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有谁知道 德国电信咨询和四大四大杀

中国电信四大王牌利器铸就G20最强通信保障 - 电信 - 科技讯
中国电信四大王牌利器铸就G20最强通信保障
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G20杭州峰会日前成功举办。中国电信作为G20杭州峰会通信保障的主力军,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担当,出色完成了各项通信保障任务。峰会重点保障客户的15000余项业务,无一出现故障,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这一超强成绩的背后,除了有员工们的艰辛付出外,更凸显了中国电信的王牌产品和业务,它们从根本上保障了峰会的成功召开并大放异彩。而峰会前夕,中国电信为保证峰会通信不惧台风,克服万难抢修海缆,其间付出的艰辛同样值得点赞。G20最快WiFi网速China G20 在G20、B20会场、峰会新闻中心以及各国媒体记者下榻的酒店,用于满足峰会期间各国宾客及工作人员的移动办公及WiFi上网需求的China G20网络由中国电信独家承建。China G20 集可靠性、先进性、兼容性于一体,且具备统一认证功能,只要通过初次认证,在开通服务的会场、新闻中心和酒店就能全网畅通使用。强大的服务和保障。本次G20,中国电信在峰会主会场国际博览中心、八家酒店宾馆、B20会场、杭州大剧院、城市阳台和萧山机场等处共建设了近4000个AP。其中,仅国际博览中心就有AP 1100余个,覆盖面积17万平方米区域内的G20会场、新闻中心、办公区、公共区域及酒店,可容纳5000人同时接入,下载速率最高能达到20Mbps。峰会期间,还专门设置了24小时值班中英文双语WiFi保障热线,解决用户各类上网难题,展现了中国电信强大的保障能力。新闻中心WiFi上网服务和保障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可。先进的网络和技术。本次峰会的WiFi网络采用国际最新网络标准(802.11AC),人流密集区域采用高容量AP,单AP最高容量可达250个用户。同时,中国电信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用互联网+手段,创新保障办法。如使用IMC系统进行大屏监控和用户流量热力图,通过安装探测AP的方式实时调优AP。此外,还采用自动业务测试平台,认证页面防篡改,并嵌入重保系统AP实时自动排障。爆表的用户数和流量。据统计,9月4日G20峰会召开当天,所有保障区域共计3700多个AP全部在线,全天峰值用户接近7700户,全天流量达到7.2TB左右,所有区域现场测试下载速率均达到20Mbps。其中,国际博览中心内的新闻中心成为最繁忙区域,流量达到1TB以上,且新闻中心使用更高无线传输速度5G-WiFi的用户占比达到90%以上。极快速度和极高赞誉。会议期间,中国电信提供的优质上网服务和迅速高效的现场保障受到央视、浙江卫视以及外媒记者的高度赞誉。9月2日,央视记者在节目中大赞China G20网络,认为是历届G20最快网速。除了感受到网速的飞快提升,记者发现在他身后有1500个记者的工位,每个工位都配备了高速的网络端口。此外,附近的墙上还有很多WiFi的发射器,可以满足5000人同时获得高速上网体验。高峰时段下载一部10分钟的电视素材仅用了1分钟,速度达到20Mbps。同时,很多记者做直播连线的时候,把连线的信号直接通过一个转换器接到宽带上,用宽带替代卫星来做直播,带来了直播的轻便化。中国电信投入42辆应急通信车全程保障G20杭州峰会及央媒直播工作。冯洁/摄G20指定对讲终端天翼对讲&天翼对讲&依托完善的中国电信网络,采用通信产业链支持最广泛的Qchat集群技术,可以实现1秒钟以下的呼叫建立时延。具有一按即通、一呼百应及自由组群、优先设置和绿色环保的优点。作为本届G20的指定对讲终端,天翼对讲实现了&零故障、零中断&,受到了G20峰会指挥中心及相关保障单位的极大肯定。实现G20各单位高效协同。本次G20期间,天翼对讲用户数超过2万户,成功应答人次超过500万,呼叫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实现G20各相关单位的高效协同,既是天翼对讲的保障重点,也是其产品优势所在。由于天翼对讲采用另置远工网关,能够实现政府、公安、医疗等不同部门、不同型号的天翼对讲、、固话和卫星电话的互联互通,极大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360度无死角全程保障。由于会期长,会址和重要外事活动区域分散,且保障区域涉及山、湖、江面、桥梁等复杂地形,这都加大了保障难度。中国电信G20天翼对讲保障团队共分为保障指挥部、平台保障组、终端和用户保障组、无线网络保障组四大保障组,团队人数超过200人,从平台、无线网络和服务三个方面实施集团、省、市一体化的全方位保障组织体系。为了确保网络质量,中国电信共新建站点283个,涉及优化站点累计621个,测试里程数达4000多公里。整个会议期间,天翼对讲支撑团队7&24小时提供360度无死角全程保障。性能优越保障可靠。&正是平时运用的可靠性,才让我们在峰会期间全部采用了天翼对讲!&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信息中心沈学峰处长说。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是G20杭州峰会保障指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除了要确保道路和车辆安全,他们还要负责峰会期间的出租车调度和各国使团的汽车租赁等重要保障任务。沈学峰告诉记者,他们也比较过别的产品,天翼对讲延时小、接通率高、信号稳定性强,而且全国范围都能呼叫,现在还推出了APP功能,这是其他产品无法比拟的。浙江省公安厅警卫局、杭州市电力局等单位也高度肯定了天翼对讲在保障中起到的作用,并发来感谢信。9月4日晚,G20《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的保障可谓是重中之重,室外(湖面)无线环境极其复杂,负责现场保障的天翼对讲用户也高度集中,结果,当晚关键客户对讲接通率达到了99%,大大高于预期值。第二天省公安厅警卫局发来感谢信,赞扬中国电信天翼对讲设备可靠、信号稳定,保障团队专业敬业。城市安全守护神全球眼如果说天翼对讲是耳听八方的&顺风耳&,那么全球眼无疑就是眼观六路的&千里眼&。全球眼集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等功能于一身,是城市安全的守护神。确保杭州城市安全。&峰会成功看安保。&安保工作是峰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电信利用全球眼产品,从公安治安、行业监控、重点监控三个层面,积极配合地方公安、交警、交通、环保等部门,提升城市安全、交通管理和环境监控的管理效率。为了确保G20期间杭州城市安全,中国电信共完成6500余个全球眼点位的建设。由于点位分布较广,涉及保障的单位众多,全球眼建设难度相当大。其间,中国电信建设人员足迹遍布杭州地区所有的山山水水。同时,中国电信还与公安部门联动,并集合了点位代维单位、平台球机、传输矩阵、摄像头等厂家实现多方联动,汇集各方力量,昼夜不息,争分夺秒,提前完成点位建设。采用全球眼技术打造的环保监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污水排放。全面提升全球眼安全性。一是对承载网络进行优化。承载网络是业务数据的通道,网络通畅则业务流畅。中国电信前期就对全球眼的架构设备、中继互联、用户接入层面对承载网络进行全面优化。二是提升平台性能。全球眼平台是视频监控业务的核心,中国电信在硬件基础、模块功能、数据存储层面对平台性能进行提升。三是确保信息安全。中国电信针对全球眼产品,在公网、专网和设备层面均进行加固,提高公网服务器和监控点的安全性,应对最新漏洞风险并及时修复漏洞。构筑智慧交通指挥平台。&全球眼和天翼对讲共同构筑起了我们可视、可讲、可调度的智慧交通指挥平台!&虽然G20让杭州的交通经历了比春运还要严峻的考验,但有了天翼对讲和全球眼的全方位保障,坐在指挥中心监控大屏前的沈学峰和同事们都是一脸的自信。为配合打造杭州市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保障项目,中国电信在杭州城区的各主要道路口、各大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重要场所安装全球眼,并将所有监控点位集成到指挥中心调度平台,从而实现指挥中心对杭州市所有重要路段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及时做好道路分流以及乘客疏散等处置,并为公安部门对各类车辆的安保监控提供辅助性管理。G20三大平台金钟罩云堤最近,星际迷航系列3《超越星辰》正在各大影院热播,片中密密麻麻编成纵队极具破坏力的&小蜜蜂&飞船,让人既恐惧又厌恶。而网络上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破坏力绝不亚于这些&小蜜蜂&,足以令网站瘫痪。影片里,一首摇滚歌曲就让&小蜜蜂&们自乱阵脚,最终分崩离析;网络上,中国电信的云堤如金钟罩一般,稳稳地保护着G20相关网站和平台正常运行。针对峰会保障,中国电信累计分析DDOS日志近千条,总计流量为221T,核实潜在的大流量DDOS攻击共6次,有效保障了峰会信息安全。运营商级DDOS安全防护。中国电信云堤是运营商级DDOS的安全防护产品,支持攻击检测、近源压制、近源清洗等功能,此次全程配合G20三大平台&&G20注册网站、G20官网、B20注册网站做好安全防护,实现了通信零中断,安全零事故。云堤拥有T级带宽以及独一无二的攻击溯源定位能力,能实现近源压制,即从源头上阻止DDOS攻击。此外,还有手术刀式的流量调度和全网视角的数据分析等特点。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担当。&在长期的合作和接触中,我们认为中国电信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社会担当的企业,所以虽然市面上也有类似的云产品,但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与中国电信合作!&G20官网技术负责人叶勇感慨道。G20官网是峰会的官方网站,用于发布G20峰会的会议安排,宣传展示峰会成果。G20官网作为展示杭州G20峰会的重要对外宣传平台,每天都要防止大流量攻击和页面篡改。无论是前期的无条件投入,还是峰会期间的重点保障,中国电信始终以政治使命的高度,义不容辞地配合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好G20官网的上线运营和安全保障工作。G20期间,中国电信集团云堤专家派驻杭州全程保障,在官网指挥部和IDC机房,中国电信保障团队与官网、公安、网信办等成员一起,24小时驻守。据叶勇介绍,峰会期间,G20官网受到数次大流量的DDOS攻击,中国电信启动的云堤防护成功击退攻击,全程确保网站稳定、安全。说起云堤的优势,中国电信的大容量出口带宽,三层保障机制,近源清洗机制,与工信部的协调机制&&他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四大王牌利器加上通信保障团队过硬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快速的响应、稳固的保障,铸就了G20最强通信保障。未来,中国电信将一如既往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担当,配合政府圆满完成各项重要通信保障任务。
换一换
12-15 09:00
12-14 15:00
12-14 09:03
12-14 09:00
12-13 09:00
12-07 11:27
11-27 11:06
12-15 19:52
12-15 19:47
12-15 19:42
12-15 19:37
12-15 19:33
12-15 19:28
12-15 19:14
12-15 19:08
12-15 18:56
12-15 18:50
12-15 17:23
12-15 17:03
12-15 16:45
12-15 16:22
12-15 15:56
12-15 15:21
12-15 15:06
12-15 14:59
12-15 14:54
12-15 14:35
12-15 14:24
12-15 13:57
12-15 13:43
12-15 12:08
12-15 11:19
12-15 11:04
12-15 10:58
12-15 10:49
12-15 10:36
12-15 10:27
& 科技讯版权所有LOL里最难击杀的四大英雄,还有谁能赐我一死?
