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短期修行出家,女子可以去修行吗?我想静修一段时间

“免费短期出家”引发的疯狂
我的图书馆
“免费短期出家”引发的疯狂
“免费短期出家”引发的疯狂&|&发布日期:&|&浏览(
235)人次&|&&|&&]
  【热点缘起】
  一条消息引发的意外疯狂 “免费短期出家”吸引全国网友关注
  6月27日上午,中华佛光文化网在首页发布了《暂脱世间束缚
天台山慈恩寺2013短期出家开班》的消息,第二天6月28日,慈恩寺也在寺院官网上发布了“2013年天台山慈恩寺短期出家活动公告”,宣布从7月15日开始在杭州下院(圣财寺)及天台山两地举办短期出家活动,使有缘人有机会到寺院体验清净梵行。
 从7月3日开始,关于浙江天台山慈恩寺推出免费短期出家的消息在网上社交媒体持续疯转,吸引全国各地网友关注,让这所原本深居深山的古刹意外蹿红,中华佛光文化网和慈恩寺官网的点击量都是一路飙升,慈恩寺官网的服务器甚至几度瘫痪,电话也成了久拨不通的热线。
7月5日晚,慈恩寺官网突然贴出一则公告:“慈恩寺本次短期出家活动名额已满,暂停报名,敬请谅解。”然而,报名者却并未因这则公告而却步,到第二天(7月6日),该寺的联系电话仍然是铃声不断。
& && 据圣财寺(慈恩寺杭州下院)联络处工作人员统计,报名者迅速超过1000人,非常火爆。这一人数已大大超出了慈恩寺目前的接待能力。
  报名人数远超寺庙接待能力 住持智渡法师表示压力山大
  为了便于解答网友的疑问,寺院义工用QQ解答疑惑。在“慈恩寺-短期出家”QQ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已达数百人。咨询者五花八门的各种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来,义工们一边解答一边为无法及时回复而道歉。
“原定报名截止时间是7月13日,但我们决定暂停,让大家都先静一静。”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表示,本计划集中20人左右开班,没想到这么多人报名,后将人数增加到200人,已经是寺庙最大的接待能力。但到报名截止日期,报名人数已超千人,报名情况大大超过预期,“其中有一些好玩、好奇、凑热闹的人,但静修养性才是办班的初衷,而且寺院也容不下这么多人。”
据他透露,在刚过去的周末,许多人去寺院表示想参与短期出家,且一些人的报名理由让寺院不忍拒绝。“每天都有很多电话打来,我们真是应接不暇,工作量太大了。”对此,智渡法师深感压力重大,希望媒体不要再报道了。
 &&& 目前慈恩寺的容纳和接待能力在三四百人,寺院表示会按照报名时间顺序,先报名先享有学习机会,对于其他报名者,寺院也会尽力不让大家失望。
  【众口热议】
  李妍(重庆职员):不用说,想去短期出家的,大多是那些在浮躁都市生活中遭遇小苦恼或是大麻烦,被都市生活挤压得变了形,身心困苦,不堪重负求解脱的人们。据说,在日本,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女性选择深入远离尘世的山间寺庙,在清静的“寺庙旅馆”借住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别样的旅途重新审视人生。在泰国等许多东南亚国家,短期出家是一件很普遍的事。许多人成年后都要进行3个月到3年不等的短期出家。不是单纯为了出家而出家,而更是要给每个人一个修身养性思考人生的机会。
  王捷(湖南公务员):有人或许觉得这是胡闹,还有人觉得可能有碍佛门清净,可我觉得如果长期举办下去,“短期出家”或将会成为社会减压阀:一方面,它缓解和释放个体人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可以起到缓解和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说起来,于人于社会都有好处。当下,有的人正因为压力大没有找到纾解之道,长期郁积在胸,轻则抑郁成疾,重则轻生寻短见。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郑文(江西市民):“短期出家”仅仅是一种生活体验,并非慰藉心灵的万能钥匙。压力大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释放和排遣。最有效和最长久的方法,是应从普及心理救助教育开始,因此我们的社会应当重视并建立公众的心理救助机制,公众的心理情绪调节和矫治需要社会心理救助跟进。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良:一方面,社会浮躁导致很多人在拼命学习工作过程中失去目标,希望通过短期出家反思自我,修生养性;另一方面,面对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家想找个地方去释放。   &&&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当下许多人奔走于职场,时常感到忙碌与焦虑,身心的疲惫已经影响到生活,需要静心思考。人在忙碌的职场中很难去静心思考,这次慈恩寺推出的短期出家,我想这不妨是一种方法,让脚步停下,心静下。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耿敬:佛教产生在农业社会,是一个周期性、节奏慢的社会结构,修行者更多的会去思考一些人情问题,拷问生命、组织关怀。而现代人处在一个快速、瞬时转变的利益中,很少有人还会静下来思考哲学、生命、伦理和死亡的问题。很多人被这种快节奏蚕食变得麻木,那些清醒的人反倒比较痛苦,从这个层面看,短期修行的人也算是一部分的清醒。
  【深度追访】
  ●“短期出家”不等于自由度假 进了佛门要守清规戒律   “参加这次短期出家活动的人,届时都会念这些经典。这么做,旨在让他们静下心来,不再那么浮躁,多明白些做人的道理。”
  在智渡法师看来,佛教中的不少经典,贴近生活,它有助于社会和谐安宁,个人修身养性。比如,有经书是说,什么样的人可以接触,什么样的人不可以接触——即怎么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还有的经书则是说,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等。
  对于一些网友较为关心的问题,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也都予以了解答。
  比如公告中说,出家时间暂定为3个月、6个月、1年、2年。这样的时间长度是否有特别用意?
  智渡法师回答是,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安排,像这次报名里头,有几个人只出家1个月,“因为他们是学生,只有暑假有时间。”
  比如,公告中要求,男众沙弥班年满7周岁以上就可以,而女众净人班则要18岁以上。
  他的解释是,寺院里都是清一色的和尚,若女众年龄偏小,生活上照顾会不大方便,而18岁以上照顾自己肯定没问题了。
  报名时要填一张表格,有“你拥有的知识技能”选项,比如电脑知识应用、财务管理等。智渡法师说,注明这些内容,除作开发潜能时参考外,有时在解答时疑问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举例,具体在安排出家体力劳动时,也可适当调剂。像会表演技能的,有时可能要教寺院义工唱歌,“活跃活跃气氛。”
  在休息或诵经间隙,还会安排大家练习“慈恩操”锻炼身体,一般1到15分钟不等。现代人运动少、疾病隐患多,而慈恩健身操来自于佛教的理念与修行法,但没有宗教色彩,也不受信仰限制,它是一种健身方法,“有点像学校里的课间操。”
  智渡法师表示,短期出家期间,还有些规定大家必须遵守。比如,手机什么时候必须关机,电脑什么时候才可以用,都必须按寺院规定。寺院睡的是通铺。若有事外出必须请假,外出也必须穿寺院的衣服。不得在外过夜,一旦过夜就必须还俗。按规定,男的有7次出家机会,女的仅有1次。
  此外,若有人犯戒偷喝酒等,则会被立马开除。
  ●“短期出家”办过多次 能坚持到底的学员仅十之一二&  事实上,慈恩寺的短期出家并非首例,各地很多寺庙一直都在举办类似活动,这次慈恩寺短期出家突然火爆的事件只是近年来积累的一次舆论爆发,“短期出家”热潮在80后年轻人当中正悄然兴起。
  根据活动规定,慈恩寺这次暂定推出四个不同时长的短期班: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到期还俗食宿全免,只需自备生活用品,男女皆可。每日参加的修行活动包括:早晚课诵、劳动或参与《白玉大藏》编校或阅经等,还将练习“慈恩操”锻炼身体等,目的是帮助人们暂时放开世间束缚,到寺院体验一段相对宁静的日子,边整理、充实自己,边修学佛法、积福积德。
  慈恩寺最近一期短期出家班定于7月15日开班。信众先填表,通过资格审查后就可以到慈恩寺或杭州下院体验清净梵行。
  目前1000多位报名者中,选择3个月的为多。报名者以30多岁和40多岁为主,男女比例差不多。有老师、学生、老板、自由职业者,还有一些是有工作但又想休息一段时间的人。此外,还包括了来自香港、澳门的学佛人士。
  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表示,推出短期出家活动最早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时候,接受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工作压力大、很想到寺院里来住一住的人。
