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粤语戏曲,老人家看戏曲买平板?喜欢的那种,求指点,谢谢

哪里可以看粤语戏曲,老人家喜欢的那种,求指点,谢谢 _ 四平汽车网
哪里可以看粤语戏曲,老人家喜欢的那种,求指点,谢谢
你的播放器是按照文件夹顺序播放的还是按照字母顺序,还是按照存入的时间播放呢?你得搞清楚
更多资源: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mgzJ03u 密码,请点击:http://msg.baidu.com/ 这里查询 豫剧 链接: http://...
超多锡剧、越剧、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经典曲目全集、选段MP3、rm正在发送,请查收采纳 。衷心祝愿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给邮箱,追问我
唱戏时最重要的是运气,用找到声腔共鸣点,用气息带动声腔,首先要学会腹式呼吸,唱一句之前将气吸足运到腹腔,再根据所唱一句的长短缓急控制吐气的快慢,只有气息运好了唱出来的音才会饱满,即使嗓子不是很亮也能弥补,这种气息的控制要靠自己...
你的播放器是按照文件夹顺序播放的还是按照字母顺序,还是按照存入的时间播放呢? 你得搞清楚
返回主页:
本文网址:http://www.0434auto.cn/view-.html(BEATRICE)
(C'est moi)
(优秀面条师傅)
第三方登录:本文荣获煮酒论史2016年年度人气作品            
  这标题取得有点大,但为了吸引眼球,也不能免俗故作惊人之语。二则一百年来,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都快汗牛充栋了,并孕育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类别——红学。至于天涯上关于红楼梦的帖子也近乎滥觞,令人腻歪了。虽然这么多红楼文章帖子是泥沙俱下、褒贬不一,但不乏也有珠玉其中,本不该前来献丑。 但想着《红楼梦》始终是中国人一个未了的‘梦’,正如张爱玲说的:“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少时读红楼,觉得这不过是一个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梦;大学时再读红楼,感觉红楼梦确实还没完;如今再看,红楼梦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巨大而幽深的迷。
  这么多年,红楼梦之谜一直在脑海里影影绰绰,似是而非,百思难得其解。2008年安徽阜阳藏家何莉莉突然爆出一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28回内容,这事在社会上甚至在红学界并没产生什么轰动性的影响,但作为红迷,在网上读过由刘俊俊传录到网上的28回文字后大为震撼。虽然这28回的文字稍显粗糙,但故事情节简直惊世骇俗,又偏偏与红楼梦前80回的判词、伏笔乃至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都十分吻合,困扰无数人的红楼之谜,几乎一下子全解开了。
  这一下,我们再也没了张爱玲说的‘红楼梦未完’的人生遗憾,虽然后28回,完全是个血泪噩梦;
  这一下,我们总算可以明白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草蛇灰线,那样字字泣血,原来红楼梦竟然埋藏着那样一段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斑斑血泪;
  所以,小可不才,但也斗胆为红楼梦人物来一个影射关系大汇总,进而让更多红楼爱好者解开红楼的谜团,虽然未必就是真相,但起码也是一种新的角度和思维,否则如今一说红楼梦,马上就想到了红学家说的红楼梦,马上想到了刘心武先生的原型分析。就算你也不认可我的揭秘解读,但要是能由此有所启迪,让你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那也是善莫大焉。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75次 发图: | 更多
    先发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让各位看官先重温下书中的人物。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绘制的贾府大观园全景图
  也有人说,你这厮又来玩索隐影射这一套了,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大师就是索隐派的祖师,结果被胡适大师的考证派证明索隐影射是个笑话,你难道比蔡大师、胡大师还厉害?  小可自然比不了民国大师,胡适大师学贯中西,小可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当年胡适发表考证《红楼梦》的文章时,也不过28岁,对红楼梦的研读,未必比得上如今的很多红楼爱好者,何况如今的人拥有的红学资料,远比胡适当初丰富得多、查阅也方便得多。胡适考证的方法是对的,蔡元培的索隐,确实有‘猜笨谜’之嫌。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胡适在考证作者是谁时,在缺乏权威证据的前提下,自己草率下了定论。因为按照他那科学的考证法,发现根本考证不下去,很多关键性的证据都已迷失。胡适在考证过程中,还顺便考证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如今也遭到了学界的质疑。 不过《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并不影响对作品的解读,但《红楼梦》就不一样,按照胡适的认定,作者这江宁织造的后人曹雪芹(曹霑),那对《红楼梦》的解读,自然就落入了红学的窠臼——红楼梦是写曹家家事的—— 一个封建没落贵族大家庭的故事。 但如果不是曹霑写的呢?而且写作年代如果也不在乾隆年间呢? 那红楼梦将是另一种解读了。  对以胡适为代表的红学家的批判,天涯里早已有‘V哥掰谎’发的煌煌大贴,赢得了百万点击;民间红学研究者吴雪松也在天涯、新浪博客里批判解读文章令人拍案叫绝;还有土默热、刘俊俊、玉川子、至真斋主、且乐道人、逐风、水墨等大才都有精彩解评,我就不再凑热闹献丑,而选择在‘影射’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也可能有人看到“吴氏石头记”字样,就认定此贴不过是拾V哥牙慧,老调重弹,尤其是怀疑‘吴氏石头记(后28回)’是伪本的看官,估计看到癸酉本(吴祖本)的字眼,就侧目而过了。 本人是笃信吴氏石头记后28回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但我在做影射解读时,尽量避免用吴本后28回的文字作为证据,而是主要以前八十回的文字为依据来解读。  事实上早在晚清时,不少人视《红楼梦》为清初政治小说,旨在宣扬民族主义,吊明之亡,批评满清。1915年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总结其说,推论小说中人所影射的历史人物。 所以对‘红楼梦’的影射解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所说的影射的历史人物,其中肯定有的是前人、别人说过的,我也不敢贪天之功,只要不是我自己解读出来的,我尽量署上原解读者的大名。但有的解读揭秘实在追查不到谁是第一解读人,也只能以“前人”论之了。  ------------------------------------------------------------------------  【注】癸酉本(吴祖本):2008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传出时,传录人刘俊俊曾将其命名为‘何初本’,因为藏家姓何。但由于文本最后有一段批语“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表明此本是癸酉年誊录完成的,所以民间红学界称之为“癸酉本”。 也有人依据这段批语,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加之此本的书目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称此本为“吴祖本”。意思是《石头记》是源自吴梅村《风月宝鉴》的祖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等人在其祖本的基础上丰富完善而来的,并有该本前面一段批语为证:“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好了,现在正是开掰。  (此贴部分内容曾在凯迪上发过,但这次在天涯上发布均重新编辑修改,并更加完善。天涯上关注‘红楼’的肯定远远多于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天涯没有凯迪那么完备的编辑功能,在发这类带有学术探讨性的帖子,有时需要对引文或重要文字,用不同字体或颜色加以区分,无奈天涯没有此功能。 可能会让各位看官看起来有点视觉疲劳)  说红楼,道红楼,这‘红楼’到底是什么?  那边厦门的一位看官说:他们那儿也有个红楼。  打住,咱说的这红楼,不是红楼!不是指具体的红色的楼。再说了,《红楼梦》里楼台亭阁那么多,也没有一座叫“红楼”的!  那就怪了,那这本书怎么叫《红楼梦》啊?  *******************************************  【红楼究竟指什么?】  *******************************************  这边有位老先生说了:你们这些年轻啊,红楼是什么都不知道?红楼指的古代那些朱门大户、侯门公府人家,因为其家里的楼房啊大门啊,都刷了朱漆,是红堂堂的,所以才叫 ‘红楼’,或叫朱门。 与之对应的是那些小户人家,叫做‘绿窗’。宋代有本《绿窗新语》,明朝有部《绿窗女史》,收录的就是这些“绿窗”小家碧玉们的故事。  老先生说得实在太好了,贾府是荣国公、宁国公,两家国公,特别是荣国府,那是‘敕造荣国府’,他们家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红楼朱门。  但这依然是表面的意思。刘心武老师就反复提醒我们了:读《红楼梦》千万得留心,如果你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或者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你会觉得《红楼梦》也不过如此,无非是公侯人家的家长里短、公子小姐的儿女情长,还没有民国版的《金粉世家》好看呢,更比不得《金瓶梅》让人来劲。  如果你能独具一双慧眼,透过字面上的表意而深入几分,你才恍然发现,这表面上的意思,不过是冰山一角,巨大的真相是深淹在水面之下。  那边嚷起来了:你这厮又要扯阴谋论了是不是?  兄台稍安勿躁,并非是我一副小人心肠,实在是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不信 你看连脂砚斋等批书人也是这么提醒读者的:此书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千万不要被作书人瞒去,方是巨眼”。  好了,那 红楼 二字,到底是想代表什么呢? 当然关键在这个“红”字。  再一看,“红”字出现的地方不少,曹雪芹在“悼红轩”批删十载; 贾宝玉点名要住进怡红院,自号怡红公子,是看到红的就心旷神怡。至于绛珠仙草、赤霞宫,这‘绛’‘赤’也是红色。  或许你会说,咱们是中国人,看到中国红当然喜欢啦,红色代表富贵,代表喜庆嘛。  这倒也有理,中国人有几个人不喜欢中国红呢?但奇怪了,喜欢就喜欢好了,为啥还“悼红”呢?为啥有“千红共窟(哭)”呢?  有人说,这还不明白?这“红”就是指“红颜”,是指大观园里那些奇女子,都是贾宝玉的红颜知己,最后花落人散,当然要悼念啊,当然是 千红共哭啊。  也对,但你能看到“千红共窟(哭)”“万艳同杯(悲)”,说明你就快要看到水面以下的真相了。  《红楼梦》的“红”,当然有“红颜”的意思,这是无可置疑的,作者开篇就说了,就是想写这些奇女子——“今風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但如果只是为一众奇女子做传,何必写得这般隐晦,这般谨慎,还写得那般辛苦,那般悲怆,以至于是“字字泣血”“泪逝而去”?  如果只是为奇女子做传,为何八十回后“迷失无稿”?为什么在清朝时此书长期被列为禁书?为何清朝官方要组织续写《红楼梦》80回后? 难道是因为80回后有不和谐的内容?还是少儿不宜? 《金瓶梅》全篇都少儿不宜,也没见被砍掉后面。如果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就删掉那些字眼段落就好,或者学贾平凹的“此处删除五百字”,何必连整个故事都砍掉?  -------------------------------------------------  狄阁老:(忍不住问)此事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神情肃然地)这事定有蹊跷!从批书人的批注来看,《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没有理由八十回连一页稿纸都没留下,这太不正常了,一定是有人,不希望大家看到八十回以后!  狄阁老:(微微一笑)没错!那是谁能有这么大力量,能彻底封杀删毁掉80回以后的内容?  元芳:(想了想)是作者自己?  狄阁老:(白了一眼)你辛辛苦苦写出来,就是拿来撕着玩的?  元芳:(突然一震)我想到了,是朝廷,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狄阁老:(捋须笑道)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啊。  元芳: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狄阁老:再精明的人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何况写《红楼梦》的此人,明显是意有所指、心有所寄,书中定是留下了很多线索。我送你一个字,这个字便是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元芳:什么字?  狄阁老在元芳手里写了一字。  元芳:是个“朱”字,这个“朱”字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狄阁老:(微笑道)朱,就是红;红,就是朱,怎么没有关系呢?  元芳:(心中恍然,笑道)我明白了。  --------------------------------------------------  亲, 你明白了么?