稿源:提莫有话说
以前看视频的时候经常听到LOL某知名主播大喊一声“谁能赐(chi)我一死”,往往一笑而过,现在忽然发觉LOL中的确有那么几个很难被击杀的英雄,他们有人自带闪现、有人可以分身、还有人逃避控制……总之想要击杀他们是非常有难度的,下面就盘点一下这些令人头疼的“顽强”英雄。自带闪现的探险家探险家-伊泽瑞尔一直是LOL中的出场率常青树,他无数次被削弱、又无数次崛起,有时是借助装备的东风横扫战场、有时是借助版本的更迭重装上阵,但是伊泽瑞尔同学自带的“闪现”E技能奥术跃迁似乎才是让他拥有不死金身的法宝,有了E技能之后皇子的R扣不住、凤凰的冰墙拦不住,如果再带一个召唤师闪现技能,那么在逃生界伊泽瑞尔无疑将是逆天的存在。躲避控制的小鱼人潮汐海灵-菲兹这位身材小巧的小鱼人没事时总是在战场上蹦来蹦去,但大家千万不要被他可爱的外表所迷惑,如果想要击杀他同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小鱼人不仅拥有可以躲避控制的E技能古灵精怪,还拥有可以大量减速的R技能巨鲨强袭,控不住、追不上,试问谁能奈何这位古灵精怪的小鱼人呢?想要赐他一死还要勤奋练习呢。乱花迷眼的乐芙兰诡术妖姬-乐芙兰同样是一位比较难以击杀的英雄,这不仅因为她拥有强大的法术伤害经常能摧枯拉朽的压制敌人,更是因为她拥有着乱花迷眼的超强分身技能,而且这个技能将在乐芙兰生命值低于40%后,立即隐形1秒并创造一个镜像分身,这比同样会分身的小丑的技能要高明许多了,按住按住ALT键不放,然后点击鼠标右键就可以自由控制镜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间的确让人眼花缭乱。能进能退是迦娜突进刺客的噩梦,脆皮队友的福音,风暴之怒-迦娜同样是一位非常难以击杀的英雄,以辅助的身份迦娜小姐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风女的W技能可以提升移动速度并无视碰撞,其次Q跟R技能都可以释放旋风来击退敌人,能给友军套上护盾的E技能让迦娜成为一位可以眷顾脆皮队友的强力女神,以至于很多人都乐于跟随不死迦娜一同战斗。能进能退能分身,万军丛中不怕死!这就是以上英雄们所具备的特点,他们会分身、会位移,不怕控制、不怕群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想杀我你咋不上天呢?”(文/LOL论坛家园卫士丶淡妆)更多LOL资讯请搜索并关注下面这个微信订阅号:Games-review(←_←长按复制并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订阅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47853/'+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147853/'+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浏览/回复6071/17
&&&&&&&&&&&&&&&&&&&&&&&&&&&&&&&&&&&一、四大界各论&&&&&&&&&&&&&&&&&&&&&离苦得乐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宗教家、伦理家以及哲学家所共同追求和探索的最终目的。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必须首先弄清楚。有的乐只是暂短的,其乐过去之后,会带来更严重的苦果。当前的乐也可能是未来的“苦因”。而宗教和伦理所要达到的乐是永恒的乐,要消灭苦因,是来自性天中之乐,是“止于至善”的乐。这种乐不随外境的转移而转移,故称之为真乐或极乐。哲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才会真正离苦得乐。所以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生永恒的真乐是统一的。凤仪先生所讲的四大界:志、意、心、身,即体现了“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大境界。从个人来讲,四大界是人生善恶高低不同的四种境界;从广义来讲,包罗宇宙万有的四种不同范畴。所有的圣、佛、神、仙、人、鬼及万物,无不囊括其中。所以先生说:“须达通四大界,才能普度众生。”先生是通过个人的实践,由诚而明,彻悟了四大界的真理。他说:“我能装下四个大世界。”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志界是超出三界,止于至善的圣佛境界,是“无心”的;意界是心地坦荡,少欲知足,知足常乐的贤人或神仙的境界,是“净心”的;心界是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苦苦恼恼的常人的境界,是“操心”的;身界是争贪搅扰,为所欲为,作恶多端的罪恶的境界,是“糟心”的。四大界是人的去路。只有达到志界,才会有永恒的真乐。&&&&&&&&&&&&&&&&&&&&&四大界中志界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是对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解脱之道的又一次大阐明,为人们走向极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志界、意界、心界、身界,代表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是先生宣讲性命学说的专用术语,并不拘泥于古说,故无须从古说中强求真出处与来源。&&&&&&&&&&&&&&&&&&&&&1、志界&&&&&&&&&&&&&&&&&&&&&志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先生说:“志界的本性如如不动,光明澄澈,无人无我,一切无说,无为无不为的”。太上忘情,至人无心,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心中只有众人,而无自己,毫无气火与阴私。其心愿是托起世上的愚人,使之成佛。志界纯阳无阴(非生理上的阴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达到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圣佛境界。故曰志界是佛国。&&&&&&&&&&&&&&&&&&&&&因为志界具有大智慧,看破一切,达透因果,所以“如如不动”。他从不为自己打算,不为外境所转移,无我相,无人相。看见众人好,他发欢喜心,看见众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绝不怨人,没有贪妄之心,所以才说“纯阳无阴”,“一切无说”。&&&&&&&&&&&&&&&&&&&&&志界对后天的财势名利毫无作为,从形象上看,是无为的,但在先天上,却有无穷的能量,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志界包涵非常广泛。凡是超出气数、了生脱死者;都可归入志界。志界即是佛界。志界的究竟,便是佛果的圆成。当然,志界里还可分许多层次。不过,能经常以志为人的,可称为“志界人”,但距“志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作“人成即佛成”。先生主张,伦常道有缺陷,人道不圆满,是绝达不到志界的。所以先生一贯教人以“尽伦立命,死心化性”为成圣成佛的必由之路。志界是三界合一升华的结果。&&&&&&&&&&&&&&&&&&&&&先生说:“志诚感佛”。志是成佛的根,志真诚了,自然与佛相通。这是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有亲自体验的。他三十五岁救杨柏时,大彻大悟,守坟时,诸佛诸祖都来相会,正是志诚的感通。&&&&&&&&&&&&&&&&&&&&&“志界无心”做了好事,并没有存我要做好事的念头,正是无心为善的“善”,因而无求人知或求报酬之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志界人的本色,但并不为了“成仁”而杀身,也不是为了“取义”而舍生,认为这是分内的事,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说以志行事是真的。所谓真就真在“无心”上。&&&&&&&&&&&&&&&&&&&&&“世界没好就是我没好”是先生常用以自责的。这正是认世界的“不是”。他以拯救世人为己任,这是志界的胸怀,是大慈大悲的体现。菩萨从不责备世人过,见世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先生说:“达到认不是的真处就是佛国”。便是此意。&&&&&&&&&&&&&&&&&&&&&先生说:“佛居在低处”。因为志界是托底的,所以常常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先生为了潜心求道,考察民情,寻觅知音,曾乞讨访道。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世人,以乞食为生。《金刚经》开宗明义便让我们知道“世尊乞食于舍卫大城”。这是有力地说明了真正学道,修道者,必须“矮到底、穷到底”(尤其是要从内心里),要和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的思想彻底绝裂,常常和下层社会人打交道,“托起愚人”。这乃是志界的一大特色。所以先生说:“我翻世界(彻底改造社会)以李永成(最愚笨的人)打底。”&&&&&&&&&&&&&&&&&&&&&志界人是“太上忘情”。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人。但他所关心的是全面的,是关心他人的心性,不单纯关心人身界,而是关心人的三界(性、心、身),所以往往不易被人感觉到。&&&&&&&&&&&&&&&&&&&&&人生处在极度艰难的时候,甚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进也不能,退也不成的境地,惟一出路,便是用“志”。定在志上,巍巍不动,内心有正确的主宰,毫无妄贪妄求之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正义坚持到底,不动摇、不退转。如此方能显出志界人的价值。所以先生说:“志是擎天柱,志是降魔杵”。&&&&&&&&&&&&&&&&&&&&&生死别离是世人最大的痛苦,但又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而志界人对此却看得很平淡,处之泰然,认为这是大自然之规律。再美满的家庭和好的夫妻,总是有离别的一天,世上没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况且用“生死一如”因果规律的观点来看,生死聚散是有一定因缘的,是正常现象。有生必有死,而死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实际上,宇宙大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何必啼号哭泣,痛不欲生!所以志界人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其处世的心理和生活情态,往往与常人相反,故不易被人们所理解。&&&&&&&&&&&&&&&&&&&&&先生说:“真到志界,半点气火也没有,只剩真乐了”。这是“去习性、化禀性,止宿命,了阴命”,不断拨阴取阳,提高精神境界的结果。&&&&&&&&&&&&&&&&&&&&&世俗之乐是着意在“有”字上,“有”必然有得有失。而志界之乐是落实在“无”字上,一切皆无,与世界合一,当然就没有得失了。世俗之乐正因为“有”,有财产、有名利、有地位,有权势等等,心上的压力重重,患得患失,所以乐后必苦。而志界人的心里,不仅无权无位,无财无势,连“我”都无,“本来无一物”,当然也就无任何挂碍了,无挂碍,自会清净圆明,永葆其乐。孔子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体现了志界人的真乐。