  寺庙里的生活与城市里大不相同,没有手机、报纸、电视、互联网,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晚上很早睡觉。根据以往经验,很多人一开始信心满满,以为在寺院读读经书、修身养性,但寺院生活的艰苦远远超过一些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修”到一半或者刚开始不久,就告辞离开了。
  “真正留到最后的,真的不多,现代人多半图个一时新鲜,浮躁多过对自身修行的渴望,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十个人中也就一两个能坚持下来。”
  对于形形色色的报名者,智渡法师倒是很释然,他认为报名者中有几个群体,“许多是想长期出家的,但又怕吃不消,于是报个‘短期’试试看,能适应再作长期考虑;更多的是好奇和体验,倒不在意出家仪式,主要想参与每天安排的禅修内容。”
  根据安排,报名者报到后,先要在寺院担任义工接受考察,考察时间长短是根据学习者各种表现,如做事、学习、生活等。有灵性的学员大约一个星期后就可进入正式学佛礼佛阶段,而有的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
  ● 解密“短期出家” 信仰失落年代的灵魂正能量
  搜索一下“短期出家”,你就会发现,这绝不是慈恩寺方丈一拍脑袋想出来的炒作噱头或“生财”妙计。其实这样的活动,他们已经举办很多年了,最早从2006年就开始了。而这样的“短期出家”及类似的“禅七”、“佛七”、禅修营、佛学夏令营等活动,众多的寺庙和民间佛教组织这些年来都在举办,相当兴盛,而且大部分这样的活动都是包吃包住的。
  为什么这些年来,这样的活动愈发兴盛起来了呢?这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性的一些基本的需求。
  近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一个信仰失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早期,我们忙着填饱肚子、脱贫致富。近年来,中产化时代来临,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不能仅有肉体、物质上的满足,人的信仰也应该得到尊重,人才能活出尊严。
  于是,在经济上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时候,中国也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信仰市场。这样的扭曲市场,必然是暗流汹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暗度陈仓。一些暗黑事物乘虚而入,与信仰相结合,能够轻易捕获人们的灵魂,使人们非理性地投入其中,不能自拔,被骗掉大量钱财。如传销,如成功学,能够吸引大量民众狂热参与,就是因为它们带有明显的宗教信仰色彩,借鉴了宗教组织的一些说辞与动员方式,不仅仅是教你一套如何发财、如何成功的技术,而是潜入你的灵魂,改变你的世界观。不幸的是,这种改变大都是对善良、对美德的破坏,最终是对个人幸福的破坏,对社会和谐的破坏。
  人类数千年来形成的各大宗教,如佛教,如基督教,它们的主流教义宣扬博爱、怜悯,教人内心柔软,爱人如己,懂得感恩,乐于慈善,不为物役,常存宁静、喜乐之心。这些东西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并且历久弥新,不断激发人性中善良、阳光的一面,它们就是支撑人类文明的正能量,是经得住历史反复验证的灵魂正能量。&
  ● 报名火热的背后 很多人只为炫耀“老子做过和尚”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得过且过”!不知道报名参加天台山慈恩寺“短期出家”体验班的近200位善男信女,如何体会这句谚语?晨钟暮鼓,早晚课诵,远离红尘,亲近大德,而且不收费不牟利,更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和两年四个班次,不同时长任君选择!更为贴心的是,知道诸位看不破万丈红尘,寺庙允许自带电脑。于是这事火了,成了新闻热点。
  渴望“短期出家”的人们,无一例外,都是苦恼人,现代生活压力巨大,狗苟蝇营毫无精神信仰,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出家?没有那个勇气,短期出家,成本低廉,按照当下时髦的心灵鸡汤所云:在庙里把心放空,然后继续勇敢面对生活!
