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开心仓鼠大作战,jar的怎么怎样才能让仓鼠跑滚轮在安

  作者:小兽  作品简介:纵观中国历史,很多情节总是改头换面后重新出现。当今社会很多毁人的伎俩、骗人的噱头、雷人的故事古人早已玩的驾轻就熟。只是背景、人物不断变换,换了副面孔又出来表演。这部作品通过奇特的笔法,描写了秦这样一个辉煌而短暂的王朝,从兴盛到崩溃的戏剧化历程。小说用极尽夸张的想象力与华丽的语言,将今天的现实世界委身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中,有一种狂欢式的荒诞。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代序)  作品终于完成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脑子里那些情节、人物和语言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淡化退去。今年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终身大事也会在年底有个着落。我把这部作品看做是对过去岁月的记录和总结。记得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学习。差不多从懂事起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一种是“无用的”。比如说“读书”是有用的。但当我开始读一些武侠小说、通俗读物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跑过来一把将书夺走。不是说读书是有用的吗?为什么不让我读?后来我知道,读课本做习题然后去考试拿分数,那才是“读书”的本意。可惜我天生愚笨,虽然很努力,但书读的不尽人如意。就这样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读书已经不重要了。注意这里的“读书”是指追求学历的那个意思。当读书不再“有用”,那什么才是“有用”的。满脑子的知识重要有个输出的窗口,否则眼看着一天天烂掉多少有点不甘心。  好在我的思想还是自由的。我可以在脑子里构造一个世界,一个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我很好地体会思维的乐趣和独处的自由。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使命。有些人比较幸运,生来只需要吃喝玩乐。有些人比较辛苦,一辈子忙忙碌碌,勤勤恳恳。有些人需要动脑、动口,有些人需要动手去做。关键问题是何时才能确信自己这一生需要完成的使命。这种确信必须是深入骨髓,毫无疑问,上升为信仰的。孔子说:“四十不惑”,那只不过是一个平均水平。有些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要干些什么,只是无端地随波逐流,过一天算一天。当然也有人四处乱撞,所有的事一件一件试过来,表面上忙的不亦乐乎,到头来发现付出的比得到的更多。当然后一种人要比前一种人更可取,后一种人毕竟享受了过程,可以说问心无愧了。  人活着应该有一个梦想。既然是梦想就应该具体,而且有详细的实现梦想的计划,之后要马上行动。有梦想的人,活着的精神状态会完全不同,即便从外表上看不出来。我很容易发现身边的有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却又说不清自己在忙些什么,所做的事情意义几何。还有些人一副能说会道精明强干,处处算计的十足精细,毫无吃亏的可能。但是在他们不吃亏的同时,也没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与之相反,我是典型的天蝎座,能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情,只要我认为结果值得追求。同时不要指望我把事情立即做好,因为我的反应稍稍慢一点,智商也不比别人高。但我相信:不可能的事情只是需要时间。  对于书的内容再说几句。首先,这只是一本给你解闷的小说,你不要指望从书里学到做人做事一招通吃的本领,就如同我也不指望读这本书的人趣味入流。在这本书里我把脑子里的知识做了发散性的叙述,加入了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纵观中国历史,很多情节总是改头换面后重新出现。当今社会很多毁人的伎俩、骗人的噱头、雷人的故事古人早已玩的驾轻就熟。只是背景、人物不断变换,换了副面孔又出来表演。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必须了解世界每天的变化,同时保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以一副“冷眼”观察并且记录。生活、工作、理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走完一个阶段稍稍歇一歇,然后奔向下一站。真希望下一部作品不要写的那么累。  小兽  2011年2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节  李斯已经习惯在屏息冥想的状态下完成他的哲学思索。思索人生的基本问题,比如:人是在怎样的意义中生存的,抑或是万一掉进粪池里该怎样脱身。虽然当时他还只是楚国上蔡郡府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每天的工作是凭空杜撰账本,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流通情况,微雕在一枚枚竹简上,用来应付审计。比如:公务用餐费消费的螃蟹需要用仓库里的稻子折算,鱼翅、鲍鱼可以用麦子或是黄豆换算。仓库里只有粮食,所以这些摊在他头上的支出只能用稻子黄豆销账。难就难在如何估值,各个诸侯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所使用的货币千奇百怪,各地物价水平相差悬殊。李斯学过一点经济学,懂得人类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进化到以一种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总和的或是扩大的等价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始终是不等价的。同样是因为手中只有稻、黍、稷、麦、豆等五谷杂粮,所以这一般等价物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粮食。李斯以他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套估值体系。既然粮食可以酿酒,吃山珍海味也少不了美酒相伴,那么就以一顿饭对应一定数量的酒。以餐桌上消耗的螃蟹、熊掌、鲍鱼为已知量线性回归求解换算公式。若干年之后,统一的现货期货市场建立起来,监管部门采用了李斯的这套估值体系。一时间,李斯的著作被奉为经典,人们争相研习。直到多年之后市场出现暴跌,几近崩盘,这套体系才被质疑,进而又被废弃。当然这是后话。  李斯有两本账本,一本留给自己对账用,一本应付审计。审计版上县令一级的干部花费的招待费用就说成救济当地孤寡老人或是外地流落此地的灾民。郡守一级的消费标明是下下品的糟粮用作喂猪饲料。为此卫生农林部门已经好几次找他谈话,认为猪吃了下等饲料会影响肉质,也就间接危害到了食用者的健康。无奈李斯只得改成被仓鼠啃食,或是说成老家贼叼了去,蒙混过关。  李斯练习冥想的地方就在茅房里,跟具体一点就是某个茅坑之上。要说这茅坑就不能不提茅坑旁边的粮囤。两者根本就是一回事。茅房是由工兵负责开挖的,当时工兵伍长前晚多喝了几杯,拿到图纸一看,就地取材要驻一道五米高长十米的土夯台,而且一下子就要三十来个。几个人挖了一上午小土台渐渐成型。下午伍长的酒醒了,觉的这城东门外建这么一个土台不利于城墙防御,敌人很容易利用土台翻过城墙突破进来。于是,拿过图纸细细研究,结果发现刚才图纸拿倒了,是要挖一道道五米深沟,阻挡秦国的铁轮黑甲半自动战车。伍长自知喝酒误事,也不敢声张。托人找到楚国令尹斗子文,声称上蔡今年风调雨顺,来年必然五谷丰登,当及早备仓储之器。于是,斗子文进谏楚文王筑粮仓。要说这粮仓也不难建,十几个土台用芦席围成囤子,上面再搭一个茅草棚,这就算大功告成了。还有一个问题是挖土时留下的大坑如何处置。再从别处运土来填代价太大,斗子文使劲一想,既然五谷丰登,老百姓酒足饭饱之后难免消化不良,到时茅厕未必够用,何不多留几个坑位以备不时之需。于是,五米长的深沟也用芦席苇子一档,到时拉满一个填一个,即省时省力,又清洁卫生。古今中外粮仓与茅厕如此相濡以沫、不分彼此、你中有我的只此一处。今天广大读者还可以到河南省南阳市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考古现场去亲眼鉴赏一下这一与世界八大奇迹比肩的古代遗址。当然考古界与史学界对这一奇异的古遗址的用途还存在争论。当然李斯不会听到这些疑问。眼下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问题是,这么多坑位他一个人怎么用的了。  自从粮仓建成,楚国连年饥荒,平均一年饿死一万人左右。即便如此,粮仓的利用率还是很高的。李斯心里清楚,这些粮食都是留给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没有普通老百姓的份。好在,守着这么一座宝贝自己的温饱不成问题。每天他都会在粮仓里转悠。几乎所有的粮仓都有鼠患,李斯到是不怎么担心。他在仓库里养了一公一母两只猫,本想托他们防治鼠患。可能是长期伏案处理文书的原因,李斯的视力大不如前。每次他走到仓库里都很纳闷,猫的数量怎么越来越多,几乎是成几何级增长。李斯心想:“到底是兽类,不知廉耻,不务正业,不计后果。”他还想着是不是在猫食里放点节育药控制一下。但又一想猫一多老鼠就少了,所以也没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郡守视察粮仓,刚一进门只见每个粮垛上趴着百十来只肥头大耳的仓鼠,众鼠一齐向郡守呲牙吱吱叫个不停,上万只眸子犹如黑夜里点点星光,郡守当时就被吓得大小便失禁。这一次的后果当然是很严重的,根据楚国律令《鸡次之典》当处李斯宫刑。幸运的是那年那一日楚文王痔疮痊愈,一高兴就大赦天下,李斯也就逃过一劫。
