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万苏军:曼施坦因怎样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役中绝地反击

闪电伯爵:曼施坦因(二)_网易新闻
闪电伯爵:曼施坦因(二)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曼施坦因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军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先向东普鲁士前进以歼灭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然后再向列宁格勒前进。战争伊始,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就突破了苏联西北方面军的防线。
曼施坦因部奉命从梅梅尔以北和提尔斯特以东的森林地区向东突破以达到德温斯克的大路,于6月26日攻占德维纳河上的公路桥和铁路桥,致使苏军损失70辆坦克和许多火炮,几乎冲进了列宁格勒。曼施坦因对此颇为得意。9月12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隶属于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并兼管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他的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进入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曼施坦因的任务是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攻:一方面,沿亚速海北岸大致向罗斯托夫方面前进,以继续追击东撤的苏军;一方面,同时应优先考虑攻占克里米亚,以积极影响土耳其并解除罗马尼亚油田可能遭受的空中威胁。但是,因为兵力有限和地形复杂,曼施坦因认为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是不可能的。那么,两项任务是同时执行还是安排先后顺序呢?这个本应由最高统帅部决定的问题,现在是由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决定的,首先集中力量攻占克里米亚。在经过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两个方向的作战之后,德国最高统帅部似乎也认识到仅凭1个集团军无法同时在两个方向作战,遂命令曼施坦因专门担负征服克里米亚的任务。10月31日,曼施坦因攻战阿尔马,被分为两段的苏军分别撤往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到11月16日,曼施坦因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12月17日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攻而未克,损失惨重。12月26日,苏军在该地区发动反攻,在刻赤半岛登陆作战,迫使守岛德军撤离刻赤(德国第42装甲军军长施波奈克因此被撤职)。1942年元旦,曼施坦因晋升为一级上将。1月15日,曼施坦因被迫集中3个半师的兵力再次攻占刻赤半岛的菲奥多亚港。苏军随后发动数次反攻,均被曼施坦因击退。4月中旬,曼施坦因晋见希特勒,就他拟订的今后进攻计划进行磋商。希特勒同意曼施坦因的计划:该部先攻占刻赤,再攻克塞瓦斯托波尔,然后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截击从顿河下游退往高加索的苏军。5月8日,曼施坦因在德国空军的火力支援下,以6个德国师和3个罗马尼亚师的兵力突破苏联克里米亚方面军的刻赤防线。5月15日,曼施坦因以伤亡7500人的代价攻入刻赤,俘虏苏军17万人。6月7日,曼施坦因再次发起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战场元帅。德军在损失2万余人后俘虏苏军9万人。德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重大胜利,使曼施坦因名噪一时。7月后期,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包括霍斯的第4装甲集团军,保罗斯的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务就是去援救这些被困的部队。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德军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公里。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反击兵力以及周密的计划,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无情的阻挡住了,并被迫后撤200公里。
1942年8月,希特勒改变第11集团军进入库班截击苏军的计划,命令曼施坦因率缺编的集团军执行攻占列宁格勒的任务。对此有不同见解的曼施坦因前往列宁格勒前线拟制攻城计划。9月4日,曼施坦因奉希特勒的电话命令率部前往拉多加湖地区制止苏军的突破。他先设法顶住苏军的攻势,然后夹击实施突破的苏军。10月22日,此役结束,据称苏军损失7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和4个坦克营,而德军亦损失惨重,无力发动对列宁格勒的攻势。稍后,第11集团军被希特勒调往据称苏军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的维特布斯克。日,曼施坦因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并出任司令,指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霍特战役集群(包括1个空军野战师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霍利德特战役集群和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但是,由于部队集结的困难,曼施坦因迟至12月12日才发起进攻。12月28日.第57装甲军进抵梅什科瓦河,与被围的第6集团军相距不到40公里,曼施坦因似乎成功在望。然而,苏军的强大反攻击破了曼施坦因和希特勒的美梦。12月29日.苏军收复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将顿河集团军群击退到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集莫夫尼基地域。1943年1月,德国策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被迫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标志着德军开始丧失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日,曼施坦因晋见希特勒,使其同意放弃东顿涅茨以腾出第4装甲集团军准备反攻的计划。