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的人物环境比其他地方要好吗???表现在哪些地方??

华北-东北:
华东地区:
华南-华中:
西北-西南:
>> 北京与上海:谁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多?
北京与上海:谁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多?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必须拥有一大批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
  跨国公司的投资给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们的"头脑"----地区总部给当地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带来的指标意义和示范作用更是惊人,许多城市的决策者也深知这一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地区总部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尽管各地出台的政策一个比一个优惠,但90%以上的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只选择在北京和上海,只有极少数几家(如宝洁)将地区总部设在广州或将中国采购中心设在深圳(如沃尔玛、家乐福、欧姆龙等)。在这一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争夺战中,北京和上海两大中心拔得头筹,遥遥领先于其他的城市。而这两大中心近年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到底谁能在竞争中获胜,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话题。
  跨国公司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地区总部,向它在中国甚至亚太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发号施令,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所以有人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称为其"区域头脑"。
北京:地区总部牌子如雷贯耳
  前不久,正当北京因非典招商受阻之际,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宣布,经过仔细的比较,决定将北亚地区总部设在北京,并且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认定。这一宣布,无疑给因非典造成引资一时低迷的北京增色不少。
  北京到底有多少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于是一个动态的数字,不时地出现变化,说法不一。根据商务部的最新消息,截止到2003年7月底,被商务部认定的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跨国公司达24家,这一数量仅次于上海。
  来自负责对外招商的北京市外经贸委的资料显示,今年1至6月份,又有诺基亚等4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北京,使这一数字上升到24家。另外,具有跨国公司部分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如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等数量达到了创记录的137家,占全国的60%以上,高居全国首位。
  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这一家家公司的名字如雷贯耳:它们是来自美国的IBM、康明斯、朗讯、摩托罗拉;来自加拿大的北电网络;来自日本的日立、东芝、百特、东陶;来自韩国的LG电子、三星;来自德国的西门子、曼内斯曼;来自法国的阿尔斯通、施耐德、得利满;此外还有丹麦的诺和诺德,瑞士的ABB和雀巢,芬兰的诺基亚,瑞典的爱立信,泰国的正大等。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大多是通讯类和IT产业类的跨国公司。通讯类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所以设在北京,是因为拓展通讯领域的业务与政府打交道比较多;而IT业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选在北京,是他们看好北京的众多人才、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信息中心的缘故。
上海:地区总部数目高居第一
  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共向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发了四批证书。日,第一批获得地区总部证书的有8家跨国公司。日,吉列、汉高、丸红等8家在沪机构被认定为地区总部。日,上海市政府为柯达等9家公司颁发地区总部证书。日,上海市又向理光等7家公司颁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证书。根据负责跨国公司招商工作的上海市外经贸委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第五批获得地区总部证书的9家公司已经认定,颁证仪式将很快举行,从而使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数量达到41家。
  这一数字也得到了商务部的证实。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7月底,已有41家。
  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比上年增加了16家。
  这些跨国公司,来自美国的有花旗、柯达、艾默生、通用电气、耐克、庄臣、通用照明、通用工业系统、德尔福汽车系统、霍尼韦尔;来自法国的有家乐福、阿尔卡特、米其林;来自英国的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联合利华;来自德国的有汉高;来自日本的有理光、朝日啤酒、富士胶卷、三菱商社、三得利啤酒、欧姆龙、先锋电子;来自瑞士的有罗氏制药;来自荷兰的有飞利浦等。
  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与北京的在公司类别上还不一样,设在上海的是以制造业、金融业和商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大多是通讯、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类的跨国公司。而沪上外国银行中国区总部比北京多是与准许它开放外国金融机构较早有关。