  老鼠仓事件之后李斯痛定思痛,复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治疗眼疾。原来仓库早已是老鼠的天下,在粮食不断供养之下老鼠只只肥大如犬。李斯看在眼里也只当是猫了。当然责任不全在他身上。起初李斯一进仓库,鼠辈还要回避一下。时间一长鼠辈琢磨除了李斯的视力许是有问题,于是个个梳妆打扮,把尾巴烫的蓬松,两只耳朵拉成一并排,两只眼睛弄成一蓝一绿。有几只还费了很大功夫全身都烫成卷,咋一看绝对是波斯猫的种。  李斯下定决心,第一步治疗眼疾,然后就是大开杀戒。李斯找到一位名医,用了七七四十九种中草药,每日敷在眼睛四周几个重要的穴位上。一月有余眼睛是好了,奇迹发生了李斯的眼睛有了透视功能,据说是道家的医术是可以帮人开天眼的。李斯因祸得福,只是眼圈终生都像只熊猫。  李斯开始废寝忘食地与老鼠搏斗。身怀双眼透视的功夫,再加上会动脑子,老鼠的末日看来救灾眼前了。挖沟、设笼、围堵、布网,李斯在上蔡守了八年粮仓也与老鼠搏斗了八年,练得一身徒手捕鼠的绝技。为了处置老鼠,他几乎用上了人类至今所能想到的所有酷刑:斩首、活埋、挖眼、尸裂、腰斩、剖腹、灭族、烹煮、点天灯,他还将整个屠杀过程记录下来,编成《荆尸》一书。这本书在上海市嘉定县发现的楚墓中找到,一时间学者一致公认“楚多淫刑”,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残暴的诸侯国。李斯从这些酷刑中享受快感,没到这时两只黑黑的大眼眶中闪出一篮一绿两只眸子,脸上油光亮黑、胡子根根横着,咧开一张大嘴露出四只虎牙,口水顺着嘴角流淌。尸裂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项目,为此他还发明了车裂床,那是一套复杂的传动装置,几十只滚笼排成一排,每只笼子里一只老鼠在食物的引诱下奋力踩动笼子带动传动链为机器提供动力。可怜的另一只老鼠被四肢、尾巴、和脑袋朝不同方向绑住,慢慢朝不同方向拉伸。李斯还会在刑犯肚子里灌上不同色彩的粉末,肚子涨得圆滚滚的。笼子里的老鼠拼命踩着,刚才还“吱吱”叫着的老鼠被撕成血肉模糊的几大块,一瞬间肚子里的粉末幻化成随风飘散的烟尘,如过眼烟云,再也抓不住。每到这时李斯感悟到人生如斯短暂,转眼灰飞烟灭,感叹之余难免落下几滴泪珠。同时坚定决心人生当及时行乐、秉烛夜游,伸出手去抓下一只鼠犯。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写的《诊断统计手册》的分类,李斯正在向施虐性人格发展,这正好解释他之后成为秦国宰相后为何频频施虐于人,手段残忍,表现出反人性的一面。  有一件事对李斯的一生产生过莫大的影响,不能不提。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有记载,但分析得未必到位。故事是这样的:那天李斯蹲在第二十七号茅厕内冥想,这两天烦人的问题太多,脑子用不过来,脑子一发热下半身难免失去控制。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所以李斯只好时常准备着。两只脏兮兮的老鼠进入了视线,瘦小枯干,猥琐可憎,毛色灰暗,一绺绺毛沾连着粪便,浑身散发着恶臭。其中一只对另一只说:“老大,我们啥时能吃一回粮仓里的谷子?”“闭嘴!别说那么恶心的事。”冥想中的李斯心里颤了一下,便发出人生如鼠,不在仓便在厕的感叹。但是这一记载值得推敲,李斯在粮仓里虐杀了这么多仓鼠,他明白仓鼠享受仓中粮食却也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而这厕中之鼠虽说生活条件恶劣却也落得一个安心。这茅厕就是他们的天地,绝不担心有其他同类掠夺他们的晚餐。这就如同你在餐厅里享用着美味的匹萨,就有可能有不受欢迎的人过来试图分一杯羹。但如果你是在餐厅里舔舐一盆大便,估计就不会有人愿意靠近了。   李斯从茅厕里出来时已是第二天清晨,他的整个人生观就是在那一个晚上,在那一座茅厕,那一个坑位形成的。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仓中的老鼠,纵然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也要在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每天李斯都在做思想斗争,奋斗的目标已经确立,只是放不下妻儿。每天傍晚他会带着两个儿子,牵着一只大黄狗到郊外散散步。上蔡连年战乱,城墙大面积倒塌。好在郡守去仙山蓬莱求得仙药,只要往草地上一洒,顿时二十丈高的草墙拔地而起,将整座城池团团围住。草墙是如此整齐如此茂密,似乎要把城池淹没,郡守派人细细修剪,远远看去城内的座座屋顶仿佛漂浮在草海之上,如果不仔细去看还真以为是高大的城墙,森然不可冒犯。上蔡郡就是靠这草城墙糊弄几十年,直到秦军一把大火把它付之一炬。李斯奋力地拨开草丛,钻出城外,轻轻抖了抖身子,落下一车草料。整座城池已经与外面的草原连为一体,一阵劲风刮过,城墙随风扭动,整座城池舞蹈般忽左忽右。李斯正在盘算着,放弃公务员的稳定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脚步拖沓。黄狗和两个儿子越跑越远,李斯站在哪里一动不动,荒草在脚下蠕动,渐渐身子仿佛被抬起不由自主地向前移动。第二天一早李斯怀揣着九个鸡蛋、八个馍馍和一瓣大蒜挥泪作别了妻儿和年迈的老娘,独自一个人踏上旅途。   战国末期,群雄争霸,正是机会最多的时候,也是英雄豪杰辈出,成名立业之时。但对于从小地方来的李斯,兰陵还是显得陌生、渺小。满大街画满广告,有教授易学、密宗、道家仙术、瑜伽冥想、男女双修、黄帝内经、奇经八脉、中脉七轮等等,五花八门。其中有一则号称“教授帝王之术”广告吸引了李斯的注意。海报上一位满脸严肃的白须老者正襟危坐,双手拄着拐杖,仪表堂堂。底下一排小字:“古今劝学第一人,荀氏教学法的创始人——荀太公尊况敬卿(享县令级待遇)。左右一副对联:“白丁布衣入堂来,王侯将相出门去”,横批:劝学堂。
  第二节   李斯坐在劝学堂的正厅里的一个小凳子上,浑身不自在。左手边,一排书架整齐地摆放着一捆捆竹简,每困竹简上标着“晚餐”、“取暖”、“烧烤”等字样,让人不解其意。右手边多宝阁上有很多样乐器,快板、三弦、埙等等,还有很多类似刑具的东西,看的人毛骨悚然。荀子这时正笑眯眯地盯着李斯,老家伙秃头小眼水泡眼,露出几颗似有似无的残牙。荀子的两个得意门生,浮邱伯、张苍一左一右坐在先生身旁,表情严肃。李斯觉得气氛有点尴尬,鼓起勇气开始发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公之学识当今世上无出其右者,先生乃圣学之嫡传、万世之师表,怀接济天下之德,有诲人不倦之态。蠢徒李斯愿从先生之志,学帝王之术。”  荀子还是乐呵呵地盯着李斯,不时地点头。而且点的很有规律总是三下一停。嘴里好像还念叨着什么。两个门生也同样无任何表示,仿佛是石头雕的。  李斯没有泄气:“圣人曰: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我李斯出生贫寒,头上无半点功名。但心怀治国平天下的宏志。先生之道至高至深,吾愿跟随先生充一门足,享先生之渣滓,承先生之衣钵。”说完起身给作揖,用眼睛偷瞧了荀子一眼。荀子还是那副样子,鼻子里哼着拍子,眼睛眯成一条线,还是乐呵呵的。  李斯有点沉不住气了:“吾每日诵读荀公的文章,一字一句皆收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听闻,不如先生之博见也。江水泱泱,青云山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弟子乞学帝王之术。”李斯一揖到地,心想老头该不会睡着了吧。很不幸,他猜对了。荀子那年高寿八十五,岁数一大就容易走神。幸亏弟子张苍在背后轻轻推了一把,荀子这才听见有人在耳边大声喊了一句:“弟子乞学帝王之术!”这一嗓子差点把荀子震到地上。还好太师椅又宽又大,把它兜在里面。  荀子一边擦着眼屎,一边找刚才喊话的人。浮邱伯立即从身后抽出一把小三弦,用极快的速度调好音,起了一段前奏。荀子也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气,吐出一种苍老的声音:“天有常,不为尧,不为桀。治则吉,乱则凶。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非而当,吾师也。是而当,吾友也,阿谀者,吾贼也。三三七,四四三。三三七,四四三??????”浮邱伯的琴也弹得抑扬顿挫,袅袅婷婷,绕梁飘渺。清代的卢文绍把荀子的《成相》说成弹词之祖,应该是当之无愧。不知何时,张苍从身后抽出琵琶也加入进来,顿时大珠小珠落玉盘。荀子还在动情地唱着:“春申君,兰陵令,祭酒职,吾不值。礼之纲,云之显,人性恶,定不换,定胜天。靡靡音,真动听。三三七,四四三。三三七,四四三??????”头上的白发随风飘扬,眼含热泪,声嘶力竭,感人肺腑。一不留神,从后堂跑出十来个幼童,一个个身穿白纱,梳着童子头,一同组成合唱。  场面愈发壮观了,童声演绎出重唱,错落有致,犹如天籁,荀子之声略显苍老,却也低沉浑厚,搭配的恰到好处。高潮马上就要到来,只见从门外跑进来几个乐师,个个欢天喜地,拿着古琴、琵琶、笛子,和着曲子吹弹不止。又进来几个和尚,铙、钹、罄一起上阵,激情有如思春少女;再来是几个厨子,手持铁锅、砧板忘我舞动仿佛白色的精灵,声音悦耳动听。多宝阁上的乐器都已不知踪影,大家用竹简堆起了篝火。劝学堂内已经沸腾了,人们跳到桌上载歌载舞,连房子也耐不住寂寞跟着抖动起来。歌舞声响彻兰陵县,震得人牙齿打颤,耳膜像要咧开一样,却充满快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欢乐的场面淹没了李斯,淹没了荀子和在场的每一个人。疯狂充斥这每一寸空间,这是一群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三三七,四四三。三三七,四四三。三三七,四四三??????”  一曲终了,人群退出大堂,周围一下子清净了下来。最后只剩下莫名其妙的李斯站在大厅中央,几乎虚脱的荀子口吐白沫嘴唇发紫,头发根根竖起还冒起青烟。沉浸在幻想中的浮邱伯两只手一上一下抖动着,鼻涕眼泪止不住的流。浑身赤裸一脸茫然的张苍手拿着半只琵琶一只手还在凭空拨弦。  有一炷香的时间,大堂里没有一点声音。最后还是荀子有点清醒了。他用手指了指李斯,示意他过来。李斯马上上前。荀子像要说什么,但干张嘴不说话。最后勉强吐出几个字:“你??????干??????吗??????的?”  李斯这才回过神来,轻声说:“我??????我想学帝王之术。”  荀子点了点头:“哦。”  李斯紧张的盯着荀子,满心期待又充满恐惧。  荀子摸了摸花白的胡子,悠悠的问了一句:“你有钱吗?”