  --------------------------------------------------------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  红,便是朱;红楼,便是朱楼;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朱楼梦?是不是有点眼熟?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薛宝琴说她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有个真真国女子,念了首诗,开头两句便是: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原来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就是朱楼梦。  如果单纯看“朱楼梦”,也不觉得这个“朱”有什么不寻常。但如果下面那句“水国吟”对照起来对,是不是让你想到另外隐藏的意思?再看一遍: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完全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嘛。有人不服,下句‘水国吟’明显和‘朱楼梦’对不上。水,应该对应火,‘朱’是火吗?   朱,当然不是火,但告诉你,‘朱’属火,你信么?  我们先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意是‘朱楼美梦早已是昨夜星辰,今晚高歌吟唱、嬉笑狂欢的,是水国人!’  水国? 何许国也? 稍微联想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就不难得知:水国,乃大清国之谓也。  当年皇太极改“金”为“清”,就是因为 清 属水。而明属火德,故取“水克火”之意,大清国不就是水国,水国不就是大清国吗?  而朱,明朝皇帝姓朱,大明也叫朱明,故用朱楼 代表大明朝。 朱,从字面上是红的意思,所以朱楼梦,便是红楼梦。  自夏朝以来,历来王朝的国号,都是有五行属性,五个王朝一个轮回,而朱明朝是火德,属火,清属水。朱楼梦和水国吟,正好是火、水相对。  我们来捋一捋,红,就是朱;红楼,就是朱楼;贾宝玉怡红公子,看到“红”就喜欢,其实是看到“朱明”的就喜欢;那“千红共哭”,不就是千千万万的朱明子民在哭……  可不是嘛,明朝灭亡多惨烈啊,前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后有满清大屠杀,加之天灾瘟疫,尤其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农民军追杀了,又被满清刨根……总之各位去脑补明末清初那些悲惨画面,那场景能不“千红共哭”、“万艳同悲”?  这么一段血泪史,史书没有记载,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大清国当年不会记载自己“杀人的武功”;  汉族文人也不敢写,因为那时候有史上最残酷的文字狱,乱写一个字,都能触犯满清统治者那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那就是无数个脑袋落地。
  所以作者不得已,以他那如椽巨笔,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地玩起了文字游戏。 一边写一边哭,写书人在哭,批书人在哭,观书人也在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后书写完了,眼泪也哭干了,终于将那一段被掩盖的血泪史隐藏在了《红楼梦》这部奇书里,以供后人为鉴。
谁知道八十回后,依然被朝廷封杀,使得后人更加难以发掘出《红楼梦》的真相。 及至二百年后的胡适,将《红楼梦》解读成了江宁织造曹寅孙子的身世自传说,从此,真相被彻底掩盖,一部血泪红楼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曹家红楼,甚至还被歪解成满清皇宫秘史! 呜呼哀哉,天下事竟荒诞如斯,夫复何言,唯有再斟一杯“风露清愁”,与“万艳同杯”,共“千红一哭”……
  ***********************************************  《红楼梦》为什么原本叫《石头记》?  ***********************************************  我们知道《红楼梦》原本是叫《石头记》,书中开篇交代了书的来历。请看大屏幕(百家讲坛背景乐响起
:)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有朋友说,叫《石头记》很好理解嘛, 因为这个故事就记载那块大圆石上啊,《石头记》说的就是石头上记录的一个故事。  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我依然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圆石,那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那是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经历了一场梦幻的石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块石头的自传。  除此之外,石头还有什么所指?  不急,我们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 请看……你的电脑屏幕: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说他去了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说“石头城”三字可谓是点睛神妙之笔,我看还不如叫“点题之笔”。  书名叫《石头记》,贾府在石头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那就等于说发生在石头城,红楼梦是贾府的故事,就等于说是石头城的故事,那《石头记》岂不指的是“发生在石头城的一段旧事”。  石头城在哪里?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又叫石头城。  南京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直到朱棣迁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区划也称作“两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说了,贾府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在金陵了?  问得好,贾府的的确确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书中为什么说贾雨村是在“石头城”看到了贾府?
呵呵,这就是作者用笔狡猾的地方,书中只说贾府在石头城,但并没有说石头城是金陵,读者也可以将京城当做石头城。 但明清时候的人,谁不知道 石头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却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读者迷惑了,贾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吗?甄家在南京,贾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吗?
  所以,石头城,在书里是指北京,事实上,石头城是指南京,那这样看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说到底便是‘明朝’的旧事。  ***** 《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说白了乃是明朝旧事。********  别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大明的国号还在呢,就像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历史上称作南明。 而《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崇祯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实指的是“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笃信曹雪芹家世说的读者肯定不服气,你看曹家是江宁织造,在南京,后来被抄家,搬到了北京,所以在曹家人看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反正都是他们的家,现在在北京的家是贾家(假的家),原来南京的家是甄家(真的家)。你怎么鬼扯什么明朝、南明的?  咳咳,(没话说了吧)我不是没话说,我是口干了要喝口水。咳,接着谈下一话题!  (你别岔开话题啊)  我不是岔开话题,我是见你中“曹学”的毒太深,我现在在对你进行 话疗——谈话治疗,前面那个疗程不管用,我得换个话题,对你进行下一个“疗程”。
  就思路而言,朋友的观点是正确的,《红楼梦》里头有无数的映射,虽然刘心武过于牵强,我倒是同意“悼明”的观点。不过,我刚看一下《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第81回,行文特点与前八十回差别太大,尤其不符合“身份”,比如“正推攘间,只见王夫人带着两个贴身小丫头匆忙赶来。”这王夫人是何等身份?这种行文把她写成了地主婆了。“宝玉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排解,一路上又是嗟叹又是掉泪,找不到人倾诉,因去潇湘馆找黛玉。”以宝玉对黛玉的体贴爱惜,不会主动去伤感她。  我支持朋友索隐,因为我也喜欢这玩意。
  **************************************************  《风月宝鉴》之‘风月’之谜  **************************************************  我们又知道,红楼梦也曾叫《风月宝鉴》。甚至在《吴氏石头记》开篇有段批语,明确告知是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写的《风月宝鉴》。 那这书名又有什么玄机?  有客官说了,这风月二字,不更加证明了《红楼梦》是部风月小说吗?可能是太容易被当做风月艳情读物,所以作者后来没用这个名字。  如果这么想,那又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
风月宝鉴,在书中可是明明白白出现过的,是却有其物的(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風月鉴》,贾瑞中了凤姐的相思局,结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是美女,背面却是白骷髅。看背面病很快就好,看正面就沉溺其中死得快。 我们不妨来回顾这一段,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風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再读红楼,最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  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变成青冢白骨了,可笑贾瑞还沉迷于 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后也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已经点明了“红楼”的寓意,那 红楼掩面人,当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红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正所谓: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公子与红妆。  ~~~~~~~~~~~~~~~~~~~~~~~~~~~~~~~~~~~~~  那位笃信曹学的朋友, 曹家可有“白骨如山”乎?曹家可有“忘姓氏”乎?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双夹: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双夹:观者记之。〗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批书人的话更奇怪 ——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