  开设短期出家体验的寺庙,早已有之,无论是海外的缅甸、泰国、新加坡,还是我国台湾地区、短期出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甚至是渗入生活的某种文化基因。近年来大陆大江南北一哄而上的“短期出家”,形式和内容大都借鉴他人经验,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原本是件好事,但一哄而上,你方开罢我登场,联想到各种寺庙经济的蓬勃发簪,倒叫人心生疑虑,开班的未必勘破因果,修行的未必内心清净,一位高僧对此热闹景象戏谑道:32天前,一群乌合白衣入,32天后,又一队迷糊僧伽出。
  佛家早有短期出家的传统,名为“八关斋戒”,不过那是佛陀为了让凡夫俗子体会出家生活而实行的一日一夜的出家。
  免费开设体验班、普度众生的大师们可能无法预料今日之人心,做一回临时和尚,于很多人来说,不求顿悟,更与信仰无关,不过是未来人生的一段谈资,30天出家还俗后,于红尘滚滚处,睥睨众生,淡淡说一句:好怀念在庙里的春花秋月!高僧明白吗?这叫参话头,大概含义是:老子我做过和尚。我能想象,听者一片肃静,眼含羡慕,于是下一届短期出家班又火了。
  ● “短期出家”的白领们 佛教生活的深度体验
  晨钟暮鼓,磬鱼梵呗。在许多人心目中,山门后面的寺院生活,淡然而清净,简单而充实,无疑是让整天忙于奔波的人们所向往的。出于对寺院生活的渴望,一些都市中的白领,选择了短期出家这种方式,或是安顿休憩自己的心灵,或是让自己在佛学修行上更加精进。
  2005年夏天,袁节、柳朋、汪则毓三人带着好奇心,跟着许多与他们年岁、学历相仿的年轻人,迈进了柏林禅寺山门,参加一年一度的“柏林禅寺夏令营”。虽然这次寺院生活的体验,给三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经历也大相径庭,其中汪则毓只在寺院中住了一宿就跑了,但日后三人却殊途同归,不仅都成了虔诚的佛教徒,而且都选择了“短期出家”。
  现如今,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或是城市中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或是还在寻觅另一半,但是“出家”的那些日子,却是影响他们一生的珍贵体验。
  寺院比家更温暖
  袁节剃着光头、拎着行李敲开家门时,父母在那一瞬间愣住了。父母足足有半小时没有与袁节说话,他们在卧室悄悄商议了好久,最后对袁节说:我们要和你谈谈。
  “父亲在当地是领导,在家中也说一不二。他说的最多话就是:这事就这么定了。”袁节说,“这是父亲第一次用商量的口吻和我说话。”袁节在大学里开始亲近佛教,这也是父母不允许的。在袁节的一再坚持之下,父母算是默认,但是坚决不允许告诉别人。这次袁节去柏林禅寺参加夏令营,父母是架不住袁节的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临行前,父母叮嘱,“别对亲戚说去庙里,就说去实习了。”
  离家来到柏林禅寺,袁节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舒服。“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特别亲切,这里的一切都不设防。住宿的房间不上锁,从来没少过东西。”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袁节还偷偷做了个试验,他把自己还算值钱的手机放在大殿上,“三天过去了,手机还在,没人动贪念。”几日后,寺院告诉大家,有“一日禅·短期出家”活动,自愿报名。因为“剃度”是件严肃的事,请大家慎重考虑后再决定。这种“短期出家”,其实就是“剃度”之后,做一日“僧人”,深度体验寺院的生活。因为需要像僧人那样落发理光头,许多人为此顾忌。最后报名的有72人,袁节也是其中之一。
  “也曾犹豫过,可是‘出家’的感受很吸引人,还是决定报名了。”袁节说。凌晨四点多,袁节等人就汇聚在大殿外,等待“剃度”仪式的开始。“天黢黑黢黑的,大殿里面灯火通明,向外放射出温暖的光,那一刻大家别提有多激动了。”头是隔夜就剃好的,大家依次排队进入大殿,法师用剃刀的刀背在他们的光头上轻轻划三下,“一刀断烦恼、二刀修善行、三刀度众生……剃刀划过头顶的时候,感觉一个全新的自我诞生了,心中充满喜悦。”