  就这样李斯开始了在劝学堂的求学生涯,成为荀子的学生。更确切地说是荀子家的杂役。因为交不起学费,李斯只能靠勤工俭学来补足学资,还要维持生计。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要爬起来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回来劈柴烧火。之后还要打扫校舍和茅房。清洁茅房是他最拿手的活,但是每次清洁时都会想起当年在上蔡的日子,一想起来泪水就止不住地流。当初之所以放弃稳定的公职就是为了不做“厕鼠”,而现在绕了好大一个圈竟然还是落脚在这一方臭气熏天的小天地里,没法不让人伤心。想起家中年迈的老母,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李斯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每当这时他总会找一个坑位蹲下开始冥想。  他想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否有区别,明天的我是否和今天的我不一样。自己该不该写日记记录每天的变化,但是如此单调痛苦的日子又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他还想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呢?难道要在这里打扫一辈子的厕所?我该如何自我发展呢?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困扰每个人的大问题,必须找到答案,人生才会有目标有希望。于是,李斯时常在茅坑上冥想思考。他还给自己想了一个外号:粪青,意为粪坑上冥想的青年。  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李斯终于从打扫厕所的岗位升迁到负责食堂卫生的重要职位上。这可是不小的进步,从负责“出口”一跃升到管理“进口”,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李斯工作绩效的肯定。之后,李斯再接再厉千辛万苦得到一个书童的席位。这可是意义非凡的一个进步,李斯这个书童虽然老了点(当时他已经27岁),但是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肮脏的工作环境,还能有机会参与精神层面的建设工作,接触到书籍、乐器。李斯每天忙着抄书刻简、旁听记录、打扫书房卫生,那时候有人要是想出本书不是意见容易的事,刻竹简费时费力,要花很大的成本,所以古人写书惜字如金。李斯那年代是写书人是按字数花钱请人刻,现在写书人是按字数拿稿费,所以废话越来越多。  李斯至少有半肚子的学问是在帮荀子抄书的时候学到的,而且练成了一手好字,每次给书房打扫卫生还有机会偷读几卷被荀子称为“误人子弟”的文章。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高手论道或是荀子讲学的时候在一旁记录诸位的言论,之后整理称为会议记录或是学术论文汇编。  荀子差不多是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讲课的,年岁大了所以瞌睡来的频繁,经常讲着讲着突然沉默,之后又猛地惊醒接着讲课。一开始底下听课的学生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时间长了就弄懂了,于是开始肆无忌惮起来,课堂上经常是乱成一锅粥。这可苦了做记录的李斯,他要时刻准备听清荀子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想方设法与前文衔接上,语言准确符合逻辑。但事实上荀子的讲学近乎意识流,根本无逻辑可言。比如刚才还在讲:“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你们看我,虽然长的面容黑瘦,形容枯槁,但也是天中丰隆,五官到位,鼻直口阔,唯独这两只耳朵是脸上唯一的??????异物。”底下马上一阵哄笑。荀子就在底下停止骚动的这一会儿功夫已经睡着了,于是同学们也各干各的,就当荀子不存在。  过了小半个时辰,荀子突然睁大了眼睛,大吼一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隐者深藏不露,韬光养晦,就如同??????水中的??????大鸟!”学堂里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最聪明的学生会第一个笑翻在地上,然后是第二聪明笑的直不起要来,再后来连最笨的也跟着傻笑。据说,很多年以后爱尔兰人乔伊斯读了李斯为荀子做的讲课记录后大为赞叹,称荀子:“立意似阳痿,文思如早泄。”之后奋发模仿终于写成西方文学意识流一派的扛鼎之作《尤利西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更让李斯头痛的,就是荀子的讲话永远是递进关系。比如之前讲到一个题目,于是荀子说这个问题分三点分析,李斯马上在石板上写下一个“一”,于是荀子就这个“一”深入展开,又可以分成三部分。李斯只能在“一”的基础上再用阿拉伯数字“1”分层。但是,荀子的逻辑里永远没有“二”或者“2”的概念,刚才那个“1”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个部分,李斯勉强用一个带括号的“(一)”表示,满心意为荀子分的够细了,讲的够深入了,可谁知荀子不紧不慢的说:“这个第(一)点还要分几种情况来说明,首先??????”就这样李斯永远也等不到他的“二”或者“2”,甚至连“(二)”都没有。每当这时李斯只能放下手中的笔,叹一口气,自我调侃:“老师果然是永远争第一(to be NO.1)的人物,看来不是他老了,老的应该是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斯越发讨厌上荀子的课了,倒不是因为他的意识流或是“一根筋”的逻辑。纯粹是因为学术观点发生了分歧。李斯一心想学帝王之术,可荀子告诉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帝王之术,他这里只贩卖个人修身养性的学问,这让李斯很失望。于是,他开始在别人的著作里找寻他要的东西。劝学堂图书馆里有各派各系的书籍,李斯先看的《黄帝四经》、《管子》,特别喜欢《商君书》。当然为了对付期末考试荀子的论著不得不看。李斯发现:苟子所提倡的“术”带有很强的价值理性,一般为道德层面上的君子阶层所使用。但是战国中后期战乱不断,相互之间尔虞我诈,唯利是图,还谈得上什么修养与道德。直到李斯在书上读到了韩非的观点,他才欣慰地感叹,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明白人。  韩非是可谓是少年成名,他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是一个个性鲜明很有思想的有志青年。韩非生于约公元前280年,韩非生活的韩国当时是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韩景侯(名虔),春秋晋国韩武子的后代,和魏、赵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韩景侯建都阳濯(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韩非所著《韩非子》文章55篇,其政论锋芒毕露、析理周详、文锋犀利、气势磅礴、说理精密、切中要害,文章结构严谨而巧妙,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以他当时的岁数实属罕见。他首倡“矛盾之说”,认为矛盾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和对立是普遍存在的。《难言》、《说难》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其他如《初见秦》、《存韩》、《难言》、《饰邪》、《外储说左上》、《定法》、《显学》、《难一》、《五蠹》、《孤愤》等等更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本来以韩非天生敏锐洞察力,对事物深刻的分析能力,和犀利的文笔,以及他的少年老成,想要在韩国一展抱负是很有希望的。无奈当时的韩国上下沉迷于“韩剧”之中,韩王每天什么正事都不做,让所有的王公大臣穿上夸张的服装,带上面具首饰,表演话剧。话剧的内容无外乎厨艺大赛或是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后来韩王吃了太多的硫磺鸭子,结果得了严重的痔疮,请了各地名医都未能治愈,性命危在旦夕。幸亏有一个宫女,细心找出治疗的方法,才保住了韩王的性命。之后,这位宫女被聘为内医院的医官,凭个人的努力、精湛的医术、无限的爱心,无私的关怀,成为韩国第一个女御医,更被韩王封为正三品堂上官。后来她的故事被韩国人拍成电视连续剧搬上了银幕。  当然,韩王整日忙于治病,大臣忙于玩弄权术,韩非10多万字的著作被束之高阁。韩非感到无奈,难以大展平生抱负、实现韩国富国强兵的梦想,“观往者得失之变”,只能在家总结法家进行变法的经验教训,专心致力于著述立说方面,到处走访名人志士,寻找和他一样有思想的人物。于是这一日,韩非幕荀子之名,来到兰陵。
  第三节  那天一大早,马嘶沸腾吵闹着学堂的安宁,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劝学堂,身后跟着随从十多人,手捧金银珠宝,珊瑚玳瑁。正在念书的学子们立即抛开手中的竹简一齐向外探望,窸窸窣窣议论纷纷。有几个学生很不屑地说:“来就来吧,摆那么大谱,显得你有钱不是。不就是一个官二代吗。”但是心里还是羡慕的要死。这就如同现今大学里要是有学生开着名贵跑车来上课,总会有愤青式的人物跑出来评价: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心里却恨不得比尔盖茨是自己的爹。  有人急急忙忙的跑到正厅向荀子报告:“韩公子韩非前来。”荀子示意有请。荀子一见韩非,果然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透着那么精明强干。荀子这辈子阅人无数,但是见到韩非还是有几分赞赏。韩非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荀子面前,光彩照人。荀子主动上前拉住韩非的手:“请公子上座。”  只见韩非不推辞也不动地方,脸上似笑非笑,憋了半天谁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这样僵持了有一分钟,韩非终于还是挤出几句话来:“先???先???先生???多???多多多???多礼。非???非非非???非不敢当。”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终于有一个声音从在门外高喊:“韩非是个结巴!你们看,韩非是个结巴!”顿时有人嬉笑,有人叹气,也有人不置可否。韩非已经是涨得的脸通红,于是荀子屏退了众人,与荀子私下商谈。  之后几天韩非就在荀子这里住下,成为劝学堂的访问学者,每日听荀子讲课,同时也在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李斯因为对韩非仰慕已久,所以主动争取为韩非打理日常生活,记录上课内容,又由于他对韩非的文章已经烂熟于心,而且深有同感所以每当韩非言语卡壳,讲不下去的时候,李斯总能很到位的接下去。所以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时间一长韩非已经觉得离不开李斯了。李斯也愿意跟韩非在一起,因为韩非让他感到上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他在给韩非过人头脑的同时却忘了给他安一副与之相配套的口舌。这就如同你的电脑配有顶级的显卡却只连着一台9寸黑白显示器一样郁闷。李斯在韩非身上获得了心理平衡,同时也学到了自己真正向往的帝王之术。  韩非在劝学堂一呆就是一个多月,期间发现自己的学术观点与荀子大相径庭,相去甚远,矛盾也一天天多起来。荀子的一部分学生已经被韩非拉拢过去,在思想上成为韩非的门徒,荀派与韩派,儒家与法家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鸿沟。于是,荀子准备仿照很多年前的“稷下论坛”形式,开展一场学术大辩论,以正视听。一边是学界太斗老态龙钟的八旬老者,气力全无,精神萎靡。一边是口齿不清的矛头小伙子,半疯不傻,名不见经传。这就如同美国人选总统,不是选谁更出色,而是看谁衰的稍微轻一点。没半天的功夫,整个学术界已经轰动了,一场高峰论坛将在兰陵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举行,各派的车马已经向这个方向赶来,看来不拼个你死我活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一场学界浩劫在所难免。山外是战国七雄兵马相争,尸横遍野。山上是各路辩手闻风而动,沫星飞溅,这就是战国晚期的壮观景象。