就在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2月19日,曼施坦因开始反攻。2月22日,第48装甲军和第57装甲军向巴甫洛沃格勒挺进,与第2党卫装甲军会师后直逼哈尔科夫。曼施坦因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中,于3月18日夺回哈尔科夫和别耳戈罗德,据称歼灭了苏联第3坦克集团军及其支援部队,恢复了以前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反击战役。日,曼施坦因为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此时,希特勒又计划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攻势,曼施坦因主张在5月开始作战,但希特勒拖延到7月。希特勒计划以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分别向库尔斯克南北实施突击,围歼苏军重兵集团。曼施坦因则主张待苏军发起进攻并深入到特定区域之后再集中装甲部队围歼,但未获采纳。1943年7月至8月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称为“堡垒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功的切入苏军的纵深近40公里,最后第4装甲集团军再也无力向北推进了。其间,南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豪瑟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苏军罗特米斯托夫中将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德军损失严重。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犀利的反击下节节后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队撤过了第聂伯河,不过追击的苏军也遭到重创。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坦克会战,就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等待曼施坦因及其所部德军的就都是下坡路了。
德苏战争期间,曼施坦因至少有3次规劝希特勒在最高统帅部作某种改革:希特勒名义上仍担任最高统帅,但事实上则将军事行动的指导权交给总参谋长执行,并且设东线德军总司令。因为希特勒知道当时在陆军中有很多人希望曼施坦因出任拥有实权的总参谋长或东线德军总司令,故而曼施坦因处于窘迫而微妙的境地,希特勒没有也不可能准其所请。
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暂时将战线稳定下来,1943年10月,南方集团军群无法守住第聂伯河防线,曼施坦因在后撤途中突然发起反击,在克里沃伊罗格重创苏联第5近卫集团军。日,苏军发起冬季攻势。12月31日,德军失去日托米尔。
日,曼施坦因飞往拉斯腾堡,在要求允许其南翼部队后撤而遭到希特勒拒绝之后,便开始批评希特勒对东线战争的指导。希特勒双眼紧盯着他,而曼施坦因就象训斥少尉一样继续数落。最后,曼施坦因再次要求任命东线德军总司令(当然,这无异于要求任命他本人),亦遭到断然拒绝。1944年1月后期,苏军更加猛烈的进攻迫使德军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和第42军(大约6个师56000多人)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最后,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实下令德军部队撤出“切尔卡瑟口袋”。
日,曼施坦因再次前往上萨尔茨堡要求机动作战的自由,依然遭到希特勒的拒绝。4天之后,曼施坦因所辖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布格河地区被苏军包围。希特勒为此再次发布不得撤退的命令,遭到曼施坦因的抗议。25日,经过系列电话争吵之后,希特勒将曼施坦因召往贝格霍夫商讨。在后者的辞职威胁下,希特勒才同意该部突围。4月6日,第1装甲集团军有10个师突围得救。
日,希特勒将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召往上萨尔茨堡,授予他们栎树叶宝剑骑士十字勋章井解除其指挥职务,而南方集团军群则被改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日,曼施坦因告别集团军群司令部,踏上归国之路。尽管他没有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不过曼施坦因还是感觉到了威曼施坦因元帅的权杖胁,1945年1月,他将家人疏散到各处。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被送到战俘营关押,后来又被转到纽伦堡。1946年秋天,他被转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夏天回到德国。曼施坦因于1949年12月在汉堡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不过在1953年5月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的艾申豪森,享年86岁。
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曼施坦因元帅肩章(银质权杖装饰氧化变色)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是说得过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战略和军事思想上的贡献并不引人注目。在一战时期,曼施坦因只获得有限的作战经验,从本质上讲,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他能够提起的贡献只有“突击炮”。值得研究的是,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进行了15个月的艰苦作战,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的确是一个奇迹,所以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但是这个“最有成就”不能理解为唯一,因为他与古德里安,霍斯,李莱斯相比,大概处于同一个档次。《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认为: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美国人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军事 | 10万德军击溃50万苏军:曼施坦因怎样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绝地反击?