&&&&&&&&&&&&&&&&&&&&&“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是先生教导后学们学道学佛的基本纲领。换言之,即是存志界心,说志界话,行志界事,就是志界了。当然不是像说的那么简单,必须经过刻苦的修学与磨练,严格的要求与考验,使自己的生命造就成为佛的样子,自然就是佛了。这主要说明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必须达到相当高的精神境界,才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死后成佛,必须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佛的境界,不求死后成佛,也必然是佛了。如果生前仍然贪恋尘缘,烦恼未断,因果不了,尽管你下过什么样的“功夫”,妄想死后成佛,那是自欺欺人,断难如愿的。&&&&&&&&&&&&&&&&&&&&&古往今来,人类发展史中,总有一些超常的觉者,他们不仅是做人的榜样,更为人类踩出一条通往超凡入圣的途径。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是志界的典范。先生说:“五教的圣人,没有不是拿志当人的。像孔子困于拜蔡,仍然坦然自如,弦歌不辍,正是用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牟尼过去世被人割解肢体,还是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各教主不都是相同的吗。我常说五教一家,正是说他们的精神是相同的啊!”&&&&&&&&&&&&&&&&&&&&&凤仪学说,初读起一,似乎理论广博,却语言浅俗,然而通读起来,可发现其学说确是有完整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可使人臻于至善。那么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本篇时,便可领悟,其核心就是四大界中的“志”。这个“志”不仅是目的,同时也包涵着原则、途径和方法,是先生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用“志”来衡量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先生说:“我平常是自守用志,待人用意”。&&&&&&&&&&&&&&&&&&&&&2、意界&&&&&&&&&&&&&&&&&&&&&意界是低于志界而高于常人的境界。尽心知性,由诚而明,可以窥知宇宙大生命的宏观道理。其为人也,坦荡自如,大义包涵,推己及人,让而不争,知足常乐,与人相处是淡情的。凡事公字当先,为众人着想,胸怀远大,豁达开朗,从容自然,心性洒脱,故为净心人。阳中微阴。在儒则为贤人,在释则为神或天人。意界是天堂。&&&&&&&&&&&&&&&&&&&&&意界人不追求物质享受,善处环境,随遇而安,故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内省不疚”,故无忧无惧。无牵无累,故轻松自然。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正是意界人。先生说:“世人都怕水深火热,怕死在里面,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呢!我教人不争名是‘入火不焚’,不贪财是‘入水不溺’,这正是超然物外。&&&&&&&&&&&&&&&&&&&&&意界人为何能永葆其乐呢?因他一心存道,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内心安祥,所以常乐。倘要不乐了,便是私心在作怪,考虑个人的得失,或看他人的不对起了烦恼了。先生有个极妙的比喻:“不高兴是生心眼了。‘意’像皮球似的,贵乎无漏,有针鼻大小的眼,就漏气啦!”&&&&&&&&&&&&&&&&&&&&&意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义宽宏,能容能化。不仅能受屈,能忍辱,并且能从内心里把它“化”了,化为无有,不留阴面的痕迹。意大就是性量大,有多么大的性量,才能办多么大的事。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方能成住“志”,志必须由意来维护,意不成,志也不能成。常乐无忧是意大的结果,意大是常乐无忧的保障。&&&&&&&&&&&&&&&&&&&&&先生说:“意界是讲让的。”有功劳让给别人,有不是自己认过来。把义务和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考虑物质享受与待遇。“多干活,少挣钱”是凤仪先生青年时期为人扛活(佣工)时的第一原则,这正是意界人的本色。意界是知行合一的,闻道即行,不尚空谈。生活绝不奢侈。&&&&&&&&&&&&&&&&&&&&&只顾一身的修炼,而不能笃尽伦常、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不是意界。先生说:“没有外功的不能成内果。”没有外功的内果,其基础不牢。绝难持久。所以意界人既着重尽伦常,创业绩、重公益,又着重心性上的修养与提高。&&&&&&&&&&&&&&&&&&&&&然而创成了事业,立下了功劳,不能居功自傲,陷在里边,要“功成身退”,方是意界人的作为。先生曾以蚕作茧为比喻说:“蚕作茧不是想永远住在里面,是要化蛾从茧里飞出去。人做事也该如此,如立义学,创会体,不是要老死在里面,不过是借它成道就是了。”&&&&&&&&&&&&&&&&&&&&&意界是心里装着大众,时时刻刻以造福众人为己任,为了众人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生命,他所办的事情,不仅是有利于众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众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道德风尚的普及。因此意界人经常从事劝世化人的工作,他最能理解他人的心理,并能推己及人,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意界人“闻过则喜”,一旦听到他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不仅不反感,且能虚心接受,衷心感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减少了,则生命中的阳光便增多了,阳光充足,便能照破黑暗。所以意界人走到哪里,都能受欢迎,令人感到亲切。&&&&&&&&&&&&&&&&&&&&&先生说:“怎能知道‘得道‘呢?得着道的必乐“。得道就是看破尘缘,了悟人生,不再被情牵物累,打破尘劳的束缚,心灵解放,自有无限的洒脱,焉能不乐!&&&&&&&&&&&&&&&&&&&&&常人看见他人不对,不是斥责,就是生气,结果不仅不能使其改正缺点,且易生反感,往往事与愿违。意界人讲诚意,“诚意就是净心”。净心就不许心中装着人家不对,不许存阴。&&&&&&&&&&&&&&&&&&&&&意界是阳中有阴,达到志界,才是纯阳,所以意界人必上升到志界,才有把握。先生说:“到意界才能得着,才能乐起来,但是不由意界到志界上,终久还得退回来,还不乐了。”佛家讲神界可以享天福,但如果只顾享乐,天福享尽了,还必要堕入轮回。所以,必须修到了生脱死的罗汉(相当于志界)境界,才能不再轮回了。&&&&&&&&&&&&&&&&&&&&&3、心界&&&&&&&&&&&&&&&&&&&&&心界人以私利为重,人心(贪心)为主,享受第一,贪多无厌,处处以私心用事,所以多思多虑,患得患失,勾心斗角,不重信义,以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为终身奋斗目标。虚荣心强,人情太重。与人相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不合己意,就生怨气。狐疑心重,嫉恨心强。遇顺境流连忘返,遇逆境忧伤恐惧。心界是阴中微阳,故遇事有时也能为大体着想,但归根结底,还是以事不亏己为原则。争贪不足,使机弄巧,气火用事,苦苦恼恼,习性禀性相互为用,情牵物累,操心不已,好看人家不对。其行为不受天性和道心的领导,长期陷在尘劳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实为人间的苦海。&&&&&&&&&&&&&&&&&&&&&世上大多数人居于心界。心界人又可分为许多层次。&&&&&&&&&&&&&&&&&&&&&金钱是人所共争的东西,有了它可使人的物质生活提高。钱赌多了,站在人前扬眉吐气,说话硬气。好象有了钱,便有了一切。所以金钱的诱惑力非常大,多数人为了它,疲于奔命。有的人为钱,不顾人格,不择手段,惟利是图,竟至堕落成为罪人。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如果钱财成为崇拜物,那么你便成为它的奴隶,它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权势地位是人所羡慕的。有些人为了向上爬,抑人扬己,手段卑鄙,蝇营狗苟,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心界的本事,在此可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说:“能力越大,挣钱越多,心里一点道德也不存,他非糟不可。怎说呢?他有能力而没有道德,必要依仗势力,使用势力,所以必糟”。这样人是必要造下无边罪业,害人害己的。&&&&&&&&&&&&&&&&&&&&&心界人在家庭中,不研究如何当好自己充当的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只是一味的贪财贪物。先生说:“只因他贪,贪就不能成,像贪长的葫芦,终不能成,‘霜降‘就该瘪了。可是那个成的虽然小,却不怕霜。”这是心界人后果的极好写照,奔波劳碌一生,最后一无所成,因为他忘了如何做人,所以最终落下个苦果。&&&&&&&&&&&&&&&&&&&&&心界人是以我为中心,他对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公古的,对我好,就是好人,对我不好,就是坏人,不问对方的居心是否正大,为人是否则直。看见别人的进步便增长自己的妒嫉心,压制别人,抬高自己。&&&&&&&&&&&&&&&&&&&&&心界人的“好心”,常常是强加于人的,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愿望去做,特别是对亲人更甚,不问对方的承受能力如何,是否理解。如果对方不照办,便要发火,或怨或恨,更美其名曰“我是恨铁不成钢,我是出于好心”。结果事与愿违,给彼此都带来许多苦恼。这种“好心”,却起到坏的作用。&&&&&&&&&&&&&&&&&&&&&“贪高的必糟糕”,是心界人一种常见的下场。先生说:“人只知学高(贪高),终久还得矮,怎说呢?高处是人所共争的地方,常了,没有不低落的。所以高中极低,低中极高。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少啊!”人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有高岗必有下坡,它是不能随人们的意愿而改变的。所以真正的高人常常处于低处,不一定被人们所发现,因为久居高处是极容易跌落的。&&&&&&&&&&&&&&&&&&&&&有些人多思多虑,无事而有事,有事而无事,心中总在不停地想事情。为儿孙、为妻子、为家庭、为生活,多少年后的事情,总在处心积虑的寻思,瞻前顾后,想个没完,掉在“心窟窿”里了,疑神疑鬼。总好像有些乱事萦绕在他的心头。其实,现实中并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他如此愁眉苦脸的。先生说:“沉脸不乐的必是不知足”。这便是被心界的牢笼长期困扰着。他长期的自我折磨,这是典型的心界人。有一种人,自己认为自己是好人,别人也认为他是好人,好事确实做了不少,但他内心深处有个求名的心,好事不能白做,吃亏也要吃到明处,都要让大家知道。他认为好人必然立即得好报,所以遇到一点“不好”或刺激,他便承受不了。一旦有人说他的坏话,他便气得不得了,甚至长时间心里过不去,想不通。这种好人当的很不自然,很累,压力很大,生怕有人破坏了他的名声,心中好苦呀!塌时间沉浮在心界里,实际上他并未脱离开苦海。