  劝学堂里已经一切准备就绪,中央供奉着“猪婆龙”的壁画,形状像短嘴巴鳄鱼,身体有一两丈长,四只脚,背上和尾巴都披有坚厚的鳞甲,性情懒惰,喜欢睡觉,常把眼见闭着养生。之所以要供它是因为据传,神委命它来做音乐的倡导者,它翻转笨重的身体,仰卧在地上,用它的尾巴来敲打它那白亮亮的肚皮: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声音很美妙。荀子酷爱音乐,每天模仿猪婆龙闭目养神或是操持乐器。桌上供品有整只的牛、羊,还有美玉,点上火烛,烫伤百盅美酒,铺在地上的是白茅编织的五颜六色的镶边席子。  猪婆龙的左边坐着荀子,还有荀子的几个老朋友:鲁仲连、尹文、田骈、宋研,个个白发苍苍,一副学富五车、饱览诗书的样子,身后还坐着几十个学生。其中,鲁仲连尤为引人注目。他是齐国的高人,一生不愿做官,性格直爽,脾气暴躁,好打抱不平,晚年入佛教。今天刚剃的头,脑门闪闪发光,远看像个汤圆,近看汤圆上尽是皱纹,像个核桃。老家伙少说也有七八十岁了,但是脾气一点都没改,为此也没少得罪人,据说后来宋朝有个鲁智深就是他的后代,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猪婆龙的右边坐着以韩非为代表的一干人等:申不害、慎到、李悝,还有李斯作为韩非的翻译,也在其中。为了充场面韩非还特地雇了八个游学的学子坐在他们四个身后,以防不测。这八个人相貌各异,共同特征是身上纹着纹身,有青龙白虎,犀牛河马各式各样,身穿白袍却露出一条胳膊好人别人欣赏一下自己身上的各种动物,标榜自己是动物保护主义者。还有就是清一色的光头,其中一个头顶纹着响尾蛇,盘在头顶露出尖牙,远看像头上顶着一坨屎一样。胸毛直挺挺从袍子里扎了出来,腿毛也欲盖弥彰,怀里鼓鼓囊囊,估计都带着家伙。  当然其他学派也派来了代表,坐在正中间。看到两边这阵势,觉得不妙,于是谁也不敢发声。劝学堂内气氛严肃,鸦雀无声,压抑的透不过气来。  论坛正式开坛,当然要有最年长的荀子首先发表观点。荀子裹着一张羊皮,里面露出米色的粗布褂子,慢悠悠地道来:“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尹文:“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荀子:“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  田骈:“天地因为礼的作用而风调雨顺,日月因为礼的作用而光辉明亮;四季因为礼的作用而井然有序,星辰因为礼的作用而正常运行;江河因为礼的作用而奔流入海,万物因为礼的作用而繁荣昌盛;爱憎因为礼的作用而有所节制,喜怒因为礼的作用而恰如其分。用它来治理臣民就可使臣民服从依顺,用它来整饬君主就可使君主通达英明;万事万物千变万化而不混乱,但如果背离了礼就会丧失一切。礼难道不是最高的准则吗?圣人确立了发展到高度成熟的礼制而把它作为最高的准则,因而天下没有谁再能增减改变它。”  李斯:“先生曾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都是假的。既然人的本性是恶,请问他又怎会自觉遵守礼法呢?这岂不是很矛盾?”  荀子:“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执,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鲁仲连:“举凡人们想做善事,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那些资财缺乏的希望丰厚,丑陋的希望美丽,狭窄的希望宽广,贫穷的希望富裕,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一旦富裕了就不愿意减少,显贵了就不会满足。如果一旦有了它,必定不会与别人分享。由此看来,人们想行善,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  荀子:“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疆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  宋研:“现在人的本性,本来是没有什么礼义观念的,所以才努力学习而力求掌握它;本性是不懂礼义的,所以才开动脑筋而力求了解它。那么如果任天性自我生长,不加人为的强求、改造,人就不会有礼义,就不会懂得礼义。人没有礼义就会混乱无序,不懂礼义就会悖逆不道。那么如果任天性自我生长,不加人为的强求、改造,在他身上就只有逆乱了。正应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才需要学习,修身养性,国家才能大治。”  李斯:“那他要是不学呢?”  荀子等人一语钝塞,不知如何应答。  韩非站了起来,高举一只手,向着天,双目炯炯有神,开始发表他的观点。李斯躲在他身后,用洪亮的声音给韩非“翻译”,最早的双簧就是这样出现了。  韩非:“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  李斯:“您反复说要用道义、礼法、忠信、仁道引导人民,从道德上加以防范,禁于未然,‘闲之以义,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您可能是在山里住了太久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沸反盈天,礼崩乐坏,大乱已现。所谓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国将亡,必多制,此其之谓乎。违法行为到处存在,您的礼已经不存在了。”  韩非顿了一顿,转过身又猛地回来,双手张开挥舞着,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不时,左蹦右跳,指东指西,双手抱头做痛苦状,一会又仰天大笑,直到满地打滚,活像一出哑剧。  韩非的下巴上下做着机械式的运动,吐出一连串的怪异符号:“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  韩非不停移动,李斯却坐着一动不动,声音抑扬顿挫:“禁奸之过,莫若重刑。乱世用重典。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大辟有凿颠、抽胁、镬烹之刑。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因为对轻刑犯采取重刑,人们就不敢犯轻罪。轻罪不能产生,重罪就不会出现,这就是用刑罚的手段达到了不用刑罚的目的。”  鲁仲连一脸不削,鼻子里哼了一声。
  韩非拿起桌上的茶壶猛灌了几口,口干舌燥的好像那些话都是他说的。然后继续自我陶醉,说到动情竟然跳到桌上,叉开两条腿,手叉着腰,全身过电一般颤抖着:“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  李斯在座位上站了起来:“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不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号者,上下之所同道也。匹夫求私便,君主有公利,如果私利盛行,公利就不存在了。既然君主公利与臣民私利是对立的,双方又都不会自愿放弃,矛盾就产生了。矛盾该如何解决?我认为利治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民众好利的本性转化为服从服务公利的动力。此外,各个治道的预期目标务必一致,并且单个治道的实施效果和其预期目标也要一致,这提示我们政治管理必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舆论、教育等手段,形成统一的合力。重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荀子已经沉默了,鲁仲连还是不服输:“照你这么说,治国的手段可以多样化,各种学说都有合理之处,应相互借鉴,国君应当兼而采之,不可偏废,天下才能大治。”荀子这边似乎有所妥协,从完全“礼制”退到“兼容”。  但是韩非一点不肯让步,一步跳到摆放供品的桌子上,把供品踩在脚下。用手指着荀子和鲁仲连这帮人:“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巴,呃呃呃呃,呃巴呃巴呃巴呃巴。”供品被他踩得一塌糊涂,整个供桌都在摇晃。  李斯:“冰炭不同器而久,寒署不兼时而至。一栖两雄,其斗谚嗜,豺狼在牢,其羊不繁。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署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为了说明两种理论不可兼容的道理韩非举出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刺穿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法、儒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也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最早出处。  鲁仲连终于坐不住了,一步跳到供桌前,抡起巴掌就朝韩非脸上扇去。韩非顿时眼冒金星,嘴巴歪倒一边,原地转了十圈才倒在地上。  李斯一看不好,大叫:“为什么打人?”  鲁仲连:“你们这是无限上纲。我不同意他的学术观点。我就要打。”可见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动粗的古已有之,并非现代人才有那样的冲动。  荀子也坐不住了,对着这会场内用苍老的声音大喊:“要文斗不要武斗!”可惜老前辈的劝告淹没在粗鲁下流的叫骂声中,淹没在桌椅板凳茶壶茶碗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后与其他物体同归于尽粉身碎骨时的音效中,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恐怖的喊杀声和惨叫声中,淹没在劝学堂哄哄作响的地板和摇摇欲坠的房梁的哭泣声中。  鲁仲连一脚踩在倒地不起的韩非的身上:“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不料身后李斯拿起一架古琴狠狠地朝他后脑勺抡过去,当时鲁仲连眼冒金星倒地不起。李斯跳到桌上使劲挥舞手里只剩板块底板和两根琴弦的家伙,扯着嗓子给韩非这一帮人打气:“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师道的尊严一定灭亡,革命的学生一定胜利!我们绝不温良恭俭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韩非这一派人毕竟年轻力壮,而且请的那八个游学人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个个身手不凡,下手极重。不一会儿还能站着的只剩韩非帮派的人了,其余的不是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就是逃的不知去向,其中包括荀子。  申不害黑了一只眼但是兴致很高:“东风吹,战鼓擂,学校里究竟谁怕谁?不是学生怕老师,而是老师怕学生。”底下一阵呼应:“好诗!好诗!”  慎到的两只门牙不见了,说话漏风,但是也想喊上几句抒发一下心中快感:“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风大浪打先锋。拿起笔杆来战斗。要把荀子批倒批臭。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底下又是一阵欢呼:“绝不,绝不。”  李悝最惨,竟有的几根头发被人揪下来,还被人一个耳光扇的嘴角流血,衣服被撕开一道大口子,裆部也被人踢了一脚,差点断子绝孙。十分勉强地站起身,也要整几句:“保皇的王八蛋,你睁眼看一看,文化大革命,谁敢来阻拦!炮轰荀子派,火烧劝学堂,革道家的命,吓破你们的胆!”粉丝们高声应和:“壮哉,壮哉。”  说完几个人跳上供桌,各自手拿破扫把、残古琴、座椅腿、散竹简等“武器”,相互扶搭着摆出“革命”造型。这场辩论以法家的完胜收场,以李斯被扫地出门为结局终于光荣收场。  李斯于公元前246年离开学堂。那一年嬴政,也就是将来的秦始皇差不多有十岁了,已经和母亲一起回到秦国。秦庄襄王异人在位,吕不韦是丞相独揽大权。