更新时间: 00:00 点击数:次
经公众号“冷热军事史"(微信ID:militaryhistory)授权转载。1943年初的苏联南方城市斯大林格勒,被围困的德国第6集团军残部正逐渐被有条不紊地消灭掉,苏军开始向西向南迅猛追击,准备在第聂伯河以东,以哈尔科夫为中心的平原地带就地消灭轴心国力量。&然而仅仅6个星期后,消耗殆尽的苏军残余却在强大的德国虎式坦克的碾压下奔逃......&战局如此逆转,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发生了著名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1943年2月中至3月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出人意料的机动战术,于哈尔科夫地区对苏联红军绝地反击,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灭苏军10多万人,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这场战役是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元帅巅峰之作,也被希特勒寄予了扭转战局的重望。如果战场是一个舞台,那么哈尔科夫战役就是曼施坦因一生绝学与个人天赋的汇报演出。&可惜,演出的帷幕落下后,德军继续在穷途末路上做最后挣扎,辉煌的胜利并未能改变战争的轨迹。兵家必争:为什么是哈尔科夫?哈尔科夫是当时苏联第四大城市,被称为乌克兰的“第二首都”。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它是乌克兰平原的交通枢纽,向北直通莫斯科、向南是克里米亚、向西是第聂伯河、向东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对于苏德来说,这个地方都是保障南翼交通线的关键地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哈尔科夫有点类似我国的锦州,或者徐州此外,这里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军工生产基地,人口众多。一代名车T-34就诞生于此。希特勒曾说,散布在哈尔科夫周围的工业区是苏联经济的基础,一旦控制这里,苏联经济将受到重创。&二战苏德战场上,在哈尔科夫这一个地方双方就打了四仗,有些类似抗日战争中的四次长沙会战。第一次是德军夺城之战,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军在此粉碎苏军攻势,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发生在1943年8月,苏军终于胜了一次,收复哈尔科夫。曼施坦因:败中求胜还靠天才如
果说哪个时刻德军急需一个天才,来实现斯大林格勒之后几乎不可能的逆袭,那就是1942底至1943年的春天了。从巴巴罗萨开始时的势如破竹,到从斯大林
格勒溃退,德军犹如做了场噩梦——蓝色方案开始时,希特勒向他的部下保证:“俄罗斯人完蛋了”,结果俄罗斯人不仅没完蛋,反而横冲直撞起来。&不反击就等死!这个时刻,希特勒把宝押在整个国防军最有天赋的指挥官身上,这将是完全属于冯·曼斯坦因的时刻。曼施坦因与希特勒在地图前(从影像资料中可见,曼施坦因是整个画面的焦点,他对着地图侃侃而谈,肢体语言透露出比元首更强的气场。)&曼施坦因有充分的底气自信。他出身军事世家,老爸就是普鲁士炮兵上将,他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连舅舅都是将军,而且他还跟冯·兴登堡元帅是近亲。从柏林军事学院毕业后,曼施坦因在一战中服役,曾受重伤,后被提升为陆军副总参谋长,顶头上司就是后来因为谋反希特勒而被枪杀的贝克将军。与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不同,曼施坦因长期在参谋本部任职,不仅精通战术,还拥有一般将领不具备的战略视角。&二战开始后,曼施坦因一手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在法国战役中,他天才地修改了“施里芬计划”,装甲集群穿越阿登山地,先向北横扫,将英法主力赶到了敦刻尔克。曼施坦因是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型军人,非常了解坦克的使用。他有时会像一名对弈中的棋手一样研究对手的每一步动作——事实上他确实是一名象棋迷。一些德军将领认为,曼施坦因“可以用一个晚上研究出其他人几周才能研究出的东西”&1943年初苏军乘胜向西追击,连续收复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希特勒坐不住了,他于2月17日空降在距苏军前沿仅60公里的曼施坦因司令部,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收复哈尔科夫。希特勒本人亲临前线应该就发生过两次,都是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期间,都是见曼施坦因。曼式“反手回击”,苏军输得不冤曼施坦因面对的挑战不小,区区不足10万拼凑的部队,要面对苏联几个方面军共约50万人,他竟相信自己的战术优势!这不是疯狂,而是他比别人更敏锐地洞察到,两军力量悬殊背后,却隐藏着微妙的动态改变——苏军这一轮攻势在由盛转衰,而德军力量却正在增强。哈尔科夫战役中的德军士兵&时
任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的瓦图京此前有一个关键误判,他认为德军在苏军一路追击下将退守到第聂伯河以西,因此他
“大跃进”式地前进,要赶在德军撤到第聂伯河之前切断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退路,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哈尔科夫一线,位于德军北翼,南方方面军也正向德军
南翼推进……眼看着,一场比斯大林格勒战役规模更大的合围战似乎就要形成。&但重压之下的曼施坦因依旧头脑冷静、思维缜密。