还有一种人,喜欢做些好事,并求神拜佛,祈求保佑,保佑他发财,保佑他升官,保佑他生儿生女,保佑他平安。他抱着一私心学佛,一旦他未能如愿,便怨天怨地,后悔失望。这不是明显的违背圣佛的教导吗!他陷在心界里而不自觉,名为学佛,实则谤佛。&&&&&&&&&&&&&&&&&&&&&严格的说,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忿怒、恐惧、贪恋、忧患等情绪,都未出心界。如《大学》曾明确指出:“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四条中,违犯一条,心就不正了,心不正不就是心界人吗!&&&&&&&&&&&&&&&&&&&&&值得注意的是,切幕做“心界的好人”。心界的好人最容易误了自己,很难提高境界。所谓心界的好人,主观上是想做个好人,大家也公认他是好人。这种人自尊心极强,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别人确能得到他的利益。然而他特别爱面子,顾虑多端,总怕别人议论他的短处,更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过分地谨小慎微。不想占人家的便宜,他给别人好处可以,但别人给他一点好处,他便受不了。欠了人情要立刻还上,否则,心中不安。这虽不能说他是错误,但却表明了他的心量太小。他常看人的脸色行事,别人对他产生一点误会,他便急于解释。好表白自己,担心别人不了解他是好人。外面表现很平静,一本正经,但心中不断起波澜。里边总是夹着“馅子”,不肯暴露真实面目,他活得太累,拘拘谨谨,不能放松自己,总提着个苦心学道,怎能超出心界!&&&&&&&&&&&&&&&&&&&&&学道本应由里向外好,“心正而后身修”;然而沉陷心界的人是“由外向里好”,先从表面上下力量(内外很难达到一致)。由内向外好,是先从心上下功夫,言行受心的支配,自然会内外如一。但是他总是先从外表下功夫,很怕外面的形象学的不像,心里替外在的表现着急,这岂不是越学越苦恼吗!所以这种人永远在心界里打转转,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先生说:“这样人不是学道,是学好儿的。”&&&&&&&&&&&&&&&&&&&&&有的人,学道的心非常急切,恨不得一下子把“道”学到手,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精神上不得放松。其实,这种人一开始就被“无明”之障把自己和道隔开了。&&&&&&&&&&&&&&&&&&&&&学道和求学问不一样,求学问是日有所增,而学道却是“为道日损”。学道是要去掉坏习气,化除阴浊的气禀性;而急躁只能助塌不良气质,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停留于心界!学道不要和他人比高低,更不可“努劲”,学道是要立志,立志是经常不变的,而“努劲”是一时的冲动,不能持久。这些地方不研究清楚,出不了心界。&&&&&&&&&&&&&&&&&&&&&另有一种“心界的好人”,能容不能化。他肯吃亏,能忍辱,似乎不动声色,但过后放不下,残留的阴气隐藏在心里,久久不化,极易转化成疾病,其实这样人只能算半个好人,外面给人一种好印象,内里却损伤了自己。所以,关键是容忍之后,能够放下,心中不存阴,把阴浊之气化了,才能超出心界。&&&&&&&&&&&&&&&&&&&&&4、身界&&&&&&&&&&&&&&&&&&&&&身界人,以肉身享受为主,全部精力服务于肉身,以物欲的最大满足为人生目的。他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好发脾气,人伦败坏,伤天害理,无所不为,心中只有自己,不考虑别人,从不承认自己过错。他花天酒地,流连忘返,杀盗淫妄,嗜欲伤身,与人殴斗,习已成性,违法犯罪,坠落深渊,终至身败名裂,为众人所唾弃。他是社会的败类,人群的祸害。身界纯阴无阳,是人间地狱。故先生说:“身界人是破坏的,是糟心的,身是地狱的根”。&&&&&&&&&&&&&&&&&&&&&首先探讨一下身界人形成的根源,看看那些由于作恶多端而终成罪人的人,他们绝不是生来就是罪人,而是由小引大,由浅入深地逐渐变坏的。一开始,多数是沾染上不良习气,吃喝嫖赌吸毒等等,天长日久,积重难返,终至走上杀盗淫邪等犯罪道路,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追源溯本,多数是由于恶劣习性所造成的。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幸福是一个‘债主’,借给你一刻钟的幸福,叫你付上一生的不幸。”(此幸福指物欲淫滥)&&&&&&&&&&&&&&&&&&&&&再看看有些人由于一点小事,话不投机,轻则吵骂,重则殴斗,拳脚相加。由此而引起的凶杀惨案,屡有所见,待恶果促成,悔之晚矣。这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呢?归根结底,无非是由于互不服气,而引动了气禀性。发作时,如下山猛虎,竞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先生说:“使脾气就是身界,就是鬼。”&&&&&&&&&&&&&&&&&&&&&综上所述,前者是习性滋长的结果,后者是禀性发作的祸患。所以先生一再教人们“去习性,化禀性”,由此可见,其作用与意义,是何等重要!从习性和禀性上下功夫,乃是防止流入身界而上达志意两界的正本清源之法。&&&&&&&&&&&&&&&&&&&&&从身界的行径来看,是心性和肉体的关系颠倒,致使心为身所役的结果。如果身能接受道心的领导和支配,行为端正,物欲淡泊,居家则能孝悌为重,在外则必忠信处世,如此,自能超出心身两界。所以身只可听命,不可为主。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身界人闻过则恼,从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交接一引起酒肉朋友,不务正业,狼狈为奸,以私害公,触犯刑律,不知改悔。在亲人近人中,则横不讲理,以非为是,闹得众叛亲离。&&&&&&&&&&&&&&&&&&&&&有人说,某人虽然脾气不好,但心眼好。其实,只要一动脾气,便已经掉到身界的圈里了。耍大脾气的人,必要伤人,把人家打骂完了,心眼再好,又有何用!所以必须心好性也好,才算作完整的好人。&&&&&&&&&&&&&&&&&&&&&身界人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有的是在孩提时期,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花钱无度,养成奢侈浪费,为所欲为的恶劣习惯。成年之后,积习难返,便堕入下流,不知不觉的陷入污泥浊水里,不能自拔。有的是升官发财后,醉心享乐,贪脏枉法,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染上各种不良嗜好,被汹涌的毒流恶浪所吞噬,卷入了罪恶的深渊。有的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损公肥私,甚至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丧尽天良,终于落入法网。身界人不信因果,但却被因果所缚。&&&&&&&&&&&&&&&&&&&&&有的人,私心太重,我见太深。恼怒恨怨萃于心;由于人不对意,事不遂己,或长时间受情牵物累的困扰,阴气充塞,郁积成疾,伤及脏腑,久病卧床,痛苦不堪。这种身界之苦,不正是由心界的苦海而堕入身界的地狱了吗!&&&&&&&&&&&&&&&&&&&&&身界人不能成事,只能败事。心界人是聚财的,越多越好,贪得无厌,而身界人是破财的,有多少家产,也不够他挥霍败坏。在社会上,人家建功立业,他则损公败业。身界人已丧失了自尊心,正如失灵的刹车,没有控制能力,不能约束自己,所以身界人走的是地狱路。&&&&&&&&&&&&&&&&&&&&&二、四大界定位&&&&&&&&&&&&&&&&&&&&&四大界中,心身两界的烦恼与痛苦,志意两界的幸福与快乐,已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何去何从,任凭选择。人们为什么走向心身两界?如下坡那么容易,而走向志意两界如登山那样难呢?正因如此,所以要研究四大界定位,使自己脱离身界或心界,而登上志界或意界,首先必须为自己定位,定在哪一界,实际就是把根子扎在哪一界上。方向不同,则所走的道路便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完全不同了。&&&&&&&&&&&&&&&&&&&&&包括世上所有的人在内,不管你承认或不承认,无不每时每刻都沉浮于四大界之中,只是有些人不能自觉而已。&&&&&&&&&&&&&&&&&&&&&四大界定位,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当下是属于哪一界,要根据个人的现有基础,从实际出发。比如,心界人想要定在意界,就要决心消除原来所以成为心界的诸种因素,尤其心理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意界是知足常乐的,不乐的时候,就要找出不乐的原因,必定是受私心的支配了,不是贪心未止,就是欲望没有满足,或是看他人的说话行事,不合我意了。由于心中不满意,便很有可能发动脾气,这乃是落到身界了。如此,则距离意界就更远了。所以随时随地都要反省自己,用四大界来对照自己,及时修正,方能向上“挪界”。一念天堂,一念苦海,意界就是天堂,心界就是苦海,升降沉浮,操之在我。&&&&&&&&&&&&&&&&&&&&&先生说:“道是相对而生,绝对而行的”。比如父亲和儿子,便产生一条父慈子孝的道,这便是相对而生。为父的不问儿子孝不孝,我必须尽慈道;为子的不问父亲慈不慈,我必要尽孝道。这就叫绝对而行,就是意界。如果父亲求子尽孝,或儿子要求父亲尽慈,这就叫要道(索取),必然产生家庭苦恼,这就是心界。&&&&&&&&&&&&&&&&&&&&&人们的苦与乐,往往是随着自己心境的转变而转变的。从前有个老太太,天晴也哭,下雨也哭,几乎天天都在哭泣中度过,乡人都叫她“哭婆”。&&&&&&&&&&&&&&&&&&&&&一天有位老僧问她:“老太太,你干么每天哭个不停?”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老僧说:“这不是很好吗?”&&&&&&&&&&&&&&&&&&&&&老太太不以为然的说:“好什么!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了;下雨了,大女儿的鞋没人买,真是愁死人了!”&&&&&&&&&&&&&&&&&&&&&老僧说:“你应该这样想,天晴时,大女儿的鞋销路准好,下雨了,小女儿的伞生意就兴隆。这不是很好吗。”&&&&&&&&&&&&&&&&&&&&&老太太听后,恍然醒悟,心境立刻转变,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总是乐滋滋的。&&&&&&&&&&&&&&&&&&&&&对于每件事的发生,是喜是忧,就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问题,一念之差,但人的心境转变,则全在乎自己。四大界定位是随时随地可以定位的,运用成熟时,自然就不会再落入心身两界了。&&&&&&&&&&&&&&&&&&&&&当然,自己的为人,要定在哪一界,还必须有个总的指导思想,定位之后,就要向这一界上下功夫。&&&&&&&&&&&&&&&&&&&&&心、身两界的人往志、意两界上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下一番艰苦的功夫,是达不到的,不过学道和学技能不同,学技能是前进,而学道则是从贪得无厌的现实中往后退。比如,心界人是以满足欲望为主,争贪不足;而学道则是把心退回来,不贪不求,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这乃是道业的提高(让了有形的,增加无形的)是意界了。所以先生说:“学道是极容易的事,人们都认为很难,其实,只是向后一退就是了。”&&&&&&&&&&&&&&&&&&&&&常人在外境不如意时,多从改变外境着手,如果外境能得到改变,合乎理想了,当然是好事,然而,确有许多时候,外境是无法改变的。处于这种情况下,便要委屈自己,勉强从事,内心长时间痛苦,得不到解决。由于心情上的压抑,精神上的苦闷,很容易造成对健康的损害,甚至塌期处于病苦之中。