说 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 正史,不可毁。  【注:关于镜子不可烧之解读,V哥和吴雪松都有过类似的精彩解读,而对‘风月’的解读,在吴本界早已不是秘密】  原来《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便是宝贵的历史借鉴。  那风月又当做何意解?  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告诫后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  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  旁边看过某刘姓大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脱口而出:月喻太子,月就是指康熙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好吧,姑且认为你说得对,那“风”指谁?  这位愣了愣: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日”是什么,“日”是指雍正,指乾隆! 日月双悬照乾坤嘛。  我 ~…… 日 勒个去!  其实,风月,在那个时代,很容易让人想到 清风明月。 但不能随便说出来,因为有人将“清风明月”入诗,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那就是著名的“清风诗”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乾学的儿子徐骏,写了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从他家里还查出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样的反诗。徐家有当时闻名天下的藏书楼——传是楼,由于书实在太多,朝廷要从里面找“反动”书籍和文字实在太麻烦,所以雍正下令干脆一把火烧了传是楼,将徐骏斩立决,将已经死了的徐乾学平坟,差点开棺戮尸。  风月,就是清风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风月宝鉴,便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乱七八糟,正史又不记载,唯有这《风月宝鉴》记录了,当然是“烧不得”。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插画
    至于王熙凤为何要色诱屌丝青年贾瑞,贾瑞又影射的是谁,我们后面再谈。
  **************************************  开篇“女娲补天”之谜  ***************************************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个神话般的故事——女娲补天,剩下最后一块石头荒废没用,就是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引发出后面一段故事来。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女娲补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也有说《西游记》里傲来国花果山上那块灵石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后面育化成了孙悟空。 《红楼梦》一部儿女风月小说,怎么也有这种神话?那块石头(后来的通灵宝玉)原本有“补天济世”之才,却造化弄人,“无力补天”,以至于哀叹悲号。 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莫非也发出过“无力补天”的哀叹么?我们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再说曹家要“补天”,补谁的天?曹家是满清的奴才包衣,当然不会补明朝的“天”,而大清朝如日中天,不需要他家来“补”。  我们还是简单说说女娲补天故事本身:上古时代 北方水神共工和南方火神祝融大战,水神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灭亡的绝境。所幸女娲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了史前大洪水,特别是东南,一面是长江河水泛滥,一面是东面海水倒灌,整个东南一片汪洋。  而在明末清初,何尝不是“水火大战”,大明子民面临亡国亡家甚至亡种的绝境?  北方水神是谁? 当然是水国,大清国!  南方火神是谁?自然是明朝,明朝属火德。  水国清朝连年从东北杀出,李自成张献忠从陕西(西北)杀出,一路杀到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对大明子民来说,不正是“天塌了”吗?明朝亡于 西北李闯之乱,不正是“天倾西北”吗?  崇祯死后,明朝在东南一带苟延残喘,很快北方水国清朝围追而至,南明有识之士只能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这不就是“地陷东南”吗?东南之境眼看也要沦陷了,大水汹涌而至,堪比史前大洪水。 东南抗清,不就是抗击“水患”吗? 清国,水国也;清,水也。  火神、水神大战的结果是什么?跟上古时代那场战争一样,“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要问证据,《红楼梦》第一回第一句便是:  ----------------------------------------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  ----------------------------------------  天倾西北,天塌了,所以才有女娲补天;地陷东南,所以才水患肆虐。 但这一次,没有了大禹这样的治水英雄,中华大地彻底沦为了‘水国’(大清国),所以才说“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是一块女娲为补天炼成的石头,  这又是一块无才补天或者说补天乏术的石头,  这是“石头记”的那块石头——石头记,是这块石头的身世传记,请记住,他本是一块该补天的石头。 问题是,在当时的历史关头,他补的又是“谁的天”?  他日夜悲叹,仅仅是因为自己无才补天吗?  还是因为如今已经‘变了天’,东南已经地陷成了‘水国’?  补天石,通灵宝玉;石头城,石头记 …… 这本书说的既是 补天石或通灵宝玉的故事,又是石头城之旧事,这块石头不简单。搞不清这块石头的深刻含义,就可能看不懂《红楼梦》。   同样,看不懂开篇‘女娲补天’神话的背后隐喻,也看不懂《红楼梦》。因为作者是借这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来隐晦地告诉读者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明朝的‘天’已经塌了,明朝的‘地’已经陷了,朱楼(明朝)已在梦中,如今是水国天下,水国人正在饮酒高歌、浅唱低吟。
  前面所探讨的,其实都是《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弄清了这个,我们才能更好地挖掘分析人物、故事,至于作者的问题,我们依然先不做探究,其实作者具体是谁,已经不太重要,但我们大体已经得知,作者、或者说红楼梦的创作班子(执笔、批书、润色、抄录、传播)的身份,他们显然是明亡后的遗臣文人集团,他们以文学的手法,隐写了那段国破人亡的血泪史。  从这节开始,我们对人物进行分析,并且对人物的影射关系做大胆的探讨。
  **********************************************  影射 ,不等于是原型 写作  ***********************************************  再谈人物影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要强调一点:影射,不代表原型写作。  刘心武在揭秘他的红楼梦时,大谈“红楼梦”里的生活原型,并从曹家一一对应:什么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贾母的原型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曹寅的妻子,什么贾政的原型是曹寅过继来的儿子、贾赦和贾母没有血缘关系…… 说的煞有其事,也算是对书中一些蹊跷的情节能自圆其说。  刘先生的原型说,是建立在作者是曹霑、红楼梦是写曹家的事 之基础上的,如果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江宁织造曹家的子孙、故事不是写曹家的事,那刘先生对原型挖掘就成了一个笑话。  长期以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霑,几乎成了不可讨论的定论。刘心武在这个定论的基础上展开原型研究,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当年年轻的胡适草率地认定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霑,于是以后的红学家们都掉进了“曹家沟”,将好好的“红学”彻底变成了“曹学”。于是乎,《红楼梦》就被认定写曹家在金陵旧事的,是曹雪芹的家世自传小说,那小说里的人物,当然是有生活原型的。  如果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寅的孙子,那这么解读没有错。尽管如此,很多朋友最受不了的就是刘心武本人最为得意的“秦学”——竟然认定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的女儿! 而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是废太子!
  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谈秦可卿时再说。  我们已经隐约知道,《红楼梦》绝不是曹家子孙的自传说这么简单,很可能隐写的明亡史(风月宝鉴嘛,鉴,在古代就是指历史、史书,比如资治通鉴)。 既然不是自传小说,当然不能乱给人物找什么生活原型。  《红楼梦》很有可能是披着“风月儿女”小说的外衣、实则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这样的话,小说里的事件、人物,很可能会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子,这可以叫做 影射,或者说隐喻。 这在有鲜明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很常见的。比如连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面都有大量的对于当时政治人物的影射、隐喻。  作者是以风月笔墨来隐写历史,当然会有对历史人物的影射、或者历史事件的影射,或者是一些象征物的隐喻,比如 月代表明朝,風 代表清朝;朱楼代表明朝,水国隐喻清朝;还有蜻蜓寓意“清廷”、黄巾军代表李自成、黑山军代表张献忠等等。  但请再次注意:影射,不代表是原型写作。  如果将影射等同于原型写作,那待会在说人物的影射关系时,肯定有朋友觉得很别扭了:林黛玉怎么可能影射是他呢?王熙凤怎么影射他呢?王夫人怎么是他呢? 如果王夫人是他?那贾政贾琏又是谁呢?  这就犯了将“影射”等同于原型写作的错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原型写作法,找准一个原型,于是将这个角色身边的人物,与原型中的身边的人一一对号入座。  影射,往往是作者选取、放大 人物角色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或者重大事件或者特有的象征符号,来加以隐喻,对他周边其他的事情,采取虚化、模糊掉,或者干脆不写。   举个例子,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星宿老怪、《鹿鼎记》里的洪安通,显然是有讽刺影射我dang领 袖
毛**的嫌疑。 金庸重点就突出星宿海派肉麻地大吹法螺、神龙家洗脑版地吹捧,来讽刺中国当时那个
这就是影射,你不能说 星宿老怪、洪安通的生活原型就是 毛**。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探讨,红楼梦的人物影射的分别是谁。
  第一个人物,我选取的是林黛玉。  ——————————————————————————  1、绛珠草之谜  ——————————————————————————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对她的来历,跟贾宝玉的来历是一样奇幻。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甲戌侧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草,甲戌本的批注已经提醒得很明白了。 绛,红色也(又是一个红);珠,泪珠也;绛珠,乃血泪也。
如果只是为了还情债,还泪还情就好了,怎么夸张到“血泪”的地步?
(其实甲戌本很多批注,都是向读者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可惜胡适当年得到甲戌本,竟然没看出来,要是让蔡元培等人得到甲戌本,红楼之谜早已解开,也不用我等在此拾人牙慧了。)  绛珠,指‘血泪’,要不是批语提示,我等读者断然想不到,也不敢想,谁敢将“绛珠”这么美好的字眼,联想到血泪啊?  但细心点的看官,可能会由‘绛珠’想到‘红豆’。绛珠,红色的珠子,不就是红豆嘛。 贾宝玉唱过一首《红豆曲》,开头就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这里就告诉了我们,红豆,就是血泪;而红豆,就是绛珠,所以绛珠,就是血泪。  红豆代表相思,又叫相思豆;红豆就是绛珠草;绛珠血泪,就是相思血泪。  到底是对谁相思,以至于到了血泪如红豆一般滚落?  林黛玉当然是对贾宝玉相思,但不对啊,那时候的他们既没有分开、贾府也没有明确拆散他们,他们何来相思?还相思到流血泪的地步?  显然,这相思不是因为儿女情长,这血泪不是为了爱情而流,这血泪,是民族的血泪,是国破人亡的血泪,是‘家亡人散各奔腾’的血泪,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  这不是风月儿女故事,这分别是一部  家 亡 血 史
!  是的,贾王薛史,家亡血史也 !!!
