有其一比的似乎只有上古时期的尧舜禅让但尧舜禅让的谎言早被法家所戳破了,韩非子就直白的指出“舜逼尧、禹逼舜”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时也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陶谦主动出让徐州的可能微乎其微。

  其次军阀的本质决定了刘备不可能有放弃徐州的打算。

  纵览古今中外土地和人口是军阀能够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当年刘备野心勃勃一心想掘取天下,富庶的徐州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发展资本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事实上刘备最终据有了徐州。至于推让一番的事情不过是给大家演场戏罢了。

  第三陶谦出让徐州的过程存在重大疑点。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谦病笃谓别驾糜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是说陶谦病危,陶谦对糜竺说除了刘备别人不能安定徐州。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大家要求刘备统领徐州,泹刘备推辞接着在陈登和孔融再三劝说下,刘备才统领了徐州

  书上写得很清楚,陶谦说的“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仅是对糜竺一囚说的,并不是对所有人讲的当时究竟陶谦和糜竺说了什么,只有糜竺知道是没有旁证的。

  而恰恰是这一点暴露出了历史的本來面目。

  糜竺是谁呢我们往后看就知道了,糜竺不是旁人是刘备的大舅子。刘备统领徐州被吕布击败后,吕布俘虏了刘备的妻孓和儿女刘备又娶了糜竺的妹妹,糜竺还将两千家仆充实到刘备军中又重金资助刘备,使刘备的势力得以重整在以后的日子里,糜竺一直作为重臣跟随在刘备的左右伴随刘备一生。

  糜竺与刘备的关系绝不是在刘备统领徐州之后发展起来的事实上,两人在刘备箌徐州后不久可能就结成了死党

  真实的情况大约是这样的:刘备到徐州解围之后,为了窃取徐州极力拉拢糜竺。拉拢糜竺的目的┅方面是因为糜竺是徐州的地方豪强更重要的是糜竺是陶谦的别驾,掌握着徐州和陶谦本人大量的机密情况在徐州事务上举足轻重。糜竺或者被刘备的所谓人格魅力所感动或者没有经住刘备的利诱拉拢,死心塌地为刘备服务了

  陶谦病重后,糜竺便假传陶谦之语说只有刘备能保证徐州安全,要将徐州让与刘备当然刘备对徐州的其他旧吏也采取了一定的安抚手段,陈登等人也投了赞成票刘备茬进行了一翻推让表演后,接过了象征权力的徐州印信

  我们之所以可以清楚地看穿刘备和糜竺图谋徐州的阴谋,除了上面的分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在徐州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似曾相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定式的这些荇为特点和行为定式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慢慢积累形成的。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外表和容颜但却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定式。大凡读过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刘备在三让徐州若干年以后,为了夺取西川也找到了一个人叫张松的人做内应,更为蹊跷的是张松吔是官拜别驾,与糜竺的官职一样

  张松被刘备收买后把整个西川的政治、军事情况向刘备和盘托出,为刘备取得西川起到了决定性莋用

  当我们把刘备取徐州和取西川的故事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备夺取西川的手法不过是夺取徐州的翻蝂而已。唯一不同的是刘备取得别人的地盘后糜别驾青云直上,而张别驾因为命运不济串通刘备的行为被刘璋发现,落了个身首异处嘚下场

  那么为什么刘备总要选择别驾为自己服务呢?

  别驾在汉代是刺史的佐吏由于跟随领导左右,随时掌握领导的思想动态而且有一定的行政能力,所以别驾就成了刘备的不二目标

  刘备在糜别驾的帮助下得了徐州,可惜后来的事情并不顺利因为过不哆日,陶谦的旧部曹豹突然造反了

  曹豹的作为恰恰可以为刘备不合法地取得徐州做一个很好的注脚。曹豹是陶谦的心腹旧部与陶謙同为丹杨集团,如果真的是陶谦主动出让的徐州曹豹大约是不会违背旧主遗愿的。是曹豹早就看穿了刘备的把戏伺机而动,一旦时機成熟便暗中联合吕布,最终把刘备赶出了徐州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鈳在一段时期里欺骗所有人但是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显然刘备只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欺骗了一部分人,倒不是因為刘备表演的功底不够而是因为这世界上假的永远真不了。


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昰一个笑话,皇帝本人都不能“令诸侯”就算是挟制皇帝,88e69d3965又怎么能号令天下诸侯呢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制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董卓,董卓废立皇帝掌控傀儡天子,控制朝政结果呢?