究其原因,是只知改变外境,而不知改变心境。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顺应自然,从逆境中得到考验与锻炼,不仅不怨天尤人,且能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前者是心界,后者便是意界。所以意界人“治心不治境”,心界人“治境不治心”,(当然心与境同时得到改善更为理想)。其实,人的境遇是千变万化的,而心境只有一个,如能把心境治理好了,心不随境转,达到如如不动,随遇而安,什么都好,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一劳永逸吗!先生所强调的“找好处”的最大效用,便从这里体现出来了。当然,也有些时候,心情转变了,而外境也随之转变了。&&&&&&&&&&&&&&&&&&&&&“学好儿”的人是受虚荣心的驱使,学道的人是意志力的作用。学好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求着别人说我好,尽量掩盖缺点,所表现的多是假相。这样人纯属心界,再往下一滑就堕入身界。学道的人是不求人知的,为人处事,只求心安理得,俯仰无愧,心地坦荡,这是意界人。&&&&&&&&&&&&&&&&&&&&&心、身两界不仅为自己造下罪过,且为儿孙埋下罪恶的种子。而志意两界人可为子孙扎下善良的根子,“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修善积德之家,不仅为个人造福,同时也必然给儿孙留有余庆:一是有形的,如父母以身作则,直接给儿女造成好的影响,这是可以看得见的;二是无形的,老一辈的德行,可为儿孙后代遗下善良的“信息”,并能传之久远。与此相反,心身两界人,所留给儿孙后代的是余殃(如损公肥私者)。先生说:“以公款济一己之私,是德中之贼,德中之贼,罪更大。”又说:“私用公款和善款留给儿孙,那等于给儿孙喝毒药酒一样。”种欺骗之因,必结灾患之果。所以心、身两界人不仅害了自己,更害了儿孙,贻害无穷。&&&&&&&&&&&&&&&&&&&&&四大界定位,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为自己终身定位,这一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是定在意界,不过是神界,只能得到人间福报,或未来享天福,福尽,仍堕入轮回。如能定在志界上,其归宿则是跳出三界,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另一种定位,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为自己定位,如对某一桩事情,当用哪一界去处理。尽管小事,也不忽视,如此,可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积蓄“资粮”。先生说:“我始而定意,真灵了。但我还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挣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劝人。一切皆从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超出心界,上达意界,必须从死心化性上入手,死心即是不动心,欲不动心,必须从万境中开始锻炼,在财色名利面前,能看得淡,不贪不争,对儿女亲情不牵心;在夫妇之间,看得开,放得下;在眼花缭乱,纷纭复杂的世事里,能经得起考验与锻炼。如此,才有跳出心界,达到意界的可能。否则,强行割断伦常,逃避尘缘,未经过实际的磨炼,而心底深处仍潜存着牵缠挂碍,这等于搬石头压草,根株全在,一旦搬掉石头,气候适合,必然故态复萌,为害益烈。人对于亲情怎样才能看得淡泊一些呢?先生说:“人都把妻子儿女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操心。若把我看成是女人的男人(丈夫),是儿女的父亲,你爱恭敬不恭敬,这样,自然就不动心了。”这正是定在意界上了。&&&&&&&&&&&&&&&&&&&&&意界的最大特点,是常乐无忧。怎样能保持塌乐呢?先生说:“知足才能常乐,知足和能落底。”心有忧虑,当然乐不起来。为什么有忧虑呢?心中没有底,才忧虑。如能把心落到底,真正做到不贪不求,处处知足,随缘而安,哪能不乐呢?所以老子说:“知足常足”。常足就能常乐,常乐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假如家财万贯,仍是愁眉苦脸,那么钱财再多又有何用?修道的人,只有永远保持快乐,才能永远阳气充盈,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佛家讲:“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就是这个道理。&&&&&&&&&&&&&&&&&&&&&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能够容纳一切。“意大”和“常乐”构成意界的两大主要因素,常乐才能拨阴取阳,意大才能超然物外,这乃是上升志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所以先生说:“意不诚,志也不诚,意放不开,志不能定。”又说:“心小的意必不诚,性窄的志必不诚。”&&&&&&&&&&&&&&&&&&&&&定位,关键在一个“定”字上。定住位才能扎根,定才能辨明方向,定才能看得远。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乃是最大的定力,定力缊蓄着不可思议的能量。用“心”就定不住位,定不住就被私心妄念所奴役,在心界苦海里沉浮,怎么能出离红尘!这里所说的定住位,是指要定在志界或意界,得失荣辱苦乐,均不足动心。孟子的“四十不动心”,就是“定志”的功力。&&&&&&&&&&&&&&&&&&&&&定在志界,如如不动,一切无说,无人无我,只剩真乐。如如不动,即看破一切,没有气火,富贵贫贱,荣辱丧存,均不动心。什么叫作一切无说呢?从小的方面来说,在生活上,绝不挑剔,衣食住行,随缘而安。对他来说,世间竟没有不称意的东西,一切都好,吃白菜好,吃萝卜也好,下雨的日子在雨中,刮风的日子在风中,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景,所以真乐永存。从大的方面来讲,志界是和天下合一的,处处为众人着想。先生说:“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所以定在志界是无人无我,人我一体。因为没有私心,不计较个人利益,所以能忍辱,能担怨,无争搅,无挂碍,志界能看透一切,识破因果,性命合一,具有大智慧,无为无不为,无动无不动,再能与宇宙大生命合一时,自可超越时空,直达圣界。&&&&&&&&&&&&&&&&&&&&&先生说:“神是光光明明的,亮这堂堂的,佛是无明无暗,来应去静的。”神是光明显耀,玩弄神通的,所以最能吸引人,为凡夫俗子所敬畏,所崇拜,否则,就怕受到神的怪罪。然而佛是托底就下的,常常处于人群的最底层,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虽然神通广大,却从不显露。混迹群众之中,但不一定被人们认识,所以其形象是无明无暗的。因其不落痕迹,不留影像,所以来应去静。这正是志界(佛)和意界(神)在现象上的明显区别。真正有道的人,潜居社会底层。先生说:“有矮到众人之下不能得道,潜居低处,才可得道,高处最危险,不是有道者可居之处。”这实际是志界人的一条大原则。或问:身居高位的人,怎么能居低处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许多答案,如宋朝的范仲淹,便是最好的榜样。那些为官的人和如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学得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就够了吗!&&&&&&&&&&&&&&&&&&&&&从人世来看,意界是最幸福的,是天堂。人们往往停留在意界上,就不想上进了,这样不仅到不了志界,且极易退转。所以先生说:“到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才能到志界。&&&&&&&&&&&&&&&&&&&&&常人学佛,以为佛在身外,都向外面去求,竟忘了自己,不肯在自身上下功夫。这样求佛,越求离佛越远。先生说:“人要是定在志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会来找你。你要是定不住志,就是天天求佛,佛也不理你。因为你见好事心里高兴,是被善魔魔倒了;见坏事心里发愁,是被恶魔魔倒了;要是到在志界上,好事歹事都不动心,对与不对全不动性,魔就助你成佛啦!”又说:“佛也没远你,神也没远你,只看你能否定住位!”&&&&&&&&&&&&&&&&&&&&&要想达到志界,必脚踏实地,步步不落空。假如因果不了,便不能出离身界;人世的伦常不尽圆满,出不了心界;未出心界,便到不了意界;意界不圆足,便到不了志界。这是学道、行道、成道、了道必然的步骤,缺少一步,也达不到究竟。&&&&&&&当你在道业上有了成就的时候,回首往事,便可发现过去所遇到逆境坎坷与倒霉,都已成为“自我建设”中的砖和瓦了。所以先生说:“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三、四大界分清&&&&&&&&&&&&&&&&&&&&&“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这是先生把四大界分清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来了。&&&&&&&&&&&&&&&&&&&&&四大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在宇宙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在整个宇宙间来看,只不过是一颗沙粒,而人类仅是这沙粒上的微尘,轮到我们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谓渺小,只是从我们人类的肉体上来论。如果从四大界来看,一个人可以为圣为贤,可以成佛作祖。先生说:“天地有坏,我性无坏,人比天地还贵重的多呢!”这岂不是其大无外!人的肉体生理结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基本相同,所不同者惟有人的灵魂,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四大界分清,主要是从心性上来区别四种境界的不同。&&&&&&&&&&&&&&&&&&&&&四大界分清,不单纯是从理论上分别清楚,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思想行为上分别清楚。哪怕是细小的念头和行动,都要用四大界来衡量,随时随地克服和身界的思想行为,而用意界志界的标准来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此,时时分清,日日分清,年年分清,不就成为志界或意界的人了吗!&&&&&&&&&&&&&&&&&&&&&四大界的精神实质,是要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和人我关系之中来检验自己。待运用自如时,四大界自能分清,就不存在心身两界的思想行为了&。&&&&&&&&&&&&&&&&&&&&&四大界分清了,才能把一切事物还其本来面目,不被各种假相所蒙蔽。先生说:“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人是要在工作中修道,而不是等着把事情办完或是工作结束后才去修道。生活、办事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即是道场”,颇有道理。工作的时候,他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修心炼性,而并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讲的一个小故事,对我们研究四大界或许有所启发:&&&&&&&&&&&&&&&&&&&&&一个农夫,为了灌田,用一个桶从井里提水。