他发现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进展过快,力不从心。从斯大林格勒出发,苏军已经穿过两条大河,向西开进了500多公里,这是战争爆发后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军事行
动之一,但也基本达到了本轮反击的极限。能量高潮点过后,战斗力下降,物资和燃料供应也难以为继。而拿下哈尔科夫后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样战斗力严重下降,兵力减员,坦克也少得可怜。&恰在这个时点上,德军正在壮大,补给线也大大缩短。经历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德军并未精神崩溃,他们勇敢沉着、顽强、忠于职守。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虽然人少,却都是精锐,装备精良。希特勒见过曼施坦因后,给了他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说是少见的无条件支持,要人给人,要飞机给飞机。“阿道夫·希特勒师”“帝国师”“骷髅师”,党卫军三大王牌和虎式坦克都被调给曼施坦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于哈尔科夫反击战接近于孤注一掷的赌博心理。&曼
施坦因有个更大胃口、更大格局的计划——既然哈尔科夫对双方如此重要,如果先去打它,势必引起苏军全线向哈尔科夫调动,不如先向南打击西南方面军,然后在
以一个右勾拳北上,收复哈尔科夫。只要击溃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就失去了支援,其整个左翼就暴露出来,那时候拿下哈尔科夫已没有后顾之忧。&这不禁令人想起他对施里芬计划的修改——冲出阿登山区后,不急于向南直取巴黎,而是向北将英法联军赶入大海。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到,黑色党卫军标志的ss装甲师团先南下再北上&2
月19日,哈尔科夫反击战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展开,当党卫军骷髅师的虎式坦克突然南下冲向西南方面军先头部队时,从瓦图京到斯大林都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
事,还以为这是德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一次局部反击,苏军前线部队应该继续向第聂伯河前进。很快,苏西南方面军在德军强力重击下开始溃散。&2
月28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率先北上,直扑哈尔科夫。这是先掐头后去尾的打法。3月6日总攻开始,经过惨烈的巷战之后,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哈尔科
夫,3月18日德军一鼓作气收复别尔哥罗德,直到3月27日曼施坦因的攻势才在哈尔科夫以北15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这个地方即库尔
斯克。&哈尔科夫战役为南线德军缓了一口气,而且差点如希特勒所希望——做活了全局。虽说苏联一定程度上输在过度自信,但惊人的逆转主要还是归功于曼施坦因大胆和富于创造性的指挥艺术。&研究曼施坦因战史不难发现,他的着眼点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锐地捕捉双方力量的动态变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德军素质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大胆进行大迂回、大穿插,在敌军意想不到的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1943年上半年的苏德南线战场,双方将星闪烁——古德里安、魏克斯、霍特、瓦图京、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戈利科夫......而曼施坦因无疑是最优秀的那个,整场大戏中自带主角光环。曼施坦因元帅一场完美的胜利,仅此而已历史学家阿兰·克拉克认为,二战中很少有比曼施坦因这一仗更加完整和戏剧性的逆袭。德军修复了前线、消灭了苏军先锋部队、振奋了士气。胜利后的曼施坦因欣喜不已,希特勒更是称之为“战争时运的转折点”。&可惜的是,曼施坦因虽然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却无法实现更高层面的转折,哈尔科夫没能与斯大林格勒、中途岛等齐名于史册,此战最终成了一场惊艳的烟火表演。未能实现攻防转换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能改变双方的攻防角色,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被迫回收,苏军开始由守转攻。而哈尔科夫反击战只是局部性的胜利,对南线的态势也是暂时性改变。这之后,曼施坦因在此战中那种“我想打谁就打谁”的状况并没能再现。斯大林格勒战役&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苏德双方同时转入防御,在库尔斯克一线进入僵持阶段。现在看来,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有可能是德军逆转的真正时机,但他们没能抓住这个最后翻盘的机会,战场主动权自此完全掌握在苏军手中。未能制造毁灭性杀伤据统计,轴心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共损失超过100万人(伤亡及被俘),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伤亡20多万,损失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上千辆,而且全是精华。