  第四节  说到吕不韦不得不把时间往回倒十来年。吕不韦是继荀子、韩非之后,对李斯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又一个重要人物。相关的影视作品习惯性地将描写的重点放在谁是秦始皇的生父这个问题上,甚至把吕不韦描绘成一个玩弄权术、阴谋篡政式的人物。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伟大的商人,一个有胆识有魄力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是最早的风险投资的实践者,深刻懂得钱是能够买来一切的包括钱本身。  20岁那年吕不韦靠贩卖兽皮到手了第一桶金,之后做起了倒卖军火、战时紧俏物资的生意,短短三年就陡然而富,俨然一个海内巨贾。有钱之后,他也是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时常包下整个歌舞厅或大酒楼,以及所有的歌妓舞妓,醉生梦死一番。可这种日子一长,他也觉得无趣,内心感到空虚,由空虚又发展到恐惧,难道自己的一生就在着灯红酒绿中虚度。如果真是这样,多少年以后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一定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或是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于是,有一天酒醒之后,他下定决心要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开创价值投资的先河而奋斗一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吕不韦之所以要从政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士农工商”,也就是说经商者的地位很低,即便是富甲一方的人物,也要看官府的脸色行事,处处小心翼翼,俯首帖耳,好像都是靠官员吃饭的一样。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吏出门可以骑着马耀武扬威,商人再有钱只能骑老黄牛跟在后面吃灰。换句话说,做官可以即富又贵,而经商只能富却没办法贵。于是,他回老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决心即便倾家荡产也要赌上一把。  一段时间内,吕不韦每日收集情报、调查研究,终于在当时的赵国贫民窟里发现一样“奇货”。这件“奇货”果真奇的厉害,就连名字都怪异。此人名叫异人,又称庄襄王子楚。他是当时秦国执政王秦昭王的孙子,他的父亲安国君很早就被确立为太子,这一当就是53年的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异人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母亲是夏姬,已在安国君那里失宠,连带着异人也不再受重视。之后,秦赵两国交恶,国家终于重视了他一会,把他送到赵国做人质,一旦秦国违反停战协定异人马上就没命。  异人以为他的一生就这样了,像一只散养的草鸡,最后的命运就是被煮成一锅汤。身为外国人,经常受到排挤。每天他都要到官府报道两次,当然不能离开赵国都城邯郸,官府有啥重要活动必须随叫随到否则就要挨板子。“双规”的日子生活非常清苦,勉强糊口而已,堂堂秦国公子混到这个样子,免不了深夜独自留下伤心的眼泪。异人颓废地过着日子,直到有一天吕不韦出现在他家门前。  吕不韦之所以选中异人是处于如下三个理由。一是秦昭王年事已高,来日无多,而安国君这个太子虽然老了点,但是地位稳固,将来必定在秦国当政。二是安国君到现在还没有确定将来的继承人,这就使得异人成为太子的“太子”的可能性存在。这三条理由是吕不韦费尽周折打听来的:安国君最宠幸的女人华阳夫人来自楚国,目前还没有儿子。  从见到异人的那天,吕不韦的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吕不韦与异人天天形影不离,日日宴请,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美女环抱,都是花吕不韦的钱。异人一改以往破衣烂衫病恹恹的惨状,一出门就是十几个随从左右服侍,穿的绫罗绸缎,吃的山珍海味,每到一处总有人投来羡慕的目光,走在街市上楼上的姑娘们无不为他神魂颠倒,为之呼喊尖叫,荷包、手绢、鲜花一齐向他抛来,其中有几多花甚至都没来得及从花盆里摘出来。面对这一切,异人受宠若惊,从没享受过如此待遇,对吕不韦感激不尽。  吕不韦倒是处处尊重异人,到那里都是客客气气,嘴里“公子,公子”不断,充分满足了异人的虚荣心。就这样,吕不韦与异人的关系一天天发展,到了无话不说掏心掏肺的程度了。一顿酒席宴上,异人几杯“邯郸大曲”下肚,快活的不得了,哼着小曲:“真想再活五百年?????”吕不韦一看时机成熟,是时候把话挑明了,移动臀部凑近异人:“公子,依我看现在是时候将您家的门面装修一下了。”  异人一脸疑惑:“你糊涂了,我家住二楼,没有门面房。”  吕不韦:“我的意思是说,让您家改换门庭,家业发扬光大,光宗耀祖,子孙永享荣华富贵。”  异人红着个脸,摇头晃脑,苦笑一下:“我看,还是先发扬光大一下你家门庭吧。我嘛,明天有没有脑袋吃饭还是个问题呢。”说完拿起小碗夹了两块鲍鱼,乘了一勺鱼翅,擭匀了一口灌下去,连壳都不吐。  吕不韦嘿嘿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那也只有等公子发迹之后,才有小的吃饭的机会。”紧接着,吕不韦把自己的计划说了个大概给异人听。说完的时候,异人已是泪流满面,站在桌子上对天发誓:如果有一天成为秦王,愿意与吕不韦分享秦国。那一年异人26岁,吕不韦36岁。
  事实上,异人后来实践了自己的承诺,秦国有一大半是在吕不韦的掌控之下。为了确保投资能得到回报,吕不韦还给异人设套,彻底套牢这个倒霉的未来国君,让他成为自己的傀儡。这个圈套的主角名叫赵姬,其实这根本也算不上一个名字,只因为她是赵国人,姬是对年轻女性的通称,所以赵姬、邯郸姬、赵女都是她的名字。赵姬原本出生贫寒,在邯郸最有名的青楼“弄花楼”当礼仪小姐,刚出道不久的她只卖艺不卖身,当然想不到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国之母,青史留名。  早在吕不韦认识异人之前,一日挥金似土的吕不韦心血来潮在“弄花楼”摆下“君王宴”,玩起了评选“花国总理”,“三宫六院”的游戏,一时成为花界的大事。全邯郸的业内女子都聚在在“弄花楼”想要试试运气。经过海选,淘汰赛,复活赛,总决赛,最终PK等一系列选拔,名不见经传的赵姬从几十位佳丽中脱颖而出,出人意料地被封为“正宫皇后”。有几个败下来资深花姐背地里好一阵不服气:“瞧她那样,土里土气,整一个乡下妹子。”  不服气归不服气,反正赵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吕不韦的“皇后”了。皇后自然要跟皇上一块过了,赵姬也就顺理成章地搬进吕不韦的豪宅,过起富太太的生活了。每天丫鬟老妈伺候着,珠宝首饰拽着戴着,美酒佳肴喝着吃着,深宅大院转悠着,总比穿一身劣质长袍在酒店门口给客人迎来送往领桌结账惬意的多吧。这样的日子原本可以一直过下去,直到某一天夜里,吕不韦在被窝里把他的计划向她表明。那天夜里赵姬有点舍不得,哭了一夜,但还是不得不同意。  第二天,吕不韦花重金把赵姬精心包装了一番,看着赵姬倾国倾城般容貌,吕不韦自感有些后悔,白白便宜了异人这傻小子。但是,为了整个的宏伟蓝图,吕不韦已决心倾其所有,正所谓舍不得孩子逮不着狼,舍不得老婆逮不着国王,于是狠狠心还是把她带到了酒宴上。史料记载那天的宴会上异人已是有三分醉意,眼见着赵姬飘然而至,如仙女下凡,眼角眉梢暗送秋波,说不尽的万种风情,立即就傻了一半,心想天底下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之所以说只傻了一半,是因为异人反应还算快,马上跪倒在吕不韦面前,乞求吕不韦成全他与赵姬的良缘。吕不韦心里偷笑,但是脸上却是勃然大怒,赵姬虽然不是他的正妻,但也算是“有感情”的那种,哪能随便送你。异人跪在地上一个劲央求,吕不韦这才勉强同意了。其实赵姬也从心底里对异人有几分爱慕,特别是他身上那种“颓废美”简直让赵姬神魂颠倒。不幸的是,赵姬后来失望地发现,异人不但长相颓废,而且床上的表现依然只能用颓废来概括。自从生了嬴政之后,赵姬与异人虽然夜夜耕耘,却颗粒无收。于是,嬴政的由来也颇值得怀疑,为后人戏剧创作提供了值得深度挖掘的素材。  吕不韦俘获了异人,把他囤积起来备用,这才只是他整个庞大乐章的序曲,真正的攻坚阶段这才开始。公元前258年,也就是赵姬产下嬴政的第二年吕不韦带上全部的家产向着秦国都城咸阳进发,心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提醒自己凡是要小心谨慎,低调处事。刚一到咸阳他就觉得不妙,咸阳给人的感觉就是单调、严肃,人们面无表情,看不出是喜是忧。服装色彩单一,灰青是主色调,就连走路的方式也是整齐划一,似乎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出来的士兵。人们交谈时总是左顾右盼,一副时刻提防着的样子。房屋也是统一色调毫无个性,街上干干净净,绝对看不到练摊的小贩、卖艺的壮汉、拉客的女人、或是邯郸那样灯红酒绿的夜店发廊。  据说荀子初到秦国时,看到秦国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沉闷”的景象大加赞赏:“民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义而不楛,古之吏也。”于是到处颂扬秦国一派上古民风、官风,值得学习。  但是时间一长,就有点变味儿了。我们现在早上丈夫出门,妻子一般都会嘱咐他早点回来,或是回来时带点菜什么的。但在秦国,丈夫出门,妻子总是拉着他的手哭丧着说:“出去千万别做犯法的事,你要是一犯法我们全家都活不了啊。”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连坐制度。  所谓“连坐”是指无罪之人因受有罪之人的某种牵连而入罪。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连坐被确立为中国封建法律的重要原则。问题出在怎么样的关系才称得上“有牵连”。秦朝把这种关系分成三等:同居、同室、夷三族。我们现在一提到“同居”一词总是会自我意淫一翻或是胡思乱想到某种“非常态”的生活方式。但在当时,“同居”有严格的定义:“独户母之谓也。”即一户中同母之人。一般孩子他妈是谁总是比孩子他爸是谁容易判断。“同室”是指一家人,“夷三族”则是指三代以内的所有亲戚。这正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最早根源。  当时秦国的百姓就是生活在这样高压统治下,精神压力巨大,时常忧心忡忡,貌似满街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吕不韦很快就意识到此次任务艰巨,环境险恶。但是前期的投入已经把他套牢。吕不韦果然不是等闲之辈,没过多久他就找到了托破口。