北京:首都资源优势不可比
  国内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重要性并出台措施吸引他们前来的城市应该是北京。
  早在日,北京市政府就发布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若干规定的通知》。随后,发布了《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认定办法》(核准类)。
  通知说,此举是为了加大利用外资力度,鼓励它们投资,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促进首都经济的发展,并指定北京市对外经贸委负责这项工作。
  这一通知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给予了相当大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返还这些公司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对地区总部免征地方所得税;支持依法取得进出口权;对设立投资性公司,可以适当放宽经营范围;经海关批准,可设立保税仓库、工厂;优先保障供应和统筹安排水、电、气、热和通信供应。
  对它们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培训机构、技术支持中心等,优先办理立项、规划、开工建设等事项,优先提供建设用地等。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发机构从外地引进的人才,经审核后,可以办理调动手续;对他们高级职员优先办理5年因私护照。此外,对其家属入境、居留和子女入学提供帮助。
  通知还特别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对跨国公司为设立地区总部而成立的办事处和投资性公司,积极、优先、从速审批和申报。并在审批的程序中规定审批总时限为30日,必须给予答复,还对审批程序和审批人的责任做了详细的规定。
  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在一次与跨国公司中国公司老总座谈会上表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对外交往的窗口,与跨国公司合作尤其密切,跨国公司在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扩大出口、加快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表示欢迎跨国公司来京设立地区总部,与北京共同发展。他还强调,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建设重点,在这方面跨国公司大有用武之地。当时北京市长刘淇也强调,重视并不断吸引跨国公司来京投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北京要始终把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上海:优惠政策非常吸引人
  日,上海市政府也出台了《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随后也发布了实施细则。
  上海市将地区总部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投资性公司形式设立的,一类是以管理性公司形式设立的。并指定上海市外经贸委为负责地区总部的认定和审批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地区总部的行政管理工作。
  上海市为此还制定了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有:设立具有研发功能的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在浦东新区注册的地区总部,可以享受新区优惠政策。他们培训员工可以获得资助;采购和物流中心经批准可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出口货物可以享受退税政策;规定还对总部的中国和外籍员工出入境、居留,紧急情况来沪的外籍人员提供便利的措施。
  同时,规定还要求上海市外经贸委应在收到申请书等材料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的决定。
北京:主任热情上门送达证书
  北京市对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重视程度从下列例子中可见一斑。  6月4日下午,北京市负责跨国公司招商的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李昭、副主任周河登门摩托罗拉公司,亲手将地区总部确认证书(地区总部京字(号)颁发给时任总公司副总裁、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永正先生。
  陈先生还透露,摩托罗拉公司在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中提出,将在中国建成以天津为生产基地,以北京为研发与管理中心,辐射中国,服务全球的战略格局。
上海:市长亲自颁证一个不少
  上海市为吸引跨国公司来沪设立地区总部起步虽晚点,但效果更明显,上上下下可以说是铆足劲全力干。
  市政府先后四次在庄严的人民大厦举行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证仪式。每一次都很隆重热烈,场所都选在人民大厦,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齐集,甚至是市长和副市长亲自颁证,从中可见上海市政府的重视程度。
  虽然成绩辉煌,上海市政府仍不敢丝毫放松。今年初,时任上海常务副市长的蒋以任在市外经贸系统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商投资公司、研发中心、采购机构聚集上海。
  此外,上海市还建立了政府与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对话机制。这是今年以来上海市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项新举措。日,负责招商的外经贸委以及10多个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负责人座谈会",认真听取代表们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周禹朋副市长当场要求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地区总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其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日的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机构。把利用外资更好地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外贸出口结合起来。