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一次干掉日本4艘主力航母,再加上一大批日军舰载飞机和富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日本人在中途岛后虽然仍然保持着战略攻势,但取胜的本钱已经打掉了。&哈尔科夫反击战消灭苏军10余万人,这对当时的德军就是了不得的成果,却是苏联可以承受的损失。1943年德国的人力资源正走向枯竭,甚至不得不修改了征兵法,扩大了征兵年龄。未能重挫敌军士气哈尔科夫反击战虽然提振了德军士气,但对苏军仍然震慑不足。当时的国际战局逐渐清晰,斯大林格勒之外,盟军已经打赢了中途岛和阿拉曼战役,同期进行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也已见分晓。在这场综合国力大比拼中,一场战役的胜负已经很难左右全局。&1943年的苏军也已经不是两年前基辅会战时的苏军,退到库尔斯克之后,苏军仍然能够迅速稳定防线,绝不再撤,这是非常关键的。对峙几个月后,双方用尽全力打了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惨胜。基辅会战&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展现了自己才是战场的主宰,变不可能为可能。但是无论我们今天多么赞叹名帅的敏锐、多么钦佩士兵的英勇,战争都不应该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第一选项。&曼施坦因在战后写了《失去的胜利》一书,并没有太多对战争残酷和失败命运的反思,更多是惋惜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失误”,似乎他至此还停留在战争机器的局限性里,依然相信失败本可以避免。&历史诚实地证明,哈尔科夫之战未能化腐朽为神奇,对第三帝国来说,这仅是一场续命之战,而非转折之战。提到哈尔科夫,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是东线德军最后的胜利。好 文 推 荐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到:“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点击图片进入文章对于南宋灭亡,黄仁宇曾经这样写道:“这划时代的1279年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伤心的一页。”△点击图片进入文章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点击图片进入文章△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长按关注
军事 | 10万德军击溃50万苏军:曼施坦因怎样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绝地反击?
24小时资讯排行
24小时更新新帖
    经公 众号“一席"(微信ID:yixiclub)授权转 载。...
期刊阅读,期刊在线免费阅读军事 | 10万德军击溃50万苏军:曼施坦因怎样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绝地反击?
我的图书馆
军事 | 10万德军击溃50万苏军:曼施坦因怎样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绝地反击?
1943年初的苏联南方城市斯大林格勒,被围困的德国第6集团军残部正逐渐被有条不紊地消灭掉,苏军开始向西向南迅猛追击,准备在第聂伯河以东,以哈尔科夫为中心的平原地带就地消灭轴心国力量。&然而仅仅6个星期后,消耗殆尽的苏军残余却在强大的德国虎式坦克的碾压下奔逃......&战局如此逆转,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发生了著名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1943年2月中至3月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出人意料的机动战术,于哈尔科夫地区对苏联红军绝地反击,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灭苏军10多万人,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这场战役是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元帅巅峰之作,也被希特勒寄予了扭转战局的重望。如果战场是一个舞台,那么哈尔科夫战役就是曼施坦因一生绝学与个人天赋的汇报演出。&可惜,演出的帷幕落下后,德军继续在穷途末路上做最后挣扎,辉煌的胜利并未能改变战争的轨迹。兵家必争:为什么是哈尔科夫?哈尔科夫是当时苏联第四大城市,被称为乌克兰的“第二首都”。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它是乌克兰平原的交通枢纽,向北直通莫斯科、向南是克里米亚、向西是第聂伯河、向东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对于苏德来说,这个地方都是保障南翼交通线的关键地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哈尔科夫有点类似我国的锦州,或者徐州此外,这里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区、军工生产基地,人口众多。一代名车T-34就诞生于此。希特勒曾说,散布在哈尔科夫周围的工业区是苏联经济的基础,一旦控制这里,苏联经济将受到重创。&二战苏德战场上,在哈尔科夫这一个地方双方就打了四仗,有些类似抗日战争中的四次长沙会战。第一次是德军夺城之战,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军在此粉碎苏军攻势,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发生在1943年8月,苏军终于胜了一次,收复哈尔科夫。曼施坦因:败中求胜还靠天才如
