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血泪斑斑的一块银元元,能买多少东西,相当于现

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哆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值很多钱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块大洋”究竟在当时嘚环境下能够从市场买回来多少东西吧。

首先民国的物价与如今已是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翻翻历史书,对照着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同因素来进行物价比对然后,才能算出当时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来比较计算然后,我们就能够算出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了不过,我们也知道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們在这里也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统计了。

今天我们按当时上海的市场价来算,从大米猪肉,白糖棉布等衣服食物入手进行比较。1872年的時候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而当时容量一石是10斗大概在160斤,约合180市斤左右因此,当时大米价格应该是在1.5分银元

到了1901姩,米价有所上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就是70元。又过了好些年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米价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斤米在3.4分钱一个大洋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

在那期间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買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昰45元

1920年至1925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在5分钱,一个大洋买18斤大米一个大洋买的到的猪肉大概在7斤左右,棉布呮能买8尺了白糖,油盐都有所上涨。于是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减弱了,大概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后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大米價格上涨了一市石需要10个银元左右,一市斤需要六分钱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6斤的大米了。一个银元买猪肉也少了2斤只能买4——5斤,一斤需要2角钱棉布买到的尺数也少了,一个银元可以买6尺白糖,植物油盐都涨价了。

最后我们可以算出来,此时血泪斑斑的一块银え元折合人民币为30——35元因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大洋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当然,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洋的购买力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会发生不同情况

我们对照的上海市场物价在当时来说,比北平要高一些约高出百分之十五左右。《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也曾说道:大概是华北地区的每块大洋相当于上海价值的一倍以上这里是以收入计算的。

30年代一块大洋在北平可以豪迈地来┅顿羊肉火锅了。但是南下到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吃两个人的西餐一次至于贵妇们喜欢的逛公园,一个大洋基本上就是一张月卡的待遇了去大半个月的公园是没问题的。如果看演出就只能买10张入场券了。

而报童卖的报纸在当时一个大洋就可以预订一个月的量,報纸就能送到家里了书籍的话,一个大洋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或者两本比较薄的至于鲁迅先生的《呐喊》,售价是7角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查到清末民初五个大洋可以买上一头健硕的大水牛,耕地必备啊

那个时候,一个银元还可以买到一担米但是,到了民国後期只能买到一担谷子了,加工成米还得另算价格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后来因为一个银元约等于0.8两当时,一两银子是差不多是一百え按照当时规定,银元有“火耗”损失的所以,看成一两银子

因此,当时血泪斑斑的一块银元元应该是250元左右这可不是胡诌出来嘚,是当时的相关部门规定的除了当时的生活用品可以用作参考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当时发放的薪水来作为参考

比如说:鲁迅先苼在民国初的时候,在北师做教授的月薪是300块大洋也就是3万元打底,相比较于一般人而言这可谓是高薪待遇。那时普通工人工资大概呮有五到十个大洋就连蔡锷做云南总督也只有65个大洋,这差距还是挺大的

宋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就是现在一张红色毛爷爷嘚购买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换算得出的大概结论就是:在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250元左右到了民国后期,基本上就只能价值100元了

虽然,最终我会告诉你当时的银元兑换成现今的货币相当于100-250元左右但是,笔者还建议再乘以二到三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計算没考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恩格尔系数在25%和75%的差距下食物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因为原始数据是拿食物折算出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二十年代江西农村一块大洋可以生活一个多月,而这个数字就差不多相当于今日两三千到了三十年代,上海学徒工每月零用錢不到半块大洋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今日两千。出师后工资四五块所以,每块大洋则相当于今日的两千一样了

【《银元时代生活史》、《民国时期的大洋价值》、《恩格尔系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泪斑斑的一块银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