京沪各自优势劣势在哪里
  北京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呢?
  长期从事跨国公司研究的著名专家、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研究员认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优势所有其他城市无法比。北京经济规模虽不及上海,但仍为全国第二三名。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决策和调控部门都在北京。许多带中国字头的企业"巨无霸"总部都在北京,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华夏、民生银行等总部均在北京,最大的保险公司的总部也都在北京。日前,有关部门公布的中国500强的大公司中,其中101家总部在北京。最大的12家公司有11家总部都在北京。北京的劣势是周边各省市经济不如上海周边发达,各城市自己好像在"单打独干",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对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来讲,缺乏它们必须具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此外,北京没有上海那样的港口。北京周边的企业群数量不如上海多。
  对上海来说,北京的劣势恰恰是上海的优势。上海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特别是长三角各地产业结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很多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将总部选在上海正是看中这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实力,在所有城市中无人能及。它还拥有北京不可比拟的港口。日前评比出来的500强中,上海约有45家左右,与北京带中国字头的公司不一样,上海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这也证明它在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分量。
  国内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是北京。北京在这方面干得也很出色,不过这两年开始暂时落后于上海。
  王主任建言,北京在华北的经济地位和龙头作用谁也替代不了。北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单打独干"。要重视与天津的联动,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的协调,使其与周围各省市区形成有机的整体,产业分工明确,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王志乐研究员有一个新观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再仅是单体之间的竞争,而上升到群体竞争时代。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欧盟的形成以及东盟的崛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一个国家内部,也从单体竞争上升为群体竞争。这是经济规律的使然。目前,炒得非常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整合问题就验证了这一点。
总部争夺:没有输家的“战争”
  王志乐研究员认为,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放在北京还是放在上海,都是他们根据本身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进行选择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公司将地区总部的位置进行迁移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王主任分析说,90年代中期以前,鉴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环境,大多跨国公司将中国办事处和总部设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为了与他们打交道方便,所以设在北京。从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往上海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考虑到自身的需要,根据公司发展的状况和上海及其周边发达的产业而决定的。因为上海周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群极其密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些制造类的跨国公司就将生产厂建在长三角。比如,像生产笔记本电脑,仅一个江苏就有300多家供货商。很多跨国公司出自就近管理的目的,将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先设在上海,再渐渐升格为地区总部。
  而电信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大多设在北京。因这一行业涉及很多与政府部委打交道的事,在上海就不方便。这类公司有: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通用电气尽管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但政府公关部仍设在北京。对跨国公司来说,北京仍有许多诱人的独特优势。(完)
责权声明:本文所表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51job.com无关