果说哪个时刻德军急需一个天才,来实现斯大林格勒之后几乎不可能的逆袭,那就是1942底至1943年的春天了。从巴巴罗萨开始时的势如破竹,到从斯大林
格勒溃退,德军犹如做了场噩梦——蓝色方案开始时,希特勒向他的部下保证:“俄罗斯人完蛋了”,结果俄罗斯人不仅没完蛋,反而横冲直撞起来。&不反击就等死!这个时刻,希特勒把宝押在整个国防军最有天赋的指挥官身上,这将是完全属于冯·曼斯坦因的时刻。曼施坦因与希特勒在地图前(从影像资料中可见,曼施坦因是整个画面的焦点,他对着地图侃侃而谈,肢体语言透露出比元首更强的气场。)&曼施坦因有充分的底气自信。他出身军事世家,老爸就是普鲁士炮兵上将,他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连舅舅都是将军,而且他还跟冯·兴登堡元帅是近亲。从柏林军事学院毕业后,曼施坦因在一战中服役,曾受重伤,后被提升为陆军副总参谋长,顶头上司就是后来因为谋反希特勒而被枪杀的贝克将军。与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不同,曼施坦因长期在参谋本部任职,不仅精通战术,还拥有一般将领不具备的战略视角。&二战开始后,曼施坦因一手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在法国战役中,他天才地修改了“施里芬计划”,装甲集群穿越阿登山地,先向北横扫,将英法主力赶到了敦刻尔克。曼施坦因是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型军人,非常了解坦克的使用。他有时会像一名对弈中的棋手一样研究对手的每一步动作——事实上他确实是一名象棋迷。一些德军将领认为,曼施坦因“可以用一个晚上研究出其他人几周才能研究出的东西”&1943年初苏军乘胜向西追击,连续收复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希特勒坐不住了,他于2月17日空降在距苏军前沿仅60公里的曼施坦因司令部,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收复哈尔科夫。希特勒本人亲临前线应该就发生过两次,都是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期间,都是见曼施坦因。曼式“反手回击”,苏军输得不冤曼施坦因面对的挑战不小,区区不足10万拼凑的部队,要面对苏联几个方面军共约50万人,他竟相信自己的战术优势!这不是疯狂,而是他比别人更敏锐地洞察到,两军力量悬殊背后,却隐藏着微妙的动态改变——苏军这一轮攻势在由盛转衰,而德军力量却正在增强。哈尔科夫战役中的德军士兵&时
任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的瓦图京此前有一个关键误判,他认为德军在苏军一路追击下将退守到第聂伯河以西,因此他
“大跃进”式地前进,要赶在德军撤到第聂伯河之前切断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退路,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哈尔科夫一线,位于德军北翼,南方方面军也正向德军
南翼推进……眼看着,一场比斯大林格勒战役规模更大的合围战似乎就要形成。&但重压之下的曼施坦因依旧头脑冷静、思维缜密。
他发现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进展过快,力不从心。从斯大林格勒出发,苏军已经穿过两条大河,向西开进了500多公里,这是战争爆发后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军事行
动之一,但也基本达到了本轮反击的极限。能量高潮点过后,战斗力下降,物资和燃料供应也难以为继。而拿下哈尔科夫后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样战斗力严重下降,兵力减员,坦克也少得可怜。&恰在这个时点上,德军正在壮大,补给线也大大缩短。经历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德军并未精神崩溃,他们勇敢沉着、顽强、忠于职守。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虽然人少,却都是精锐,装备精良。希特勒见过曼施坦因后,给了他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说是少见的无条件支持,要人给人,要飞机给飞机。“阿道夫·希特勒师”“帝国师”“骷髅师”,党卫军三大王牌和虎式坦克都被调给曼施坦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于哈尔科夫反击战接近于孤注一掷的赌博心理。&曼
施坦因有个更大胃口、更大格局的计划——既然哈尔科夫对双方如此重要,如果先去打它,势必引起苏军全线向哈尔科夫调动,不如先向南打击西南方面军,然后在
以一个右勾拳北上,收复哈尔科夫。只要击溃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就失去了支援,其整个左翼就暴露出来,那时候拿下哈尔科夫已没有后顾之忧。&这不禁令人想起他对施里芬计划的修改——冲出阿登山区后,不急于向南直取巴黎,而是向北将英法联军赶入大海。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到,黑色党卫军标志的ss装甲师团先南下再北上&2
月19日,哈尔科夫反击战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展开,当党卫军骷髅师的虎式坦克突然南下冲向西南方面军先头部队时,从瓦图京到斯大林都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