一个走路的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桔槔(在井旁的架子上挂一个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上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既省力,又能多工作”。农夫说:“我知用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怕的是用这样一个机巧的办法,人的心会变得像机械,机巧心使人失去淳朴”。这个故事涵有很深的哲理,说明人在机械性的工作中,缺少精神上的美感或道德上的享受。庄子故事中的农夫,不要机巧心灵,其原因就在此。当然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修道者。&&&&&&&&&&&&&&&&&&&&&当此物欲横流,醉心享乐的时代,金钱美色的诱惑力极大,随时随地都有使你误入陷阱,堕落深渊的可能。某些人向你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时候,正是拖你下水,使你误入迷途的开始。修道的人,也往往在这个关键时刻,冲昏头脑,迷失方向,使多年取得的道业,毁于一旦。所以先生说:“世间是个万迷阵,没有一样不是迷,好大烟、好酒、好色都是,必须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人人都希望高寿,其实在志界人来说,寿命长短,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注重的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因为德行是永存的。况且古今的圣贤,不一定都高寿。先生说:“大圣人不注重后天的一身之修炼,他注重天地万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寿,虽不过百年,而他的德和天地一般大,他的‘寿命’也必和天地一样的永久,且可长于天地,这不是大寿吗!”&&&&&&&&&&&&&&&&&&&&&尽伦常也必须四大界分清。以尽孝来说,心界人尽孝,只知惦念父母的身体,至于父母的内心需求,他并不知道,老人很难安心养性。先生说:“人们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亲,而不是孝亲。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那才是佛国的孝子呢!”所说的割断人情,是指冲破牵情挂碍,不是单纯地孝父母的身,更要孝父母的心性,再进一步做到人格完美,道全德备方是孝道的究竟。&&&&&&&&&&&&&&&&&&&&&一个人的层次高低,须从全面来考察分析,不能单纯从其外部表现来判断,尤其是内心世界的活动,包括意志、感情、认知、情绪、动机等等。比如“心界的好人”,从表面看,很难说他不是好人,但他的内心活动却是低层次的。从下面的故事中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从前有位坦山和尚与一年轻和尚走路,看见一个衣着讲究,姿容秀丽的女孩站在河边,正愁着过不了河。坦山问明情况后,说道:“我抱你过河”。于是师父便抱她过了河。女孩说声谢谢,便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走了半天路程。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晚上要睡觉时,坦山问道:“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讲呢?”小和尚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不平静,说道:“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今天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坦山说:“你说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其实,坦山心中并没有女色的尘影,坦坦然然,毫无牵挂。然而一直抱着女色的不正是那个小和尚吗!很显然,这位小和尚是心界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心界的好人”。而那位坦山和尚却是无心的,所以是志意两界的人。&&&&&&&&&&&&&&&&&&&&&四大界的内容极为广泛,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四大界分清的道理,故将每一界的体用,分别加以概述。&&&&&&&&&&&&&&&&&&&&&(1)“志界如如不动,意界常乐无忧,心界使机弄巧,身界为所欲为。”&&&&&&&&&&&&&&&&&&&&&志界具有大智慧,识透因果,圆融无碍,故曰如如不动;意界人处处知足,与世无争,安祥坦荡,故常乐无忧;心界人为满足一己之私利,用尽心机,贪得无厌,故使机弄巧;身界人无所顾忌,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故为所欲为。&&&&&&&&&&&&&&&&&&&&&(2)“志界无心,意界净心,心界操心,身界糟心”。&&&&&&&&&&&&&&&&&&&&&志界不为私利,与众人为一体,无人无我,所以无心;意界宽宏大量不存阴私,所以净心;心界处处为私绞尽脑汁,所以操心;身界不顾法纪屡屡跌交,所以糟心。&&&&&&&&&&&&&&&&&&&&&(3)“志界忘情,意界淡情,心界牵情,身界粘情”。&&&&&&&&&&&&&&&&&&&&&志界对生死别离,都不动心,故曰忘情;意界对人情看得平淡,故曰淡情;心界对亲人近人牵肠挂肚,放心不下,故曰牵情;身界人对亲人近人难舍难分,甚至离不开,故曰粘情。&&&&&&&&&&&&&&&&&&&&&(4)“志是佛根,意是神根,心是苦根,身是孽根”。&&&&&&&&&&&&&&&&&&&&&志以慈悲为怀,以济人利世为己任,故为佛根;意是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故为神根;心是贪而不足,多思多虑,故为苦根;身是有己无人损公肥私,故为孽根。&&&&&&&&&&&&&&&&&&&&&(5)“志界无说,意界知足常乐,心界好贪,身界好斗”。&&&&&&&&&&&&&&&&&&&&&志界看破一切,无挂无碍,所以无说;意界超然物外,所以常乐无忧;心界私心为主,所以好贪;身界以气禀性当家,所以好斗。&&&&&&&&&&&&&&&&&&&&&(6)“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志界超出轮回,故为佛国;意界是神界,故为天堂;心界是凡夫,苦苦恼恼,故为苦海;身界以肉身为主,过着罪恶生活,故曰地狱。&&&&&&&&&&&&&&&&&&&&&(7)“志界无为无不为,意界讲让,心界贪为己有,身界破败成性”。&&&&&&&&&&&&&&&&&&&&&志界大智若愚,却能量无穷,故曰无为无不为;意界以众人利益为利益,故讲让;心界以自我为中心,越多越好,故都想贪为己有;身界是败家子,所以是破败的。&&&&&&&&&&&&&&&&&&&&&(8)“志是真的,意是好的,心是假的,身是坏的”。&&&&&&&&&&&&&&&&&&&&&志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真的;意界人满面春风,受人欢迎,所以是好的;心界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幻假不常,所以是假的;身界人对己对人都有害,所以是坏的。&&&&&&&&&&&&&&&&&&&&&(9)“志界人事坏人不坏,意界人事坏认因果,心界人事坏怨天尤人,身界人事坏大发脾气”。&&&&&&&&&&&&&&&&&&&&&志界人深明事情虽是由人来办,却籍事成人,无事不足以炼人,故事坏人不坏;意界遇到逆境坎坷,认识是过去的因,方有今日之果,故视为因果;心界人事不遂心,不能反求诸己,所以怨天尤人;身界人横不讲理,所以事不如愿,就大发脾气。&&&&&&&&&&&&&&&&&&&&&(10)“志界出数,意界挪数,心界在数,身界在劫”。&&&&&&&&&&&&&&&&&&&&&志界超出三界,不在气数之内,故曰出数;意界修德立命,打破气数,可以改造命运,故曰挪数;心界人被气数所拘,故曰在数;身界人罪业随身,法网难逃,故曰在劫。&&&&&&&&&&&&&&&&&&&&&(11)“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能败”。&&&&&&&&&&&&&&&&&&&&&志界人能拨阴取阳,心中绝对不存他人的不对,有多少阴气都能把它化了;意界人心界大,能包容;心界人喜“分斤掰两“,分别心强;身界人能败坏。&&&&&&&&&&&&&&&&&&&&&(12)“志界人看世人都可成佛,意界人看世人都可成神,心界人和身界人看世人都争贪”。&&&&&&&&&&&&&&&&&&&&&人的境界不同,他的看法必然不同,这和戴黄色眼镜看物都成黄色是同样道理。&&&&&&&&&&&&&&&&&&&&&(13)“志界人感恩,意界人感义,心界人‘感情’,身界人感冤”。&&&&&&&&&&&&&&&&&&&&&志界人无仇人,好人从正面助我,坏人从反面助我,所以时时处处都感恩;意界人能找人的好处,所以感义;心界人以人情为重,重人情往来,多虚伪,故曰“感情”;身界人总是觉着别人对不起我,非恨即怨,故曰感冤。&&&&&&&&&&&&&&&&&&&&&(14)“志界无人无我,意界公而忘私,心界得便宜就乐,身界损人利己”。&&&&&&&&&&&&&&&&&&&&&志界无人相,无我相,人我一体;意界心中存着众人,公而忘私;心界人贪心无止,所以得便宜就乐;身界人有己无人,所以损人利己。&&&&&&&&&&&&&&&&&&&&&(15)“志界托起愚人,意界爱护愚人,心界瞧不起愚人,身界欺负愚人”。&&&&&&&&&&&&&&&&&&&&&普度众生是佛的本怀,何况对愚人;意界爱人如己,喜欢助人,所以爱护愚人;心界人势力眼,以为愚人无用,所以瞧不起;身界人好斗,以为愚人无能,所以欺负他。&&&&&&&&&&&&&&&&&&&&&(16)“志界认天下不是,意界推功揽过,心界不认不是,身界认为全是别人不是”。&&&&&&&&&&&&&&&&&&&&&志界看世人好,发欢喜心,见世人有过,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所以认天下不是;意界人有功推给别人,有不是揽给自己;心界人有过也不爱承认;身界有过完全推给别人。&&&&&&&&&&&&&&&&&&&&&(17)“志界没有对待,意界大义宽宏,心界鼠肚鸡肠,身界秽语暴行”。&&&&&&&&&&&&&&&&&&&&&志界受屈爱辱,以为可消业力,绝不怨人,所以无对待;意界遇事能退一步想,胸襟开阔,所以能大义宽宏;心界内心总是藏着他人的不对,想不开,过不去,所以鼠肚鸡肠;身界满腹阴气,气火用事,所以秽语暴行。&&&&&&&&&&&&&&&&&&&&&(18)“志界成人,意界助人,心界累人,身界欺人”。&&&&&&&&&&&&&&&&&&&&&志界能成全人的天命,成人之德,故曰成人;意界见人有困难,大力相助,故曰助人;心界总想借别人的光,占别人便宜,故曰累人;身界横行霸道,故曰欺人。&&&&&&&&&&&&&&&&&&&&&(19)“志界纯阳,意界阳中有阴,心界阴中有阳,身界纯阴”。&&&&&&&&&&&&&&&&&&&&&志界无烦恼,心存众人好处,尽人合天,返本归真,所以纯阳;意界大公无私,但烦恼并未根除,故阳中有阴;心界虽私心为主,但人情为重,也有时为他人着想,故阴中有阳;身界纯为自己,作恶多端,充满晦气,故为纯阴。&&&&&&&&&&&&&&&&&&&&&(20)“志界家庭净底,意界家庭清底,心界家庭混底,身界家庭脏底”。&&&&&&&&&&&&&&&&&&&&&志界家庭纯以道义为重,公字当头,人各自立,互不牵累,夫妻忘情,故曰净底;意界家庭孝悌为重,相互理解,安贫乐道,夫妻淡情,故曰清底;心界家庭人情为重,相互争理,夫妻责善,贪得无厌,故曰混底;身界家庭多取不义之财,夫妻争吵,伦常乖舛,苦恼无边,故曰脏底。&&&&&&&&&&&&&&&&&&&&&凤仪先生主张,修道要在日常生活伦理实践中去了脱,它的模式是“钻进去,钻出来”。所以他说:“修行人怕染尘,有离尘的,有避尘的。