  我们之前提到安国君最宠幸的女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又对她言听计从,这个风华正茂的女人当然就成了关键人物。凭吕不韦当时的身份地位还没有资格与华阳夫人直接接触,于是吕不韦就找华阳夫人身边的人开路。华阳夫人有个弟弟叫川熙,也是个纨绔子弟,仗着他姐姐的声势整日寻欢作乐,有宴必赴,有酒必醉,花销无度。吕不韦在别人的介绍下在酒桌上认识了川熙,一来二去也混的烂熟。一次酒席宴上吕不韦突然发飙,对着衣冠不整、满口酒气的川熙申斥到:“你每天就要大祸临头了,还不快想办法!”  川熙被吕不韦的阵势吓住了,马上坐正,盯着正前方:“到底出什么事了?”  吕不韦慢不悠地盘腿坐到川熙面前:“公子,你看你整日喝好吃好,吃好喝好,这花的是谁的钱?”  川熙:“都是朋友请的。”川熙在这点上倒是脑子很清楚,反正从来都是别人请客,他只要带一张嘴。  吕不韦:“别人跟你非亲非故,凭什么请你?”  川熙:“兄弟们看得起我。”  吕不韦很阴的一笑,笑的川熙浑身起鸡皮疙瘩:“这话你自己信吗?”  川熙此时脑子里被胃里泛起的酒气冲的翻江倒海,浑不知吕不韦的是什么意思,轻轻摇了摇头。  吕不韦开始把他准备好的论点论据一点点有层次地向川熙抖露出来:“你的那些狐朋狗友之所以看得起你,是因为你是华阳夫人的亲弟弟,而华阳夫人又是秦国太子安国君最宠幸的女人。现在天下人都很清楚,秦昭王时日无多,安国君继承王位是早晚的事。有朝一日,安国君继位,华阳夫人就成了秦国王后,你小子虽然无德无能,却说不定也能跟进一步混个一官半职。到那时这帮人想巴结都未必有机会,所以现在他们整日想办法讨好你,为的是今后有求于你时,你能行个方便。”  川熙似懂非懂地点点了头。  吕不韦继续他的兜售他的分析报告:“但问题是,秦昭王今年75岁,安国君也已经53岁了,即便能够当政又能活多久呢?你姐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安国君生下儿子,这就意味着将来安国君执政,她即便能当上王后,也未必有把握能当上太后。弄不好还落个给安国君陪葬的厄运。这是其一。其二,华阳夫人现在是千般宠爱在一身,可终有年老色衰的一天,说不定安国君明天就会另有新欢,华阳夫人一旦失宠,公子的日子估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滋润了。”  吕不韦咽了一口唾沫,喝了口水,捋了捋舌头,吧唧吧唧嘴,静静地观察川熙的反应,准备接下去继续抛出关键的内容。川熙处理信息的能力显然跟不上吕不韦访问量,所以一时崩溃也属正常。一个时辰之后,酒桌前就剩吕不韦和川熙两个还直挺挺地戳在那里。吕不韦有点不耐烦了,用脚踢川熙。川熙这才反应过来:“愿听先生赐教。”  吕不韦这才有机会接下去:“假如你姐姐能有一个儿子,哪怕是干儿子,能被立为太子,将来你不就是太子他舅,再后来你不就成了国舅,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我现在隆重向你推荐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他可是个大孝子,相貌堂堂,为人和善,德才兼备,有帝王之相。想当初他主动要求去赵国作人质,忠君爱国之志可见一斑。如果能高攀华阳夫人,以解膝下无子的遗憾。请公子考虑一下。”吕不韦长长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紧接着,吕不韦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也是同样的表述,只是态度更加谦卑,言辞更加煽情。最后再献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品。华阳夫人的姐姐先是为异人的不幸身世痛哭流涕,但一见着盒子里的珠宝首饰马上又嘴角带笑,嘴里说着:“见外了,破费了。”一把抱在怀里。就这样外围工作基本完成。  不出所料,华阳夫人和快就决定要见一见异人。出发之前吕不韦给异人精心设计了一番,给他取了个艺名叫子楚,意思是“楚国人的儿子”,脱下他平日里穿的富贵华美的衣服,换上满是补丁的破棉袄,头发老长,脸上胡子拉碴,还带点营养不良的青灰色。吕不韦请了专业演员教异人说什么台词,如何运用形体,如何察言观色,使得表演显得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一切安排妥当吕不韦亲自驱车将异人送到安国君府上,自己则作为异人的老师也一起陪同他参见华阳夫人。  据说当天的会面很成功,异人一见着华阳夫人就扑在她怀里,“妈,妈”地连哭带嚎,弄得华阳夫人一脸尴尬,毕竟异人当时已经二十七岁,华阳夫人也就三十刚出头。就这样华阳夫人成了异人的干妈。接着,吕不韦把安国君年老、夫人无子、可能失宠、太子未定等利害关系一一陈述,再加上华阳夫人的姐姐以及川熙在一旁托着,华阳夫人当即表态:誓将异人培养为安国君法定继承人,绝不辜负大家对我寄予的期望。吕不韦就是这样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给我的启发就是凡是都要有准备,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找工作面试是这样,认干妈找靠山更是如此。
  吕不韦与异人走后,华阳夫人就开始盘算着如何让异人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作为一个很得宠的女人,她的所采用的手段前人已有概括:一哭二闹三上吊。安国君当了三十多的年太子,幸好当时没有太子“退休”的制度,否则安国君可能已经在家安度晚年了。安国君长年生活在后宫,除了跟宫女们打情骂俏,拿宦官们嬉戏取乐,别的什么也不会。而且时常表现的郁闷痴呆,可能是自闭症或是忧郁症的早期表现。要不是靠着继承王位的梦想支撑着自己,恐怕早就活不下去了。至于将来的事,压根就没考虑过。  华阳夫人把异人这事一说,安国君不知可否,满口从长计议,想搪塞一下就过去了。夫人不依不饶,又哭又闹。最后安国君妥协了,答应将来立异人为太子。华阳夫人还不满意:“你将来反悔怎么办?”最后,安国君“刻珏为据”,就是把立太子一事刻在一大块珏玉上,以此为据。  整件事情都在吕不韦的掌控之中,战略上利用矛盾、因势利导,战术上心理暗示、抛砖引玉、多点开花,再加上安国君无能昏庸、头脑简单,异人脸皮厚的可以,总之是出人意料的顺利。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这几个人都是出于私利,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相互利用,吕不韦只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接下来就是等着秦昭王早日归天,安国君继位,异人就成了太子,一切水到渠成,吕不韦已经开始做着一本万利的美梦了。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给他点颜色看看。就在吕不韦意为一帆风顺胜利就在眼前的时候,危机突然出现。公元前265年,秦大举攻韩,韩无力招架,献上党求援于赵,赵出兵救韩,秦赵兵遇长平,秦以常胜不败的白起为将,赵以不谙军事的赵括为帅,结果赵军惨败,40万士卒被坑杀,防御力量损失殆尽,侥幸在魏楚的援救下才避免了灭国的命运。  秦赵两国交战,异人作为秦国抵押给赵国的人质当然处境十分危险。当时,异人已经回赵国继续当人质,吕不韦还在秦国积极运作,得知秦赵交战,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星夜赶回赵国,急吼吼地冲进异人的住处,把酒桌上的异人脱了出来,恶狠狠地说:“你还有功夫作乐,大难临头了,赶快收拾东西跟我走。”  异人也感觉情况不妙,马上散了宴席,带上所有值钱的东西,准备一走了之。突然异人一拍大腿:“不好,狗子她妈带着他打牌去了。”狗子就是幼年嬴政,小名“犬子”,他妈就是赵姬。赵姬在这一带人缘不错,而且好打牌,一打就一宿,每天换着地方玩,今天李婶家,明天王二姑家,一时半会不好找。吕不韦顿时陷入困境,当时没有手机,这会儿官府的人可能已经在路上了,异人要是被抓估计活不了。异人要是完了,自己之前的投资血本无归,自己的努力前功尽弃。但是对赵姬毕竟有点感情,而且嬴政也很有可能是自己的骨肉,左右为难。吕不韦一愣神的功夫,异人已经把行李搬到车上,从窗里探出脑袋冲着他喊:“怎么还不走,快点啊。”吕不韦心里骂着:无情无义的家伙,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顾了。又一想,大难临头各自飞,眼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狠狠心,一跺脚,爬上四匹壮马拉动的车子向着秦国方向飞奔,转眼消失在夜幕中。就在一瞬间吕不韦商人的本质战胜了内心的感情,留下可怜的赵姬母子在动乱的邯郸城里。  那天赵姬打完牌抱着嬴政往家赶,刚走到胡同口就看见自己家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群士兵把守着大门。赵姬心知不妙,刚才在表姐家打牌时听说了秦国出兵打韩国,好像把赵国也牵扯进来了,这些人一定是来抓异人的。赵姬一时慌了手脚,无计可施只能到表姐家暂时避一避。从那天开始赵氏母子苦难的日子就降临了,先是隐姓埋名,躲进一户赵国宗室大户人家里做佣人。每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要抚养年幼的嬴政,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赵姬时常干着活偷偷留下眼泪,心里诅咒着狠心贼吕不韦,同时也在祈祷他有朝一日能风光地来接他回去,让一家人团圆。奇怪的是赵姬一直都把吕不韦当做他的男人,仿佛从来就没有异人什么事。最可怜的就是幼小的嬴政,从小失去父爱。可能是因为营养跟不上,嬴政瘦弱的身子支撑着一个大脑袋,走起路来东一晃西一冲,岁数已经长到七八岁但显得比同龄人小一号。整天受街上野孩子的欺负,动不动就被摁在地上打,还被别人骂做“秦国小崽子”。每次赵姬看见嬴政伤痕累累地回来,总是又气又委屈,这孤儿寡母的苦日子到哪才算个头啊。嬴政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里埋下了对吕不韦仇恨的种子,也许就在那是吕不韦最后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赵姬和嬴政后来是如何回到秦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我猜想,吕不韦和赵姬团圆相见的那个场景一定是非常感人的。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会有很多人物面部特写,再加上长镜头和先激昂后抒情的背景音乐,环境要选下雪下雨下叶子的地方,演员表演要投入有感染力,泪流满面是必须的,那拍出来一定很煽情。很可惜那天我不在场,无法向大家描述。  后来赵姬回忆起在赵国底层生活的日子,总是拉着别人一把泪一把鼻涕地说:“我是什么苦都吃过啊,当年在赵国的时候??????”。这话说一次两次还能换来听者的同情心,但是赵姬见着人就来一遍,全然不顾同一段话那人已经听过百八十回了。到最后宫女们背着赵姬学者她的样子山寨一回:“我是什么苦都吃过啊,当年在赵国的时候??????”然后一起咯咯地笑个不停。