  天明,身披袈裟、头戴斗笠的袁节等72位剃度者,跟在净慧老和尚后面,鱼贯走出寺院,托钵出行。赵州当地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供养的钱物一会儿就装满了袁节手中的钵。投钵的人群中,不乏有抱着幼子的父母、坐着轮椅的老人、满脸稚气的学生。
  “穿上袈裟走出寺门那一刻,一种庄严感在心头涌动。愿修一切善,愿断一切恶,愿度一切众生,看着满怀虔诚围过来的人们,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结束夏令营,光着头回家的袁节让父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开始换一种方式与袁节交流,“从那时起,父亲开始说话有笑容了。”
  不久,父母把袁节送往法国留学。既是让他继续深造,同时也希望能让他远离佛教。
  初到法国,生活有诸多不方便,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处,袁节在一个月内搬了三次家。越是不如意,袁节越是怀念“出家”的那些日子。他坚持每天诵经,还利用周末时间,外出寻找法国当地的佛教道场。一日,他辗转找到巴黎的一家佛教道场,却发现已经搬至它处。袁节拦住一位路过的中国人问询,对方居然也是北京人,并且和袁节家住得很近。当得知袁节没有合适的住所,对方随即将自己一处空的房子让给他住,困扰袁节的住宿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不久,袁节终于找到了那个佛教道场,他不仅寻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佛友,重新找回当初在柏林禅寺的温暖,还在佛友们的无私帮助下,解决了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2009年,袁节学成回国,通过竞聘进入一家央企,成为一名IT工程师。父母担心学佛一事会影响到儿子的仕途,特地嘱咐袁节要“低调”,不要让周围同事知道自己信佛。
  袁节和妻子是大学同学。刚谈上的时候,袁节心里有些忐忑,怕她知道自己学佛后产生隔阂。谁知原来妻子家里也信佛,并且她也正揣着同样的顾虑呢——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现在,袁节和父母的关系也非常融洽。每周他会带着妻子回家看父母,每次母亲都要精心准备许多他喜欢吃的饭菜,也不再干涉他学佛修行。偶尔母亲还会跟着他去寺院,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在单位,袁节同样是位出色的工程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为了不让大家觉得学佛影响工作,就要做到工作比别人更努力。”
  “也曾想过出家,但是没有因缘就不要强求。”袁节说,“学佛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样消极负面。恰恰相反,佛法带给我的都是益处……”
  往来于出世、入世之间
  汪则毓接触佛教,是从挑战佛教开始的。
  那时汪则毓还是北京大学外语系的学生,暑假时去寺院玩,遇到一群学佛的居士在讨论佛法,年少气盛的汪则毓上前挑战,双方论战了半天,那群居士竟然讲不过他。“佛教不过如此。”汪则毓扔下一句话,得意地走了。
  从北大外语系毕业后,汪则毓又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业一帆风顺,堪称天之骄子。但是在校园中他并不快乐,甚至非常迷茫。“当时就觉得自己心灵层面没什么追求,成天放浪不羁地玩,过后却感到十分空虚和苦闷。”“校园里有人跳楼,有人半夜里唱歌,感觉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几近崩溃的边缘。”
  没有精神依托的汪则毓开始寻找出路,同寝室的人给了他一本佛经,他读了一半就没兴趣了,扔在了一边。
  研究生毕业后,汪则毓顺利进入联想公司工作,虽然工作小有成就,可是心中的迷雾始终困扰着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这么忙碌奔波究竟为什么?”
  2005年夏天,汪则毓遇到同样曾在北大读书的柳朋,他邀请汪则毓一起去柏林禅寺参加夏令营。
  汪则毓抱着一颗好奇心跟着柳朋去了。到柏林禅寺的第一夜,汪则毓就极端不适应。“好多营员睡在一个屋里,脚臭味、汗臭味混杂在一起,实在让人受不了。难道这就是佛教?”