岂不知‘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无尘。不迷、不染、不包屈、不后悔、不怨人,得失苦乐都不动心,才是志界人”。&&&&&&&&&&&&&&&&&&&&&人要想“挪界”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从主观上来讲,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从客观上来讲,要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主观上的努力,真能以志为主,虽然是反面的阻力,也可转化为自我提高的动力。先生说:“志、意、心、身四大界之间都隔十万八千里,身界人无所不为,他有一帮吃喝玩乐的坏朋友,他就是想好,他的那些坏朋友也要缠着他,使他不得上进。所以挪界是很难的。心界想登意界,心界的亲友拉着。意界想登志界,意界的朋友拉着。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才能成道。因为隔界如隔天啊!”&&&&&&&&&&&&&&&&&&&&&四、四大界活用&&&&&&&&&&&&&&&&&&&&&“志、意、心、身四个字须要活用,如执着一偏就没用了”。此乃凤仪先生明确指出四大界活用的重要意义。&&&&&&&四大界活用,可从“诚意”,“立志”,“定志”,“夺志”,“用志与用意”,“挪界”,“四大界结合三界”,“四大界与古今四季”等诸方面来研究。&&&&&&&&&&&&&&&&&&&&&1、诚意&&&&&&&&&&&&&&&&&&&&&诚意在此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诚在意界,不动气火,常乐无忧;一是真诚其意,专一不二。实际,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要排除私心杂念。&&&&&&&&&&&&&&&&&&&&&先生说:“诚意就是净心,无论谁死谁活,谁难谁苦,都不足以动心,这才够上净心,才够上诚意”。无论好事坏事,都冲不动。能看破一切,心无一物,常乐无忧,才是诚在意界。&&&&&&&&&&&&&&&&&&&&&好动气火的人,一定是心里装着他人的不对了,看他人不对(怨人)必生烦恼,甚而动脾气。所以先生说:“诚意,一点也不怨人,一点存人家不对的心也没有”。存他人不对就落心界,动脾气就落身界。&&&&&&&&&&&&&&&&&&&&&欲达志界,必先诚意,意界不诚是登不上志界的。所以先生说:“禀性化了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志诚,这是一定的理呢!”可见,化除气禀性,是多么关键啊,禀性不化便到不了意界,更何况登志界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全神贯注,专一不二的精神,是一切成就的必要途径。无论是专心悟道或钻研某种技术与学问,都必需如此专诚其意。先生有个巧妙的比喻:“人无论行什么事必得诚意,诚意像纫针似的,线本来是很细的了,然而还得用手把线头捻得归一了,极细了,才能穿过针鼻去,诚意也得像这样似的,必得诚而又诚,专而又专,才能透过去。”&&&&&&&&&&&&&&&&&&&&&2、立志&&&&&&&&&&&&&&&&&&&&&历史上的伟人哲士,英雄豪杰以及圣贤佛祖,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始于立志,无不有远大的抱负。如圣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就立志求学问,求为人之道。志向是人一生的统帅,是精神上的主宰,是前进的灯塔。失去了它,便要迷失方向。尤其在坎坷逆境、困难潦倒的时候,它可使你挺起腰杆,鼓起勇气,百折不挠,终能取得成功。&&&&&&&学道的人,想要脱离心身两界,上达志意两界,立志尤为重要。先生说:“立起志来,精神立可振起”,志一起来,便可提醒自己,有振聋发聩之功。不过,学道的人,立志不是为了成名得势,而是为了提高境界,做个完人,止于至善。&&&&&&&&&&&&&&&&&&&&&&&&&&&&&立志是灵魂的统帅。处顺境,可不被功名富贵所迷惑;处逆境可不被艰难困苦所吓倒;顺风得意时,不忘当初的远大志向;潦倒坎坷时,要憧憬未来成功的美景。所以立志是永不停步的基本动力。到意界的人,如果忘了初志,很容易停留在意界上,止步不前,所以先生教导后学“到意界还得迈大步”。这正是由于当初立志的动力所驱使,从而向志界升华。所以学道者,立志的最终归宿即是志界。&&&&&&&&&&&&&&&&&&&&&3、定志&&&&&&&&&&&&&&&&&&&&&随时定志,是欲达到志界者不可忽视的功夫,为人处世,尤其在倒霉的时候,懂得定志,学会定志,运用纯熟了,方有最终达到志界的可能。先生说:“人必得死后天心,才能定住志”。所说的死后天心,必须首先看破一切,什么名利地位,儿女情长、夫妻恩爱等等,都必须看得淡泊一些,无牵无挂,才能死掉后天心。没有这些情牵物累的干扰,遇事不动心,就容易定住志了。&&&&&&&&&&&&&&&&&&&&&志诚的人,贫贱不移志,富贵不动心,不随境遇的转移而转移。先生说:“能定住志的,有夸我好,我越加小心;贬我不好,我外面没事,里边可长志”。&&&&&&&&&&&&&&&&&&&&&定在志界的人如如不动,不发气火,从不与人争辩论理,所以最能吃亏忍辱。先生说:“志界人是所过者化,比方有人打我一顿,他走了,我也起来了,日后再见着他,也没有一点怨恨,所以志界人无说。”&&&&&&&&&&&&&&&&&&&&&跳出凡尘之外来看人世,才能看得清楚,才能不被尘世所迷,这便是四大界分清的功用。&&&&&&&&&&&&&&&&&&&&&人生涉世有顺利,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受尊重,有时受屈辱,有种种不同的遭遇。但最令人头痛的是前进不是,后退不可,上也不成,下也不得,真是“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在这种极度为难的窘境中,怎样处理呢?先生说:“人若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时候,就是以装死为妙。”装死即是定在志上。如先生在家乡为解救万民的困境而接办“善德当”,失败之后,数万吊债累落到他一人身上,股东们又屡来逼债,登门辱骂(详见《王凤仪年谱》)。当此一筹莫展之际,先生便定在志上,装死,巍巍不动,终于度过这一难关。而且成为他功圆果满道业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先生把“定志”视为学圣学佛的法宝,离开了它,便一无所成。所以先生说:“人要定在志界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来找你。”所谓“志诚感佛”,就是此意。这也正是佛家“感应道交”的道理。&&&&&&&&&&&&&&&&&&&&&4、夺志&&&&&&&&&&&&&&&&&&&&&“夺志”是先生通过实践而悟出的一条道理,是性命学说的重要一环。学道可夺今人的志,也可夺古人之志,先生把它比喻为“接码子”(即培植果树的嫁接法,可详见《三界合一》)。先生青年时期为周姑丈家佣工时,曾夺周姑丈的志(周姑丈是孝子),使他们全家人宾服了。以后又夺古人的志,从而大彻大悟。先生说:“我最得力处,就是夺志,一起初夺今人的志,后来就夺古人的志”。又说:“学久了,存真了,古圣之灵就来相助。夺羊角哀之志,我知道了圣贤之灵真能助人啊!”&&&&&&&&&&&&&&&&&&&&&我们立志学哪位古人,即可与哪位古人相接,所以先生又称夺志为“接命法”。学古人,则我们的性中,即含有古人的灵光,自然可得到古人相助,古圣先贤的名至今犹存的,即古圣先贤的德和灵依然存在,也即是古人的信息依然存在。所以先生说:“今人只知师人,而不知师神师圣。我所说的师,是能存某神某圣的行为,某神某圣自能救你,这里真有妙趣。”又说:“读古人书,夺古人志,正像酸梨树取甜梨树的码子来接,将来就结甜梨。我们读古人书,知古人事,效法行去,我们的行为也就像古人了。”&&&&&&&&&&&&&&&&&&&&&5、用志与用意&&&&&&&&&&&&&&&&&&&&&学道的人持身必须用志,志是长的,是不动摇的。某人问怎样用志?先生道:“志就是得定住,必得先知道人家的好处,然后再尽力地行自己的道,人家佩服了,这就叫用志。志是按步前进,达到最终目的为止。”&&&&&&&&&&&&&&&&&&&&&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道不可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步步不落空,从完善人格做起,方可有成。先生说:“志是要从近处起,谁和我接近,我先悟谁的道,把他的言行托起来,叫他佩服了为止。若能使一人二人佩服我,推而至于百千万人也都佩服我,不但在一处使人佩服我,到处处都能使人佩服,这就是志”。&&&&&&&&&&&&&&&&&&&&&同样学道,但学的方法与原则不同,所以成果就不同。用“心”学道的是抱个急功近利的心理,注意形像,这样,只能学个皮毛,因他“为我”的观念太强。用“意”学道的,处处知足,从名利物欲、贪得无厌的现实中退回来,这样,他就已经近于道了,所以可少走许多弯路。用志学道的人是能放下一切,什么“好”、“高”,面子、名、利、吃亏、便宜、情爱、牵挂、恩怨等等,统统放下,一心向道,这样,当下就是道了。正如先生所说:“你们学道都是用‘心’去学。用心学道,是学一得一,用‘意’学道是学一得三,用‘志’学道,是学一得万,你们没用志学,所以不见进步。”&&&&&&&&&&&&&&&&&&&&&常人,对父母子女、亲人近人亲近,不是亲人近人就疏远。志界人是无远无近,大持平等的。先生说:“近人近了是心,远人近了是意,神是近人远,远人近,佛是一切都远,远而不远。”&&&&&&&&&&&&&&&&&&&&&用志当人,从不苛求他人,看见人家有不对,他发出怜悯心,绝无恨怨;用意当人,以让为主,从不与人争较,能大义包涵。所以先生说:“用志当人就没有对头,用意当人就与人无争。”&&&&&&&&&&&&&&&&&&&&&用志的人不自欺,遇到权贵之人,绝不卑躬屈膝,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心志与人格比他高得多呢!对愚人不仅不瞧不起,并能加倍爱护,设法把他托起来,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所以先生说:“遇高人要比他高不点,遇矮人要比他矮不点。遇着愚人,我必要矮在愚人以下,这叫能屈;遇着高明人,心志更要超出高人以上,不被他欺住,就是能伸”。&&&&&&&&&&&&&&&&&&&&&人在受到挫折逆境或大屈大辱之时,必须用志,要以“志为根”,“志是擎天柱”。先生说:“志为根,你打我,我就立志去挨,你骂我,我就安坐静受。你打骂完了,唉!我也完了。你打烦了我,骂烦了我,算你能耐。这样做,还能动吗!”这种忍辱精神,在佛家来讲,也属于高尚的。是何等超脱的境界啊!&&&&&&&&&&&&&&&&&&&&&先生遇到逆事是怎样用志的呢?曾自述:“人们遇逆事,就要不高兴了,我遇逆事就不然了,我的两只眼睛,虽然瞪着瞅对方的人,而我的意已经沉入地下深处了,逆事又怎能摇动了我呢!”&&&&&&&&&&&&&&&&&&&&&“用心好像是用锅烙饼,火稍大就焦了;用意像用笼屉蒸饽饽似的,气虽大,饽饽也坏不了。“此乃先生对心与意的区别做了极为恰当的比喻。用心的人,对人对事,总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放心不下。心本属火,稍一过分,便要伤害他人的感情。而意界是胸襟开阔,豁达大度,虽然过分,但仍不失太和之气,所以对人有益无害。&&&&&&&&&&&&&&&&&&&&&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至诚的实质,即可体现为“志诚”。此乃用志的巨大的效用。志诚,不仅可以感动人,且可感动天。那么“意诚”呢,也可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意念达到真诚不二时,“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下面的两个小故事,说明“意”可产生一定的能量。&&&&&&&&&&&&&&&&&&&&&日本武士柳生但马守的故事:有一天,柳生但马守在花园里欣赏着盛放的樱花,正沉缅在默想中。突然间,他感到后面有一股杀气,向他击来。但马守转身,但是他没有看见任何人,只有一个侍童,是平常拿着他的剑跟随着他的,无法断定杀气从何处发出。