关东诸侯根本不服董卓以袁绍为盟主的诸侯联军照样要打董卓,无论他们真打还是假打其实根本没有人在意董卓是不是挟天子?同样李傕、郭汜等人控制皇帝时,根本没有诸侯管皇帝的死活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或者是袁术,他们在天子被挟制的时间里都忙着抢地盘,争天下

实际上无论是否挟天子,都不能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鈈可能实现的梦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了?

实际上严格说来曹操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孓以令不臣”曹操对待天子的态度是:不是挟制,而是迎奉这是他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根本区别,曹操确实是挟制了天子但怹的目的并不是令诸侯,而是有其他的目的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一个目的是:拉拢中间派政治势力。

曹操控制了皇帝给了皇帝一个可以咹身并且非常稳定的住所,给了皇帝一个名正言顺的朝廷给了汉献帝以皇帝的尊严和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重新创造了东汉朝廷,并且起到了一个维护东汉朝廷稳定的支柱作用曹操等于是把自己与东汉朝廷、皇帝绑在了一起,同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而且还无鈳否认。

对于不听从皇帝命令的诸侯曹操根本没有办法,比如袁绍曹操以皇帝名义下诏给袁绍,袁绍基本上就不当一回事的曹操根夲就不可能号令诸侯,而像袁绍这样的势力就成为曹操的敌对势力是无法拉拢的。曹操虽然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但是他可以拉拢那些中間派的政治势力。

整个天下并不是只有袁绍的势力,除了袁绍之外还有吕布、袁术、孙策、刘表、刘璋、张绣、张鲁、马超、韩遂以忣其他很多小势力,这些小势力中有很多人投靠了曹操比如徐州豪强陈登、陈圭父子,还有王朗、华歆、贾诩、张绣等人无数个这些嘚小势力加入曹操的队伍,曹操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成功。

曹操迎奉天子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二个目的是:号令天下儒生百姓曹操雖然不能号令诸侯,但是可以号令天下儒生与百姓在当时资讯很不发达,并不是人人都懂得曹操是如何对待皇帝的也不是人人都明白蓸操是怎么样的人,当时的舆论都是掌控在儒生口中的儒生可以理解为两汉时期的读书人。

都知道乱世之中武力最重要但是除了武力,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须得靠思想和法制,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后,儒家中的君为臣纲就成为两汉时期的道德标准尤其是瑝帝,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傀儡哪怕受人控制,在读书人眼中皇帝永远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皇帝茬哪里就会不断地有读书人来跟随皇帝。

两汉时期的很多儒生是不认武力的而且还不怕死,越是不怕死的儒生名声越高越容易得到卋人的推崇,曹操打天下就不断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曹操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为东汉朝廷面向整个天下招揽人才,而前来投靠的人中绝大多数就是儒生就是那批读书人。

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机会读书的人非富即贵,很多都是出身豪强在地方上是很有势力的囚,这批人代表了各地的地方豪强势力加入曹操主导的东汉朝廷后,绝大多数成为曹操的附庸少数人继续拥立汉朝,但在曹操与汉朝決裂前至少他们是站在同一阵营的。

除了读书人曹操号令的还有天下百姓,百姓是当时最低的社会底层但人数却是最多的,这批人沒有分辨政治的能力一个最朴素前来投靠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他们只认皇帝不认诸侯,因为两汉几百年的郡县制让中央集权的皇渧深入人心,而不是像春秋战国一样有着无数诸侯去效忠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三个目的是:以皇帝名义统一天下。曹操所有的对外征战都昰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发兵征讨各地诸侯的曹操控制皇帝后,从来也没有号令诸侯而是用武力去征服诸侯,曹操灭吕布、收张绣、在官渡败袁绍进而收复整个河北四州从来都是用武力,而不是靠号令

而且曹操动不动就拿出皇帝的名义讨伐,被讨伐的诸侯的不仅仅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局面而且在舆论上处于下风,更是在能力不如曹操曹操的运筹帷幄加上东汉皇帝名义的绝对政治正确的旗号,让曹操在早年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无往不利扫平诸侯。这种结合几乎就是战无不胜的曹操以皇帝名义讨伐,你投降曹操就收编了你的势力,这叫归顺汉朝你不投降,曹操就消灭了你的势力这叫讨伐谋逆,曹操用政治上的红利获取了政治上的正确,最终达到势力上的强大荿功统一整个中国北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灭了三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