  王小波有一部作品《青铜时代》,之后又写了《黑铁时代》。都是小兽很喜欢的作品。战国至秦也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发展时期。从古代秦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铜制兵器,铁器反倒是较少。按道理说铁器比青铜更坚固,铁器中加入锡可以使长兵器具有更好的韧性,不易折断。而青铜器做到60厘米差不多就是极限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也不过56.6厘米。小兽最喜欢奶油雪糕,一直想这雪糕舔着舔着就没了,要是能做成一米多那该有多好。后来也曾尝试着自己做冰棍,但是几经实验发现糖水冰块实在是不够结实,即便能做出来一米长的冰棍,你吃它的速度还够不上它融化快,再说也那么大的冰箱也不是家家都有。  铁器的杀伤力也比青铜大。战国末期的赵国、韩国都已经发现了铁器的好处,纷纷大炼钢铁。战斗力最强的秦国反倒是使用落后的青铜器,的确是个疑问。可能的原因是铁矿不足,或者冶炼产能不足,总之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即便使用差一等的兵器,秦国士兵还是创造了超一流的格斗技巧。可见什么黄金圣斗士、白金圣斗士,只不过是包装精美,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一碰上作风顽强,无所畏惧的青铜圣斗士就成了软柿子。打架不光是看硬件,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当时秦国有专门的掌管装备制造与后勤保障的国家机构——寺工。在兵马俑坑中,大部分出土的兵器上都能找到这类文字:“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曾经掌管寺工, “五年”是秦始皇的纪年。1974年考古学家在兵马俑中找到一把90厘米的加长版的青铜剑。秦人制剑过程中,在铜里面加入适量的锡,使得剑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合理的平衡。根据战斗经验,刺比砍更容易致敌于死地,所谓“刺死砍伤”,加长版的剑在战斗中优势更大。  秦国所有的武器,包括剑、弩、铍、戈,都是按照同样的技术标准生产出来,同种武器个体之间误差非常小,冶金成分也几乎相同,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是弩,上面最重要的部件弩机制作的相当标准化,各个零部件可以相互替换。战场上秦军可以把损坏的弩还可以用的部件拆下来,拼装出完好的一把弩。  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都是制作的相当精致。这些兵器都是铸造成型。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另外还有微量的镍、镁、铝、锌、铁、硅、锰、钛等元素。根据《史记》记载当时秦军总数最高达到一百多万人,而同时代的最强盛时的罗马帝国也不过几十万人的军队。秦国到底是怎样保证武器的质量同时还要大批量生产?  答案是“物勒工名”,就是在兵器上刻上工匠、质检员、部门主管的名字,便于出现质量问题时追查。秦时对产品质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史书上没有记载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这些供货商会承担怎样的责任。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种体制之下,产品质量之高总体上应该比当今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产量都比之前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既有以往常见的戈、矛、戟、剑、弩、殳、钺、铜镞等,也有最新发现的长铍和金(吴)钩。按其功能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短兵器,有剑、金钩;第二类是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第三类是远射程兵器,有弩、弓等。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士兵身上,用不着所有兵器件件会使唤,各个兵种分工明确,只要掌握自己本门的家伙就可以了。  当时秦军基本上和野兽没什么区别。每一场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有组织的狩猎。他们把敌军士兵当做是被捕食的猎物,并且运用各种战术和战略高效率地捕猎。一般来说秦军士兵会尽量抓活的,毕竟当时的保鲜技术相当落后,新鲜的肉很难保存,吃新鲜的肉味道更好。抓到活的就先捆起来,然后圈一块地放养在里面。饿了就抓一个出来宰了。为了防止抓来“猎物”之间争斗,就在笼子里装上一排排木栅栏,把犯人的一只手一只脚困在上面,类似今天养鸡场。秦军士兵想出各种宰杀和加工的方法,变着法享用人肉大餐。他们把肉一条条割下来放在火上熏,做成熏肉,便于保存。把剥下来的皮和植物种子放在锅里一起煎,制成松软的肉皮。有时候“猎物”在被加工的时候还是活的,亲眼看见自己身上的一张皮在油里哗哗作响,泛起白剌剌的油花,逐渐变得蓬松,金黄色的非常诱人。有的“猎物”看着看着就喷出一口鲜血;有个别的就央求秦军士兵赏一口尝尝,这时那个秦兵就破口大骂:“这是我的肉皮,凭什么给你!”如果我是这个秦兵,估计也会同样的反应。这就如同我在吃煮鸡蛋的时候,有一只母鸡在桌子地下啄我的脚,表示那是它下的蛋,我一定会飞起一脚把它踹的很远。  史书上记载,秦军士兵胳膊下夹着俘虏,腰里挂着人头,拼命追赶逃跑的赵军,残暴与野蛮造就了秦军。腰里挂着人头是为了军功,胳膊下应该是俘虏身上割下来的条子肉,也就是今天粮食,毕竟胳膊下面夹着一个大活人就不可能再跑得快了。  面对这样一支强大的秦军,赵军连败三场战斗。只得采用龟缩战术,开始修建各种防御工事,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就是坚守不出。赵军的主帅是战国赫赫有名的廉颇,非常有经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道:“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使得实力强而急于一战的秦军统帅王龁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就这样竟然僵持了两年。
  秦军从四面过来,先打下了汾阳,然后再往东朝向长平。战线拉得长,后勤补给消耗很大,运一车粮食路上就吃掉一半。本来秦国也没有多少人口,一半的青壮年劳力在外面打仗,西北地区粮食产量不高,国家的血脉差不多要枯竭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说过“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的记载。当然赵国那边也好不了多少,也到了不堪重负,经济将近崩溃的边缘。《吕氏春秋?应言篇》提到赵国“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于是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  下棋有所谓的盘外招,棋盘上已经无路可走,只能在棋盘外想点损人利己见不得人的手段。战争也是如此。战场上赢不了你,我就使出反间计。秦国一方面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成语“纸上谈兵”说的就是赵括,可想而知会有什么结局。  果然赵括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领,改变军中制度,于是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秦国听说赵国任赵括为将,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当赵军大举进攻的时候,白起认为战胜对手的机会已经来临。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秦军主力开始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与赵军作战的部队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赵括果然中计,率领赵军主力离开大本营,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在茫茫的夜色下,两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秦军部队想着东方出发。一支部队两万五千人,负责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直逼赵军的大本营。这是一次冒险的计划,能否打破相持的局面在此一举。
  第六节  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是从战匈奴开始的,直到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大秦帝国建立,与匈奴的作战几乎没有停止过。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既然对付匈奴管用,拿来收拾被围困的赵军更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参观过兵马俑坑,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兵佣摆出类似指挥交通的奇怪姿势,可是手里空空,什么也没有。这些就是弩兵,手里的弩因为是木制的,早已腐烂。这些弩兵正是在拉弓准备射击的姿势。秦弩必须用一只脚踩住前端,用全身的力气才能来开,可想而知射出去的弩箭力量惊人。专家估计射程为300米,有效攻击范围150米。  秦军最厉害的就是弩了,万箭齐发如同暴雨来袭,遮天蔽日,黑压压一大片奔着目标就来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在万有引力的怂恿下势不可挡。屋顶的瓦片不堪一击,一箭击碎还能刺穿屋里的桌椅板凳立柜书架,然后再深深地插进地板中,力气小的人还拔不出来。如果这时屋顶与地板之间恰巧站着一个大活人的话,那就更有意思了。击中脑袋那就叫爆头,血花与脑浆瞬间向四面八方飞奔出去,质量大的离得近,质量轻的飞的远。一瞬间仿佛是丝线一样相互连结,但是这种连结只能是短暂的存在,再下一个镜头他们落在周围很大的一片区域内,分崩离析,毫无纠缠的样子,仿佛过去他们没有在一起相互传递信息。不知道那个被击中的人,当时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脑子里一下就一片空白?  如果没有爆头,而是刺穿某个身体器官,那就是另外一幅场景了,当然视觉效果要比爆头差得多。要是同时中了几十支箭,很有可能比爆头更刺激。就像当年的无名。我一直都很惊叹,无名中了那么多支箭,可在电影中竟然看不见他的尸体,导演很有诗意地在一片墙上的箭簇中留下一块人形空白,如同中国古典画风中的留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但问题是那么多支箭的力量难道没法让一个死掉的无名移动一下位置?按照常规的物理规律此时无名的身体应该像一只刺猬一般,被上百支箭钉在墙上才对。当然那样就过于血腥了,与暴力美学相悖。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如果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这就像今天的射击训练,射击瞬间有后坐力,枪身会抖动,射出去的箭可能偏离目标很远。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秦军的弩机省力的多,它们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弩机上的望山,在上弦时可以自动地把扳机重新调整到击发的位置。