事,还以为这是德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一次局部反击,苏军前线部队应该继续向第聂伯河前进。很快,苏西南方面军在德军强力重击下开始溃散。&2
月28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率先北上,直扑哈尔科夫。这是先掐头后去尾的打法。3月6日总攻开始,经过惨烈的巷战之后,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哈尔科
夫,3月18日德军一鼓作气收复别尔哥罗德,直到3月27日曼施坦因的攻势才在哈尔科夫以北15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这个地方即库尔
斯克。&哈尔科夫战役为南线德军缓了一口气,而且差点如希特勒所希望——做活了全局。虽说苏联一定程度上输在过度自信,但惊人的逆转主要还是归功于曼施坦因大胆和富于创造性的指挥艺术。&研究曼施坦因战史不难发现,他的着眼点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锐地捕捉双方力量的动态变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德军素质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大胆进行大迂回、大穿插,在敌军意想不到的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1943年上半年的苏德南线战场,双方将星闪烁——古德里安、魏克斯、霍特、瓦图京、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戈利科夫......而曼施坦因无疑是最优秀的那个,整场大戏中自带主角光环。曼施坦因元帅一场完美的胜利,仅此而已历史学家阿兰·克拉克认为,二战中很少有比曼施坦因这一仗更加完整和戏剧性的逆袭。德军修复了前线、消灭了苏军先锋部队、振奋了士气。胜利后的曼施坦因欣喜不已,希特勒更是称之为“战争时运的转折点”。&可惜的是,曼施坦因虽然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却无法实现更高层面的转折,哈尔科夫没能与斯大林格勒、中途岛等齐名于史册,此战最终成了一场惊艳的烟火表演。未能实现攻防转换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能改变双方的攻防角色,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被迫回收,苏军开始由守转攻。而哈尔科夫反击战只是局部性的胜利,对南线的态势也是暂时性改变。这之后,曼施坦因在此战中那种“我想打谁就打谁”的状况并没能再现。斯大林格勒战役&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苏德双方同时转入防御,在库尔斯克一线进入僵持阶段。现在看来,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有可能是德军逆转的真正时机,但他们没能抓住这个最后翻盘的机会,战场主动权自此完全掌握在苏军手中。未能制造毁灭性杀伤据统计,轴心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共损失超过100万人(伤亡及被俘),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伤亡20多万,损失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上千辆,而且全是精华。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一次干掉日本4艘主力航母,再加上一大批日军舰载飞机和富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日本人在中途岛后虽然仍然保持着战略攻势,但取胜的本钱已经打掉了。&哈尔科夫反击战消灭苏军10余万人,这对当时的德军就是了不得的成果,却是苏联可以承受的损失。1943年德国的人力资源正走向枯竭,甚至不得不修改了征兵法,扩大了征兵年龄。未能重挫敌军士气哈尔科夫反击战虽然提振了德军士气,但对苏军仍然震慑不足。当时的国际战局逐渐清晰,斯大林格勒之外,盟军已经打赢了中途岛和阿拉曼战役,同期进行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也已见分晓。在这场综合国力大比拼中,一场战役的胜负已经很难左右全局。&1943年的苏军也已经不是两年前基辅会战时的苏军,退到库尔斯克之后,苏军仍然能够迅速稳定防线,绝不再撤,这是非常关键的。对峙几个月后,双方用尽全力打了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惨胜。基辅会战&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展现了自己才是战场的主宰,变不可能为可能。但是无论我们今天多么赞叹名帅的敏锐、多么钦佩士兵的英勇,战争都不应该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第一选项。&曼施坦因在战后写了《失去的胜利》一书,并没有太多对战争残酷和失败命运的反思,更多是惋惜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失误”,似乎他至此还停留在战争机器的局限性里,依然相信失败本可以避免。&历史诚实地证明,哈尔科夫之战未能化腐朽为神奇,对第三帝国来说,这仅是一场续命之战,而非转折之战。提到哈尔科夫,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那是东线德军最后的胜利。好 文 推 荐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科夫战役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