因为在他经过长期的剑道训练之后,他已具有了一种第六感(眼耳鼻舌身之外),可以用来立即侦察出杀气的所在。&&&&&&&&&&&&&&&&&&&&&但马守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当这件事传到侍从间,那个侍童就战战兢兢来到主人面前,谢罪说:“当我看到主人全心全意在欣赏樱花时,我起了一个念头:主人的剑术再好,如果现在我从后面突然袭击他,他恐怕还不能防卫自己吧。可能就是我这个念头,被主人察觉到了。”从此,才澄清了困扰柳生但马守如此之深的整个秘密。(摘自日本铃木大拙:《禅学讲座》)&&&&&&&&&&&&&&&&&&&&&一个民间治病法的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座私塾的老先生,会一种化疙瘩(脖子上,腋部或其它部位生的红肿硬块)法,小有名气,求医者不绝,但后来突然不灵了。其原因是这样的:老先生因故体罚了大学头(有威望的高年级学生),大学头出了恶主意,约了八名同学与先生作对,对付他的拿手好戏化疙瘩法,使其不灵,扫扫先生的威风。当老先生在院中捏诀口中念念有词(并不知他念些什么),对患者施术治疗时,这八名学生也学着先生的捏诀法,一齐从窗口指向患者,同时口中念着“越长越大,越长越大”的恶言。出乎意料,老先生的法术真不灵了。本来施术三次就能好的,却没效果,反而越长越大。后来,其中一个学生告了密,老先生才知道了详情。(摘自第77期《气功与科学》)&&&&&&&&&&&&&&&&&&&&&语云:“意念一动,浪传十方”。上述二个小故事,都说明了人的意念可产生一定的能量,能够真诚其意,并正确地运用意念,是学道者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大学》中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先生说:“心念初动时是意,心念能静才能够诚意。”&&&&&&&&&&&&&&&&&&&&&先生生平,自始至终,都是以“用志”为主线:青少年时代,为人佣工,尽职尽责,得到众人的敬服;迎养祖父时虽屡遭刁难,并未退志;三十五岁时,无权无位,却誓死救杨柏;手中无分文,为了解救众人的困难,敢于接办善德当;为了救广大女子出苦,创兴女子义学;为了考察民情,寻觅知音,乞讨访道;为了千秋万代做打算,立志翻转世界,重立人根,倡兴崇俭结婚等一系列措施;临终前,又力主下达农村,深入底层,等等。他事业上的成功,道业上的成就,功圆果满,道全德备。都体现了“用志”这一法门的伟大力量。先生说:“大家来学道,若有人能把我整个嚼了,成圣成佛,都有余啊!”--“志”是其学说的核心。&&&&&&&&&&&&&&&&&&&&&&&&&&&&&6、挪界&&&&&&&&&&&&&&&&&&&&&先生说:“人要想超凡入圣,得会挪界。”挪界就是转移境界,超越自我。学习四大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挪界。否则,仍是原地不动,就等于说食不饱,所以,挪界正是体现了四大界的大机大用。&&&&&&&&&&&&&&&&&&&&&信心真,信力足,是学道的基础和动力。尤其是欲挪界,信力更为关键。真信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情与旺盛的力量。比如看电视,看戏剧,看到动人处,与剧中人同喜怒,共哀乐,这是与剧情完全打成一牖(已无半点怀疑)的结果。否则,认为剧情是假的,剧是人编的,这就不能产生真实的感情了。其实,剧情即使是虚构的,是假的,然而你在看剧的过程中,精神全部投入,则你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却是真实的。(信心足就等于打开电视,调好频道,节目自然能收来。)&&&&&&&&&&&&&&&&&&&&&又如历史上“李广射虎”一事,乃是更能说明信心会产生力量的最好实例:西汉将军李广夜间行军,忽然发现前面山脚下有一只老虎,他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一箭射中,兵士们走近一瞧,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箭射的很深,拔都拔不出来。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进去呢?原来第一次射的一箭,绝信是老虎,所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后来知道不是老虎了,没有那射杀老虎的感情,所以就射不进去了。这充分说明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先生说:“人必具有大信力,才能得道。”无信力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干什么事也难以成功,更何况学道啦!学道的人不仅要有信力,尤为重要的要有勇于实践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四大界的真谛是先生通过一生的实践而彻悟的,这四种不同的境界,他都亲身体验过。先生说:“志意心身四个字,用哪个字做人,有哪个字的感应。我在生疮时,就是地狱。以后在家过家就是苦海。父亲死,守坟以后,决意劝人,就是意界。到东省后,立定死志,非翻世界不可,正是以志当人。”这便是先生一生关键性挪界的踪迹。&&&&&&&&&&&&&&&&&&&&&四大界包罗万象,贯通一切,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把四大界研究明白,能掌握,会运用,便是一法通,万法通,一切问题(尤其是人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先生说:“志意心身,就是道根。现今是因果(身界)世界,所以人人都有脾气。能把脾气化去,因果自了;能把贪心死尽,人间的苦自了;能把意念了尽(超出意界),就是志界,就是佛国。志界的人,无动无变,和天地合为一体,不是佛是什么!”四大界挪界的步骤,凤仪先生已为我们指明了。人们的脾气,是宿业在今世的反映,能把脾气化除,便说明宿世的业力已经了啦。能去掉贪心,便把现世的人间苦根拔掉了,因为现世的苦,是由于私心和贪心造成的。无贪心,就知足常乐,常乐即是意界。意界伦常圆满,无牵缠,无挂碍,意念了啦(伦常有亏,意念绝不能了)。如如不动,纯阳无阴,与宇宙大生命融为一体,当然就是志界了。&&&&&&&&&&&&&&&&&&&&&先生曾教导朱循天说:“允恭现在像高梁已经扬花了,正需要度浆(籽粒逐渐充实),度浆是要真乐起来,还得认天下的不是(天下未好就是我未好)。有人欺你,你就要寻思,你比他高万倍;有人称赞你,你就要寻思,没对起人家,这就是真认不是。不认不是,只知自高,终必失道,自欺,终不能放光。”认不是的力量大极了,只有真“认天下的不是”,才能把自己的性量扩大到与天下合一。&&&&&&&&&&&&&&&&&&&&&上面是先生教导朱循天怎样挪界的道理,下面是先生教导他如何防止落界。对朱循天道:“你定不住本位,时常到地狱和苦海里看热闹。怎说呢?看见兄弟们有过错,你就替他忧愁,就是看热闹。怎算作定住本位呢?要见哥哥不对了,不替他愁,而要思索我怎样当弟弟,可以把他们托起来,才叫作定住位。”&&&&&&&&&&&&&&&&&&&&&人的好心使大了,也容易“落界”。先生说:“用好心说人是义气,但那人不听你话,你不乐意了,是落心界了;若是由不乐意而争搅起来,这又是落到地狱去了。”&&&&&&&&&&&&&&&&&&&&&先生说:“大家知道志、意、心、身是人的去路,是要递次向上过界,不知道身界却能直达志界。这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先生又提出谨防落界的教导:“人们持身,必须十分谨慎。如志界人,把志倒了,便要堕入身界,即是地狱;意界的人,要一失足,便要堕入心界,即是苦海。”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志界人不重人情,不拘小节,一旦志倒了,便放荡不羁,如万丈高楼失去支撑,突然倒塌一样,极为可怕,所以是最值得注意的。&&&&&&&&&&&&&&&&&&&&&挪界是很难的,没有超尘拔俗、看破一切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试看古往今来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老学究,在道业上终无成就者,大有人在。什么原因呢?只因为他们始终沉浮在心界里,多数人扮演着“心界的好人”,拘拘谨谨,所以很难在圣贤大道上登堂入室。&&&&&&&&&&&&&&&&&&&&&7、四大界结合三界与伦理&&&&&&&&&&&&&&&&&&&&&“志是佛国,意是天堂,心是苦海,身是地狱”。是先生对四大界定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四大界的常规理解。但在修身立命的实践中,又常与三界相结合。如先生说:“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志界和身界相对,志越高,身子越得矮;意界和心界相对,意越大,心越得平。”此处的心和身,与三界中的心身之意义是一致的。心要平,即是不受外界的干扰,总是保持平静、平和、平等、不动摇。身要矮即是坚持托底就下,不高不傲,能托起愚人。也即是“遇矮人比他矮不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心身,都要从正面来理解。&&&&&&&&&&&&&&&&&&&&&允恭问:“志得怎样才能定住呢?”先生道:“必须用三界养。身要先立本,如你是教员的本分,就要研究教员的道。更要把书理钻透了;心得理足,要存众人的道;然后意(界)才能成。三界俱足,而后志才能定住。”定志,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必需有牢固的基础。什么是基础呢?就是三界俱足。首先要从立身做起。心要存道理,道理足了,不论遇到任何逆境,都能想得开、过得去,并有正确的处理方法与态度。禀性化了,意才能诚(意相当于三界中的性)。如此,三界俱足,志才能定住,所以“志必须用三界养”。&&&&&&&&&&&&&&&&&&&&&志界人的每举措,都必须考虑,这样做是否能推行于永久,对千百年后的人是否有益。志界的德是永存的;意界人心胸豁达,大度能容,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心得存道理,会自己的道和他人的道;身能矮在众人之下,方能摆脱一切束缚,而得到真正的自在。所以先生说:“志是长的,能达万古,意是大的,能包罗天下,心得能平,身得能矮下去”。此处的心身与三界的心身义同。&&&&&&&&&&&&&&&&&&&&&世上最大学问,无如研究人类自身,自身最为重要的部分,便是性与命。而能紧扣性命之真髓的,便是志、意、心、身。看看凤仪先生对这四个字是怎样下功夫的。先生自述道:“忧患志不成,不乐意不成,心要存理,身要实行。把四个字要来回虑,要虑得极熟,我上虑到佛国,下虑到地狱,一天不知虑多少次”。&&&&&&&&&&&&&&&&&&&&&四大界也可以运用于伦理中的四个层次。如先生对王李明贞说:“你的志,应该知道祖上的德行多么大,你做的德再能超过祖上,才算超拔祖先;你的意要达在你婆母身上,人人都称赞你婆母好行善事,就应该把善事接起来,才算对起婆母;你的心要存伯叔妯娌的道。身界要存子女们的道。既然存诚了,还得等子女问着才说。这样做,才算四界并进。&&&&&&&&&&&&&&&&&&&&&志、意、心、身,也可运用于家庭伦理的辈分上。先生说:“身是物,心是儿女,意是父母,志是祖父母。想要知儿女好不,看你心诚不。你要不乐,好发颟(意不诚),父母准不能好。所以治世也不出本身。”&&&&&&&&&&&&&&&&&&&&&四大界还可与天下、国家、家庭、自身结合起来研究。志合天体,可知时代前进的步伐。意合国体,可知社会发展的方向。心合家体,身是自身。先生对朱循天说:“人做事必得合天体,国体,家体,身体。我和你四体都合了道。德的根就在孝悌上,但孝悌的界限又各有不同,有志意心身的分别。”以孝道来讲,以志做人,天下为家,是志界的孝;以意做人,大公无私的是意界的孝;在家庭中能尊敬父母,是庭闱之孝;能供给父母衣食住的,是养生之孝。&&&&&&&&&&&&&&&&&&&&&四大界在很多情况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电信运营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