可叹作者用心之苦、用情之深啊~
  ----------------------------------------  2、黛玉为什么姓林?  ----------------------------------------  有客官说:你问得真是稀奇,因为她爸林如海姓林,她当然也姓林。  这不废话吗? 要知道 贾宝玉姓贾、薛宝钗姓薛,这是作者的设计别有匠心的,并非随便安排的,林黛玉姓林,同样也是大有讲究的。  我要说的是,林,其实隐喻林黛玉本来姓朱。 你信么?  姓朱的朋友都知道,朱,乃赤心木也,而朱姓有四源
皆可称成赤心木传人。朱姓的朋友喜欢自称“赤心木传人”。  赤心木,就是传说中的朱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朱姓人都将朱木,当做自己姓氏血缘的图腾。  林黛玉,当然是“木”,贾宝玉是“石”(玉是石的一种),所以他们俩有“木石前盟”之说;薛宝钗是“金”,所以和贾宝玉属于“金玉良缘”。  作者将黛玉定为姓林,又是绛珠草(红色的草,草木也,草也属木),就是暗示林黛玉是“红色的木”,也就是赤心木,就是朱木,最终的喻指,林黛玉其实 姓朱。  不过在《红楼梦》里面跟‘木’有关的人可不止林黛玉一人呢,迎春,诨名就是二木头人;王夫人也是如“木头似的”(贾母对其评价),贾宝玉也自称过“木头”…… 那他们这个‘木’跟林黛玉的‘木’是不是有同样的隐喻呢?  这,且听n+1回分解。  
  -----------------------------------------  3、林黛玉结局之谜  ------------------------------------------  关于林黛玉的最终结局,一直是众说纷纭。高鹗的续本虽然一直被红迷诟病,但其对林黛玉最后的死,写得非常精彩,“焚稿断痴情”,以及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宝玉,你好……”,都是影视戏剧中的经典桥段,从文学上讲是非常成功的。 高鹗的续本,完全将《红楼梦》写成了梁祝 这样的爱情悲剧故事。《红楼梦》走出国门,对外宣传,也宣称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国人这么看,没问题,但我们将《红楼梦》当做纯粹的爱情故事来看,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腔血泪。 所以明眼人都知道通行本后40回是续本,贾母、王熙凤和王夫人姐妹,一起玩掉包计,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新婚夜,林黛玉得知真相愤恨交加、咳血而亡。 这样的情节也完全不符合《红楼梦》前面的设定。 因为只要 贾母活着,她是绝对不允许贾宝玉娶宝钗而抛弃林黛玉的。因为贾母最爱的两个人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也一直知道林黛玉肯定是要嫁给宝玉的,还开过“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媳妇”的玩笑,她们不可能策划这样的掉包计。王夫人虽然更喜欢薛宝钗,但只要贾母还活着,她也无可奈何。
关于这点很多读者都很清楚,就不再赘述。  87版电视剧,编剧们没有按照高鹗的续本来拍,而进行了大胆改编。在这个版本里,说贾宝玉跟随北静王去了西海沿子,就在这时传出了宫里元春赐婚的消息——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无意中听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还没等宝玉回来,就郁郁而终。这个设定,虽然比高鹗续本更合理些,却没了续本那种悲剧的文学之美。另外 虽然元春是更欣赏薛宝钗从赐礼物——红麝串,可以看出。但元春也不会傻到不顾贾母和弟弟的感受,就强行赐婚。再说前面因为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姑娘要回苏州”,结果引发贾宝玉的一场疯病。王夫人也被彻底吓倒,断然不会再唆使元春直接指婚。  关于主角人物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从判词和那幅画上去找答案。  【判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前者说黛玉,后者说宝钗)  【配图】: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在百家讲坛的刘心武老师,认为是林黛玉是投水而死,认为那跟玉带,是林黛玉投水时解开带被风吹走、挂在两株枯木上的。敢情林妹妹投水前还宽衣解带?刘心武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其实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理由1::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所以她有“行为艺术”的瘾,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步走入湖水。  【驳斥】完全是想当然。何况林黛玉说过为什么要葬花。贾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到水里就完事了,何必用丝巾袋子包起来埋葬?
林黛玉的解释是“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林黛玉知道 花落在水里尚且会遭玷污了,何况她自己?她怎么可能还会去投湖自杀,难道她不怕被脏水臭水污了?《葬花吟》里也说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果投水而死,谁知道会飘到哪个臭渠沟里去呢,这岂不违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意?  理由2:她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所以她会选择自己离开尘世。  【驳斥】这只解释了林黛玉最后是自杀,但没说解释“沉湖自尽”。  理由3:“冷月葬花魂”,所以她选择在月夜沉湖。该日应当是中秋。  【驳斥】这只是猜测自杀的时间,何况不能因为“冷月”二字就说是中秋,事实上,黛玉葬花是发生在:“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是三月中旬。三月份,天气很冷,可以称冷月。八月中秋,秋高气爽、月满人团圆,怎么能称冷月? 刘老师竟然根据“冷月”二字就联想到中秋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理由4:桃花社填柳絮词,黛诗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粉是花粉,洲乃是水域。像花一样的她也会死在水域。   【驳斥】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而且完全错解了“洲”的含义。洲,并不是指水域,而是指水中的陆地。中国每条河边、湖里,都有各式各样的洲,比如长沙有橘子洲,武汉有鹦鹉洲,怎么理解成水域呢?大观园的百花洲,也不是水域。  理由5:黛玉在怡红夜宴时占花名占到芙蓉,所以黛玉就是芙蓉,芙蓉又是水中花,所以就该死在水里。   【驳斥】红楼梦里说的芙蓉,并不是指水芙蓉,而是指木芙蓉,是长在陆地上的,并非水中花。因此也不能因此说林黛玉该死在水里。  理由6:诗社里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和女英正是泪染竹斑,殉情入水。所以黛玉也会同娥皇女英。   【驳斥】这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理由。但林黛玉之所以被称作潇湘妃子,一则是因为她住在潇湘馆;二则是因为她爱哭,这个别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所以潇湘妃子的别号,主要是说林黛玉爱哭,重点是说到“斑竹”上,而不是暗示她投水而死。  而“斑竹”大有考究,竹,谐音为朱。前面我们说了,林黛玉的林,其实就是影射她姓朱(明亡后却有朱明皇家后人改姓林的)。斑竹,泪痕斑斑的竹子,其实哭的是朱家王朝。说起来,那时候朱家王朝,可谓是血泪斑斑。斑竹,斑朱也。 与绛珠草有着类似的寓意。绛珠草,血泪草 也。也就是潇湘妃子这个别号,重点是说林黛玉常流眼泪这事,而且是“血泪”。贾宝玉在做女儿悲愁喜乐打油诗时,唱了《红豆曲》,开头一句便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眼中血泪,像红豆一样滚落,令人何等不忍卒听。  一直以来,刘心武的“黛玉投水”说很有市场,所以在此费了一番笔墨来驳斥。除了“投水说”,还有“病死说”,在此也不多说了。  那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前面说了,根据判词和那幅画,林黛玉是“在林中上吊自杀的”。  很多读者不愿相信,林妹妹神仙般的人物,怎么会选择上吊死?这太惨烈了。但作者就是这么设计的。  判词和那幅画已经清楚地揭示了林黛玉的结局。那吴祖本(癸酉本)里的林黛玉到底是怎样的结局?
  没人响应?  是默认小可的说法,还是?  我就当是默认吧,这样能增加我更贴的动力~   晚上再接着更……
  楼主大才!写的很好,千万别太监啊。我会一直追下去 为了你我才注册的天涯号
  楼主大才!写的很好,千万别太监啊。我会一直追下去 为了你我才注册的天涯号
  @灬彩虹泡泡oO 19楼
14:27  楼主大才!写的很好,千万别太监啊。我会一直追下去 为了你我才注册的天涯号  -------------  感谢支持,为了你一人,我也更下去!  -----------------------------  
  梦中老农又注册新号了?
  你是说我吗?我平时都游客随便看看。也懒得回复。主要是我这网速垃圾
  你是说我吗?我平时都游客随便看看。也懒得回复。主要是我这网速垃圾
  梦中老农说红楼梦讲的是康熙被暗杀事件,,楼主又说讲的南明历史,,谁是谁非  
  *****************************************  4、吴祖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  或许有人说,你不是说不拿癸酉本里的文字当证据吗?为什么要扯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对林黛玉的结局有多种猜测,那多一种不多,为何不可以看看癸酉本里是怎么写的?   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癸酉本里“黛玉之死”可谓惊天动地、令人痛彻心扉,而且与二百年来人们的种种猜测都大不相同,剧情反转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又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理。 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一看吗?