  第二天,汪则毓收拾行李,跑了。
  回来后不久,汪则毓遇见一位学佛的同学。说起佛教,汪则毓依旧不以为然。同学送给他一本书,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先生写的《心经与生活智慧》,这一次汪则毓认真地读进去了。“潘先生是我敬仰的学者,读后才真正感受到佛法里很多受用的东西,对佛教的亲近和认同感大大增强,原来佛法竟然如此之妙,第一次从内心认同了佛教,为自己确立了一个信仰。”
  在此期间,汪则毓家中还发生一件重要的变故,他母亲患重病住院,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
  “当时我非常焦虑痛苦,找不到解除的办法。最后还是佛法帮助了我,是佛教对生死的终极关怀,让我能够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这两个机缘,最终让汪则毓成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母亲后来不久就离世了。我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佛法,我会怎样面对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
  2006年1月,汪则毓和一群同修坐火车去福建莆田广化寺,这次“福慧之旅”给汪则毓带来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从来都是坐飞机的,这次挤火车到福建,其中一段还是站着的。可是大家都不觉得累,一路上就像一家人一样,唱着歌儿说着佛法,心里既充实又快乐。在那么拥挤的车厢里,我们这一片空间尤其显得澄净。”“到了广化寺,大家一起出坡劳动,一起诵经打坐,每一天仿佛都是新生。”
  在这次“福慧之旅”中,汪则毓正式皈依了。
  回来后不久,汪则毓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辞去原来优越体面的工作,一心学佛修行。他或是游历一个个寺院,在寺院中边做义工边学佛。或是参加各种“短期出家”活动,沉浸在晨钟暮鼓的清净中。
  从2006年到2011年,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汪则毓远离城市,在偏僻的山水之间追寻佛陀的足迹。其中两次在西双版纳“短期出家”,每次长达一个月。
  在西双版纳“出家”期间,汪则毓每日上午打坐修行,还随僧人们上街托钵乞食,并严格遵守“过午不食”的戒律。
  汪则毓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他在接受凤凰卫视的一次采访说,“这里有菩提树,有佛塔,有导师,有托钵的环境,这是一条佛陀的古道。”
  “虽然这里物质生活非常简单,但是很幸福。通过修行戒除焦躁、傲慢和烦恼,内心会源源不断出来一种快乐。”
  因为“出家”,汪则毓还收获了“家”。数年前,汪则毓在江西宝峰寺遇到了一位学佛的女孩子,两人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女孩跟着汪则毓回了北京,成为他的妻子。
  2012年,39岁的汪则毓回到久违了的北京。他有一位佛友是投资公司老板,汪泽毓受邀担任总裁助理,帮助打理项目投资事项。
  对于这次改变,汪则毓是这样认为的,“学佛并不是一定要出世,也不一定都停留在表相。潜心修行了六年,我想找一个世间的环境来验证自己的修行。”
  让汪则毓欣慰的是,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人劝他不要“作”了,但是并非所有人不理解他的举动。年前他遇到母校的老师,开玩笑地对老师说,“不好意思,混得不好,给您和母校丢脸了。”
  老师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让汪则毓也感意外的话:“你的作为,恰恰说明了学校的成功。”
  现在,汪则毓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在大学里修一所“禅悦馆”,帮助年轻的学子们增长人生的智慧。“现在大学里有许多活动场所和团体,有跆拳道、国学社,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禅修的地方?”