未经 51job.com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我们都爱地理百家号上海弄堂上海人和北京人,在人格的特殊性、典型性上,正是南北两地文化的恰当体现。上海人和北京人的第一重差异,自然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别。这既包含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包括更为基础的由遗传造成的人种在体貌特征、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区别。 南人和北人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原和华北为代表,北方人身材高大强健,性格热情粗犷,行为稳重保守,他们喜吃面食和葱、蒜、辣椒等辛辣的食物。一般认为,他们身上羼入了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人的血脉。林语堂称他们是“自然之子”;“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北京胡同江浙一带的南方人,则身材相对矮小,他们聪明灵活,性情温和,善于处世,爱听缠绵的戏曲,吃大米和甜糯的食物。在他们生活的江南富庶的城镇商埠,历来是“花柳繁华,温柔富贵乡”,孕育着一代代才子佳人的风情故事。林语堂称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更为矮小精悍的华南人,包括湖广一带的楚人,他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古代土著传统的强烈混合物,他们富于活力和进取心,善于挥霍享受,吃蛇和各种奇怪的食物。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观测上海、北京两地群体人格的特征和演变。老上海绝大多数上海人对北京和北京人无可评价——由于缺乏实际的接触、具体的感受。“到北京去”在十来年前,还是属于少数先进人物的光荣和骄傲。近年来到北京出差、旅游的上海人增多,但对北京的共识也只是枯燥的几条:一是“好白相”的地方比上海多(指风景名胜);二是古建筑多,太多了;三是购物不方便,商品品种少,价格贵;四是气候干燥、刮风,不适应。一位上海人说,到大名鼎鼎的王府井,没想到走了十几分钟,就逛到头了。他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问别人“北京究竟有几个王府井?”关于服务态度,上海人说,上海的售货员至多不理你,自顾自聊天。北京的售货员还要训你:“别嚷嚷!嚷什么!”上海的儿童在北京则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他们在大街上看到了拉车的活生生的骡、马,往往怀疑它们是从动物园跑出来的。对于每个从北京来的人,上海人都会问:“上海好还是北京好?”在北京,则很少遇到这种提问——这对北京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中国还有比北京更好的地方吗?其实,上海人的询问并非未含有城市优越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想验证这一优越感;此外,则是潜意识中对京城模糊的崇敬和神秘感。老北京比较而言,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感觉要多得多。几乎每个北京人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对上海人的印象,自然,好评不多。北京的女性尤其热衷于对上海男性的声讨,而且众口一词,仿佛个个苦大仇深。上海自然有对北人的轻蔑,例如称北方人为“北佬”,但通常北京人被单列在这种称呼之外。而北京人并没有对南人共同的蔑称,而是将上海人单列——当他们说“他是上海人”时,口气中已经包含了轻蔑,有些象西方人说“犹太人”那样,以至于在京城的上海人不轻易暴露籍贯是比较明智的。但在江南,上海的籍贯却具有自我提携的功用。直到八十年代初,南京、杭州、无锡等地的时髦青年仍以会说上海话、打扮像上海人为荣(而他们在上海的同类,则以打扮成“华侨”为荣);至今上海的征婚广告上,“沪籍”仍是可资开列的条件。电视剧《渴望》中那个自私委琐的男主角被取名“沪生”,引起了敏感的上海舆论的不满,却满足了北京人的集体认同。他们觉得上海人就是这样的。因此,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便是“你不像个上海人”。 但是,在北京人的内心仍有对上海人、对南方传统的尊重。谈及上海同行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精神,北京人往往自认弗如。而声讨完上海人的北京姑娘,有时会出其不意地流露:“我妈妈(或外婆)也是南方人”;或者“我有个阿姨在上海”,“小时候在上海住过”,等等。北京的孩子到了上海往往备受宠爱,人们惊讶于他们一口纯正的“国语”。如果他转学到上海则会经常地被教师提问,并让他朗读课文。上海生煎余秋雨撰文剖析了“上海人的尴尬”:全中国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上海人这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也许是近代史开始以来就存在的。“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漠、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侩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的确,北京人对上海人的看法,是代表了“北方人”和“外地人”的普遍看法。北京人津津乐道的上海人的洋相笑话,包括半两粮票的小点心;一次买一个苹果边走边吃。还传说上海人到北京吃涮羊肉(他们往往念成“刷羊肉”),10个人要了2斤,北京人说“趁早别现眼了,还吃涮羊肉呢!”此外,他们又反感上海人关于自己特别“秀气”的声明:“上海人老是说:‘我只吃一眼眼’,实际比谁吃得都不少。”经常参加会议、吃会议餐的人反映,上海代表在饭桌上的表现往往较差,他们不顾别人地抢食最好的菜(如大虾),一副“不吃白不吃”的架式;而轮到拍集体照时,他们又当仁不让地占据最“风光”、最显眼的位置。北京炒肝北方人传播的一个关于上海的经典笑话,说一个上海儿童去商店买针,针的价格是2分钱3根,小孩付1分钱,给了他1根针,他却不走,向售货员说:“你还得找我两张草纸。”另一则不是笑话,说上海人待人真热情,快到吃饭的时候,他告诉你附近有一家价格便宜实惠的饭馆。当北京人无意触犯了上海人的某些“不成文”的规矩时,就会出现不快。例如,前些年的结婚宴席上,最后上的“四大件”(全鸡、全鸭、全鱼、蹄膀),客人往往是不触动的,留待主人用钢精锅装回家去慢慢享用。一位北京朋友抱怨说,上海人家里,一条鱼要吃四顿:切成两段,每次只吃其中一段的一面。而他“破坏”了留待下餐的另一段鱼。他说:“从此在上海人家里做客,我不吃鱼。”当上海人把自己的规则带到北京时,同样会发生难堪。上海陈毅广场的人们随着交往的增加,大多数上海人都会感到北方人更易于相处,没有那么多鸡鸡狗狗、不上台面的小心眼、小动作;而北方人也会感到,上海人并非如表面感到的那么不可交。一位东北籍朋友谈起上大学时的一位上海同学。