  “黛玉之死”发生在吴祖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这一回大体说的是贾府已经被贾蓉贾蔷带领的“戎羌”势力所包围,但有小红(林红玉)组织抗敌,贾蓉他们一时打不进来,于是让潘又安和司棋夫妻潜进园子里,说服鸳鸯,一起跟着他们干。鸳鸯按照他们的意思,污蔑小红是贾蓉的内奸(谮语,就是谗言、诽谤的意思),林黛玉中了反间计,让家丁将小红活活打死。结果贾蓉一干人趁势攻进院子,点明要抓林黛玉。 林黛玉想着清白身子不能被这些人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心里已经有了死意。刚好又吃了贾菖贾菱配的虎狼药,生不如死,于是撒谎支开紫鹃她们,一人跑到一片树林,吊死在老槐树下。
试摘几段文字:  -----------------------------------------------------------  紫鹃偎着含泪笑道:“我同姑娘想的一样,想咱们都是女儿清洁之身,未曾沾染了男人气味,我决意以死全节。”只见雪雁过来急切说道:“姑娘快想想法子罢,园门怕是被强盗守严了,出不去了。咱们再叫坏人抓住侮辱了可怎么是好?”黛玉听到侮辱二字,神色一惊,又转而笑道:“那里到这个利害份上了,你们到外头看看,有没有山洞可以躲起来,我想起来宝姑娘院子里有假山石,雪雁快收拾了东西,备些吃的,咱们都趁夜藏在里头。”  雪雁点点头,嗯了一声去里间找吃的去了。黛玉又对紫鹃道:“你快给我找根绳子,我把诗稿、书本捆了藏山洞里。万一叫他们看见了,也是烧毁。”紫鹃应了一声到屋里屋外找了半天,找来一根绳子,说:“用衣服一包不一样吗?”黛玉夺了绳子道:“快到里面收拾去,找些吃的,咱们到山洞里藏几天,再趁他们不留意跑了。这绳子可用的地方多,岂能少了?”紫鹃到里间去找诗稿书本。黛玉因被菖菱下了虎狼药,浑身难受,欲死不能,欲活受罪,拿了绳子就跑了出去。紫鹃翻找多时才抱着书本、诗稿出来,却见黛玉已不见了,吓的急忙到门外去找。又不敢呼喊,怕被贼寇知觉,只是偷偷的寻找,却见外头虽有朗月,只是比不得白天易瞧,故找了好几处,都没有找到,心里如火烧油浇一般。   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錢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念,却是众心又何忍。  无奈卿意实难挽,唯见树影落满身。  黛玉靠在一棵柳树上喘了口气,不禁仰天悲望,想道: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不觉灵机一动,从袖子里掏出两个旧帕来,乃当年宝玉病时赠与他的,又想:日日当着人面拿它擦泪,人人都知是我之物,且上面还有字迹,下人会看的出来。寻了个柳树洞,放在里头。仰首见上面枝繁叶茂,可以挡的些風雨,莫淋坏了帕子,倘若有人见了,俯首即拾。又在柳树旁边的槐树下站了,将绳子往高处一投,穿过枝桠过来打了一个死结,望着远处连呼三声宝玉,将头儿望绳里一伸,足儿一蹬,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  忽然听见阵阵音乐之声,只见一群仙女抱着各种乐器奏乐跟从着一女飞来,心中正自恍惚,仔细一瞧,竟是秦氏飘飘荡荡而来,对他作个揖道:“我等奉警幻仙姑之命来接绛珠妹子回太虚幻境。”黛玉愕然道:“此话怎讲?”可卿道:“我本警幻之妹可卿是也,因妹子生前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灌溉,欲酬报他甘露之惠,故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今已还尽,故请妹子到太虚幻境司掌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几处,妹子快随我前去销号。”黛玉听了,恍然大悟,道:“谢谢姐姐指点,不然妹子一生不得明白。”可卿携了其手,飘飘荡荡飞往仙界去了。  话说紫鹃四处寻找不到黛玉踪迹,忽在柳叶渚边看见黛玉吊死在槐树上,吓的大哭。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很多善良的读者无法接受林妹妹这样的结局,尤其无法接受‘首席大丫鬟’鸳鸯竟然是个泄密者 这样的剧情大反转。 同时藏家何莉莉对这段那首诗有擅改,更增加此为伪作的口实。   但如果抛开这些,仔细看这短短几百字,会惊奇地发现,竟然完全照应了前面诸多伏笔。  【(1)玉带林中挂】 —— 玉带林,倒过来是林黛玉,意思是林黛玉在林中上吊,用的是绳子,并非玉带。这话是形容林黛玉上吊后,衣袂翩飞、玉带飘飘的情景。  【(2)贾菖贾菱暗中下毒】 —— 在第六回,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侧:为后菖菱伏脉。〗这个批注提示读者,后面有贾菖贾菱配药的重大情节。  【(3)冷月葬花魂】 —— 前面黛玉葬花,我们知道时间是三月中浣,也就是刚过了三月十五后几天,天气很冷,当然可以叫“冷月”。而林黛玉是死于哪一天呢?吴祖本没有明写,但写到了几天前,就是鸳鸯被司棋说服去使“反间计”的那个晚上,鸳鸯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也就是林黛玉死的日子跟她葬花的日子很可能一样,都是三月十几日(三月十五日后)。当然是“冷月”。死后一缕诗魂被秦可卿带走了,自然是“冷月葬花魂”。  林黛玉究竟死于哪一天?我大胆推测,是 三月十九日。  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4)紫鹃啼血 】—— 黛玉死了,紫鹃自然不会苟活,高鹗的续本和87版电视剧的设计都不合理。在 吴祖本里,紫鹃发现黛玉上吊身亡,将黛玉放下之后,紫鹃自己也疯疯癫癫了,一路走一路喊:“姑娘,回去吧”,声音凄楚悲凉,喊得乌鹊惊飞、叫人毛骨悚然。最后吐了一路的血 而亡。  贾环皱眉道:“那个疯子是姓林的丫头名唤紫鹃的。咱们喝了一天,他也嚎了一天,尽是什么不如归去,讨厌的很!快把他扔湖里淹死算了。”一贼笑道:“刚派人过去瞧了,那丫头吐了一路的血,已经死了。明日也带着扔城外罢。”贾环疑惑道:“怎么姓林的没听说他在那里,死活也不知。”众贼都笑道:“白天埋了这么多尸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也许里面就有也未可知。”  紫鹃之死,真正印证了她的名字——杜鹃啼血,杜鹃不断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5)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 善良的读者不愿相信贾府后来白骨如山,林黛玉临死前看到的情景,便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又担心“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白骨如山忘姓氏),所以才丢下两块旧手帕。 这个旧手帕说贾宝玉送给她表明自己的“念旧”。后来贾宝玉正是根据这两块旧手帕才找到了林黛玉的一堆白骨。  【(6)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这是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注解诗,甲戌本批语就说 这句话是揭示了“黛玉、晴雯一干人”的结局。
在吴祖本里,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好几个月后,才偷偷来到贾府,却在槐树下看到了林黛玉的白骨,他和薛宝钗将白骨安葬。 也因为这宝玉对宝钗心生好感,终究抵不过宝钗肌肤的诱惑,在红灯帐里同房了,这就是紧接着的那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本批语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是说宝玉刚埋了黛玉的白骨(送死),就迎了新人(迎新),突然恩爱,突然悲痛,这种恩爱与悲痛,始终在折磨着贾宝玉,缠绵不去。  【(7)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 这是黛玉的《葬花吟》一句,其实是暗示了黛玉的结局。
在吴祖本里,宝钗和宝玉,将黛玉的白骨收起来放进袋子里,暗合“锦囊收艳骨”。然后带到青枫浦里,埋葬了。  【(8)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这出自惜春的判词,吴祖本也写埋葬黛玉时也写了这种场景。 “两人(宝玉宝钗)来到城外,却见黄土垄上荒草萋萋,青枫白杨,遮掩座座坟冢,乃是贾氏祖茔所在。” 原来白杨村青枫林下是贾家的祖坟所在地。  【(9)前有《芙蓉洡》,后有“祭妻文”】—— 红学家早就考证出,晴雯是黛玉之副,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洡》,那林黛玉要是死了,贾宝玉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一篇更悲痛的洡文。 在吴祖本里,我们有幸看到了悼念林黛玉的洡文:  “吾妻林氏黛玉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九载……赤子黼黻,愿以众命换取玉容仙质………血污游魂惊心,草舞腥風溅泪。……虎兕争兮咸京晦,狼蝎侵兮旧邦堕。………犬戎为患,自尧舜侵扰中华。……带剑挟弓兮,以破戎羌;……天何如是之无情兮,龙战于野血玄黄。”  整篇诔文有1720余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搜索癸酉本)。有人说癸酉本是伪本,是后人续写的,且不说各种伏笔如何对应得严丝合缝,就是这篇洡文,又有几人 续得出来?高鹗的续本从文笔来说,已经算是精品了,但里面的诗文与前八十回以及癸酉本后28回比起来,还差有不少差距。
  凭我多年来对《红楼梦》的喜爱,经年对《吴氏石头记》的痴迷,我确信吴氏石头记是真本!爱玲三恨,驾鹤未消;飞雨两憾,今去其一!