  一日沙门
  当初去柏林禅寺的三人中,只有柳朋时隔一年又回来了。
  不仅如此,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中柳朋每次都参加了柏林禅寺夏令营,并且每次都报名“短期出家”。
  柳朋自小喜欢古代建筑,尤其对佛塔兴趣十分浓厚。在了解佛塔的过程中,柳朋接触到佛教,进而喜欢上了佛教。
  “寅正二刻,日夜所息。山气氤氲,殿堂微白。古刹深处,云板声声。僧俗二众,闻板即起。”寺院的生活,是柳朋最向往的。每次剃度对于柳朋来说,就像身心洗了一次澡,格外地舒服。
  在2005年夏天的那次夏令营,寺院曾经选择一些人进行七天净食的修行,只喝水,不进食。柳朋报名参加了,七天下来体重减掉了十斤。周围同学以为他不会再去报名“短期出家”了,第二年、第三年,柳朋还是去了。
  “剃度要受沙弥十诫,坐姿、守时、戒律都非常严格,这样的短期出家对个人习性的改变,有很大的帮助,结束时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一般。”
  柳朋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在一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短期出家”的历练,让柳朋的性格更加完善,人生更加丰富,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原来比较容易着急,遇到同事、朋友和网友的误解马上要去解释、争论。搞得大家都不开心。”柳朋说,“现在已经非常淡然,心态放宽了。不计较了,自己也能从中体会到放下的快乐。”
  关于学佛,柳朋有自己的认识,“学佛不在形式上的烧香拜佛,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接受和改变。要把佛教里面好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不要太执着,太机械,学成一个孤家寡人。”
  柳朋的生活平平淡淡,他对佛法的践行就是每天对人“喜布施”。“对同学、家长、亲友的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一声安慰,都是布施。”
  柳朋原来和父母的关系,基本和其他男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学佛之后,每次父母过生日,他都会记得,及时送上一句祝福,做一个小小的温馨的安排,让父母非常开心,亲戚们也都夸柳朋既是高智商,也是高情商。
  学佛数年,柳朋也收获了自己专业方面的成果,出版了一本佛教文化历史著作,卖得还不错。“自己留的书都被法师、佛友们要去了,最后只剩下一本了。”
  36岁的柳朋还没成家,这和学佛没关系。柳朋还在笃定地寻找,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对方是否学佛不重要,不反对就成。缘分没到呢,有个人在等我,我们一定会相遇的。”(编辑:俞虹)
馆藏&14166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查看: 4815|回复: 6
五台山方广寺招募义工启示
短期出家也可
本帖最后由 念念正觉 于
10:56 编辑
华藏世界,刹海庄严。文殊道场,清凉之山。结草庐而求长生,诵金刚以证佛法。朝阳东方, 初雪射九州明霞。朔月中天,大河映四海光华。以松为伴,与兽为邻,悲泣时花开花落,谈笑间云生云灭。惟觉和尚之法嗣,见坤佛子;塔尔寺经师之高足,永谛师父。言行深远,慷慨气节;持戒精严,清操凛冽。发心建寺,续佛陀之法脉;立志修庙,拔众生于水火。晨钟暮鼓,敲破无明;梵呗清音,利益有情。为了广纳十方真心向佛、矢志解脱的修行者,上永下谛师父和上见下坤师父发心在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修建方广寺,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上梦下参法师曾经开示:不论你学佛与否,能来五台山七世不失人身。因此,能够在五台山圣地修习是一种极大的福报;而能够在文殊菩萨的道场参加寺庙建设,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盛事。为了践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乘佛教精神,让更多人有机会消除业障、广做功德和修习正法,方广寺现面向社会招募义工,条件如下:& 对佛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正见& 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的居士,身体健康,吃苦耐劳& 服从安排,有团队作业精神在此期间,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向生活条件确有困难的义工给予经济补助。同时,我们会礼请两位出家师父为大众传授三皈五戒,带领大众拜梁皇忏和大悲忏,举办消灾祈福法会(在方广寺不论是消灾祈福还是超度亡人都非常灵验,成功率非常高。),安排早晚课修习。义工是一种慈悲与利行的奉献,是一种爱心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为自己种福田积福的同时也在为家人和后代种福田积福。山西五台山方广寺真诚欢迎大家发心来做义工,参与到这千载难逢的盛事中来。