但它还有另一个不可思议的功能!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秦军的弩是高精度作战用的,基本上一箭一个准,根本不想某些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样,一放一大把,貌似炮兵大面积炮火覆盖一般,每支箭飞在空中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干嘛。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这样的武器要由善射的士兵操控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弩兵是秦军中最吃香的兵种。一般来说用弩是远距离发动攻击,相对于其他武器的贴身肉搏,用弩是相对风险较小的。为什么暗杀首选狙击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所有秦军几乎都抢着要当弩兵,据说一个弩兵名额可以炒到十颗人头的价码。  于是,秦军制定了严格的弩兵选拔标准。首先,视力要好。其次,就是射击准确度高。还有弩兵也要会使用刀剑等兵器,否则敌人冲到你面前了,你还忙着拉弓搭箭,估计对方一刀下来半个脑袋就不见了。总之,弩兵的选拔标准极高,据说待遇也比其他兵种优厚。当然,弩兵要是被敌人抓到一般都没有好下场。要么被烹煮煎炸,要么没挖去双眼砍掉双手。据说有一个弩兵被拦腰一刀砍成两端,被救回来的时候竟然还活着,但是下半身找不到了。军医只好找来一匹战马也砍成上下两部分,把弩兵的上身接在马的躯干上。结果一匹“人头马”诞生了。我猜想这样的搭配可以大大提高战斗力,发挥两个物种各自的优势,射击的稳定性大大提高。秦军制定了计划打造一支全部由“人头马”组成的军团。但是经过无数次试验,消耗了几十匹上好的战马,妄杀了几十名自告奋勇的秦军勇士之后,大家发现移花接木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匹仅有的“人头马”只能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一个特例。从此以后,这匹世间唯一仅有的“人头马”孤独地在战场上奔跑着,杀敌无数,最后不知所踪。
  强大的秦军已经湮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了。要不是秦兵马俑的出土,我们对秦军的作战方式根本无从知晓。当成千上万的赵军,如同黑云一般滚压过来时,站在秦军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所谓“临敌不过三发”,如狼似虎的赵军不断向前冲,第一排箭射出去了,有赵军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踩着前面倒下兄弟的身体或尸体,继续压过来。此时,第一排弩兵退到后面拉弦搭箭,第二排站出来继续射击。于是又有赵军士兵倒下了,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是赵国大军并没有停滞,继续向秦军冲过来。就这样三排秦弩兵轮流射击,赵军拼死向前。按照骑兵的速度,一般来说每个弩兵射完三只箭,赵军最前部差不多就到了秦军面前了。每人三支,三个弩兵就是九支箭,排面如果是五百人,那一共是四千五百支箭。不知道秦军有没有计算过,这三发出去杀伤率到达多少,可能战场上太乱,来不及细细统计,当然赵军的死伤一部分可能是自己人踩踏的结果。如果箭的力量足够大,可能出现串糖葫芦,一支箭将三个赵军士兵穿在一起,没射中要害都活着,可是贴的很紧,箭上有倒刺不能拔。此时,已经冲入敌阵,开始短兵相接。于是这三个人只能一起战斗,史书上记载过很多这类“三头六臂”的怪物,秦军以为是赵军施的妖术,请来的鬼兵,殊不知其实是他们自己制造的生物。  弩兵是对赵军的第一波攻击,在弩兵之后就该轮到长矛出场了。在兵马俑二号坑,考古学家发现有整齐排列的矛头和铜质的柄,中间木质的部分已经没有了。出乎意料的是矛头和柄之间竟然有七米的距离,差不多是人的身高的四倍。拿着这么长的武器,想要站直了不倒都不容易,要是把长矛横过来,士兵手上的力量必须足够大。长矛兵都经过严格训练,所有的身高差不多,进攻时三排士兵交错站列,长矛横过来从前面士兵的间隙中伸出去,所有矛头指向同一方向,组成一个整齐的方队。所有士兵身穿重甲,步伐保持一致,最中间站着指挥官统一号令向前推进,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如同一辆装甲车一般,一路扫荡过去,无可阻挡,这就是方阵的力量。假如这时有个不知轻重的赵军冲过来,就会一头扎在长矛上,不死不活,动弹不了,如同挂在长杆上的一串腊肉,被秦军挑着往前走,的确是丢人现眼。显然这样的方阵只能在开阔的平原作战才能起作用。设想如果赵军在方阵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比如挖一条很深的沟,或是一堆石头一排荆棘栅栏,试图阻挡秦军。这时,秦军士兵就会脱下重甲,后退几步然后平举着长矛向前猛冲,在撞上障碍物前把矛头往地里一插,一个鹞子翻身鲤鱼打挺大鹏展翅蛤蟆蹦极从天上淡定地飞过,转体三百六落到傻眼的赵军面前,在敌人反应过来前拔出短刀结果了他的小命。我的意思是说,撑杆跳很有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  长柄兵器除了矛,还有戈、戟、铍,戟是在戈的前面加一个矛头,铍是一种比矛短比戈、戟长的长柄兵器,弩兵周围会有一两个手持这种兵器的士兵,专门保护弩兵。万一有几个敌军跑的特别的快,而且运气贼好,箭都绕着他飞,一眨眼已经冲到弩兵面前时,铍就派上了用场。用矛讲究方阵,靠的是整体。用铍、戈、戟的士兵需要一定的单兵作战能力,也就是个人武艺。秦军步兵就是由矛、戈、戟、铍组成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白起的计划是这样的:2.5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再用5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剩余赵军。当赵军开始大举进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制高点,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此时秦昭王听到赵军业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站场,把全国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全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第七节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个村庄叫三军村。两千多年前,赵军的统帅部就设在这里。赵军被围后,立即建筑工事,等待救援。老百姓的房子被小心翼翼地拆碎,石头砖瓦都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地上的土和上尿也是可以成型的。与此同时,秦军统帅白起还不想马上发起总攻,他准备用更加残酷的办法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白起围而不打,只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围的赵军。他要充分享受虐杀猎物的快感。围困持续了46天,在那悲惨的日日夜夜里,秦军小部队在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中反复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一开始赵军还会象征性地抵抗一下,次数一多就懒得搭理这种无尽的骚扰,任凭秦军取走躺在旁边的战友的脑袋或者给自己心口上种上一支弩箭。  前面介绍过兵器、弩兵、步兵。战国时代,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骑兵部队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长平之战,五千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秦军的马都是好马。秦军选马的要求很严格,所有的马高度必须达到五尺八寸,相当于现在的133厘米。书上也有所记载,说秦马好,可谓“探前蹶后”。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后蹄子往后一蹬,就是蹶后,“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秦军战马一个纵跳,能飞出去很远的距离。另外还要看看牙齿,牙齿洁白有光泽有助于进食,口号是没有蛀牙,因为吃得好才会跑得动。秦军骑兵中这样的好马多如牛毛,不值一提。要知道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高原,那儿草场肥沃,最适宜养马,秦人就是以养马而起家。秦国人对养马、选马、驯马经验丰富。早期秦人与游牧部落杂居,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对于一个秦军骑兵来说,如果他的马死了就意味着只能暂时降格为步兵,非常地不习惯。  当然光有好马是不够的,必须有训练有素的骑士来驾驭。秦始皇兵马俑中站立的秦国骑士:他们身材修长、装束简洁,独特的皮帽紧紧地勒在下颚上。专家发现,和赵国早期的骑兵相比,秦军的马鞍先进了许多,它的两头微翘,已经有了现代马鞍的雏形。但是,一个最关键的发现是:秦骑兵仍然没有马镫。在没有马镫的战马上,骑士无依无凭,要全力保持平衡。马镫使骑士可以腾出双手,用来攻击敌人。但没有马镫的秦骑兵究竟如何作战呢?没有马镫意味着骑士完全靠两条腿的力量夹住马背,不让自己掉下来。秦军骑兵每天练习钢管舞,锻炼两条大腿夹东西的力量。缺点是骑马的时间一长,成了罗圈腿。不知道在战场上纵马驰骋上下左右的骑兵体会到的是蛋疼还是快感。  从考古挖掘看,专家们在骑兵纵队中没有找到适于马背作战的长矛和战刀,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可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五千骑兵还无法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好在我们已经看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它让我们意识到,先秦题材影视剧中的镜头可能都是错误,敌我双方两元大将手持兵器单挑几十个回合的场面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出现。  古代战争主要靠人多势众,除此之外就要凭借相互之间的配合了。秦人深知作战中配合协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黄土下面,这支秦国的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考古证实:秦骑兵已经具有非常严密的组织,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那108人都是有编制的。“编制”一词最早就是军队用的。除了有正式编制的骑兵,还有一些人是自发组织的骑兵,也就是“编外”骑兵。战场上步兵总是落在最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让仓鼠跑滚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