  *************************************  5、林黛玉影射人物揭秘  *************************************  窃以为:作者用林黛玉来喻指【明王朝】,人物影射更多的是指她是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  有朋友会说,这没啥稀奇的,早有人揭秘了。没错,最有名的当数蔡元培大师,他在《红楼梦索隐》就说,林黛玉喻指明朝,薛宝钗喻指清朝,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代表皇权,钗黛争宝玉,就是大清、大明争天下。  虽然蔡大师的索隐被胡适讥讽为“猜笨谜”,但这个笨谜是能自圆其说的。蔡元培更多地是揭示《红楼梦》的主题,对具体影射其实语焉不详,我要做的就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找证据,从历史找依据,来一一解读论证。  也有的朋友,受袁腾飞这样的愤青老师所影响,在他们的眼里,明朝皇帝都是王八蛋,怎么能那神仙般的林妹妹比作那个暴怒寡恩的亡国之君崇祯?  是的,说实话,我也不愿意看到林黛玉是影射崇祯。以我愚见,崇祯的情商智商都不高,性格暴喜暴忧,为人刻薄寡恩,在面对明末乱世,可谓昏招迭出,不但没有挽救危局,还大有自毁长城之举。他不是个心智成熟的皇帝,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这也这与他没有系统地接受帝王教育有关。我们都知道,他是因为哥哥朱由校年纪轻轻死了、他意外做了皇帝。他哥哥也是意外做皇帝,因为他们的老爸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以致于他父亲还没来得及为他们安排帝王术、治国术的教育就死了。他哥哥文化程度不高,连看奏折都费力,于是也懒得费那个心,将国家大事交给内廷(魏忠贤)喝外廷(内阁)。  其实崇祯比他哥哥的水平高不到哪里去,也跟他哥哥一样,他做皇帝时才16岁,到他自杀殉国才34岁。就算是秦皇汉武这样牛逼的人物,年轻时都需要宰相大臣辅助,可年轻的崇祯,对内面对的是明末宦官专权、百官党争,对外是女金大军连年压境,而全国天灾人祸不断。当时的局面可谓是“忽喇喇大厦将倾,昏惨惨油灯将枯”。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要是能将朝廷上下团结一心,共度危难,那倒还能扶大厦于既倒,那他肯定是个圣君。
然而年纪轻轻的他,选择了意气用事,他内廷外廷都不相信,无论大事小事,都抓在手里,刚愎自用。 行事又好走极端派出的将领,吃了败仗,二话不说,就直接杀,杀了还传首九边 —— 这搁现在,就是典型的愤青思维,不是成熟理智的政治家的风范。 还制造了冤杀袁崇焕的著名冤案(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但都不该是那个处理法),以致于到后来都没人敢出来带兵打仗了。 派去清剿农民军的军队,经常出现哗变,将领们带领士兵大量加入农民军。 而驻守辽东对抗清军的将领,跟崇祯也是离心离德,连洪承畴这样的后来都投降了满清。 正如他临终时的忏悔一样,他是罪孽深重,愧对祖宗和江山社稷,最后去冠冕、披发盖面,上吊而亡。
他这样的亡国之君,怎么能跟林妹妹相比呢?
  对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解答:  第一,我们说了,影射不等于原型创作,不能说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历史原型就是崇祯朱由检。 她只是影射,只是从林黛玉的性格、悲惨命运,来影射历史中的崇祯,或者来喻指那个多灾多难的明王朝。  第二,我们所了解的崇祯并不代表是作者心目中的崇祯。或许在作者的眼里,崇祯并不是像我说的那么不堪。
事实上在明朝遗臣心里,崇祯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上台后励精图治、清除了阉党,一度让人民看到了明朝中兴的希望,明朝灭亡的祸根其实从万历(他爷爷)后期就埋下了,加之天灾人祸,内有流寇,外有戎羌,实在是补天乏术。
  如果作者是吴伟业(吴梅村)的话,那他把年轻的崇祯皇帝比作‘阆苑仙葩’的林黛玉,从情感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入过翰林,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崇祯亲自钦点赏识过他进士文章),可以说“深受皇恩”。1644年,崇祯自杀殉国,他在老家也要自杀殉主,但被家人死死拦住。可以说,明朝灭亡、崇祯自杀,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心灵沉痛,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悼红轩”里,将满腔的悲愤,对故国和君主的痛思,都倾注在《红楼梦》的人物里、故事中。 以致于那一歌一曲、一诗一词,都是字字泣血!  所以作者是重点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来影射崇祯以及明王朝的悲惨结局,同时兼顾两者在性情上的类似。
至于林黛玉是怎样的“阆苑仙葩”,是多么 多愁善感,多么的才思敏捷啊,这些与崇祯关联不大,更多地是通过林黛玉来展现明王朝的多才多情,有如阆苑仙葩。 而具体的生活故事细节,自然不能跟崇祯对应上,如果这些都能对应,那就不叫影射了,而是 原型写作了。 或者说那就成了刘心武的揭秘,他就是从生活细节去寻找所谓曹家的生活原型。 咱们不能往‘曹家沟’里跳。
  林黛玉影射崇祯,具体有哪些证据?  ---·-------·------·-------·--------·------  林黛玉影射崇祯(或朱明王朝)的证据:  【证据1】:前面已经提到,林黛玉是绛珠草,—— 红色的草木,即赤心木,也就是喻指她姓朱,代表了朱明王朝。  【证据2】:林黛玉是多愁多病身、病西施,有咳嗽的旧疾 ——喻示朱明王朝早就多灾多难,沉疴难起。将林黛玉比作西施,当然不是说她是红颜祸水,而是说她和西施一样,经历亡国(西施亡吴国),暗示崇祯是亡国之君。
  【证据3】:在鸳鸯三宣牙牌令时,林黛玉抽到的牙牌,揭示了她的“天子”身份——当时只有林黛玉和贾母第一张就是“天牌”(上六点下六点叫天牌)。贾母是老祖宗,喻指朱家老祖宗,应该隐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所以贾母抽到天牌时说的牌令很有气势“头上有青天”,最后一张更有气势:一轮红日出云霄。  而林黛玉第一张也是“天牌”,但她说的诗完全是一副“末世”景象:“良辰美景奈何天”。处处透露出自己的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确,明朝到“她”手里时,已经积重难返,当年气势雄伟的大明天下,如今已经是“奈何天”了。
这句诗是出自《牡丹亭》,下面还有一句。林黛玉听过这段戏。书中二十三有提到:“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让我很快想到了那句:  昨夜朱楼梦,
今宵水国吟。  这两段诗联系起来看,更具对比效果:纵然是良辰美景,已经是无可奈何天,朱楼辉煌已成昨夜梦幻;如今赏心乐事的是谁,原来已经换做了水国人在欢歌吟唱。
  证据4:也是80回前最重要的证据,那就是“葬花” ——  关于黛玉葬花,历来解读非常多,但很多将其解读为如何唯美的行为艺术,实在玷污了作者呕心沥血的笔墨。当然更多地都知道,葬花,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也太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了吧。 就算贾府的王夫人、元春等更欣赏薛宝钗,不让你嫁给贾宝玉,但没有人想害死你啊。你怎么能胡思乱想,看到桃花落了,就想到自己“花落人亡两不知”呢?年纪轻轻地,怎么老想着自己悲惨死去呢?就算你不幸死了,贾府也会将你风光大葬,不可能把你像落花一样,丢进臭沟渠啊?  林黛玉当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命运,但作者知道,作者已经亲眼目睹了林黛玉所影射的对象的悲惨命运。大明朝轰然坍塌、君王上吊殉国,大明上下竟然无人敢去收葬,汉家天下被鞑子流寇蹂躏,山河飘絮、白骨如山,这样的的悲惨境地,是压在整个汉民族身上的历史沉痛。但作者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有化身到林黛玉这个角色身上,于是她才会感世伤生、每天泪水涟涟。 与其说是林黛玉在哭,不如说是作者在哭,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在哭,千红共哭,万艳同悲,他们为故国明朝而哭,为殉国君王而哭,为汉家子民累累白骨如山而哭……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白杨烟里人呜咽,青枫浦上鬼吟哦’?  三百年来,又有几个读懂了林黛玉身上难以申诉的国破家亡的历史沉痛?  黛玉葬花,不是TMD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 不是TMD的行为艺术! 不是!不是,真的不是……  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葬的是大明天下,葬的是死去的千千万万的汉家子民……  一曲《葬花吟》,便是作者写给故国、写给故君的挽歌。 听呐,那哀婉的曲子;听呐,那锥心的歌词,怎能不让人满腔血泪,如同红豆滚落……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秀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 ……
  也许你说这只是自己的一种情感意会,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那我们来具体看看黛玉葬花的前后细节。  (1)首先看葬花的时间,第一次贾宝玉发现林黛玉葬花,是三月中浣(古时官吏中旬的休沐日,古人头发长,需要月中放假沐浴更衣),故事发生在二十三回。也就是三月十五过后几天,很可能就是三月十九日。 这一天对大明的遗民来说,是最悲伤的日子,这一天崇祯在煤山自杀殉国。而在台湾曾长期在这一天过“太阳节”,也是纪念崇祯。  第二次葬花是浓墨重彩的,写得非常悲戚,令人不忍卒读。就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次葬花是什么时候?书中写了“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天夜里林黛玉几乎一夜没睡,枯坐一宿,也一夜没说话,第二天便去葬花,并长歌当哭地写了《葬花吟》。也就是这次葬花发生在芒种节的第二天。  这个日子有什么讲究的?这一天是明朝遗民来说,是绝对的灾难日、耻辱日。公元公元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牺牲。第二天起(四月二十六日)豫亲王多铎下令屠城,屠戮劫掠,十日封刀,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历史上称作“扬州十日”。这十天绝对是江南汉人的世界末日,此外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满清大屠杀死亡人数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这一天是芒种节,是芒种,还是“亡种”耶? 林黛玉在扬州十日开始那天葬花,寓意还不明显吗?