& && && && && && && && && && && & 详情请咨询:李森& && && && && && && && && && && &&&联系电话:& && && && && && && && && && && &修建寺院的功德:修建经堂寺庙具有无量功德,对于我们的现世或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莲花经》云,任何善信发心赞助建寺与佛坛,可以获得以下十大功德:1、无始以来诸恶业,得以减轻或消除。2、天人护佑,逢凶化吉。3、去除障碍物,免夙仇报复之苦。4、妖魔邪怪,不能侵犯。5、脱离烦恼和无明。6、丰衣足食,福禄绵长。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8、增加福慧二资粮。9、往生善道,相貌端庄,天资福禄兼有。10、往生能闻佛法之国土,速证佛果。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广戒经》中云:“所谓实福者,有大果、大利、大威严、广大义,若善男子、善女人,是行、是坐、是卧、其善根恒时增长。何人建造经堂,乃为七种实福之首。”佛经中曾云,一切有漏善根之王,今生今世若欲造就通往上界之天梯,成就犹如如意宝树般的异熟善业,就须于从前未有佛塔之地兴建如来舍利宝塔,为僧众修建经堂庙宇,消除对佛法闻思之差异,精勤修习禅定及慈无量心。此四项事业,是今生成就梵净福泽的殊因。《俱舍论大疏》第一品中也有如此广说:“在有漏的善法中,修经堂的功德最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是说:“净地造佛塔,为僧众修佛堂,和合破僧众,修持慈无量,乃是四梵住。”即是说兴建佛塔,修建经堂寺庙,僧侣籍由闻思消除对佛法理解上的差异,修习慈无量心,这是世间四种最大的福德事业。从诸乘佛法共许的观点面论,修造佛菩萨的庙宇殿堂乃一切有漏善业之王。在此大殿的建设过程中,供养一筐土就已具足供养一筐黄金的功德。供养和帮助佛殿的建设是善心佛子消除罪障、积累功德、种下殊胜解脱种子之稀有难得的机会。从大乘佛法共同的教义而言,佛弟子们投入诸佛菩萨们的清净愿海,协助圣者们圆满弘法利生之大愿,就是以实际行动来履行殊胜广大的普贤行。对诸金刚乘传承的弟子而言,供养兴建与根本上师体性无二无别之三宝所依,乃是真正实践上师瑜伽之圣道,是于短暂的一生中迅速积累多生累劫的福慧资粮,以获取共同与殊胜悉地之殊胜方便。在僧众造经堂时,随力支持随喜者,将来在此经堂内进行的所有闻思修行的善根,皆同等获得。为僧众修经堂时,身口意仅作随喜,亦有很大的功德。观世音菩萨化身班玛思德上师云:“为僧众建经堂时,谁背一筐土,等同一筐金。”为何建寺的功德最大?因为佛像寺庙为佛陀身、语、意的真实所依,修行人行持正法、宣说世间真理、延续佛法清净不间断的传承,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因此供养他们就是真正地帮助众生,具有无量功德。如此积聚善业功德,无论对于我们的现世或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凡以欢喜心随喜,不论多少,就如滴水汇入海洋,海不枯则水一滴不灭的道理一样,功德不可思议,清净之发心最为重要。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于一切供养中,最能取悦上师,令诸佛菩萨欢喜的即是法供养。修建经堂,令佛法久住世间,令佛法久住世间,如法布施,此即为殊胜法供养。“三宝门中福好求,一文种下万文收!”三宝是我们积累资粮最殊胜之大福田,末学也衷心希望具大悲心的有缘善士发心共建经堂者,为圆满六度万行,护持佛法,广种福田。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说“浊世中,我以佛殿与文字形象出现。见到佛殿造佛殿,会令无数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供养佛殿和文字等同于供养我的真身,功德永远不会耗尽……”生死是无常的,现在我们有幸遇到种植福田的机缘,也许是此生的唯一机会。若真正发心供养,则不需苦行,将会得到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利益!供养福田的善果功德是无量的,古有“自乳轮王”供养佛祖七粒豆子,而最终成佛的公案。随喜功德塑一尊佛像,结佛缘,相好庄严,心欢喜鎏一缕黄金,蓄财富,取之不尽,福相随;竖一根梁柱,稳根基,威力无比,事业兴;捐一块石头,积资粮,福慧倍增,路平坦;献一片砖瓦,遮风雨,云盖如来,盖自身。望有缘之信士、同修们同发菩提心,广结善缘,为五台山方广寺的建设随缘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那里的僧众能早日有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感恩大家!愿一切众生早日出离苦海,永生乐道!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南无阿弥陀佛!
[em25][em01]
[em25][em04][em05]
南无阿弥陀佛[em64]
五台山我向往的圣地呀!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也叫方广寺?我还以为是另一个……全国有多少个方广寺呀?:L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普寿寺出家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