他衣冠整洁,独往独来,从不与同学一起看电影、吃饭,以免无谓地请客花钱;他从不言人恶,不涉事非,也不露个人隐私,与所有同学都是“淡如水”的等距离外交,绝无北方哥们结团抱伙、烟酒不分家的作风。起初,这种与众不同很令人反感,但时间长了,别人却感到与他交往比较轻松和安全。另一个表明其性格的小事是:他看书如遇不认识的字,绝不会嚷,向别人求教,而是自检字典——这既避免了“露丑”,而且从字典查出的结果更准确、更权威。一位北京教师后来认识到,上海人精明和算计作为一种习惯,不独自己享用,有时也施于人。他在上海乘车问路,答者详细地告诉他,所去之处介于A、B两站之间,在A站和B站下车均可,但到A站5分,到B站1角,所以还是A站下车为好。这位教师深受感动。北京街头的大爷外国人对上海的感情和对上海的理解或许比北京人更多;虽然,他们主要是从商业上着眼的。日本的传媒对上海的报道十分敏感,这是大陆最接近日本的城市。日本人对上海怀有特殊的感觉。老一代人,特别是战前到过上海的,视上海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当时日本人普遍存在对西方文化的自卑心理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敬,他们看到这两者得以在上海并存,于是对上海怀有一种好感。直到今天每当上海有什么新鲜事,他们都会赞叹一番:“真不愧为上海啊”。战后的青年,对中国的印象是长城、黄河的雄伟与贫穷,与传媒中上海的嘈杂与繁华完全不同,而视上海为中国一个神秘的、特别的存在。日本的专家、学者则看中上海对外来文化不取排斥态度,文化教育水准较高,技术培训收效快,易于实现现代化管理,这正是宝钢、金山石化总厂成功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大量上海“就读生”赴日——一位朋友说,几乎在东京的每一列地铁车辆都能听到上海话——所形成的影响就是另一回事了。上 海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和介绍上海人:他们口气夸张,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以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他们同时还具备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人的财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上海人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的步调,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北京王府井韩国的一刊物比较了上海人和北京人以及中国其他省份人的不同特征、作风: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的人喜欢喝酒,一口就喝下一杯65度的烈性酒。他们很讲义气。可以为朋友牺牲自己,而把洽谈生意看成是次要的。在北京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很难办事。但上海很早以前就是国际城市,上海人很会“算计”。他们虽然看不起地位低而穷的人,但很尊重地位高而有钱的人。上海人很强调物质利益,经济头脑也很灵。上海人大都是经济里手,他们的经济头脑比山东、北京、哈乐滨的人灵得多。所以,人们说“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上海黄浦江边福建省华侨多又面对台湾,所以得天独厚。人们说,福建人特别小气,下雨时带两把伞,自己用一把,卖一把。广州人不仅会吃,也有韧性,还很聪明。他们在香港和上海的势力很大,甚至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四川人的性格比较外向,同他们交易时不麻烦,但缺乏理财技术。令许多北京人不解的是,许多在京的外国人,虽然热衷于北京的政治环境、文化生活,但作为个人对城市的喜好,却更喜欢上海——正是在上海,他们够感受到所熟悉的那种城市生活的气氛和情调。北京天安门1989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上海熙熙攘攘的街头,很像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纽约是以向高空发展的摩天大楼为特色,上海则以它的街道为特色。“在上海,人们非常注意生活,就连我这个不喜欢城市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上海与广州不同,广州显得粗俗而上海则显得拥挤不堪”;在那里,讲英语的人已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小圈子,而中国其它的城市还没有这种现象。同时,与纽约人相似,上海人有一种主人感,“纽约人把纽约看成是他们自己的,上海人也有这种感觉。他们对城市有烦恼有抱怨,尽管如此,他们仍旧热爱自己的城市,对城市有一种依附感。”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美国小伙子细腻地比较了上海与北京两地风情的差异,他也认为上海生活更更富于人情味:北方人豪爽,上海人细腻。我能讲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北京的朋友这么夸奖:“嘿!哥们,够地道的啊。”上海人说起来就不一样:“啊呀呀,马天明!你的中国话讲得这么好呀。你是在哪儿学的?学了几年啦?了不起呀!”一连串的惊讶和问号,感情表现得丰富而有层次,甚至带几分夸张。我的名字是北大的一位教师取的,在北京从没人对这发生好奇,到了上海几乎每一个新结识的朋友都会问:“马天明,你是不是看过《今天我休息》呀?”(此剧中男主角的名字叫马天民)。北京胡同上海人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水准比较高,有教养。走在马路上,经常遇到有人用很流利的英语同你交谈;这在其他城市是少见的。我到过南方的不少城市,那里的人很会赚钱,但是似乎不很注重赚了钱后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修养,对教育和学习的兴趣不如上海人浓。上海人还有一个特点,也是在最大的特点:精明能干。他们对世界的情况很了解,又懂得怎样赢得市场:在我们公司很多上海人称得上一流的雇员。就我自己的体会,和上海人做生意,充满竞争和挑战。上海人有没有缺点?有!至少有一些上海人太看重利益原则:人与人交往以利益为基础:我在上海有很多真朋友,也碰到过一交往就向我提各种各样要求的“朋友”。上海人还有一个缺点:看人头。听说有上海人欺负外地人,其实也有欺负“老外”的。我到自由市场买东西,到江阴买花草,非得说一句:“朋友帮帮忙,侬勿要‘斩’我。”没这句让人吃惊的上海话,真的会被人“斩”一刀的!选自:天涯社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我们都爱地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爱生活 爱教育 爱地理 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