  (2)葬花,葬的是桃花。   第一次葬花当然与影射崇祯之死有关——特别是《葬花吟》里那句‘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朱由检,作为一个帝国的帝王,谁能想到他会在煤山歪脖子槐树上上吊凄惨死去?更有谁会想到一时间无人去收尸埋葬呢? 如果林黛玉只是个大家闺秀小姐,干嘛老想着自己日后死了会怎么样。再多愁善感的姑娘,也不会老想幻想这种事啊。  第二次葬花,而是用桃花象征大明飘零的江山。我们想象下那个画面:桃花零落飘散,白的,红的,残红堆积、任人践踏,犹如斑斑血泪,犹如明亡时累累尸骨。 皇家贵胄和汉家百姓被任意屠杀和践踏,想到这些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
  这回的回目“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请注意“残红”二字,再联想《葬花吟》里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红,乃朱也,桃花片片残红,正是明亡时朱明子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各位可以去查阅“扬州十日”的词条,更能想象作者当时的感受。  可叹长期以来,读者将黛玉葬花,看作是多愁善感、感时伤怀的无病呻吟,或者说是矫揉作秀的行为艺术。 其实是没看懂葬花的隐喻。林黛玉葬的不是花,葬的是残红,那满地堆积、四处飘零的残红落花,不正是被无辜屠杀的血泪斑斑、白骨累累的尸骸吗? 林黛玉怎么不哭、怎能不痛?
  黛玉葬桃花,有什么说道?  首先时间上,第一次葬花是三月中浣,第二次是四月芒种节时。第一次葬花是隐喻崇祯上吊殉国,时间是三月十九日,跟三月中浣时间吻合; 第二次葬花是隐喻扬州十日屠杀,时间是崇祯死后的一年后四月二十五,也跟书中时间吻合——“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在三四月份,桃花盛开,桃花飘落,黛玉应该葬的是桃花。  其次,桃花娇艳,却又最娇弱。特别是最怕风。东风一吹,那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  如果你细心地看林黛玉的诗,她最厌恶的竟然是“风”,特别是东风。是不是很奇怪啊?谁不喜欢春天的风啊?谁不喜欢东风啊,东风送爽,紫气东来,为什么黛玉偏偏不喜欢呢?  你看葬花吟里那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抽到那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证据还有很多,这个我们后面结合黛玉怨东风、宝钗赞东风来专门解读。  黛玉怨东风,理由很简单,因为东风吹落了桃花、吹得残红飞满天……  东风,是喻指满清,请注意繁体字的风(風),里面是有个‘虫’字的,作者是暗含贬义的。 清风,明月,这是清朝、明朝的象征,在当时谁都知道的。作者不敢直接写清风,而换成了东风。  直到现在,满族后人依然这样喻指清朝,在2004年,沈阳市政府隆重举行“紫气东来,庆祝满清入关360周年”。 可叹汉人子民忘了,那一年也是甲申国难360年纪念。 要知道在清朝时,遗民们都是在那一天偷偷祭奠故国故君,台湾长期过太阳节,也是纪念甲申国难,朝鲜后来也长期用崇祯年号,以示对宗主国明朝的纪念。
  欣赏作者的才气和勇气,会持续关注更新  
  继续非常好。同感,不够悲壮的死亡怎么能春流到夏呢!
  继续非常好。同感,不够悲壮的死亡怎么能春流到夏呢!
  @兰国沧海客 38楼
15:13  黛玉葬桃花,有什么说道?  首先时间上,第一次葬花是三月中浣,第二次是四月芒种节时。第一次葬花是隐喻崇祯上吊殉国,时间是三月十九日,跟三月中浣时间吻合; 第二次葬花是隐喻扬州十日屠杀,时间是崇祯死后的一年后四月二十五,也跟书中时间吻合——“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在三四月份,桃花盛开,桃花飘落,黛玉应该葬的是桃花。  其次,桃花娇艳,却又最娇弱。特别是最怕风。东风一吹,那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  如果你细心地看林黛玉的诗,她最厌恶的竟然是“风”,特别是……  -----------------------------  沈阳也是被满清经营的时间有点长,外加东三省不受重视,难免此举博眼球。说起来东三省三个省会,哈市虽然也是一股毛子味但是要汉化可以比沈市容易一点,因为曾经统治哈市的毛子们已经退出此国此地,而汉族和满族并没有完全融合。  
  看到风月宝鉴那一章时我也觉得写得是清朝灭明的,但是没想得这么深。  
  你是V哥辩谎的马甲?
  看过一遍红楼梦,有好多地方当时没看明白,看了楼主的帖子写的很好,决定再看一遍。楼主加油。  
  不是,绝对不是。我以前没在天涯混。在癸酉本小圈子,我当然知道那个V哥,但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
  康熙暗杀? 你是想说雍正被暗杀事件吧。 且不说那是野史,不足与论。 就算是,谁人敢写?又能有谁人知道这么多内幕??
    (黛玉葬花)
  ---------------------------------  证据5:吴祖本里的证据   -----------------------------------  前面都是依据前八十回里的文字的推测,在吴祖本(癸酉本)后28回,那已经是写得非常直白了,特别是写林黛玉自杀那场景,完全是崇祯当年殉国时情景再现。  有朋友说:因为癸酉本后面太写实了,所以让人觉得假。这个质疑不无道理,但不妨反过来想,正因为癸酉本后28回太写实了,文字里处处弥漫着亡国之痛、骂清之声,所以后28回才会被砍掉,才会被禁绝,才有了满清朝廷组织力量修改、删减、续书,然后删掉一切批语,只留一个本子,组织刊印,这就是后人看到的通行本。目前公认发现最早的抄本,就是胡适得到的甲戌本,那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年)的本子。这也是民国时期才传出的,而且还是个只有80回前几十回的残本,80回后的文字一点也没有。 而清政府组织刊印的本子,就是程甲本、程乙本,就是后来的通行本。通行本不但有了高鹗续写的40回,而且前80回里的文字也多有删改,比如秦可卿天香楼的故事,比如每一回前面的回目诗都没了,就连各个抄本里的所有批语,全都删得干干净净,彻底将《红楼梦》变成了大家族的风月儿女小说。
可见清朝在封杀工作做得多么到位。
所以,我们不能以想当然的逻辑来判断吴祖本的真假,要更多的是从文字、从情节故事上,吴祖本后28回是否合理。  至少,从黛玉的结局来看,吴祖本是写得非常合理的,契合了她的判词,以及前面埋下的伏笔,也完全符合林黛玉一贯的性格。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后面写得反差太大,其实吴祖本后28回里的林黛玉,与我们所了解认识的林黛玉反差大。
我们中大部分人,是自小就通过红楼梦的影视剧、戏曲等来认知林黛玉 和 红楼故事的,并不是书中真实的林黛玉,一说到林黛玉,我们自然就浮现出各种影视戏剧形象的林妹妹,心中早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很难接受,将她和崇祯皇帝联系起来。  我们简单看看,吴祖本里如何写林黛玉之死的,以及是如何影射崇祯之死的。
  故事在吴祖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A.
【死亡时间】  林黛玉:根据鸳鸯行为时间,可以推断出,林黛玉死于三月十七日后两天,也就是三月十九日。  且说鸳鸯本来想趁着贾家落败,自己也好浑水摸鱼,谁知无端冒出一个小红精明强干,几次三番把贼寇击垮,心上那点冀望也要化为乌有,拿定主意,偷了各房一些东西用衣服裹了趁夜黑逃出贾门,另作高就。  只见夜已三更,碧云横空,月华如泻,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 今儿十七 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只是别叫人看见了才好。”  第二天鸳鸯向林黛玉进谮言(反间计,诬陷小红)。林黛玉当时就拷打小红,结果小红一死,贾府立马被攻破,林黛玉愧疚自杀。书中虽然没有直写,但时间显然直指“三月十九日”。  崇祯:自杀殉国,也是三月十九日。  B.
【死亡地点】  林黛玉在柳叶渚边,吊死在槐树下。  崇祯是在煤山(景山),吊死在歪脖子树下。但有典故说“在景山东麓,原有一棵老槐树,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自缢处。”  也就是林黛玉和崇祯,都是在老槐树下上吊自杀。  C.
【死亡情景】  林黛玉: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  崇祯:临死前,还赐皇后自尽,自己砍杀妻女,我们也可以,在前往景山的一路,看到的情景和林黛玉看到的,如出一辙。  D.
【死亡原因】  林黛玉:中了小人奸计,错杀小红,园子被攻破,大势已去,又怕被贼人玷污清白,想一死了干净。  崇祯:紫禁城被李自成军队攻破,进退无路,唯有愧恨自杀。  E.
【死亡遗言】  林黛玉:(心里独白)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崇祯:(写在衣襟上)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临死也算是基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凉德藐躬”,当年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是典型的愤青思维,心智非常不成熟。林黛玉仅凭鸳鸯的谮言,和一块贾蓉故意留下的“龙禁卫”牌子,就怒不可遏地将林红玉活生生打死。  (关于林红玉的解读,我们后面再说)  F.
【死后安葬】  林黛玉:死后几个月后,被贾宝玉找到,将白骨装入袋子里,和薛宝钗一起,送到青枫林贾家祖坟里安葬。  崇祯:自杀后,主持崇祯尸体下葬的是昌平州吏赵一桂,将崇祯草草葬入了田妃墓。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听从汉臣建议,将崇祯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顺便再提一点,在癸酉本里,薛宝钗亲自参与了林黛玉的安葬,并且为她留下哀伤的泪水。 这是不是有点像清朝重新安葬崇祯、举国为崇祯服孝的事?
宝玉因为薛宝钗的这个举动,而对她大有好感,为后来两人结合埋下了伏笔。
当年满清这个举动,也大大笼络了汉人的心,北方军民大量归顺清廷,清军还就此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进驻北京,一路南下,以追杀贼寇的名义,抢占大明江山。  总之,从吴祖本后面的文字来看,林黛玉是影射崇祯 无疑。
  对林黛玉的解读,暂且着落于此,后面在解读其他人物时,还得结合林黛玉来谈。  下面我们解读男一号:贾宝玉。
  ******************************  【人物揭秘】:贾宝大起底  *******************************  贾宝玉身上的谜团,他出身富贵,却无故寻愁觅恨,有时还似傻如狂;他口出奇谈怪论,鄙视仕途经济;他看到女子就觉得清爽,看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他从一出生,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嘴里含通灵宝玉而生,那通灵宝玉又有什么秘密?  关于通灵宝玉,民国大师蔡元培(红学索隐派代表,考证派代表胡适的老师)对贾宝玉做过很有趣的索隐,我们就从通灵宝玉说起。  大师认为:  贾宝玉代表传国玉玺,袭人是龙衣、包裹玉玺的锦缎;蒋玉菡(玉函)装玉的盒子。黛玉、宝钗争宝玉,就是喻指明清夺玉玺、争天下。  不能不说蔡校长眼光很独到,这样的解读大体上没有问题。而且书上暗示得也很明显。在此简单梳理下。
  1、贾宝玉象征传国玉玺?  书中说它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后来幻化成通灵宝玉,让一僧一道带入人间经历了一场富贵,最后又回到大荒上,变成那块大圆石,只是上面多了一篇故事。  也就是贾宝玉,既是石头,也是玉,玉石玉石,玉也是石头。  贾宝玉象征传国玉玺,有哪些证据?  1)贾宝玉口含玉而生,口含玉,一个‘国’字。有人说繁体字国是國,里面不是玉,事实上早在宋朝‘国’字已经通行了。  贾宝玉喜欢吃胭脂,因为他是玉玺,其实吃的是红色的印泥。  2)通灵宝玉上的字,与传国玉玺的字有想通之处,通灵宝玉正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始皇所作,正面刻着秦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一个是寿恒昌,一个是寿永昌。影射关系不言而喻。  3)《石头记》也记述了和氏璧从玉璞到玉玺的这一过程。 我们将历史记载与《石头记》原文对照着看:   “和氏璞” VS“一块大石”,即“青埂顽石”。   “和氏璧”VS “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玉玺”VS “可佩可拿”的“宝物”,“再镌上数字”。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补天石(剩下没用的顽石),和氏璞(未雕琢过的玉石)也;“宝物”,和氏璧也;“镌上数字”的“宝物”,传国玉玺也。既然“通灵宝玉”来自于“镌上数字”的“宝物”,那么,“通灵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  (LZ注:关于通灵宝玉和和氏璧的渊源,我们后面再说《红豆曲》‘血泪’的时候还会提到)   4)“宝玉”与“金镶玉”的传国玉玺 。  《石头记》中的宝玉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对“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瑕”字,“甲戌眉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也就是宝玉并不是一块完整完好的玉,而是一个有缺陷的玉。 传国玉玺何尝不是如此呢?  传国玉玺诞生于秦二十六年,为秦始皇所作。但到了西汉末(公元8年),王莽篡汉,那时皇帝非常年幼,传国玉玺由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保管,王莽命令他的堂弟前去索要,太后大骂说:“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然后将玉玺抛掷于地,结果玉玺崩掉了一角,后王莽命令工匠修补,以金镶之。   5)正因为宝玉是皇权的象征,这就可以解释贾府上下都把宝玉当宝贝疙瘩,同时又设计一个金陵的甄宝玉。 在癸酉本里,甄宝玉做了和尚,自从最后来京城给贾宝玉送来通灵宝玉之后,从此杳然无踪。 而贾宝玉最后跟薛宝钗结合,后又离家出走。  如果宝玉,寓意是传国玉玺,那甄宝玉杳然无踪,喻指南明灭亡后,汉家政权彻底消失;  而贾宝玉跟薛宝钗结合,契合了‘金镶玉’,但终究是假宝玉,代表是假政权,并非名正言顺,所以天下人终究是‘意难平’。 有趣的是,女金皇太极当年就是从蒙古林丹汗那里得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而宣告登基,改国号为大清。有史料说皇太极得到的玉玺是假的,是假玉玺 (那岂不是假宝玉),真正的汉家玉玺在南明。   但不管真假与否,起码在汉人的心目中,你满清趁乱夺得天下,以蛮夷统治华夏,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你的政权(玉玺)就是假的。
  从贾宝玉的名字,其实也很好地驳斥了胡适等红学家们曹雪芹是贾宝玉、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混账说法。 一个自传小说,根本不需要前面扯一大堆神话般的开头,大谈特谈什么通灵宝玉的来历,更不可能在通灵宝玉上写着与传国玉玺雷同的话。
  不说别的,哪个作者在写自传时,会把自己比作女娲补天石?当做是传国玉玺转世?还口含玉而生? 这是皇帝或者圣人出身时才有的‘异象’,曹家凡夫俗子,敢这么神化自己?
往轻的说这是极度自恋,古人可没有今天这般没脸皮地炒作自己;往重的说,这是严重违制,大逆不道。
曹家祖上不过满清的包衣奴才,后人也敢以补天石、玉玺自居?实属狂悖,赶上乾隆那会儿,估计得摊上文祸了。 要知道在乾隆年间,江苏韦玉振因为“赦不加息”,用了一个皇家专用字“赦”,就受到惩罚。“康熙字典案”因为没有对康熙雍正等名字避讳,就害得满门惨祸。 如果《红楼梦》真是曹家后人写的,真的是写于乾隆年间,那……那才真的怪了。
    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那些口口声声说贾宝玉是满清旗人、《红楼梦》是满人文化作品的人,仔细看看贾宝玉,研读下那些字眼,而不要睁眼说瞎话。  另外别忘了,《红楼梦》第一主角贾宝玉,口含玉而生,书中与玉相关的人和事,随处可见,黛玉、妙玉,都是玉,还有林红玉,……
玉文化、玉崇拜,自古以来是华夏民族所独有的,远古时代,玉器便是祭祀的神器,到后来的皇权象征玉玺。玉如君子,有五德;汉人将貌美才子、佳人称作‘玉人’,年轻夫妇称作‘璧人’(璧,也是玉)。汉人的皮肤精致,不太白也不黑,如同美玉的颜色,所以称貌美男子为‘面如冠玉’,甚至将下面那话儿,也叫做‘玉茎’…… 敢问满清文化里,可有这样丰富多姿的玉文化、玉崇拜?
  为什么看得落下眼泪?莫不成冥冥中真有天意?这两部书真是一正一反。在楼主的文笔下,红楼一书的真实逐渐大白。  我一直认为,蔡元培是正确的,他是真正的汉人,而胡适,不过是伪汉人,是东林党一流,是胡人。
  大明是全五行,并不属于火。给朝代排行是近代人的做法。  明
定国号为明。即是取其日月轮流,阴阳往复,太极合一之意。  故此,有明一朝,自
始,崇道淡佛。亦是此因。
  @耳边火 46楼
23:28  看过一遍红楼梦,有好多地方当时没看明白,看了楼主的帖子写的很好,决定再看一遍。楼主加油。  -----------------------------  发现不止楼主,很多写得好的帖子没回复,这是为毛?  
  楼主写的很好,希望你可以写完,不要像“无形大象写西游记七大圣”一样,写一半就不写了,回一直追更的。  
  楼主大才,望快点更新。  
  我也觉得刘心武牵强附会,周汝昌隔靴搔痒,楼主从‘朱’‘’红‘’字入手,算是找到了解‘’梦‘’的钥匙。
  分析的极其有理,非常认同楼主的说法,等更
  盼望楼主快点更新,追得很辛苦啊哈哈
  果断收藏。天涯好久没有这么有深度的贴子了。  
  @沉睡的夏末
16:01:00  @耳边火 46楼
23:28   看过一遍红楼梦,有好多地方当时没看明白,看了楼主的帖子写的很好,决定再看一遍。楼主加油。   -----------------------------   发现不止楼主,很多写得好的帖子没回复,这是为毛?  —————————————————  现在什么好多人都不知道论坛是什么,更别说其中的天涯,虎扑了,至于帖子吗,能看的就寥寥无几,能看懂的更是沧海一粟。给你们明说吧,我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但,我喜欢看书,当然不是课本了。理由很简单,书让我找到了自己。国人已经曲解了书的真谛,这也是没办法的。  
  楼主呀,更新快点好吗,等不及了。  
  写的好!  
  ------------------------------------   贾宝玉的【奇谈怪论之谜】  ------------------------------------  贾宝玉绝对是古代文学上的第一奇男子,在魏晋时期,也有好些风流人物,是离经叛道、毁僧谤道的,但均比不得贾宝玉这样惊世骇俗。 贾宝玉这种奇怪言行的背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老人家喜欢听戏曲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